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时间:2023-05-29 18:0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第1篇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愿做一只健壮的猫头鹰。虽然会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我为人类做贡献的决心。我愿在万籁俱寂的夜晚,睁亮那双有神的眼睛,树起那对敏锐的耳朵,仔细观察每一个角落,仔细倾听每一处的动静,不放过一只作恶多端的田鼠,保卫庄稼的安宁。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愿做一只洁白的和平鸽。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风欺雪压,飞遍世界上每一个有战争的角落。我要用自己象征着和平的白色,警告每一个挑起战争的狂人。告诉人们,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告诉人们只有和平才会有幸福的真理。我愿飞往伊拉克,为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带来希望,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一丝温馨。总之,我要让世界没有战争,让人类幸福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愿做一只不起眼的信鸽。历尽磨难,飞遍大江南北,给等待赤子归来的母亲带来一份安宁,给离别多年的亲戚带去一份温馨,给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捎来一丝甜蜜,给远方的友人捎来一声问候,给同窗多年的学友捎来一份祝福……

,我愿做一只健壮的猫头鹰。虽然会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我为人类做贡献的决心。我愿在万籁俱寂的夜晚,睁亮那双有神的眼睛,树起那对敏锐的耳朵,仔细观察每一个角落,仔细倾听每一处的动静,不放过一只作恶多端的田鼠,保卫庄稼的安宁。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愿做一只洁白的和平鸽。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风欺雪压,飞遍世界上每一个有战争的角落。我要用自己象征着和平的白色,警告每一个挑起战争的狂人。告诉人们,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告诉人们只有和平才会有幸福的真理。我愿飞往伊拉克,为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带来希望,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一丝温馨。总之,我要让世界没有战争,让人类幸福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愿做一只不起眼的信鸽。历尽磨难,飞遍大江南北,给等待赤子归来的母亲带来一份安宁,给离别多年的亲戚带去一份温馨,给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捎来一丝甜蜜,给远方的友人捎来一声问候,给同窗多年的学友捎来一份祝福……

,我愿做一只健壮的猫头鹰。虽然会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我为人类做贡献的决心。我愿在万籁俱寂的夜晚,睁亮那双有神的眼睛,树起那对敏锐的耳朵,仔细观察每一个角落,仔细倾听每一处的动静,不放过一只作恶多端的田鼠,保卫庄稼的安宁。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愿做一只洁白的和平鸽。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风欺雪压,飞遍世界上每一个有战争的角落。我要用自己象征着和平的白色,警告每一个挑起战争的狂人。告诉人们,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告诉人们只有和平才会有幸福的真理。我愿飞往伊拉克,为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带来希望,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一丝温馨。总之,我要让世界没有战争,让人类幸福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愿做一只不起眼的信鸽。历尽磨难,飞遍大江南北,给等待赤子归来的母亲带来一份安宁,给离别多年的亲戚带去一份温馨,给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捎来一丝甜蜜,给远方的友人捎来一声问候,给同窗多年的学友捎来一份祝福……

五年级:刘冬灿

第2篇

假如世界上没有战争,人类就不会因为流血和疾病而死去,亲人也不会因为失去爱人而痛苦。假如世界上没有战争,那孩子就不会为流离失所而感到恐惧、痛苦了,也就不会再让那些无战士白白的送去生命了。

我曾经在电影、电视上看到过无数的战争场面。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一瞬间,亲人没了,房子没了,食物没了,衣服没了,快乐没了,有的只有鲜血、疾病、疼痛和失去一切之后的痛苦与灾难。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是无限,我们要永远的和平,不要战争。我们要充满阳光和爱的世界,不要血淋淋的环境。让我们为战争敲响丧钟而努力吧!让孩子有地方玩耍,让老人有地方健身,让中青年人有地方工作,让明天的世界更加美好。我们一定努力!努力!再努力!

指导教师:杨玉林

第3篇

在课本里,我学了一课《亲爱的爸爸妈妈》的课文。书里告诉我们,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让无数的无辜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特别是书里描绘的战争场面太可怕了!合上书,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幅幅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一想起来我就感到害怕。

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步枪、机关枪,死亡了一千多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更大,几十个国家,十几亿人被卷入战争,战火纷飞,血流成河,死亡了五千多万人。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中国人牺牲了近两千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国在日本的两个城市投下了原子弹,一瞬间,城市变成了废墟,十几万人成了受害者。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多么大的灾难啊!

未来的人类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和平、友谊 、科学发达的美好未来;一种是战争、死亡、面临毁灭的未来。

那么未来的战争将是什么样呢?现在科学越来越发达,战争武器越来越先进,有导弹、火箭、原子弹、氢弹、化学武器、光武器……想到这,顿时在我的脑海里出现许多悲惨、可怕的景象,人们在互相残杀,许多人在血与火中搏斗,在枪林弹雨下生活,我们青少年、儿童不能上学,无家可归,人们的尸骨到处可见,我越想越感到浑身发抖、手脚冰凉。就好像导弹、火箭正在我的头顶上呼啸飞过,原子弹的蘑菇云笼罩在地球上空,一下天空暗淡了,绿树烧焦了,鲜花枯萎了,动物死亡了。这时,我感到自己的整个躯体也僵直了……

战争真可怕,我们要制止战争,消灭战争。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下,清晨我们高兴地上学,假日我们还可以去玩,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我多么希望世界永无战争,人们能永久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的愿望,也是全世界人们的心愿。愿全世界人们团结在一起,反对战争,保卫世界和平。

