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小论文怎么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考核方法改革
职业学校虽然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但课程考什么,怎么考,依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因此,考试不仅是手段,还是一个把学生引向何处的方向性问题。如何做到以考促学,以考促能呢?笔者结合自身对《哲学与人生》课程考核的探索和尝试,谈谈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形式:由一种变为多种
传统的考核以试卷测试为主,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一年半载,“成果”就集中在用时1~2个小时的考试上。对于这种形式的考核,学生应对有策――划重点、背重点,但学习过程漠然无趣,学习结果既无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也无助于能力的提升。针对这类考核的弊端,专家提出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究竟哪些考核方式适合《哲学与人生》课程呢?
(一)试卷测试仍需要
试卷试题类考核方式主要有闭卷和开卷两种。职业学校德育课要不要闭卷测试呢?笔者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基本知识和原理,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是培养学生情感和能力的载体,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必须了解和掌握。《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明确了两个层次的“认知目标”,分别是“了解”和“理解”。“了解”指知道有关的知识和原理,“理解”指对有关知识和原理能较全面、较深入地把握。有专家认为,既然职校生入学分数不高,记忆力、理解力一般,没必要再用闭卷考试为难学生。但如果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原理都不知道,不理解,又能拿什么来解决问题呢?所以,虽然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依然要坚持突出“双基”,而“双基”就是闭卷测试的主要内容。当然,考虑到职校生的实际,闭卷测试的广度和深度都要严格遵照课程标准,题目不宜大,题量不宜多,应坚持学完一个单元,就复习、测试一次。
开卷考试是职业学校德育课常用的考核形式,其惯常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抄书”独立完成一份试卷。这样的考法,既解决不了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和兴趣的问题,也实现不了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情感的教学目标。如果说闭卷考试重在让学生记住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开卷考试则要检查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试题宜以选择、判断、分析型的为主,运用的知识之间可有一定的跨度。
(二)灵活运用多种形式
除试卷试题类考核外,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策划专题小报、演讲、辩论、知识竞赛、表演以及面谈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的考核形式。除对以知识检测为主的考核闭卷笔试外,还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紧张、热烈、充满挑战的氛围中完成测试;对思想觉悟、情感体验要求较高又难以量化的“人生观”部分,则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面谈的方式进行考核;若要全面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综合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如期末考试时,笔者所在的教研组教师在对任教班级学生进行一次笔试的基础上,准备了四套情景演绎方案,分别是诗歌赏析“品”哲学、小品演绎“话”哲学、歌曲串联“释”哲学、唇枪舌剑“辩”哲学。学生抽签决定题目,抽到相同题目的学生编成一组,自选组长。考核的具体要求是分组进行才艺表演,并运用所学哲学原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浅谈学习感想,最后形成课题报告。这样的考核不是一个人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的,而需一个团队精心策划,准备一个阶段后才能完成。这种考核时间虽然长,过程虽然复杂,但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变学生对哲学学习和考试的态度。
考核内容: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改变“知识本位”,确立“能力中心”,是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同样,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必须围绕考查能力及促进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这个根本来展开。
(一)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充满了哲理,生活是开放的哲学教学资源。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考核,教师都要有意识地把生活世界引入书本世界,使五彩纷呈的生活成为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背景材料。教师既可以选取案例让学生分析,也可以列举是非让学生判断,还可以结合事例让学生选择。如可以用人们见面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吃了吗”、“下海了吗”,到20世纪90年代的“跳槽了吗”,再到近几年的“买啥股票了,赚了吗”等问候语的变迁来检测学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知晓、理解和运用情况。类似的由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的具体事例构成的情境题不仅考查了知识,而且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德育课考核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二)结合专业实际,促进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提高
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以往,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只考虑年级、层次的不同,而很少考虑专业类别。事实上,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倾向不同,不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也有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要求教师因材施教,还要求“因材施考”。如同一次开放性的期末考核,针对房地产管理系学生必须具备一定观察、检测、分析和形成报告的能力,教师布置给该专业学生的任务是:调查某一社会现象,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并撰写小论文;信息系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图文设计和编辑能力,教师要求该专业学生就某一哲学原理制作一份图文并茂、排版新颖的电子哲学小报;旅游系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教师要求该系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蕴含哲学原理的“小品演绎”、“诗歌赏析”、“歌曲串联”、“辩论赛”等。实践证明,这类凸显专业特色的考试融通了专业课和德育课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而且强化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评价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指出“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评价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可见,评价主体不仅限于德育课教师,学生、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都可以参与到德育课评价中来。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考核形式多样化和考核内容能力化的必然要求。
