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时间:2023-05-29 18:03: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发展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概述

农村基础设施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其中生产性基础设施大致包括水力、电力、通信、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可以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最基础的服务,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基本需求,并对农村生产有明显推动作用;非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这些非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对人民的精神生活起到一定丰富作用,对人民的健康具有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基础设施显著的推动了农村生产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很多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备,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有些还没有得到路路畅通的保障。很多地区的医院也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农村人民只能去省外或者大城市看病就医。这些基础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发展农村经济的道路上出现了重重阻碍。另外,在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量欠缺,基础设施投资的利用率低下,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这些产生的问题进行细节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及时的合理建议。加快农村发展进程,同时也提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现状

2.1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化

近年来,农村生活发展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是却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意识。农村地区在很多方面的基础设施还过于薄弱,在这些方面的建设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停滞不前,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农业发展的脚步。相关部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开展上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而,逐步加强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更深度的投入和投资。然而,虽然很多地区已经开始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改善,但是目前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仍然流于形式,认为只是在空旷地区修建一块休闲娱乐广场,并在广场上摆放几个健身器材就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了,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将基础设施建设落到实处,与城市地区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2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不够

现阶段,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较为落后,没有引起很好的重视,不能够跟上时展的脚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更多注重的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整体发展,对待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和完善,虽然,相关部门逐渐对此项问题提高了高度重视,意识到这项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就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在农村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投入,但是相对于农业发展的情况,投入还是不足的,不能够及时的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以及技术支持,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形成的停滞不前的现状。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最根本存在的问题还是农村基础设施环节太过于薄弱,在开展工作中很难从奠定基础方面入手,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各个方面得到了改善,但还是没办法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同时,政府投资不足的情况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和相关部分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和重视程度,才能对现状进行改观。

2.3基础设施内部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起步发展阶段较为注重工业,实施了工业化战略,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现如今,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2.4基础设施投入资金管理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具有长期性的投资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上产生了问题,目前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家庭收入较低,如果在他们中间融资这是很不现实的做法,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多数都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很多殷实的家庭,能够有能力投资于农村基础建设的家庭,因为国家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规定没有很明确,所以他们没有选择进行这种长期投资,因为这种长期投资时间长,回报不明显,也就打消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政府就成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唯一一个投资主体,在投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在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往往会考虑诸多因素,导致融资和引资工作进程缓慢,最终无法实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高效率建设。使用于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利用率过低。在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在这一方面的财政支出也逐渐增加,但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也才会得到微弱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资金的利用率低下,不能够得到很显著的进步。与此同时,政府很多人员借此机会从中获取利益,利用这部分资金挪为己用,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扰乱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秩序,资本的介入使得资金投入缺乏整体规划,逐利效应使得资金无法配置到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领域,最终无法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

在融资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融资的福利项目,使人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为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内部结构上进行合理调整,争取全面发展,避免个别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加强政府的投资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提高农村人民和其他企业的积极性,制定相关制度,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发展努力做到最好。通过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基础设施的生产条件和公共服务得到改善,进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如对农村公路、水库的投入和利用等,所以说基础设施能够使广大农民的成本降低,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在每一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过程中都需要技术的不断更新,不能够使用一次技术更新就永久使用,应该长期的进行设备更新。而且,相较于短期的基础建设投资,长期的基础设施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所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投资建设,从而推动的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农村人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为农村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更殷实的基础,为人民的生活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生活中问题解决的方法更加便捷。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具有着公共性和社会性,目的是为人民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大家所共用的,杜绝私有、占用的情况,所以不能为个人自用,公共设施为大家所拥有,改善人民的生活。

4结束语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在发展国家经济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加大投资力度,政府机构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应给予大力支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幸福感提升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中,因此,相关部门要努力建设好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村人民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云雅 单位:镇平县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指导中心

参考文献:

[1]孙辉.浅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2012(13):85.

第2篇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就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相互协调发展,而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电力、牧区草场围拦等“六小”工程)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目前,全国仍有近一半左右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基本上是“望天收”;现有灌区大都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差别,相当一部分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现有的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

2.农村电力设施落后,用电贵、用点难。在农村电力改造方面,尽管国家做了很多的工作,使得农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度显著提高,但和其他地区相比,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明显落后,用电难、用电贵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仍然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

3.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低,设施简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农村居民公平享有上学、就医的机会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使得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困难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

4.饮用水安全隐患大,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受工业污染影响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等影响。

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分析

1.农村集体经济无钱投入,农民投工投劳下降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因素。在农业集体化时期,集体经济和“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而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一方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多数乡镇没有固定的集体收入来源,因此,根本无钱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农民对农村包括基建设施在内公益事业的劳务投入总量持续下降,特别是取消了农民“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和农业税以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2.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集体经济时期,中国政府对农村公共投入资金总量虽然很小,但是相对绩效却很高。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除少数地区外,农业集体化时期的集体资产也分配到户,以农户为主的这种家庭承包经营单位,虽然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却缺乏对这些公共产品的保护和维护意识,致使原有的基础设施超期服役,有的甚至破坏严重,而新的基础设施鲜有投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1.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努力建设文明、秀美的新农村。

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077-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性,以及对私人投资激励不足,因此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单独依靠农民或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故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和投资制度变迁势在必行。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表述,涵盖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力、物质生活及精神文明的建设目标。不管是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均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

根据樊胜根等人的定量分析测算,以1997年为例,我国政府每增加1度电投入,全国平均可增加农业产值0.36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2.1元;每增加1公里道路可增加农业产值40665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600元;农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的教育,农业产值平均增加168元,乡镇企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教育,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0元(樊胜根、张林秀,2003)。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广大农民都能自己干,因此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所投入的货币资金,至少有40%会通过农民劳动转化为农民收入,这样既可实现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又可建立持续增收的基石。此外,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有限,这是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现实,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扩展农民增收渠道。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

任何一个经济要实现其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2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资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政府、农民力不从心。

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的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其中中西部地区占80%。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目前基本规划思路,实现目标任务,也就是建设基本到位,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投入5-8万亿元的建设资金。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无法单独供给以满足农村经济高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政策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2)重建设轻管理。

由于责权不明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从而致使大量的设施损坏严重。中国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并且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例如建设出来的乡村道路,往往只有使用没有维护、时间不长便被破坏了。

