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文学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童文学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很强的联系。儿童文学的主要教育功能就在于能够熏陶学生的人性之美,能够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和情感教育。这也就是说,儿童文学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意义,不在于识文断字,而在与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内容,形成良好的人格,完善自己的三观。今天我们的教师想要真正实现儿童文学的这些教育功能,就必须要先正确地认识儿童文学。
(一)情节浅显生动
儿童文学一般是叙事性的小故事,这种故事虽不要求有广阔的背景做支撑,可是对于故事本身的完整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儿童文学中的故事一般要满足儿童认知特征的口头性、生动性和完整性。学生处于小?W阶段,学习儿童文学也有着很强的实用意义。通过了解一个简单生动的小故事,学生要学会分析、表达和构架等能力。因此,儿童文学的故事一般会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儿童去关注这个故事的发展脉络,然后以几个鲜明的转折点让儿童对故事的情节有鲜明的记忆,再由其趣味性让儿童乐于去与其他人进行分享,这就最终达到了让儿童练习表达能力的目的。在情节上,儿童文学以其浅显生动的特征来吸引儿童乐于阅读和学习,让儿童在学习中锻炼了阅读、分析、表达和构架等多种能力。
(二)思想轻松自由
儿童文学的故事内容一般是十分简单的,都十分符合儿童对于一个故事的发展期待。可是同时,儿童文学也是一种关照儿童内心、抒发内心情感的文本形式。在一个儿童文学的小故事中,总会夹杂着叙事、抒情和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让儿童在阅读的同时,可以通过一则小故事来理解一种情感,再由一种情感带动,来领会一个小道理。因此,也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儿童文学最终所指向的是对于儿童内心的塑造,让儿童通过阅读和学习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情的生化,使儿童可以从小树立健全的三观。
二、教师在儿童文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的方法
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常常阅读的文章,教师作为成年人,想要通过讲解儿童文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必须要注意一些方法。
(一)明确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想要以儿童文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要了解儿童文学,了解每篇儿童文学文章的基本情感与态度。如此,教师才能更好的像学生表达文章所传述的感情与道理,才能达到育人的效果。以小学五年级课本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为例。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回忆性文章,可是,由于作者所回忆的是儿童时期的事情,所以视角也就随之变化,变为了儿童视角。这其中,作者很成功地写出了一个儿童在等待别人评价自己的作品时的表现。
(二)全面认识儿童文学的体裁
教师要能够从一个儿童的视角去看待这样的事情,感受其中人物的感情,然后再把这种感受传达给学生,在教学中为学生塑造一个感受文章中人物感情的环境。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更容易唤醒学生的感情领悟能力。
儿童文学是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在理论基础上,有其独立的文学理论和审美标准。因此,教师凭借对于严肃文学的文学批评知识来关照儿童文学,很多时候会适得其反。教师想要将儿童文学讲解好,就需要补充自己对于儿童文学的认识,系统地去理解儿童文学,了解儿童文学的不同体裁,并且能够针对儿童文学的不同体裁进行不同种类的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也得到更好的教育。由于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儿童文学体裁的分类要比严肃文学划分得更为细致,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和科学文艺等文体。
三、结语
一、儿童音乐的文学性
(一)儿童音乐的审美特征 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音色、旋律、音调、曲式、和声等要素上。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形成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而儿童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奏和音色上。首先,儿童音乐的音色需要音乐创作者用心选择能够吸引儿童注意力的音色,以便给儿童带来美好的审美体验。例如,儿童音乐可以采用童声演唱或运用沉闷鼓声模仿打雷来吸引儿童的兴趣。其次,儿童音乐的节奏主要包括速度、节拍等要素,而儿童音乐的节奏比较鲜明,多采用中速和快速的节奏,来适应儿童的情感体验。最后,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体现音乐思想的主要載体。儿童音乐中的旋律丰富多彩,不同的旋律会影响到儿童的情绪。因此,儿童音乐的旋律主要采用符合儿童成长特点以及儿童心理规律的旋律。
(二)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 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主要包括直观模仿、稚拙风格、幻想思维这三个方面。首先,直观模仿的特点,儿童的思维主要表现为具象思维和直接行动思维,不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主要通过事物的表象来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主要依靠具体的艺术形象。因此,儿童音乐经常模仿自然界的事物或声音,进而吸引儿童的兴趣。其次,稚拙风格主要指儿童文学语言的稚气和笨拙,稚拙风格不仅形式朴素,而且能够表达单纯的心理内涵,再现儿童的思维本性。因此,儿童音乐多呈现欢愉和谐的音乐语言。最后,幻想思维,儿童的生活阅历有限,需要通过想象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不断幻想并创作新的事物和画面。因此,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具有幻想思维,并且,这种幻想思维正是儿童的童心和快乐天性的呈现。
(三)儿童音乐的典型性 首先,很多儿童音乐都取材于儿童文学作品,充分运用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和情感来创作具有感染力的儿童音乐。具体来说,有些儿童音乐取材于童话故事,有些儿童音乐取材于古诗。例如,音乐《小红帽》就是取材于儿童经常听的小红帽的故事,将小红帽的故事进行音乐加工,采用适合儿童吟唱的方式。管弦乐《龟兔赛跑》取材于龟兔赛跑这一童话故事,儿童已经十分熟悉故事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在欣赏管弦乐《龟兔赛跑》的时候就能够深刻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感情。而歌曲《咏鹅》取材于古诗《咏鹅》,用音乐形式表达了看到水中鹅嬉戏的惊喜。其次,部分儿童音乐以儿童文学为标题,并从儿童文学中汲取音乐创作素材。例如,德彪西创作的《儿童乐园》钢琴曲组的标题则采用《雪花飞舞》《小牧童》《洋娃娃小夜曲》等文学标题。
(四)儿童音乐的叙述性 儿童音乐经常采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感情,侧重文学要素的描绘,以增强音乐作品的表现效果。而且,儿童音乐中的文学要素描绘集中在景物描绘,将景物和音乐主题相融合,突出音乐作品的内涵。而儿童音乐的叙述性表现手法主要有摹声、象征和情调描写这三种。首先,摹声主要模仿自然界的鸟鸣、风声、雷鸣等,通过声音来构建景物。例如,贝多芬《黎明》这一音乐作品中通过模仿流水和鸟鸣来构建清新的早晨景象。其次,象征主要通过音色、音区与和声的变化来象征事物,以增强事物空间的层次性。例如,德彪西在《大海》这一音乐作品中采用定音弱奏来象征平静的大海。最后,情调描写表达意境。儿童音乐的情调描写主要通过声音、旋律等构建意境画面,进而表达音乐情感。
二、儿童文学的音乐性
(一)儿童文学的音色 首先,儿童音乐会运用拟声词,进而呈现出音乐美的特征,并且,拟声词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听觉刺激,营造动态描绘、夸张印象等效果。而儿童音乐的拟声词主要分为模仿人的声音、模仿动物的声音、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这三种。其中模仿人的声音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语言效果,例如,龙吟虎啸、牙牙学语等都能够体现特定的语言环境。模仿动物的声音,例如,公鸡的声音:咯咯,蟋蟀的声音:啾唧,青蛙的叫声:呱呱,这些动物叫声能够用声音来代替动物,增强文学描述的形象性。描写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呼呼,雨声:滴沥,雷声:轰隆隆等,自然声音能够加强儿童对自然界事物的形象了解。其次,儿童文学中也会出现摹声,用某种乐器的声音来代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进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文学作品运用乐器来描写汽笛声、号角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节奏 儿童文学的节奏主要包括两拍、三拍或四拍,其中,两拍的节奏特点呈现为强弱。例如,《小星星》的每一小节都有两个节拍,并且节拍呈现出强弱的特点,适合儿童吟唱。三拍的儿童音乐都具有柔和、优美的旋律,能够抒绪,呈现出强弱弱的特点,儿童能够跟随节拍去想象自然界中的律动,感受自然界的魅力。四拍的音乐作品呈现出强弱强弱的特点,能够让儿童在音乐中体会到节奏强弱的变化。而儿童音乐中的节拍相当于儿童文学中的音顿,作者通过声音的停顿来展示故事情节,并突出故事叙述的音乐性。另外,儿童文学通过押韵来增强节奏感,尤其是儿童诗歌或儿童歌谣通常采用押韵的方式突出节奏,增强儿童文学的音乐性。
(三)儿童文学的旋律 儿童文学的旋律大多采用鲜明的故事主题来体现,大部分儿童文学的主题都是对善良、勤劳、诚实等高贵品德的赞颂以及对自私、贪婪等丑恶思想的批判,进而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般来说,大多数儿童故事都是讲述正义一方与丑恶一方的搏斗,并在叙述的过程中突出正义方的善良和丑恶方的邪恶。最后,大多数儿童文学故事都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呈现出鲜明的故事旋律。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儿童故事都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
三、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融合
(一)儿童剧 儿童剧是戏剧的一种,专门给儿童观看,而戏剧本身便是一种综合艺术,将音乐与文学融合在一起,能够通过声音、形象和色彩满足儿童的娱乐需求和欣赏需求。并且,兒童剧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特征,采用适合儿童的表演方式,受到儿童的喜爱,而儿童剧的文学和音乐整合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儿童剧采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演出,既有音乐,也有故事情节;其次,儿童剧的语言节奏感十分强烈,强调押韵,是文学与音乐的整合;最后,儿童剧本具有表演性和可读性,儿童可以通过儿童剧表演过程中的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展现来进行欣赏,也可以对儿童剧本进行文学阅读欣赏。
(二)儿童动漫 儿童动漫的形式活泼新颖,动漫内容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儿童动漫受到儿童的欢迎。并且,儿童动漫具有文学成分和音乐成分,通过文学来讲述故事,表达感情。通过音乐来营造逼真的现场氛围,进而引起儿童的共鸣。具体来说,儿童动漫主要根据儿童文学故事改编,文学性明显,而儿童动漫中的音乐主要包括声乐和语气,音乐能够补充画面效果,促进故事情节发展,也可以突出人物形象,进而优化动漫效果。
