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3: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规范课程名称
在分析“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分析比较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方法”“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有“供应链”关键词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发现主体内容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重合率非常高。尽管不叫“供应链管理”课程,但有的高校采用的教材就是“供应链管理”教材。另外,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来看,物流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些课程实质上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名称上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课程名称统一为“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促进各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交流以及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规范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的内容说法不统一,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既要有对教师“教”的基本要求,又要有对学生“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比较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包括课程性质(依据面向的专业而定)、课程教学目的与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应目的与目标、学时分配、教学要求(对各个教学环节提出的要求,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学、作业环节和考试环节等)、教材选用及参考书推荐和其他说明(如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
科学设定教学目的和目标
应紧密围绕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来明确“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并把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章节之中,形成以各章节具体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具体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总的来说,“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理论观点,以及结合管理技术、物流技术、工程技术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需要指出,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要注意二者的区别。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应采用“了解、领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教学目标则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结果,宜采用“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另外,鉴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缺陷。
精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体系的核心,要通过课程内容的教学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因此精选课程内容就成为完善该课程内容体系的关键。从对我国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的分析来看,精选后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构建、供应链业务外包、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链采购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管理方法和供应链绩效管理等12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考虑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不断提高,也要把供应链管理战略作为供应链管理概述的一部分纳入课程内容。为了体现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些课程内容中都要以案例分析、模拟实验、课程设计、现场参观等形式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合理分配学时
学时分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总学时的分配,二是每个教学单元(或每章)学时的分配。总学时方面,鉴于各高校的做法以及“供应链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建议给物流类专业学生每周上3学时,总学时为48学时~54学时;而给非物流类专业学生每周上2学时,总学时为32学时~36学时。具体总学时数的多少还取决于每学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周数。在每个教学单元(或每章)的学时方面,具体学时的分配不仅取决于总学时,而且还要看课程具体内容、相应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教学具体环节以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交叉程度等。就前面的12部分课程内容来说,如果总学时分别为32学时和48学时,则建议各教学单元(每章)的学时分配如下:
供应链管理概述为4学时~6学时;供应链构建为3学时~5学时;供应链业务外包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合作伙伴为4学时~6学时;供应链采购管理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物流管理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库存管理为3学时~4学时;供应链信息管理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管理方法为3学时~4学时;供应链绩效管理为3学时~5学时。其中,前面的数字为32学时所分配的各教学单元(每章)的学时,后面的数字为48学时所分配的各教学单元(每章)的学时。当总学时为48学时时,各教学单元(每章)可根据需要扩充理论内容、增加案例分析、安排课程设计、现场参观、实验等。
选用合适教材及参考书
选用合适的教材,按教材进行生动的教学,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要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各种《供应链管理》教材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满足学科自身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已成为各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管理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从内地高校目前选用教材情况来看,选用最多的是马士华教授等所(编)著的《供应链管理》一书,同时由于这本书与精选后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符合度非常高,因此建议在选用教材时首选此书。至于参考书,可以推荐5本左右,其中至少应该包括一本英文版的《供应链管理》和一本《供应链管理案例》,为学生全方位学好“供应链管理”课程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
转贴于 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 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 林勇. 供应链管理[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后勤物资;采购问题;网链结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9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发展,我国铁路系统面临的外部经济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逐步转为企业间供应链的竞争。后勤物资采购在铁路部门的市场运行体系中作为最终的环节,必须要顺应外部的发展变化,积极地探寻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加速我国铁路系统后勤物资采购的改革,建立高效的后勤物资保障制度和提高整体的保障功能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1有关后勤物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1供应链的含义
关于供应链的含义,最早的观点认为它是企业生产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把企业从外部采购回来的原材料经过生产转换及销售这类活动,然后传递到用户或者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的观念也在发展变化,有观点认为供应链与供应管理和采购相关,主要用来表明与供应商相互之间的关系。目前来说,供应链通常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围绕着核心的企业集团,通过控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首先采购原材料,加工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渠道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种把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模式就是供应链,这时的供应链更加注重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1.2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的规划,并且还要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的管理模式就是供应链的管理,主要表现为集成化、同步化和整体化。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来源于物流管理,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经历了由传统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变化过程,目前的观点认为供应链管理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整合过程和组织间的协调活动。
1.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包含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常可以这样定义其含义:后勤物资采购形成的供应链,以满足铁路部门的后勤保障需求为依据,通过执行组织、计划、控制和领导等职能,对采购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加以控制,把物资及时供应给有需求的铁路部门,这样的一个联系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铁路系统最终用户的网链结构模式就是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意义
2.1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
近年来铁路部门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推进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该要求是为了适应国家和铁路建设的新要求、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变化、坚持经济建设与交通发展的方针。要想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后勤的各个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和制约后勤发展的各种矛盾,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作为铁路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采购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采购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物资采购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寻找物资采购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促进后勤建设的发展,保障其现代化的实现。
2.2满足铁路系统大后勤的发展要求
铁路系统的大后勤建设是发展现代化铁路后勤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现代化后勤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铁路发展新道路,坚持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相融合,集中精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体系。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研究,立足于铁路系统的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依靠社会保障资源和国家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实现了供应商直达配送的保障,对现代后勤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铁路系统大后勤的稳步形成与发展。
2.3实现后勤保障效益最大化
后勤保障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就是实现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铁路后勤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后勤建设必须要坚持效益优先,要坚持投入少、效益高的后勤建设与保障发展道路,做到整合资源、勤俭建设和集约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后勤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做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后勤物资采购中,有利于科学化的进行采购,有利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从而保证了物资采购科学健康的发展,提高了保障的效力。
3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优化后勤物资采购
3.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供应链管理具有科学性,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后勤物资采购品种多、采购量大和涉及面广,必须要重视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实现,要对物资采购的管理科学化进行不断地探索。供应链管理强调战略性的、全局性的观点来处理和看待问题,要做到各节点间相互融合的统一整体性。后勤物资采购的出发点是供应链,通过供应链的相关概念指导物资采购,从而适应市场经济新体系,推进采购的科学化进程,实现效益性和经济性的有效统一。因此要从思想上加强全局认识,使铁路用户、供应商和采购单位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作为经济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物资采购需要把采购过程中的采购单位、铁路用户和供应商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放弃自身利益,实现整个过程合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以整体性和全局性为基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合理的优化了各节点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保证供应链的最佳状态。
3.2灵活运用各种政策
在后勤物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的有效性,灵活的运用各种政策。供应链作为一个纽带,把铁路部门和供应商紧密的连接在一块,形成了一个双赢的系统。铁路和供应商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各谋所利,这种关系在平时的物资采购中更为凸显。铁路部门要想使后勤物资的质量更好、保障效益更高,应在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对需求方面加以重视,努力创新寻找新突破。可以采取让供应商在早期进行参与的策略,让他们能够准确的获悉铁路系统对物资的功能、质量和数量上的各种需求,从而使物资生产和供应更加具有能动性和客观性,确保供应链更加合理科学。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铁路部门作为最终的用户,需要采取灵活的方针策略,保证物资供应最大效益的实现。
3.3明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性
后勤物资采购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先要满足铁路后勤的物资供应需求,还要把效益科学和保障有力作为主要目标。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适时适量,作为后勤物资采购的关键因素,适时适量也是实现保障有力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管理,确保铁路部门需求得以及时满足,同时也达到了效益最高和资源库存最小;其次是质量保证,质量标准作为铁路后勤物资采购中的重要保证,要求所采购的物资必须具有质量稳定性,质量过高和过低都不是最终目的,过低就满足了各种需求,而过高会造成相对价格比较高,增加了购买成本,也会造成浪费;最后是费用最节省,后勤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效益的问题,在购置费用较少甚至短缺条件下更应考虑该因素,在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与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勤俭建设、艰苦奋斗的原则,要充分运用各种采购策略,尽量降低总费用,在保障各种需求基础上,实现各利益关系的互赢互利。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铁路系统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通过分析后勤物资采购的含义内容,提出了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物资采购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资采购的对策,为后勤物资采购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对加快后勤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虽然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后勤物资采购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突破。
参考文献:
[1]邱林,戴强,胡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探讨[J].中国储运,2010(1).
