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将进酒朗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少年如诗。十三四岁,花一样的年华,诗一般的年龄。诗歌,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应该成为滋养少年成长的肥沃的土壤。我多希望,孩子们能乘着诗歌给予他们的轻灵的翅膀飞翔。
诗歌简约而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而忽视了学生的诵读与体悟。由于教师细致的咀嚼和灌输占去大量的时间,学生就失去了更多与文本接触的机会,沉溺于支离破碎的解析中,不能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感知和把握。鉴于这种认识,作为普通的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一些活动,力所能及地做我能做的一点事情,目的只是想把诗歌这一语言的精华送给孩子们,希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一点兴趣,增添生活的诗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我们举行了多次诗歌朗诵会。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所选现代诗篇较多,如《七子之歌》、《再别康桥》、《回延安》等。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抽签进行现代诗歌朗诵会。比赛之前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准备时间,比赛时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齐上阵,这样就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一次锻炼的机会,而且对于那些怯于开口的学生更是一次很好的促进。朗诵的形式是多样的,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以及本组特点进行设计。学生们充分显示出他们的聪明与才智,配乐朗诵式、合唱朗诵式、男女分诵式、一人领诵式等,精彩纷呈。
我们又举行了一次古代诗词朗诵会,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自主选择一个专题。而且,本次诗歌朗诵会我还给学生提了一个新要求,在背诵之前加一段开场白或在结束时加一段结束语,二百字左右。一组准备了李白诗专题,背诵《将进酒》和《蜀道难》,六位同学合作背诵了这两首长诗,很不容易。四组背诵了杜甫的“三吏”、“三别”,一人一首。五组背诵了词六首。其他小组则选择了咏秋词专题、苏轼词专题、辛弃疾词专题、李白诗专题、咏荷诗专题等。
刘阳同学在周记中记下了自己的紧张以及这次朗诵会的盛况:“今天语文课上的古诗词朗诵会,可谓是多姿多彩。每个小组上场都会给观众带来小小的惊喜与小小的惊讶,同学们的情绪都特别的高涨。轮到7组的时候,我就特别的紧张,感觉血液在沸腾,心儿像小鹿一样咚咚地跳,待到我站起身的那一刻,心已经跳到了嗓子眼。看得出来,我们的组员也很紧张。韩诚第一个朗诵就卡了壳,字都是一个一个跳出来的;还有张雅婷,本来在台下背得滚瓜烂熟的《月下独酌》,到了台上却又一遍又一遍地看;当然还有我了,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我知道当时我的脸已经堪比红苹果了,滚烫滚烫的……我们组的闪亮点当属马靖宇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他一开始背,同学们的情绪就直线上升,还没背完,同学们就已经掌声如雷了。一首《将进酒》被他背诵得豪放激昂、淋漓尽致,同学们掌声连着掌声,带着赞许,带着鼓励……”
诗歌朗诵会很精彩,学生们的解说词也同样精彩:
一组的解说词:我们是一组,今天给大家展示的是李白专题。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被称为“诗仙”。他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放气魄,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不羁,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大气。我们所背诵的就是李白最富盛名的两首诗――《将进酒》和《蜀道难》。
再看看我们活动之后的小作文,孩子们的才气扑面而来。他们对于诗歌的感悟令人惊叹,并由诗及人,对于诗人的认识也颇为深刻:
辛弃疾是豪放派的大家,他的词向来酣畅淋漓、气势磅礴。苏轼也的确是豪放派的先祖,意气风发。两人奔放的情感,透过清雄的字句飞射而出,如焦热后的滂沱大雨,浇灌人心,清凉顿时氤氲胸怀、日久难消。
而李白杜甫的群诗荟萃也值得寻味。李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杜甫也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诗仙与诗圣的感情交汇,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当今的英雄才子,把思想留于诗词之中;昔日的香山居士白居易,把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融入笔墨之间。读着他们的词,思想、情感渐渐浮出水面,不用浓墨重彩,却能深入人心。
诗仍是往日存于宣纸上的文字,词仍是词人遗存的痕迹。写它们的人已不在,但我们的声音可把他们召唤。透过美丽的声音,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感受到诗者的到来。
诗歌朗诵学生们的收获颇多。
1.诵读诗歌,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2.分析诗中体现的诗人形象。
教学重点:“情乃诗之胚”,重点体会诗歌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诗句分析诗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诗和酒相从相随,有着一种天生的缘分。长安城中风流倜傥的饮中八仙朝我们迎面走来,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
李白好酒,很多作品都是在酒意正浓时,一气呵成,读来带着浓郁的酒香,他不仅自己爱喝酒,而且爱劝人喝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白,走进一次盛宴,去领略李白劝酒的艺术――《将进酒》
二、品感情,自由朗读文本,自主把握诗歌的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读诗能培养我们纯正的文学趣味。”让我们用琅琅书声亲近文字。
1.学生朗诵秀。请学生推荐一位同学朗诵诗歌。
2.听朗诵录音。推荐任志宏朗诵版本。
小结:教师暂不做评价,请学生点评。学生读音准确,有情感的起伏,艺术家的朗诵更是情感饱满,注意了声音的起伏,做到了抑扬顿挫。
然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声音的抑扬顿挫,源自于情感起伏、变化。朗诵有感染力,必须对诗歌情感有准确把握和深刻体会。
3.引出问题: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解释“基调”,贯穿诗歌始终的情感倾向和情感态度。)请学生选择合适的表达情感的词语概括,并从文中找到依据,说明理由。(感情基调:“愁”。)
4.疏理诗歌的情感线索:悲叹―寻欢―愤世嫉俗―狂放―愁苦
悲叹:“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因年高,白发生而悲,不禁让人思考,是什么让早上的青丝,在晚上就变成了白发,仅仅因为年龄的增长,人到暮年而背吗?
