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三记叙文

初三记叙文

时间:2023-05-29 18:1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三记叙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一、心灵润色技巧与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 

(一)心灵润色技巧 

心灵润色是记叙文写作的一种技巧,它是将情感渗透到写作中,来为记叙文的写作润色,这需要初中生心灵的参与,将自己的感情寓于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使记叙文的每一部分都充盈着情感的流露,能让读者体会到记叙文所孕育的真情实感。如以“那一段的时光”为题的作文,教师可以引导男生关注生活中或愉悦,或痛苦,或焦虑,或甜蜜的时光,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进行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将内心世界与写作有机结合。初中生可以通过记叙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教者也可以此来了解初中生的所思所想,这样的记叙文写作如同一座桥梁,既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又能对初中生的生活与学习做出相应的帮助与指导。 

(二)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是中考的重要环节,也是初中生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重要路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初中男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相对较弱。一是初中男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是运用同一句话或同一个词,并将相同的句子反复应用于不同的作文中;二是初中男生的素材选择单一,从初一到初三的难忘事情甚至是同一件,不能从生活的细微处发现新鲜的素材;三是初中男生在写作时没有个人情感的参与,套话太多。原因既有初中男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教师的原因,依据初中男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其心理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女生,男生更凸显出成熟与幼稚之间的冲突,这无疑会干扰他们对知识、事物等方面的理解。另外,初中男生的理性思维要多于感性,这使得他们在写作中感情渗透比较滞后,不能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思维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要积极加强对初中男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心灵润色的引导。 

二、心灵润色技巧在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能力中的应用策略 

(一)增强叙述情节的心灵润色技巧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质量与记叙文开展的线索紧密相关,一般而言,记叙文的写作会以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或以事情展开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很多时候是两者融合。记叙文写作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语言,粉饰的句子,而是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震撼的叙述,即使语言朴实无华,只要能够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实现心灵的交融即可。因此,教师在写作指导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初中男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创设多彩的故事情节,依据记叙文的写作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将情感渗透到记叙文写作中,让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能凸显自己的真实体验。如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的作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的画面:温馨的亲友团聚、闲适的书画相伴、热烈的运动竞技等,从而迅速打开思路。 

(二)提高叙述语言的心灵润色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是通过语言的文学性来表达心灵的感触的,因此,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心灵润色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句段中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又要引导初中男生用心灵来关照自己笔下的人或物,将自己的情感与经历寄托于叙述文中,寓情于文,充分表现自己的心灵世界。如《幸福是什么》一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引用诗句来增添文采。 

(三)深化叙述情感的心灵润色技巧 

第2篇

简要分析写单一事件记叙文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处理好写单一事件的几个关键点,从而写好简单的事,为复杂叙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记叙文;单一事件;典型与具体;剪裁;点面结合

初中语文的写作重心和考试重心是记叙文。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的记叙文无论哪方面要求都相对较高。而写好复杂的记叙文,叙述好单一事件,是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写复杂的记叙文,也就有了基础。

单一事件记叙文,是指通过对一件事的叙述、描写,反映某种社会现象、时代特点、精神风貌,或表达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某种感受和认识等;是记叙文最基本、最简单的写作形式。

而在实际作文中,不要说初一的学生,就连不少初三的同学,连简单的事件都叙述不好。要么篇幅短,达不到字数要求,要么写得概括,不形象,不生动。

怎么才能写好单一事件记叙文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事件典型,叙写具体

典型事件,是指要选取富有时代特点、有教育意义、思想深刻的事件。当然有一定趣味性的事件也可以,有趣本身就是意义,作为中学生,经历的或自己制造的有趣的事情很多,完全可以写进作文。

叙写具体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事件本身是具体的,即事件本身既有起因、经过、结果,又有人物、时间、空间等要素,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其次,单一事件的叙写一般不能概括叙述,应该根据主题或中心的需要,对事件进行具体描述。抽象、笼统或者类似故事梗概式的叙写,没有感染力,绝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初中语文课文《羚羊木雕》,叙写的不过是一只木雕引起的朋友间的矛盾,内容并不复杂,但作者写得波澜起伏,把人物的各种情态描述得具体、翔实、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韵味无穷。可以想象,如果离开了对事件的具体叙述和描写,就会空洞无味。

二、善于剪裁,选择亮点

写记叙文,一般要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但大多时候需要对事件进行适当剪裁,哪里详写,哪里略写,哪里须舍弃,必须想清楚,不能照搬生活,否则文章必然臃肿、松散。

所谓剪裁,是指根据中心的需要,着力选取事件中最生动、最有意义、最能表现中心的那一部分或几部分进行叙写,其余略写或舍弃。选材合理,会使文章详略得当、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如学生习作《家庭大战》。文章开篇,事情的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引人阅读。小作者略写“战争爆发”的原因,没有直接写爸爸妈妈的外貌、性格特点等,而是直接截取爸爸妈妈争吵这一最精彩的画面,在细致的描写中,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去展现人物的特点。这样写,结构紧凑,扣人心弦了。

三、 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记叙文的写作,按说事件应该是完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等要素要交代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不能缺省。但实际写作中,如果真这样写,势必造成平均着力,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必然是重点不突出,主旨不鲜明,杂乱无章,如一团乱麻。

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点”是指事件中的关键部分,或者说精彩部分,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部分。对这些部分要进行具体叙述或详细描写,从而将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这样写,利于集中笔墨,突出中心,让读者一目了然,同时文章也更有可读性。

“面”是指事件的整体。这一部分要概括交代,简单描写,一般能起到过渡和必要的交代作用即可,如果过细,就会影响文章中心的表达。

点面结合就是对“点”的详细描写和对“面”的概括叙述或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特点,从而充分地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同时,点面结合,也能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初中语文课本中,点面结合的典型例子很多,比如《心声》一文。文章以李京京在一堂公开课的朗读诉求为中心事件,旨在通过这一事件反映作者对当代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深刻思考。因此,作者的主要精力便放在李京京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心理活动上,这属于“点”的处理;而对其他同学课上课外的情况,则略写,这属于“面”的处理。“面”烘托了“点”,使平凡事件显示出不平凡意义。

四、多种手法,营造氛围

第3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刊登了刘和程等3位老师的访谈录《诗歌岂能除外》。访谈围绕“无奈的”“尴尬的诗歌”和“探索与希望”三个方面进行,对新诗的教学和测试提出了一些中肯的看法后。三位访谈老师都认为,“我们相信,随着课改和中考改革的深入推进,‘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限制,终将会成为历史”。然而,笔者认为:中考作文,应该拒诗歌于门外。

一、从背景上看,从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惟唐朝进士科重诗赋外,其余历朝历代的科考基本上是排除诗歌的,尤其是明清时期,“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说汉唐”,即是此意。因为科举考试选拔的是官吏,是能管理国家的人才,而不是诗人文学家,所以考的当然是“策论”之类,唯有到殿试时,有些皇帝因附庸风雅,才试考诗歌。诗人写诗可以,但管理国家就难说了,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个例证。当然了,诗歌与文学一样,对穷人来说是奢侈品,与国家大计也不沾边的。所以,科举考试时,诗歌除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考不考诗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二、从教育初衷看,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培养的是通才,并非专才,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培养诗人小说家),虽然包括文学素养,但主要是提高阅读能力及文字运用的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包括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当然在其次。因此,中考语文试卷分为两大部分,一为阅读,一为写作。而写作也只是对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况且,诗歌的用词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诗行可长可短,是很难考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中考不考诗歌,是由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决定的。

三、从学情看,“访谈录”认为“从实际情况看,写诗的学生极少”。笔者长期在初三教学一线,别说诗歌了,有些学生连记叙文还写不好。中考阅卷中,有多少记叙文能有真情实感,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呢?有多少学生积累了记叙文写作的技巧并能运用自如呢?笔者每次面对新一届初三学生,作文课上,都会真诚地问:经过多年的积累,你学到了作文中的哪些写作技巧?能说出3点以上的学生寥寥无几,能举例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何谈诗歌呢?“访谈录”也认为“以安庆市城区2013年为例,仅有2至3人,且所写诗歌质量不高”。笔者认为:这两三名学生对诗歌的章法应该知之甚少,写诗歌应该是被逼上梁山的无奈之举!绝大多数初中生不适合在中考时写诗,尤其是在作文中写诗!

