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防护,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煤焦化企业 职业防护 决策层 全员 教育 参与 体系 宣传
中图分类号:TQ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140-02
当前煤焦化企业存在重效率、轻安全,重生产、轻防护的问题,在领导层面、组织架构、防护体系、安全意识、企业文化层面存在严重的欠缺和不足,导致煤焦化企业出现职业防护的问题,严重影响煤焦化企业的生产,也给煤焦化企业员工带来职业风险和生命安全隐患。应该从上到下理顺煤焦化企业的职业防护领导和工作体系,加强职业防护的教育和宣传,将全员作为职业防护的主体,为系统地在煤焦化企业范围内进行职业防护工作的嵌入和深化,建立起良性的机制和体系,推进煤焦化企业职业防护工作走向功能化、完整化和科学化。
1 煤焦化企业存在职业防护方面的问题和原因
1.1 煤焦化企业对职业防护不重视
煤焦化企业的决策层没有从意识上重视职业防护工作的重要性,不能给职业防护以资源和组织上的大力协助和通力支持,导致在决策层出现煤焦化企业不重视职业防护工作的苗头和倾向,制约职业风险防治机制、职业防护体系、企业安全系统的建立,给煤焦化企业带来隐患与风险。由于领导层面和决策层面上的认知和意识有着通过组织和体系传导的作用,因此,容易在煤焦化企业形成职业防护和安全教育的全面漠视现象,煤焦化企业的职业防护体系建设和安全机制建设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煤焦化企业的发展面临意识和观念不系统的问题,导致煤焦化企业难以适应安全、规范发展的市场要求。
1.2 煤焦化企业安全和职业防护教育落后
职业防护教育是煤焦化企业安全运行和高效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性支持工作,但是受到煤焦化企业的错误经营和生产观念影响,安全和职业防护教育在煤焦化企业内部尚处于低水平、低效能的状态,所开展的安全和职业防护培训不能有效指导职工形成安全和职业技能,容易导致员工安全和职业防护素质提升困难,真正面临问题和隐患的时候不能正确应用安全和职业防护技能,产生巨大的安全和职业风险。职业防护教育不能结合煤焦化企业的实际,既不能_保煤焦化企业员工对职业防护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在全员范围内形不成安全和职业防护的整体素质和技能平台,又不能形成安全和职业防护工作的骨干体系,产生的职业防护技巧、素质不适应煤焦化企业实际的需要,容易造成煤焦化企业在实际运行中安全和职业防护问题频发。
1.3 煤焦化企业员工职业防护参与度不高
当前很多煤焦化企业将安全和职业防护工作与经济利益进行了简单连接,没有挖掘安全和职业防护与职工职业成长、安全生产和自身切实利益的深层次关系,导致职工在心理上对安全和职业防护工作存在“疏离”的问题,进而产生职工“应付”安全和职业防护工作的现象,最终必然导致煤焦化企业、企业员工、安全和职业防护工作出现“多输”局面。煤焦化企业职业防护工作在很多员工眼里只是管理者和防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没有主动参与到职业防护工作体系的热情。在职业防护的自检自纠工作中,煤焦化企业员工只是将自身看做是职业防护的旁观者,既不能全面支持职业防护工作的开展,也不能有效识别煤焦化企业存在的各类风险和隐患。在职业防护具体工作的落实中,很多员工没有根据煤焦化企业的要求主动参与到运行分析、系统设计和体系建设之中,产生职业防护主体不足、范围狭窄,严重影响职业防护工作的有效性和影响性。
1.4 煤焦化企业职业防护工作落后
当前煤焦化企业存在职业防护工作严重滞后的问题,很多煤焦化企业的体系和机制留有计划经济的影子,职业防护工作还存在旧有的机制和陈旧的体系,产生煤焦化企业在职业防护工作上存在停滞和徘徊的实际问题,煤焦化企业的职业防护工作难于与时俱进,这进一步导致安全和职业防护难于取得社会资源,也不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得到重视和投入,产生职业防护工作的停滞、落后、徘徊等实际问题。
2 煤焦化企业职业防护工作的发展对策
2.1 提高煤焦化企业决策层对职业防护的重视程度
煤焦化企业要在决策层建立起重视职业安全和职业防护工作的基本认知,重视职业防护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给予职业防护工作大力的协助,将更多的人员和资源向职业防护工作倾斜,形成领导层和决策层对职业防护工作的重视意识,更好地为煤焦化企业建立起有效实施职业防护的管理、决策平台,夯实煤焦化企业的职业安全和职业防护工作的基础和认知。
2.2 加强煤焦化企业全员的职业防护教育
煤焦化企业要通过全员参与的职业防护教育提高对安全和防护工作的认知与意识。要建立职业防护教育的培训体系,将职业防护作为普及与提升全员素质和能力的基础,通过严格检验和系统考核评价煤焦化企业员工的职业防护技能和意识水平。要通过职业防护教育在煤焦化企业中建立起职业防护工作的骨干队伍,通过对骨干的教育、培训深化煤焦化企业的职业防护教育工作,将培训和发展落实在体系之中,依靠骨干员工的带动作用实现煤焦化企业全员的职业防护技能的生成、提升和发展。
2.3 提高煤焦化企业员工职业防护工作的参与度
煤焦化企业要提倡职业防护工作的全员参与,要提高员工的职业防护工作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一方面,要激发煤焦化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展开生产、经营中的职业风险自检自纠活动,将员工的身份从传统的被动管理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有效识别煤焦化企业的各类风险,化解煤焦化企业现实存在的职业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要在煤焦化企业系统设计、运行分析和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发挥员工的参与优势,扩大职业防护工作的主体,拓展职业防护工作的影响,提高煤焦化企业的总体安全性,确保煤焦化企业发展的大局。
2.4 持续改进煤焦化企业职业防护工作
煤焦化企业要有发展的眼光,要持续进行职业防护体系和工作的建设,实现持续性改造和系统性提升,用长期、稳定的努力实现职业防护工作的有效提升和改进。煤焦化企业要采用与时俱进的策略,将员工安全和社会环境看作煤焦化企业职业防护工作的出发点,进行煤焦化企业的系统性改造,实现职业防护工作的持续提高,使职业防护工作顺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建立起煤焦化企业职业防护工作的新机制和新体系。
2.5 抓好职业防护工作的宣传
宣传是职业防护工作的催化剂和加速器,职业防护工作实施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宣传工作,使体系深入人心;通过墙报、标语、网络宣传体系,形成良好的氛围;适时地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知识问答,帮助职工尽快了解掌握文件的有关要求;及时介绍体系运转的正反经验,有效推动体系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吟.推行国企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创建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方法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30):157.
[2] 李忠平.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现烟草行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5):10-11.
[3] 尤树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210.
