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朝三暮四的故事

朝三暮四的故事

时间:2023-05-29 18:1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朝三暮四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朝三暮四的故事

第1篇

自以为聪明的猴子们哪里知道,早上多出的那颗栗子,是从晚上那四颗中“挪”出来的,它们连半颗栗子都没多得到。?

坐在考场中,我不由想到了减负中的我们,多少和这群猴子有点相像吧??

我们曾经叫嚷着一天十二个小时在校学习的生活太苦太累。于是,终于有一天,我们的在校时间被压缩到八个小时。大家都拍手叫好。然而,渐渐地,比傻猴子聪明的我们发现了:“负”并没有凭空消失,它只是被偷偷转移到了家里。一张张的卷子,一本本的习题……我们在家里度过了一节又一节“大练习”“晚自习”。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就像那个故事中,栗子的总数没有变少一样,我们的考试制度、选拔人才的方法没有变,那么我们注定要付出和没有减负的上届、上上届……学生们一样的努力,才能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或许有人会问:“栗子的总数真的只能是七颗了吗?”唉,主人毕竟太穷了,他只有买七颗栗子的能力,不过,小猴子是他的宠物,无论如何他会想办法买更多的栗子。毕竟,减负是国家在教育方面一个崭新的举措,作为一个新事物,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国情的发展中国家,它还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困难。从某种角度看,我们的减负,似乎就成了国家的增负。?

现在,我们中的许多人心头压着的都是“高考”这块大石头。如何减轻这种“升学”的心理负担?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能更轻松地升上大学?这毕竟是国家发展的问题,我自然不能多言。

然而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忽视对下代的培养,更何况我们走过了五千年沧桑的中华民族!我相信,随着各方面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减负”一定会冲破各种阻力,达到一种真正的“减负”,决不会任由“朝三暮四”的把戏上演下去。?

那么,在这种过渡时期,聪明的小猴子们为了不饿肚子,就该学会自己找栗子吃,不要满足于“朝三暮四”的把戏;聪明的我们也要把握自己,调整好心态,驾驶自己生命的小舟,去寻找一条有着适合自己风帆风向的海道,驶向胜利的彼岸。大海是辽阔无边的,我们知道,这样的路不会只有一条,何必非要醉享“朝三暮四”的虚妄??

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看到十几岁的孩子们在阳光下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时,我们的脸上也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他们不再是沉醉于“朝三暮四”的傻猴子,因为主人给了他们更多的栗子,他们是真正幸福的“小猴子”。

[名师点评]?

作者审题准确,切入点小,入题巧妙,由“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引出现行教育中的“减负”,衔接自然贴切,比喻生动形象。并直斥“减负”存在的问题:“减负”并没能落到实处,未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考生雷厉风行、敢怒敢言的风格跃然纸上,令人折服。?

叙议结合,思维缜密,行文自然流畅,议论恣肆纵横,以理服人,饱含激情。前后照应,最后一自然段意蕴丰富,思想积极,深化中心。?

第2篇

哭笑不得 虽败犹荣 朝三暮四

南辕北辙 九死一生 瞻前顾后

前赴后继 七上八下 头重脚轻

同甘共苦 半信半疑 大材小用

天经地义 弄假成真 举足轻重

由此及彼 内忧外患 除旧布新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上天入地 天上人间 出生入死

先人后己 有口无心 天高地厚

前呼后拥 大题小做 空前绝后

来龙去脉 前呼后拥 异曲同工

弃旧图新 有头无尾 前仆后继

声东击西: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兵法上常用的战略战术

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

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前和后是反义词,表示两个极端都不会在有

第3篇

有一面镜子,这个镜子中有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勤奋,他很喜欢读《道德经》这本书,于是,时间一长,他就渐渐地开始变得诚实起来了。

平时,他只要发现《道德经》中阐述的某个道理,就能想到比他还要高深的道理。有一次,他们一家三口晚上要宴请亲戚们到饭店去吃饭。亲戚没有来,他就坐在饭店里等。突然,他想起了一件小事要做,但没有去,还是等那位亲戚。等了半晌工夫,不见亲戚的影子,他的心里越来越急,越来越紧张。于是,店里的一个服务员问:“你为什么这麽紧张?”他又露出了一副诚实的样子,诙谐地说:“君子干小事会很紧张,小事干不好就想干大事会自残的,幸好我在等亲戚,我以后不能朝三暮四,那样什么也做不成。”这对他正思想的“道”得以更加完善。

他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他从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每一天,他除了在学习的时候复习课内知识,休息的时候就聚精会神地读课外书。他的妈妈让他干什么,只要是对的,他就老老实实地去做。不敢慢一步,生怕把时间白白浪费掉。每当此时,他总会高兴地说:“这个时间,让我充实地度过去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小男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其实就是我!我一生就想成为一面镜子,希望你们都照我学习,将来一定能够有所造就的啊!

