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才培养意见

人才培养意见

时间:2023-05-29 18:17: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才培养意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才培养意见

第1篇

为进一步全面实施科教兴聊、人才强市战略,经研究,决定支持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作

近年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我市处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坚持“四市”方针,以建设“一五二”产业基地为重点,争先进位,全力推动跨越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的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大批基础教育、有色金属、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车辆工程、化学化工、食品医药、能源电力、旅游管理、物流与物联网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迫切需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大学是地处我市的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建校38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植根,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不断加大服务我市的工作力度,为推动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大学围绕我市应用型人才需求,制订了《大学服务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大学服务“工程”,先后成立了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增设了车辆工程、化学化工等20多个应用型本科专业,与我市联合成立了省教师教育基地、有色金属研究院、发展研究院、东阿阿胶研究院等多个校地合作平台,与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药学院,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推进科研创新。

通过我市的大力支持,把大学建成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对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把支持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主动做好支持大学名校建设工作。

二、强化措施,积极推进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了《关于支持师范学院建成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的意见》、《关于支持驻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关于支持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为大学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今后,我市将围绕大学名校建设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做好省拨专项经费配套工作。为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支持大学的配套经费不低于省教育厅、财政厅给予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专项建设资金额度,其中拨付财政资金不低于省拨经费的50%,其余资金由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给予大学专项任务支持的方式落实。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大学教学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重点企业产学研联合发展、工业园区研究基地建设、重大产业化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

二是建设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投入3亿元,与大学共同建设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将其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训基地。

三是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投资2亿元,将位于大学规划中心地带的两企业搬迁,并建设大学应用型特色学科的实习、实训基地。

四是支持应用型特色学科的科技产业开发。将大学西校区周边土地招拍挂收益1900万元,专项用于大学应用型特色学科的科技产业开发。

五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合作力度。将大学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和相关人才引进计划的范围,共同加大海外博士和学术领军人物的引进力度,共建创新团队,并根据情况享受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有关政策待遇。

六是实施绿色食品进校园工程。加强校农联合,在东昌府区建立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严把食品质量关,降低成本,切实保障师生饮食安全。

三、加强领导,切实保障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作顺利实施

第2篇

一、人才培养成本费用界限划分

(一)划分人才培养成本与非人才培养成本界限 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按照相关性原则,剔除一切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教育费用”应全部计入人才培养成本。“科研费用”扣除“科研事业收入”后,全部计入人才培养成本,差额为负数的,本项支出为0。“管理费用”应全部为发生的人才培养成本。“离退休保障费用”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规定,只计算由学校负担部分,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中的离退休人员拨款和离退休人员公费医疗经费拨款,差额为负数的,本项支出为0。“财务费用”应全部为发生的人才培养成本。“其他费用”扣除“其他收入”后,全部计入人才培养成本,差额为负数的,本项支出为0。

(二)划分应计入本期人才培养成本与不应计入本期人才培养成本界限 《征求意见稿》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未设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通过“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正确核算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本月已经支付但应由以后各月负担的费用,应作为待摊费用处理,本月尚未支付,但应由本月负担的费用,应作为预提费用处理。《征求意见稿》将高校支出划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高校发生的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发生的资本性支出以资产折耗(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形式分期计入费用。高校不能提前结账,将本月费用作为下月费用处理,也不能延后结账,将下月费用作为本月费用处理。

(三)划分完成学业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与未完成学业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费用界限 月末计算人才培养成本时,如果某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已完成学业,则计入该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的全部人才培养成本之和,就是该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的“完成学业毕业的人才培养成本”。如果某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还未完成学业,则计入该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的人才培养成本之和,就是该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的“月末未完成学业的人才培养成本”。

二、人才培养成本费用分类

(一)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 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结合2007年事业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明细表(类、款)规定,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为工资福利支出,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费、伙食补助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款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专用材料费、专用燃料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款项;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包括离休费、退休费、退职(役)费、抚恤金、生活补助、救济费、医疗费、助学金、奖励金、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购房补贴、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款项;资产折耗等四大类。

(二)《征求意见稿》费用分类 《征求意见稿》的费用分类为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等6类。教育费用核算高校开展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教育费用又划分为教学费用、教辅费用、学生事务费用、其他教育费用。教学费用,核算高校教学单位为培养学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教辅费用,核算高校图书馆、计算中心、网络中心、测试中心、电教中心等教辅部门发生的各项费用;学生事务费用,核算高校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各项费用;其他教育费用,核算高校除教学、教辅、学生事务之外的其他各项教育费用。科研费用,核算高校开展科研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管理费用,核算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核算高校统一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方面的各项费用。财务费用,核算高校为筹集业务活动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其他费用,核算高等学校本期发生的、无法归集到上述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财务费用中的其他各项费用。

(三)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成本项目分类 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结合企业生产费用成本设置情况,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成本项目设置为直接工资、直接材料、院系费用、教辅费用、学生事务费用、其他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等11项。直接工资,是指高校直接从事教学教师所发生的工资福利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其中包括发放教师的课时费。直接材料,是指高校教学单位直接用于学生实验实习等消耗的存货费用。院系费用,是指高校教学单位为组织和管理教学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相当于企业“制造费用”成本项目)。由于《征求意见稿》中“教育费用——教学费用”是高校最主要人才培养成本费用,其他费用都是从属费用。因此,将“教学费用——教学费用”划分为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和院系费用成本费用项目,为教学单位发生的费用。其他的费用科目作为其相应成本费用项目保持不变。直接工资、直接材料、院系费用、教辅费用、学生事务费用、其他教育费用等6项费用,构成人才培养成本的教育费用成本,相当于企业的制造成本;加上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等5项(称为期间费用),构成人才培养的全部成本,相当于企业的工厂成本。

(四)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按其计入成本对象方式分类 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按其计入成本对象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能分清应由某种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费用,应直接计入该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不应采取间接分配的方法分配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由几种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共同发生的费用,则应采取适当的分配方法,在几种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三、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程序

(一)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会计科目 《征求意见稿》设置“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成本核算会计科目;通过“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高等学校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为了能够按照11个成本费用项目进行核算,成本核算会计科目明细设置如下:(1)在“教育费用——教学费用”设置院系级明细科目,设置1至3项成本费用项目级明细科目。“教育费用——教学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教育费用——教学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院系——成本项目1至3项——类、款”、“教育费用——教学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院系——成本项目1至3项——类、款”、“教育费用——教学费用——非财政拨款——院系——成本项目1至3项——类、款”、“教育费用——教学费用——资产折耗——院系——成本项目1至3项——类、款”。(2)在“教育费用——教辅费用”设置教辅部门明细科目,“教育费用——教辅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教育费用——教辅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教辅部门——类、款”、“教育费用——教辅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教辅部门——类、款”、“教育费用——教辅费用——非财政拨款——教辅部门——类、款”、“教育费用——教辅费用——资产折耗——教辅部门——类、款”。(3)在“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设置院系明细科目,“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院系——类、款”、“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院系——类、款”、“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非财政拨款——院系——类、款”、“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资产折耗——院系——类、款”。(4)“教育费用——其他教育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教育费用——其他教育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类、款”、“教育费用——其他教育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类、款”、“教育费用——其他教育费用——非财政拨款——类、款”、“教育费用——其他教育费用——资产折耗——类、款”。(5)在“科研费用”设置院系明细科目,“科研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科研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院系——类、款”、“科研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院系——类、款”、“科研费用——非财政拨款——院系——类、款”、“科研费用——资产折耗——院系——类、款”。(6)在“管理费用”设置行政部门明细科目,“管理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管理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行政部门——类、款”、“管理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行政部门——类、款”、“管理费用——非财政拨款——行政部门——类、款”、“管理费用——资产折耗——行政部门——类、款”。(7)“离退休保障费用” 科目明细设置为:“离退休保障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类、款”、“离退休保障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类、款”、“离退休保障费用——非财政拨款——类、款”、“离退休保障费用——资产折耗——类、款”。(8)“财务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财务费用——类、款”。(9)“其他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其他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类、款”、“其他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类、款”、“其他费用——非财政拨款——类、款”、“其他费用——资产折耗——类、款”。(10)由于高校是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所以《征求意见稿》在会计上没有设置类似企业“产成品”科目。为了完成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工作,高等学校必须设置按院系、类别、专业、年级的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多栏式辅助明细账,格式如表1。

