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7: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际交往技巧与沟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观念上的误差,忽视人际技能提升调查中,尽管许多学生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人际技能进行有意识的提升。他们认为人际技能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能够自然而然掌握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人际技能的提高。人际技能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思想的交流、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人际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技能是顺利进入社会的保障,也是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定义、意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及主要障碍和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2)学会有效的沟通,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实现良好通畅的人际交往。
教学内容:(1)人际关系交往的定义和意义。(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障碍及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3)怎样实现有效沟通(这部分是重点):沟通特点、沟通困难因素、掌握干扰、沟通态度、沟通原则、沟通技巧、大学生人际交往“三部曲”、为你支招。(4)思考题。
教学形式:提问、讲授、案例、讨论、情景模拟、游戏、归纳总结。
二、提问导入主题(提问法、讲授法)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心理软肋吗?提问:为什么我总感觉到孤独和无奈呢?为什么我就没有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呢?为什么我的父母、我的室友和我住得很近,可心理上的感觉却咫尺天涯呢?为什么我一和陌生人说话时就感觉到特别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三、人际交往的定义和意义(讲授法,案例法)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指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及主要障碍:(1)主要类型:亲属;师生;同学;网络关系。(2)交友类型:人格;同好;同志;相邻;义气。(3)常见的交往障碍[1]: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4)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2]:自我;自卑;恐惧;嫉妒;猜疑;自负;羞怯;封闭。(5)人际交往心理误区: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心理定势。
四、怎样实现有效沟通(游戏法、讨论法、案例法、讲授法)
(一)沟通的四个特点。课堂小游戏一:撕纸。第一步:给每位同学发一张A4废纸;老师发出单项指令:―大家闭上眼睛―全过程不许问问题―把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把右上角撕下来,转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来―睁开眼睛,把纸打开。第二步:这时老师可以请一位同学上来,重复上述的指令,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同学们可以问问题。
讨论:第一步完成之后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结果?第二步完成之后又问学生,为什么还会有误差?
(二)造成沟通困难的因素:缺乏自信;记忆力有限;重点强调不足;不能积极倾听;按自己思路思考;无慎重就发言;没耐心而争执;时间不足;情绪不好;判断错误;语言不通。
(三)掌握干扰:望;闻;问;切。
(四)沟通态度:知己知彼、合情合理、不亢不卑。
(五)有效沟通的四个原则:明确沟通目标;重视细节;实现至少一个目标;适应环境变化。
(六)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沟通?老师总结。(1)主动;(2)换位;(3)赞美;(4)包容;(5)助人;(6)加深。
(七)大学生人际交往“三部曲”:第一步:把握成功的交往原则: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第二步: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社交礼仪;人际魅力。第三步:正确处理交往中的竞争与合作。
课堂小游戏二:心灵之旅(1)分甲乙二组,甲组先由助手带出教室,戴上眼罩,扮演“盲人”。(2)乙组扮演“哑巴”,讲清楚规则和要求。(3)10分钟后,让“盲人”除掉眼罩,谈出自己的感受,并请“盲人”指出自己的引路人。(4)之后,角色互换,“盲人”一组扮演“哑巴”,任意选取一“盲人”。
讨论得出结论:第三步内容:正确处理交往中竞争与合作。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
(八)为你支招:(1)交友的一个窍门:善用特殊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2)交友三字经。讨论:学会交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引出交友三字经:诚、诤和厚;(3)交友六要素。
五、思考与练习
谈谈你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心理学课程讲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9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不断进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高新技术、高竞争的时代,人本管理思想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关键是人才,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传统的靠单个人的力量解决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弱,取而代之的更是团队的力量,靠的是协作分工,靠的是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有机的、系统的组合。现代社会各个企业的发展无一不聚集了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生产需要沟通,家庭需要沟通,朋友需要沟通,营销需要沟通,绩效需要沟通,教育需要沟通……而这些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形象描述,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技巧的体现。公共关系学,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能力的高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未来事业发展的成功与否。
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式,是人们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沟通和交往的领域不断拓宽,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职场中最常见的人际交往常常发生在与上司、与同事、与下属、与客户、与家人、与朋友等人之间。其实,凡是人,只要在社会上生活,就离不开人际交往。
首先,当今社会,形形的什么人都有,在职场中尤为如此,人际关系的冷箭令人防不胜防,职场如战场,大家拼命相互攻击,推卸责任。但职场亦如舞台,人人翩翩起舞,尽情挥洒才华,搞好与别人的关系势必不可缺少,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其次,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建立起人际关系,而且是牢固的、长久的,进而才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人与人的交往,其实就是一个反复沟通的过程,沟通好了,就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不好,闹点笑话倒没什么,但因此得罪人、失去朋友,就后悔莫及了。
再次,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强调“增加共识”,实际上就是多进行有效的沟通。还有,人最怕的就是被冤枉。而冤枉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因为沟通不畅或者沟通错误。如果一个团队能够沟通顺畅,上下合力,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上害怕的。所以,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说:“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善于人际交往,我们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很好地与别人的协作。你我都不是生活在孤岛上,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要知道,现实中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擅长人际交往、珍视人际关系的人。 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建立起牢固而长久的人际关系,才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最终取得成功。
二、公共关系学中的人际交往策略
人际交往是人们为了实现特的目标,借助人际沟通渠道与公众相互交流信息、态度、情感、价值观和思想的过程。
(一)人际交往的理念和规律
1.人际交往的基本理念就是“和”
2.人际交往要遵循客观规律
(1)吸引接近规律: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彼此吸引而相互接近。
(2)趋同离异规律:彼此存在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深化为友谊,否则就会背离。
(3)互需互酬规律:对彼此寄予某种希望和企图,渴望获得某种利益。
(4)交往深化规律:有礼仪交往发展至功利交往,再发展至感情交往,最后发展为思想交往。
(5)交付中和规律:既强调双方主动参与,又强调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
1.竭尽忠诚:以诚恳的言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友谊。
2.相互理解:尊重公众的个性,而不是强求公众与社会组织高度一致。
3.相互信任:及时把公众的合理性意见、建议体现在社会组织的决策之中,及时让公众知晓社会组织的决策方针,提高经营透明度,实行民主经营和管理,尊重公众的选择权。
4.主动热情:自信地表现自己,做人际交往活动的活跃分子;大方得体,既不能遇事自谦三分,也不要狂妄自大,应有理有节。
5.平等互利:互惠互利,找出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互补互助,积极引导公众认同社会组织的发展目标,同舟共济;互尊互爱,在社会生活中采取与公众相一致的态度行为。
三、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一)人际交往技巧
1.成功亮相:仪容仪表得体大方,彼此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是进一步交往的基本前提。
2.细心聆听
(1)先倾听而不要指导;
(2)先顺应而不要阻止;
(3)先理解而不要去纠正。
3.相互交流
(1)收集交谈的信息,确定中心,推敲交谈的用语及顺序。
(2)选择合适面谈的时间和地点。
(3)善于察言观色、领略对方的信息,并及时做出反应。
4.积极反馈
(1)及时把握好反馈的时机。
(2)富有逻辑性。
(3)描述为主、评价为辅。
(4)避免不利于交谈的指责性话语。
(5)适度,把握好尺寸。
5.有效说服
(1)运用动机激励法。
(2)运用居家优势法:邀请公众到社会组织所在地进行劝服,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支配能力。
(3)运用情景参与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在实践情景中改变公众的态度。
(4)运用个性吸引法:以公共关系人员个体的人格力量、智慧力量以及个性形象为主导前提。
(5)运用求同合作法:需求与公众一致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经验,建立相互认同和互相尊重的气氛,促使公众接受自己的主张。
6.善待冲突
(1)明确共同面临的问题,并达成协议共同寻找共赢的解决办法,营造合作氛围。
(2)客观公正地分析双方需求,把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期望目标。
(3)寻求解决冲突的多种方案,根据指标评价并确定一个能为双方共同接受的方案。
7.善于妥协:但妥协要有原则、有条件,以考虑双方进一步合作为大前提。
8.容忍拒绝
(1)合理思考,调整心态。
(2)保持自信,不可气馁。
(3)冷静分析公众的要求和动机,必要时放弃自己的主张。
9.保持自信:自我意识;自我肯定;自我负责;自我理解;自我管理;自我期望;自我支持。
10.给予帮助
(1)提供能帮助公众探讨问题的范例。
(2)陈述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供对方考虑。
