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发展战略

大学发展战略

时间:2023-05-29 18:0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发展战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发展战略

第1篇

关键词: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7-0019-05

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成为大学在适应变化以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所普遍采用的应对策略。从现实情形来看,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主要有三种分析模式:一是大学决策层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大学发展战略分析;二是委托外部战略规划专家团队进行大学发展战略分析;三是将前两者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本校决策层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又借助外部战略规划专家的智慧支持。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建立在制定者对大学发展及其规定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一般可通过理性和结构化的分析程序对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清晰的定位,从而引领大学实现卓越发展。

一、大学发展及其规定性

首先,大学发展是大学完成自身使命的一种积极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有量的扩张,但更为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在大学发展的语境下,大学的要旨在于:一是通过发展满足社会成员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并实现大学人的发展:二是通过发展实现大学的现代化。其次,大学发展是大学内外部各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发展既建基于环境遗传因素,又是一个逐步完善和走向现代化的东西方互动过程。第三,大学的发展与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既是大学发展规律作用下的必然产物,也是大学组织成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发展的结果。大学发展既不是自然的变化也不是随意的过程,而是有意识的改变自然状态的一种变化过程。大学发展有一种价值理想,这种发展以大学人为中心,或者说是以大学人为根本。大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外部环境的干预。

大学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高度相关,高等教育发展有赖于大学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整体性,大学发展则具有具体性与实在性。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是通过大学组织的具体发展而得以实现的。大学发展包含以下维度:(1)大学形态发展。主要是大学物化形态的表现形式。即通常所指的大学基本建设的发展。(2)大学治理发展。主要是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治理结构的优化,是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古典到现代的变化过程。(3)大学学术发展。包括大学学科、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的发展以及学术理念的发展。(4)大学人员发展。包括大学学术人员、管理服务人员等的发展。大学人员的发展决定了大学发展的水平,但并非拥有一流的人员就会带来第一流的发展,进行有目标的匹配以实现优化组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发展效果。大学形态的发展意味着大学基本建设得以完善,办学客观条件得以改善;大学治理的发展显示了大学制度逐步完善过程。然而,这些发展只是大学形式上外显的发展表现,并不能显现大学的实质性且内在的发展。大学实质性的发展是大学核心的发展和大学主体的发展。[1]只有大学核心和大学主体得到了发展,大学才能或才算是真正的发展。大学发展有以下两个特征:(1)价值取向性。大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价值选择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决定其发展选择的深层次影响力。[2]与生命有机体不同的是,大学作为一类社会组织,其发展总是在一定的价值取向引领下实现的。(2)阶段性。大学发展是大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往往具有阶段性。大学发展具有阶段性并不意味着大学的发展不能超越其阶段性。

二、大学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

首先,战略管理理论为大学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20世纪60年代,随着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协同性差的特点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战略管理理论逐步兴起,[3]为企业管理提供了重要行动与决策指导,成为企业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所普遍运用的管理手段。另一方面,大学组织的企业化或者知识的资本化特征,又使得战略管理理论具有某种适切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进入社会经济发展体系,成为一种类似于企业的组织,既在外在表现形态上具有某些企业特征,又在事实上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经常得到的政府政策鼓励的大学及其组成人员对从知识中收获资金的日益增强的兴趣正在使学术机构在精神实质上更接近于企业”。[4]大学组织特征的变化,学术机构的企业属性增强,为应用战略管理理论提供了可能。

其次,法律意义上的充分自与现实意义上的相对自的确立,为大学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现实可能。《高等教育法》赋予大学七项办学自,在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中,虽然办学自尚未完全兑现,但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依旧得以确立。这就使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与选择成为可能。此外,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使大学开始“从只重视生产和传播知识,转向技术转让和组建企业。大学的重心发生变化,并与生产部门形成了一种新的组合。大学正日益从依赖别人捐助的机构变为自力更生的机构”。[5]大学依靠其所掌握知识的资本化来获取发展资源变得具有现实可能性。

第三,竞争法则的确立及大学所赖以生存的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使大学发展战略成为迫切之需。竞争法则在大学的确立是制定大学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因。换言之,没有竞争或者说没有竞争法则的确立,大学就没有必要担忧其生存与发展问题。从外部来看,高等教育已不是稀缺资源,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规模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选择的多样性与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供给主体进一步侵蚀了大学得以安逸发展的空间。现代大学已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与供给的唯一主体地位已悄然发生变化。一些大型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始成为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发源地,部分实力企业正在设立研发中心或企业大学等机构,开展实质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人才集聚、科学研究、社会声誉等方面各大学正面临着竞争对手多而可替代性强的外部竞争形势。生源短缺将危及大学,加之国外大学抢滩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大学问的生源竞争将日趋激烈。竞争语境下的“特色发展”、“个性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应用转型的时代需求。任何大学想要生存必须极力彰显自己的个性,实现特色发展,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觅得一席之地。外部的发展资源获取过程也是竞争性的,大学必须得采取某种策略以应对种种竞争性的发展机遇。从内部言之,大学发展资源的有限性与发展可能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大学所拥有的资源往往相当有限,而大学要获得充分的发展又必须耗费大量的资源。这成为大学必须应对的一对矛盾。在资源紧缺时代,运用战略规划合理配置发展资源,进而实现大学发展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策略。

最后,部分大学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实现了快速或跨越发展,为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相应的参照依据。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学引入战略管理理念,运用战略规划指导办学实践。走上了一条能够被控制和预计的道路,学校整体实力得以超越平庸,迅速地脱颖而出。例如:斯坦福大学原来是一所很平庸的学校,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序列中默默无闻。这所大学在1955-1975年间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一所饮誉世界的高等学府,秘诀就在于其制定了良好的发展战略。斯坦福大学的发展战略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最重大、最核心的战略就是几年中引进了150位美国最优秀的学者;第二是有序的重点发展,先是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工程学和物理学),接着是社会研究领域,然后是人文科学,重视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第三是大规模地筹资,以改善办学设施,建设有吸引力的住房,吸引有才华的学者。[6]就国内大学发展而言,改革开放以后,战略管理理念被引入大学管理之中,一些大学根据自身资源条件,依靠制定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大学发展战略走出了发展困境,开创了学校事业健康良性发展的新局面。

三、大学发展战略制定的分析范式

大学发展战略的分析范式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可供研究者或实践者参考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发展战略分析框架,或对于大学发展战略制定的基本看法和分析思路。事实上,战略分析有时更倾向于提供一种思考方法而不是提出一种立场,因为对问题具有洞察力的判断比提出一个解决办法意义更为重大。

(一)大学发展的外部分析

大学发展战略制定必须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而使决策者能敏锐地审视大学所赖以生存和对大学长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使大学发展战略的决策具有相对可靠的现实基础,以识别环境对大学未来发展的战略影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决策。大学发展的外部分析主要涉及大学发展的一般环境分析和特殊环境分析。

1 大学发展的一般环境分析

政治和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环境等构成大学发展的一般环境,这也是不同类型大学在竞争中需应对的环境因素。大学发展无法脱离于社会政治发展与法律政策环境,大学的管理体制、办学行为等均会受到社会政治发展与法律政策的制约。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以影响大学发展。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制约着大学发展的同时,也会给大学发展提供未来事业拓展与延伸的战略机遇。经济发展环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依存环境,也是大学发展的客观基础。经济发展的体制、结构、水平、形势等既为大学发展带来机遇,也会给大学发展带来强烈的冲击。大学学术发展中的学科与专业结构往往具有与经济结构的若干联系性,大学人员发展中的毕业生就业也与经济形势紧密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则直接决定了国家整体的教育财政投入。因此。客观分析与预判未来经济发展环境将会使大学在发展中规避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对大学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往往聚焦于社会人口因素、社会需求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对大学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人口变化对大学入学人数的影响,社会整体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对大学教育供给的影响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大学发展造成的影响往往成为社会文化环境分析的着眼点。社会需求往往也会成为大学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在科学技术环境因素对大学发展的影响方面,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向与潮流应成为大学学术发展的重要向导。快速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要求在战略环境分析时,必须及时预测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以便大学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将资源配置、人员发展、学术发展等诸方面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保持相对同步。

