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维与智慧

思维与智慧

时间:2023-05-29 18:04: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维与智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维与智慧

第1篇

1987年,我赴英国阿斯顿大学读博士。那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管理学术界开始关注对中国管理的研究。在留学期间,我曾经去牛津大学拜访一位英国学者。在谈到关于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作用时,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西方社会,关系主要是一种友谊,建立在双方共同的爱好、兴趣基础上;而在中国,人际关系是一种投资,双方都预期从关系获得利益回报。

相比欧美等西方社会,中国人的确更看重关系和关系带来的实惠。这一点可以从汉语词汇略见端倪:汉语描述关系的词汇比英语多,而且对关系的分类也细致得多。例如,汉语对直系、旁系(父系和母系)以及姻亲(配偶)都有具体的称谓,而且在直系中还要分出父系(如爷爷、奶奶、孙)和母系(如姥爷、姥姥、外孙)。相比之下,英语则只说明性别(如grandfather, grandmother, grandson, granddaughter),却不分父系母系。 在直系同辈之间,英语用“brother”(兄弟)称呼所有男性,“sister”称呼所有女性;而汉语要根据所指对象的年龄区分为“哥哥”(年长的)和“弟弟”(年轻的),“姐姐”和“妹妹”。汉语对旁系的称呼也很复杂,而且根据父系母系给予不同的称谓,如“伯”(父亲的哥哥)、“叔”(父亲的弟弟)、“姑”(父亲的姐妹)、“舅”(母亲的兄弟)、“姨”(母亲的姐妹)等。而英语,将以上的男性一概称之为“uncle”,女性为“aunt”。刚去英国的时候,去别人家里做客,由于分不清对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经常因为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对方感到尴尬 ;或者听了介绍仍然不知对方来自父系还是母系。不过,英国人对此却根本不在意。不管大人小孩,见面一律直接叫名字,完全不用什么七大姑姨的称呼。按照我们的传统,见了长辈直呼其名是非常无礼的行为,但是在英国这样做大家却习以为常。反而,他们弄不懂“中国人干啥整出那么多称谓”。

在一个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对人的称呼本身十分重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权当道,男人当家。因此,孩子被认为是父亲家族的成员。以称谓区分父辈家族成员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在父辈中年纪越大的亲属社会地位越高,而且发言权也越大,人们授予他们不同的称谓以示格外尊敬。由于母亲家族是外姓,人们也就不重视对其成员的划分。

以前谈到“关系”一类的社会现象时,学者往往归为中西文化差异。但是,过去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语言背后体现的是思维差异。21世纪初,由香港大学谭力海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主要靠左脑掌管语言功能,而使用象形文字的中国人的语言功能不仅由左脑控制,同时也受右脑影响。进一步的研究甚至发现,不仅使用拼音文字与使用汉字的人在读书时利用的大脑部位不同,连讲香港话与讲普通话的人在读书时表现出的脑电波也不同。这些实验结果使人们意识到,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其思维模式很有可能也大不相同。

语言会导致思维差异吗?上世纪初,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萨丕尔与他的弟子沃尔夫曾经给予肯定的回答。这就是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不同,进而导致他们的思维也不同。萨丕尔与沃尔夫认为,语言是建立在社会习俗之上的,因此是一种具有“文化”功能的符号系统;其次,语言是一种“表达意义的工具”。萨丕尔形象地将语言比作“工具”,而思维是语言使用这一工具生产出来的“产品”;思维的内容,像概念等,只能借助语言才能表达。因此,他说“正像数学推理非借助一套适当的数学符号不能进行一样,没有语言,思维的产生和日常运用未必更能想象。”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以后,引起很大争论。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大有人在。支持者从不同社会对同一现象或者事物描述的词汇、对事物的分类和语法等方面,说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确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模式。而反对者则认为,首先,语言只是思维的一种方式,而非语言的思维,如形象思维;其次,人们不难观察到,语言不同并不妨碍人们相互交流相同的情感、或者讨论相同的事物或者现象。例如,虽然汉语用不同的词汇来区分“哥哥”和“弟弟”,英语使用者可以在“brother”之前加上定语来限制其使用范围,从而完全实现与汉语同样的表达意义。具体而言,英语的“elder brother”对应汉语的“哥哥”,“younger brother”则指汉语中的“弟弟”。

不过,人们也发现,由于语言的模糊性,一种语言的词汇未必能够准确地翻译为另一种语言。比如,当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学术界将“关系”翻译为“personal relations”。近年来,英文文献中已经直接使用拼音“guanxi”特指“关系”,因为很多学者意识到“关系”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简单地以“personal relations”代替。这说明有些概念或者社会现象是很难在不同语言之间对等地转换。

为了证明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学者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将三个一组的词汇(如熊猫、猴子、香蕉)展示给欧美的大学生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学生,然后将他们认为关系最密切的两个词汇分为一组。实验的结果表明,来自欧美的学生绝大多数根据分类的范畴进行分组,即将熊猫和猴子作为“动物类”分为一组;而来自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学生则更倾向于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范畴进行分组,而将猴子与香蕉放在一起(猴子吃香蕉)。

更有趣的是,对于会说英语的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学生来说,当给他们展示汉语词汇时,他们大多根据关系进行分组;而给他们看英文词汇时,他们会像美国学生一样,按照分类学范畴分类。最有意思的是新加坡和香港学生,不管看母语的词汇还是英语词汇,他们的分类方法都更接近美国学生。

以上的实验结果说明,语言的确影响思维。但是,果真如此,何以香港和新加坡的学生不受汉语影响,而表现出更类似美国学生的思维呢?可见,影响思维的因素除了语言之外,还有社会文化等因素。

如此看来,由于东西方社会的语言不同,而且社会文化、风俗传统不同,因此也应该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关于东方思维的特点,我将在下期专栏介绍。

第2篇

内容摘要:随着人类思维水平的提高,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知识主导已经演进到更高层次的智慧主导。知识是过去思维、经验的成果,可以进行复制、转载和学习,与此相对,智慧(比如灵感、创意)无法复制,是个人创新性思维的结晶和迸发。可以认为当今世界已经步入智慧经济时代,或者说,知识经济的后一个时代是智慧经济,它是智慧经济化和经济智慧化相统一的过程。基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建立智慧经济学研究框架,以对当今经济形态进行科学解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推进智慧经济化,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导权,进而实现经济智慧化。

关键词:智慧经济 知识经济 解释 理论框架

知识与智慧的关联与区别

到目前为止,人类根据推动经济发展主导要素的演变,分别定义了农业、工业等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从强调知识在经济社会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出发的。因此,各国在定义这种经济形态均使用英文词汇“Knowledge Economy”,我国在翻译该词汇也将其定义为“知识经济”。为明确知识与智慧的差别,本文先研究有关权威工具对知识与智慧的定义。

关于知识的定义。根据《辞海》的解释,“知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其表现形式是人类全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成果的总和。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解释,所谓知识,从其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从其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通过上述定义,可以推出,知识主要是人类以往经验或技能的积淀,包含前人的智慧,只要具备相同的前提条件,通过在相同条件下的运用,可以取得与以往一样正确效果的人类认识。

关于智慧的定义。在《辞海》中,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新华字典》(2004)中智慧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知道,智慧强调的是一种能力,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见性的加工,独辟蹊径,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本身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是知识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深加工和再运用。它强调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创新性结晶,如火花、灵感、创意等。

从上述概念可以归结出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知识是对以往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而智慧是在以往知识更高层次的运用和加工。知识主要描述人类对以往实践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反映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思想和情感的信息,而智慧是根据以前的知识,结合新的情况和环境,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思维,形成新的条件下被证明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

知识强调可以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永续运用,而智慧强调短时间的创造性思维。知识是对以前认识的总结,在相同条件下可以永续运用,在时间上具有永存性,而智慧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解决某些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中短时间内产生的,在时间上不具备永存性。

知识是智慧生产出来被记录的结果,而智慧强调知识创造的过程。智慧一旦被记录下来,就成为知识,可以与他人以同样的方式拥有和利用该知识,在空间上可以无限复制自己,而智慧很难复制。而智慧往往是思维对某一问题的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强调专有性,它因环境、对象而转移, 可能在此时此地被创造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彼时彼地无法运用。

