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反思怎么写

教学反思怎么写

时间:2023-05-29 18:03: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反思怎么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反思怎么写

第1篇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早就提出了反思的思想。《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的格言。早期教育著作《学记》中也有:“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的警句。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一滴水能反射太阳的光辉,一个教学片断、一堂课、一个阶段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反思,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引发我们反思。只要我们处处留心,事事关心,,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能脱颖而出,为教育教学改革做出巨大的贡献。

教师的反思精神与反思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点方面,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困难与问题,善于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口,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成功,对教学的理解才会趋于深刻,教学处理才会更有心得,专业成长才会更迅速。教学反思重点要解决二个问题:

一是教师“思”什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反思的内容很多,但其重点应该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对新理念的反思;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对于课堂活动展开的反思,对课堂环境营造的反思,对教育技术运用的反思;教学后反思。反思的内容主要写成功的经验,失误和不足,教学机智,学生创新的火花,再教设计等方面。

二是教师怎么“思”。思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反思的内容很多,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有“自我反问法”、“集体会诊法”、“对比验证法”、“学生协作法”等。

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使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从而成为一名真正拥有丰富教学经验、教育思想和善于理性思考的教师。

写教学反思,能使教师深入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般的教师往往只知道怎么去教,而对为什么要这样去教思考得较少,不能自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肤浅,理论和实践脱节。而通过写教学反思,可以学会深入思考,促进教师进一步的学习,并使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实现了对理论认识的提高,找到自己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促进自己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写教学反思,能使教师积累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素材。“问题既课题。”问题从哪儿来?如果平时没有反思习惯的教师,就很难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反思的撰写,引导教师去关注他的教学现象,对教学现象中所显示出的问题进行比较仔细和全面的认识探究,从而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深入研究思考的问题及“课题”。同时写教学反思所记录下来的大量原始材料,本身就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最好素材。

反思是进步的起点,没有反思就没有突破和发展。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作为老师,每天一反思,十年后必成大器。”反思,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使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反思,使我们吐故纳新;反思,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升华。也许反思会让你身陷沉思、迷惘困惑;也许反思使你辗转难眠、挑灯夜战;然而你会发现:反思使我们的教学生命如东升的旭日,每一天都是新的。它使你超越自我,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第2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育实践 学习方式 专业成长

一、教师写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一)写教学反思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是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二)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如果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而写教学反思,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写的深刻一点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往往要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书籍,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是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三)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精彩的教学片断,机智的教学火花,失误的教学环节......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将往事淡忘。而写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用文本形式长久积累下来,并可以随时再现。因为有了积累作用,教师便会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性思考的教师。同时,写下来的东西更方便与人交流,会促进教师集体备课更好有效地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一)记下精彩,发扬光大。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二)反思败笔,寻求矫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三)实录机智,凝成智慧。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采撷火花,教学相长。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三、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一)从怀疑处反思。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二)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三)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四)从联系对比处反思。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四、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一)注意反思的“落脚点”。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二)注意反思的“系统化”。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三)注意反思的“发展性”。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

做好教学反思,贵于及时,勤于查阅,善于思辨,功于坚持。教学反思是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走向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第3篇

1提高对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认识

我认为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反思从时间上来看,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1.1课前反思。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深入的反思,反思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是否充分,反思教学设计是否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否脱离学生认识规律。要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以及例题选择、练习设计,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分析与判断。

1.2课中反思。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而且是学生发展智力、形成数学能力,也是理性精神和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主渠道。要反思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把时间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没有“奇思妙想”、创新火花;是否渗透和关注数学能力的培养等。

1.3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及时地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典型教学现象、把满意与否的环节和片段、把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体会都及时地收集并记录下来,作初步的思考和简要的分析,为再教设计与研究做准备。也只有长期坚持、积累和实践反思,才能提高有效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2提高教师对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己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一个教师的反思能力取决于这个教师的自身素养的高低。我们应从以下方面提高自身素养。

2.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理论提升。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数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教学的奥秘,寻找教育的真谛是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关键。试想,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领会、悟性和内省,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没有对新理论和方法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迫切需要,怎能主动有效地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并经常以批判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呢?如果对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知之甚少,又怎能在教学中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应广泛培养自己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学习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如:校本培训、专家讲座、网络学习等。

2.2参与教育科研,促进反思的超越。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升华和超越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体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提升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新现象,并主动去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必须依托科研,加强教育理论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

3掌握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方法

有了教学反思的能力,还应该有科学的反思方法,才能取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3.1教学反思的步骤。第一步,发现问题。 反思产生于问题,问题来源与日常行为。成功、失败都是问题的来源,我们要做反思的有心人,善于捕捉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典型事件或灵感,提出问题。第二步,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后对照新课程理念及时反思,必要时借助别人的帮助,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体讨论都是很好的形式,也可请教行家,使自己少走弯路而解决问题。

第三步,教学行为的升华。通过反思、提升自己的观念后,教师应在“师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做得更好,教学行为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3.2教学反思的几种操作形式。①写教学后记。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进行一个阶段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应进行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即为教学后记。数学教学后记主要报括:记精彩之处、记遗憾之处、记学生的高见、记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写再教设计等。写教学后记,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长期以往,必有收获。

②观摩与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观摩是常见的、也是很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单纯的自我反思,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反思活动不仅是个体行为,它还需要群体的支持。而在进行对话时,可以使人的思维清晰,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深入的思考。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可以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 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常常提出许多棘手的问题,或新教材中存在的疑惑,大家随意漫谈,相互探讨,许多问题都在这类漫谈,探讨中得以解决。也可通过上分析课、研究课等形式,让教师相互观摩,以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教学反思

新课标将发展学生的素质置于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面貌,要求我们要以生为本,这就将我们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教”?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反思。《走进新课程》一书中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下面我想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个人

的看法。

一、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的过程

1.在新课标下对高中化学教学观念的反思

要想对教育的方法实行改革,首先要对教育者的教学观念进行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进行的是“填鸭式”的教育和训练,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观看演示实验或者分组实验的机会。但是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方法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改变,要与时

