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

时间:2023-05-29 18:0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

第1篇

关键词: 政治教学 阅读分析能力 培养方法

教师在积极实施新课改的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些尴尬的场面:当老师创设了各种教学情境展示给学生时,学生开始很有兴致,但当老师提出问题或要求时,学生那边却冷场了。教师的满腔热情遭遇到学生的冷遇,令老师信心大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是老师的课不吸引人吗?我想并非如此,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默默无闻,甚至害怕老师提问,是因为他们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知道怎样回答。要想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互动、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不仅要求老师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开始,只有阅读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才有利于增强归纳综合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应做到“三步走”。

一、导读――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读材料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第一步。

人们都说“开卷有益”,开卷果真有益吗?如果学生不知道看书的方法,又如何去获得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呢?所以学生阅读是很重要的,那么教师应怎样教会学生阅读呢?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错误方式,不要为了赶进度,将学生应自己做的环节免去,要精心准备一段材料或情境,给学生比较宽余的时间去读。其次在学生读完一遍后,教师要介绍与所读内容相关的知识或事例,并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再读第二遍,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有好奇、探究心理去仔细阅读。最后,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告诉学生读文章时要注意的细节,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阅读的程序和方法,注意这里的“提示”只是普遍方法的介绍,而不是问题答案的提示或暗示,其目的是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搭建一个平台,做好前期的准备和服务工作。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就能对所读内容构建一个小小的知识结构,不仅对老师所提问题的解决变得眉目清晰,而且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回答问题、参与学习的欲望和能动性。

二、导析――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分析问题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第二步。

曾经有一道有关常州段运河改道对常州的发展有何影响的题目,只要学生能认真阅读分析材料,答案就能从材料中找出或得到重要信息,但很多学生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还要归咎于过去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往教学中,有些教师评讲试卷或题目时,并未注意学生分析能力的养成,只想着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于是就直奔主题,宣讲答案。教师成了答案报告者,学生成了机械的“书记员”。不求过程,只求结果,学生的分析能力怎能提高呢?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总结这些失败的教训,可以发现帮助学生养成分析材料、分析问题的要求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面对材料首先要让学生在读完材料后冷静思考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完成第一步。然后,要求学生读问题,注意问题的指向性。在读问题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读透问题,如问题有几问、问题的角度有几方面?最后提醒学生要将问题与材料反映的结论和相关的书本知识进行链接,即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学生在初学时往往不能按要求去做对,老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多方征求答案,再让学生比较对照是否切题,是否完整、全面。

三、坚持――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贵在坚持,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关键。

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两三天就能修成正果,它需要在教师长期的引导下,逐步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每次的教学中都能有意识去组织材料、设计问题,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的这一目标得到体现。要做到这一点是不易的,首先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劳动对象也在发生变化,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就会不断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模式和理念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只有不断去学习,集百家之长,再结合自身的特长和教学实践,形成自身先进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创新,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更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才能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辛勤的耕耘终会有硕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分析,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冰寒于水青胜于蓝的学生才会更多。

第2篇

【关键词】高一学生 ; 政治教学 ; 新课程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65-01

一、把握好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经验知识、信息知识,以及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它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只有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过程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主要手段,所以要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充分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使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1.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明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并且提高记忆活动的积极性。不但要对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准确的把握,还要有意识地告诉学生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哪些,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这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知识与技能目标任务越明确、具体,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掌握效果就越好。一般在课前预习题中首先向学生展示,课中突出重难点,最后在教学小结中进行强调,起到引入与巩固的作用。

2.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表明,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所以,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紧密结合,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3.强化知识巩固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新教材中有很多开放性、实践性的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实践参与。学习了教材中的“价值规律”后,再请学生来分析某一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以及会不会无限上涨或下跌。通过这个过程不但检验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较好地实现了知识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的能力。

4.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营造有益课堂气氛

要实现教学的知识目标,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其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分析和学生的参与,也有助于营造有益的课堂气氛,从而利用学生的情感进行教学。

二、把握好过程与方法目标

1.要把政治学科重要性与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

经过中考思想品德开卷考试,高中教学中,要针对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不能只凭兴趣,一意孤行。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等各方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当然,思想政治课本身所具有鲜明的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技能培养、政策宣传、公民教育等特色,也是任何科目无可比拟的。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能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读书方法和做练习的方法