寻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所以李白不忍光阴虚度,纵情享乐,尽情欢娱。他的方式便是“喝酒”。虽然这里说“得意”,其实更是深深的自我解嘲,按照当时的“成功学”,此时的李白不仅不得意,反而在功名上是失意的,但是他乐观、狂放,谁又能说他不是生活的勇者和胜者呢?
愤世嫉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被暂时的不顺压倒,不被现实的黑暗吓倒,极度的自信,相信终有一展才华的机会,金钱乃身外之物,散尽还会再有,洒脱当如李白。
狂放:“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钟鼓馔玉”代表是富贵的生活,这种富贵在古代就是官宦身份的代表,李白把功名看淡,把财富看淡,只想做一个因为“酒”而留名千古的“饮者”,难怪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他“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狂放至此无人能及。
愁苦:“与尔同销万古愁”,我们不知道李白的愁绪有没有经过这次痛饮而消除,但是从这里看出,李白有“万古”的愁绪,毋庸置疑。他渴望消解,渴望超脱,没有沉溺在无尽的愁苦中不能自拔,他有积极的改变的诉求。这也是李白洒脱个性的体现。
三、悟形象,从情感起伏变化中,读到了怎样的李白形象
我从 读到了一个 的李白形象。
(给一遍朗诵的时间,相互讨论,注: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言,言明理由。)
学生生成预设:自信,自负,豪放,洒脱,愁苦……
如:我从天生我材必有用,读到了一个自信的李白形象。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饱读诗书,渴望济事,虽然仕途不顺,但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终成一展抱负。
四、探实质,诗人的愁绪,是否消解?
诗人驾文字之舟,承感情而来,抒发人生大义。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与诗人的经历和人生态度有必不可分的联系。
其一,人生关键词: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30岁初入长安无功而返
42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奸佞当道赐金放还
52岁与友畅饮作《将进酒》
人生在得意和失意间游走,他是一个出色的诗人,但绝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其二,对功名的态度:他始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面对现实的不如意,又“但愿长醉不愿醒”。
其三,对利禄的态度:对金钱“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
结论:李白是个旷达其表,悲愤其里;是个洒脱其表,郁结其里;是个狂放其表,愁苦其里的人。他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一方面受着老庄虚无主义的影响,求仙问道,钟情山水,豪迈、洒脱,飘于空中,不接地气,是一位谪仙人。另一方面受着孔孟思想的影响,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无法真正放下。
然而,李白让人为之动容之处正在于它的这份放不下,让他不仅是一位仙人,而且是一位具有现实情怀的有责任有担当的大丈夫。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黄河历史、地理知识和黄河精神的内涵。
2、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感情朗读的技巧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体部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
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了解背景,走进作者。
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汇报,教师课件展示,进行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欣赏《黄河颂》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字词积累,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四、研讨探究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做是一个序曲,这一部分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幅图画让你感受到黄河怎样的精神特征?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些特征?
2.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3.在“颂”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哪一个词语统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4.最后一段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体思想是什么?