【关键词】助产士:职业危害:身心压力: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65-02
1 助产常见的职业为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助产士在为产妇做各种护理,输液,注射,连接吸引器时,受污染机会多,如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接生进行会阴缝合时极易发生针刺伤,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1而实际工作中,助产士不可避免的密切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疾病的机会更多。
1.2 物理因素 主要为噪音的影响。各种仪器如胎心监护仪,吸痰器使用时产生的噪音;由于疼痛,产妇在宫缩时往往大喊大叫,家属的关切,不间断的问候,甚至不经同意擅闯无菌区,这都容易干扰助产工作的正常进行。长期影响会导致心情烦躁,血压上升。
1.3 化学因素 产房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存在着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接触各类化学消毒剂.洗手液极易导致皮肤过敏,溃烂等,含氯制剂.戊二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蚀性,可刺激皮肤引起色素沉着,挥发吸入气道还可出现头痛.呕吐等中毒现象,长期接触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对人体危害极大。而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是缓慢的,因此容易被忽视。
1.4 社会心理因素 由于助产工作的特殊性,助产士长期精神高度集中,特别是一些产程较长或是夜间的分娩,助产士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 致迷走神经兴奋,易患严重的胃病,而长期精神紧张可导致内分泌紊乱。随着我院分娩量的增加,工作任务愈发繁重;大多数产妇都没有分娩经验,产程中会有很多问题需要助产士解答,加上导乐分娩的开展,家属也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经常会遇到情绪激动,言行过激的产妇及家属,而助产士还必须冷静,平和的面对。(2人们对分娩的恐惧.焦虑以及对医疗服务的过高期望都对助产士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发生医患纠纷,更会对助产人员进行投诉和谩骂,直接影响助产人员的心理和工作行为。产房是高风险科室,突况多,工作节奏快,夜班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大脑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超负荷状态。接生操作体力消耗大,因站立时间长可引起腰背部,双下肢及肩颈部关节损伤及下肢静脉曲张等。保护会阴时,腕关节负重易引起腕管综合症,腱鞘炎,再加上生活不规律,严重影响助产士身心健康。#调查表明,助产士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工作压力情况与正常的护士相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压力较大,心理健康状态差。
2 防护措施
2.1 助产士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树立安全意识,学习各类传染病的常识,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对有可能发生职业暴露危险时,应使用防护用具。在进行肛查,人工破膜.阴道检查时均应戴口罩,乳胶手套。手部皮肤有破损时,应带双层手套。接生过程中,必要时应佩戴防护镜,穿围裙,防护鞋。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尽量避免针刺伤或器械划破皮肤。若意外发生,应立即做好局部处理,针对性的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并做好登记及随访。如有血液,羊水等不慎污染面部或眼睛,应立即清洗面部,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手卫生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各种操作前后均应用流动水规范洗手。产房水龙头宜取脚踏式或感应式,防止交叉感染。正确使用各种消毒剂,注意室内空气交换,以免消毒剂的挥发气体和各种废气在室内滞留。分娩结束,终末处理消毒产房,同时进行空气净化。
2.2 充分认识并重视噪音的危害 习惯性降低胎心监护仪的音量,做好各种仪器的保养,定期检修,以避免仪器老化产生不必要的噪音。对产妇进行产前宣教,理解分娩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应避免大喊大叫,保存体力有利于胎儿的顺利降生,以取得产妇的配合。限制产房内外闲杂人员和家属的闲谈,尽量保持产房内外环境安静。
2.3 对身心压力的防护 医院应加强对助产人员的编制,减少人员紧张带来的工作压力和体能消耗,实行人性化管理,为助产士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其自身业务知识及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尽可能的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预防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鼓励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学会倾诉和宣泄心中的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掌握一定的心理缓解和自我保健的方法,培养承受压力的能力,合理调节心理状态,缓解压力,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助产士是个特殊的群体,其身心状况不仅关系其自身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对工作质量带来直接影响,为最大限度保护助产人员的安全,应积极采取防护措施。作为从业的助产士,应充分认识这些职业危害因素,并积极防护,才能减少危害,保证自身健康。只有保持身心健康,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护理质量,才能更好地保障孕产妇的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医院护理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都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害因素之中,特别是一些高危科室的护士,其面临的职业危害程度更大,如手术室、供应室、内镜室、血透室、传染科、抽血室、急诊室等科室的护士。她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往往面临人们暂时不了解的经血传播疾病的威胁,给她们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构成对她们职业卫生安全隐患,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严重损害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已成为护理工作者迫切关注的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职业防护与感染管理,才能有效地确保职业安全。
1加强职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制定教育计划,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向全体护理人员宣传标准预防、医患双向防护与职业风险知识、艾滋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如何正确洗手和手消毒知识,提高职业防护意识。使护理人员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和危险因素,掌握有效的消毒预防措施,尤其要强化洗手意识,护理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降低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程度。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预防职业感染
医院对护理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如在护理操作中尽可能避免手与锐器的直接接触,配备锐器丢进后不可倒出的锐器盒;注射器用后不许复用或取下针头;器械清洗使用超声波自动清洗器,而不用手直接清洗;医疗废弃物用后分类放置或用钳子夹取锐器收集;接触操作时戴手套等。只要采取适当措施,针刺伤的发生率可以极大地降低。因此,除了配合必要的安全设施外,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预防锐器伤的安全操作规范同样重要,可以有效切断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3规范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切实抓好落实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可行性的管理制度,制定专科消毒管理制度,规范高危科室消毒管理程序,制定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管理规定,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使之各负其责、各尽所能、明确职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要严格检查各项制度执行落实情况,加强防护措施应用的监督力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从事高危操作的护士,如手术室、供应室、内镜室、血透室、传染科、检验科、急诊室、ICU等科室的护士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时预防纠正。对于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被抗原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等锐器械刺破皮肤或溅污眼部、口腔粘膜者,应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以防感染发生。
4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感染管理
对护理人员感染的监测即是职业性健康服务和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医院感染监控及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护理人员应定期全面体格检查,了解受感染的情况,查明有无感染,感染的性质,是否取得免疫力等,建立健康档案,并做好详细记录。对从事高危操作的护理人员均应进行免疫接种,如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及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者进行疫苗接种。减轻医护人员对职业感染忧虑心理,降低职业感染的机会,使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中医院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由于供应室环境及性质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笔者就供应室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护措施。
1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医疗用品在供应室进行去污、清洗、消毒和灭菌。再返回临床使用的循环程序中,频繁的接触病毒和细菌。污染物品的数量多、种类复杂,成为交叉感染的媒介。这不仅是造成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也是危害供应室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1]。
1.2 物理因素 在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时,如操作不当可造成烫伤,灼伤,甚至爆炸事故。消毒灭菌时灭菌器、排风扇等发出的噪声,可损伤听神经,引起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损伤。
1.3化学因素 供应室在进行消毒、灭菌过程中,需使用多种化学消毒剂,如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过敏损害及毒性反应。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在应用时散发的气体,可污染工作环境,这些消毒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例如环氧乙烷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和水泡,甚至致癌。挥发在空气中的含氯消毒剂被人吸入可引起支气管炎,最终导致呼吸系统损伤,另外对眼睛也有刺激作用[2]。
1.4锐利器械的伤害 主要发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环节,被污染的针头、穿刺针、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工作人员血液暴露,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危险[3]。
1.5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缺乏 医护人员对医院的感染严重性认识不足,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缺乏,对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认识不清,不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导致感染隐患发生[4]。
2防护措施
2.1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强化工作人员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加强预防、控制感染知识的培训。让每个工作人员都了解工作环境及工作流程中存在的危害性,在回收处理污物的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护围裙等。
2.2 物理因素的防护 进行压力蒸汽灭菌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灭菌结束后开启柜门时人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柜门热气涌出烫伤,戴防护手套取出无菌物品。对有噪声的房间应随手关门,以减少噪声污染的范围。在使用紫外线照射时,必须在无人的情况下照射。
2.3化学因素防护 正确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置时时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盛放消毒剂的容器加盖,避免消毒液挥发,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及减少对身体的危害。
2.4加强锐利器械损伤防护和处理 减少手工清洗,回收污物时一定坚持戴口罩、手套。手套破损时须及时更换,处理各种锐利器械易发生刺伤,因此操作中应注意避免损伤,动作轻柔,对金属器械应先分类,不要直接用手进行分类,采用持物钳。并将锐器放在一起清洗,一旦被利器刺伤或出血,应避免局部按压,应在伤口旁尽量挤出血液,清水冲洗、消毒。必要时上报并注射疫苗[5]清洗物品时应戴口罩、护目镜、双层手套、穿防护围裙,避免各种锐器损伤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执业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98-200.
