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时间:2023-05-29 18:17:06

第1篇

1、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5、“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6、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释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2、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出自: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释义: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3、诗句: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出自:唐代·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释义: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唐诗真美。你看,李白就要远行了,好友汪伦前来送行,李白感动得热泪盈眶,又见不远处一潭水上散满桃花,便挥笔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多美的意境啊!两个好朋友感动不已,周围桃花飘飘……

唐诗真美。你看王维一人只身前往深山,想找个伴儿,却“空山不见人”,虽然是“不见人”,却“闻人语响”。王维正在奇怪,只见一缕阳光照在青苔上,放出美丽的光芒,怪不得王维留下了美丽的《鹿柴》。

同样美丽的还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好朋友要去蜀州,两位好朋友就要分开了,王勃却拍拍好朋友的肩膀说:“没关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嘛!分开了,算得了什么呢?”你看看,这不是很美的境界吗?

杜甫登上了泰山。他说泰山很美,于是用同样美的语言绘出了泰山在齐鲁大地上“青未了”的雄伟壮阔;他说自然很灵光,把泰山给“阴阳割昏晓”了。当然,饱览了这么美的景色,杜甫发出了自己的感慨,我一定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不能不说是壮美的雄心壮志。

刘禹锡说我可没你这么走运喽!我可被“遗弃”了二十三年啊!“巴山楚水”果真是个凄凉之地。二十三年过去了,回到家乡都没人认得我了。唉!不过世间万物总在新陈代谢、新旧交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青”,我一个人的失利沉沦算得了什么呢!只要国家发展了,我便安心了。

唐诗是一个花园,开满了朵朵灿烂的花朵,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唐诗的美丽吧!

第4篇

最珍贵的礼物

“四海皆兄弟”,友谊是最和谐可亲的知己,它犹如清晨的一缕阳光,给世间万物洒下温暖的关怀,又犹如天空中降落晶莹剔透,纯洁单纯的雨水,伴随着我们成长,它又犹如大雪冰寒中的一堆火,把那冰冷的世界燃烧成一片暖和而厚厚的棉被,心是永恒的,友谊是长久的``````

友谊是伟大的使者,它不仅给我们呵护,还给予我们深深的震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一句,是王勃为了送别姓杜的友人到蜀州去上任而写的一首送别诗.当时诗人很哀伤,很凄凉,舍不得朋友的离开,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不管天涯海角,彼此的友谊都是情深意长,丝毫不变的.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我们有缘在这里相聚,乃是我们的缘分,我们这个充满温馨和谐的大家庭里,每一个人都是那么风度翩翩,风情有趣,每天在这里有说有笑的,欢乐声包满了整个大家庭,彼此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的灵魂也融合一体,大家和平共处生活了两年,这份友谊对我们来说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收获和回忆….

今日的分离令我们难舍难分,但是我们的友谊是永远都不会变,今天不管我们各分天涯海角,我们的心永远都会交织在一起….

珍惜这份礼物-----友谊.它会一生陪伴着你我,你有难,他会奋不顾身地帮助你.只有心还在,友谊就永存.

第5篇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渭城曲 》

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适《别董大二首》

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1、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 苏轼《和董传留别》

第6篇

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5、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6、好雨知节气,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0、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1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12、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冥》

15、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王实甫《滚绣球》

1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8、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9、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0、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卢梅坡《雪梅》

21、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宋赵师睾

22、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宋郑文宝

2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24、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2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乐府《敕勒歌》

2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除州西涧》

28、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王勃《咏风》

29、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3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3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33、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杨万里《小雨》

34、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虞世南《咏风》

3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36、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3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8、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9、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40、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41、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4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4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4、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

4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47、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宋苏轼

48、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49、风吹仙袂飘飘举。唐白居易

50、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5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2、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杨万里《腊前月季》

5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4、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5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56、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轼《立春偶成》

57、大风起兮云飞扬。汉刘邦

58、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5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60、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6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62、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杨万里《兰花》

