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说明文的定义

说明文的定义

时间:2023-05-29 18:1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说明文的定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说明文的定义

第1篇

说明文是客观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体,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叫人明白事理。阅读说明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可以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可是笔者在执教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读说明文,即使读过了也只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他们认为说明文简单明了,又缺少趣味性,边不屑一读。这样思想上不重视,加之又没有兴趣,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学习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阅读效率低下。要克服上述困难,就要学生尝到阅读说明文的甜头,思想上自然会转变,兴趣也会培养起来,这便是送给他们解决问题的钥匙,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四要"。

一要抓特征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对于事物说明文,就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样才便于理解全文。如《中国石拱桥》要说明的就是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苏州园林》要介绍的是苏州园林"美如图画"的特点;《故宫博物院》则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独特风格等。而对于事理说明文,要弄清说明的中心,既作者所要阐述的事理。如《大自然的语言》介绍说明了物候学及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奇妙的克隆》要说明的是什么是克隆技术,它的研制过程及其应用;《万紫千红的花》分析的是花儿呈现各种颜色的原因--花里含有花青素或胡萝卜素或不含色素。

二要明顺序

明确了说什么,还要看作者怎么说。这就是要理清思路,明确说明顺序。说媒顺序有三种,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这可根据说明内容和一些标志性词语作出分析判断。若是介绍事物发展变化或制作程序的,通常要按时间顺序写。如《汉字的演变》、《书籍的变迁》和春蚕到死丝方尽》等,均用时间顺序写。如果是说明建筑物则往往按空间顺序安排,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我们的教室》等就采用的空间顺序。而说明事理则常常用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特征到功能,由主到次,由国到因等。根据一些标志性词语也可作出准确的判断。若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语"年、月、日、时、分、秒"等就可能是时间顺序。如果运用了"东西南北中、左右上下内外"等方位词,采用的就是空间顺序。若用了表示主次、因果等关系的就是逻辑顺序。另外,还可以用排除法,如能准确判断没有使用其中两种顺序,那无疑应该是第三种了。

三要析方法

弄清了说明顺序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作者选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做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对此可以根据句子"对号入座"。其中容易混淆的就是"下定义"与"做诠释",而者有些相似,只是"下定义"要求揭示本质,语言要严密,"做诠释"要求则没有那么严格了。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句话就用了下定义的方法。"统筹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这句话用的就是诠释方法,从一个侧面说明其应用范围。

四要品语言

学习任何文章,最终要落到对于语言的学习上。阅读说明文当然也不例外,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简明、严密性是重点也是难点。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都要通过准确的语言来体现。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的准确有分寸主要通过一些限制性词语显示。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其中"最"表示程度深,"顽强"表示沙漠难以治理危害性大,"之一"限定数量范围,表明除了沙漠之外,威胁人类的自然灾害还有别的。"我国石拱桥分布广,但不排除没有石拱桥的地方"。"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从范围上限制,表示引用活水的多,但又并不排除没有引用活水的池沼。"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其中"最主要"突出了水对于征服沙漠的重要地位。

总之,阅读说明文只要做到"四要",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阅读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第2篇

《小学教学参考杂志》2015年第十八期

(一)从说明文的文本解读中甄别有效的教学内容

1.要见树木先见森林。文章的外显结构是作者创作过程中思路的表现形式,其表达的顺序和内容的安排都是由作者的创作思路决定的。读者可以通过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揣摩作者的表达思路。说明文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文章表现出来的美更趋向于严谨的逻辑。因此,只有厘清文本的基本结构,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依照生命个体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将内容设置为克隆的定义、克隆的对象、克隆的作用、有趣的克隆四个方面。显然,这样的设置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没有精确的定义阐释,其他一切都如同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只有了解了克隆的典型案例,人们才能接受克隆的作用。在这一切基础上,课文再补充富有趣味的克隆现象,读者就会欣然接受。这样的思路安排和结构设置,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有序表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范畴。

2.强化说明文的语言特质。与其他文体要求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灵性不同,说明文的价值在于全面细致准确地介绍事物,呈现说明事物的特点,因而其语言的特点表现为精确、规范和严谨。这对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有些说明文在精确表达、严谨描述的基础上,为了增强说明的趣味性,还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读来趣味盎然。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就以“孪生兄弟”“兄弟俩”来形容火星和地球的相似性,形成亲切自然的表达风格。针对这样的言语表达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体悟说明文严谨精确的表达特性,充分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在两种风格的比照下丰富自我言语体系。

(二)从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中遴选有效的教学策略

1.诵读品味,感受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语文教学,读是基础,更是关键。说明文的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没有读,学生就难以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没有读,学生更无法体验说明方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没有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就更难以形成。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描写坑俑宏大时,重读了文中的数字。教师顺势引导大家体会这样朗读的好处。这是对文本表达的心领神会,是与作者、编者进行的有效对话,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比照辨析,感受语言表达的精确严谨。体悟品析文本的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说明文的语言表达精炼简洁,常常一字之差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是锤炼学生语言表达的有效范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品味中进行比照辨析,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在描述金字塔建造时运用了“据说”一词,这个简单的词语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蕴藏着作者言语表达的规范和严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剔除“据说”一词之后的感觉,两相比较,作者语言表达的匠心就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这样的教学不仅仅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更是对学生言语表达策略的渗透,体现积极有效的语用正能量。