五、小结课文
六、欣赏《黄河颂》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诵并学唱《黄河颂》
2.拓展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概述上节课内容,组织《黄河颂》的朗诵表演
二、学唱《黄河颂》
三、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
四、再组织学生欣赏并演唱《保卫黄河》并讨论:为什么保卫黄河就是保卫国家?目标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黄河颂》
五、延伸阅读、深化主题
1、诗词积累
(1)欣赏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古典诗词。
(2)教师小结补充。
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还。——李白《将进酒》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焕《豋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豋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作业设计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阅读诗歌的诗词部分,完成下面练习。
①“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在语文教学,尤其在中国古典诗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新课程标准对诗歌与散文教学的要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语文教学,尤其在中国古典诗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在教材中我也会经常看到反复朗读课文的字眼,但当时自己对此体会不深。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增加与对诗词鉴赏的理解,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也深深地发现离开了对原文的认真朗读,一切分析、解说、都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若能以读带讲、边读边品,也许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完美的教学方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一扫传统教学大胆尝试以读带讲、边读边讲的方法,结果达到了“双赢”。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读好诗呢?首先,必须扫清文字障碍,解决文中的生字词。连字都认不全,读出白字,那诗词的意境就全都没了。其次,用朗诵法时教授本诗分为三个层次:入境、入情、入神。三个层次逐一递进,难度也越来越大。
一、入境
“境”,指的是环境。就是说要知道作者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什么情感。读懂诗词的字面意思,在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图像,并把自己置于景像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握语调表达出那种环境,营造出诗词中的气氛。
首先了解背景可入境:《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与另一个好友元丹丘在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把酒赏月,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报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其次,看作者所选的意象,由意象组成的图画。诗一开始有“黄河之水天上来”,汹涌澎湃的黄河水从天上倾泻而下,气势恢弘,然而后一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人由水的流去联想起时间的不复返,豪迈中的悲怆更让人同情;然后是诗人“高堂明镜”在“悲白发”,人生的可悲可叹浓缩到了早晚之中,不由扼腕。进入李白的瞬间喷发的情境对整首诗情感的把握非常重要,就要先入图。当然,光体会这环境是不行的,只有将这隐藏的意味拿出来才真正能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二、入情
诗人追求对外部事物的机械再现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而是透过字里行间表达出他们的某种情感才是其写作意图所在。读诗的人,只有把这种情感读出来才能真切地让读者领悟到这诗词的内涵。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
一起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时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与君同销万古愁”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起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三、入神
关键词: 古典诗歌 教学策略 诵读 诗境 主旨
在诗歌的国度里,古典诗歌以其含蓄蕴藉、瑰丽多彩的风姿与汉赋元曲争奇斗艳,与明清小说比翼齐肩。那么如何将这种流动美的文字代代传承下去呢?其实,诗歌教学是有章可循的,依据其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把流程设计为七步:指导诵读,体悟诗境,明确主旨,辨明手法,美读涵咏,强化背诵,拓展延伸。期望借此给学生一双翅膀,让他们在诗歌的国度里自由飞翔。
一、指导诵读
(一)读准字音
例如《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中加着重号的字较难读。可先正音,再让学生试读。还要注意不增减、颠倒、重复字,只有读得准,才可能在默写中写得准。
(二)划清节拍
诗歌诵读讲求平仄对仗、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三言句子连读即可,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四言句子采用二二节拍。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五言的节拍方式有两种:二二一和二一二式。前者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后者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七言的节拍也有两种: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式。前者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后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诵读时每个节拍后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就容易达到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三)读出重音和声调