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先是总体内容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分别标出并记下来。课后第一件事仍然阅读教材,这是知识消化阶段,是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分析综合的积极思维过程。在学完每单元之后,再阅读整单元教材,做一个全单元总结,整理成有纲有目的系统内容,有系统地掌握它,也可以结合参考资料进行知识归纳,并进行练习巩固。做练习是高中学习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透彻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起很大的作用。要做好练习不能只追求解题的答案和数量,要学会做练习。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是正确完成练习的前提条件;而基本概念、规律是解题的依据。所以,要布置有价值的练习,要求学生把课堂习得与自主练习相结合。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加强交流相结合

在教学中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比如,阅读法、自主探究法等。但学生仅仅“闭门造车”还不够,还引导要注意和老师的交流,无论是目光交流,还是问题交流,都可以促进学习,可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与同学课下的学习交流,互补互进。

三、把握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情感目标是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进入高中后面对新的面孔,敏感内向而且自尊心极强的孩子就会产生孤独感。这种情况下要引导学生走出个人的小圈子,走到集体的大天地中去,不自怨自艾,不拘泥于一时的得失荣辱,要胸怀大志,放眼未来,把精力投放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为以后的奋飞而拼搏。

2.态度目标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3.价值观目标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到“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这无疑为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指明了正确的途径,那就是把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和自主学习,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的高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在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秉承正确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从新课程三维目标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摸索前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收获。接下来,我将继续向前看,和学生一起走去领略思想政治课中文化与哲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 要 行为心理学研究证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过程也就是战胜自我的惰性和外界干扰的过程。学生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家长、班主任、学校、体育教学等都会影响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此,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力图发现问题,寻找缘由,探索出初中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

关键词 转变观念 培养兴趣 引导爱好 养成习惯 初中生 家长 班主任

体育锻炼对参与的个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锻炼能够给个体的这些效益并不是凭空产生或通过一、二次的活动可以获得的,它需要个体的亲自参与并加以坚持。因此,体育锻炼只有成为习惯才能对人们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体育锻炼习惯是终生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是民族素质的保证。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受许多条件的制约。

一、研究目的

兴趣、爱好是心理学范畴的课题,也是运动心理学的课题。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只有兴趣和爱好,不去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和实践,只把兴趣和爱好停留在口头上,是不可能养成锻炼习惯,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首先要克服自身的惰性,还得有时间去亲自体会和提高,学生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里,在学校班主任控制和支配学生的闲余时间,家长控制和支配学生放学后时间(周六、周天、两个长假期),家长、班主任等把体育中考作为帮助孩子克服“懒散”的一个平台。大家应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初中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重要性。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嘉峪关市第六中学2015年初初三毕业生和初一新生在体育测试成绩和教学中的行为表现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报刊杂志(摘抄);学术报告(记录);网络科研(搜索,下载)等查阅相关资料,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作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

2.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教学经验的反思、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现状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体育兴趣和爱好,懒的动,解决学生“以静代动”现象,强迫学生锻炼容易,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道路既艰难又漫长曲折,难度大家可想而知。2015年体育中考后,没有一个同学去积极主动的去跑操,还有部分同学说“怎么还跑”。尽管体育中考2015年为50分,但大多数同学还是无所谓,老师盯着就练,顾不上盯就坐着休息,大多数同学把体育课当“自由活动课”,只要有练习任务,男生装病请假、女生就是“特殊情况”不能运动。我所带的5个班学生在做两手侧平举时,没有一个同学做的很标准,不是臂不平就是手腕或手指不用力,看了让你很困惑,是难得做不好还是不想用力做好,要么已经形成了习惯。

许多家长把孩子爱运动当作学习下滑的催化剂,许多孩子在初中学习三年,既没有学好,也没有玩好。部分同学性格孤僻、不喜欢交流和运动、不合群、整天愁眉苦脸、上课有情绪、跑操没精神、做操不用力、课外锻炼不主动、在家懒的使不动……出现了“学的不锻炼、常锻炼的不学、既学又锻炼的少之又少、不学不锻炼的在逐渐增多”的怪现象。

(二)缘由分析

孙云晓指出,环顾周遭,我们常听到很多父母、教师这样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反映出一种可怕的国民共识,扭曲的价值观必然导致扭曲的教育。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孩子们上学后,随着学习任务加重,运动时间更少了,“喜静不喜动”渐渐成为一种习惯。现在,许多孩子就喜欢在家“宅”着,有时间也不锻炼。孙云晓介绍,《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三件事为: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三成。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比例为8%,远低于日本65%、美国63%的水平。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都说现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这是因为家长不给他们接受磨练、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机会。“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但意想不到的伤害天天都可能发生,过度的保护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可以包容孩子,让家成为孩子最后的港湾;可以理解他,让他找到温暖和安全感,在彷徨和没有出路时,给他指条路而不是给他一堵墙。今天,不少中小学生到郊外出游时,感觉眼前无美景,提不起一点精神来,“神马”美景都是浮云。他们最希望赶回家去,看电视、上网。认为现实的景色不美、现实生活不好玩,这其实是典型的习惯养成问题带来的心理异化。