智慧经济学的提出

从上述智慧和知识概念上的区别,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概念不能全面描述人类智慧在创造社会财富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知识经济概念概括当前经济发展形态不贴切,有必要建立新的经济学概念,即用智慧经济概念来概括当前经济形态更为准确和完整。

知识经济本质上是智慧迸发推动的结果。作为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技术、知识产业其实都源于创新性思维、依赖于智慧的迸发。其一,知识经济强调技术创新,而这种技术创新本身是智慧创造的结晶。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对国家和企业来说,进行知识创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这个过程就是智慧的创造与涌现,是智慧创造速度、质量、数量的全面竞争和比赛。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平均每年引进技术高达2207项,促进了国内经济迅速腾飞。由此可见,已有的技术也就是以前的知识是可以复制、重复运用。但后期日本模仿和复制过多,而本身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结果导致日本经济的竞争力不及美国。其二,知识经济强调产品创新,而产品创新是思维火花、创意等智慧迸发。知识经济强调产品个性化、特色化生产和设计,其本质上属于智慧的属性。一方面,知识可以复制,并运用同一标准进行生产。而智慧具有专有性,它针对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环境而被创造出来,环境变化就会导致失败。另一方面,满足个性化的需求,需要创新性的产品。有学者指出,标准化的产品永远是“旧”产品,容易被市场淘汰,而“个性化”的产品永远是“新”产品,新的产品往往需要创造,而创造更需要智慧。其三,知识经济强调生产管理方式创新,而这种管理创新往往是智慧的成果。科技产品的创新与运用,需要企业生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而这种模式的变革需要进行创新性思维,结合已有的管理科学知识、行为知识,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再造,创造出更多的管理智慧。

智慧的大量创造、迸发已经逐渐替代知识、资本等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目前,知识经济的重要产业――信息产业,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达到40%-60%左右。在当前信息产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是“思维运行时间”而不是“机械运行时间”,也就说是“智慧的运行速度” 、“智慧的组合和创造”决定企业创造财富的速度和企业的命运。因此,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是大量技术的创新和运用,而大量技术的新发明就是智慧的发现、运用,将经济的快速发展归因于技术和知识的运用不全面,毕竟知识是过去认识的总结,如不进行再创新,也就是进行大量智慧劳动,就无法解释创造、技术的新发明大量涌现的根本原因。

智慧的重要表现方面“创意”在逐步改变和创造生活。创意本身是属于智慧的范畴,并非知识所能全部概括的。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和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据其定义,“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以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产业。据统计,1997-2001年间英国以文化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年增长率达到8%,是同期英国总体经济增长2.6%的3倍多,成为英国发展最快的产业。美国是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从1996年开始,文化创意产品超过其他所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到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35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24%。另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这充分说明,以创意为代表的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创意本身属于智慧的范畴,因此,智慧的创造、消费实际上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成为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加速器。

智慧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作为一个新提出的概念,笔者借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某些提法来定义智慧经济。他认为智慧经济是指建立在智慧的发现、创造、运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智慧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的各个方面,智慧资本在社会财富创造中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智慧经济时代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智慧的生产和消费,它是智慧经济化和经济智慧化相统一的过程,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一)智慧经济发展的动力

1.智慧经济内在驱动力。人是智慧经济时代的内在驱动力。在这个时代,人不断地实现智慧经济化,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改变。同时,创造智慧主体的人,在将智慧经济化的过程中,逐步将智慧内化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改变人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由以物质和服务等有形产品生产为主转变为以智慧生产、创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生产活动,从而实现经济智慧化。因此,人的“智慧”是智慧经济化发展的无穷动力,人是智慧经济时代的核心和目的,是智慧经济化和经济智慧化的直接创造者。

2.智慧经济外在推动力。智慧经济发展涉及智慧培养途径、环境、转化等方面,因此,可以将智慧经济外在推动力分为:教育力。教育是启迪、开发人的智慧的前提条件,而教育培养模式是否适应智慧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发展智慧经济的关键;环境力。营造鼓励智慧生产、创造文化,社会环境是推动智慧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力。在智慧经济时代,国与国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制度力的竞争,能否建立有利于智慧创造和开发的制度是发展智慧经济的重要基础;整合力。智慧经济时代要实现经济智慧化,必须整合智慧创造与创新各种综合力量,形成推动智慧的生产、交易、流通的统一链条;分配力。在以前历次经济形态中,人们没有对分配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分配力也是生产力。在智慧经济时代,智慧生产和创造出来,必须借助先进的分配模式,将智慧资本参与经济成果的分配,调动人们创造智慧的积极性,从而才能推动智慧向为智慧成果转化。

(二)智慧经济时代的产业分类

借鉴庄一召《关于智慧产业》对智慧的分类并根据其在智慧经济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把智慧经济时代的产业分为三类:创新性智慧产业、发现性智慧产业和规整性智慧产业。

创新性智慧产业。主要指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如策划、广告、软件、影视、艺术等都需要新的创新,可以归属于创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发现性智慧产业。主要指发现本来就存在,但随着时展、认识提高或科技进步、被新认知的东西。一些科学研究,如天文、物理、考古、地理学等可以归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另外,新闻由于涉及深加工也可以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规整性智慧产业。主要指可以运用现有的规则如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方法等来调整、梳理、矫正、改变已经存在的东西。如司法、会计、教育、培训、出版等都属于规整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三)智慧经济的主要特征

在智慧经济时代,人的智慧引导着知识进化,知识的进化孕育着智慧的大发展。一般来说,智慧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1.主要资本是智慧资本。与以前的农业、工业、知识等经济形态相比,在智慧经济时代,智慧取代劳动、资金、知识等要素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要素,相应的智慧资本成为社会的主要资本。智慧经济中,智慧资本是第一资源,谁拥有智慧资本,谁就是社会财富的主导者。智慧资本发挥作用主要通过品牌资源、概念创新、知识产权、创意发展、智慧的再创新和再消费进行。智慧经济时代,人是智慧的载体,因此智慧精英是智慧经济社会培养的主要目标。

2.消费对象主要是智慧的消费。智慧经济时代的消费,本质上就是消费智慧、运用智慧的新型消费模式,也就是消费智慧、观念、创意等精神财富的过程。

3.资源配置的主要对象是智慧的分配。在智慧经济中,智慧成为稀缺资源,智慧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的配置,而不像工业文明时代对土地、石油等短缺资源的配置。因此,在智慧经济时代,对智力资源(人才和智慧)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稀缺自然资源(土地和石油)的占有显得更为重要。

4.主导产业主要是思维、观念等产业(第四产业)。联合国组织把现有知识经济自主产业分为: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新材料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在智慧经济时代,主导产业不仅涵盖以往产业中的智慧创新,还涵盖了创意等产业、与智慧生产相关的服务业,以及思维产业、观念产业等(笔者称之为第四产业)全新的新型产业态。

5.竞争主要是培养智慧人才模式的竞争。智慧经济时代教育应该是启迪、开发智慧的教育,其重要环节是建立启迪智慧的教育模式。智慧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开发人的智慧,培养一个有智慧的人,让人掌握创造智慧、发现智慧、运用智慧的方法,让每个人的智慧尽可能发挥、展现。与此相适应,在智慧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智慧创造能力的竞争,更是培育智慧人才模式的竞争。谁在开发人才智慧的培养模式上占据先机,随就把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四)发展智慧经济的思路

加强对智慧经济形态的研究。目前,国内有部分学者从不同侧面开展了智慧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以及经济生活中对智慧的研究,还没有正式形成智慧经济学理论研究框架。为此,需要国家从战略层面支持智慧经济学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智慧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对象、机理、内容、产业等问题,探讨智慧经济社会如何形成的过程、资源如何配置、如何形成主导产业等重大问题。特别要结合目前国内开展的“知识城”建设的实践,进行深入理论探讨,形成比较完善的智慧经济学研究体系。