第4篇

[关键词] 史诗;贝奥武夫;反思

电影《贝奥武夫:北海的诅咒》改编自同名的英国史诗《贝奥武夫》。原著长达3 182行,是一部集英雄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于一身的史诗。[1]全诗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1 903行)叙述了青年武士贝奥武夫渡海到丹麦诛杀及其妖怪母亲的故事;第二部分(1 904~3 182行)叙述了年迈的国王贝奥武夫诛杀毒火龙为民除害的故事。同时,作者用暗示和插曲的手段,在主要情节里穿插着许多英雄时代日耳曼民族的历史和传说,反映了公元5~6世纪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代(“英雄时代” the Heroic Age)日耳曼世界的英雄生活。(李斌宁,67)电影改编成电影时,导演罗伯特・泽米斯大刀阔斧、删繁就简。他忠于原著,保留了贝奥武夫降妖除魔的基本情节,塑造出一个胆识非凡、武艺高强、富有责任心的英雄形象;同时又有所创新,改动了部分情节,删去了血亲复仇的次要情节,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欲望主题,使故事中的人物赫洛斯伽(Hrothgar)、格伦德(Grendel)及其母亲、毒火龙等围绕着与贝奥武夫(Beowulf)的关系展开,从而使贝奥武夫诛杀妖怪的两个故事有机统一起来,反映了导演对人性的反思。

一、对英雄的赞美与期待

英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取向,不同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对英雄的评价标准。英雄文化基于原始氏族社会具有生存竞争性的部落战争基于崇尚勇武的时代风尚,基于渴望凭借武力建功立业的普遍社会心理。英雄文化的核心是把勇敢无畏勇往直前的勇武精神视为男人的最高美德的英雄观念。尚武精神是男子的动力,尚武建功是战士的天职,英雄观念的社会化孕育了英雄文化。[2]在史诗反映的年代,北欧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由于仅靠农业生产不能维持生活,日耳曼人经常通过战争和抢劫来积累财富,战争成了谋生和积累财富的手段。各个种族和部落为了生存,常常为了有限的资源而相互残杀。如史诗中描写的高特人与法兰克人、丹麦人与朱特人之间的战争。面对大自然的各种灾难,人与人之间的侵略和掠夺,人们需要英雄能挺身而出,保卫自己种族部落的利益。因此,人们崇尚武力超群、英勇善战的勇士。衡量英雄的标准便是是否具有超人的武力。因此在早期的文学中,地震,洪水、旱灾、水灾、飓风等常常异化为各种与人类作对的妖魔鬼怪,祸害人类,直到具有超凡能力的英雄出现来救民于水火中。贝奥武夫身上就反映了古日耳曼人对英雄的向往的品质:他能在惊涛中驾船,在激浪中游泳,同时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在影片中,导演塑造了一个胆识过人、武力超群同时又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英雄形象。

影片中,导演通过衬托的手法表现了贝奥武夫过人的胆识。在影片的开始部分,画面显现出漆黑的夜晚,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空,电闪雷鸣,狂风呼啸,大雨倾盆,贝奥武夫和他的伙伴在奋力摇橹、破浪前往丹麦。在这样凶险万状的环境中,贝奥武夫却毫无惧色,哈哈大笑,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海怪长着血口獠牙,令人见之魂飞魄散,恶魔格伦德面目狰狞、阴狠恐怖,毒火龙能腾空飞翔,口喷毒火,然而,贝奥武夫毫无畏惧,勇敢地与之搏斗并最终将之一一诛杀;尤其是在和格伦德搏斗前,他的助手威拉依夫对于是否能打败怪物没有把握,感到忧心忡忡。而贝奥武夫坦然裸身安睡,一点也不担心即将来临的恶战,充分显示了他的过人胆识。

超群的武力是战胜敌人的保证,贝奥武夫就是一个武力超群的英雄。史诗里记载了贝奥武夫的武力和胆识:“他打仗出了名,一双铁掌,十指间不下30个人的力量,一个人肩负30副缴获的铠甲。”[3]影片通过诛杀海怪,大战格伦德和毒火龙展现了贝奥武夫的勇武。特别是在与怪物格伦德搏斗时,看到怪物没有武器,他不屑于用武器战胜后者,就主动扔掉武器,赤手空拳,打得怪物落荒而逃,最后竟硬生生将格伦德的右臂从肩头扭断。

除了勇气和武力之外,各个时间对英雄的标准里还有一条就是对集体利益的维护。如果说贝奥武夫最初渡海来帮助诛杀格伦德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个人声誉、建功立业,那么诛杀毒火龙则完全是为了集体的利益。毒火龙出现时贝奥武夫已经是八旬的老人,体力已经衰退,面对凶猛的毒火龙烧毁村庄、祸害百姓,他毅然决心亲自诛杀。尽管预感到此去凶多吉少,王后劝他让别人去拯救国家,自己安度晚年。但本着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贝奥武夫断然拒绝做个逃兵,亲自去杀妖降魔。

因此,电影贝奥武夫几次诛杀妖魔的场面,塑造了一个胆识过人、武力超群、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英雄形象,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既有巨大机遇,又面临着深刻挑战的时代,同样也需要具有英雄气魄和大无畏精神的人开辟道路,带动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也反映了我们的时代对英雄的期待。

二、反思人性弱点

然而,电影贝奥武夫绝不是像史诗贝奥武夫那样,仅仅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导演和编剧通过对史诗部分情节的改动,融入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在史诗中,格伦德及其母亲、毒火龙作为与人类对立的势力,是恶的象征; 而贝奥武夫作为保卫人类的力量,是正义和善的化身。贝奥武夫打败他们,象征着善能战胜恶。而在影片中,善与恶的主题弱化,而欲望的主题得到强化。贝奥武夫不再是单纯的英雄,同时也是一个人,有着人的欲望、。格伦德的母亲也从一个凶神恶煞的母妖变成了美丽动人女人,象征着诱惑,实际上是人自身欲望和的体现。格伦德及毒火龙则象征着人类欲望和过度膨胀结出的恶果。[4]黄金号角是导演和编剧添加的元素,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它象征着权势和财富,人对它的占有象征着对权势的贪婪和对财富的过度追求。