(指导教师:刘占龙)

第4篇

导演:陈凯歌 主演:葛优 王学圻黄晓明范冰冰 海清

上映日期:2010年12月4日

网友默语生评论:前一个小时编剧打100分,后一个小时编剧打20分。

看过穿越小说,尤其看过穿越三国历史小说的人,至少会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在三国年代,是不可能有马镫这种高级玩意的。《赵氏孤儿》的年代,不但没有马镫,甚至没有辣椒,没有小麦―虽然说对一部电影来说,这些不是最重要的,但导演花心思不够的指责是逃不掉的。

由于失去了历史细节的真实性,《赵氏孤儿》变成了一部童话,童话的意思是,可以无限夸张。故事随便你编,你认为合理的就合理,但童话里的角色也是通人性的,失掉了这层,就不是⋯⋯好的童话。其实,我更想希望看到的是《赵氏孤儿》成为一则寓言,想想看,弱智的君主、强大的军方势力(无论是赵盾方还是屠岸贾方)、派系的争斗、大人物人人自危、小人物的无奈挣扎⋯⋯种种不详,非止一端。但陈凯歌显然不想,童话、寓言他都不在乎,他只是想讲故事。

拍电影最重要的当然是讲故事,讲合情合理的故事。《赵氏孤儿》原本的故事相当不堪,充满了与现代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情节和主旨,在关键情节上,陈凯歌把握得不错,那就是以己儿换赵孤,不再是最初心甘情愿的愚忠,而变成了几件巧合下的无奈,这是一大进步,遗憾的是,电影后半部没控制住,使整个故成了小怪物挑战奥特曼的游戏了。

最让人瞠目的是赵孤最后对屠岸贾的态度,朝三暮四,游移不定,看得出来,陈凯歌没什么好的办法了,只能将人物脸谱化,讲情节戏剧化,前一分钟,在赵孤眼里,屠岸贾还是慈父、是英雄、是崇拜对象,一分钟后,立刻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前一分钟,赵孤不惜与父亲决裂,只为了找到位屠岸贾疗伤的灵丹妙药,后一分钟,我想,如果当时有氰化钾的话,他一定毫不犹豫地倒进屠岸贾的喉咙里⋯⋯

拜托,人性真的没这么简单,赵孤的三个父亲,一是生父,生理上的父亲,一是程婴,养育其成人的父亲,可以叫物理父亲,一个是屠岸贾,这才是他的精神父亲。三个父亲里,在影片的前半段,恰恰是其生理父亲离他最远,没有可能问都不问一声,听说屠岸贾是杀死父亲的人,立即翻脸。

内心挣扎呢?这里甚至都有机会搞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种经典天问,可惜没有,替陈凯歌可惜。

有机会变得伟大,但最后还是平庸,只剩一段好打,打什么打?瞎打。

第5篇

In the conventional art, monkey is also a favorite theme.With different texture and exquisite craftsmanship,monkey-themed artworks often contain a wealth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Shanghai Museum keeps a lot of monkey-themed artifacts in the past millennium, which are categorized into copper carving,jade, porcelain, ivory carving, stone seal, woodcut,inkslab and painting. Almost every artwork of such type is a treasure with lingering charm.

在中国,提起大名鼎鼎的美猴王孙悟空,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神通广大,机智灵活,重情知意,诙谐热情,真可谓深深反映了传统中国人想往自由,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平等的积极思想。而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和诗词中,往往“猿猴”放在一起使用称呼,比如唐代韩愈的诗有云“阳山穷邑惟猿猴,手持钓竿远相投”;还有同是唐朝的诗人卢仝也有诗作“家僮若失钓鱼竿,定是猿猴把将去”,把猿猴顽皮聪慧的神态表现得非常逼真。从动物进化的角度来说,猿比猴要更高级一些,但古人对此并不刻意区分,然而在具体的不同种类猿猴的名称细分上却又有多个单字来表达,比如有“猱”“j”“狙”等等。中国古代典籍对于猿猴的描述和记载很早就有了,《诗经・小雅・角弓》有云“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意思是:不用调教那猿猴爬树,因为那象泥沾泥一般容易。天子有了善道的引导,才有人跟随前去。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猿猴的自然属性有着鲜明的了解。汉语中一些著名的成语也与猿猴有关,比如“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是说一个养猴者拿橡子喂猴,先跟猴子们说:朝三而暮四,猴子听而不悦;然后养猴者改说“然则朝四而暮三”,猴子们听了才高兴起来,个中阐发的哲理使人深思。在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里则记载了这样一个有关猿猴的故事,说是越国有一位处女,武艺高强,越王派使者去邀请她,向她请教使用剑戟的方法。处女在去见越王的路上碰到一个老头,自名袁公,要和姑娘比试一下武艺,后来果然在比武时败北,老头立即飞跃上树,变成一只白色的猿离去。故事中的浪漫主义气息让人幻想。