(二)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账务处理程序 对于费用的发生,按其用途进行分类,按成本核算对象分别进行归集与分配,最后计算出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这就是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账务处理程序。各项费用发生按其用途分类,借记有关费用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摊销待摊费用和计提预提费用,借记有关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科目;根据各个费用会计科目月合计数,能直接计入成本项目的,直接记录“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的成本项目中去;不能直接计入的,采取适当分配方法,编制费用分配表,然后根据费用分配表直接记录“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的成本项目中去;根据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逐月累计,就得到每学年成本,每学年成本除以学生数,就得了学年生均成本;逐学年累计,就得到累计学年成本;累计学年成本除以学年数再除以学生数,就得到了累计生均成本。累计4个学年,就得到了最后的学生总成本和学生生均成本。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账务处理程序,如图1所示。

四、人才培养成本费用的分配

(一)教育费用分配 包括:(1)教学费用的分配;教学费用划分为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和院系费用3个成本项目。一是直接工资费用的分配,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发生院系教师的直接工资,则直接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直接工资成本项目中去。由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是通过讲授课程来完成的,也就是通过完成课时量来体现的。因此,对分不清成本核算对象院系教师工资、课时费、福利等属于直接工资费用可以通过标准课时工作量来进行分配。不同课型、不同层次课程按不同系数折合成标准课时工作量。高校月工资表,可以按院系进行汇总,并且也能够汇总院系教师工资。因此,月末可以从“教育费用——教学费用——院系——直接工资”明细账获取院系教师月工资额,根据院系教师不同专业年级的标准课时工作量月统计表,就可以编制直接工资费用分配表。该表的格式内容举例如表2。根据表2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直接工资成本项目中去。仅以2个系为例,其他院系相同略,下同。二是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发生院系学生的直接材料费用,则直接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直接材料成本项目中去。分不清成本核算对象院系学生实验实习等消耗存货材料费用可以通过完成实验实习课时量来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教育费用——教学费用——院系——直接材料”明细账获取院系直接材料费的月合计数,编制直接材料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3。根据表3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直接材料成本项目中去。三是院系费用的分配,院系费用可以按照标准学生数、成本核算对象的月课时总数以及成本核算对象这学期总的学分数来进行分配。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规定,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月末可以从“教育费用——教学费用——院系——院系费用”明细账获取院系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院系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4。根据表4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院系费用成本项目中去。(2)教辅费用的分配。教辅费用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分配,按照折合在校生数为标准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教育费用——教辅费用”明细账获取教辅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教辅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5。根据表5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教辅费用成本项目中去。仅以两个院系为例,下同。(3)学生事务费用的分配。学生事务费用的大部分,如学生奖助学金等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则直接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学生事务费用成本项目中去。分不清成本对象的少数学生活动费则在发生成本核算对象之间按照标准学生数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院系”明细账获取学生事务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学生事务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6。根据表6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学生事务费用成本项目中去。(4)其他教育费用的分配。其他教育费用为不可预见的教育费用,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方法与上述相同。

注:直接工资的月合计数减去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直接工资后,为需要分配金额。

注:直接材料的月合计数减去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直接材料费用后,为需要分配金额。

注:学生事务费用的月合计数减去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学生事务费用后,为需要分配金额。

(二)科研费用分配 科研费用可以按照标准学生数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科研费用——院系”明细账获取科研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科研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7。根据表7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 科研费用成本项目中去。

注:科研费用的月合计数扣除相应科研事业收入后,为需要分配金额。

(三)管理费用分配 管理费用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分配,按照折合在校生数为标准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管理费用”明细账获取管理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管理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8。根据表8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管理费用成本项目中去。

(四)离退休保障费用分配 离退休保障费用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分配,按照折合在校生数为标准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离退休保障费用”明细账获取离退休保障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离退休保障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9。根据表9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 离退休保障费用成本项目中去。

注:离退休保障费用的月合计数扣除相应“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中的离退休人员拨款和离退休人员公费医疗经费拨款后,为需要分配金额。

(五)财务费用分配 财务费用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分配,按照折合在校生数为标准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财务费用”明细账获取财务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财务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10。根据表10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 财务费用成本项目中去。

(六)其他费用分配 其他费用可以按照标准学生数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其他费用”明细账获取其他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其他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11。根据表11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 其他费用成本项目中去。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 要: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将通过改革招生计划、经费投入等方式,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在办学思路、模式、方法上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形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梧州学院作为第一批试点院校,本文本文提出了基于学分制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为转型提供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学分制;订单式;梧州学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2014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导意见提出将通过改革招生计划、经费投入等方式,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在办学思路、模式、方法上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形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这为很多本科高校的教育提供了发展途径。梧州学院作为第一批试点院校,肩负着先头部队的重任,如何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了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梧州学院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了基于学分制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为转型提供了有益探索。

一、目前梧州学院本科学生培养现状分析

梧州学院作为一个区市共管的地方性院校,多年前已经开始实施学分制,近年来也不断引入企业讲师,开展各方面的实践讲座,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中去参观学习,开展为期几个月的毕业实习。在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是在本科学生培养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困境:

1、学分制的优势没有突出。所谓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学生修读任何课程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课程规定的学分数,学生只要取得规定的总学分便准予毕业,原则上没有修业年限的限制[1]。但是因为梧州学院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在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上有明显的不平衡,在一些优势学科,师资力量相对雄厚,而一些劣势学科,师资力量则相对薄弱,学生选课不免盲目,专业课程设置也会考虑师资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情况,完全的学分制难以实现。学生也会为了凑够学分而随便选一些“好过”的科目,从而没有达到学分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初始目的,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也没有太大作用。

2、企业实践没有达到人才培养目的。近几年,梧州学院在本科学生培养上引入了企业实践,包括邀请企业人员召开讲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中去参观学习,以及开展为期几个月的毕业实习等方式。本文作者访谈过200多位不同专业的学生,同学们均反映讲座及参观学习的模式可以让同学们增长见识,但是却不能了解企业的具体运作需要什么能力以及如何培养这些能力;而为期几个月的见习确实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甚至为以后积累实践经验,但是很多时候见习都是做最底层的工作,而且企业出于自身的考虑也不便把学生当后备人才来培养,因此并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目前简单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主要有几种形式[2]:

一是依照企业人才需求在招生阶段和企业签订工作协议;二是待学生完成第一年的学业后,再和企业签订工作协议,根据协议情况对学生的教学进行调整;三是待学生完成前三年理论学习后,第四年根据企业需求签订合同,进行联合培养。

这些培养方式如果简单地运用到梧州学院本科学生的培养中,会存在一些问题,经调研和研究,本文作者认为:

1、第一种形式因为过早签订合约,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还不够确定和了解,或许会导致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毁约,造成学生和企业方的损失。

2、第二种形式需要根据企业的要求调整教学设置,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太一样,对学校的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要求都较高。

3、第三种形式比较适合梧州学院的实际情况,但是企业如何介入、介入程度以及如何进行则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也是学分制和订单式模式如何结合的创新性研究。

三、基于学分制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基于学分制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在可行性上的研究[3],而在具体操作上,还没有相应的研究,本文就基于学分制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给出可操作路径:

1、扎实做好前期准备,灌输观念。组织学习教育部的《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让在校师生转变观念,了解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常态。学校主管部门要主动出击,做好宣传,并做好订单企业的甄选工作。

2、把企业订单需求纳入学分。目前梧州学院实行的学分制一般从几个方面划分: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课程以及毕业实习。实践课程是指到学校的实验室进行上课的课程,毕业实习是指学校安排或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进行在岗实习。如果在此基础上引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则需要对原来的学分制进行调整,可以在原来的学分制基础上,根据企业订单的需要和企业实际情况安排实践学分,前三年主要修完理论学分,第四年根据订单的需要修习实践学分,主要由企业讲师讲授以及顶岗实习组成。这种做法第一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业务,一毕业就可以完全胜任工作;第二可以减少企业损失,此种方式企业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费用,降低学生毁约带来的风险;第三可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即使学生毁约,学生所学到的实践经验可以让他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

3、引入企业兼职讲师和培养双师型人才。目前很多企业有内训师,可以考虑和这些企业讲师签订兼课协议,让他们走进课堂,给对口专业传授基本技能技巧。参与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企业内训师必须有两年以上的行业经验,可以考虑让几个企业讲师合上一门课,涵盖人力资源知识、企业基本业务、后勤管理等等,并把学分纳入实践环节。

同时也可以引入企业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任老师,培养双师型讲师,储备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努力争取得到行业协会的支持,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

4、改革考核制度。对于实践课程和实习的考核,可以参考企业的员工考核进行,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给予延长实习时间的机会,如果还是不能胜任岗位工资,考虑解除订单合约。

5、规范各方的权责利。在基于学分制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和利益是互为关联的,要规范好各方的权责利,明确、细化违约责任。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职业发展通道。(作者单位:梧州学院)

[基金项目]梧州学院2014年院级教改项目《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梧州学院本科学生培养的探索》(Wyjg2014C006)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莉.高校学分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8).

[2] 王治力.浅议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特区经济,2015,(2),159-160.

第4篇

冶金产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出口贸易产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缺口量较大,通过加大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力度,分析其特殊性,提高冶金出口贸易英语人才的素质和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特殊性需求,从加大师资力量投入,优化课程配套设置和加快应用实践转化方面给出了优化英语教育培养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为提高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专业人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英语教育;冶金;出口贸易;素质培养

随着冶金工业与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冶金产业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中国逐渐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冶金输出产业国,随着冶金进出口贸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冶金出口贸易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在增大[1],本文研究冶金出口贸易英语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并给出了相关的英语人才培养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在促进教育发展,改善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教学的质量方面给出具体的建议,并给出展望和探析,为促进我国的冶金和金属出口贸易提供人才基础。

1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进入的国际贸易背景下的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的冶金产业的出口贸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GDP升值方面发挥中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国的冶金出口面向的主要国家如印度、非洲和东欧很多国家,这些国家通常都是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在出口贸易中,对英语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的较高,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特别是对英语实践人才培养的滞后,导致在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的需求和缺口较大,专业人士的实践素质不能跟上国际需求,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人才素质在整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应用水平低、专业基础薄弱和英语词汇的应用通冶金出口贸易的相关实践问题还不能有效匹配[2]。在更好地促进冶金出口贸易的经济建设发展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归根到底是因为当前我国的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教育培养的体制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和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冶金出口贸易中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大量能走的出去的外贸人才,促进进出口贸易中的项目合作和生成。通过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的培养,从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出发,促进专业人才的升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冶金出口贸易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当前,我国的冶金产业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期,对英语人才的要求门槛较高,对冶金学专业英语专业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当前对冶金出口贸易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数量模式向质量模式的转变,从学历培养向素质培养模式的转变。二是当前我国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拔尖人才比较匮乏,自给率底,人才培养模式还建立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随着高校的扩招,对相关专业的英语人才培养的力度有所减弱,导致不能适应当前冶金出口贸易中人才培养和人才应用中的需求。在当下的产业结构下,从课程体系,能力培养,考评体系,分层教育思路等方面都不能有效满足现实的英语人才的需求,需要从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学和评价体系的优化措施和思考方面下功夫,促进英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3]。三是当前我国的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教育培养的师资力量队伍和课程的培养设置方面还比较滞后,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冶金出口贸易对英语人才的能力素质的需求,当前英语教育中的单词和词汇的应用角度还比较单一,而且涉及的面比较狭窄,导致学习和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制约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

2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改革举措探析

针对上述分析的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进行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教学改革,从加大师资力量投入,优化课程配套设置和加快应用实践转化方面给出了优化英语教育培养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具体的见解分析描述如下:一是加大师资力量投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统一,至上而下,从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和学校对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出发,提高对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力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冶金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建设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随着该产业对英语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强和扩展,我国的教育部门和相关的院校要随着而动,加大对英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力度,从加大师资力量和教学配套设施的投入下着手努力,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本文提出可以由学校统一组织,组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冶金出口贸易中遇到的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探讨,比如组建英语沙龙、英语角等文化娱乐设施,进行分工写作、团队合作,各个专业人才集结,优势互补,相互切磋和学习,提高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实践和应用能力[4]。二是优化课程配套设置。通过对冶金专业学习时间过程中的课程单一问题进行优化课程配套设置,对之进一步细化和改革,有所侧重,严格把关,通过各个专业课程的课程实习,帮组学生完成由课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转化,理论教育彰显针对性,实习内容彰显实效性,提高素质培养水平。三是加快应用实践转化。在冶金出口贸易的英语教学培养中,需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和培养,进行能力和应用实践素质的转化,通过模拟冶金出口贸易的应用场景,进行英语知识和对话水平的实习和融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挑战和征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社会场景的适应,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应用的时间中,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

3结语

本文根据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特殊性需求,从加大师资力量投入,优化课程配套设置和加快应用实践转化方面给出了优化英语教育培养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为提高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专业人才建设提供改革性意见和措施。

作者:黄雪芳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参考文献

[1]俞燕.以就业为导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D].苏州大学,2011.

第5篇

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极为迅速。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基本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工商管理专业所包含的专业领域比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较杂,涵盖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很多课程。我国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高等教育要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性强、富于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往往忽视专业分支的差异性,导致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学生虽然广泛涉猎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对专业纵深知识技能的积累却远远不够。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能胜任,但具体到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却又无所适从,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低。

传统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此,近年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顺应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协同式”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2.“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前期培养不分专业,在后期的培养中,学生可以根据对自身、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重新进行专业的选择和定位。

3.“模块式”模式。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细化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创业管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优势等情况选择相关模块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方面具有较深厚的造诣。

4.“校企合作式”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

本文利用卢因的三阶段变革过程模型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解冻—变革—再解冻。

第一阶段:解冻。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相关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的现实,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过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并彻底打破与旧培养模式相关的结构、制度、行为等,与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决裂。

第二阶段:变革。首先,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领导应指明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方向,变革的方向必须是全体教师认同的、能够凝聚人心的愿景。然后,由全体教师在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其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员、组织系统、规范系统以及物质设备系统四大类。成员是主持及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全体教师;组织系统是组织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模式或相互联系的框架,包括学校级、学院级和专业级的组织结构;规范系统包括限制或约束成员行为的学校、学院和专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而组织文化是成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学校风气、远景目标和职业道德等;物质设备系统主要指教学设施(如实验室、教具等)、行政工作设施(如会议室、办公用品、宣传工具等)和信息网络设施(校园网、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等)。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法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所在地的企业发展情况)、社会文化认知等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内容包括树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建立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最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使全体教师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阶段:再冻结。当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这种模式必须被“重新冻结”或固化,即需要利用必要的强化手段使其固定下来,保持变革的稳定。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使教师有机会尝试和检验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并及时给予正面的强化,尽快形成稳定持久的群体行为规范。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解冻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会给参与变革的教师带来一定的损失,使他们反对变革。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熟悉并适应,而变革则带来不确定性,教师很难确切知道变革后将是什么情况,因而使他们感到不安全。而且培养模式的变革会改变教师原有的工作方式、奖励和分配制度,教师个人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影响等。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第一阶段,虽然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领导认识到变革势在必行,却忽视了帮助基层教师“解冻”受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影响,并使他们认识到变革的紧迫性,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变革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使这些教师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阻力。