在电影中,导演没有仅仅表现贝奥武夫作为英雄的闪光的一面之外,同时,也把他作为一个人来表现,人性中的弱点也在他身上表现出来,如欲望的膨胀、的泛滥。而欲望和的膨胀给他自己、国家带来了灾难。史诗中贝奥武夫是高特人,是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英雄,没有图谋王位的野心。在高特老国王死后,王后曾欲立他为高特国王,被他婉拒,他甘愿辅佐国王之子赫特里德。直到赫特里德死后,高特面临群龙无首的局面下他才登基为王。而在影片中,导演做了一定的改动,在贝奥武夫杀死格伦德及其母亲后,丹麦国王赫洛斯伽欲立贝奥武夫为王,贝奥武夫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谦虚和推让。电影中就表现了欲望的过度膨胀带来的恶果。贝奥武夫做了国王后并没有满足,为了拓展更大的疆域,使自己的威名远扬,他开始不停地征伐和杀戮。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但并没有给他带来满足和幸福。在影片中,贝奥武夫骑在马上巡视战场时,意气消沉,郁郁寡欢,失去了当年豪迈的气概,这可以说是过度膨胀的欲望带来的。

史诗是以歌颂英雄为其主题的,影片受到史诗的限制,在情节方面必须不能偏离史诗太远,不能在欲望有害性方面过分阐述。编剧另辟蹊径,用来代替欲望。是人性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和人的其他欲望相比,它更为强大,更难以抑制。古往今来,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在实际生活中,因的膨胀而导致的悲剧比比皆是。而且在编剧看来,现代人过于沉溺于物质和享受、精神空虚,因而带来许多自然和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就表现了沉湎于享乐而造成的恶果。

影片在开始就向观众展现了当时人们纵情酒色的风气:上至国王,下到普通的仆人,都在放纵着自己的欲望。事实上,正是人们的招来了格伦德:它受不了人类寻欢作乐的声音。从而给国家带来了灾难。在影片中导演改编了贝奥武夫杀死格伦德的母亲的情节。格伦德的母亲从史诗中的凶神恶煞则变成了美丽动人的女妖,充满了诱惑,她象征着的诱惑。影片暗示出格伦德是丹麦国王赫洛斯伽的后代,是赫洛斯伽产出的恶果。同样,贝奥武夫也没有经受住权势和的双重诱惑,母妖许诺给他梦寐以求的权势以及美色,因此贝奥武夫步了赫洛斯伽的后尘,所以才有毒龙出世祸害国家。

导演对影片的处理显然融入了自己对人性及现实的思考和忧虑。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 ,它促使人类不满足于现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索、发现、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自己,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高度发达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的欲望推动的结果。但人的欲望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往往会过度膨胀,给人类带来苦果。现在人类创造的文明高度发达,驾驭自然的能力也达到了前未所有的高度。然而,人类面临的问题与古代相比,是不是少了呢?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物质财富的创造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是全球有相当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物质财富的过分追求和争夺造成的争斗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进入20世纪以来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数以千万人口的伤亡。如今,战争的阴云至今未消,人类制造出的武器登峰造极,核武器可以把地球毁灭上数次。现代人对自然界的过度索求,造成了环境退化,资源枯竭的困境。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可是具有讽刺性意味的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压力普遍加大,造成了人的生活意义和幸福感的普遍消失。这一切在导演和编剧看来,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欲望过度膨胀造成的。影片的副标题:北海的诅咒正是揭示了影片的主题:欲望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这种灾难几乎是宿命性的:只要存在着欲望,就会有灾难。影片的结尾处新任国王威拉依夫手捧着黄金号角面对着充满诱惑的女妖。和他的前任一样,他也面临着权势和的双重诱惑,他会做出什么选择呢,他会重蹈前任的覆辙吗?编剧给观众以思考的空间。

三、结 语

导演和编剧通过对史诗创造性的改编,既保留了史诗的主要精神,讴歌赞美了英雄。同时又表达了对人性和现实的忧虑和反思,开拓和深化了史诗的主题。尽管如此,导演和编剧也不是悲观地看待人类的命运,他们对人类抱有信心。他认为,尽管有种种缺点,但人类有能力修正自己的错误。贝奥武夫杀死怪物格伦德和毒火龙就体现了导演和编剧对人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赋宁.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J].外国文学,1998(11).

[2] 蔡宇知.英雄史诗与英雄文化[J].新疆科论坛,1992(03).

[3] 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开封: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第5篇

在暑假当中,我阅读了德国作家雷马克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写的一本小说《西线无战事》。它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这本书的书名“西线无战事”是在一战最后两年,人们在德国军方的战报中可以成百次地读到的句子,对此,有人相信,有人怀疑,可是只有少数人知道,在这个句子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毁灭。

《西线无战事》讲述的仅仅是主人公,二十岁的德国小伙子博伊默尔,以及他的同学和朋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最后两年里的战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博伊默尔和他的同学当初只是些十八岁的青年,在长期接受老师们灌输的所谓“英雄气概”,“神圣职责”和“祖国”等爱国主义口号后,自愿报名参军,经过短期训练后开赴西线参战。但自从上了战场的那一刻起,这帮热血青年对生活热忱的理想便在残酷的硝烟与弹片的现实面前破灭了。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抵抗不住连天的炮火和壕沟里的野蛮撕杀。他们的眼中只有鲜血、残肢,、碎肉、脑浆和毒气。活生生的同学和战友一个个阵亡,战场成了一个个无名士兵的坟墓。他们每天都在生死线之间挣扎着,直到死亡。

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战争就是毁灭的代名词。战争摧毁着一切。记得书上说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造成5000多万人的死亡,各国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大灾难。战争不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并给活着的人——特别是参加战争并在战争中成长的那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造成无尽的摧残。与军队里的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大多在战前就有了工作,家庭,战后可以很快恢复正常生活。可是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是仅有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上战场前他们从来没有过职业,他们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接着战争教会他们野蛮无情,教会他们丢弃梦想,让这些年轻人每天在野蛮与良知,现实与梦想,这些极端之间苦苦挣扎,直到最后原本纯洁的心灵被完全摧垮。