(3)建设管理效率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效率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日常管理、使用监督等方面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实施基建预算和决算,也不进行基建项目决算审计,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效益性有待商榷;报批手续繁杂。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村基建资金的管理方式,农村基建资金的分配方式不合理、规范不到位,不但导致了国家税金的大量流失,还埋下了弄虚作假、违规违纪的隐患;一些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或是分管负责人对基建财务工作不了解,没有按照项目的类别进行账项登记和管理,无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存在供给责任不清,管理问题突出的现象,尤其在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中央和地方事权不清,职责分工不明确。哪些应由中央负责,哪些应由地方负责,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界限,该由地方安排的项目,中央也参与投入,而该由中央投入的却因财力紧张而无力负担。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与受益者联系不紧,易造成使用中无人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造成基础设施管理效率低下。

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的困境:(1)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2)地方政府投入有限;(3)农户投资资金缺乏来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后劲不足,由此导致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樊胜根,张林秀.WTO和中国农村公共投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作用机制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1.1公共交通方面

临沂市第一产业比重较大,通过开展公共交通建设,开通城县客运和县际快运,初步形成了“内成网、外成环”的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实现了农副产品的便利销售,对于进一步加快构建“农-超联合”、“农-企联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2教育科技方面

教育事业和科技发展是提高农村整体文化水平的动力来源。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青年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农村人口以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管理方式的影响,农村地区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辍学率较高,这就更加凸显了开展农村科教事业建设的重要性。截至2015年年底,临沂市共有各类学校1781所,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生的入学率达到100%,有利推动了农村地区教育设施的完善和教育事业发展。

1.3环境卫生方面

由于环保意识淡薄、缺少必要的污染处理场所,农村地区的生态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临沂市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点、沼气池等,大大改善了农村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在医疗卫生方面,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高效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残暴人数达到916万(2015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升到85元。

2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瓶颈

2.1整体水平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临沂市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重视,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偏低的客观情况,基础设施的全面普及仍然面临巨大工作压力。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逐年上升,但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仍然滞后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除此之外,农村地区需要发展的基础设施较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入,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提出了较高要求。

2.2缺失政策支持,资金管理困难

如何发挥有限财政资金的最大利用价值,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所必须考虑的焦点问题之一。客观来说,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前期投资高、回报周期长等特点,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乡镇企业,都更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产业经济发展中来,以便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3.1适当增加投资,优化资源利用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固然需要政府增加必要的财政支持,也需要相关建设部门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以便于利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取得最高的建设成果。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除了中央财政部门划拨的专项资金外,还可以倡导地方企业进行融资,并给予地方企业一些政策优惠和便利条件。近年来,临沂市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采用"旅游反哺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协同进步。

3.2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管理体制

在有些情况下,国家增加了某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但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政策的失效,所以必须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应将政企分开,企业应独立自主,自负盈亏,为农业生产提供的各种服务都要收费。所有农村基础设施要尽可能实行资本化和价值化管理,实现保值、增值。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明晰产权,按企业化原则经营。

参考文献:

[1]胡立凯,陈夏萍.绥阳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08):164-165.

[2]陈佳慧,张婷婷.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4(14):131-133.

第5篇

关键词 山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措施;云南永平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195-02

永平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高寒贫困县,全县辖4乡3镇,73个村民委员会(涉及山区行政村有72个),1 236个村民小组(涉及山区村民小组有967个),2006年来全县农村人口15.552 3万人,其中山区人口13.410 5万人,全县山区总耕地面积12 207 hm2,其中水田3 197.27 hm2,旱地9 009.73 hm2,人均占有面积0.09 hm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 280元。

1 永平县水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1.1 水资源情况

永平县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与地下水之和,扣除重复部分后为10.08亿m3/年。1995年人均占有水量4 488 m3。永平县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但分布不均,调蓄工程少,开发利用率低。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县城大碱塘水库和近年来建设的杉阳镇倒流河金河水库虽然解决了部分城区和半山半坝地区的人畜饮水和田地灌溉问题,但很多村组的用水问题仍十分严峻。

1.2 水资源利用情况

永平县境内地质结构复杂,地形切割较大,工程地质差,水文地质条件优越,形成河流甚多,大小河流均属澜沧江水系。全县降水充沛,水资源丰富但零星分散,水资源利用条件好,但利用率低。永平县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有农业灌溉、水能发电、人畜饮水、工业生产和林果用水5个方面。目前水资源的年有效开发利用量为6 595.79万m3,开发量占资源总量的6.5%。一是农业灌溉用水。水利工程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兴盛,全县现已建有库、塘223个,沟渠644万m3/年,农业用水量占总开发量的69.7%。有效灌溉水田4 020 hm2,水浇地3 306.67 hm2。二是水力发电用水。境内水能的利用,1958年至今在境内累计建成小型水电站49座,总装机2 668 kW,利用水量2.69亿m3。由于经济、技术、管理及大电覆盖面扩大等原因,部分电站废弃。2005年尚能正常运转的小型水电站有12座,实际利用水量1 360万m3/年,占总开发量的20.6%。三是人畜饮水用水量。截至2005年全县有农业人口153 018人,城镇人口12 326人,大牲畜122 097头。按云南省水利水电厅农水处规定的现行生活用水标准:农村人口日耗水量30 L/人,城镇人口日耗水量50 L/人,大牲畜日耗水量25 L/头计算,每年全县人畜用水量为288.21万m3,占总开发量的4.4%。四是工业及林苗用水。据统计,工业万元产值耗水541 m3,亿元工业产值每年耗水量为541万m3;1 hm2林果年耗水量1 350 m3,境内林果面积266.67 hm2,林果年耗水量36万m3。工业、林果年总用水量577万m3,占总开发量的8.7%。

2 永平县山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2.1 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功能老化,保障能力下降

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的功能老化,导致许多河道淤积严重,防洪抗旱能力降低,威胁居民的生产和生活[1-5]。由于供水能力下降,遇水文干旱年份,导致当地减产减收发生[1-2,6-12]。