(3)扮演公众角色,积极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
(4)提供建议要避免说教、评价和批评。
(5)要给公众明确的帮助方式和需要的时间。
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是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际交往对于事业取得成功至关重要。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与他人的相处关系的融洽程度。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每个成功人士事业上的发展,都是得益于他所处的人群和所在的社会环境,即人际关系。只有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八面玲珑,才有为事业的成功开拓道路的机会。这也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很多商界成功人士深深意识到了人际交往对自己事业成功的重要性。美国钢铁大王及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的作用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交往能力。”所以说,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你就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已经走了85%的路程了。
其次,人际关系是事业发展的情报站。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拥有无限发达的信息资源,就拥有无限职业发展的可能性。而这些信息全部来自你的人际关系的积累,人际关系有多广、人际交往能力有多强,决定了你事业发展的平台有多大。
再次,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事业发展的助推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可以在事业上帮助自己、给自己支持的“贵人”,而这些“贵人”完全来源于自身平日人际关系的积累,也许在不经意间,你的贵人就出现了。在关键时刻他能够给你支持和指导,能够在危难时刻助你一臂之力。贵人相助确实是每个人成功道路上的宝贵资源,贵人可以一下子打开我们机遇的天窗,让我们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直接奔向通往成功道路的快速通道;贵人可以大大缩短我们在成功之路上奋力奔跑的时间,提升我们成功的速度,缩短我们成功的时间,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离成功更近一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周安华,苗晋平.公共关系理论、实务与技巧(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11-02
幼儿人际交往是指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互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社会领域分为两个子领域,其中一个子领域就是人际交往,并明确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还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由此可知,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学会与家庭、幼儿园、社会中的成员交往,而且对幼儿的自我认知以及今后的人际交往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人际交往的条件和机会,进而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分析其原因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提高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一、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人际交往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利用真实情境引导幼儿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
幼儿交往的主体是家长、教师、同伴与其他社会成员,在生活、游戏与学习等各种活动中,幼儿有大量的机会与家长、同伴、教师交往,而与社会其他成员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幼儿园开展的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教师会利用角色游戏、学习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相关职业的工作人员,如医生、护士、警察等,认识这些工作人员给我们提供的服务,并学会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可是,有的教师忽视了为幼儿提供真实的情境来引导幼儿如何与不同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交往。比如,某个大班的老师针对幼儿害怕医生、护士的现象,开展了人际交往教学活动《美丽的白衣天使》,设置的教学目标是:①幼儿了解医生、护士的工作,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②幼儿能够与医生、护士进行交往。该教学活动分为3个步骤:一是教师让幼儿观看医生、护士工作时的视频,然后讨论“医生、护士给我们提供哪些服务”;二是请幼儿说说自己在医院看病的经历,并讨论“自己见到医生、护士有什么感受”;三是请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玩“医生与病人”的游戏。虽然这位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预设了幼儿应该能与医生、护士大胆地进行交往,但并未给幼儿提供与医生、护士进行真实往的条件,导致第二个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二)忽视在生活中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在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会期待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通过一次教学活动便得到快速的提高,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影响了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形成。在大班人际交往教学活动《关爱你我他》中,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请幼儿观看伤员、病人的照片,然后请幼儿讨论:看到这些伤员、病人的照片,你有什么感受?并请幼儿想一想:这些伤员、病人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其次,教师请幼儿讨论: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伤员或病人应该怎么做?对于这个问题,幼儿们积极发言,有的幼儿说扶他们上楼,有的幼儿说给他们让座。最后,教师请幼儿给伤员或病人说一些祝福或安慰的话,结束活动。几天后,班上的生活老师在提水时不小心扭伤了脚,走路不太方便,幼儿们看见了哈哈大笑,而老师只是简单地阻止了幼儿嘲笑他人的行为。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已经让幼儿讨论了“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伤员或病人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幼儿通过讨论也知道了该如何做,但是在真正碰到伤员或病人时,教师并没有引导幼儿将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与真实的生活情境建立联系,没有指导幼儿把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迁移至生活中。虽然幼儿在观念上有了收获,但是在行动上没有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
(三)忽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与幼儿的认知与学习、信念与态度、社会性与个性发展等各方面有着重要的联系。教师对待人、事、物的态度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然而,在工作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自身的示范作用。比如,大班的王教师正在开展《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的活动,此时隔壁班的李老师过来借剪刀,王老师委婉地说:“我们班等会儿就要用,你上其他班去借吧。”李老师走后,班上的幼儿们说:“王老师,我们现在没有用剪刀,可以让隔壁班先用。”王老师却说:“我们等会儿就要用,如果他们不按时还回来,我们就没法开展活动了。”幼儿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在该教学案例中,这节教学活动课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分享,教师也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了这个教学目标。然而,当在活动过程出现“小插曲”时,教师并没有做到“好东西一起分享”,没有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因而教学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人际交往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缺乏对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认识
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机会,为幼儿搭建人际交往的平台,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人际交往态度,引导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的教育活动。在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儿具备良好的、积极的人际交往心态,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教师之所以在组织幼儿开展人际交往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特点。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交往对象的多样化,在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与幼儿交流、沟通、互动的对象除了同伴、家长、教师,还有社会上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如医生、超市收银员、警察等;二是突出“交往”的性质,在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时,要体现“交往”的性质,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因为对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性质认识不足,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人际交往技巧上,而忽视了幼儿对交往技能的应用,没有引导幼儿与社会人员进行交往。
(二)教师缺乏对幼儿人际交往学习特点的认识
首先,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生活实践是幼儿人际交往学习的重要契机;二是指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离不开在生活中的实践。其次,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具有模仿性的特点,幼儿的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教师、家长)的交往行为而获得。最后,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即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反复的学习过程中获得。
教师对幼儿人际交往学习的特点把握不到位,导致其在开展活动时忽视了在实际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教育,也忽视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行为是幼儿学习的榜样。
三、开展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为幼儿创设“亲历”人际交往的机会
幼儿学习人际交往是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进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告知幼儿可以怎么做,然后让幼儿看、听、说、交往,这样幼儿才能真切地体验到交往的成功与失败,掌握人际交往技能,使外在的交往准则得以内化,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上文提到的《美丽的白衣天使》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了解全班幼儿家长的职业情况,把从事医生或护士职业的家长请到课堂上,并让家长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再让幼儿与他们进行交流。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找机会带幼儿去医院参观,看医生、护士的工作情况,实现真实的人际交往。