虽然战争意味着毁灭与灾难,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战争一直没有停止,人类对和平的呼声也一直没有间断过。近日来,我们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了解到,现在伊拉克境内已经战火连天,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十几天的战火已经使大批的军人身葬战火,许多平民无辜丧身。战争,给多少伊拉克人,美国人,英国人……的心中留下阴影,给多少伊拉克、美国、英国……家庭带来黑暗。我为这又一场灾难的出现而感到悲哀。几千年来,这个地方曾遭受过多少次战争的毁灭。古时候,这里曾是美丽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无数部族都梦想着占有她。最先踏入这块土地的是苏美尔人,接下来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赫楞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古罗马人,土耳其人,直到现在的阿拉伯人。下一个可能就是美国人了。只有强者才才能统治这片土地,弱者就要遭受灭顶之灾!这便是这块土地的历史,一部野蛮征战与文明建设的历史。我们不否认那些些古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当一个古老文明被一个年轻的用武力取代的时候,其代价便是成千上万的男人,妇女和儿童被屠杀,多少的辉煌的建筑,亘古的遗址,精美的艺术品及其他人民劳动成果被毁坏,无数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古人进入这片土地为的是食物,现在美国人进入这块土地为的是石油。但他们的代价都会是一样的——无数人生命的丧失与心灵的摧残。千百年来,人类时时刻刻对和平发出真切的呼唤。战争的恐怖和残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这一切都是人类无泪的悲哀。

在这部小说的最后,就在和平即将到来之前的一个宁静的秋日,博伊默尔已经被战争摧垮,想到自己无法面对将来的生活,轰然倒地。他阵亡了。此时是1918年10月,这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第6篇

一、 美国生态文学作品所蕴涵的生态意识

(一)生态文学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生态文学与其他文学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述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生态文学中人和自然的关联具有极为深刻思想内涵。充分挖掘生态文学思想内涵是当前生态文学研究的重要工作内容。

1. 对于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盲目发展的批判。在19世纪,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破坏自然和生态平衡问题。[1]生态文学通过文学作品形式对现代工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批判,其中生态文学对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贡献持有肯定态度,但是对于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暗示和批判,从而让人类对于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环境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并在未来发展中开发出节能环保的科学技术。

2. 人类在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中应当承担的生态责任。作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一员应当具备着社会责任和保护生态责任,其中生态责任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应肩负的责任。在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时,同时也给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应当肩负着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责任,从而维护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

3. 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人类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中衍生的生态系统问题和自然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因此,人类在发展经济中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利益,并不断约束自身的行为准则,减少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并维护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重新回归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整体中去,充分认识到人类发展和自然整体和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二)对美国生态文学进行研究

在对美国生态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时,需要先对美国早期的“荒野”进行研究和分析,其中“荒野”是指自然环境和原野。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生态学和文学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原始自然不需要倚赖人类生存,具有较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有着微妙的联系,所有事物和生物间的能量相互影响。

不同社会阶段和社会角色对于自然的定义都有所差异,其中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作家定义自然为“热情、敬重、回归”,美国当代灾难影片中隐喻了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理论。[2]美国著名影片《狂蟒之灾》展现出自然不再遵循着人类的思想意识而存在,自然有时也会不顺从人类。正如人类捕捉的自然生物也会奋起反击,让人类手足无措。譬如人类热带雨林中游走时,即使涂抹了防虫液也无法彻底消除原始生物的叮咬,自然生态环境下的巨蟒袭击使得人类产生无限恐惧。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也多次对大自然的奇妙进行诠释,尊重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不干预大自然的自然发展,是当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原始自然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身份和地位都是相等的,包括人类生命,自然生态系统不倚赖于人类生存,因此也并没有赋予人类最高的生存权利和地位,并且当人类做出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事情时,自然生态系统会惩罚人类作为破坏自然的代价。

知名小说家家福克纳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熊》中,同样表现着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影响,厌恶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始作俑者,急切渴望回归洁净而美丽自然。该部小说结尾通过阐述现代社会发展历程来暗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其中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因素是大面积地破坏森林植被,这对自然生态系统未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从中可以看出小说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切关注。

二、 灾难影视作品和生态文学作品的密切关联

(一)文学和影视作品有着极为密切关联

当前来说,绝大多数经典影视作品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其中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者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的认识和思想观念,影视作品具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借助影视动画和声音给观众塑造出鲜明的事物特征。通过结合静态文字与动态影视作品,从而让电影生动形象的展现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3]文学发展史源远流长,世界各国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同时给影视作品提供了更好的创作思路,还赋予影视作品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观众来说,仅有内容的影视作品是无法从内心深处引感共鸣的,还需要具备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影视作品通过借用文学作品表现手法改编出具有文学特色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具有着许多价值,其中观众通常容易忽略的是情感价值。为了凸显出影视作品中的情感价值,可以精炼文学用于电影创作,通过文学来表述思想情感既是直接的亦是含蓄的。在影视作品创作中,采用文字形式来表述思想情感并获得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无论是处于何种社会阶段中的影视作品,都具有时代意义和现代社会意义,不仅包含着对现代社会的反思,还包含有对未来的期望,并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影视作品的材料大多取材于F实生活,并在电影中表述自身的思想情感,从而表达出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影视作品中融入文学能够使得影视作品内容更加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从而凸显出电影作品的现实社会意义,并让观众能够深层次的领悟到社会发展意义。

(二)生态文学和灾难影视作品之间的密切关联

1. 美国灾难片具有生态文学背景。西方许多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都起源于生态文学意识和生态思想,同时还掀起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不断蔓延的狂潮,生态文学思想也逐渐演变成“回归自然”。在美国文学历史上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都涌现出许多具有时代意义和政治意义的文学作品,其中,文学作品写作风格包含有唯美的和惊悚的。而这种文学作品所采用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对生态系统环境破坏的讽刺和惋惜。