2.2 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缺乏科学规划,缺乏有效的资产经营管理

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水利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地方政府每年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的资金不够充足。这直接导致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当地发展的要求,也直接导致相关的资产经营管理陷入无序状态。行政村单位是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业主,实行实物管理和设备管理,管理模式比较粗放。大多是无偿服务,无偿供给。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愈是困难。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缺乏科学认识,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1-12],久而久之,导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2.3 效益不高

永平县属欠发达地区,坝区小,山区大、山区水资源零星分散,2015年以前建设的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有限。加之缺乏合理布局,缺乏统筹规划,加之管理不善,导致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低下,甚至无效益[1-5]。在某种程度上,水利基础设施 形同虚设。

3 加强山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3.1 高度重视,加大投入

建议各级必须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工作,深入到山区水利建设第一线调研,重视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切实把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村水利条件等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

由于县、乡2级财政困难无力投入大量水利建设资金,切实加大对“五小”水利建设离不开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建议省州水利主管部门及其相关部门加大对山区“五小”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近段时期政府力打“精准扶贫”攻坚战为契机,给予山区贫困地区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补助。

3.2 提高认识,树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转变观念,认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充分认识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作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2-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并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常抓不懈。

3.3 各部门相互协调,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

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部门需要有效配合,国土、水利、农办、农业、民政(扶贫资金)等部门的资金需要有效整合。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集中治理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从最迫切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入手,做到有重点、有特色[1-5],突出重点,兴修水利。如整治山塘水库,狠抓节水灌溉配套建设,实施水土保持工程,遏制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等。

3.4 择优扶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凡属村、乡、镇辖区范围内事关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的水利项目,应由当地党政依据社情民意,搞好规划,组织实施[1-3];凡属国家下达确定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由县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1-5];对群众积极性较高,成效显著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在资金上应优先安排,按建设的实际、成效来确定扶持的力度和额度[1-2],采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的择优扶持办法。

4 结语

在永平县7个乡镇未解决完善工程中,要加快工程项目建设,缓解部分山区农田、旱地供水缺乏的矛盾,新增改善山区农田和水浇地面积,建设管引小型蓄水工程改善人畜饮水困难和安全,切实解决山区农田、旱地、人畜饮水用水困难问题。加快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县域山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EB/OL].[2016-01-05].http:///link?url=MxNfYOilcsvOMZ4RJHfPDXWgQ6RT JIYfF2UUdY8ON70FMBC3u5gTwR8HTP5XynUH89338xo7gMLXBJYx M54wPK5Us161caoEC3pW4_U8DGW.

[2] 吴文朋.庆元县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2):40-42.

[3] 冯兵旺.河北省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6):22-23.

[4] 郎永建,张尚民,李长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4(2):81-83.

[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对策[EB/OL].[2016-01-05].http:///link?url=l6VvK6E25_wmDkiB_mxmHcQrTZj-5CnBHbS3s-Y1JhB 9qQairOcBhN2-B5BziWITWLBOD0ycefSP-jOgyGBv2Dhd9CKnOl_Vfo k0yyqHM67.

[6] 奕永庆.经济型喷微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7] 罗庆君.防汛抢险技术[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8] 浙江省水利厅. 浙江省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导则[S/OL].[2016-01-05]. http:///link?url=VLRJPUxl4b 8iI2XJpKFUltPh6Qf1h0dCGg8bUKr7FHw1i_kLDcqZA-rwAhoRs_bNUp pjIDYKPPs1cmrt6LdvOnuhGWYYswROLgfc4YKx-9C.

[9] 王英华,陈晓东,叶兴,等.水工建筑物[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10] 郭元裕.农田水力学[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6.

第6篇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方面实现城市与乡镇一体化的思考,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城市与乡镇之间共建共享目标,为处理城市与乡镇矛盾,缩小城市与乡镇发展之间的差距提供基础平台,协调城市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加大,但我市处于国家的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在国家大力促进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怎么样实现市政基础设施达到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必要性

实现城市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目标,要加快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建设规划的步调。 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基础条件,为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不行或缺的硬件环境,是城市与乡镇关系中各种网络要素流的依靠与保障,它保障城市与乡镇生产、生活等各项社会活动正常运行。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水平不但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是民众最关心的民生难题之一。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作为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中必不缺少的关键环节,现在却缺乏系统的基本理论依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各地规划编制依据存在巨大差距,村镇设施规划标准与城市规划标准差距尤其突出,怎么样实现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是关键所在。

2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思路

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并不料味着经过规划使得镇乡、村庄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的水平相当,而是找到合适农村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和模式,在其经济社会水平下让人民拥有与其对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平台。

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应依照相关的原则,着重于城镇与乡村市政基础设施怎么样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的考虑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选择类型、规划中量的标准调控、指标大小、规划方法等内容。做到资源可行的配置与共享,对县镇及乡、村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做具体合宜的安顿,成为城市规划、镇、乡及村庄规划的可行参考对象。努力对不一样的性质的区域采取不一样的对策去实现共同的目的,便是使不管是城镇的居民或是乡村的居民都能享用市政基础设施给他们带去的生活生产上的便利和益处,为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十分好的支撑基础。

3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原则

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有关的专项、等级、内容多元化,必要调节不一样空间层次、不一样单位、不一样专业领域的内容,所以在规划整个过程中必要贯彻以调整城市与乡镇协调发展为重点,创建一个持续协调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促进本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必要遵守的原则是: (1)、因地制宜原则,一方面要参考全市上位规划对市政基础设施在大层面上的规划安顿,其他方面也要符合本地发展实际情况,符合城镇发展及乡、村庄发展的特征,使规划具有可行性。 (2)、城市与乡镇交互发展原则,不仅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充实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设施发展进度,为农村创造一个十分好的基础发展平台,实现城镇和乡村两者之间双向交互发展。 (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原则,市政基础设施中电力、电信网络规划、防灾、生态建设等好多部分都必要从区域空间来整体规划协调,这不一样类型空间开局必然存在矛盾,所以以区域整体观念来协调各个类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及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既方便于城市与乡镇之间协调发展,也避免了重复建设。

(4)、以人为本、综合发展原则,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是以提升城市与乡镇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宗旨,努力缩小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综合发展原则,使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方便于提升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方便于创造具有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物质支撑基础,合理布局,节约有限的资源。

