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时间:2023-05-29 18:17: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翻译是: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谁没有与朋友分别过,谁没有属于你称心的知已,只是你懂不懂友情珍贵而已。

———题记

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一句妙诗!不仅深深地流露出王勃你与朋友间深厚友谊而依依不舍,更流露出诗人王勃的昂扬向上,豁达开朗的胸襟……

虽说有地方就会有朋友,但有的人,男女分别,却哭哭啼啼的,这何必呢?我很欣赏你,王勃!一个嵩高的诗人!学习了你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我感到这首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不但使我懂得珍惜朋友友谊,还让我饱学您那昂扬向上,豁达的胸襟!

王勃,我想对你说,虽与你朋友送别了,无论隔山夹水,你的朋友永远都不会忘记你的,因为你那精神永远在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愿你们友谊比水更长,比海更深!

第3篇

天涯若比邻的上一句是:海内存知己。出自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1、《赠范晔诗》

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2、《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3、《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4、《别 董 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第5篇

释义: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释义: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释义: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释义: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释义: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6、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张先《江南柳·隋堤远》

第6篇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自古以来“友情”作为题材被广大诗人、作家用以当做“灵感”。王勃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感情。余秋雨的《霜冷长河》中描写他的友情。事实证明“友情”是神圣的,是让人歌颂的。

我要珍藏的友情是来自遥远的小学。为什么说遥远呢,因为现在我们都长大了,小学于我们来说已是不可回去只能回忆的时期。她从小成绩就好是个十足的“学霸”,她也常要我努力学习这样以后才不会有遗憾。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我要珍藏这段友情用真情去浇灌友谊的花蕾。

“西我来思,桃李累累;今我往矣,杨柳依依。”时光总是在指尖上溜走,如流水抓不牢,三年又三年,南风轻轻地吹,相聚的光阴匆匆。

友情它是一种只有付出了同样一份这样的东西,才可以得到的东西。它能在沮丧时给你鼓励在快乐是给你祝贺。

唯有友情最美丽。

犹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告诉我人的一生最需要的不是金钱所带来的物质生活而是有一个在生命中互相帮助、陪伴着你的真心好友。如今在“天公”的帮助下我在茫茫人海中寻到了她,还有理由不珍惜她吗。

唯有友情最珍贵。

她在我生命中就像一朵美丽至洁的百合花,让我活在美丽的世界忘记了黑暗的现实生活。她也是我的小蜡烛时而为我照亮前方的路。她更是我的暖宝宝,让我在寒冷的冬天有了温暖。

初三:楠侑

第7篇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yīng( )花làn màn( )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 )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 )着大辫( )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sǒng( )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选自《藤野先生》

2.上述文段选自《藤野先生》,该文体裁是_______,作者是_______,他的本名是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无非:______________

②标致:______________

③油光可鉴:______________

4.一天,在课外兴趣活动中,语文老师要与学生对诗词,同学们纷纷响应。于是,一场师生互对开始了。

请你帮助老师或学生填出诗词对句。

①老师:东风不与周郎便。学生:_______。

②学生:_______ 。老师:千里共婵娟。

③老师:沉舟侧畔千帆过。学生:_______。

④学生:_______。老师:化作春泥更护花。

⑤老师:《行路难》中表明李白远大志向和敢于胜利的信心的句子是……

学生:_______,_______。

⑥老师: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学生: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_______,_______”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参考答案见本期第3版)

参考答案

1.①樱②烂熳③fēi④pán⑤biàn⑥耸⑦jiàn⑧jì

2.散文;鲁迅;周树人。

第8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最好地体现了闻一多新诗“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原则。几乎所有的教学参考书和网上的教案,都认为这首诗在选取意象上别具匠心,和康桥这个地方及其美景告别,却避开了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等这些人间烟火。诗歌写得很美,有一种淡淡的忧愁,这种淡淡的忧愁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这首诗能够得到众人喜爱。

这种说法是不错的。作为离别诗,不忧愁是不可能的。那些整体情感基调忧伤的诗我们且不去说,就是那些所谓积极向上的离别诗,也有忧愁、伤感的意味。比如唐朝诗人高适《别董大》中的“千里黄云白日醺,北风吹雁雪纷纷”,此景虽壮,但也免不了悲。再如唐朝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前路迷茫,宦海飘泊,心中的忧愁伤感自不待言。当然,这两首唐诗之所以千古传诵,是有他们的独特之处的。高适对朋友董大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对朋友的勉励,也有自勉的意思,在这种自勉勉人中间,一种对前途未来的自信鼓舞着他们,也鼓舞着读诗的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认为,朋友之间的心灵相通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空间距离的,所以在离别的时候,没必要弄得哭哭啼啼的。

