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致那些年我们逝去的青春

致那些年我们逝去的青春

时间:2023-05-29 18:0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致那些年我们逝去的青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致那些年我们逝去的青春

第1篇

[关键词]青春;阵痛;《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自2012年开拍以来,便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关注,这种备受关注的原因除了电影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宣传策略以及明星效应之外,好的故事情节与发人深省的时代脉络也促成了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走红。该电影改编自网络红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小说一直以来被读者认为是最值得期待的被搬上银幕的小说。本文从电影剧本、故事情节的角度出发,围绕青春、成长与阵痛等青春期敏感词语进行分析,解读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一、青春的激情

在影片的开头,导演赵薇为观众描述了一幅极有针对性的青春画面,影片的女主人公郑微初来南方的这所大学,她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追随她心目中最想要嫁的人——林静,一个将郑微看成小妹妹一样的同在大院里长大的青梅竹马的哥哥。故事的开端发生在夏天,一方面是故事情节本身的需要,因为大学的报到时间都在9月份,另一方面就是用夏天的炎热来将这个大学生群体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青春最真实的张扬、成长最真实的激情出来,以暴露出年轻大学生心中的欲望。

这里单以主人公郑微的感情历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这样一群年轻的大学生身体中,充满着各种张扬的激情与敢于重新开始的信念,郑微在追寻林静不果后,心情极度抑郁的她与同寝室室友朱小北、阮莞、黎维娟以及男生老张结下了身后的友谊,在这种友谊的支持与自身强烈信念的影响下,郑微选择重新开始生活,在开始新的生活后,富家公子许开阳开始了对郑微的疯狂追求。而郑微却因为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老张的室友陈孝正,并与其结为死敌,在一次次的反击中,郑微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表面看似冷酷实则内心极其善良的高材生,之后郑微便开始了对陈孝正的死缠烂打似的追求,在郑微充分实践着自身俘虏陈孝正的终极行动攻略时,她也认定即便陈孝正恼她、气她、躲她、烦她,她自要缠他、追他、黏他、不放过他。[1]这种百折不挠又刻骨铭心的行为展现出了那种只属于年少者的轻狂、执著与激情。而结果也正如郑微所愿,两人欢喜冤家终于结成甜蜜恋人。

影片在描述主人公的恋情时,通过对主人公细腻的情感世界、心理斗争进行描摹,将正值青春的大学生的那种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激情淋漓尽致展现出来,使观众随之亢奋,进而产生一种青春无悔的感情。

二、青春的成长

青春有成长,必然会有成熟,青春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路程,在这个路程中,包含了太多的成长、梦想、爱情,也承载了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敏感的回忆。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激情过、梦幻过,因此与青春与成长有关的故事,最能拨动人们的心弦,进而引发强烈的共鸣。在影片《致青春》中,导演透过对青春期女孩的痛苦与醒悟来揭示这个年龄段内所特有的思想,包括青春成长过程中的欢喜、无助、躁动抑或是不安。事实上,影片一直在用一种类似于叙述的方式来描述人物性格,这种描述的方式正好又反映了在经历过这个阶段的成长后,每个人都会走向成熟。

从《致青春》影片的片名看,一方面“致我们”给观众一种莫名的主体感受,好像是特意为我们写的,因为我们都曾拥有过青春,因此观众会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来欣赏这部作品,并跟随故事的发展情节来观摩并回忆自我的青春,在故事情节悲喜交接的过程中,观众也重新经历了一次自己的青葱岁月,回忆了过往的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而“终将逝去的青春”又一次将观众拉回了现实,那些青春终究是逝去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奔跑的岁月里,那些关于自我梦想、爱情与成长的故事,那些看似平淡实则鲜活的存在于我们印记中的人,事实上都一而再地触动着观众的心。

透过《致青春》可以发现,青春的成长本身就带有一些苦涩与淡淡的甜蜜,[2]也正是这种苦涩与甜蜜才给我们的青春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在青春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出现,不管是现实生活与幻想,还是勇敢与怯懦。影片中对爱情的描写,有对爱情执著追求的人,也有见六次面就要结婚的人,有冷静面对男朋友出轨的人,也有将爱情作为一种奢侈品的人,不管是哪样一种人,事实上在其心目中都有对爱情的渴望,青春期的这些人都渴望拥有一段唯美的、浪漫却真实的、长相厮守的爱情,而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了这些人,当青春已过,他们再回首时,好像一切又都还原了本来的模样,似乎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青春,又似乎那样的青春刚刚走过,可是不管怎样,青春是实实在在地站在那里,在你无意间可能又触碰到了你的心灵,引发你无限的遐想。

三、青春的阵痛

当观众看到陈孝正最终因为要出国的原因而离开郑微时,似乎已经慢慢体会到了那种青春期经历的阵痛,年少轻狂的郑微用她特有的张扬甚至是放肆的姿态与陈孝正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这段恋情也必然成为郑微与陈孝正青春期的纪念,每每回忆至此,或许会增添更多的悔恨与惆怅。青春要成长成熟,是必须要经历阵痛的,只有在经历过阵痛之后,青春期的大学生才会褪去稚嫩与幻想,将自己一步一步拉入现实生活中,某种程度上讲,青春似乎与现实是相反的字眼,青春期总能给人一种占有的欲望,[3]来最大限度表现出个体的本我要求。透过《致青春》影片,观众可以以郑微为主线来透视青春期的那种亲切感与彻骨的疼痛感,观众一方面跟随郑微的心灵感受来设身处地体会那种艰难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发展来对人物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进行深入揣测。事实上观众在进行这两部分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忆起自己的青春年少,并回忆在那段时间内自己青春成长所经历的阵痛。以主人公郑微为例分析,在影片的结束,当林静与陈孝正双双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要如何做出选择,当她对自己的心灵进行重新审视并对自己的青春进行回忆的过程中,她是否又再一次经历了青春的阵痛,是否又回忆起了当年因出国而引发的种种心疼,但现实是她已然不是当年的她,她对爱情的选择和理解也已然不是当年那么单纯和执著,对林静的选择应该是郑微经历过阵痛的青春后的一次成熟的选择,她不再为了去完全跟随自己的心而做出某种行为,这种改变本身就是青春阵痛留给我们的余念。