(三)改变思想观念和理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孙云晓说,全国3亿多未成年人,最薄弱的发展环节之一是健全人格。调查表明,过去20年里,我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心理和沟通障碍、网瘾和自杀问题逐年增多。他说,如果我们的新一代体质虚弱、脾气古怪、缺乏责任感、不善于合作、攻击性太强,仅仅是一些成绩高分、身心“软骨”的孩子,这怎能不让人发愁?

1.为谁学习:欧洲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欧洲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成绩在欧洲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12年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在欧洲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欧洲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篮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打到打出些门道”,打篮球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三个效应激发学生参加锻炼的兴趣与欲望:(1)宣传效应:教师可以利用本校典型的案例向学生宣传参加体育锻炼的乐趣及重要性。(2)偶像效应:经调查发现,热衷于某项体育运动的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运动偶像。利用这个效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录像,使学生心目中产生自己的偶像,激发起锻炼兴趣,积极的进行锻炼。(3)奖励效应:在练习中自己和自己比较,有进步就奖励自己。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共同实现,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于奏效。

2.老师是孩子学习的导师,老师教给孩子的是知识,而父母教给孩子的是人生哲理,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关于衡量体育锻炼习惯是否形成的检验尺度,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已成习惯要之锻炼次数不应低于“体育人口”界定线:即每周锻炼三次,每次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生全面发展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对学生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把兴趣和爱好转换为习惯。

(二)建议

1.初中阶段(7―9)年级骨骼发育快,肌肉发育慢,在生理上处于生长发育和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学习的关键期,最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是激发兴趣,培养主动参与和自觉锻炼意识的好时机,也是体验运动的乐趣,享受学习过程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了,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由于受旧习惯的干扰,新习惯就难以形成了。

2.懒和运动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懒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腐化剂、绊脚石、障碍物。班主任、家长引导学生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用体育锻炼的良方“治懒”最有效,要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动起来。利用体育锻炼磨练毅力,意志是克服懒惰的一种力量。学校、家长、班主任是变化的条件,自身才是变化的根据。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号GS[2014]GHB1226)“影响初中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与对策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2] 耿培新.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第4篇

近年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校长、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至今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茁壮成长,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我省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的15年教育和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情况下,为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护青少年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领导以及各中小学的校长、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针对我省已经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和75%以上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升入全日制高等学校的现实,把教育的立足点真正转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上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有差异的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公平受教育与公平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二)不得以学科成绩为唯一标准来判定学生的好差,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得以考试成绩排列学生、学校的名次,不得给学校和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奖励学校和教师。

(三)公办小学、初中实行就近免试招生;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选拔新生。高中招生要将综合素质测评与学科成绩结合起来,全面衡量,适者录取。综合素质评价要看学生三年的发展,学科成绩可以是学生初中三年平时学科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的成绩,也可以是市或县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与高中招生相关的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成绩。各高中要扩大免试直升比例和特长生免试保送入学比例,也可以将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初三毕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参加中考,高中学校可以选择是否应用中考成绩。

(四)小学、初中每学期在期末进行一次学科考试,禁止举行期末学科考试以外的任何学科考试或变相的学科考试,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进行区域性学科会考。高中每学期实行期中、期末两次学科考试,除高三外不得举行区域性联考和模拟考试。进一步改革省会考制度。由学校认定高中学生的毕业资格;学校应将学生三年的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科成绩结合起来,全面衡量,决定学生的毕业与否,并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五)控制考试科目。小学考语文、数学,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初中考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含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高中考试按省会考办确定的科目组织考试。中学成绩评定可以实行等级制,也可以实行百分制。

(六)降低文化课考试难度。期中、期末考试的难度值控制在0.7以上,中考的难度值控制在0.7-0.75。社会实行开卷考试。

省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对各项考试命题和考试管理的评价与指导。

二、建立必要的教学常规

(七)教师实行集体备课制。规模较大的学校以年级学科小组为单位,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由当地教研部门组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工负责,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备精每一堂课,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减轻教师负担。