(二)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展开。因此,教师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在生活中进行体验学习,是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精神相吻合的,教师要善于把握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在上文提到的《关爱你我他》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在观念上形成了如何关心生病或受伤的人,如果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延伸至生活,那么幼儿能够将如何关心他人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生活老师受伤这一契机,引导幼儿对生活老师说一些安慰的话,帮助生活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教师做好榜样示范
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原则
1.平等交往。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一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那么他很快便会遭到孤立。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
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就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看人下菜碟”。
2.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则,不损伤他人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3.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襟怀坦白。
4.互助互利原则。人际关系以能否满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的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破除极端个人主义,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这也可以进一步沟通双方的情感交流。
5.讲究信用。信用是成功的伙伴,是无形的资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信用原则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说真话,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办到。如果经再三努力而没有实现,则应诚恳说明原因,不能有“凑合”、“对付”的思想。守信用者能交真朋友、好朋友;不守信用者只能交一时的朋友或终将被抛弃。
坚持信用原则,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信口开河,让人家空欢喜。
6.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密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发火的人一定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群体凝聚力和学习效率。有人统计,不良的情绪使脑力工作者的学习效率降低70%。
2.人际关系影响个体的个性发展。研究表明,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具有以下益处:给个体以稳定感和归属感,使个体提高宽容和理解的能力;给个体以学习社交技巧的机会,使个体获得社交的经验;给个体以培养社会洞察力的机会,发展对集体的忠诚心。
3.人际关系影响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期处于恶劣的人际环境中会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偏头痛和溃疡病等等。
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听取了国内外大师将人际交往与沟通,翻阅的大量人际交往书籍之后,认为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修炼自己良好的个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积极和自信。
2.遵循“三A”原则。在英文字母中,A是老大,所以人们都想得A,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3A法则。美国学者布吉林提出3A法则:接受(accept)、重视(appreciate)、赞美(admire)。要成为受欢迎的人,就必须甚于向交往对象表达善良、尊重、友善之意。
3.尽可能满足他人自尊的需要。比如,记住别人的名字和一些私人信息;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做一个好的听众。西方有一句俗语:“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很明显,就是有意要我们多听少说。”
卡耐基讲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世能力。
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原则相关文章:
1.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3.大学生如何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原因;对策
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是当代大学生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必由之路。但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家庭教育、利益竞争、自身性格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多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问题,更严重的表现为对人际关系不适应,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多,也更为复杂。因此,对于高校贫困学生的人际关系剖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
(一)不敢交往
因为贫困导致贫困学生过分的自卑和害羞,是其在交往中极大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对于其他非贫困生的交往存在恐惧心理,使其与周围的人无法沟通交流,逐渐拉大自己与周围人的心理距离。
(二)不愿交往
经济贫困的学生一般具有自卑和清高的性格,面对形形的人们,他们大多选择自我封闭,隔绝与外界的交往,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对他人的接触产生抗拒,逐渐形成不愿合群的性格。虽然有些贫困大学生试着与他人交往,但在交往失败后产生了心理的不自信,进而更加严重的影响其交往的愿望,而后就不再愿意与他人交往。
(三)不善交往
贫困学生们从小生活在人际交往较为封闭的环境里,他们大多数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礼仪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不丰富,在交谈中态度过于生硬,缺乏应用的交往技巧以及艺术性,很难融入到大学以及社会人际交往圈里。
(四)不懂交往
贫困学生们不明白人际交往是需要主动,不能总是寄希望于被人,希望别人主动与其交往。交往的范围狭窄和方式的单一,大多数贫困学生们只与自己的好友与亲人交往。平时的人际积累与不断扩张自己的人际圈也是必要的。
二、产生高校贫困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的原因
(一)家庭成长环境
贫困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其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网络、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对贫困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交际经验有着很大的影响。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家庭人际交往环境比较封闭,因此很少的交往活动使得他们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有些贫困大学生因为父母不赞同其与别人交往而自己的人际交往受到限制;有些贫困大学生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对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擅于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学校交往环境
如今的大学不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舞台,个个身怀绝技和特长,而贫困大学生大多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及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等各种限制因素,没有对培养并训练各种特长。他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与家境优越的同学有着巨大的差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掩盖了他们唯一的优势----学习方面,这样更使他们好像游离于大学人际交往边际之外,觉得很难融入到周围人际圈中,而强烈自尊心又让他们选择了逃避,甚至很少开口说话,人际交往活动极少,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教育一味重视学生专用知识,忽视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中重要的部分就是人际交往。当前,许多大学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仅仅设置的心理咨询机构也只是装饰门面。
(三)社会交往氛围
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大学校园也出现了社会生活中的贫富差距现象。因为家庭经济的不同差别,贫困学生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富裕学生群体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冲突。贫困学生因思想不成熟对许多社会问题不能正确的认识,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这样极易导致仇富心态,以冷漠对人,严重影响社会认同感,难以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自身性格心理影响
贫困大学生因种种原因导致大多数人的性格内向孤僻,拒绝与人交往,这样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部分贫困大学生迫于经济上的压力,在面临利益得失关键问题上,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有时还会牺牲他人合法的利益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被他人瞧不起,严重影响人际交往的建立。
三、如何改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关系
(一)树立正确的认知,客服交往障碍
1、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必须明白人际交往对于自己的生活、学业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是多么的特殊和重要,懂得如何从原先简单的人际关系向新的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观念的过渡。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摆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正确对待他人,要不断改变那种对人际交往无所谓的态度,尤其是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同学,更应该时刻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2、保持良好的心态,确保交往顺利。影响贫困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好坏最重要的因素是其心理状况的。为确保交往顺利进行,必须要客服交往中许多的障碍,其间必须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贫困学生们面对交往中存在的障碍是,要把自己放在合理的平常人位置,保持内心平静,切莫嫉妒猜疑。当自己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和伤害时,冷静并心平气和的与之交流沟通,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大家都知道,情绪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是极大的。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勇敢的克服人际交往障碍,重视情绪状态的影响。意气用事、唯唯诺诺、情绪波动频繁等情绪状态都是不利于人际交往的。