古人说:猴,候也。“候”原意为“伺望,观察”,见人设食伏击,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猿猴面对猎人设下的饵食,其聪明警觉使人赞叹。而“侯”则是对美猴的称赞,引申为一种美,《诗经・郑风・羔裘》有云,“羔裘如濡,洵直且侯”,意为:羊羔皮袄闪着润泽的光辉,笔直挺拔显得他多么壮美。古代贵族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级侯,是指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列国的诸侯。秦汉时期的封侯拜将,也使得“猴”增添了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多作品中的猴的形象表达了封侯的含义。如画面上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是“封侯挂印”之意。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是“马上封侯”之意。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子背上,取“辈辈封侯”之意。猴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成了深深印入中国人脑海中的形象。

在中国古典诗文里,猿猴呈现出另一种富于感情的意味。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中有“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浪清水急,猴猿哀鸣,令人无比感慨。西晋诗人刘琨的《扶风歌》里有“麋鹿游我前,j猴戏我侧”,突出了人与猿猴之间的亲近关系。杜牧的《猿》有这样的诗句:“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春秋。三声欲断疑肠断,饶是少年须白头。”绮丽的江山,空旷的猿鸣,人生流逝的喟叹,完美地融入了这首诗作。唐代诗人周朴的《咏猿》也是一首美丽的绝唱:生在巫山更向西,不知何事到巴溪。中宵为忆秋云伴,遥隔朱门向月啼。

在传统艺术中,猿猴也是喜闻乐见的表现题材,质地各异,制作精致,每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寄寓。上海博物馆藏有许多与猴有关的文物,时代历经千年,种类遍及铜、玉、瓷、牙、石章、木刻、砚台及绘画,细细品味,几乎每件都是艺术珍品。如唐代北方窑址出土的白釉猴,造型生动可爱,极有趣味,一只小猴托腮望天,眼光专注,尽现天真之态。这件器物应该是一件玩具,釉色莹白滋润,甚为美观。还有一幅清代画家沈天骧的《蜂猴图》,也是一件极为工细的作品。沈天骧善画花卉、翎毛、走兽,绘画风格用笔工整,设色绚丽,钩写兼用,颇得生意。这幅《蜂猴图》,三只蜂猴各具形态,描画身体及姿态纤细准确,在整体构图中又不失动物玩耍的天趣。另一件现代端砚作品,则是制砚名家陈端友的杰作。陈端友,江苏常熟人,是海派砚雕开山之祖,享有现代琢砚艺术第一大师的美誉。这件山猴端砚,雕刻山猴松树精细入微,松针树皮、动物毛发都有极其逼真的表现,而松萝薜荔刚柔互见,山猴灵黠神态毕现,虽只是砚雕,但观之如松风扑面,身心俱畅,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6篇

论文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将“象、言、意”完美融合,将其用于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作品的层次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就目前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部分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 汉语成语的确定及其范围

成语是汉语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 “穿小鞋”、 “碰一鼻子灰”和“三长两短” 、“七上八下”、“甚嚣尘上”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它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

2 成语是汉语的独特的组成部分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汉语是世界上独有的表意性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它浓缩了历史,融进了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丰富。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都包涵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的独特性在于:

第一,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熟知成语典故之人,一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鲜活生动的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之人,也会明白成语中引申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给人的教育启迪,通过成语这种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实质流传了下来。

第二,成语用它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和鲜明的形象感向人们传递细腻而准确的信息。成语中有褒有贬,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有些抽象的感情、概念,用语言很难描绘,但一个普普通通的成语,就可以把人的感受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是成语特有的魅力。比如“哀声叹气、哀哀欲绝、哀思如潮”就把人悲痛的感觉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 “目中无人、昂首向天、昂首阔步”就把一个人的骄傲自大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出来;“三顾茅庐”表达了刘备的求贤若渴;“鞠躬尽瘁”表达了诸葛亮为国操劳的精神。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具有重要内涵的概念,在成语中都有形象和生动的表述。成语是包罗万象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成语准确的表达出来。