读鲍照《拟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两句,重音应落在“岂无感”和“不敢言”上。诗人的愁绪在“岂无感”的反问中达到一种,声调自然是激昂上扬的,然而有感却不能发,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体现在“不敢言”中,声调应是低沉降下的。若注意了节奏鲜明、音调的升降、语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让诵读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那么整个朗诵就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动人心弦。
(四)读出情感
此层次的朗读应在全面理解诗歌之后进行,也就是后文提到的美读涵咏。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表现的是宴饮时热情劝酒的场面,读时必然要轻快欢畅。而“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描写的是天崩地坼、惊心动魄的场景,读时要紧张急促。读《长恨歌》,当诵读到明皇与杨妃相伴相守的内容时要带着轻松愉快的情感,但当读到安史之乱发生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句子时,情感应是紧张的。读出情感是一切诵读的最高境界,这既是朗诵者与作者产生的心灵共鸣,又是听众与诗作产生的情感共鸣。
二、体悟诗境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这是诗歌赏析的第二步,就是要置身于诗歌的情景中,体会和感悟意境美。联想和想象是必不可缺的手段。赏诗时,应鼓励学生调动以往相关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必要时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去引导,还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绘画和音乐等艺术手段为想象创设情境。
三、明确主旨
诗歌主旨的表达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式
把握主旨几乎无需知人论世,读懂了诗句也就触摸到了诗人的情感。如《长恨歌》的一个主旨就是称颂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坚贞的爱情。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歌咏的是归隐山林的情怀和志趣。《李凭箜篌引》描写了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和乐曲的美妙动听。以这样的方式表现主旨的写景咏物诗居多。
(二)间接式
这类诗歌主旨的把握完全要借助知人论世。如《长恨歌》的一个主旨就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联系安史之乱,这批判的内容不难理解。又如《拟行路难》,结合作者的出身和生活的时代就会发现:魏晋南北朝时实行门阀制度,这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这一不平等的制度阻挡了那些有才华且出身寒门的人的取仕之路,鲍照就是其中的一位,所以诗人借诗篇传达出自己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
(三)半直接式
就是诗歌在字面上传达出诗人的一部分情感态度,而另一部分则需要读者知人论世才能得出来。如《长恨歌》的一个主旨就是既称颂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坚贞爱情,又批判了唐玄宗“重色”误国。
四、辨别手法
古典诗歌中艺术手法多样,这也是高考的一个考查点。对手法的辨别绝不是在明确主旨之后进行的。恰恰相反,在理解诗歌意思、体悟诗歌意境的过程中,若不辨诗中手法的运用,就很难正确感悟诗境、明确诗歌主旨。辨析诗歌手法不是学习诗歌的终极目的,这一切都是以感悟诗人情感、接受美的熏陶为最终目标的。
五、美读涵咏
即前文提到的有感情地诵读,也称为情读。新课改关于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当学生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与诗人产生共鸣并获得审美感受时,诗歌教学也就成功了。
六、强化背诵
如何背诵古典诗歌更有效呢?其一,抓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可是背诵篇目的领头字词,也可是背诵内容的关键性动词。例如“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记住一系列动词:燎、消、呼、侵、窥、语,那么背诵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二,理出思路。诗歌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背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背诵的整体思路可以是梦游之因、梦游之境、梦醒之感。其三,复习回忆强化。背诵本就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记忆曲线降到波谷的时候要及时复习,才不至于事倍功半。
七、拓展延伸
在哈尔滨汽轮机厂有一个本着“求实、进取、奉献”的精神,践行“为梦想,行万里而不倦;为明天,知天下以修身”理念的社团。这是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社团,由一群有着共同爱好的人才组成,每次参加上级部门及公司活动之前,大家都对使用的稿件认真校对、反复斟酌。她有着科学、严谨、有力的社团章程,在公司的领导下,迅速成长为公司宣传战线和文化演出活动中的骨干力量,这是和成员们的奉献和努力分不开的。
在一次参加哈尔滨市总工会举办的以“大国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朗诵比赛之前,社团的一名成员,对在车间征文提供给自己的稿子,经过反复改进后,虽然已经打磨得很好了,但他觉得还是没有更为深入、全面地体现哈汽人的工匠精神。于是他深入车间一线,来到这名模范身边亲自对其进行采访、交流,跟随先进典型人物一同进行生产活动,亲身体会在这过程中的每一处点滴,成了模范身边的“跟屁虫”。终于打造出了令自己和领导都满意的稿子,并获得了此项比赛全市第二名。
社团团长李锐是一名古诗词的“铁粉”。在2014年哈尔滨市总工会举办的第二届职工读书季朗诵比赛上,为了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他反复揣摩当时诗人创作作品的心境,翻找了许多史料和艺术家们对该作品的演绎资料,甚至在一个休息日特意为此小酌一番,让自己“微醺”,搞得妻子以为他“发了失心疯”!他就是用这种办法穿越时空,深入诗人当时的精神世界,把这一作品真正的用心雕琢,用心表演。最终,他获得了本次比赛单人节目第一名的好成绩。
社团成员中此类“痴迷”现象有很多。有成员之间为了原创作品争执不下的;有为了一句精彩语句当场拜师的;还有两人都对自己的作品满意,为一较高下而打赌一顿午饭的……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现任行知社团长的李锐,年纪虽然不大(35岁),已经是哈汽公司团委青年联合社团支部的书记,同时也是公司设备处的一名维修钳工,也是现在行知社的创立者。当记者问到成立行知社的初衷时,他对记者说道:“把公司在演讲和朗诵方面的有兴趣的团员青年团结起来,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为公司挑选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骨干年青的力量,为公司发展作出贡献,也为了能给优秀的青年人才一个发展的空间,培养中坚力量!其实最早社团管理没有这么严谨,我在2013年前后改组社团之后,在公司团委的支持下定立了社团理念和发展思想,有了长期目标,朝着为公司打造精品社团,提供优秀人才的长期目标迈进。”