2.变革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及模式的设计一般由学校、学院及专业的领导完成,高校的管理者只将基层教师视作变革的接受者,而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这导致变革的方向认同度较低,变革的执行力差,变革阻力较大。

3.再冻结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忽视了利用强化手段固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变革的稳定,即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了,但与之相关的结构、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并没有随之变化。教师即使尝试和检验了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也没有获得奖励,而继续遵循原有的态度和行为也不会被惩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名无实。

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解决对策

为保证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成功,在变革的三个阶段应注意以下方面:

1.解冻阶段。为了使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愿意改变现状,实现“解冻”,学校的管理者应让所有相关教师都参与到搜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令人满意的客观证据的工作中,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考虑变革问题,认识到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变革的解冻阶段就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尤其是下情上达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及时将有关变革的完整信息传达给基层教师,并将基层教师的立场反映给各级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如教师态度调查、各层管理者之间的讨论、非正式的提意见座谈会等,及时全面地了解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消除教师的心理抵制,以确保变革的顺利实施。此外,学校的管理者应注意创造一种开放的氛围,使相关教师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减少变革的心理障碍,提高变革成功的信心。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中,组织气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影响方面,支持性的组织气氛有利于变革的推进。构建有利于变革的气氛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1)教师的个体自主性是指在变革过程中,教师对自身工作决定权及参与变革决策的程度;(2)工作结构是指变革目标和变革方案的清晰程度,以及教师针对这些信息的获得和理解的程度;(3)体谅、温暖和支持是指各级管理者对教师的关心及同事间互相关心的程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应以人本管理的理念为指导,对个体成员进行关注,对成员自身的工作给予较高自,提倡员工参与变革决策。

第6篇

1、准确而深入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市场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特别是要对本地区的人才需求状况有一个深入而准确地把握。对于数控专业来说,市场调研就是为了收集和分析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社会、行业及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提高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市场调研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专家座谈会,与各企业董事员工等进行座谈交流;参观访问,现场访谈;问卷调查,有针对性的收集数据;网上查阅,宏观把握。

2、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人才需求调研能获取以下重要信息:企业人才需求层次与需求计划;企业聘用—线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与来源;招聘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企业聘用人才最看重的几个因素;毕业生目前单位的性质、规模及状况;目前以及2~3年后岗位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有了一手的信息,就必须分析确定高职高专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就业岗位培养规格。对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根据湖南省和娄底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人才市场需求,确定数控技术专业主要职业面向自动生产线和数控设备的操作、数控产品工艺设计、数控设备安装与调试、数控设备维护维修与售后服务和技术管理等岗位。学生毕业后的初步就业岗位一般为普通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设备的装配和调试工;工作2-3年后,逐步转到产品工艺设计、设备的维护维修和售后技术服务等核心就业岗位;工作5-6年后,学生将从事自动生产线、数控设备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改造等工作。并以此归纳出数控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岗位能力与知识、素质要求,就能确定培养规格了。

3、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是核心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教学内容来自生产过程,从中提炼出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方便教学组织和实施,将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加工和反思,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行动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序化课程体系,同时考虑到教育部对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德的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设计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等构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4、融入职业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建设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数控专业必须按照装备制造企业工作过程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调整课程设置。应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把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在教学中适当浅化纯理论方面的内容,而将关键实用性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位,增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学时。

5、规范人才培养论证的程序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程序上一定要规范,要有一定严肃性。方案的制定应由学院职能部门如教务处统一安排,由教学系部负责组织,专业教研室具体承担调研和方案撰写任务,在这之前应该邀请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广泛听取用人单位企事业单位的意见、专家的分析,还包括毕业学生的反馈意见等等。然后根据论证意见修改,经系主任签署意见后提交数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再审核;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送审稿到教务处,教务处再送专家评审,最后提请分管教学副院长审定并报院长批准后颁布执行。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深度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应该开放式办学,应该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构建和完善专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合作工作常态四个机制制度体系;以“理事会”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所产学研联盟,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要持续推进。把职业岗位训练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即要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专业教学内容选择成熟产品的技术和规范的生产过程管理,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建设“教、学、做”为一体的立体化课程,增加“双证融通”课程比例,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可以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在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基地内建设与数控生产企业生产现场环境一致的生产车间,将企业真实的数控产品引入生产车间内生产,生产工人即为实训学生,生产车间的运行管理均按企业化要求进行管理,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下进行生产实习。同时结合企业项目开发,在加强学校教学科研活动时,将企业项目纳入教学科研体系,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开展企业项目开发。依托实训基地建立名师工作室、创新中心等形式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吸纳学生参与。

3、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深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对人文工具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引入真实的工程问题和企业案例,开展“项目教学”或“案例教学”,结合讲座、竞赛、技能展示、职业生涯设计和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达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基础的目标。对专业课程,充分利用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教师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的产品进行教学化设计,作为项目任务,通过布置并分析任务、组织学生收集资讯、协调学生分组设计认证实施方案、学生仿真加工或实际加工对方案进行检验、学生分组评估与反馈等步骤,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讨论、操作、评估、升华,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反馈与修订

第7篇

1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是该专业教学开展、课程选择、人才培养、授课方式、实习实训的总纲领。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步。1)团队商讨。每年的4月初,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会启动当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会,要求成立以专业负责人为组长,专业教师为成员的团队。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团队主要从人才培养规模、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能力要求、考取的专业证书、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对接的课程、后大学五年的知识需求及选修课等方面展开商讨。一般来说,由专业负责人根据专业设置时的调研报告,确定方案草案,然后经团队多次商讨,达成一个初步共识。2)调研访谈。人才培养方案的首稿完成后,团队需赴相关院校进行调研,学习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完善本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团队还会走访旅游企业、行业及高等教育院校的专家,请实践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使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臻于完善。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还要邀请酒店行业骨干或中层干部来到学校,请专家从酒店的典型工作任务角度出发,探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并对课程名称、开设课时、开设学期等提出建议。团队则根据实践专家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后再由团队成员分赴各个酒店,请专家再次提议,力求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实用、科学。3)学校论证。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第五阶段,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组织各二级教学单位的教学相关人员及科产处、教务处的负责人等对专业进行答辩、论证,力求符合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社会实际需要。专业设置团队将根据校内专家的意见又一次对方案进行调整,最终完成完善、科学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

2师资团队建设

1)校内专业教师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双师”是其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双师型”教师的实质就是一名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有教师素养,同时也要具备企事业单位所需的技能素质。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在教师素养方面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首先要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其次要关爱学生;第三要注重自己的外表与内涵建设;第四要具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和高水平的教师素质;第五还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第六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思维理念,形成大旅游的观念。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如下实践能力:首先应具有行业资格证书;其次要成为酒店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员,掌握行业人才需求的基本技能和素养;第三要能为酒店企业培训员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第四每年至少有累积两个月的酒店实践工作经历。学院可以通过派送专业教师开展校际交流、访问学者,组织相应的课程学习、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升校内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2)校外兼职教师的管理。邀请酒店企业骨干人员走进课堂、举办各类行业实践讲座,由企业人员将其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带入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累计聘请了十多位企业一线骨干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建设开拓了新的局面。企业兼职教师进入课堂,对其授课的质量要求类同于校内专业教师,同时也要顾及其企业工作的特殊性。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使其熟知学校教学工作的流程和要求,熟悉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特性等。