四、从诗歌本身看,现代诗歌自由、题材多变,流派众多。不得不承认,很多现代诗歌大多数读者是读不懂的,可能语文老师也是读得“一头雾水”,只能疑惑他们的诗歌到底是不是诗。有些人写诗就像说胡话,有的故作高深像和人在打哑谜……如果我们的初中生在中考中也这样写诗,能行吗?从诗歌本身看,学生在中考中不适宜写诗!

五、从评价层面看,对于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的评分标准在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已比较完备,阅卷老师容易把握;而诗歌的评价标准则相对复杂。诗歌的评判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这无关阅卷老师的水平,而是由诗歌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在紧张的阅卷中很难操作,容易造成评分尺度的较大差异,从而影响到考试的公平公正。所以,中考语文试卷应该设置“诗歌除外”的要求!

最后,从“诗歌不除外”的地区中考作文命题看,中考时写诗歌是有附加条件的,如必须有多少字,多少行等等,这就增加了诗歌写作的难度,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形同戴着镣铐跳舞。因此,中考作文写诗的考生何其少,写出漂亮诗歌的更是少之又少。偏激一点,“诗歌不除外”,仅仅是一种姿态,一种作秀而已。何况其他的文体都是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提高分数的,诗歌是讲灵性的,并不能通过训练就可以提高的,有哪位老师敢去啃这块硬骨头呢?

作文占语文中考的半壁江山,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写好常见的文体,注重平时,细心观察,掌握技巧,巧妙应对!中考作文确实应该“诗歌除外”!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孔桥初级中学)

第4篇

    曾经问过许多初三学生,作文复习得怎样了,他们一脸的诧异,“作文还好复习?”进而再了解“作文达到什么水平”,多数同学说不清,只是凭近来测试中作文的得分情况来作一个大致的评定:“还可以吧”。这可能是现时初三学生的普遍现状,反映的则是学生被动学习、“自理”能力弱、学习不能“自立”的实质。在初三的最后阶段,如何充分“知彼”———明确中考写作要求,从而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和复习,可能是广大考生当前迫切需要注意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定“向”———看准中考写作考查方向

    中考写作的方向是什么?这需要“瞻前顾后”。“瞻前”就是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主要是“能对阅读内容和生活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发现蕴含其中的意义;能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写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能依据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展开想像,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有感情、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的文章,做到语句连贯通顺,结构完整,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九年级每课时能写700字左右的文章。”这实际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了明确要求。“顾后”就是与近几年(尤其是1998年后)的命题思路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延续性。分析1998年至2003年的作文题目(分别是“我的欢乐”、“生活中的发现”、“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有家真好”、“为自己竖起大拇指”、“我想唱一首歌”)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考生写自己的独特情感(感受、体会、发现等),这也是与新课程标准完全吻合的。今年中考的方向也会保持这一导向,重点考查考生记叙、议论的能力,要求考生“我手写我心”,叙写真实生活实际,抒发真情实感。这要求我们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自主体验生活,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感悟人生,不断丰富发展个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在读书做人的成长过程中,学会写真心话,学会关注社会、热爱生活、体悟人生。

    2、定“位”———吃准好作文的标准

    方向明确了还不够,还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写好作文的写作要求,这个要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如何写好作文,而是中考分项相加评分标准。2004年中考评分标准依然会沿用去年的评分标准,不会有大的变化,主要分“中心与材料”(20分)、“语言”(20分)和“思路与结构”(10分)三大项以及相关说明,需要细细解读。

    以A类卷(45分—50分)为例,“中心与材料”的要求是“题意理解正确,中心鲜明;选材恰当,有新意;对生活的认识正确,且有自己的见解;感情真挚,想象力丰富。”这里有审题的要求,有立意的要求,有选材的要求,还有创新的要求。选材“有新意”是指在选取具有典型性、现实感的材料的基础上,选取能给人新颖独特之感、激发读书阅读兴趣的新鲜动人的材料。“有自己的见解”要求考生作文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写自己的独特体会、认识和发现,要说自己想说的心里话;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认识上,而是要把表现“独特自我”作为一个指导思想、一个方法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体现出来。“想像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像的能力。它是考查创新能力的一个方面,要求想象的内容首先必须是合理的,符合人们认知世界的一般规律。

    “语言”一项的要求是“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这实际是要求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准确表达中心思想。“表现力”是指在流畅的基础上,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丰富,文句有意蕴。这一项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总的要求是语言表达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生动形象。

    “思路与结构”一项要求是“思路通畅,条理清晰,结构安排有特色”。这要求结构完整、严谨,层次分明,体现思路、条理的通畅、明晰,同时能从中心的需要出发,合理安排段落,注意段落间的衔接、过渡、呼应,能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采取适当的顺序(如顺叙、倒叙、插叙等),或采取新颖别致的结构形式,如采用小标题、日记体等。考生心中有了这一把评分“标尺”,就真正明确了写作的目标和提高了的“达标”标准。

    3、定“规”———摸准作文思维规律

    作文写作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从记叙、描写、说明到议论和抒情,从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到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无不体现着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和与接受主体思维发展特点相适应的规律性。因而,把握作文写作内在规律,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一般作文的运思过程,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交互进行、循环往复的过程。

    以《良师》为例。首先,我们要运用发散思维,在脑海中尽可能地将所有“老师”回忆出来,如人、物体、动植物等。接着,就要集中思维:分析比较,选定一位印象深刻的作为写作对象。可这印象往往又是笼统的、概括的,怎么办?必须进行第二次“发散”。我们围绕确定的写作对象四面八方去想,把大脑中储存的各种有关信息全部挖掘出来。如确定写人,那就会想到:1、老师的外貌;2、老师的习惯;3、老师的教学艺术……经过这一“发散”,可写的很多了。但在既定的有限的时间和篇幅里,从哪个角度来表现才有可能笔力集中、重点突出而又富有教育意义呢?这又得第二次“集中”。对已经挖掘出来的信息加以筛选、组合,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索,然后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于是,我们又得进行第三次“发散”:在这方面,该老师是否还有其他事迹?那些事迹是否更感人?于是我们又要进行新的“集中”……

    摸准这一规律写作,作文就会依“理”循行,选材立意、结构安排等往往一气呵成。

    4、定“型”——握准常见文体基本“程式”

    同时,就某种文体来看,尽管表现形式可以千差万别,但总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表现要素和形式,即各种表现形式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据此,我们可以给各种常见文体总结归纳出一个基本“程式”,凡写此类作文便可“借架穿衣”。如记叙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重在刻画人物,突出其个性特征,寄予作者某种情感,或赞美其品质,或抒发思念之情。而要写出其性格必置其于一定的具体情境之中,通过具体事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所以描写的表达方式不可少。对表现人物而言,“具体”是基本要求,“生动、形象”是提高要求。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重在叙事的过程,进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或明白一个道理,或引发对现实、人生的深层思索,叙事情节的完整是基本要求,曲折、生动是提高要求。