[2]梁运连,刘水玉.供应室职业的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69.
[3]吴安华,任南.护士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25-526.
【关键词】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防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4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48-02
临床护理工作中,工作在临床一线的门诊护士、病房护士,每天为患者做护理工作,采血、配药、注射、输液抢救等一些密切接触患者的工作,这种环境下,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使护理人员损伤。成为目前严重的职业健康问题,社会已高度重视。降低损伤,增强防护意识,引起医务界重视。
1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1.1 物理危险因素 锐器伤,临床工作中,接触锐器,有注射针头,外科手术刀片针剂安瓶等,在抢救患者危重病人过程中,为抢时间,护士操作时最容易受到不同程度锐器损伤。操作不当或者不规范,能导致针刺伤。在配药时不精心、徒手分离针头、注射后重新回套针帽、拔针处理不得当。尤其是配药时安瓶刺伤,处理使用过针头刺伤个例也多。护理人员处于高危职业损伤环境中。
1.1.1 电器意外损伤 护士在工作中对重症患者抢救时,应用电击除颤电击使用电动吸引器,由于仪器老化,或者操作不谨慎,发生漏电短路现象,存在触电或电灼伤危险。
1.1.3 电离辐射 患者门诊住院所做的辅助检查需要护士协助完成,护理人员因为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受到电离辐射危害,身体蓄积量增多就会造成不同程度致畸、致癌。长时间照射血液系统也会造成慢性损伤。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医院是公共场所,也是疾病集中的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医院环境经常消毒,仪器设备也要消毒,医院垃圾清理处置,都需要各种化学消毒剂,消毒剂的使用挥发,人们接触增多,对身体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有不良影响,发生变态反应疾病。过敏、哮喘、呼吸困难,孕妇流产。紫外线消毒,使用不当引起眼炎、皮炎,出现胸闷,气短、肺水肿甚至危及生命。
1.3 药物性危害因素 肿瘤病人手术后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肿瘤组织有杀伤作用,护士在配制药物时,不能避免药物产生的毒性微粒气溶式气雾,经过皮肤呼吸道进入体内,接触时间长,就会白细胞下降,脱发,月经紊乱,流产、致癌等。
1.4 生物性危害因素 医院内人群集中,患者多陪护多,人流动性大,各种细菌、病毒能在空气中形成溶胶,形成空气污染,不能控制。手部、眼部、鼻部、皮肤暴露部位不容易保护。受伤害几率大,陪护人员呼吸道感染机会多,护理人员和患者密切接触,抢救危重病人,患者气管插管、吸痰、洗胃、缝合、包扎止血,采血,静脉穿刺操作,接触到患者体液、分泌物、血液排泄物等,感染机会就多,有一些疾病经过血液传播的疾病经过此途径传播。一些慢性疾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是护理人员受职业伤害的病种。
1.5 心理社会危害因素 护士工作紧张忙碌,护理工作突发事件较多,护士处于长期应激状态,大脑皮层高度紧张,心理压抑,身心疲劳,抵抗力就会下降,会导致头痛、乏力、胃肠不适、睡眠障碍。抑郁、血压升高,心悸等。急诊就诊患者病情危重,家属情绪不稳定,容易急躁、冲动,对医护人员言行产生误解,医护人员忙于救治患者,没有时间解释,较易出现争议,受到责备、辱骂、殴打,伤害,护理人员健康、身心都容易受伤害,造成严重心理创伤,有恐惧、焦虑心理损伤。
2 防护措施
2.1 制定防护法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制定职业防护法,将职业防护提高到法律高度,工作环境改善,防护设施用品到位,做好防护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职业防护知识。护理人员操作时做好适时保护,预防皮肤粘膜直接与体液、血液接触,带防护手套,当皮肤、手粘膜表面被血液、体液污染情况下,彻底冲洗,用消毒液洗净双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养成良好习惯。
2.2 物理性危害防护 护理操作工作中,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仔细,专心谨慎。抢救工作中,小心不被锐器刺伤。随着疾病传播途径改变,经体液、血液等传播的疾病,护理人员工作中服务于患者同时必须保护自己,不被伤害。有资料表明,戴手套能起到屏障作用。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血量比不戴手套时能减少50%。操作时戴手套很重要。医疗废弃物不要乱丢,严格销毁处理。手一旦被带血针头刺伤,立即处理伤口,注射乙肝、丙肝疫苗,随访半年。
2.3 化学性及药物危害防护 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加强空气流通。配制特殊药物及使用消毒液时戴手套、口罩,目镜防护用品。尽量避免消毒液刺激眼睛、皮肤、黏膜。挥发性消毒液,加盖保存。
2.4 生物性危害防护 医护人员要了解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潜在接触体液、血液的操作,必须戴手套,穿隔离衣防护措施。洗手预防细菌感染。洗手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
2.5 心理社会危害防护 医护人员有职业道德和专业修养,加强心理控制能力。有较强应急、判断、沟通能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各种急症疾病护理抢救技术。和患者做好沟通,态度和蔼,给患者良好的身心护理服务。放松自己,调整自己心理状态到最佳状态,适应应急、万变的医疗环境,创造和谐就医环境、和谐医院。投身护理工作中,减少和避免职业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采血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分析和安全防护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10年05期.
[2] 采血护士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和安全防.《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22期.
[3] 微生物检测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24期.
[4] 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中国民康医学》,2005年07期.
[5] 在一个地域人群中极低出生体重儿2岁时的转.《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6年08期.