[2]刘洪民.高校后勤物资采购供应商的管理初探[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
[3]宋清芝.浅谈铁路部门后勤物资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J].科技资讯,2010(3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036-01
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1、1 供应链内涵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见图1)。供应链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和利润最大化。在大多数商业供应链中,供应链的价值与供应链营利紧密相关,供应链营利越高,供应链也就越成功。
1、2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理论是物流管理与系统论等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领域,它是确保顾客满意的一个主要环节,即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SCM帮助管理人员有效分配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和减少工作周期,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2 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控制、采购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业务外包与扩展企业、供应链的构建、供应链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重构。而笔者将这几个方面归纳为以下三个要素:
2、1 货物的实际流动
货物在物流管道中的实际流动是供应链活动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在分析供应链时,要分析从原材料或零配件供应的起点开始,通过生产制造环节和分销配送环节,直到最终用户手中的货物流动。
2、2 供应链信息化
电子商务是一种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它也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则是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其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
2、3 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精要,是对管理供应链建立一种整合的方法,从而使供应链内部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服务提供商以互利互惠、互信互补的原则,一同去面对市场竞争。
3 中外控制供应链管理组织结构现状对比与分析
3、1 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可以说,国外的企业发展,很注重企业环境的发展,以下笔者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供应链结构的解决思想。
(1)归核化战略:美国在与日本很多企业都实施归核化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整条供应链中,虽然一些位于关键环节的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内部标准,但他们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却并不一定遵守同样的标准,这就使得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遭到了破坏,根本无法达到关键环节企业的环保目的,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产生了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中包括多个环节,在众多环节中,如何选择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对供应商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
3、2 国内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目前,很多企业的“现代化的”领导者都已经开始引进外国关于这方面的先进措施。例如,①中国卫通的全面实施归核化发展战略。2006年,中国卫通加强了集群通信业务的专业化管理,同时对IP业务进行了积极调整,已经见到成效,中国卫通在2006年顺利扭亏为盈,并为2007年归核战略的深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2003年,红塔集团从中国烟草产业状况、烟草业的演化规律出发,开始了红塔“以烟草为主业,提质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归核化战略的定位,在中国烟草业引起较大反响。红塔在2003年提前实现了三年内止跌回升‘的目标,而同时,红塔卷烟产品也成功进入东南亚、非洲、欧美和中东等地市场。由于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可以说在我国普及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
除了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国内的很多企业也在探索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结构的改造道路。并且解决的方向与国外有所相似,例如都开始意识到供应商的选择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企业虽然在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效率也曾采取过许多措施,但多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的部门内进行,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多数企业不理解供应链管理,更不了解国外管理的现状,企业内部传统的物流部门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商业环境,急需从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
3、3 国内关于控制供应链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式的建议
(1)注意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环境的改善。要推进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供应链管理的规范化。实现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协议化,减少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管理差异性。
(2)强对供应链组织结构的改造,开放思想提高合作意识,努力改革组织机构,建立面向市场的组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从而创建畅通无阻的供应链。
(3)建立供应商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企业与供应商的联系。可以使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企业重要问题的改造,与其建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4)在企业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同时,做好项目评估,减少企业高成本的业务和冗余的投入,集中企业核心资源,充分应用业务外包。
(5)中小型企业一定要加强以整体供应链为核心的观念,要以行业供应链管理规范为管理规范准则。
[关键词]内部审计;供应链;方法
所谓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现已受到我国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供应链审计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实务界来说,供应链审计是一个新的领域,探讨供应链内部审计,可以推动审计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内部审计的突破和发展。
一、供应链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供应链审计对加强采购与供应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供应链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供应链内部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延伸
绩效审计就是专门的审计机构和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客观、系统地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活动和功能就其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责任,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信息的一种审计活动。从这一表述可以看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绩效审计的三个要素。供应链内部审计就是依照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检查与企业供应链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发现现有供应链存在的非增值作业活动、为消除非增值作业活动提出相关的建议。寻找提高供应链现有作业活动效率的途径,提出正确的计划和措施,提高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效益等,供应链内部审计目标就是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上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实现程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随着企业间产品竞争的加剧,企业间业务往来的增多和依赖程度的增强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向供应链延伸是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
(二)通过对外部单位延伸审计,对企业内部管理提出建议
通过对经销商延伸审计的实施,可以及时发现经销商执行商务政策中的问题,促使经销商严格执行商务政策,从而对维护厂家与消费者的利益起到积极作用。对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延伸审计的目的除确保合同权利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审计发现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缺失漏洞,找出本企业制定的商务政策需完善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建议,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更好地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者其他形式向合适的管理人员或运营人员传递这些非常重要的信息。
