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进行外汇投资

如何进行外汇投资

时间:2023-05-29 18:0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进行外汇投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进行外汇投资

第1篇

【关键词】利润 外汇管理 政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法规不完善,弱化监管职能

现行外汇管理政策对外资企业所得利润处置中的利润汇出、转增资及再投资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但对于企业利润如何处置的其他行为未进一步进行细化。由于企业对利润的处置具有自主性,如是否分配、何时分配、怎么分配以及以何形式分配等均由企业自行决定,外汇管理政策基本没有限制,使得外汇部门不能及时掌握外资企业利润处置的全面信息,对企业外方所得利润的监管处于被动状态。

(二)外方所得利润滞留境内,加大外汇局监管难度

受人民币预期升值的影响,资产本币化趋势明显。从外商投资企业外汇年检的情况来看,存在个别外方所得利润以人民币形式滞留境内,并被企业长期占用,作为企业日常流动资金,挂账其他应付款境外股东名下。外方所得利润滞留境内,规避了外汇局烦琐严格的增资登记、外债登记等外汇管理环节,使得这部分资金未纳入外汇管理部门统计口径,游离于现行外债管理规定之外,影响我国外债统计的准确性,同时,该类资金无需结汇,资金去向较难准确监测,不排除会流入房地产、股市、民间借贷等限制领域。

(三)部门间缺乏协作,未能形成监管合力

目前,税务管理部门侧重对所得利润汇出前的完税情况进行监管,外汇局国际收支部门侧重对利润汇出的异常渠道及方式进行监管,外汇局资本项目管理部门侧重于利润汇出备案及利润转增资登记的监管,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及业务监管相对独立,信息难以及时进行共享,造成监管信息的缺失,难以充分发挥监管职能。

(四)外汇指定银行“代位监管”职能有待提高

现行外汇管理政策规定,外资企业办理利润汇出时,由外汇指定银行对企业提供的审计报告、完税证明、董事会决议等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外汇指定银行作为一个赢利机构,其经营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外汇指定银行在为企业办理有关外汇业务时,仅完成所谓的“表面真实性”审核程序,难以自觉履行“代位监管”职责。

二、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调动企业自主性

一是完善现有外资企业利润处置的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细化企业利润处置方式,结合实际对企业利润分配的时点、方式、金额等内容提出明确要求,提高政策的指导性及可操作性。二是随着外汇局资本项目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外汇局应做好对企业的宣传工作,在便利企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企业自行通过系统备注等形式报备企业变化信息,使得外汇局能时时了解企业变化信息及经营情况,提高外汇局非现场监测效果。

(二)不断改进监管方式,促进业务规范化发展

一是重视外汇年检工作,加大外汇年检成效的利用。“五个转变”理念的深入推进,非现场监管逐渐成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重点,外汇年检作为非现场监管内容之一,是规范外资企业业务、了解企业经营情况等内容的重要方式。二是加大外汇政策宣传,改进非现场监管方式,促进个人、企业和外汇指定银行等涉及外汇业务单位逐渐向合规性、合法性的规范化管理方向发展。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一是外汇局各部门应建立内部信息共享机制,整合数据,加强协作,形成内部监管合力。二是外汇局应加强与商务局、工商局、税务局及外汇指定银行的沟通协作,建立外部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掌握外资企业信息,形成外部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成效。

(四)引导外汇指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提升“代位监管”职能

一是外汇局应加强窗口指导职能,从思想上引导外汇指定银行转变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营理念,强调外汇指定银行应注重全局观、大局意识和国家责任意识,将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低化同时作为经营管理的目标,主动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金融环境。二是外汇指定银行管理层应意识到履行“代位监管”不仅仅止步于“表面真实性审核”,而是要学会从自我保护和防范风险的角度来看“代位监管”职能。外汇指定银行主动的实行真实性和合规性监管等职能,也是现代商业外汇指定银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三是外汇局应研究外汇指定银行监管模式改革问题,进一步深化对外汇指定银行监管方式的改革,促使外汇指定银行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外汇期权是金融期权的一种,也称为货币期权或外币期权,是一种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汇率买进或者卖出一定数量外汇资产的选择权。购买外汇期权者可以根据当时市场价格波动的趋势,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当的方式来处理已签订的外汇期权合同,不必承担必须买人或卖出外汇的义务。由于外汇期权比外汇远期更为灵活,能够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因此它已被越来越多的银行和公司用于外汇风险管理。

由于外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上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自外汇期权产生以来,对其会计处理的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地发展,针对这些衍生品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修订和改进中。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各类涉外经济主体面临的外汇风险敞口日益明显,迫切需要外汇市场提供有效的外汇衍生产品来规避外汇风险。外汇期权作为一种规避外汇风险的有效工具在我国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不成熟,相应的会计处理更是没有统一的口径。投资者和企业都迫切需要较为合理的外汇期权会计处理方法,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和评价对它们的运用效果。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具体准则,明确了“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科目的使用,比较系统地规定了包括期权在内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的原则和方法,但对于外汇期权这种特定的金融工具如何进行具体的会计处理却几乎没有提及,我国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

外汇期权会计实务问题分析

期权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在价值,即现在执行期权所能获得的收益,表现为期权合约中标的物的市场价格与合约约定的价格(执行价格)之差;二是时间价值,即由于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期权可能比现在执行期权具有更高价值而给予卖方的补偿,一般表现为期权费与内在价值的差额。《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第六条中指出:“对于期权,企业可以将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分开,只就内在价值变动将期权指定为套期工具”。由于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影响因素不同,且可以单独核算,分别核算又有利于形成动态的套期策略,所以,根据期权的不同作用,对于期权的确认和计量,其核心问题就是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确认与计量。在合约持有期间期权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应分别计算其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变动数额,并按其公允价值的变动数额进行后续确认和计量。

对外汇期权的应用主要有套期保值业务和投机业务两种,套期保值又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三种。由于会计准则规定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会计处理方法一致,因此这里我们只探讨前两种套期和投机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公允价值套期

例1 ABC公司于2008年11月28日向美国一家公司销售商品,双方约定以美元结算货款,共计USDl00000,付款期限为60天,当日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为1:6.83。为了规避美元贬值的风险,ABC公司在外汇市场上购入一份1月份到期的USDl00000的看跌期权合约,合约的履约价格是1:6.83,支付期权费1000元人民币。该公司在2009年1月27日取得货款后执行了期权合约(交割方式:轧差交割)。

在此例中,ABC公司即为外汇期权的买方,而且由于该公司是对已确定能在60天后收回的应收账款进行套期保值,故该公司对该项期权的会计处理应属于公允价值套期,准则规定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具体处理如下:

1,初始确认

(1)按实现的收入确认一笔应收账款,外汇期权就是对这笔应收账款进行公允价值套期:

借:应收账款(USDl00000)

683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683 000

(2)由于期权合同有一个初始投资额――实际支付的期权费,所以在签约日2008年11月28日已经形成了一笔现实的交易,需要按交纳的期权费确认一项衍生工具:

借: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3)将外汇期权的内在价值确认为套期工具,时间价值因属于无效套期部分,仍然在衍生工具中核算,同时将这笔应收账款确认被套期项目:

①借: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O

贷: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②借:被套期项目――应收账款

(USDl00000)683 000

贷:应收账款

(USD100 000) 683 000

2,后续计量

(1)在资产负债表日即2008年12月31日,根据当天的即期汇率调整“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差额USDl00000×(6.82-6.83)=-1000(元),计人汇兑损益:

借:汇兑损益

1 000

贷:被套期项目――应收账款

1 000

(2)汇率的变化以及时间的推进导致外汇期权的公允价值增加了RMB600,其中内在价值增加RMB1000,时间价值减少RMB400,应分别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同时,为了区分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不同变动损益且由于时间价值是随着期权到期日的临近不断减少实质上形成企业为获得内在价值而付出的一种损失,我们把时间价值变动的部分直接计人“投资收益”,内在价值变动的部分则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借: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1 000

投资收益400

贷: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4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 000

3终止确认

2009年1月27日,外汇期权到期,由于执行合约对ABC公司有利,所以ABC公司会选择行权,相关的会计处理如下:

(1)以公允价值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同时调整当期损益:

借: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1 000

投资收益

600

贷: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6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 000

(2)收到货款,冲销被套期项目:

借:银行存款

(USDl00000) 681 000

汇兑损益

1 000

贷:被套期项目――应收账款

(USDl00000) 682 000

(3)执行合约,结转套期工具和衍生工具,同时将原来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部分转入“投资收益”:

①借:银行存款

2 000

贷: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2 000

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0

②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 000

贷:投资收益

2 000

(二)现金流量套期

例2 以例1为基础,即购买外汇期权合约的价格以及各期的即期汇率均与例1相同,若ABC公司在2008年11月28日只与美国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并未发货,到2009年1月27日公司才按合同发货并收款。

在此例中,ABC公司买入看跌期权只是对确定承诺以及由此承诺形成的交易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套期,准则规定“对确定承诺的外汇风险进行的套期企业可以作为现金流量套期或公允价值套期处理”,在此为前例区分我们把它作为现金流量套期与其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并单列项目反映,其他处理则与公允价值套期基本相同,相同的分录在下面将不再赘述:

1,初始确认

由于买入期权时收入没有形成,故不用确认应收账款,也没有被套期项目,其他分录同公允价值套期。

2,后续计量

没有在公允价值套期中这一部分的(1)的分录,只需将其(2)分录中内在价值变动的部分由原先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改为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终止确认

(1)以公允价值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分录也只需将在公允价值套期中原先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部分改为计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收到货款并确认一笔收入:

借:银行存款

(USDl00 000)

681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681 000

(3)执行台约,结转套期工具和衍生工具的分录同公允价值套期,同时将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部分转入“投资收益”。

(三)利用外汇期权进行投机

例3 仍然以例1为基础,若ABC公司并没有与美国公司发生购销业务,只是预测美元的汇率将下跌,因此买入美元汇率的看跌期权,以获取汇差收益。

在此例中ABC公司买人看跌期权只是利用外汇期权进行投机,不涉及套期项目,不属于套期会计核算的内容,所以在核算时不用把外汇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分开核算,只需比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相应的会计处理如下:

1,初始确认

买入外汇期权,交纳期权费1000元,确认一项衍生工具:

借:衍生工具――外汇期权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2后续计量

在资产负债表日即2008年12月31日,以当日期权的公允价值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共计1600-1000=600(元),计入当期损益:

借:衍生工具――外汇期权

6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00

3,终止确认

由于期权到期日的汇率有利于期权买方,ABC公司选择行权,有义务交付RMB681 000元(6.81×100 000),并得到RMB683 000(6.83×100 000),实际收到净额为RMB2000元。差额2000元转销外汇期权并确认当期损益:

①借:银行存款

2 000

贷:衍生工具――外汇期权

1 600

投资收益400

②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00

贷:投资收益

600

外汇期权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分析

对这三种业务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套期保值中,由于汇率变动,该公司的货款遭受到2000元的汇兑损失,但由于公司买人了看跌期权,期权的内在价值增加的2000元正好抵偿了货款损失,而期权的时间价值减少了1000元,使得公司实际承担了1000元的净损失,利用外汇期权套期使该公司减少损失1000元。而投机业务则使该公司获得了400+600=1000(元)的净收益。

小结

第3篇

关键词:物流企业外汇风险交易风险

我国物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随着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作业的范围已经跨越了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企业,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活跃和拓展,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无时无刻不与外汇风险挂钩,物流企业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等都涉及多种货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很大。如何防范企业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外汇风险,不仅关系到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特别是我国2007年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改革,我国物流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大幅度放大,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好外汇风险对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物流企业外汇风险及表现

物流企业外汇风险是指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与营运等活动中,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未预料的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价值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外汇风险可能具有两种结果,或是获得利益;或是遭受损失(Loss)。目前,一些国家货币汇率经常动荡不定,国际金融市场变幻莫测,外汇风险对持有外汇物流企业来讲已成为重要问题。

1.交易风险。即由于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应收资产与应付债务价值变化的风险。它包括:一是以延期付款为条件进出口的物流劳务,在货物已发运或劳务提供后,而物流劳务费尚未收支这一期间,外汇汇率变化所发生的风险;二是以外币计价物流企业信贷活动,包括向外投资和向外筹资或对外债务,如遇投资本息收入的外币汇率下降,投资的实际收益就会下降,使对外投资者蒙受损失。