俱进。

2.在新课标下对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讲到底”的坏习惯。教师如能利用好现行教材中的实验或教材实验的改进实验及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另行设计一定的探究实验,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更喜爱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演示实验或者分组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服务于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3.在新课标下对高中化学教学过程的反思

(1)课前的反思: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以及学生的学法,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课前反思主要就是对自己备课的反思,这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综合拟定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仅要备教法,更加应该备学法。

(2)教学中的反思:注重教学中的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经常我们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设计好了教学思路,但事实是:学生经常不按我们的思路走,这说明我们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这时我们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要经常换位思

考。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启发引导―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五步导学式教学模式,并且每节课有备课组精心编制的教学案,这样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的反思:回忆整个教学过程中,反思其中的得与失,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我们要在每节课后进行及时的反思,我们不仅要反思我们教学过程中不当的地方,还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我们要将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的启发,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怎么和学生配合比较默契,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的……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为以后的教育教学积累经验。

二、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从写教后感中得到的反思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坚持写教育日记、随笔,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我们应该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们记录下来,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

“财富”。

2.从作业布置中得到的反思

我们的课本中有“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每个单元还有练习,这些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另外我们学校还在课堂上使用教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对于作业要做到有做就有改,有改必有讲,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

3.从公开课中得到的反思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教学反思的另一条重要途径。自己开设公开课,不论结果怎么样,对自己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课后要及时地反思,将所得和不足记录下来,长此以往,必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4.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中得到的反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如有可能,请老教师对自己的课进行“打磨”,从中获得经验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加大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取长补短,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

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新的教学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1.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全面思考,明确教学的方向,及时调整策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深入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3.教学反思还可以提升教师的理性认识,将平时的教学经验不断积累下来,增强教师个人发展的后劲。

第5篇

【摘 要】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把教师潜意识的活动纳入到教师有意识的活动之中,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使数学教学水平迈向更高而有效的境界。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反思 几点思考

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学反思呼唤那些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进取的勇士。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实践的过程,从经验中不断地学习,不断的积累,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充实主观,从而能对数学教学这一复杂的客观背景应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实践,从而成长为自觉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师。

一、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己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一个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于这个教师的自身素养的高低。(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理论提升。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数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教学的奥秘,寻找教育的真谛是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关键。试想,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领会、悟性和内省,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没有对新理论和方法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迫切需要,怎能主动有效地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并经常以批判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呢?如果对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知之甚少,又怎能在教学中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应广泛培养自己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学习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如校本培训、专家讲座、网络学习等。(2)参与教育科研,促进反思的超越。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升华和超越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体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提升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新现象,并主动去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必须依托科研,加强教育理论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

二、掌握反思的方法

(1)教学反思的步骤。第一步,发现问题。 反思产生于问题,问题来源与日常行为。成功、失败都是问题的来源,我们要做反思的有心人,善于捕捉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典型事件或灵感,提出问题。第二步,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后对照新课程理念及时反思,必要时借助别人的帮助,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体讨论都是很好的形式,也可请教行家,使自己少走弯路而解决问题。第三步,教学行为的升华。通过反思、提升自己的观念后,教师应在“师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做得更好,教学行为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2)教学反思的几种操作形式。①写教学后记。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进行一个阶段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应进行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即为教学后记。数学教学后记主要报括:记精彩之处、记遗憾之处、记学生的高见、记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写再教设计等。写教学后记,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长期以往,必有收获。②观摩与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观摩是常见的、也是很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单纯的自我反思,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反思活动不仅是个体行为,它还需要群体的支持。而在进行对话时,可以使人的思维清晰,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深入的思考。在工作中,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而且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更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可以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 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常常提出许多棘手的问题,或新教材中存在的疑惑,大家随意漫谈,相互探讨,许多问题都在这类漫谈,探讨中得以解决。也可通过上分析课、研究课等形式,让教师相互观摩,以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③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拓宽反思渠道。现代教学贯穿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教师的“教”应服从于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及内容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认知的思维规律。实施学生反馈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反思策略。为此,在这新学期开始,我就先在学生中作一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数学课的希望,给学生开设课前两分钟的“新闻会”,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客体,对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出发,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进度、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及效果作出评价。通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就可能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而且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要求和规律,又有利于教师从学生的层面自我认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施学生反馈,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期中、期末考试以后,利用谈话、问卷等形式,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反思的宝贵资源。

总之,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这使我们感悟到反思的重要。

第6篇

关键词:反思;成长;根本途径

究竟什么是“反思”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反思的解释: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是人类对自身的反观,是人以自身的思想和实践为对象的思考。那么,作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不断反思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录像反思为例来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录像反思法的操作程序

1.观看示范课录像。

2.教学实践和录像。听课人员有学生、教研员、其他教师等。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要简明扼要地说明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全过程录像。

3.反思评价。

4.修改教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修改教案,以备重复实践。

5.写教后感。以简要的文字写教后感,评价自己的优劣得失,并写出改进计划,长此以往,便能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

录像反思法帮助教师从第三者的角度反观自己,可将他人的评价和自我反思结合起来,对自己在录像中的行为和语言进行详细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发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能力。

二、课堂教学录像法的直观性和真实性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录像来进行教学反思,对照自己的课前预设,重现自己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它,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刚看到自己的录像,会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自己:“我的手放得多难看”“我的废话真多”“整节课怎么都是我自己在讲”等等,看过录像,便会从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三、课堂教学录像法能使教师扬长避短,快速成长

课后在录像播放中找出一些自己觉得很特别的画面,将其静止或反复播放,如果是自己的得意之处,就可及时总结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如果是不足之处,更应该反复观看此段录像,反省自己为何会如此而为,是否妥当,下次应如何改进。教师除了自行浏览自己的教学录像,还可以找一位或几位同事一起观看教学录像,共同进行教学交流和探讨,长此以往,便能快速成长。