[6] 护士配制化疗药存在的问题及安全防护.《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作者:米娜,李洪艳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肝胆外科,重庆
【关键词】 肝胆疾病;职业暴露;防护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不断提高,临床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而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的现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2]。肝胆病科的工作环境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肝胆病科护士是受到职业危害最高的群体之一。本文就肝胆外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报告如下。
1 肝胆外科常见职业性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的危害
生物因素不仅危害护士健康,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指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2],其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生物因素损害的主要来源有:肝胆外科护士频繁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严重,是主要的感染途径,这些病毒通过血液传播一次即可感染。
1.2 物理因素的危害
构成物理因素主要包括:锐器伤、辐射危害、噪声损伤、粉尘等元素。如人的眼睛、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会引起灼伤、红斑、眼角膜炎、皮肤过敏。此外,护理人员在配合介入治疗时,放射线对人体能产生负面生物效应,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特别对神经、皮肤、造血、生殖等系统,因此导致近期及远期血液疾病及肿痛等已经被证实。
1.3 化学因素的危害
化学因素指工作中所接触的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主要来自抗肿瘤药和消毒制剂。化疗药物可以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被人体直接吸收,接触化疗药物可能引起细胞突变、癌症及自然流产、宫外孕、子代先天性畸形等后果。常用的消毒剂有甲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可导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等。
2 职业防护
2.1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2.1.1 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的防护 护士要严格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在医院内进行的所有操作都视为可感染性操作。配备隔离防护用品,如一次性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在接触每名患者前后都要洗手,包括脱手套后,当预料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污染物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确保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做到早期预防[34]。
2.1.2 艾滋病的防护 采用预防hbv感染的标准措施足以防止hiv的感染。当预计血液、体液有喷溅至眼、口腔、其他黏膜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可能应戴护目镜和防渗透性口罩。护理人员有皮肤损伤、皮炎或黏膜损伤(如口腔溃疡)等,不应参加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治疗、护理、检查工作。操作时不慎被污染的锐器损伤时,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 min;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出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冲洗;用0.5%碘伏消毒后包扎伤口。按职业暴露后预防(pep)的程序进行处理。
2.2 物理性因素的防护
2.2.1 放射线的防护 人员在辐射场所停留的时间越长所受到的射线辐射剂量越大,因此要尽量缩短暴露时间;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要穿铅衣,佩戴眼镜,戴铅脖套及铅帽;孕期或者将要怀孕的护士应调离辐射危害大的工作岗位。在岗人员要定期检查身体,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2.2.2 环境因素的防护 对高温、噪音、寒冷、潮湿的环境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安装降噪设备,冬季洗涤时使用热水,在高温潮湿的环境安装空调、除湿器等。
2.3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针对挥发性消毒剂可适度扩大消毒间面积,安装排气扇;护士接触消毒剂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如溅到眼睛里、皮肤上应反复用水冲洗干净。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时,应戴口罩、帽子、手套,穿围裙,皮肤有破损者戴双层手套。开启安瓿时应防止划伤手,配制药液时防止药物溢出,有条件的可在净化台内加药。操作完毕后用流动水,肥皂彻底清洗双手、前臂并洗脸。
职业安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工作中,必须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及整体素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操作程序,减少和防止职业性损伤的发生,制定合格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 方咏梅.护士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 65-67.
[2] 张利容,蔡红卫,郑焱玲.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的自我防护[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3(3):206.
[3] 戴 琴,冯正直,谢刚敏.重症监护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 488-490.
助产士即分娩室的护理工作者,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护理专业的群体。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助产士经常会接触较多的危险因素,她们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从文献中了解到,目前国内对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作了大量的研究。如何有效的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确保助产士的身心健康,本文结合实际情况,现就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生物因素[1] 孕产妇在孕期和生产期间分泌代谢旺盛,微生物极易在体表生长、繁殖,机体也因生理和病理因素超负荷运转而致抵抗力相对下降,易患呼吸道疾病和合并其他疾病。加上体内激素作用,易患滴虫和霉菌性阴道炎。由于实施的检查次数多而复杂,助产人员需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阴道分泌物,特别是在处理急产时,未来得及洗手、戴手套、口罩、手术衣等,或在分娩时经常被羊水污染皮肤、黏膜及衣物,存在防护缺陷,职业暴露率高。
1.2 化学因素 分娩室由于封闭式管理和严格的无菌要求,各种消毒剂应用较多;如过氧乙酸、甲醛、消毒一次性用品的环氧乙烷及戊二醛等挥发出的气味散发于产房的空气中,污染工作环境,刺激人体呼吸道,引起哮喘和鼻炎等,并对人的皮肤黏膜、眼睛、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直接影响助产士的身心健康。
1.3 物理因素 物理性危害包括辐射、触电、烫伤、冻伤、针刺伤和噪音危害等。对助产士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因素主要是针头及锐器刺伤,这也是助产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径。噪音污染主要来源于仪器报警、呼叫器、消毒机、空调、换气扇、吸引器、电话铃、患者的和婴儿哭啼声。噪音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如心律加快、听力下降等,心理反应,如头痛、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另外助产士在接生时经常保持前屈侧屈所引起腰背部疼痛、颈椎病也相当普遍。
1.4 心理因素 助产士的工作关系到母婴安危,责任重大,常使助产士在工作中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而且经常遇到紧急情况如急诊入院、新生儿窒息抢救等而带来的心理压力、紧张,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在加上产妇宫缩阵痛时的哭喊,更增加了助产士的紧张、焦虑情绪;助产士也要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中碰到晋升、进修、上夜班、处理家庭中的事情等诸多问题;社会对助产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会使助产士的心理上产生疲惫感、焦虑感。
2 防护措施
2.1 合理设计工作流程 实行弹性工作制,根据产妇入分娩室的时间和数量决定助产士的上班时间和人数,尽量做到人尽其职,物尽其能[3]。可适当增加助产士的编制,因助产士工作不同于一般护士,需要独立完成观察产程、监护、接生全过程,体力劳动较重,精神高度集中,风险系数较高,在工作量大时应多安排人员,以保证质量和安全。
2.2 健全职业防护管理系统 对助产士职业防护进行监测和干预医院应建立职业防护管理系统,制定职业防护管理制度和职业暴露应急预案[4]。建立职业暴露汇报系统及管理条例。对助产士职业防护进行监测和干预,提供合格防护用具;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做好现场处理及时报告,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必要时治疗及跟踪观察等,有条件的医院应给助产士进行乙肝疫苗注射,降低对疾病的易感性[5]。
2.3 增强防护知识及意识 树立职业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培训各级助产人员,普及相关知识,并将其纳入考试内容,使全体助产士充分认识职业损伤的危害性。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4 社会心理防护 护理人员要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气质和广泛的兴趣,提高自身素质和应急能力,培养业余爱好,多交朋友并与之多沟通,组织各种有益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体魄。掌握一些心理技巧,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掌握一些缓解自身压力的方法,采取回避、疏泄、转移、放松、自我暗示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宣传人体力学知识,教育和传授助产士正确的接产知识[6]。利用节力原则掌握搬运产妇的技巧,学会恰当的选择工作速度、缓解紧张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改善临床设施等,避免操作不当造成的损伤。
3 讨论
从建立健全的职业防护管理体系、设计合理的工作流程、增强防护知识和意识、加强社会心理防护四方面着手,合理工作人员配制,科学合理分工,并定期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支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业务培训,并注意开展新理论、新技术的前期培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参 考 文 献
[1] 姜见中.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预防.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2,10(6):363.