(三)供应链内部审计具有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内部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各部门人员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对有关信息进行评估,这样比对孤立的信息进行评估能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信息,也会增进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从而产生更加有效的组织治理,部门和部门之间的顺畅沟通可以避免低效率和重复。供应链管理是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重新组织和安排业务流程,追求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方面的集成化。通过供应链的内部审计可以保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畅通。因此,可以通过供应链审计来达到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供应链内部审计的内容
供应链管理通过优化从设计和采购一直到定价和装运的供需链,来促进经营成本的降低、顾客服务的改进、盈利能力的提高和增长的加快。具体而言,供应链管理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费用有效性,使系统总成本最低,这个成本包括运输及配送成本和原材料、在制品及产成品的存货成本。基于这样的目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贯穿于整条供应链。因此,内部审计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着手进行审计。
(一)供应链信息流的内部审计
供应链管理需要建立一个供应链网络系统,共享各个结点的信息。进而分析、计划和平衡整条供应链的活动。使供应链在逻辑上成为一个个体,以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令他们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信息的共享对于供应链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内部审计要检查供应链的信息流能不能很好地共享,如果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会出现“牛鞭效应”,即下游需求发生变动时,将会导致上游需求的更大变动,于是随着往供应链上游前进,需求变动的程度也增大,因此供应链上各个结点都为此付出增加不必要库存的代价。而如果信息充分共享时,供应链上各个结点都能获得最终顾客的需求信息,使得这种需求变动放大的情况不再殃及供应链的优化管理。而且通过充分共享信息和供应商在设计过程紧密联系,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并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检查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收集每一个产品从生产到交付的信息。向所有参与方提供全部的可见信息,包括最终顾客的需求信息和各个结点的成本信息和能力信息;检查各个结点是否以单点联系的方式访问系统内的任何数据;单点联系的方式可以集成整个供应链的信息,进行供应链的分析、计划和平衡。内部审计需要测试信息流是否畅通、是否及时、是否会滞留或信息流是否完整。除此之外,在内审时应检查供应链信息是否有唯一的存储,相关的数据唯一存储,能保证信息的一致。对于供应链,如果信息流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很大程度上损害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二)供应链资金流的内部审计
资金运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它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在内部审计应该考虑所选择的战略合作伙伴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及其资金方面能否满足供应链的要求。内部审计要关注资金流是否通畅,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动主要是针对供应链中货款的结算。货款拖欠意味着收款企业的应得利益不能实现,各个企业拖欠必然会引起供应链信任危机。针对资金的使用效果,内部审计应检查供应链中资金的使用,主要检查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使用效果。针对资金的安全性。内部审计应该查阅并监控战略合作伙伴的筹资、投资以及利润分配活动,应考虑相关的投资决策是否会引起财务风险,是否会影响供应链的整体运作。
(三)供应链物流的内部审计
供应链将多个企业连接成一个有共同利益的结合体。物流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内部审计要检查物流的时间,检查供应链中各环节是否能实现即时销售、即时生产和即时供应。检查供应链的库存。检查供应链整体的合作和协调,了解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库存数量,检查物流提供是否能减少各个环节上的库存数量,检查物流的效率,物流所带来的成本是否合理,物流程序是否能根据需要作出适时放映。检查物流能否与信息流、资金流相匹配等等。
三、供应链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内部审计要适应新环境的特点和要求,开发新的审计程序。供应链的发展必然导致审计的重点由原来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逐步实现实时审计,供应链的审计将集中在相关数据库的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主要精力将集中于采集、保存和确保数据库的程序上。对供应链上的虚拟主体的审查,由于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是建立在合同上的关系,并非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因此内部审计的延伸可能会受到关系方的抵制,台法性受到质疑。因此与审计内部业务相比会受到更大的阻力,这就需要采取更为灵活的手段来确保审计实施。
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是财务审计,其范围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的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生产管理、筹资与投资、人事与薪资等六大循环。但供应链审计属于延伸审计,它与外部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大量审计资料无法直接从账面上反映,而且作为关系方,其内部财务资料一般也不愿意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审计人员。因此延伸审计的方法更为广泛,包括对消费者进行电话访谈、网络调查,与经销商等进行面谈,委托专门的监测机构对广告投放、电台播出等进行监测等。
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将给内部审计程序和方法带来巨大挑战。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其一,查询数据困难。原来内部审计人员主要关注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如何从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中如ERP或SAP等系统中查询和信息流、现金流、物流等相关的数据信息,将是内部审计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二,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很多的权限,内部审计人员对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权限无法知晓。难以判断系统漏洞和权限漏洞。
关键词:小微企业 ;供应链管理; 完善供应链
一、背景分析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式企业的统称。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管理层次少。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树立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通过ERP来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统计,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使生产过程总成本下降10%,按时交货率提高15%,订货、生产的周期缩短25%~35%,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过去,即使最新的技术部门,也有可能缺乏足够的内部资源来实施供应链管理。而现在,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实施成本大大降低,小微企业完全可以负担得起,因而可以顺利地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小微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将其作为竞争优势,与供应链中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使整个供应链受益,反过来也可促进自身的业务。小微企业在开展供应链管理时也可以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如EDI、ERP、 MRP 11等。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应充分认识所处的竞争环境,认清障碍,克服困难、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和人才培养,集中资源培育和发展自身专长, 构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好地参与外部市场竞争。