3.多维练说,促进说明方法的有效迁移。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说明文旨在通过严谨生动的语言介绍说明对象,故而应该“说”字当头。这就要求说明文的教学要时刻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为学生深入有效的言语实践奠定基础。在语用视角下,我们应该结合文本的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的历练渠道,提升“说”的效益。例如,在教学《麋鹿》的最后环节,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以“介绍麋鹿”为中心,进行几种不同的训练:(1)如果你自己就是麋鹿,你会怎样介绍自己的外形;(2)如果姜子牙骑着麋鹿,遇到神仙朋友,会怎样介绍它的生活习性;(3)如果你是导游,你会怎样介绍麋鹿生存的坎坷经历?不同的视角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说话练习。介绍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课文说明方法迁移运用的过程,这样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言语表达的储备和思维支撑。

4.及时练笔,实现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语文教学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提升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更在于运用语言的能力。说明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说明自成一体,有着鲜明的表达特质,对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安排时间,让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语用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后,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对校园中的某一建筑或者自己家乡的某一建筑物进行介绍。这样,学生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有了综合性的运用机会,实现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训练要求。

说明文作为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是学生言语表达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重要范本。教师应该从文本解读和策略运用两大维度入手,提升说明文教学的语用效度,从而成功实现说明文教学的有效突围。

作者:刘侠 单位:江苏灌南县实验小学

第3篇

【关键词】说明文 四要 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86-01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构造、关系、功用以及事理的成因、物因等写清楚,使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文体。因为它讲究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所以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按以下几个要求进行:

一、要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如果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文本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眼。

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不论是事物性说明文还是事理性说明文,它的标题一般都揭示了所要说明的对象。比如事物性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等,标题明确指出了文章所要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敬畏自然》、《看云识天气》等,标题也指出了所要说明的科学馘是。

2.从分析材料入手。

这需要抓住文章或文段中的层次结构,从每一段或每一个层中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得各段的第一句话)或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话)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征。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二、要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括)――分(具体)”式、“总(概括)――分(具体)――总(概括)”式、“分(具体)――总(概括)”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程序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采用逻辑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的特点往往可以决定说明顺序的安排。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如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了。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主要采用空间顺序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而逻辑顺序常常指以下几种情况:如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等。例如《奇妙的克隆》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同时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三、要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了解说明的方法,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方法是为了内容服务,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弄清楚了说明方法,在阅读时将它们梳理出来,然后结合句子、语段,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不过在分析时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一定要具体的语句,而不能凭空分析,脱离实际,泛泛而谈。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说清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四、要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第4篇

科技说明文阅读是中考中的必要内容。从近年来的中考试卷看,科技说明文阅读主要有以下考点:(1)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2)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说明顺序,理清作者思路;(3)对科技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能正确理解、判断、阐释,对文章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能作点赏析;(4)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与想象;(6)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7)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审视与判断;(8)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中考风向:

其一,加大对考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主要命题角度有:一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或结合具体语境补写句子,或对文中说明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写说明,或给文章加标题。二是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界定:或给某一事物下定义,或对指定内容的图表式处理或图表内容的文字化表述等。

其二,注重考生的个性化表述。如:或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或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与设想等。

其三,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中考越来越关注科技发展,像纳米技术、非典病毒、环境保护、外来入侵生物、太空探索等都将成为中考的热点。表述题会大大增加,命题的设计会呈现多学科渗透的趋势。

命题特点:

科技说明文阅读涉及的知识面极广,但命题严格定位在“懂”字上,考查的是对文本中信息的把握和理解,并不要求对文本所介绍的知识有很深的了解。近年来,中考科技文阅读相当稳定和成熟,命题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理解文本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词义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之分。就科技说明文而言,考查的都是后一种含义。具体说来,一是考查指代性词语的指代义,即代词或具有代词作用的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二是考查专业性词语的语境义,即要求能结合具体语境,对文本中的专业概念作出具体的解释。

其二,理解文本中重要的句子。就科技说明文而言,受文本特点和考查目标的制约,句子理解的题目只涉及对句子本身含义的理解,而不是通过这些句子考查对文本的分析理解。具体说来,一是具有隐含义的句子,二是语法结构复杂的句子。

其三,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主要指文中运用的概念、涉及的知识、阐述的事理、表达的观点和使用的材料等。所谓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通过理解、分析、比较,确认特定的对象,找出各种不同的说法在本质上的异同,然后根据要求,从文本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这类题目,不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归根到底还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问题。

其四,命题者在设计选项时,对文本中的说法变换了叙述的角度或表达的方式,有些说法是根据文意推断出来的,阅读材料本身并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因此,这些说法是否符合文意并不能直接看出来,而必须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分析判断各选项作出的推断是否合理。

阅读方法:

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的侧重点在于对信息的准确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中要认真通读文本,牢牢抓住信息线索,对照题目,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异同,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的一项。通读筛选比较排除,是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了便于同学们掌握,下面具体解说:

首先是通读。科技说明文阅读考查的是“懂”。要做到“懂”,通读是关键。所谓通读,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匆匆应付,而是解题之前认真细致地把文本读一遍,要逐句逐段认真地读,把握材料的基本意思,获得整体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自我训练,提高通读的能力:一要根据科技说明文的一般模式,提高自己一边阅读、一边预测下文、一边自动概括的能力。中考科技说明文的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面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其构造、原理、发展、现状以及对其的评价等。应逐步养成依据模式预测,并逐段概括的习惯和意识。二要培养对文本中关键信息点敏锐的感知能力,应特别留心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条件与结果、肯定与否定、局部与主体这些关键之处。阅读中运用勾、画、圈点方式自我提醒,让关键点牢牢刻在脑海里。三要养成遇到复杂的长句自动紧缩加工、提取句子基本意思的习惯。中考科技说明文大多是译文,表达上与我们平时的习惯有距离,多长句,多概念,意思绕来绕去,比较别扭,要删去枝叶抓主干,把握句子主体部分的意思。

其次是筛选。即联系阅读文本,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筛选的范围可以是一句一段,亦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有时候找到的可能是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较分析;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

再次是比较。筛选出原文后,要把原文与选项仔细对照比较,辨明正误。比较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深浅、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等。需要注意的是,筛选与比较是同步进行的,只有准确筛选,认真比较,才能逐一辨别选项与原文的异同。

最后是排除。排除法在科技说明文阅读中是十分有效的。因为作为选拔性考试,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涉及了较宽的知识面、较深的知识点与较高的能力,给正面作答造成困难。命题者估计到考生答题的困难,往往会不动声色地为考生提供一些辅助条件,使错误项有破绽可寻。这时,对错误项的排除就成了我们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的阶梯。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错误选项的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超前肯定、强加因果、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杂糅纠缠、指代混乱、自相矛盾等。我们要熟悉各种错误类型,养成自觉运用排除法的习惯,以适应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的需要。

解题招数:

第一,从分析题目入手,迅速了解科技说明文的内容。有些科技说明文标题的拟制,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显得新颖、别致、有趣,我们须浏览文本之后才能领会标题的内涵,即文本说明的内容。

第二,抓关键句,抓首括句,把握文本的组合规律。了解中心句与支撑句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构,概括文段内容。

第三,抓住特点,进行细节分析,辨明说明方法。分辨说明方法,要掌握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的内容结合起来。

第四,把握科技说明文的语言。要注意那些反映事物性质、状态、数量、范围、程度等的有关词语,这些词语往往起修饰限制作用。揣摩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可用删词法,然后与原句中的词进行比较。

第五,结合文本内容,运用联想、想象、拓展延伸,进行个性化表达。

失分陷阱:

一是将说明的顺序与文章的结构混为一谈。科技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科技说明文的结构方式主要有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等。

二是不能从全文或整个语段着眼,来概括科技说明文的主要内容与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忽视中心句和过渡句的作用,答案以偏概全。

第5篇

内容摘要:说明文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还是有着重要地位的,近年来,教学领域一直提倡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味”,那么说明文这种文体是否也要教出“语文味”?本文主张:一方面,说明文教学也要重视“语文味”,通过意理阐发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分强调“语文味”,而有失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忽视学生严谨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说明文 文体特点 语文味 能力培养

说明文在中考中分值为九分,虽说不上举足轻重,但似乎也不太可忽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从总体来看,这是种文体的特点就是比较讲究科学性和严谨性。近些年来,语文课堂要上出“语文味”的呼声越来越高,那说明文这种文体是不是也一定要体现出“语文味”呢?“语文味”的理念是由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老师提出来的,他把语文味定义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意理阐发、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个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和谐统一”。说明文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它的教学肯定也要体现出“语文味”。那怎么样才能很好的体现出“语文味”,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严谨思维能力的锻炼而又不失文体特点呢?也就是说鱼与熊掌想要兼得,作为一个执教者要怎么做才好?

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比较难了,说明文从文体理解上来说就是比较“枯燥”的,那兴趣从何而来呢?想办法,比如做类比。说明文科学性比较强,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也更便于教师想办法融会贯通——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大多都是可以用普通逻辑理解的,那就找一个与文章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类似的但更加通俗易懂且贴近学生生活,并能提起学生兴趣的事物或事理,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豁然开朗的快乐。课堂本来就属于学生的,学生是主体,学生主动动手动脑自然会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以《长河落日扁》为例,这是篇比较典型的事理说明文,我就类比剪纸过程,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动手,在欢声笑语中学生开动脑筋,把手中的正在进行的和文章中所说明的揉在一起类比理解,初步明白了说明文原来就是这么回事。这样,一方面学生基本理顺了思维过程,整堂课的“语文味”也显现出来了,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文体特点——以培养严谨思维能力为主。

其次,教师的激情就是整个“语文味”课堂的催化剂。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学都蕴含着激情,端看如何去挖掘,说明文定不例外,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非常必要用态度去点燃学生挖掘说明文激情的兴趣。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般的语调、演讲者的慷慨激昂等都是说明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添加这些催化剂,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积极认识学习过程的快乐,理解科学的世界里也是妙趣横生的,道理也不是非得一板一眼才能学到的。师生双方都在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语文味”十足。

但过犹不及,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成了谬误了。如果理解偏了“语文味”,把它当成“文学味”来理解,那整个说明文的课堂就乱套了。有这样一堂课,《大自然的语言》,执教者为了另辟蹊径,突出“语文味”,一堂课就是让学生联想,把文章中的自然现象和诗词联系起来,这固然是个很好的想法,但似乎就偏离了主题。说明文本身就不属于文学体裁,这样上来,所谓的“语文味”是突出了,可是这就和作者写作的意图以及学生学习的目的相差甚远了。而且这也不是真正的“语文味”,因为“语文”并不等于“文学”。

