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3: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苏州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唐——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白话译文:
姑苏台上的乌鸦刚刚归窝之时,吴王宫里西施醉舞的宴饮就开始了。
饮宴上的吴歌楚舞一曲未毕,太阳就已经落山了。
金壶中的漏水滴了一夜,吴王宫山的欢宴还没有结束,吴王起身看了看将要坠入江波的秋月。
天色将明,仍觉余兴未尽,就是天亮了,又可奈何我乐兴未艾哉!
2、唐·皇甫冉《送魏十六还苏州》。
原文选段: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释义:
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
3、宋·苏舜钦《过苏州》。
原文选段: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释义: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培养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感知园林的画意美,体味苏州园林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苏州园林视频。)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苏州园林很多,叶圣陶先生是苏州人,苏州许多园林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他一次次地与朋友游 林,在园林中听昆曲、结诗社,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走入“苏州园林”。
活动一:设计苏州园林
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以设计者的口吻简介苏州园林的建筑设计。
预设:“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追问:仅仅做到了“四个讲究”,是不是就一定能保证苏州园林无论在哪个点上都能呈现出“完美的图画”?
预设:“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色彩淡雅”。
小结:设计园林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设计园林规划布局,也要局部落实,通过具体的实物来展示特色;既要注意主要的物景布置,也要注意细部次要的物景布置,园林展示的才是一幅幅完美的图画。
活动二:游览苏州园林
再读课文,以游人的口吻谈谈游览苏州园林的感受。
1.填空。依照“苏州园林有_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谈游园感受。
预设:①苏州园林有自然之美,你看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让人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②苏州园林有自然之美,你看池沼的边沿不是齐整的石岸,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东边几块玲珑的石头,西边有花草。③苏州园林有自然之美,你看池沼里漂亮的金鱼和鲤鱼游来游去,荷花也开放了。④苏州园林有自然之美,你看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藤萝花满眼的珠光宝气,使人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2.仿句。“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作者引用诗句形容园林的景致,你能仿照这句话,选择园林中的一幅图画,引用合适的诗句来形容园林中的其他景致吗?
投影提供相关诗句:“小桥流水人家”,“庭院深深深几许”,“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听雨入秋竹”,“芭蕉叶上潇潇雨”,“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曲径通幽处”,“寒花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
预设:①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游览者看“庭院深深深几许”,又是入画的一景。②墙上蔓延着蔷薇,蔷薇花盛开,游览者看“满架蔷薇一院香”,又是入画的一景。③白色墙壁边上几竿竹子,游览者看“月光穿竹翠玲珑”,又是入画的一景。④白色墙壁边上几棵芭蕉,游览者看“芭蕉叶上潇潇雨”,又是入画的一景。……
点拨:苏州园林以中国画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安排亭台楼阁、布置假山池沼、点缀树木花草,整体和谐,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意境深邃,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充分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造诣。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
活动三:介绍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如此之美,令人神往。可惜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去游览苏州园林。一个热爱园林的苏州人,想对外界宣传苏州园林,向没去过苏州、不熟悉苏州园林的人介绍它,让读者神游园林感受园林之美,该如何介绍呢?
提示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讨论:是站在设计者的角度介绍,还是站在游览者的角度介绍?
明确:站在设计者的角度,介绍设计意图,便于说明设计原理;站在游览者的角度谈感受,其实是说明设计所取得的效果:两者相结合,有虚有实,才能充分说明园林的特征。因为园林设计是虚实结合的,所以介绍内容上也应虚实结合。
提示二:选用恰当的语言
讨论:说明设计意图、设计原理与介绍游览的感受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区别?以第5段为例品析语言。
明确:用简练的语言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从而突出苏州园林假自然之理创造园林意境,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境界。
提示三:合理地安排顺序
讨论:园林属于建筑物,以前学习的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如介绍纪念碑、中山陵、凡尔赛宫等的说明文,主要采用空间顺序。如果介绍众多园林的共同特点,按什么顺序比较合理?
明确:依照设计思路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比较合理。课文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局部由主到次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具体说明互相照应,结尾一句“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留有余地,使人感到言己尽而意无穷,前后提挈,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非常精巧。
小结:叶老抓住整体特征从多方面说明,内容虚实结合,结构精巧严谨,语言简练生动,为我们提供了说明文写作的典范。
活动四:鉴赏苏州园林
提示: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神游苏州园林,有没有似曾相识之感?苏州园林与我们七年级学习的张岱的《于园》一课中介绍的于园有相似之处吗?
(1)讨论:于园与苏州园林设计思想上的共同点。
明确:都有自然之趣,深邃的意境。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之间的联系正好印证了作者在课文中的一句话:“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追问:无论于园还是苏州的一百多处园林,在古代大多是私家园林,主人为什么要费尽心思设计建造这样的园林呢?