6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64、风光如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清袁枚

6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6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67、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许有壬《荻港早行》

6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69、大江之南风景殊,杭州西湖天下无。明刘基

70、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

第7篇

李白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传达者和代言人。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曾有言:李白“绣口一吐,成就半个盛唐”。常言道,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而唐诗则是中国诗歌的巅峰,站在这个巅峰上引吭高歌的,就是蜀中“青莲乡”人李白。历经巴蜀文化哺育熏染的李白,无论身在何处,浓浓的故乡情结终难排遣,因而,他的诗歌必然呈现出或显或隐的巴蜀记忆。

时代思潮造就李白

唐代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盛世标杆,一直被中外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它的疆域甚至超过汉朝。唐朝在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控制整个塔里木盆地,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控制奥克苏斯河流域各国,以及阿富汗、印度河上游地区。另外,南部的、西北的蒙古、东北的朝鲜等广大地区,这时也被迫承认中国的宗。陆地和海上贸易路线的重新开放,致使外国许多宗教思想和大批传教士以及商人涌入中国。

李唐皇族的“膻腥”血统,自然难以忍受儒家那一整套伦理规范,他们也崇尚儒学但并不“独尊”之,也弘扬佛学,却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限度。他们更喜欢注重个体生命完美实现的道家思想,把老子奉为自己的始祖。老庄道家对完美人性和自由的追求,就成为李唐皇族及其所统治的社会时代精神。儿媳可以被提升为妾妃,牝鸡可以司晨称帝,内宫可以与外臣晤面……那是一个充满着精神自由和恣意妄为的时代,甚至是一个权威消解的时代。人们无需戴着镣铐跳舞局囿于宫廷。“天涯何处无芳草”,建功边塞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游历名山大川状景抒怀亦是“不朽之盛事”,唐代作家把文学引向更广袤的大地人生,呈现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气象和蓬勃的青春朝气。如李白游成都时的作品《登锦城散花楼》所展示的大唐盛况:“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大唐诗人在盛世风潮的激励下,爆发出万般外向而且高昂激越的气概,不管是“张扬”还是“内敛”,都不再是大汉帝国文学那种流金溢彩、殿堂宫阙,而是更具体的现实生活状貌和切实的人生苦乐绘写。热情、爽朗、乐观、天真、富于幻想和进取精神、繁复多姿的人生内容与表现技巧相适应,形成一种浑然美――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代文学流派纷呈,元白、韩柳、王孟、郊岛等诗歌流派竞繁,诗歌体式建构如古风、歌行、近体、格律和曲子词等诗体的多元实验,文学诸体式如小说传奇、杂剧、散文等,都得到淋漓尽致地尝试。在这个自由的时代,自先秦以来中国文学所有的历史积淀都在此得到了一次全新的发展和再创造。

唐代巴蜀,在全国诸多方面保持着领先地位,当时就有人将之概括为“扬一益二”。王朝一旦发生危机,巴蜀就必然地成为皇室的避难之所。仅举唐朝皇帝的避乱之所为例: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公元756年)奔蜀;公元784年,唐德宗避李希烈、朱之乱,奔避汉中,且急欲西幸成都;公元880年,唐僖宗避黄巢之乱,幸蜀至成都;公元886年,僖宗再幸汉中欲奔蜀。由此可见,巴蜀地区实为关系到大唐帝国安危存亡的战略大后方。所以明代的于慎行说:“唐都长安,每有盗寇,辄为出奔之举,恃有蜀也。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国,亦幸有蜀也。”

正因为巴蜀在全国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唐王朝多以重臣贵戚出镇巴蜀,而且这些人日后入朝拜相者极多。据统计,自唐宪宗元和元年至僖宗乾符六年,在巴蜀大地担任三川节度使的93人中,大约每2名节度使中就有一人成为宰辅。出镇西川的历任节度使中,严武、韦皋、武元衡、段文昌、李德裕、杨嗣复、白敏中、李景让、高骈、陈敬u等人,皆为唐世重臣,声威显赫,或位居宰相,或爵至封侯,所以史书上有“西川为宰相回翔地”的说法。