社团也十分重视成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工作,近年来多次聘请专业人士举办播音知识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成员的播音、朗诵水平,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目前社团有26人,社团成员学历水平^高,普遍为重点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社团能够多次代表公司参加省、市、集团公司等各层级的相关比赛,并获得骄人的成绩就是证明。
2016年,行知社举行了哈汽公司首次社团徽章暨团长任命仪式,大大加强了社团全体成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增强了社团成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在哈汽社团发展的历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哈汽公司工会对行知社团倾情注资,大力扶持,着力培养社团在演讲和朗诵领域的人才,使社团成员在专业领域内积累经验、提高素质,使社团能良好履行为公司发掘优秀青年骨干力量,全力配合公司团委工作,为公司党委宣传部广播站推荐播音员以及为公司展厅推荐讲解员,向公司工会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市等各级政府组织的演讲、朗诵、辩论等比赛活动的社团职责,达到为公司培养骨干人才的目的。
“行知社”成立十年来,虽然每个成员都有着牺牲休息时间和节假日排练演出的经历,但社团成员没有后悔,没有怨言,一直坚持着走到了今天,才取得了现在的成绩。善行者,知天下,乃可为大事。“行知社”将继续在公司团委的领导下,为哈汽公司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公司重回一流,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屈子赋离骚、陶潜诗田园、杜工部、李青莲、坡、辛稼轩,千古诗人各领数百年。古代诗文诵读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新风尚,辽宁省灯塔市(以下简称“我市”)也借着这股东风,先后举办了:“第一届小学语文学术年会”“中秋诗文诵读会”“新年诗文诵读会”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这种把古诗文诵读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做法,深受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喜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语文知识的积淀,还增强了表演能力,一举多得。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它要求我们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少年时代记忆的内容往往能终生不忘,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让每一名学生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让他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河中游弋,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诵读得法对于这项工作来说,非常重要,与圣贤同行,与经典同在,我们做好了准备。
一、让诵读之花开遍校园
辽宁省灯塔市沈旦堡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近年来一直在校本课程中采用课外阅读以及古诗文诵读作为主要内容,自编教材,为不同年部的学生定下不同的诗文内容,每当晨读和午读时间,校园内都充满了悦耳的读书声。
(1)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热爱诗词,才能读出韵律,背出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诗歌的背景资料是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如背诵杜甫的《登高》,诗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为抒情。学生只有了解了杜甫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才能激起兴趣,学习诗的内容。还有些诗,是有故事的,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张继赶考落榜,返乡途中作诗《枫桥夜泊》,没想到这首诗却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2)正音。这是读好诗文的先决条件。古代诗文博大精深,在阅读课外诗文篇目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准音节,利用字典、课外书等工具,把音读准,正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样才能在读中体会诗词的含义。
(3)诵读悟情。课外诗文的诗意不必像课内诗词那样逐字逐句地的理解其中的深意,我最常用的做法就是品读。以多种形式练读,如小组读、指名读、读名句比感情、轮读等做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个别难懂的地方,只需教师点拨即可。
(4)背诵展示。在熟读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学生背诵的兴趣,在多样背诵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语感的熏陶,在班级内开展朝代及诗内容连线比赛,以及小组抽签背诵经典诗文比赛,这样可使学生对一些名词佳句印象深刻,对已经背诵熟练的古诗进行复习巩固,不易混淆。
二、让诵读新风吹向舞台
我市及我校都对诗文诵读活动异常重视,所以在诗文诵读表演方面,也需要教师下足工夫进行编排。首先,表演形式要配合诗的意境展开,这样学生才能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在诵读中提升自身素质,积累语文素养。如表演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咏酒的诗篇,极具个性,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气势潇洒。于是我编排学生进行饮宴场面的表演,配合气势恢宏的吟诵,效果非常好;再如表演徐志摩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于是在表演中,我加入了配乐与舞蹈的元素,两位女孩在透明伞下翩然起舞,更加烘托出了那淡淡的离愁。其次,表演中的朗诵比普通的背诵、吟诵更难,除了要做到字正腔圆,还要配合诗歌的感情,或高亢、或委婉,尺度很难拿捏。因此形式要多样,如吟诵曲调隽永的宋词,适合单人表演,而边塞诗适合铿锵有力的齐诵,我还把太极潇洒扇的武术表演融入到边塞诗的朗诵中,学生朗诵时能配合动作发力,韵律感强,创意独特。
甲:敬爱的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甲: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我们心情激动,神采飞扬
乙:在这神圣的校园里,我们朝气蓬勃,茁壮成长
甲:感谢您,光复小学,您是我们展示才华的舞台!
乙:感谢您,光复小学,您是我们课外生活的乐园!
甲:在您温暖的怀抱里,我们尽情享受着童年的快乐,
乙:在您博大的胸怀中,我们自由放飞着美丽的梦想!
甲:看,那优美诱人的舞姿;
乙:听,那悦耳动听的琴声!
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让他们带领大家走进一个五彩斑斓的快乐世界!
