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工新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化工科研人员研究开发了数以万计的化工新材料、新品种、新规格,满足了诸如两弹一星、神舟系列、嫦娥卫星等重大工程的需求,推动了导弹、火箭、舰艇、兵器等的发展,在航母、高铁、深海探测器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激动人心的“化工时刻”
第一枚导弹中的高纯液氧推进剂:1960年11月5日,我国自制的第一枚仿苏P—2型近程导弹发射成功,为我国独立研制新型导弹与火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国产高纯液氧推进剂让国人扬眉吐气。
第一颗原子弹中的离子交换树脂: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从铀矿的勘探、开采,铀的提取,核燃料元件的制造,一直到核反应堆及辐照过的燃料后处理,都离不开离子交换树脂。
第一颗氢弹中的重水: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它所用的“炸药”是氢化锂和氘化锂。而氘和氘化锂则来自于高纯度重水。
第一颗人造卫星中的固体膜: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其中的关键材料固体膜,保证超短波天线在—100℃~100℃能正常工作。
第一颗通讯卫星中的单晶硅: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它的能源系统使用了1万多个单晶硅片,保证了大量资料的即时接收、发送、处理。
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的特种材料: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杨利伟身穿的航天服,主体材料是高强度涤纶,气密层由十几种特种橡胶材料制成。
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中的高能燃料: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卫星和火箭使用的高性能液氢、液氧推进剂,用先进碳纤维材料技术研制的太阳能电池板支架等,都出自化工行业。
功不可没的“特种部队”
我国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新武器的研制、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军队装备的现代化等,都需要化工新材料的支撑。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可能就是特种橡胶、特种合成塑料、特种合成纤维、特种涂料等组成的“特种部队”了。
特种橡胶 特种橡胶制品的弹性和密封性极佳,在武器装备中总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歼击机、运输机、轰炸机等贮存燃料油的容器,是用特种橡胶制作的软油箱;救生艇调整深水中的姿态和方向,要靠液压水银球橡胶隔膜。
特种合成树脂 如果没有机硅模塑料制成的微动开头,歼击机就不能上天。氟树脂更是已在原子能、航天航空、电子等国防工业部门获得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军用歼击机复合材料用量达到25%,军用直升机最高用量可达50%。
特种合成纤维 特种合成纤维主要有碳纤维、芳纶纤维、超细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嫘萦纤维等。芳纶是制造高强度轻质装甲和特种防护材料的首选材料,对位芳纶甚至有“防弹纤维”的美誉,用其制作的芳纶防弹衣和芳纶头盔的防护效果十分显著。
特种涂料
特种涂料最早应用于航空和军舰上,后来拓展到航天、核工业、兵器等领域。飞机要用各种颜色的标志漆,机身外部有蒙皮漆,雷达天线罩、油箱等不同部位都要使用不同的漆。军事装备如坦克、炮车等能够“隐身”,就是防红外伪装涂料的功劳。
2011年7月,我国首台自主设计、集成的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试。它的船体采用复合泡沫塑料材质以保持浮力,船舱由坚固的轻型钛合金组成以承受压力,采用的锂离子电池重量仅为铅酸电池的一半,能使停留时间超过10小时。
2011年8月,中国首艘航母进行了首次海试。化工“特种部队”在航母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可或缺的氟化学品
氟化工产品以其耐化学品、耐高低温、耐老化、低摩擦、绝缘等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军工、化工,机械等领域。目前,氟化学品已经达到数十亿美元的市场销售,应用也从重工业延伸至日常用品等各个方面,但是它与国防化工一直保持着天然的联系,许多新的氟化学品也是应国防化工的需要所开发的。
六氟化硫 六氟化硫是一个很稳定的无机化合物,其最主要的特性是具有高绝缘性能。六氟化硫被广泛用作电器绝缘介质,特别是在高压断路器方面;另外在粒子加速器、超高压蓄电器、雷达装置、微波传输等领域也已经得到应用。
二氟化镁 二氟化镁是一种稳定的无机氟化物,它可以经特殊的热压法合成光学晶体,这种晶体对红外光有良好的偏振作用。在国防化工中,将高纯二氟化镁的结晶作为光学透镜透过红外光,作为导弹红外跟踪器窗口材料;另外,也作为宇宙飞船的紫外光学仪器的透镜配件。
密封材料 国防化工中对密封材料有特殊的需求,特别表现在对耐高腐蚀介质、耐高温、耐低温、耐辐射、耐老化等的特殊要求上,部分特殊要求需要氟材料才能满足。例如,在导弹和飞船的火箭燃料系统密封方面,只有全氟醚橡胶才能耐N2O4并且同时耐高低温。
阻燃材料
在飞机、火箭、潜艇等特殊场合,对电源导线和信号导线包皮都有较高的阻燃要求,目前较好的是使用聚全氟乙丙烯,该材料具有不燃性和高耐热性、高绝缘性。
东部沿海地区:高端集聚
东部沿海地区,包括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拥有多家大型企业总部和重点科研院校,是国内科技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达,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研发生产基地,也是新材料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
北京——门类齐全的创新中心
北京新材料产业是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中心,拥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60多家新材料研发科研机构,承担了中国近半的新材料基础研究和科研开发工作,已发展成为全国新材料产业的人才集聚地和科技研发中心。北京形成了南部以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为核心,北部以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北京将重点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及前沿新材料等领域。
相关企业:燕山石化、安泰科技、北新建材、蓝星东丽、中科纳新、有研硅股、当升科技、江河幕墙等。
上海——外资活跃的产研基地
上海是中国基础原材料工业基地和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初步建成了宝山精品钢材、金山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两个基地,以及青浦、嘉定、奉贤等产业延伸扩展区。上海国际化程度高,是吸引新材料外资研发中心最多的城市之一。“十二五”期间,上海将重点发展特种钢、碳纤维、芳砜纶、特种功能性膜等领域。
相关企业:宝钢、上海石化、高桥石化、华谊、陶氏化学、巴斯夫、亨斯迈、拜耳等。
深圳——电子能源的配套先锋
深圳的新材料产业以支撑配套下游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为主,形成了光明电子信息材料聚集区和坪山动力电池材料聚集区。“十二五”期间,深圳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等领域。
相关企业:世纪晶源、比亚迪、光启、长园新材、华瀚管道、南玻、通产丽星、深圳惠程、贝特瑞、中金岭南等。
中西部地区:特色发展
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传统材料众多,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将以传统材料的改进升级为主,进行特色发展。
江西省在有色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稀土材料等领域发展较快,主要分布在新余、赣州、鹰潭、九江、大余等市。赣州的中重稀土、新材料发展迅猛;新余的镍、锂材料、太阳能级硅材料等方面的研发生产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了比较优势;鹰潭铜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形成了从铜拆解回收、冶炼、加工到铜终端产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九江的有机硅单体产能为亚洲最大。 “十二五”期间,江西将重点发展稀土发光材料、电子陶瓷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铜精深加工材料、多晶硅光伏材料等领域。
相关企业:江铜集团、萍钢、赛维LDK、宏磊铜业、三花集团、星火有机硅等。
河南省的新材料产业主要布局在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化基地,和洛阳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郑州在超硬材料、新型铝镁合金材料、新型耐火和功能材料等领域优势突出;洛阳在多晶硅、钛合金、镁合金以及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发展较快。“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将重点发展超硬材料、钛合金、镁合金及先进高分子材料等领域。
相关企业:黄河、中南、华晶、富耐克公司、中南杰特公司、远发金刚石公司、卡斯通公司、中硅高科、洛阳单晶硅、扬硅业、洛阳尚德、阿特斯等。
重庆在以铝、镁合金为代表的新型轻合金材料领域基础雄厚,形成了重庆西彭铝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重庆国家科技攻关镁合金应用及产业化基地、重庆国家化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重庆国家功能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十二五”期间,重庆将重点发展高性能铝合金、高性能镁合金、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石油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等领域。
相关企业:重庆镁业、西南铝业、天泰铝业等。
陕西省在钛、钼、铅锌、钒等领域的研发和生产,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初步形成以宝鸡高新区、咸阳泾渭新区、西安经开区、西安阎良航空材料产业基地、安康新材料基地、商洛现代材料产业基地、西咸渭商榆光伏产业聚集区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带。“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将重点发展新型金属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复合纤维材料、陶瓷材料、光电新材料等领域。
相关企业:宝钛集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航天四院43所、西安航空制动公司等。
Tips:进外企参考
新材料产业在全球的分布较不均衡,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在新材料产业上处于领先地位,韩国、新加坡等国紧跟其后,除中国、印度、巴西等少数国家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新材料产业较为落后。根据各个国家在新材料产业上的发展特点,除了在留学时可以借鉴专业方向外,希望进入外企的大学生可以留意以下外国企业。
美国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在新材料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攻生物医用、信息材料、纳米材料、极端环境材料等。
相关企业:陶氏化学(化工新材料);康宁公司(特殊玻璃和陶瓷材料);道-康宁(有机硅新材料);萨比克创新塑料公司(高分子材料);美国铝业公司(金属铝材料);迈图高新材料集团(有机硅材料);MEMC公司(半导体新材料);美国亚什兰集团(复合材料);美国钢铁公司(金属铁材料);杜邦公司(化工新材料)等。
欧洲在复合材料、化工材料领域优势突出,主要分布在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
相关企业:奥斯龙集团(高性能纤维材料);德国默克集团(液晶材料);赢创德固赛(化工材料);拜耳材料科技(高分子材料);摩根坩埚集团(陶瓷材料、碳材料)、英国GKN宇航公司(复合材料)、圣戈班集团(陶瓷、玻璃材料)、空客集团(复合材料)、巴斯夫集团(化工材料)等。