正是巴蜀在唐代有着如此地位,导致“天下诗人皆入蜀”的盛况出现,“成都街头的登徒子”(闻一多语)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引发唐代文学的开始,而蜀人陈子昂则为唐代文学的奠基人。杜审言(杜甫祖父)和杜甫、刘希夷、沈俭期、张说、孟浩然、王维、崔颢、白居易、元稹、贾岛、岑参、李商隐等著名诗人都有过入蜀的经历。唐代诗人或漫步巴蜀大地,或抒写巴蜀前贤故事,或歌咏巴山蜀水。即如白居易《长恨歌》的“蜀江水碧蜀山青”、韩愈的“蜀雄李杜拔”等,最突出的是杜甫,世人对其“沉郁顿挫”诗风完美成熟的概括,指的就是他入蜀后的诗风大变。也就是说,杜甫诗歌中占篇幅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蜀中诗”。歌吟巴蜀,几乎成为唐代文学创作最时髦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的出现就是一种必然。

巴蜀文化哺育李白

“天府之国”丰厚优裕的物质条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致使巴蜀人悠游卒岁。川主、幕僚、乐妓沉浸在酒席樽前,高歌低吟,舞文弄墨,互竞才智,各领。成都的浣花溪、摩诃池(今天府广场一带)、张仪楼、合江亭、西亭、北池、武担寺等地,成为唐诗中显赫的艺术意象。《隋书・地理・志二十四》称:巴蜀地区“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人文风习则是“其人敏慧轻急,貌多蕞陋,颇慕文学,时有斐然,多溺于逸乐,少从宦之士,或至耆年白首,不离乡邑。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殆侔于上国。贫家不务储蓄,富室专于趋利。其处家室,则女勤作业,而士多自闲,聚会宴饮,尤足意钱之戏。”唐僖宗在成都时,共举行了三次全国科举考试,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户部侍郎韦昭度知贡举,放进士十二人,中和二年礼部侍郎归仁绍知贡举,进士二十八人,中和三年礼部侍郎夏侯潭知贡举,进士三十人。巴蜀地区成为实实在在的唐朝临时中心,成都确实起到了首都“南京”的政治作用。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就满怀激情地歌唱过成都的繁华景象。

李白是在巴蜀文化哺育下获得成功的。他少年时读蜀中先贤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感概数多,共鸣强烈,飘飘然有凌云之气。他自己承认说:“每思欲遐览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苍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他直至津津乐道的是昔日蜀中人生的完美:“忆惜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留别广陵诸公》)友人为53岁时的李白画像还是:“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崔宗之《赠李十二白》)这种饱受巴蜀文化熏染的地域人文性格,就是他在《与韩荆州书》所回顾的:“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文学创作最需要的是独创,需要的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巴蜀地域人文性格早有“蜀先称王”与“戎狄之长”标新立异传统。从司马相如对齐国与楚国“乌有、亡是”的蔑视,到李白苏轼的“嘲鲁儒”等,都属于“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讥刺”流风使然。李白在蜀中青少年时代所受到的影响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所以才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仲尼且不敬,况乃寻常人”(《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等大胆骄狂之语。

李白称老子为“吾祖”,诗云:“至人洞玄象,高举凌紫霞。仲尼欲浮海,吾祖之流沙。”(《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九》)。道家哲学之祖“西出函谷关”时,是否真的留下“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话语,还有老子是不是真正地进入过巴蜀,我们不必深究,但“巴蜀半道,尤重老子之术”的社会风习浓郁,则是事实。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基础,东汉时期的“张天师”,在进入巴蜀大地后,依凭蜀中浓郁的道家哲学氛围和仙道思想,借助巴蜀大地“巫风盛行”和多种驱鬼除魔法式,终于创立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