明确: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住宅之中,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置身园林,怡情山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园林成了心灵的栖息地,灵魂的家园。
点拨:苏州的园林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发迹,可以说,苏州园林和苏州古城是同步产生和发展的。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几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是前人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艺术的瑰宝,是历史的画卷。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鲜活地记录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精美礼物。苏州占典园林作为世界首例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道(投影):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活动五:设计自己的“园林”
借鉴中国传统园林在设计上的特点,为自己设计一处理想的后花园。学习《苏州园林》的写作方法,向大家介绍自己设计的“园林”。
结束语
叶老说“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其实可以写的很多,比如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法、雕刻、装饰等,它们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涵都极其深广。游览园林,把园林当成一本大书来读,细细品味,感受中华园林文化的博大精深,你一定会获得人生的更多养分。
关键词: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角度;分析;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81-01
本文结合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题型,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试作出一些答题技巧的分析。
一、考生要明确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含义
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考的最多的是抒情方式,它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接抒发对权贵的不满。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都属于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就是把离别之情寄寓在杨花和啼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上。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一般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渲染、对比、用典、象征、想象、烘托、虚实、白描、反衬、抑扬、移情、含蓄、赋、比、兴等。修辞手法很多,一类是用比喻、比拟、象征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一类是用通感、借代、双关、叠词等,使字句更为精巧。关于表达技巧,考生可以从以上三个角度答题。
二、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并分析、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的题目,考生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达技巧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达技巧的效果。
例如:2005年全国卷(III)《雨后池上》・刘: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要求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分析: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现手法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现手法的效果。例如《雨后池上》这首诗,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柳”及垂杨柳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之美。然后还要指出,此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在评分标准中,能指出一、二句为“静态”,三、四句为“动态”,得四分;能提出全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得两分。解此类型题的关键是第一步,若不指出相对应的诗句,或分析不到位,就只能得零分,或被扣分了。
三、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的题目,考生要第一步先选准角度,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技巧的运用。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这类题目的难度比前面分析的题目难度大。
例如:2005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题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第一步要审题,选准鉴赏角度,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中选择一种来解答。从理论上说,只要选准角度,言之成理,都应该算对,所以题目可以有几种答案。为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考生要细心审题,选择恰当角度。第二步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其中《齐安郡中偶题》中把“绿荷”拟人化,“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很多考生在答题时漏掉这一步骤,而失去了分数。如此题,答了前两个步骤,只能得四分。还有两分的采分点就是表达技巧的效果,如,《齐安郡中偶题》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暮热游荷池上》表露了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总而言之,考生先要明确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含义,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并要求分析、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的题目,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现手法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现手法的效果。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的题目,考生要第一步选准角度,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其技巧的运用,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松年.浅谈古诗鉴赏题的解答方法[J].中国校园文学,2003(03).
[2]刘志刚.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及答题状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综观近三年的语文中考卷,记诵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直接默写型、理解默写型、迁移默写型、运用默写型等。笔者收集了多地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诗词默写的考查率几乎为100%,且多以直接默写型为主,兼顾能力考查。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 直接默写型
1. (2011・江苏省徐州市) ,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 (2011・江苏省苏州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鱼我所欲也》)
3. (2011・江苏省南京市)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2011・北京市)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 理解默写型
5. (2011・江苏省南通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 , ”两句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 (2011・江苏省泰州市)《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植物的变化描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
三、 迁移默写型
7. (2011・湖北省孝感市)古代文人墨客出行渡水,自然少不了舟,请写出含有“舟”字的一联诗句: 。
8. (2011・山东省莱芜市)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请再写出一个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 , 。
四、 运用默写型
9. (2011・江苏省常州市)面对艰辛与压力,不少古诗词告诉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坚强的人。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 。
10. (2011・云南省玉溪市)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请用相连的两句古诗描绘出你向往的生态环境(课内外均可): , 。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直接默写型试题涉及古诗词、古文中的名句和重点句,以及对短小的诗词进行全文默写,比较容易。但有些同学会出现一些错别字。所以,同学们平时就要按照要求认真背诵,认真默写,对写错的字结合句意加以理解记忆,或把易错的句子加以整理,以免再犯。
理解默写型试题要比直接默写型难度稍大些,灵活性也强一些。同学们不仅要准确、熟练地掌握原文,还要对诗词中的每句话加以正确理解,尤其要把名句放到全文中去理解,联系全文主旨来理解记忆,同时将所学的诗词紧密联系生活,学会拓展运用。
迁移、运用默写型试题的要求比较高,它将课内外的诗文积累联系起来,注重考查综合掌握能力、同类归纳能力,同学们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时,才能从容不迫。对待这类题目,我们可以按照种类进行一定的梳理归纳,如按照“风”“花”“雪”“月”等自然类,按照“酒”“舟”等物件类,按照“送别”“思乡”等情感类,加以分类整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 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1~3选自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卷)
4. 蒹葭苍苍, 。(《诗经・蒹葭》)
5.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4~6选自2011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卷)
7. (2011・江苏省连云港市)生活中总会遭遇困境,只要你不气馁,不懈地走下去,就会峰回路转,绝处逢生,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 , ”。
8. (2011・广东省深圳市)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或渲染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传达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 ”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 ”烘托了边地送别友人的氛围。
9. (2011・广东省梅州市)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 , ”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面对人生。
每年高考前夕,高校的教授,中学的老师,著名作家,社会贤达,对考生的应试作文,如何博取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一个高分甚至满分,出谋划策、支招点拨的文章数不胜数,让考生眼花缭乱、目不暇结。而博取阅卷老师的青睐,取得他们的赏识,拿一个高分以至满分,所有的考生莫不有这种心愿、莫不有这种期望。
那么,考生到底应该如何应对考高作文呢?