4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由于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基础设施规划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在研究市政基础设施城市与乡镇一体化规划应涵盖的内容,在以往的市政基础设施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概括,分为水系统、能源信息系统、安全防灾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四个部分,水系统就包括水资源开发应用、水源保护、城镇的给排水系统、农村的安全饮水工程等方面内容,能源信息系统涵盖县域整个电力、电信网络(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设施建设、城镇供热、燃气供应设施规划建设及农村因地制宜的方式选取。安全防灾系统是从整个县域上位规划对其宏观层面的总体调控原来分析防洪、防震、消防、地质灾害及人防建设应采用的对策与方法。生态环境系统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1、 城市与乡镇水系统规划

(1).研究现状(了解现状水资源情况、供水设施建设情况等)(2).城市与乡镇供水规划(城市与乡镇给水水源规划、城市与乡镇给水工程规划、水资源开发应用策略) (3).城市与乡镇排水规划(城市与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与乡镇排水设施系统建设等)

2、城市与乡镇能源信息系统规划 :(1)研究现状;(2)城市与乡镇电信网络规划;(3)城市与乡镇电力规划;(4)城市与乡镇供热规划 ;(5)城市与乡镇燃气规划

第7篇

1 农村基础设施概念

广义讲,凡是为保证农民生产、生活所提供的一切公共服务设施都称为农村基本设施,这是发展农村事业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2.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较滞后

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仍有缺口,致使许多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更新与改造进度缓慢。许多乡村自来水还没有普及,而有些已经接通自来水的村庄因为水源不够充足、管理不到位,日常的供水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2.2农村的道路交通与电力供应不够完善

与城市相比,多数的农村交通设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实现村村通的目标依然是一个考验。农村的道路交通设施由于技术水平不高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损坏严重,排水设施的缺乏更加速了道路损毁。阴雨连绵的季节,破烂的道路使得大小交通工具难以前行,农民出行难,生活质量难以提高,并且限制了农村的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在电力供应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性尚不够,例如电线路径的辐射半径过长,没有很好的发电设备。同时电网设备的老化问题很严重,这给用电供应增加了困难。电压不稳定,使得供电的安全性无法被保障,满足不了农村的用电需求,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2.3 农村文、卫、教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制约了当前农村事业的发展。其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绝大部分的乡村文化活动场所都形同虚设,没有实际意义,既没有丰富的活动资源,也没有宽广的活动场所;二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亟待改善,且加强对村医的资格培训;三是教育条件有限,例如幼儿园不规范,且专业的幼儿教师相对缺乏。

3改善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农业设施建设

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包括: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优质农产品基地、完善水利设施等。其基础是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主要目标是提高抗旱防汛的能力,加大对水域的治理,做好大型灌区内水利设施配套工程的建设,及时做好更新改造,从而降低旱涝自然灾害的发生率。此外,还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注重?{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强管理,共同配合完成中小型水利工程的修建,确保其能够良性发展。

3.2群众积极参与

基层群众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参与者、管理者和受益者,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政府的引导是必要的,社会的参与是必需的,群众的响应是必备的。要切实调动起广大群众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真正发挥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投身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致力于村庄面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3.3政府提供服务

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涉及的有关工作、项目、工程,采取政府负责、指定委派、订立合同、项目评估等方式,将其交给达到相关要求的社会机构进行建设,而且根据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数量,采取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之后再付清其服务费用,借助此方式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并逐渐将长效管理的体制建立起来。例如,在一些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基地当中,其交通、灌溉等基础设施可以由企业进行,当该项目开始运营的时候,将由政府承担的服务事项,财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定期支付相关资金,从而降低项目运营风险,稳定投资受益,确保项目后续管护的可持续。

第8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市主体土建论文地区经济

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发展的支撑体系,要突出以基础设施为先导的方针,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视和研究,共建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使其真正发挥对城乡空间优化的促进与引导作用,为一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支撑和保障。

一、兖州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区域协调

城乡化的发展使得较多发达地区在空间上已经呈现出连绵化趋势。但是,各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仍坚持各行政界限内自成体系,各自发展,缺乏协调统一,并表现出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兖州市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均GDP已达到中等发达水平。经济较好的大安镇与新兖镇从城市建设上来看,已与市区完全衔接,但基础设施的供给由各镇自行配给,且不成系统。两镇无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都没有统一的供水系统,采用大量的自备井,滥采现象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超采量已达167.5万立方米/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境内主要河流泗河、府河、蓼沟河、府河等,均严重污染,属劣Ⅴ类水质;集中供热、热源建设滞后,存在大量小型燃煤锅炉房,10吨/小时及以下小型锅炉台数占锅炉总数的90%,绝大部分以散煤为燃料,能效低,环境污染严重。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体系发展中“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明显,大多数的规划都将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忽视农村发展建设,各级政府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城市,这就造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的局面。兖州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基本都是自建自用,缺乏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仍处于较初级阶段。农户用水采用自打井或者简易供水站,污水采用渗井或散排,取暖基本为自建小锅炉,垃圾随处堆放,这些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而且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兖州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沿袭了南方城镇发展的老路,城镇用地的无序扩展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与混乱,这也是内地城乡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城乡统筹基础设施规划的原则

1、区域性原则

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要从城乡区域的整体考虑,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为目标,突破传统规划的视角,打破各行政界限内自成体系的模式,注重区域范围的城乡统筹、全面覆盖,构建城乡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模式。

2、协调性原则

城市规划里的基础设施主要任务是整合协调各类设施规划,并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大型基础设施提出协调措施与建议。传统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基础设施规划部分虽然面面俱到,但多数是将各专项规划“纳入”其中。因此,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应从整体的发展方向,协调区域化的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同时要注重减少城乡之间差距。

3、适宜性原则

城乡统筹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基础设施建设亦是如此,且农村较城市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将城市的建设方式直接用于农村。因此,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应结合城乡现状、立足长远,既适于城市、农村各自特点的建设方式,同时保证远期规划的战略性与近期规划的可实施性,以适应城乡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

四、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

兖州市城乡总体规划中引入和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在空间层次划分及空间组织模式上转变了以往的方法,将市域城乡空间规划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市域,第二个层面是空间发展片区,第三个层面是群落。群落包括中心城区、镇区和村庄群落(农村社区)三种空间组织单元。其中村庄群落定义为“在一定自然和社会条件作用下,空间上结合较为紧密,经济社会方面关系较密切的多个村庄,群落内的村庄以松散而有机的方式彼此服务和联系。”