3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

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使学生能将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实训实习的开展是校企无缝对接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有多种形式:1)专业课程实训。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遍布各个学期和各门课程。在讲授“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课程时,可以邀请企业骨干、优秀毕业生、优秀实习生走进课堂,同时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如按照五星级酒店建设的南通大饭店新楼、金石国际大酒店等。“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宴席设计与服务”等课程的实习实训部分都将在校内外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展开。特别是“酒店专业调研”课程,将实地走访长三角地区的知名酒店,这对学生认识酒店行业、感知酒店企业氛围及工作环境大有裨益。2)工学交替实训。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宏观的工学交替实训,将学生安排在酒店进行为期5~6个月的对客服务。学生进酒店前,召开安全教育会和酒店与学生的双向实习选择会,让学生选择具体的校外实训酒店,并按照酒店岗位和学生个性安排实习首岗。进入酒店报到后,酒店要进行实习岗位培训,在为期两周的培训中,让学生理解酒店的理念、文化并掌握岗位基本技能,为实习学生安排校外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实习开始后,由学校安排校内指导教师每两周前往酒店企业一次,对学生思想、技能、知识和生活等进行指导。工学交替实训的中期,由学校各级领导走访各个酒店,与实习生、酒店负责人就学生实习状态、心理、技能等进行交流和沟通,请酒店企业对学生不足、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与学生就校内外指导老师、实习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进行沟通,特别对需要由学校出面和企业沟通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在实习后期,校内外指导教师要充分沟通,就实习学生的工作技能、实习态度等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对学生回校后的专业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加以指导,使同学们充分认知专业并进行后大学职业规划。3)假期实训。学校与酒店企业充分沟通,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闲暇,同时也结合酒店行业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集中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岗位实践,在短期内开展“工学交替”实训活动。

4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如表1所示,校企合作从步骤上可以分为5个层级,内容上则表现在学生实习、人员互聘、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和学材合作等5个方面(资料来自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实践经验)。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是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才能培养无缝对接的酒店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

5结语

为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适应酒店行业的发展状态和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应多措并举,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要通过团队商讨、专家访谈、学校论证;师资团队的建设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展开,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专业课程实训、工学交替实训、假期实训等多种途径开展;校企合作从学生实习、人员互聘、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学材合作几个层面逐步深入开展。

作者:杨海红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8篇

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法学教育的核心。目前我国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法律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双学位型人才培养模式和“2+2”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关注的是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包括很多地方院校,很多都开设有法学专业,这些院校的法学专业本应以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为唯一任务,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这些院校通常简单复制母体高校或传统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大都没有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及体系。

一、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之研讨与界定

(一)本文研究的前期工作情况

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院先后承担了广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民办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验”、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所、院’联合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和广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课题任务下达后,我院组成了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在两年多的研究期间中,课题组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对法学专业学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分析课题组设计了课题研究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未来法律职业的选择倾向、学习目标、课程教学关注点、教师授课态度、教师授课方法、案例教学法开展情况等,调查对象是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法学专业2008级本科生。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课题组认为:学生对法学课程的现行教学方法有所肯定,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授课语言的生动、授课思路的清晰度等表示肯定。此外,对现行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微观上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意见,包括对板书的要求,对案例选择的要求等。针对问卷回答,课题组认为,未来法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主要有:努力改变学生在纯理论讲解过程中的被动接受的地位;丰富纯理论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改进案例教学方法,区分案例教学与实例教学;改进多媒体教学方法,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建议学院加大法学实践教学投入力度,尽快帮助法学专业设立法律诊所,引入诊所教学模式。2.对全案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讨并形成了共识课题组组织了法学专业全体教师进行了完善法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通过研讨,形成了在大三年级全案例教学课程的共识,并将这些共识纳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09级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具体而言,就是在2009级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三门全案例教学课程,即民商经济法实务课程、刑事法实务课程、国际经济法实务课程。这三门课程都开设在司法考试之前,每门课程都将由两到三位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联袂开设,由他们在开课的前一学期共同研讨,编写教材或讲义,要求授课教师结合司法考试注重案例分析的特点,将案例教学法贯彻课程教学全过程。3.对法学专业主干课程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研讨课题组组织法学教师对刑法学、民法学、法理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学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研讨。通过研讨,课程组认为,这些课程对法学人才的基本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因而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执行中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在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民法学和刑法学都被分成两个部分,即民法学(1)、(2),刑法学(1)、(2),每个部分各占54学时,整个民法课程和刑法课程各占108学时,其余的主干课程,都加大到54学时。在课程教学环节,要求主干课程必须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来长期承担,所使用教材必须是全国精品教材,所使用讲义必须经过教研室主任审阅。4.对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研讨课题组组织了法学专业全体教师对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讨论,课题组初步形成了结合松田学院学生特点的法学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构想。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编写专业实训、诉讼法课程实训的讲义;继续完善模拟法庭的教学活动,每年组织由教师指导的模拟法庭活动5次以上;将法政系现有的辩论赛改造为法庭辩论赛,积极联系法官、律师等实务人士来校指导;积极筹备法律诊所的建设,希望能在增城市区设立法律服务中心,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之中。在以上调查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初步的研究结论,希望能对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有所帮助。

(二)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定位

法学人才有应用法学人才和精英法学人才之分。法学应用人才是指熟练掌握法律职业技能,精通法学基础知识,专门从事法律实践的法律人才。毫无疑问,独立学院的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学科基础的应用型法学人才。为此,我们将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法律实务和理论工作的基本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适应并服务于变化的社会的基本能力,三是使学生具备在法学或相关专业进一步深造及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还确定了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规格:1.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2.掌握法学及其各个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对法律思维方法有初步把握。4.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司法实务和相关政策。5.了解国内外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发展趋势。6.具有运用法学知识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法学教学和研究的能力。8.英语基础良好,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熟悉计算机应用,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