我们且看唐代诗人朱庆馀写的名诗《闺意》: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乍读此诗,让人觉得真是一首描写洞房生活的之作。但读《闺意》另题《近试上张水部》,让人方恍然大悟。原来朱庆馀,一个应试的举子,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比当时颇有诗名的水部员外郎张籍。
张籍,字文昌,原籍吴郡(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授太常寺太祝。久之,迁秘书郎。韩愈荐为国子博士。历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在唐代,科举考试也是需要走门子、托关系,进行感情投资,提前检验自己的诗文是否符合潮流,是否符合主考官的审美情趣的。于是,大家便把自己的诗文投给那些名人名士,听取其评价,接受其忠告,以决定自己的取舍与去从。而这就是“温卷”,即在考试之前先把自己的诗文送给某位名人,如果得到他的赏识,他就可以为你广为宣传,提高你的知名度。而到科举考试之时,中第的希望就会大许多。
而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即是巧妙地表达了一个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命运的考试,探问张水部对自己诗作的态度、评价。而张籍亦很幽默,当即赋一同样“明艳”之诗《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
一曲菱歌抵万金。
张水部在诗中以“越女”比籍贯为越州(今浙江绍兴)的朱庆馀,以这位出自镜湖(今浙江镜湖)湖心的“美女”的歌喉抵得万金,夸赞了朱庆馀的诗文漂亮,以此打消了他“入时无?”的顾虑。
无独有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求取功名的过程中,亦有相似的经历。
《古今诗话》中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诗人十六岁到长安赴试,拜访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阅得《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从此,白居易诗名大振。
在下以为,朱庆馀与白居易的经历已经告诉我们,功夫应该下在平时中,功夫应该下在文章里,如果拥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与诗才,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取得他们的赏识,是自然而然的事。奖掖人才,喜欢好诗,毕竟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考生完全不必谦卑地再去问:“深浅入时无?”
如今的高考、如今的高考作文潜藏着当下社会的意志,尽管高考作文的题目,我们无法预知,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当考场上接触到高考作文题目,迅速展开想象,进行快速发散思维,确定主题,理出思路,发挥个人的特长,突出自己的特点,就自己熟悉、喜欢的门类,诸如体育、音乐、绘画、历史、地理、哲学、时政、网络、文化、影视等等,锁定目标,展开说理论证、构思故事、表达思想,一切都如信手拈来,必然文思泉涌,文字飞扬,妙语连珠,妙文天成。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当我们真正把自己的文章锻炼至“绕指柔”的程度,可以面对任何题目都能够应对自如,游刃有余的时候,一切谦卑、低微与忐忑都已不必要了。
所以,功夫在诗外,功夫于平时。
一年一度的高考距眼前时日尚多,但真正要练笔、要作文的时间却并不多了,提醒各位考生:
【关键词】枫桥夜泊;夜半钟声;考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朝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途径苏州寒山寺时写下的诗《枫桥夜泊》。在这首诗中,诗人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同时也将自己的羁旅之思、身处乱世无归宿的顾虑恰如其分地流露出来,意境清美,情味隽永,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都有将此诗选入。尤其耐以寻味的是,在此诗流传的千年时光里,历代文人对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夜半钟声”是有是无,存有争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史上的“公案”。笔者以下主要就两宋文人对“夜半钟声”的有无观点,做梳理考证举要。
对“夜半钟声”的有无,两宋文人展开了考证举要。
第一种观点,夜半无钟声。
宋人欧阳修认为:“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1他有所嘲笑唐人张继作诗并不严谨,为了贪求佳句,明明没有听见钟声而硬写钟声。
宋人魏庆之承袭欧阳修的观点,认为“姑苏台下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句好而理不通”,因“三更不是撞钟时”。2
笔者按:持“夜半无钟声”这一观点的评论者不多,而且考证只有一个简单的理由,即夜半三更不是打钟的时间。
第二种观点,夜半钟属实。
宋人计敏夫认为“此地有夜半钟,谓之‘无常钟’,继志其异耳,欧阳认为语病,非也。”3他反驳欧阳修的观点,力挺张继作诗的可信度,确认唐代苏州有夜半钟,也称之为“无常钟”。
宋人陈岩肖也对欧阳修的观点提出异议,他拿亲身经历举证,称“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中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又举例称“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维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再举皇甫冉、陈羽的诗为例,“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4陈岩肖认为除张继外,另有五位唐人写下“半夜钟”的诗句,证明“半夜钟”并非张继的专利。
宋人王在《野客丛书》卷二十六中也认为唐诗中写到“半夜钟”的很多,不只限于鹄、白乐天、温庭筠的诗句。他又加举如司空文明“杳杳E钟发,中宵独听时”,王建“未卧尝闻半夜钟”,陈羽“隔水悠扬半夜钟”,许浑“月照千山半夜钟”,且考证许浑作此诗正在苏州的华严寺,即苏州“半夜钟”确实可信。王又举例“《江南野h》载李c受禅之初,忽夜半一僧撞钟,满州皆惊,召将斩之,曰‘偶得月诗’云云,遂释之”,据此进一步考证“所谓半夜钟,盖有处有之,有处无之,非谓吴中皆如此也”。王认为寒山寺有“夜半钟”,只是不独有,“夜半钟”也不是苏州地区皆有。