在发展新材料产业方面,俄罗斯的战略是一方面力求继续保持某些材料领域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如航空航天材料、能源材料、化工材料、金属材料、超导材料、聚合材料等;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防实力有重要影响的材料领域,如电子信息工业、通讯设施、计算机产业等所用的关键新材料。
相关企业: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金属铝材料)、谢韦尔钢铁集团(金属铁)、诺里斯克镍业公司(金属镍)、俄罗斯铜业公司(金属铜材料)、俄罗斯纳米技术集团(纳米材料)、VSMPO-AVISMA集团(金属钛)等。
日本的电子信息材料全球领先,重点开发纳米玻璃、纳米金属、纳米涂层和纳米数据库等。
相关企业:TDK公司、住友金属、信越化学、东丽、三井化学和新日本制铁公司等。
化学工业:产业规划重点培育骨干企业
投资要点:1、新材料总产值未来五年有望达到2万亿,产业集群效应和龙头示范效应将进一步显现;2、以特种橡胶、功能膜材料为主的上市公司符合产业规划的主方向。
工信部于2月22日新材料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的六大领域、20个方向,其中涉及化工领域的有高分子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
“十二五”国内新材料总产值目标达到2万亿元,自给率提高到70%。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整体自给率50-60%,但是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关键新材料自给率不足50%。《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国内新材料产值预期目标为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到50%;打造10个新材料销售收入超150亿元的综合性龙头企业。
化工新材料中,重点发展特种橡胶、功能膜材料等。国内常见特种橡胶有丁基、丁腈等,目前超过一半依赖进口。“十二五”期间特种橡胶的发展重点是提高自给率,力争2015年达到70%。而在功能膜材料方面,2009年国内膜及膜组件市场规模将近350亿元,但高档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规划》指出,加快电解用离子交
转贴于
换膜、电池隔膜和光学聚酯膜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进程,建成氯碱全氟离子交换膜50万平方米/年,鼓励液体、气体分离膜材料开发、生产及应用。
根据《规划》的发展方向,可重点关注金发科技(国内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商)、东材科技(电容器用超薄型聚丙烯薄膜)、st新材(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化工新材料企业)、齐翔腾达(5万吨稀土顺丁橡胶预计今年投产)、宏达新材(硅橡胶)、新安股份(硅橡胶)。
转贴于
近期中小板、创业板随大盘调整,相对来说创业板表现较强。
技术上看,中小板指数没能站稳5800点,仍在下跌通道中,未来如大盘继续调整不排除下探的可能,但5500点附近有较强支撑,下周有回补本周五5717点缺口后再次探底的可能。
创业板指数虽然也出现调整,但仍在875-950点的箱体内,可认为仍在自783点反弹运行中。未来最可能走出保持箱体震荡,最后再寻求突破的走势,具体向上还是向下突破,取决于8月经济数据和股市和经济情况,短期内875点有较强支撑。
虽然大盘持续调整,但热点仍在持续,其中创业板中的瑞丰高材(300243)、拓尔思(300229)、易华录(300212)、雷曼光电(300162)逆势上涨,不理会大盘的调整,说明中报业绩良好或有送转题材的次新绩优股,仍是近期的炒作热点,值得重点关注。
近期代表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新材料中的稀土永磁、化工新材料类个股表现抢眼,如银河磁体、宁波韵升、安利股份、禾欣股份等。种种迹象表明,依据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来挖掘中小盘成长股是我们下阶段投资的核心思路之一,近期重点关注新材料。
据最新报道,在已经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思路中,对新材料产业的具体要求为:到2015年,关键新材料的自给率提高到70%。新材料是近年来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开路先锋,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领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稀土功能材料均具备较大优势,未来有望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这个角度看,具备行业竞争力和估值合理、成长确定的创业板中小板稀土磁材类个股值得中长线重点关注。如银河磁体虽然近期涨幅较大,未来如出现调整仍可逢低介入。
另一方面,化工新材料性能优越,技术壁垒高,前景广阔。化工新材料产业作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未来化学工业的发展方向,相比于去年曾大肆炒作过稀土磁材其更具挖掘价值。投资思路上我们要结合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重点关注进口依赖度高,国内企业技术取得突破,下游需求爆发式增长的细分子行业的投资机会,包括高性能特种纤维材料、改性塑料、工程塑料、聚氨酯、锂电池材料等。
国内芳纶行业龙头企业烟台氨纶(002254),正在向新材料公司转型,最近公布的半年报业绩良好可重点关注。另外,国内节能保温材料硬泡组合聚醚龙头红宝丽(002165),产业链下游需求未来有望快速增长,中长线可考虑介入。锂电池方面,亿纬锂能(300014)受益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也值得中线关注。聚氨酯合成革公司安利股份和PVC加工助剂龙头瑞丰高材由于其产品应用广,估值合理,成长确定,仍值得中长线持有。
一、平顶山市潜导产业发展状况
(一)化工产业。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盐等配套齐全的化工资源优势,平顶山市早在“九五”时期就做出了“化工突破”的战略选择,“十五”时期又制定了“重点发展化工及机电装备业产品,使其成为战略主导产业”的产业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更是提出了打造“中国中部化工城”的战略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平顶山市化工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化工产业拥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类技术人员达3000多人,全市规模以上的化工企业有40多家,形成了以中平能化集团为代表的煤炭及煤盐化工产业和尼龙化工产业,以中盐皓龙为代表的原盐及盐化工产业,以河南海星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煤焦油深加工产业。其产业龙头企业中平能化集团拥有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尼龙66装备技术和国内相对完整的尼龙66产业链;主要产品尼龙66浸胶帘子布(工业丝)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全球市场达10%,居世界第一位。中平能化集团研制的煤系针状焦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技术是国内唯一能够同国际同行业技术领先者竞争的技术,该集团赛尔(SAL)纤维项目拥有自主产权和多项专利技术,已被科技部列为国家“863”重点项目,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河南海星科技研制的焦化沥青改制技术,居国内外领先地位。
(二)新材料产业。平顶山市的新材料产业优势明显。1998年,位于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的尼龙66盐项目建成投产,不仅解决了我国国内尼龙66盐原料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也为平顶山市延长产业链,发展尼龙化工及其下游新材料产业提供了重要机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平能化尼龙化工公司完成了多种纤维和工程塑料等下游应用领域的开发,并与原料己二酸、尼龙66盐一起构成了国内相对完整的尼龙66产业链。同时,也带动了纺织服装、汽车、建材、电子电器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中平能化集团易成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位于平顶山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硅刃料生产企业。舞阳钢铁公司是我国首家特宽特厚钢板生产企业,拥有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产品开发水平、生产消耗水平处于国内行业先进地位,在高附加值新型合金材料领域,开发出了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其中一些替代了进口或采用国外标准生产,被广泛应用于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国家大飞机工程、国防军工、载人航天等多个领域,一些中高端钢板产品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三)装备制造业。平顶山市在煤、电、盐、钢、化等能源、原材料产业和劳动力方面均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要素成本较低,这对输变电设备、大型矿山设备、环保设备形成了较强的拉动作用,竞争优势显著。平顶山市的装备制造业拥有平高集团、平顶山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中材环保、天瑞集团铸造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生产的输变电装备、大型矿山设备、环保设备和铁路铸钢件等产品均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平高集团研发的800千伏GIS属于国内首套,性能国内领先、国际先进;1100千伏特高压开关设备代表世界高压开关的最高水平。平煤机公司研制的6.2米和6.3米大工作阻力、大采高端支架是目前国内技术最先进、加工难度最大的液压支架,在国内液压支架行业排名第二位。中材环保公司的电收尘器和袋除尘器的部分技术指标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环保设备在建材行业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摩托车整车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三。平顶山市装备制造产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高压电器研究所1个,在输变电装备、大型矿山设备、环保设备、铁路铸钢件、摩托车制造和医疗器械等产品上,都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平顶山市已初步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环保设备和矿山设备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铁路货车铸钢件制造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摩托车制造基地。
二、平顶山市潜导产业的发展瓶颈
(一)化工产业的瓶颈。平顶山市的化工产业主要问题在于:一是长期以来化工产业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侧重资源开采而忽视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不够,资源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尚不完善,初级加工产品多,下游精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产品所占比重较低。二是对化工产业的投入不足,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现有煤盐化工产业生产规模偏小,产品品种较为单一,与沿海地区相比,整体竞争能力有较大差距。三是化工产业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园区发展缓慢,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不够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二)新材料产业的问题。平顶山市的新材料产业虽然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但是就整个产业来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整个产业仅仅依靠几个龙头企业、几个产业链、几种优势产品来支撑,没有集群优势,缺乏整体的产业竞争力;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关联产业发展缓慢,配套能力较弱。