二、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之实施———教学方法的调查与分析

(一)2008级法学(1)、(3)班的调查问卷及分析

1.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汇总(1)大学毕业后,你最想从事下列哪个职业?A.法官B.检察官C.律师D.法学教师E.公司法务人员F.行政机关公务员G.其他法律工作H.非法律工作选项ABCDEFGH人数3715081428百分比5%12%26%0%14%25%4%14%表1第1题调查结果汇总(2)你认为大学期间完成下列哪个目标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A.考研B.司法考试C.英语通过六级D.培养社交能力E.其他选项ABCDE人数1381071(毕业)百分比2%67%18%12%2%表2第2题调查结果汇总(3)你认为目前的法学专业课能否吸引你的兴趣?A.非常感兴趣B.感兴趣C.有一点兴趣D.无兴趣选项ABCD人数635133百分比11%61%23%5%表3第3题调查结果汇总(4)一节法学课你能够保证多长时间是注意力比较集中于课堂内容的?A.45分钟左右B.30分钟C.20分钟D.10分钟E.其他选项ABCDE人数7251492百分比12%44%25%16%4%表4第4题调查结果汇总(5)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你自己或者你的同学对法学专业课的感兴趣度降低?A.法学专业课内容太抽象、太理论,比较枯燥B.法学专业就业前景黯淡,使人丧失学习动力C.自己不适合学习法律,入错门D.教师授课方法无创新,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E.法学专业课太难,让人生畏难情绪选项ABCDE人数3617102018百分比63%30%18%35%32%表5第5题调查结果汇总(6)下列哪种法学专业课的授课方法是你平时上课最常见的?A.理论教学法:由老师讲授理论知识,简单举案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B.案例教学法:由老师选择适合的案例,根据该案例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阐述,举一反三C.互动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选择合适主题或论题,由学生进行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式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中具有主动性D.课堂讨论式教学方法:选择相关论题,或者有争议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讨论,各组首先形成统一意见,最终将各组意见汇总,在课堂上形成统一意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主导作用选项ABCD人数372611百分比65%46%1.5%1.5%表6第6题调查结果汇总(7)第6题所列各种教学方法,哪些是你最期待在课堂上见到的?选项ABCD人数1372725百分比2%65%47%44%表7第7题调查结果汇总(8)如果对当前的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意见,你的意见是?本题为自由作答,学生回答情况汇总如下:A.对法学专业术语难理解记忆的,教师能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B.对于难懂的知识点,教师能够用案例帮助理解,最好多使用司法考试真题C.讲课不要照本宣科,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解,保证课堂生动、活泼D.将课堂的知识与实践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对实践中的法律问题能够思考E.课堂中所举的例子最好具有代表性、实用性F.能够有同步练习,巩固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G.课堂最好能够有互动,需要更多的讨论,对不同意见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H.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如视频等I.不要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划范围,这样会打消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J.对刚接触法学专业的学生,设置学前教育课,使学生对法学专业本身的特点有更清晰的理解K.推荐适合法学专业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L.注意法学专业课程讲授的绪论教学,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该门课程产生兴趣M.纯理论教学的结果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时候学生理解了,但是课后很快就忘记了,原因就是这种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印象深刻,期望用尽各种方法真正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激情,加深记忆N.对讲授问题指出重点和难点,课后能给学生留下一些问题来思考O.法学知识点太多,讲授速度过快,希望能放慢速度,更有利于学生吸收消化P.课前15分钟形成基本知识框架,课程结束前10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每章结束后配合练习题2.调查问卷试题设计目的及调查结果分析通过第1、2道题的回答,对所调查学生对法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动力进行摸底,验证法学专业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否重要。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如果没有客观原因的强大影响,我们认为学生是应该能努力完成法学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反之,如果动力不够强大,学生不学或不爱学法学专业课就很正常了。通过第3、4题,对调查对象法学专业课上的基本表现进行调查,第3、4题的结果直接反映出学生的课堂真实情况。通过第5、6、7题,对法学专业课的真实授课方法进行调查,验证目前的教学方法是否是学生最需要的。通过第8题的设问式调查,反映了学生对法学专业课教学方法的真实要求。第1、2题汇总结果分析:该班学生具有学习法学专业课程的基本动力,并且在大学期间整体上学习目标是非常明确的,近70%的学生把通过司法考试视为大学期间的第一目标,以及超过60%的学生把法律职业作为将来的选择就是很好的证明。第3、4题汇总结果分析:对法学课程感兴趣的占72%,上课一节课45分钟注意力保证在30分钟及以上的占56%,首先在这两个数据中出现了落差,有近1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即使在对法学课感兴趣的同学中,这种兴趣还是无法调动其学习的努力程度。其次,有近28%的学生对法学专业课不太感兴趣,也许有人认为这个数字不是很高,但是这份调查问卷只是针对大一的学生,是在他们对专业课还存在各种幻想的阶段,到了大四,这个数字会不会发生变化呢?结果不难想象。第5、6、7题汇总结果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下,法学专业课内容太抽象、太理论,比较枯燥65%﹥教师授课方法无创新,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35%﹥法学专业课太难,让人产生畏难情绪32%﹥法学专业就业前景黯淡,使人丧失学习动力30%﹥自己不适合学习法律,入错门18%。教师的授课方法原因占据第二位,虽然与其他原因相比是很接近10的,但也说明目前的法学教学方法是存在问题的。第6、7题直接验证了上述结果,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学生最期待在课堂上见到的,可能有人认为法学教育只能以干瘪的理论教学为主,甚至有人认为大学的其他专业也是这样。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把学生比喻成大学所生产的产品,大学教育至少应该知道现在社会需要什么特点的产品吧?如果把学生比喻成从大学购买知识的顾客,大学教育至少也应该根据顾客的需要,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吧?不考虑社会真实需要,不考虑学生的真实需要,这正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致命问题。第8题调查结果分析:所有教学方法的改进都不能盲目,同时也没有一种在任何法学课堂上都可以适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意见告诉教师,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单一的,应该是多样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必须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授课内容特点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2008级法学(1)班的调查问卷及分析

问题:请针对法学专业的教学提出你的意见或建议。反馈意见:1.肯定意见。A.继续保持授课的生动语言,B.授课思路清晰,C.所举案例生动,D.语言具有感染力,E.喜欢听案例分析。2.改进意见。A.希望板书再清晰些,能够看到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结构图;B.知识点最好用案例讲解,所用案例希望是司法考试中的案例,或者是社会热点案例;C.将每章节的重点、难点告知学生;E.能听到课外知识。3.调查问卷汇总分析。学生对法学课程的现行教学方法有所肯定,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授课语言的生动、授课思路的清晰度等表示肯定。此外,对现行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微观上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意见,包括对板书的要求,对案例选择的要求等。根据这些反馈意见,我们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积极进行了采纳,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也对此表示认可。我们认为这种由任课教师进行的对授课方法的调查是非常必要的,其价值体现在能够第一时间知晓学生的真实反映,对适当的教学方法予以保持,对不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或者避免。

第9篇

关键词:邮政企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自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公司化运营以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推进的邮政储汇、速递物流专业化改革,对基层员工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邮政企业人员素质现状看,全国近80万从业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员工占到50%,各省县级及以下邮政基层岗位,特别是边远地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短缺,企业接收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存在着下不去、留不住、专业不对口或操作技能欠缺等问题。2004年,福建省邮政局根据当地急需高素质基层人才,特别是针对山区县本科生留不住的现状,提出与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合作进行定向培养的意向;同年教育部首次提出将“订单式培养”作为全国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学院在企业需求的推动和教育部精神的指导下,率先与福建省邮政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探索“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学院又将订单招生培养试点工作推进到吉林省。为将订单范围推向全国,学院本着边研究边实践、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积极探索面向邮政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 明确订单人才培养的内涵,确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的原意即订购货物的合同、单据。其中,订的内涵包括订产品数量、订产品规格、订产品质量、订交货日期等。订单是以契约的形式来确立经济活动中供需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借以巩固和保持他们之间经济关系的连续性。订单人才培养是订单经济的一种借用,是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学校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式,其实质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有效对接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一种具体模式。

据此,学院确定了邮政企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院根据目前邮政企业对基层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身定做”的人才培养机制。其内涵是:学校、邮政企业、地方招生主管部门共同确定、落实订单招生计划;学院会同用人企业择优录取考生;企业、学院、考生三方签订培养就业协议;学院实施订单培养,用人企业参与培养全过程,企业为合格的订单毕业生安排就业。

在订单模式的选择上,学院课题组认真分析了理论界教育专家的观点,将其确定为“订单模式+校企全面合作模式”,即该模式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既有订单模式中明确的订单概念,又有校企全方位合作提供教学资源、共建实训环境、共同育人的特点。同时,该模式与培训不同,它是将企业需求和高职教育有机结合,学生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架构可表述为:一个平台,两个并重,三大支撑,全过程合作,持续性培养,动态质量优化。一个平台,即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在校企合作、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上;两个并重,即企业现实需求和高职教育规律并重,学生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并重;三大支撑,即校企共建的师资队伍支撑、实训环境支撑、教学内容支撑;全过程合作,即校企全过程合作进行订单人才培养,包括从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价,持续性培养,即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和毕业后的回炉培训;动态质量优化,即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的各种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优化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邮政企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架构见图1。

2 综合分析各院校订单类型,确立招生订单方式

原材料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产品质量,订单招生质量同样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各地生源质量不同、各地邮政企业人才需求数量的差异以及招生制度较强的政策性,把好入口关、提高生源质量则成为学校努力的重要环节。