四、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相互影响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1年级-2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要达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意味着儿童文学在小学低年级已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3年级-4年级)“阅读能力”的要求中,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年级-6年级)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新课程改革立足于人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主旨。关于文学审美能力的培育标准如“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正是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它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增长了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而且促进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寓教于乐。由此可见,语文新课改需要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老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二、语文教材内容的呼唤
2000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里提到“小学注意儿童化,多读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指导意见》中所提到的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都属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范畴。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文学教育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收入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小小的船》、《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狼和小羊》、《井底之蛙》、《“三颗纽扣”的房子》、《做一片美的叶子》、《我和祖父的园子》、《神笔马良》、《穿山甲问路》、《蜗牛的奖杯》、《谁的本领大》、《会走路的树》、《狐假虎威》、《雨后》、《快乐的节日》、《问银河》、《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乌鸦喝水》、《借生日》、《捞月亮》、《小蚱蜢》、《雨点》、《我最喜欢》、《春笋》、《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司马光》、《他得的红圈圈最多》、《鲁班和橹板》、《咏华山》、《这儿真好》、《蚂蚁和蝈蝈》、《小松鼠找花生果》……
据统计,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所有体裁样式,儿童小说、儿童诗歌、儿童散文、童话、寓言、科学文艺等体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总篇目的80%以上。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68篇,童话寓言66篇,儿童散文有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92篇,儿童科普文艺19篇。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这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样的教材结构,意味着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文化的熏陶、情感的浸染以及人格的和谐发展,意味着儿童文学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此外,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主要童话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古今中外童话等;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这些作品基本上涵盖了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
面对新的语文教材,许多小学语文老师感到语文课难教了,传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方法,几乎行不通了。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更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的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新编语文教材中这些经过专家从多年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放到老师面前却是一脸的陌生。许多老师不知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
“而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美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具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语文老师在继续教育别渴望能解决这些教学中的实际困难。究其原因,是小学语文老师普遍缺失儿童文学素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国儿童文学师资严重不足,“现在全国高校,专职的儿童文学教师大概不会超过5个人,……现在全国各地高校的中文系、文学院设有儿童文学教研室的,恐怕再也找不到了。……儿童文学师资已急剧流失、萎缩。”目前只有极少的师范大学配有儿童文学专职教师,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而华东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师大、陕西师大都是空白,有的师范大学竟然从来没有开过儿童文学课!目前全国只有两位儿童文学博士导师,即北师大的王泉根先生和上海师大的梅子涵先生。于是今天我国数以万计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90%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教学与修养(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中文系、教育系不重视、不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导致了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使他们不懂得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与儿童接受心理、儿童文学文体,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文学作品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讲课时才能够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面对这样的情况,小学语文老师的继续教育当务之急就是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必须把儿童文学作为他们的必修课进行培训。“试想,作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懂得儿童文学,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学细胞,那将是何等糟糕。”
四、语文教学的开展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对亲密的伙伴,用儿童文学的视野来考察小学语文教学,将会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天地。面对小学语文教学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何开展教学,应该成为我们探究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探寻新的教学方法。
儿童文学体裁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儿童文学教学的特殊性。如童话,充满幻想,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生动,运用拟人、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其幻想源于儿童本身就生活在幻想之中;儿童诗歌,其内容充满童真童趣,想象大胆,新颖独特;小说以儿童形象为主;儿童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充满悬念,细节真实可信,语言通俗易懂;儿童科学文艺,集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健康的思想内容、准确的科学知识、活泼的艺术形式,每种体裁都顾及了儿童的年龄特点,都会对儿童产生极大的教益……。儿童文学的每一种文体都有鲜明的特点,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必要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才能通过对相关教材的恰当处理,准确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更新自身观念,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系统学习和通晓中外儿童文学史和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儿童文学欣赏与批评的规律和标准,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应该具有朗诵的基本功、教师通过泛读、教读、背诵、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或分组比赛朗诵等形式,帮助学生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美;应该掌握一定的讲述技巧,通过表情、动作、节奏、语速、语调等来把握故事中人物和情节的特点;学会童眼看世界,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儿童的心理去思索问题,认真体察儿童的童心和情感。做到把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中的真善美,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其审美愉悦的功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发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有趣之处,从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达到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目的,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数字时代的到来,我们在适应时代的同时,还应当做出改变,符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如此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么,我们要做出何种改变呢?就以儿童文学来说,因当代少年儿童依然接受、适应了数字时代,能够对数字时代的新型成果熟悉且灵活运用,如计算机、网络等。此种情况下,少年儿童掌握了一些新的技能,如超文本、检索操作等,同时增强自身接取多样化、开放化信息的能力。要想满足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儿童文学应当有所改变,比如运用超文本格式、加强故事情节的编排、巧妙的运用写作手法等,使作品可以引人入胜,深入思考。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图书馆少儿服务创新,满足少年儿童多样化需求,使少年儿童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开启故事世界[1]。所以,数字时代背景下适当的改变儿童文学,创新图书馆少儿服务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满足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更好的阅读与思考。
