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课教学

美术课教学

时间:2022-02-02 23:4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课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课教学

第1篇

【关键词】乡土 美术 教学

家乡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部分,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泉源。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乡土资源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产生艺术创作的灵感。农村蕴藏着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可以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教学活动:如抬眼就见郁郁葱葱的大山,放眼一片田园风光,这些风景可以写生自然风光;俯首即是泥块、木料、种子等可用来作为泥塑、木刻、豆贴画等创作活动的材料。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作为农村地区美术教育如何更加突出农村乡土特色,如何调和教育思想和教育现实间矛盾,开发利用美术乡土资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美术教学方式成为美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明确课程目标,保证教学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以兴趣小组活动为龙头,以美术课、为主要教学阵地,开展教学活动。各个年级中,根据师资和学生的意愿,开设相应的个性化版块。

我们坚持体现文化价值和艺术自身的感染力;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体现乡土美术的普及性和发展性。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信息,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刻苦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确定教学的内容,谋求多元发展

1.拼出乡情——乡土拼贴画。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我们美术老师指引下,孩子们将这些农村中随处可见的各种树叶、麦秸、野草、蚕豆、稻谷、黄豆、稻草,甚至瓜子壳、树皮、蛋壳、破布,经过孩子们的巧妙构思,精心制作,化腐朽为神奇,就诞生出了一件件别具一格富有情趣的艺术品。

而拼贴画材料和工具的多样性,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同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拼贴画教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亲自动手,熟悉各种材料的特性,掌握拼贴画制作的方法,增强材料和工具的运用能力,体验经过脑和手把普通材料变为一种艺术品的自豪和喜悦,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漫笔人生——乡土漫画教学。在“乡土漫画”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少儿漫画教学的认识,首先我们确立了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始终把通过漫画教学培养学生素质摆在重要的地位。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漫画教学灵活地、合理地引入美术课堂,挖掘能有效吸引学生眼球的课程资源,发挥漫画的独特优势。我们发现儿童对夸张变了形的特征非常敏感,对夸张、变形、拟人、比喻、颠倒等漫画表现手法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自觉地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表现出加痴如醉的游戏心态,这正是我们所追求儿童观和教育观。

3.“我形我塑”—— 乡土泥塑教学。“我形我塑”泥塑活动是芝小乡土特色的美术教学系列活动的之一,泥是田头直接挖来的,场地是学校的水泥地。我们对学生的活动没有更多要求,开心地玩泥巴,只要表现我想要表现的,塑我想塑的。让孩子们在树阴下,在花坛边,在台阶上,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或坐或蹲或跪,尽情地玩,尽情地创作。学生作品里有小朋友们喜欢的小动物,也有科幻的外星人、城堡……让师生都在玩中放松自己,让老师在玩中回味童年,让孩子在玩中享受童年,让师生在创作的同时,亲近泥土,享受快乐。我们摒弃了橡皮泥、陶泥,而去田间直接挖来泥土,在艺术教育的同时向学生宣扬了绿色理念,更在玩中累积热爱土地的情感。

4.剪出生活——乡土剪纸教学。剪纸教学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剪纸的知识和技巧,以丰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全人格,培养基本的剪纸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内外作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5.版下生辉——乡土版画教学。用纸版用为拓印材料制作版画, 尝试利用乡村中一些常见的材料作为拓板,使版画更具乡土特色和表现艺术。

三、建立“展示性”评价机制,享受乐趣体验成功

1.充满热情的评价方式。设立静态展示舞台,我们在教室的墙壁上,角落里,开辟出展示园地,展出学生日常作品。处处是展示的舞台,时时是展示的时机,充分挖掘可展示因素,让学生在展示中发展。

第2篇

【关键词】评价 意义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57-02

一、美术课评价的意义

评价的实质就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对完成或正在从事的工作或学习进行检测,对质量或成果的水平做出合理的判断。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教学活动中对教师能力和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反馈、再指导、再反馈的一种评定方法,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对象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评价可以促进美术教学工作的圆满完成。好的评价方法能增强教师的人格修养和专业素养,促成教师能够轻松、熟练地驾驭美术课的教学工作,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正确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态度、浓厚的美术兴趣、培养顽强的学习毅力、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评价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好的评价需要不断的实践再实践。美术课正确的评价将引领美术教学步入正确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学生美术技能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美术课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对美术教师的评价