2.折算风险。折算风险经常被称为会计风险或转换风险、翻译风险。它是指以外币度量的物流企业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损益都需要按一定的汇率折算为物流企业母公司所在国的货币表示。折算风险会影响企业在股东和社会公众面前的形象,甚至可能会招致企业利润下降和股价下跌。

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也称为经济风险,是指物流企业由于预料之外的汇率变动引起企业产量、成本和价格的变动,使得企业收益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变化的潜在性风险。由于经济风险取决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预测汇率变动方向的能力,所以,经济风险取决于经济分析,带有很大主观性。

二、我国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1.外汇风险在我国物流企业涉外业务中主要表现为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

对于我国大多数涉外物流企业来说,由于经营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它们面临的外汇风险主要来自于进口付汇、出口收汇,当企业在这些背景下产生了净外币头寸时,由于有关汇率可能发生变动,将使企业直接面临外汇交易风险。同时,我国物流企业出口的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占有较高的比例,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汇率的变动对于产品的需求有较大影响,对于物流企业企业而言就意味着面临着汇率的经济风险。

2.中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外汇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双向流动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物流企业外汇业务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物流头寸于外汇风险之中,加之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频繁剧烈,外汇风险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但事实上,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由于从事国际业务时间不长,普遍缺乏外汇风险意识。企业对于国际经济交往中所面临的可能的外汇风险暴露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抱着侥幸的心理消极应对,对汇率风险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由于外汇风险管理业务部门在企业经营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增加了公司运营的成本而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企业难以看到汇率风险管理所体现的价值,从而忽视外汇风险管理对于物流企业从事国际业务的必要性。

3.外汇交易币种和风险防范方法不够丰富

目前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币种仅限于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港币和日元四种货币。且外汇市场上提供企业进行外汇风险避险的产品也十分匾乏。除四大国有银行可以向客户提供一年期以内远期交易外,具有保值性质的外汇期货、期权和掉期等衍生产品交易要么尚未开展,要么市场规模过小而难以满足企业进行外汇风险套期保值的需要。

目前国内银行对外汇风险管理的产品还处于开发或刚起步阶段,有的还是空白,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人民币利率还远远没有形成一个有效地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而非市场化的利率不可能给出外汇衍生产品的合理定价,从而限制了较为复杂的外汇衍生产品的设计和推广。显然,过于单一的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和风险防范手段,限制了我国物流企业对套期保值手段的选择,进而影响了对外汇风险的有效管理。三、我国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对策

物流企业选择什么币种进行计价结算、选择哪国的贸易伙伴、是否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套期保值、怎样管理其资产负债、如何进行国际结算,这一系列的日常活动都在汇率变动一定的情况下对外汇风险产生影响,使外汇风险的影响结果截然不同,因此,我国物流企业要管理好外汇风险,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外汇风险意识

对于任何一个物流企业,只要有外汇的收支,外汇风险就会客观存在。而风险的大小最终取决于风险暴露头寸及国际外汇市场的变化,完全没有风险的外汇收支是不存在的。但如果能够正视风险的存在,采用合适的方法,外汇风险并不是不可以化解的。对我国物流企业而言,随着企业的发展,外汇风险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其日常经营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外汇风险防范管理,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公司的高层决策与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企业的外汇风险防范列为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日程,而不是消极应对。谨慎对待外汇风险,以化解风险而不是投机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

2.选择好合同计价货币

在对外贸易和资本借贷等经济交易中,交易双方的签约日期同结算或清偿日期总是存在一个时间差,在汇率不断变动而且软硬币经常更替的情况下,选择何种货币作为签订合同时的计价货币或计价清偿货币,往往成为交易双方谈判时争论的焦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交易主体是否承担汇率风险的问题。首先是尽量采用本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这样就避免了货币的兑换问题,也就不存在汇率风险。其次是物流劳务收入结算是时争取选用币值稳定、坚挺的“硬币”;而物流劳务支出争取选用币值疲软的“软币”。

3.以远期外汇交易弥补风险

通过预先决定汇率和金额的远期交易是一种最直接的弥补风险手段。假定物流企业,预定在三个月后收进以美元计价的物流劳务款,可与银行预先约定在三个月后卖出美元。当美元资金一入账就进行交割,也就是以约定的汇率将美元卖给银行,换成人民币,这样通过远期外汇交易对可能产生的交易结算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4.物流企业成立专门外汇风险管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高层决策人员及专业的金融和财务人员组成,统一对全公司的外汇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该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以外汇分析为主,针对外汇市场的走势及公司内部的外汇收支情况,寻找发现外汇风险,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外汇风险限额,参考专家、外汇指定银行的意见制定相应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案。除了制定和执行风险防范措施,外汇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完善的风险报告和财务报告机制,建立有效的外汇风险评价体系,以月或季度为期,定期向公司管理层报告外汇风险管理的情况。不仅如此,管理层的意见和指导方针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意见也应及时地反馈给货币委员会组织。完善的报告机制不仅有利于外汇风险管理委员会改进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外汇风险管理取得良好的绩效。

参考文献:

[1]王世文:远期外汇交易在进物流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对外经贸实务,2005,(12)

[2]夏琳: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外汇风险管理问题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5,(11)

[3]张宏玲:远期结售汇在生产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冶金财会,2006,(02)

第4篇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式更加错综复杂,跨境资金流动的不确定性增加,在控流入的基础上,防范跨境资金流出风险,建立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监测机制尤为重要。本文从政策完善和银行管理两个方面就如何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机制进行探索。

一、弥补外汇监管政策漏洞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而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或将对一国经济带来冲击,只有对跨境资金流动有效监管,才能防范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特别是在目前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也在逐步放开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健全外汇管理制度,及时调整与制定相关政策,才能从根本上严防异常资金流动。

(一)当前外汇监管的政策漏洞

从货物、服务、经常转移、资本、个人、保税区等政策分类看,现行政策体系存在有待完善的方面。货物贸易相关政策方面,海关与外汇局监管侧重不同,海关侧重对物流的监管,而外汇局侧重对资金流的监管,二者在政策衔接上的漏洞将为异常资金流动提供渠道。以加工贸易为例,企业可通过“出口高报、进口低报”等方式流入资金,海关对报关价格的管理主要针对涉税商品,进料加工项下的全部进口商品和绝大部分出口商品不涉及征收关税,其报关价格在相当程度上由企业自行申报,而外汇局针对实际收付资金的监管,也无法对企业自行申报的报关价格进行监控。再如,海关对于工缴费收入的核定在一定幅度范围内以企业报价为准。外汇局工缴费的核销以报关单数据为准,对工缴费率的高低没有审核义务,监管的重点是外汇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由于监管重点不同,往往存在重复监管与真空监管的现象出现。服务贸易方面,目前我国对服务贸易项下外汇实行的是可自由兑换政策,无法规特殊规定的项目外,服务贸易项下的监管(材料审核)均由商业银行代位执行,在当前服务贸易法规框架下,仍然延续着重对外汇流出的监管思路,对流入监管较为放松,如对境内关联公司对外支付跨国公司代垫费用有明确的规定,而对境内企业向境外公司收回我方代垫款却没有相应规定。服务贸易项下范围广泛,种类繁多,转口贸易、承包工程、运费、佣金等名目均有可能成为异常资金流动的渠道。经常转移及收益方面,经常转移项下的资金流入包括赡家款、捐赠款等形式,就目前的法规而言,捐赠款的流入在数额和用途上均不受限制,并且企业在接受捐赠资产作为其资本公积后,是属于所有者权益的范畴,可以按照规定在适当的时候转增实收资本。利润汇回项下由于资金汇入及结汇审核难度较大,监管较为无力。资本项目方面,外方撤资资金滞留境内管理存在政策空白,对于外方投资者撤资资金是否必须离境、什么时间离境,法规并未做出限制性规定;现行短期外债管理政策在外债展期方面管理非常宽松,短期外债展期的条件、展期次数、展期期限、展期超过一年是否纳入中长期外债管理等,均未做出限制性规定。个人外汇管理方面,从目前管理现状看个人项下外汇管理主要集中在事中的“结售付汇、外币现钞存取与携带出境”环节,处于事前的外币流入环节除需进行国际收支申报外,对个人项下外汇资金流入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限制。此外,真实性材料的审核标准、审核尺度的不明确,如个人超限额结汇的真实性资料的格式、有权出具单位与提供虚假单据后果等未做进一步明确规定,使超限额管理方面存在一定漏洞。保税监管区相关政策方面,《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以及《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操作规程》是2007年出台的,在当时的国际收支形势下,侧重于“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理念,对购付汇业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对于收结汇业务涉及的很少。同时,进出境货物备案清单尚未实行电子数据共享,故其收结汇管理难度将加大,如何进行保税监管区域企业收结汇问题日渐突出。区内转口贸易外汇管理过于宽松,非法流入流出资金的调查取证很困难,控制跨境资金往来难度较大。

(二)弥补政策漏洞的建议

一是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统计数据作为基础信息资源,对政府决策和统计分析的支撑作用越发重要,而现实中,统计数据往往根据政府职能部门的权限划分,掌握在不同部门手中,或掌握不同的统计口径,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数据整合利用,将充分实现“1+1>2”的资源优化配置效益。为此,加强与海关、商务、税务、等部门的联系,建立价格信息、税收信息、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的共享机制,加强部门联动,通过多方信息的比对核实,建立进出口报关等信息与外汇收支联动监测机制,及时根据市场和企业动态变化,调整监管措施,奠定主体监管的信息基础。二是整合和健全外汇“主体监管”体系。所谓“主体监管”,即以企业法人主体为单位,全口径采集企业信息,在对企业进行非现场及现场监测后,实现分类管理的监管方式。目前,根据主体监管理念,外汇局已推行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由“逐笔核销”转为“总量核查、分类管理”,由“事前审核”转为“事后监测”,但全口径的主体监管尚未建立,随着资本项目管理的逐步简政放权,在未来对企业的外汇管理全面放松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健全主体监管以企业为主体,涉及资本项目、经常项目和数据统计等方面的全口径管理体系必须提到议事日程,切实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三是针对当前外汇管理薄弱环节,加强和完善外汇政策针对性。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之后,我国外汇管理的方式逐渐转变,主要通过监管外汇指定银行来实现对涉外企业和个人的间接监管。外汇指定银行作为外汇资金收付和结售汇体系的枢纽,在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中承担了大量真实性审查职责,但这与银行自身作盈利主体的目标相矛盾,同时,银行代位监管意识的强弱、方式和手段也直接影响到监管的效果,为非法资金出入境留下空间,这就要求外汇监管部门从外汇政策的有效性这一根本点入手,通过完善外汇政策,既为商业银行代位监管提供有力抓手,也进一步堵塞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便利渠道。如对超限额的服务贸易收结汇,增设境外收入来源证明材料等审核限制,并追加实施延伸核查机制。根据来料加工出口报单记载的加工费或收汇比例,核定来料加工收汇额度,严禁超报关单金额收汇的行为。扩大企业投资收益使用渠道,减少利润集中流出。对外资利润的分配、再投资、滞留、汇出等信息进行备案及核准管理。对外债实行规模管理,将存在人民币资金缺口作为外商投资企业举借外债的先决条件。制定股权价格评估办法,明确股权所代表的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指导目录,防止股权定价畸高和畸低现象。完善保税监管区域管理政策,有效整合保税监管区域相关法规与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相关法规,使区内区外政策趋于平衡,加强对提单转卖交易真实性审核。

二、加强银行外汇综合头寸管理

单从实际持有者的角度来看,境内的外汇资金可以切分为两大块:一是银行体系留存的外汇资金,二是央行的外汇储备。因此银行对其外汇头寸的管理和运作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外汇储备。一方面,银行每日代客结售汇业务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外汇敞口头寸,是银行外汇敞口头寸的被动性来源,为避免汇率风险,银行在控制外汇敞口头寸时采取的主要做法就是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平盘,通过这一渠道银行体系的外汇资金与外汇储备发生了直接关联,银行的超卖会造成外汇储备的增加,银行的超买会造成外汇储备的减少;另一方面,外汇资金头寸运作引发的外汇资源重新配置间接影响外汇储备增减。由于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是以实需为基础的,即在客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前提下通过银行办理即期和远期本外币买卖,银行在此基础上才能到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相应的对冲操作,导致银行对于自身经营中由于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金额期限不匹配等原因造成的外汇富余头寸无法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结售汇及外汇衍生产品进行对冲,只能借助外币拆借及存放同业等形式,通过获取拆借及存放利息收入来抵消潜在的汇率风险。因此银行外汇资金头寸运作对外汇储备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会造成银行体系内外汇头寸资源的重新配置,富余的外汇头寸流向资金来源紧张的银行并通过发放外汇贷款等形式影响着企业的外汇收付和结售汇,进而间接对外汇储备和结售汇顺差造成影响。因此,对银行外汇头寸的综合管理能够从整体上监测和管控银行外汇资金运作,合理调节顺收顺差及外汇储备。