一、数字时代儿童文学的变化
1.儿童文学激进变化理论
伊莉莎?朱爱桑早在1999年就认为数字时代儿童文学将会发生激进变化。也就是吸取了渗透在数字化社会的交互性、连接性、易于存取性,用以识别和解释当代儿童图书。其中,交互性所说明的是动态的、非线性的、信息行为的互动,而连接性所说明的是各种资源的超文本连接,包括网络社区、社交网站中相关资源的链接,甚至现实世界中有关资源的描述;而易于存取性,则说明的是打破长期以来信息壁垒,扩大对以前难以获取的广泛多样的间接,成熟书籍及其他资源。由此可以确定,数字化社会时代中,儿童文学作品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如作品形式的改变、作品格式的改变、作品题材的改变、作品主题的改变、作品角色的改变等等。另外,数字时代儿童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增强,其注重与儿童产生互动关系,让儿童在作品所营造的空间中徜徉。如英国作家艾琳?亨特的《猫武士》作品情节编排巧妙、悬念迭生,丝丝入扣,细致的描写了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矛盾、族群内部的矛盾,再让儿童深入其中,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予以思考、人物的语言行为予以观察、人物的命运予以想象等[2]。
2.儿童文学作品形式与格式的变化
数字时代,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仅熟悉计算机,还会灵活的运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检索操作、游戏操作等,如此增强了儿童较强的开放性和非确切故事的接受能力,并且能够很自然的接受各种自由组合的信息。这充分说明了,当代的少年儿童已经成为新媒体技术应用的佼佼者,可以灵活的运用超文本、数字设计、超链接等。此种情况下,为了与当代少年儿童的能力相符,所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已经不能局限于传统形式与格式,而是做出正确的改变。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在写作手法或作品呈现形式上下功夫,来改变作品的形式与格式。如谢斯卡创作的《臭臭的奶酪汉》的新颖之处是巧妙的版面设计和独具匠心的安排,也就是巧妙的运用色彩来渲染作品人物的表述,将人物所说的话呈现出来,读者不仅可以阅读作品,还像是在欣赏一幅图片。而获得《纽约时报》最佳图画书奖、美国图书馆学会赫德杰奖等大奖的《真正丑的丑鸭子》儿童文学作品是作者采用冷幽默和反讽的手法,加之非线性和非连续性的情节处理来完成,这极大程度的挑战了少年儿童的思考能力,不仅吸引少年儿童阅读,还刺激了少年儿童思考。还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则是利用超文本格式来完成的,如儿童文学作家萨奇尔的《洞》,阐述了关于罪与罚以及救赎的黑色幽默故事,整个故事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超文本格式穿插了过去时代人们的故事,将彼此分离的故事产生联系,使得整个故事既有思想又有思维,完全符合当代少年儿童整体状态,并且能够锻炼少年儿童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3]。
3.儿童文学作品内容的变化
在电视、电话、互联网等多种数字化媒体浸润儿童成长之中的今天,但从儿童能力来说他们是有能力来进行超出年龄范围的严肃话题的理解与思考。基于此,目前所推出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其内容已经不在局限于儿童范围内的认知与学习、理解与思考。如《我从来不知你的名字》这本被评论“过于激进”的图画书,其描述了一个内向却擅长篮球的少年自杀,邻居小男孩感到悲痛、困惑,因为少年是他崇拜的对象,但他却自杀了,并且在不知道他名字的情况下。图画书是以“他们了解的自杀”为主题,这过于严肃的话题,让少年儿童阅读无疑不是打破少年儿童的美好世界,让他们去思考自杀及其关联词,这对于当代少年儿童思考有深远影响。再如美国儿童作家和插画家克里斯创作的《阿琳沙丁鱼》,其讲述了阿琳是一条沙丁鱼,作为千万条被捕捉的鱼群中的一员,经过分拣、腌制、烟熏和灌装,最终完成一条沙丁鱼的旅程。这部作品曾遭多人质疑,如作者过于低估阅读者的情感卷入、作者高估了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作者没有考虑读者群对图书主题的领悟等等。而时至今日,这本儿童文学作品,却备受很多家长的青睐,通过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醒少年儿童正确面对死亡,不要将死亡同恐惧、痛苦、心碎联系在一起,从而让少年儿童正确面对生活[4]。
二、数字时代图书馆少儿服务的分析
基于以上儿童文学作品变化的分析,确定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少年儿童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接取能力等方面已经增强。为了满足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除了改变儿童文学之外,还应当积极创新图书馆少儿服务。
1.宣传具有数字特点的儿童图书
出于满足少年儿童阅读需求的考虑,在创新图书馆少儿服务之际,应当注意大力宣传具有数字特点的少儿图书,诸如《老鼠记者》系列、《洞》、《神奇校车》等。这类的儿童文学作品情节编排复杂、内容曲折、主题深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新颖性、思考性,可以使少年儿童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想象等,利于少儿正确认知世界,更好的成长[5]。
2.促进教师与家长正确认识儿童文学的变化
当然,针对当前数字时代下少年儿童的这种阅读需求,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大力支持,否则将会阻碍其成长。为此,在图书馆少儿服务中还要努力促进教师与家长正确认识儿童文学的变化[6]。具体的做法是编辑面向教师、家长的关于少年文学变化的宣传材料,在其中详细说明数字时代特点的儿童作品阅读的优点及相关的活动,如数字时代特点的儿童图书阅读会、讨论主题会等,让家长及教师参与其中,从而了解变化的儿童文学,并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阅读的重要性,从而使其支持、鼓励少年儿童进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
3.通过新媒体介绍儿童文学的变化趋势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面对儿童文学变化的情况,图书馆少儿服务中?应当积极传播和介绍儿童文学的变化趋势,如利用博客、社团、微博等来介绍儿童文学的变化内容、变化形式、变化特点、变化趋势等,从而大力宣扬儿童文学作品,让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可、支持[7]。
一、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当下的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过于注重教材中语文知识的教学,以致学生不了解教材中都有哪些课文属于儿童文学,而且教师自己不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使学生知识面比较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儿童文学读物或作品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甚至文字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而这样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学习儿童文学作品,给儿童文学教学增加了难度;三是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故事时往往一带而过,不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使儿童文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而且这样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氛围非常沉闷。
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策略
(一)推荐适合的儿童文学图书
儿童文学读物类型多样,不同的儿童文学读物内容和风格都不一样。教师在明确这一点后,应更加注重分析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儿童文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展示适合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图书。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他们熟悉和感兴趣的儿童文学图书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让学生对儿童文学产生兴趣。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先深入讲解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然后延伸到课外儿童文学书,并带领学生详细分析不同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性格、运用的修辞手法等,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儿童文学作品的寓意、风格,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教师推荐适合的儿童文学作品给学生,并深入解读它们,可以引导学生爱上儿童文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他们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
(二)深入讲解儿童文学作品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为了增强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以多种方式讲解这些作品,比如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解,让小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对儿童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当学生有了兴趣后,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会主动分析和思考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风格、形式,必然会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时,教师可以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发挥想象,组织语言说出小马过河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活跃他们的思维,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使学生学会整合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知识点,最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以及自主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积极运用提问教学法