宋人王直方在《兰台诗话》中举例于鹄、白居易、温庭筠三位唐人诗中的“半夜钟”,说明唐代“半夜钟”常见。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三“辨误”中称“王直方《兰台诗话》亦尝辨论第所引,与予不同”,他先引陈正敏《q斋闲览》:“尝过姑苏宿一寺,夜半闻钟,因问寺僧,皆曰‘分夜钟,曷足怪乎’?寻问他寺,皆然始知半夜钟,惟姑苏有之。”因陈正敏称“半夜钟”在苏州又名“分夜钟”,而其它地区没有听说,仅苏州有。吴曾认为陈正敏的说法不准确,他举了唐人皇甫冉《秋夜宿严维宅》诗为证:“昔闻元庆宅,门向会稽峰。君住东湖下,清风继旧踪。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世故多离别,良宵讵可逢。” 皇甫冉在会稽也听到“半夜钟”,说明此钟声不只苏州一地有。吴曾进一步举例,唐人陈羽《梓州与温商夜别》中有“隔水悠扬半夜钟”,以此论“会稽钟声亦鸣于半夜,乃知张继诗不为误,欧公(按指欧阳修)不察,而‘半夜钟’亦不止于姑苏”,且“乃知唐人多如此”,说明唐人笔下多写有“半夜钟”,张继并不拥有专利权。5
宋人陆游也认为陈正敏的说法不准确,即“夜半钟”并不只苏州一地有。他举例于邺《褒中即事》诗云“远钟来半夜,明月入千家”;皇甫冉《秋夜宿?稽严维宅》诗云“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两例唐诗中的“半夜钟”都不在苏州。陆游臆断“唐时僧寺自有夜半钟”,称“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况僧寺夜半钟乎?”6陆游认为唐钟到宋已不传,宋人不知“夜半钟”实属正常。
宋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称“欧公尝病其半夜非打钟时,盖未尝至吴中”,他推测欧阳修没在苏州亲闻“夜半钟声”,因此才讥笑张继的“夜半钟”,他考证“今吴中寺实夜半打钟”。宋人王观国在《学林新编》中举例:“《南史・文学传》‘丘仲孚,吴兴乌程人,少好学,读书常以中宵钟鸣为限’,然则半夜钟固有之矣。”又称温庭筠“言姑苏城外寺,则半夜钟乃吴中旧事也”。
宋人范温在《诗眼》中考证:唐以前,《南史》中已有记载“齐武帝景阳楼有三更五更钟,丘仲孚读书以中宵钟为限,阮景仲为吴兴守、禁半夜钟”。到唐代,“诗人如于鹄、白乐天、温庭筠尤多言之”。到自己生活的宋代,“佛宫一夜鸣铃,俗谓之定夜钟。”范温不清楚唐人所谓“半夜钟”,是南朝齐景阳三更钟,还是宋代的定夜钟。不过在范温看来,“半夜钟”到底属什么类别的钟,这对解读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没有实质的意义,但他至少认为唐代“半夜钟”确实存在。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三中分别摘引了同朝王直方、叶梦得、王观国及范温的观点,表示认同。
宋人张邦基认为唐代张继的“夜半钟”并非来自南朝齐武帝景阳楼的三更五更钟。“夜半钟”既然属“姑苏城外寒山寺”所有,也是苏州地区确实存在。他还称“平江城中从旧承天寺鸣钟,乃半夜后也。余寺闻承天钟罢,乃相继而鸣,迨今如是,以此知自唐而然。枫桥去城数里,距诸山皆不远,书其实也。”7
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一中认为欧阳修的论断“姑苏寺钟多鸣于半夜”不甚准确,应是“姑苏寺钟唯承天寺至夜半则鸣,其它皆五更钟也”。若按此说法,寒山寺钟的夜鸣,并非“夜半”时鸣,而是“五更”时鸣。
笔者按:宋人持“夜半钟属实”这一观点的评论居多。虽认定“夜半钟属实”,但彼此间仍有争论――对“夜半钟”的考证角度不同,信息量也有差异。有以唐证唐,称唐诗中多有“半夜钟”,张继笔下的“半夜钟”当属实;有考证以唐前的“半夜钟”作为唐代的源,以宋代“半夜钟”作为唐代的流,证明唐代的“半夜钟”属实;有考证寒山寺有“半夜钟”,只是并非寒山寺独有,苏州其它寺庙也有,也并非苏州皆有、苏州一地有;还有考证寒山寺钟并非“夜半钟”,而是“五更钟”,清人吴景旭认为宋人龚明之在《中吴纪闻》的“五更钟”观点“最核实可信”8。
笔者的观点:不必拘泥于钟声之有无
宋人追根究底,争论“半夜钟声是有还是无”,提供给后人许多考证信息,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而之后的明清两朝文人中,多数认为“不必拘泥于钟声之有无”,如明人胡应麟称“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9清人高士奇认为“霜夜客中愁寂,故怨钟声之太早也。夜半者,状其太早而甚怨之,之辞说者,不解诗人活语。乃以为实。半夜故多曲说,而不知首句‘月落乌啼’乃欲曙之侯矣,岂真半夜乎?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斯得之矣。”10不无道理。其实早在宋人范温看来,“半夜钟”的类属问题,对解读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没有实质的意义;“半夜钟”的有无,明清两朝文人认为这并不是解读张继《枫桥夜泊》的关键点。作为今之读者,能感受江南水乡秋夜之幽静、体味旅人的愁绪才是品读此诗的要旨。
参考文献
1.z清{永、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影印本
2.《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作者简介:
金苏琪,女,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音乐文学
注释:
1 z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8册,第252页
2 z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1册,第172页
3 z宋{计敏夫《唐诗纪事》卷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9册,第531页
4 z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9册,第62页
5 z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0册,第545页
6 z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5册,第85页
7 z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4册,第89页
8 z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五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3册,第480页