在《再别康桥》中,诗人把河畔的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让人想像她的美丽;因为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摇,诗人也甘愿做柔波中的一条水草,这样写依依不舍的情感,很具体,很个性;那如虹似梦的潭,自然勾起了诗人寻梦的冲动和行动;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又不能,因为夏虫也为我沉默,因为诗人想悄悄地离别。清词丽句抒发着淡淡的离愁,确实能打动人心。但如果仅此而已,那么《再别康桥》不过是一首一般优秀的诗歌,她会淹没在大量同类诗歌的之中。

那么,使得《再别康桥》成为《再别康桥》、徐志摩成为徐志摩的独特性在哪里呢?上面所说的确实有了一定的个性,但在情感方面,和其他同类诗的共性更多。诗歌第一节中说“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点明离别主题,可是到了最后一节,诗人有了变化,“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对康桥情深一片,一刹那间产生了带走康桥云彩的痴想。但康桥的云彩,康桥美好的一切景物,是诗人能够带走的吗?如果诗人说:“我挥一挥衣袖/带不走一片云彩”,情调就偏于消沉。既然康桥的云彩和美好的一切景物都是带不走的,那何不顺水推舟,干脆不带走,让她们好好地在康桥美丽着,在诗人的心里美丽着并且追忆着。对康桥一往情深,却又不苦苦纠缠,因为有了如此通透的想法,所以诗人能够浪漫洒脱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不忧愁不伤感不是离别,不洒脱不浪漫不是徐志摩,这是《再别康桥》能够获得大量读者喜欢、尤其是让一些女性读者倾心的原因所在。

湖南省浏阳市官渡镇浏阳第四中学(410304)

第9篇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我们在课本中学到的大都是近体诗。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古体诗,感受一下它同律诗、绝句的不同。

送 别

唐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解】

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不得意:不得志。

4.归卧:隐居。

5.南山:即终南山。陲:边。

【诗意】

我下马为你置酒,问你去向何方。你说人生太不得意,打算归去隐居在终南山旁。你只管去吧,世间的事物不必再去留意,那里白云悠悠,一定会给你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欢愉。

【感受】

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玩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

离别常常是让人伤感的,但也有乐观的诗人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大家品味一下下面的诗句就知道了。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4.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唐·王维《山中送别》)

5.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唐·王维《送别》)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9.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王之涣《送别》)

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及发挥智力与思维息息相关,采取有效科学的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自新课改实施以来,逐渐提高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又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可以合作、探究并自主地开展学习。

一、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结构内容差异较大,可谓其升级版,需要学生不断综合地运用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才能理解掌握课本知识。传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令学生考出更好的成绩,导致语文变成极其普通的学科,难以使其人文学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无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更新教学理念及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学生全面发展。而在语文教学中时常用到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可以说这些就是语文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例如学习语文古诗,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有怀古、思乡、送别等。初中语文送别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首,即王维的《渭城曲》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虽都为送别,但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情景。《渭城曲》体现出诗人王维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表现出诗人王勃豁达送友的情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做到先分类后比较,让学生切身体会寻找二者异同的过程,学会如何区别观察事物之间具备的特点。

二、培养思维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重视度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往往易在教学活动中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潜意识里将语文视作文字性学科,认为学生只需学习字词文章等知识,能够考出好成绩即可。然而,语文极优雅,它是借助语词,运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谱写出来的优美文章诗词,但要有效运用这些知识点,编织出完整美好的文章,语文思维能力必须发挥作用。

(二)培养方法缺乏合理性。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惯用一言堂,整节课的讲解,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时间,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只会机械学习,等待教师讲解,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理解和记忆知识,几乎不存在个人意见与想法。另外,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不关注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无法将更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提供给学生等,这些都将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受到影响。

三、初中生思维能力有效培养策略

(一)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详细制订培养计划。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属于目的性、计划性教学活动,语文教学又是以培养思维能力为重要目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制订完善的思维能力培养计划。