四、青春必然走向成熟

青春是每个人成长都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包含着我们无数的欣喜、苦恼、烦躁与不安,但在成长本身面前,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我们必须要接受成长,必须要面临青春的成熟,因为任何一切在成长面前都是徒劳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时间的流逝和青春的成长。[4]《致青春》影片中,通过前后主人公行为与心态的对比可以发现,当年盛夏入学的那些青涩的面孔,在经历了青春的成长与阵痛后都慢慢成熟了,都褪去了曾经的稚嫩与张扬,都开始关注自我内心的变化与需求,去寻找自己所认为的幸福。在这些人的心中,青春已然是过去的事情了,那个时期的自己都是幼稚的,但却是敢于追求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的。当岁月从他们脸上、身上经过时,他们感受到了那种难忍的煎熬,也恰是这一阶段的煎熬,构成了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若干年后当这些人再相遇,比如当林静与陈孝正同时出现在郑微面前时,我们可以感知他们三个人内心的那种煎熬与挣扎,当现实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你的视线的时候,你会一次又一次被迫成熟,这时候青春就该成熟了。

在深入审视影片《致青春》时我们可以再一次发现,当时那个自喻为“玉面小飞龙”的纯真、美丽、善良、执著、勇敢、张扬的郑微最终也变成了那个成熟、稳重、大气的白领丽人,曾经胆怯、自闭、敏感害羞、自卑的陈孝正如今也已学成归来、衣锦还乡并自信郑微依然在痴情等待。人物前后性情的变化为青春的成长与成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每一个观众都必须要承认经历过青春的阵痛,恍然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而这也必然是青春成长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五、结 语

青春是人们成长过程中一个敏感的字眼,也是极富有生命力的一段时光,青春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体会到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激情与痛苦,进而体会出成长的最本质特征,比如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时光,比如那些一触即发的心痛,比如那些随时充斥于脑海的回忆。通过影片《致青春》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我们可以发现,青春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也是个体必须要经历的且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在整部影片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事实上始终围绕着主人公的梦想与梦想的实现展开,青春的成长是梦想实现的代价,而青春却构成了梦想最为永恒的主题。青春期的大学生拥有任何时代背景都无法去掩盖的个性,那些肆无忌惮的张扬、那些浮夸的追求与梦想、那些漫无目的的行为举止以及那些烂漫的记忆都遗忘在了青春期。虽然在青春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最纯真的友谊、最无所顾忌的张扬以及最远大的理想,但这些依然无法阻止青春的脚步,青春的成长是阵痛的,这种阵痛时刻拨动着走过青春的这些人的心弦,当他们再次回味青春时期的那些彷徨、那些幻想、那些追求的过程中,他们应该可以更加鲜明地理解在那个懵懂无知的年代,他们是如何肆无忌惮地奔跑,并在这个奔跑的过程中不断成熟,不断觉醒。

[参考文献]

[1] 徐丽娜.纪念青春的一种方式——解读《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J].青年文学家,2012(15).

[2] 蒋婷.赵薇导演处女作向“逝去的青春”致敬[J].出版参考,2011(36).

[3] 朱爱莲.试析“80后”青春文学的主题表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03).

第2篇

青春中的人都有过叛逆的心理,我们中学生也不例外。叛逆的我们应该都做过同样的事:喝酒,抽烟,染红发,早恋写满厚厚的情书,穿奇装异服,上可爱接话茬让老师难堪,以和老师作对为乐。

但是你不知道,其实这是在浪费青春。青春是终将逝去的。青春是终将失去的。那为什么不为我们的青春做点有用的事呢?等悼念老是再拿来细细品味定有另一番滋味。

我们的青春没有谁不会犯错。

其实犯错也没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及时改正才对,那些叛逆期的女孩其实说她坏,她也不坏。其实那些坏是那个女孩最本真的一面,当她走过青春叛逆期,她依旧可以变成温顺、乖巧、美好的样子。因此,在我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哪怕是一个人人都不喜欢的坏孩子。

青春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就像在火车路上行驶。选择的车票不同,就代表她的人生过得不同,选错了车票,也没什么,是可以改的。你可以转车在到达目的地。就像要学会转弯一样。

所有不珍惜青春的人都会在年老时叹气。我想叹气又有什么用呢?都怪自己当初没有做对的事。没有后悔药卖的。

我决定了,为了不让自己有什么恶果,有什么后悔。我愿为我的青春闯一闯,为我的梦想拼一拼。因为追梦是每个年轻人应有的权利。

我们的青春尽管说出口那么的骄傲,那么的嚣张。可它本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疯狂过、坚持过、也执着过。最后怎么过都看你有没有梦想过。青春是终将逝去的、终将失去的。为自己做一切有用的事,为我生命中的青春做一份努力。还有一句话“做自己所喜欢的事,为自己而活的精彩。”

我为了我而珍惜青春。

致我生命中终将逝去的青春于珍惜,致我生命中终将失去的青春于努力。

第3篇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给我们了更多的青春的记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张力,让我们回到我们初恋的记忆。带有童话般的叙事和稀奇古怪的镜头,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美丽。《致青春》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正视我们的青春,上演了一幕经典的青春残酷语录,承载的关于青春的一切故事与思想。用真诚与反思打动了观众,让我们同时感悟的生命的可贵,青春的热情。

一、叙事策略中的前后呼应

从叙事策略来看,电影做的相对不错。电影中埋下的几个伏笔为电影增色不少。首先,阮莞每次收到的满天星。电影在在叙事策略上来看,以“玉面小飞龙”郑微为主角,以大美女阮莞为配角,立体形象的表现了整个青春的面貌。毕竟,一个比较普通的角色。回忆青春的那些事,能够唤起更多的共鸣,毕竟大部分人不是阮莞这种大美女,而是郑微这种中上之姿的普通人。例如电影《青春期》塑造一种伪青春故事,做作的表演,荒诞离奇的故事,超乎想象的人物,让人对这部电影产生矛盾和失望的印象。电影《致青春》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阮莞作为配角人物,在整个电影中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给主人公郑微有着精神上的指引。电影在开始不久就有无数人给阮莞送情书,送花的人而且只送满天星的人,引起的观众的注意。为电影下面的叙事成功埋下伏笔。同时为“青春不朽”这个主题增加了非常重要的渲染与佐证。电影前后呼应,在阮莞去世之后,张开解读了秘密。解开了满天星的花语,令人震撼和感伤。宁愿成为配角,脉脉守护自己最爱的人。为不朽的青春最终画上了残酷的句号。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张开在阮莞墓碑前说的话难免有画蛇添足的嫌疑,人物对白与人物性格多少有严重的冲突,但是这个段落的前后呼应,总结了青春的辉煌,见证了青春的记忆,开启了对于逝去青春的忧伤。