(三)装备制造业的瓶颈。平顶山市的装备制造产业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区域配套能力较弱,企业竞争能力不强。第二,自主创新体系缺陷较大,技术创新能力和后劲不足。第三,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三、平顶山市潜导型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重点支持化工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对于煤化工产业来说,要重点加强煤化工产业链建设,采用国际新技术生产燃料甲醇、燃料二甲醚、醋酸、乙烯、丙烯、聚乙烯、聚丙烯、丙烯酸、煤焦油、苯品、合成氨、尿素等产品。对于盐化工产业来说,要在保证食用盐生产和供应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盐化工产业链建设,发展壮大氯碱及其延伸产业。对于尼龙化工产业来说,要重点扩大尼龙66盐的生产规模,加快地毯丝、气囊丝等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拉长尼龙化工的产业链,重点发展己二胺、己二酸、己内酰胺等产品,同时加快己二腈等原料的国产化,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加快破解工程塑料变性和尼龙66盐原材料生产技术难题。对于精细化工产业来说,要适应高端产品市场需求,重点发展赛尔纤维、碳化硅精细微粉、太阳能电池硅片等产品;以服务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加快生物农药、环保型农药、新型除草剂以及食品添加剂、酶制剂、活性染料、还原染料和水性涂料等专用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二)科学选取新材料产业的建设重点。新型化工材料要重点实施尼龙66切片、改性工程塑料、尼龙6切片和工业丝规模化发展战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破解工程塑料变性和尼龙66盐原材料生产技术难题,进一步拉长尼龙化工产业链,重点研发制约集团公司发展的己二腈、针状焦等产品,提高对位芳纶纤维、改性工程塑料、安全气囊丝、超高强尼龙66工业丝、聚碳酸酯等产品生产水平,积极开发新型化工材料,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重点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己二胺、己二酸、己内酰胺等产品,加快己二腈、对位芳纶等原料的国产化,建成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尼龙化工产业基地。新型合金材料要突出舞钢公司特宽特厚产品和技术优势,实施“精品钢”战略,瞄准国际新兴合金材料先进水平,加强新工艺新技术研发,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开发临氢Cr-Mo系列钢板、调质型高强度高硬度系列钢板、低屈强比及耐火耐候钢、合金结构板、碳素结构板等新型合金材料,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专业化、系列化、特色化的宽厚板产品体系,增强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的特厚钢板科研和生产基地建设。特种功能材料要依托中平能化集团易成新材料公司太阳能光伏硅刃料生产技术的优势,积极引进碳化硅微粉等规模优势企业,在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化工产业集聚区和石龙产业集聚区,实施一批以碳化硅微粉为主的特种功能材料项目,形成门类齐全的高品级超硬材料产品系列,打造中国较具影响买的光伏硅刃料科研生产基地。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并于2010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能源消费量也迅猛增长。据统计,2002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03万亿元,2013年已超过56.8万亿元;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9亿吨标准煤,2013年已达到37.6亿吨标准煤。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重化工业的突飞猛进,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而且造成严重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而且因环境污染引发的日渐增多。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传统化工材料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今后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化工新材料。
化工新材料是新材料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重视新材料研发、制备和使役全过程的环境友好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材料可再生循环,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的传统材料工业发展模式,走低碳环保、节能高效、循环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行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总体目标:“十二五”末高耗能产品单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耗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再降10%,主要产品实现清洁生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再降10%。力争到2015年,国内高端化工新材料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到10年左右,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等先进结构材料,促进结构材料的轻质化;加快发展以氟硅材料、功能性膜材料为代表的非金属功能材料;加速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增强复合材料;注重发展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环保型塑料添加剂等高性能、环境友好、本质安全的新型专用化学品。
曹湘洪院士指出,化工新材料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中有其他材料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把支持节能、服务环保作为我国化工新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
支持节能减排
有机高分子材料是一种高能量密度材料,其中通用聚合物材料产量大,应用面广。我国仅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等合成树脂,2012年的产量就达到5210万吨,预计2015年将达到约6400万吨,而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三大合成树脂2015年的需求量将达5350万吨。
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功能化水平,对材料使用合理化、减量化、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明显减少凝结在材料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例如现代农业中使用地膜,通过提高强度减薄一半,大棚膜寿命延长一倍,其节材节能效果高达50%。所以在开发和推广化工新材料的过程中,要重视提高通用聚合物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
曹湘洪院士表示,通用聚合物材料高性能化和功能化可以选择如下技术路线:增加或改变共聚单体,也可挑战共聚单体的比例;开发新催化体系或改进现有的催化体系;开发新聚合工艺与反应器,实现传统合成材料的高性能化;共混或接枝改性,提升通用聚合物合成材料的性能。
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与国外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因此应大力发展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化工材料。例如提高汽车能效的化工新材料,包括汽车轻量化材料、高性能用材料;可降低轮胎滚动阻力,提高耐磨性、抗湿滑性的绿色轮胎用合成橡胶材料等。
据了解,汽车轻量化材料的发展方向是:碳纤维及其热固性和热塑性复合材料,塑料油箱专用的聚乙烯、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替代挡风玻璃的高透光性、高强、高韧聚合物,汽车专用聚丙烯等各种合成树脂材料。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刻不容缓。世界银行估计,到2015年,中国的新建筑将占比世界总建筑的50%,而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实际上来自于建筑物能耗,但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比例尚不到1%。
曹湘洪院士呼吁,要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材料,包括适合建筑物隔热保温的聚氨酯、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基材,无公害阻燃技术生产的聚合物发泡墙体材料,以及长寿命隔热隔音建筑物门窗结构材料、密封材料。
此外,还要推广低能耗照明灯具材料,例如白色LED材料、有机光半导体(OLED)材料。与荧光灯相比,半导体照明具有许多优势,如没有汞及紫外线,薄而轻,调光容易,器具造成的光损失较少。OLED材料还能制成透明产品、柔性产品,节能效果更好。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编制的《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规划》提出,到2015年,60W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全部淘汰,市场占有率将降到10%以下;节能灯等传统高效照明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在70%左右;LED功能性照明产品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此外,LED液晶背光源、景观照明市场占有率分别达70%和80%以上。与传统照明产品相比,LED道路照明节电30%以上,室内照明节电60%以上,背光应用节电50%以上,景观照明节电80%以上,实现年节电6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6000万吨。
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不仅要全方位推进节能减排,而且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201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不足10%。按照《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要达到15%。
曹湘洪院士认为,要积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用材料、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风力发电用材料和储能材料。他指出,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突出问题是电力输出不稳定,对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影响大,因此发展分散式电能储存装备是一项可行措施。
电池材料包括电解液、负极材料、正极材料、膜材料。钠硫电池、全钒电池、锂电池是适合不稳定电能储存的三种主要分散式储能装置。为了适合储能或动力性要求,电池要不断改善材料性能,开发新材料和新体系电池,如锂硫电池、锂空电池。
服务环境保护
治理大气污染,必须高度重视工业过程排放气体中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微量有机物的深度脱除。要积极开发和发展适合不同温度环境的过滤除尘材料,如芳纶、芳砜纶、聚酰亚胺纤维、与纤维织物复合的多孔聚四氟乙烯薄膜。
脱硝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要重视新型脱硝催化材料的开发与生产。此外,工业过程会出现含有微量有机物的尾气排放,汽车尾气中会有微量没有充分燃烧的烃类和一氧化碳。
曹湘洪院士指出,这就需要开发尾气净化材料,包括催化燃烧法脱除工业排放气中微量有机物的高活性催化剂,尤其在低温下具有良好活性的催化剂;能满足第五、第六阶段汽车尾气排放要求和低贵金属含量的汽车尾气高效转化催化剂及载体。