目前订单类型根据企业下订单的时间主要分为招生订单、两年订单和一年订单。招生订单的核心是企业提前提出订单需求计划,学校通过招生主管部门同意落实后,在招生时向社会公布订单计划,学校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录取考生(订单生),并于学生入学后安排签订校企生三方协议;两年订单则是企业每年向学校提出订单生计划,学校向在校学生公布并组织安排企业到学校进行面试,根据企业与学生达成的意向签订三方协议,此类订单生为在校学习一年,即将升入二年级的学生;一年订单与两年订单的区别仅在于此类订单生为在校已学习两年,即将升入三年级的学生。

招生订单与两年订单、一年订单相比,虽然企业订单时间延长,但优势突出,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而言,招生前便知道自己的身份,学习目标更明确,没有就业压力,三年的学习也更安心,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对企业而言,订单培养贯穿大学三年,有利于企业全方位参与,培养学生较强的行业归属感、企业所需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对学校而言,有利于三年中系统的教学安排,兼顾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和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职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

基于以上分析,学院自2004年与福建省邮政企业合作建立订单培养试点以来,就不断践行招生订单方式,目前学院已与19个省邮政企业开展了招生订单合作,从而形成“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学院还与各省招生部门及邮政企业合作,采取面试方式招收订单生,即学生通过邮政企业面试后才能填报志愿。目前已有9个省采取面试方式招生,该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

3 基于企业需求和教育规律,确定订单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订单的根本是订特色、订质量,而这又取决于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的制定。企业对人才订单的规格和质量无法描述得非常清晰,只能提出大致标准,如学历要求、岗位操作技能要求、学生毕业成绩要求等。因此,如何把企业的需求标准转化为教育环节的标准(即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既具有较强的企业需求针对性,又具有保证学生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成为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关键和难点。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必须通力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鉴于此,学院实施了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成立了由企业领导和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共同研究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负责人主要从高职教育规律出发,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计课程体系,并将具体措施分解到3个学年。企业领导包括企业业务部门的中高层领导和人力资源主管领导,他们非常熟悉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用人标准,主要从宏观层面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技术专家熟悉行业技术标准,能够准确把握本专业人才所需的核心技能、知识和素质,主要参与核心岗位描述、职业能力素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等。总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学院

是主体,侧重如何将企业需求与教育规律有机结合的层面上,企业则侧重与企业岗位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方面。合作中,校企双方通过会议研讨、电话咨询、专家拜访等形式,不断反馈、修改完成。

4 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确保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根据“订单”约定,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合作互利的关系。为使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订单企业要求,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规格,企业应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不仅要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还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全过程,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投人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资源。

但就目前社会上大多数校企合作的情况而言,从企业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合作的热情不是很高。订单培养合作往往是在大量搜寻过程中的一种“偶遇”,而且连续性不高,难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因此,为保证校企合作的连续性,必须从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人手。为此,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按照“树立主动服务企业的理念一认真分析自身的资源优势一密切关注企业需求一积极寻找合作机会一全方位服务企业~赢得企业支持”的思路,与邮政形成了校企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企业把学院当作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

4.1实习实训环境建设

邮政企业参与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参与,包括直接向学院提供实训设备,提供技术人员与学院一起对企业各种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改造。并向日校移植,提供校外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基地等;另一种是间接参与,包括企业新业务培训系统在学院搭建,实现校企共用等。

4.2课程和教材建设

企业参与建设的方式灵括多样,包括培训课程和职业技能鉴定课程以及科研项目向教学转化,学院直接使用企业编写的培训教材或职鉴教材,校企分工编写教材,学院教师参与职鉴教材的编写,企业提供业务信息和资料等方式。

4.3订单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

企业直接参与一些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的授课;配合学院订单生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和暑期实习,提供实习场所和指导教师,并参与实纲的制定等;通过企业领导和优秀员工专题讲座、企业劳模班学员担任学生兼职辅导员等方式参与学生的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建立企业奖学金制度、订单生假期见面座谈制度等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5 建立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效果

人才培养与一般产品的生产加工存在较大差异。普通产品生产只需投入相同的原材料,以相同的工艺流程,按照事先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即可生产出相同的产品,其过程控制相对容易。人才培养却存在一些特殊性,包括学生个体差异形成最终的质量差异性,以及教育周期滞后性与企业生产技术更新及用人标准变化形成的质量标准的非固定性。因此,保证订单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又一个关键和难点。鉴于此,学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创建管理机制。

5.1操作流程

建立完整的订单人才培养工作流程(见图2),从订单人才需求调研、计划落实、订单宣传、订单生面试、招生录取、协议签订,到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学生就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每一环节都有时间要求、操作内容和操作方式。

5.2管理体系

学院成立了包括院级订单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订单人才培养工作办公室、各系部订单人才培养工作小组三级机构,各级机构进行职责分工,共同完成对订单生的管理。

5.3制度保障上

学院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包括关于专业建设负责人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和考核的实施意见;关于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订单生培养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设置邮政企业订单生中层干部兼职辅导员的意见;关于订单生必须进行邮政营业员和邮政储汇员职业资格考试的规定;订单生每个暑假期间都要到邮政企业进行实习的规定等。

5.4质量监控

学院研究设计了订单生培养质量监控表,在招生、新生入学、每月、每学期、每个寒暑假、每学年、第五六学期、毕业后等重点环节设计了监控重点,以及学院监控和企业监控内容的分工。

5.5评价和反馈机制

一是设计订单生评价主体及评价内容体系表。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学院、企业;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校学习和综合素质表现情况、学生毕业后的自我满意度情况、企业对毕业生的称职情况评价等,每项内容设有评价方式、评价时间、组织及分工机构。二是建立了反馈机制,反馈途径包括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反馈和实施后反馈,并以此制定了反馈意见的落实方式和措施,包括订单生的后续培养方案。

6 订单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效果

学院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得到了邮政集团公司的高度重视,2008年学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被纳入中国邮政人力资源开发的“全员素质提升计划”,要求在2010年以前实现平均每年为每个县邮政企业输送至少1名订单式专门人才的目标。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学院订单生的规模逐渐扩大,从2004年面向福建省首次招收57名订单生,发展到2011年的630名;2004~2011年,累计招收订单生3 206名,已有五届1236名订单生走向邮政企业的各个基层岗位;订单省份扩展到19个省邮政公司、7个省邮政储蓄分行、4个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2011年又有几家省速递物流公司和学院磋商2012年订单招生相关事宜。

订单培养最终实现学生、企业、学院、社会多方受益。

6.1学生受益

“招生即就业”的订单模式减少了学生的就业压力,激发了社会考生的专业志愿热情,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

6.2企业受益

订单培养针对性强,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实际岗位要求完全对接,毕业实习期间就能独立顶岗工作,不仅减少了企业岗前培训成本,而且缩短了入职员工试用期限。同时,由于订单培养模式企业参与度深,培养了订单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减少了基层企业人才流失现象。全部订单到基层的做法,更是解决邮政基层企业、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6.3学院受益

订单培养密切了校企合作,增强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订单的示范效应,带动了相关专业毕业生在邮政企业的就业,提高了学院的社会办学声誉。

第10篇

摘要:针对高校应用型软件培养动手能力弱和职业素养差的问题,重庆文理学院大胆改革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融合计算机科学与

>> 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意见》研制思考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方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创新与实践——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鲁鸣. 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Students Majored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UO Dai-zhong, LUO Wan-cheng, LI Ru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s and Arts, Chongqing 402160, China)

Abstract: Students majored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have poor practic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By integrat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Aptech curriculum,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s and Arts reformed its students training mode, which effectively enhanced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technical skills, making them competent.