第7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学生;成长;财富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或困惑时,通过不同程度的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改善教学实践的一系列活动,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它是一个教育者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超越的过程。

反思成功之处。每一位教师在专题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闪光点。教学反思时要注意吸取这些经验,并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反思失败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存在疏漏失误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常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教学起点过低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确定改进措施,以便在以后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教师教学中要和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会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性;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为了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不能“纠正”学生的“误读”,过分放纵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之余,我们要对自己反思,如果能多与学生交流,师生感情会更融洽,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一种很大的帮助。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谈话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多问多观察学生。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爱心,比如,当天气冷了,及时问问学生冷吗?加衣服了吗?这样学生会体会到教师的温暖,在学习上更努力。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会影响着学生,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鼓励学生结合所解问题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观念的转变。通过进行教学反思,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和研究,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因而成为当前教育界比较流行的话题。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的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梳理工作思路,在回顾一段段教育经历的同时,问问自己:“我做好了吗?我做错了吗?哪里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在反思中学会反思,养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乐于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反思,树立鲜活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融洽师生关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生命境界,教师的每一节新课都会比上一节课安排得更合理。这样日积月累,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自己的教学会日趋完美。

写教学反思,可以真实地记下自己教学中一个个真实的例子,一点点真切的感受,就能保留下珍贵的材料。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李镇西老师说:“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30年的教学笔记,那就会成为教育专家。”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写教学反思,这样日积月累下来,那可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啊,面对这宝贵的财富,谁都会涌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受。

要迎接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就要努力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提炼、升华的过程,它使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得出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教学反思中积累的心得体会,可为写教育教学论文提供最直接的灵感和素材。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要有一个良好的积累资料的习惯,这样,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就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可以催生出教研成果。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

总之,教学反思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观念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更是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学会写教学反思,勤于写教学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学英语(高中教师版)[M].2011(52).

[2]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J].2011(8).

第8篇

【关键词】反思教学 管理机制 有效策略

反思教学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效果,提升自我,促进成长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反思教学管理机制对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怎样有效进行反思性教学,发挥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我根据一线教学实际,尝试建立反思教学的长效管理机制,探索出了一些心得。

1.走出反思教学管理模式的误区

反思的形式化。一些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做出了关于“反思教学”的规定:教师必须在每一节课的教案上写出反思,并对字数和篇数做出硬性要求。面对这种刚性要求,许多教师把写反思教学作为任务来应付,其内容要么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要么词不达意,与反思的初衷和要求相去甚远。

反思的表层化。在查阅一些教师的反思中,发现部分仅仅思考了表层现象,忽视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理念的贯穿等深层次的内容,缺乏理性思考,反思的价值和效果未能充分体现。

反思的个人化。许多学校为迎合检查,只重视教师个人反思,忽视了交流总结。采取“硬掐脖子”式的高压政策,使得反思与实际教学脱节,教师也为疲于应付,“为赋新词强说愁”,使学校的反思教学管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明确内涵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教学应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的审视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与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与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

3.注重内容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反思的过程也同时伴随。只有全方位的把握反思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管理者才能构建出科学的反思管理模式。我过初步探索,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反思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3.1 对自身教学情况的反思

包括教学时间有多少?语言的提炼怎样?体态语言是否丰富?在教室里是怎样走动的?训斥学生了吗?课后我感到愉快吗?有成就感吗?

3.2 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思

包括学生听课的反应怎样?合作的情况怎样?有没有激发出创新的观点?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哪些提高?

3.3 对授课内容、方法和技能的反思

包括有没有创造性的教学,关注现实生活的情况怎样?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贯通怎样?教学设计的效果怎样?

3.4 对课堂整体状况的反思

包括什么时候感觉与学生最亲密?课堂中最精彩的片段是什么?课堂上最焦虑、不满的地方是什么?如果重新上这一课将如何改进?

4.讲究策略

反思教学是自我意识和行为修正的过程,只有用心去反思教学实践,自觉主动反省教学理念和行为,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建立并实施反思教学的管理机制,科学有效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4.1 找准触点,激发反思积极性

我们在管理上应正确引导,做到“五忌”:一忌目标茫然,管理措施缺乏阶段性的方向;二忌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三忌浅尝辄止,重表象轻理念,不能指导实践;四忌散而不聚,缺少交流,不能在教师间形成合力;五忌硬性规定,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我们在指导教师开展反思教学工作时,应该明确其根本价值是教师的自我诊断,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不是为了获得领导的肯定和褒奖。鼓励教师在反思时讲真情、说真话、勇于剖析,激发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逐渐凸显效果。

4.2 行散神聚,弘扬教师个性

反思教学的内容不能做硬性规定,只要是课堂教学前后进行的、发生的、存在的都可以写。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独具个性特征的教师队伍。我所在的学校,对反思教学的内容要求比较宽泛,可记成功之举,可记“败笔”之处,可记教学机智,也可记学生见解,在不规定条条框框的基础上,要求反思的内容必须真实、有独到见地。既保持形式上的自由,又确保了反思的质量和效果。

4.3 培养问题型的反思群体

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无疑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反思教学的管理机制中,首先应引导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善于发现和捕捉问题。实际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怎么办?不能及时预习复习怎么办?缺乏主动学习意识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绝不能熟视无睹,否则,只能使问题和矛盾越积越多,使教学走入窘境。其次,培养教师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支撑。有意识的带着问题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用结合,增强理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引导教师善于“小题大做”。从小的切入点入手进行研究,不贪大求全。例如:“如何保证学生作业质量?如何批改更有效?”等。

4.4 提升教学研究的反思层次

在反思教学管理机制中,坚持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集体研讨活动非常重要。通过互相学习,博采众长,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反思模式。主要的交流可采用经验汇报、资源共享、专题讨论、集体备课、专家讲座、共同磨课及评课等形式,明确交流目标,增强互动时效性,长期坚持,必会带来较大成效。

4.5 增强反思与实践的联系

反思教学只有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显著地效果。在科学的反思工作机制中,教师不仅要进行反思,更要注意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反思成果,吸收经验,避免教训。这样才能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才会快速提升。

4.6 建立人性化的反思评估体系

第9篇

问题1:你能改掉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课相似的状况吗?