第5篇

关键词:准 实 活 积累和运用

第一部分复习原则:准、实、活

一、准

教学目标定位要准,多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注意培养严谨的书写、思维习惯,积极的作业态度。

复习目标(内容)定位要准,共同制定复习计划,据《考试说明》,明确采分点(知识、能力点)考好,增素质,明确复习的每一步骤中,我要做什么。

复习主体定位要准,是学生复习、总结、提高、考试,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行为定位要准,引导和激励,组织和策划,指导和点拨。

二、实

梳理知识(方法)实:胸有成竹,对《说明》所及知识、能力了然于胸。

时间安排实:不乞求占用过多的课外时间,争最大的课堂效益,具体的知识(方法)均有相应的典型材料,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复习行为实:认真,严谨,做好每一项复习。

教师指导实:既引又扶。指导(教给)科学归类、记忆、思维方法。提供一套知识能力卡片。

三、活

复习方法活:分工、合作整理识记型知识,如字词、默写段(篇),文言实词、虚词。

指导整理阅读、写作知识和方法卡片,为能力型题目打基础。组内外书面和口头交流,典型发言,张贴学生出专题试题,出一份综合试题。

思维方式活:整体感知多角度思考(三个联系)

联系相关文体知识

联系多种思维方式,正向(相关)思维,反向(相关)思维

联系生活

第二部分复习行为

根据《考试说明》识字、写字和积累运用占分15%、阅读和写作各占45%和40%及课外阅读材料占90%的要求,复习思路如下:

一、吃透《考试说明》,师生共同制定复习计划

如第一轮两个月,8周,40课时。

1、识字与写字。音、形、辨别常见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字,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书写正确、端正、准确,7%占分、时间,3课时。

2、积累与运用。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篇段默写、了解(课标)建议阅读的课外读物。约8%占分、时间,4课时。

3、阅读。一般阅读要求:感知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有自己的心得,脉络(部分间联系),段落中心句和关键性语句;作品人物和情景的独特体验、富于表现力语言的品位;记、描、说、议、抒五种表达方式的区分及在不同文体中表达作用。

4、写作。一般:表达方式选择、先后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联想与想象。专门:“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说明文,明白清楚”。“写简单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据文章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扩写、续写;变换文体或表达方式改写;一般应用文,格式正确,语言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40%占分、时间,16课时(穿插在阅读文章中)。

5、第二轮一个月,20课时,练评4套试题。

二、改变复习方式,教师从事组织、指导、激励等服务工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识字与写字(3课时)

学生用一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生难字词搜集整理。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注音,体会意义,后2课时组内外全面交流、互抄,形成个人的初中常用汉字库。在以后的复习课中,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张自认为能考的生难字词10个,用2分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由学生选若干张张贴与教室固定位置。

(二)积累与运用(4课时)

学生写“常见语病及例句”、“常用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等知识卡片在小组内交流,形成个人的文学常识库。

(三)阅读(18课时)

1、指导学生写如下知识卡片并在组内交流,选优秀者在教室固定位置张贴:

①段落内部层次关系及例

②小说常识

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

④记叙文(消息和通讯)、说明文、议论文、文体知识

⑤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生选记、说、议各一段文字仿中考出题,组内外交流互考,学生评出优秀试题及参考答案若干,贴于教室固定位置。

(四)写作(16课时)

1、学生写记、说、议等写作知识卡片并交流。

2、学生写记叙文开头结尾几种情况及例卡片并交流。

3、学生收集论据资料卡片(每人一专题,在组内外互抄张贴)。

第6篇

关键词:文本形成能力,发展特点,中学生。 分类号G442

1 问题提出

优劣写作者的差别在于写作者怎样使用写作的成分和过程,学生写作能力包括文本合成技能和主题发展技能。前苏联学者提出,写作能力包括审题、表现中心思想、搜集材料、系统地整理材料、修改文章、语言表达和选择文章体裁等7种基本能力。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想法的产生、故事构思与组织是影响写作的重要因素。

我国研究者将构成儿童作文的能力综合为6个方面,即审题立意、选材、确定详略、组织材料、语言表达和应用修辞手法,随后的两项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研究认为,高中生写作能力结构由驾驭语言、确立中心、布局谋篇、叙述事实和择用方法的能力构成,以及由立意、布局、体裁、表达、词汇量和造句等方面构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㈣,小学生写作能力包括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言语表达和修改6个方面,并进行了发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到四年级和五到六年级发展迅速,四年级为关键期。

国内外对写作的具体执行过程方面,即文本形成能力十分重视,主要集中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和基本表达等各维度。但是,目前中学阶段这方面较为完整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发展特点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到;同时,以往研究表明,上述被看作影响写作的重要能力,在小学六年级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而实际情况是。写作成绩在整个中学阶段仍在明显提高。因此对中学阶段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特点予以探索和分析,显得愈加必要。

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学6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项选择、排序和判断并说明理由的测验方法,考察和分析探讨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特点。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洛阳市一所录取分数处于中等水平的市区普通中学,抽取初一到高三6个年级816名学生作为被试。研究结束后,除去未在问卷上做任何回答的被试15名,有效被试801名。被试基本特征见表1。

参考周泓等人、林崇德、黄仁发、吴昌顺有关写作能力的研究,自编《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测验》。问卷设3类题:多项选择题12项,分别测查审题、立意和选材能力;排序题4项,测查组材能力;判断并说明理由题3项,测查基本表达能力。根据中学写作特点,测题编制考虑到如下方面:审题的条件数量,立意的具体事物与抽象观念,选材的记叙文与议论文,组材的时空顺序与意义逻辑关系,基本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和生动变化。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得分呈正态分布;各项任务的难度分布合理,平均p值为0.57;各项任务的区分度好(p

测验计分标准如下。多项选择题:2对无错4分,2对1错3分,1对无错2分,1对1错或1对2错1分,全选或未选O分;排序题:顺序全对4分,连对3项3分,连对2项2分,1项及以上位置正确1分,全错或不答0分:判断并说明理由题:每选对或答对1项1分,全错或未选答0分。

2.3 施测

2.3.1 预测

从郑州市一所普通初中一、二、三年级抽取语文成绩好、中、差共36名学生进行预测。预测后,针对指导语理解困难、任务要求难易等方面。对测题予以修订。

2.3.2 正式测验

主试选自被测学校平时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测试前在指导语、测试要求方面对主试培训。使用下午一节自习课时间对所有被试同时施测。测试开始时先由主试读指导语。然后学生答题。学生完成答题时。由主试核查测验基本项目部分。答题不限时。

2.4 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由发展心理学博士研究生按照评分标准计分,然后将数据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对文本形成能力整体和不同维度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

3.1 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的总体发展特点

各年级文本形成能力总分的描述统计结果和发展趋势见表3和图1。

表4显示,文本形成能力总分年级主效应极为显著,性别主效应极为显著,女生优于男生。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初一、初二与初三及以上各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文本形成能力总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二、初一、初三、高二、高一和高三。这表明。初三年级是中学生文本形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而在其前后发展平缓。

为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发展水平的具体情况,我们分析了不同年级得分的分布情况,得分被分成4个等级:0分-0.99分,1分-1.99分,2分-2.99分,3分-4分,结果见表5。