自从1994年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开始以来,银行结售汇制度逐渐由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汇过渡,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随着我国汇率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而逐步完善,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平盘更趋灵活。但也存在头寸管理与汇率风险控制工具的匮乏、统计与监管方式有效性值得商榷等方面的问题,对防范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的功能有限。为此,建议:一是实行总额管理。参照目前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管理模式,制定外汇业务综合头寸管理政策,明确管理内涵和外延、操作流程,每年对银行核定一次外汇业务综合头寸限额,实行综合头寸额度总量控制,按日考核,银行外汇业务综合头寸严格控制在限额以内。二是实行系统重要性业务比例控制。如:将外汇资本金、营运资金、外汇利润、吸收的境内存款等主要资金来源作为核心头寸管理,要求核心头寸必须控制在一定比例以上(如75%);设定银行外汇实收资本与外汇资产比例下限,要求银行外汇资本金和营运资金需满足(外汇所有者权益+外汇营运资金)/外汇资产≈(人民币所有者权益+人民币营运资金)/人民币资产的条件,如果低于下限,可要求银行购汇补充外汇资本金以满足要求;实行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比例、境外资产与境内资产比例控制。三是实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与外汇资金头寸管理互动。如将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余额与其短期外债指标进行挂钩管理,当银行持有头寸增加到一定的数额上,每增持一定比例的外汇头寸,允许其相应比例调增部分短期外债指标;反之,当银行持有头寸低于规定限额时,应按比例相应调减其短期外债指标。四是明确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统计与监管的要求,逐步实现与会计报表统一的结售汇综合头寸统计口径。在统计结售汇综合头寸时以会计报表上各币种结售汇科目余额为基础,将各币种结售汇科目余额按当日的折算率将各币种折算成美元,并加上按当日折算率折算的银行在市场已平盘但尚未交割的各币种外汇交易,这样不仅能更贴近市场汇率来体现结售综合头寸水平,而且还能减少人工统计中差错的出现,即某一天的统计错误也不会对后续的统计造成影响,从而降低了银行业务员的操作风险。

第5篇

[关键词]新兴市场国家;高外汇储备;形成动因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6-0135-02

1 理论综述

外汇(foreign exchange),是指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外国货币都能成为外汇的。一种外币成为外汇有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自由兑换性,即这种外币能自由地兑换成本币;第二,普遍接受性,即这种外币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被各国普遍地接受和使用;第三,可偿性,即这种外币资产是可以保证得到偿付的。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外币及其所表示的资产(各种支付凭证和信用凭证)才是外汇。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是当今国际储备中的主体。首先是因为就金额而言,它超过了所有其他类型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外汇储备在实际中使用的频率最高、规模最大,黄金储备几乎很少使用。国际储备中的储备地位和特别提款权因其本身的性质和规模,作用也远远小于外汇储备。由于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中的主体,因此就全球而言,外汇储备供给状况直接影响世界贸易和国际经济往来能否顺利进行。供给太少,则很多国际将被迫实行外汇管制或采取其他不利于国际经贸活动顺利开展的措施;反之,若供给太多,又会增加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外汇储备的供应主要依赖于美元。美国通过其国际收支逆差,使大量美元流出美国,形成世界货币,其中一部分被各国政府所拥有,成为各国的美元储备。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由于美元币值的相对不稳定性,加上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德国在经济上的崛起以及在世界经贸领域中的作用的扩大,储备货币的供应开始出现多样化。目前,虽然美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仍然最大,但与20世纪70年代初期比,其重要性已相对下降。

从一国家角度看,中央银行持有并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谨慎性动机,这里面又可以分三类,第一,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维持对外支付能力;第二,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国货币的汇率;第三,可以作为政府向外借款的保证和用来支持对本国货币价值稳定性的信心。另一种是重商主义动机,即为了维持出口竞争力,必须通过积累外汇储备来避免或延缓本币升值。

2 现状问题

新兴市场,泛指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巴西、南非、俄罗斯、印度及土耳其等。这些国家和地区通常劳动力成本低,天然资源丰富,而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都会将生产线移至新兴市场,凭借低廉的劳工成本增强竞争力。另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会向天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买入廉价的原材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从发达国家的技术外溢中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并带动经济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以及大量外资进入本国资本市场,导致了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大量上升。2008年新兴市场中国、俄罗斯、印度、中国台湾、韩国、巴西、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外汇储备排在了世界外汇储备排行榜的前列。由于外汇储备都是以外币资产计量,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那么有什么风险呢?下面的论述以新兴市场代表国家中国为例。

2009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23991.52亿美元,超过了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外汇储备的总和,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外汇储备在不断地增长,从1996年年底的105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年底的23991.52亿美元,在15年内增长了92倍,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外汇储备量更是突飞猛进,不断创造新的纪录。虽然2008年个别月份外汇储备有所减少,但是整体来说,高外汇储备增长仍是一个趋势。

拥有高外汇储备对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件好事。

2.1 依据我国不同来源的外汇储备将产生不同的经济影响

贸易顺差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反映的是国内总需求的不足。外需的增加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但也意味着我国大量的资源被外国所利用。这并不利于我国国民生活福利的提高,并且会引起贸易摩擦。另外短期资本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虽然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活跃,但是过多尤其是纯粹的投机资本流入将容易导致经济的“泡沫化”,隐含着经济危机,具有很高的风险性。2007年股市楼市的创新高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投机资本的进入。目前,外汇储备中有将近1/3的投机资本,这是比较危险的。

2.2 高外汇储备也带来了较高的汇率风险,变化的汇率会导致外汇资产价值的波动

我国主要以美元为储备货币,美元汇率的变动,往往也带来外汇储备价值的变动。中国既是全球外汇储备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美国政府的最大债权国。根据估算,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约占70%,规模达到1.5万亿美元之巨。如上所述,由于美国政府在救市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负债,美国可能通过进一步增发国债或制造通货膨胀的方式来为救市成本融资,而这将使得中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面临资产价值下降与美元贬值的双重冲击。

2.3 过高的外汇储备会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在内外两方面产生冲击

迫使人民币升值。高外汇储备意味着,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需求,这将迫使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往往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就业和经济增长。同时还会导致资产价值高扬,易形成资产泡沫化。同时本币升值预期引致资本流入,推动外汇储备增加和资产价格上涨,强化或实现本币升值,推动更多游资进入,继续推动储备增加、资产价格上涨和本币升值,当实体经济不能支撑流入资本的获利要求或预期逆转时,这些流入资本会撤出,导致外汇储备迅速减少,资产缩水,本币贬值,引发金融危机,使经济崩溃或衰退,国民财富被洗劫。日元在20世纪80年代升值是导致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10多年的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高外汇储备的存在,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

增大货币供给,导致通货膨胀,降低宏观调控能力。外汇储备增加是货币投放的一条重要渠道,央行购进外汇储备,投放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往往成为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且,高外汇储备的两种主要影响是冲突的,使得央行货币政策的空间和有效性减低。例如,央行为了降低高外汇储备对国内的影响,须通过回笼现金,或提高利率等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这样却增大了本币升值压力;相反,央行为了降低高外汇储备带来的本币升值压力,须通过降低利率等方式增加货币供给,这样就强化了第二种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内外目标冲突。

3 高外汇储备形成的动因

为了解除或减少高外汇储备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有必要找出形成高外汇储备的动因。从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关系中可以看出,外汇储备的积累应该来自经常项目或资本项下非储备部分的顺差。不存在资本管制或外汇干预的情况下,这两个部分的收支相抵,维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官方外汇储备也会处于基本稳定的状况。但是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化习俗,决定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政策,薄弱的经济基础和内部消费不足导致了我国出口鼓励政策和引资政策以及外汇结售汇政策。在这些政策下,通过国际贸易,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上认为人民币低估,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外部预期人民币升值,大量游资进入中国。另外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以及金融体系都影响着外汇储备的形成。

3.1 简单外向型发展战略下的出口鼓励政策和引资政策

我国近年保持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自1994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2008年经常项目收支盈余为44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作为出口导向型的新兴经济国家,贸易顺差与外资流入是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两个主要原因。

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近几年的进出口增长强劲。2008年我国出口总值14285.5亿美元,进口总值11330.8亿美元,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近10年来一直保持较大的增长态势。广阔的市场前景、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政策环境吸引着外资不断流入中国,使资本项目不断增加,据商务部预计,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就达950亿美元。与相对稳定的直接投资不同,短期资本流动则变动剧烈,它主要在金融账户下的其他投资项目中显示。受投资吸引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这一项目外汇流动异常并且规模较大。

实际上,我国外贸顺差对外汇储备的贡献是逐年减弱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稳步增长,成为支撑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重要力量。

3.2 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预期导致非FDI资本大量涌入

人民币升值预期迫使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放开居民和企业的留汇额度限制,实行意愿结汇以化解高额的外汇储备。但外汇储备量只增不减,居民和企业结汇的热情高涨,许多出口都提前结汇、进口延迟付汇以尽量缩短美元的持有时间以降低汇率风险。与此同时,大量国际热钱也以各种方式不断涌入中国,归根结底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2005年至今,我国人民币汇率不断小幅调整,这种渐进式汇率体制改革缺乏透明度,也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大量涌入非FDI资本是外汇储备中最危险的部分。

3.3 资本管制政策,盯住汇率制度和外汇干预政策的综合作用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是造成高额外汇储备的根源。1994年汇率并轨后,造成人民币贬值,引起出口的增加,是我国出现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1993―1995年推行高利率货币政策,1996年后出台各种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涌入我国。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由于银行二级储备功能受到各种限制,不能对外汇起到吸纳和缓冲作用,于是大规模的结汇压力通过外汇市场全部施加给中央银行。由此可以看出,外汇储备的超额增长是与我国的政策导向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年来我国实行的超稳定汇率政策,降低甚至消除了汇率风险,刺激了对外贸易和国外短期资本的流入。由于人民币汇率水平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当国内外的利率出现差异时就会出现单边套利机会,造成资本的大量流入,最终导致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二是多年来我国在外汇管理体制上实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账户差别管理,经常项目实行强制结售汇,资本项目结售汇实行审批制,经常项目下的用汇则必须持规定的有效凭证和商业单据由外汇指定银行直接售汇。此外,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放开,国家又实行“鼓励资本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的政策,资本项目的非均衡管制遏制了资本流出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同时,我国对外汇银行实施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管理,外汇指定银行不得根据外汇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头寸。再者,目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因此,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频繁入市干预,既要被迫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因进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所带来的外汇(其中主要以美元为主),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又要吸收由于强制结售汇和限额管理制度而使得本应由企业和银行持有的那部分外汇资产。

4 结 论

从中国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新兴工业国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发展阶段的约束,采取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以及对外来资本的管制,导致了这些国家走向了高外汇储备国家之列,拥有高外汇储备说明了一个国家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也保持着谨慎的对外政策,面对高额的外汇储备,如何进行管理,如何保值增值又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奚君羊.国际储备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向松柞.不要玩弄汇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申觅.外汇期货投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5]叶楠.挪威财富基金运作对我国的启示[J].借鉴与思考,2008(9).

[6]任飞.浅析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及管理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8).