当前的儿童文学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积极运用提问教学法教学,这样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带着问题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这种带着问题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能使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品读,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丑小鸭》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一起读这个故事,之后,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到儿童文学作品的品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儿童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和知识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认真读儿童文学作品,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阅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时,一定要重视提问,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儿童文学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中,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教材中有限的儿童文学作品却仅仅被用来做字词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相分离的现象比比皆是,没有发挥出其应用的价值和作用。为了提升儿童文学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此外,还应注意推荐适合小学生的儿童文学图书,引导学生关注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知识和修辞手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刚进入小学教育的儿童,他们开始对童话、寓言、生活中的故事产生兴趣。到了小学高年级的少年儿童,他们对文学爱好更加感兴趣,科幻小说、 斗智斗勇的故事成为他们爱不释手的读物。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
语文教育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首先自身必须有良好的修养,有很强的教育梦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有爱心,能够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 应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推陈出新;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不仅希望自己的教师能够传授给他们专业知识,也希望他们的教师能够富有童趣,可以有讲不完的故事,是一个故事大王,教师应善于和学生沟通,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一)准确掌握儿童心理
儿童是主动接受知识的,不应该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儿童文学中的乐趣。儿童主动去接受文学,是有感情地去接受的, 并不是一味地盲目去接受知识。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受到儿童的喜欢,而且会主动去阅读,因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地掌握儿童的心理, 而且所写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物,都是儿童所喜欢的角色。
(二)教育方式
语文是灵活多变的,而且教育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着多样性,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即使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例如说,同学之间发生了一点小矛盾,教师应及时进行调解,并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三)教师的自身魅力
在每一位学生眼中,对教师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一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是不一样的,但总的来说,教师的形象分为内在和外在。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多才多艺,有童心,有幽默感,有热情,有爱心;而且一位优秀的教师也应该是无所不知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晓古往今来,对大自然有很多的认识。 教师应该把这些通过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 而不是直接把理论知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无法理解。 小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而且非常具有想象力,直观、具体的实物(形状、颜色、声音等)易于引起他们的兴趣。 儿童文学中的故事、童话、科学小品等很能引起儿童的强烈吸引力,当这些源源不断地从教师口中说出来时,自然而然在学生的心中形成较强烈的形象魅力。
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儿童文学分为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其中小学生阅读的是儿童文学,小学生区别于幼儿和少年,他们可以自己阅读,有自己的理解,他们不像幼儿,没有阅读能力,需要大人的辅助,也不像少年,阅读范围那么广。
(一)认识作用
丰富、生动的儿童文学艺术形象,既顺应了儿童的心理需要, 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
(二)教育作用
儿童需要儿童文学的陪伴,儿童文学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感情世界, 也可以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儿童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故事,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想象, 让他们在想象中发现其中的乐趣,能让他们得到满足。 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丰富了儿童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让他们在作品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儿童文学在各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儿童诗可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还有丰富的语感,利于写作。 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 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美,诱发他们的想象力, 活跃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北师版)中的《成长》,它简单易懂,而且以诗的形式出现,学生读的时候简单明了,明白随着自己的长大,不应该做的事情就不能去做, 应该做的事情就应该积极去做。
2..童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爱幻想,想象奇特丰富,他们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童话、寓言、科幻小说的创造性是其他文学无法比拟的, 它们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和探索欲望有很大作用。
3.儿童故事、叙事故事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审美作用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感,同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培养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北师版)中,《女娲补天》中的女娲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用七彩石补天,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略了古代神话的美丽,也知道运用智慧做事情,救民于水火之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丑而伤心,相貌上的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心灵上的美,告诉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内在美。
四、总结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功能;课程资源
一、儿童文学
按照年龄层次,儿童文学可以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以及少年文学,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图画书系类与文字书系类。英美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成果显著,受人瞩目。西方的图画书始于17世纪,到了19世纪,随着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图画书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的伦道夫•凯迪克强调图文一体,被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以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为代表的图画书作家,他们利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图画并不是文字的依附,而是独自成体,能够单独地讲述故事。比较知名的英美图画系类如《贝贝熊》、《粉红猪小妹》等。文字书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更是有着很多经典作品,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柳林风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语言功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了优美的、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文学也就不复存在。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规范、准确,又幽默夸张,不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有着强烈的艺术力与感染力,能够形象化地把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生动地表达出来,激发他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沐浴儿童的心灵。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能够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文字书系类自不必多说,图画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是深受幼儿的喜爱。
(二)情感功能