[2] 徐荣贵.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7.
[3] 吕晓玲,夏秋江.ICU护士的职业损伤及管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7(7):650.
[4] 严家新.艾滋病与医务工作者.健康报,1997,12(5):4.
1 新护士容易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1.1 缺乏自我防护知识 多数学校未开设护理自我防护教育课程。陈炼红调查指出[4]只有27.7%的护生知道怎样防止锐器损伤、锐器损伤后伤口如何处理及其意义。而其获得的信息多来自杂志、报纸等渠道,较为片面。
1.2 护理操作行为不规范
在进行注射及抽血等操作时,习惯性的取下针头或套上针帽均可导致针刺伤。任小英等调查发现[5]针刺伤的人员中有11.97%是取下针头所致[6]。16.7%是套上针帽引起。
1.3 个人防护意识薄弱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能利用防护用具来保护自已。在接触患者体液或被患者体液污染的物品时、在处理污染针头、静脉注射、静脉采血及静脉输液时不戴手套,这些操作使护理工作更具危险性。
1.4 针刺废弃物处理不当 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在毁形处理过程中,未按要求将针头放入锐器盒内而误入污物袋内,增加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风险。
2 职业防护培训的内容
2.1 加强新护士职业防护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新护士来院报道后,由专职人员讲解有关的法律法规、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性及自我防护知识,并进行自我防护操作的演练。演练内容包括:针刺伤的危害、原因及防护对策及针刺伤的处理。使新护士认识到个人防护的重要性,并从中吸取经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2 加强新护士的基本功训练,规范操作规程 针刺伤多发生在病房。各种注射、输液操作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加强护士各种注射、输液操作的练习,提高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确保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2.3 正确处理锐器 针刺伤是职业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艾滋病(HIV)感染的最主要原因。操作过程中,原则上尽量减少对针头处理的操作。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使用锐器收集箱[7]。锐器收集箱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
2.4 合理使用防护用具,做好自我防护 在个防护中需注意的是手套的应用。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前应戴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8]。双层手套可使因穿孔引起的皮肤污染减少5倍。接触后立即洗手并更换手套[8]。因手套具有弹性,当粘有血液的针,刺伤手套时手套会对针表面上的血液有一定的擦拭作用,可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所以,在进行危险操作时应戴手套。如有体液飞溅时,应戴护目镜和面罩。如有较多体液溅出时,应穿防水衣、防水裤、防水鞋。做好自我保护。
2.5 发生针刺伤的处理
在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将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在伤口旁两侧轻轻挤压(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水进行冲洗。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以上操作过程要求每一个新护士都要进行模拟训练,以防发生针刺伤时束手无策。
2.6 严格执行洗手技术 洗手是加强自我防护,防止交叉感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报道[9]对200名护士进行洗手调查,洗手范围合格的为32.5%,步骤合格的仅占20.5%。因此要求新护士在洗手时,应注意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为了提高洗手的质量和效果,本院制定了六步洗手七步揉搓洗手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要求新护士在洗手时,严格按照洗手流程进行,避免无效洗手。具体洗手流程如下:(1)流动水湿手;(2)均匀涂抹皂液;(3)七步揉搓;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④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⑤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⑥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⑦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每步揉搓时间不少于20 s。(4)流动水冲洗(5)烘干机烘干或使用清洁纸巾。(6)涂抹护手油。
参 考 文 献
[1] 毛秀英,高凤莉,于荔梅,等.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现状调查.护理研究,2003,17(2):142.
[2] 王红红.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护理研究,2002,16(6):332.
[3] 王红红.加强实习护生岗前职业防护教育效果的探讨.中国护理管理,2007,7(7):52.
[4] 陈炼红.卫校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现状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406-408.
[5] 任小英,刘义兰.易发生针刺伤操作环节的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3,17(03A):267-268.
[6] 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锐器伤与护士行为、生理、心理及环境关系的探讨.进修护士杂志,2003,18(7):591-593.
[7] 李红梅,李文涛,肖顺贞.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9.
血透室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着大量危害健康的因素,因此血透室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存在更多潜在的危险因素,面临着更多的职业危害,成为潜在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本文通过对血透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的总结,防护知识的探讨,以提高相关部门和血透室护士自身对血透室职业危害的认识,建立更为健全的防护措施。
1 职业危害
1.1 生物性危害
血透室是肾病终末期患者和中毒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场所,护士在抢救患者或做操作的过程中,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职业性感染是最主要的生物性感染,职业感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而进入体内。尿毒症的患者,中毒患者,常有呕吐,腹泻,贫血患者常有输血,很多急诊患者未明确的诊断,抢救患者时紧张的氛围,以及透析器材的复用,都使得护士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分泌物,血液。另一途径:锐器伤是职业感染最重要的感染途径,护士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不同的锐器:针头,剪刀,玻璃。特别是针头:动静脉穿刺针,注射针头,采血针。因此锐器伤是院内常见的职业伤害,据相关文献报道,护士发生锐器伤占医院锐器伤总数的42%~70%,52%的护士在工作中有过锐器伤经历,95%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1]。而被污染的锐器则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而传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HIV,HBV,HCV)。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由于血透室的特殊性,工作过程中被污染的几率更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公布的资料:目前中国检测发病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为14.1万人,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3]。有关报道显示,美国透析室工作人员肝炎感染率2.0%,比一般居民高4倍[4]。可见透析室护士面临着严重的生物性危害。
1.2 化学性危害
因为血透室广泛使用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84消毒液、戊二醛、甲醛。这些消毒液使用浓度较高,却血透室作为一个相对密闭的工作场所,在使用这些化学消毒剂的过程中,护士不可避免的长时间接触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可经过呼吸道,皮肤,黏膜而吸收,易至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结膜炎,接触高浓度的消毒液可灼伤皮肤,滴入眼睛可导致短暂失明,持续大量接触这些有害因子,会导致人体肝肾器官的损害,而且有致癌的危险,透析液的挥发可引起刺激性的干咳。在这样局限的空间里,各种消毒剂的挥发,造成空气混合性的污染,而护士又要长时间的呆在这样的空间里,由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另外,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得戴手套,而手套上的滑石粉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危害性:血管瘀血,组织增生,并且可在肌肉组织内长期存在[5]。
1.3 物理性伤害
因血透室的空间有限,且配备众多的机器、仪器、设备。使得空间较为狭小,而透析机工作时各种情况的报警声、患者的声、电话铃声、反渗机、电脑、电视机、空调、人员流动等等,这种嘈杂混乱的工作环境,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使护士容易烦躁、焦虑、紧张,长时间在这种高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用于空气消毒的三氧消毒机释放出的臭氧对人的呼吸道,眼睛,皮肤都有刺激性,长时间接触会导致人体皮肤癌变和肺气肿。与此同时,各种设备存在着一定的辐射,都对护士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的危害.