《苏州园林》一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使得苏州园林以更加形象生动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苏州园林》中用到了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多种说明方法。
在介绍苏州园林布局的时候,作者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跟宫殿和一般住房进行比较,一个绝不讲究对称,一个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样一比较,苏州园林不对称的布局特点就更加鲜明了。文中介绍园林中的花草树木,“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跟外国花园相比较,写出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特有风格。在介绍苏州园林建筑物的色彩的时候,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突出了苏州园林色彩的清淡。在多重对比中更加凸显了苏州园林各个方面的鲜明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在布局构思时,作者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整个苏州园林比喻成一幅完美的图画,从而让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产生“人在画中游”的审美错觉。在介绍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时,作者又用图案画和美术作比喻,强调苏州园林在布局上所追求的是自然之趣:虽为人工建造,却尽量任其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这又提醒读者应如何进一步欣赏苏州园林,欣赏“这本画册”。
在写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观赏池沼里养的金鱼或各色鲤鱼时,作者引用了《汉乐府·江南》里的诗句:“鱼戏莲叶间”,短短五个字便勾勒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图画,同时还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得宏大的苏州园林的每个景点都有条不紊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总述园林特色的(3~9段)7段文字中,分别从建筑布局、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和廊子、角落、门窗、颜色等方面介绍了各个景点,使我们对苏州园林的全貌有了完整具体的印象,为我们提供了鉴赏苏州园林的角度和线索。
想一想
1.窗的艺术性在中国园林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窗在园林中的妙用,主要通过漏窗和空窗来体现其“借景”功能。开在园墙上的漏窗,又称花窗,多用砖瓦空砌而成。框中构图,形式多样,千变万化。图案内容多为花鸟、山水或几何图形。它本身是景,又可窗内窗外双向“借景”,极尽“漏”之能事。不装窗扇的窗称为空窗。空窗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形、扇形、葫芦形等多种形式,在大面积白粉墙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典雅优美。空窗本身不作景象,只在组景中起景框作用,窗的后面多置石峰,植竹丛、芭蕉之类,形成一幅幅小品图画,正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以上片段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出相关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2.试着向大家介绍一件你喜爱的物品,介绍时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答题纸自备)
参考答案见下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是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山水名篇。但是近千年来,围绕 着这首诗里的钟声、时间曾产生过激烈的争执:夜半究竟有没有钟声?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指责说:“句则佳也,其如三更不是撞钟时。”因为寺院一般都是早上撞钟,晚上击鼓,用来报时。如唐代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云:“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唐代李成用《山中》诗云:“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成语“晨钟暮鼓”即由此而来)
欧阳修的言论一出,立即引起了许多文人的不平。他们或引经据典,或以亲历见闻著文作诗,来为张继辩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熟悉苏州的孙觌(dí)的《留题寒山寺》绝句三首,诗中云:“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欹(yī)枕犹闻半夜钟。”
其实,张继、孙觌半夜听到的钟声叫定夜钟。古代苏州寺院有半夜撞钟报时的习俗,名为定夜钟。每天晚上23时40分开始打钟,用20分钟时间均匀地打完一百零八下,最后 一下即合午夜与凌晨之瞬间。大概在南北朝时期,苏州的寺院就开始撞定夜钟了。据《南史》记载,丘仲孚少时读书就“以中宵(半夜)钟鸣为限”。到过苏州的许多诗人,如白居 易、王建、许浑、皇甫冉等,都曾写过歌吟定夜钟的诗句。另外,夜半钟不仅古时有,今天也有;不仅南方寺院有,北方寺院也有。1987年7月14日《北京晚报》“百家言”栏内 载袁翰青《“夜半”确有“钟声”》一文,文中作者说到他年轻时“家居故乡南通,就曾多次听过‘夜半钟声’”。同年8月31日,钟德钧又在“夜读拾零”栏内发表《对