(一)学生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应成为考核评价的主体。如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在每次非试卷类测试前,都要围绕测试的主题,根据学生专长,成立由5~7名学生组成的考核小组,如才艺表演考核小组、小论文评审小组、小报评审小组等,教师给出指导性意见,小组成员商量打分,分数以一定的权重计入总分。学生作为考核主体,对他人的作品、表演进行评价的过程,本身也是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因此,学生参与考核,能增强主体意识,激发学习热情,促进相互提高。
(二)教师评价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d to construct multipl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attempted to establish a more reasonable mor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yste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help students grow up healthily and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moral lessons.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成绩评定;多元评价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performance appraisal;multipl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10-02
0引言
德育课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学生对健全人格的追求和建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等重任,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而在整个德育课教学体系中,成绩评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地立足点。因此,探索合理的德育课成绩评价模式,改进传统的考试方法等,成为我们新一轮课改的重要任务。这两年来,我校德育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试图建立多元的科学评价体系,给学生一个较全面体现他发展状况的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1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
我们的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成绩可能都不太理想,但不表示他们不在乎成绩。学期末给成绩时,甚至有孩子一分一分的和我算他该得几分,和别人比为什么少几分;还有的孩子满脸洋溢着笑容,得意的说我也可以拿90分,哈哈。如果好成绩可以让孩子重塑自信心,我们老师为什么不给他们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有正常心理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夸奖。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我们的中职生最缺的就是鼓励和表扬。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落后和老师的批评。上《职业生涯规划》时,我让学生写一份自荐信,夸夸自己的长处,可很多孩子都说,我们哪里会写,老师你帮我找找优点是什么?他们自己都没有了自信,我们又怎么要求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去求职,去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所以,我们老师首先要做的是重塑孩子的自信,从成绩开始,从成绩分数上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建立新的成绩评定体系。
1.1 成绩的评定以行为考核为主,以能力考核为主成绩怎么给?当然不能瞎给。对中职学生如果仍以单纯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他们,简单地用试卷来考核他们掌握知识的多少,且过于关注他们对书本知识掌握的结果,这显然是片面的,不但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势必在他们已备受挫折的心理上加上更沉重的阴影。尤其是我们德育课,不在于学生背会了什么?更在于学生做到了什么,所以我们要采用“知行合一”的评价标准。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开学第一堂课,我就告诉学生,我这门课的分数很好拿,我的目标是90%以上的同学都及格,一半的同学要80分以上。孩子们睁着兴奋和怀疑的眼睛看着我,怎么可能?我告诉孩子们:第一,德育课不要他们背书,考试是开卷考,想带什么书什么材料都可以。全场一片欢呼。第二,我们不“一考定乾坤”,期末成绩部分来自于几次考试的总评成绩。全场跃跃欲试。第三,期末总评成绩包括日常的行为表现,包括出勤,作业,上课情况等,占一半以上。我看到大部分孩子眼中的认同。第四,每学期我们有一次总结性的任务,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法制手抄报等。
总之,人来了,课听了,作业做了,考试考了,任务完成了,该有的分数就有了。分数不是老师给的,是自己赚来的,希望大家像赚钱一样,为自己的好成绩而努力。这番话说完,我看到大部分孩子眼里燃起了希望。一下课,就有孩子跑来说:“老师,我要100分,你给不给?”我很肯定地告诉他:给,只要你能拿到,当然给。
1.2 成绩的评定以品德习惯的培养为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中职学校德育课的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书本理论,还在于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健康成长。以往教师常常简单划一地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把学生划分为好生和差生,而不分对象的差异。这种单一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们应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听了五分钟的课,抄了一份笔记,回答了一次提问,我们都要给予肯定,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争取人人有发展,人人有所得。
2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
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但怎么考,考什么,怎么给分,却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考试是教育的有机环节之一,但考试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打击学生,折磨学生的手段。我们一样要让考试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考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们应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建立新的科学规范成绩评定体系。
2.1 课堂表现课堂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我们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争取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做到几点:①出勤:占10%。每节课课代表登记出勤情况,请假不扣分;迟到、早退、旷课酌情扣分;满勤酌情加分。②回答问题:占20%。由任课老师登记。包括主动回答和被动回答。主动举手回答的(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提问回答的(按座号顺序提问,促使每个学生参与,答对加分,答错扣分)。③听课情况:日常行为表现和道德素质等,严重影响课堂纪律的扣分。
2.2 作业完成情况:作业是考核、巩固所学知识的体现,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能看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并根据完成情况给出相应成绩,这些作业成绩纳入学生的德育成绩评定。
2.2.1 课堂笔记:占10%作为一个前提条件,没笔记者,肯定不及格。要求学生无论如何要做笔记。老师定期检查,及时完成的加分,允许补做,不扣分。
2.2.2 平时作业:占20%老师根据教学安排,会安排几次作业,视完成情况得分,没做的不得分。比如这学期上《职业生涯规划》,我布置学生写了两次自荐信,两次自我发展的阶段目标设计,一次总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总体情况完成较好。
2.2.3 总结性任务:占10%根据教材的需要,每学期我们有一次总结性的任务,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法制手抄报等。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视完成质量给分。
2.3 考试成绩:占30%通过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基本上按教材每一两个单元安排一次测试,以开卷考的形式进行,几次考试取平均分按百分比计入总评。