电影的最后段落,陈孝正与郑微的对话,解开了曾经的美丽的故事的枷锁。这个段落作为结束,给观众很好的开放性结尾。没有给我们的青春做出最后的盖棺定论,留下了更多的悬念和选择。青春是美好的记忆,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仍然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作为电影为数不多的求婚场景,这个部分是一个虚影。陈孝正在当时不能,也没有勇气解开谜底。这是一个过期的承诺,这是一个人生建筑中的误差。他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猎人,他坚信的原则是打大象的人不会停下来打鸟。对于误差必须给予剪除。生活有太多的无奈,人生本身自私。电影将陈孝正钉在了道德的十字架上,让其痛苦和反思。在电影的最后段落给予救赎与希望。我们一起走过的青春,终于被雨打风吹去,手中的旧船票是否还能登上幸福的轮船?我们不得而知。然而,这种前后呼应真正完成了对我们失去青春的反思与追悔。在叙事结构和策略上完成了对电影主题的总结。青春不朽,我们或许可以回到过去,但小路依旧如故,你我已不是当初。

二、弥漫的女权主义

电影《致青春》是一场女权主义的宣言,是一种对男权讽刺与藐视。电影中,女生成为故事的主宰,她们善良自信,勇敢无畏。男生则自私、胆小、懦弱等。女生们用自己生命中的一切,将自己最美丽的时刻与青春奉献给她们所爱的人。她们承载了几乎所有的一切,她们也将这一切也献给了爱情。郑微为林静可以不远千里流浪,为陈孝正可以放弃尊严与羞涩。阮莞最终放弃一切将要到来的幸福,最终与青春永垂不朽。当然电影更加优秀之处在于电影不是纯粹对于女性的赞美,设置了黎维娟这个人物,使电影人物更加多样化。简单来说,黎维娟是一个“宁愿在宝马车上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欢笑”的人。对于这种纯粹的物质女郎,导演没有给予批判也没有给予任何主观的观点。这个人物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开启了电影对于青春的另一个反思,然而电影导演没有能够深入进入这个反思中。使这个人物成为一个单纯的配角,这无疑给电影致命的打击。或许人物不够重要,但是电影导演给了几乎所有人物的生活和他们的状况,唯独没有说明这个人物的结局,无疑毁灭了电影青春不朽这个主题。

电影中女权主义非常浓厚,导演也将大部分人物的生活给予了说明,导演演义了郑微与阮莞为主线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姐妹情深,爱情伟大。然而几乎电影都将两人的爱情进入到悲剧部分,理性上给观众了一种错误的引导与判断。阮莞残酷的死亡,变相告诉观众,从一而终,生死不渝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是一种悲剧。郑微迷茫的选择,变相告诉观众,大胆追求,执着且忘我的爱情是不可靠的。那么导演如何解读物质女黎维娟的爱情,当然,黎维娟没有所谓的生死之恋,但是依然过上了她理想的生活,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为拜金主义提供一种借鉴和道路。这种感性的认知是不道德的。同时也是对通篇女权的质疑。黎维娟的胜利与幸福,是依附于男人的成功而实现的,她本身的价值是可以被忽略掉的。人物最终几乎是所有人物中最理性最幸福的,这种人物的设定必将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扭曲了价值观。这简直在片面上认同了“学的好,不如嫁得好”。这种形态下的意识无疑否决了青春不朽,否决了爱情的忠贞,否决了女权的优势,只能见证了青春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物质储备。

三、青春的梦想与现实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作为一部青春萌动的电影,我们感受到了现实照进青春理想的阵痛。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过去的我们纠结于如何幻想着理想与现实的重合,现在的我们幻想着现实不要如此的残酷。我无数次从欢笑变成沉默,信心变成失落,但是追求梦想的脚步依然坚定执着。青春逝去的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幽怨与感伤。我们继续着我们的生活,继续缅怀着我们的青春。阮莞的死,将青春残酷语录提高到最高境界。为最纯真的梦想,为最无私的爱恋,走上了不归路。电影中吵杂的音乐到悲伤沉寂的告别,我们做到了青春不朽,灵魂永存。

第4篇

辛夷坞,原名蒋春玲,她是个典型的“80后”,独生子女,出生在广西南宁。初中、高中时的辛夷坞,喜欢看书,并不特别爱写作。辛夷坞从小没受过太大挫折,从小顺风顺水的她大学毕了业,找了份某电力国企的工作,清闲自在。

辛夷坞的学生时代比较像她小说《原来》中的苏韵锦,不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也没什么人会注意,像隐形人一样。辛夷坞曾经在大学毕业的同学聚会上,遇到一个同系不同班的同学,这个同学四年来跟辛夷坞一起上过无数节大课,结果辛夷坞跟她聊了半天后忽然问道:“你也是我们学校的吗?”

辛夷坞也有过自己喜欢的男孩。大学时,她曾为喜欢的男孩熬通宵恶补他最喜欢的武侠小说厚厚的三大本!然后在非常冷的夜晚,徘徊在他可能经过的路上,就为了搭讪几句。冷得话都说不利索了,还要装作漫不经心地把话题扯到那本小说上,后来因为他无心的一句“哎呀,你也喜欢这本书”,辛夷坞高兴得整晚都睡不着。她觉得,这是每个人青春年少时都会犯的傻。

辛夷坞更喜欢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打扰,不惹事,也许正是这种性格,让她成为现在高质高量的作家。然而从小到大,写作,却从来不是辛夷坞的理想。她曾经的理想是做一个超市工作人员,尤其是负责食品区域的,因为看着很多很多的东西挤挤挨挨地堆放在那里,会有一种很充盈的感觉,也觉得很满足。

辛夷坞说,小时候她很喜欢一种有香味的橡皮,淡淡的,甜甜的,但又那么的诱人,她一有零花钱就去买,但总是觉得不够,于是她下定决心——长大了,等我有了钱,一定要买一卡车的橡皮来收藏。多年以后,可以说名成利就的她要买一卡车的橡皮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但她始终觉得,是当初那种感觉,才称得上弥足珍贵。

辛夷坞的青春跟她的人与生活一样,虽然淡淡地,但又处处透出那么些活力与个性。她不爱看的书只有课本,只要是闲书就一点都不讨厌,来者不拒,辛夷坞的读书习惯跟《许我向你看》里的桔年有相似之处。

2006年,辛夷坞构思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写了一段发在网上,第二天下班回家上网一看,点击率还挺高的。备受鼓舞的辛夷坞就这么开始了每天晚上回家码字儿的网络生活,处女作《原来你还在这里》(后更名为《原来》)从此诞生。

成为知名作家后,辛夷坞辞去了国企的工作,赋闲在家。用她自己的话说,每天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养养猫,跟同事聊聊天,上网看一部喜欢的美剧,逛逛街,去旅游什么的,日子悠闲得令人心生羡慕。

辛夷坞不是为了专职写作而辞掉工作的。人都是这样,毕业之后都需要一份安稳的工作来维持生活,但是当写作可以维持她的生活时,她就想,她是不是能换一种生活方式呢?辛夷坞不希望在一个国企里面做一个女职员,然后是一个女中层,就这样平淡过一辈子。她觉得人生应该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对话辛夷坞

课堂内外:要想成为一个作家,需要拥有什么样的心态?