2 大学发展的特殊环境分析

大学发展的特殊环境是指大学在发展中所处的具体竞争环境,它对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首先,分析大学发展的竞争格局。大学发展是个体鲜活的发展,个体大学在大学整体发展中的地位悬殊。就具体大学的发展而言,具体大学的发展总是置身于大学整体发展也就是高等教育发展之中的,大学发展竞争格局分析就是分析具体大学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与发展阶段。其次,分析大学发展的区位环境。这是大学发展战略分析的重要一环。主要将具体大学辐射地的那些可能影响大学未来发展的区位环境因素进行全面解析,以便从中找出大学发展战略的突破点。第三,分析大学发展的竞争对手。高等教育内部各大学的发展是存在激烈竞争行为的,尤其是在这个资源稀缺时代,谁掌握更多资源,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超越竞争对手。大学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以下三方面因素:竞争者的多少及力量的对比;竞争者的办学战略;竞争者办学能力大幅度提高。[7]竞争对手分析就是要理性地分析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资源与能力,以深刻认识并应对大学发展的外部竞争威胁。大学往往可以规避竞争对手的优势,从比较优势中或自身发展的薄弱之处寻求一些具体发展战略的突破。

(二)大学发展的内部分析

很多大学往往具有相似的发展可能性,而其发展可能性的实现过程却是漫长的。在所处的外部环境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一些大学之所以能在外部一般环境与特殊环境基本相同的境遇下得以跨越式发展,就在于这些大学具有其竞争者无法复制的资源与核心能力。大学发展战略的外部分析为大学决策者描述了大学在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的现实状态及发展的若干可能性选择,即大学可能在哪些方面进行战略选择,而大学发展战略的内部分析可明确大学能够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

1 大学发展组织范式分析

正像战略的经验视角所认为的,战略制定是个人和集体经验的结果,同时也是组织文化最能代表的前提假设作用的结果,是在组织经验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大学发展战略的形成,有的建基于组织范式,有的则会违背或者颠覆组织范式。“战略规划可能改变大学的传统与价值观或者调整其导向,也许会改变学校的抱负。但是学校如果不重视这些无形因素,那么它是永远不可能生效的”。[8]大学发展战略分析必须深入了解存在于大学中的组织范式,“尽管学校的某些传统追求就像旧衣服一样,显而易见,已不合身,但学校的战略只有在这些传统和追求大体保持一致或者对其在某些方面予以拓展延伸时,才能得到较好地实施”。[9]这些传统与价值观往往会形成大学的某些组织范式,成为大学人恪守的行为导向。有些传统与价值观有利于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现;有些传统与价值观则可能成为制定与实现大学发展战略的隐。大学发展战略分析必须首先着眼于这些组织范式或者大学文化传统。

2 大学发展资源分析

大学发展的内部分析必须对本校的资源基础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与研究。进而认识本校的资源优势与不足,以寻求相应的战略选择。“大学在战略选择过程中选取哪种模式,取决于两个重要的事实:学校的资源基础及学校的主导性学术定位”。[10]由于战略行为是一个资源消耗与重新配置的过程,通过发展资源分析也就可以为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严格意义而言,大学发展资源分析主要包括大学的物质资源清查,大学的财政状况评判等有形发展资源的分析以及大学人力资源评估,大学的品牌度测量等无形发展资源的分析。大学发展建立在基本建设基础上,建基于大学物质资源的储备。大学发展有稳固的物质资源储备,将会为大学人员发展与大学学术发展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大学发展的历史也早已证明,资金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是大学基本建设、大学人员发展、大学学术发展等的重要保证。大学发展战略必须紧紧依靠大学财政的有力支持才能得以实现。大学财政状况评判主要分析大学经费总额,财政来源,筹资能力等。大学发展是由大学人来推动的,要靠人力资源开发来实现。大学发展资源分析中的人力资源评估主要是评估大学人力资源的结构、素质、水平等。另外,大学发展往往会带来大学品牌度的累积,它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对大学发展阶段性结果的评价。

3 大学发展能力分析

大学发展能力是指组织协调和运用内部发展资源的能力。大学发展能力分析主要包括校长及决策层的领导与管理能力以及大学核心竞争力分析。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源的拥有不一定意味着发展。它只是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或具备了发展的条件,大学发展必须依靠战略性的管理内部各种资源,以实现资源的优化,达到大学发展的战略目的。虽然大学发展战略并非校长或决策层意图的直接转化已获得普遍认同,但他们在大学战略形成与执行过程中实在是不可或缺。由于领导与管理能力往往不可直接度量,而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治理结构则与大学的管理能力高度相关,因此也就成为校长或决策层领导与管理能力分析的重要因素。资源与能力的组合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内部分析中大学发展核心竞争力分析是构成大学发展能力分析的重要一环。大学只有充分运用核心竞争力在与竞争对手竞争时才能占取优势。从大学发展核心竞争力所在之处谋划发展战略行动,往往也会取得大学发展的若干战略突破。

参考文献:

[1]康翠萍,学术自由视野下的大学发展[J],教育研究,2007,(9):55-58

[2]钱强,大学发展内涵与价值取向探析[J],教育评论,2007,(4):21-23

[3]王昶,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5

[4][5]亨利·艾兹科维茨,劳伊特·雷德斯多夫,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83,182

[6][8][9]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M],别敦荣等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184,205,205

第2篇

关键词:创新驱动;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180-02

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須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高素质劳动力的支持和支撑。据统计,2016年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599.1万人,应届大学毕业生765万,普通本专科招生737.8万人,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7093亿人。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我国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和一定的质量优势。但是,伴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增速下滑、企业需求不振、高校持续扩招等因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应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创造更多的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就业岗位,把我国的科教优势真正转化为科技竞争力,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动大学生就业水平提升的基本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促进大学生就业

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消费量都将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消费增长得更快,农产品供求总体偏紧,部分农产品缺口较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绿色、生态、安全农产品的需求逐渐旺盛,他们愿意并且有能力为绿色农产品支付较高的价格。这一切都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经营利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我们应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耕地有序流转为契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让大学生充实到规模经营的主体中去;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手段,让大学生充实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中;以发展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兽药等生物农业产业为目标,让大学生投入到绿色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研发与生产中来;以加快发展饮料食品产业链、肉食品产业链、粮油制品产业链、果蔬产业链等战略部署为机遇,让大学生充实到现代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质检、研发、营销体系当中来;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落实完善各项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为时机,让大学生加入到现代农业的创业大军中来。

二、大力振兴传统产业,在精深加工争做高端产品中促进大学生就业

当前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将传统产业统统淘汰,传统产业通过创新,一样可以做出高端产品。例如法国服装业极为发达,为强化产业集群力,法国在2005年就成立了两个纺织服装竞争中心,重点发展新技能、多功能服饰、纳米、回收和农业纤维的开发及大众消费行为研究,并有望成为欧洲纺织原料科技研发平台。再如中国成都的彩虹电器集团,加强技术研发,主攻高端产品,引进国际最先进技术生产电热毯,还设计出适合各种场所的各式各样的蚊香,有的戴在手上就像手表一样。依靠这些高端的产品,小商品就占领了大市场。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我们不能将眼光仅瞄准新兴产业,通过科技创新、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和附加值提高,传统产业仍可做出高端产品和占领产业链高端,而以上四个环节正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三、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结构升级优化中促进大学生就业