表5显示,初二学生文本形成能力2分以上的人数已经超过一半。初三超过第三四分点,接近80%,高中阶段2分以上学生的比例稳步增长,但3分以上的学生较少。这表明,初三年级文本形成能力达到了基本水平,之后逐步提高,但高三达到完全成熟水平的学生仍较少。

3.2 5种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特点

5种文本形成能力随年级变化的情况见图2。

图2显示,总体来看5种文本形成能力的起点基本在同一水平,初二以后逐步分化。初三以后向上发展的趋势基本消失;5种文本形成能力均在中等偏上的得分区间波动,没有出现大的起伏。

为探查不同文本形成能力随年级和性别变化的情况,我们分别以每种文本形成能力的得分为因变量,以年级、性别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

3.2.1 审题能力的变化特点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主效应显著,F(5,800)=2.953,p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单一条件下。初一、初二与初三及以上各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一、初二、初三、高三、高一和高二:在复杂条件下,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可以看到。在单一条件下审题能力的发展主要在初二到初三年级。而复杂条件下审题能力没有显著发

展。另外,单一条件下与复杂条件下的平均得分之间差异极为显著(t=16.377,p

3.2.2 立意能力的变化特点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主效应十分显著,F(5,800)=3.623,p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针对具体事物情况下,初一、初二与初三及以上各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一、初二、高二、初三、高三和高一;在针对思想观念情况下,初二、初三与高二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结果为:初三、初二、初一、高一、高三和高二。可以看到,在针对具体事务情况下,立意能力在初二到初三年级显著发展。而在针对思想观念情况下,发展则相对较晚,较不稳定。另外,针对具体事物与针对思想观念情况的平均得分之间差异极为显著(t=8.358,p

3.2.3 选材能力的变化特点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主效应极为显著,F(5,800)=7.035,p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记叙文情况下,初二和高三之间、高一和高三之间差异显著,随年级增高呈曲折向上发展趋势,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二、高一、初一、初三、高二和高三;在议论文情况下,初一、初二与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高一与高二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三年级显著上升,初三以后呈曲折发展,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一、初二、高二、高三、初三和高一。另外,记叙文与议论文两种情况之间在平均得分、初一起点和高三最终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均极为显著(t=5.540,p

3.2.4 组材能力的变化特点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主效应极为显著,F(5,800)=14.590,p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时空顺序情况下。初一、初二与初三及以上各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三年级是显著上升的年级,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二、初一、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在意义逻辑关系情况下,初一、初二年级与其它各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三与除高一以外各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三年级是发展迅速的年级,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另外,时空顺序与意义逻辑关系两种情况之间在平均得分、初一起点和高三的最终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均极为显著(t=15.13,p

3.2.5 基本表达能力的变化特点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主效应极为显著。F(5,800)=14.018,p

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准确简明方面,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在连贯得体方面,初一、初二年级与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三、高一年级与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得分由低到高按年级顺序排列;在生动变化方面,初二与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一年级与除初三年级以外的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三年级与除初二以外的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高二年级与除初三、高一以外的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高一年级与除高二、高三以外的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高三年级与除高一以外的其它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得分由低到高的年级排序为:初二、初一、初三、高二、高一和高三。可以看到,准确简明没有明显发展:连贯得体随年级增长而发展,初三年级是显著发展年级;而生动变化则呈曲折向上发展。另外,3个方面在高三年级发展水平上差异极为显著,F(2,314)=22.072,p

4 讨论

根据上述结果,就文本形成能力整体发展特点和不同维度不同侧面的发展特点作如下讨论。

4.1 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的整体变化特点

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初中发展明显,高中比较平缓。年级间的比较结果显示,只有初二与初三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其主要发展阶段在初中,初三年级是发展的关键期。一般智力理论认为,个体在16岁左右达到智力成熟,而初三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两者基本同步。

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水平,可以从各年级得分的分布方面获得较为清晰的概貌。初一和初二年级文本形成能力的得分达到2分以上学生的人数比例在50%-60%左右。初三年级开始超越第三四分点(79.6%),高一以后逐步提高(高一为82.0%,高二为84.5%,高三为86.7%)。因此,我们认为,初三年级是文本形成能力基本形成的年级。由于文本形成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初三年级也应是中学生写作能力基本形成的年级。

关于上述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分析。第一,写作文本形成能力是程序性操作能力,所要解决的是一系列形成文本的操作问题,其基本水平的操作对智力水平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分析综合过程,经过训练较为容易达到。第二,学生在文本形成能力方面所接受的教育从小学开始,经过较长时期的不断要求和训练。形成了较好的文本形成能力基础。从我国教学大纲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提出的相应要求(2000)和文本形成能力的特点看,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和形成,受到了学校教育长期而直接的影响。第三,研究结果显示,初中阶段文本形成能力的起点较高,而且以后的发展幅度也不是很大,这说明中学阶段前半期是文本形成能力基本形成的时期。我国的研究结果表明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和基本表达能力已经发展到相对较好的水平。从中小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连续性来看,支持了上述分析。

另一方面,尽管整体上中学生的文本形成能力

随年级不断提高,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得分没有达到基本水平,即存在个体差异。我们分析,其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这些学生对文本形成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或者是针对性训练较为缺乏。另外,初中生得分比高中生得分的离散程度要大,这反映出初中阶段个体发展不平衡的一面。研究结果还显示,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存在性别差异,整体看女生由于男生,这种情况可能与学科特点有关。

同时。尽管中学生的文本形成能力整体上达到了基本水平,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这提示人们。中学生文本形成能力可能受到某些方面因素的制约。

4.2 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不同维度不同侧面的变化特点

文本形成能力不同维度的发展基本一致,高中阶段基本不再发展或发展缓慢。但是,不同维度的发展在其所涉及的不同方面,却表现出较大差异。

在审题能力方面,中学生在单一条件下发展显著,具体表现在初二年级到初三年级之间,而在复杂条件下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单一条件和复杂条件情况下的平均得分差异极为显著,前者优于后者。这说明,在中学阶段,审题能力发展的年级差异来自于单一条件的审题发展,而审题能力整体水平的制约因素来自于审题所需考虑的条件数量。这表明,中学生审题对于条件数量极为敏感,当遇到看似简单而又条件较多的情况时,会因为需要加工的因素的增加而面临困难。也就是说,审题能力受到认知加工容量的制约。

在立意能力方面,中学生在描述具体事物的情况下发展起点较高,而在阐述思想观念方面发展起点较低,前者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后者,即前者的发展明显早于、优于后者。这种情况反映了学生阐释、分析事物深度的差别,其本质是概括能力的差别。因此可以说,立意能力的发展受到概括水平的制约。

在选材能力方面,中学生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情况下,在平均分、初一起点和高三的最终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均极为显著。本文认为,这种差异,受到学习内容和智力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小学、初中作文教学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的发展较为充分;高中阶段要求各种文体同时学习,又以议论文为主。因此议论文的发展较快;另一方面,记叙文与具体形象思维和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的关系较为密切,而议论文与抽象逻辑思维,特别是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关系较为密切。个体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晚。对议论文的选材形成了制约。

在组材能力方面,在时空顺序和意义逻辑关系两个方面,其发展趋势极为相似,但是在平均分、初一起点和高三的最终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均极为显著。时间空间方面所对应的题目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较为密切,也较为具体,而逻辑关系所对应的题目内容则更为抽象。因此认为,中学生组材能力的发展受到抽象思维能力的制约。以往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较为平缓,平均得分仅为4.99分(满分10分),这支持了上述分析。