(二)完善自身素质,增强交往能力
1、增强交往技能培训,提高交往能力。其实在我接触的贫困大学生中有很诚恳,很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是因自身的自卑、胆小,表达不自在等因素倒是其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在处理人际交往方面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在致力于提升贫困大学生自我意思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大他们人际交往的训练。值得大家关注的是,贫困大学生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比物质的需求更加强烈与紧迫。因此在资助他们时不应该只注重物质需要,还应关心他们的精神需要。由此我建议社会各界在援助贫困生的活动类型上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贫困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强自身修养。贫困大学生应自尊、自重、自强来加强自身修养。自尊是就是表现个人尊重自己而不容他人侮辱的一种道德情感。在与人交往中,重视与他人的沟通、理解,细心留意他人举止,把更深和更高层次的交流作为自身修养的重要部分,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自重,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看法,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在与人交往中不偏不倚、不卑不亢。自强就是必须树立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获得成功的思想,在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困难时应自我鼓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有竞争但不嫉妒。只有这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是贫困大学生摆脱人际交往困难的怪圈。
3、丰富社交知识,学会交往技巧。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社交知识,谈话时注意态度诚恳,谈话注意技巧和适度、措词文雅。充分语言积极的身体言语以及善于倾听,多使用咱们的语言,避免妄加指责,要善于发现和承认他人的价值。与人交往要宽容,不能讲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计较他人过失。交往是应主动积极、热情,善于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恰好的表现自己,不卑不亢。我认为在增强贫困大学生交往技巧的问题上,高校要有针对性的举办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与活动,鼓励他们主动热情地与人交往,在交往实践中逐渐学会交往技巧。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不断改善人际交往质量。
(三)、完善家庭教育,形成健全人格。在对大学生个性培养、品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发展起基础和先导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因家庭成员间是特殊的人际交往圈,家庭成员的言行对子女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巧移默化的作用,多以父母必须注重自己行为的示范作用,给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子女与人为善、开朗活泼、宽容大方和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贫困大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今后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帮助。
(四)发挥高校作用,优化校园环境
1、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高校不能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应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和帮助。学校应采取点面结合,组织心理专家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给予完整指导。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整,帮助树立信心,完善自我个性,战胜自我。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贫困学生通过学习使自己能够面对现实,适应现实环境,提高自我心理健康能力。这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贫穷是事实,但不是缺点,更不是耻辱。
2、大力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艰苦朴素的校园舆论环境。高校应在学校和班集体中培养团结友爱、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形成抵制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形成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这样才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感受到学校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精神压力,消除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重要的障碍,贫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以及能力。面对贫困,他们应正视现实,善待自身的“富有,应以自己自强、自重、自尊的优良品格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克服自己种种心理障碍,大胆、大方和宽容的心去与人交往,不卑不亢。
参考文献:
[1]李伟.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研究—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05)
【关 键 词】 学习共同体;人际规则;品德与生活
学习共同体是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的共同体中,与共同体成员的互动交流是小学生学习人际沟通、人际合作的技巧,是形成初步的人际交往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儿童时期的交往对其今后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人际交往需要一定的规则。“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和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
一、紧扣“规则要点”,为人际规则养成拓展学习资源
《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中对低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对象界定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三个维度,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涉及外显的具体行为、语言和内在的价值判断、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尊重”“友爱”“责任”的良好道德品质。如“负责任”这一规则要点,在一年级设置《我爱我的家》的单元内容,重在帮助儿童形成“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养成目标;在二年级设置《我爱我的班集体》的单元内容,则是帮助儿童形成“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的养成目标。《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往往通过在人际交往互动中进行分工协作、交流沟通,获得相关信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且要学会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在成员互相补充、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中,学生学习与他人如何相处、沟通与协作,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利用这些富含人际交往规则养成教育内容的教材组织活动,必须考虑到人际交往环境的创建及活动中每位小学生参与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必须进行重组与补充。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使学习者感到问题的意义及挑战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必要时,将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若干侧面,让每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有具体的交往任务,在实践中履行责任。
如开展《二年级的生活是怎么样》主题活动,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交流二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的回信,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二年级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知识、要点等信息。这个活动任务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进行分解,让每位组员都有目标及实践活动。如纪律组长承担的是组织的任务,安排同学的发言顺序;礼仪组长负责台上礼仪;互动组长在介绍结束后,指名台下举手的同学对自己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学负责回答提问等。这样的分工,让每位组员各司其职,充分体验在不同的岗位中发挥的作用。这点对于大多数的独生子女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必须明白在小组中他们不再是家里的“小皇帝”,组员必须相互尊重、团结进取才能使自己小组的活动获得成功。
在课程内容上,《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规则的学习虽然有明确安排,但仅凭这些课程内容的开展,就想改善儿童人际关系,提高儿童人际交往能力还是不够充足。因此,任课教师还需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处于交往情境,培养 “责任”的人际交往道德品质。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时期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尊重”“友爱”的交往品质。此类拓展的活动资源有:同伴关系心理辅导、“快乐的大家庭”、“为我的小伙伴点赞”;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爸爸妈妈去哪里”、 “爸爸妈妈我爱你”; 师生关系心理辅导“今天我是老师”等。
除了课程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选择与整合也是养成儿童人际规则意识的重要渠道。如组织儿童进行义卖报纸活动,是综合培养学生“尊重”“友爱”“责任”的良好交往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在卖报活动中,孩子们与社会人员进行交流,有不少路人拒绝了他们的请求。有的小伙伴急得哭了:“如果连一份报纸都卖不出去,那该怎么办呀?”身旁小伙伴连忙安慰:“别着急,慢慢来。”老师也适时指导:“瞧,那边有一位卖报的叔叔在那站那么久了,也才卖出几份报纸。”家长也来鼓鼓劲:“卖报需要勇气,也需要耐心,更需要对人的尊重。”小报童活动虽小,但在活动中成员互帮互助,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用自己的劳动为同龄人做奉献。这种实践活动,整合了课内外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角色,践行角色责任行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开展合作学习,为人际规则养成提供践行平台