郭沫若认为,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童谣、剧曲),都应“以童为本”,由儿童的感官以直心朔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成人为中心”进行功利性、实用性的宣传。一些广泛流传的儿歌比如“好爸爸坏爸爸”、“小燕子”、“读书郎”等以成人为视角的价值观值得商榷。儿童文学是知识与文学艺术的双重启蒙,目前我国的语言启蒙教材比较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文学特质,缺乏想象与创新,难以激发儿童的共鸣。但是,经典文学作品如《柳林风声》中的小动物性格迥异,充满童真童趣,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儿童正确的情感发展。
(三)创新功能
J.R.R.托尔金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对受到“第一世界”束缚而不满的人用幻想去创造一个“第二世界”。儿童文学维系着儿童的童话梦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第二世界”连绵不绝的想象力。只有具有现代创造意识的儿童文学,方能以创造的露珠,保护孩子的探索创新能力,促使儿童茁壮成长。例如,图画书能够让儿童通过图画的留白主动参与叙事想象,文字书能够让他们构建想象的画面,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幻想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具有现代创造意识,能够鼓励儿童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突出表现了儿童追求新奇、喜欢冒险的经历。在探索中理解人生真谛。
(四)教育功能
《贝贝熊系列丛书》是美国儿童行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所创作,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把教育融入到故事之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比如《爱护环境》、《作业的烦恼》、《与父母相处》、《对待陌生人》等,这些故事不是依靠直接地说教,不是单纯地空喊口号,而是通过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去思考,完美地实现了现实伦理、情感伦理、生态伦理和价值伦理的叙事。小说《柳林风声》在模仿游戏与语言幽默中让儿童体会互助互惠,真诚对待朋友的良好品德,培养真善美的美好心灵。另外,这些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能够让儿童自发地去保护共同居住的地球,保护动物,爱护植物,对大自然与生命存有敬畏之心,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维护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进行努力。
(五)人文功能
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一种稳定的人文情怀、道德信仰、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7],承担着创造诗意家园的责任。当下城市化进程在加速,教育的功利化使儿童被关在精神的“围墙”里,他们受到异化失去童真而早熟,导致了童年诗意的消逝。真正具有精神质地的儿童文学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走向精神的绿洲,诗性的世界,让孩子感知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感受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的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所描绘的世界是儿童心目中的“乌托邦”,让这个幻想的“乌托邦”走进儿童纯净的心灵,有助于对人类诗性精神的拯救。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表现了儿童在稚气而具有魅力的探险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儿童与成人可以同时阅读的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杰克逊岛就是孩子们的“乌托邦”,他们在“乌托邦”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中升华着心灵。这些儿童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成人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重温童真,纯净心灵,率真心性。
三、英美儿童文学:师院英语专业重要的课程资源
英美儿童文学是师范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首先,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改编经典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在父母讲故事的形式下得以创作发展,比如《金银岛》、《柳林风声》、《爱丽丝梦游仙境》。其次,英美儿童文学课程还帮助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学习遣词造句的优美与准确,在吸收地道语言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与鉴赏能力。同时,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英美儿童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全球概念,开拓他们的思维。文学学习的过程是了解英语语言与文化,从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与价值观。
四、结语
小说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人类心灵的栖居地,童心相通,经典的儿童文学没有国界,沟通着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诉求。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借助童年的故事探寻永恒的生命发祥地,他认为,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杰克逊岛,儿童文学是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的想象的“乌托邦”,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便向往这个去处。[6]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2.
[2][6]侯颖.图画故事对儿童诗性心灵的守望[J].文艺争鸣,2010(24):166、168.
[3]李利芳.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0(1):140.
[4]石侠,程诺.构建“第二世界”的儿童幻想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2011(06):117.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它重要的一席之地。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和黄云生教授在共同编写的教材《儿童文学教程》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一个师范生,每一个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熟悉儿童文学,懂得儿童文学。因为他们负有向少年儿童输送儿童文学,讲授儿童文学,指导少年儿童阅读和欣赏儿童文学的崇高使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儿童文学教育言明了方向,并成为江浙沪儿童文学教育联盟学校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三年来,“联盟”通过开设研讨课、专家讲座、专题论坛等形式推进了各项工作的深入。
一、专家指导 方向引领
一项研究要走得久、走得远,首先在于方向的明确。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语文教学)的关系是什么?这是“联盟”首先需要厘清的基本问题,是开展儿童文学教育的逻辑起点。2012年3月,联盟顾问、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作了“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专题报告。
他指出,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适合的精神养分,它构成了人类审美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独特而巨大的文本。诚如方卫平教授所言,儿童文学文本以其独特的文化积淀、人生内涵、艺术魅力,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从这些作品中,小读者和大读者们既可以享受它们的天真和趣味,也可以领略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人类所积累下来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既是他们课堂学习的一个乐园,更是他们可以追寻的一片文学天地,可以遥望的一个精神远方。
2013年,“联盟”开始酝酿和思考建构儿童文学课程,以期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在不少专家学者的引领下,大家进一步明确到:语文学科本身就应该是开放的、发散的。语文课堂的基本姿态,除了讲授,还更应该重视引导,从教材学习向课外书籍拓展,从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从相对狭隘的知识获取进入更加广阔的语感培养、审美体验和文化吸收的自由空间。
三年来,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刘堂江等多次到会,亲临指导,就“联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策略,提出了各自的经验,为“联盟”的各项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和深入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后盾。
二、课堂主导 课外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儿童文学教育走向深入的主阵地。在这几年中,“联盟”组织了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力地推动着儿童文学与小语课程改革。
“联盟”成立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6次课堂研讨活动,形成了系列化的课堂教学课例成果。其中,既有义务教材中的童话课,也有各校校本教材课,还进行了数学童话课、绘本阅读课、儿童文学小说阅读课、诗歌教学课、寓言教学课、民间故事阅读课等多主题的教学实践探索,极大地丰富了儿童文学教学的内涵。
2014年3月,在我国著名童话大师,《神笔马良》的作者洪汛涛先生的母校――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一小,“联盟”和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等联合举行了第六次活动,来自北京、浙江、上海等600余名小学语文教师,聚集一堂。会长何夏寿执教的民间故事阅读课《鲤鱼报恩》,更是开启了童话教学跟民间故事结合的探索之路。
周一贯老师在评课中说:何老师本着对民间文学的珍爱和推广民间文学的担当,选择了这一类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把民间文学从被语文教学遗忘的角落里“营救”出来。这节“另类”语文课,启示我们语文教育不应偏守在现代文明的殿堂里,把三千宠爱结集于 “教材一本”,而应该问鼎民间,亲近民间,走进民间唱“民歌”,将民间故事(民间文化)作为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让母语教育因为“民间”而更接民情、更得民心。
精彩纷呈的儿童文学教学课例的开设,轻松有趣的文本,童心勃发的课堂,独到的儿童文学教学思想,睿智的文学教学方法,彰显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独特魅力,大大开阔了教师们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视野,展现了“浙派语文”教师的文学情怀,以及沉醉其中的激情!