辛夷坞:耐得住寂寞。

课堂内外:一个作家,需要配备什么硬件(比如说要当翻译就学语言,要当设计师就学画画)?

辛夷坞:语感,还有想象力。语感相当重要。你写作的语感与读者阅读的语感是有默契的,如果自己写出来的东西都没有节奏感,那看的人就会很郁闷。

课堂内外:《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创作的灵感、思路、缘起是什么?

辛夷坞:其实挺简单的,好像一切水到渠成,一个很闲的下午,一种很强的倾诉欲望,还有当时相对孤独的生活状态,于是就有了这部小说。

课堂内外:写作,需要有什么工具辅助么?

辛夷坞:我觉得不要因为想写什么,然后去找什么题材和帮助,这样出来的效果不好。我喜欢感受各种触动,很小很小的事,一个帖子的回复,或者记忆的一个片段,有了灵感和触动,你就发现其实灵感会源源不断。

课堂内外:你说过“掌握失去这门艺术并不难;很多东西似乎本来就是会失去的,失去了便不是灾难”,对于终将逝去的青春,你觉得怎样才是不后悔的青春?

辛夷坞: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这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书里的一句话,我觉得用在这里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第5篇

燃烧的时候燃烧,平静的时候平静

在二度创作中,话剧版《致青春》进行了勇敢改编,主人公在离开校园后的命运发生了与原著中不同的变化,一种世俗的逆转。故事的立意从原小说“暖伤 ”情节提炼到寻找我们内心永不消逝的青春这一层面,体现出舞台剧更有利于引领观众在感动之余进行深刻思考的特点。这一次舞台版的创作者在青春的旁边,另外搭建了一个现实,拆掉幻觉和粉饰,让每一个走进剧场的人,能够有机会与真实的自己面对面。

BQ:话剧版《致青春》为什么要做很大的改编?

H:与原著相比,我们把故事的时空打散,分现实和回忆两条线索来回交织。青春的戏码是女追男,而当下恰是男追女,两者会有很强烈的对比,但感情的牵绊却从始至终,就像陈孝正最后回来追郑薇,他经历了一切又恍然醒悟。

X:《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成话剧这件事其实一直都在筹备计划之中。话剧和电影相比更生动直观,每一场的现场表演都可能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另外,由于话剧观众群体相对电影观众来说更熟龄一些,我更期待剧本多一些“接地气儿”的改动。

BQ:话剧中是怎么体现那种 “青春已逝,唯有追忆”的落寞?

H:戏中的每一个人他们活在当下,回忆青春,两者之间的落差让人唏嘘,也有人依照当初的节奏在前行,也有的却成了当初自己最痛恨的那种人。

BQ:《致青春》给人的感觉是人在青春期各种美好、各种梦想,但青春期一过一步入社会这些美好就全都不复存在了。这是你本人的价值观吗?这种想法是否过于悲观?

X:“青春” 只是人一生之中的某个阶段,正因为它短暂且不可复制,因此才有漫长的美好。假如一个人的青春是永驻的,一辈子都活在青春期的天真、懵懂、热情和冲动之中,美感就未必存在了。人的生命是个自然的过程,春华秋实。在每个阶段去做当时最应该做的事,燃烧的时候燃烧,平静的时候平静,这个就很美好。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是不折不扣地乐观主义者。

H:我觉得只要你有梦想,青春将永远流在你的血液里。反之,如果没有梦想,空有年轻,却也青春不再。

BQ:希望通过这部话剧来向观众传递一种怎样的价值观?

H:如今人们之所以回忆青春,可能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一些东西才变得这么思前想后、犹豫彷徨,我希望这部话剧可以让走进剧场的观众重新点燃热情。虽然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繁重,有时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但在作品里我们绝不低头。

青春到底是什么

编剧关渤看到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感慨,“故事中的人那么有力量,我自己的青春呢?我说不出。”那青春究竟是什么呢?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每个人也都会向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敬。当年华不再,当我们身心成熟,我们还能否找到那份属于青春的悸动。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终将发现,青春不是粉面朱唇,身体轻盈,而是强健的意志,灿烂的想象和忘情的爱恋。

BQ:你们自己怎么诠释“青春”?

X:“青春 ”说白了就是人生的半成品阶段,好像将熟未熟的水果。摘下来咬一口,不一定好吃,然而妙处就在于以后再也尝不到了,它的酸涩相对于日后漫长的成熟来说就成了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因而很多人就觉得它有别样芬芳。

H:我觉得青春就是热情,就是荷尔蒙。当你可以冷静下来克制自己不去做那些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的时候,说明你的青春已逝。

BQ:如果让你们用几个词来给自己的青春时代贴标签,你们会概括出哪些?

X:“等待”、“等待”、“等待”……这就是我青春时代最显著的标签。等待未来自己变得更好,等待时间把我变得更坦然,等待我爱的人出现,等待他明白,等待他回来……好像就是这样。

H:我觉得我的标签就是:美国、NBA、篮球。篮球是我那时的执著,我可以把一件我喜欢的事情做得比任何人都好,同样也可以把一件我不喜欢的事情做得比任何人都差。

BQ:你们青春年少的时期最记忆深刻的回忆是什么 ?