李白对老子、庄子以及道教神仙等的孜孜以求,终身寻觅,确实与他早年所受家乡民俗风习熏染有关,也和他青少年时期与蜀中方士大量密切交往有关。以至于杜甫曾对症下药地规劝他多注意修仙练道养生之术,个性不要太张狂:“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李白眼中的神仙形象(实为现实中的道士)众多,如“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古风五十九首之五》)等。他自己也说“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月下独酌》)

李白笔下的巴蜀意象

李白的诗歌作品蕴涵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近千首诗歌中,有一百多首与道教神仙信仰有关,其仙道思想或直接表现于游仙诗中,或蕴于山水诗中,或潜藏于送赠诗中。表达方式便是大量神仙故事、道经典故和术语的运用。这都是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等蜀中生活意象的再现。他作品中经常出现对其一生构成影响的仙道术士如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胡紫阳、赵蕤、贺知章等。其《元丹丘歌》唱道:“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常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又说:“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还有“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等。李白在《汉东紫阳先生碑铭》中说:“因遇诸真人,受赤丹阳精石景水母;故常吸飞根、吞日魂,密而修之。”李白甚至告诉元丹丘,自己已经修炼成功仙道养生法:“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司马承祯曾说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游仙访道,烹炼并服食过金丹,潜心修炼过内丹,佩过符,主要修炼法门大都实践过,晚年正式入道,是地道的道徒。他自述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如《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九》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他对巴蜀自然风物的歌咏,往往蕴含着或隐或显的仙道内容。如《登峨嵋山》: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漫步华夏大地,却时时回眸故土,致使李白作品充盈大量巴蜀意象。如“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又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尤其是“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的骄傲豪气。而《早发白帝城》已经成为世人认知巴蜀自然景观的一个标本。他耳畔常常回荡的则是“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蜀僧溶弹琴》)

第8篇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又会有一些经历,在成长中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东西,切是人生道路上必须要经历的,那就是友情。

王勃有一首诗,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首诗之中有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句话说得好,四海之内皆是兄弟,哪儿都会有知心好朋友;有的是远在天边,而有的却是近在眼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地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第9篇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1)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2)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3)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4)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5)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的内容:经典古诗名句

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5)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6)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7)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8)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的资料:五言律诗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有关于古诗的手抄报模板图片

2.有关古诗手抄报的模板图片

3.各种诗词的手抄报图片

第10篇

关键词:《唐诗绝句演歌》 双向 回流 民族化

翻开任何一本论及中国和越南关系史的著作,我们都会惊讶地发现,其实中越之间有着绵长悠久的交流历史和传统。唐朝盛世--不仅是中国各方面繁荣的见证,也是中越文学交流史上辉煌的有力见证,而作为盛唐标志的唐诗,则更无可取代地成为了中越交流的主要内容。可以说,越南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唐诗的学习、翻译和介绍,但《唐诗绝句演歌》一书的出版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为展开后文论述的方便,下面先对《唐诗绝句演歌》作一介绍。

《唐诗绝句演歌》是一百多年前由越南无名氏从唐诗中选取56首而成的,原文为汉喃文对照,诗歌体式为六八体,巴黎法国图书馆有抄本,此抄本有26页,所选诗皆为七言唐诗,书中题有"后学东山居士校"字样。所选的56首诗为:《蜀中九日》(王勃)、《铜雀台》(刘廷琦)、《送梁六》(张说)、《凉州词》(王翰)、《清平调三首》(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早发白帝城》(李白)、《苏台览古》(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殿前曲(春宫曲)》(王昌龄)、《西宫春怨》(王昌龄)、《西宫秋怨》(王昌龄)、《长信春词》(王昌龄)、《闺怨》(王昌龄)、《从军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庐溪别人》(王昌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春思》(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贾至)、《苜蓿峰寄家人》(岑参)、《逢人京使》(岑参)、《山房春事》(岑参)、《赠花卿》(杜甫)、《绝句》(杜甫)、《送宇文六》(常建)、《别董大》(高适)、《凉州词》(王之涣)、《桃花溪》(张旭)、《寒食》(韩枭)、《枫桥夜泊》(张继)、《江村即事》(司空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宫怨》(张益)、《石头城》(刘禹锡)、《乌衣巷》(刘禹锡)、《十五夜望月》(王建)、《汉苑行》(张仲素)、《登楼》(羊士谔)、《闻白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雨淋铃》(张祜)、《渡桑乾》(贾岛)、《夜雨寄托》(李商隐)、《泊秦淮》(杜牧)、《杨柳枝》(温庭筠)、《江楼书怀》(赵瑕)、《客有卜居不遂薄游天陇因题》(许浑)、《宫怨》(司马礼)、《华清官》(崔鲁)、《边词》(张敬忠)、《西施石》(楼颖)、《淮上别友人》(郑谷)、《无题》(崔护)。