通过该居民点体系规划,有效地聚集了散落的农村人口,有利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本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也基于该体系,满足各层次生产生活需求。

五、区域性供水系统

第一,供水模式的转变。目前对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供水系统的研究中,提出区域性供水模式,该模式有两种,即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和区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侧重于管理系统,是对所辖区域的供水及其配套服务企业实行统一管理,但管网系统不一定连成一体,即水源和管网都可能是分散的。该系统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浓缩了一定数量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为整个区域服务,从而有利于供水系统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效能的发挥。区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不仅管理集中,供水也形成一体。该模式是水源相对集中、管网连成一片的供水系统,较多地实行长距离输配水,是把一个区域内的若干净水厂及其配套企业联合成一体,统一开发和分配水资源,不仅为中心城市供水,还同时向周边城镇及广大农村集居点供水,供水面积小至数十平方千米,大至数千平方千米。这种模式比原分散的、独自的、小规模的供水系统,提高了系统的专业性、合理性、可靠性与经济性。

第二,兖州市城乡供水系统规划。根据余杭、山东、山西等地城乡供水系统建设的经验总结,兖州市结合当地地势平坦的实际情况,应采用区域性供水模式,近期以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为主,远期逐步形成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

中心城区:将扩建的两座现状水厂与规划新建的两座水厂供水联网,形成中心城区集中供水系统,由兖州市自来水公司管理,加强各水厂的联通性,保证质与量的安全性。

镇区与村庄群落:规划在镇区或中心群落村庄内建设集中供水厂,由各水厂直接向镇区及中心群落村庄供水,周边村庄群落及村庄建设供水站,由供水站供水,各水厂建设管网至就近供水站,各水厂之间由供水主干网连成环状,最终形成“水厂—供水站—用户”两级供水的网状结构,形成乡镇集中供水系统,由兖州市农村供水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远期随着城乡的统筹发展,中心城区供水系统逐步与乡镇供水系统联网,并建设统一的管理系统,最终建成覆盖全市域的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

六、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排水系统

第一,排水系统的发展。近些年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适合小规模污水处理的设施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为分散的污水处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在城镇应用较多的小型简易污水处理设施主要有传统化粪池、沼气发酵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等,基本特点是结构简单,费用低廉,易于管理,实施方便。在以往城市建设中,老城区排水体制大多采用的雨污合流制,随着污染的严重,老城区逐步改为雨污分流制,城市新区、小城镇一般实行雨污分流制,而农村地区基本没有排水系统。随着城市扩张并逐步与周边村庄毗邻,可将周边村庄污水排放纳入新区、小城镇统一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的界定,集中处理,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节省周边村庄的污水处理成本。对于不宜排入周边污水厂的村庄,可分散的设置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单独处理。

第二,兖州市城乡排水系统规划。在兖州市城乡总体规划中,结合居民点体系规划,因地制宜的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兖州市治污工程建设。

中心城区:采用雨污分流制。工业废水由企业自行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管网,与生活污水统一由规划新建及扩建的两座污水厂集中处理,同时加强再生水的处理回用,可将再生水回用于低质工业用水、浇洒绿地、道路,补充景观河道用水等,以缓解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局面。

镇区与村庄群落:采用雨污分流制。镇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处理镇区及周边较近村庄的污水;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村庄群落可纳入中心城区统一处理;其他村庄群落可因地制宜地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及湿地系统集中处理。镇区及村庄群落雨水可以建设雨水管网或采用造价较低的明渠排放;一般村庄沿地面自然排放,可缓建雨水排放系统。

七、多元化能源供应系统

第一,能源结构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对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作用,采取立法和各种政策措施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生物质能,其次是太阳能。我国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北京已开始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法》地方实施细则以及鼓励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专项政策措施。

第二,兖州市城乡能源系统规划。即满足供应又保护环境的能源供应系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有利保障,随国内外能源结构的调整,兖州市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发展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节能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创建电力、焦炉煤气、天然气、煤炭及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同时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能条件。中心城区发展以电力、煤炭、天然气为主,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辅的能源系统。

镇区与村庄群落:除电力、煤炭、液化石油气等传统能源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太阳能与改良的生物质能。太阳能可用于供暖、供应热水。生物质能有沼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利用逐步发展大中型沼气池,依托养殖场等建设镇区级、村庄群落级大中型沼气池,集中供应村民生活或进行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直接用于家庭炊事、取暖、小型热水锅炉。同时要推广节能炉灶、太阳房、房屋节能改造等技术。

八、建立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尝试性的吸引外资,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向社会。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参考文献:

1.王鹏.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规划的空间层次与GIS方法[J].2008年城市规划论文集.

2.赵洪宾,周建华.新型供水模式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35(11):1354-1356.

3.何维华,钟泽斌.区域性供水模式的研究[J].给水排水,1998,24(4):11-14.

4.赵燕菁.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规划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1,25(1):23-29.

5.张霞.基于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比较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学院学报,2007,3(4):51-52.

第9篇

论文摘要:面对德州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结合小城镇发展扫建设实际,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改进意见。

1、前言

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小城镇消防安全和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实施大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总体水平比较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欠帐问题十分突出。我们通过对德州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状况的调查分析,提出几点对策意见,供大家参考。

2、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消防规划不落实,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无章可循,存在盲目性和不科学性

消防规划是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缺少消防规划,有的虽在小城镇总体建设规划中提及有消防内容,但缺乏深度,内容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德州市126个小城镇中,只有6个城镇编制有专门的消防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形成了消防规划专篇的不足30%0消防规划不完善,导致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无序、混乱和欠帐。

2.2城镇消火栓建设缺口大、到位差

许多小城镇消火栓建设还没有起步,现有消火栓安装普遍存在安装数量不足,管网管径小,压力低等问题,加之,日常管理维护保养差,完好率低。目前,德州市126个乡镇中,安装有消火栓的仅88个,占总数的69.8%,其中38个乡镇尚未安装消火栓,每个乡镇平均消火栓数只有2.2具,欠帐率80%。全市供水主管不到100mm的乡镇53个,相当一部份供水主管不到50mm,一半以上供水压力不足0.25Mpa,其中还有近35%的不足0.1Mpa。目前,大多乡镇白来水厂(站)通过改制已私有化,加之,政府专项维护经费不到位,城镇消火栓、消防供水管网日常维护保养不落实,许多消火栓年久失修,无法正常开启。