X:我上高中那会,学校要求一周有六天必须要穿校服,女生剪一样的齐耳短发,男生清一色小平头。我们的校服是深蓝色的,乌压压的蓝。每次早操或者全校集会的时候,同学们像潮水一样往操场涌动,走在里面总有一种被蓝色吞没的感觉。我每次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总是最先想起这一幕,每个人好像都是一样的,自己反而不见了。

H:我们学校原本是没有篮球队的,我就向校长申请,校长虽然同意了,但条件是我们篮球队每个人的学习成绩必须排在各自所在班级的前 20名。自那之后,除了打球我就带着整个篮球队找学习好的同学补习功课。最后不但完成了校长的指标,还拿下全市高中校际比赛的第一名。

BQ:怎么看待初恋?好像辛夷坞现在的老公也是你的初恋情人。

第6篇

自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在全国公映,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评论,无论是好评还是差评,我想看过的人都会记起属于自己的那段青春,或粲然泪下,或索然无味。但不得不说,那一段时光的确很珍贵。依然记得那似水的流年,我们曾为理想而奋斗;如箭的光阴,我们曾为爱情而疯狂;一瞬的岁月,我们曾为坚持而付出。坐在电影院的座椅上,看着偌大的荧幕上演着对青春的纪念,一句句似曾相识的话语,一张张曾几相逢的画面勾起对曾经有过的青春的怀念。

记得有这样一段对《致我们即将失去的青春》的影评:是的,青春终将散场,现实比电影更加骨感,有着更多的失望甚至绝望,曾经的爱情、梦想、信仰可能无法实现,但不妨为心保留一块温柔的地方,心怀温暖,直面现实。正如这段影评所说的那样,我们这昙花一现的青春,最终将要凋谢,但它如何凋谢掌握在我们手中,或惊艳,或黯淡,但最好的结果是:当我们暮然回首时,青春无悔。当我们在现实的风浪中摇曳不定时,我们会想起在那时为理想而奋斗的我们,在那时为了爱情而舍弃的我们,希望在想到这些时,我们会迎着风浪,脸上带着未干的泪水,坦然面对生活,微笑迎接挫折。那一时的辉煌成为我们终生的纪念,烟花璀璨过后剩下夜空,只有我们曾记得那一瞬的灿烂。时光携带着风沙席卷而过,带走了恋恋不舍的青春,留下了岁月的吻痕。当我们的棱角被时光打磨圆润,当我们的热血被时光抽走温度,当我们遗忘了当初的梦想,当我们成为生活的奴隶,当我们成熟,当我们老去,当我们记忆模糊,我们仍然会记得那些年我们曾有的年华。

青春走了,剩下对逝去的无奈,曲终人散,留下对记忆的留恋。谱一首赞歌,送给被时光带走的青春,载着这青春的火车,向前驶去,而我们只能站在原地目送着他离开,而火车带走的不止是青春,还有爱情,友情,梦想,誓言……时间终将被时间所替代,留下的只是离别的悲伤。放荡不羁之后随之替代的成熟稳重,不再有青春的无所顾忌,只剩下对生活的战战兢兢,再不见青春流年,只希望蓦然回首时仍会记得那些年我们曾有过的青春和那时光留下的唯美!

第7篇

青春,永不散场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许振华

2011年8月,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2013年4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2014年,后会无期;

前些日子,在你我身边,致青春2.

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电影中的青春,脆弱如风干的纸。可是,朋友们,青春真的如此吗?

北大的90后米粉哥张天一,读了一个法学硕士学位,却去卖了米粉。他挑战了自己,他找到了自己的感觉,他认为这就是青春。无独有偶,清华的陈生下海卖了猪肉,如今百家连锁,终成一代猪肉大王。还有北大的"屠夫"陆步轩,还有你身边的她或者他。我们是否会觉得,青春就是不走寻常路,独辟蹊径去致富。然而,青春真的仅仅如此吗?

2009年4月,一个不起眼网站正式上线,很有趣的是,我第一次看见它竟是在洗手间,它就叫饿了么,好奇葩的名字,好尴尬的场合,我相信这肯定是个搞笑宣传。然而,2015年5月,当你我看到票圈里都在推送着王祖蓝给你免费送红包的时候,我才惊讶的发现,这个不起眼的公司竟然已经占有了全中国外卖餐饮行业的第一市场份额。而他的CEO竟是当初交大制冷与低温研究所的两名酷爱打游戏的研究生。不得不说,他们用业绩告诉了所有人,彪悍的青春是不需要解释的。勇敢地选择自主创业,小时候叫"任性",青春期叫"叛逆",长大了叫"作".他们就属于没作死,一不小心作活了那种。很幸运10月在一次讲坛中遇到旭豪师兄,他对我说,创业就是他们的青春,是热爱,是一种纯粹的热爱,是勇敢,是面临挑战的无所畏惧。

大家还记得93年出生的胡振宇吗?又有谁会想到,当初那位只是钟情于烟花爆竹的小伙子竟然在13年的7月,在内蒙科尔沁成功发射了自制探空火箭。在无数荣誉让他备受关注的时候,他说道,是不满足,是不满足点缀了他的青春。

今天我站在这里,觉得很骄傲,因为和你们在一起。因为和你们一样来到交大,一样这么年轻,一样奢侈地拥有着美好的青春。许多人问,青春是什么?青春允许我们失败,青春允许我们重来,青春就是资本,是我们勇于挑战而无需畏惧的资本。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简单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就像歌舞青春中那群疯狂的年轻人一样;青春是试错,就像同去网的小伙伴们一遍遍调试着bug,就是为了我们更好地生活、交流一样;青春是一种状态,就像今天在场的所有人,依然被这群年轻人感动、振奋一样,我们要相信青春无关年龄,只要没有用遗憾替代追求,无论什么时候,你都是正青春。

朋友们,青春是一辆飞驰的列车,我们会登上这趟列车,自然也会到站下车,那么青春一场最终留下的是什么呢?他们提醒我们,留下的应该是扬在脸上的自信、是长在心底的善良、 是融进血液里的骨气、 是刻进生命里的坚强。一个真正拥有青春的人不会总是失败,不会总是怀念与惆怅。

第8篇

1、我们像广阔天宇里的两颗星,各自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行。轨迹虽不同,目标却一致。

2、奖学金和挂科之间的差距不得不让我去怀疑:当年我真的是自己考上大学的吗?

3、你我有各自的轨迹,如流星,能相聚,共步一段旅程,是缘分,但最终将朝着各自方向渐行渐远,是命运,愿你毕业后的未来更幸福!

4、 今天天气不错,明天没有课。。。以后都没有了。

5、打牌啊!一缺三!