二、小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不足。与大型企业比较,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资源有限,一般没有条件实现管理职能的专门化。据统计,目前,中国小微企业信息化管理普及率低于10%,于国外70%的平均标准相比远远落后,在4000多万小微企业中有90%的小微企业未拥有企业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的公司更是不到总数的8%。约74%的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例低于1%,而国外的大多数小微企业这个比例维持在2%~3%。小微企业受其管理思想和经营条件的限制,信息化建设力不从心,远远达不到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从而导致供应链上信息流动滞后,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供应链系统的一体化,需要尖端技术的支持,但是小微企业发现和找到真正适合于自身商务运作程序一体化管理的供应链系统却是非常困难的,技术的加速更新又增加了这种选择的难度,使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现代供应链管理需要借助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但并不是先进的技术就能保证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人员的素质、企业间关系的培养对于实施供应链管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规模小,资金匮乏。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匮乏是由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决定的。资金的匮乏导致企业在扩大企业规模或是规避风险方面都存在严重的能力不足,这会令企业处于尴尬的境地。小微企业之所以难以获得资金支持,一是因为小微企业本身的信贷水平不高,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融资;二是目前国内尚不完善的金融体制及苛刻的金融政策。正确认识资金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资金流对供应链的管理的积极作用,是当前小微企业应该重视的问题,更是国家应该重视的问题。(四)人力资源匮乏。受中国人长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小微企业存在诸多不良认识,导致小微企业人才难以引进。因缺乏技术及管理人才,加之资本少、规模小,导致发展受到限制。人才匮乏是约束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私营企业,人才缺乏非常严重。由于小微企业缺乏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导致众多中小企业依旧沿用过时的管理方式,有的甚至停留在家族式管理层面,难以引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没有市场竞争力。
三、小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建议
(一)构建企业自己的ERP 管理系统。1.构建新型的库存管理体系。流动资金对于企业正常运营及企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小微企业的资金是相对紧张的,因此,对于资金薄弱的小微企业来说,减少资金占用可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建立合理的库存管理对于节约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库存管理是实现价值链增值的重要环节,小微企业要做好库存管理,来应对其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压力。2.构建高度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从供应商信息系统到企业自动化仓库及配送整体供应链系统。物流系统只有具有良好的数据共享和信息处理系统,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进货信息、销售信息及配送货物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物流配送水平,实现高度自动化的物流供应体系。(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小微企业在首先应加强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从原材料进入企业到产成品出库都应经过一个系统的信息处理过程,提高生产率、提高质量、将信息流于物质流有机的统一起来。其次,小微企业应加强同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交流,形成一个能对外界变化迅速做出应对的反应机制。例如企业要想方设法与同一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实现信息的共享,随时了解下游企业需求,利用内部的快速反应系统可以及时对下游企业的需求变化做出反应。因此,必须强化小微型企业领导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适合供应链中各成员间信息交流的平台。(三)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种种偏见的存在,使得我国小微企业难以得到所需的人才,因此小微企业应把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放在战略的高度来抓。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地为企业的管理层、技术人员以及职工提供培训机会,把培养各类人才作为小微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借助外部人力资源,这样就可以节省成本同时可以满足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例如通过借助外部专家管理咨询用来弥补自己管理上的不足。(四)注重核心能力的培育。小微型企业要集中自己有限的资源,塑造、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核心专长,在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寻找合作伙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供应链的稳定。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技术能力,也是企业的创新经营能力,它能帮助企业持续不断盈利。小微企业在供应链构建中应加强联合,打破旧有管理规范,创造新的管理流程。改变现有小微企业供应链管理落后的局面,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供应链作为整体系统在顾客导向、组织变通、企业再造及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功效,达到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的目的。
四、总述
总之,在供应链管理日益被采纳并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时,小微型企业必须认真分析,明确自身的核心优势所在,通过调整自身的业务活动,形成能适合自身发展的供应链模式,提升自身核心能力。小微企业不仅应该做到关注内部供应链管理,还应与外部供应链加强协同,不仅要接受供应链及其他企业管理中相应的理念,还要制定科学的实施计划。2011年以来,政策上对小微企业进行了相应的资金扶持,小微企业更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切实行动,克服困难,重视供应链管理,小微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慢慢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炭;供应链;界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管理思维的创新,现代企业之间竞争中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竞争已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分析煤炭供应链现在的界面关系对提高煤炭供应链整体效率,加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煤炭供应链内涵
煤炭供应链包括煤炭资源勘探企业、煤炭生产企业、煤炭销售企业、用煤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以及一些物流部门,煤炭供应链存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种流。吕涛(2009)描述的煤炭供应链的基本过程是:煤炭企业通过国家划拨或资源市场获得煤炭资源,通过采选环节将储存在地下的煤炭转化为商品,由煤炭销售企业结合用户的需求,与用煤企业签订合同,通过铁路、公路、航运等运输环节送达用户,可以作为能源转换、燃料或化工原料,对煤炭进行加工利用,整个结构如图1所示。
煤炭供应链界面关系
(一)界面内涵
界面,用系统观点解释,可将其定义为两个自主的系统为了达到更大的系统目标而相互合作和相互作用时的接触点。组织理论中研究的界面分为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第一层组织间界面:A界面研究两个或以上组织间关系。第二层组内部门间界面:B界面研究组织内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和联系方式。第三层组织内部门内界面:C界面研究注重对同一个职能内部不同小组之间或任务之间的面。
供应链系统整体可以看成一个虚拟的组织,企业即是各组织单元,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受管理控制。这些实体或虚拟界面中包含了管理的内涵,存在管理界面。
(二)煤炭供应链界面关系存在问题
现阶段煤炭供应链上各层次界面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多问题。煤炭设备及材料供应企业与煤炭生产企业之间的交易仍是”0-1”对策,不能实现“双赢”,在供应链合作中实际上处于作业层和技术层的合作。另外,由于信息的不透明性,供应商与生产企业不能共享生产计划,供给小的波动导致生产大的波动,比较容易导致一些采煤设备的缺货和库存现象的出现。
对于煤炭生产企业而言,由于煤炭生产有其特殊性。它的周期较长,从准备到出煤需要开掘石门、工作面上下顺槽等等前期工作,工作面完成后还需要维护巷道以及安装设备等后续工作,在生产出煤过程还要受到地质条件等非人为因素的制约,很难对用户信息做到敏捷反应(李光亮等,2003)。另外,由于煤矿主导企业对附属企业原材料供应的不确定性以及地质条件的影响,煤炭产量在短期内波动很大,煤炭质量也受到制约,完全依附于地质因素。
煤炭销售企业作为用煤企业和生产企业的链接点,专注于压低买入价格,提高卖出价格。它作为卖方希望煤炭高价出售,而用煤企业作为买方则希望低价买进煤炭,既增加了用煤企业成本,又降低了煤炭生产企业的利润。用煤企业则在销售企业之间引起价格的竞争,并在销售企业之间分配采购数量来对其加以控制。这三者之间以传统产品买卖为特征的短期合同关系,这种界面结构实际上是一种点对点的结构。此外,整个煤炭供应链上游企业全部的利润都将转化为用煤企业的成本,使其成本提高。
改进煤炭供应链界面关系的建议
目前我国煤炭供应链上各界面间关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整个煤炭供应链系统故障,即不能达到整条供应链最优。故障状态的发生可能是由系统要素本身功能丧失造成的,也可能是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障碍造成的(吕涛,2009)。初步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供应链界面间信息沟通不畅;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深;供应链系统运行存在着一些障碍。
煤炭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使供应链总体效益最大化,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供应链上各参与者建立起稳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煤炭供应链上各类主体相互之间的合作,离供应链管理所要求的合作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相互之间缺少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些建议:首先,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沟通及信息共享,有利于更加快速的对煤炭供需变化作出反应,各企业调整计划,减少供应链利益损失。