说明文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如何教出真正的“语文味”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是不变的真理。说明文的教学不仅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不失激情,二者并不矛盾,只是需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能体现出地道的“语文味”。

张曼霓,湖北武汉市南湖学校教师。

第6篇

一、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1.学会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之一就是首先要看说明文的题目。对于说明文这种题材来说,其文章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还可以查看文中有关的中心段落,以及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方法之二就是首先把文中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先概括出来,然后再指导学生把各个部分的内容加以概括串联。教师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针对文章的说明对象,要分析哪些内容是作者想主要说明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取主要内容,摒弃次要内容。在具体的关于说明文内容测试的试题中,有一种题型是需要填图表的,有的学生一看到这种题型就觉得它非常困难,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首先要克服这种畏难情绪,告诫学生它只是在形式上有所改变,其试题本质还是对说明文的内容进行概括。

2.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作者要更好地说明说明对象的说明特征,就必然要使用到相关的说明方法。在初中阶段,说明方法的知识点考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在说明文的有关知识里面要尤其注意对学生说明方法的讲授,说明在初中阶段的文中最常用到的说明方法基本是6种,即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要判断这六种基本的说明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说明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分析表达作用时要学会运用诸如确凿、有力、生动、形象、科学、准确、条理清晰等一系列比较关键的词语,并在这些关键词语后面添加能够准确概括这些句子所说明的基本内容,最后还要补充上一句,即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能够有效地增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判断说明顺序

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判断说明顺序也是非常重要的题型,常见的说明顺序主要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具体的说明顺序的判断中,时间顺序用得比较少,但也比较容易判断,因为运用时间顺序的话就会用到明显的表示时间的短语或词语,以《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为例,其明显的时间状语告诉我们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的判断主要是看其运用的表示方位的词语,这种说明顺序主要用在以介绍建筑物的内容的说明文中,《故宫博物院》就是典型的运用方位词语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逻辑顺序是说明文里采用说明顺序中最多的一种,其具体情况也最为复杂,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有可能采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有采用从形象到抽象的逻辑顺序的,有采用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顺序的等,不一而足,这都需要我们针对具体不同的说明内容加以具体分析,准确把握。

4.掌握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其准确性,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诸多说明文考试类型的题目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其具体情况是通过限制说明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通过范围、估计、猜测、程度等等不同情况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词语类型及所涉及语句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如“从……角度出发”“之一”等一类的词语我们可以分析其主要起一个限制作用;“大约”“一般情况下”等短语的出现我们可以判定为起到估计猜测的说明作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应当强调要加上具体的语句内容的概括,还有就是“准确”这个词语的流露等。

二、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1.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2.整体感知

例如,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呢?

三、以《苏州园林》为例,浅析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

1.宏观把握

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文眼;阅读预习提示,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学习的重点,明确课文学习目标,以便有针对性的学习,然后根据预习提示初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最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2.熟读讨论

按阅读说明文要注意的5个方面,逐一对照加强领会,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过程是教会学生精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作深层次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对文章作圈点批注。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既要教会学生学会全面阅读,又要让学生学会重点阅读;既有面,又有点;既有整体的理解,又有重点语段的深入研究;既避免逐段肢解文章而浪费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7篇

文章体裁是表现文章信息的布局模式。众所周知,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体则是这个载体的组织形式。因此,文体对信息的组织和布局(文章结构)影响重大。不同的文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果不熟悉文体,阅读往往带有盲目性。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常见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科普类的文章。此外,应用文也经常出现在各种测试中。如何阅读这些文体,学生在多年的母语习得中已逐步形成了思维定势,如果英语阅读能借助这些思维定势,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1)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是一种常见的英语文体。就广义而言,叙述性文字包括小说、故事、传记、历史等,在教材上占有不小的篇幅。记叙文的要素概括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由、经过、结果。即将五个“W”(who, when,where,

what and why)。入选中学教材的外国名人故事或小说篇目,如: 提供了绝好的素材。阅读时要学会从事情本身的发展去理解故事情节。通过作者的重要细节描写联系故事情节去领会作者的意图,对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

( 2) 说明文阅读。说明文主要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变化、特征或功能进行介绍,其目的在于对所写事物进行解释,回答“怎么样”、“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就是以说明文为主编排课文的。汉语中对说明文的要求是“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的顺序是什么”、“用什么说明方法”,这一要求同样适用高中英语说明文阅读。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引用等。 说明文一般来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逻辑关系清楚,呈现为“总——分——总”的结构。说明文都有一个(或多个)明确的被说明对象以及与被说明对象有关的主题。如No Smoking, please一文中,吸烟是object,吸烟引起的危害是theme。作者通过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对这一现象加以说明和介绍。该文以数字说明为主,如:In China:38% of the population smoke,89%of smokers are male; in 1989 the government received 25 billion ...说明信息分布的模式呈现一种立体格局——各个侧面(细节)之间既有系统的、有机的联系,以形成对主题的完整概念,又有各个侧面同文章中心的联系。在教这类文章时,教师可列出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的数据、表格、提纲等,帮助学生寻找理解的重心,使文章脉络变得清晰。