为了这个“夜半钟声”问题,文坛上竟有了这么多考证文章,可见“文字求真”这个深刻道理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脍炙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经据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将《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大意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指责《枫桥夜泊》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枫桥夜泊》中描述的是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炼字;空字;高考诗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96-01
“空”字在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这几大常见的诗歌题材中多被诗人援引。在不同题材的诗歌中,担任了不同的抒情角色。较好地掌握古人对“空”字的灵活运用,是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题的。
一、“空”字所寄寓的情感
1、抒发对社会人生盛衰无常而自然宇宙永恒的慨叹
这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对比。例如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高阁之中的滕王李元婴现在在什么地方?此地只看见栏杆外的长江水波涛汹涌,不舍昼夜地永恒流淌。人生的短暂与江水的永恒使得诗人生发慨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凰来寓意着朝廷的兴盛,凤凰去象征着朝廷的衰落。社会人生是盛衰无常的,唯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2、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这种“今衰”是由统治者的昏庸腐朽造成的,所以也蕴含着规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历史覆辙的思想。这一点在咏史怀古诗中较为常见。例如姜夔《扬州慢》,昔日的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繁华之极。而今却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萧条冷落。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六朝三百年的历史恰如一场梦,“鸟空啼”暗含着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样地主题还有欧阳炯《江城子》“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诗人凭吊六朝古迹,怀古而伤今。这也是在警告当朝者该如何治国理政,才能避免政权的倾覆。
3、寄寓着羁旅漂泊的愁思、思念家乡的惆怅、孤独寂寞的哀怨、壮志未酬的愤懑
这一点在思乡怀人诗、送别诗中多有体现。柳中庸《听筝》:“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只能与灯影为伴,是何等的寂寞!“空”更增添哀伤的氛围,离愁别恨之意呈现纸面。同样地,如王维的《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空堂”表达的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空”蕴含了绵绵无尽的不舍之情。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报国之志得不到伸张,空有一腔爱国热忱。一个“空”字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倾泻而出。
4、热爱山水、渴望归隐、淡泊名利、超然脱俗
这在山水田园诗中多有体现。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空”就是一种闲适、一种宁静。《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大山幽静,不闻人语。《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描写了水潭清幽。《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环境的清洁空明,也是诗人淡泊名利心态的有效折射。再如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大自然的山水能够去除内心的杂念、纯洁心灵,超然脱俗。
二、答题技巧与示例
释含义,点手法+描景象,摹情态(结合特定诗句翻译)+谈感情,明作用(艺术效果)
例如:《湘中》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萍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该诗写于贞元末年(804)韩愈无端被贬连州阴山(广东县名)的赴任途中。相传屈原贬逐,遇一渔父到:“举世混浊,和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说罢,“鼓而去”。
问题:请简要分析最后一句中“空”字的妙用。
分析:有效理解诗歌,我们需要从宏观与微观处着眼。从宏观处着眼,即抓住诗歌的题目、作者、诗句以及背景介绍等环节。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无端被贬,那么这种情感或者是乐观豁达的或者是壮志未酬的。需要我们再做进一步的确认。从微观处着眼,就是抓住诗歌的典型意象。中国古代文人都有“渔父”情结,其背后蕴含着两种情感:一是渴望归隐、淡泊名利;一是壮志未酬,被迫归隐的无奈。下一步就是抓住诗歌的整体去分析,第一句出现了“愁”的心绪,第三句描写的是寂寥的情境。综合以上分析,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壮志未酬的情怀。而一个“空”字将那种怅然若失的心理展露得淋漓尽致。
本题参考答案:“空”字是“只”的意思,“空”字所在的诗句为用典艺术手法。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了空阔的汨罗江畔只留下渔父扣弦而歌的寂寥情状。这里用“空”字写出诗人面对茫茫水天的怅然若失,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三、高考真题汇编