看完《唐诗绝句演歌》的内容,我们不免会产生一系列疑问:为什么其只选这56首而不是更多?为什么只选取了七言绝句?为什么将之译为六八体?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并结合《唐诗绝句演歌》内容的特点及越南诗歌发展的特点,来对中越文学交流加以简要地探讨。

首先,中越文学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秦汉至隋唐,越南一直处在中国封建统治之下,是古代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原的文人也多到越南旅居并进行文学交流活动,唐诗对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尽管968年越南独立前,这种一国境内的文学之间的往来或许还谈不上"交流"二字,但毋庸置疑,那一段历史为之后的中越文学交流开启了一个良好的传统,这一点至少可以解释越南无名氏为何选取唐诗的疑问。

其次,越南人对中国文学的态度是有选择的吸收。《全唐诗》录有唐诗四万多首,而越南无名氏仅选取其中56首,且尽心选取了七言绝句,从中我们便可对这种选择性吸收略见一斑。而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我们中国人从小就背、耳熟能详的诗句却被抛弃,反而选取了一些即使是了解中国文学史的人也不一定会熟知的诗句,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警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几乎人人都知道,但《唐诗绝句演歌》却选取了其《蜀中九日》,诸如此种情况还有很多,如选李白的《苏台览古》、王昌龄的《西宫春愁》等,更有一些诗人及作品是我们在文学史当中所根本没见过的,如羊士谔的《登楼》、楼颖《西施石》。

第三,强烈的民族化倾向。一方面,开头已提到说《唐诗绝句演歌》原文是汉喃对照的。首先我们来略为了解一下越南喃字。喃字是一种模范汉字会意、假借、形声等造字方法,用汉字字形来拼写越语语音的文字,也称作"字喃"。由此可见,喃字也属于汉字体系,汉字与越南俗语乡语相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唐诗绝句演歌》中已把七言绝句的唐诗译成了六八体式,六八体是一种富有越南民族特色的韵文题材,讲究格律和平仄变换,以六言八、言相间为主要句式,有"六八六八"和"七七六八"两种,无论哪种句式,都只有28个字,这与唐诗七绝的字数是一致的。

第四,文学交流总是双向的,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意义上的双向是指一国文学流传至他国,同时,他国文学也流传至本国。从传播过程上看,《唐诗绝句演歌》仍符合这一路线。《唐诗绝句演歌》原文为汉喃对照,新出版的则是中文、喃字、现行越语三种语言的对照,而且每首诗都增加了注释,由此我们便可对中越语言文化的交流有所了解。

第五,翻译者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越南无名氏选译唐诗与中国学者注译《唐诗绝句演歌》的目的不同。《唐诗绝句演歌》是由北京大学颜保教授在巴黎法国图书馆发现的,他精通越南文和喃字,这使得他能比别人更好地翻译此书,并且还为每首诗作了注释。译者及其自身的素质在文学翻译交流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第六,中越两国的交流集中在文化方面,文学交流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对推动两国的政治、经济及其他方面的交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意义重大。今年正值中越建交62周年,中越两国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一番成就,在工农业方面都有广泛的技术合作;文化方面,两国也进行了一系列广泛的的交流,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这些都是现实的很好的例证。