教学不是照本宣科,备课不是机械重复,今年的备课抄去年的备课,有时会不自觉受到教学参考书的影响,失去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的机会。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数学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指导什么、怎么指导作为备课的重点,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关注学生,备好学生,用学生的思路教学,在学生身上大做文章。备课基本要求:备课标,心中有准则;备教材,心中有课本;备学生,目中有人;备教法,心中有数:备学法,手中有法。教师备课时要常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些目标要做些什么事?用哪些措施能实现这些目标?有哪些步骤?上完课后还要反思,哪些措施落实到位了,哪些还没能实现,以后要怎样改进。

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集体备课时要做到一个确定三个追问:一个确定是:按照单元或章节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三个追问是:问一问我在集体备课时,单元或章节的教学要求落实了没有?问一问我采取了什么措施、设计了什么教学环节来落实的?问一问学生在这方面的素养和技能形成了没有?只有做到这三个追问,备课,上课才有实效。再者,教学要有预见性,备课后,按照备课的思路进行教学,想象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会遇到什么困惑?会出现怎样的情节?会经历怎样的过程?即使是作业,也要想象:这些作业会以怎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作业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是否存在作业作对了,但也有不理解的情况?然后结合实际教学验证自己的想法,思考存在什么问题?如何矫正?

例如教学线段垂直平分线后,很多学生不能走出全等的证题想法,难以放弃全等三角形的解题经验,因此,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如果遇到证明线段相等的问题时,既可以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也可以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你会选择哪一种呢?为什么?让学生在新概念与原有经验的对比中感受新概念是基于原有经验的优化。又如笔者在教人教版九年级内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中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按照教材来教感到不自然,查阅了许多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借助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经验:梯形中位线或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展开教学效果会更好。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莫基;问题解答要即时反馈,真正巩固。

问题2:您有一本教学心得吗?您经常写教学反思吗?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探寻学生的变化,关注学生是否理解,教学方式是否适应学生来进行反思。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很多人十分重视课前的备课却疏于课后的反思,认为只要把课堂教学组织好了,写不写反思无所谓。其实不然,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回顾与分析,可以使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经过多次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反思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缺少了反思,整个教学环节就会显得有始无终,大凡优秀的教师无一不写反思,他们在教学中能够灵活的驾驭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并非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如果不及时做反思,对。自己的教学不加反思,就算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只不过是对一年工作的重复,不会增添新的知识,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没有多少帮助。

上完一节课后,教师应当抽出点时间,结合课前对自己教学思路的想象,对照实际教学,对本节课的教学认真反思,是否和课前想的一样?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写出自己的成功之处,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分析学生的课堂反应,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作为今后教学中的借鉴。教学反思主要记成功的经验:记下长子的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手段措施等;记学生的创造:记下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新见解等;记学生的问题:记下学生的疑问及产生问题的根源、然后给予解疑、答难;记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记下事件应变处理的案例;记教案的修改:记下教案的成功与不足,弄清须改进的地方;记教材教法的处理:新授课是否突破重难点,效果如何;练习课学生是否具有将知识灵活地转化为技能的能力;复习课是否理清知识系统,是否根据学生实际突出复习重点,是否在复习课中注意发展学生能力等。

常写反思,有助于加深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审视自己走过的足迹,倾听自己的心声,做到查漏补缺,扬长避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使教学设计更合理,教学效果更佳。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地行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问题3:您的学生有一本错题集吗?

学生的训练题、考试题,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因此要求对做错的题认真订正,查找原因,是属于知识漏洞,还是审题、分析、运算等能力的缺陷,根据错误根源进行查漏补缺。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订正、整理错题只抓大题(计算题),而轻视小题(填空、选择题)的情况,提出要求,对小题目也要像大题一样,写出详细的分析过程,包括错解、错解原因分析、正确解法;错题的关键易错点:题目的变式训练等。对学生的错题集定期检查或面批,并给予评价或提出学习建议,还通过组织错题本展览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每到考试前,要求学生翻看自己整理的错题集作为考前复习的必修内容。为了检查学生的错题过关情况,经常对学生进行错题的二次训练。

问题4:您有一本收集学生的错题集吗?

比如把学生的所有错误收集起来,制定一个错误预防表,其中要点包括:对基本概念的模糊认识:对相关知识的混乱逻辑;对数形特征的直观错觉;对严谨命题的以偏概全;对题设条件的断章取义;对隐含条件的大意疏忽;对推理运算的草率马虎;等等,最好的办法是再把此类的问题设计在练习与模拟题中,让学生在解题实践中获得教训和反思。在练习中感悟。

研究试题,建立错题档案。很多教师十分注重对经典试题的研究、积累,并把它们进行分类,总结出规律,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及时把试题补充进去,这对提高教学成绩是非常有益的。我们认为,除了研究、积累经典性的题目外,还应建立一本错题档案,即把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归类。因为研究试题、积累错题才能对症下药,更好的进行针对性教学。

错题档案不仅是出错率高的试题的记录,它还能反映出学生的解题思路,结合错题档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勤于归纳、善于整理、学会小结,使学生少走弯路。另外,建立错题档案时,最好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进行排序,或者按照知识块进行分类,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查找和更新。

问题5:您每道题目讲完之后,师生能共同探讨解题的启迪和感悟吗?为什么要讲这题?为什么要这样讲?换一种方法如何?