在基本表达能力方面,连贯得体、生动变化与准确简明之间在最终发展水平上差异显著,前者优于后者,本文分析这可能与3个方面在要求和训练上的差别有关。准确简明对应于文字的恰当与精炼。是较高的写作要求标准,在中学阶段较难持续顾及并达到较好水平。

综上,文本形成能力在初三年级基本形成,但仍存在发展空间。基本水平的写作执行程序不以较高水平的分析综合能力为必需条件,而较高水平的文本形成能力则依赖于相应的心理发展水平。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在较低水平上更多地受到教育因素的影响,在较高水平上主要受到认知加工的容量、概括水平和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等心理因素的制约。

5 结论

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获得如下结论:

(1)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起点较高,初三年级是基本形成的关键期:

(2)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在高中阶段发展平缓:

第7篇

一、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指出: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这是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文体写作能力的要求,要求我们能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而程度上要达到:写出内容具体的记叙文,明白清楚的说明文,有理有据的议论文。这其实是要求我们在对三大基础文体的写作中做到充实。

二、中考回顾

与前几年相比,中考全命题作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手中掌握的94个中考作文题来看,全命题作文43个,占总数的45.74%。2008年,从手中的76个中考作文试题来看,全命题作文37个,占总数的48.7%,可见2009年比2008年,全命题,略有下降。但同2007、2006年相比,全命题作文增幅还是很大。2007年,103个作文题,全命题作文35个,占34%。而2006年搜集的67个作文题中全命题作文只有12个,约占18%。由此可见,从2006年-2008年,全命题作文呈现出明显上升,而2008年-2009年则是略有下降的趋势。

近三年全国省会城市及以上地域中考作文使用全命题作文题目的考区如下:

2007年直辖市、省的统考题用全命题作文题,如上海的“记住这一天”, 、吉林省的“妈妈的手”,河北非试验区的“为了家乡的明天更美好”、山西省的“好想说声对不起” ,广东省的“最好的奖赏”, 省会城市用全命题作文题的,如广东广州的“心中有盏红绿灯”,辽宁沈阳的“收集阳光”,江苏南京的“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浙江杭州的“友善”,湖南长沙的“留点感激在心中”,甘肃兰州的“兰州的韵味”等。

2008年大省统考使用了全命题作文题,如北京的“向前,向前,向前!”,上海市的“我眼中的色彩”,云南省的“我爱我的家 ” ;一些省会城市的中考也使用了全命题作文题,如广东广州的 “又见枝头吐新芽” ,江苏南京的 “寻”,内蒙古呼和浩特的“让我握住你的手”,.山东济南的 “偶然的发现” 等。

2009年全命题作文试题如下:

省级考区;1上海市:在学海中游泳、2吉林:假如初三不再补课、3宁夏:印象

省会市;4吉林长春市:告诉你一个我的故事、5山西省太原市:别样、6江苏省南京市:今天真好

县市;7北京市怀柔区:感恩、8山东省潍坊市:伸出自己的手、9山东省烟台市:一次特别的拜访

三、考情分析

为何全命题作文题在中考升温如此快呢?其原因主要就是,从1999年开考的话题作文来看,虽然开放程度很大,给学生选材提供方便,可是也发现话题作文很容易被学生套构,养成一些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背诵名家作品或者作文的现象,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所以今年全国各地几乎都异口同声的响应了用命题作文来代替话题作文。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一种改革现象,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一种状态维持太久都可能会给人找到漏洞,所以改革弊病势在必行。

那么,我们来看看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的区别在哪里?给我们的教学会带来怎样的应考变化。打个比方说,话题作文就好像是一个圆圈,只要你所表达的内容在圆圈范围之内,都没有偏离话题,而命题作文就好比是圆圈中的直线,所表达的内容必须在线上,否则就会偏离话题。如拿广东省的命题“最好的奖赏”来分析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区别所在,命题作文“最好的奖赏”,要求所写内容是奖赏,作为奖励的东西,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在文中,一定要围绕奖赏来扣题,到底什么是奖赏是最好的奖赏,如果脱离这点来写文章,那么文章就会偏离话题。而如果是“奖赏”是话题作文的话,只要文章内容涉及到作为奖赏的内容都可算是扣题,而不必严格定义为死扣话题,整件事情都要围绕话题来写,只要沾上边都可以认为在圆圈范围之内了,相对要宽泛很多。从这点上看,话题作文容易被套用,这也就是命题人为何要变更命题形式的原因了,所以在2011年的备考中,我们要加强命题作文的训练,做到有备无患。

四、应考指导

做命题作文时,不要看到题目就忙于动笔,要养成动笔之前想周全的习惯。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认真审题,明确题意

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这是做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第一步。

怎样审题呢?

1.摘“眼”法。就是寻找作文题的“题眼”,即题目中关键字眼。题目是偏正型结构的,题眼大多在偏的部分,如“难忘的一瞬间”,“难忘”是题眼;题目是一个句子的,谓语多为题眼,如“我也品尝了后悔的滋味”,“品尝”就是题眼;题目是独词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特点上,抓住它的本质特点,或写出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申意义,这“本质特点”即为题眼,如“路”。

2.标志法。就是通过辨识题目中标示文体的词语来明确作文的体裁。如题目中标有“记”、“忆”等字样或标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的,应写成记叙文;文题中出现“评、析、读、感、谈、说、议、辨、启迪、启示、体会、感想”等字眼的,一般要写成议论文;文题中有“介绍、使用、构造、形成”等字眼的,一般要写成说明文;若文题中有象征性、形象性、抒情性意味的词语,多写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议论的散文。如“爱流涌动”、“绿”、“忏悔”等。

(二)确定中心,选好材料

在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以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儿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准备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这就是回忆材料,确定中心。中心明确了,就要环绕中心,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这就是环绕中心,选择材料。

(三)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第8篇

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我班,语文成绩不突出,一定要让第一名,发挥带头作用,起到引领作用,敢于积极发言,努力表现自己,树立自信。学生的缺点在于理解能力差,对文章读的少,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课文无用,尤其是现代文,根本考不着,即使喜欢做点题,但对阅读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再加上不求甚解,阅读理解就成了难点。很多学生已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对于写作有一定的进步,但还需进一步加强。还要让他们养成积累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初三下学期的教学内容,以复习为主,练习为辅,考试督促;以学生掌握方法为主,教师讲为次;结合市教研室安排,学校实际,抓牢基础,狠抓阅读训练,搞好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以课本为主,让学生搞好积累,把复习时的重点字词句,古文、古诗,名句牢记在心。并建好积累本,随时积累,养成好习惯。第二轮复习以阅读为主,加强阅读练习,让学生掌握方法,明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考试的"点",能做到理解准确,表述确切,清晰,回答到点子上。第三轮用时两周,掌握技巧,做好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7、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10篇。

8、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学会写调查报告。

9、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10、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教学进度

(一)继续完成第六册的学习

(二)分册复习

1、复习重点:掌握课文的字、词、句,理解记忆古诗文。

2、复习难点:

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联系与区别。

②了解三大文体知识。

③掌握文言文重点句子、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三)专题复习

1、依据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文体于课文分成五大类,进行专题复习。

(大概用时四周)

1)记叙文专题复习(2)说明文专题复习(3)议论文专题复习(4)应用文专题复习(5)古诗文专题复习

2、作文指导(大概用时一周)