1.4 环境、心理、社会性的危害
1.4.1 作为血透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搬运患者,搬运透析液,搬床,这些对于护士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体力问题。血透室地面采取的是耐腐蚀性的地板,地面光滑,很容易导致护士摔倒致伤,因此护士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一些意外的发生:创伤、腰背部扭伤、肌肉拉伤,甚至骨折。还有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使得护士的躯体长时间疲劳。这些由于工作环境而造成的躯体上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1.4.2 心理社会危害是血透室护士最主要的危害之一。血透室的工作量大,技术性强,急、危重症病人多,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迅速掌握并熟练操作技术。工作过程中,机器出现各种情况,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动静脉穿刺的高难度,为了避免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突然事故,护士必须异常集中注意力。护士的家庭压力、社会地位、待遇、业绩、人事制度、职称评定,以及各种各样的躯体危害都会增加护士的心理负担,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得护士精神紧张、身心疲惫,而影响工作热情及工作质量。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危害的防护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血透室工作人员防护知识,预防院内感染的学习。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医院管理规定,科室规章制度,正确的操作规程从事治疗。充分了解每个透析病人的检查结果,养成工作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的习惯: 着长袖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换鞋,透析器材复用过程中戴防护面罩,眼套,防水围裙。工作服每周清洗,口罩每日清洗消毒,每周更换一次,拖鞋每周用84液浸泡消毒,一旦污染立即更换,尽量穿袜子。为防止锐器伤,操作时戴手套,还应该做到尽量不回套针帽,传递各种锐器时尖端朝向自己,拆安瓿时用纱布包裹,分离针头时用钳子,针头及时放入锐器盒中,不要随意弄弯或弄直针头,对与明确HIV、HBV、HCV患者的透析器材尽量不复用,对于烦躁或不合作的病人请求他人的帮助,采取相应的方法,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流动水下冲洗,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包扎[6]。在伤后48小时内填写护士锐器伤报告表上报,视锐器的污染情况作相关检查,注射相应的疫苗,如为HIV、HBV特殊病毒污染时,24小时内上报,进行检测,并注射抗病毒血清和疫苗,周期性复查6个月,平时,医院应该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锐器伤的重视,特别是血透室这样高危环境下的护士,应定期组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情况,落实疫苗的注射。
2.2 化学伤害的防护
除了生物性的防护措施外,定期开窗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认真检查化学消毒剂的存放,防漏出,溢出。在室内尽量戴口罩,减少呼吸道的吸收,如不小心,溅到皮肤或眼睛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鉴于手套上滑石粉的危害,尽量在医用手套下面戴一层薄膜手套。
2.3 物理伤害的防护
空气消毒时,人不要留在室内,各种仪器进行正确使用,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室内安静,减少流动人员,水处理的房门随时关上,对于不可避免的机器报警,病人,可以在透析前认真做好机器和管路的检查,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尽量减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可适当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病人采取有效的沟通,护士养成良好的心里应对技能和业务水平,沉着、冷静的采取有效方法,应对各种应激源。
2.4 环境、心理、社会的防护
2.4.1 负重、搬运重物时寻求他人帮助,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和技巧,保护自己,进入血透室更换鞋子,上班时可穿弹力丝袜,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对于加班加点,科室应合理调整人员配置,及时调整减轻护士的体力消耗,合理提供休息时间,缓解紧张心理,稳定家庭生活。
2.4.2 医院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改善护士工作环境,满足其健康的生理需要[7],确实关心血透室护士的家庭、工作、心理、生活、学习,积极组织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加强透析室的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医源性感染,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国家和医院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于一定的防护工具的配置和适当的应用激励因素,一定限度上缓解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使预防与防护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大大减少其职业危害,使血透室护士在工作中得到满意和激励,调动自身内在积极性,提高对工作的热情度。
3 小 结
血透室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给血透室护士的身心带来很大的危害,很多不可避免的危害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而减小其危害性,但这些措施不仅只是需要护士有着自我防护的意识和采取自我防护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国家和医院相关部门对这个薄弱点的关注,从而降低血透室护士的各种职业危害,保障身体健康,更好的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NIOSH.Prventing needlestisk injures in health cane setting [EB/OL]1999.11.cdc.gov/noish.
[2]王毓萍.范晓莉.职业性HIV感染不容忽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 (11):673.
[3]谢红珍.国外护士锐器伤发生与防治研究概况[J].中国职业医学,2003, 30 (12):6.
[4]邹颜清.血液透析室护士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6, 24(6):2.
[5]吕青.两种医用手套粉与大鼠肌组织反应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 35 (6):330.
护士是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并为患者提供康复服务的一个特殊职业群体,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经常与病原体、化学消毒剂、各种辐射线及有毒物质接触,直接导致对身体健康造成职业损害。职业损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损害因素导致的损害;另一个是与职业有关的疾病损害,这两方面的损害对女性生殖健康、孕期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程度已经成为女性职业卫生研究的焦点[1]。因此,做好护士怀孕期间的健康防护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孕期护士面临的职业损害因素
1.1 机械性因素 包括注射器针刺伤、刀片划伤、玻璃器皿碎片的刮伤。这些机械性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比较常见的职业损伤,能够导致受伤者出血,且具有感染的风险。因为未经消毒的器具存在多种病毒及细菌,一旦裸露的伤口与这些病毒、细菌接触,造成感染的概率较高。据文献报道[2],临床护士针刺伤率高达80.6%,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并已经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过针刺传播[3]。在这些意外伤害中,高危病毒具有潜在的重大威胁,如艾滋病(HIV)病毒、乙肝(HBV)病毒等,因此在平时护理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来处理器械,避免直接与未消毒的器具直接接触,如不慎发生刺伤或划伤,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并用消毒液处理伤口后包扎,做好长期跟踪观察。
1.2 化学因素
1.2.1 化学药剂损伤 护理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类药剂主要是消毒剂,如二氧化氯消毒剂,含氯类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等。消毒剂在使用过程中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道黏膜等方面产生一定的伤害。甲醛是一种极强的杀菌剂,但甲醛作为毒性较高的物质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水肿[4],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妊娠综合征、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更大,因此,怀孕护士必须做好对应的防护措施,避免频繁接触这些有毒物质。
1.2.2 细胞毒素药物损伤 如果生物试验中涉及了细胞毒素类药物,例如一些化学疗法药物,这些细胞毒素类药物有极高的毒性;与微生物产品不同的是,它们不可以被福尔马林或过氧化氢中和。经常随着空气的流动,毒素颗粒通过空气流通分散到这个医疗空间中,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到人体中,造成严重的伤害。尽管护士在护理期间接触的这些细胞毒素药物剂量较小,但长期接触后会在人体内造成一定的累积,危害作用更长远,容易造成流产和胎儿发育不全[5]等诱发因素。推荐使用生物安全柜、细胞毒素安全柜等具有隔离效应的设备。