建立有利于智慧经济发展的教育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按照启迪、开发人的智慧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这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侧重于启发人的思维,启迪人的智慧,而不是在知识拥有上超过我们,是在智慧创造能力上胜出,更主要的是在培育智慧的模式上领先于我们。因此,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培养模式是符合智慧经济时展要求的,与此相适应,其经济形态已部分进入了智慧经济时代。而我国教育目前仍停留在知识学习、复制或部分创新阶段,还没有转入启迪人们智慧的教育模式阶段,不适用于智慧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总体形态上仍处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和部分智慧经济三种经济形态交织的混合时代。为此,必须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整体性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高校办学公平竞争机制,如综合实力前20名部属高校开展公私合办试点,允许个人和企业通过冠名等形式资助高校办学,扩大办学自。

抢占智慧经济时代主导产业发展的先机。要按照“先智慧经济化、后经济智慧化”的原则,进一步营造鼓励推动智慧创造的良好环境,选择创意、思维、观念等产业,以及与智慧生产相关的服务业作为推动智慧经济化的先导产业,国家从财政、税收、规划、智慧产权保护等方面,全面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尝试开展“智慧城”建设,建立智慧产业创新园区,健全孵化机制,培育未来在智慧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智慧产业,通过推动智慧经济化,进而最终实现经济智慧化。

参考文献:

1.刘韧.潘石屹的智慧经济[J].知识经济,2002(4)

2..“头脑风暴”助推重庆“智慧经济”――院士献计重庆发展观点集萃[J].当代党员,2009(10)

3.夏征农.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第3篇

一、教师“讲话智慧”的题解

当今时代,“知识爆炸”与“智慧贫乏”并行,致使人类生存危机频频上演。于是,“恢复智慧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文化行动之一”[1]。那么何为智慧呢?

追溯到古代西方,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智慧”一词,他认为“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自知无知的人是最有知的”;亚里士多德也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对“智慧”提出确切的定义“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等。姚新中教授在文章中写道:“当代西方学者认为,智慧概念具有三重含义:认识的过程,美德和善。作为认识过程,智慧包括如何获得并扩展认识主体的知识;作为美德,它以价值的形式表现行为的社会性;作为善,智慧是个人欲求的状态或境况。”[2]的确,在对自然科学顶礼膜拜的西方,尚且对智慧如此重视。那么,对人文科学尤为重视的古代中国又会如何呢?

可以看到,在古代中国的文字和文献记录中,“智”亦作“知”,具有聪慧、智谋、知识、才干等多层内涵。《说文解字注笺》曾解释道:“知,智慧及知识之引申,故古只作知。”因此,在古代中国人那里,智慧被解读成“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形成并通过特定的知识形式表现的”[2]。如同《易经·赛卦·象传》所言,“见险而能止,知矣哉!”智慧意味着趋利避害,在丰富知识基础之上作出明智之选。因此,荀子提出,“知有所合谓之智”。除此以外,《墨子·尚贤中》中讲,“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3]宋朝的梅尧臣在《桃花源》一诗中写道,“英雄灭尽有石阙,智惠屏去无年华。”不仅如此,在古代佛教中,也将智慧视为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从而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大智度论》卷中讲,“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4](此中“般若”意即智慧)《敦煌变文集》中更有,“神通能动于十方,智惠广弘于沙界。”

可以看到,无论是西方、中国还是古老印度佛教的智慧观,似乎都在明示,智慧是知识,但高于知识,因为“知识是一种从生活中分离、结晶出来的东西,是已然生成的东西,而智慧则是一种活生生的、永不封闭、永不僵化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向一切可能性敞开着的”[5]。故而,智慧是一种能力,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生活之道。通过智慧,“人类学会如何正确处理自身、自然、道德规则和宗教义务等问题,学会如何发现各种现象中的意义和规律,以指导人类的行为”[2]。

那么,何谓“讲话智慧”?这种卓越的智慧特定于教师,不仅是一种知识智慧,也是一种实践智慧。教师的职业特性使教师的智慧集中体现于出色的讲话,讲话不同于日常的随便说说,而是具有特定的时空范围,集中表现为教师的授课时段。教师讲话的过程也即教师本人卓越智慧的展现,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教师传播知识、点拨智慧的过程。教师讲话智慧具备“德”、“才”、“情”三大特质。

二、教师“讲话智慧”的特质

1.德

爱因斯坦曾言:“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同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识被认为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但更重要的是德性的提高与完善。《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概括而言,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智慧成为大多数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认同方向。儒家更是将智列为美德之一,“三达德”、“四德”、“五常”中都蕴含智,肯定了智慧的道德蕴涵。可以看到,在传统儒家那里,作为整个道德体系中的尤为重要的一环,智具有极为深广的伦理内涵和外延。智是对判断标准的把握,是善于知人与自知的正派作风,是个体先天判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孔子有言,“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孟子道,“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荀子讲,“知者知人”,“知者自知”。(《荀子·子道》)而“德”常被认为是智慧源泉的内在动力与力量。“德”由字形考证,由“心”、“彳”、“直”组成。其中“心”与情境、心态相关;“彳”意为行走或行为;“直”,取“值”。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注解“凡彼此相遇当曰值……古字例以直为值”,[6]意为相遇相当。故综合而言,“德”字本意为“心、行之所值”,引申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在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尊重自然,循道而为,广积善行,发展社会,发展个人事业。先秦思想家老子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可以看到,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范畴,“道”即指自然与人世运行共通的真理;“德”指人的德性、品行及王道。正如《周礼·地官》注中所讲:“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7]故“德行”不仅意味个人的智慧道德,更意味着个人日常践行。明学大师李贽曾言:“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因此,“行”与“言”相比,更能体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故可以看到,王夫之所讲“身教重于言传”。在教师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言辞,更为重要的是日常自身的“行”,教师应将“行”视为教学不可或缺的过程。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才能赢得学生内心的尊重并成为学生行为的模范,才能达致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影响及效果。只有具备了个人之“德”,才能拥有“师之为师”的“行”,才具备了讲话智慧的前提。

2.才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讲:“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先生一语道破教育的先决条件,即教学对教师的才学要求。那么,何谓“才”?“才”指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能力及授课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集中表达为教师出色的讲话,授课过程中语言文采的哲理性、精练性及流畅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话要讲得通透、明了、简短、流畅又不失典雅艳丽,使人百听不厌、如沐春风。如同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悟”一样,现代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原原本本的传授,更是一种心智健康发展的开发与陶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简练通透的话语表达,典雅悦目的文采展现及发人深省的哲理点拨,一点点地完善“教人而非教书”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如同《论语》所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的“因材施教”;“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的“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这一切皆是教师“才”之体现。

3.情

“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中国古人讲“情深而文明”,“情”源自个体对生活的态度体验。作为教师,首先要对自身职业及自己的学生具有真情,其次要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具有热情,最后要对自己的课堂具有深情。具备了此三情,才能从自身做起,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学习过程,融入学习过程,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情”一方面使教师自身愉悦,另一方面会显著增强学生个体积极愉快的学习情绪。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孔子、王阳明、伊壁鸠鲁学派、卢梭等,都曾对教学中的情感力量提出有益见解。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进行情感教育,将教育中的理性因素与感性因素恰当地融合,已成为现代教育良好发展的必然趋势。纯理性的教育不仅压抑着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也深刻阻碍着教学的真正意义。因此,现代教育更应追求以情为本的人本主义的教育方式。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机械、死板的知识接传过程,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育人之过程。现代教育不是仅仅追求“知”的通识教育,而是追求“知的教育、意的教育和情的教育兼备的人性教育的系统工程”[8]。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德行、出色的言论、快捷的思维、卓越的智慧,才可以称之为“教书育人”的榜样,才能成为学生敬仰和效仿的榜样。

三、教师“讲话智慧”的炼成

教师“讲话智慧”需要凝练。“炼”即具有特定目标后,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沉淀与积累,形成的一种讲话特有的风格。“炼”的过程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炼思维、炼积累、炼表达、炼心理。