了解说明文、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模式,重点放在记叙文的写作指导上面,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审题,正确地选材、立意、结构文章,板书正确,为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四)综合训练

在两轮复习之后,我们距离中考的时间已不多了,应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教师必须把握训练题目的量和度,认真批阅,准确评讲,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模拟考试能增加考前的现场感,让学生能冷静地回答完所有题目要求,用时约半个月(两周)。

(五)查缺补漏

针对前三轮复习查缺补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落实一些名篇的阅读理解,辅之以大量试题,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一切为了分数,考前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培训,坚决杜绝乱卷现象的发生。

五、复习措施

1、为使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且成绩较好,必须重点落实第一、第二阶段的复习,总耗时约二个半月。

2、以中考为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入手,着重对学生进行应试技巧的指导,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争取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3、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

4、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5、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刊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6、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针对中考作文要求,进行作文应试训练,侧重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达标训练,要求学生写出亲身体验和真实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本学期九年级语文新课的教学任务即将完成,为迎接中考,为系统地复习好语文知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增强学生中考应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制定该复习计划。

本期教学时间约18周,用五周时间完成新课,十一周时间复习。三月到四月底进行第一轮复习,五月分进行冲刺练习,六月余时就热点题押题和考前准备。

一、分册复习(用时两周)

中考考纲规定考课内字词和文常。梳理整个中学阶段1-6册语文课本的知识,使之系统化,使以前零散杂乱的知识有条有理,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复习要点:1、课文的字、词

2.掌握其它文学体裁的常识,如散文、小说、

3、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侧重于一些名人大家,如鲁迅、唐宋家等。

二、专题复习(三月下旬和四月共六周)

(一)依据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文体分类,进行专题复习(大概用时五周)

1.古诗文专题复习(两周)

2、记叙文专题复习

3、说明文专题复习

4、议论文专题复习

5、语言运用其他专项练习

(二)作文训练(一周)

让学生熟悉假期收集的大量写作素材

学习优秀作文,摹拟其谋篇布局,刻意选材新颖,内容新奇,力争让每位学生写好记叙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

找一些典型范文,引导学生分析,从审题立意、选材等入手进行详细评讲,让学生拿到题目不盲目下笔。举出一些作文内容,适用于哪些题目,让学生作文不离题,能找准方向,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训练除专题外,同时坚持每周一个作文训练)

三、模拟冲刺(三周时间)

此时离中考的时间已不多了,应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应多发试卷让学生大量练习,提高心理素质,沉着应考。教师必须把握题目的量和度,认真批阅,准确评讲,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模拟考试增加考前的观场感,让学生能不躁不急地回答完所有题目要求。

四、猜题、押题(六月余时)

再次落实一些热点问题理解,辅之以试题,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一切为了分数,考前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培训。

附:教学指导思想

本学期语文的教学重点是复习迎考,如何更优化、更有效地做好复习工作是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难点。现备课组有如下思考:

一、突出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多半已有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但极少部分没有养成。所以教师指导督促学生有每天的学习计划、目标,并对应过手的知识进行自测和师测,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千万不能拖帐滚雪球。

二、功夫用在每一节课上

九年级下学期的时间本身就很紧张,指望学生课下在语文上花很多时间是不可能的。为此,要特别注意当堂的学习效果,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诸如第一轮复习当中,坚持当堂听写默写,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不忘学科的特殊性,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1、虽然在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填入”式的传授不可少,但还应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答题能力,应对85%主观题目的考试。

2、在教学中,始终突出语文的人文性。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思想,对生活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

四、教会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让他们成为一个学习上“会思考”的人,能和老师一起从大量练习题中归纳出答题的规律和技巧,真正拥有答题的绝招。

五、冲刺阶段:培优辅差

努力挖掘优生的潜能,完成知识的系统化,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在抓优的同时,也注重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形成语文基本能力。从而,让整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得到提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3一、教材简析

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

(1)立足学生实际

(2)体现现代意识

(3)弘扬人文精神

(4)突出开放性

(5)注重策略引导。

二、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初一学年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所任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八年级共有学生44人,大多数同学爱好语文学习,有十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优异。另有十分之三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三、教学目标

1、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基础。

2、学习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常练习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2、除课堂的大作文外,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

3、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

如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5、本学期的重点放在基础较差学生身上,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使其与优秀的距离有所接近。

6、课堂结构和时间的把握需进一步提高,向单位时间要产量。

7、引导学生把知识系统化,比如古诗词,可按作者、按类别、按主题分别进行分类,形成经纬交织的网络。

8、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在讲解新知识的同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回顾。

9、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

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进行圈点句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10、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五、科研课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大赞赏的力度。

2、广泛征集资料,形成初步材料。

3、把写大作文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

4、少搞命题作文,尽量自由写作,评改适度。

六、本学期个人提高方面

(1)定期参加听课活动以及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搜集优秀的课例进行研究。

(2)写好教学反思、教学日记并及时进行整理,升华为随笔和经验。

(3)上好每一节课,精心的科学设计、思路创新的探索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4)课堂结构要严谨有序,丝丝入扣,生动有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一套全新的语文教材,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资源,向师生展示了语文世界的广阔天地和无限风光。全书共六个单元:

1.诗的激情2.文学魅力3.关注自然和生命

4戏曲欣赏5.古文诗词6.古文诗词

三、学生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愿望和合作探究的欲求,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但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着眼于将来的学习动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激发。此外,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优秀生有一定的基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上课就当小和尚,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一般。

四、教学策略

1.坚持上好教材上的阅读课,充分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轻松、对话交流、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

2.坚持在复习阶段充分发掘语文教材资源和身边的教学资源,注重突出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用好小组的作用,把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的最终归宿。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信息的时空跨越和交互反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5.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素养。

6、充分发挥讲学稿的导向作用和复习作用,使它既是学生学习的好工具,也是复习迎考的好帮手。

五、主要教学工作

(一)在上期已经提前完成了一二单元的教学的基础上,完成九年级上册其余四个单元的语文教学的任务。(略)

(二)指导学生进行初中毕业水平考试的系统复习和模拟考试。(详)

这是本期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语文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因而我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计划。如下:

1、认真研究《湘教考苑·中考总复习》,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每课的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复习中,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计划地进行两次模拟考试,针对学生考试当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巩固。

并指导学生能灵活、创新地掌握知识,

3、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4、大胆取舍复习内容,打破逐册复习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习。

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5、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

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这里面的知识点多,但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仿句、能对对联、能根据一句话提练观点、能简明、连贯、得体地使用语言等等。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因而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文言文阅读

背诵优秀诗文80篇和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积累,中考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近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

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穿行(每周2课时)。主要让学生写好记叙文、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同时让学生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复习

针对第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小结,巩固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就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我们准备重点训练这些内容。

(1)阅读训练,前面已讲了复习方法,在这里只是把各种方法进行综合,从而让学生提高。

(2)写作训练

在这一阶段,准备突出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同时强化作文。

(3)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4)对学生在复习中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复习情况,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查漏补缺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1.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2017年中考说明》为指导,紧扣初三语文学科特点和课本单元重点进行教学。

2.体现学校教研思想,积极改进并实施“四助五步六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立足教情、学情,和其他学科通力合作,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学科“培优推中补差”工作,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在整个初中阶段教材体系中属于最后一阶段。本册课程学习结束后,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应全面完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得到了全面提高。而且,学生面临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选拔考试。因此,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方面有它的特点: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为主,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文,为先秦时期诸子散文与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名篇,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古代人物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与评论历史人物。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全书共六个单元,二十四篇课文,两个专题,两部名著推荐,六个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单元的读书方法指导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本期尽可能早点讲完新课,可以的话,及早进入全面复习,复习分三个阶段:分册复习、专题复习及套题训练,解读《2017中考说明》是前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课文的学习中,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题的审题答题技巧,学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