2. 生态文学和灾难影片相辅相成。一是灾难影片的创作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态文学。其中生态文学给予灾难影片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资料和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影视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内涵都需要生态文学作为思想宣传基础;二是生态文学与灾难影片两者相辅相成,生态文学能够给予灾难影片创作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和思想内涵,生态文学的快速发展也推动着生态思想渗入,灾难影视作品能够不断拓展生态文学空间和领域,从而大力宣传生态文学知识和思想内涵,生态文学和灾难影片相互辅助,并完善自身的结构体系。[4]美国灾难影视作品与生态文学意识和生态文学思想互相融合,并通过高新技术科技向观众展现着未来可能面临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生态危机,并让更多的人开始注重到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此外,美国灾难影片还展示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价值观念。

三、 灾难影视作品体现的人文意识和精神内涵

(一)对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批判

在现在经济化时代下,虽然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人类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意识却有所下降。譬如核技术和基因工程等,这些先进技术不仅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进化贡献,还给人类带来了生态系统不可抹去的灾难性问题。由于影视作品具有信息传播的特性,灾难影片也因此而完型。通过灾难影片来展示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危害,并让人类从影片中真切感受到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生态危机,若是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与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相和谐,就有可能会出现电影中的生态危机以及世纪末日。

美国典型的灾难影视作品《生化危机2:启示录》中,生态危机的起源是“蜂巢”生化实验室中扩散的病毒,这些病毒不断蔓延并控制人类身体和行为,受到病毒感染的人类也会在病毒控制下而肆意杀人,从而导致社会秩序出现极为混乱的局面,人类受到病毒入侵成为吸血鬼,人性的善良已经泯灭。高新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人类为了控制病毒大范围蔓延,只能牺牲病毒感染者从而保证人类的生命,引发灾难原因是人类还是灾难病毒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自然个体应当履行的生态责任

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个体应当自觉履行生态系统保护的责任,思考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是否给自然环境带来危害,灾难影视作品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享受,还给观众带来无限的反思,并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责任。

经典的灾难影视作品都有着极为特殊的教育意义,譬如影视作品《10.5级大地震》与《天外来菌》在结尾并没有展示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发人类无限的深思。在影视作品中只有引爆核爆炸才能彻底阻断灾难,但是人类目前的技术难以解决灾难,如何在灾难中谋生值得人类深思。

(三)灾难影视作品中体现的自然和谐思想

灾难影视作品给人类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和无限反思。国家在战争后可以快速恢复,但在自然生态危机中是难以快速恢复的。因此在面对生态系统危机应当进行不断反思,并自觉履行自然个体的责任。

美国生态灾难影视作品的主要背景是温室效应,其中较为典型的灾难影片《后天》,该电影斥资1.5亿元来构造了冰期中的地球,让人类明白在长期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和自然环境从而引发气候突变,全球暖化后温度突然降低,人类直接进入第二个冰河阶段的后果。恶劣的环境气候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纽约城正面临着死亡灾难。在影片中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和权利的建筑物在风雨中淹没和倒塌,美国自由女神像被洪水埋没于地底,代表着文明的国家图书馆也被积雪掩埋,纽约城受到冰河期的严重打击,所有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和权利力量的建筑标志都受到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正在彰显着掌控生态个体的威力和主导型地位。在影视作品中所有的个体生命都无法抵抗自然破坏,任其肆意破坏,而带来这种破坏情r和人类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如何维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就成了人类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结语

灾难片是反映当下人们生存环境恶劣,生态意蕴的一种特殊表现载体,能够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并对自身更好的在环境中生存进行反思。

就目前电影市场来说,当前美国好莱坞灾难影视作品是灾难片中的经典,影片创作内容和手法都值得电影界深入考察和学习。在影视作品单纯的只倚靠先进科学技术来营造生动的视听效果,是无法真正达到教育目的的,应借鉴和学习美国灾难片的经验,在灾难影片中融入生态思想价值和人文意识来不断提升人类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岳丽萍.美国生态文学与美国灾难电影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4):59-62.

[2]吴亦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生态电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11.

第7篇

人间四月,原本已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温暖时节,然而一场罕见的鹅毛大雪却纷纷扬扬地飘然至华北数地,让人们在两天内亲历着这个春天冬夏易节般的寒冷;已经是绿了芭蕉,红了樱桃的时节,让原本是青山绿水有着藏茶之源的历史文化古城四川雅安,一夜间便在7.0的大地震中,樯橹灰飞烟灭,呈现出满目疮痍、屋倒人亡的凄凉之景。

这个春天,连日的疆土纷争带来的不安、H7N9禽流感病毒带来的恐慌、雾霾粉尘恶劣天气给人们心里带来的忧虑,尚且还没有被驱散,雅安大地震的惨烈,却又给这个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克难奋进、多灾多难的国度,无疑是雪上加霜,让人们的心在这个春天感到异乎寻常的寒冷。

记得曾经的一位伟人说:与天斗其乐无穷。然而无数的事实却在证明,与天斗,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生命脆弱的不堪一击,没有感到任何的乐趣可言;与天斗,每一个逆天的结局都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类被逼的无处可逃;与天斗,春天没有了人与自然相呼应有的温暖;与天斗,尽管是和平年代,尽管没有了硝烟弥漫,没有了枪林弹雨,但却常常因人们急功近利的发展,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天灾人祸中失去的比在战争中更快、更多、更惨;与天斗,这个春天,面对国家和人民遭受的灾难,人们没有感受到春暖花开时大自然应有的温暖,感受到的反而是无数生命的悄然逝去和国家发展遇到诸多纷扰带来的身与心切肤的寒冷与忧虑!