大部分的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往往只关心答案。有的教师的讲解或例题讲解,往往也是主要讲计算过程或答案。但是对整个解题思考过程,往往讲解的并不够清楚细致。只是让我们知道了计算过程,却不知道思考的过程而这才是解题最重要4的方面。记住:答案计算过程思考过程。解题教学不仅要获得答案,而且要从获得答案的过程中学会怎样解题,学会数学的思维,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会有弯路与曲折,因此,还应有解题困难的分析(知识因素、逻辑因素、策略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解题错误的分析(错误的内容、错误的性质和纠正错误的办法等),教师想方设法教会学生怎样从卡壳、无计可施的窘境中解脱出来显得十分重要,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么想的。做完一道题后,还应提醒学生做以下工作:(1)检验与改进:①能否一眼看出答案的正确性?②能否检验这个解答?③考虑解的细节,对于较冗长的部分,能否使它尽可能的短些?④能否用别的方法解出这个结果?(2)总结与应用:①总结本题应用了哪些知识?通过此题的解答,你对所学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②总结本题的解题方法,找出其规律性和一般性,并试图应用于其他问题。③此题的结论能否应用于解决其它问题?(3)引申与拓展:①能否将此题的所求加以改变?②能否将此题的条件加以变更得出新的问题?③能否将此题的条件和结论进行重新组合,得到新的问题?

问题6:您经常问学生:你还有其他想法吗?您的学生经常向你提出问题吗?

这就是引导学生不迷信老师和书本的思考方式,引导学生不迷信教师的想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笔者在教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习题24。第6题:求证:圆内接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时,引导学生从矩形的判定来思考问题,学生的想法却出奇的多,得到6种不同的证法。教育的作用不是改造而是发现,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天分、自己的才能。成功的教育都有其共性,那就是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辩论。我们需要确立一种理念:凡是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教师绝不代替。例题的讲解怎样选择学生?根据例题的难度和学生的课堂反应,选择已理解、感悟的学生到台上讲解、展示,教者可与讲解的学生展开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巩固新知、公式求定理。讲解完成之后再安排1-2名理解的慢一些的学生复述思路、解法。

问题7:您经常找学生进行个别谈话鸣宁

关注学生,每一节课后找一两位学生谈谈课堂中的疑问,听取学生的意见;或针对学生作业、单元检测存在的问题,找1至2位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不但能使学生改正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也能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说明教师关心学生,教师的心目中有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不管学生以后学习如何,教师教给他的知识可能忘记,但是教师给了他哪些鼓励,给了他哪些正面、积极的影响,是学生一辈子不能忘记的事情。笔者曾经因为一句话改变一位中等生由不爱学习数学到爱学习数学,那仅是一次课堂提问,当笔者问一位学生问题时,她没有回答出来,就说不会,笔者走近她身边轻轻的说:不要说不会,应该说还没有想出来,坐下再好好的想一想?就这一句话,使她产生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以后的一次语文作文中写到了笔者,写到笔者的这句话给了她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的心里不仅装着知识,更要装着学生,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心态。

问题8:您经常与你的同事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吗?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我觉得这堂课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合作解决问题共同从事教学设计,从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到教学重心、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要为其后的教学反思留下空间。要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听同行或专家的课,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别人的教学机智、艺术常体现于令人叹服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中,课后将自己听课中最重要的收获、看法梳理出来,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的知识。例如笔者参加县级课堂教学比赛前的试讲,同事们评课时真正做到了品头论足、各抒己见(说真话),包括每一个环节的处理,争取做到对课程标准的把握界定精准,重点突出;对教学内容的挖掘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对教学流程的设计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张弛有度,活泼有序;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体察入微,关怀备至;对学习效果的评测训练到位,达成有效。笔者感觉每参加一次课堂教学比赛,都是对自己教学的一次洗礼,真正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问题9:您告诉过学生,你的解题失败吗?

在教学中,你能否把自己解题失败的经历告诉学生,把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告诉学生,如何解决的?和同事探讨,还是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又是如何解决的、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解题经历和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10篇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215500)

没有细节不成文,这是记叙文写作的一条铁律。成功的细节描写,能让文章细腻深刻、含蓄生动,极富真实感和表现力。因此,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注重细节的刻画、提高细节捕捉描写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用关于细节描写写作指导课的不同教学课例来进行分析,主要就三堂细节描写写作指导课的思路及特征略作概述,以便在比较中探求更为有效的写作指导方法。

一、细节写作指导的3个课例

(一)课例1:2011年听的一堂随堂作文课

教学流程及教学内容如表1。

该课例中,教师着重讲解了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什么是细节描写,常见细节描写的类型,写好细节描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等。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讲解知识,并引导学生分析点评。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听教师讲解以及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

(二)课例2:2012年听的一堂作文教学公开课

教学流程及教学内容见表2。

课例2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课文中的相关情节,从课内到课外,既忠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且能运用学生原作,通过比较辨别领悟如何进行细节描写。整堂课按照认知、理解、运用、提高、拓展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学过程中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

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巧妙设计、精心引导,努力使学生把写作知识和学生实际写作水平结合起来进行指导。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口头描述、独立写作和相互评改相结合。

(三)课例3:2013年听的一堂作文教学评比课

教学流程及教学内容见表3。

从表3中不难发现,该课例的教学内容是从学生生活经历出发,解决写作素材(即“写什么”)的问题——交流写作素材,用方法激活素材,最后朗读交流、提升修改。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引导学生打开写作思路、探究表达方法,现场指导写作方法。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寻找写作内容,主动探究写作方法,当场进行个性化写作,并在交流修改中提升。

二、3个课例的比较分析

3个课例,教学目标均指向明晰:引导学生进一步厘清细节及细节描写的基本写作知识,感受细节带来的审美力量,掌握丰富细节的实用方法。教学重点也比较突出,均采用了层进式结构来运思课堂:教学过程由“说细节”、“赏细节”、“写细节”三部分构成。其中,“说细节”引导学生熟悉“细节”,是认知;“赏细节”引导学生理解“细节”写法,是体悟;“写细节”引导学生掌握“细节”,是能力。