(20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问题: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4年全国卷)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古诗教学,会发现很多地方是一课安排了两首古诗。而被编在一起的两首古诗,要么题材相近,要么内容相似,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怎么进行两首古诗的同步教学呢?在十三年的教学摸索中,我初步归结了以下这样几种方法:
一、对比法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即便两首题材相近的诗也不会意境完全相同,且诗人的遣词造句功夫各有千秋,每一首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因此,可以进行对比式的同步教学,引导学生找一找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就拿第五册《古诗两首》举例来说吧,这一课收集了《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而《枫桥夜泊》则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晚上,诗人泊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忧愁的客子,使他领略了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同时也体现了羁旅者的孤子清廖的感受。两首诗都是在描写秋景,但体现的意境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心情不同,就算看到同样的景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而这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
二、自学法
自学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此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用。在教学两首古诗时,可以一首诗为引做点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首诗则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去自学。《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是第十册《古诗两首》中的内容。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了解诗题、诗人开始,然后抓重点字眼理解诗句,如“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中的“怜”为“爱惜”之意;“屐齿”可联系课文插图来认识,而此句中最有特点的是“印”的用法,由原来的词句用做了动词,可以将这种用法为学生今后学古渗透。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作为重点研读的对象,指导想象:满园春色将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而“满园春色”,作者为何只写“一枝红杏”?推敲琢磨后,学生深有体会,这种写法既体现出了这枝红杏争春惜春的生命力,又给读者留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谓是“以小见大”呀!这样,诗的情、景、境就全都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教师这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刚才学习这首诗所用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而理解诗意时遇到不理解的重点字眼,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查资料、加上想象等方法进行。
三、互补法
互补法适宜学习两首从内容上可以是互通有无,交相辉映的诗。苏教版小语第十册最后一组《古诗两首》中安排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诗。两诗都是写西湖美景,但一个是晴天里西湖潋滟令人惊艳,“无穷碧”“别样红”色彩艳丽,令人遐想;而另一个则是写雨天的西湖——令人惊奇,一场骤雨,被一句“白雨跳珠乱入船”演绎得活灵活现。教学时,将两首诗同步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晴天的西湖如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般顾盼生辉,雨天里的西湖又如一个豪爽侠士般,斩钉截铁。
由此还可在理解中鉴赏,而不只是简单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更可以由此拓展出诗人的文风特点。杨万里的诗以风格纯朴,构思奇巧著称;而苏轼的诗则豪迈奔放、笔力纵横,在这两首诗中都可窥一斑。
以这种方法教学的还可以是《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这一组,两诗都是写秋天月夜下的山水风景,写法上却各具千秋。
我自小生活在苏州,稀罕得是我却从未领略过这样的滋味。脑海里,苏州虽美,却也如同别的大都市一样。参差的高楼,拥挤的马路,熙攘的人群;夜晚霓虹闪烁,车鸣刺耳,一眼望去,周遭的高楼仿佛一只只蹲立着的蛮荒怪兽。在这样充满闹意的都市里生活,即使衣食住行方面,配套完善得无与伦比,可是总有一种淡淡的遗憾。
常言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半塘春水绿如渑,赢得桥留斟酌名。桥外酒帘轻扬处,画船箫鼓正酣声。”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描绘古代苏州的诗句。每当诵读,眼前不觉就会浮现出那个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悠悠的水乡,淡淡的情氛,一切尽在其中。与现下的喧嚣都市相比,那股子江南古镇的动人神韵委实令人神往不已。
随年岁渐长,就在我似乎要遗忘心中那一份期盼的时候。惊喜便随之而来。
某个夏日的一天,薄雾笼罩。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奶奶家拜访。奶奶原是做生意的,就在我家附近,因此住得也离我家甚近。但自她年纪渐大,生意也随之结束。故而就搬回了老城的老房子居住。
奶奶的老房子我却从没去过。由临顿路下车,我便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
“奶奶的房子大吗?”