(3)议论文阅读。议论文是作者对人或事的好坏、是非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该类文章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议论文构成多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结构上表现为“分——总”、“总——分”或“总——分——总”。这类文章一般总是在开始时先将议论的问题和自己的立场、观点阐述清楚,往往文章的标题指明了要讨论的问题,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则体现在主题句中。另一方面,也要将对立方面的立场、观点做一分为二的交代,以便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做到既客观公正又有的放矢。议论文和说明文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段落大多有主题句。主题句一方面是段落的中心议题,另一方面也表达一个侧面,说明该段落与文章中心的关系。因此,主题句自然就是阅读的重点。

(4)科普文阅读。科普文章的目的是向读者说明一个知识,具有科学性,而且不夸大、不缩小。我们在阅读时,先弄清文章叙述事物的概念、特点、构造、作用等,看看自己能否理解文章所讲的这些内容。弄清文章介绍什么内容,解释什么科学道理,也就基本读懂了科普文章的内涵。科普文章的语言往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人格化,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点。生活中有丰富的科学原理,而科学也在时时指导我们的生活。所以在阅读科普文章时,要认真思考它与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8篇

【关键词】说明文阅读题 解题思路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说明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值所占比例很大。透视近年来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所选取的材料绝大多数是课外的,而且内容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科技性说明文,涉及环保、病毒、生态保护、科技发明,网络、前沿科学、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在设题上注意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因此把握好中考说明文的考查方向,对解答中考说明文阅读题至关重要。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我们无论阅读何类文章,都需要先通读全文,能从全面把握文章的大意,这样才不会有偏差。阅读说明文时,也依然需要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后,我们就可以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文章结构等基本内容,为接下来的答题作好铺垫。因为试卷所选的文段,大多都是最新的科普文,知识性较强,同学们未必了解,文中的一些术语也会令大家感到头昏脑涨。在阅读时就很吃力,通读一遍后仍感觉“一无所获”,不知所云,同学们就会从头再读,既浪费了时间,也降低了阅读效率。因此,在阅读时就要掌握一些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譬如,给文章标上段号、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标出段落的重点信息等。再如,可以先把题目浏览一遍,然后再回头读文章,这样阅读的目的性就增强了,答题效率也会提高。这样可以为答题提供更多更快捷的信息源,节省答题时间。

二、认真审题,把握题干的重点信息

认真审题,把握题干的重点信息,同学们就可以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如2011年济南市中考卷《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的第4题:“文中列举了三处‘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请选择其中的一处简要说明它的表达作用。”从题干里我们可以捕捉到如下信息:①范围是分散在全文的三处;②只能选一处,不能多答;③回答的内容是“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的表达作用。如果不审清题干信息,就会徒劳无功;再如2012年西安市中考卷《运动的新发现》的第1题:“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此题干告诉考生,答题范围是全文,角度是科学的说明,另外,语言还需简练精要。

三、准确辨析,深入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说不清的事物变得更加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四、前后对应,在文中寻找答案

无数次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文体的阅读题,我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说明文也不例外。如2005年安徽省中考卷《南极无雪地区》的第3题:“第⑦段画线句否定了上文中的什么看法?”题干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上文中的什么看法”,同学们只要溯文而上,和原文仔细对应一番,就会发现,这道题的答案就直接可以在第⑥段中找到。再如2006年甘肃省中考卷《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第2题:“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此题已经标明“用原文回答”,那同学们只要利用自己在通读全文时所捕捉到的信息,即可作出答案。

一些题目虽不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但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重点信息。同学们就应该具有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要尽可能把原文材料和自己的加工处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概括性答案。对此类题目,同学们要先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然后从文中截取关键性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或再按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即可。

五、发散创新,巧妙应对开放性试题

第9篇

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一看题目就知道吧,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指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这两个都是极端的断言,以及引用语言做课题加引号。为大家推荐的精彩与糟糕小学教师设计案例素材,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精彩与糟糕小学教师设计案例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腼腆、誊写、歧途、谨慎”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及带给“我”的不同感受

教学流程:

一 、揭示课题,发现课题特点。

1.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一看题目就知道吧,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指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这两个都是极端的断言,以及引用语言做课题加引号。)

2.通过题目,我们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现在,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 、概括内容,初步感知。

1. 反复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探究思辨,感悟内涵。

1.抓住母亲的语言,走进母亲心理,感受母亲之温柔之爱。

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练习朗读。

1)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

老师就是作者,谁来当母亲来夸夸,看谁最像“我”的母亲?指名读——齐读。

还会怎么来夸赞自己的儿子。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巴迪,心情如何?(积累相关描写高兴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在学生练读的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点拨,从而走进人物内心。

2)“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指名读,齐读。

如果你是母亲,你真觉得巴迪的诗写得精彩极了吗?那为什么要这样说?

如果你就是巴迪,你有这样一位母亲,此时你的心情怎样?用什么词语或者句子来形容?

2.请同学们找出父亲批评“我”的句子,来读读。

1) 写父亲对“我”的评价,批评“我”在哪儿?