美术教师是美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主导者。美术教师的工作情感、工作方法、专业素养是美术课取得成效的前提。“名师出高徒”、“要想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都是对一名优秀教师的期盼和要求。为了实现这个期盼和要求,我们每一个立志于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师都要成研究型的教师、终身学习型的教师、时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教师。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要有献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和服务于学生的崇高品行,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态度,要以认真的态度上好每一节课。对教师的评价是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教师的正确评价一方面可以夯实教师的师德师能,更好地立足于教学第一线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对教师的评价应做到学校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不能偏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知识技能魅力在学生中闪光。

1.教师师德师能的评价。教师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师能是教育长足发展的动力。教师不但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的品德影响一茬又一茬的学生。美术教师要把民族精神、优良传统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情趣。学校可以通过观摩、教研欣赏课等的活动,采用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完善美术教师的品行和德能。

2.教师基本功的评价。教师的基本功包含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的基本功反映在课前准备、编写教案、讲授课程、作业指导、课后反馈、课外辅导上。教师综合素质表现在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比如古文字学功底,书法、绘画、剪纸等其他技能的掌握上。对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学校可针对各课型的教研、兴趣课的调研、美术教师技能大比拼、学生学习效果、社会的反响等方面来进行,让封闭的学校成开放的教室。美术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关系着学生美术能力的高低,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美术文化氛围的形成。

3.教师授课的评价。课堂效果直接反映教师的授课效果,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是教师各种能力的表现,教师浅显易懂的授课、教授方法的创新性、教学方法灵活性、评价学生的多样性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成效的高低可以在课堂效果和学生作业中表现出来。一节成功的美术课能使学生在轻松地、充满情趣地、自主地学习;一节成功的美术课能使学生的学习节奏和教师的授课行动产生共鸣,学生的作业是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的,美术知识是在自觉的形态下接受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自觉的情况下形成的。正确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动的肯定和学习方向的引导。

1.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量化评价

(1)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发现学生美术课的闪光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学生的课前准备(是美术课成功的前提)。

(3)专心听课积极回答问题,配合教师的教授工作。

(4)作业时抓住要领,遇到困难时向同学老师寻求帮助。

(5)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下转第159页)

(上接第157页)

2.对学生作业的评价

(1)学生自评。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作业情况。

(2)学生的互评。学生互相评价,发表对被评价学生的作业作品的见解。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美术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的认知、技能、参与、创造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划分成许多知识点让学生完成,教师尽可能找出学生的发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不挖苦,使学生发扬优点弥补缺失和不足,找到努力和改进的方向,树立战胜不足的勇气,培养永久的学习兴趣。

(4)展示是评价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好胜心,强烈的求知欲和顽强的探索精神。抓住这个特点,才能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业才能走向成功。教师可以在精心准备之下进行美术作业和美术作品的展示活动,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造就他们的成功感和成就感,巩固和激励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

综合上述对学生的评价内容,按学生的实际,可以从“学习兴趣”“基础知识”“造型表现”“想象创新”“欣赏评述”五个方面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测试各半计算,按学习兴趣(10%)、基础知识(10%)、造型表现(20%)、想象创新(30%)、欣赏评述(10%)、平时成绩(20%)的累计积分综合评价整体美术素质是合理的。

总之,不管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必须要以尊重教师和学生为前提,最终以达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学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要重视教师的发展,更要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的评价要本着保护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及综合能力为目的,在评价过程中运用一切能用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画、敢做,把中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作用真正落实到位。正确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能发挥积极的评价作用,使教师和学生发现工作和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帮助教师成长,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光俊.新课标背景下对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现代阅读,2012(9)

第3篇

【关键词】农村 美术教育 想象

美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农村小学条件差,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一直是冷门话题,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教学中只为完成数量任务,只搞单一的随意绘画,根本不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严重忽视了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倾向必须注意克服,努力上好美术课。在实践中,我认为搞好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熟悉教学大纲,刻苦钻研教材

要上好美术课首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把握住本教材的知识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教法上的研究,找到教材内容中适应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二、细致观察事物,培养观察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无论是绘画课、工艺课还是创作课、欣赏课,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几年来,我在美术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大胆进行了一些探索、试验,积累了点滴经验。如教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画画自己》、《给老师画张像》等人物画时,由于儿童最初的观察不是系统的,在这些人物画中洋相百出,一看好笑。为了使学生将视角内事物反映到他们的意识里,我便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先让他们对着镜子观察自己,再同桌对脸观察,这样困难便迎刃而解了,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三、按教材内容上课,提高学生素质