三、系统推进 文化渗透
“联盟”除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儿童文学教学外,还特别注重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整合,多途径、多角度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校园环境布置、课程设置、德育活动、教学评价等多领域进行全方位地有机渗透。
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的童话教育,便是 “活用” 儿童文学的典范。该校18年来,一直用儿童文学广博资源,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童话乐园,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都能见到儿童文学的“影子”。
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结合儿童诗教学,将学生创作的儿童诗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学生的童诗谱成一首首美妙的歌曲,在校园里广为传唱;上海市闵行区航华二小将绘本阅读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将枯燥的数学教学融合在一个个充满趣味的绘本故事中,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浦江县马良小学,金华市艾青小学,温州瑞安红旗实验小学等,也都利用儿童文学教育资源,打造出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为整合和共享资源,“联盟”还在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中心小学设立了活动总部,建立了自己的QQ群,同时,在“何夏寿特级教师网上工作室”中开辟专栏,及时上传有关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案例等;各成员单位在日常教学中,互相传递教案,发送课件。凡此种种,可以发现以联盟为依托、以草根研究为主导的教学研训新气象为“浙派语文”乃至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
(一)儿童文学的基本要求
一是,教育性。儿童文学和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尤为重视教育性。儿童可塑性非常强,古人经常用素丝作为比喻,说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2]。因为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为此,儿童文学尤为重视教育性。二是,形象性。儿童不乐于接受抽象说教。在儿童教育中,需要采取各种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儿童文学一定要和戏剧一样,必须具有动作性,能够充分展现人物心理活动与性格,让儿童能够看进去。三是,趣味性。儿童的生活经验、知识均不丰富,理解能力也比较差,不容易理解一些复杂事物,很难体会成人的思想感情与生活经验。所以,儿童文学必须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可以让儿童轻松、愉快的学习,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一个道理或者有益的启示。四是,知识性。儿童文学作品中应巧妙地穿插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以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五是,故事性。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要求结构单纯,情节紧凑、生动。强调故事性,并不是单纯追求情节离奇,不从生活出发,不写人,只写事。
(二)儿童文学的言说方式转变
一是,成人对儿童的训诫性言说。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和儿童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越来越强调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的作用,并且将其当做是最有价值的一种,逐渐表现出“训诫主义”倾向,形成了训诫性言说。训诫性言说主要就是通过“灌输”让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与道德主旨,作者要向儿童传递很多训诫,甚至是政治说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儿童文学教育的功利性。在此种言说形势下,主要就是以成人的需求,让儿童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不仅没有对儿童的审美心理发展、接受能力予以考虑,还忽视了儿童童年应有的兴趣与欢乐,极大弱化了儿童的自身需求。二是,成人对儿童的想象性言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儿童文学属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认为儿童文学具有以下功能:教育、认知、审美、平衡心理、娱乐等。为此,认为儿童文学应该引导儿童不断探究人生真谛与奥秘,也就是启发作用,其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净化儿童心灵,带给了儿童无限的欢乐。所以,儿童文学应以幽默、幻想启发儿童,使其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善待他人,拓展儿童生活空间,解放儿童思想,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从而形成了想象性言说。三是,游戏精神下的儿童自我言说。在20世纪末期,理论家们开始从开放、发展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与儿童。有些学者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儿童文学,不仅要服务于儿童,还要理解与尊重儿童,并且充分挖掘儿童的人性价值,从儿童自身原始生命欲求着手,发展与解放儿童。”也就是说,儿童文学应该真实的反映儿童生活。此种世界不是成人以儿童的角度对儿童生活予以想象或者特意模仿,而是成人以平等的态度承认儿童世界,充分体现儿童的娱乐天性与游戏精神,给予儿童一定的自我言说自由,这就是游戏精神下的儿童自我言说。
二、儿童文学言说方式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认知与尊重童年状态
童年价值主要体现为:儿童具有独立的人格主体,与成人是平等关系;童年生活并没有因为年龄、生活差异而缺乏价值;童年并不只是成人的预备期,也不一定要成为成人所规定的某种人。儿童作为相对于成人的一种“他人”,具有自我发展力量,异于成人的问题看待角度与规则、行为。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成人需要对儿童的童年状态予以认知,并且尊重儿童的童年状态,给予儿童一定的言说自由,让儿童自己认知世界万物,并且充分表达自己的世界,获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在儿童教育中,可以利用儿童文学营造一种生态化的人文环境与成长氛围,让儿童获得生活经验,实现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成人的恰当引导
认知与尊重童年状态,并不是否认成人引导。与成人相较来说,儿童社会化程度较低,认知水平与身体机能情况决定了儿童需要接受成人引导。在儿童教育中,需要基于儿童天性,同时正确引导儿童,让儿童主体性、天性得到正确的发展,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在儿童教育中,可以利用儿童文学让儿童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促使儿童自身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关键词:儿童文学;语文教学;作用;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基础,才能更好的进行语文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改变和进步,但儿童教学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并没有减少,反而在逐渐增加。关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对今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将有有重要意义。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
小学语文课本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而在小学语文课本所收录的文章中,有绝大多数来自于儿童文学。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发展规划中,实现学生的基本识字能力,阅读能力,简单写作能力是主要的教学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借助大量的适合儿童学习的,简单易懂又生动有趣的文章作为辅助,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其创作目标就是满足小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追求,所以儿童文学的内容是在充分分析小学生的需求之上创作出的,因此,儿童文学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历史中,儿童文学作为教科书中课文的主要来源,也即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已经有几十年了,可以说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的时候,儿童文学就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成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也是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之一。
二、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
我们知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的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教学方式之一,由于小学生刚刚进入校园,他们对于传统的课堂教课方式的接受能力还不是很高,这样,通过在语文课上开展大量的课外活动就可以让他们获得放松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儿童教学就可以知道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活动的开展。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活动的开展的知道作用是体现在很多内容上的,比如,儿童文学中有大量的童话故事,在语文教学的课外活动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童话故事进行表演,这样,既丰富了课外活动的内容,也增加了学生所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儿童文学中作品的理解,可以说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因此,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知道也是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三、对儿童文学的阅读有利于教师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正因为如此,教师往往很难掌握学生的心理想法,这样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就变得很困难,可以说,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学生们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才能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儿童文学的作用发挥了。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就可以更好的保持一颗童心,这样与学生的距离就会拉近,就可以更好的与学生交流,进而获得学生所想;另一方面,在儿童文学中,对于儿童世界的描写一般也是非常正确和到位的,只是描写方式可能采用了拟人之类的手法,但这并不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的理解,所以,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视觉看待学习内容,语文教师的教学开展才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此,对儿童文学的阅读有利于教师理解校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之一。