其次,建立煤炭供应链上个企业间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互相参与对方决策,同时建立煤炭供应企业的淘汰机制,定期进行业绩评价使其不断改进工作,对业绩比较差的煤炭供应企业要及时淘汰出局,以免挫伤其他合作企业的积极性。
最后,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因为在煤炭供应链系统运行中,各个供应链环节都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和市场结构,还存在体制、机制和区域,而这些问题是微观协调机制无法解决的,煤炭供应链不仅要实现微观的企业获利,功能,还要实现保障国民经济发展中煤炭有效供给的宏观功能(吕涛,2009)。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合理灵活的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陈国权.供应链管理.中国软科学,1999
2.吕涛.供应链的系统结构与协调机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1)
3.曹英.面向战略的供应链界面管理问题研究.科研管理,2004(1)
4.戴开富,杨先慧.国内外现代企业界面管理的比较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4.2
5.吴涛等.界面和管理界面分析.管理科学,2003(1)
6.夏德,程国平.基于广义虚企业的界面管理研究.管理科学,2004(2)
7.陈茂强.基于快速反应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商业时代,2008(19)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供应链;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51-01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管理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模式,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竞争要求,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
一、企业基于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中缺乏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来审视和关注,也尚未确定为企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地位尚未得到有效的巩固,长效持久稳健的资源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以此为基础的其他相关领域的匹配和支持系统的改造也没有相应地取得实质性进展。
2.企业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中对企业内部五个基本流程即计划、采购、生产、发运和退回等的电子商务信息化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和有效手段,造成核心企业内部信息孤岛增多和信息共享的程度较低、成本较高,同时也使得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失去了前提和基础。据对企业内部五个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和整合的调查显示,相当一大部分企业约占被调查总数的67.3%的比例回答对于这五个基本流程在信息化背景下缺乏足够的融合思路和方案,使得五个流程中平均约有32.3%的环节被不自觉的舍弃到了信息化改造之外,这使得由传统管理方式向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方式的转移中造成了超过1/5的环节和业务领域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信息综合利用率不超过37.5%。
3.企业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中由于对于供应链成员之间存在的供应链流程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缺乏足够的了解,使得在利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成本过高,并且其对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明显缺乏敏捷快速的反应和应对能力。
4.企业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中利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和改造后的业务流程其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不强,特别是关键核心业务流程的价值提升的贡献率较低,难以真正发挥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和明显增强企业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根据供应链管理基本内涵及其对于电子商务信息化背景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作用意义和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辽宁企业基于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实践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特别是对大量企业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案例的研究,对新时期辽宁企业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提出如下对策。
1.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中应该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长期目标上来审视和关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并将其建设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关业务流程和部门组织架构的调整以重新定义企业的职能分配和权责利关系,在提升其支持力度和匹配程度的基础上实现整体运作的协调。
2.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中应该以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基于电子信息化的改造和整合为基础,通过核心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和机制的理顺和有效运转来带动和促进供应链整体范围内的实施和应用。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四个基本流程即计划、生产、发运和退回,包括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职能领域和活动内容,它们是进行电子商务信息化改造和整合的重点,为此需要打破传统的按照职能分工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划分,根据信息化下业务职能快速衔接和融合的需要来重新定义业务开展环节的每个节点及其相互链接关系,这是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有效整合和沟通的前提和基础。
3.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中应该在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整合的基础上,对供应链成员和整体范围内存在的供应链流程,根据业务运转情况进行有效地解析和细分,并利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进行无缝的链接和融合,以实现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给予快速敏捷低成本的反应。
4.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中应该基于上述两个整合的基础上提高核心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和供应链成员之间关键业务流程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带来供应链成员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供应链联盟关系的巩固发展。
总之,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当下全球金融危机把世界经济带入困境的时候,辽宁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其应对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高于未应用的企业。电子商务可以更有效地实现企业供应链的集成,通过这种整体供应链管理的优化,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法杰,李志刚.电子商务与企业供应链管理[J].现代企业,2011(12).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方法,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主要领域:供应、计划、物流、需求。本文通过对中国光大银行济南分行的全面调查以及对某些资深专业人士的请教咨询,深入细致地了解分行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研究分行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联系当今银行业内外环境,在更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建议。
1供应链总体计划及其作用分析
总体计划,顾名思义就是有关全局性的决策,而不是关于保有库存水平的决策。总体计划的目的在于满足需求并使利润最大化。它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为计划期内的每一个时期制定需求预测;其二,为计划期内的每一个时期确定生产水平、库存水平和生产能力水平,以使公司利润最大化。总体计划为生产运营提供蓝图,为制定短期生产和分配决策提供依据。它使供应链可以改变资源配置,改变供应合同。总体计划的质量对公司的赢利有很大影响。如果现有库存和生产能力不能满足需求,一个较差的总体计划将会导致销售和利润的下降。较差的总体计划也会导致库存和生产能力的过多从而增加成本。所以,总体计划是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有力工具。