1.炼思维

贝斯特曾在《教育的荒地》一书中指出,“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以及“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的能力”。可以看到,“智慧”与“思维”具有密切、直接的关系,“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成分”。[9]的确,“思维”是真实又让人难以言喻的东西,它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能力。现代教育中的多种学科,例如哲学、语言学、神经科学、信息学,都将思维列为自身学科的研究对象。如果说,智慧是一种生活之道,那么思维则是智慧的方向标,思维要是错误,再有智慧也是徒劳。“思维”可以通过时间的培养与训练来进行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将思维的培养与练习视为“讲话智慧”炼成的第一要素。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智慧与思维的双向互动,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2.炼积累

“积累”亦作“积絫”,意为逐渐聚集。《汉书·叙传上》中讲,“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絫之业,然后精诚通于神明,流泽加于生民”。[10]同样,对于教师而言,积累不仅指知识层面,也可涵盖教学经验、人生阅历等。古人言:“温故而知新”。积累不仅指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指个人综合认识能力,即教师个人对知识的储存不仅要具有专业性和丰富性,又要力求创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积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分分秒秒的坚持。任何质的成功,都离不开量的积累,教育教学亦是如此。成功从来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开始起,持续累积锤炼而成。一个成功的教师离不开对知识日积月累的学习,离不开日益增多的教学经验,更离不开岁月沉淀的人生阅历,唯有此,才可能通向成功之路。

3.炼表达

法国艺术家丹纳说:“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的确,对于教师而言,语言表达至关重要。语言展现一种机智,一种才华,一种素养。优秀的语言表达,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充分、更流畅、更有效。如果说,思维是前奏,那么语言表达则是思维最终的结果展示。“表达”涉及表达的技巧、表达的方式以及表达的效果,它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的技巧、表达的方式以及表达的效果分别代表“怎么说”、“说出来”以及“听进去”。中国人讲“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同样,教学中语言的表达亦是如此。教学过程中,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语言的吸引力和声音的表现力。生动活泼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洒脱自如的语速,必会使学生沉浸于艺术享受般的课堂,不仅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魅力,亦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将表达的训练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表达,在表达中生活。做到日常生活表达的练习,优秀的课堂表达才会成为可能。

4.炼心理

“心理”指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反应,人的心理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这其中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也即知、情、意。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爱”,只有爱才能对生活、对工作、对学生充满真情、热情、深情;只有“爱”,才能在面对生活、工作、学生的难题时,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因此,在对心理的历练之前,应该先明白“爱”,唯有此,才能拥有健康心理的基础。其次,在良好心理的培养过程中,要对生活、对学生“从容、宽容、包容、共荣”,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通向良好心理的健康发展之路,才能通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襟。

可以看到,无论思维、积累、表达还是心理同样都需要“炼”。这意味着在岁月积淀的过程中——境界的升华。

走笔至此,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讲话智慧,已深深镌刻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这个时代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教育也具有愈来愈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讲话智慧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主题。因为,它关系着一种能力,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教书育人的人本主义教育之道。

参考文献

[1] 赵汀阳.一个或所有问题.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2] 姚新中,洪波.知识·智慧·超越—早期儒学与犹太教智慧观的伦理比较.伦理学研究,2002(1).

[3] 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 王丽芳,王海明等.大智度论(敦煌写经历代小楷精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 俞吾金.智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 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 杨天宇.周礼译注——十三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社,2004.

[8] 张再林.关于人文教育的几个问题.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4).

第4篇

关键词:心理距离;智慧行为;认知风格倾向

目前为止,心理学界尚未对智慧的概念形成统一的意见,但随着研究方法的丰富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智慧的本质渐已清晰。目前为止,有5个典型的智慧的外显理论对智慧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埃里克森的"智慧的毕生发展理论",新皮亚杰主义的"后形式运算阶段理论"指出,巴特斯等的"柏林智慧范式",斯滕伯格的"智慧的平衡理论",汪凤炎(2010)的"智慧德才兼备理论"。本研究采用"柏林智慧范式"对智慧的定义,即智慧是指导生活各基本方面的专家知识系统。

西方研究表明,心理距离,即人对某事物接近或远离参照点(自己,此刻,此地)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经验,会促进智慧行为,是促进智慧的基本心理机制。那么,在本土文化中是否也存在这种效应?

心理距离对不同思维方式(整体--分析思维)的个体智慧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心理距离可以促进整体思维,那么心理距离、整体思维和智慧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进行探究。

一、研究一:心理距离对智慧行为的影响

(一)被试和实验材料

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86人,年龄在18-25岁。问题材料,OPPO R823T手机,笔。

(二)实验程序

将虚拟问题分别呈现给近景组和远景组被试,两组被试除了指导语和问题中虚拟人物的年级不同外,其余信息完全一样。随机选取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86人,随机分配到近景组和远景组,对问题做出声思考,以录音方式记录其回答内容,再将录音资料转换成文字资料。

最后由专门经过训练的3名评分者分别按照柏林智慧范式的操作程序,根据转录的文字资料从五个维度对每个被试的智慧行为进行评分,并对三名评分者的对所有被试的评分信度进行检验。

(三)结果和分析

1、智慧行为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对不同心理距离下被试智慧行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不同心理距离下被试智慧行为是存在显著差异的(F=12.44,p=0.001≤0.001)。

2、智慧行为各维度得分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

对智慧行为各维度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得出除了心理距离对事实性知识维度不产生显著差异(F=2.3,p=1.31)外,心理距离对智慧行为的各个维度都产生显著差异。

二、研究二:心理距离对分析--整体型认知风格倾向者智慧行为的影响

(一)被试和实验材料

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214名,年龄在18-25岁。认知风格分析测验实验程序,问题材料,三台电脑,OPPO R823T手机,笔记本,笔。

(二)实验程序

随机选取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214名,用认知风格分析测验程序筛选出整体型认知风格倾向、分析型认知风格倾向的被试,再分别随机分配到心理距离近、心理距离远组,用与实验一一样的实验程序对被试的智慧行为进行评估。

(三)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对近、远景条件下不同认知风格倾向的人的智慧行为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心理距离的主效应显著(F=5.121,p=0.026

三、讨论

研究发现,在远景条件下被试的智慧行为要多于近景条件下被试的智慧行为,即心理距离对智慧行为具有促进效应。原因可能是在近景条件下,即自己深陷在问题之中,被问题所包围,被试对事件的表征大多是具体细节,抽象概括程度较低,在做出行为时就会被各种细节牵绊,受各种情绪的困扰而难以做出理智果断的抉择;而在远景条件下的被试对事件的表征抽象概括程度较高,没有过多的细节干扰,能较果断理智的做出选择和决定,在对问题的把握上能更多的看到起决定作用或核心的因素,综合考虑关键因素从而做出更加才充满智慧的行为。该研究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促进智慧行为的简便有效地方式,当受不良情绪困扰时,我们可以适当的拉长心理距离,从而把握事情的核心和关键因素剔除细枝末节的牵绊以顺利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情绪困扰。但是我们也应该恰当的把握心理距离,或近或远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缩短还是扩大心理距离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调整我们的情绪,使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恰当的行为,无论怎样它给我们做出明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

此外,心理距离可以增加对信息的整体型加工,而整体型认知风格倾向的人在加工信息时也能够自动的提升心理距离,表现出较智慧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整体性的信息加工方式和心理距离对智慧行为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的,两者共同作用可以显著地促进智慧行为。

所以,对于不同认知风格倾向的人,我们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来更多的促进其智慧行为,特别是对于整体型认知风格倾向的人,我们可以锻炼其看待事物时对心理距离的把握,来更好的促进其解决问题。因为整体性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可以促进心理距离,进而促进人们的智慧行为,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训练大学生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来提升其智慧行为,以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四、结论

近景、远景条件下智慧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心理距离和认知风格倾向间存在交互作用,在近景、远景条件下,整体型认知风格倾向的人智慧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心理距离在整体性思维和智慧行为间起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Rster J F, Liberman N. The Effect of Global Versus Local Processing Styles on Assimilation Versus Contrast in Social Judgment[Z].2008579-599.

[2]Kross E,Ayduk O.Making Meaning out of Negative Experiences by Self-Distancing[Z].2011: 3, 187-191.

[3]Grossmann I, Jinkyung N, Michael E W V, et al. Reasoning about social con?icts improves into old age[Z].20107246-7250.