1.2.3 有毒气体损伤 医疗场所弥漫着各种有毒气体,其中大多数的气体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如福尔马林、麻醉废气等,对听力、记忆力、应变感知能力产生影响,特别对孕期护士能够造成极大的危害,如果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可引起流产、胎儿发育不全等。
1.3 物理因素
1.3.1 波源损伤 产生波源的医疗仪器不在少数,而这些仪器发射的电磁波、微波、声波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伤害。电磁波和微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积累效应等。各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证明:长期接受电磁辐射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新陈代谢紊乱、记忆力减退、提前衰老、心律失常、视力下降、听力下降、血压异常、皮肤产生斑痘、粗糙,甚至导致各类癌症等;男女生殖能力下降、妇女易患月经紊乱、流产、畸胎等症。噪音不但对人体听觉系统有明显损害,对心血管系统同样具有损害作用,使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长期在噪音下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和精力分散等[5]。
1.3.2 杀菌、消毒方法损伤 一般物理杀菌、消毒方法多采用紫外线或臭氧等,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免疫系统等造成伤害。紫外线能破坏人体皮肤细胞,导致皱纹、色斑,使皮肤未老先衰,严重时产生日光性皮炎及晒伤,或皮肤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引起癌变。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研究表明,空气中臭氧浓度在0.012 ppm水平时(这也是许多城市中典型的水平),能导致人皮肤刺痒,眼睛、鼻咽、呼吸道受刺激,肺功能受影响,引起咳嗽、气短和胸痛等症状;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对那些患有气喘病、慢性支气管炎的护士来说,臭氧的危害更为明显。
1.4 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危害主要针对一些传染源病毒,例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禽流感病毒、结核菌等。据研究,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伤口分泌物、唾液、羊水等。含病毒浓度低的体液包括:尿、便、汗、泪、母乳等。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7],暴露于含HBV血液、体液,感染HBV比率为6 %~30 %;若HbsAg(+)、HbeAg(+)感染率更高[8]。
1.5 心理因素 孕期护士情绪容易产生波动,再由于心理负担压力、工作紧张等因素经常引起与职业有关的疾病发生,如高血压、血管紧张性头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护理要求也日益增高,护理工作高负荷、高责任、高风险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可造成护士职业倦怠,又常常因为应对各种医疗纠纷而使护士承受更多的精神压力,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使身体始终处于高度紧张,因此,及时调节护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2 孕期护士个人身体防护对策
2.1 孕期护士职前教育 近年来,医疗系统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就是职业防护,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危害可能给护士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加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学习与培训。内容包括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职业防护相关的法规;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消毒隔离技术及制度;有关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的最新进展。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应付,而要持续深入地进行,贯穿于日常护理活动中。并将护士的职业防护工作作为管理职责的一部分,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护制度,督促大家严格遵守其操作规程。
2.2 加强管理 加强高危科室的管理,如手术室、感染科、急诊科等,都是对护士孕期安全的保障。怀孕护士应避免处理放、化疗药物及接触放射源。在危害孕妇健康的区域应有醒目标志,对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9]。另外,应准备一些特殊的保护性器材,如:有效隔离微粒的口罩,对人体无毒、无害的消毒设备和消毒剂、防辐射的工作服等安全设施。
2.3 安排合理班次 有些医疗机构护士排班不合理,导致疲劳作业,工作效率低下,睡眠不足。孕期护士极为需要睡眠并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不仅对体内胎儿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减少了母体生殖内分泌紊乱、生理节律失调及其他由不合理排班导致的不良后果。
2.4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护士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在医护过程中至关重要,如经常洗手、衣物消毒更换等。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在护理患者过后,将进行脱衣,洗手、消毒,带过的手套应做好相应处理。如果手有破损时,尽量戴两层橡胶手套,用过后及时更换。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仅对自己而且对患者都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应时刻养成这种习惯。
3 小结在我国,从事医疗服务行业的人群中,护士占有重要比例,为我国的卫生医疗服务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经常受到来自职业方面的伤害与压力,常常使护士处于焦虑、恐惧与精神紧张状态,这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健康存在威胁,更对护理工作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要排除来自外部的干扰因素,做好生活方面的细节工作,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服务环境,确保医疗护理工作顺利地展开。
参考文献
1 黄爱群.纺织厂工效学因素与女性生殖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 毛秀英,吴欣鹃,于荔梅.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3 段慧,吕卫华.实习护生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天津护理,2004,12(6):34.
4 董顺红.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当代护士,2007,(1):96.
5 任小英,喻娇花,熊宇.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现状调查.实用护理学杂志,2003,19(3):61.
6 崔苏敏.护士职业性危害及自我防护.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3):332.
7 王蠢英,李秀霞,保向菊.浅谈肿瘤科护士的自身防护.哈尔滨医药,2002,22(2):90.
供应室是集中处理大量病原微生物的医疗用品的部门,承担着全院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等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多种电器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的噪音、潮湿等诸多因素。因此,护士必须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以达到减少危害,维护身心健康。
1主要危害因素
1.1 工作人员自身因素
因工作人员对各项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操作疏忽,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改变工作程序,以及护理人员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容易受到损伤。
1.2 生物因素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
主要发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环节,被污染的穿刺针,手术器械及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穿透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及艾滋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
1.3 化学因素
1.3.1 含氯制剂:常用的含氯制剂如84消毒液,此类消毒剂有一定的腐蚀性,损伤皮肤,挥发性强,空气中含量过高时引起呼吸道不适。
1.3.2 醛类溶液:常用有甲醛、戊二醛等,甲醛刺激性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戊二醛的吸入接触可以引发迟发型刺激反应,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等。
1.3.3 过氧乙酸:遇热、明火、震荡易引起燃爆,高浓度过氧乙酸对眼睛及皮肤均有刺激作用,甚至引起烧伤。
1.3.4 环氧乙烷:特点温度低、渗透性强、腐蚀性小、灭菌彻底、有效时间长,它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头痛,恶心,呕吐及皮肤接触引起皮炎,水泡,还可以致癌。
1.4 物理因素
1.4.1 消毒因素的损伤。如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煮沸等蒸馏水的制作过程中,均可能有高温、高压蒸汽意外引起烧伤、烫伤及爆炸等。紫外线辐射消毒时臭氧浓度过高对皮肤、黏膜可引起人体中毒反应。