甲: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首先请欣赏林子涵为大家朗诵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将进酒》。
乙:美丽的池塘,如梦如幻的景色,动听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月色下的荷塘吧。请听宋嘉仪给大家带来的歌曲《荷塘月色》
甲:葫芦丝是一种音色非常优美的乐器,请听栾琳为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葫芦丝表演。
乙:走过乡间的小路,来到门前大桥下,“咕嘎——咕嘎——”游过一群鸭。请欣赏吕峥同学的舞蹈《数鸭子》
甲:我们已经学了几年的英语了,咱班有几个同学英语学得特别棒,下面有请尼赫为大家演唱一首英文歌。
乙:“永远不要放弃”是种坚定的信念,也是一种可贵的自信。请欣赏董宇航为大家带来的故事《永远不要放弃》
甲:哆啦a梦有一个神奇的大口袋,那里一直是我们的向往。请欣赏金美涵带来的歌曲《哆啦a梦》
乙:爸爸妈妈
是最爱我们的人,他们的爱藏在温暖的怀抱中,请欣赏徐欣格带来的舞蹈《爱我你就抱抱我》
甲:一段欢快的舞蹈让我们赏心悦目,下面訾明道的英语笑话,一定会让同学们开怀一笑。
乙:马头琴声如泣如诉,摇摆非洲节奏明快。接下来请欣赏许瑶和勾翊竹精彩的舞蹈表演
甲:我们班的同学真是多才多艺,下面请欣赏苏曼荻的电子琴独奏《紫竹调》,这是一首优美的古曲,请同学们用心的倾听啊!
乙:托起梦想,让她的名字在未来的天宇闪亮。
甲:踏响大地,让童心趁着梦想飞翔.
合:“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乙:我们今天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循循善诱,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培养。
甲:我们身上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老师的滴滴心血。
乙:正是因为有了老师的辛勤付出,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成长,
甲:正是因为有了老师的无私奉献,才会有我们今天的才艺展示。
一、朗读式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运用方法
朗读式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法宝,也是老师的艰巨任务。在这一方法运用中,它的技巧是多样的,形式是多变的,因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特殊矛盾特殊分析。首先,在朗读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班级朗读的良好习惯和风气,有了大环境的铺垫,学生才能更愿意地去进行朗读和体验。其次,在施教过程中,老师主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朗读时,老师通常会根据课文的特点,题材来选择相应的朗读语调,朗读节奏,使学生掌握朗读要领,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在朗读时可以采用对比导读,理解导读,模仿跟读等等多种方法,旨在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最后,朗读的形式是多变的,有集体合读,个人朗读,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对待感情细腻婉转的诗词,教师多采用配乐的方法,或者是吟唱,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对待一些戏剧文字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例如老舍的《茶馆》,的《雷雨》。总之在一系列的训练方式中,学生总能体验出语文的独特滋味。
二、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
朗读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身心结合的锻炼方式,而且朗读方法多样,技巧颇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朗读教学中,不是盲目乏味地让学生“死读”,而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在不同程度地参加着活动。例如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嘴巴在读,脑中在思考,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地集中着,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课文,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同时也是学生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自己的感性认识最终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说朗读式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初中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具有莫大的帮助。
三、朗读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学习兴趣
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它只有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才能获得,如何训练?那就是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方法,是把握文章感情的基础。语感便是在学生坚持不懈的朗读下形成的,语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对我国古老的诗歌认识上,朗读和语感便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诗经》中的美丽诗词,也正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才将那温婉或者是凄凉的所感之情完整地体现出来。无论是“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美好描写,还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低低,通过朗读,总能品出别的一番滋味。抑扬顿挫的语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渐生成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快乐自由地学习,无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健康的心态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朗读式教学可以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最难的部分就要数古诗词的鉴赏了,而古诗词的鉴赏也正是考验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纵观初中教育的这一环节,学生们往往“谈诗色变”,诗歌真的很可怕吗?答案是否定的。诗歌作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产物之一,它的节奏和韵律,它的意境和思想都被古今之人乐此不疲地探讨着,研究着。诗歌最初是靠音乐流传下来的,它被当成唱词,吟唱在大街小巷。所以,现代教育依然不能忽视诗歌的朗读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把握诗歌的主题意境是老师的重大任务。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流露出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无限惋惜之情;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道出诗人心里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凄凉。诸如此类的感情抒发,学生在朗读时自然有自己的深刻见解,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在朗诵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对中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极大的意义。
作者:林艳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二中学
2016年9月24日上午,位于汕尾市城区三马路上的关帝庙,彩旗招展,锣鼓喧天。这座2010年正式重光,揉合南北建筑风格与众多岭南装饰艺术于一身,威严震慑人心的庙宇,此刻内内外外都是一派喜庆。庙门外五彩斑斓的彩狮频频起舞,而正前方不远处的戏台更是人头攒动,鞭炮齐鸣,汕尾关帝庙理事会成员、汕尾各界代表怀着欢欣喜庆之情,迎接贵宾们的到来!