第5篇

大自然的智慧(节选)

严春友

①人们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肌体上的一部分而已。

②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甲的苍蝇蚊子,还是乙的鲜花绿草;无论是丙的星空,还是丁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多亿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像。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创造出这样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③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式,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人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人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人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人的思维即是宇宙的思维,人的痛苦即是宇宙的痛苦,人在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④这样看来,人类就只是宇宙肌体上的一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的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的身体一样吧。

1.按照文意,将下列4个词语分别填入第2段甲、乙、丙、丁四处。(只填序号)

A.美丽可人 B.不值一提 C.高深莫测 D.令人厌恶

2.第2段画线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3.第3段中,作者说:"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这种"深意"应怎样理解?

4.第4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这一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5.上文阐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请从中选择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选自2003年安徽省中招语文试题)

[答题分析]

第1题考查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结合语境,领会并灵活运用词语是阅读的一项基本能力。此题只要把握住了"中心语"的特征,再选填其修饰语便轻而易举了。参考答案:甲D、乙A、丙C、丁B。

第2题要求为"中心句"找"支撑句",考查学生对"支撑句"的要点概括能力。从第2段来看,文章用了三句话从三个方面阐释"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表述时概括要全面,抓要点要准确。参考答案:①大自然使人体众多细胞分工合理并且相互协调;②大自然创造了人类有感情会思维的大脑;③大自然创造了人体难以形容的美。

第3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词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辨析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特指义等等。参考答案:宇宙是通过人类来认识"欣赏"自己、表达自己的。(或:宇宙借人的眼睛来"欣赏"她自己,借人的嘴来"表达"她自己。)

第6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身学习已成必然趋势。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名词不断出现,从高效课堂到有效课堂直至现在提倡的智慧课堂……作为一线教师,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思索,语文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到底怎样寻求语文课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 师者——扣启智慧课堂的钥匙

如果说语文课堂是一座舞台,那么语文教师是编导,学生是主角。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上演一出出迭起的好戏,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小智慧,真正体验学生、把握学生、领引学生。记得叶澜曾在“凤凰语文论坛”上谈到:“当学生茫然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这一切,无不说明教师智慧的引领是多么重要。可以说一个有智的师者就是那引领学生开启智慧殿堂的钥匙。

在“智慧的语文课堂”上,有智的师者就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释放生命活力、追求个性张扬的且能积极发展、充分发展学生心灵世界和语文素养的氛围,必定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真情,洋溢着好学乐思、勇于创造的和谐愉悦的氛围。在这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上,展现的是在教师的智慧预设与组织引导下,通过有效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多角度有层次的智慧交融、碰撞中,不断提升着彼此的智慧。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体会到语文的无穷魅力,享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效益、高质量。

二、 问号——串起智慧之珠的针线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讲究疑而启思、疑则生变;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在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封闭思维方式投入语文学习,而是以一种自主取舍的思维方式投入语文学习。走向智慧,更需要从问题开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来设计统领全文的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敏锐地捕捉文本中的矛盾冲突,教师再加以梳理,提炼出本节课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的提问还要有针对性,前后提出的几个问题之间应当有内在的联系,能将教学过程向前步步推进;要难易适中,恰到好处地把握好“度”的问题;应有意识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应精简扼要,问点指向明确;要对精心准备、设计的提问进行积极评价;问题设计应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框架,让答案具有多维性,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

三、 生活——链接智慧学习的舞台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是生活的一个缩影,是生活的一段经历和一种提升,是多样文化熏陶的“大礼堂”。语文课堂要成为一种真正鲜活的生活,使教学过程成为启人心智、怡人心境的精神漫游,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在语文课堂中感受生活、学习生活。

语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教材中多少课文都是作者在生活的万花筒中辛勤采蜜而酿成的佳品,学语文就是在感受生活、学习生活。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真切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行立体有效的学习。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智慧

一直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进而遮蔽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教师的职能被动地与他所面对的知识对象、接受对象联系在一起,当一位数学老师在黑板上推演一条复杂的定理时,他的职业角色显示为对这一数学公式推演的复现,而其他学科也概莫例外地重视既成公理、概念、事实的传输。这样一来学生成为没完没了地记忆各种知识细节的机器,对知识的的兴趣丧失殆尽。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对教学智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理应放到更高的高度,用教学智慧营造灵动的小学数学课堂,启发学生智慧。

一、教学智慧概述

所谓教学智慧,指的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对教学所作的观念运筹、经验调度、操作设计等的种种努力及其体现于教学实践各环节的主体能动性。[1]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2]可见,教学智慧是以教学为本体的主体实践范畴,教学智慧的媒介因素关涉知识对象、教学设施、学生、教学制度,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在实现教学智慧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生命灵动的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营造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不是机械的知识授受活动,而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智慧引领知识建构、关照生命成长的过程,只有教师充满智慧地组织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充满智慧地学习,实现智慧人格的建构。由此,教师有无教学智慧,便成了课堂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用教学智慧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一)以教学智慧寻求课堂学习活动的新资源。

日常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这种资源教师用智慧才能发觉。例如在进行小学三年级数学的“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室可以让每个同学说出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每个学生把自己的生日都写下来,并大声说出来,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年有多少个月,若是碰到节假日,例如教室节、国庆节等可以让学生随时说出来,因而可以创设活生生的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以教学智慧启发学生智慧,推动小学数学课堂的生动发展。

(二)让数学教学智慧在“转向”中生成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一般可能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形:其一,学生由于前期某一环节的学习不够扎实,有关知识不够巩固,因而预设的教学内容难以顺利接受,导致教学过程不能如期推进;其二,教学过程在推进之中,突然发生跟原来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的事件,而这种事件对学生发展却有另一种价值。应该如何应对这两种情况呢?从实效出发,从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出发,在放弃原来计划后可以随即采取新的行动:针对第一个问题是“回头走”,即发现随机事件反映了学生先前学习中比较明显的“软肋”甚至空白时,就回头去补救先前的薄弱环节,巩固前期知识,以便后继的新知学习不致“沙滩造屋”,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在学习到乘法口诀(一)时,如果学生的加法知识不够巩固时,教师应回头看看,把加法口诀进行复习一下;针对第二个问题是“换道走”,即随机事件中蕴涵着对知识拓展和学生发展很有价值的教学元素时,就当即以随机事件为生长点,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展开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过程。这就是转向的智慧,这种智慧反映了教者敏锐的捕捉能力和果断的抉择能力,例如同样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发现前面的教学内容“乘法口诀”,这两个教学内容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这时就要有转向的智慧,在讲述图形之前,让学生画两个四边形,问学生两个四边形有几条边,这就和乘法口诀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上了。[3]

(三)以少胜多的练习智慧

一直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人采取题海战术,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不仅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阻滞了学生智慧的发展。这样数学教与学投入多,但成绩却不理想。怎样解决这问题?

首先、练习设计要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如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认真仔细不马虎,工整,准确规范。教学中习题的精选要有针对性,应该紧扣目标。

其次,采用一题多变方式,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习题的运用不能仅仅满足一题一解、一问一答,我们需要在设计和运用习题时在“活”字上下功夫,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一题多问。同一道题,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就能够“练一题,带一串”。例如:在学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之后,可以选择这样一道习题: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填小数)”这一道题,不仅沟通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沟通了除法与分数的关系,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方面的知识。

(2)一题多解。同一道题,可结合学生实际,从不同方面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

6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张阳在计算平均成绩时,忘记了自己和自己跳的84下,计算结果为平均每人跳了72下。你能算出这6名同学平均每人跳了多少下吗?