这样,我们通过制定以上可操作性较强的各项规定,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测试、日常行为表现等过程性考核评价,给学生一个多元,合理也较公正的评分标准。促使学生重视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和日常表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了传统的单一评价手段的弊端。
3确立合理的评价原则
3.1 以真实性评价为主,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体系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要做到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品德发展的状况及需要,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进取意识。开学期初,我们就公布了评分标准,上课过程中,随时告诉学生他们的得分情况,允许他们随时察看自己和别人的得分情况。这学期末,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是他们自己算出来的,每一分都有据可查,让学生心服口服,也让学生在自己评定成绩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3.2 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原则,引导学生科学评价自我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把评价机制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进行点评,师生进行沟通,协商,把评价的互动性引入课堂,随时可显现评价的诊断及激励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使学生有信心参与到整个教学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技能和方法的提高,从中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3.3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意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的评价应更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以此来给学生一个较正确的评价,而不在于一次的考试,一时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事实上,职业学校学生的智商并不低,他们充满着活力,充满着创造力,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的长处,抓住点滴的闪光点,如学习的态度,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式,或发言中的语言表达等方面,不断采用多元的激励评价方法及时点评,使学生有信心参与到整个教学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技能和方法的提高,从中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我们的实践取得了一定得成果,我们会继续实践,不断修正,力图建立更适合中职学生,更适合中职德育课的成绩评价体系,更好实现德育课的教育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张晓峰.对传统教育评价的变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
确立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作用的依据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应该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中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偏低,思想教育的难度大,见效慢。由于年龄、生理等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社会阅历等原因,中学生思想变化大,可塑性强。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各科教学,必须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学中应保持智力发展和道德发展的统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
那么,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主渠道作用呢?我认为可以采用这样几条措施。
1.确立一个原则。
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思想状况,应确立灌输原则,提倡灌输教育。所谓灌输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性质和任务,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列宁在《怎么办》中详细阐发了“灌输”原理,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不可能在工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治意识只能靠从外面灌输给工人阶级。同样,今天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由中学生自发形成,只能通过“灌输”。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这股活水引向学生的心田,为学生所掌握、内化,以使政治课具有导向和铸造的功能。
2.采用两种方法。
教材进行改革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随之有所变化,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寓教育于情感之中。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作过多的抽象地说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政治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备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其次,也是最关键的,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即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最后,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通过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调整和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2)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已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的教程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比如,我们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参观、访问,这就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一种方法。我们曾多次组织学生去看一看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大好形势,访一访建设功臣们的事迹,画一画,照一照浦东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们感受很深,回校后,写小论文,感到有话要讲,有文可写,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所写的论文质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效果也达到了。3.通过三个途径。
(1)充分运用主教材作用,这是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任务,那就是要针对学生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这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关键。现有的教材经改革以后,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