6、今天,我们是亲密的同学;明天,我们将是竞争的对手。愿友谊在竞争中更加深厚。

7、我还不懂寂寞是什么,我还未感觉恋爱的快乐,今日与你分别,才第一次觉得情的孤独,才第一次感到失落很多很多。

8、那些年,我们致命的曾经、对不起,我最亲爱的,我的文笔太过稚嫩,无法用华丽的语言写出我们最美的曾经、只好用简单的话语描述、这一天、致我们未曾逝去的青春、这一年、致我们最美的下雨天。

9、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一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慢慢皓首。

10、许多老房子消失了,校园里正在大兴土木。老房子留在照片里,我们呢?我们也能留在照片里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夜晚的樱顶给人深邃的感觉,昏黄的灯光让人眼神有些迷离,漫步在曲折的小道中。她忽然顿了顿,看着我的眼神忽闪一下,“我有个小小的心愿,我喜欢的人陪我走过夜色下的长江大桥。可惜,我的身边没有他,所以我要自己去看场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再见,我的青春,苍白的青春。她挥挥手,消失在朦胧夜色中。望着她的背影,我愣住了。

一晚上,整整一晚上,夜晚,难熬的夜晚。在电脑屏幕前看完这部小说,也许有文字和音乐的陪伴,冷清的夜晚,显得并不孤寂。看着看着,竟然泛起泪光,不知道被那句话触动了心弦,或许我的青春早已不再。记得第一次熬夜看小说,是琼瑶的经典《窗外》。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那些冷酷的文字刺痛我的心,男女主人公多年后再次重逢,早已物是人分,爱已燃尽,形同陌路。我不禁潸然泪下。模糊的记得,三年前,海岩的《永不瞑目》,两天,整整两天,从夜晚哭到凌晨,书的纸页被我的泪水浸透。在被窝里,哭的一塌糊涂,不能自已。清晨,室友看着我红肿的双眼,莫名其妙。或许自己太感性,决定以后不再看这些言情伤感文字;或许已经过了爱幻想的年纪,也许在特定的年纪你才有天真的资格;或许对爱情的渴望,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悄悄的变成了奢望。

爱情,永恒的主题,即使在懵懂的青春,对于女人来说,爱情是生活的全部。但对于男人来说,爱情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无论当初怎么承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男人永远比女人现实而理性。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说好的牵手一辈子,不知道谁半路就放了手。纵使有千般无奈,万般不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承诺,早就灰飞烟灭。男人有时候其实很傻,你以为功成名就后,还能找回当初的那个爱你的人吗。你找不回的是时间,你以为那个人还在等你吗。有些人,等不起。正真爱你的人,不会在乎你是否有钱,是否有地位,因为这些与爱情无关。也许有的时候,女人们不奢望轰轰烈烈的爱情,只希望在下雨的时候有个人撑伞,只希望在迷茫的时候有个人牵着手,只希望在孤独无助的时候有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是谁把心变得柔软,谁是路人,而又是谁将陪我们走向终点。

也许,爱情不是生活的一切,但缺少爱情的青春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趁还有青春,如果爱了就请深深爱。来日若不能圆满,那也不必遗憾。因为青春终将逝去,爱错了,错过了,失去了,懂得了。不管宿命如何,青春无悔。

第10篇

《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一生有你》……这些校园旋律一直是舞台上热演的青春主题。11月8日晚,集结了水木年华、老狼、李健、叶蓓、王啸坤等人的“完美世界·青春怒放”演唱会在上海大舞台唱响。演唱会通过现场重温90年代、00年代风靡校园的流行的歌,唤醒了在场万人的青春记忆。更具特别意义的是,此次演唱会也是卢庚戌电影处女作《怒放》的首映礼。

【李健力挺卢庚戌“触电”】

作为无数青年校园记忆的代言人、水木年华的一员,卢庚戌首执导筒,镜头对准了梦想与青春,讲述了曾经的“怒放”乐队的成员步入中年再度追梦的故事。

演出阵容集结了潘粤明、秦昊、刘孜、吕聿来、严宽、杜海涛、王啸坤等明星。而《怒放》故事更像是卢庚戌自己的故事,2001年,清华校友卢庚戌与李健共同创立了水木年华组合,当年9月,水木年华的首张专辑《一生有你》引起巨大反响。而后几经分合,水木年华剩下卢庚戌与缪杰并组合至今。水木年华以《一生有你》、《在他乡》等校园民谣走红歌坛,成为80后一代的集体记忆。

如今,卢庚戌重新启程追逐电影梦,李健力挺昔日搭档,并与水木年华、老狼、叶世荣等一帮老友共同演绎了电影片尾曲《青春再见》,一经推出便横扫中歌榜、雪碧榜等各大权威榜单,不仅深受歌迷喜爱,也让那些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再次产生共鸣。

此次“完美世界·青春怒放”演唱会,也是继李健离开水木年华后,再一次与成员的聚首;更是《青春再见》原唱老狼、叶世荣与水木年华首次合体表演该曲。其中,水木年华的昔日经典《一生有你》、《在他乡》以及李健个人作品《传奇》都一一展示,现场观众也感受到了当年的校园歌手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

【用民谣唤醒80后的青春】

回顾2013年大银幕,关于青春的记忆无处不在,而其中音乐也是一大亮点。赵薇导演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用了山羊皮的《So Young》,让无数乐迷忆起当年的欧美摇滚初体验;陈可辛更是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流行金曲”串烧出了《中国合伙人》,引发了一批70后的集体怀旧。与两者不同的是,《怒放》更像是拍给即将步入中年的80后,面对迷茫的困境以及当初的梦想,如何继续前进,比起早期的英伦摇滚或流行金曲,兴起于90年代的校园民谣无疑成为最佳的影片主旋律。

此次“完美世界·青春怒放”演唱会,除了水木年华、李健之外,内地最早的一批民谣歌手老狼、叶蓓,以及新晋民谣歌手王啸坤也将悉数登场,让整场演唱会成为集体高歌的民谣现场。不同于摇滚的火爆现场、流行的炫目视觉,民谣音乐歌词与旋律,点点滴滴都是一代人记忆和情感上的共鸣。而那些熟悉的旋律,也再一次唤醒了80后正在逐渐远去的青春。

第11篇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

所有的叫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分记忆。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温柔相待,这世界有几人能够做到?在这个粗暴的世界里,我们被别人粗暴地对待,也粗暴地对待别人。

越是亲近的人,中国式的表达让我们失去温柔拥抱的力量。让我们没有对最爱的人说一句:

“I LOVE YOU”的勇气;让我们不能在离家时,给父母一个有力的拥抱,告诉他们:我爱你们。

爱,成为一个可以随手乱丢的字眼;爱,又成为一种奢侈得不能轻易道明的感情。

最近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全国上演,一时全民回顾青春,青春的懵懂,青春的感伤,那些青春里才会去做的事,牵的手,又傻又二的代价,都扭着青春的腰,或远或近地走来了。

相比之下,我更爱最近上映的部动画片《疯狂原始人》,作为父亲的瓜哥对家人笨拙地守护,一家人晚上睡觉前,他要亲自清点人数:一二三四五六,然后6个人重重叠叠相拥而眠。尽管一家人住在简陋的山洞里,可是当家人围坐在一起,听父亲讲那没有新意的故事,也能体会到彼此之间的相亲相爱。当大难来临时,大力气的父亲将家人们一个个抛到安全的地方,任自己身陷险境。