2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供应链中大量的事务处理已完全信息化、自动化,供应链中的任何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大大降低了信息的获得成本,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EDI技术,用于供应链管理中的商业数据交换,这不仅可以将供应商、制造企业、零售企业、顾客和银行连接起来,可以在供应链范围内实现无纸化贸易,还可以提高供应链系统的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确保了信息获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得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将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往往需要置备大规模的仓库设施,因此,为了保证及时、准确、安全、经济地将商品送达需求者,需要对现有那些服务水平低的物流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和技术改造。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企业就可以根据商品的需求特点与供应特点将散置的分属不同系统的物流设施资源连接起来,经过科学规划和重组,发挥物流设施和服务的最大化优势,提高服务水平,优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有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长期的战略联盟。物流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对企业的业务信息和知识进行集成与共享,在完善的供应链网络环境下,实现供应链整体的效益最优。当所有供应链参与方都朝着相同的目标努力,那么它们对最终市场的影响会达到最大,而较大的影响会导致较大的收益,所有的供应链参与方都可以通过合作而不仅仅是竞争得益。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在共同的供应链目标指引下.也会使得供应链管理变得更简洁、高效。
3供应链绩效评价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运营关系等)所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评价供应链的绩效,是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行绩效、供应链节点企业、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所做出的评价。因此,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是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
供应链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应该能够恰当地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评价供应链运行绩效的指标,要综合考虑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及其对其上层节点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影响。
4中国光大银行供应链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资源整合是指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介绍资源整合内涵的基础上, 提出了企业资源整合过程模型,分析了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旨在为企业提供如何提升资源整合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供建设性建议。光大银行的岗位分工也是明确而细致,各岗位严守制度,各司其职。正是因为分工的复杂,所以难免会出现延误工作的情况发生。一笔简单的贷款就需要客户经理、柜台、支行行长以及分行诸多相关人员的审批。一旦有一个环节出现延期,整个项目就会被搁置。工作时间有限再加上客户的行程问题,业务流程的改善迫在眉睫。很多研究的注意力放在供应链绩效的单维度评价上(如财务评价),很少有考虑把供应链绩效作为一个跨企业的、复杂的、多维的、综合性系统来评价。缺乏供应链整体绩效与各成员绩效关系的研究。目前,光大银行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少,有些还很不完善,如层次分析法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
5中国光大银行供应链建设管理的对策分析
目前监管机构鼓励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银行应该考虑金融服务如何和实业资本结合,着力创新。优先审核我行核心客户的授信;放宽对我行优良客户再授信的要求,加快审批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这第三条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公司可以通过奖惩甚至施压的方式来促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只有工作效率提高了,授信审批时间才能真正缩短。
【参考文献】
有关供应链及其最优化运作的方式已经被人们谈论了很多年。通俗点说,“供应链”描述的是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上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网络结构。具体包括货品、服务、信息等从原材料阶段向加工、运输、消费和处理的全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环节,所有的环节就构成了总的供应“链条”。尽管原材料的流动是单向的,但是在有效供应链中,信息流却是多元方向的。
近些年来,一些机构和公司对供应链的看法形成了两个分支:第一种是站在物流行业的视角,专注于物料的内部协调研究;第二种是站在管理学的角度的,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强调在控制一定的风险条件下,达到每个环节的最优化配置。然而,关于未来的供应链发展方向的争辩,并未偏执于这些局限观点的任何一方。
随商业模式变化而演化
当今的供应链面临着很多挑战。库存单位持续增长,制造业和配送业的界限难以厘清,现实商业活动中,垂直化行业正逐步走向非垂直化发展等等,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供应链现状的几大巨变:我们开始注重企业的渠道构建、关系管理、顾客满意度、信息技术创新和全球经济格局,也开始转变对商业竞争模式的看法,这不再是单纯的“企业VS企业”,而是上升到“供应链VS供应链”的战略高度。
在供应链的竞争上要取得优势,企业必须建立独到的策略,不仅先要对当今供应链最佳探索做出总结,还要为其他人未来获得这些最优质的服务提供桥梁。为了达到供应链卓越管理,我提供了以下六个要素的策略建议:一是摒弃常规化经营;二是建立有效的渠道;三是注重提高价值链阶段的可视性;四是学会相互协作的双赢理念;五是了解供应链的集成;六是提升周转速度。
突破传统物流的界限
过去的物流强调货物的内部流通,即原材料从生产到成品物资调运的过程。换句话说,在企业内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物流的环节起始于产品制造,终止于转运完成。无论是供应者或是顾客哪个环节出现了差错,都会对供应链造成巨大的刺激,因此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来消除这些不利的影响。在历史上,物流的供需网络很局限,从没被看成是一个真正的整合过程。
懂得方法永远比盲目的执行过程要好。因此,很多企业也指望能找到途径,以应对供应链的挑战。当一项技术或者方法失败,从而导致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人们就会急切于寻求最新的方法来解决困局。从这一项到那一项,人们经过尝试-再尝试-然后放弃,设计-重新设计-再重新设计,最后放弃设计的过程。他们不断对新科技尝新,并且坚持找到适用的技术,直到终于见证该技术产生爆发性突破为止。他们探索的方法涵盖着“需求链管理”,或者换种方式叫“需求网络管理”,一些方法目前仍在使用,如“需求的网络整合”、“价值链管理”、“顾客驱动性需求网络”、“供应链合作”、“供应链整合”和“需求/供应链管理”。
但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呢?需求链管理掌管了订单管理,销售物流,存货管理和需求计划交互,它注重环环相扣。而需求变化管理看似只注重在供应链的下游需求。相比之下,价值链管理的范畴更深广一些,“价值链”与供应链是同一个观念,它涉及了整条供应链的供方和需方的两方,但是价值链管理仍只是一个途径探索,不是最终的过程,它所追求的是成果的最优化,而不是迎合持续增长的需要。
供应链合作是供应链整体设计的组成部分,企业协作发展当然要比单打独斗要好。在调控供应链的过程中,允许相扣的环节有微小的差错,这虽然会影响供应链的速度和效率,但是供应链合作并不意味着供应链的整合,整合仍然是以每个环节最优化为基准的。
供应链整合被认为是革新技术,整合知识,化解商业风险、协调货物周转周期生产计划的一次尝试。然后,像其他提出的方案尝试一样,“整合”的概念并没提出该应用什么武器来应对当今供应链管理挑战。
需求供应链管理和价值供应链管理相像,这是传统供应链范畴(包括货物采购、存货管理、制造执行、物资需求计划和过程监控)和传统需求链范畴(如需求管理、计划、销售、订单生产)等的结合。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就是需求供应链和供给供应链在物流学上的融合,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被细化,才能取到最优化效果。
上述谈论的所有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相对的界限。
供应链要取得成功不能存在边界。不同的供应链模式应该是相互合作的,不仅环节相扣,在总供应链条也要相连和协调。所有企业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提高顾客满意度?是通过增值我们的业务,还是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
供应链在当下的挑战
综合上述对“商业模式是如何变更的”进行的讨论,我们得知,当今的企业供应链发展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要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崭新的思维方式,全新的策略和组织理念。
渠道构建和关系管理。在今天的商业环境,渠道建设变得逐步模糊化,而客户关系管理则变得流畅化。客户关系管理过程提供了如何发展和维护与客户关系的方法。通过这个步骤,管理者能辩认关键客户和客户群,并把他们作为公司商业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根据客户价值将他们分类,并通过为客户提供专门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的服务来提升顾客的忠诚度。
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被誉为供应链网络各个主体企业相互连接的“脉络”,能有效消除信息交互的不良影响。近来供应链发展有了最新趋势,供应商要通过一定的认证程序,这为终端产品提供了额外的价值,也进一步加强了供应链建设。
顾客满意度。顾客的满意度是最至高无上的。新的供应链聚焦在定制化服务,顾客选择,顾客控制,顾客关系管理和“唯客思维”这些概念上,这和几年前人们对供应链的看法不一样了,从根本上说,顾客现在会对制造商生产的东西表达出主观的看法,而漠视顾客意见的商家将会被淘汰。
信息技术系统的构建。信息技术的发展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十年之前,语音邮件和电子邮件仍不发达,企业的内联网、外联网、视像会议、流媒体和网络广播也还没发芽。互联网以最低廉的成本,方便人们以最迅捷的方式通讯。互联网已经进化成人们流畅交流的良好平台,这是商家竞逐的赛场,在减少了品牌损耗率的同时加速了利润化进程,也提升了人们对提供高品质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除了互联网,自动化认证,信息传播技术和商业软件业也逐步被标准化。系统整合商在不同的软件里植入了自定界面,来进行数据的交换。同时,中间商也想方设法的通过使用企业集成系统EAI和互联网应用把不同的项目和系统组合在一起。
全球经济一体化。商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或者一片大陆,一家企业的成功和他们接轨全球市场的能力紧密相连。过去的二十年间全球政局变更,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极大减少了各国商业的隔阂。曾经激烈搏斗的国家和民族,如今也不得不依仗相互之间的贸易协议来共同谋取和谐发展。