3 汉语成语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就没有智慧和创造,就没有一切。成语的产生形成,和汉语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古汉语文字洗炼、惜墨如金、高度提炼,这是成语产生的原因之一。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作诗,习惯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志抒情,而诗歌创作有着很严格的韵律要求,要求文字非常精炼,在严格的韵律下,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最大的内涵,因此古人在诗歌的创作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煮豆燃箕”、“老骥伏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成语,都来源于诗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神传文化。释、道、儒三教交相辉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所以,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中华文化中,儒教是主流,读书人也称儒生。所以,反映儒家思想的成语是最多的,体现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成语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反映佛家思想的成语也很多,如“大彻大悟”、“三生有幸”、“顽石点头”、“天女散花”、“回头是岸”、“明心见性”、“慈悲为怀”、“指点迷津”等成语,都是反映的佛家思想。反映道家思想的成语也不少,如“水滴石穿”、“清静无为”、“鲲鹏展翅”、“道法自然”、“弄玉吹萧”、“上善若水”等等。三教思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大大丰富了成语宝库。

4 对汉语成语教学方法的一点新建议

可以说,成语是汉语的灵魂,是成语赋予了汉语的生命。如果没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成语,汉语又是多么的苍白贫乏。学习汉语必须了解成语。教师在成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读准成语的字音、不写错别字等基础常规教学外,在教学方法上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典故等背景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汉语成语家族中不少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来源或典故。尤其是针对单看字义难以理解其含义的成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记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朝三暮四”,现在大家都认为这个成语是比喻反复无常,其意义与“朝秦暮楚”一样。实际上,“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里面记载说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了。这个成语原来是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如果不了解此成语的出处,就不能理解它的原来的意义。

其次,使成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配合。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中教恰当的引用成语,让学生感受成语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两者教学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一举两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国古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是用典大师,他的词作几乎句句用典,既然古代先贤们可以引用典籍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绝世华章,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使用成语来使学生文章添辉加彩呢?

再次,提倡学生大声朗读,增强学生语感,把握词性,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教师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及时纠正学生误用的成语,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留心使用成语、不滥用成语的好的言语交际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凌火元.把握成语规律,提高成语教学.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第7篇

学会寻找自我十分重要.丢失自我就丢失了生存价值.

——题记

阳光明媚,在阳光下漫步,看着自己的影子,不由得开心起来。他以为影子并不重要,看着镜子中没有自己的影子,别人害怕的眼神,原来丢失镜子中的影子是如此痛苦。

一个凉风习习但是个夏天的下午,我看了《丢失镜中影子的故事》这篇文章。我笑,这可能是什么魔法导致丢失影子吧。丢失影子又会怎样呢?文中讲述一位叫艾拉斯穆斯的人,他离家出走后,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他的影子就留给了她,艾拉斯穆斯就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影子,他非常烦恼和痛苦,总是想找回自己的影子。

我想,为什么艾拉斯穆斯能为了能和美丽姑娘在一起而放弃了影子,当初只挂念贤妻的他难道只是个好色之徒?或许他是被虚无缥缈的梦暂时迷惑,但有什么比自我更重要呢?

一个人可以孤独坐在角落里哭泣,可以叹息生活的烦闷,可以痛苦过生活。但一个人绝对不能丢失自我。你可以不用自己的杰作去给别人看,你可以画别人而不画自己,你可以赞别人而不怕别人奚落,但你迷失自我,以后怎么在生活的海洋遨游呢?难道要像一个失去双翼的小鸟那样么?

在生活中,小鸟婉转昂扬的声音,花儿绚丽多彩的笑容,阳光魅力四射的光芒……还有亲人亲切的问候,朋友的关心。上帝对每一个人都公平,他让一些人受难是为了让他们得到磨练,从而更成为生活的强者,迈向成功!一些人却在叹息生活,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幸福,找不着目标和自己的位置,朝三暮四,碌碌无为,虚度时光,荒废年华。他们在等什么?以为天会掉下金子吗?快乐并不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但你能只会而不实际行动去寻找目标吗?叹息生活吧,它是黑暗的,你周围都是黑暗的。你因此找不到自己的影子,你会怪责别人,是上帝的不怜悯吗?迷失自己哦,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是做梦吧,不可能失败,挫折不会发生在你身边,是你在做梦。因此你不再相信生活,生活只会给你带来烦恼。噢,是吗?你的亲人在哪里?他们忍得住看你碌碌无为,以泪洗面吗?你的朋友在哪里?他们的劝告起作用了吗?你还在干什么吗?是在犹豫还是沉沦?别犹豫了,跟着阳光走,总有属于你的一片蓝色天空,总有属于你的阳光草地!就在面前了,不要放弃!