近期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和农民工工资趋同现象,在某些地方,大学生的收入甚至不如农民工。这个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原因就在于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不匹配,产业链分工相对处于低端,人才培养相对处于高端,两者错位的结果造成大学生相对过剩,而高素质的蓝领工人供不应求。但未来十年这一状况可能会得以改善,国家强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改变和优化中国产业结构。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等七大新兴产业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每一个产业都将带来数万亿人民币的产业规模。对大学生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解决国家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不匹配的矛盾,会吸纳大量的高技能、高知识人才。“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将会为全国765万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就业岗位,能够将我国的科教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但是各地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面又可以细分为上百种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关键产品。上百种之中各地要上马哪些项目才能做到有基础、有优势、有拳头,恐怕我们还要做深入的研究和定位。超越某些新兴产业中的低端装配环节,推进各区域、各部门、各院所的技术整合与协同创新,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新兴产业的培育中来,可能会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更快发展,会为广大青年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加快发展生产业,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中促进大学生就业

生产业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是现代工农业的重要支撑,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能,同时也是吸纳城乡人口就业的重要领域,主要包括物流运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在份额上明显不足,且结构不够优化。据一些机构估测,中国的国家生产业占GDP的比重大概在15%左右。而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二者边界日益模糊,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到GDP的70%,生产业又占服务业的70%。因此,现阶段我们应大力发展生产业,尽快改变“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设计理念,它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培植动态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更多的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工作岗位,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水平。提升生产水平,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将推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从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静态比较优势模式向发挥人力资源综合优势和培育人力资本的动态竞争优势模式转变,并逐步进入和占领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这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都是十分有利的。

五、努力构建新经济业态,在新旧动能转化中促进大学生就业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程和历史经验表明,传统动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减弱是规律,这个时候就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来适应产业革命的趋势。而且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还可以形成混合的动能。因此,新动能对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很有意义。当前以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在内的新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业,新动能也在不断释放。新经济业态的快速崛起,不仅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深刻改变经济结构和布局,还开辟了多元就业渠道、形成了日益灵活的就业形式,为破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具体而言,一是培育新产业,增加更多的就业新机会。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战略产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职业分工和就业机会。二是采用新技术,创造更多的就业新岗位。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技术革新中创造更多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科技研发岗位和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结构。三是推出新模式,释放更多的就业新活力。积极推动“平台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模式”“微经济模式”的发展,引导和支持大学生群体参与新模式下的就业创业活动。四是构建新业态,开拓更多的就业新空间。积极发展网购、工业机器人、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群体参与由此所衍生的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和自主就业等多种具有灵活性和弹性的新型就业中来。

六、建立政府、高校、社会三方有效协同机制,在创新创业中促进大学生就业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OA系统 现状 未来

一、OA系统简述

OA(Office Automation)系统又称作办公自动化,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指的是应用计算机、电子设备和软件,来数字化地创建、收集、存储、处理,并传播完成办公室任务所需的信息。

近年来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办公自动化可以说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对我国的OA系统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办公自动化起源于美国,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办公自动化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单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1.OA系统的利

(1)迎合时展趋势,走在时代前列;

(2)无纸化办公,节约成本,保护环境;

(3)网络化办公,节省人力,高效快捷,特别是针对跨校区办学,学校面积太大等情况效果非常好;

(4)电子文档的审阅、修改、修订不存在丢失问题;

(5)快捷的信息共享。领导通过OA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全面的掌握、掌控信息,处理和分析之后进行决策,同时下达决策到各单位。普通职工通过OA系统,可以快捷的查询到需要的文件,也可以把需要的信息传递到所有人。OA系统还可以查询职工的基本信息,如办公地点、电话等信息;

(6)高效的协同办公。当你还在为办一件事情找不到人,或者办事人在外出差而苦恼的时候,OA系统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你只需要在网上轻轻一点,工作流就到了对方账号上,对方只需要找个能上网的地方,就可以办理工作流。

2.OA系统的弊

(1)网络安全制约OA系统发展。现在我们用到的OA系统都是单位和企业内部的系统,没有跨单位、跨企业、跨地域的OA系统,这样就限制了单位、企业、地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信息采集。

(2)OA系统无法有效兼容其他现有系统,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务学籍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统计系统等。这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收集、集中、整理,就成了信息孤岛。

(3)OA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金钱,动辄几十万上百万,没有一定实力和资本的单位和企业根本不可能建设OA系统。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信息化建设根本无从谈起。

二、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OA系统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1.现状

(1)学院目前使用的是校本部提供的由泛微公司研发的协同办公系统,该系统是基于J2EE的各种技术,B/S模式的三层结构设计。

(2)学院办公用计算机属于一般配置,操作系统多采用Windows XP,也有少量的Win7操作系统。

(3)OA系统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院领导,系主任,办公室主任,机关各部门等人员上。这些人员从年龄上看,上至55岁,下至23岁;从学历上看上至研究生,下至专科生;从职称上看上至教授、研究员,下至讲师、助教。

(4)学院OA系统主要用于处理公文、会议通知等方面。

2.问题

(1)权限问题。因为是共用校本部的OA系统,而且部分教职工人事关系依旧在校本部,在OA里面的体现也是在校本部所在院(系),在选择人员的时候不好找。新增加人员我们没有权限添加。OA系统我们有以下权限:工院流程设计、回收和强制归档;工院人员信息修改、调动。如果有老师忘记了自己账号密码,我们只有提交校本部重新设置密码。

(2)办公电脑问题。①第一次使用OA系统需要安装特定的系统插件才能正常使用,有极个别个人电脑系统有问题,出现安装了OA系统插件后还不能使用的情况,从新安装个人电脑系统后可以正常使用。②OFFICE要使用微软公司开发的办公软件,不能使用其他公司开发的OFFICE。一台电脑拥有多个办公软件的时候也不能正常使用。

(3)兼容性问题。不能融合学籍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造成数据浪费,信息重复统计,最终增加工作量,没有达到最初设计和使用这些系统的最终目的。

(4)使用效率问题。OA系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人是首要因素,没有领导支持,没有教职工支持是用不好的。没有经常登录OA处理文件意识,处理OA流程时间超长,未经培训不会使用OA系统,各单位OA系统使用人员经常变换等问题是制约OA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

(5)归档问题。电子文档归档问题一直是我国档案机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如何保障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长期性是电子文件归档的核心指标。尽管国家档案局先后出台了《电子公文归档与管理暂行办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标准和规范,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

(6)OA系统不仅仅是行政办公收发文件

3.解决方案

(1)使用OA系统后,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模式和环境。这就对办公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办公人员积极的投入、主动的融入是建设的关键。人们接受新生事物都是循序渐进的,OA系统虽然在我国发展也有很多年,但是对与学院来说还是新鲜事物。虽然高校教师在使用OA系统时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是没有合适和理性的方法,将与我们最初推行OA系统的愿望相违背。我们还需要不定时的开展业务技术培训,要邀请OA系统方面的专家和对OA系统使用有心得的老师做相关的知识讲座,从根本上转变办公人员观念和素质,从而提高办公水平,真正发挥现代化办公设备效能。

(2)一个队伍行进的快慢不是以最快的人的速度决定的,而是由最慢的人的速度决定。这一句话在OA系统中体现的很清楚。要提高OA系统使用效率,除了潜移默化的、一步一步慢慢推进的方式,还要需要加强行政手段。可以把及时处理OA流程的程度作为年终考核的一个标准,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处理OA流程的采取一票否决制。也可以通过扩展OA系统功能做到每到达一个流程采用短信方式提醒一次,如果第二天还没有处理,可以再一次发送短信提醒。每天由OA系统检测没有处理的文件,定时督办。