参考文献:

李未醉:《简论近代中越文学交流》,贵州社会科学

第11篇

一.送别诗的类型之多,情感之深

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而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一)友人的离别,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送别诗

友情是世上最真挚,最复杂的情感之一。诗仙李白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道出了这段友情真实质朴,“不及”二字更形象的说明彼此的友情深厚。可见诗仙的神来之笔是多么的精妙,化无形的思念之情为有形的流水,诗中毫无悲伤之情。而卢纶的诗虽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却多了一层浓郁的悲彩。“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在这一萧瑟,冷清的景象中,离别的悲情格调格外沉重。

他们有的是写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梓州李使君》、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有的是送好友到外地做官的,但际遇不同,与前者相比,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类诗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占了很大的份量,如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刘长卿的《送裴郎中贬吉州》、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感受人。

还有一类,也与做官有关,那就是送友人去远征的,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等,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相比之下,下面的这类送别诗,可能会让人的心情轻松一些,那就是送友人去远游的,也可能是诗人多半不愿把“柴米油盐”放在诗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读不到多少他们为生计而四处奔忙的句子,更多的倒是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如杜荀鹤的《送友人游吴越》、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等,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二)借诗吐心中的激愤或借诗明志的送别诗

我们学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类诗,其中最典型的句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是全诗感情高潮的句子,表明了作者对权贵的蔑视,诗人以诗歌明志,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仙不愧是诗仙,神来之笔一扫官场的压抑之情,向往名山仙境,是出于对当权者的抗争,这一句道出了多少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的心声。在这一类送别诗中,往往穿插意愿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诗中掺杂着诗人对世事的愤懑,对人生失意的抑郁不平,因此,激愤的色彩十分明显,但是这些诗人不愿沉沦,仍想建功立业。王昌龄的《别刘婿》“身在云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锓锓”,虽然未被君王任用,屡遭贬谪,但仍胸怀大志,一心想建功立业,这类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在送别诗中,若是两人一贬再贬,其心境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患乱之交,二人因在改革中力革时弊,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之后,又召回京,未料二人再次遭贬,柳宗元贬为柳州刺史,刘禹锡贬为连州刺史,他们一同赴任在中途离别。在这样的背景下,柳宗元作了《重别梦得》这首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各西东”。皇恩若许归田里,晚岁当为邻舍翁。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表现出来,不言悲情而自有悲情,不言激愤而自有激愤。这一类诗往往清新自然,读来明白晓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鼓励的送别诗

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漫漫人生路,正是因为有了好友的鼓励,安慰,才使我们有信心去迎接挑战。在这一类送别诗歌中,被后人誉为“诗家天子”的王昌龄,不仅以边塞诗著称,其笔下的送别诗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友人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那首脍炙人口的《送柴仕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离别之即,劝慰友人,对离别之事轻描淡写,以化远为近的诗句缩短自己与朋友之间的距离,以其情深意长而熨帖人心。语言明快自然,一洗哀伤之气。一句明月何曾是两乡,表明了诗人之间心心相应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委婉的劝说之意。在这一类送别诗之中,王唯《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别董大》则是千古绝唱。

(四)抒发一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送别诗

这一类送别诗,情感比较复杂,既有离别的伤感,又有自己的身世命运之感,意境宏大,基调慷慨。其代表是享有边塞诗派代表美誉的岑参。他笔下的送别诗,豪气冲天,构思奇妙,将边塞景观化入诗中。为代表的这一类送别诗意境宏大,往往有一种独特的神韵。他这类送别诗将边地风光写入诗中,为送别诗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代表作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深情真挚的感情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那么,在唐代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直抒胸臆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景物在有情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唐代的诗本就重情趣,重意趣,他们在表现“情”与“意”的时候,往往都要借助“景”或“境”,这一点在唐代的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唐代送别诗的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三)融情寓景、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所以,在唐代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