掌握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散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构思模式,学习从不同角度变换写法;学会读书,懂得鉴赏文学作品方法。

3.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的感情,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中考目标:力争学科平均成绩名列全县同类校前茅,优秀率达到20%或以上,及格率达到80%或以上,人均分达到105分左右。

四、学情分析

本期我继续担任初三两个班语文教学工作,这两个班共有83人,特别是1班后进生人数多,基础较差,提高成绩难度非常大。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有所增强,在期末考出来的成绩及格率有上升,但还不够理想。再加上本学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时间紧。扎扎实实的上课时间只有十五周,共计90课时,要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还要进行中考的全面复习。二是部分学生会还会出现如下消极的思想状况。因此,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一定要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与复习中,争取取得满意的成绩,力争进入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学校制定的目标。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辑意图,理清教材的文化内涵,摆正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展开活动。本册教科书中,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二大四小”,即大型综合性学次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四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认真做好备、教、辅、改、考、评等教学环节的每一项工作。

用心融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的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学过程中明确一本书中只是其中一部分需要讲授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要兼收并蓄,有所取舍,尤其注重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教学思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仔细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要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特别是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4.认真训练并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刊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加以借鉴,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要精心备课,尤其是要备好学生。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地练习,注意语文的整体性。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作文教学要灵活命题,多写随笔和读书笔记。作文批改要尝试互批互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学生的水平。

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第一课堂学习资源和第二课堂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乃至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分册复习查漏补缺,生字词的辨认书写,诗文背诵默写将是落实的重点。专题复时重在对语文表现手法等进行解读训练。模拟训练主要解决题型分析和答题技巧应对上。

7.优化作业查、批方式,记录作业情况,一日一公布,一周一评比,做好教学落实。

12班和13班两个教学班的作业统一、进度统一,教学方法力求有个人特色。和别人多交流课堂实录效果,整合课件,创新教法,及时进行教法调整。

8.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针对中考作文要求,进行作文应试训练,侧重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达标训练,要求学生写出亲身体验和真实情感。

注重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讲究文面,讲究写作的形式的包装。

9.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10.认真搞好中考总复习。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把不爱学习的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乐学、好学、善学,争取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奋斗目标

在2017年中考会考中,语文及格率、优秀率和人均分三项指标力争达到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教学任务。七、教研课题本期力争使自己主持研究的2016年度重点课题《中考作文实效性训练研究》顺利通过上级教研部门验收结题。

八、教学内容及课时、进度安排具体见备课组统一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

1-9周下册单元课文教学

10周左右期中考试

11周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训练

12周记叙文阅读训练

13周说明文阅读训练

13周议论文阅读训练

第9篇

关键词 记叙文 人物形象 刻画描绘

记叙文写作是小学、中学阶段写作训练的重要内容。虽经历了六七年的写作训练,但很多学生直到初三还写不出较好的文章。记叙文的特色就是写人记事。很多同学就是忽略了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简单地把人物当成是事件的载体,使人物失去了最可贵的丰富性、生动性,最终也使文章落入俗套,读起来味同嚼蜡。我认为,要刻画好人物形象,除了必须留心观察生活,广泛阅读优秀作品之外,有必要对以下几方面加深认识。

一、刻画人物特征,避免格式化、脸谱化

文章贵在有“新”意。这个“新”既是指立意、题材的新颖,同时也包含了人物形象的新鲜感,即典型性。从我们学过的课文来看,鲁迅先生的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杨二嫂的“圆规脚”绝非一般人所有,鲁智深“醋钵儿”般拳头亦非常人可比,《花市》里面卖花姑娘是“细眉细眼”,老年闰土的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魏巍的老师“右嘴角边有一榆钱大小的黑痣”,韩麦尔先生“胳膊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这些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已经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就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们”有别于旁人的特征,避免了“大众脸谱”。

而我们很多学生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往往堕于公式化,只对人物作简单的粗线条的描绘,心中只想着“他(她)”“干了什么事”和“怎样干”,全然没有考虑要表现“他(她)”的特征,于是写出来的人物总有点“大众口味”,写上几遍,就分不清“甲”与“乙”。例如,在外貌描写方面,都是“一张苹果脸”、“一双黑眼睛”、“乌黑的头发”,动作描写上,不是“走来、跑去”,就是“拿起、放下”,写不出特征,看不出个性,自然无法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班上五十个同学,就应该有五十张不同的脸孔,只要我们能够细心观察并善于捕捉,就不难发现他们各自拥有的特征。举例说,小明眼睛小小的,胖胖的,尤其是笑起来像个弥勒佛。亮亮同学的鼻梁特别高挺,走起路来像一阵风。东东同学干什么事都是慢条斯理,同学们叫他“慢羊羊”。芳芳同学的睫毛长而密,眼球黑白分明,说话比放枪还快。几个“人物”的特征泾渭分明,拿其中某一人的就不可能全班都适合。只有做到这样,人物的形象才可以避免格式化。

因此,要使写出来的人物生动形象,一定要抓住人物各方面的特征去刻画,在诸多“形象”中揉合出一两点,加以合理的想象和必要的艺术加工,再在选择词语上认真推敲,千万别抱着舍难求易,让人物“走过场”的惰性心理。

二、细微之处显精神

上面提到,大多数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都是粗线条的,缺乏生动的细节描绘,还以为这是“细枝末节”,是“闲闲之笔”,殊不知细微之处见精神,很多成功的人物形象正是因为某些“细节”而令人叫绝的。

他伸出两手,将一大丛麦子向自己的胸前拥过来,那姿势就像一个男人就要永远离开心爱的女人。拥也就拥了,父亲还弯腰将脸埋在麦子之中,用鼻子嗅了嗅麦穗。我看得出,父亲的本意不是想嗅麦穗,而是想亲吻一下麦穗,因为父亲的鼻尖只是轻轻地靠在细细的麦芒上,而父亲的唇却紧紧地贴在麦穗上。做完这一切动作之后父亲猛地站起,一抬腿又上了田埂,他把目光洒向整个麦地,两行浑浊的泪水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邵志鸿《父亲和他最后一茬麦子》)。《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细节,感人之深,催人泪下,《藤野先生》里面的清国留学生?“盘辨”“顶起学生制帽”“形成一座富士山”的描绘,让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奥楚蔑洛夫警官“脱、穿”军大衣的动作就是反映其思想性格的“点晴”之笔,孔乙己“分派回香豆”的细节同样将他的迂腐而不失善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细节描绘,就像一棵树没有了枝叶,一个公园少了花草,不仅仅是某种遗憾,更削弱了其内涵,对于人物,便只见其躯干,难见其神韵。

写好细节,可立足于细致观察,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把其不为人注意的地方挖掘出来,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充分展示由小见大的独特的魅力。也可以开动活泼的想象思维,利用情节的发展为引子,镜中画画,亦步亦趋,一旦触发灵感,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经过反复训练,日积月累,某些细节运用起来便得心应手。这样,比绞尽脑汁搜集词语张贴大言大行营造出来的人物要感性得多,也更接近于艺术创作。