(3)目前在电子文件归档方面通常的做法有逻辑归档和物理归档。逻辑归档的过程中,电子文档其实并没有交给档案部门管理,交给的实际是电子文档的权限,这种模式也属于实时归档,在这种模式下只需要注意电子文档形成过程中的各个流程的完整、安全、可靠,就能有效保证电子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物理归档的方式和现在纸质文件归档方式有些相似。不同的是物理归档是把电子文档下载到适当的载体中,在档案规定的时间内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

(4)虽然学院使用OA系统主要是行政办公收发公文,但是OA系统绝不是行政办公收发文件系统。高校的行政管理业务所涉及到的方面都可以用OA系统来实现网络办公、无纸化办公。比如:①科研管理方面主要是要实现项目申报、研究和结题这三个阶段的核心环节。申报课题中个人申报,可以由申报人控制研究课题的进度,通过申报OA流程和监控任务完成程度进行修改、审核,然后提交研究报告。申报课题中团队申报,则由课题负责人依据OA系统功能,组成功能群,课题负责人为该群OA系统功能群管理员,实时监控本组人员工作进度及动态。组内其他人员可以看到本群所有人,有部分权限设置、修改、查阅有关文件、资料,但不能下载。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以根据OA系统功能建立设备申请流程、维修流程等。③财务部门可以根据OA系统功能建立报销审批流程、预算审批流程、出差审批流程、接待审批流程等。

三、未来发展

1.使用投资方OA系统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作为所独立学院转制是必然的,转制以后脱离本部也是必然的,那么很多系统都要从本部中脱离出来,尤其是OA系统。这时可以使用投资方的OA系统,融入到企业中,在企业OA系统内部建立一个独立的适用于学校的OA系统,作为今后行政办公的方式。

2.继续沿用本部OA系统

如果不脱离本部继续沿用本部OA系统,那么就要交费使用。当然相对的OA系统权限将比现在要大的多。

3.融入校园信息化建设

独立之后,如果学院有实力,可以另外建立一整套校园信息化系统。那么OA系统只是这套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校园各个系统将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数字化校园。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编号:FIB120456)

参考文献:

[1]傅晓萍.OA系统下的高校行政管理绩效研究

[2]郑祥.OA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探讨

[3]杨鸿章.OA系统的应用和发展现状_以凯里学院为例

[4]陈大发.OA系统环境下电子文件管理的实现

[5]滕秀梅.对高校OA系统实施与发展的理性思考

[6]崔海莉.高校OA系统电子文件的归档及保管方式_

[7] 郑业萌.科研工作流程OA系统的设计分析-以某省级科研单位为例

第4篇

[关键词]大学 战略 规划 启示

一、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内涵和意义

战略指的是涉及学校长远利益、核心价值的问题,是针对学校的整体利益、长远发展、核心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和思路。通常包括组织的长远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采取的行动方案和指导资源获得,分配和使用的政策方案等。规划,是某工作领域中一定时间段内发展诸因素的综合谋划与部署,包括规模数量、质量水平、条件支撑、投人来源、制度保障的分项设计与综合。发展规划作为一种未来导向的目标设定和行动方案,在组织内部管理中发挥着行为导向、资源分配、决策协调、参与动员和效率评价的作用。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也应该是超越学校日常运行的细枝末节,把握学校事业的全局,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关注和考量学校总体的发展问题。

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是一所大学对未来发展的谋划,安排、部署或展望,是学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全局性、方向性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也是对其自身水平和特色定位的反映,是高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对学校改革、发展与建设的研究以及战略思路和规划方案的制定、决策与实施。具体来说就是要确立今后一段时期学校的奋斗目标发展、思路办学理念、特色定位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应选择的办学模式和战略举措等。

高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既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客观需要,又是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进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从国际上看,以人为本、教育国际化、终身学习等理念正逐渐成为各国教育界和公众的共识。从国内看,高等教育迈向了大众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深人人心,办学体制和模式日趋多样化,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关注程度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所有这些都需要高等学校来认真研究和深人思考,通过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规划来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另一方面,大学的建设发展首要的是资源支持,主要包括政府投人和社会的投人。当前各级政府部门也已经将组织大学制定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并以此作为各类评估和拨款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高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从而在各类资源争夺战中占据有利位置。同时,高校之间的竞争不仅是投人的竞争,也是产出的竞争,即办学质量、水平与效益的竞争。大学如果不能准确地设计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就难以提高质量、水平,也就无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中外大学战略规划的相同点

(一)重视外部环境扫描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协调组织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不仅需要继续保持原有的价值追求和独立品格,还需要积极回应社会需求,迎接未知的危机和挑战。对外部环境的扫描是制订战略规划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学校对环境的审视包括技术预测、财化、人口估计、社会文化评价、政策法律分析、竞争对手和市场需求等。对环境的透彻分析,是制定战略规划的前提。大学只有了解自己所处的位次和境地,明确市场、资金、竞争对手的变化,方能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国家和地区。在环境审视中,高校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分析。如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使大量学生在他国接受高等教育,教授也“迁移”到他国的学校去工作,这种吸引国外生源、引进优秀师资的做法在各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规划中屡见不鲜。

(二)注重校情分析

战略分析的两个关键领域是外部环境与组织自身。组织自身分析在战略规划中常设定为校情分析,只有对自身的优势、略势分析的足够清晰,才能相促进其发展。校情分析涉及传统和价值观、学校位置、学科专业状况、财政情况等,其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财务运行情况是重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学校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诸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大学战略规划并非面面俱到,它是大学依据科学可靠的数据分析来确定的有针对性的、清晰具体的战略目标。当今教育系统的竞争异常激烈,想要在其中站稳脚跟并赢得发展的主动权需要大学具备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一方面重视对大学传统、价值观的秉承,另一方面也认真审视自身的比较优势,以避免出现好高骛远、大而全的发展目标。

(三)突出学科建设,重视师资队伍配置

面对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外大学不约而同地在寻找自己的特色,力求以优势保持领先,其战略规划中通常都明确了自己要大力发展的学术领域。早于1983年,大学战略规划的鼻祖乔治・凯勒就指出:“具有高度创造性、创新性的学者与教师的比例少有超过1/10的,当国家对研究和新思想的依赖加强时,这1/10的人才就变得更为可贵了”。许多大学开始面向世界招聘杰出教师,不仅引进单个教师,也开始引进团队。

三、中外大学战略规划的不同点

(一)文本布局不同

一般说来,国外大学战略规划的文本一般包括:题目、规划摘要、学校介绍、愿景、使命、环境审视、校情分析、战略目标、战略措施、附件。国内大学战略规划的文本一般包括:前期工作总结、环境审视、校情分析、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形式上的不同主要体现为题目、规划概要和附件部分。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大学的战略规划文本表现得更为成熟和正规。首先,国外许多大学的战略规划配有凝练而富有感召力的标题,如“前瞻思维”、“通向卓越之路”、“与众不同”等;相比而言,我国大学战略规划基本采用“××大学××规划”的单一模式。

其次,国外大学在规划文本的最前或最后一般有一个规划概要,主要起精简版战略规划书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整个战略规划。

再次,国外高校为提高财政、资源与战略规划的结合程度,常在战略规划的最后以附件形式附上学校的财政预算,并且将年度预算与战略措施挂钩,确保中期财政预测能反映战略规划的需求,使财政与资源分配过程公开化。我国高校现在也开始重视这一部分工作,有些学校不是以附件而是在正文的最后直接设章论及实施与保障工作,但具体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国外大学战略规划更加注重决策的开放参与性

规划的制定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校长与教职员进行充分的说理、协商和议定的过程。成功的战略目标取决于组织机构中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当组织成员了解到战略规划将给他们自身带来的改变后,他们将更容易对大学的发展愿景达成共识,并参与大学的战略行动。当大学战略发展理念在机构和成员之间广泛传播时,将有利于营造新的文化氛围,并在大学内部形成凝聚力,从而激发大学成员的工作热情、创造力和责任感,促使大学全体成员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努力。正如莱斯利和弗瑞威所言,“当战略规划工作成为一个连续的尝试性过程,在此过程中允许并接纳来自许多不同方面的决定,它将发挥最佳功效。”美国大学战略规划的制定是一个具有公开性、广泛参与性的讨论和商议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上至下与从下至上相互反馈、调整的决策过程。