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这首诗即景抒情,情在景中,写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竹林寺远,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诗人的归意,但诗人形象隐于诗外,在闲淡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但这种情怀全在意境之中,诗人一句也没有说,却深得融情入景之三味。

三、健朗高昂的格调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柳永式的、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也是和他有着相同感触的许多人的离别。唐代的送别诗中,这类诗不在少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柳永的这句诗在格调上迥然不同,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场深情的离别,我们看不到有丝毫黯然销魂的样子,诗人借送别的时间、地点,巧妙地布置环境,使得景调清新、明朗,轻快而富于情调。

如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此诗以醉别开始,以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迈不羁和开朗乐观的感情,格调爽朗,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且诗中自然美与人情美相互映衬,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结尾两句,干脆有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些在分别时唱出的豪放旷达的诗句,正体现了唐代诗人那种豁达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扫悲情哀语,而成为送别诗中的一道风景。

四、造句精审、言浅情深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地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

如孟浩然的《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语出天然,但深挚动人的感情却挥之不去,言浅情深,余味悠长。

再如柳宗元的《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各西东。皇恩若许归田里,晚岁当为邻舍翁。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语言之中,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

第12篇

这一天,王勃来到西街口,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位白发老者不知道正在做什么。王勃急忙挤进人堆里一看,原来这白发老者正在与人把脉看病呢,老人闭着双目,并不去看病人面色与表情,却可以把病人的病情说得很准,一个个病人都从老者那里拿了草药,满意地走了。王勃听人议论说:“这曹医生真是华佗再世,看病一看一个准!”

整整一天,曹医生这里人来人往,老者一直忙个不停,王勃也忘了吃饭,整整看了一天。

天黑下来了,看病的人都走了,曹医生才注意到身边有一个小孩子。他微笑着和蔼地对王勃说:“小孩子,你想看病吗?”

“不,我想跟您学看病。”

这句话倒让曹医生一愣,他拍拍王勃的头说:“回家吧孩子,学医可不是你这样的小孩子干的事,那要吃很多苦呢!”

曹医生说着,收拾了东西,背上药箱子就走了。

曹医生并没有把王勃的话放在心上,因为王勃只是个小孩子,也许是 随便说说就算了的。

可是第二天一早,王勃又等在昨天那个地方了,他不但一天都不回家,认真地看着曹医生给人治病,而且还很勤快地帮着曹医生做这做那。一连半个月,王勃都会早早地在街边等曹医生,学习的热情一点也没减少,这倒让老医生有些动心了。

看来这孩子是真的爱上行医这一行了。

终于有一天,老医生来到了王勃的家里,经王勃父亲同意后,老医生决定收下这个徒弟,带他进山学医去。

王勃来到了山林里,才知道老医生的生活是很苦的,白天他要满山遍野地去采药,哪里山高就往哪里走,哪里林深就往哪里去。有时采药走得远了,老医生就住在大树上或山洞里,以山林为家,以野兽为伴。

再说吃的,老医生家里压根没有什么正经的饭食,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就地采些野果野菜,打些野味吃,王勃在这里住了一个月,就觉得自己和野人差不多。

可是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的王勃并没有被这种艰苦的生活吓倒,他一直兴致勃勃地跟着曹医生学习。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让王勃更健壮了,几个月后,他认得了许多草药,也学会了制作草药的简单方法,老医生出山给人家看病时,王勃就替他背着药箱,认真地学习如何把脉,如何下药。

到了夜里,王勃凑着柴草的火光,认真地看医书,背药方,常常读书到深夜。

一年过去了,王勃人变得又黑又瘦,但说起草药和药方来,却头头是道,俨然一个小大夫了。

几年后,十八岁的王勃不但医术学成了,还为最难懂的《黄帝八十难经》做了注释,人人都说王勃学医 能吃苦,他创造了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