具体的教学处理,3个课例则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1)关于“写什么”。课例1几乎不涉及写作内容,只用例文呈现;课例2有较多的写作内容,配合单项技能的训练;课例3则打开学生的生活积累素材,在写作练习中重视学生的心灵启迪。3堂课都有理性感悟也有感性操作,但与课例3相比,课例1、课例2的课堂理性感悟相对较多、感性操作相对较少,“说细节”、“赏细节”所用时间偏多,“写细节”所花时间较少——作为写作课,这样的安排不尽合理。(2)关于“怎么写”。课例1呈现的是概念讲授;课例2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课例3有技法的探究,也有精要的指导。从中也可以发现,课例1、课例2中,学生对写作知识的把握大多处于认知阶段,体验不够——这也是不少教师容易犯的错误,从说、到悟、到运用,表面看起来好像符合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规律,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并不合理。课例3中,在学生遇到表达方式的困惑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写作——当学生通过探究明白“怎么写”时,其写作状态应该是愉悦的、心神合一的。(3)关于“写作能力”。课例1、课例2中,学生作为听客的多、进行展示的少,如在“评析”环节,多教师主讲,少师生对话,而这个环节对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最为关键,因为它是方法转化为能力的重要节点。课例3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方法整合写作内容进行整文写作,如此,在写作中反思,在反思中写作,最终促成能力的形成。先写,再交流反思,形成方法和策略;再写,通过交流再提升——始终围绕一个“写”字,这才像是写作教学。

三、几点感想

著名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对细节描写的品析和运用。

第一,要在“写什么”上引导。课例2中,教师选取课文《孔乙己》中的一段细节描写,故意隐去几处细节描写的文字,再通过还原文字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一处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一处是“穿着一件破夹袄”)。这样的写作指导,让学生对细节描写“写什么”有了初步的感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即素材,作文指导课要让学生积淀的静态素材,成为动态的、活跃的、积极的写作素材。

第11篇

长期以来,中学写作教学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并始终在低谷中徘徊。原因何在?如果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去思考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我们就会发现,中学写作教学指导程序系统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写作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写作教学的指导需要有“序”,而且需要科学合理化的“序”。这较为科学合理的指导程序究竟是什么?

十几年前,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构建了一种写作指导“八步程序法”。对这一指导程序, 笔者曾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第3期)上发表《科学合理化的写作指导程序初探》一文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之后,又进行了多年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模式概述

这写作教学指导程序的八步骤是:

第一步,明确目标。在写作训练之前,首先根据这次训练的目的意图,向学生提出这次训练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位学生都心中有数,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研读领悟。针对目标要求,布置学生课前广泛阅读与这次训练文体及题型同类的文章。同时指定(印发)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主要来自报刊)二至三篇,要求学生仔细研读领悟,初步了解这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揣摩其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

 

第三步,探讨写法。在上述研读领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对这类文章的写法(主要是构思和章法)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比较异同,寻找共性,探求规律,从而逐步形成共识。

 

第四步,训练操作。这一步骤的实施,大体分这样几步进行:首先出示文题,接着进行审题指导,然后指导学生编拟提纲,最后师生同作。

第五步,交流评议。习作初稿拟成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便结合各自的写作实际,在课上或课后作双向交流,分别谈本次写作的心得体会,尤其是主要困惑,准确而有效地反馈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信息。然后在全班筛选、推举出合乎这次写作要求、最能体现这次训练目的和意图的优秀习作(包括教师的“下水文”在内)与具有典型性失误的习作各一组(每组二至三篇即可),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对比剖析,品评优劣。对优秀习作进行赏析,并揭示其成功的底蕴;对另一类习作则分析其典型失误之所在。

 

第六步,指点迷津。经过上述交流评议,随后重点小结归纳出本次写作训练中出现的典型失误,并进而给学生指点诊治的方法。

第七步,修改重作。要求学生重温此次习作训练的目标要求、基本写法、易犯毛病等等,在进一步明确该与不该“怎么写”的基础上,对照自己的习作当堂进行自改,或者互改。对一般习作要求作大幅度的修改,乃至重作,以便升格提高;优秀习作则进一步加工润色,以便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笔者则有目的有规律(便于轮番循环,且好、中、差兼顾)地重点抽改(面批)几篇。同时,对学生的批改适当作巡回指导并及时检查、验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第八步,总结升华。最后,在整个训练接近尾声时,要求每位同学对此次写作训练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总结经验,分析得失,强化认识,然后写心得笔记,从理性的高度揭示这类文章的写作规律,并力求形成一定的理论,用以指导今后的写作实践。

 

二.实践反思

这一指导程序引导学生走的是由阅读认知到写作借鉴,再诊断矫治到升格提高之路,比较合乎学生的认识感知规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高的认识过程。实践表明,运用这一程序进行写作的指导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每一环节都力求既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又讲求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如,“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诊断、矫治与反思的合理强化,二次训练(重作)的有效提升等等。而且,整个操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几乎都不可或缺。比如“指点迷津”这一环节,主要是归纳典型失误,指点诊治的方法。这一步至关重要,它侧重于从反思的角度解决“不该怎么写”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症下药,纠正偏差,从而走出写作的误区。

 

其次,这一写作指导程序颇具探究性质。它克服了传统意义上的让学生机械吸收写作知识概念和抽象理论的弊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写作的基本规律。虽说文无定法,但并非无规律可循,这一指导程序重视文章写法尤其是构思和章法的探讨,这无疑是探索文章写作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三,尤为突出的是,这一指导程序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局限。它淡化了老师的“作前指导”,而强化了“作后引导(评讲)”等环节,显然,写作教学的理念先进了,方法优化了。

 

传统的作文教学基本采用的是先“作前指导”再“学生写作”这一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每次写作,在学生尚未进行写作实践之前,教师总要作一番作前指导,而这种指导又往往是灌输式的,或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规定必须“怎么写”;或偏重于构思、章法乃至模式等技法的传授,强调应该“怎么写”。于是“限制”不少,“框框”也多了。对于前者,在没有考虑学生获取写作知识、探索写作规律的求索过程的情况下,便把必须“怎么写”的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结论先行”,它既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求知的价值;而后者,则易使学生在写法上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从而落入“八股”式的怪圈。