我国是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仅占全球6%,人均占有22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列世界第109位。此外,我国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也很不均匀,北方地区淡水资源只有南方的1/4,全国有45%的国土面积年降水量小于400mm,且降水集中在6-9月,属于干旱缺水地区,全国669个大中城市有400多个城市常年淡水不足,严重缺水城市有108个,其中北京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13,还不如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而且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再加上原有的粗放式增长,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工业污水、养殖业污水和生活污水。
曹湘洪院士认为,要针对我国水体污染的现状和实现污水深度处理回用的要求发展化工新材料。一是发展处理污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和脱除重金属的材料,包括可见光条件下催化分解废水中有机物的石墨烯基催化材料以及可脱除水中重金属和有机小分子的纳米纤维亲和膜;二是开发与发展污水高效处理和深度处理的膜材料,例如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的膜生物反应器用膜材料以及对污水深度处理的高通量、高选择性的超滤膜、反渗透膜。
塑料袋给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我们使用的塑料袋和塑料制品绝大部分是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难于降解处理,由于随意丢弃,以致造成城乡环境严重污染,即白色污染。
面对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人们希望寻找一种能替代现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应运而生。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
曹湘洪院士表示,开发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是消除白色污染的重要途径,主要有: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以及其他利用生物质或部分利用生物质资源的新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如聚烃基脂肪酸酯(PHA)。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积极开展聚乳酸等生物可降解材料研究,加快实现产业化,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和生物基绿色化学品产业发展。
重视应用技术开发
材料的价值只有通过加工应用才能体现,材料的性能只有通过加工应用才能得到验证,材料的缺陷只有通过加工应用才能发现,材料质量的提升也只有通过加工应用才能找到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化工材料加工应用技术研发投入少,导致加工装备水平与国外差距大,材料对市场不同用途的适应性差,品种牌号少,材料的附加值低。
曹湘洪院士表示,重视加工应用技术开发,有利于形成材料生产、材料加工、材料加工装备、材料应用的产业链。
例如支持污水深度处理的膜材料,从技术开发的角度包括膜材料技术、膜制备技术、膜组件技术、膜工程设计技术、膜应用技术;从产业的角度包括膜材料生产、膜制备及制膜装备、膜组件制造、膜工程设计、膜应用等环节。相应的技术都掌握了,形成污水深度处理的完整的膜产业链,对保护水环境才能起到实质性的支持和服务作用。
在膜材料应用技术开发领域,由归国学者创办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大规模应用奠基者。成立十多年来,碧水源不仅通过技术革新,把污水处理项目装备化,在工厂里生产环保设备,实施产业化运作,而且研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PVDF增强型微/超滤膜、低压反渗透膜以及MBR技术,攻克了“膜材料研发、膜设备制造和膜应用工艺”三大国际技术难题。
碧水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陈亦力介绍说,碧水源致力于解决水脏、水少、水安全,已形成集研发、生产、专业设计、工程应用、运营服务等为一体的膜产业链,膜产品在数千项污水资源化工程得以应用,主要分布于北京地区、环太湖流域、滇池等重点领域,累计规模达到700万吨/天,占据国内MBR市场70%以上份额 。
加工应用技术研究,研发投入大,而材料应用企业规模一般不大,单个企业投入负担重,可以组织同类应用企业与加工装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建立产业联盟,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出资投入组建研发团队,形成共有共享的技术,促进产业发展。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是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行业公认的难题。开发经济实用的难降解有毒有害有机物的废水处理技术装备,较好地解决废水处理,达到回用排放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行拟向萧县新秀新材料有限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800万元,萧县新秀新材料有限公司拟以本公司名下房地产作为抵押物向我行借款。我行评估人员按照必要的评估程序,对抵押资产(见以下编号)实施了实地查勘、市场调查与询证。
根据《中国工商银行抵(质)押物(权)价值评估管理办法》、《中国工商银行抵(质)押物(权)价值评估细则》和《中国工商银行抵(质)押物(权)价值评估流程管理办法(试行)》,本着科学、客观、公正、安全和谨慎的原则,按照公认的资产评估方法,对贷款抵押物—萧县新秀新材料有限公司拥有的土地及厂房进行评估。
一、评估对象概况
(一)与押品对应的贷款简况。萧县新秀新材料有限公司拟以本公司名下的房地产(位于萧县萧县永堌轻化工业园,《不动产权证》号:皖(2019)萧县不动产权第0011150号))作抵押向我行借入短期贷款800万元。
(二)借款人和资产占有方情况简介。借款人萧县新秀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5月,是烟台新秀化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6619万人民币,属于化学添加剂行业。公司位于萧县永堌镇轻化工业园,主要经营范围:聚合物用专用化学品(不含危险化学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法定代表人:王轲,目前公司员工110人。
资产占有方萧县新秀新材料有限公司,经核实及查询人行征信系统,该公司信用状况良好,无任何不良信用记录。
本次拟抵押评估的资产为萧县新秀新材料有限公司自有土地及厂房,位于萧县萧县永堌轻化工业园区,占地面积30926平方米,四至:东至018县道,南至威朗大道,西至空地,北至安徽裕隆化工有限公司。其占地为萧县基准地价二级覆盖区域范围。土地用途:工业用地,使用权类型:国有出让。
(三)评估对象概况
评估对象为萧县新秀新材料有限公司自有土地及厂房,位于萧县萧县永堌轻化工业园区,土地面积30926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093.19平方米,土地证载用途:工业,土地使用期限:2067年8月29日止。
经调查核实,待估土地及房产产权清楚,来源合法,至估价期日未设定租赁权、地役权、抵押权等他项权利。《房地产权证》、付款凭证等权属证明资料齐全。
(四)中介评估机构对评估对象价值评估情况
拟抵押的房产由安徽昊光房地产评估经纪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外部评估。该中介机构为省行认可的评估合作中介机构,房地产评估资质为贰级,出具的评估报告具有法律效力,评估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房地产估价报告编号:SZHG房估字(2020)第2848号,房产采用成本法、土地采用成本法及基准地价法行评估,评估基准日为2020年9月8日,评估该房地产总价值:1629.77万元(人民币壹仟陆佰贰拾玖万柒仟柒佰元整)。
经审查,外部评估预报告在评估依据的选取方面基本客观,在评估目的、评估所依据的前提条件、评估方法等方面基本正确、合理,参数的选取遵循谨慎性原则。
二、评估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3、《城镇土地估价规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5、《房地产估价报告规范格式》;
6、资产占有方提供的《国有土地使用证》;
7、公司股东会同意抵押的文件;
8、《中国工商银行抵(质)押物(权)价值评估管理办法》;
9、《中国工商银行抵(质)押物(权)价值评估细则》;
10、《中国工商银行抵(质)押物(权)价值评估流程管理办法》;
11、评估人员现场查验、核对的资料;
三、评估方法
2010年,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包括新材料在内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我国首次将新材料做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重点扶持。“十二五”以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日益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总体上看,新材料产业基本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产业规模方面,总产值由2010年的0.65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近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4%,基本达到“十二五”预期。创新能力方面,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材料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二五”期间多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均颁发给了新材料领域的技术成果。产业结构方面,一批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不断成长,北京、天津、深圳、宁波等地区初步形成了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整合。通过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全国已建设了48个新材料领域相关基地,形成了一批发展载体。保障能力方面,重点领域新材料综合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化工新材料保障能力达到了63%,高强高韧汽车用钢、硅钢片等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材料换代方面,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实施方案》,推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海洋工程等领域部分材料批量生产和规模应用。
二、编制《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的总体考虑是什么?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文件,是“十三五”期间指导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做好《指南》起草,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组织有关院士、专家成立了起草组,开展了历时一年多的编制工作。起草组坚持问题导向,既着眼于产业发展全局,又聚焦于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力求让《指南》重点体现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是以解决下游应用行业新材料需求为导向,将满足《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作为主攻方向,将提升新材料保障能力贯穿始终。二是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新体系建设任务,部署了创新体系、技术装备体系、供需对接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等重点工作。三是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着力提高部门工作的协同性、政策措施的配套性,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合力。四是以细化、具体、可操作为《指南》编制基本原则,对《指南》中重点任务提出了明确的部门分工,力求提出的每一项任务都可落实。
三、《指南》提出的三大发展方向是如何考虑的?