古代的一些人因为一些挫折而放弃自己,丢失自己,最终只能无奈地闭上眼睛。当代的一些少年们也无知地忧郁着,学会丢失自己?朋友们,如果你明白以上所说的,那就赶快行动吧!

一个人不能丢失自己,丢失钱可以,丢失重要东西可以。但一旦丢失自我,你会发现生活的价值在于自己。

第8篇

小学数学的难教早就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如何把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小学生摁在课桌椅上好好地听课学习是绝大多数小学数学老师烦恼的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教师进行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抛开小学生心理特点来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只能是空谈。

一、巧妙导入引发兴趣

导入教学的必要性常常被小学数学老师所忽视。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因素在上课的前阶段往往会注意力不够集中,这个时候的激趣导入就能够起到很好地把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的作用并且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精心设计导入语并用几分钟时间导入就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有了成功的一半。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不管怎样的导入教学都要注意导入与教学内容的相符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言如果能够适当设置悬念,在课堂教学临结束时再解开效果应该更好一些。在教学“时间=路程÷速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就用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来作为教学导入。关于跑得快的兔子为什么会比赛失败的悬念一直到课堂教学临近的时候才解开,到这时同学们也终于明白了决定比赛胜利(时间)的要素有两个的道理。在这堂课上,同学们至始至终都保持高度的兴趣,注意力特别集中,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有了保证。

二、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单纯的“为教而教”是很枯燥无味的。如果一味地强制灌输到头来只能是造成学生大面积的厌学,这样的话,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了。要达成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就要学会善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如果能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转换成生动的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这样的话,富有趣味问题情境就地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学“数的分成”的时候,我举了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故事中宋国的那只猴子早上给四个桃子傍晚给三个桃子不高兴,反过来早上给三个桃子傍晚给四个桃子就高兴使原本沉闷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通过这个故事,小朋友们就在嘲笑猴子愚蠢的同时也牢牢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三、巧用竞赛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求胜欲望是很强烈的。这一点可以为我们老师好好利用的。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能够巧用竞赛来调动学生不服输的劲头的话就可以做到活跃课堂气氛并最终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临近课堂教学结束前的十分钟左右,我通常会安排一个当堂训练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我会根据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几道题来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待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后,我会安排同桌同学间的互改并且打出分数,然后再来评比哪位同学答得又快又好。通过这样的竞赛,我发现的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有时候,我也会根据同学的学习水平的不同进行合理分组,然后根据竞赛结果对小组进行综合的评价排名,通过这样的小组综合评定,小组内的传帮带就被较好地组织起来了。

四、现代教学提高兴趣

现代教学手段的丰富多样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生动活泼提供了无尽的可能。小学数学老师如果还是一味地“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是注定要被学生所排斥,被社会所淘汰的。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视听上的强烈冲激,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小学生新鲜好奇的心理。也有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增大了课堂容量。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学习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的调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习后进生因为基础的原因往往上课的注意力就比较不集中,多媒体教学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较之老师的口头讲解、讲台板演要可感可亲了许多,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都被调动起来。不少老师都有发现,每当上课前老师在讲台上忙着调试多媒体教学调设备的时候,不少同学们都提前在座位上坐好了,真可以说是“翘首以待”了。

总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既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老师的手段又成为目的。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了方法,正确运用了手段,那么,我们的教学目的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9篇

一、为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交流的双边活动,它常常呈现精彩的场景,而数学日记对于学生来说则是精彩的延续,在品读了学生的日记后,我不得不为他们课后的丰富联想而喝彩。例如,有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则日记:

加法交换律的启示

今天,我们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回到家里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是说,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老头儿更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数量。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栗子要定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们听了一个个呲牙咧嘴,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够吧?”猴子听说早上从三个变为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栗子的数量,一个个咧着大嘴,开心极了。

这个故事里的老头就是用了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交换律来骗猴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一天就是3+4=7(个),而早上四个,晚上三个,一天是4+3=7(个),3和4交换了位置,和不变,还是7。猴子真笨!只考虑了早上从3个变成了4个,多了一个,却没想到一天栗子的总数还是没变的。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让自己更加聪明,不要像猴子一样笨,连这么简单的数学问题都想不明白,只有上当受骗。