也许,在这个春天,我们在渴望季节温暖和祈福天灾不那么炎凉无情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反思与理智地分析和总结每一次人类顽强与天灾抗争的过程,学会用科学的方式去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许,在这个春天,我们学会一边用友爱与互助的坚强,紧紧手拉手相互支撑着走出寒冷的同时,更应该学会用博爱之心去温暖着人类与大自然;也许,在这个春天,我们不仅要学会一边用坚强和坚定之心去救助那些天灾中的人民;更应该学会用客观与包容之心去温暖着我们正在发展中的国家。

这个春天,为了灾区那些已然逝去的生命能够安息, 让我们去学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个春天,为了灾难中那些逝去亲人与家园仍能坚强活着的人们,让我们去学会团结与互助;这个春天,为了我们的灾区同胞能够迅速重建美丽家园,让我们去学会奉献与真诚;这个春天,为了我们共同的平安与幸福,让我们真正去学会珍爱生命,去珍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诗人雪莱曾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在这个春天,我们却想说:春天已经来了,冬寒一定会远离!

-------书于2013年4月20日为四川雅安大地震祈福

第8篇

作文1:反对战争

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过鞭炮声和礼炮声。我们反对战争,不喜欢战争是因为战争的日子是炮火连天的。到处是浓烟烟的一大片,不仅污染了空气和臭氧层,而且还让很多人丧失生命,丧失亲人,丧失家园。在生物圈中的植物,动物也只是寥寥无几。

现在战争少了,但是在中国以前,战争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让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这不仅如此,要是两败俱伤,这有让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战场上,到处血淋淋一片,血流成河,实在太可怕。我们不希望世界的人互相残杀了,不想让各国的人都是罪魁祸首,我们热爱和平,渴望和平。

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们不怕战争,中国人是勇敢,不会向敌人低头,屈股,死也要守国这两句是我对战场上英勇献身战士的概括。他们的光辉形象,永记我新。历史,有那么多的应用战士,他们为国而死,死而不憾,现代人也会一他们为榜样,“死而后已,鞠躬尽瘁”,“视死如归”。我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正属于复兴时期。还发明了许多尖端武器。

什么都是使用高科技,别人来攻击我们,我们也会有十足的把握去战胜它。有这样高超的技能和为国而死的英雄。胜利难道还不属于我们?虽然我们反对战争,但是我们不怕战争。虽然战争是付出了不少代价,但是换来未来人民的安宁生活,也是值得的。

作文2:反对战争

大家都知道,战争是可怕的,又是可恨的。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段至今都使国人忘不掉的历史,那就是长达八年之九的。

在时期,日本侵略军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在中,日本侵略军共屠杀中国人三十万之多,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数字啊!相当于非洲地区的一个小国的总人数。

时隔数十年,虽然现在的中国处于和平状态,但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仍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二零零八年,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参赛队伍中,伊拉克只来了一名运动员,还有的国家,连一名运动员都没有来到中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许多运动员的国家都还处于战争之中,有的是在冲出敌人的封锁线,赶来中国参加奥运会时不幸遇难了;还有的是受到了国家的限制,不能来的中国参赛。这就是战争的可恨之处。战争使人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战争使人们更加贫穷,疾病频发;战争使学生们不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好好学习,不能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地度过童年时光。

虽然我们制止不了战争,但我们可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长大成为一名勇敢而又坚强的维和队员,去世界各地?i卫和平,让世界所有的国家都不会再有战争;让世界各国都团结友爱,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美好家园之中。

所以,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作文3:反对战争

有人问我:“战争是什么?”

我回答:“它是噩梦,是厄运,是人类的野心,为了争权夺利,而展开的拼搏;是痛苦,是挣扎,是以可怜的人民,广阔的土地为赌注的厮杀。它是一场场可怕的灾难。”

多少的人民在战争中痛苦死去,多少的士兵为了自己的国家生死拼搏,战争让人们恐惧,战争让人们胆怯,战争让人们失去亲人,战争让人们丧失生命。人民向往和平、向往美好的生活;人民向往舒适、向往安宁的生活,可为什么总是战争不断,战火连天呢!原因就是:人类的贪婪。

人类的文明有上百万年,是岁月的沉积,是历史的沉淀。人类从古猿人到现代人经历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但唯独不变的是战争。多年的战火,永不停息。

人类恐惧世界末日,人类恐惧外星人入侵,人类恐惧灭绝,但人类一直恐惧的东西从未来过,而真正给人类带来伤害的是战争。

第9篇

核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在核战争中曾经带给人类巨大的伤痛,一次次的核电站事故也让大家对于核能望而却步,但是同时核能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全球的能源危机因为核能有所缓解。核能在带给人类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生活环境,但我们坚信未来核能的和平利用是有可能的。

一、核能利用的现实矛盾

核能的和平利用是可能的吗?从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现象开始,人们开始进入核技术研究领域:原子核结构模型的建立,同位素概念的提出,人工放射性和裂变的发现等,核能的理论基础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用著名的方程式E=MC2表示,该方程式表明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其比例常数为光速的平方,爱因斯坦理论在1905年发表之后,世界各国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一些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观察与分析,证实了理论的正确性与核能的存在,特别是铀原子核吸收了一个中子以后会分成两部分的现象,引起了核专家的兴趣。1939年,科学家首次揭示了核裂变现象,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让世界真切地感觉到核能强大的力量,死伤几十万人,整个城市在瞬间化为一片废墟。1986年4月,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的神话,炸毁了苏联人民的骄傲。2011年4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再次发生七级核事故,放射性物质剧增,土壤、海水都受到污染,核反应堆废弃,事故过后方圆20公里半径内的城镇空无一人,各种物件被随意丢弃着,只是充斥着孤独哀伤的气息,整个城镇成为了“鬼城”。自此对于核能的研究日益深入,关于核能的争论也无休无止,核能的发现使人类徘徊在十字路口,一条路,令人不寒而栗,其结局可能是促使人类走向毁灭的核武器大竞赛;另一条路则是旭日东升,其未来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进入光辉灿烂的原子时代。问题的关键是人类究竟何去何从?核能的和平利用成为了一个课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二、核能和平利用的可能性