(三)国外大学战略规划与财政预算更加紧密结合

由于现代大学发展的规模性和复杂性,大学财政基础是否雄厚、财政预算是否合理高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发展进程,因此大学战略规划应该与财政预算紧密结合,应了解组织内部的资源能力和经费基础。大学战略规划不仅需要明确解决哪些战略问题、实现哪些战略目标,还应该衡量实现这些战略目标所需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投入产出。尤其是在大学办学经费有限、筹资困难的情况下。目前我国战略规划制定及其实施过程对于经费分配和资源管理重视不够,战略规划实施缺少保障和动力机制,容易导致战略规划难以实行。国外大学的战略规划非常重视合理分配与协调使用有限的经费,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实现目标而追加新的经费,从而有效避免了增加大学经费的压力。例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本科教育战略规划(2008-2013)提出5年内大学本科教育的四个优先发展目标:提升教育机会,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改变提供过渡性教育指导;加强应用学习经验和学生参与学术、

研究活动的机会;创新教学和学习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了更多地实现上述目标,大学还制定了一个资金回收五年计划。

(四)对大学社会责任的价值观不同

大学在主动争取社会资金支持时,必然要加大社会服务力度,而不断增加的社会服务使高校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纵观国外大学的战略规划,在学校使命或愿景的描述上,无一例外都提到了要为其服务的个人、地域、公共机构做出贡献。相比而言,国内大学的战略规划大多将社会服务功能弱化,表述为通过科研和教学为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较多,未曾提及这一功能也不在少数。几乎选取的战略规划都未提及为地区的发展服务,更没有具体方面的论述了。

现代管理学认为,组织成员间的价值观认同至关重要,认同程度越高,达成组织战略目标的意志就越坚定,反之,就是一盘散沙。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战略规划。国外研究型大学将核心价值观的锻造和认同置于首要地位,在规划文本的开始就对其进行阐释。一般来说,国外大学战略规划中强调最多的价值观有:卓越(Excellence)、责任(Responsibility)、正直(Integrity)、尊重(Respect)、共享(Community)。“大学精神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发展规划的魂魄所在”。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界也逐渐认识到了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但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并没有给价值理念留足够的位置,规划的指导思想代替了院校的核心价值观,而指导思想多为千校一面的政治立场陈述,失之笼统,缺乏感召力和个性。

(五)国外大学战略规划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方针

大学战略规划不仅仅是一个战略性的文本,而且是一个行动纲领。战略规划是为了实现大学愿景而制定的战略选择,需要明确执行战略规划的相关行动方针,这一战略选择的实施过程就是大学成功变革的关键。我国的战略规划存在一定的失操作性,国外大学战略规划一般通过经费和预算、学术事务、招生和资助、学生发展/保持就学率、机构提升/毕业生的联系(募捐)、设施规划、信息技术、品牌营销/树立形象和人力资源等来开展具体活动。在此基础上实行责任制,明确哪些人负责哪些事,什么时候去做,将消耗哪些资源,什么时候使用哪种方式来评价。这些具体明确的操作性要求,增加了战略规划实现的可能性。

四、国外大学战略规划对我们的启示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如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领先一步,需要变革传统的管理方式,树立战略管理意识,明确战略选择,实施战略规划。

(一)通过自我分析,明确大学发展优势

我国高校发展定位的趋同现象却非常严重,理工、文理、师范类型的高校都在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看齐。诚然,这一发展目标表明了大学追求卓越的积极性,但却忽视了校情分析,不利于突出比较优势。我国许多高校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学科建设、师资、学生、研究经费、研究平台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这些特色和优势正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更是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赢得有利地位的重要资本。因此大学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切忌盲目攀高,而应该通过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审慎思考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秉承优良传统、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明确大学的未来发展定位,才能避免发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战略规划重在规划行动

战略规划的实质在于规划行动,在于设计大学未来的办学行为。在一个规划周期内,不管是五年还是十年,大学发展要达到什么目标、开展什么工作、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重大措施,都是战略规划必须做出回答的。战略规划将大学发展行动设计出来后,大学领导、有关部门和教职员工的工作就可以有所遵循了。所以,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既要重视文本形式,更要重视内容实质。文本形式要规范,有利于师生员工理解;发展行动设计要有针对性,要能使师生员工明确大学发展的方向,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自身的使命。做好发展行动设计,需要有充分的信息作保证。在编制战略规划时,一般都要开展数据统计,召开各种座谈会,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但很多大学所进行的数据统计缺乏科学性,座谈会缺乏战略性,导致发展行动设计难以为师生员工所认同。

战略规划是在立足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未来发展的设计,致力于提出设想与要求,因此要着眼于未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同时,规划目标的制定要切实可行,防止空谈。一份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必须有相应的指标体系,有相应的可比性数据,要有可以实施的对策与措施来保障和支撑,否则这份规划难以得到切实的贯彻与执行。规划要从实际出发,但不是实际的拷贝,而要在实际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的要求,创造发展的条件,制定发展的措施,也就是将前瞻性与可行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明确战略规划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学校财政状况、经费来源和预算是战略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战略规划制定及其实施过程对于经费分配和资源管理重视不够,战略规划实施缺少保障和动力机制,容易导致战略规划难以实行。因此,要制定一个成功的战略规划就需要打破传统的平均主义观念,根据战略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实施策略来确定经费预算,以便为这些战略目标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提高资源分配与战略目标的结合程度。同时,战略规划还要对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如何调整大学经费分配和使用进行具体说明,公开资源分配过程,从而鼓励院系、研究中心等机构根据大学的整体战略规划制定本机构的行动方针,并将战略行动与奖励挂钩,激励组织成员共同为实现大学的愿景而努力。

(四)发展战略规划既要突出重点,也要注重系统性

高校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在时间、资源都有限的前提下,显然无法面面俱到。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可能什么问题都解决不好。发展战略规划要妥善处理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提高的关系,找准关键问题,按照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明确战略要点,找准突破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追求卓越,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同时,发展战略规划也不能忽略学校事业各项分目标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避免“短板效应”,要使各分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既要注重科学性,又要坚持与时俱进

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不同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其核心价值应该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能力,它的制定必须要遵循科学、规范的指导思想和程序方法。相对干我国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工作的刚刚起步,欧美高校规划工作开展得较早,形成了一整套较为严密、规范的体系,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同时,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也要与时俱进,加强民主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增加透明度,广泛征求、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民主化程度,使研讨制订规划的过程变成一个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的过程,也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

发展战略规划制订形成后,要以某种法定的形式确定下来,保持一定的严肃性、稳定性、继承性和延续性,作为纲领性文件指导和规范学校一段时间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的确立是一个随着社会进步和学校自身的发展而认识不断调整内涵不断深化、内容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说它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要通过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和重点专项工作计划的制订实施等来充实、完善和调整发展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1]于凤银,李长伟.美国杜克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

[2]李建忠,刘松年.对牛津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分析与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萧宗六,贺乐凡.中外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文本分析及其启示.中国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王炎灿,张晓阳.中外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文本分析及其启示[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

[5]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引领创新追求卓越:高水平大学建设理念与方略[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6](美)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别敦荣等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

>> 国内外经验对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启示 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60年来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与反思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建国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嬗变 建国以来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与布局嬗变 基于创新和投资能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换的政策取向及效果研究 我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观 论科技创新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论我国双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整合 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走势与趋向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 新常态下山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论十六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④/doc/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03.

⑤魏晓铮.国内外经验对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启示.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3月.