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丑、恶。如我在上《公民》第二册“喜、怒、哀、惧,人之常情”一节时,先简单介绍了这四种情绪在生活中的反映,然后围绕着课文中“由于生活条件,个人经历,阶级地位的不同,情绪也会有极大的差别,人的情绪也有其品质上的区分”这一观点,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讲述了英雄徐洪刚,面对歹徒表现出充满凛然正气的怒,显示出英雄的本色,使学生对英雄更加崇敬。相比之下,要克服为了个人私利而引起的感情冲动,这是无谓之怒。我又分析了在日常生活中,为国、为民而喜的情绪,为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困顿而悲哀的情绪,使学生懂得,人的情绪与国家、集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培养爱国爱集体的情操。最后又与学生一起分析大家熟悉的“5·29”案件,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懂得“因何而喜,因何而忧,因何而怒,因何而惧,情绪像镜子,表现出他思想觉悟的高低”。现有政治课教材中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注意落实德育方面的内容。
(2)加强时政教育,这是另一个途径。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
时政教学与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如在讲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列举了卢湾区副区长祝文清受贿被判刑、著名跳高运动员挂靴后官到福建省体委副主任倪志钦受贿走上被告席的案例,使学生既懂得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接受了一次公民要知法、守法的法制教育。
关键词: 物理; 德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62-01
一、通过对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又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另外,要结合课本中安排的许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
三、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教材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四、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从教材的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有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最后总结到,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物理学对祖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为祖国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另外,合理创设问题情景,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滴水成河,积沙成塔,一个标点、一句话、一道习题、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1. 要问在有疑之处。“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它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会打破学生心理上的平衡,引起学生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变更,并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动力系统,保证认知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问题一旦解决,会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内有空气的牛顿管中铁片、木屑和羽毛的下落,实验前让学生猜测他们下落情景然后再演示,此时几乎所有学生的猜测都和实验结果相同。接着用抽成真空的牛顿管再来作这个实验,但事先不要告诉学生这个牛顿管内是真空的,这次实验结果与上次实验大相径庭,这时学生们都会惊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他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探究欲急剧高涨。此时设疑便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2. 问题难易要适度。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现代地理科学 特征 地理教师 思维 转变
高中阶段的地理专业老师并不是一个热门的“行业”,另外随着高中生源的不断扩大,高中地理教师更是出现了严重的缺乏,而学校为了满足地理教学的需要不得不从其它学科中抽调教师或者招聘非地理专业的教师担任地理课的教学工作。这无疑会给他们的教学增加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那么作为一名非专业性的地理教师,如何才能上好地理课,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以下是我从非专业的地理教师“改行”以来的一些体会。
1.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保持良好心态
首先不论是何种原因“转行”,在转专业之前就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既然要转就要爱上这门要教授的新专业,要上好这门课自己要首先对新专业感兴趣,并且克服心理上的不自信和恐惧,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教好这门功课的。即便现在的确是门外汉,那么通过努力也要求自己在最短时间内适应新角色。
2. 认真学纲,潜心钻研教材
对于大纲中的知识深度,能力要求,德育目标,要认真把握,逐一分解,理清层次,找出相互关系,然后进行操作,千万不能照本宣科,读教材。照本宣科:一是对于知识结构和层次不能很好把握,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不利。只有认真研习教学大纲,才会逐渐建立起自己新的教学体系。我以前教了十年语文,语文教学还算得心应手,可是转行后语文教学养成的习惯却成为我现任教学的困扰,比如语文培养的更多的是个性思维同中求异,而我在语文课上养成的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在地理课上是行不通的,我就必须要舍弃,并依据大纲要求重新养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因为要想知道一事物的结构和联系,就必须对其进行分解,深入研究,找出事物的联系,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有很好的把握和了解。所以必须认真学纲,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很好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不然就可能对于知识处理上出现偏差,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3.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作为一名非专业地理教师要使自己能够胜任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通过提高理论水平,以理论指导完成教学工作,就必须广泛阅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虚心求教于有经验的教师,撰写教学心得,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模式,因为地理课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从目前的教育理论来看,必须对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加以认识,钻研和理解,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在认识中不断提高。当然学习理论的这一过程也要循序渐进,不可盲目进行。制定清晰的学习计划,并定下明确的目标,每天都和学生一样按时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地理学与先进技术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的发展特点,对地理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适应地理学综合发展和地理教育的需要,是当今地理教育最紧迫的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地理教师,特别是中学地理教师地理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对地理学当前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知之甚少,有些中学地理教师还不知道GIS是怎么一回事,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等的发展和运用,地理学的进步日新月异,从而对地理教育和地理教师的要求就更高。其次,地理教师应积极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和相关的科学研究课题,以加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适应地理实践教学的要求。第三,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现代地理学发展特点为指导,使教师从地理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向学生提供和加工地理知识信息、解决和研究相关地理问题以及教会学法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系统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学生与环境(图略)。在教学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是具有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客观外因的少年,他们的智能、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他们所构成的群体,也就不可能是平面的,而是有层面、成立体的。因此,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才智,使课堂教学呈现高效化。