1.欣赏教学。欣赏教学主要有民间工艺品、自然景物、少儿美术作品等。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文化素质,将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入双基教学之中。草编是我国民间美术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小花,看似平常的麦杆、玉米皮等,到了民间艺人们手里就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刺绣,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如在教学《精美的草编和刺绣》时为了提高农村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教学前教师可到草编艺术美术公司等处拍些样品照片或购置些真品,搜集一些刺绣品作直观教具,这样精美的茶垫、果盘、名绣上面栩栩如生的图案神话般的出现在儿童的眼前,学生个个仔细观察,尽情欣赏,这样能让孩子更好地感受民间民族艺术情趣,陶冶他们爱家乡、爱人民、爱民族、爱祖国的情感。

2.绘画教学。营造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留下问题启发儿童思考和创作的动力。如大象给小老鼠洗澡故事的绘画课。课堂导入,“同学们,老师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天气就像今天一样晴朗。小老鼠 ,小青蛙,小蜻蜓还有大象哥哥一块去池塘边玩耍。池塘里可真漂亮,荷叶满池,荷花姐姐都伸展着婀娜的腰肢,展开了她层层的花瓣。蝌蚪们在青蛙妈妈的带领下,在池塘里快乐游泳。小动物们玩得真高兴!不一会,大家都大汗淋漓。这时候要是能畅快地洗个澡该多好啊!小动们都那么想。可好多小动物都不会游泳,池塘水又很深。怎么办呢?这时大象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想到了!就是用大象的鼻子吸漫水,给小动物们洗澡。”于是,我紧接着说,“那么,我们就来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样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画下来呢?”接着开始画范画。课堂一开始就通过老师生动的故事已经在孩子脑海中营造出了一幅丰富的画面,再提出问题,就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创作的欲望。绘画是美术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农村儿童很少受到家庭的专业训练,在辅导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要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把儿童能接受的绘画技法巧妙地揉进其中,顺其心、激其情、励其志,是提高儿童画质量的重要一环。为搞好绘画教学,可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其次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再次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色彩表现力。

第4篇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地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学生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

一、借助生活表象,打开想象空间

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填满无限遐想的想象。比如把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的某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分析,了解它的意义,然后借助想象,把各方面再结合为统一的一个整体,重新在头脑里形成新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形象思维舍弃了人物或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突出和保留了它们的感性部分和本质部分的特征,从而使对象的形象更加生动、清晰、具体。让我们在想象中,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二、辨明是非,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三、把握学生心智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教学内容、方法、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是一个人对事物感觉喜爱的一种情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内容,寻找新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相合”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选用方面要灵活多变,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满足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乐于接受。

2.给学生以希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初生的情感丰富而且易外露,当他们看到自己绘制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们赞美时,情绪就会振奋,并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发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与信心。在教学安排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

3.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5篇

作为普通中学的美术教师,要解决所面对的这一问题,除有待于教育大环境的改善外,还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把美术欣赏教学落到实处,使追求艺术素质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创新进行了初浅的研究,以求教于大方。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自由为原则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忽略了让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在美术欣赏中,有的教师往往在上课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支配下,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课本,主体意识淡薄,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美术欣赏课普遍不感兴趣。而以“自由” 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安排学习活动时只提供学习的范围,让学生自由选择决定他们的方向,去探索、发现结果。学生自动自发的学习,不仅可以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而且可以启发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做适当引导,即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基于这点,每一堂课,笔者很少一开始就滔滔不绝地讲一大堆的理论,而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走下“神圣的讲台”,参与同学们的讨论。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

直观教学是美术欣赏的重要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使艺术和科技互相渗透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一个绝好的契机,多媒体教学以其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欣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突出了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教与学双方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

美术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适时地加进德育内容,这比一般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上《中国古典园林》这课时,我着重介绍世界园林史上的明珠――圆明园。首先介绍圆明园的成因、发展和规模,然后用实物投影的方式让学生欣赏圆明园全景及局部图画;接着让学生观看优秀影片《》片段,当影片中出现了圆明园那如诗如画般的景色时,同学们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当看到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同学们无不为之愤慨。最后,画面定格在了圆明园的遗址上,带着深深的思索结束了这节课。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从以上事例说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深浅程度与课堂教学手段息息相关,教学手段越丰富,学生的认识就越容易深入,从而促进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开发乡土教材,拓宽美术作品欣赏渠道

中国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包括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美术欣赏课具有得天独厚的艺术功能。但由于各地区在美术教学基础、美术师资水平以及美术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然使美术教材具有较大的选择弹性,才能保证其广泛的适用性。我国历史悠久,长期中形成许多乡土特色的文化,其中美术也很具有乡土性。为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振兴家乡、造福家乡的情感,笔者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和要求,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以适应本地区特殊教学的需要。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适当补充乡土内容,既能充实教材,又能使同学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了爱乡之情。