第6篇

【摘要】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伴随着美元的贬值和一定程度上的滥发,中国率先提出了建立超货币的构想。事实上,该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我国目前的外汇状况而提出的。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外汇储备现状,深入分析我国高外汇储备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并就如何有效管理和运用外汇储备提出建议。

【关键词】外汇;高增长;高储备;升值;国际收支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本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而且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缺陷反而愈发突出。本文认为,本轮危机爆发的本质是美国经济增长与全球经济增长无法共存。也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美国只有靠输出美元,长期贸易赤字,才能保证全球货币需求,而长期下去必然带来美元信任危机、美元或美元资产贬值;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那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因此,由于美元一币独大,中国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在某种程度上说被美国国债“绑架”。这对拥有7000多亿美元美国国债的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考验。克鲁格曼曾指出,中国一不留神,就积攒了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人民共和国变成了“T-bills共和国”。虽然克鲁格曼没有提到美国未来可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但美国的持续经常项目逆差、美国的巨额外债、美国货币供给的急剧增加、美国的巨额赤字,所有这些长期因素都预示着:美元贬值和美国通货膨胀。而中国所持资产都以美元标价,一旦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会遭受巨大资本损失。

中国如何避免进一步深陷美元陷阱,并尽量减少已有外汇存量可能发生的损失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因此,中国提出“超货币”这一构想,试图打破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一是人民币将不必再面对各方施加的汇率调整压力。人民币一视同仁按照市场供求对所有货币定价,是真正的市场化汇率。二是中国不会再大量持有美国国债,而是分散化投资到各种资产上,大大提高安全性。从维护中国的外汇稳定和中国金融稳定的角度看,“超货币”构想意义重大。

鉴于此,深入研究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状况、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范、利用与化解,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更具有长远的理论意义。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外汇储备增加额均在千亿美元以上,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外汇储备分别增加1168.44亿美元、2066.81亿美元和2090亿美元。截至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8536亿美元,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到2007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约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数据表明,2007年全年,外汇储备余额增加4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1月13日公布的数据,2008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将会继续增加,上半年将突破20000亿美元大关。

我国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从哪里来?从历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以得出,我国外汇的来源主要是国际进出口贸易形成的顺差、资本项目下的净流入、海外工程和华侨汇款、外商的资本投资、国外借债、境外流入的流动性过剩(包括一些热钱)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外汇储备既不是企业利润的上缴,也不是财政收入的剩余,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民银行用基础货币买来的。而基础货币主要由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备付金存款、货币流通量和非金融机构存款以及现金发行等构成。虽然基础货币具有强大的效果,但由此可能会产生相关的问题: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备付金以及其他存款属于央行的对外负债,是不能随意支配运用的;现金发行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如此高的外汇储备实际上是动用巨大数额的人民币换来的,而这笔巨大数额的人民币到底从哪里来?是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备付金,是非金融机构的存款,还是货币的增量发行?如果是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就有个归还存款的货币来源问题;如果是货币的增量发行,又会面临着一个引发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我国现有的高外汇储备事实上已经是一种对外部的负债,是一种负担。

二、形成原因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有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和不合理的结构,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外汇储备?

(一)全球收支失衡

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资本转向新兴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在资本转移的过程中,伴随着国际经济旧秩序向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转轨,国际收支不但没有得到合理的化解和配置,反而表现出更大的全球收支不平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经常项目持续逆差,致使他们成为全球最大债务人。同时在这个新兴经济崛起地区,比如中国和东南亚,经常项目却出现了惊人的顺差!因为西方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历史和地理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这些发达地区消费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居民储蓄很低,同时国内为了保持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对固定资产和公共工程等设施的投资,这样一来,国内的储蓄就小于国内的投资需求;然而,新兴的发展地区却是刚刚相反的局面,特别是东亚、东南亚。众所周知,亚洲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居民一直有谨慎的消费习惯。当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新兴地区存在很多的不稳定性,导致资本投资渠道不畅,大量的储蓄不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国内的投资,大量的储备却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新兴发展地区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最大债权人。比如中国,政府手中就握有大量的美国政府债权等外汇。进而,从全球收支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外汇储备的高增长,只不过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在中国的影子。

(二)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双挂钩”体制宣告结束。但是,在实际的国际收支中,美元仍然是事实上的本位货币,或者说是硬通货,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和其他新兴发展国家,都没有摆脱美元的控制。实际上,多数的新兴国家或地区都以美元作为自己的外汇储备。这样的国际收支状况或者说国际计价货币(外汇储备)对我国的高外汇造成了深远影响。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曾说:“任何无法以本币提供信贷的国际债权国都将出现货币错配问题,产生“高储蓄两难”。而所谓“高储蓄两难”,简单地说就是:一方面,持有美元的国家会逐渐意识到它对本币的替代作用,迫使本币升值;另一方面,美元的发行国却一直认为是美元以外的货币被低估值,要求美元以外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与其有贸易往来,且对方处于顺差状态)升值。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国家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够让本币(人民币)成为国际硬货币,因此,巨大的外汇就只能够滞留在国内。随着积累的外汇越多,这种“高储蓄两难”问题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进而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反过来,伴随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又会导致更多的硬货币(美元)流入。这样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升值和外汇增加的螺旋结构,从而使中国的外汇储备滚雪球,越滚越大。

(三)外汇管理政策不完善

外汇政策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外汇管理体制;一是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1994年,我国施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该政策实施不久,就遭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此次危机给人民币带来了巨大的贬值压力。为了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政府必须买入外汇,进而形成变相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紧接着又遭受世界经济的衰退、通货紧缩等一系列问题的考验。所以,1994年的外汇改革在经历了这些经济问题的考验过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改革目标,偏离了改革的初衷。因为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不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原则上不发生变化,因此,经常收支顺差(逆差)必然等于资本收支的逆差(顺差)。在“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样一种非弹性汇率制度下,为维持特定的汇率水平,政府必须买入大量的外汇供给,其结果是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基本上会变成为外汇储备。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扭曲主要表现为: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外汇储备的形成与积累存在着“双层强制性转移机制”:第一层是企业对外汇专业银行的强制结售汇,即不管企业是否情愿,企业通过外贸得来的超出外汇账户限额以上的外汇收入,都必须卖给银行;第二层是外汇专业银行对央行的外汇资金转移,不管银行是否情愿,超出银行结售汇周转限额以上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央行。这样的“双层机制”使得外汇储备人为增加,而且为政府增加,也就是第一原因里面提到的为什么我国是政府占有绝对数量的外汇储备。

(四)外资的大量直接投资

这里,外资的大量流入主要是指外商的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优惠的政策和税收等政策,特别是对外资的保护和管理方面,政府做出了很大努力。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崛起,中国一步步地和国际接轨,转变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干预,再加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全球的投资者。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认真履行WTO的承诺,以及开放FDI,都为外商在中国创造了黄金般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可以看到,在中国高速增长的同时,发达国家却显得有些疲软。这种状况导致了外资疯狂进入我国。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只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惠政策建立庞大的出口加工业,并没有带来先进的技术设备。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东莞等地爆发的大规模的中小企业倒闭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表2中不难看出:2008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继续增长,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315:1,比2007年下降0.5个百分点。同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0.104:1,比2007年下降0.9个百分点。当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消费需求降低,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恶化,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资本市场持续波动和低迷,房地产市场风险增加。

三、高外汇储备下的利弊

(一)正面影响

多数情况下,一提到外汇,就会想到风险,想到对我国不利的方面。事实上,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还有其正面影响: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大量的外汇储备,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的增强,为我国举借外债以及债务的还本付息提供了可靠保证,对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信誉、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足的外汇储备表明了我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人民币汇率的能力不断增强,化解突发事件、应对金融危机更为有效;良好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改革、调整国内产业机构、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关键技术。

(二)负面影响

1.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损害经济的健康发展

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资产为主,随着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国家越来越担心美元贬值和本币升值,担心对国家出口不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元的贬值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缩水,同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在此情况下,美国愈发难以扭转贸易逆差和减少经常项目赤字,美元的贬值压力和人民币升值日趋加大。因此,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将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最终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

2.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

近两年来,不仅日本、美国等国家正在极力地鼓吹人民币升值,而且过去从我国外逃的资金也有回流的迹象,特别是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甚至还有国际“热钱”流入中国。从理论上说,假如人民币自然升值,或者说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而相匹配的升值是有利的,也是中国人民所希望看到的。因为人民币的升值是由于国力的强大而产生的匹配效应,该状况下,人民币的国际信任度越高,硬通货能力就越强。然而,目前我国所出现的过高过快的外汇储备,进而致使人民币不断的升值,并不是和我国经济发展所健康匹配的,呈现出一种外部的强制性和内部的不可消化性。而且由于外汇储备和升值的螺旋效应,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非常的不利,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更进一步导致我国许多外向型产业举步维艰。

3.贸易摩擦不断

我国外汇储备的过快过多增加,表明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给和人民币需求大幅度增加。外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外汇汇率下跌,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促使人民币汇率上升。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愈来愈大,进而助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激增被美、日等国视为人民币被低估的具体体现。一旦人民币汇率升值,就会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及经济增长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将削弱我国纺织、服装、化工、钢铁等主要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造成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另一方面将对我国弱势产业如农业、汽车等造成严重冲击。其结果可能是,贸易收支顺差减少,国内失业增加,进而导致国民经济增速下降。另外,外汇储备的激增将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贸易状况的高度关注,容易引发争端,造成更多的贸易摩擦,引起反倾销、反补贴等一系列问题。

4.储备资产管理难度和风险与日俱增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国际资本迅速大规模的流动,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波动十分激烈。作为一国财富的外汇储备,它的规模过大也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高额的外汇储备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了难度。因为我国外汇储备中多数都是美元资产,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使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我国外汇储备缩水不可避免,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四、化解及防范

(一)积极推行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在外汇储备快速高速、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要提高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关键技术,如环保、冶金、计算机、精密机床制造等方向的技术,切实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同时,政府应该逐步放宽资本项目的管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努力培育我国的跨国企业。所谓的“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主要是指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制度,逐步减少对资本流出的限制,以鼓励更多的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跨国公司一旦走出国门,则可以使企业绕过国际贸易壁垒,减少市场进入障碍;可以利用投资国现有的销售渠道、品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可以获得包括品牌、技术、人才等在内的各种战略性资源,在短时间内产生并购的协同与规模效应。

(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现行的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缺陷的重要因素。随着外汇市场进一步完善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结售汇制度将由现行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过渡到未来的比例结汇或意愿结汇。

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采取如下措施:扩大外汇交易市场主体的数量和范围;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自营交易比例;增加外汇交易的币种和品种;扩大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放宽对出国旅游等外汇兑换限制以及个人合法资产对外转移的限制;允许有外汇收入的国内企业购买外国债券;扩大居民、企业的用汇范围。

在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区间,减少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调控人民币的汇率水平。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可由盯住单一美元转向一揽子国际货币,以分散国际货币汇率变动的风险,确保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

放宽资本金融项目的管制,改善国际收支的大量顺差以及缓和过快增长的外汇储备,推进资本金融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的进程,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增值。

(三)发展离岸金融业务

离岸金融业务在国际上已经很成熟,然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顺利发展。1989年,招商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率先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其后,深发展等四家银行陆续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当时,选择在深圳试点此项业务,对于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国家主要是引进外资,还没有建立严格的监管体制,此项业务在我国的开展并不理想。东南亚金融风暴后,面对国际炒家,国家怕引起资金外流,停止了离岸金融业务。而目前随着外汇的增加和金融监管的逐步健全,中国可以有条件地放开离岸金融业务。这样既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基础,也可为外汇储备寻找出路。

在离岸业务开展过程中,可以实行“内外分离,两头在外”的经营管理原则,主要采取“内外分离型”经营的模式。在地域分布上,各行离岸客户群主要分布在港澳地区。在业务种类上,主要以传统的存、贷、结算等初级零售业务为主,缺少同业拆借等批发业务。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两头在外的离岸金融业务是人民币走向国际的重要通道。

(四)加强外汇储备管理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除了要控制外汇储备规模,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好外汇储备,利用好外汇储备。

1.应该注重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要求外汇管理当局在外汇储备管理过程中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应当包括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披露制度等。

第7篇

[关键词] B股市场 并轨 相关问题

我国B股市场建立的初衷,是在当时外汇紧张的情况下,开辟一条让企业利用外资的通道。从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看,B股市场曾较好地发挥了吸引外资的功能,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及资本市场的发展,B股市场“招商引资”的历史使命基本结束,市场功能逐步萎缩,逐渐边缘化,B股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成为困扰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与A股市场并轨是解决B股问题的现实的最佳选择。但是,目前要实现A、B股市场的最终并轨,我们还必须处理好制度层面和市场层面的一系列问题。

一、与A股市场并轨是B股市场的现实选择

从我国资本市场总体布局及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角度考察,目前,以A股市场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渐形成,通过实施QFII制度进行渐进式开放的战略基本明确,B股市场作为特殊时期的开放通道,其历史使命基本结束。在资本市场国际化布局中,离岸市场是一个重要构成部分,B股市场目前基本本土化,在制度构建上存在诸多缺陷,要想改造成离岸市场的难度极大;而香港资本市场作为我国的离岸市场已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内地资本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而也没有必要再花大力气把B股市场打造成离岸金融市场。由此,取消B股市场,把B股市场并入A股市场,纳入我国资本市场总体布局才是B股市场的合理归宿。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此方案实施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了。