2.3灭火救灾的基本装备缺乏,城镇自我救灾能力十分薄弱

小城镇大都离公安消防队比较远,火灾时关键要立足自我救护。各地小城镇普遍存在重组织队伍建设,轻装备配备问题。目前,德州市90%以上的小城镇依托乡镇干部、基干民兵和志原者等组建有兼职的抢险救灾应急小分队,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大都空有一个组织,而没有配备消防手抬泵、水带、水枪、消火栓钥匙等基本的灭火救灾和其它抢险救灾装备。火灾时,主要靠的还是锅、碗、瓢、盆、桶等端水、递水灭火这种最原始和简陋的手段,一方面使小城镇现有消火栓等消防设施无法取用灭火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也使应急分队的组建缺乏真正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2.4自然、天然水源取水设施不完善,可借消防水源利用率低

各地小城镇大都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或天然水源,这是小城镇灭火救灾的重要储备力量。黄河流经本市62公里,年可引水25亿立方,目前,德州市126个乡镇中,89个在镇区500m范围内有江河、水塘、湖泊、水库等自然、天然水源达186处,但真正能直接作为消防给水之用的不足30%,普遍没有因地制宜建立供消防车取水用的码头、取水井或取水口,消防车无法直接取水灭火,白白浪费了本就紧张的小城镇消防水源,火灾时,往往只有望火兴叹,望水兴叹。

3、加强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意见

3.1搞好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做到有章可循

搞好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必须编制切实可行的小城镇消防规划。各地政府应当按照《消防法》、《山东省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要求,将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并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具体实施和落实。小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必须与城镇总体规划相配套,与城镇发展相适应,具有可操作性,特别要结合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小城镇总体建设水平还不发达的现状,注重实用,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重点从城镇功能分区和安全布局、市政消火栓、消防通道、消防基本装备等几个方面人手,不宜面面俱到,宜粗不宜细。

3.2加强小城镇消火栓建设和消防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保养工作

消火栓是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内容,是小城镇灭火救灾的基本武器。在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把消火栓建设作为重点,切实按照国家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对于新开发建设的区域,要按照城镇消防规划要求,坚持路修到哪里,消火栓就安装到哪里的原则,努力保证消火栓开始就建设到位。对于原有镇区消火栓欠帐问题,要认真制订计划,及时补充安装,尽快还清旧帐。另外,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维护保养工作环节多,任务重,要求高,必须从组织机构,责任制度,维护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要落实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和保养工作的归口部门和责任单位,解决谁主管问题。要制定完备的消防设施检查、维护、修理、验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超级秘书网

3.3加强灭火救灾基本装备配备,提高小城镇自我救灾能力

小城镇火灾自我救护能力的提高,除了加强组织机构和救灾队伍建设以外,更为重要和关键的还在于救灾装备建设,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强化抢险救灾应急小分队等多种形式救灾队伍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基木灭火救灾装备的配备。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手抬泵(轻便型)、消防水带、水枪等最基本的灭火救灾装备,对干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轻便消防车,组建专兼职多功能消防队伍,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救灾个人防护装备等。要加强灭火救灾基本装备管理,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应用性训练、演练,提高实战水平,保障火灾情况下能随时集结,快速出动,有效灭火。

3.4因地制宜,抓好自然、天然水源取水设施建设,提高后备消防水源灭火救灾利用率

从各地小城镇现有河流、湖泊、水塘、水库等自然、天然水源情况来看,其水质、水量大都可作为消防给水使用。要加强消防取水设施建设,保证火灾时消防车或消防泵能够及时、方便取水灭火。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天然水源的情况,有计划地修建一定数量的消防车用取水码头,开辟供消防车或消防泵用的取水井、取水口。可根据城镇发展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在镇区主要建筑区域修建一定数量的景观水池,既美化城镇景观,又可作消防水源之用,一举两得。

第10篇

关键词 新农村;规划;参与式农村评估;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8-03

制定突出地域特色、符合地方实际、实施操作性强的建设规划既是推动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又是推进新农村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参与式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引入,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作为在农村发展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估、验收中常用的农村调查研究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农村规划等领域[2-3]。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所涉及的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等信息具有显著的空间特性,规划必须与实际的空间地理位置关联。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建模、存储、检索、分析和表达的计算机系统,以其对空间信息的准确辨识、海量存储、空间分析等功能,为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以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例,以参与式农村评估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介绍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树分析、空间分析、数据库建设及三维可视化等进行详细阐述。

1 研究区概况与规划方法

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是四川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之一,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8′36″~104°46′32″,北纬30°08′19″~30°12′57″,距资阳城区约5 km。省道106线、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贯穿其中。示范片涉及雁江镇前进村、保和镇晏家坝村、临江镇文昌村等3个乡镇的22个行政村,覆盖面积60 km2,1.1万余户,3.5万余人。海拔350~490 m,属于典型的浅丘带坝地貌。

该研究主要运用PRA中直接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因果分析(问题树)等方法[4],同时通过GIS实现PRA信息与区域信息的交融和集成,进而运用空间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功能,对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居民点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为规划提供翔实准确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新农村规划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 前期准备

2.1 初步调查与资料收集

收集规划区的自然地理、交通、气候、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信息。重点收集资源状况、居民点现状、产业现状、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的信息。尽量收集地形、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等地理信息。

2.2 内业准备

2.2.1 资料整理与预处理。利用GIS工具对地图进行矢量化,构建涵盖规划区行政区划、交通、水系、居民点等信息的基础空间信息框架,并通过高程线(或点)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或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土地利用进行分类、测算,并初步统计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地未来发展有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用GIS对规划区进行空间辨识,为确定产业、民居、基础设施建设等的用地布局及范围提供参考依据,以便详细调查和规划过程中更具针对性。