一个小小的启示,却让我为学生的联想而惊讶了许久,孩子们善于从各个角度去发现数学,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二、为学生开启创新的大门

创新是指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有新的见解,学生在学习中有新的发现,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孩子们的数学日记中,我发现他们没有拘泥于课本,没有束缚于老师,他们大胆尝试,发扬个性,开启了创新的大门。我们来看一看陈赞同学的日记:

小兔分萝卜

今天,老师让我们做思考题:5只小兔分4根萝卜,够吗?不够怎么办?同学们都说不够,因为4

这是一则一年级学生的日记,他突破了老师、同学们的传统想法,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也为今后学习分数打下了基础。

三、为学生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数学的成功教学,是要建立在和谐、尊重的学习关系基础上的,通过数学日记,我感到自己与学生的心拉近了距离,不仅如此,在学生自己交流数学日记的过程中,他们自己也有了心灵的沟通。在日记中,学生将自己平时不敢说的话、不好意思的事都写出来了,而教师的回复、同学们的交流又使学生心里的疑团云开雾散,从而激发了他们更大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陆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一吐为快的心声

今天,我又没有听讲,王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我不会,我去问何盼,他不愿意理,可能烦我了。我好难过 ,但我还是去问了罗文,他很耐心地教了我,我终于学会了。下次我一定要认真听讲。

第10篇

你一定要学会说假话,这不是品质问题,而是你是否懂得艺术的问题。

八十年代,人们是欢迎“真”的,因为欢迎“真”使得我们的心理承受力大大得到锻炼。那个时候我在上学,正是为真话流泪、流泪说真话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喜欢三毛,因为她真诚。那个时候,我们很容易原谅冒犯我们的人,只要他说:“我没恶意,我不过是说了真话。”那个时候,“真”的本身就有无穷的说服力,因为“真”而造成的问题都不会是问题,如果谁避重就轻地谈问题,很可能就会背一个“虚伪”的恶名,没有人计较他说假话可能是出于善良的动机。

不过,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首先三毛自杀了,她的真诚就成了问题。到底有没有荷西,到底有没有如此惊世骇俗的爱情,这一切都遭到怀疑。其次,我们被赚去太多的眼泪,我们的青春偶像每天西子捧心似的表演他们的真诚,他们真诚地破坏人家的家庭,真诚地朝三暮四,甚至他们真诚地表演给我们看他们早已不复存在的爱情故事。我们常常早上还在电视里看到某对恩爱夫妻携手大做某某家庭食品的广告,幸福和谐满足之情难于言说,下午就听到他们劳燕分飞的消息,再接下来就是满城风雨,说他们早已恩断情绝。所以我们觉得“真诚”是一个大幌子,谁相信谁就是傻冒!有了这些背景,我们就有了艺术生活的前提。

在谈艺术生活之前,我突然想到流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文化衫。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是1990年夏天,校园飘满文化衫。每一件上都是真话连篇:“养家糊口”、“别理我,烦着呢”……不过最逗的是一款女式文化衫,上面大书“我是一个很纯很纯的小女孩”。穿着它满世界乱窜的一般是与“很纯很纯的小女孩”反差很大的疯丫头。不过,那是那个夏天里最诗意的风景,“胡说八道”的文化衫比写满郑重其事文字的要让人快活。

生活就是这样,你所做的应该使它更好而不是使它更糟,所以,你不应该报怨,更不应该将生活的丑陋暴露无遗。这是我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听到的声音。那个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真诚”正遭遇“和平演变”。

现在,这个道理不用讲了。“中国人的面子重不重要”这类问题不会引起多少人的兴趣,让他们自己掏钱买书,他们更愿意选择“说话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拒绝的艺术”等等一系列有关艺术生活的书。而这一切有关艺术的学问也穿插在各类时尚杂志之中并逐渐畅销。慢慢地,很多人开始觉得历史上为真话付出代价的人是最不懂得艺术的人。因为,你不说地球是圆的,地球照样是圆的,你犯不上为一句真话送上自己的性命。所以我们中的这一部分有觉悟者成了最潇洒的“人类”,他们深谙各种“艺术”,这些艺术使他们生活得很开心,人际交往顺利;他们犯不着流泪或者流泪说真话。同时,他们欣然接受别人对他们的恭维,因为,他们也是这样对别人的。总之,当人都成“精”以后,就可以减少很多争执愤怒谩骂,就可以尽情沉醉在“生活艺术”的春风里。