新材料范围广、门类多、品种杂。“十二五”时期我们根据材料的物理化学属性、功能结构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将新材料分为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6大门类,初步搭建了新材料分类体系。经过5年多的实践检验,这一分类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新材料特点,对于行业管理、用户选材、统计监测等均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十三五”期间,为了体现分类施策的概念,《指南》提出了三大重点发展方向,分别是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
三大发展方向的划分,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一个材料所处的发展阶段,每一个方向中涉及的材料品种,面临的问题也具有共性,这便于政府部门分类施策,提高政策措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如,先进基础材料往往以量大面广、普适通用为特征,是原材料工业中的重要品种,其技术工艺、生产规模和应用水平,是衡量国家工业基础的重要标志。这些材料,很多都面临着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成本高、品种结构单一、质量和稳定性差等问题,下一步就是要通过工艺路线改造等方式来解决。而前沿新材料,则具有多学科交叉、创新性和颠覆性较强的特征,目前大多还在基础研究、技术积累、专利布局、初期应用探索等阶段。下一步就是要加大技术投入,扩大应用领域和能力。
四、“新材料保障水平提升工程”的提出背景和过程是什么?
“新材料保障水平提升工程”梳理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10大领域急需的新材料品种,明确了发展方向、解决途径和应用目标。这10大领域,有9个是《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点领域,另外一个“节能环保”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说,这10大领域基本概括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点。
在编制过程中,我们组织上述10大领域的代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对所在领域目前面临的材料制约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掌握了每一种材料所处发展阶段、主要应用环节、国内外生产应用情况、存在的发展瓶颈、“十三五”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分领域逐项明确了“十三五”期间为提升保障水平,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最终形成了“新材料保障水平提升工程”。
五、为什么要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
前沿新材料是引领新材料技术发展方向、催生新生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前沿新材料的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突破,有可能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例如,被广泛看好的石墨烯,由于具有透光性好、导热系数高、电子迁移率高、电阻率低、机械强度高等优异性能,如果能在规模化制备及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将有望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快速发展。
新材料从研究发现到成熟应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都需要10至20年时间。发达国家大多采用“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的材料发展战略,通过制定重点品种发展路线图,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等方式,强化前沿新材料领域布局。多年来,我国在新材料技术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在石墨烯、超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具备较好发展基础,部分领域甚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十三五”时期,要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前沿新材料领域优势,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力量开展系统攻关,力争形成一批创新成果与典型应用,为新材料产业及下游应用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六、为什么要强化新材料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新材料技术高度密集、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一直以来,我国新材料技术积累比较薄弱,整体创新实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研究相对落后,原创性新材料技术成果比较欠缺,部分核心专利受制于人。二是创新资源、创新力量非常分散,重复研究、重复投入现象比较突出,尚未形成与产业链、资源链向匹配的创新链条,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三是技术创新以实验室、小试为主,侧重于解决材料的有无问题,对工程化、产业化的关注不多,工业化技术研究平台和团队比较欠缺。在国际新材料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创新能力更是捉襟见肘,进而影响了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十三五”期间,《指南》着重强调了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任务,提出了“新材料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就是为了完善新材料创新链条薄弱环节,打造一批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性能测试评价中心、材料基因技术研究平台等创新载体,形成符合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特点的创新体系。
七、如何理解新材料的初期市场培育?
材料的价值,是在应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新材料投入市场之初,需要经过长期的测试评价与应用考核,资金、时间成本较高,下游用户使用新材料也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很多用户企业宁愿选择高价进口,或者牺牲一定的材料性能,也不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材料不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性能,工艺技术就无法迭代优化,一些关键的数据也无法积累。这种现象客观上导致了我国新材料产业普遍存在着“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问题,也是新材料产业生产应用脱节的一种表现。
新材料的初期市场培育,是新材料推广应用的关键环节,也是经济学中提出的“惊险的一跃”。新材料“首批次”推广应用困难,是制约我国新材料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瓶颈。按照《指南》要求,“十三五”时期,将通过组织实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示范推广工程”,加强供需对接,建立新材料应用示范保险补偿机制,建设一批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开展应用示范等工作,进一步推动产用结合,激活和释放下游行业对新材料产品的有效需求,加快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八、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保险补偿试点是怎么考虑的?
通过保险补偿机制,对产品应用示范的风险控制和分担作出制度性安排,是突破产品应用初期市场瓶颈,激活和释放下游需求的有效方式。这一市场化手段,已经在重大装备“首台套”的推广中得到成功应用。在重大装备“首台套”的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保监会进一步就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问题开展了研究。初步考虑是通过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材料生产企业投保、材料使用单位受益的方式,降低用户使用新材料的风险,加大新材料产品的应用推广力度。
九、为什么要建设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
为加快部分关键材料品种推广应用,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船舶用钢、电工钢、民机铝材等领域建立了一批上下游合作机制,组织上游材料生产企业、下游重点用户以及部分科研院所,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解决材料应用中问题。在实践过程中,这些上下游合作机制对于材料的推广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品种在短期内就完成了测试、试用、优化、批量应用的全过程。
“十三五”时期,我们将在上下游合作机制的经验基础上,选择一些重点领域,支持材料生产企业和下游用户联合建立一批生产应用示范平台。该平台是上下游合作机制的“升级版”,是实体化、具体化的上下游合作机制。平台将作为连接材料生产和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上下游企业共同投入相关资源,联合攻关共性问题,重点针对下游用户需求开展新材料工艺技术与应用技术开发,完善材料全尺寸考核、服役环境下性能评价及应用示范线等配套条件,实现材料与终端产品同步设计、系统验证、批量应用与供货等多环节协同促进。目前,我们已经在核电材料、集成电路材料、新能源汽车材料等方面开展了方案研究,下一步将积极启动相关平台建设。
十、如何加强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是提升新材料性能品质、增强新材料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以来,我们组织实施了《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制修订了400余项新材料产业标准,缓解了新材料产业存在的标准缺失、标龄老化等问题。但总体上看,我国材料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存在着关键标准前期研究相对不足,标准制定所需的工艺参数等基础数据缺乏,标准制修订周期过长,新材料标准与下游应用标准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十三五”时期,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将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要求,一方面通过加大标准制修订工作力度,成套、成体系完成一批重点新材料标准,加快标准国际化步伐。另一方面⒓哟蠊ぷ鞔葱拢通过组织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加强标准与下游用户行业衔接等方式,提高新材料标准的宣贯实施力度,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标准制修订、宣贯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新材料标准化工作水平。
十一、为什么要实施“互联网+”新材料行动?
互联网已经渗入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与实体产业相互融合已经成为全球趋势,各国都在加速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利用信息系统提高生产、制造、销售过程的智能化水平。《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利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十三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新材料产业面临着材料品种牌号不断增多、生产和用户企业分布广泛、对材料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等发展趋势,是典型的可以利用互联网创新成果,进行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指南》提出了“互联网+”新材料行动,一是旨在支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手段,提高新材料设计生产制造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二是支持基于互联网的新材料创业创新,通过搭建垂直化、专业化的网络平台,创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销售模式,形成新材料产业发展新动能。三是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建立若干数据库,为新材料开发设计和生产测试等提供数据支撑。
十二、如何理解《指南》提出的保障措施?