⑥/Freepaper/35173_3.htm.

⑦郭萍.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2000年7月.

参考文献:

[1]魏晓铮.国内外经验对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启示[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3月.

[2]聂华林,高新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冯之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姬顺玉.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04期.

[5]郑周胜.甘肃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对策选择[J].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郭萍.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唯实,2000年07月.

第6篇

[关键词]海口市;典当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40-03

1典当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中国典当行业重现生机。但与此同时,典当自20世纪80年代复出以来,就一直饱受争议,各方观点毁誉参半。赞成者把典当誉为快捷融资新干线、解困救急特种兵,主张继续促进其发展;排斥者则认为典当是“三高”行业,即门槛高、利息高、回报高,是旧社会的残渣,主张予以限制。矛盾的思想状态使得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出现了摇摆,一方面,典当牌照发放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对业务的禁锢太多,典当法规的法律地位也一直处于低级层面,对逐步放开的业务范围似乎还有收窄的念头,甚至在仓促试水对典当有明显替代作用的小额贷款公司,还欲放开民间借贷等。典当行规模扩大导致行业内部开始竞争,而投资、信托、担保、寄售、租赁、拍卖等其他行业的介入,则为加剧行业之间的竞争推波助澜。上述行业受监管的力度与典当行业相比,要小得多,可以更加灵活地打政策的球,令方兴未艾的典当行业有被严重边沿化的趋势。典当行业的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还未形成一定规模,使得典当行很少主动地进行营销,没有较为系统的发展战略思想,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取得优势。就海口市而言,人口少、加工企业少、经济总量比重小这几大因素制约了典当行业的发展。所以针对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寻找行业发展出路,制定出长远发展战略是当务之急。

2发展战略的选择和规划对企业良性向上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在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拟要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了必要阐述,之后,对海口市典当行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叙述,并以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最后,笔者通过访谈,全面分析研究海口市典当行业目前的发展环境、存在问题对今后发展的利弊、应确立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才利于发展,在SWOT分析的框架下,提出海口市典当行业的发展战略,并对发展战略的实施进行深入研究。

3波特理论是本文的理论基础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竞争战略是“一个企业在同一使用价值的竞争上采取进攻或防守行为”。他于1979年创立出著名的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指出决定企业利润的五因素分别是——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它们共同作用产生结果。

企业的首要目的就是赢利,也就是具有超出成本的平均收益率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由上述五种竞争作用力综合决定的。不同行业,五力的综合作用力不同;行业在不停发展的同时,五力的综合作用力也随之变化。不同行业企业间,其内在赢利能力是不一样的。

五力对于成本、价格、收益等方面都产生影响。比如,如果卖方的议价能力高,则能将成本涨价的部分成功转嫁给顾客方;行业内对手竞争强,则能更好地进行价格竞争,而且需要设法提高顾客对本企业产品的品牌忠诚度;当面临替代品的威胁,就必须以低价进行抵御,并加大投资以防御入侵。

企业如果想要改变市场竞争规则,增强行业吸引力,就必须通过实施战略措施,对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这五种作用力施加影响,从而影响所在行业的竞争优势(Michael EPorter,1979)。

波特提出的决定企业赢利能力的这五种力量,孕育出后来被世人熟知并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广泛运用的三种成功的竞争战略思想,即:总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专一化战略(Focus)。

这三种竞争战略都可以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用,用来抗衡竞争作用力的可行方案,在采用时,除了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还要准确地预计风险。因此,企业只有在投入不同资源、力量、组织安排及管理风格的条件下,才有成功贯彻上述每一种战略的可能性。

4海口市典当业的发展战略选择的研究

本文通过访谈有关主管部门领导和诸家典当行的负责人,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依据与笔者的从业经验,对海口市典当行业发展战略选择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的第一个方面,是从历史表现、经济特征、对资本数量的要求、市场竞争结构与获胜因素、进入与撤出行业的难易程度、行业前景等若干方面对典当行业发展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包括两部分内容,即:

研究问题一:中国典当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态势。

研究问题二:在当下发展环境中,海口市典当行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研究的第二个方面,是在行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最为适合海口市典当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重点研究形象塑造、产品优化、扩大规模、沟通协作、人才建设、能力创新等方面。即:

研究问题三:海口市典当行业发展战略实施与发展前景。

5保障典当业选择的发展战略及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升温与金融体制改革在金融机构结构方面的不断探索,根据对海口市典当行业经营现状的分析提出的相应的营销战略,海口市典当行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职能性的工作,着力完善现代典当企业公司制度、进一步严格新设典当企业准入审批制度、审批后的准入教育和开业培训制度、市场退出制度。指导典当企业建立良好的公司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防范机制。

二是加快步伐,培育、净化典当市场,培养行业龙头,进一步提升行业健康发展的能力。

三是着力做好监督核查和年审工作。实行动态监管,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将年审工作与日常监管、规范核查、调查研究和指导服务相结合,对典当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要全程监督规范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行为。

四是着力提高典当行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健全行业从业人员长效学习和继续教育机制,每年开展和举办考察、交流、研讨、培训等活动不少于2次。

五是加快市场开拓和专业市场建设。整合专业市场和典当企业资源,加快新兴专业典当市场建设。与主要银行和海南新鲜蔬菜和水果农产品流通企业合作,建设农产品果蔬典当市场、花卉典当市场;与国有银行和国内典当企业合作,建设二手机械设备典当市场;与主要汽车生产、流通企业合作,建设二手车典当市场。大力开发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典当业务。

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典当行业发展的良好条件。在海口市典当行业的发展道路上,可尽量绕开国有银行及其他经营大宗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在其经营业务的夹缝和空白领域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空间。

6结论

结合分析结果,本文认为: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使海口市典当行业重现生机,然而由于还未形成一定规模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典当行很少主动进行营销,没有较为系统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取得优势。当前,海口市各典当行资产规模和业务范围不同,管理水平不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典当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由于国家调控的限制,海口市典当行业仍属于零散型产业。在海口市典当行业中还没有企业掌握足够的技能和能力以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即使没有别的阻碍集中的壁垒,海口市典当行尚不能走成本领先战略。对于当前还没有取得主导地位的典当行业而言,在较长的时间内还是应以苦练内功为先导,不可以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要以抢占市场快速增长为既定目标。而当其竞争地位取得明显提高之后,定将改变这种目标,转而以追求最大利润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目前,海口市有一批刚成立不久、规模较小的典当行(包括海口市周边市县新成立的典当行),这些典当行完全可以发挥自身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积极与地方相关部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在不断扩大市场影响的同时,尽可能地联络客户群体并加以有效开发,以此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和业务利润。

参考文献:

[1]曲彦斌中国典当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2]潘群峰,王月玮典当业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0).

[3]傅苏颖商务部:截至6月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12800亿元[N].证券日报,2012-08-25.

[4]王新我国典当业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金融科学,2000(3).

[5]官荷芬中国典当法律问题探析[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5).

[6][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1版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英]理查德·科克企业战略——高效能管理者文库[M].1版李欣,李景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8]吴志军企业战略的基本特征[J]. 经营与管理,1987(3).

[9]罗珉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创新[J].财经科学,2001(1).

[10]叶克林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综论80年代以来的三大主要理论流派[J].江海学刊,1998(11).

[11]叶克林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江海学刊,2005(3).

[12]戴明商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王育豪企业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风险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6).

[14]吕巍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5]李全喜生产运作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6]邱复兴孙子兵学大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7]熊依洪孙子兵法在商战中的运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11).

[18]曾逾东福建典当行发展战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11).

[19]庞涛北京宝恒典当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3).

[20]陈博论对我国小额贷款机构的监管[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5).

[21]何嗣江国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销策略研究[J].上海金融,2000(5).

[22]蒋国泉略论典当业的经营管理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3(10).