其实,我也是喜欢人家和我说话时委婉一些,但是,我确实不喜欢把所有的场所都搞得像社交场所,遇到的每个人,脱口而出的每一句话都是久经考验滴水不漏的,有的时候,我真想跟这些聪明人说一句心理话:偶尔直抒胸臆一次没人当你是傻瓜或缺心眼儿。

【选自《博联社网》】

第11篇

兰心蕙质情切切

摘要:《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墙头马上》李千金冲破封建牢笼大胆追求爱情的表现为千百年来受压迫的女子点燃了希望的曙光

关键词:执着 勇敢

王实甫的《西厢记》主要讲了张生与崔莺莺冲破爱情羁绊,终成美眷的故事。白朴杂剧《墙头马上》取材于唐代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写李千金与裴少俊相爱而私自结合,在裴家花园匿居七年,生下一儿一女,终被裴父发现赶出,后裴少俊赴考得官,裴父向李赔礼,又获重圆的故事。两部剧作女主人公在对待爱情方面各不相同,下面我们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在《西厢记》中,莺莺对张生的情感前前后后共有以下几次变化:爱慕――闹简――赖简――赴约――怀疑――最终相信张生并与张生结为连理。有人会认为莺莺的多次情感变化是故作矫情,笔者认为这一理解有失偏颇,因此要分析莺莺情感反复变化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从她所生活的环境去考虑。莺莺所处的时代是的是比较开明的唐代,那时对女子的要求是相对宽松的,那时的女性甚至可以主动去选择夫婿。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莺莺的主动去追求爱情和幸福的行为是合理的行为。可是,她为何不大胆地对张生说出自己的爱慕之情却对张生的爱情反复变化呢?这恰又是由当时的具体生活环境所决定的。虽说唐代比较开放,但是就其本朝而言,还是存在封建礼教的束缚。莺莺家中还有一个思想陈旧的母亲,她总是强调女子要避免让男子见到,“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正是这种不够开明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生活环境,导致了莺莺的多疑、矛盾、内敛、害羞、矜持。既然时代造就了莺莺如此性格,那么她所做的一切就都是与那个时代相符合的。莺莺之所以对张生的爱产生怀疑这是因为一开始张生是因为莺莺的美貌而喜欢上她的,“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可莺莺也会有老的一天,谁敢保证自己不会落得一个“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的下场呢?所以莺莺要试探张生的忠诚。“先生虽有活人之恩,恩则当报。既为兄妹,何生此心?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今后再勿如此,若更为之,与足下决无干休。”“[旦怒云]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而从后文也可得知,莺莺最怕的是张生的朝三暮四。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此外,莺莺还对红娘起怀疑心理。因为是老夫人让红娘跟着莺莺的,红娘是“但出闺门,影儿不离身”。因而,莺莺的一举一动要想瞒住老夫人,当然首先必须得瞒住老夫人的眼线――红娘。莺莺闹简,赖简,这一系列小性儿是耍给红娘看的,一是怕红娘告诉老夫人,因为当莺莺与张生一开始相遇时,红娘总是迎头拨来冷水:“那壁有人,咱家去来。”红娘的立场上是莺莺能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从故事的发展我们也可得知,正是由于红娘的帮助,莺莺与张生才得以在一起。二是莺莺内心犹豫不决。一方面,她表现的很刚强,如:她提出了退敌之计:“呀,将俺一家儿不留一个龌 ,待从军又怕辱了家门。我不如白练套儿寻个自尽,将我尸 ,献与贼人,也须得个远害全身。”正是这种刚强,让她敢于去爱。可是,另一方面,封建贵族小姐的家庭教育又束缚了她“汝为女子,不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视,岂不自耻。”三是在封建礼教中莺莺作为一名大家闺秀如果直白地表达自己对张生的爱慕之意,这就有可能会使她的身价降低。莺莺畏惧老妇人,且她有矜持的性格,根本没有勇气去表白。