学习共同体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在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的共同体中,与共同体成员的互动交流是小学生学习人际沟通、人际合作的技巧,形成初步的人际交往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共同体内的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等活动,成为成员们“尊重”“友爱”“责任”的良好交往道德品质的实践平台。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保证学习合作共同学习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儿童人际交往规则养成的强大动力。合理的人员配置,能使成员在合作学习时产生积极的互相促进的作用。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一般情况下,班级常态下的学习共同体以4人小组为单位;组成初期,教师作为助学者一般是按学生的能力进行配置。4人小组中强弱互搭,便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保证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当,有利于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4人小组仅仅是合作学习组织形式,增强学习者的“共同体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进行学习,才能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心理层面产生人际交往的需求。老师只有认真指导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依据学生的特长分工,并明确职责,才能让小组学习在合作中有效开展,儿童的人际交往也才能在一次次的合作中得到和谐发展。
三、善用评价激励,为人际规则养成营造和谐氛围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通过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规则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成员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与信任氛围,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帮助团队达到目标的同时,获得一种被支持的感觉和归属感。作为助学者,教师除了要围绕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展开与学习者的交互活动,同时要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活动,更要注意通过评价进行激励,营造人际规则养成的和谐氛围。
如教学《太阳光的利用》一课时,共同体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关注的是每位成员都能发表自己的收获。而作为倾听者,他们可以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同学的优点,并用积极肯定的语言给予他们鼓励。他们还能关注其他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成果。如某小组汇报后,台下同学这样评价:“萤火虫小组的每位小朋友都上台发言了,而且说得很流畅,说明他们会合作。”“霹雳小组的同学发言声音很响亮,而且很有礼貌。”也有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及时的补充。如台上小组汇报的资料与自己小组找到的资料重复时,台下同学则积极补充。在整个交互过程中,教师不断根据学习者交流、提交的内容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评价每个小组成员的贡献,而且不停鼓励学生小组及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和监控对于维持高水平的共同体内部与外部的交互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引导学习共同体进行评价,要特别关注共同体中的“弱势群体”。一个学习共同体的交互活动中往往会有个别学生,或者不习惯同他人一起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对共同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有的则是人际交往方面缺乏相应的自信心,存在心理障碍,缺少合作、沟通的技巧等。对于这些学生,应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帮助。存在怯懦、自卑、自负、逆反、倔强、嫉妒、势利等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应进行心理辅导纠正其不良心理,树立交往信心。缺乏交流技能技巧的,教师作为助学者要及时引导,教给方法。这需要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人际交流方法的渗透教育。如成立小组时,教师请发言的同学邀请同伴加入自己的团队。若同学在邀请的过程中使用礼貌用语,教师立即大加赞赏。同时,请其他同学说说,当你诚恳请求他人帮助或向他们发出邀请时,还有哪些具体的办法。就在学生畅所欲言中,他们完成了合作技巧的学习。除了“对症下药”外,利用评价、激励、引导,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如自卑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正面引导评价,多发现其闪光点,经常当众表扬,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自负、逆反、倔强的孩子往往不受人欢迎,和共同体成员交流中经验发生冲突,教师设立“点赞”奖,专门赞扬这类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听取别人意见、改变自身的点滴进步,帮助其认识自己为什么不受人欢迎的原因等。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小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在良好的学习共同体环境中,《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求知活动,而且也是一种陶冶活动,一种融知、情、意、行为一体的活动。和谐融冶的人际关系,会促进群体意识,创造民主平等、协调、和谐的心理环境,形成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氛围,使小学生人际交往规则养成教育效能整体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东芳. 教育研究方法――哲理故事与研究智慧[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胡东芳. 教育新思维――东西方教育对话录[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李季湄,张华.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梁晓. “有痕”的规则与“无痕”的传递[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水平;有助于大学生启迪思维开发智能;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也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际关系不仅为个体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条件,也是心理辅导、治疗的重要资源。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人生要取得成功,人际关系更不可或缺。美国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人际交往。但是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尽管取决于双方,当代大学生却不能也无法要求别人来顺应自己,大学生能做的就是把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性,重在调整自己,培养自己积极的交往态度与应有的交往能力,也只有把着力点用在自己身上才能去赢得和谐、宽松的交往氛围。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总体来说是积极健康的,但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家庭环境的差异以及学校环境的变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交往范围的问题
许多大学生交往意识较强,他们不仅与校内的同学交往,他们还因工作等其他需要积极投入社会,主动结交社会上的朋友。但有些大学生交往范围十分狭窄,例如,有些仅限于班级同学及老乡,他们形成一个小圈子,就因为几个同学相处很好,导致不自觉地排斥他人;有些同学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他们仅与寝室室友有接触,很少走出寝室与其他同学交往;有些同学一旦谈恋爱,就沉浸在二人世界中,完全忽略周围的人。
2.同学关系方面的问题
进入大学以来,不少同学感受最深的就是自己和同班同学相处特别困难。表面上似乎同班同学经常在一起上课、搞活动,大家接触的机会很多,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相互之间显得比较冷漠。有些学生在路上遇到时相互之间根本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一般,感觉非常不好,还有学生甚至大学四年都没跟班上好多同学讲过话。
3.寝室关系方面的问题
寝室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人际交往最直接的形式,相互影响最为明显。但是我们的一部分大学生们却在寝室里煎熬着。资料显示,有一所高校一年来接待类似处理不好寝室内人际关系,导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症状的心理咨询就达1100余人次。20世纪90年代逐步升温的校外租房现象中,逃避集体生活的约束和不适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
4.异性关系方面的问题
许多大学生认为异性之间的相处会比同性之间的相处更容易些,许多女生觉得与男同学交谈更轻松一些,不会有任何压力。但是大学生中的异往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异往的感受上,男生比女生更紧张,更困难,因此女大学生能够比较大方地对待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而男大学生对于异往比较敏感、害羞,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适当地与异往。
5.师生关系方面的问题
有些大学生时常会有感觉不到老师存在的感觉,好像老师正从他们的生活中退出;有些同学对老师缺少亲近的欲望,不敢惹他生气;有些同学认为许多老师根本不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有同学将其他同学与老师的相处特别是与班主任的相处看作是他们通向成功的一种手段而觉得这种人际关系特别恶心。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原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怀疑他人、不喜欢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造成以上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原因很多,既有环境变化的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其主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误区
对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的不良认知,常常是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关键原因。有些同学不敢与老师走得近,认为老师总是喜欢性格开朗的学生。有些女生没有信心与男生交往,认为男生都喜欢漂亮女孩。有些同学很看不惯女生交往广泛,认为是“交际花”。当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时,很少有人想到自己是否失误。这种认识将使问题变得更难于解决,人际关系长期陷入紧张。
2.心理缺陷
从情绪的自我控制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情绪极不稳定,控制能力欠缺,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走极端。一旦取得成绩这些学生便沾沾自喜,一旦失意,往往非常郁闷,有人甚至将自己的不快迁怒于人。由于严重缺乏自制,这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不受欢迎,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从大学生个性品质看。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嫌弃型”个性特征:一是具有攻击性,他们常常让人感到没有安全感,造成交往的紧张,使他人望而生畏;二是具有退缩性,他们常常让人感觉压抑,交往起来需谨慎小心,不能伤到他们的自尊心,让人觉得很累。
3.行为缺陷
大学生的行为缺陷直接影响着人际交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宜人度下降,有些大学生习惯了在不该麻木时麻木,不该畏缩时畏缩。二是交往的易变性,今天跟这个好,明天又跟那个好,甚至有些原本是好朋友的由于某件小事而反目成仇的也有。三是“重色轻友”,许多有了男女朋友的同学其交往圈子明显缩小。四是人际关系低俗,在大学校园里还存在着一些低级趣味的行为,这些行为缺陷直接导致了人际交往困难。
4.交往经验与技巧缺乏
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远离家人,面对同龄人与老师,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极度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几乎没有什么人际交往技巧可言。首先,语言缺陷,有些同学说话尖酸刻薄、冷言冷语,也有些讲话唯唯诺诺。这些言辞常会引起他人的不快,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其次,交际礼仪缺乏。今日的大学生在礼仪知识方面极度缺乏,许多大学生跟老师说话就像是父母教训小孩。跟老师说话尚且如此,与同学间说话更是没有礼貌,而且有时还表现得极不道德。这种礼仪上的缺乏使同学间的第一次交往就成了最后的交往,在求职中他们更是饱尝不懂礼仪的苦果。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调适的策略