为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不断提升我市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具有荆门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荆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聚焦12条重点产业链,即绿色磷化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汽车产业链、通用航空产业链、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节能环保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链,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通过提升产业链带动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力争将绿色磷化、石油化工、绿色食品、通用航空、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将汽车、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促进绿色建材和家居、纺织服装产业提档升级。推动我市形成千亿产业为引领、五百亿产业为骨干、新兴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一)绿色磷化产业链。全面推动磷化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延伸产业链,全力打造涵盖肥料级、工业级、食品级、电子级等磷系化学品和磷矿伴生物回收制品绿色循环产业链,将我市磷化产业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磷肥产品生产与复合肥研发及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氟化工新材料及氟、磷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将新建磷化项目布局到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钟祥胡集经济开发区、东宝化工循环产业园。依托新洋丰、鄂中生态等骨干企业,推动磷化企业兼并重组,2025年底前完成49家磷化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将全市磷化工企业控制在30家以内。积极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力争10年内达到产用平衡。到2025年,全市绿色磷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二)石油化工产业链。以建设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基地为契机,推动石化产业从炼油主导型向炼化一体化转变。以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为载体,推动园区配套一次炼油1000万吨原油管道建设;大力支持荆门石化炼化技术提档升级,开展炼油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碳四、碳五及芳烃、丙烯、乙烯等产业链,建成百万吨级特种油生产基地和百万吨级化工产品基地。到2025年,全市石油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
(三)汽车产业链。紧密对接“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走廊,以荆门高新区汽车产业园为核心,以钟祥市、京山市装备制造聚集区为辅助,突破性发展乘用车、皮卡车等整车制造产业和新能源动力电池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引导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积极布局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的新能源整车制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形成汽车整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特种车辆等五大产业链均衡协同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传统车辆、特种车辆、新能源车辆年产量达30万辆,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四)通用航空产业链。紧密对接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战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集群发展部署,按照“一核(漳河机场通用航空核心区)、两区(特种飞行器研究所本部和漳河新区研发基地、荆门高新区航空装备工业园)、多点(钟祥市、京山市、沙洋县、屈家岭管理区等通用机场)”产业布局,以特种飞行器研究所等企业为骨干,高质量建设漳河新区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荆门航空产业园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器研发与制造,打造包括整机制造、航空零部件制造、地面设备制造以及通用飞机服务业于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链。大力开展通航制造产业招商引资,引进通航制造规上企业5家以上。到2025年,全市通用航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
(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以集成化、柔性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将高端装备制造与传统制造改造提升相结合,着力打造装备制造(轻工机械)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制造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设备(纸制品等轻工包装机械等)、关键零部件(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速精密齿轮传动以及伺服控制机构等)、激光设备等产业。支持京山轻机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包装设备生产基地。依托京山农业装备产业园,健全农业装备产业链。支持沙洋发展港口重型机械、智能装备及零部件制造。到2025年,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
(六)绿色食品产业链。大力实施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枝花“五个一”工程,重点打造优质粮油、畜禽水产、健康营养食品精细加工全产业链,打响以“中国农谷·长寿荆门”为内涵的“荆品名门”区域公共品牌。到2025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0亿元。
(七)纺织服装产业链。围绕建设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着力提高纺织、服装行业科技含量,加大技改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差异化发展,以运动休闲服饰为重点,发展名、优、特产品。到2025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八)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链。加大兼并重组和技改力度,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建材,提升行业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抢抓国家鼓励规范发展机制砂石产业机遇,重点建设七大机制砂石产业基地,延伸下游绿色建材、商混、纳米碳酸钙、食品级碳酸钙、医用级碳酸钙等产品,提升石材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机制砂石产业基地。以东宝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以及绿色环保家具(居)产业。到2025年,全市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九)新材料产业链。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锂电池用新材料、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等产业,打造“中部锂都”,建设中部地区重要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鼓励化工企业从化工原料生产向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延伸,提高产品利润率;做强碳一化工产业,拓展醇类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鼓励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集聚发展新材料产业。到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十)节能环保产业链。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大力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产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争创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格林美资源循环产业园、荆门静脉产业园、东宝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大力发展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可降解材料及制品、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及材料再造、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以磷石膏为重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培育发展环保装备制造和环保技术服务产业。到2025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
(十一)生物医药产业链。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积极发展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产业,突破性发展化学药品制剂和仿制药制造产业,着力推进现代中药制造产业,迅速发展以康复为主的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生物药物、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及饮片产业集聚区,建设华中地区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绿色生产基地、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十二)电子信息产业链。紧密对接以武汉为核心的湖北省“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建设战略,依托东宝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着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培育引进链主企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激光应用、光通讯、LED/OLED、触控显示、5G、新基建、电子元器件、印制线路板、光电子应用等细分产业,打造华中地区印制线路板产业基地。大力引进集成电路、智能终端、5G通讯等新基建产业,推动5G、物联网等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构建跨领域、多技术融合的创新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企业主体培育“建链”行动。实施“雄鹰计划”,打造百亿企业,每条重点产业链至少引进和培育1家产业链领航企业、链主企业。实施“云雀工程”,“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以上,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以上,省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支持骨干企业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企业“成长工程”,每年培育引导50家以上成长性较好的小微企业“升规入统”。
(二)实施创新赋能“强链”行动。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和研发投入,自主或联合建立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机构。依托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每条产业链至少建设1家产业创新促进中心或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推动“千企千亿”技改,每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市级重大技改示范项目100个,带动全市企业实施技改项目1000个以上,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互联网+”制造,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试点示范,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到2025年,重点产业链规上企业信息技术综合利用普及率达到95%。
(三)实施精准招商“补链”行动。突出产业链招商,按照“集群化招商、基地化布局、特色化发展”思路,聚焦重点产业链,围绕构建产业链上下游重要环节,瞄准国内外龙头企业实施精准招商,集中力量引进落地一批在产业链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旗舰企业、链主企业和重大项目。围绕现有重点企业上下游配套产品,引进一批配套企业,全市力争年均新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链项目10个以上,签约项目开工率达到80%。
(四)实施重大项目“壮链”行动。根据产业链图谱梳理产业重大项目,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加强重点新建项目、技改项目建设服务,加快推动玲珑轮胎、亿纬动力扩能、雄韬锂电池、海太欧林智能家居、润都制药等一大批项目落户建设和投产达产。
(五)实施产业发展平台“聚链”行动。依托荆门高新区和京山、钟祥、沙洋、东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重点工业镇,围绕重点产业链,促进特色产业园区提标提档,加快建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物流仓储、人才培训、创业孵化、电子商务等生产经营平台,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实施营商环境“稳链”行动。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和“争抢转”作风,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省新30条”和“市新39条”,不断优化产业链发展环境。抓好惠企政策兑现落实,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资金、能源、土地、用工、技术、运输、原料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发展。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市制造业产业链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链长,总揽全市产业链发展大局。每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一名市级领导、一名龙头企业负责人、一家龙头企业、一个牵头部门、一支专家团队、一份五年计划、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工作专班”的“八个一”工作体系,市直有关部门依据职能对涉及产业链发展的行政审批、要素保障、减税降费、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市场拓展等工作予以支持配合。各有关县(市、区)要履行产业链发展主体责任,参照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强化市县(市、区)联动,推进产业链发展。