父亲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读出父亲的语气。

交流父亲心理。

那你觉得还要不要感谢父亲呢?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理由。

2)生再汇报。文中有四处理由,师都让学生自由找,谈感受。

3)师:当巴迪拿着国际大奖去给父母亲看时,他们又会怎么说呢?根据上下文思考一下,谁最像我的父母亲。

3.师小结。其实,我明白,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都是父母对“我”深沉的爱。

板书:爱

4.对于父母的爱,作者在文中也有文字可见,找出来读一读。

1)“歧途”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

2)你认为在文中“引入歧途”指什么?(自由读――齐读)

5.书面练习,概括提升

师:学了课文,谈谈你对父爱、母爱的理解。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选择一题写一写呢?(课件出示填空)

“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 ),母爱像( ),它( )。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 ),父爱像( ),它( )。

四、回应开头,问题解决。

1.学到这儿,我们再来替巴迪写写获奖感言,我们只要把练习的话稍作改变就能变成获奖感言。

2.生自由写,师巡视。

3.生发表获奖感言,师生共同赏析。

五、深度开掘,提升主题。

1.我们的成功还应该感谢谁:(自己 自己的谨慎)

2.如果不谨慎,我被“精彩极了”刮倒了,会怎样?

3.如果不谨慎,我被“糟糕透了”刮倒了,会怎样?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 赞扬 父亲 批评

谨慎

成功

精彩与糟糕小学教师设计案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性文章的写作目的,了解说明文。

2.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3.会用说明性的语言说明身边的事物,正确运用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会用说明性的语言说明身边的事物,正确运用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太阳》和《松鼠》两篇说明文,谁来说一说这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太阳、松鼠的什么特点?

生讨论并总结:

板书:说明事物的特点

太阳------远 大 热

松鼠------漂亮 乖巧 驯良

作者为了把说明对象交代清楚,就使用了说明文这种体裁。(出示课件2)

二、整体感知。

师:结合我们学过的这两篇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和同学们交流。(出示课件3)

师总结:说明文写作的目的是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物,使它们变得通俗易懂。

师:为了把事物的特点介绍得更清楚,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我们会采取哪些方法?

生讨论,并回答。(出示课件4)

师总结:

板书:1.抓住事物特点进行介绍。

2.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师: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出相应的例子。

生总结并回答:(出示课件5)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等。(出示课件6)

《太阳》一文就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三、比较鉴别

师:同样是说明文,《太阳》和《松鼠》相比较,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生总结并发言(出示课件7)

同样是说明文,和《太阳》相比,《 松鼠》一文的语言更加生动。(出示课件8)

师: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对比,我们可以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性的,《太阳》一文语言较为平实,《松鼠一文的语言更生动,描述更细致。

板书: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四、初试身手

我们明白了说明文的写作目的,也知道了怎样写说明文。现在,就让我们试着写一写身边的事物吧。

要求:选择身边的事物,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

生自由选择,组织语言

师请同学在全班交流,并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提出优点和不足。老师及时做出评价。

五、作业布置(出示课件9)

同学们,我们也可以把《白鹭》这篇散文的2-5自然段改成说明文。要改成说明文,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白鹭的特点。然后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熟悉的课文引入说明文这一体裁,明白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方法。同时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这样学生们会对说明文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作业的设置,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2.在教学过程中,我用问题引导学生,让他们层层深入地了解说明文。这样既环环相扣,又非常紧凑。

第10篇

专利文体 =说明文 + 议论文 + 法律文书

(一)说明文

说明文:客观地说明事物,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要求:讲清楚,说明白,突出特征、揭示本质、条理清晰。说明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介绍说明,说明文强调科学性、客观性。说明文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要求说明对象明确,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对象的特点;要求语言准确、简明和平实。

1.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特征就是某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象征和标志,即该事物所特有的个性。它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

必要时,还可以做实验,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2.要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一要考虑所说明的事物的结构特点(上下、左右、内外各部分的组成情况)和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二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三要考虑说明的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3.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把事物说得更清楚明白,便于读者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4.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

(二)议论文

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1)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明确论据时,要格外注意概括的事实。

(2)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1)举例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2) 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另外,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专利申请中只有立论。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三)法律文书

即权利要求书,就好象法律条文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当人家侵犯你的专利时,就看他是否符合相关条款的表述。如果完全符合,则表示侵犯了你的专利。

二、专利申请书的写法

第11篇

说明文将知识性、科学性、应用性和准确性融为一体,常使用下定义、举例、列举、比喻、描述等方法,按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进行说明。说明文通常具有下列特点:

1. 多用现在时态。因为说明文通常是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一种介绍与解释,而这种客观介绍与解释一般是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2. 采用客观描述。说明文一般是对客观存在的说明与介绍,因此,语言的表述也应该尽可能地给人以客观可信的感觉。

3. 遣词造句简练、平实、确切。

做好说明文类完形填空,最主要的是抓住文章说明的中心,这要求考生做好三个方面:

1. 注意文章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和认识顺序。把握了说明的顺序,就能准确把握文章脉络,抓住文章中心。

2. 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说明文的首段往往是文章的主题段,每段的首句也是主题句,一定把握好主题段和主题句,这是做好这类完形填空题的前提。

3. 注意文章结尾,文章结尾的段落往往对说明的问题进行总的概括,有时就是文章的点睛之处。

【典题例析】2012年全国卷I(保留原题号)

Body language is the quiet, secret and most powerful language of all!It speaks 36 than words. According to specialists, our bodies send out more 37 than we realize. In fact, 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言语交际) takes up about 50% of what we really 38 . And body language is particularly 39 when we attempt to communicate across cultures(文化). Indeed, what is called body language is so 40 a part of us that it’s actually often unnoticed. And misunderstandings occur as a result of it. 41 , different societies treat the 42 between people differently. Northern Europeans usually do not like having 43 contact(接触) even with friends, and certainly not with 44 . People from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45 , touch each other quite a lot. Therefore, it’s possible that in 46 , it may look like a Latino is 47 a Norwegian all over the room. The Latino, trying to express friendship, will keep moving 48 . The Norwegian, very probably seeing this as pushiness, will keep 49 —which the Latino will in return regard as 50 .