 

而淡化“作前指导”,乃至取消它,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自主探索写作的方法和规律,然后在写作实践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进行“作后引导”(包括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不仅可一扫上述“作前指导”的诸多弊端,而且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写作的“真知”。不仅如此,学生如果实践成功了,会品尝到自主探索的甘甜,而这又往往会转化为步入写作殿堂的内驱力;一旦失败了,则会带着困惑乃至“切肤之痛”进入“愤悱”状态,而渴求问题的解决;这时,如果教师能相机启发引导,指点迷津,那学生对写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就会豁然开朗,并能深刻地领会到写作的要旨,渐入写作的佳境。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逐步认识到这一指导程序及运用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指导流程的导向性问题。但凡写作的指导都具有一定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导向性。从宏观上看,要解决的,通常是写作所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是解决“写什么”,还是“怎么写”,需要作一个合理的目标定向。一般地说,解决这两个问题,前者易,后者难。而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模式,有助于学生摆脱不知“怎么写”的迷惘,从而合理地谋篇布局,严谨地构思行文。因此,在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我们比较重视“写法探讨”这一环节。抓住这一作前指导的环节,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该“怎么写”的问题,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然而,学生写作的形态总是复杂且变化着的,需要动态地加以考察。就现状而言,目前写作突出的问题却是“写什么”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学生

缺少的依旧是生活,即使有生活,也往往无积累;而有了积累,又常常没有思考。可这一指导流程恰恰弱化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引导。整个写作指导流程,“经院式”的倾向较为明显,而且还仅局限于封闭式的课堂,“生活化”的色彩较淡。尽管“研读领悟”这一环节的实施,让学生通过课前广泛阅读文章也可丰富一些积累,感知“写什么”,但不是解决“写什么”这一问题的根本。阅读固然是写作的基础,而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学生没有社会阅历,不了解社会,不熟悉生活、缺少生活体验---一句话,没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积淀,要想写出鲜活的文章是难以想象的。仅靠阅读积累,难以治本。所以我们还需引领学生从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本”。而倘能两者结合,则是标本兼治。此其一。

 

其二,写作的核心要义是思维和语言,其基本导向理应着眼并致力于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能力。然而这一指导程序重技巧、轻思维的倾向还较为明显。

比如,“研读领悟”、“探讨写法”等指导环节。如果仅仅是模仿、借鉴技巧,而不学习思维方法;或者只是揣摩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探讨这类文章的写法,为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作铺垫,而不注意感悟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方式,提高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那无疑都是本末倒置。理想写作指导的课堂应该是:老师“带着写作的火种进课堂”,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操作系统的科学性问题。起初,在构建这一指导程序系统时,我们十分重视写作指导细节的完美性,而相对忽视了整个操作程序系统的科学性,尽管这一操作程序比较符合认知规律。实践告诉我们,细节固然决定成败,但前提是整个操作系统具有科学性,一旦系统背离科学,那么,即使细节再完善,也无济于事。系统的科学首先是理念的正确。写作最基本的特质是它的实践性,必须坚持实践的路径取向。实践出真知,写作的真知无疑源于实践。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从写作实践中来到写作实践中去,这是提升、完善写作水平和能力的不二法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可这一指导流程最大的缺憾是,整体而言,写作的指导是由阅读认知到模仿借鉴,而不是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实情)出发,由写作实践到方法探究。也就是说,写作的指导不是基于学生写作实践的指导,写作的探究也不是基于学生写作实践的探究。换言之,即没有把写作实践放在第一位。虽然,这一指导流程要求学生阅读的目的是探索写作规律,但更是为借鉴模仿服务。这不仅不利于让具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学生带着写作实践中出现的困惑问题进入探求写作真知的状态,而且易陷入“结论先行”或“理论先导”的误区,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甚至抑制学生的创造发挥,以致走向平庸,难以写出有创意、有个性的习作。事实上,学生的优秀习作大多不是模仿借鉴而是于实践之中动态生成的产物。

 

再者,这一阅读认知又是偏重于“怎么写”的探索,而不是“写什么”的深究,难免有重形式的倾向。其实,“写什么”与“怎么写”是“道”与“术”的问题。“道”重于“术”,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更何况,如前所说,过分强调“怎么写”也易使学生误入格式化、技巧化的歧途。学生的写作虽能“入格”,但很难“破格”。当然,引导学生通过“研读领悟”,探索写作方法和技巧,无可厚非,写作不是不要技巧,但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对这一指导流程进行了重构,即将这八个步骤中的第四步“训练操作”调至“第二步“研读领悟”之前。如是,整个写作指导的流程便进入到由写作实践到认识,最后又回到指导写作实践的科学轨道上来。

 

(三)程序运用的合理性问题。首先,程序的运用,能否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因生制宜,是决定写作指导是否有效的关键。就本指导程序而言,主要体现在几个核心环节和细节问题的把握和处理上。比如,对写作教学的目标设定,起初我们的认识仅仅是两点:一要具体,切忌笼统空泛;二要有针对性,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重点突破,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写作训练的目标准了,导向明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就不至于盲目、走弯路,也就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然而,即便如此,在多次写作实践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有不少同学难以完成写作任务,写作目标虽有预设但难以达成。究其原因,我们设定的写作目标过于整齐划一,强求一律,没有作分层要求,并不符合这一部分学生的写作实际。尤其是探究目标,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探究能力的,即使都具备,也存在一个强弱的差别。其实,学生写作水平与能力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不同层次和潜质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写作目标与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不仅解决共性问题,也解决个性问题。忽视学生写作的个性差异,不能分层要求,让所有学生追求同一写作目标,让不少学生勉为其难而产生一种“被作文”的倾向,是反人文,非理性的。

 