首先,A股与B股上市公司均是国内企业,A股与B股的上市地相同,A股与B股市场均受到国内法律的制约,因此在法律管辖权上没有障碍;而且根据现行法律框架,通过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实现A、B股市场并轨己无实质。

其次,2001年B股市场对境内个人投资者开放后,境外投资者全身而退,B股市场已然本土化。目前,境内个人投资者投资B股已完全没有政策障碍,境内机构虽然还不能投资B股,但管理层允许境内机构投资B股应是必然趋势。从投资者的融合程度上看,B股市场己经基本成为了国内居民进行投资的股票市场,再加上B股上市公司本身就是国内企业,因此,从上市公司性质和投资者构成来看,B股市场实质上也已经A股化了,这也为A、B股市场并轨创造了市场基础。

第三,A、B股市场的最终并轨,将形成一种“多赢格局”。对于B股投资者而言,可以摆脱长期低迷、缺乏流动性的B股市场,燃起解套并获利的希望,坚守阵地的境外投资者还可能藉此进入参与中国A股市场的通道。由于B股市场本身的流通市值规模相对A股市场而言是非常小的,将B股合并到A股市场中对A股的冲击非常有限,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保护A股投资者的利益。A、B股市场的最终并轨,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股权结构将有所简化,可以摆脱诸如信息披露要求不一、财务规则不一、审计条例不一及A、B股股东股利分配目标不一等令人头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们又重新踏上了梦寐以求的融资之路。而监管部门则可以避免再度付出双重制度建设成本,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可见,A、B股市场并轨符合多方面的共同利益,制度条件与市场条件基本成熟,具备了非常强的可操作性,与A股市场并轨成为B股市场改革的现实选择。

二、A、B股市场并轨相关问题分析

A、B股市场并轨,具体操作上可以有多种不同方式。对于纯B股上市公司而言,不存在A、B股的转换问题,我们可以考虑直接转入A股市场进行交易;上市公司回购注销B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尚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更多的A+B股公司则适用于将B股转换为A股后进入A股市场交易。这些方式各有特点,我们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具体方式由市场来决定。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些方式均面临着一些个性或共性的问题。

1.B股回购面临的问题分析

比较而言,回购注销B股作为一种完全的市场行为,相对简单可行,因为它既不涉及不同制度的衔接,也不涉及股价硬性接轨的难题。同时,对于上市公司或大股东而言,由于目前B股价格比较低,采用回购注销方式成本较低,还可以提升公司的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或增强大股东控股能力。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回购注销B股这一手段面临着如下一些问题,须引起重视。

(1)回购的积极性不足。对于B股公司而言,解决B股问题没有紧迫性,国家对此的政策也还不明朗。同时,部分B股公司发行的B股数量较少,在总股本中的比例很低,是否进行B股回购,对大股东的控制权并无实质性影响,因此,大股东出于加强控股权而回购B股的动机可能并不强。另外,对于部分B股在总股本中的比例较高的公司及纯B股公司,如果回购后剩余的流通股数量未达到有关规定的下限,就可能面临退市。以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上市公司回购的积极性。

(2)回购的能力问题。进行B股回购,要求具备很强的支付能力,并非是所有的B股上市公司都有回购能力,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公司并不多。有些现金充沛的上市公司是有可能采取回购B股的方式,可有些现金不多的公司就未必能够进行B股回购,甚至有些绩差公司连经营都成问题,根本不可能拿出钱来回购。

(3)B股市场严重缺乏流动性,如果回购的消息传出,将造成股价飞涨,操作难度很大,如果B股股价上涨过高,那么上市公司可能会失去回购的动力。

(4)B股回购涉及到换汇问题,还面临着外汇管理政策的制约。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回购注销B股方式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只能由具备条件的B股公司适时展开。

2.A、B股市场并轨面临着境外投资者资本项目兑换问题

目前B股投资者中仍然有一部分是境外投资者,他们所受的外汇管制非常宽松,他们可以在卖掉股票后,立即把资金汇出国外。A、B股市场并轨后,必然是以人民币交易,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投资者当初以外汇购得的股票,在出售时得到的却是人民币。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的条件下,这些投资者存在强烈的货币偏好,很难接受转换币种的做法。因此,不少人认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是实施A、B股合并的必备前提,而要实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并不是A、B股市场并轨所必须的,在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之前,也可以进行市场合并。当然,在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下,需要进行创新性的制度安排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至于许多人考虑的对外汇市场及汇率的冲击问题,以今日中国外汇盘子之大,B股股改涉及到的外汇兑换量应该微不足道。

3.A、B股市场并轨面临着境外投资者持股的流通问题

目前,我国A股市场对于境外投资者是通过实施QFII制度进行有限的开放的。根据这一制度,在B 股市场和A股市场并轨过程中,除了那些获得了QFII资格、可以投资A股的境外投资者以外,其他境外投资者的B股账户并不能转为普通A股账户到A股市场上交易,因为目前A股市场并没有向所有境外法人和自然人开放。

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渐进式开放战略既定、资本市场全面开放尚需时日的情况下,这一部分境外投资者的股份流通问题成为需要我们重点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

4.如何进行股份转换的问题

由于目前A、B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价格差异,B股如何转换为A股成为A、B股市场并轨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这里首先涉及到是否存在补偿问题。所谓的“补偿”问题是指,由于目前A、B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价格差异,将B股并入A股,是否应像股权分置改革中由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那样,由B股股东向A股股东支付对价作为利益补偿。笔者认为,从理论上,A、B股是同股同权,享受同样的各种权利,因此其理论价值是一致的,之所以出现不同价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市场的分割或隔离,因此,A、B股市场并轨不应该存在支付对价的问题。

既然不存在支付对价的问题,则A、B股市场并轨,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股价的接轨。由于目前B股市场非常低迷,价格几乎扭曲,而A股市场效率更高,价格发现机制更为健全,更能形成公允的价格,因此A、B股价格接轨应该以A股股价为价值中枢,B股股价向A股股价靠拢。这对于B股投资者来说是喜上眉梢的事情,然而,将B股转换成A股,将直接扩大A股流通股盘子,影响A股的市场价格,造成A股投资者的利益损失。

由此可见,股价的接轨问题,直接影响着A、B股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到并轨的成败。

三、对策建议

1.鼓励B股上市公司进行B股的回购业务

如前所述,回购B股是解决B股市场问题上最为体现市场化原则的方式,从目前来看已经基本没有制度障碍。回购B股虽然很难成为全面解决B股市场问题的方案,但是可以有效减轻B股股改的压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配套,鼓励上市公司和大股东进行B股回购。首先,可以提供再融资便利,激励公司开展回购行动。监管部门可以适当开辟再融资特别通道,或是允许企业增发A股回购B股,或是在公司回购B股后,再视条件提供A股发行便利,还可以直接对B股回购提供信贷支持。其次,在外汇管理方面可以采取一些临时的特殊政策,给回购提供换汇便利。

2.通过制度创新,解决B股境外投资者的持股问题

B股境外投资者的持股问题受到外汇管制和资本市场开放制度的制约。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通过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完全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在境外投资者持股的流通问题上,我们可以采用分类解决的方式来加以处理。对于具备QFII资格或条件的,完全可以通过QFII通道来解决。而对于其他境外投资者,应允许他们自由选择是否继续持股,我们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特种A股账户,规定其只能卖出股票而不能买入股票,股票卖完后,该账户即被注销。对那些不愿抛出股票的境外投资者,则可以允许其长期保留该特种A股账户,直至该投资者获准投资A股时,再自动转为普通A股账户。

在外汇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开辟一条特别通道,对原B股境外投资者在换汇和外汇汇出方面给与特别的便利,允许这些境外投资者将合法的本金、资本利得、股息等转为外汇汇出,确保其退出渠道畅通。

3.合理处理A、B股股价接轨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如允许机构投资者介入、设立B股基金等,以增强B股市场的活跃度,激活B股市场。在此基础上把A、B股股价接轨的问题交由市场去解决。这样,既可以避免对股市产生较大冲击,也可以减轻对投资者利益的影响。

第8篇

但创业企业筹集风险资金的过程确是艰难的。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公司一年要听数百位企业家阐述他们的创业计划,可最后投资的企业不足约见的1。因此,做好准备,把握机会、主动争取创业中小企业融资相当重要。

筹资的过程对于创业者来讲,实质上是推销你的公司,推销你的产品和你的梦想的过程。成功的企业家之所以会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懂得怎样向经验最丰富的投资商推销他的第一商品——初创的企业,从而获得资金的支持。

正因此,在这种推销和争取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误区,这是每一个初创业者必须要认识和注意的。

误区一:廉价出卖你的技术或创意

许多创业者和下岗职工创业者急于得到启动或周转资金,往往在中小企业融资时急于求成。给小钱让大股份,轻易的贱卖技术或创意。“只要能获得启动资金就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有不少核心技术的拥有者廉价的就把自己的技术或创意随随便便的出卖了。

在公司运营一段时间后,才感悟到当初的技术卖便宜了。开始对当初的投资协议不满,这时,有的人又会轻率的提出毁约。这样做的后果都是很不好的。只会使我们在资本市场上失去商业信誉。

误区二: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

这种对风险投资不负责任使用的情况,相当普遍的存在着。在当前的网络中小企业融资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

创业不仅是创业者实现理想的过程,更是使投资者的投资保值增值的过程。创业者和投资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通过企业这个载体发展的过程,才能达到双赢的目标。

“烧投资者的钱圆自己的梦”的问题,说到底是信用问题,品质问题。持这种思想的人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只有能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企业家,才能得到更多的中小企业融资机会和成长机会。因此,创业者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和具备企业家的诚实、守信的道德风范。

误区之三:没有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战略设计

跟任何推销过程一样,在筹资和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也需要完善的策划和充分的准备。这是取得最佳中小企业融资效果的开端。但是,很多的创业者只有总的战略策划和设计,却没有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具体的战略设计。这是不应该的。

中小企业融资的具体的战略设计是总体战略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总体战略的支撑性战略。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应该用心进行精细的策划。策划的内容应该有:

哪些风险投资商对你这一类别的项目和产品感兴趣?

他们一般可能采取哪种投资合作形式?

他们一般在第一次接触中会提出和涉及到哪些问题?我应该做哪些准备才能展现本项目的优势和特点?

在第一次交往中如何阐述清本项目的价值,既引起投资方的兴趣,又进行必要的火力侦察,为后续谈判打好基础?