[23]赛晓光典当连锁经营待破局全国仅14家获准增设分支[J].中国拍卖,2003(1).

[24]李寿生现代典当理论、法规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5]危惊涛现代典当经营管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6]蒋国泉略论典当业的经营管理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3(10).

[27]梁勤星,熊万良,方艺四川寄售行、典当行的现状及规范发展对策[J].西南金融,2006(10).

[28]何东云我国典当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对策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11).

[29]袁彬借鉴国外经验推动中国典当业发展[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0(6).

[30]金宏,马怀树典当业务创新探析[N].金融时报,2011-05-16.

[31]李维庆近现代中国典当业之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9(5).

[32]陈明星典当业前景[J].资本市场,2001(8).

第7篇

摘要:定边县“英雄庄园”是我国沙漠治理的成功典范,以经营农林牧副业为主,由国家级治沙英雄石光银一手创办而成。随着经济发

>> 基于SWOT分析的郑汴洛旅游联动发展战略定位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农业庄园旅游开发 基于SWOT分析的杭州会展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苏仙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恩施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陕西节事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东阳市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鄂西北国际医疗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SWOT的卷烟品牌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漾濞县核桃专业合作社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延边地区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SWOT分析下的泰州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SWOT分析的三亚滨海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SWOT分析的A学院发展战略 基于SWOT的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基于SWOT模型的生态工业发展战略 基于SWOT分析的方山公司发展战略 定边县马铃薯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关于陕西定边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讨 定边县西甜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8-26.

[1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EB/OL]./a/20091203/003078.htm,2011-01-02.

[14]中国旅游设计院.“英雄庄园”沙漠旅游及荒漠治理、沙漠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R].2009:1-77.

[15]焦延平,张立荣,王祖民.对定边县沙地旅游业发展的思考[C]//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2008:170-173.

[16]陕西省旅游协会旅游咨询策划中心,西北大学西部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中心.定边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R].2003:1-56.

[17]全民旅游时代会来临[EB/OL]..cn,2010-01-12/2011-01-02.

[18]定边生态环境建设[EB/OL]./liruiguo/yulin/dingbianxian/zf/,2009-11-26.

作者简介:程永玲,1984年,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旅游地理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结构调整;经营理念;发展战略

现阶段,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面对着史无前例的竞争压力。大部分中小企业除了要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之外,还要与国外的优良产品抢占国内市场。所以,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我国中小型企业想要得以生存,不能留恋短期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潜在隐患,一定要客观地判辨企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并不断创新改革,推动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向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因此中小型企业为了可以及时顺应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需要,充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其作用,一定要清楚其发展战略的目标与方向。

一、积极顺应时代的潮流,明晰战略发展的对象

环境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只能顺应环境。环境的飞速变化让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不能依赖以往成功的经验来对待未来的挑战,仅能客观地掌握环境与适当运用自身的资源,明晰发展的对象与目标。

第一,尽量不要与大企业发生正面的竞争。踏进21世纪之后,我国的竞争格局与市场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主打产品接踵踏入成熟期,基本上市场每个领域经已开发,这时企业的成功与否完全由企业经营战略的好坏所决定。就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他们与大企业相比,资金薄弱、技术落后、生产量相对较少、营销能力较差,因此在竞争时常常位于劣势地位。所以中小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明晰经营领域这一基本性问题,若中小企业硬要“鸡蛋碰石头”,最后只有企业原地踏步或后退的结果。

第二,要严格遵循差异化战略,运用专门化的生产经营占领市场最有利的位置。差异化战略是指在生产经营的时候企业要积极发挥与应用有异于其他企业的较为独特的服务或产品,借此有时来完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中小企业大多为市场的补缺者,所以其更要在市场细分的前提下,悉心为市场某一细小环节服务,充分在容易被大企业忽视但又具备经济效益的市场上发挥自己的强适应性与灵活性,抢占被忽视的市场空间。中小企业准确找出市场的差异化,并转化为企业的优势,突破定式思维的左右,集中力量弥补市场空白的需求。

二、大力调整中小企业的结构与技术设备

要专门设置流动资金,大力改造中小型企业的技术;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协调运作,从而促进中小型企业科技的发展。网络动漫、软件开发与工业设计等新兴的服务娱乐性产业,要积极酝酿一种良好的氛围,从而促进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指引企业提高创新技术的主体意识、落实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的创新体系、创办创新活动等,让中小型企业的金融、税收、财政等相关措施与政策得到完善,构建支持中小型企业创新力。要积极指引中小型企业想“新、特、精、专”的道路发展,支持中小型企业开发技术密集型、人力资源型的新产业,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并激励一些拥有某项专利技术的中小型企业一起参加制定行业的行为准则。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技术的资金信贷,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可以一起参加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并且,各大中小型企业一定要时时刻刻关注经济趋势的变化,留意并正确分析市场预测,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与竞争策略,积极推动技术的改进,大力推动科研技术的发展,实时掌控核心技术,开发一些具备高附加值的产品。

三、确切了解中小型企业转型的目标

1、经营模式的转型。大部分中小企业过去仅为某品牌的加工工厂或生产车间,缺乏健全的组织结构、没有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缺乏成型的现金流管理与成本控制、成本附加值不高,财务内控机制不完善等,上述的都需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解决的问题。要想成功做到产业转型,就一定要使得中小企业由加工工厂的角色过渡到企业的角色,并且一定要建立健全的经营体系与组织机构。

2、运营理念的转型。如今全世界都在提倡“和谐”“绿色”的理念,企业决策者在充分研商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务必将企业构建成为一个价值附加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企业。

3、发展战略的转型。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发展战略的转型。过去大部分企业都依靠着国外市场、国外订单,但现在外部运营情况发生剧烈转变的时候,企业一定要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把战略的重点由外销型战略往内销型战略调整方向,而且还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组合,来顺应外部需求的变化。

结题

企业在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制定发展战略,能够有效引导企业的长远发展,并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中小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打败对手,就一定要主动适应新环境,贯彻战略发展的目标,强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将价值创新作为主线,大力推动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贯彻好战略管理的工作,让企业的综合实力逐渐提高。(作者单位:南昌市职工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马晓红.金融危机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金融经济.2009(24)

[2]志锋,彭正龙.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3]郭继强;李新一.甘肃企业集团及其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选择[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04)

[4]李东.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

[5]吕灿,杨祥.论制约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因素及发展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7)

[6]袁玉海.制约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2)

[7]许圣道,刘昕.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与破解——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8]黄镇宇.企业核心能力的再认识——核心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培育对策[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4)

第9篇

1.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教育,近年来,高校的合并方兴未艾,学院升大学、高职升本科比比皆是,学校对建设新校区建设热情高涨,学校面积、规模逐步扩大,如何管理好、运作好如此庞大的资金,确保资金的安全,合理的使用,避免浪费,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下,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实施财务战略管理非常必要。

2.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高校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学校的价值最大化,高校价值体现在如何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功能定位上。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定位,就必须提高学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大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校园基本建设和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的投入、加大科研经费、科研平台的投入,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实现社会文化的传承。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加强资金的筹集和投放管理,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非常必要。

3.整合学校资源的客观需要。学校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是学校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高校必须对现有的资源做到心中有数:教授、博士数量、专任教师数量,教学楼容量,宿舍楼容量,食堂容量,图书数量,教学科研设备数量,整体收支状况等等,在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使用效益;对资源的缺口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还缺哪类人才,引进的可能性有多少;设备还有哪些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楼宇的容量能否满足在校生规模的需要;需要借贷融资的规模有多大,融资借贷的可能性有多大。实施财务战略管理,加强对现有资源和可利用资源的整合已非常必要。

4.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高校的财务管理一直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水平更落后于现代企业,ERP系统在高校的使用较少,资产管理薄弱,利用效率低,财务风险的控制意识淡薄,前瞻性的财务战略管理基本缺失。通过实施财务战略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二、高校财务战略管理与高校发展战略关系