四、儿童文学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帮助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不管是识字还是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讲,其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能够写好作文。小学生刚刚接触语文,对于语文中写作的技巧掌握的并不是很好,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拟人、比喻、排比之类的写作方法,因此很多时候,小学生的作文更像是流水账,没有太多修饰和手法的运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文学就可以很好的发挥作用了。儿童文学中多是简单易懂的童话故事,这些内容看似简单的故事讲述,但实际上包含了所有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方法,小学生在读这些文学座屏的过程中,会很自然的记住这些手法,这样在写作中的运用也就变得很灵活了。所以说,儿童文学对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这也是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之一。
五、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提供更多材料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单是依靠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很难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时也很难满足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不是随意的,只有那些健康的,并且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内容才能成为课外阅读的材料,而儿童文学正是这样的一种儿童读物,所以儿童文学的存在就为教师课外阅读的任务布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为小学生选取合适的儿童文学,保证这些儿童文学的内容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同时能够帮助小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因此,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提供更多材料也是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六、结束语
除此之外,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还有很多,比如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等。总之,儿童文学作为与一门专为儿童量身订造的文学艺术,与专门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自然是分不开的,只有理解了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实现这些作用的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 翻译方法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83-01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Li X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Liaoning,China 110034)
Abstract:Chinese children’ 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has a history of 100 years imperceptibly.Because the child has its unique cognitive abilit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 s literature is a challenging task for the translator.This paper will summarize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period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s literature translation,to explore suitable for children’ 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Key Words:Children’ s Literature Translation;Translation Methods;Teaching Exploration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从晚清时期的第一本童话集《新庵谐译》到今天不知不觉已走过百年。[1]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新时期。
1 萌芽时期
中国儿童文学的启蒙时期应该追溯到晚清时期。随着开展,一品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被引进中国。许多作品都是由著名的文学家所翻译:如鲁迅、周桂笙、包天笑、周作人等。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翻译题材包括寓言、童话、小说等,主要以启发童智、鞭策儿童爱国自强为内容。晚清时期译者在选择翻译材料方面更加注重文章内容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功能,主题大多为启蒙、教化、激励儿童发奋图强,却忽视了对儿童理解能力的考虑。尤其是翻译作品使用的是古代韵文体,这样的译文对于没有学习过文言文阅读的普通成年人来说也是难于理解的,更不用说儿童了。同时古代文体缺少标点符号,使得译文更加难以理解。总体来看,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没有充分考虑儿童语言的独特性,使儿童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不适合儿童阅读。
2 发展时期
五四时期,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对儿童认知能力的理解,儿童文学翻译越来越贴近儿童的内心世界。译者开始选择以儿童接受为本位的作品。晚清时期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以新的方式被重新翻译。除此之外,一些体现儿童情趣、表现游戏心理的寓言、童话、小说、故事也被翻译进来。另一方面,译者还翻译了一些新的文体,如滑稽画、音乐故事等。不仅在内容上有所侧重,译者还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1926年开明书店曾出版《世界少年文学丛刊》,明确地把丛书文类分为9种,其主要对象是10岁到15岁的少年期,也兼顾到6岁至10岁的幼儿后期。[2]
五四时期,白话语体已经全面取代了文言语体,更利于普通儿童的阅读。儿童文学翻译中开始大量使用拟声词、修辞等符合儿童语言特点的技巧,增加了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感,提高了儿童阅读的兴趣。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标点符号,使得译文更加容易理解。这一时期的作品译者多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的忠实原文以传达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神韵。由于图画和插图能够帮助儿童加深对译文的理解,五四时期的译作总是尽可能多地配发插图,来满足儿童的审美情趣同时加深了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五四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伊索寓言》《列那狐故事》《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等。
3 新时期
新时期指的是从1976年至今。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也在不断发展,人们改变了对儿童文学作用的看法,译者不再以成年人的意愿和文学的教育目的为选材的角度。译者也逐渐认识到儿童文学翻译应该遵循以儿童为中心,要“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3]在翻译方法上,译者开始考虑儿童语言的独特性,大量使用了叠音词;在运用修辞的同时,译者也开始重视中西文化差异,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同时强调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充分体现了以儿童为主体的翻译思想。
新时期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被翻译成汉语,并深得儿童的喜爱。如《哈里波特》系列丛书就在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史上获得的巨大成功。译者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儿童语言的特殊性,在人名的翻译、长句子的处理和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体现出了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因此,受到儿童读者的喜爱。
4 结语
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部分,儿童文学翻译处于翻译学的边缘地带,因此,常常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儿童文学翻译比翻译难上加难。一个生僻的词或是一个含糊不清的表达都会影响儿童阅读的兴趣。儿童文学翻译者应该摒弃成人化的语言,选择更适合儿童读者接受的词汇和表达,这样才能提高译作的可读性。因此,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十分必要。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不应该以的翻译原则为准,而是要考虑儿童在心理生理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差异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儿童喜爱接受为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赵国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从晚清到五四[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6):127.
二、改善儿童人际交往现状
自Ipad、触屏手机等电子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后,它们日益成为了普通家庭的必需品,这些触屏电子设备画面清晰、易操作,且光怪陆离声色并茂的影像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因而容易引发儿童的兴趣。近年来,Ipad、触屏手机甚至成为了一种新型玩具被一些孩子所追捧,成为了儿童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工具。此外,在巨大的商业利润诱惑下,针对儿童开发的应用软件急剧增长,以至于不少家长将IPad、IPhone等充当为孩子的“保姆”或早教工具。电子媒介的泛滥不仅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伤害,也易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电视、电脑、IPad、IPhone对于信息的传递是一个单向的过程,由于过分关注人机对话,弱化了儿童对于现实环境的关注和积极参与意识,淡化了与社会和他人的交往,因为长期接触电子媒介,他们拒绝与人交流,也不喜欢户外活动,极易导致孤僻、冷漠的性格的滋生。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以“00后”为主体的城市少儿被称为“IPad一代”,他们中不少孩子习惯用电子产品进行“拇指交流”,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在缩短,交往的技巧被严重弱化。电子媒介淡化了儿童与同伴及成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削弱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对电子媒介的过度依赖是造成儿童孤独症的原因之一。更为严峻的是,缺乏自控力的儿童极易沉浸于网络虚拟的世界或手机触屏的里,有的一旦离开虚拟世界便产生严重的抵触和焦虑情绪。