(一)人性基础——趋利避害

在二战期间,为了瓦解轴心国的势力,加速战争的结束,美国毫不犹豫地把两颗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长崎,一声巨响,高楼大厦毁于一旦,二十多万无辜百姓伤亡,其状惨不忍睹。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数万平方公里的肥沃良田受到影响。乌克兰共有250多万人因切尔诺贝利而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包括47.3多万名儿童。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少需要800年,而持续的核辐射危险将持续10万年。除核电站本身的损失外,仅清理一项就得花几十亿美元,如果全部加起来,可能达数百亿美元;还有最近发生的福岛核电站事件,美国银行美林国际研究公司分析师预测,如果福岛核电站引发的核泄漏危机持续两年,那么东京电力公司所面临的赔偿金将高达1330亿美元,几乎是东电现有资产的4倍。世界银行预计此次灾难对日本造成的损失金额将达到1220亿至2350亿美元之间,相当于日本GDP的2.5%至4%的水平,国家用于重建的财政预算将达到120亿美元。这一件件令人惊心动魄的事故都使人们对于核能的和平利用产生深度的怀疑。

在这个世俗社会中,我们所要考虑的最深刻、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幸福健康地生存下去,如何趋利避害。“使人们倾向于和平的激情是对死亡的畏惧,对舒适生活所必需的事物的欲望,以及通过自己的勤劳取得这一切的希望”(【英】霍布斯:《利维坦》)我们不论是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还是担心食品安全、核电站安全,都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幸福生活,有时植被的破坏,河流的污染、动植物的灭绝都会引起不相干人的愤怒,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出于伦理的狂热和对于动植物的偏心挚爱,而是因为“对于人的安乐,最需要的还是人”完全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是害怕影响到人类自己。无论是核武器带给人类的悲痛经历还是核电站事故对于人类的影响都使得人类不敢轻举妄为,对于核技术的应用要再三考虑,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先生表示中国政府在发展核电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认为各国都有和平利用核能的平等权利,全世界人民都有权利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保障核安全符合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人之天性在于趋利避害,而非道德层面的善恶。前人对于人性善恶的讨论已经很多,但是最能揭示人类本性的是韩非子,在《韩非子·难二》中提到“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韩非子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行为都会最大可能趋向利益而避免祸害,由此产生了道德层面上的善恶。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在他的《道德立法原理导论》中也提出:“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至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只有它们两个才能指出我们应当做些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要怎样做。”也就是说人类行为是依据后果来决定的,人类的趋善避恶的本性为核能和平利用提供了人性基础。

(二)现实基础——核能的优势

核技术运用于军事和军备竞赛带给人类的将是毁灭性的灾难,不仅耗费了巨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而且对于自然环境也有严重的危害和破坏,核战争还将导致核冬天的到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环境问题。但是把核技术应用到国民经济中带给人类的福祉是无尽的。

能源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现存的能源已经无法满足世界各国人口正常经济发展的需求,现代社会对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传统能源储量越来越少,出现的一些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磁能等由于资源本身的分布不均衡、能源的经济性和技术的原因,仍然不能被普遍推广为人类造福,国际社会从20世纪90年代就面临着普遍的能源危机,核能作为一种更为清洁、环保、经济的新能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青睐,核电站在各国不断涌现,截止到2007年,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2个,核发电已经连续18年稳定在全世界发电总量的17%。目前核技术应用的开发仅为其最大技术潜力的30%-40%,世界各国投入的研究费用有增无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明显。法国和立陶宛的核电比重达到近80%,日本和德国以及芬兰基本达到30%,英国为23.7%,美国为20%,俄罗斯为16.5%。

第10篇

巧用多媒体 优化思品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和逐渐深入,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典型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融入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能逼真地营造和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轻松地缩短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感受生活经验的存在,能寓情于景,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理激情,知行统一,实现激情、明理、明理、导行,所以它的运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而忽略了教学过程,教学时也完全依赖课件,缺乏引导,这让很多课堂失去了本质。如何巧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辅助手段,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里谈谈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思品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课堂就越活跃,学生学习就越积极主动,他们接收知识的容量就大,理解和消化就快。运用多媒体课件声、色、动的特点,通过清晰的图像、动听的音乐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例如教学《好儿童要谦让》一课,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有兴趣,注意力更集中,我把“想一想”导入栏目制成了“两只小羊过独木桥”动画片,“哗哗”的流水声,“咩咩”的羊叫,“啾啾”的鸟鸣,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迅速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情感,爱上思想品德课。

二、巧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

抽象事物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难以在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学思想品德课里的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感受颇少,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如果仅仅通过教师干巴巴的语言去叙述、讲解,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它的巧妙运用,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点拨,则学生的情感就一定会得到升华,抽象的理论知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根植于脑中。如:六年级下册《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一文中所讲的“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次世界大战”及“二战”以后的战争冲突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可用多媒体充实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播放“一战”、“二战”的相关录像片段,出示思考题:(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两次世界大战涉及了哪些地区和国家?(3)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如何?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灾难?然后全班交流探究结果,教师再播放作战的场面、死伤的场面、战后国家的萧条场面。从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这样化抽象为具体,达到了以人知史、以事知史、以史激情的目的。

三、巧用多媒体,变静态为动态

思想品德教材主要以文字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由于学生对文字的感受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获得的知识有深有浅。如果在教学中能针对学生的不同差异,变静态的文字为动态的画面,就能使他们在“动”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计算机多媒体具有交互功能,信息反馈及时,人机能进行双向交流,能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例如,教学《交通安全记心中》一课,播放一系列画面:马路、人行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生活场景,让学生讨论,并自己设计几条安全行走的路线。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氛围之中,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当他们看到自己设计的路线被采纳,画面中的小朋友或走地下道、或走人行道、或走过街天桥,到达目的地时,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这样,学生通过看、听、想、说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后,便将这一内容较为深刻地镶嵌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四、巧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行为