四、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激活美术欣赏课的载体

传统艺术课程内容的组织通常按某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纵向结构安排,忽视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学科内容过于分化,综合式艺术教育立足于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既考虑每门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原有的分科课程统整为包容性更强的综合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本学科教学为重心,致力于领域内各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确立启发、引导的教学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出丰富问题所需的和谐、宽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科上的广泛应用,因此形成跨学科的综合欣赏,已成为可能亦是必然趋势。特别是美术、音乐课的综合,两学科互相渗透、互相演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美术形象和音乐形象都具有感情化、性格化的审美特点,并能互相演绎和渗透,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功能,具有再创造性,也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鉴于目前高中美术课和音乐课内容都是以欣赏、审美为主。就是根据不同的美术欣赏课内容,选择相适合的音乐曲目。例如,讲授中国古建筑――《故宫》时,由教师演唱歌曲《北京颂歌》,然后再引入本课主题。利用图音并茂、视听结合方法,在一节课内实施美、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交叉欣赏,使美术这一凝固的音乐――空间艺术与音乐这一流动的画面――时间艺术融为一体。

第6篇

美术教学要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正确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绘画技巧与手工美术工艺品的制作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美术赏析能力与综合素质亦可得到锻炼,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快乐、高效的学习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

美术学习绘画技巧赏析能力美术课教学最大程度地使学生认识和欣赏美的能力得到加强,努力去探索和创造美,并且教育的过程富有趣味,有着鲜明的特点。美术这一学科的极大魅力,不仅让学生的绘画技巧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亦可得到锻炼,学生从被动受教育者向主动的学习者转变,探究和实践成为主要内容,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内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并且心灵得到放松和愉悦。

一、美术课教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轻松

在实践中,许多老师曾经向我谈到,美术老师的教课非常轻松,不仅课好上,而且还没有压力,学生对美术也很感兴趣。我只好淡然一笑,但是并没有向这些老师说明,美术课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笔者发现,美术课的教学非常困难,不仅有诸如备课、环节、评价、反思等和其他科目类似的内容,还包括一对一辅导、美学熏陶和情景设计等内容,这都需要耗费极大地精力,去科学、有效的进行。

在课程结束后,笔者都会向自己提问,什么样的美术课才算得上得好的美术课?又怎么样让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好美术课”的标准呢?因此,除了理论学习和吸收其他教师的经验外,笔者试图从自己的实践中得到答案,对于自己的教学进行了研究、论证和反思,得出了切身体会。那就是美术课并不是很轻松,反而更需要千方百计的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上好美术课的信心。

二、课堂教学是关键环节

作为无可否认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一直是谈论和研究最为集中地领域。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具有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儿童自身的性格有着本质上的矛盾,而这也恰恰是左右教学的关键因素。但是,对于美术课而言,需要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甚至是协作完成一作品,这就很容易影响课堂的纪律。此外,一些本意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如讨论、发言、游戏等,也会使得课堂纪律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从本质上分析,这种无纪律性并不一定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国外的课堂中,教师甚至不要求学生正襟危坐,甚至允许学生们在自己的课桌上进行“创作”。对于这点,一位德国纽伦堡的美术教师谢尔曾经说过,学生可以在他工作的丢勒中学进行美术教学时,一边用耳机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一边进行美术创作。如果在国内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一定会招来教师的训斥,这就无疑会影响孩子的创造性。因此,如何做到纪律性和学生的创造性两者的和谐统一,一直是一件教学中的难题。笔者认为,应当走中间道路,比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出校门,进行开放式教学,比如,在绘画课中,可以在公园或者村庄进行写生,即充分刺激了学生的创造性,亦可保证教学的秩序。在手工课中,可以进行风筝制作的课程,而后去田野中进行放飞,即保证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手工美术工艺品的制作,并且将其用于教室环境的美化和装饰,亦或者组织“学生画展”,让每位学生发言,对于自己心中最优秀的作品进行评价,让学生在体会成就感的同时,初步地锻炼美术的赏析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好美术的信心

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美术作品,必然无法达到大人眼中“美丽”的标准,因此,许多大人从自己的观点对于孩子的画作进行否定,这就极大地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因为生理和思维发育的客观性,孩子的画作必然是天真、纯洁的,而且拥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画作也少了许多修饰和技巧。此外,透过画作,还可以表现出每个孩子的个性,如有喜欢用绚丽的色彩,有的喜欢用黑白色,而有的习惯于线条的勾勒。因此,要杜绝单纯的美术评价,而是努力去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并且发现其中的灵光。