再者,要强化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预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使各种地理事物能在实际中得到证实;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能接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各种真实、具体的环境与地理事物关系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生动形象化。二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仪器,从而掌握各种技能;通过小论文的撰写和区域分析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调查社会和自然地理事象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预测及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4. 踏实工作,认真做好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步骤
对于刚从事地理学科教学的非专业地理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绩,较好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备写教案,从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作业批改,试卷评定,考试分析着手,力争使枯燥无味的地理课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自由无束中接受知识。及时纠正学生在概念、原理方面存在的错误理解,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地是通过教学、人格魅力培养学生良好人生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适量布置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地理课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概念原理,更重要地是强化记忆,使学生在记忆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逐步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在这一点上我在开始做得并不好,总是忽略督促学生基础知识点的巩固,结果上课过程之处师生之间配合还好,越往后越吃力。另外,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每次考试的试卷评定工作,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欠缺,总结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新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系统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学生与环境(图略)。在教学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是具有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客观外因的少年,他们的智能、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他们所构成的群体,也就不可能是平面的,而是有层面、成立体的。因此,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才智,使课堂教学呈现高效化。
【关键词】 高校 创新 政治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又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显然需要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进行深入改革,重视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培养,以便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结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特点,本文认为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创造乐学环境的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杜威曾说,科学家的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我应该怎么讲好这堂课”,而是“学生乐于用什么方式接受这堂课的内容”。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认为“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这种心理就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从而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使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里高度“智能化”,转化为极具弹性和张力的“认识工具”。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当前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对最新信息的掌握已基本和教师同步,过去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的部分“权威”优势已不复存在。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找依据,而且要联系当今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的最新变化,针对学生的疑惑有的放矢地讲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比如,作者在讲授“用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这一知识点时,首先提问“1972年2月,是为什么而来”?这个案例学生很熟悉,马上就有学生回答“破冰之旅”、“和中国搞好关系,一起抗衡苏联”等等,然而尼克松的回答是他为美国的国家利益而来。当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又及时补充“国家利益论”这一理论知识点。国家利益按内容可分为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千百年来,国家安全利益一直主要是国家和不受侵犯和威胁。举例:像过去中国存在的“外国租界”及“有海无关”等就使中国受到侵犯、侵蚀,它意味着部分领土之上的国家的丧失,因而中国人民不能接受。接着,作者再强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外交实践中较难处理的是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我国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同时,国家受到的约束和限制也越来越多”,并举例:国家征税本来是一国经济的体现与核心,但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必须要减免关税和开放市场,这就是对国家的一种制约。只是这种制约是有限度的,也是国家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然代价。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启发式授课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教师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靠教师来设法诱导和培养。