分析与解答:

解法一:72×5=360(下)

360+84=444(下)

444÷6=74(下)

解法二:(72×5+84)÷6=74(下)

解法三:因为张阳自己跳了84下,比平均每人跳的72下多(84-72)下,算上张阳平均每人比原来多跳(84-72)÷6=2(下),因此,6名同学平均每人跳72+2=74(下)。相比之下这种方法较为简便,但学生受求平均数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容易想起此方法。当然,这里不是要求学生必须用多种方法解题,而是提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各自的作法,达到吸收和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对教师而言,只有掌握多种解法,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启发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掌握较为理想的解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又对又快地解题,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解答难题的信心。

(3)一题多变。同一道题目,叙述方法不同,所反映问题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可以设计顺向性和逆向性的习题,也可以是可以是同类习题和对比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应用题解题应从各个知识点去考虑,用多种方法解答,并进行优化选择。

(四)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思维培养数学智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数学教学必须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作铺垫。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源自身边熟悉的情景, 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探究的理解深度, 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挖掘小学生身边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离不开钟表及钟表模型。传统数学课学习这部分内容, 常常是借助钟表或模型, 讲解钟面的组成及大格与小格等知识, 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某一时刻, 仔细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 这样的设计, 忽略了学生已有对钟表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 有些是家长给的, 更多的是儿童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积累起来的。如儿童看电视节目, 每当整时或半时, 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的时刻。这时儿童就会与挂在墙上的钟表相对照, 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的认识, 我们不妨这样设计教学: 出示钟表或模型, 让学生观察钟表或模型上表示的时间;引导学生解释不同的时刻呈现出的位置不同的指针和钟面, 说出不同时刻的理由;寻找不同时刻读法的共性。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多, 分针指的几格就是几分, 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还要揭示出组成钟表面的更为重要的知识, 即12个大格,60个小格, 一个大格等于5个小格;通过1分钟的感受与时刻的读法。这种设计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4]

小学数学教学智慧是一个无法一次言说殆尽的事情。事实上,以教学智慧营造生命灵动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可能仅仅限于几种教学方式,或者说,限于固定方式的就不是教学的智慧了,教学智慧的精华在于教学行为的随机而动。一个教师的全面素质不仅体现为他是有知识深度的职业创造者,而且也体现为他是立足于最基本的教学活动而不断用智慧完善操作的科学的以及艺术的研究家。因此,对教学智慧的探求是无止境的。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勤于探索,精于实践,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随时显现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赵建军.教学智慧内涵界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7.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716.

第8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实施手段,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也被提到了重要位置。本文从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问题分析着手,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视。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课情况分析 

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的开课率较低,即使开课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唱歌和图画。少数学校,即使有了专业艺术教师,也存在艺术教育课程被严重挤占现象。艺术课由文化课替代。 

(二)艺术教师情况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配备情况远低于城镇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且多为兼职,专职和专业的艺术教师甚少。 

(三)艺术办学条件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总的来说:农村不如城镇、美术不如音乐、小学不如中学。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画架、画夹、颜料、纸笔等美术教学用品,音乐教学设施也很简单不完善。 

二、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使中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完整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统一于一个整体中,它们都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完成统一。感性是内心的、来自心灵内部;理性是逻辑判断的、来源于大脑的思考。像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等基础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对理性思维的考察是从逻辑的、思维判断的角度去评价,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小学生只是智力和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考试中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但他们失去感性的理解,不懂得审美,不懂得欣赏生活。而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德、体、智、美全面培养,中小学生没有发现美的感性思维又怎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呢?所以,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 

(二)艺术教育可以启迪中小学生的智慧 

智慧不等于智力,智力可以通过考试来评价,而智慧是指对待生活的态度,智慧是不可通过测试来测量的。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在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智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时比智力还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会增高,甚至会压制智慧的成长。艺术教育恰恰就可以使人增长智慧,如:文学戏剧作品、美术写意作品和音乐舞蹈作品等作品都体现着深刻的智慧。 

(三)艺术教育可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 

在艺术教育中无处不蕴藏者生活的真、善、美。艺术教育能使中小学生懂得感恩,使人善良因善是艺术的品格之一,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欣赏中,艺术作品都能引起人的共鸣。艺术教育还可培养主体的爱美心,有了爱美心就会产生爱德之心和爱智之心,这样就有助于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灵高尚的人。 

三、结语: 

农村中小学由于各方面配备不齐全,使艺术教育不能全面开展,在素质教育时代,使得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十分不利于农村孩子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也应共享改革成果,农村艺术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界的关注和帮助,我们期待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进平.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9(10) 

[2]苏海英.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 [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1) 

第9篇

用地理思维的角度去观察城市,我们可以了解城市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基于地理信息的直观表达,可以揭示城市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关系以及空间结构,城市中的人与环境的内在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等。用地理信息去研究城市可以跨过早期的简单因果关系直接进入现代广泛流行的相互作用关系论中。城市中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社会主体和经济主体,单个因素活动可能是没有规则的,如果用地理的角度去研究就会显现出明显的空间规律。地理信息作为一种空间表达、空间呈现和空间关系的描述信息,为人类进行空间思维提供了交互语言。借助于地理信息清楚了解城市各种运作的规律,有助于我们对城市进行统筹,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运维管理、应急救灾等方面可以做到更好。地理设计是一种将地理科学和GIS方法融入到设计过程中的系统方法学。相对于传统的城市设计,地理设计更强调了依托地理环境背景,对城市建设进行方案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功能、方法、工具和模型根据原有的空间及属性信息结合当前输入的设计方案进行动态分析评估,并把评估结果用地理的方式直观表达出来,快速地为设计者提供反馈互动,让设计者及时了解设计方案在各个方面引起的影响,进而进行设计方案的迭代修改,直到生成总体效果良好的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包含信息共享及协同工作机制,让更多的人和部门同时参与到设计阶段中,确保方案的优良特性。地理设计的系统方法及实现工具在日益完善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多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智慧城市有多个特征,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可持续性。城市运行维护管理的优劣也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城市的智慧化程度。城市运行维护管理的主要内容包含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城市资源与生态环境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及城市社会管理等方面。在城市运行维护管理中,与空间位置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来进行分析处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收集城市运行维护管理信息,分析评估城市管理效果,根据分析评估的结果调适原有的管理体制、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管理的效率、优化管理效果,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让城市的运行进入一种良性的可持续的状态中,真正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2时空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

智慧城市是依托信息科技和智能技术来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及时感知、互联传递、利用和分析,从而创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机制,提升城市科学管理和决策的“智慧”。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包括全面感知、互联互通和融合计算等。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任何人、事、物、组织都必须依附于空间环境内,而对不同时态下的人、事、物、组织的空间存在位置的描述亦是地理信息的一种,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地理信息,是描述任何事物的位置元数据。从空间维度来看,可以将所有完整的事物主体描述信息看成是地理信息和属性信息的结合,考虑与测绘地理信息进行区分,不妨把地理信息分类为基础地理信息和泛在地理信息,而政务专题信息、卫生专题信息等社会要素则是泛在地理信息的一个个子集。可以看到,跳出传统狭隘的基础地理信息思维,整合利用基础地理信息和泛在地理信息,才可以把社会人文的所有对象结合空间思维来思考和决策,这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提供城市“智慧”的前提。时间和空间,是自然宇宙的两个维度,也是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两大通用规则。时空信息的结合,为融合利用城市海量信息指出一条清晰的路径。城市可以空间为横轴、时间为纵轴,钻取城市信息,建设一个智慧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只要尽可能多地接入城市感知信息(比如温湿度与空气监测信息、水文水质监测信息、各种定位信息、城市摄像头、公交刷卡信息、POS刷卡信息、通信基站连网数据、交通卡口信息、ETC不停车收费记录等等,将感知的概念再延伸一些,还有遥感遥测信息、企业和个人去公共服务窗口办业务记录、个人住宾馆酒店的记录、乘车和乘飞机时的身份记录等等),实现城市信息的大集成,就可以展示城市现在、再现城市的过去、模拟城市未来。想象一下,坐在智慧城市的运行中心,在以大幅地图为背景的屏幕上,可以看到实时的城市各局部的气象环境、温湿度、PM2.5等,可以回顾城市的历史气象,还可以模拟将来气象;可以看到实时的城市人流、车流动态,可以回顾历史人流、车流,还可以模拟未来4小时、8小时、12小时内的人流车流;可以查看任何一个人或车的运动行进轨迹,还可以揭示其在空间上的时间规律;可以看到水文水质情况,可以回顾和预测水位信息,还可以及时提醒污染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实时的城市警情,可以回顾历史警情,还可以预测未来的警情波动的时间区间和空间区间;可以看到最新的遥测信息,可以获得地面滑坡、违建的智能提醒,还可以生成应急警告或清违指令;等等。从城市信息化的角度来看,以往主要着力于时间维的信息分析和利用,在智慧城市框架下,在时间维的基础上结合空间维,时空信息的融合利用,给了城市运筹帷幄的底气和智慧。城市要获得和提升智慧,需要持续提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充分获得信息的能力,没有高度信息化的城市没资格谈智慧,所以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延伸信息感知触角、集成城市信息;二是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如果城市汇聚一个庞大的综合数据库,而不加以呈现、分析和利用,那么信息的价值度必然很低,城市也谈不上智慧。时空思维是实现城市智能与智慧的主要手段,由于时间一直是城市信息的主要元数据,因此要提升城市智慧,主要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提高城市的空间思维能力:1)如何把从各种途径采集、感知、分布和汇聚的海量信息进行空间化,将其转化为泛在地理信息,从而能实现对海量信息的空间呈现和抽取,为城市管理者和服务对象提供空间思维辅助。2)如何赋予计算机系统一些空间业务规则,从而实现城市的空间智能。从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的角度来看,需要实现城市地理信息(包括基础和泛在地理信息)的随需共享,以支撑各行业部门及各种协同应用需求。