在当前课程标准不断修正的情况下,儿童思维中的一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和思考的,甚至会引起我们的深思。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能力和技能技巧的培养,注重美术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在美术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美术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会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特别是在小学阶段,首先,要培养兴趣,兴趣是学好任何技艺的动力,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其次,要讲究训练的方法,一是形式要多种多样,二是要持之以恒,三是改革美术作业的模式。笔者认为,必须抛弃传统的作业评价标准,要坚持以教师的欣赏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促进其对于美术的兴趣,进一步的进行学习,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整个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科学的评价不仅可以促进美术一课的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为其未来人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以正确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给予学生以美术技巧和综合素质的双重指导。

此外,不要仅仅局限于对于作品本身创作技巧的评价,而是应该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可以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或者缺陷,但是应当仅仅局限于创作技巧本身,重点应当是对于学生的鼓励,如“很漂亮”“很有个性”“魔幻色彩”等,对于确实存在问题的作品,同样应该进行鼓励,如“加油!”“比起上次进步很大!”等语言,从而最大程度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第7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审美情感;绘画创作;校本课程

美术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修养。美术,它是艺术,也是一种语言。艺术家可以通过它表达情感,也可以使人从中得到精神享受,陶冶情操。自从“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的新局面形成,美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就如何在“新课程”下做好美术课教学,我谈如下看法:

一、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生对美术欣赏学习的兴趣不大,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因而,诱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欣赏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力,成长的起点。通过美术教学,引起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广泛爱好,求得在学习兴趣的追求中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是有益的。

如在剪纸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观摩和学习了剪纸的剪、刻手法后,激励他们尝试创作,然后让学生展示各自的作品并进行自我赏析。学生在欣赏自己的剪纸作品时,内心充满了成就感,自信心增强了,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社会生活中的美术活动总是同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因此,美术教学活动必须注重美术实践活动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美术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善于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美术实践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在美化生活的体验中“做中学”。

二、对学生进行审美趣味、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探索美术教育的新途径中,在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教学中,重点是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兴趣。面对“美育”被重视列入教育方针的新局面,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之关键。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成功,学习上的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这是良性循环,反之为恶性循环。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钻研教材,认真地处理教材。

比如文森特・梵高作为后期印象派的著名画家,《十五朵向日葵》无疑是他一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这幅作品中作者用他独特的构思和绘画技巧,诠释了他对自然、生命、人生的情感体验。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想。“向日葵”作品的绝妙之处在于凡高为我们描画出了向日葵这样一种颇有象征意味的植物的饱满与生机。画家通过描绘向日葵,向我们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一幅名画能够打动人心,就在于画中融入了画家的感情。情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他很复杂同时也难以捉摸,但我们却能从画中隐约感觉出一些,凡高这幅《十五朵向日葵》意图在于释放内心的压抑和不得志,那大片明黄向着太阳生长,象征了对自由的渴望。

三、体验生活 进行绘画创作

对素材的搜集学生往往感到头痛,尽管觉得生活的场景无限广阔,但选取哪个片段,是需要教师深入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放开手脚走进生活去用点、线和色彩甚至相机去记录眼前的一切,然后集中起来教师与学生一起从艺术规律的角度把握,探讨、发现美的所在。生活中许多朴实、真诚的形象是由细小的瞬间组成的。因此。素材的提取离不开对生活的感受。当解决了生活“源”的问题,我们就要从中找到“源”的价值,生活的场景并不都是入画的,不能照搬临摹,需要去发现那潜伏的美感。

美术创作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是很好途径,特别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通过美术的形式去表现生活的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美术创作教学虽然呈现出可喜的结果。

四、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实教材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控制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我们要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实教材。如利用本地传统的剪纸资源,组织学生观看民间剪纸作品展,请民间剪纸艺术家来学校为学生作讲座等。

总之,初中生的审美观念逐步得到形成,有了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美的广泛体验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等是一门艺术,它对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 高中美术课教学 运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教学表明: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以至于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而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认识的直观原理。

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所以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应该指明的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而演示教学法则只限于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或者教师简单地做示范实验,虽然也有直观的作用,但仅有实物直观的效果,只能导致学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学生的火热之情,不能发挥情感的作用。

(三)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形象是情境的主体,情境教学中的模拟要以范文中的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为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培养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四)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意识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意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有意再认、有意重现(回忆)、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创造的)、逻辑和言语思维、有意体验,等等。但遗憾的是,包含如此丰富内容的意识心理活动仍然不能单独完成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任务。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正在于诱发和利用无意哀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