首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明确初中阶段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如学生改写、缩写等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学生如何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如何科学联想或想象,转换表达方式等能力的培养。其次,基于教学内容与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和学情,详细制订课堂教学目标计划,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再次,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迁移能力的训练,即在不同情境下训练思维能力。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要求学生想象小草是如何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的?再让学生思考在哪些地方可以用到“钻”和“偷偷地”这些词汇,利用这些词汇造句,使学生及时进行语言实践运用,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能得到培养训练;又如教学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所描绘的场景,并尝试将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再如教学近代诗人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想象:如果我们仰望盛夏夜晚的晴朗天空,眼前将出现何种景象?又能想到什么呢?再要求学生针对“夜空”这个主题,发挥想象开展写作训练等。诸如此类训练都是对学生迁移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应适时监控学生的整体学情,进行积极的反思,灵活协调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案及目标。

(二)创造良好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基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而创造良好思维环境则是积极思维的前提。也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必须采取创设情境的手段。从这个角度看,要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就必须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及目标,充分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两难情境创设,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加强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的教学情境多样化,如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层次分明的问题情境等,当然还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提问,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学生质疑知识,提出问题,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中学生的思维亮点。以问题情境为例,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风筝为写实文,描述了两兄弟间的矛盾。那么,他们是如何产生矛盾的?文章中的嫌恶作何解释?可否以讨厌代替呢?这几个问题,前一个属于基础,后一个则是在比较两个词汇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我”极度厌恶风筝的一种态度。

综上所述,学生最关键的思维能力形成时期即初中阶段,该阶段语文教学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利于其完善掌握深刻理解知识,更有利于其逻辑思维的形成,进而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进步,实现不断完善,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玮玮,李继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第11篇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试题】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相同的是( )。

A.曹操的《龟虽寿》

B.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王维的《竹里馆》

D.李白的《月下独酌》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B

2.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用“流水”比喻时光流逝,生动形象。

3.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参考译文】

曾在汉江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喝醉了才回去。

像浮云一样分别后,时光如流水,一别就是十年。

欢笑的情谊同过去一样,只是两边的鬓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因为有淮水上的满山秋色。

【品评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第12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体现出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这一要求也明显地体现在中考的试题中。

诗歌的最大特征是抒情性和形象性。诗歌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是通过诗歌中的人、事、物、景抒情,而这些便是诗歌的形象,也即诗中情感的载体,而准确地把握形象、分析形象便成了理解诗歌主题思想的关键,也就成了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

【考点解读】

此考点的命题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写出诗词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如2013年甘肃省白银市卷第24题: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如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卷第12题:“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是理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2013年甘肃省白银市卷第23题:本诗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风飘絮”喻_________,以“雨打萍”喻 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又如2013年湖北省恩施州卷第23题:“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

三是结合人物形象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如2013年湖北省黄冈市卷第17题: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_____

_____;第二首:_________。

【解题指津】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这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和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鉴赏人物形象的依据是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鉴赏的角度为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答题时要明确形象的总体特征,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结合诗句分析其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二是景物形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来表现主观感情形象的,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和色彩描写等。解答此类试题应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社会属性。

三是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以上三点中,通过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情感是中考常见的考点。

【阅读闯关】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_________和________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

(2)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狼山观海

〔北宋〕王安石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①仙人何处觅?灵槎②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注释】①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②灵槎: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

(1)首联描绘了景物气势磅礴的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虞世南①

垂■②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注释】①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②■(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③藉(jiè):凭借。

(1)阅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试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试体悟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南宋〕刘克庄 【注】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渴望为抗金复国作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

(1)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词的上片写景,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黯乡魂,追旅思”两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荆门送别

〔唐〕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概括。(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北宋〕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采薇》选自_______,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_______ (体裁)。

(2)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请分别结合诗的最后两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相见欢

〔五代〕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一番滋味”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专项阅读训练之“形象赏析,情感把握”考点攻略》

1.(1)杨花和子规。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2)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2.(1)雄浑壮阔 气势浩大(2)全诗抒发了诗人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的迫切之情。

3.(1)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4.(1)首联使用想象、夸张等手法,用“凿破”“拍”等颇具表现力的词语描绘了景物气势磅礴的特点。(2)尾联抒发了诗人面对浩瀚水面时眼界开阔、心胸豁然开朗的欣喜、赞叹之情。

5.(1)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如蝉一般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6.(1)①姿态轻盈:花瓣薄如蝶翅,轻盈有致。②形小色艳:花朵固小,却猩红如燃,鲜艳娇美。(2)写对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愁苦,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7.(1)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景图。(2)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抒发了词人心头挥之不去、纠缠不休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8.(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9.(1)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起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写得有情可感,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2)惜春之情、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