应该提起注意的是:这些战略设计的内容是不要写进商业计划书的。

误区之四:缺少对中小企业融资方案的比较性选择

尽管国内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还不是很健全,但渠道还是比较多的。主要有:

1、合资、合作、外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2、银行及金融机构贷款;

3、政府贷款;

4、风险投资;

5、发行债券;

6、发行股票;

7、转让部分经营权;

8、BOT中小企业融资;

9、民间中小企业融资;

10、通过阿里巴巴和陶宝网利用商业信誉中小企业融资。

对以上多维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进行深入的比较与选择,可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成功率。通过上述途径得到的发展资金可以分为两类:资本金和债务资金。

其中的债务资金不会稀释创业者股权,而且可以有效分担创业者的投资风险。

如果采用出让股权的方式进行中小企业融资,则必须做好投资人的选择。只有同自己经营理念相近,其业务或能力能够为投资项目提供有商情价值的渠道,或者有效地战略指导的投资才能有效支撑创业企业的成长。

因此,创业者一定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在掌握充分情报信息的前提下,才能做出最优的选择。

误区之五:过度包装或不包装

有些创业企业为了中小企业融资,不惜粉饰财务报表、甚至造假,进行“包装”中小企业融资。这是不应该的。其实,财务数据脱离了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明眼人是一眼就能看穿的。

但也有另一种情况,有些创业企业认为自己经营效益好,应该很容易取得中小企业融资,不愿意花时间及精力去包装企业,不知道资金方看重的不止是企业短期的利润,而是企业的发展前景及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更看重的是企业团队带领员工战胜风险的能力。对此,企业的主要领导应该有一个清醒的、理性的认识和思索。在理性思路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包装还是必要的。

误区之六:缺乏资金规划和中小企业融资准备

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创业企业要获得快速发展,必须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并要从里到外营造一个资金愿意流入该企业、能够流入该企业的经营格局。

如何得到创业资金,如何进行创业融资商务指南>创业中心>创业融资栏目

不少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把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当作一个短期行为来看待,希望突击拿款或突击中小企业融资,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很少。缺乏中小企业融资准备最典型的表现是多数创业者对资本的本性缺乏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去盲目进行中小企业融资,往往效果不佳。其实,资本的本性是逐利,不是救急,更不是慈善。因此创业企业在正常经营时就应该考虑中小企业融资策略,并要和提供资金方建立广泛联系。中小企业融资前,还应该先将企业梳理一遍,做好相应的准备。中小企业融资时,能够把企业及公司业务清晰地展示在投资者面前,让中小企业融资者看到给你中小企业融资后“逐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他们才会放心。

误区之七:缺少必要的中小企业融资知识

很多创业者有很强的中小企业融资意愿,但缺少相应的中小企业融资知识。真正理解中小企业融资的人很少,很多中小企业融资者总希望托人打个电话,找个熟人,写个商业计划书,就能把钱贷到手。而不注重用心去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知识。他们往往把中小企业融资简单化、随意化了。由于缺乏必要的中小企业融资知识,中小企业融资视野狭窄,只看到银行贷款或股权中小企业融资。不懂得或不知道除银行贷款和股权中小企业融资外,租赁、担保、合作、购并及无形资产输出和转让等方式都可以达到中小企业融资目的。自己把宽泛的中小企业融资范围搞窄了。其实,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是非常专业的,需要有丰富的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广泛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对资本市场和投资人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还要有很强的专业策划能力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的运作能力。因此,中小企业融资企业必须加强中小企业融资知识的学习理解。还可以聘请中小企业融资顾问,从培育和铸造企业资金链的高度,帮助企业打造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撑!

误区之八:先期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未还不讲信誉

银行是愿意贷款支持讲信用的创业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对不讲信用者,自然会借贷无门。就一般情况而言,除了高新技术企业之外,银行还从贷款原则出发,青睐那些产品有市场、法人代表对企业的管理控制能力强、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呈向上趋势、并拥有长期稳定销售合同的中小企业。在中国村有一个企业叫时代集团。该企业近几年累计向银行贷款200多笔,没有一笔不良记录。今年5月,一笔2000万元贷款眼看就要到期,而公司一时又抽调不出资金。副总裁千方百计,连找了20家企业拆借资金,终于在最后一天还掉了贷款。确保了资金来源链条不断裂。事实上,企业的每一轮中小企业融资,都将影响投资者对你后续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行性和价值评估。时代公司的良好信息,获得了多家银行的赞许。工行、中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加对它的贷款。公司由小变大,已连续7年与“联想”、“方正”等企业一起被评为“中关村科技园区20强”。

误区之九:只顾扩张不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是企业自身的一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很多民营企业在不断扩张中企业管理却越来越粗放、松散。不注意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自身的这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和规避企业扩张过程中的经营风险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创业企业只顾发展,不塑造企业文化,最终导致企业规模做大了,但企业却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企业内部或各部门之间缺乏共同的价值观,没有协同能力。不具备银行评估的基本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的条件,这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之十:盲目对外出具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函

由于创业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因此,一些创业企业之间往往进行相互出具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情况。由于这种盲目担保往往给创业企业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第二条的规定,境内机构向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出具保函,仍属于对外担保的范畴,应受国家外汇管理机关的监管。

有权对外担保的担保人有两类:

第9篇

关键词:浮动汇率制;现代企业;风险

几年前,你可以用800多元人民币去兑换100美元,而今,不到613元人民币就可以兑换到100美元了。可是,这对于出口企业,特别是采用美元结算的企业来说就是一件头疼事,美元贬值,给出口企业带来的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利润缩水。汇率的加速变化让人们的神经绷紧,尤其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在人民币加速升值、美元加速贬值的情况下,一些外贸企业和持有外币的居民处境尴尬。因此如何在目前浮动汇率制度下进行汇率风险规避对于外贸企业和持有外币的居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浮动汇率制度的特点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完全由市场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因为各国对浮动汇率的管理方式和宽松程度的差异不同,所以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分为很多类别。首先按照干预的情况不同,有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两种类别之分,前者政府没有进行干预,而后者政府进行了干预。其次由于浮动形式不同,又有单独浮动跟联合浮动的两种划分。还有因为根据被盯住的货币不同来分类,分为盯住单一货币以及盯住合成货币两种浮动形式。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即在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前提下、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并且是有管理制度。我国实行的汇率制度特点如下:

(一)调控的方式有所变化

人民币汇率不再像以前那样盯住单一的外币美元,而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同时参照一篮子货币来进行浮动。当然此处“一篮子货币”,指的是按照当时国家实际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外国货币,同时给以每种货币一定权重,最后形成一个盛有外币的篮子。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浮动,就明显表明了人民币汇率会受到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影响。

(二)中间价的确定

我国央行会在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并据此确定下一个工作日的该货币中间价格。

目前情况下,我国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对人民币的交易价非美元的货币交易中间价浮动幅度要大于美元的交易中间价浮动幅度,分别是在3%的幅度内浮动和0.3%的幅度内浮动。

(三)关于起始汇率的变化

在2005年7月21号晚上19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以此来作为次日银行间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以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也可以说一次性地幅度不大的升值2%,当然人民币汇率不是第一步调整2%,而是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当然这也是在事后又进行的。正是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不是在汇率水平上做加减,而是在于改革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所以调整的幅度不仅结合了来自国内企业在结构调整方面的适应性,同时还注重了贸易顺差和逆差方面的考虑和由此带来的相应结构调整的需求。

二、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汇率改革之前,人民币的汇率长期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形成了企业对汇率风险规避观念较为淡薄和对常见的汇率避险工具不甚了解的普遍现象,所以金融服务行业有关汇率避险金融的服务有待改进和加强。

(一)缺乏积极主动避险意识

企业对于汇率避险意识的观念较为淡薄,同时避险能力不强,都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人民币汇率长期以来相对比较稳定,而形成企业对于避险工具知之甚少和对于汇率风险规避的观念较为淡薄的现象,所以限制了企业对避险工具的开发和利用。首先,长期以来企业形成了这样一种现状,不但缺乏专业的人才,同时还缺乏相应的知识。通常情况下,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观察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财务人员都不敏感,同时对于各种金融工具以及衍生工具了解不够,所以限制了企业对避险工具的开发和利用。其次,形成企业对于避险工具知之甚少和对于汇率风险规避的观念较为淡薄的现象。

但是至今为止,在我国没有进行任何外汇保值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进出口企业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由于其收入和支出的币种不同、期限差异以及金额的不匹配,整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汇率风险,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收入预测、支付成本的多少和财务的核算。所以,有汇率收支的企业和居民如何进行控制汇率风险进而实现保值增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避险产品应用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和居民使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使用最多的是远期结售汇工具。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在我国进行汇率改革之后,进行远期结售汇的交易主体更多和涵盖的业务范围更广;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金融服务行业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及推出了人民币汇率远期交易在银行与银行间进行使用;企业和居民的汇率避险相关服务业务在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得到了扩大,所以使用远期结汇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和方便了企业和居民的交易。其次是,还有一部分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外汇掉期工具的应用,同时还有对境外人民币进行无本金交割的远期工具。自汇率改革之后,推出外汇掉期业务以来,福建、广东、江苏、山东和天津等省市的部分企业已开始尝试使用这一新的金融工具以及相关衍生工具,但是目前进行此类工具交易的业务量占比相对较小。

(三)配套金融服务有待改进

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类相关市场功能欠缺,并不是很发达,除了银行现有的福弗廷等业务外,金融衍生的产品类型比较少,尤其是能够进行汇率风险防范的。只要汇率出现大的变化,我国的企业就会没办法进行汇率风险规避。在中国的货币汇率出现大的变化时,我国大陆的很多企业往往会通过依靠国外或者港澳台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风险规避。虽然企业的问题得到了暂时的处理,但是为此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相应的代价可能对于资金比较雄厚的企业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可是对于资金不是很充裕的小企业或者正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来说,这样的代价是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甚至是致命的。

商业银行汇率避险金融服务有待改进和加强。首先商业银行汇率避险产品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需要继续加强。其次是进行风险防范和提高金融服务之间的关系需要得到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重视并加以改善。纵观国内银行业务不难发现,许多商业银行总行和分行之间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上下级传达关于汇率风险规避和控制以及相关业务管理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整个流程漫长且手续较多,比较费时费力,必然会减弱下级工作的积极性。

三、应对汇率风险的措施

(一)汇率风险规避意识有待加强

要有效应对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的出口变局,加强企业汇率风险规避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有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创立自己的品牌,通过向海外发展建立海外基地等措施来进行汇率风险规避。当然由于汇率制度的逐渐完善和人民币的升值,到银行咨询远期结汇等业务的出口企业也日益增多,从而达到利用银行产品固定财务成本的作用。就在前不久,许多商业银行不约而同推出了远期结汇业务,帮助汇率风险规避意识淡薄的企业进行人民币同外币之间的汇率风险规避,使由于没有进行套期保值而出现亏损的企业得到帮助。

当然人民币升值也是影响之一,除此之外海外利率的波动对企业的效益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之前出现过的美国中央银行接连不断的生息情况,这使得美元的利率节节攀高;对于手中存有美元的企业和居民来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市场风险。一般情况下,企业要是进行了浮动利率贷款,那么往往其相应的会是LIBOR利率。如果美元出现了升息情况,那么LIBOR利率就会对应的变高,也就是说企业来自贷款方面的成本就会对应的变多。

值得庆幸的是许多银行已经研发出了相应的保值工具种类来应对这方面的问题,如比较常见的有利率调期交易。在这种境况下,企业可以通过类似交易将本来浮动的利率贷款转变成了固定的利率,从而就可以避免浮动利率贷款的风险,即减少来自美元加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的额外成本。

此外,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日益完善和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企业和居民完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市场判断,在进行基本利率掉期交易的时候,同时增加相应的结构性条款,将贷款的利率进行锁定,最终达到降低不必要成本的目的。

(二)逐步减小外汇依存度

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下,持有外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汇率风险,居民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结汇,持有本币。其中最先需要结的就是那些没有明确使用规划的外汇。在许多居民那里,持有外汇只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家庭资产结构,而在短期内没有具体的使用规划,对于这部分外汇,与其让它躺在账户上悄悄“缩水”,还不如尽早结汇,避免汇率损失。而随着信用卡在居民手中日益普及,信用卡的国际支付功能也大大减少了外汇现金的依存度。根据我国外汇管理的相关规定,外币卡在境外经常项目下的消费支出形成的透支,持卡人购汇金额没有数量限制。对于拥有国际卡的出境游市民,完全可以少换些外汇作为零用钱,其余大笔开销由国际卡代劳,这样做既安全,又方便。更何况,国家已经扩大了因私购汇的上限,而且因私购汇的程序也大大简化,相信随着我国汇率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因私购汇的金额和便捷度还将逐步增加。居民再在家里存放大量美元现金已经是没有太大必要了。

四、结束语

从固定汇率政策转为现行的浮动汇率政策后,同时伴随着贸易的不断全球化,我国的企业和居民在日常的生产和交易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汇率风险,要进行汇率风险规避,对企业和个人的财产进行相应的套期保值,必然要求逐步加强汇率风险的规避意识,同时进行相关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要逐步减少外汇依存度。

参考文献:

[1]谢则谨.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2012(3).