当代大学生要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改善人际关系状况,提升人际沟通品质应成为每一位大学生努力的目标。
1.调整认知方式
出现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大学生本身存在着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调整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措施。它要求我们调整思维模式,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首先,调整头脑中不合理的信念,比如,对人或事的绝对化和过分概括化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它会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从而阻碍人际交往。我们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认识到有些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之处、不现实之处,学会以合理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只有将这些不合理的信念用合理的信念代之,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他人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关系才能趋向于和谐。
其次,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的优点,承认他人的长处,虚心向对方学习;正确全面把握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自我肯定。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存在短处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大学生要考虑的往往不是如何去克服它们,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开它们,使自己的长处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2.增强人格魅力
首先,增强自身的仪表魅力。仪表既包括外貌的美丑,也包括人的穿着、体态、风度等因素,它们对人际吸引力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大学生应恰当地修饰自己的容貌,注意在不同场合下选择合适样式和色彩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同时,我们应注意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协调一致,仅注重外表美是肤浅的,由内而外的美才是最具魅力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外在美的作用会逐渐减弱,对他人的吸引会逐渐由外及内,从相貌、仪表转为才能、风度。
其次,增强自身的个性魅力。良好的个性特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因此,大学生要形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待人真诚、心胸宽广等性格特点,培养健全而有魅力的个性。
3.学会倾听
善于倾听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技巧。交往是双向的,讲与听是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大学生在谈话时更喜欢陈述己见,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事实上,用心倾听不仅是一种友好的表现,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暂时把个人的成见放在一边,用心去体会说话者的内心世界及感受,更深入地了解对方。
首先,作为听者,要少讲多听,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最好不要插话,要等别人讲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要尽量表现出聆听的兴趣,听别人讲话时要正视对方,切忌小动作,以免对方认为你不耐烦;再次,力求在对方的角色上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对对方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还有,不要轻易地与对方争论或妄加评论。
4.加强角色扮演的心理训练
模拟现实问题场面,让自己扮演各种不同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以便了解别人的需要、感受,从而改善待人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仅仅从自身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没有站在对方角度来考虑他的感受、需要,无法理解对方,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这就需要我们在心中扮演对方的角色来了解对方从而改善人际关系。例如,在父母面前我们是孩子,在老师面前我们是学生,在公交车上我们是普通乘客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随着场合的变换,能及时调换角色,作出与该角色相对应的心理、行为反应,否则将导致角色僵化,产生人际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倪道良.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曹玲.浅谈人际关系中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9,(4).
[3]张丽琼.试论大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3).
[4]魏泽,孟祥宾.人际关系团体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关键词:小学生;人际交往;师生角色;家校合作
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现今的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城市化,这使得学生减少了和同伴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甚至有的学生达到了完全缺失的程度。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学生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形成了自私、专横、不谦让等性格特点,使自己难以与同伴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出现自卑、怯懦、猜疑、逆反、排斥、冷漠等心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将来能顺利地立足于社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多途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进行交往技巧辅导,帮助改善人际关系
1.学会礼貌
人际交往中,礼貌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同样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可以说礼貌是一张人际交往的“通行证”。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懂礼貌讲文明,教育批评的同时也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做到潜移默化。例如,开展文明主题班会、自编文明小报、自创文明倡导语、设立文明公约等。
2.学会沟通
没有沟通,人就无法理解,也无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和社会关系。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沟通方式。
(1)言谈举止文明。
(2)真诚换取信任。
(3)把握好人际距离。
(4)注重话题的选择。
3.学会聆听
做一个善于聆听的人是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
(1)交谈时,做到目光对视,听到赞同的观点时要合理地点头。
(2)做到虚心、耐心、精神集中、表情专注、不插嘴打断等。
(3)不赞同对方观点,要婉转相告。
4.W会赞扬
学习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不吝啬赞扬别人,态度真诚、热情、不虚伪。
二、搭建多样化的平台,营造良好交际氛围
如今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独来独往、恣意妄为的性格根深蒂固,缺乏合作能力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开拓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多途径鼓励学生展现自己,进一步提高交际能力。
1.转变师生角色,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现代教育中,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更应该成为一位导演、编剧或是演员。学生做主角,教师唱配角,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教学要重视课本知识,但也不能走入“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死循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激发兴趣,继而增加参与度,不断提高能力,以便获得更好的交际能力。
2.开展多样活动,渗透交往能力培养
学校教育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让友好交往的理念深入学生的脑海。例如,儿童节开展全校性的游园活动,活动包括个人竞技和团队协作,活动最终以积分卡形式表彰胜利者。学生热情高涨,参与率达100%,如此高的普及率无形地锻炼了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加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为了树立正确的文明意识,确立学习的榜样,我校积极开展了“礼仪之星”“美德少年”等评比活动。在无形的影响和激励下,学生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交往中体现智慧和情感,从而提高交往技巧。
3.促成家校合作,携手关注人际交往
很多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教育需要家校合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力量不容小觑。家长的教育态度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态度等,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性格、生理的成熟,将伴随孩子终身。所以,我们要积极搭建家校合作的平台,及时进行家校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
三、参与社会生活实践,逐步提高交往能力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社交能力的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尤为重要。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进乡村幸福大舞台”“乡土农谚调查”“小志愿者下乡”等,将学生引入社会,把科技文化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学以致用,以此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让学生体验交际的快乐,增强团体合作意识。
总之,人际交往是一个人与人互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人际交往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学生是否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不会停止,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努力引导孩子健康地行走在成长的路上。
参考文献:
[1]贝克.儿童发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人际交往的主要特点