(二)强化工作机制。重点产业链实行一名市领导、一名龙头企业负责人双链长负责制。各重点产业链要组建工作专班,成立综合协调组、项目招商组和专家服务组,制定重点产业链技术结构图、应用领域图、产业布局图、发展路线图、招商目标图,实施“五图作业”。研究制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年度工作清单,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实行产业链链长双月碰头会制度,定期研究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产业链链长制日常工作由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研究各产业链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联动,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三)强化专业支撑。依托相关业务部门和市内外研究机构、智库力量,每条重点产业链构建一支不少于3人的专业服务队伍,定期为重点产业链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四)强化政策支持。针对不同产业链特点和实际,进一步完善“一链一策”,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市财政每年给予每条产业链2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链长制服务协调工作和产业创新。
(五)强化督办检查。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依据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年度工作清单,定期组织对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广泛收集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动态,每月编印信息简报,加强信息交流互动,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强化工作责任,对工作不力、进度明显滞后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附件:荆门市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分工安排
关键词:新材料;产业集群;竞争力;PEST分析;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65-02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具有优异性能的先进高性能材料和新兴材料。新材料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是发展信息、航天、能源、生物等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
1 镇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至2009年,镇江市共拥有各类新材料企业6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家左右,实现销售收入187.97亿元,拥有国家级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1个,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家。2010年1-6月实现销售、利税、利润分别达到179.2亿元、15亿元、11.2亿元,增长54.3%、99.2%、103.2%。
目前,镇江市已初步形成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碳材料三大特色板块,此外新型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同时,纳米材料、玻璃纤维、医用材料、稀土与磁性材料等也在加速发展之中。
1.1 产业集聚规模较大,但层次较低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产业集群可以促进本区域企业努力从事产品研发、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拉动本地的经济增长,最终达到整个区域乃至于整个社会经济的产业升级。
镇江市的新材料生产主要集中在丹阳碳纤维产业基地、句容重交道路沥青材料产业基地、镇江新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产业基地。产业集聚规模虽大,但层次较低。企业综合实力较弱,缺乏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企业之间缺乏产业关联度,也没有相应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没有形成有机整体的产业链,高技术成果也未能迅速有效地实现产业化、商品化。但由于新材料研发及产业链相对较短,投资门槛相对较低,自主创新成果较多,环境负荷较小,利润空间大,使得新材料产业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1.2 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差距仍不容忽视
技术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新材料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技术水平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镇江市新材料重点产品中,新型金属材料领域的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复合材料、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特种金属材料是发展亮点。其中巍华合金采用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为主要材料,研制开发的多类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新型结构件,产品技术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新型碳材料领域碳纤维及其制品、高纯石墨碳材两大板块特色明显。其中江苏恒神碳纤维及其制品,技术水平已达国际领先水平。新型化工材料领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有机硅新材料、特种工程塑料、重交道路沥青三大领域系列产品。其中,有机硅新材料已经形成从有机硅单体、有机硅混炼胶、硅橡胶较为完整的基础材料产业链。同时,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以及玻璃纤维、医用材料、稀土与磁性材料等一批高品质、高质量的新材料产品也在加速发展之中,进一步丰富了镇江市特色新材料产品种类。
但是总的来看,镇江市相比国内外技术前沿领域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技术研发投入较少,企业核心技术不多,主要靠技术引进,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1.3 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国内经济现状亦不乐观
企业是处于宏观大环境中的微观个体,经济环境决定和影响其自身战略的制定。新材料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国家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国防,这些领域的发展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市场。
受07年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新材料企业生存面临更大的挑战。而从镇江的经济现状分析,镇江在苏南板块省辖市中较为滞后,与扬州、苏州差距逐渐拉大,并且还落后于大部分苏中、苏北的省辖市。但镇江位于苏锡常之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土地资源也较为丰富。
2 PEST实证分析――以江苏宏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2.1 PEST模型变量识别和构建
PEST分析法是战略外部环境分析的基本工具,它通过政治的(Politics)、经济的(Economic)、社会的(Society)和技术的(Technology)角度或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
2.2 宏达公司实证分析
(1)公司简介。
江苏宏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主要生产有机硅单体及高温硅橡胶系列产品。公司在国内外建立了完整的营销服务网络,产品已出口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意大利等二十多个国家,产量、销量一直位居行业前茅。
(2)宏达公司历年(2007~2010年)绩效。
由表可知,营业收入08、09年各有增减,但幅度不大,10年明显增长,环比增长速度为51.79%;利润总额08、09年为负增长,10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虽然为135.19%,但较07年,没有太大的提升;总资产每年均有增长,09年增长幅度最小,为15.37%,10年最大,为131.74%。
(3)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结果/总结。
①宏达公司所处的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环境。
②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结果/总结。
2007年8月,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同时,新材料产业在高速发展时期被忽略的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够、原料价格过高、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才缺乏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对宏达公司最直接的影响是产品需求量下降和融资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在宏达公司2008~2009年利润总额的负增长。
宏达公司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总资产在2010年均实现跨越式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的复苏、政府部门的扶持以及新材料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地位。此外,2010年,宏达公司投资0.6亿元的硅橡胶项目通过国家节能专项评审。上述项目可以获得大笔专项扶持资金,再次推动该公司的发展。
3 镇江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升级的战略及对策建议
3.1 镇江市新材料产业集群企业内部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1)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有序发展。
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工协作的市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解决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破解产业发展的共性瓶颈问题。充分利用镇江市新材料行业协会,向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双向中介服务,促进技术合作与信息交流。各辖区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按照职责分工,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2)建立合理的人才体系。
选拔培养一批新材料领域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重奖新型金属材料科技创新。坚持“以人才为本”,采取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如采取地区津贴补助、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措施。同时,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创业。我国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存在严重脱节,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可加快新材料的产业化,推动“产学研”协作关系。
(3)拓宽融资渠道,提供资金支持。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以社会资金为主,积极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基金,推动金融与科技紧密结合。加强资本运作,大力激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推进与国内外企业及周边地区的技术经济合作,吸引国外企业投资镇江新材料产业,鼓励该市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投资新材料产业,走出一条互利互惠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路径。
(4)加大政策扶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化学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更是重庆的“6+1”支柱产业和未来十大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装备、轻工、建材、医药及军事等各大领域应用广泛[1]。目前,重庆地区应用化工类人才面临较大缺口,难以满足化工产业大规模发展的要求。
一、重庆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
1.化工产业发展势头较好
近年来,重庆化学工业发展势头较好,门类齐、产品多,初具规模,在能源、石化、轻工、医药及新材料等领域有很大市场潜力。截止到2014年底,重庆地区有400余户规模以上的化工企业,实现年总产值超千亿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壮大,重庆已逐渐形成了以长寿、涪陵及万州为中心的特色化工产业集中区,且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这也为多元化的化工产业在重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庆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化工、能源及材料的三年发展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力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打造西部千亿综合性化工基地,成为长江上游一流化工特色产业的桥头堡、国家新材料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重庆是天然气化工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内外成熟的天然气化工特色产业链和世界先进技术,产品种类多,历史悠久。重庆化学工业发展迅猛,规模优势明显,在西部化工总产值中位居第二,且比重逐年攀升[2]。重庆的化学工业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长寿、涪陵、万州及丰都等为中心的特色化工产业集群式的发展新格局,规划了化工产业园区,并不断完善园区功能,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合理利用,促进了产品链的不断扩张与延伸,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环保和安全生产水平,增加了化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整体外迁、兼并重组及引进先进技术等多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大幅提升了工艺、技术及装备等各方面的水平。通过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市已拥有两万多名化工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多个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重庆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3]。