[2]苗晋峰.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下企业出易的汇率风险规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

第10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 汇率 风险 套期保值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市场、企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商品、服务,还是投资,迎进来,走出去的同时,资金作为一种主要的对付方式,成为各方在交易时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尤其是货币,在联结不同币种结算的双方或各方时,折算使用的汇率就成为了关键中的核心部分。随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推进,我国外贸企业在不断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强化汇率风险的管理迫在眉睫。外汇套期保值策略提供了这种可能,企业通过期货交易、期权合同、远期合同等衍生金融工具来对冲持有的外汇头寸暴露在汇率变动下产生的风险。我国外贸企业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的金融手段,有效规避汇率风险,才能保证企业资产的稳定增长。

二、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种类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7月21日宣布废除盯住单一美元的货币政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2年4月16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这种浮动的扩大更加剧了汇率变动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汇率风险是外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以外币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在汇率变动时产生的风险,一般分为折算风险、经济风险、交易风险。

折算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化导致报表中外汇项目的金额变动,它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不具有实质上的影响。

经济风险是指汇率的变化,导致了企业成本、收入、收益的不确定性。比如,一家外贸企业签订了一笔出口合同,美元汇率为6.5,国内采购价格每单位640元,出口销售价格每单位100美元,预计此笔业务每单位收益10元。企业采购货物后装船出口以完成交易,如果美元汇率降至6.2,那么此笔业务每单位实际亏损20元。

交易风险是指企业持有的外币资产或负债,由于汇率变化导致在资产实际收回或负债实际支付时发生的损失。比如,一家外贸企业出口一批商品,金额1200万美元,预计3个月收回。商品出口时,美元汇率为6.5,3个月后收回货款时,美元汇率降至6.2,则发生汇率损失360万人民币。

三、针对经济风险,外贸企业采取的对应措施分析

除不具有实质性影响的折算风险外,针对经济风险和交易风险,外贸企业应该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策略规避因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2009年4月开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为我国外贸企业以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币种提供了可行性。人民币跨境结算通过锁定进口成本、出口售价和业务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贸企业的经济风险,无须执行复杂的操作即可实现经济风险的规避。在不能选择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贸易中,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规避经济风险。比如选择汇率浮动比较稳定的货币作为结算币种,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因汇率变动带来损失;或是在进口采购和出口销售的定价环节,加入汇率预期变动的调整项来尽可能地减少损失;或是在合同中加入特别条款,在汇率变动超过某一合理区间时,企业有权对交易商品的价格进行重新议价,以保证汇率变化出现严重不利情况下企业的自身保护。

四、利用套期保值,规避外贸企业的交易风险

如果企业在定价环节能够充分考虑到汇率的经济风险,稳定交易收益,那么在完成交易之后,外贸企业就需要考虑因交易持有以外币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可能产生的交易风险。套期保值技术在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尤其是交易风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套期保值概述

套期保值从交易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空头套期保值和多头套期保值。空头套期保值,又称为卖出套期保值,目的是防止日后价格下降而造成的亏损风险。以外汇为例,在外汇期货市场上卖出一定数量的外汇期货,如果现货市场中汇率下降,外汇现货买入交易亏损,但随着期货市场中汇率的同向下降,外汇期货交易的盈利就会弥补现货交易的损失,从而实现保值。多头套期保值,又称买入套期保值,目的是防止日后因价格上升而造成的亏损风险。与空头套期保值的操作相反,事先在期货市场上买入外汇期货,当汇率上升时,通过外汇期货交易的套利来避免损失。

(二)套期保值的原理

期货是相对于现货而言的,如果说现货是现实的商品,那期货就是交易现实商品的一种合约,这个合约具有一定的期限。由于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的标的物是同一种商品,导致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在两个市场上的作用也具有一致性,因此同一商品的期货市场价格具有与现货市场价格的趋同性。正是由于这种趋同性的存在,利用套期保值来对冲因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才有了实际的意义。企业在期货市场进行一笔与现货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交易,只要交易的商品相同、金额相等、期限接近,那么现货市场价格变化所带来的损失,就可以利用期货市场上的收益来对冲。

(三)套期保值技术运用

外汇套期保值有外汇期货合约、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期权合约、外汇掉期等多种方式,外贸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条件、业务性质和经营管理需要从中选一或组合运用。

以外汇期货合约为例,一家外贸公司出口一批商品,金额1200万美元,3个月后收回,出口时的美元汇率为6.5。该公司预计未来美元汇率下降,为避免汇率损失,在外汇期货市场上购入相同金额、同期限的一笔美元卖出期合同,约定汇率6.5。3个月后,美元汇率降至6.2,该公司收回1200万美元时发生汇率损失360万人民币。但同时,该公司可以在现货市场上以6.2的汇率价格购入1200万美元,用于美元卖出期货的交割,如此公司在美元期货合同上实现了360万人民币的盈利。通过美元期货交易的盈利弥补了该笔应收账款在美元汇率下降的情况下发生的损失。虽然期货市场价格具有与现货市场价格具有趋同性,但由于基差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外汇期货合约难以完全规避汇率风险。因此,企业在利用外汇期货合约规避汇率风险时,应该在可承受的风险限度内,综合评估外汇头寸,结合专业意见,合理预测汇率趋势,使外汇期货合约有效发挥规避汇率风险的优势。

相对于外汇期货合约,远期外汇合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同上例,一外贸公司因出口商品持有1200万美元、为期3个月的应收外汇账款,即期汇率6.5。预计未来美元汇率下降,该公司同银行签订一笔远期售汇合同,约定汇率6.5。3个月后收回货款时,公司以6.5的约定汇率向银行出售该笔美元,从而通过锁定汇率避免了汇率下降带来的损失。在实际情况中,银行会综合考虑利率、汇率走势、货币市场供求、金融市场等各种复杂情况来设定远期外汇合同的约定汇率,企业应该评估这种约定汇率与预期汇率波动的差异,兼顾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恰当运用远期外汇合约工具。企业还应当结合商品交易的具体情况来设定远期外汇合约的具体事项,如非等额交易金额的远期外汇合约、期间交割远期外汇合约等都是可以灵活应用的方式。

外贸企业可以利用某一外汇套期保值工具,也可以利用外汇套期保值工具组合,来规避汇率风险。作为外汇市场的套期保值者或对冲者,利用外汇市场的目的是降低已有资产价格的汇率风险。我国金融期货交易时间不长,因此在进行套期保值技术运用前应对相关交易规则和制度进行研究,且结合被套期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判断汇率风险大小,制定恰当的套期保值策略,并建立相关的应急机制。

四、结束语

由于受传统汇率制度影响,我国外贸企业在日常的贸易行为中,往往未能充分考虑和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因此,我国外贸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认识到汇率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做好汇率风险规避工作。企业应对现有的汇率短期变动以及长期变动的趋势进加以分析并进行正确的评估,运用基本金融工具和外汇期货和期权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有效规避外贸企业汇率风险。此外,企业进行汇率风险管理是个复杂的过程,应将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整体经营规划和企业汇率风险管理进行综合考虑,将汇率风险管理融合至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不断促进外贸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11篇

一、外汇风险概述及我国企业防范外汇风险特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外汇风险是指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经济实体或个人遭受的,汇率波动带来的以外币计值的资产、负债、利润等本币价值不确定性变动带来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外汇风险一般包括三个要素:本币、外币和时间。

1.外汇风险产生原因与种类

(1)外汇风险产生原因

①外汇汇率的波动

首先,产生外汇风险的最直接因素就是汇率的波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固定汇率制度的取消,世界各国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实施汇率改革,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外汇汇率是企业进行对外贸易最为关注的经济指标,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外汇汇率会因多方面因素产生波动,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能的经济损失。

②货币兑换

其次,货币兑换是外汇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纷纷融入国际经济贸易的大潮,各国经济合作和交易频繁。然而世界上货币种类众多,为了促进各国经济贸易发展,国家之间在进行交易时通常需要采用外汇进行结算。但是各国之间会计制度存在差异,所以企业又需要利用本币进行记账,货币兑换不可避免。当然如果没有货币兑换,各个国家之间都采用同一种货币进行交易,此时就不存在外汇汇率之说,外汇风险也就不复存在。

③结算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各国国际经贸合作日益频繁,为了适应复杂多样的国际贸易合作,国际结算方式也变得多元化。目前国际市场上企业可以选择赊销、汇兑、信用证等各种不同的结算方式。然而这些结算方式拉长了从交易达成到最终货款结清的时间跨度,在这段时间内,外汇汇率处于不断波动中可能会产生较高的外汇风险,交易方也会因此受到极大损失。而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由于缺乏国际贸易经验,多数企业灵活选择结算方式能力不高,所以在交易中产生外汇风险的可能性极大。

(2)外汇风险种类

①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一个经济实体在以外币计价的契约交易中,从契约签订到债权债务全部结清的时间内,由于汇率波动而导致的该项交易中本币价值发生变动的风险。具体来说,交易风险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首先是对外贸易结算的风险。在企业进出口贸易中,进口方会采用延期付款的结算方式,若在合同签订到债权债务全部结清期间汇率发生了波动,此时出口方的实际本币收入或进口方的实际本币支出就会有所变动,即产生了交易风险。其次是对外债权债务清偿的风险,该项风险又分为外汇买卖风险和国际借贷风险。外汇买卖风险主要发生在银行。在外贸企业进行国际投资借贷时,若汇率在企业债权债务清偿之前就发生了变动,则到投资借贷到期时,本金及利息或股息和红利的实际价值都会产生变动,从而带了相应的外汇交易风险。

②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是指参与国际贸易的经济主体,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的其会计报表中的外币项目转换为本币时,账面金额可能减少的一类外汇风险。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了外贸企业在处理财务报表时,要将报表中的外币项目全部折算为本币后才可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外贸企业来说,主要面临两类会计风险:

一类是外币交易的会计折算风险。在日常交易发生时,外贸企业通常是按照交易发生时的即期汇率将交易的外币折算为本币后进行会计记录。而在年终会计决算时,企业又是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项目折算为本币后再登记会计报表的。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与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不同便带来了折算风险。另一类是合并财务报表的折算风险。该风险通常发生在拥有海外经营试题的大型跨国公司,在年终合并会计报表时通常要将外币转换为本币。实质上,会计风险只是一种名义上的风险,只是列于财务报表上的数字的偏差,因此它对企业实际价值损益没有影响。

③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企业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生产数量、成本、产品价格从而影响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最终影响到企业未来收益和现金流的可能性。相对于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经济风险对公司的影响是长期和复杂的。对于经济风险的理解,主要在于两点:

一是它来自于企业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因为企业会在产品定价等经营决策环节就将意料中的汇率变动考虑在内,但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较为复杂,企业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判断出汇率的变动,这些意料外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市场份额最终影响企业的收益。二是经济风险一般对企业的预期收益产生影响。即企业通过影响生产成本、销售价格,进而影响企业的销售数量、市场份额,从而导致企业的未来收益的变化。

2.我国企业防范外汇风险特点分析

从目前我国实际的外汇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对外汇风险进行研究,企业无法具体实施外汇风险的预测,适应国际环境能力极低。因此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通常会积极地与对方谈判,争取选用最有利于自身的结算方式、计价货币、融资方式等。一般情况下,国际结算业务主要会采用汇付、托收、信用证等结算方式。企业在确定计价货币时,选择本国货币当然最优,但由于人民币还没有实现完全的自由兑换,所以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通常会争取以“硬币①”作为计价货币。另外中国企业在进出口业务中还会适当利用一些贸易融资方式,如一些企业会采用信用证下的出口押汇,这一贸易融资方式不仅满足了发货与收汇期间的现金流需要,而且还提前锁定了收汇金额规避了外汇风险。

(1)避免外汇风险

H服装企业在进行规避外汇风险时,首先一定是考虑如何从源头处避免外汇风险的产生,这显然是利润最大的方法。为了避免外汇风险,H企业会采取以本币开出/接收发票以及以货易货的方法。

如上文中H企业出口过程中遭遇的交易风险,若交易双方约定以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则对于H企业来说就不存在外汇风险一说。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帮助H企业避免外汇风险,但实际上外汇风险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贸易的另一方,而且以本币交易一般是在该企业出口商品具有极大竞争力或是本币为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的条件下,而H企业并不具有这些优势。因此避免外汇风险大多情况下只是一种理想的方法,若坚持使用H企业会丧失很多贸易机会。

(2)减少外汇风险

若避免外汇风险的方法行不通,H企业会选择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条件下通过谈判将风险减少甚至消除为零。这种方法是H企业进行外汇风险防范时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货币选择法、提前错后法、平衡法、价格调整法等。针对前文中H企业出口过程中所遭遇的交易风险,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选择不同的规避方法。此处H企业选择货币选择法规避外汇风险。

在3月1日到9月1日间,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幅度要比欧元对人民币的小,3月1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6.5,而9月1日变为6.3。若H企业在合同洽谈时要求以美元进行最终结算,根据3月1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可知,欧洲客户需要支付H企业约48.15万美元的货款,由于汇率波动H企业最终收到48.15*6.3=303.37万元人民币,虽然采用美元支付仍然损失了近10万人民币的收入,但是这也要比最初选择欧元支付的损失少了16万元。H企业可以选择硬货币进行交易结算来减少外汇风险损失。