儿童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对他人和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并学习如何处理人际交往的关系。美国作家李奥尼的经典图画书《小蓝和小黄》运用蓝和黄两个色块的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让孩子懂得朋友伙伴之间相互接纳和彼此包容的意义;台湾作家方素珍的《我有友情要出租》通过大猩猩寻求友情的过程来暗示孩子应该如何获得真正的友爱;张秋生的童话《给狗熊奶奶读信》借助于狗熊奶奶请河马和夜莺为她读孙子的来信的故事,告诉了孩子们和善的语气和真诚的态度是打开心门的钥匙的道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培养和激发儿童最为纯真的情感,作品中人物的善良品格和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行为模式将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显然,儿童文学是一座沟通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精神桥梁,是两代人进行精神对话和文化传递的良好形式,儿童文学阅读能为儿童创设温馨美好的人际环境,增进他们人际互动的热情和信心。在儿童文学作为儿童与成人的沟通桥梁的论述方面,巴西作家爱娜•玛丽亚•马查多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她认为儿童文学作家们在进行创作时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即借助于儿童文学这种简单质朴的方式,融合了情感和文化要素,在两代人之间构建起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正是由于儿童文学具有这一独特优势,成年人可以借助于儿童文学这一桥梁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了解儿童并实现与他们的真正平等的精神对话。而亲子阅读便是实现儿童与成人之间温馨的人际互动的有效方式,亲子阅读是近年来国内外所提倡的阅读方式,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仅能受到美的熏陶、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亲子感情能够进一步得到升华。日本图画文学理论家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一书中提及过这样一个实例,年轻的德国母亲准备打开电视让女儿玛丽听故事,玛丽关掉电视与妈妈进行了如下的对话:“妈咪,讲故事给我听。”“电视里的叔叔讲的故事,不是比妈咪讲的故事还好听吗?而且还有美丽的画面。”“可是电视里的叔叔不会抱我。”儿童文学为亲子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它所建立的是一种人与人的机制,这就意味着这是一个温馨的情感交流过程,孩子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来自成人世界的温暖和安全,而电子媒介所建立的是一种人与机的机制,它缺乏感情的温度,难以满足儿童的情感和成长需求。
三、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现代社会的人们读屏多于读书、读图胜于读文,想象相对贫乏,思维往往流于浅表化。不可否认,视觉符号是现代文化的一种直观形象的形式,它丰富了儿童的认知环境,但过多地接收图像可能会抑制儿童的想象力。首先,电子媒介以其高密度的强大视听形象冲击人的感官,使受众主体性逐渐弱化,导致人们社会反应的直接简单,思维极易处于停滞状态,儿童常常在电子媒介世界里耽于耳目之娱而疏于潜心思考,这对他们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开发无疑是一种桎梏。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里斯在《媒介心理学》中所言,“快节奏的儿童节目使儿童没有时间来思考和发挥想象力。”其次,电子媒介呈现信息的方式主要以图像为主,图是直观形象的符号,给儿童留下的想象空间极其有限。相较而言,阅读是一个以语言为中介的思维和想象的过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认为,阅读在人的成长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人的心智成长、想象和情感培养,都离不开以语言为中介的阅读活动,这是网络和电视等其它电子媒介所难以取代的。的确,阅读能力和方法并非短时间内能掌握,它需要多年的积累和练习,包括许多不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的次序是根据语言、语法和风格的难易程度递增的。在阅读时,儿童可以自由地控制阅读的进度、时间和地点,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想象,儿童文学构造的是一个宁静的文字世界,文字的抽象性给儿童留下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儿童在接触书籍时,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和全身心的投入,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可得到良好发展。文学形象因其多义性和朦胧性的特点,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影视图画形象通常是直观的、与感性的世界相联系,对于想象力发挥有较大的限制,这正是文学无法为视听文化所取代的魅力所在。儿童正处于想象力最为丰富的时期,儿童文学可以满足儿童泛灵性的或自我中心的思维逻辑和游戏精神,儿童可以忘我地沉浸于充满想象色彩的文学世界里,在文学的世界里张扬奔放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儿童阅读接受儿童文学的过程是一个再造想象的过程,从抽象的文本语言文字出发,儿童需调动起记忆储存的表象对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进行联想和想象,重新加工和改造,将文字转换为抽象的道理或形象的画面,这是一个双向的、主动的过程。而电子媒介对儿童而言无需历经如此复杂的转换过程,其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图像输出,儿童不需要具备阅读、思考能力便可被动全盘地接受。此外,优秀的儿童作品中蕴含着大量天马行空的奇异想象,不仅迎合了儿童的富于幻想的心理特点,也把儿童的想象引向了更为广阔奇异的天地。例如卡达耶的《七色花》中的七色花充满了魔力可变幻出如愿的事物;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知恩图报的小金鱼一次次满足了渔翁的要求,并惩戒了贪得无厌的老太婆;凯瑟琳•罗琳的《哈利•波特》在现实与魔幻世界双线交织的时空环境里展开善与恶的矛盾对立的故事,给儿童亦真亦幻的审美享受。诸如此类的儿童文学文本蕴含了丰富奇异的想象力,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和想象的空间。四、提升儿童的母语意识和读写能力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良莠不齐的西方文化信息借由各种电子媒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民族语言和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语言文字曾经所扮演的文化启蒙角色受到了威胁,视觉文化可能将取代语言文字成为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现象。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电子媒介降低了对儿童读写能力的要求,长期采取视听图像的接收方式,会造成儿童在成长的起点便缺乏读写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网络过早进入儿童的生活,使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语言也烙上了网络特有的一些印记,如网络语言“偶”“囧”、“酱紫”等的使用,而这些词汇的运用较为不规范,容易引起歧义,降低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质量;另一方面,当儿童习惯于以图像直观的方式去认知世界,极易产生对文字的陌生感和书写惰性,读写文化的危机势必产生。因此,培养儿童的母语意识、提升儿童读写能力、弘扬本民族文化迫在眉睫。儿童文学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培养儿童的母语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与文学作品借助于语言工具表情达意不同,电子媒介以图画、动漫等象形媒介构成的符号世界,因其形象直观而对语言文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可以预见的是,在电子媒介泛娱乐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极有可能因长期接触电子媒介而淡化对母语的感情,在运用汉字书写或表达的能力方面也会逐渐退化。而儿童文学是以语言媒介及其构筑的形象而存在的,这种存在为儿童提供了学习经典语言的机会,此外,儿童文学作品运用的是优美浅显、丰富生动的书面语言,十分贴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表达更趋规范准确,因而有利于儿童语言的习得,而且儿童文学作品提供的是情境化的语言,贴近儿童的生活,可以直接成为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范本。因此,儿童若自小亲近文学,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对于增强儿童的母语意识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将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可以借鉴的案例是,时至今日,丹麦人对于安徒生童话的阅读仍然非常重视,德国人对于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备加推崇,个中缘由除了因为这些作品适合儿童阅读之外,还在于他们认为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代表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阅读这些作品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母语意识和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文学话语是一种与电子媒介相对抗的话语符号,它所承载的主题意蕴和丰富内涵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挪威儿童文学家乔斯顿•伽德尔所说,“电子毒贩子”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和游戏的需要,剥夺了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人正设法从儿童文学作家那儿“窃取”生动的词汇和故事,但不太可能得偿所愿,因为故事太坚韧太强大了。的确,故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引导儿童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实现童年再现的重要方式,王富仁也认为,人类是在不断追寻童年的梦想中实现自己的精神净化的。在当今社会,儿童文学变得尤为重要了,它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文化领域。它具有独立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是包括学校和家庭教育等在内的其它任何东西所无法替代的。很显然,电子媒介语境中儿童文学在呵护童心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探寻儿童文学对于当下儿童的成长价值,并不意味着将儿童隔绝于现实世界之外,问题的解决在于如何在复杂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下形成互利共生的文化空间,在克服电子媒介负性影响的同时,有利地推动儿童文化诗学的发展,而将电子媒介作为儿童文学传播的有效载体将会是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
作者:郭群 黄紫绿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福建省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