(五)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的过程。

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否则,人们常言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论依据。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学内容,信息载体是教学形式;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其载体是师生的表情(包括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动作表情等)。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当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情境教学的功能

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二)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作用有的被我们感知到,但更多的则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因此,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

三、情境教学法高中美术课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在高中美术课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的变换,学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也在变化,并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情境教学法可以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师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对美术教学环境进行设计和布置,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使之积极投入美术活动的教学方法,方式灵活、操作性强、易于掌握,特别是对群体学生更有利。

(一)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二)历史再现情境。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情境。利用影视、摄影、图片或者媒体网络把历史情景再现到屏幕上,把学生带到具体情境中去,激发他们的联想,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巨大的感染和共鸣。

(三)问题假设情境。

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认识“做中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创新的规则、技巧。

(四)表演体会情境。

指导学生模仿石膏像、模特等的情绪、动态、表情、神态等,了解解剖结构,感受肢体、肌肉、骨骼等身体官能的作用,揣摩在心理变化和动态变化下各部分的结构变化,感受紧张、放松、施力等动态下肌肉、骨骼等的互相影响、产生的关系。

(五)语言描述情境。

在高中美术课中,老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心中形成鲜明的画面。这样不仅能营造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而且能给学生的语言起到示范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认知。

以上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强化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在高中美术课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情境教学中,对应的是学生的体验。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视觉体验、实践体验、想象体验、审美体验……情景教学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对学生的体验产生影响,通过学生的有意识的艺术整合和再创造,体现在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何继刚.谈数学教学中积极适应与高效转化的策略[J].数学教学研究,2008,(9).

[2]戎科军、李静.浅谈情境教学法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J].商情,2009,(1).

[3]楚佳.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运用[J].海外英语,2010,(1).

[4]陈正安.浅谈情境生活化教学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4).

第9篇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就规定:“明确‘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谋划和设计”。因此,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有效、有限的乡镇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完成美术课程的教育目标,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美术教师与时俱进的表现。

一、激发兴趣,面向全体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说明我们教育的每个学生都有美术的潜能,只是这种潜能的大小不同而已。在乡镇小学,美术课本身就不被学生重视,说起来是:“落实上是相当次要;忙起来是统统不要”。因此,乡镇小学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学生学习美术的好奇心,不能泯灭其学习兴趣,不然,就有可能会失去像梵高、达芬奇这样的美术天才。还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现有的基础和需求出发,创造性地将美术课上得生动有趣,在保护好奇心的同时,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美术的心田,相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美术潜能都能得到不同的开发。因此,选择素材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根据学生熟悉的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充分关注、爱护、扶持、推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美术学习及潜能的发挥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也是美术课程教育的要义。如,在美术“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领域就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学生在学习人教版美术第八册“小圆点的魅力”可让学生在纸上画小圆点,使小圆点在纸上不同的位置,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并组合出各种有创意的作品,产生美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所以,只要学生动手去画,自己感到美、愉悦就达到了目的。在低年级阶段不必苛求画的怎么美丽,规范符合什么什么原则等。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兼顾了全体学生,真是一举三得。

二、利用资源,培育个性

美术课程是创造性很强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是优越于其它学科,包括某些主科。充分发挥学生的美术天赋,使其思想、情感跃然纸上,产生视觉的欣赏效果,只要学生对自己的创作图画满意,就要在肯定的情况下给予点评与修正,保护其美术个性和创新精神。乡镇小学的学生视野有限,所画的东西大多为农村所见,又由于年龄所限,所画的作品幼稚、天真,但也要鼓励、表扬。充分开发和利用乡镇小学已有的教学资源,既是课标所允许的,也是对美术课程的尊重,还是对学生学习的尊重,更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虽然画的很少有高楼大厦、立交桥、轻轨,但乡间小路、阡陌沟渠、校园的花、草、树木、飞鸟、彩蝶等,同样能表现出学生优秀的个性,绘画的技巧,产生优秀的作品。所以,要尊重、鼓励和表扬,才能实现课标的要求,完成美术课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科学评价,目中有人

小学生非常重视教师的评价,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加看重教师的评语,一个“优秀”、“良好”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极大热情。正确评价学生的作品、技法、审美能力等,是教师教育教学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表现。评价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激励原则。每一次学生作业,都是学生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学生情感,都十分期盼教师的评价。所以,评价要体现正能量,激励学生进步、激励学生改进不足,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二是启发与尊重的原则。对于学生不佳的作业,教师切记不能一否到底,一棍子打死,不能讽刺、挖苦,损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对美术不良的影响,厌恶美术,讨厌美术。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启发与尊重并举,在尊重的前提下,给予学生以点拨,使之改正错误。