3智慧城市的时空信息框架设计

智慧城市的空间基础框架需要满足各种情况下的时空信息展示呈现要求,因此需要最大程度地整合城市的各种尺度、各种样式、各种来源、各种时相的基础地理信息,具体来说除了基础的矢量数据、影像数据、实景影像、2.5维等数据外,城市的基本地物,如地下空间、管网、地上城市部件、建筑、桥梁、城市宗地、城市规划定案等都应纳入为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服务范畴。基础空间数据的共享整合,优先采用数据交换方式实现数据集中,并整理好各地物实体的空间关系,比如社区和宗地的关系、宗地和建筑的关系、建筑和地下空间及管网的关系等,从而形成较完整的城市空间实体数据库,为城市提供全方位的、高性能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一些正在规划、正在设计、正在建设的空间实体,可以通过地理服务方式,到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满足智慧城市的时空分析需求,需要将大量的人、事、物、组织等社会人文信息进行精确空间化,生产城市的泛在地理信息。传统的基于标准门楼牌数据的匹配服务,能满足标准地址的精确匹配问题,不能满足非标数据的空间化需求,也不能解决地址描述信息的非标问题。为此,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智慧城市的时空框架设计:

1)建立位置资源库,构建丰富的地理标识库。

在标准地址门楼牌库的基础上,混合各种地址编码技术,采集和抽取大量的城市地理部件或人文地理标识,建立位置资源库,并不断地补充完善;大量的城市感知设备都是重要的电子标识资源,要纳入位置资源库统一规范管理。

2)提供强大和精确的位置寻址服务,支撑快速空间化的重要基础地理服务。

3)与产生城市管理信息的关键业务系统结合。

泛在位置信息在业务中进行确认是最为准确的,与各关键系统的地址登记模块进行结合,给结合系统提供选择性输入位置描述或空间坐标,能减少非标地址的产生,减少批量空间化的压力,甚至能获得一些位置资源标识。

4)建立动态感知信息接入平台。

大量的前端感知信息要进行空间呈现,需要解决动态信息接入、空间化及基于空间规则的预处理、分发和基于空间地图的动态展示等所有问题,需要一个统一的信息接入平台负责处理。

5)提供泛在化的地理信息服务。

智慧城市的地理信息服务要满足随时、随地和随需的要求,由于数据分布、保密等客观原因,大量的泛在地理信息还是分布于不同单位,但整体上要按SOA架构,实现分布式的地理信息服务和融合共享服务,满足智慧城市对地理信息的流程化协同共享的需求。

4应用案例研究———以智慧纽约为例

纽约市作为美国最大的城市与商港,也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其集中、高效、密集、多样性及无尽的创造可能性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先天优势,智慧纽约设计内容关注于城市环境的5个层面:土地、空气、水、能源以及交通运输,期望2030年为全纽约人建设一个更加便利、美丽、健康和平等的城市。目前美国智慧城市设计所遵循的是“纽约市(2007-2030)城市总体规划”(PlaNYC),主要涵盖十大模块目标。通过纽约智慧城市设计案例可以认识到,智慧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主要体现在所关注方向不仅仅局限于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更需结合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将关注面扩展到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内容中去。而地理信息技术以其直观的空间呈现、对空间关系的计算处理能力,为人的空间思维提供了重要辅助手段,从而提升个人或组织的智慧。在以地理信息为载体的智慧纽约的设计建设中,人们通过城市部件的位置,可以找到维护保养单位;通过危急事故区域,可以找到最近的应急资源和队伍;通过环境污染的演进路线,可以找到污染源;通过传染病分布分析,可以找到可疑传染病源;通过个人的位置,可以找到最近的酒店、商店和朋友等,这些都是基于地理信息获得和提升智慧的具体表现。通过地理信息为载体的资源统筹、分析数据、构建模型,能够提供良好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政策和方法。

5结束语

第10篇

知识和智慧是两码事。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知识是一些堆积的符号,智慧是一种流动的生命;知识可以传播,可以分析,智慧则只能靠领悟,靠感知;知识能够唬人骗人,或用来炫耀,智慧则只会给人以启迪,使人茅塞顿开;知识是一柄易生锈的铁锤,智慧是一把永远光闪闪的金钥匙。

因此,有知识的人和有智慧的人也是两种人。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未必有知识;有知识的人可能只会解释知识,传播知识,有智慧的人则能发现知识,创造知识;有知识的人,易为知识所累,使那鲜活的生命枯萎苍白,有智慧的人则能始终保持生命的活力旺盛不衰;有知识的人也许将书斋作为牢笼,自囚其中成笼中鸟,有智慧的人则可以像鹰一样,自由地翱翔于天地之间;有知识的人容易成为一个书虫、一架机械思维的机器,有智慧的人则永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2

如果说知识是一个浩瀚的无边无际的大海,那么我们不过是这海中一条小小的游鱼,纵使倾毕生精力不停地漫游,又能游多远呢?纵使张大了口拼命地吮吸,又能得多少呢?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感知它的全貌把握它的全貌理解它的全貌,永远也不可能将它全部据为己有。便是那些智者那些贪婪的吮吸者,其游踪也有限,其所得也有限。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生命的悲哀,是一种智慧的痛苦。

智慧的痛苦,是一种高层次的痛苦,而且也最具有深度。人生中的其他一切烦恼一切痛苦,无论是生老病死还是聚散离别,同它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然而,这样的痛苦,却并非人人都能体验,都能感知。古今中外,它都是属于智者的专利,且是大智者的传利。

3

对于人类而言,知识,应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也就是说应当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具体说来就是:并非只有那些观念形态的东西,只有那些诉诸文字成为印刷物品的东西,才是知识。除此之外,人生中,人类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东西,虽然并没有诉诸文字,虽然并没有以可视的形式凝固下来,但是不论从什么意义上说,都不能不承认它们也是知识,甚至是很重要的知识。在许多时候,在许多方面,它们的价值,它们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那些以文字形式出现的“知识”。

因此,衡量一个人有没有知识,不能单单看他啃多少书本,喝多少墨水。有的人皓首穷经,喝一肚子墨水,但是在很多事情上,却照样愚不可及,说穿了一个书虫而已,这样的人能说他有知识吗?充其量只能说他具有某一方面某一狭窄领域的知识。有的人很少读书,压根儿就没喝多少墨水,但是在很多事情上,却触类旁通一点就破,甚至点石成金,或者竟至于无中生有,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的人能说他无知识吗?平心而论,这样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大知识。

4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好的,都有益于人的心智。大量的事实证明,有很多知识,其实是十分坏,十分有害于人的心智。这样的知识,学得愈多,记得愈牢,人就会愈糟糕,对人的心灵的毒化,对人的生命力的戕害,就会愈严重。

那么,衡量好知识和坏知识的标准是什么呢?看它能否启迪人的智慧,看它是培养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是束缚窒息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对于哪一方面的知识,这都应当是一个基本的大前提,一个起码的评判尺度。