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迅猛的信息技术推动之下,国与国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变得宽广且无形化了,很多情况下,当使用互联网来传播信息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信息传播的下一站是何方。
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当今商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上升到供应链之间竞争的高度。为了向终端客户传送最大的价值,提供客制化服务和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减少存货和操作失效、成本等,供应链一定要整合成独立的整体运来为终端客户服务。如果不能做到这样,那么供应链的环节之间就会渐渐脱钩。
当今,供应链要确保灵活性、模块性和一定的规模性,以做好随着商业脉搏变化的准备。供应链的领导者一定会问,“我们怎么能利用供应链的优势,确保我们的顾客享受到他们需要的服务?”问题的答案在于供应链管理,这是企业供应链事业卓有成效发展的根基所在。
供应链管理的短板
展望供应链的发展前景,我们要摒弃局限的探索方法,摆脱各地空间的约束,同时要仔细研究供应链管理是对促进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换而言之,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事业的发展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利于开启供应链卓越发展的路途。
对于供应链管理,一个受到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如今,供应链管理的运作已逐步由管理产品的生产、转运、配送到成本链条的管理体系上来。
很多年以来,供应链管理都被看成是解决客户服务、沟通和关系不足的灵丹妙药。但是,尽管我们在供应链管理上做了很多方面的努力,我们的成效确实显微的。最近有文章对供应链管理作出了评论,说“很多公司希望通过投资软件、聘用专业顾问和重新配置物流供应链,来获取精益的回报,但是这些投资回目目前仍是十分渺茫。”
导致失败的原因并非这些企业忽视了供应链的作用,相反,传统的物流管理只是用来满足顾客业务增长和盈利的需求,只是高效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部分。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这对于构建整个供应链来说十分重要。
要探源供应链管理的瓶颈,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到,这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供给――即为了达到一定的生产量而提供的限量供应。
链条――即由单独的,不连续的节点组成的联结。
管理――表明一种在静态环境中对作业主体采取控制和举措的规范行动。
供应链管理上这三个层面的制约是固有的,“应急生产”并不能把工作做好,因为这更多的是控制着产品供应者,而不是最终端的顾客。把供应链看成是独立的环节也是错误的,以求医的例子来说,这就好比医生治愈了病人表面的症状,却没有发现病灶在何方。
追求库存最大化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在供应链管理上,我们不能不考量其他因素(例如采购、生产、库存规划、交通、顾客满意度调查和配销)的作用。库存问题有可能不和仓储设备相关,而是和其他因素联系在一起。一个健康有序流动的供应链需要有更多的包容性。供应链管理通常也不包含运输成本,联结成本,顾客满意度,质量问题和制造成本。
【关键词】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不确定性;研究
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其作为典型的横向一体化工商管理思想,强调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而且要求与供应链内的所有企业加强战略合作,以此来充分利用内、外资源,实现供应链体系中的各参与方共赢。
1、供应链管理不确定性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即建材供应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物流配送,以及上下游信息存在着出入,具体分析如下:
1.1建材供应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建材供应商的品质直接关系着供应链的功能健全、有效与否。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通常会用到大量的建材,比如钢材、混凝土以及木材和砖石等建筑材料,同时还会用到一些装饰材料,所以建材供应、购置,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中,由于客观原因的影响,比如运输延误、物料生产不到位,建材供应商无法保证在合同期内准时供应建材,机器故障、合同纠纷以及上游供货商供货迟延等,都是导致供货迟延的影响因素。
1.2工程施工建设及物流配送
实践中,台风、暴雨等恶劣气候条件,以及难以预测的灾害和工人罢工等,均是影响工程建设的不确定因素。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其施工建设过程一定要确保可靠性,同时这也是决定建筑企业所需库存、及时竣工的关键性因素。然而,物料发错、未预料到的不利因素以及施工现场操作不当造成的人员伤亡等们都会导致建筑工程施工临时中断。同时,受空间、时间的物流配送过程,也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大桎梏。就建筑企业而言,建材是主要的施工原材料;物流配送,则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最小成本将约定的建材和物料送至目的地。对于供应链结构而言,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构成物流配送中延迟问题的实质,在此结构中,所产生的误差会呈串级形式逐层向上传播,然后叠加在一起放大,此时偏差、不确定性也随之成倍增加。在建筑物流配送过程中,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其也在物流配送时传播。比如,交通堵塞、事故以及道路维修等,都会造成交通改线、供应很可能会无法保证准时,因而出现了供应延迟问题;同时,延迟累计效应,会造成交货期无法确定,这会对施工进程、交付时间产生影响,引起业主不满。
1.3上、下游信息存在出入
由于建筑企业上下游信息存在着出入和偏差,因此需求信息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市场预测出现误差甚至完全错误。事实上,建筑企业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只是根据相邻节点企业的需求信息来确定本企业的采购计划以及库存,然后进行生产管理,然而一旦需求信息存在着出入或者偏差,则必然会出现逐级放大的现象。在该种情况下,供应商所得到的信息、市场需求信息,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其涉及面非常的广泛,而且涉及到的点也非常的多,供应链比较复杂,所有的信息通过供应链传播以后,其上的各个环节附加给信息流系统误差,最终因误差放大而导致信息失真,产生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下游客户而言,因个人喜好的变化可能会导致购买购买的不规范化,需求不确定性、上游供应商市场预测不准确,均会导致供应链管理不确定。
2、加强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不确定性控制的有效策略
供应链网状链式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不确定性,基于以上对当前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解决建材供应商不确定性问题的有效方法
第一,建筑企业应当保持适量的库存。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其本身应当拥有一定量的库存,而且还要维持建材需求量,这是有效应对供应商造成的不确定性问题的措施。对于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传播而言,其具有复杂性特点,然而当前还没有能够精确计算生产库存量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所以建筑企业仅能按传统方法依赖于经验决定材料库存量;同时,这也是现代建筑企业解决供应链中变化莫测的不确定的可行方法,建筑企业一定要正确评估企业目前库存管理的性能。
第二,对于供应商下游客户而言,应当对上游供应商延迟数据信息进行跟踪收集和深入分析。比如,供应平均延迟、供应准确性能等,这对决定库存非常有益。同时,供应商、采购方,二者需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使建材供应商可以共享总承包企业信息,提高供应商灵活应变的能力,这对减少因信息失真而引发的不确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采购部门而言,其作为建材供应商、生产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定要协调好各方之间的关系,并且尽可能选择一些专业水平比较高的采购员购置建材。在此过程中,还应当结合应用集中采购方式与分散采购方式,以此来有效降低供应商造成的不确定性。
2.2解决建筑施工及物流配送不确定性问题的有效方法
基于企业发展战略考虑,为了能够有效降低实践中存在着的不确定性,应当对该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全过程加强质量管理,即实行TQC,并且制定和实施奖惩机制,从而使施工过程更加的可靠。同时,还要对供应链进行精简优化,将其中的冗余环节彻底的消除掉,从而使流程更加的科学、合理,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有效协作。对运输路线进行优化,并且采用便捷、高效的运输路线和工具;通过第三方物流方式,将包装以及运输服务等业务,外包给可靠的物流公司,并且加强运输过程的实时跟踪控制和及时信息反馈。在解决因物流配送而造成的不确定问题时,建议优选地理位置优越的供应商,以减少因建材长途运输而造成的不确定可能性。
2.3解决因上、下游信息出入而造成不确定性的有效防范
针对上下游信息偏差而造成的供应链不确定问题,建议建立电子供应链管理体系,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供应链管理过程之中,从而使供应链上的建材供应商、施工企业以及物流公司和业务合作伙伴,都能够在信息共享基础上实现协作。通过加快信息共享以及传递步伐,使上游能够获得下游企业所需的信息来源,并且可以有效提高预测精确度,并且对客户需求快速做出反应,确保决策的可行性、可靠性,同时这也是建筑企业供应链运作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避免信息逐层传递产生的信息延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从建材供应商、物流配送以及上下游信息出入造成的供应链不确定性方面着手,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供应链的可靠性,对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晓伟 龚玉洁 建筑企业供应链及其风险与防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2]张利娟.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4(09).