2.2.2 基础图件与访谈提纲制作。通过基础数据的处理,可以制作区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础图件,以便在详细调查中进行核实。同时,在前期资料收集中,大部分属于二手资料,且比较笼统,而建设性规划资料应尽可能详细、准确[5]。在对各村、重点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详细调研时,需要开展半结构式访谈等工作,因此要制作访谈提纲,以便资料收集更为客观、翔实。内容主要包括村详细信息、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庄建设情况。

3 调查方法

3.1 半结构式访谈

半结构访谈是一种通过与访谈对象直接交流而获得信息的方式,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访谈形式[6]。根据提前拟定的采访提纲,围绕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主题,向村干部、村民代表等被采访者进行开放式提问,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整理他们介绍的有关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对问题的看法和愿望,全面获取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为规划做充分准备。

3.2 实地勘察与参与式绘图

规划区的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都随时间不断变化,而基础资料的时效性不尽一致,因此,需要到实地验证调查信息的准确性。通过村民参与式绘图,结合实地核对、GPS现场测量等方式,在土地利用现状等事先准备的基础图件上对基础资源(土地、森林等)、基础设施现状(道路、交通等)、产业发展现状(种植、养殖等)、新村建设情况等信息进行确认。还可以标出意向性规划的重要地物,如:居民点、道路、沟渠、园区、村委会、企业、公共服务点等。同时,可以与村民讨论关于利益群体如何利用资源(如权属),新农村建设存在题、冲突、机会和解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4 调查结果分析与辅助规划

4.1 PRA调查结果及问题树分析

通过问题树方法,对示范片新农村建设分析。问题树是按照对事件的因果关系,将某一事件的原因逐级分解的方法[7]。一般从出现的问题出发,追溯引起该问题的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原因。问题树分析可帮助规划组成员和当地群众共同发现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项目和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资源和活动的流向,并形象直观地表达起因、影响和联系。

对详细调查中当地群众普遍反映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基础设施不完善作为示范片新农村建设PRA问题识别中的核心问题,主要包含交通、水利、土地、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条件差和不完善。经过与当地群众的广泛讨论,得出问题树状图(图2):通过问题的过渡与演替,可以得出“基础设施不完善”与新农村建设方向和项目规划存在必然联系。示范片通过科学布局的产业和新村建设项目,并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现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4.2 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分析

4.2.1 坡度、坡向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可以通过数字高程模型对规划区域坡度、坡向等进行分析,以作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产业园区定位、新村建设选址等的重要参考依据[8]。图3为坡度图,分析表明,规划区沿河流(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坡度较小(0~5°),适合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而丘陵区域地形较为破碎。

4.2.2 规划项目影响范围分析。道路、园区建设以及河流整治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在规划中都应进行设施的影响范围分析。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9],可以方便、快速的生成满足一定条件的影响范围,辅助民居区、廊道、园区等边界的确定。图4以道路和河流为例说明影响范围缓冲区分析。

4.2.3 规划数据库建设与三维可视化。将详细调查并修改完善的数据,利用GIS数据建库工具,构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库[10]。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库和规划专题数据库。前者是有关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交通、水系、居民点、土地利用等基础空间地理要素和地理框架数据;后者是由新农村建设相关部门提供和规划相关的产业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题数据。数据库构建以后,规划中产业布局、居民点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等规划指标的相关数据可以利用统计分析功能通过数据库获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可以直观地表达和展示规划区的基本情况及规划项目内容,为规划组成员与当地群众及地方部门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图5为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表达。

5 规划建议

根据对示范片地形地貌、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以下规划建议。一是产业发展作支撑。建议构建现代农业园区集群发展的格局,在坡度较小、适宜规模化发展的地块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从科技创新到试验示范到规模生产的园区体系,以现代农业的发展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二是民居建设需适当。根据浅丘带坝的地形条件,建议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产村互动,平坝区及乡镇周边的村相对集中,可与集镇建设相结合建设生态社区,节约用地;而对于浅丘地带,建设生态农庄,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同时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基础设施要互动。一方面,先期建设好示范片内重大基础设施,为产业和新村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园区道路、农渠、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业、新村建设的配套;设施与产业发展、设施与新村建设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四是景观生态求和谐。重点建设庭院景观,道路、河流廊道景观以及园区防护景观。将庭院景观与生态经济建设相结合,采用果树等进行绿化,保持乡土风格;科学选择和搭配绿化,尊重水域蜿蜒曲折、自然流线的优美形态;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经济林(果)作为防护林带,建设能够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农业园区防护林体系。

6 结语

应用PRA和GIS工具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方面通过规划人员与当地群众的沟通,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进而与村民共同分析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问题的内在原因,克服“自上而下”式规划的缺陷;同时,准确定位、快速处理规划相关的空间信息,并通过数据查询和空间分析,为规划建议的提出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使规划方案更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7 参考文献

[1] 卜振龙.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几点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49-51.

[2] 崔淑丽.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现代农村(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1(6):39-42.

[3] 赵庆玲,田敏.基于社区的生态林业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11(3):14-16.

[4] 高伏均.参与式农村评估工具的使用[J].林业与社会,2003(4):10-11.

[5] 刘晓平.以“3S”技术为支撑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J].河北遥感,2008(4):3-5.

[6] 杜徐军,金爱武.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农户特征和生产经营状况分析——基于对安吉、遂昌、庆元3县毛竹现代园区的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0):74-79.

[7] 张志,朱清科,朱金兆,等.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流域景观格局研究中的应用——以晋西黄土区吉县蔡家川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25-31.

[8] 董晓媛,杜森.基于ArcView的地形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10-11911.