5

生命本身就是一棵智慧之树。只要生存的土壤适宜又殷勤浇灌,这树便一定会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经历了春风的沐浴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当秋天到来的时候那沉甸甸的果实一定会挂满枝头,一定会喷射出浓郁的香气。

因此,一切真知,尤其是关于人的,关于人的思维与存在,或灵与肉善与恶生与死等,既不是来自上帝也不是来自书本,而只能是来自生命本身,来自那每一块饱满的肌肉,来自那每一根殷红的血管,来自那一颗颗“怦怦”跳动的心。

6

知识和智慧,是多么地美啊,多么地具有永恒的魅力啊。

它启迪人的心智,它给人以力量,它照彻了人内心的黑暗梳理了人思维的迷乱,它在人面前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新奇的天地,帮助人破译着大千世界天地万物的无穷奥秘,它使人的生命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宽,它使人的灵魂像插了双翅像矫健的苍鹰在无垠的精神宇宙中骄傲地漫游纵情地翱翔,它使人朝着真、善、美的境界,不断地逼近。

我赞美它们,赞美这具有永恒魅力的知识和智慧。

推荐理由:

有知识未必有智慧,就像有知识未必有文化一样。一个人什么都有该是多么美好呀,可是天下就没有什么都有的人,为此人活着就有努力学知识、创造智慧、修养自身文化的奔头。该篇立意深刻,见解独特,富有发散思维的想象,是同学们学好作文赢得高分的范文。

第11篇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呢?面对一个个新颖别致而又激荡人心的新理论,一堂堂精彩纷呈、喋喋叫好的样板课和公开课,有很多教师陷入了困惑。追问越多,越觉得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费尽心机。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课堂既要超越知识和技能的藩篱,又要突破以人文代替语文的重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让课堂充满欢乐,在挑战中表现自己战胜困难。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感悟,发现创造,这个过程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是生命形态的多彩绽放,是生成智慧的学习过程。语文课堂更应该是智慧的行为,是智慧的结果。

【关键词】换位思考激扬生命纷呈精彩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呢?面对一个个新颖别致而又激荡人心的新理论,一堂堂精彩纷呈、喋喋叫好的样板课和公开课,有很多教师陷入了困惑。一次次追问,一次次迷茫,追问越多,越觉得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费尽心机。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课堂既要超越知识和技能的藩篱,又要突破以人文代替语文的重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让课堂充满欢乐,在挑战中表现自己战胜困难。

怎样才能把语文课堂变成智慧课堂,变成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石呢?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感悟,发现创造,这个过程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是生命形态的多彩绽放,是生成智慧的学习过程。语文的学习更应该是智慧的行为,是智慧的结果。追求生成智慧的学习,建设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是我心中对语文课堂的诗意畅想。

一、换位思考,让老师磁力充足,这是生成课堂智慧的前提。

曾几何时,生活中的小事,触发了我的灵感。当我们站在讲台上,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给学生讲授时,可曾想过换位思考,和学生一起思考他们的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感受他们的快乐;可曾想过帮助学生愉快地走进语文世界,从而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攀登,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可曾想过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观察四周,寻找发现,让课堂由老师的苦心经营,变成师生共同探讨。

教师换位思考不仅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是尊重、欣赏和宽容学生的教育理念的转变。课堂是师生心与心的交融,是情感与情感的共鸣。教师要尊重和欣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多元见解,不排除在学习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没有对师道和讲台的敬畏,没有唯唯诺诺和小心翼翼。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学习才会更具挑战,更具智慧。

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且从学生的视角来观照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构建语文智慧课堂的起点,是生成课堂智慧,催生知识掌握的前提。

二、激扬生命,让学生互动充分,这是生成课堂智慧的关键。

在课堂上,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渴求主动发展的生命体。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我们的学习才会变得充满智慧与挑战。我们经常看到现在的语文课堂中的“动”,不再是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还有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做一做,评一评等等,多种多样的“动”,生动了学习,精彩了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了学生愉悦学习的“娱乐场”,主动活动的“操作间”。

语文课堂中的“动”,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应该关注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语文是思维产物,语文中有大量的思维模块:构词、连句、组段、谋篇等,这些模块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和升华过程。语文学习必须让学生的思维介入,不但学好书本中的,还要让想象飞起来,不断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并从中得到启示,提升思维的档次。

三、纷呈精彩,让文本活力充溢,这是生成课堂智慧的核心。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智慧 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09-02

作者简介:唐瑞(1979―),女,江苏灌云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连云港市板浦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智慧教学”是很重要的。但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为了课堂好看,花架子太多,学生看起来很活跃,其实问题肤浅,没有调动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二是以“朴素课堂”自居,局限于课本、课堂空间狭小,没有深度、没有内涵。

真正的语文教学要“活”起来,必要时可以跳出教材,节外生枝;可以外引内联,迁移融合;可以以虚击实,虚实相映;还可以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总之,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智慧教学”,把语文课堂变成“智慧课堂”。

一、语文课堂应进行多维沟通

课堂教学中,信息的传递,师生的交往,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立体的、交互作用的。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是:“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多维的沟通是以师生“与书本沟通,与生活沟通,与社会沟通”为基础的。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沟通互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可以互相学习、集智取长,深化理解;和生活、社会沟通,可以关注生活、学习生活、培养“大语文”学习观,加深情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在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母狼的智慧》教学中,笔者先让小组讨论文中动词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学生深入课本,理解了母爱的伟大。笔者接着就举了一个例子:唐山大地震中一位母亲把手指咬破,让自己的鲜血滋养了孩子的生命。这个例子营造出震撼心灵的氛围,笔者借此把学生引入生活和社会,让学生说一说:“社会生活中,你还看到或听到过哪些让人动容的母爱?”学生积极发言,有感情地讲述了汶川地震和云南缆车事故中的很多事例。笔者最后总结道:“在大灾大难面前,处处闪现着着母爱的光辉,而在平凡的生活中,父母又是如何关爱你们的,有哪些让你感动的细节,请同学们写下来。”

二、语文课堂应唤醒学生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生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枯燥无味的教学;没有缺乏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智慧的教学。在学生的答问或质疑中,往往有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唤醒学生智慧的问题。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时要注意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要有把握全局,即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智慧。

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妙的克隆》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学生提到了骡子。笔者趁机以这个问题启发学生,“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生物,骡子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呢?是不是克隆呢?”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课堂上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又引导学生查资料,请教专家,上网搜索等。第二节课上,学生都准备了很多的资料。再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黄鹤楼》一文中有“遂以名楼”一句,对于“遂”的解释,有一个学生解释为“于是”。笔者让他再举个例子,学生于是举了《郑人买履》中的“遂不得履”,意思是“于是”。笔者反问学生:“遂不得履”的“遂”是“于是”的意思吗?有学生答:“应解释为终于。”笔者由此引导学生辨析“于是”和“终于”有什么区别,学生翻阅古汉语词典、各种工具书,引经据典地展开了讨论。

三、语文课堂应准备几种预案

教学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展示的,是一个“动态生成”和“智慧利用”的过程。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展现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思想等在动态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有教师上完课之后抱怨学生不发言、学生不配合等,原因便是忽视了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性质。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多准备几个预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随时调整上课方法和节奏。其实,把问题分解或换个问法,也会实现预期的效果。荆州市语文教研员余映潮老师在上完《七颗钻石》观摩课后,介绍自己的备课过程时,就说明自己准备了一个预案――“诗意阅读”:分三个环节:进入录音棚――朗读;畅游智慧泉――讨论;来到创作室――写想象片段。有了预案,上课有底,也不愁学生不配合。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心?”学生对此回答不够积极,于是笔者拿出了提前准备的视频歌曲《常回家看看》《懂你》在课堂上播放。学生看到视频中的生活细节,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回答积极而踊跃。

备课当然不应只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备课时心里要有学生”。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加速器、剂、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锦上添花的效果,给课堂以惊喜。

运用教学智慧,吸引每一个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思绪的飞扬,能让学生不再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小心翼翼。教师要学会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更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更多智慧的心灵,让语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智慧课堂”。

参考目录:

[1]虞燕红.课堂中的六个有效对话机智[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9,(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