(3)消除外汇风险

如果H企业谈判结果不利,最终可以选择通过一些贸易手段和金融手段,支付一定的成本把未知的外汇风险损失变成已知的费用,以消除外汇风险。H企业作为服装出口企业会选择外汇期权、远期外汇、外汇掉期以及套期保值等方法。

针对上文中H企业遭遇的会计风险,采用外汇期权交易进行风险规避。外汇期权是一种选择性契约,买方支付一定期权费购买该外汇期权,契约买方便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以预先约定的汇率买进或者卖出约定数量的某种外汇资产。6月1日H企业出口一批家居服装到美国,约定以美元结算并于6个月后结清账款10万美元。若H企业预计美元在6个月后会发生贬值,那么H企业可以考虑在金融市场购买看跌期权,即约定在12与1日以1美元=6.8元人民币的汇率卖出价值10万美元的外汇。这样即使在6个月后美元贬值1美元=6.2元人民币,H企业会遭受6.8*10-6.2*10=6万元的损失,但在期权市场上H企业却实现10*6.8-10*6.2=6万元的收入。这样就达到了完全抵消H企业外汇风险的目的。当然如果美元并未发生贬值,H企业可以选择不执行外汇期权,此时H企业仅仅损失期权费。

(4)经济风险的防范

企业的经济风险涉及到生产、销售、原材料供应以及区位选择等各个领域。因此对于经济风险的防范H企业应综合利用生产、营销等各种手段。首先,H企业可以采用内部管理的办法,积极调整由于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海外销售价格变动或转换计价货币,及时地消除外汇风险对企业长期经营的影响。其次,H企业可以选择将工厂建在货币被低估或者生产原料价格低廉或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H企业可以选择在用棉成本低、劳动力价格较少的东南亚国家建厂以提高H服装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再次,H企业还可以通过分散出口市场来规避一定的外汇风险。假设H服装企业在美国和日本出售男士衬衫,由于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美国市场销售量的下降将会由人民币相对日元贬值导致的日本市场销售量的增加而有所弥补。所以,H企业此时所遭遇的外汇风险要比仅在一个国外市场销售所面临的外汇风险更小。最后,H企业还要注重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差异性。因为成功的研发成果不仅能降低企业成本,增强生产能力,还能够引入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新产品,由于新产品的需求是高度非弹性的,这样企业将会面临较小的外汇风险。

表4列举了H服装企业几种外汇风险防范措施的优势与劣势。

三、服装企业外汇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H服装企业出口过程中的外汇风险防范案例研究为企业规避外汇风险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思路和措施。基于以上案例分析,?M一步提出服装企业外汇风险防范的应对对策和建议。

1.关注外汇汇率变化趋势,树立外汇风险防范意识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企业要进行外汇风险防范,首先就要及时地关注货币市场外汇汇率趋势。中国服装出口市场大多集中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因此服装出口也多以欧元或者美元为主要的计价货币。而由于其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欧元和美元的汇率波动变化莫测。2005年人民银行宣布进行汇率机制改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汇率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而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也对服装出口企业利润产生不小的影响。短期内人民币小幅度的升值,服装企业可以通过适度提高出口价格来抵消一部分外汇风险损失。但长期来看,人民币大幅度的快速升值,会使企业收益进一步下滑,议价空间逐渐缩短,部分企业很难保持盈利状态。因此服装企业应该及时关注国际经济发展动态、掌握国际货币市场汇率的发展趋势。同时,企业还应树立良好的外汇风险防范意识,这是服装出口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基础。首先,服装企业应该加强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引导员工认识到外汇风险防范的重要性;逐级落实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外汇风险责任制度,加强锻炼企业各部门风险处理能力,保障企业在遭遇外汇风险时能及时地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其次,企业要建立并完善外汇风险管理机制。一方面,企业可以借鉴部分企业以往优秀的外汇风险管理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外汇风险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企业要对外汇风险的各个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如风险敞口的确定、汇率变动的预测、风险的评估等等。

2.注重培养外汇风险管理人才,加强外汇风险管理

外汇风险防范需要较强的技术能力,准确地预测外汇汇率是有效避免外汇风险的前提。但是目前中国企业极度缺乏外汇风险管理人才,这将极不利于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中国企业即使是服装出口这一类轻工业企业也应高注重培养优秀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对企业现有员工进行外汇风险防范知识的培训,将工作需求与人才培养活动充分结合,不断提高员工外汇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在人才招募过程中,设置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测试内容,为企业填充外汇风险管理人才;最后,企业可以聘请外汇风险专家或者针对性地培养专职人员专门从事外汇汇率的预测和外汇风险防范的研究,适应企业国际贸易发展需要。这样企业可以建立一支具有高综合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队伍,及时预测和管理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的管理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着手。首先,企业外汇风险的内部管理是提高外汇风险防范能力的关键。经济主体在双方的经济交易中,通过贸易合同的商订和合同履行方式的选择来避免外汇风险。第一,可以选择适当的货币或货币组合,一般服装出口会选择以硬币定价和支付的方式,硬币能够保障企业收入的相对稳定。第二,及时调整出口收汇方式。出口收汇方式的选择要坚持安全及时的原则,信用证支付方式是以银行信用为担保,一直被服装企业视为安全可靠的结算方式。最后,结合进出口双方市场供求因素、商品质量以及双方的购销意图来调整产品出口价格。除了通过完善外汇风险的内部管理,还可以积极利用一些金融产品进行外汇风险的规避。对于服装出口企业来说比较适合的金融工具主要有:外汇期权、远期外汇、外汇掉期、套期保值和保理业务等。其中外汇期权、远期外汇和外汇掉期均属于金融衍生工具,是目前较为灵活的避险工具也是最适合一般贸易企业的衍生工具。如上述案例中H企业会利用外汇期权来进行最初交易额的保值以规避外汇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服装出口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外汇规模和经济实力,在咨询专业的金融机构后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外汇风险规避工具。服装企业还要认真研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及时了解各国风险动向,对承兑交单、赊销等业务风险,要通过投保出口信用险来化解。

3.深入市场调查,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企业要加强对出口市场的深入分析和研究,避免盲目选择市场,合适的市场在规避外汇风险中十分重要。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向不同国家市场出口来分散同一出口市场的外汇风险。其次,企业可以结合汇率及货币变化情况,选择具有货币升值空间的市场,并对市场进行实时监督、确保了解和掌握市场一举一动,从而为企业制订科学、合理的贸易计划。

产品作为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企业实力的具体表现,高质量产品更是与其他企业相较量的重要砝码。所以企业??该注重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企业应该注重产品创新,适时地更新产品及服务。如服装企业可以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后,立足市场需求,生产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服装;同时还可以逐渐抛弃以往的贴牌加工模式,构建企业自主服装品牌,设计独特风格的服装产品。这样企业就具有一定的产品价格优势。最后企业针对性地制定产品策略,当当地货币贬值时,是新产品推出的最佳时间,另外,企业还要结合汇率变化情况,调整自身生产规模。货币贬值,企业要扩充产品生产规模,反之,则要减少产品生产,以此来适应多变的国际市场形势。

第12篇

关键词:跨境贸易 结算 企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91-01

2009年7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广东省4个城市率先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连同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又联合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由原先的5个城市扩大至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今年初,央行欲进一步放开业务试点,向全国范围内推开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这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意义

1.有利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进出口贸易结算。汇改重启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有利于人民币更趋市场化以及企业对汇率风险的测算,更有利于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多个方面来讲,人民币升值对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都是有利的。首先,升值有利于激发境外企业和个人对人民币的潜在需求。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持有人民币的境外企业可享受升值带来的超额收益,因而更倾向于在跨境贸易的结算货币时采用人民币。稳定的升值预期,会促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不断扩大及真实贸易背景下的境外人民币资产增加。其次,升值有利于扩大进口的结算规模。目前人民币升值从预期重新走进现实,在进口贸易中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更容易被境外企业接受。

2.有助于我国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稳定和便利国内企业的对外出口。欧美等境外企业与我国境内企业之间的贸易,通常以美元和欧元进行计价结算,由此带来的美元、欧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风险主要由境内企业承担。若能以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境内企业则可以规避汇率风险。而我国与周边地区如东南亚和韩国等的贸易,则通常是以第三国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当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时,我国和周边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的企业所承受的外币汇率风险即可部分有效规避。

3.有利于我国企业节省贸易结算的相关费用。一是节省了企业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的有关费用。根据测算,委托银行进行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约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3%。如果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境内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所承担的外汇衍生交易费用即可消除。二是节省了汇兑所引起的财务成本。我国企业对境外的贸易大都采用美元结算,企业在购汇结汇时与境外进行清算时会存在相应的汇兑损失。如果人民币可用于国际结算,则可节省汇兑损失,有利于企业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实现汇率风险最小化。

4.有利于减缓国家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截至2010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28000亿美元,并仍在以每年3000~4000亿美元的速度急剧膨胀,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外汇储备压力。巨额外汇储备在诠释了我国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外汇持有成本和外汇贬值缩水的风险。如何实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是国家急需应对的头等难题。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大量发行美元,我国承受了大量损失。推动人民币计价结算后,我国部分贸易顺差将体现为人民币,这既可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又能降低汇率升值造成外汇储备损失的压力。

5.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需经历三个阶段: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以人民币进行金融交易计价、人民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之一。人民币正处于区域化的初始阶段,通过试行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鼓励人民币走出去,可扩大人民币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内作为交易和计价货币,有助于强化人民币行使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以及价值储备的部分国际货币的职能。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6.有利于提升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中资银行以此为契机,可以实现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通过增加人民币结算业务、短期或者超短期的资金拆放及中长期的投融资业务,有效抵消本外币汇兑及外汇衍生产品的损失。中资银行的国际结算量也会相应增加,结算网络会逐步延伸到全球,有力地促进海外分支行业务的发展,增加新的盈利机会。另外,中资银行承担起人民币清算行的角色,不仅能增加业务收入,而且能提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形象和知名度。

二、如何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起步并会逐步加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积极参与这一进程是银行面临的巨大的发展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是银行一项重要的战略发展业务。为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人民银行鼓励商业银行“先行先试”,甚至是“先做,后规范”。人民币走出去有利于银行运用境内外、离在岸的运营平台,通过整合两个市场的优势资源,通过境内外、离在岸业务联动,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境内外一站式、跟随式的综合金融服务,从而提升自身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服务能力。面对人民币走出去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充分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国际业务规模与收益的可持续发展。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推广上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挖掘现有企业扩大内部需求的潜力。现在部分企业对此业务持观望态度,从银行层面来讲,就是把银行有密切业务合作关系的客户列为重点目标客户,对其进行深入的培训和宣传,使得企业真正认识这项业务所能带来的切实好处,让企业熟悉相关政策和办理流程,挖掘企业对跨境结算的需求,以此加深银企合作关系的深度。同时,应密切关注国际汇率市场情况,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指导性咨询服务,让企业真正从这项业务中得到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等好处。人民币跨境结算给境内企业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可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但同时又将一定的汇兑风险和成本转移给境外对手方。显然,集团公司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安排,因为所有的成本和风险均可在内部平衡消化,而对于第三方公司来说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接受。所以,从集团公司或关联公司入手作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起点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切入点。

2.加快资源整合,提升产品创新和专业化服务能力。在人民币短期汇率波动加大、中长期升值趋势确定的环境下,参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内外企业对冲汇率风险、锁定结算成本、进行人民币资产保值增值等的要求更加迫切。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与人民币跨境结算相关产品的创新工作,帮助企业优化汇率风险管理,以争取更多优质的国际业务客户。目前各大银行都陆续推出了针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相关配套产品,如境内开出人民币信用证通过境外融资外币并配套远期NDF交易,利用境内外的利差和汇差为企业获得一块额外收益;利用境外的资金将企业的人民币融资平台移至境外等。通过一系列的产品组合和有效对接,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较低的融资成本,还能解决境内资金和额度的缺口,从而使三方受益。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进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和银行看到了市场酝酿的商机,这使得原本较为宽裕的境外银行,特别是香港金融市场各家银行的额度日渐吃紧。面对这样的形势,商业银行更是要加快业务创新的进程,利用领先的产品迅速抢占市场。

3.加大人员培训力度,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跨境人民币结算是一项全新的业务,不管对企业还是银行来说,所有的业务流程都是从零起步。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必须通过加强内部学习,加大培训力度,苦练内功,促使业务人员尽快掌握政策和各项业务,提升业务素质,适应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冯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起跑”.上海金融报,200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