[3]刘晓伟 刘杰 郝代龙.我国建筑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关键词:智能手机;供应链;库存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除了对传统通讯工具的需求,人们更加追求智能手机在娱乐、商务、时讯及服务等应用功能上的需求,满足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的体验。基于智能手机便携、智能等的特点,其在短短几年内突飞猛进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势头仍在猛烈延续。
目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是世界第一大市场,各家智能手机厂商在手机功能、销售模式等方面都拼尽全力来吸引中国消费者。国产智能手机厂商如华为、小米等在智能手机市场发展的浪潮中迅速发展起来,国产智能手机趁势成为市场主流。但正当我国手机飞速发展时期,国内频频曝出国产手机供应商陷入困境。2015年底,中兴供应商福昌电子和锤子手机代工厂中天信被迫停产,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国产智能手机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与苹果、三星等国际品牌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通过与苹果公司供应链管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我国智能手机供应链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二、国产智能手机供应链管理现状
智能手机供应链包括了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智能手机生产环节时间比较长,智能手机生产的各个环节,从下单到走下生产线,一般需要耗费三到五个月的时间。智能手机生产厂商需要与各个零部件厂商沟通和协作,生产商需要联系自己的手机屏幕供应商,手机屏幕商再去联系背光板、滤光片、玻璃、IC等更上游的供应商。
智能手机零部件非常繁多,一般需要三百到五百个零部件,涉及到的供应商也比较多,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激烈。国产智能手机能在短短几年占据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采用的是低价走量竞争模式,但这种模式正在伤害国内手机供应链厂商。过去很多国产手机厂商都是先设定好价格目标,根据这个价格目标倒推成本,然后分解到手机屏幕,电池、外观结构件、射频处理器等零部件的成本,再来进行整体手机设计。国产手机低价战略导致国内供应链厂商缺乏资金周转研发有竞争力的零部件组建,利润低产品良品率不高,许多厂商纷纷倒闭。2015年,华为中兴的一级供应商、深圳市明星企业福昌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宣布破产之后,深圳中显微集团、惠州的创仕科技以及深圳领信光电有限公司等手机零配件生产商纷纷关门停产。
三、国产智能手机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公司相比,国产智能手机的供应链管理短板十分明显,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国产手机厂商把供应商当成利益博弈对手
国产智能手机厂商与供应商的关系并未达到长期合作共赢的关系,大部分是处于采购成本的角度来选择供应商。由于国内手机组建供应商竞争力弱,缺乏谈判筹码,智能手机厂商也通过压低供应商供应组件的价格来确保成本可控,从而导致零部件供应商对产业缺乏前瞻性的布局与投入。国产手机厂商的供应链管理方式是把供应商当成利益博弈对手,最终导致供应商没有利润去提高自己快速响应的能力,国产厂商断货的情况时有发生。
并且中国智能手机厂商为了自身的利益,长期占有供应商资金,导致供应商资金链出现问题的现象在近几年尤其严重。2015年东莞兆信通讯董事长高民自杀,中兴供应商福昌电子和锤子手机代工厂中天信被迫停产。深圳在2015年倒下的手机上游一级供应商有13家,而数量更庞大的次级供应商在资金链危机下更加不堪重负。同时,在供应链的最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也陷入危机。在手机生产的全部链条中,通常手机厂商对一级供应商占款为半年时间,一级供应商对次级供应商占款时间通常更长。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原材料成本无法正常支付,手机供应链的资金压力几经传导落在了上游供应商,在手机产业链资金压力几经传导落在上游供应链。中国手机生产商为了自身的利益,占用供应商资金,恶性循环,导致上游供应商不堪重负最终破产倒闭。
反观苹果公司,作为手机行业领先者的苹果公司与供应商的关系是国内厂商所需要学习的。首先,苹果公司采用的是双供应链商体系,一方面保证巨大订单能够满足,同时增加了苹果公司的议价空间。其次,苹果公司与供应商是互相进步和获利的关系。苹果公司对产品每一个设计细节完美把控和品质的高要求,同样地,全部的供应商也都要严格遵守这个标准。由于苹果手机利润较高、出货量大、本身又是高价值的竞争模式推动供应商不断技术升级,苹果也通过掌控相关环节核心专利与技术,进入到核心供应商环节,通过合作与合资的形式扶持核心厂商对接自身供货,推动产业链一荣俱荣,富士康与台积电等企业也因苹果赚的盆满钵满,这种模式库存周转性高和稳定性。
2.库存管理效率低,断货与高库存并存
中国手机行业断货和高库存并存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市场预测不准确,对于潜在的情况没有应急预案,国产手机厂商的供应链管理方式无法支撑产能的迅速响应。
2016年6月份,中国国产智能手机显示面板出现了供货紧张问题。中兴、Vivo、金立等手机厂商的高管急忙奔赴台湾拜访中华映管、友达光电、群创光电等手机屏幕供应商,寻求上游供应商供货保障,试图从这些厂商手中获得足够的显示屏面板供应。随着国产智能手机机型增加、供应商变多,而且一旦牵涉到大规模量产订单,国内手机供应商产能无法完成供应,国产智能手机供应链管理凸显出零部件供应、物流、销售渠道等问题。
国产智能手机厂商的高库存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很大的弊端。用库存周转率来衡量企业库存管理是否具有高效性。目前,手机厂商库存周转效率最高的企业是苹果,苹果周转天数保持在5天-6天。2015年,三星库存周转天数为20.3天。华为库存周转天数为94天,而华为已经是中国供应链体系做得最好的公司了。此前,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公司在巅峰时期的库存周转天数也基本维持在20天左右,由此可见苹果高效的库存周转率。
3.国内厂商销售模式过于单一
国产智能手机厂商主要销售方式都过于单一。小米开创了互联网销售手机模式,这种以互联网营销为核心的销售模式带动了国产手机品质、知名度、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其他国产手机厂商纷纷模仿,并迅速普及到整个手机产业。但是这种模式更适用于千元手机,并不适用于2500元以上档位的手机市场。2015年小米手机未能达到销售预期,互联网手机销售出现了后继乏力。以OPPO、步步高vivo为主的销售,借助三四线城市市场推动销量。以魅族为代表的直营店,提高用户体验,加强售后服务。国产智能手机厂商都过于依赖于单一销售模式,当市场发生较大变化,单一的销售模式过于脆弱。
而苹果公司多种销售方式相结合,包括直营店、线上销售、销售和运营商销售多种销售方式。直营店销售由苹果公司自己管理,直接销售和售后服务。这种模式可以强化消费者体验,拉近用户与公司和产品的距离,同时能对市场信息及时反馈并能较好地预测评价市场。线上销售是苹果官网对产品进行预订和销售,帮助没有直营店地区尽可能享受到相同的体验与服务,并且进行更为广泛的市场评价。销售由相关市场公司与苹果进行合同的签订进行销售,分销和售后服务,增加产品的覆盖范围和服务区域,辐射更广阔的市场便于消费者购买。运营商销售通过与移动运营商进行合约捆绑销售来进行产品的销售,由于运营商需要有一定的存货和定制,所以有一定的保有量。
三、提高国产智能手机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1.与供应商达成长远的互利共赢关系
国产智能手机华为、小米在品质和外观上的提升改变了传统人们对国产手机的认识,国产智能手机在品质和品牌方面得到了全球市场的认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与世界顶级供应商合作,而LG、索尼、东芝、高通等高端元器件供应商在随着诺基亚、摩托罗拉的没落也愿意与中国手机厂商合作,这种合作既保证国产智能手机的品质,国产手机在全球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又能给供应商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国产智能手机厂商需要改善并反思自身的产业竞争模式与供应链管理方式,尽量转型到高价值的竞争模式,与供应商形成双赢机制,才能推动国产智能手机供应链技术转型,改善低效模式,进而改善整体国产手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与水平。
2.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
库存管理最大的难点在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市场需要预测不准,就会出现断货或高库存的现象。并且手机机型越多,供应链系统越复杂,库存越难控制。解决断货和高库存问题首先要准确的市场需求预测,根据企业的市场数据,竞争对手的市场数据以及市场总体需求数据,从而对市场的需求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库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因此在出现断货现象时,有可执行的方案能迅速解决问题。
3.多种销售方式相结合
销售方式的单一是国产智能手机厂商都面临的问题,合理的利用资源,多种销售方式相结合,扩大渠道。线下销售和线下销售模式相结合,实体店可以直接第一时间收到消费者的反馈,了解产品的评价及时作出调整。其次,加强线上渠道弥补实体店区域覆盖的不足,同时,线上带来的互动如社交网络、预订、抢购可以帮助更好的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进行生产调整。同时可以选择与运营商合作销售。选择合作运营商与其套餐和业务进行捆绑销售,可以确定一定固有的销量和出货量和抢占对运营商黏度较高的用户。
四、结束语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国产智能手机飞速发展。国产智能手机全球市场份额大增。但在我国智能手机飞速发展时期,国内手机供应商却陷入了困境。由于我国智能手机供应链不完善,国产智能手机供应链与国际品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智能手机供应链主要存在国产智能手机厂商把供应商当成利益博弈对手,库存管理效率低,断货与高库存并存,国内厂商销售模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国产智能手机厂商要改变目前手机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供应商要达成长远的互利共赢关系,并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和多种销售方式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胡引霞,滕春贤.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与供应链竞争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0(3):41-46.
[2]陈宝亮.透视国产手机供应链:断货与库存高发管理瓶颈凸显[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5-13.
[3]马士华,应丹丰,关旭.影响供应链竞争力的物流能力要素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6):1-9.
[4]贾海成,许丹凤.长三角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与对策分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3(1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