人际传播是指发生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社会行为。它是构成维持社会的前提,是人际关系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最常见、最普遍渗透于人类生活一切方面的基本传播方式。泛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与彼此往来。人类生活的实践范围很广泛,人类交往的方式和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我们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讲人际交往的艺术尤为重要,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以与之适应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指导与人交往的活动。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尊重他人,以长远的眼光来看,交际就会圆满。因此,人际交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随机性和即时性。现代化社会生活是人们奔忙穿梭,匆匆相聚又匆匆分开,形成人际交往频率快、时间短的活跃局面。每个人可能与几位过往密切、相知很深的亲属朋友、师长保持长期的联系,但与成百上千的人只是泛泛之交。现代人际交往的即时性特点体现了人际交往中更大的自由度,亦即相互间的责任、期待和由此带来的负重感都相互减轻,人际传播是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传播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同时还可以根据反馈来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假如对方误解了你的意思,可以随时进行解释和表述。但是,这种性质的交往包括人们交往的偶然性,交往内容的不完整性以及它的短暂性。
广泛性和灵活性。广泛性是指人际交往的视野开阔、人员众多、范围宽广。现代人广交朋友、博采信息,跨越单位、职业、性别、年龄、职务等纵向及横向的障碍,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人际联系,人际传播一般在小范围进行,在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很灵活,可以在茶余饭后、工余假日,途中、家里及单位进行。人际交往传播的灵活性是很大的。
互益性和感染性。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有利于缩小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传播者还便于利用语言以外的力量来吸引和感染对方,传者和受者两方面很容易产生亲近感,人际交往的存在既是为了需求得到满足。人与人之间是否有交往关系,交往状态是否良好,取决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精神上和物质上是否有所收益,以及双方收益是否公平。现代人际交往的互益性特征是由现代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如果在交往中双方能够为对方提供合理的、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回报,那就会在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一旦一方感到对方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资上都不能使自己有所收益时,或感到对方的需求对自己是一种负担时,双方的关系便可能淡化、疏远,直至终止。
技巧性和效能性。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人际交往是为了树立组织形象、传播沟通信息,为了协调、咨询和建议,达到传播的交往的目的,人们要依据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掌握人际传播的技巧和方法,研究对方各方面的特点和行为特征,采取灵活多变的交往方式,以达到交往的目的,所以说人际传播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在传播时一定要考虑到接受者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文化修养、社会阅历等诸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同时还要珍惜时间,注意办事效率是现代人际交往的重要特征,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变,文化生活的多彩纷呈,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时间的紧迫性,时间与效率以成为指导人际交往行为的信条,因此人际传播要注意它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人际传播与公共关系传播有许多共同点:两者都属于社会范畴,都是能动的交流行为,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过程,都具有相互作用的功能。而且,人际传播可以作为公共关系传播的辅助手段。但是,它们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人际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单个的个人,后者指组织化了的个人;前者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信息交流活动,后者研究的则是代表组织的个人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组织信息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全部要领和最高艺术,在于满足别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需求。要能够根据别人不同层次的需求,投其所好,舍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尊重他人,要能够让他人随时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让他人能够感觉到你的友善,那么你将是一个受欢迎的人。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莱斯・布吉林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人际交往的法则,即:接受、赞成和重视。接受,是指接受他人。赞成比接受更进一步,要善于挖掘别人的优点,因为赞美能激发人的潜力,能改变人、塑造人,赞美的功效为人际交往增加积极的内涵。重视意味着价值的提高,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言行可以体现对他人的重视。美国一位著名的法学家约翰・伊理治曾经在他所著的《交涉的能力》一书中,提到有关交际必须注意的两点:第一,不论何种交际,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行为。第二,交际不是科学,而是一种艺术。
人与机械,人与动物,以及人与自然界,虽各有其沟通的方法,但是不论在何种意见的沟通的情况下,人都是具有绝对主导权的。
二、公众传播及其特点
从社会关系的总体上看,人际关系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而公共关系则是从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与此相适应,它们所采用的传播手段各不相同。人际传播手段一般比较简单,人际传播是指发生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社会行为。它是构成并维持社会的前提,是人际关系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最常见、最普遍渗透与人类生活一切方面的基本传播方式。公共关系活动中涉及量比公共关系传播手段相对复杂一些。
人际传播的对象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则是有组织的着眼于某种特定联系的群体。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的涵义,传播是作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它的首要作用是传递信息,相互了解,联络感情,影响态度,引发行为,发展关系。了解传播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认识公共关系活动的本质,这对于指导我们的公共关系时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观念为母题,以传播内容的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把传播区分成不同的传播类型,传播的基本原理和观念在公共关系领域的运用,就形成了公共关系传播这一独特的传播形式。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组织,不是个人,也不是职业的信息传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受众是特定社会组织的目标公众,目标公众是一个构成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这样一个群体概括地区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组织的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与组织构成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公共关系传播的渠道众多,媒介广泛。由于公众的构成复杂,形态各异,因此,公共关系传播要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渠道和媒介与自己的公众实现信息的交流。公共关系传播有其明确的目标,公共关系传播就是沟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来协调关系、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和声誉。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双向传播,由于工作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是社会组织构建良好生存环境的前提,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更应该重视公众对象的能动作用,更强调与公众对象的平等的双向交流,而区别于单项的宣传和灌输。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比如,各种会议和讲演可以聚集数十、数百人,发传单、贴海报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用扩音器做报告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听到,举办展览或表演可以吸引成千成万的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听、必看,影响面非常广,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的需要。因此,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达到与理想的传播对象接近的目的。
【关键词】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人际关系”作为专有名词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的。[1]所谓人际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与个体之间基于思想感情的心理上的关系,也就是双方在人际认知、人际情感和交往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彼此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2]人际交往活动室一种文化现象,人际互动行为是与人们的观念文化密切相关的。
女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女性群体,其不论在思想或才干都高于一般的女性。但由于女大学生具有知识面较窄、缺乏竞争勇气、敏感易怒等缺点和局限,造成了女大学生与男性截然不同的人际关系特点,而这些特点中消极因素也会影响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进步以及社会适应。有研究指出, 女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 人际交往障碍则首当其冲。[3]因此,研究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在校的女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主要是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情侣关系、室友关系、个人与班级的关系、以及在多民族的新疆的特殊环境下的民族关系。女大学生在这些类型下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女大学生交往注重情感性而忽视功利性
人际交往的动机分为情感性动机和功利性动机两大类。以满足个体情感需求为目的的情感动机驱动的交往称为情感交往。情感性动机驱动的情感交往在女大学生的群体中较为普遍,女大学生通过情感交往寻求感情寄托、满足自己的归属需要和获得友情。这点也正好符合了舒茨在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中提及的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4]其中的情感需要就是这里女大学生通过情感交往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交往中的感性成分多于理性成分。她们重视感情的纯洁性,蔑视带有功利色彩的交往,但交往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丰富生活,女大学生更应该寻求有利于自身将来发展的社会资源。因此,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增强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使之更加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女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刻意性与封锁性