用理事长黄光生的话来说,当天来的是“人间的关公”,94年版《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扮演者陆树铭先生,他饰演的关公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演关公走红后,陆树铭又在多部影视剧中扮演重要角色,红遍大江南北,从2014年开始担任武财神关公的形象代言人,由他自己作曲作词并演唱的《一壶老酒》更是感动了万千国人。
当天前来的还有画关公出名的著名军旅画家金伟展。金伟展笔下的国画关公,布局严谨,形象传神,形、神、气、韵都与众不同。其中两幅国画关公《气贯长虹》与《马到功成》随“神舟十号”飞船升空并安全回收,之后被国家所收藏。而2016年9月15日发射的“天宫二号”,也搭载了金伟展的两幅全新《气贯长虹》画作,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对接后,航天员携画作一起,在一个月后返回了地面。
当天来宾还包括中央电视台导演、千手观音总导演林琳等10位艺术家。这个文艺界参访团可谓声势浩大,一行人风尘仆仆来到关帝庙,以汕尾当地的民俗仪式进行了参拜,其中金伟展明烛,陆树铭读祝文。仪式过后,他们谈起在当今社会中关公精神的现实意义。陆树铭表示:“在当下这个社会,我们要提倡关公的忠义,还有一个诚信,如果我们民族把诚信丢失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非常可怕。”而金伟展则感觉关公文化可以助力打造和谐社会。“关公文化可以打造诚信经济和诚信文化,当今社会关公文化是缺失的,应该弘扬,关公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
除了谈及关公精神,嘉宾们也不约而同地流露出对汕尾民俗中“关公文化”风采的欣赏与喜爱之情。陆树铭感叹在汕尾学习了很多,如祭拜时候的祭典民俗,吹唢呐、点鼓、唱诗歌等等。林琳导演更是啧啧赞叹:“这风俗很好,因为这样的民俗慢慢越来越少了,我希望这种民俗越来越多,发扬光大下去”。
谈起参访团与汕尾关帝庙的缘份,纯属机缘巧合。今年一月,金伟展在汕尾企业家林志超先生推荐后,来汕尾关帝庙参观,金先生对汕尾关帝庙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汕尾关公信仰民俗的精神内涵留下深刻印象,并当场为关帝庙挥毫留下墨宝。
而此次文艺界参访团原来是应海丰县的长林慈善会邀请前去海丰演出筹款,在演出之后受黄光生理事长邀请前来参观关帝庙,本来一行人行程紧张,在当晚就要乘飞机赶赴西安进行第二天的演出,但凑巧对方因故要推迟两天,才成就了9月24日当天晚上隆重的欢迎酒会,这一切,可以说是冥冥中的安排。
在酒会上,一众嘉宾与关帝庙理事会成员、关帝庙顾问、汕尾地区企业家与当地信众代表一起,围绕关公文化和关公美德开展互动。会场上,由汕尾老干部局组织的五十至七、八十岁的大娘大爷,身着红色衣服整齐壮硕,满怀感情地合唱城区原政协主席吴大集作词的原创歌曲《一个神奇的故事》、《汕尾你好》等等。台下的陆树铭为汕尾人民的热情所感染,有感而发拿起酒杯上台祝贺,高亢朗诵李白诗《将进酒》,并高声演唱其作词作曲唱红大江南北的《一壶老酒》,把酒会推向,全场鼎沸,合唱团与群众都上台与陆老师互动。
此时此刻,陆树铭老师被汕尾民众对关公文化的认同感和着力宏扬的精神深受感动,当场拿出夫人从香港购买,戴了三年的心爱的太阳眼镜,饱含激情的说:“为了支持汕尾关帝庙二期建设,将义拍这副原价几千元的太阳镜,所得善款全部捐给关帝庙!”话音刚落,全场竞拍声此起彼落,几个回合后,由汕尾企业家钟友锡投得。在钟先生上台领取太阳镜时,陆树铭老师与他深情一拥,全场掌声雷动。军旅画家金伟展老师也被深深感染,随即从他带来展示的十幅关公画作之中,精心挑选出二幅送给关帝庙,其余以最低价出售给现场企业家,之后再转送给关帝庙进行拍卖,以支持二期工程建设。同行的艺术家也拿出自已的原唱片进行拍卖,为关帝庙建设捐款,场面感人至深。
当天晚上拍卖所得的款项除了用于关帝庙的建设,也会以各种方式回馈汕尾人民,关帝庙在汕尾的土地上,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淳淳民风孕育了他,关公的精神内涵鼓舞了汕尾人民,也令嘉宾们感触颇深。正如陆树铭离开汕尾后发来的感言称:“汕尾.....最后一片净土!在那里你会感受到最简单原始质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地方的民风会让在大城市待惯的人感到无比的温暖,会因为你的某些思维而感到羞愧!再见汕尾!“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41-01
情感是启发、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让学生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些正是语文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之间有着很大的正相关,而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态度则是和任课教师有极大的关系。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只有当教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饱含人生阅历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才能感染和激励学生,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一、教师要以情动情
教学活动总是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所以教师讲课必须带着激情,进入角色,以情动情,以情感人。
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先引入“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以故事导入作家作品,点出苏词雄浑开阔、奔放旷达的豪放特点。然后教师可以用抑扬顿挫饱含激情的朗诵,展示词的丰富内涵。即使是课堂讨论、学生回答、朗诵等环节,如果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着学生感情的心弦,使他们深入领会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学生就会调动起高昂的学习热情,教学任务也就能更快更好地完成。
新教材当中选入了很多优秀的现代诗歌和散文,如《再别康桥》、《记忆》、《花未眠》等。如果教师只是按照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即使教师准备得再充分,恐怕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因为,学生并没有学习这些美文的兴趣,于是,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木然无感。诗歌、散文重在以情感人,而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作品的意境,更谈不上去体味其中的情感。所以,教师应通过背景介绍、配乐朗诵、教师范读、学生范读等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步步导入诗的情境,让学生在心灵上真正达到与作家、作品的共鸣。理性的把握,感性的体现,更为深入、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的真情实感可以在作者与学生的感情间架起一座桥梁。一个好教师必须能够及时调控学生的情感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要想一节课成功,只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想象推向新的境地。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对教材烂熟于心,使自己成为语文学科的化身,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意识信号――表情、速度、停顿、眼神、语调、动作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利用各种感觉通道接受教学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巧设音乐情境