那种体己的爱人之心,家人之间牵扯不断的温柔之心,让这部有笑有泪的电影,抚摸到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愫。很多时候,我们看起来与家人格格不入,可是在遇到困境时,家人永远是你最踏实的相依。有时,—个有力的拥抱,就是幸福的全部意义。

2013年的圣地婚礼如约在举行,我们有幸与新人们同行,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相互紧握双手那一刻,来自彼此的心意。

相信经年以后,他们足够老,回忆这一幕,在的这一刻,在只剩下蓝天白云湖泊相伴的时光里,有他的感动,有她的感恩。这样,就已足够。

蜜月之行,相信会成为新人们美的百宝箱,幻化成生活的乐观和情趣,在不总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打开这个美的库存,一扫生活中的阴霾与泄气。

这一期的大策划,其实试图呈现一种叫“幸福秘密”的东西,可是写来写去,我们发现,那些藏在生活深海之下,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早已化成一种生活的智慧,让一些人获得爱的能力,拥有爱的能量,并不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

第12篇

[关键词]雕刻时光 镜头 时间

一、“雕刻时光”理论

在电影艺术方面,俄罗斯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对“时光”有着特别的研究:他有两本论著,一本日记集《时光中的时光》,一本电影理论《雕刻时光》。在《雕刻时光》中,塔可夫斯基明确提出了“雕刻时光”的理论。

电影自产生那天起同,就必然依赖观众而生存。没有电影观众,就不会有电影的产生、发展和传播。从这一意义上说,电影导演和电影观众是电影这枚硬币的两个面,两者不能没有对方而单独存在。对于电影观众,他们为何愿意花钱、费时间去观看一场电影?塔可夫斯基的回答是“一般人看电影是为了时间: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拥有的时间。他去看电影是为了获取人生经验。”电影凝聚了人生流逝或尚未拥有的时间,蕴含了广泛的人生经验。观众去看电影正是为了获取这些时间,体验这些人生经验。

塔可夫斯基这里所说的电影,自然是他认为优秀的电影。观众观看电影为了时间,必定是导演在电影中凝聚了时间:

导演工作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将它定义为雕刻时光。如同一位雕刻家面对一块大理石,内心中成品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一片一片地凿除不属于它的部分一电影创作者,也正是如此从庞大、坚实的生活事件所组成的“大块时光”中,将他不需要的部分切除、抛弃。只留下成品的组成元素。确保影像完整性元素。

电影导演与雕刻家的工作有着同质性。他们“雕刻”的对象虽然不同,雕刻方法却无异。电影导演面对丰富繁杂的人类生活。如同雕刻家面对粗糙硕大的石块,他们必先心中有数、成竹于胸,才能剔除杂质,铸造精品。他们的目的相同,他们用雕刀剔除的是冗余,造出的是艺术,而保存的是永恒的人类时间。

对于所有人,时间消逝都不可逆转,逝去的时间如同消耗的生命,不可挽回:留下的只是丝缠般的记忆,每个人对过往的生活都在头脑中留下一团一团难以磨灭的记忆。人类天性喜欢表达这些记忆,古人用雕刻、绘画和文学等艺术作品来表达,而现在。照相和摄影成了人们凝聚时间的主要工具。

电影导演就是那些凝聚时间最优秀的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镜头保存了人类生活中最珍贵的时间:人们在电影中发现这些最珍贵的时间,勾起他们对记忆的确认,使他们逝去的生命得以重访。这就是电影导演为何要拍电影、观众为何要观看电影的缘由。

二、记录逝去的岁月

贾樟柯正是他那代人(或几代人)逝去或即将逝去时间的雕刻家。科技与传媒在今日已十分发达,可历史的书写,或者大部分影像资料记录的都是社会大事和社会高层,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却不被关注,他们的生活和生命甚至被长期忽视:即使一些人有幸得以记录,也往往会有所扭曲,不能传达真实。在这样长久的忽视或扭曲中,人们过去的时间流逝了,却没有保存,许多人的记忆仅仅成了记忆,他们再没有机会重新体验。

对此,贾樟柯有着明确的真实记录普通人生命的使命意识:“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在贾樟柯那里,电影是医治社会遗忘症的医疗器械。

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物都是处在社会旮旯里的小人物,他们无人问津,不被重视:实际上,这些小人物在中国有千千万万,更能代表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每个平淡的生命都有着他们的喜悦或沉重,都值得社会关注和记忆。

小武是一个被人忽略、被人鄙视的小偷。他是“小”偷,所以被人忽略:他是小“偷”。所以被人鄙视。人们忽视的是他的“小”,鄙视的是他的“偷”,可从来没有人关注他也有普通人一样的友情、爱情和亲情,没有人注意小武内心也有单纯与善的一面,没有人尊重作为一个小偷也有他基本的人格尊严。人们对小武只是斥责和嘲笑,贾樟柯却对他报以同情和尊重。

“中国的小县城有千千万万‘小武’,从来没有人表达过他们。但贾樟柯这家伙一把就抓住他了。”小武就存在于贾樟柯出生的那个小城。存在于贾樟柯那一代人的青年生活中。贾樟柯在评价小武时说:“自尊、冲动以及深藏内心的教养,是我县城里那些朋友的动人天性。”所以“到了贾樟柯那儿。他把他们那代青年的失落感,说出来了。”

每一个人身边或许都有“小武”这样的人,每个人的身上或许都有些小武的影子,嘲笑和斥责是对自己的不敬,同情和尊重或许更能留存我们的记忆、提升我们的人生。

《站台》凝疑聚着中国人已经逝去的一段共同时光。贾樟柯用史诗般的镜头将这些小人物(实际上他们可以代表中国那一代人)的这段历史搬上银屏。贾樟柯认为《站台》“讲述了中国人的一段共同经历。那也是我时刻怀念的一段时光。”

贾樟柯的目的在讲述一段历程,记录一段时间,表达凝聚在这段时间里的个人体验:

个人动荡的成长经验和整个国家的加速发展如此丝缠般地交织在一起。让我常有以一个时代背景讲述个人的冲动。如果说电影是一种记忆方法,在我们的银幕上却几乎全是官方书写。往往总有人忽略世俗生活,轻视日常经验……我想讲述深埋在过往时间中的感受,那些寄挂着莫名冲动而又无处可去的个人体验。

《二十四城记》整个是一部回忆之作,三个女人的虚构故事和五位讲述者的亲身经历,记录了一段逝去的历史。贾樟柯认为,“同时用记录和虚构两种方式去面对1958年到2008年的中国历史,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方式。”