Clearly, a great deal is going on when people 51 . And only a part of it is in the words themselves. And when parties are from 52 cultures, there’s a strong possibility of 53 . But whatever the situation, the best 54 is to obey the Golden Rule: treat others as you would like to be 55 .

36. A. straighter B. louder C. harder D. further

37. A. sounds B. invitations C. feelings D. messages

38. A. hope B. receive C. discover D. mean

39. A. immediate B. misleading C. important D. difficult

40. A. well B. far C. much D. long

41. A. For example B. Thus C. However D. In short

42. A. trade B. distance C. connections D. greetings

43. A. eye B. verbal C. bodily D. telephone

44. A. strangers B. relatives C. neighbours D. enemies

45. A. in other words B. on the other hand

C. in a similar way D. by all means

46. A. trouble B. conversation C. silence D. experiment

47. A. disturbing B. helping C. guiding D. following

48. A. closer B. faster C. in D. away

49. A. stepping forward B. going on

C. backing away D. coming out

50. A. weakness B. carelessness C. friendliness D. coldness

51. A. talk B. travel C. laugh D. think

52. A. different B. European C. Latino D. rich

53. A. curiosity B. excitement C. misunderstanding D. nervousness

54. A. chance B. time C. result D. advice

55. A. noticed B. treated C. respected D. pleased

答案与解析

36~40 BDDCC 41~45 ABCAB 46~50 BDACD 51~55 AACDB

本文是说明文,介绍了肢体语言的作用,以及在不同的文化里肢体语言的不同含义。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可以了解文化的趣味性。

36. B。由首句“Body language is the quiet, secret and most powerful language of all!”可知肢体语言比一般文字语言更有说服力,所以本题选择louder。

37. D。句意:在专家们看来,我们的肢体能发出多于我们可以想象到的信息。身体发出的是message“信息”,而不是sound。sound泛指自然界一切声音;invitation意为“邀请”;feeling意为“感情,感受”。

40. C。肢体语言几乎已经成为我们的组成部分,以至于常常被忽视。此处实际上是对“so much a(n) +名词”的用法的考查。

42. B。不同的社会对人们之间的距离有不同认识。空格后面的北欧人和拉丁美洲人等的例子都与distance有关。

43. C。句意:甚至朋友之间,北欧人通常不喜欢肢体的接触,故选bodily,45空后面的touch each other是提示。

45. B。由上文可知,此处表示语意上的转折,故选on the other hand“另一方面”,本句讲到拉丁美洲人喜欢肢体接触。in other words意为“换句话说”;in a similar way意为“用相似的方法”;by all means意为“当然可以”。

47. D。根据上文可知在交谈中,北欧人不喜欢肢体接触,拉丁美洲人喜欢肢体接触,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可能是一个拉丁美洲人跟随一个挪威人移动,故选following。

48. A。拉丁美洲人喜欢肢体接触,为了表示友好,会离挪威人越来越近,故选closer。

49. C。挪威人不喜欢肢体接触,会一直向后退,故选backing away。step forward意为“前进”;go on意为“继续”;come out意为“出版,发芽”。

50. D。挪威人的后退反过来会让拉丁美洲人觉得是冷漠。weakness意为“虚弱”;carelessness意为“粗心”;friendliness意为“友谊”;coldness意为“冷漠”。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的题型比例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考试得失成败关键所在。近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数选取记事(抒情)散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其中的内容往往带有时效性为主题的文体。因此,在最后的复习中,在解答相关的阅读文章时,让学生充分掌握课内内容的前提下,应适当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会学生一些解题方法,使他们在解答阅读题目时,能做到有的放矢,高效完成阅读题的解答。

1.记叙类文章

记叙文文阅读方法得当,就会把握全文的脉络,步骤一般是:用心默读,概括中心文意。找出题干,紧扣题干关键词语答题;检查是否全面,再“扫描”相关段落,完善答题内容。

记叙类文章的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①选词填空,②概括文意或段意,③赏析句意;④分析理解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⑤人物形象或分析事物的在文中的象征意义;⑥分析某段落在文章所起的作用;⑦知识延伸,体验感悟 。

对于选词填空,重在考察平时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概括文章,必须用心阅读全文抓住中心句(主干句),赏析句意、词意,先分析该句意思,再判断是否用了修辞手法,从该句中揣测作者的性格、感情,由此引发用词、用句子目的……等等。对于重点词的深刻含义要从词性,褒贬去分析,如《故乡》中的“隔膜”要联系作者当时心境、语境分析。对表达效果,换后能否好等题型,结合短文主题分析,回答的结论一般都是否定的。在回答景物描写的句子或环境描写的作用时,答题的结论一般是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点明中心等。知识延伸的题型,在于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概括的分析能力。在记叙类文章中,有的还考查学生分析某一段落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的题型,出题形式一般是:开头的作用、结尾的作用,中段的作用。

1.1开头的作用有: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交待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伏笔。