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第10篇

【关键词】残缺心理问题补充兴趣指导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既是其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其高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观上起着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与过渡作用。能否搞好高一年级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高中三年学习的成败。那么,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学科,其教学又该如何搞好这一衔接与过渡呢?俗话说“对症下药”,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是语法知识的残缺。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更是如此:课文赏析、作业练习、测验考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语法。《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中明确规定:“中学阶段,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这些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甚至删除了语法内容。因而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问题,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墨者黑也”。语法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是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高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初三的六门课程猛增到高一的十一门。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如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当在情理之中。

三是学习要求的提高。《大纲》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些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也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句话,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高一年级的学生,确实是一个挑战。

四是不良心理的影响。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片面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对背诵、作文等必须完成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所有这些,如不及时矫正,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并进行认真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教学实效,使学生打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

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份、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句子成份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具体从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事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途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着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讨论释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摸拟课文片段即兴与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象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高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

写作方面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一般记叙文,再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逐渐培养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根据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方法表达中心的能力。为了达到生动具体的写作效果,教师可让学生有侧重地训练描写,如在周记、作业中训练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多说,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课后介绍课外书籍,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学生逐渐做到多讲、爱讲、讲好。

第四,课外延伸,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杯水粒栗。《大纲》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写写读读,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说话、写作也不会文思枯竭,搜索枯肠了。

三、针对学生不良心理因素,教师要深入学生,热情关怀,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耐心疏导,促其矫正

第11篇

中考作文历来就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今年各地的中考作文题目就成了大家热搜的关键词,

中考作文话“成长”题目被赞接地气儿

【作文题目】文题(1)是半命题作文:“越来越___的我”。从近10年的真题来看,河南中考作文的写作对象都聚焦于“我”,这是2017届考生熟知的写作热点。虽是半命题形式,但关键词“越来越”的引导旨在让考生审视自己的成长历程,盘点自己的生活经历,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根据题目特点,在文体上倾向记叙文,选择充实鲜活的叙事展开成长话题;在立意上传递正能量,阳光自信、坚强成熟等主题是考生善于驾驭的成长品质;在选材上考虑多事件,“越来越”体现“我”的成长足迹。

文题(2)是材料作文:燕子每次高飞前,总要先在低处飞行一段距离,积蓄力量,然后倏地向上,在天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

【作文点评】

中考,第一场考的是语文。作文题目出的啥?难不难? 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初三语文备课组长于涛老师作文题目点评。于涛老师称,2017年河南中考的作文题目延续了传统的“二选一”模式,形式相对稳定,难易比较适中。具体来说——

材料简短明了,降低考生审读的难度。通过抓关键词法,“高飞前”低飞来“积蓄力量”,考生比较容易得出的观点是厚积方能薄发。因为题目指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所以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发挥。如果选择议论文,想要做到出类拔萃,就要在论据、论证方法、论说语言等方面至少实现一项突破:论据要力争丰富、多元、新颖、富有时代气息;方法要综合运用多种,摇曳生姿;语言要有理有力有文采。比对两道作文题目,于涛老师认为,2017河南中考作文在“共话成长”,比如“厚积薄发”是成长的智慧,“越来越___的我”是成长的收获。这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也是平和亲切接地气儿的成长考题。

第12篇

首访,我用下面的量表对XX同学实施厌学情绪归类测量,从而确定其厌学类型。

我跟他说:现在,请你拿起笔来,回答《厌学情绪类型归属量表》中的题目,该生乐意接受我的要求和帮助,说明他信任我。接着,我跟他进行验证性谈话确定该生的厌学情绪类型是“Bcd”,其特征是,因学习态度问题和学习能力问题而讨厌课堂。陈述,并填入上表空白中(见下表)。经过商议,我们制定了如下计划,如下表。然后,对他实施《学习态度问题》前测。分析测量结果之后,我跟他说:“你的学习态度问题确实严重,主要是由于你把学习当作苦差事,因而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劲头不足,有上课迟到早退现象。这是你在学习态度上的缺憾,但也明显的优势,即从不离开学校,没有旷课行为,对考试成绩好坏不是无所谓。建议:第一,多看报,了解国家需要那些人才;第二,《中国成功认识的分析报告》;第三,练习时做到会做就做,会做就放弃;第四,请你的好朋友在课堂当中时刻监督你的举动。注意:阅读书报后,如有感受,要立即写下来,隔三岔五去品读,去回味。你要请监督你的好友每周按下表给出你的评价。当好友给你所有的缺憾画上了‘×’,你再来找我。”之后,我们共同建立个人档案袋,当面订好档案袋口,我妥善保管。

1.学习态度问题前测确认你的学习态度优势和学习态度缺憾你请伙伴监督你的课堂行为学习态度问题后测(也许多次)实现BcdBd。

2.学习能力问题前测确认你的学习能力优势和学习态度缺憾你接受我的训练学习能力问题后测(也许多次)实现Bd0。

3.讨厌课堂测验、学习态度问题再测、学习能力问题再测,实现Bcd[0,5]。

目标达成说明和建议

次访,他报告其学习态度问题消失。

2010年4月30日下午5时许。Bbc型同学将好友的周评评价结果和他的学习心得递给我。他觉得自己的学习态度没问题没了。我接过其好友的周评评价结果和他的学习心得看了看,我告诉他还要详细分析,才能下结论。之后,我再请其班干部和班主任、任课教师采用附录中的题目对他评价。结果与其好友一致,7个题目全画上了“×”。因此,他通过好友监督和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实现了BcdBd,决定对他进行学习能力问题化解辅导。于是,我电话通知班主任请他找我。

再访,其学习态度问题确实消失,我再把其引入到学习能力训练。

2010年5月2日上午8时许。Bbc型来了,我说:你好!祝贺你学习态度问题解决。你有怎样的感受呀?Bbc型说:“通过阅读书报,我知道了国家建设日新月异,需要各种各样的建设者。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的建设者需要量最大。我是农民的孩子,能不能上高中,也得努力学习,因为要在农村里幸福生活着,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做好那里的事,照例可以发达。”我说:“对的!下面我们通过努力,帮你实现Bd0。也请参加测验。”Bbc型接着答卷。分析其答卷后,我说:“你的学习能力确实问题比较严重,主要是学习无计划、听课困难大,作业不能独立完成,也有优点,这主要是能坚持独立完成作业。你可以利用能够独立工作的优势,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从易到难地循序渐进,你要提高学习能力没有问题。我们可以从生物课程来突破。你最熟悉的生物知识是什么?”“Bbc型:故事性强的记叙文阅读速度快,感受深,理解比较透彻。”于是,我抓住“故事”这个关键词,向他提问,比如:“什么叫故事?”“什么叫故事情节?”“故事借助何种表达方式引人入胜?”“故事里只要生动的描写吗?”“生动的故事在修辞上有和特色?”……他对我的提问一一作答,答案全对。然后,我请他就“故事性强的记叙文”进行边缘提问,当他卡壳时我提示一下,当他的提问边际太远时,我把他拉近些。如此引导,一个上午,他提出了120多个问题。然后,我告诉他,最近你逐个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吗?Bbc型说:“行!”我看他态度坚决,我说:“去吧,干活去。”他道了谢,说了声“拜拜”,飞快地走了。

期末,全县统考,其语文成绩由上期末38分提高到67分。他进入初三前,我对他进行全面鉴定,其厌学情绪完全消失。中考,他成绩语文成绩得了103分,总分700多分,被省示范性普高祁阳四中录取。后来,他告诉我说:“老师,你的学习方法真管用。” (作者单位:湖南祁阳县八宝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