以人为本,就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泯灭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完成作业,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还要尊重美术课程,尊重自己无怨无悔的美术教育职业,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坚信美术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和国家开设美术课程的道理,深信美术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会更加凸显。

作者简介:高雅华,女,吉林长岭人,吉林省长岭县太平川镇第一小学,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学。

第10篇

一、通过美术欣赏,让学生对美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确立、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候接受美术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作品,详细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作品的规模、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秦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以及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等等,进而由秦俑联想到以兵马俑为题材的其他艺术形象,如电影、舞蹈等等。教师适时地把美术概念、不同的门类艺术特征介绍给学生。而对一些作品,也可以是课外美术作品,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多次欣赏,逐渐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培养他们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博怀。

二、动手动脑、坚持不懈,努力提高绘画能力

(一)提高线条表现力

对于绘画来说,线条是美术语言中最古老、最简洁的艺术语言。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依赖的重要造型手段。长期以来,美术是动手课、实践课。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勤思考,多练习,才能得心应手。美术的种类很多,就拿速写来说,操作简便,一支笔、一张纸足矣,非常适合学生长期坚持大量的练习。坚持进行速写练习,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线描表现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塑造形象的准确性、对物象形态、神态的概括、提炼能力得到较好地促进和发展,长期大量的速写练习,还会为美术创作活动提供大量的形象素材。

(二)重视色彩的搭配使用

色彩是构成绘画的重要因素。教师加强对学生运用色彩能力的训练,促使他们恰当地运用色彩,能够增强绘画的表现力。

三、到大自然中去,加强室外写生

经过多次室外写生,同学们对书本知识更加融会贯通,同时也增强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技能,提高了审美,陶冶了情操,学生变得了开朗了、自信了,人格也得到了锻炼。

四、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多种渠道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

(一)学生的作业激励

对于学生的作业,我曾经留意保存下来,等到新一届学生上课时,我把相关的作业拿出来,这样他们的心里就有一个比较,大多数同学是有上进心的,好的作业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发展。

(二)民间艺术的薰陶

我找到一个具有传统剪纸艺术的民间老艺人,为了让学生多了解剪纸艺术,我多次拜访,把老人请到课堂上来,给学生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课。

(三)活动小组的激趣

在业余时间,我组织了美术绘画兴趣小组,他们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其他的同学影响极大。

第11篇

一、教材

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美术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现阶段的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较注重技巧训练,无视学生主体性、差异性,使学生学习被动,造成呆板、缺乏新意的学习模式。而新的教材有以下几个新的优势,为美术教育带来生机:

具有创新意识:新教材为使学生能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交流摆脱了座位的固定,更多地强调合作精神;或置身于大自然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内容贴近生活:过去的学生学习美术为了纯粹的作业而画,由于缺乏与生活的有机联系,他们没能主动观察、感受生活,造成创新意识差、想象贫乏的结果。新教材突出了生活化,强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用所学的知识点缀生活、美化生活,因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培养注重多样化:培养学生个性多样化,强调以人为本,新教材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际操作、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机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乐于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识。因此,学生的个性一旦得到尊重,自然就乐学、好学,真正地做到了从玩中学,从做中悟,使学生能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

现在高中美术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涉及到欣赏、剪纸、国画、水粉、版画、设计、包装、摄影等等。有些内容需要准备大量的绘画材料和工具,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差异,难免有部分学生无法准备用做绘画的材料,这势必会影响到一些课程的开设和课堂质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教学内容,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本土教材(如同里风景优美,可多开设外出写生课;盛泽厂家较多,丝绸印花具有特色,可多开设丝绸图案和厂标设计课程)。另外,可适当增加卡通画的课程,因为我发现中学生对卡通可称得上是情有独钟了,这可能是卡通剧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惟妙惟肖的心态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态较相符合的原因吧!