《墙头马上》在第一折中李千金的表现直白得简直让人惊讶“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毫无大家闺秀的风范,爽直的让人吃惊。只是爽直归爽直,毕竟还是有女儿家的羞涩。梅香问她“昨曰几家来问亲”为什么“不语”,她半嘲自己“咱萱堂又虚着面皮”,半嗔怨地将问题又抛回给对方“你教女孩羞答答说甚的”。深夜相会裴少俊自称寒儒“小姐不弃,小生杀身难报”。李千金却要:“舍人则休负心!” 她要的是情郎对自己的真心实意。月夜私会被嬷嬷撞破好事,一句“家丑事不可外扬”激得她恼羞成怒,此时,她捍卫的已经从情郎变作了自己爱的权利。老嬷嬷终于被逼退步,答应放他们私奔。第三折中,李千金已经成了裴少俊的妻,在后花园被裴父发现,李千金下意识反应是躲。被人带上芙蓉亭,她直言了自己“少俊妻室”的身份。最让人心痛的是裴少俊那一句:“少俊是卿相之子,怎好为一妇人,受官司凌辱,情愿写与休书便了。告父亲宽恕。”七年的恩爱在裴尚书的震怒里烟消云散。

第12篇

这个群体仰仗着“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口号横行多年,直到近几年,女性意识转变发展,一时间“暖男”走俏,“渣男”换位站到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

果真如此吗?细看经典爱情片中的男主,分明是一个属于“渣男”的黄金时代徐徐展开,至今不变。

“渣男”的黄金时代

上世纪九十年代,黎小军骑着破旧的二八式自行车穿梭在香港街头,后座上李翘荡着双腿轻轻哼起邓丽君的经典名曲《甜蜜蜜》,这一幕不知被多少电影观众奉为爱情经典。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作为朋友的两人只因一个雨夜被困在狭小的房间里,电光石火间就破除了道德的约束。李翘将这一夜称之为朋友间的“团圆饭”,从此黎小军便有了一边与蒙在鼓里的老家女友通信,一边与患难朋友床上团圆的借口。

即便有前夕新移民潮的大背景笼罩,黎小军仍是不折不扣的“渣男”,但观众们每每提起这个男人,记起的只是他温柔如水,英俊的外表,呆萌的眼神,甚至与李翘的劈腿行为也被视为“真爱大过天”。

跨越时空而辗转在白晶晶和紫霞之间的至尊宝很难被普通的世俗爱情理论所定义。至尊宝为了救心上人白晶晶穿越了五百年时空遇上紫霞。紫霞认定至尊宝拔出紫青宝剑便是她的意中人,他却对紫霞耍尽利用欺骗手段,甚至虚情假意地给她那段经典的“一万年”承诺,只为了重回白晶晶身边。当有一天至尊宝发现自己真正爱上了紫霞,却为时已晚,只能戴上金箍放弃人间做回齐天大圣。

对于白晶晶来说,至尊宝是一个爱过她却又让别的女子在心中流下一滴泪的“渣男”,而对于紫霞,至尊宝不仅是那个欺骗她利用她的人渣,更是身穿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奋不顾身来救她的意中人。只能说,这个“渣男”好痴情。

《志明与春娇》里的张志明算是典型性渣男代表,孩子气爱玩,对女生油嘴滑舌风趣幽默,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关注,但奉行不主动不拒绝原则,避免一切承担责任的可能。志明为春娇点烟的动作让两人开始了一段暧昧不明的游戏,在明知女方有男友的情况下,仍用短信代码告白导致春娇被分手。然而当恋情唾手可得的时候,志明反而迟疑了,特别是听到春娇为他打算转手机网络的决定,他终于一再退缩了。

张志明不是一个成熟的男友,更不算是合适的结婚对象,但却在影片上映后引发了许多女性的爱慕,她们明确地宣称就是爱张志明身上“让人心动又不让人心安”的“渣男”习气,看来,“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烂俗套路仍有其市场价值。

“渣男”终结者?

倘若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丝勾引了一个有婚约在身的落魄白富美,那他不仅是个小三,还是个遭人唾骂的渣男,因为两人在一起的下场不会乐观。《泰坦尼克号》中,杰克是真正意义上的丝,连船票都是靠赌博赢来的,然而对于彼时生无可恋的露丝来说,他年轻俊美,风趣幽默,虽贫穷却富有艺术才华(其实就是擅长画人体画),比起那个为了贵族身份与她立下婚约的未婚夫卡尔,杰克在当下的确更具有吸引力。泰坦尼克上这段虚构的爱情故事曾经赚足人眼泪,但若要杰克与露丝幸存下来做一对“贫贱夫妻”,那恐怕又是一段烂俗的“始乱终弃”故事。

撇开那些连渣男都做不好的伪“渣男”不做探讨,真正意义上的“渣男”或多或少占据着样貌出众、风趣幽默、温柔体贴、甜言蜜语等等众多吸引女性的魅力特质,让她们甘愿冒险一试,盼望可以成为“渣男”终结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