比起男性,虽然女大学生不是十分注重人际关系的建设和拓展,但出于女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质,一旦一段人际关系开始,她们便会千方百计的给交往对方留下好得印象,这样就显现出女大学生交往的刻意性。而这种刻意性的交往最终会导致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分锁性。
女大学生在交往中会要求自己交往行为要符合别人对自己的角色期待,也就是达到自己的理想角色。所谓理想角色,也叫做期望角色,是社会和团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设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中。女大学生的这种交往心理一方面能使自己不会发生越轨行为;但另一方面,在这种理想角色的钳制下,女大学生的交往行为会变得模式化。
女大学生交往的另一种刻意性表现在女大学生注重印象管理。章志光指出,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中总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这就叫做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个人或者社会对于工作群体中的个体某种角色应该表现那些特定行为的期望。[5]人人都希望能在人际交往中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并会因此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人们通过控制他人所获得的信息, 试图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行为就是印象管理。[6]印象管理虽然是一个好的人际交往的技巧,但这就使得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竭尽全力的扮演别人喜欢的角色,这样努力刻意的扮演众人所期待的角色会给自身很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会失去自己,失去个性。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导致有些女大学生走向极端。
三、女大学生交往范围狭窄性和时代性
女大学生由于更加倾向于情感交往,寻求感情寄托和归属感,而对于因其他交往动机而接近自己的人比较排斥,因此女大学生的交往范围较男性小。女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主要集中在室友关系、同乡关系、情侣关系,个人与班级的关系。这四种人际关系是较为稳定的,女大学生也不愿做更多的改变,因此人际关系的范围就此被限制。
但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女大学生的交往方式逐渐多元化,交往的时代性主要是通过交往方式的改变来体现。女大学生通过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开辟了人际关系的新天地。
四、对于我们身处多民族的新疆的女大学生,与不同民族的交往显得较为困难
新疆的高等院校学生成分都是由少数民族与汉族组成,女大学生所居住的宿舍也是民汉混住的宿舍,因此,少数民族和汉族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有了许多的交集。
少数民族与汉族同学的沟通我们可以认为是跨文化的沟通。所谓跨文化的沟通就是指这样一类语言交际现象:其中语言的编码者是一种文化的成员,而语言的解码者则是另一种文化的成分。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虽然都同属于中华民族,但也有自己不同与他人的文化特质。在跨文化的沟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语言现象具有十分明显的制约作用。各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也会制约各民族女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基于女大学生不同于男性的心理特质,很可能会发生一些摩擦。因此,女大学生必须学会尊重、宽容和包容,学会去接受不同于自身的文化,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而且也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去了解去接受多元的文化。
五、提高女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女大学生要想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有所改善,首先,要修正自己的交往动机,更新观念。正确的看待工具往,认识到在现代社会,工具往存在的必要性,打破自己的交往。
其次,要拓宽自己人际关系的范围。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帮助建设学生社团。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增强交往主动性,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交往面。
再次,对于新疆的女大学生来说,我们要善于去学习有关别的民族的文化,了解差异性,有可能的话可以学习对方的语言以便交流。女大学生要克服社会认知中的偏差,学会包容多样性。
最后,女大学生要善于发展自己的个性,不要为了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待而一味的去扮演某种角色而失去自我,要恰当的使用印象管理的技巧。过度的利用角色扮演和印象管理的技巧只会是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的找不到自己。
女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例如要遵循正直、诚实、宽容、平等、尊重换位等原则。[7]同时,要深刻理解人际关系的宗旨:和为贵与和而不同的深刻含义。[8]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交往技巧,要学会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提高人际融合能力。[9]只有学会的交往的艺术,才能更好的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尤其对于当代女大学生,更应该努力的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黄新华,朱法贞. 现代人际关系学[M]. 浙江大学出版社
[3]张晓玲,赵霞,朱庆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J]
[4]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第四版.
[5]章志光,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6]安德列耶娃. 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M] . 李翼鹏,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7]王秀阁.大学生人际交往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际交往 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类生存必备的技能,也是个体走向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小学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最初阶段,也是重要阶段,因此,开展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确立其培养原则和途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如何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实际上首先是人际感情的交流,爱心构建“双向信任”的桥梁。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品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理解学生,另一方面就是与学生和谐相处。具体说来,前者要求教师心胸豁达,能对在身体、智力、感知、运动、社交及情绪上各有差异的学生表示关切、接纳;对学生产生的某需要、情感、冲突,能敏锐地察觉,并给予深入、自发的反应;同时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后者要求教师不虚伪行事,与学生能开诚布公,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学生持积极相待的态度;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和谐、自然、默契,这有利于协调师生关系,取得管理效果。
教师通过自身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是师生交往的重要策略。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应使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保持协调和融洽。教师用爱心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教师当作最可依赖、最可亲近的人,视为自己的亲朋好友,他就会和老师推心置腹地谈思想、谈理想、谈学习、谈感觉,而教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
二、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交往意识,激发他们的交往兴趣
交往水平的提高,直接源于交往的正确认识和动机,交往态度直接影响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调查发现,多数小学生的交往意识淡薄,不会主动寻求机会与人沟通,有的还拒绝交往。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交往意识,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基础,因此教育者要努力让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型社会,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通过相互的合作才能取得学习和工作的成功,努力克服学生交往的恐惧情绪,激发学生交往的兴趣。
三、创设学生人际交往的课堂情境
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主阵地。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只重读写,而忽略了听说;而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培养训练往往仅局限于师生对话,很少出现双向互动的交际氛围;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设计师与生、生与生的人际交往的情境,使学生变“怕交际”为“敢交际”,“会交际”,最后达到“善交际”。那么如何创设人际交往的课堂教学情境呢?
1、创设角色表演情境;喜欢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对此兴趣浓,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分角色表演,训练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编故事或根据课文故事情节表演,寓教于乐,让学生大胆而有礼貌地“交际”。
2、创设相关事物情境;如:进行“采访”“辩论”“演讲”类的交往训练时,先陈设好介绍的实物、图片等,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会兴趣盎然,从而自觉地参与到交往中来。
3、创设绘制图画情境;如:进行“介绍类”训练时,就可以绘制相应的情境图画,让学生置于画卷中,尽情地交际,无拘无束的交往训练。
4、创设播放音、影、像情境;如:进行“表演类”的训练时,利用电教的美学功能,营造浓厚和谐的训练情境,把学生引入到交往中来不能自拔,让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感知有关知识和用语,从而引导学生大胆而合理想象。
另外,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课堂游戏”等都是一种很好训练的方式,无论哪一种形式,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感到真实,感到无限快乐
四、教给交往技巧,培养交往能力
有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想和别人友好相处,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朋友之间闹矛盾了,不知道怎样调和;遭到别人误会了,不知道怎样澄清事实……这就牵涉到一个交往技巧的问题,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人们能逐渐领悟到一些交往技巧并善加运用。但小学生没什么人际交往经验,所以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1、学会结交新朋友。鼓励孩子带着真诚的微笑主动与人交往,要相信自己是受人欢迎的,适当的场合表现自己让别人记住你,同时也学会记住别人的名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一定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2、学会倾听和交谈。越是小的孩子越不会倾听,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用眼神示意对方“我在专心听你讲话”,不要打断对方的话,适当时抱以肯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