2.化工产业发展机遇良好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世界化工产业的较大冲击,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及技术措施支持工业企业的转型,技术升级,落后淘汰,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为化学工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
重庆化学工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加之重庆及周边地区天然气、页岩气、盐卤资源相对丰富,区域资源优势明显,为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保障。重庆与沿海地区相比,在水、电、气、土地及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低1/3左右,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重庆化医集团是重庆化学工业的龙头,业务范围涵盖了化工领域的多个产业,如今面临天然气价格紧张的局面,部分产业发展亟待转型,目前已在长寿化工园区规划了“气改煤”替代天然气项目,人才需求大,然而全市范围仅我院开办有煤化工专业,但远不能满足本地化工行业多元化转型发展的需要。促进了重庆化工行业对应用化工技术人才的极大需求,更为长江中上游化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同时,重庆已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能源、化工、新材料等多个领域。2015年9月,由重庆化医集团与德国巴斯夫合作的年产40万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项目在长寿化工园区正式投产,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MDI项目,建设以MDI为核心的上、中、下游产品链全面配套的大型化工一体化工程,总投资350亿,预计年销售额超500亿,将拉动重庆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等产业2000亿产值,有利于统筹川渝及周边地区的天然气化工及石化等产业的发展,推动本地化工产业升级。
二、重庆应用化工类人才需求状况
根据2013年以来对重庆化工行业的调研,对比近几年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情况,市场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重庆多元化化工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必带来化工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通过调研和市场分析,化工企业一线操控工、化验分析员、产品销售员等职位需求预计在5万人以上[4]。
三、重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办学现状
在重庆4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仅重庆化工职院在化工类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办学历史,但该校也是2010年才开始高职办学,每年的毕业人生人数偏少。此外,近几年还有5所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但专业方向单一,办学经验不足,化工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规模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现状:不得不做 不转不行
当前,化工行业正面临金融危机以来较为严峻的困难局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表示,从原因分析,供需失衡仍是主要原因。2012年以来,国际经济曲折艰难,国内经济持续放缓,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化工行业市场需求,特别是与工业投资等密切相关的合成材料、基础化学原料等的需求长时间未能有大的改观。而相对需求的低迷,市场资源的供给总体充足,在新增产能陆续释放下,行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加之进口冲击不减,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国内化工品市场失衡,价格走跌,利润下降。
严峻的进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2013年外贸需求下降和贸易伙伴政策收紧将成为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双重桎梏。去年下半年以来,新兴市场经体宏观经济运行波动剧烈,经济增长失速,资本大规模外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认为,这一态势将对中国化工行业2013年的进出口形势产生巨大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告诉笔者,现在石化行业已经到了不转不行的阶段了,国内石化行业一直存在“两头在外”的问题,相对精细化工,原材料化工“两头在外”的情况更多一些。石油等原料进口,产品出口,而我们更多地是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从去年的情况看,世界经济的复苏乏力,使得我国石化行业的一些子行业经济效益比较差,亏损面也较大。就是因为国际市场相对萎靡,对我们的出口造成一些影响,而国内处于低端的产品价值又无法提升,导致效益下滑。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王孝峰表示,目前大部分产品产能过剩,而一些高端的产品自己不能满足需要,尚需进口,加上我们的能源资源保障不够,使得全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任。
中国吴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主任李建斌告诉笔者,从当前化工行业实际运营情况看,由于国内外市场持续低迷,前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积累的产业结构性矛盾正在显现,企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差距也渐渐暴露出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一些企业虽然着手企业的转型升级,但动力不足。因为即使企业生产的一些端产品,也能获利。再加上国内经济长时间的高速发展,拉动了传统产业产能的大幅扩张。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才积累下来更大的产需矛盾。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低迷,内外需求大幅减弱,进一步加重了原有的产能过剩,一些粗放式经营企业必然出现较大亏损。这时企业若再不转型就只有死路一条。
“从化工大省江苏省来讲,去年化工企业过得都比较艰难。转型升级成为整个江苏的化工行业和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会长秦志强说。
秦志强告诉笔者,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江苏省的问题一是全省化工产品进出口逆差比较大,且在短期内难有根本转变;二是江苏本身受到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的制约很严重,95%以上的能源、资源都需要靠省外采购,能源、资源和环境始终是套在江苏化工行业头上的“紧箍咒”。现在全省的化工总量已经很大,人口又相当密集,集聚在长江中下游的黄金水道上,难有再大的发展空间。连省内化工园区的发展都如履薄冰,生怕老百姓再在环保方面提出什么异议来。另外,全省精细化工和化工新产品所占比重在整个行业的总量中偏低,精细化工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江苏化工大省的身份并不相符。如果现在不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再往后转起来就很难了。
四川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佳才也表示,2013年化工行业竞争是一片红海,加之同行业企业的自然矿产和金融资源的配套,基本是国进民退,但市场竞争却是处于同一个环境。他们作为一家民营行业龙头企业的优势显得比较苍白,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转型成为必然。
问题:转型规划执行难 企业创新能力差
2013年对石油和化工行业及企业来说,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迫切,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全行业转型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信达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麦土荣谈到,对于化工行业的转型发展,我们更愿意看到,政府能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多提供政策指导;同时出台有效措施,保障化工子行业“十二五”规划及准入条件的执行、落实。其实化工各子行业的准入条件和规划都已做得比较好,但执行起来有难度,制约了行业的转型升级。现在化工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论哪个行业,只要把核心技术掌握了,产能都是过剩的。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在审批上更严格一些,使产能过剩的问题有所改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在政府的审批环节,能把各子行业原有的规划执行好,对行业的转型升级就是一个促进。
以纯碱行业而言,其“十二五”规划已经对如何推动行业发展有了很明确的要求,而且准入条件也已颁布。但这两年该行业不仅新增的产能很多,一些落后的产能也没有被淘汰掉,问题就比较严重。主要是地方与中央政府有一个博弈的过程。但规划和准入条件落实不好,不仅是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对纯碱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十分不利。
“将来应该政府出面,要么不让他上,要么把标准定高,可以把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煤气化指标拿来作为标准,从能耗上、技术上加以限制。”麦土荣说。
有的企业谈到实现转型的难度在于技术创新。
李建斌表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是缺乏专有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差。国外一些化工企业都相继退出了氯碱、纯碱等能耗高污染大而附加值不高的传统产业,转向医药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电子化学品等产业。这些企业的转型都已经做得相当不错,因为他们从20世纪70~80年代就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研发和储备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转型,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起步都比较晚,因此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虽然发改委、工信部多次提出实现产业升级,也从政策上给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因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及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也增加了创新的难度。
再次,当前企业的经营压力较大,也没有更多的资金去投入高新技术的研发,加上产学研结合力度不够,影响了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进度。
另外,从固定资产投资体制上,现在行业整体管理协调的力度不大,效果也不明显。大家都认为化工是投入产出比较高的行业,所以盐业、煤炭、电力等不少领域的企业都把目标投向了化工产业,加剧了该行业的过度竞争,使得本该能做出自己特色的企业也只能为生存而跟风上项目,十分不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战线并非越长越好,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
对策:行业积极推进 企业提高意识
赵俊贵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对能源、原材料形成大规模需求,对接近终端消费领域的新型产品的需求增长将远高于基础产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促使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学品(其中包括机硅、有机氯、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纳米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的化工产品。但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化工新材料是当前自给率最低、最急需发展的领域。化工企业应密切跟踪精细化工与新材料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进展,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提前进入开发试验阶段,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技术,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明确的面向高科技产品投资的宽松政策,促进化工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
行业能否走出困境,一方面取决于宏观经济及行业需求能否恢复;另一方面,取决于行业能否在供给方面控制数量,优化结构,并合理控制成本支出,提升盈利能力。
此外,要密切关注化工产业投资增长持续高位的情况。国内化工产业基本为市场化运作,再加上有些化工项目的技术含量相对偏低,投资资金相对较小,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企业凭借较强的适应能力迅速发展壮大,但站在宏观层面,从当前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及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发展趋势来看,化工企业必须将投资方向进行调整,如建议相关企业投资标的瞄准高端新材料等新兴领域。
高世宪说,转型升级是一个长远的方向,不仅需要延伸深加工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环境保护和能源及资源消耗的问题也应充分考虑。
秦志强谈到,“十二五”经济转型期,在江苏化工企业中一要提倡包括工艺技术、企业文化、发展思路、商业模式等综合性的创新。企业要实现差异化,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发展,从拼资源、拼价格,向追求高附加值转变,提升价值链,完善产业链。形成企业最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从规模扩张向注意质量提升转变。
二要关注能源和资源的约束问题。江苏化工的转型升级,既要摆脱单纯依赖能源资源的局面,又要在新能源、新资源上有自己的拓展。
还是积极推进绿色化工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并还要将化工园区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载体。制定化工园区的考评体系,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
王佳才表示,实现转型唯有创新。2013年公司要实施技术创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寻求差异化产品,开辟产品中的蓝海;实现管理创新,大幅降低管理费用;还要进行模式创新,将知识产权资本化,由传统制造业转型为制造加技术服务。
经过大量市场调查及深入的研究,2013年,和氏璧化工公司提出了结合当前形势的客户聚焦项目。公司将采用各种形式,积极主动邀请化工产业链上各个产业的重要高层参与该项目,通过深入沟通,充分了解其各种需求,并制定出服务各个产业链的计划,以专业的平台、高品质的产品与长期持续改进的最佳增值服务回馈于石化产业。
李建斌说,吴华公司在产业转型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氟化工,积极培育精细化工,调整优化氯碱化工;同时还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公司下属的科研院所各有独特的专业技术,要将这些院所的科技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更好地支持所属企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