“听说房子很老了,爸爸,那漏水么?”
“有电梯么?”
因为问得太多,所以恼了爸爸,最终屁股挨了一下。却听爸爸说:“别问了,待会儿自己看。是好是坏自己心里评比。”
一行三人在雾气中漫行。照理说如此氛围肯定很是写意。可惜纵然薄雾倾城,身边依然车轮滚滚,人群攘攘,声浪不断高昂,像个大公园,让我觉得有些烦闷。
走不许久,也不知何时拐了个弯。刹那间,眼前景色顿变。整片的白墙青瓦,隐现在绿树翠竹之间。两边是古老的宅院,旧门紧锁,屋檐下风铃沉默,轻柔的晨雾如舞者穿梭。
踏在青石板路上,突然有一种古怪的感觉,我好像穿越了。仅仅一个小小的拐弯,巷里巷外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岁月似乎在静谧中悠然淌过。一时让人不知身在何年、何岁 、何地。
越过青石板路,紧接着是一条石子铺就的逶迤小路。路侧一弘清流在无数拱桥间徜徉而过。水边柳树成荫,偶尔还能看见几棵香樟树的影子。树下这一簇,那一堆,或三或五的围坐几人;泡一壶香茗,聊个海阔天空。
不错!这就是我脑海里一直渴望一见的水乡情韵。
几个漂亮的女孩穿着彩色的衣裙在我们身边掠过。又有几个衣着时尚的游客拿着相机,在桥边、河边,留下了各自的身影。身边经过的每个人都是轻声慢语。忽然耳边传来几声慷慨激昂的京韵。这番突兀,颇有一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感觉。
抬眼望去,却是一位老者在几个同伴的促捧下兴致陡高。随京韵嘹亮,另一边聚拢的几人之间,不服气的倏然响起苏州评弹来。此起彼伏里,间杂几声婉转鸟鸣。不免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看到这里,听到这里,我不觉想哈哈大笑。蓦然觉得神清气爽,烦闷尽去。
望着眼前一切,是那么的适意。在这里,仿佛没有纷纷扰扰,没有世俗的烦恼。姑娘笑得妩媚,小伙笑得无邪,孩子笑得烂漫,老人笑得灿烂。放浪不羁的小伙在楼下高声约会,美丽姑娘卷起窗帘,似羞似怯的应了;白发皑皑的老人,或高歌,或低吟,尽弃倦颜沧桑。
小巷的时间好象特别缓慢,迥异于外间的那种忙碌。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散散淡淡地过着,不分今天和明天,只要快乐就好。与小巷外的那种虚拟的繁华,更是霄壤之别。
天然去雕琢,清水出芙蓉。不正是小巷的温润可爱之处吗?“斐斐,喜欢这里吗?”爸爸突然问我。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很幸运我生长在苏州这块美丽而充满灵气的福地,而我的老家——西山更是天堂中的天堂。
故乡的秋天,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在我的眼前慢慢展开,那颜色是那么鲜明,线条是那么的流畅。而其间流动着的神韵,是多么得让我陶醉。
故乡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瞧!大片大片金黄色的稻谷,在阳光的照射下黄得发亮,直逼我的眼。那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的吹拂下,如波浪一样,此起彼伏,煞是好看。那满山遍野的桔树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金黄的桔子在绿叶的衬托鲜得更艳丽,叫人垂涎欲滴,恨不得马上咬上一口尝尝。故乡的特产不止桔子,更有那驰名中外的银杏、板栗等。
故乡的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站在山坡上,抬头仰望,是湛蓝湛蓝的天空;环顾四周,是峻俏秀气的西山;俯瞰脚下,是一望无垠的太湖,真是令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山坡上的草,已经枯萎变黄,好似给山穿上一件金黄色外罩;红叶此时最为茂盛,它充满着激情和活力,火红火红的,好像要燃烧起来,真可谓锦上添花;弯曲的小路旁盛开着点点金色的傲霜秋菊,更为山增添了勃勃生机。。
故乡的夜是宁静的。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皓月当空的夜晚使我想起“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想起许多在外的朋友,肯定会和我一样,每到这时回家走一趟,去走一走乡间的小路,摸一摸弯弯的小桥,亲一亲悠悠的河水,那感觉有多惬意啊!
啊!故乡的秋天洋溢着果香,充满着诗意,让人深深的眷恋,这一切怎能不使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