1.2结尾的作用有: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突出感情,发人深者,含蓄隽永或照应(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1.3中段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内容上衔接的过渡作用.引伸题在于学生平时对文段的理解,发挥,意在了解作者所阐发主题的基础上所悟出的寓义的现实性。

从题型的类别分析,抓住常见的几种解答的技巧,当然还有诸如语言特点,描写方法等等,需要平时积极发挥,只要用心研读,不难解决各种问题,课内文如此,课外阅读文亦如此。

2.说明文

说明文重点考察学生在解答说明文时,对说明的对象所用上说明方法,理解说明内容、概括说明对象及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解题类型大体有以下几种:①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②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③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④回答说明的顺序及结构方式。

解决以上题型,关键在于熟读原文,基本把握了文体的几个常识,即说明文的类别(事物、事理、程序)的说明所用几种方法,说明顺序以及结构方式,抓住说明对象本身特点:进行由主到次去逐个攻破,解题思路主体。

2.1整体阅读获取信息:①概括某一段或全文内容:找中心句,找说明对象(特征);②文章从几个方面说起(即组成的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2说明方法及作用。

2.2.1确定说明方法;准确地判断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一般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别类等)

2.2.2表述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作用的表述,形式一般如下:①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内容;②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内容;③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④作比较:通过某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内容;⑤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内容。

2.2.3表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词语(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考题是在考察学生的赏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①语言准确(事物类说明文)生动形象(科普类,往往是大量的描写句)。②用词的去留(如:大约、左右、大概、仅仅)这些词语起到修饰,强调限制作用,回答时明确不能去掉,这充分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客观性。③措词的分析,如“经科学家研究”,“资料表明”等等,这些语言,答题要点: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2.2.4说明文段落的作用。

开头:①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用形象的语言引出。

结尾:①总结全文,说明写作意图(目的)②表明希望,提出号召。

中段:承接上文引入下文的过渡作用。

2.2.5分析说明顺序及结构方式。 说明顺序一般有: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等三种顺序。时间有时间推移的词语,空间说明有地点方位转移词语逻辑有由主到次的词语或由因到果,由具体到概括、由整体到局部的标志词语来标明区分。

结构方式一般有:①总分;②总分总;③分总。

2.2.6如何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①从局部找(看题目)②从总写处找(看首段或首句)③从中心句或过渡句上找④综合起来自己概括(从各段特点来叠加)

3.议论文

议论文的考题,一般有以下类型:①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指出论证结构;④补充文章的证据;⑤论证过程的方式;⑥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这类题型的解答步骤有:首先要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挈领性和支撑性的语句是为谁服务;其次,分析提出论点的位置、方式以及如何补充论点或论据,深入分析文段,指出论证方法和论证作用;最后,分析其使用语言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和现实意义(可信度)。

3.1论点的提出及提出论点的方式;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支,从属服务于中心论点。

3.1.1中心论点的提出的标志,一般是一个完整面表达明确的陈述句:且是针对论题论述,针对全文提出的在列举的论据中能够证明该内容的就是中心论点,它的位置在①标题上②开头③结尾处④中间段落⑥通过各段,结合全文来概括

3.1.2论点提出的方式:①开门见山引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如《闻一多的“说”和“做”》;②通过事例或生活现象或引用名言、词语、诗句引出论点,如梁启超《教业与乐业》; ③层次证论,最后总结中心论点,挑出希望。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2论据的补足的办法:补充论据,应先审好题干,分清是何种类型的论据,要明确为什么观点而补充。有些需要补充事实论据,有些是道理论据,在事实论据中只能是名人事例,而且是众所周知的,有代表性一典型事例,在道理论据中,必须是名人名言,这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如“请你从平时积累中挑选两个关于‘勤奋’的名句,就需要写出相关的名人名言,以论证其中心论点。如“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等历史故事就是其有力的论据。

3.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方法有①事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比喻论证;④对比论证。

3.3.1举例论证使论证的观点具体可感,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举了名僧禅师的言行证明了敬业的重要性。

3.3.2道理论证:通过论证证明了……观点,使论证深刻透彻增强文章说服力。

3.3.3对比论证:如《闻一多的说和做》两者之间对比,鲜明人论证了中心,突出其观点的正确性,使论证更严密。

3.3.4比喻论证,如培根《谈读书》把天才比喻自然花草,生动形象论证读书之重要,使论证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

3.4议论文几个部分的作用。

3.4.1开头作用。

立论:A.开头见山,提出中心论证,总结全文

B.通过引出名言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主题

C.通过事例,引出主题

驳论:①通过错误言论引出论点或论题②提出错误的言论,树立批驳的靶子,为下文的批驳蓄势。

3.4.2结尾的作用:①总结全文,深化论证,发出号召②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③反问作结,引人深思,激感的共鸣,深化中心。

3.5论证文一般结构及思路;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议论文的题型中,还可能出现一些拓展延伸题型,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它体现“课标”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能力”的理念。如“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等,这有待于平时的训练和临场的发挥。

近年来,语文统考撇开现成的课内阅读,重点考察学生对课外文本阅读的理解,对学生诸多能力综合运用的高级思维训练过程的全面检验。只有通过教师分别归类,引导学生对各类文章,各类题型从答题思路、层次、用词赏析等多角度总结相对的答题套路进行操作训练,使之能准确、规范、明了的答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相信,学生在中考的阅读答题中,将会填上满意的答案。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3期.

[2]《黑龙江教育》2011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