1.4.2 皮肤黏膜机械性损伤。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及制作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等锐器刺破皮肤,再进行高压冲洗时被穿刺针刺伤。
1.4.3 噪音。供应室集中了庞大的灭菌设备和机械清洗装备 如:高压蒸汽灭菌器,清洗机及超声清洗机。噪音主要来源于这些设备及抽、排风系统设备。长时间暴露与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能引起头昏、头痛、耳鸣、失眠。
1.4.4 在搬运货物、装载、推车过程中,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超重会引起扭伤、拉伤。
1.4.5 在操作过程中,各类患者的液体及污染物品的接触,都可能使手部皮肤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增加。操作后手的每一部分均可检查病原菌,如不注意接触污染物品后洗手或洗手的方法不正确,时间不够,可引起自身感染。
1.4.6 粉尘。回收室各种污染物品、包布、巾类、翻动造成粉尘发扬,冲洗时形成气雾胶颗粒,长期刺激呼吸道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
1.4.7 久站。供应室护士每日工作量大,在清洗、包装物品时,长时间站立操作,取强迫容易使人疲劳,极易发生颈椎病,腰椎损伤,下肢静脉曲张。
2防护措施
2.1 物理因素的防护
2.1.1 改善工作条件,冬天保证热水供应,夏天注意防暑降温,安装排风扇、空调。高压蒸汽灭菌要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定专人管理,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实验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开门时不要面对锅门,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
2.1.2 热力灭菌时防止烫伤,出锅时要戴袖套,棉布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高温物品。
2.1.3 预防机械性损伤。绝对不能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减少直接接触刺激性溶液及锐利器具。
2.1.4 紫外线照射消毒时,尽量安排在中午、下午下班人少时,要防止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睛的保护,消毒后通风换气30分钟后方可入内。
2.1.5 注意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有效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可达到从手表面去除细菌的目的。按六部洗手法前臂―腕部―手背―手掌―手指―指缝的顺序,洗手后擦手毛巾一人一巾。
2.2 生物因素的防护
2.2.1 供应室污染物品是直接接触未经处理的污染医疗器械,细菌繁多,锐器多。稍有不慎会造成自身感染,在回收及被初步处理过程中,要穿戴好防护用品,清洗环节严防针刺,动作要轻、慢,戴上合适的手套,进行高压冲洗时要用钳子或手固定好接口处,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穿刺针飞溅而刺伤。
2.2.2 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和体液。应立即肥皂水和清水冲洗;若是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2.3 不慎被利器划伤。在工作过程中不慎被利器刺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轻轻挤压,使血液流出,用碘伏消毒伤口,并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同时报告院内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感染的定期追踪观察。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1.1一般资料 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急诊患者,年龄6个月~90岁,病种:外伤,心脑血管,药物中毒,酗酒过量,自杀,感冒高热,小儿惊厥等等。
1.2 方法
1.2.1非语言性沟通 非语言性的沟通有助于患者在第一时间内接受你,非语言性沟通包括:微笑服务,美好的职业形象,身体姿势,巧妙地运用眼神,语言,语调以及手势,例:一位护士看见在急诊室的家属休息椅上坐着一位老太太,她似乎很悲伤的样子,这位护士走过去坐在老太太的身边问她有什么需要帮助,老太太说她老伴心肌梗塞已很严重……说着便流下了眼泪,这位护士用理解的目光注视着老太太,并轻轻地抚摸着她的手,两人默默地坐了几分钟后有人叫这位护士,老太太感激地说:"你去忙吧,我已经好过多了,真谢谢你!",有时对患者的关心可体现在一个细微的动作中,如触摸发热患者的额头,在为患者静脉注射完毕,帮助患者把捋起的袖子放下,寒冷的冬天帮助患者整理下被角等,一个细微的动作体现出亲人一般的关怀,因此整洁的外表,镇定的神情,忙而不乱的处事方法以及尽快安排就诊,这些都能令患者对你产生信任,特别在抢救患者时,非语言性的沟通更胜于语言的沟通,有一点要切记,当我们面对患者时,应控制自己的紧张,厌烦和害怕等表情。
1.2.2语言性沟通技巧 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0%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2],语调不同,效果则不同,如:"您干嘛"使用询问的口气,是在问患者干什么?若使用生硬的口气,就像是有训斥患者或质问患者是否在干坏事,所以护患沟通中要运用:①一个技巧:多听患者或家属说几句,尽量让患者和家属宣泄和倾诉,对患者的病情尽可能做出准确解释:②两个掌握:掌握病情,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掌握医疗费用给患方造成的心理压力,③三个留意:留意沟通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情绪状态及对沟通的感受;留意沟通对象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情绪反应,学会自身控制。护患沟通的实质是帮助患者克服暂时压力,适应环境变化,与他人和睦相处,是能帮助患者克服自我实现中的精神・心理障碍的一种技能[3]。
2.3 加强业务水平 急诊科有关急・忙・杂的工作特点,也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护土精湛的专业技术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前提条件,患者希望了解所患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愈后保养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需要护士以扎实的理论为患者讲解,护士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不仅能使患者获得安全感而且也会使患者对护士产生敬意[4],例:1位80多岁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急诊就诊,患者昏迷,病情危急,医生医嘱迅速开一条静脉通路给药,患者由于肥胖和长期输液,导致静脉血管不好,当班护士凭借超过硬的技术手感摸着静脉一针见血迅速抢救,患者生命征稳定后转入病房继续治疗,家属对这名护士非常感激,特意给这位护士送了锦旗以示感激,我们的护士凭借过硬的技术赢得了患者家属的认可。
2.4完善的急诊工作程序 急诊患者的特点:人数没有计划性,病情没有预见性,急诊护士应具有熟练的临床判断能力第一时间快速准确的预诊・分诊,护士必须见到患者再挂号,以免分诊错误,延误患者诊治。一个完整的主诉和与之相关的病史是做出诊断的关键所在,对急重症患者开户 绿色通道的方式优先救治。实施"先抢救后挂号,先入抢救室后分诊,先抢救后收费"的制度。急诊科多于"拥挤"或"过度拥挤"状态,出现急诊就诊顺序或"等待"的问题,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急诊拥挤"80%患者是非"急诊患者",根据卫生部公布《急诊患者按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5],医生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四级"进行区别救治:一级: 濒危患者将立即救治;二级危重患者10min内接诊,三级是急诊患者30分钟内安排就诊,四级是非急诊患者4h内完成救治,护士依据卫生部要求将急诊科从空间上分为"红 黄 绿"三区,红区安排一级二级患者进行抢救监护,黄区为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三级患者,绿区即四级患者诊疗区,此时护士应对暂时不能满足就医需求的患者耐心做好解释以取得理解,避免患者与家属出现不良情绪,保证完整有序的急诊工作程序,及时进行抢救室生命体征监测,能够及时有效地配合医生救治危重患者,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沉着果然积极救治,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要,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做好抢救患者的护理记录,娴熟有效的对症处理专业技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并报告医生,观察的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良好有效的 沟通,护士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沟通技巧在急诊工作中极其重要。
2结果
2013年9月~2014年9月,采用患者满意度调查得出,发现患者的满意度由原来的70%上升至90%,医院纠纷由原来的38%下降至20%,护士将良好有效的护患沟通贯穿在整个护理工作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3结论
护士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其胜任职业角色的最重要因素[6]。急诊护士的言行对患者可治病也可致病,要想达到理想的护患沟通效果,护士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通晓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学会慎言,能言,善言,有效地与患者沟通,解决其心理问题,建立新型和谐的护患关系,完成现代急诊护理服务流程规范。
参考文献:
[1]李亚新.急诊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研究。2005.2(3):55 .
[2]史瑞芬.医疗沟通技能[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47-159.
[3]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9-35.
[4]杨景芳,黄艳红.搞好护患关系的几点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