课本上的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惆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作品中那些蕴涵丰富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应当紧紧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情感。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人处在乐观的环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处在悲伤的环境中就会产生痛苦的情感;我们在看小说或电视剧时不是常常伴随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欢笑或悲伤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形成乐学的环境;耐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王国,使学生在轻松中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寓教于乐,寓美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如沐春风,获得愉悦和满足,促使学生的知趣、理趣、语趣与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
怎样创设这种情境呢?如讲授《荷塘月色》可以播放配乐朗读磁带,使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氛围笼罩着课堂。《鸿门宴》一课可以通过《十面埋伏》这首琵琶名曲的赏析为学生栩栩如生地展示古战场刀光剑影、万军厮杀的激烈战斗场面。话题作文训练《感动》可以给学生播放一小段与此有关的影像或图片,使其有真切感受。而像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这类诗则可以通过以朗颂为主的教学使学生陶醉在诗歌的情境里……学生处在适宜的情境中,就会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并产生积极的反应,从而主动地投入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66-00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发现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地位,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透析现状,反思生命意识在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而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因。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惨痛的事件,触目惊心的数据都让我们切实见证了教育现实中漠视生命现象的存在。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学生视生命如同草芥?我不由得从教育视角对人们生命意识的形成做一番剖析和透视:
1.功利主义思想的主宰
在物质生活富裕、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取向多样化的现今社会,充满竞争和功利,在校的学生也潜移默化受到成人的影响,把物质欲作为唯一追求的结果,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致使他们怀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极易轻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青少年的应试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学生、老师、家长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对于人生命成长至关重要的诸如理想、信念等精神的东西漠不关心。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使学生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
二、实施策略,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创设氛围,点燃生命的激情
“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那就要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为生命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教学气氛。而这种氛围的培育,非得要求施教者要有关爱之心。作为一个教师,要时时用真诚的情感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在有如沐浴阳光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挖掘文本,感悟生命的意义
2.1感悟亲情——欣赏生命的美好。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受着几代长辈的宠爱,可是过多的呵护使他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会想到用自己爱回报亲人。在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描写亲情的,我们可用来引导孩子感悟亲情。如上《背影》一课,感受父爱伟大的同时,还带领学生一起欣赏MTV刘和刚的《父亲》,把歌曲背后的辛酸故事推出来:刘和刚生长在农村,家境贫寒,父亲为了给儿子积攒学费,披星戴月地在庄稼地里忙碌,由于过度疲劳,在一次耕地时,不小心被“起垄犁”轧断了左手小指。断指再植需要几千元手术费,想想求学的儿子,一咬牙:“不植了,反正少一个指头也耽误不了干活儿。”此情此景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父亲的形象在学生的泪眼朦胧中霎时变得高大了,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是多么的不易,让学生学会感谢周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的亲人。
2.2感悟自然——体会生命的博大。不仅人是有感情的,自然界中的生命都是有感情的,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地生存下去,生命是博大的,是不容忽视的。如在《斑羚飞渡》中,配合课件中镰刀头羊率领斑羚飞渡崖谷的整个“动漫”过程,我设计了讨论题:假如你是飞渡过去的小斑羚,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又会对老斑羚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无不为老羚羊的壮举感动,他们深深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在语文课上,我们应有意识地去唤醒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友善相处的生命意识。
2.3感悟社会——构建生命的信仰。珍爱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中学生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有烦恼,会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这时语文教师可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探求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例如,在《将进酒》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中,学生感悟到逆境中要坚定成功的信念;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学生明白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他人、社会、人类的命运有机联系,才能超越自然,找到生命的价值之本。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的教育,启迪了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去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去追求自我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实现生命的价值。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实践活动,体验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