不管是贾樟柯电影本身,还是他对电影的认识,都有着明确的记录逝去岁月、凝聚平凡时间的目的,他的人物都是中国最普通的小人物,却也最能代表那个时代。

三、精心选择的镜头

既是“雕刻时光”,“时光”成了电影导演表现的对象,那么“雕刻”就是电影导演记录时间的方法。雕刻不是堆积,也不是简单的削砍,而是精心地去除和保留。具体到贾樟柯的电影中,就是他对镜头的精心选择。

在《小武》中,有一个不易发现但颇具匠心的细节,最能说明贾樟柯对镜头选择的良苦用心。靳小勇电话上拒绝朋友提议婚礼邀请小武时,颇踌躇地回望一眼身后破旧的砖墙。墙上刻着几条历经年月、清晰可辨的身高线,线旁写着“小武”“小勇”的字样。这个镜头告诉观众,小勇和小武从小一起长大,那堵他们经常玩耍于下的墙壁是他们一年年长大的见证。那几条斑驳了的身高线不仅雕刻着他们的童年,雕刻着他们的友谊,还雕刻着他们之间如今难 以弥合的隔痕。这一镜头是贾樟柯精心选择的镜头,是他对“时光”最精巧的“雕刻”。

在《站台》中,导演展现了三次不同的火车鸣声:第一次是影片开头部分演员演出时的学鸣,第二次是几年后崔明亮等人去铁路边听到真正的火车鸣叫,最后一次是影片结尾处水开时水壶如火车鸣叫般的鸣声。影片前中后三次鸣叫,伴随着崔明亮等人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流逝,有着巧妙的隐喻意味。

对于偏远县城里的青年,火车代表着远方和希望。贾樟柯曾说:“我学会骑自行车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骑车到30里地之外的一个县城去看火车。这些事情如今在电影中比我大十岁的那主人公身上。”三次火车鸣声凝聚了偏远县城青年们对未来寄予的希望和失望,凝聚了他们由青春激昂到平凡平庸的人生历程。

同样在《站台》中,有一幕是女青年钟萍和瑞娟在屋里抽烟,她们在烟雾中闲聊,她们的青春也随烟雾慢慢的消散。这一幕有着强烈的时间感,“两人女人的惆怅和着闲散的时光飞逝。这种景象与我的记忆完全一致,并让我沉浸于时间老去的哀愁中。”在这烟雾弥漫的屋里,消散了的是烟雾,消逝了的是时间,而老去了的是她们如花般的青春。

《三峡好人》中。护士沈红远道而来寻找丈夫,在破旧的机械厂找到了丈夫破旧的储物柜,然而这储物柜已披满灰尘,钥匙已打不开锁。沈红果断地拿起锤子,一锤将其敲开。这个尘封的储物柜正是贾樟柯所说的那类“静物”,“静物”虽披满灰尘,被人弃置,可那灰尘上面凝聚着逝去的时间,保留着过往的记忆。“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视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沈红丈夫的储物柜装载着她与丈夫曾经的苦涩爱情,如今已布满灰尘、不可打开:她那果断的一锤,或许正是为了告别这段尘封的恋情,走向另一段崭新的时间。

四、用社会时间雕刻个人时间

贾樟柯电影雕刻时间最精妙的方法是用社会大事定位普通人的生活小事,这一手法意义丰富,最重要的是,将小人物的苦乐人生,印在社会大事的背景之下,给这些小事定下基调。刻上时间:也提醒观众,集体欢庆的时候,莫忘了小人物的哀愁。

小武友情破裂、爱情失踪后回到家中,因戒指事件与父母发生严重冲突,被赶出家门。当他沿着村里的小路一步一步离开生他养他的家时,喇叭里播放着的消息。,小武离家,这一大一小。一回一离,既定位了时间,又烘托了气氛,国家的集体欢乐并不能消除普通人的个人悲哀。同样,在《小武》中。电视和广播里反复播放的是社会治安的整顿和国家严打的政策,小武作为小偷,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顶风作案,为他挽回友谊、获取爱情偷取一份资本,这大事小事的糅合,传达出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剧感。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站台》中贾樟柯对国家大事和个人小事的同时记录。钟萍与张军去医院打胎,钟萍害怕,张军执意让钟萍打掉,两人在楼道里发生争执,这时喇叭里传来建国三十五周年国庆阅兵的声音。喇叭里的声音表明钟萍打胎的事发生在建国三十五周年国庆节的上午,那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国家集体欢乐中,小人物有着他们自己的苦乐,不因为社会的欢乐,他们就减少了生活的哀愁。

《三峡好人》中,两千年多年的奉节县城要在两年内完成拆迁,这样急剧的变化给许多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然而,社会关注的是三峡水坝如何建造和如何雄伟,贾樟柯则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巨变下的小人物们的苦乐人生,记录下这段即将逝去的历史和记忆。若干年后。奉节县城已沉没在深达百米的长江水中,可《三峡好人》还记录着它最后时刻的一段哀戚忧伤的时间。

流行歌曲是时代的心声,是社会世俗文化的风向,贾樟柯惯用流行歌曲衬托普通人的生活。用流行歌给普通人生活定下背景,往往有着反讽意味。在《小武》中,贯穿整个影片的是《心语》,这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歌曲之一,那哀婉的歌声给影片蒙上一层淡淡的哀愁。《站台》是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贾樟柯直接拿来作为影片的名字,来雕刻那一代人永远等待可毫无希望的青春岁月。直接以歌曲名字命名的影片还有《任逍遥》,这又是一个反讽,片中的两个小青年和一个歌妓一直追求着逍遥的人生,可是逍遥总是可望而不可即。在《三峡好人》中,《两只蝴蝶》和《老鼠爱大米》正是那两年最流行的歌曲。歌声里抒发着对爱情的渴望和赞美,两个山西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来到奉节寻找爱人,一对分离了十六年而艰难地走在了一起,一对黯然地离婚。《上海滩》是小马哥手机里的音乐,伴随着他走完最后的人生,那令人荡气回肠的歌声见证了一个普通青年由生入死的可悲青春。《二十四城记》中,《歌唱祖国》是成发集团工人唱了几十年的歌曲,歌声发自他们的内心,他们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可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一段坎坷的人生历程。

贾樟柯的电影拍摄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西部小城镇人真实的生活。如他自己所说,时代大潮汹涌前进时,别忽视了被时代撞到在地的人;贾樟柯的电影镜头关注的正是那些被时代撞翻在地的人,他们虽是普通人,可他们是我们的同伴,甚或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