再如,在“训练操作”这一环节上,因受传统写作教学中那种固有的、传承的、保守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似乎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所以仍基本采用封闭型的命题作文形式。这种形式的明显局限性是,由于写作的范围,题材的选择、思想情感的流露以及表现形式等,都有很大的限制性,学生写作就如同“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不仅思维受束缚,创造潜能不易发挥,而且个性难以张扬。而对同一道作文题,不管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认识水准、性格志趣乃至写作时的心境差异如何,都一律要求在特定的空间和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这种不顾及学生写作实际的做法本身就带有较大程度的强制性,因此,学生写作往往处于一种消极被动而非积极主动的压抑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便缺乏兴趣,于是也就渐渐失去了写作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有必要突破思维定势,变革封闭型的命题作文形式,使写作教学呈开放态势,让学生自主地、有尊严地写作。

 

如何变革?一言以蔽之,即少搞一些命题作文训练,多一些“自由写作”实践,主要是指教师给一个宽松的范围,让学生自拟或自选一个适合自己写作的题目进行写作,将学生的写作定位在“真实的体验”、“灵动的感悟”、“新鲜的表达”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尽量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写作的和谐环境,真正做到让学生“写他的自得之见,抒他的自然之情,用他的自由之笔,显他的自在之趣”。

 

写作指导模式的运用是有条件的,除顾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与能力)外,还应遵循另一个重要原则,即与教学的内容相适应。写作的教学内容是“教什么”的问题,而这一指导程序属“怎么教”的范畴,是关于操作的方法问题,两者的关系要处理好,也就是说,对所教内容该“怎么教”要有一个合理的灵活的定位,否则,不管模式多么科学、多么合理,也只能变成僵化的东西,成为形而上。

 

例如,写作教学涉及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而写作中需要探究的一些核心问题,有时某节课甚或几节课都难以解决,这就必须向课外延伸,以拓展写作的空间和时间。因此,这一写作流程的实施也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另一方面,为了克服时间的限制,

有时可根据实际需要,用一节课甚或几节课来完成某个教学环节,以便对重点问题的解决作定向突破。

 

经过多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索,我们深感对这一指导程序的运用关键在于灵活、知变通,防止固化和程式化。虽然上述写作教学指导的八个步骤,是密切联系、环环紧扣、相辅相承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序列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其次序可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事实上,倘能灵活运用且知变通,其意义异乎寻常。

 

探索无止境。任何一种程式都不是万能的,更何况用某种固定模式来应对极富精神独创特质的写作。不断探索实践,努力寻求适应写作规律、符合学生写作实际的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写作教学的品质和境界,让学生的写作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将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第12篇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学反思要从日常教学的点滴记起,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悟于心,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写好教学反思的几种方法。

一、写“亮点”

将教学过程中达成的教学目标、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和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以及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一一详细地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学时的参考,还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例如,角的概念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个概念是对生活中无数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角的概括。关于“角的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提问:“你们见过角吗?”然后请学生用手摸摸书本、三角尺等各种物体的角。师再问:“角是否与颜色有关?是否与材料有关?什么是角呢?”并请学生画一个角的图形。在学生画出角的图形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摸摸书本、三角尺上角的顶点、边长,最后概括角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平时在生活中所看见的各种各样的角,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在教学“平移与平行”这一内容时,部分学生画平行线有困难,我就让他们根据平行线的特点,借助方格来画图,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可进一步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的含义。

二、写“败笔”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和失误,教师可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和剖析,使之成为教学经验。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后,笔者写的教学反思是:在课堂上,我与学生先后学习了“分数大小的比较”与“真分数和假分数”,感觉学生学得比较好。学生知道如何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也知道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以为这个单元开了个好头。谁知,在学习完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者带分数后,一道比较分数大小的作业题却难倒了部分学生。这道题有几个数(包括真分数、假分数、整数),其中两个分数是和。有几个学生问:和怎样比较大小。我说,你们认为这两个分数能比较大小吗?学生都说不能。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它们既不是分子相同,又不是分母相同,怎么比较呢?”我再问:“你们刚学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话没说完,学生恍然大悟。通过这堂课,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上课不仅要把有关的知识讲透,还要把相关联的知识点讲明白。这样,学生才容易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写“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与情感交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去反思去捕捉,便会留下遗憾。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后,我让学生做一道练习:一张照片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请给相片配一个镜框,看看需要多少根木条?生1:

3+3+2+2=10(分米);生2:3×2+2×2=10(分米);生3:(3+2)×2=10(分米);生4:(3+2)×2+4=14(分米)。师:为什么要加4呢?生4:因为镜框的接口处要多用一些木条。师: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材料会有损耗,所以计算木条要多算一些,这位同学的想法非常好。不过,在计算时,有些损耗我们一般是忽略不计的。课堂上,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老师要学会倾听,然后以此为依据,改进教学方式。

四、写“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时会有“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当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同时,这些独到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例如,在教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后,可以这样写教学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同时,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探究、交流、质疑。当学生在探究时,我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适度启发。当学生在交流时,我发现部分学生会寻找题目的特点,如看到数字5、25、125就会想到数字2、4、8,然后将它们相乘,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会把接近整数的数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如把202×36写成200×36+2×36;还会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如:734-47-34,发现734和34都有一个34,相减正好是整数,或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计算:734-34-47,使计算更简便。

五、写“对策”

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对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体积公式容易产生混淆。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有的学生写成:2×3.14×4×5,误用了侧面积公式,有的学生计算体积时却运用了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为此,我建议学生:计算时要边列式边在表示底面周长和高的数字或底面积和高的数字下面分别画上横线,如2×3.14×4×5,以便检查时易于发现是否误用了公式,还可以防止出现丢掉3.14或忘记乘高的现象。再如,求圆锥体积时,学生容易忘记乘以三分之一,可以培养学生画草图时把题目中的相关条件标在图上的习惯,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根据图中的数据列算式,不容易将题目中的条件弄错;二是当学生看到圆锥的草图时,就会想到算它的体积时一定要乘以三分之一。

六、写“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