在思品教学中,往往要设计一些练习题,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如果仅仅靠传统的教师语言、黑板来传输,学生解答往往存在片面性、局限性,影响到传输的效率。有的教师为节省板书时间,课前准备了大量的纸条、小黑板,致使课上出现“纸条到处贴,黑板到处挂”的现象。由于多媒体技术机动性强,因而容量大,转换方便。如果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促使学生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将正确、错误图对比,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利用电教媒体,引导直观推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效果将会大不一样。以《可爱的动物》一课为例,学生感受到了动物的可爱,认识到了动物都有美丽的生命以后,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一组图片,图片内容是小朋友们为小鸟做巢、将青蛙放归自然、用石头打小动物、和大人一起到森林中打猎等,让学生认真观察,分辨对与错。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对比,很快知道了不能伤害动物,要保护小动物、保护生命。在之后的讨论交流中,很多学生认识到了自己以前做得不对的地方,表示一定要改正,做个爱护动物的小使者。这样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明辨是非,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行为,达到了“导行”的教学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课件确实为教师教和学生学提供了许多方便,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者滥用,将会适得其反。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有利于激情、明理、导行,可以达到优化思品课堂的教学目的。让思品课堂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加喜欢思品课、更加热爱生活,我想这才是思品教学的最终目的。

第11篇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促进作文教学的有效提高。就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展开阐述。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方法;教材

语文课标的宗旨是培养学会使用语言的人,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说不出得体的话,写不了文章,就不能说他学好了语文。而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的时间长度与宽度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时,如何能够产生思想的深度?作为一线教师要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需要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精准的导引,精确地训练,精细地评讲。我曾利用网络资源制作PPT做过如下尝试。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挖掘并拓展相关内容,有

效利用PPT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如,我上《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时先让学生学习了相关课文,让他们对战争的残酷有所了解,认识到和平的可贵,感悟到生命的珍贵。然后我又利用PPT做了有关战争的专题,在真实的数据、画面中,让学生真正地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多么可怕,战争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我们能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是多么难能可贵。其中主要内容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朝韩战争、利比亚战争以及叙利亚的现状等,并以“现代战争的代价”引出战争对于生态环境贻害无穷,真正让学生感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对“和平可贵”的认识,如此再来让学生以“和平的祝祷”为话题作文,其感悟更深。平时的课文基本都可以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写作迁移训练,它能有效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再如,根据课本提供的议论文写作指导,我从学生习作中归纳整理出带有共性的不足之处,制作课件,作为作文评讲课的素材,让学生据此总结出写议论文的基本思路与注意事项,使学生在日后的作文中能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能给学生更大更经常影响的首推语文教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使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强化、延伸,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抽象化的概念更加形象,使模糊的思路更清晰,更能增强45分钟课堂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多媒体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 山西省长子县实验中学)

第12篇

一、森林的破坏

古老农业的发展,是从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开始的。在近代,森林破坏依然在进行着。“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一课中,在农业发展方面,也是以“清除大片森林,疏于沼泽”来增加耕地面积的。这在一定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却会破坏生态平衡。如大片森林的砍伐,导致江河断流(如黄河)、土地荒漠化、气候恶化(如华北沙尘暴天气)、洪水灾害(中国1998年洪水灾害,影响29个省市,经济损失多达1666亿元)等。在诸多灾害面前,我们不能不认识到:保护森林已刻不容缓。

二、技术革命的影响

技术好比一把双刃剑,一刃对着自然,另一刃却对着人类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使人们在分享科技革命成果的同时,也品尝着环境公害的苦果。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发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的警告,已不断得到事实的验证。人类创造了大量辉煌成就,但随之而来的是工业污染、生态破坏等负面效应。

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还在于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对水体造成的污染,这使得接近崩溃边缘的淡水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这并非危言耸听,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缺水。水资源甚至影响到地区局势,如巴以冲突中的水资源问题。

除森林的破坏、技术革命的影响外,战争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现代战争中,交战双方使用了生物、化学,甚至核武器,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

日本在中使用细菌武器,使中国20多个省遭到攻击,300多万军民死亡,且细菌危害具有持续性、蔓延性,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部分历史给予我们的切肤之痛,任何人都不应忘记。

教材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加快结束对日作战,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在“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我们提到海湾战争中的“沙漠风暴”行动;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轰炸,投下贫铀弹等,这一些都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遗患千年。现代武器,特别是核武器、贫铀弹的使用,使土壤、水源严重污染。贫铀弹的放射性弹片、碎屑、粉尘和氧化物的放射性长期存在,造成的污染将持续4000~5000年。海湾战争lO年来,伊拉克国土由于受到贫铀污染,出现了许多奇怪疾病,如大量怪胎、先天缺损、白血病、儿童癌症等。战争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人们渴望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总形势虽趋向缓和,可是战争的幽灵时常在一些地区游荡,一些大国的介入,更使地区冲突严重化、扩大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合作,反对世界霸权,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才能保住一个洁净的生存空间,才能为民族经济的振兴赢得一个和平的环境。

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已严重困扰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方面,已先迈开了一大步。在国际市场上,很多产品均带上了环保的绿色标志,这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发展,有些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注意治理、保护好生态环境。在“亚洲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我们提到两个国家:一个是印度,虽然经济有所发展,可由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因素,严重阻碍印度经济的发展,使得印度仍然只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家;另一个国家新加坡,在获得独立后,除了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外,非常重视道德、法制、环保教育,最终由一个资源缺乏、生活水平低下的国家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花园城市国家,成为富裕的礼仪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