1.方向与支撑的关系。高校的发展战略是高校依据自身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制定的学校发展方向,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是学校全方位、方向性的发展计划。财务战略是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战略,是对发展战略计划的目标和各项任务的落实措施。

2.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高校的发展战略是全局性的战略规划,设立学校发展的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路径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风险性的特征。财务战略是为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运用财务分析工具,确认学校的竞争地位,对学校决策与选择、实施与控制、计量与评价等活动进行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谋划,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校财务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区别

1.依据和时期不同。财务战略管理是依据学校的发展战略来制定的,是学校在

一段时期内执行的财务管理战略计划。预算管理是依据高校年度发展目标和任务,按照学校的财务战略,对年度内资金活动进行详细预测,作出合理资金筹集和安排的计划。2.管控的重点不同。高校财务战略管控的重点是高校发展过程中,对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财务风险的合理管控,保障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预算管理管控的重点是学校当年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益和效率,保障学校当年各项任务的完成,实现收支平衡。

3.采用的方法不同。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工具有环境分析、SWOT分析,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等。对学校所处的环境、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潜在的竞争者进行分析,明确发展定位;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和效率;查找财务运行的风险点,并实施有效的控制,保障发展来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预算管理的主要工具是财务分析,绩效考评。通过对学校的财务状况的分析,安排当年的收入预算、支出预算,对各类资源进行利用,保障学校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并在年终对预算执行进行考评,找出执行的偏差情况,实施调整和奖惩。

第10篇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时,必须十分慎重,绝不能完全照抄或全盘移植;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必须真正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要求和客观规律,以能够最终形成促进、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

关键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仅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却让占世界总人口22%的人口丰衣足食,被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重重危机。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21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一、战略观点(注:根据研究者所提出见解的学科侧重或学科倾向,大致概括为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地理学三大学科领域。)

(一)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1.“生态农业论”。该战略是在总结吸取传统农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建立发展起来的集约经营管理,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基本特征为“循环、持续、高效”,反映了持续发展的宗旨。

2.“效益型农业论”。该战略认为中国持续农业的核心是发展效益型农业,保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是解决“民以食为天”的需要,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需要。这一战略主要包括:遵循经济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生产力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其最终目的是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及经济效益,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

3.“农牧结合论”。这一战略认为,为了确保中国21世纪16亿人口的食物安全,建立一个以畜牧业为突破口,实行农牧结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

(二)农业经济学家的观点

农业经济学家虽然不像农业生态学家那样,能够直接敏锐地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选择,但是却非常关注农业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更能从深层次揭示把握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目前,其关注的主要战略问题有:

1.粮食问题。关于21世纪中国应采取怎样的粮食发展战略问题,目前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悲观论与乐观论。

悲观论认为中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要维持一定的粮食安全水平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这意味着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则会增加财政对粮食生产的补贴,从而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对像中国这样一个农业资源紧缺且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已经丧失的国家来说,追求100%的粮食自给,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应适度的进口粮食,利用人类共有资源,最经济地实现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应采取“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的战略方针。

乐观论认为中国粮食需求的增长不但不会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威胁,更不会给缺粮的第三世界国家粮食造成威胁,技术进步是中国过去粮食增长的原动力,也是中国现在粮食生产增长的原动力,还将是中国未来粮食生产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粮食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而科技发展又取决于国家的科技投资政策。

2.制度问题。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总体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对农业的发展状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依据农业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结构变革,提高中国农业整体效率,才有可能使农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技术问题。应实施21世纪农业技术创新战略,即改革现有农业科技投资体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强有力的创造发展体系和研究方法,确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研究领域,并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构造可持续农业生产政策支持系统,加强农业科研、推广与教育体系建设,是今后持续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

(三)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粮食主导论”。这一战略认为粮食问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主导中国农业发展的走势和农业政策取向。该战略认为实现粮食安全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第一性条件。

2.“国土开发论”。这一战略认为中国农业发展战略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使丰富的劳动力同极为有限的人均自然资源和人均工业资源得到优化组合,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全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虽然中国的资源形势严峻,但是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中国必须经过努力,依靠自己的资源解决食物与农产品的供给。

3.“发展危机论”。该战略认为中国空前庞大的人口基数是土地资源供应的危机所在,中国持续农业正面临着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挑战。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物质基础薄弱,地区差异悬殊,这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二、理论源流

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形成确立的主要理论源流有:

(一)西方世界的发展理论

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前苏联式传统农业经济体制从历史舞台的退出,以及新型社会主义市场农村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建立,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确立,不仅深受国际环境背景的作用影响,而且还受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制约,更深受来自西方世界发展经济学理论的作用影响,其作用影响最为深刻的主要理论有:比较优势理论;诱导创新理论;二元经济理论。

(二)中国自己的发展理论

中国目前最大的生态问题莫过于人口与耕地的矛盾问题,由此而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农田污染、水资源紧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几点启示

通过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及其理论渊源的简单回顾,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世纪之交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已不再把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简单地看成是粮食问题或生态问题,而是从更为宏观综合的角度去分析考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为此,中国亟待形成一个全面综合而又能够切实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宏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这一理论不仅能客观地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特点和实际需求,而且还必需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改变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大多是个案性、经验性或实证性的空泛论述,很少能够将其研究提高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只能是在正确体现“适度原则”的宏观调控这一前提之下,制定一个能够真正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要求和客观规律,以促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区域比较优势与农业持续增长的源泉[J].中国农村经济,1992,(11):40~4

[2] 蔡运龙.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J].地理学报,1995,(2):97~105。

第1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引言

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10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二、国外研究现状

2.1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R.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P.N.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O.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倒U型理论(ReversedU-ShapedTheory)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G.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型。

(4)钟型发展理论(BellShapedTheory)1980年。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Alonso)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2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前苏联区域开发的“倾斜”战略。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苏联在区域开发上采取的是“倾斜”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科研中心来辐射周围地区,为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以此来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3)巴西区域开发的“发展极”战略。巴西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发展极”并以此形成发展网络,带动整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巴西“发展极”的建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来指导、组织并实施的。

(4)日本区域开发的特殊战略。60年代,日本政府为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缓解经济布局的不合理现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综合开发计划,采取了“据点开”、建设“定居圈”和“技术集成城市”等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刘国光(1984年)在其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提到,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杨万钟(1999年)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创琳(2002年)在《区域发展战略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单于广(2003年)认为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他认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人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

四、结语

李奇泽、敖明山(2008年)在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过程三个重要的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后,作者指出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将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将选择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和模式也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适应需求的区域发展战略将产生。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方创琳主编《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

第12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引言。

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10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国外研究现状。

2.1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R.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P.N.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O.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型理论(ReversedU-ShapedTheory)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G.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型。

(4)钟型发展理论(BellShapedTheory)

1980年。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Alonso)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2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

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

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前苏联区域开发的“倾斜”战略。

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苏联在区域开发上采取的是“倾斜”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科研中心来辐射周围地区,为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以此来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3)巴西区域开发的“发展极”战略。

巴西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发展极”并以此形成发展网络,带动整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巴西“发展极”的建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来指导、组织并实施的。

(4)日本区域开发的特殊战略。

60年代,日本政府为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缓解经济布局的不合理现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综合开发计划,采取了“据点开”、建设“定居圈”和“技术集成城市”等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刘国光(1984年)在其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提到,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杨万钟(1999年)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创琳(2002年)在《区域发展战略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单于广(2003年)认为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他认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人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

4结语。

李奇泽、敖明山(2008年)在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过程三个重要的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后,作者指出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将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将选择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和模式也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适应需求的区域发展战略将产生。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方创琳主编《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

[6]李奇泽、敖明山,对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与协调发展的思考,中国商界,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