三、教学方法

在现实美术教学当中,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使用范画,专靠一支粉笔、一本书、“空对空”口传式的讲课,把本应兴趣盎然、艺术感染力很强的内容“控”得很干巴、枯燥、无味,长久下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淡,直至讨厌美术课;还有一些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上一挂,让学生自己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就称为“图画课”,这种呆板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和自我表现心理,使学生的兴趣难以持续。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方法必须依据学习方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以及相对应的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把中国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

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第四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四、教学手段

第12篇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教学 中国画 笔墨情趣 意境表达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以其自身魅力独步于世界艺林,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与西画有本质的区别。中国画注重意境、情感的表达,特别是以其独特的表现工具、造型手段及不拘一格的构图方式,越来越为世界其他民族所喜爱。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画就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大力倡导国学的今天,并不是所有的美术教师在国画教学上都能很好地诠释中国画,进而使本来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画教学失去应有的教化育人功能。甚至有个别学校在美术课教学上完全抛弃中国画教学。这不能不说是美术教育的悲哀。基于此,笔者呼吁,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倡导中国画教学,让中国画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上占应有的重要地位。在中小学美术课的中国画教学上,美术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画进行诠释。

一、在欣赏课上交代好中国画的内涵

一般来说,中小学的美术欣赏课,大多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看,甚至让学生间相互交流、探讨,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审美素养,单凭学生间的交流、探讨根本毫无意义可言。对于独具特色的中国画,学生自己欣赏能领悟中国画的真谛吗?一定不能。学生如此,回过头来,再说一下我们的美术教师,大部分教师基本功尚可吗?笔者曾在一期“美术骨干教师”培训课上,和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交谈、切磋,从大多数教师的言谈中,不难听出,他们对中国画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有的认识非常片面,基于此,他们不得不让学生自己去欣赏。这样的欣赏课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中国画的内涵。所以,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加强基本功、提高文化理论素养,深谙民族传统文化,在美术欣赏课上才能科学地、准确地解读中国画。教师应利用欣赏课从以下几个方面交代中国画的内涵:

(一)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其自身文化博大精深。在灿若星河的民族传统文化当中,中国画以其自身的特点、语言形式、文化体征区别于其他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它可以和《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程朱理学、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古往今来,涌现出众多的书画名家,他们的传世之作享誉中外,隽永长新,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为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

(二)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所谓特有,是说世界上其他民族都不具备的,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注重意境的表达。和西方绘画大相径庭,西方绘画注重光、影、色的科学组合及机理的处理。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气韵生动”,追求“神似”,更主要的是“形神兼备”、“抒胸中意气”。从这个角度上讲,这是世界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所以,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

(三)在表现形式上,中国画是以笔、墨、纸、绢、砚为主要表现工具的艺术。西方绘画以画布、画板、画框、油彩或其他材质为主。而中国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以本民族特有的毛笔、宣纸、绢布、石砚、墨汁,这里的工具每一件都蕴含丰富的文化,甚至有些是千年以上的历史。用这些工具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画为世界绘画的繁荣写下了浓重的一笔。难怪一提起毛笔、墨汁、宣纸或绢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人们就说那一定是中国画。可见,中国画是以笔、墨、纸、绢、砚为主要表现工具的艺术。

(四)中国画是以线造型为主的艺术,是强调感性的艺术。西方绘画讲究光影、明暗、透视,是一套较为理性的、科学的并以块面造型为主(不是单一、绝对的)的艺术。一般情况下,能较真实地表现客观物象。而中国画大多不受透视法则的约束,以线造型为主,讲究线条的流畅、用笔的轻重缓急,同时强调主观感受,以小观大,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二、在中国画的临摹练习上,体验中国画笔墨情趣。

临摹是学习美术最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画讲究“传移摹写”,临摹中国画是学习中国画所必不可缺的必修课(指专业学习)。在中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上,学生通过临摹,掌握毛笔的各种运笔,知道用毛笔蘸不同的墨汁,可在宣纸上产生不同的效果,体会“墨分五色”。根据自己的实践练习,了解墨色的形成、线条抑扬顿挫,明白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画家所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进而明晰大师们所追求的笔情墨趣,领悟中国画所说的那种超脱自我的“物我两忘”。

三、在中国画的创作上,领悟中国画注重意境的表达

中国画所谓的意境是指一幅画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的境界,即意是指主题思想、感情,境是指境界。如果教师枯燥地讲,学生不会轻易地明白,教师可通过对一两幅范画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造境”,然后按着中国画创作的一般过程进行指导,学生便会自觉不自觉地主动立意,然后构思、构图、绘制。这样学生在头脑中便会形成这样一个模式,即在“创作”中国画时,必须先考虑如何营造意境,怎样画能表现所思所想,如此经过深思熟虑后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势必生动感人。

意境深远、富含生活内容,追求崇高目标的中国画不仅能感染一代代人、流芳千古,而且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中国画创作时,一定要求学生注重意境的表达。

总之,中国画蕴意丰富,神圣庄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已走过几千年,为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在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上有必要对其诠释,使这一灿烂的艺术代代相传,永远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