第11篇

“十五”期间,*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实施流域治理工程284条,完成小流域治理443.5平方公里,建设农田2460公顷。累计实施7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治理土地6.0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33万亩,新修石坎梯田2.49万亩,河堤48.6公里。全面完成“普九”建校硬件工程,基础教育得到保证。一期农话改造全部投入使用,无线接入电话“村村通”工程完成计划,实施农村微波电视数字化改造,4000多户村民能够收到37套高清晰电视节目。特别是2005年,旬河沿岸土地整治工作,新修农田6000亩,新增灌溉面积6000亩,建设人畜饮水工程58处,完成小流域治理72平方公里。在51个扶贫重点村实施“五通四改三建”488户,完成扶贫搬迁162户790人,工赈移民367户1630人,回龙水源村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示范村”。东沟、旬河、高河、和睦四个村农村通达工程如期竣工,为边远山区建成便民桥141座,黑窑沟、三角滩、滑水河、程家川四座公路桥相继建成,解决了部分地区出行难的问题。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规划性不强。*的边远山区建设缺乏规划,房、河、路以及其他设施基本没有长远规划,建筑物杂乱无章,牲畜放养、人畜混居的现象十分普遍。

二、建设人为割裂严重。项目与项目的协调性差,比如小流域治理,通常需要多村联合实施,但由于各村分散争取资金,受狭隘利益的限制,造成项目的人为割裂,达不到欲期的效果。

三、建设主体单一。在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老百姓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村集体和村民没有积极参与,建设力量薄弱。“一事一议”机制没有被充分利用,村级筹资筹劳困难,公用设施建设困难。

四、建设资金缺乏。对生态、旅游等有经济效益的地区,没有充分发掘,没有企业和外来投资介入周期长、风险大的边远山区建设,因此建设资金十分缺乏。

五、损坏严重。一是人为破坏,村内管理基础设施尤其是公有设施的能力不强,对公共设施及其附属设备的破坏行为频发;二是自然灾害损坏。开荒种地、滥砍滥伐、围河造田等行为造成了生态体系非常脆弱,自然灾害成了边远地区设施的重要威胁。东川镇近三年来连遭受洪水袭击,872户房屋被毁,公路还没有完全恢复又被冲毁,水电通讯线路、人饮设施连年重建,人力、资金浪费严重。

建议和对策

一、基础设施建设与建设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步进行。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规划、同步设计、协调发展,避免盲目建设。

二、加强规划,协调建设。边远山区建设应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根据地理、资源、人居条件整体规划,综合实施“五通四改三建”工作。坚持社会效益与生态并重的原则,实行山水林路田整体开发。

三、综合项目,整村建设。树立扶贫建设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坚持政府主导、整合资源、捆绑资金、倾斜项目、稳步推进的原则,统筹退耕还林、以工代赈、农村沼气等资金向边远地区倾斜,集中统一进行整村建设。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应通过教育的、制度的手段调动农民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如边远群众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政府可以用单据核销、扶持奖励、物资供给等方式组织受益群众建设。对于个体农户难以完成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工程验收后兑现相应优惠政策。

第1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进农村;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在这一计划中指出,应积极促进互联网对相关行业的带动发展,进而提高行业的创新优势。而电子商务进农村正是对这一计划的积极响应,其不但可以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同时对于加快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说电子商务进农村已经成为时展的一种必然。

一、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现状

在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电子商务进农村已经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2015年年末中国互联网信息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网民已有1.86亿人左右,相比较2014年,初步估计增长25.7%左右,且这样的比例还在逐渐攀升。除了网民数量的增加,农民网购率也在不断提升,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网上购物情况相比较2012年增长了10%左右,可以说农民的网上支付以及网上购物情况已经渐渐的与实体购物缩小了差距。这些数据足以证明,电子商务渐渐的渗透到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从农村网购市场分析,在阿里集团的调研报告中指出,预计在2016年年底,农村网购费用可以达到4600亿元左右,且在现下的淘宝、天猫等几大购物网站中增设了越来越多的农业板块,有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通过网络进行流通,除以阿里为主的购网网站,现下还出现了中国特色农产网,华夏农业网等,不但优化了农产品的资源分配,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

二、电子商务进农村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虽然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也渐渐的暴漏出来,而这些问题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拓展势必造成影响。在所有的问题之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无疑是最显著的一个问题,如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连电话、电视这种现代信息载体都比较匮乏,更无法提及网络化的建设,甚至部分农村交通状况较差,没有完整的物流链,致使很多快递进不来,本土物资出不去。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农村与外界之间的信息交流越来越少,这无疑影响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2.缺乏有效培养机制

人才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发展,因此若想将电子商务进一步的走进农村,就必须要注重当地农村人才的建设。虽然近些年高校毕业的电子商务人才有很多,但是由于农村环境比较艰苦,且升值空间比较少,因此很少有学生愿意选择进入乡村就业,这就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且从本地人才分析,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留在农村的只是一些老人或者小孩,这就影响了当地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而产生这两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无法吸引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没有人才的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将终成为昙花一现。

3.电商平台存在不足

有数据显示,我国从07年的200家惠农网站建设到迄今为止的8000家左右的农业电商平台,在不到十年间,几乎翻了40倍左右,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虽然电商平台如此之多,但是有70%左右的农民仍然放弃了网购方式而选择了与商贩之间的实体交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农民的生活习惯问题,但本质原因还是因为电商平台存在缺陷,无法满足农民的本质需求,影响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三、解决电子商务进农村问题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前提条件,从现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通信、交通、环卫是农村主要缺少的基础设施。但是单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必定是杯水车薪,若想从本质上扩大农村的经济来源,就必须要进行多方筹资,对此笔者认为有两种方式是非常可行的,首先利用电子商务项目向当地银行申请贷款,待运作有所收益后,将贷款还清。其次,洽谈更多的引商项目,政府可以利用当地的农产品特色以及地理资源特色,运用自身的优势引进资金进行开发,进而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2.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无论是电商平台交易、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还是网络基础设施使用都离不开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参与,因此在贯彻电子商务进农村计划时,建立一个长期稳定且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该项人才培养机制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引进来”,二是“走出去”。在引进来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的福利制度,让更多的人才意识到进入农村也可以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而对于“走出去”,就是将一些可造之材送出去培养,如对于具有网络线路修缮的人才,可以让其去学习网络线路建设,避免当地的人才流失,利用人才带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3.完善电子商务平台

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让农民感知到网络平台的便利性,是促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有效方式。为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建O一个有组织性的物流配送网点,兴修专门线路,配备相应快递配送车,为商品流通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物流配送。其次优化网络平台,将电商模块设置的更加简单易懂,提高农民的电商平台操作能力,让其感知电子商务平台的方便快捷,进而改变自身的购物交易习惯,加深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正确认识,使电子商务可以真正的走入到农民心中。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电子商务进农村是带动农村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利措施,但是由于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资金政策问题,影响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未来工作中,需要相关部门对其予以重视,进行相应改进是十分必要的,从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出路[J].商场现代化,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