(八)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内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做作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一律不布置课外作业,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学生的课外作业量(按学业程度中等学生完成的时间计算,下同)不超过30分钟,初中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不超过60分钟,高中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不超过90分钟。提倡不布置书面课外作业,把时间留给学生从事综合实践活动和体育锻炼。校长要在课堂教学上为教师做好示范,并听课、评课。

(九)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学校和教师不得早于8:00组织学生上课。小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不超过6小时,初中学生不超过7小时,高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保证小学生每日有9小时以上、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的睡眠。学校要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在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电视、体育设施等。学校可以建立校园网吧,向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娱乐项目和交流平台。学校应该多组织或让学生社团多组织学生从事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十)学校不得组织小学、初中学生(包括寄宿学生)参加在学校的早自修,不得组织通校的小学、初中学生参加在学校的晚自修。

(十一)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修时间和休息时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下班答疑,但不准在学生自修课和休息时间或自由活动时间上课。

(十二)学校要想方设法,结合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要尽可能多的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机会,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严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给学生补习文化课。

(十三)学校必须开足开好体育、艺术、品德、社会、劳技等课程,严禁利用这些课时补习其他文化课。

(十四)除周六上午可组织部分高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文化课外,非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特许,学校不得在双休日、寒假、暑假及其他法定假日组织学生进行文化课补习。

(十五)小学、初中严禁举办各种类型的快慢班、尖子班、特长班、提高班、实验班、兴趣班等。*年开始,停止高中的创新实验班招生。

(十六)严格控制练习资料。小学和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以及高一、高二年级学生除教材配套的练习外,一律不得使用其他练习资料。初三学生的语文、数学、外语、历史与社会、科学可以由县一级教研部门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选择一套复习用书,自己编写的,须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出版,列入教材征订目录,新华书店统一发行,供当地学生使用。高三学生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可以由省级教研部门编写一套复习用书,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出版,列入教材征订目录,新华书店统一发行,供学生使用。除此之外,严禁其他各种练习资料和复习用书进入校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练习资料和复习用书的监控,禁止学校和教师向学生推荐未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练习资料和复习用书。

(十七)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选拔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全面推行导师制,实施有效的全员德育工作机制;创设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管理和帮教网络。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珍爱生命教育、责任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校长、教师要关注、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他们交朋友,共同学习,共同减负,共同玩乐,共同发展。同时,要教育学生,学习是其主要任务,适当的学业负担是其健康成长的基础,勤奋刻苦是其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

三、加强对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监控和保障

(十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的领导,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执行好省教育厅的规定,制定结合当地实际的有力措施,切实把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明显减下来。

(十九)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结合当前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需要,制定和调整督导内容,高度重视督学工作。要每年组织督查和暗访,重点督查本规定的(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条,并结合督查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做出相应处理。

1、凡有举报学校违反上述任何一条规定,学生课业负担的确过重的,被查实一次,由检查部门给学校一次书面警告,累计达到三次书面警告的,由检查部门建议校长辞职;是省重点高中、省示范初中或省示范小学的,由有关部门取消其省重点、省示范称号和其他相关的省级荣誉称号。

2、凡违反上述任何一条规定,学生课业负担的确过重,导致学校发生危及学生生命等重大事故,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免去校长职务;是省重点高中、省示范初中或省示范小学的,由有关部门取消其省重点、省示范称号和其他相关的省级荣誉称号。

3、省级教育强县,凡被查发现有10%的学校没有认真执行省教育厅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规定,学生课业负担的确过重的,或教育行政部门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的,由检查部门给该县(市、区)以书面警告,并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满仍被发现有学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或教育行政部门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的,由检查部门建议省人民政府取消其省教育强县称号,并建议教育局长辞职。

(二十)各级教育纪检、监察、纠风、人事等部门要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纠风内容列入督查范围,作为师德内容列入考核,在评职、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二十一)学校要建立有各个层面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学生课业负担听证制度,每个学期开学两周后举行听证会,听取学生和学生家长意见,并建立备查录,保证学生课业负担符合学生实际。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每个学期要不定期对学校进行学生课业负担的检查。

(二十二)其他部门非经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不得举行面向中小学生的任何活动。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非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或批准的任何竞赛、读书等活动。停止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

(二十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培训班、家访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指导家长减轻强加在学生头上过重的学业负担,端正儿女的成才观,配合学校共同抚育孩子走适合自己健康成长的路。

(二十四)加强和改善教育系统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确保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各地要选拔懂教育规律的人士担任教育局长和校长,并加强对教育系统干部、教师的培训,提高广大干部、教师遵守教育发展规律和育人规律的自觉性,提高领导教育和培育人才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