二、调动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美国现代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由于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终身所需的知识,因此,教给学生一种基本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过程应作为一种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并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容器,才能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才能谈得上对知识的创新。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就是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激活学生的知识网络中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产生联想,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同时结合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等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实验法、练习法为基础,同时采用讨论、启发、“小老师”讲课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愉快地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逐步养成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巧设问题,善设疑点,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提供参与的思维空间,最终为学生自觉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奠定人格基础。
例如,在学习“当代世界经济及其全球化发展”这一知识点前,先请三个学生上台分别扮演理发师、洗衣工、擦鞋匠,模拟一些劳动情景,假设每个学生都是“经济人”,请他们做到“利益最大化”。三个学生积极劳动,互相服务,都分别享受了理发、洗衣、擦鞋的服务,每个人都清洁了自己(获取了福利)且又都赚取了经济利益,达到了双赢,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接着补充“专业化与贸易”这一理论知识点,通过“农民和牧牛人的故事”阐述了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使同学们加深理解“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是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同时又通过实例提醒同学,发展中国家不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必须保持自己的核心创造能力。因为,“比较优势”不能换来“高科技产品”。接着可以提出问题:美国把“购买美国货”塞进了经济刺激计划,谁会受益?由于表演案例在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化了对“专业化与贸易”的理解,学生们多数认为美国此举不是21世纪能够挽救工作岗位的爱国主义哲学,而是一种既过时又代价昂贵的愚蠢行为。还有学生认为,从美国的角度看: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将使美国的企业丧失创新及降低成本的动力。另一方面,“购买美国货”将创造的工作岗位可能是700个,但其做法很可能会衍生出“购买欧洲货”和“购买韩国货”,这样它将使美国减少70000个工作岗位。美国的出口产业将因此崩溃,同时还将削弱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应对危机领导者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们明白,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学生们充分认识我国面临的复杂国际战略形势,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使命意识。
由此看来,教师要善于创造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把学生绕着老师转变为老师绕着学生转。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地组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生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会得以促进,教师的知识水平也会得到显著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
三、科学评价,确立多元的教学评价观
教学评价观是教育改革的导向,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宽松、自由、充满激励和方向明确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科学的评价方式对这一教学行为的创设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分数为唯一目标,重知识和智育,导致教学行为以传授知识为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教学评价观必须改变,要由原来的单一模式变为弹性、多元的模式。
首先,变只关注教员表现评价为关注学生表现评价。一般的课堂教学评价总是着眼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教学环节的安排、板书作业的设计等等,只关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现,尚未关注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必须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变学业评价为学生整体发展评价。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扩大评价领域,包括认知的、技能的和情感的,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心智以及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比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要多设计灵活答案的试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与众不同的回答问题,并对有不同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
再次,接受性评价与主动性自我评价相结合。改变单一的学生被动评价形式,建立既来自教师又来自自我的新评价制度,以增加评价的丰富度。最后,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建立旨在促进教学发展的评价体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开卷和闭卷结合、口试和笔试结合、课堂讨论和写小论文结合,“小教员”讲课和学生评分结合等多种方式考核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同时及时开展评价信息的双向交流,周期性对教学方案执行的情况、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发挥好评价的预测、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等功能,形成教学不断革新的机制。
例如,根据军校学员的特点,作者把“当代世界军事及其特征”、“新军革及其影响”、“美国、俄罗斯、北约、日本和印度的军事战略调整与转型”、“培育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等内容分别布置给八组学生,每组学生再推选代表上讲台当“小老师”,同时组织学生评委给出评价并打分,根据综合评分计入期末总成绩。学员们积极性很高,既过了把“教师瘾”,也让讲台下面的学生体会到由这些“小老师”讲课的优缺点。这样做既可以使教师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增强教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也可以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使其更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从而达到能力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重目的。所以,不仅是教师使学生成才,学生也能促使教师进步。
通过对“当代世界军事及其发展趋势”的自主学习,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世界军革趋势和发展规律和增强推进中国特色军革的自觉性,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忠诚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总之,以课堂为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思想政治教员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素质全面、具有世界眼光的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