Key words: training mode; ability; professional quality; curriculum

第11篇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17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China Made 2025" program, understand an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market timely, reasonable adjust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Yangzhou area,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related enterprises in the talent demand for research.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o find out the location of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summed up the enterprises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of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provide the basis and reliable guarantee for the subsequent training program specified.

Keywords China Made 2025;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lectric Auto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结合了多个学科和技术,专业口径较宽,适用范围广泛,就业方向灵活。为了明确企业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情况,找准定位,确定目标,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江苏扬州及周边地区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 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定了走向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而人才培养是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了“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要求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这就给高等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也应当坚持以企业、市场、社会乃至国家的需求为标杆。只有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准绳,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化落实,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国家满意的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与行业背景

随着扬州市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已建成了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共5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总投资80亿元产能为30万辆的上海大众汽车第三大生产基地落户扬州仪征,潍柴集团亚星客车有限公司、扬州江淮汽车公司、大洋造船等大型国企民企也纷纷抢滩扬州沿江区域。与此同时,扩大至整个江浙地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电子通信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等均为该两省的支柱产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共十大领域,其中大部分领域均涉及到了各种电气类装备制造。由此可知,扬州地区乃至整个江浙地区的支柱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重点发展领域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未来几十年内,在扬州乃至整个江浙地区,企业、市场和社会对电气类人才需求量将与日俱增且有增无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就业于各类工矿企业,如制造、石油、化工、电力、纺织、制药、食品、轻工等行业,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及设备的操作监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升级改造、故障抢修等工作,或从事工厂供配电设备管理、维护、操作等工作,或在技术服务型公司,从事技术合作项目的安装、调试和后期技术服务工作,也可在中央控制室、自动化产品营销等部门工作。

由此可见,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 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议

我们对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江苏牧羊集团、扬州新大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纵横苏天网络发展公司、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扬州及周边城市的30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同时,企业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3.1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调整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与行业的实际保持紧密联系,以及时满足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培养模式必须形成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让学生抱着浓厚的兴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实践动手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大力开展各类校企合作项目,推进联合办学,进一步与企业维持一种持久深入且具有系统性的共赢合作,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发现,仔细分析,准确解决未来实际工作岗位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实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将内化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造福企业乃至社会。

3.2 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改进

电气自动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概念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高度融合和交叉,企业对具备以上综合知识技能的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课程设置要进一步拓宽,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设备制造与加工、机械与电力传动及的基础知识,并且尽可能多的介绍各类控制对象和控制方法。与此同时,还应当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电气自动化新技术,以此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的目的。

3.3 非智力因素培养有待加强

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拥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协作共赢的团队意识和经济安全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并能够及时快速的适应新环境、接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沟通协作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和锻炼专业技能,还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和实践措施

4.1 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机制应当以企业需求为准绳,以实用为根本,以就业为目标。该专业定期组织教师和专家深入相关企业,进行岗位需求与知识、能力等其他素质方面要求的相关调研,根据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和相关基本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以此为依据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要求和企业需求。

该专业创新性的提出并实践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导学、导能和导业的作用,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一个专业背景的班级导师和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定期进课堂、办讲座,既传授了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企业实际需要的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从而为其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依据。借此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师的传授和企业导师的指点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及时有效的根据企业的动态需求实时进行调整和改革,充分发挥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

4.2 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以企业岗位素质要求为标准,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中心,以具体教学情境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因此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重点选择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

4.3 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

为了满足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加大再造力度,该专业教师基于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来自相关合作企业的反馈和建议,与企业工程师合作,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出发,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案例为载体,以具体实践项目为依托,针对主干课程编写了相应的项目化教材。截至目前橹梗该专业教师已主编与参编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维护》、《先进组态控制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检测与应用》、《PLC应用技术图解项目化教程》等共18部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的项目化教材。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紧密融合贯穿于每个具有实际背景的典型案例之中,逐步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并锻炼其实践操作的能力。有利于毕业生更快的适应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锻炼培养了其利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4 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以创新为驱动,要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这就为该专业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指明了方向,即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专业成立若干导师工作室,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搭配并分组,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积极性,让学生在专任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基于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设计研发,制作专业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申请创新发明专利。通过组建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和创新创业中心,鼓励学生基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自主创业,借此加强学生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敏感度和开发新市场的敏锐度,为其未来的发展开辟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新领域。

5 结论

在《中国制造2025》的社会背景下,根据企业与社会的要求,相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完善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总结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后,应当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应当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只有始终坚持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积极采取应对的实践措施,才能培养出基本知识功底扎实,实践动手技能高超,同时具有卓越的科技创新思维和突出的职业能力素质,广受企业的好评并深受社会的认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陶涛,花良浩,高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科教导刊,2015(12):55-56.

[2] 李俊秀,马应魁,王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60-64.

[3] 周奎,成建生,高文忠.“双主体” 视角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7):16-18.

[4] 陈亚娜.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14-216.

第12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进行专业化标准的培养,并明确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教育。现阶段各大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成为了整个工商管理专业较为重要的教学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对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一些院校在实践环节中由于设备、资金、师资、环境等方面的设置不够逼真,使得实践教学未能达到预定效果。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工学结合的模式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未来职业规划。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工学结合的成功教学经验,普遍应用于我国的高职院线中,该模式的培养人才教育形式可以归纳成工学交替、2+1、订单等。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涉及的行业较为广泛,一些企业业务内容有明显的季节性、时段性的需求,使得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而学校方面课程安排都比较固定,想要配合这些企业的实践学习就必须打乱已经预先安排好的教学计划,使得学校和学生陷入两难境地。一些企业为了配合政府和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但由于客观原因企业提供的实践职位往往只是一些基层空缺职位,工作内容繁杂、薪水较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进入企业实习的期望值下降。面对日益丰富的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模式渐渐暴露出了其弱点,没有健全的工学结合制度、校企合作机制,使得校企合作变得徒有其表,企业仅仅提供实习岗位,而学生实习的目标却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并未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思路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需要不断对模式中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优化,一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评价总结、创新发展、再评价总结,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评价总结是创新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高校方面需要对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性的认识和分析,理解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再对过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尝试打破旧的模式中的形式结构、制度等方面,这一阶段中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已经形成的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非常熟悉,他们不愿承担创新发展带来的风险责任,要创新发展就需要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较为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入手,从实际教育工作中进行客观证据的搜集,不仅是教师和管理层意识到创新发展的必要性,还可以加快创新实施的进程,所以在这一阶段可以建立良性的沟通渠道,开展教师和管理层之间的对话,相互传递信息和意见,消除心中的抵制情绪。创新发展是第二个阶段,即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展开的工作,这一阶段需要相关负责人对高校管理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趋势的阐述,再指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得到高校管理层的认同,再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全体教师的智慧设计出适应于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具体操作细则,形成新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过程需要多部门和领导的通力协作,若有一方持反对意见,创新发展的进度将遇到阻碍,所以这一阶段可以在顺应相关部门的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听取工商管理部门教师的相关意见,综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进行合理、科学的制定,鼓励教师和管理层积极参与,避免个人主观意见专制,从多重角度对创新策略进行检验和选择。再评价总结是创新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不仅是对第二阶段的巩固和强化,还是对第一个阶段的重复,这一阶段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变化导致新模式中结构和管理中的不稳定,这些问题都可能致使创新发展失败,所以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及时对实际运营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正,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稳定性,增强教师和管理层参与创新发展策略研究的信心。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策略

工学结合模式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可以从实训的真实情境化和协同互动能力培养着手。对实训设施进行完善建设,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申请相关教学优惠政策,引进实践教学相关的师资力量,建立应用型课程的研发小组,确立实施项目负责人,对模拟实训的地点进行建设和规划,逐渐形成相关实训基地群。需要建立必要的企业内部工作环境和模拟实训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工作关系环境,通过模拟企业组建、运营等过程,对实训内容进行开发,建立企业实际运行流程,将所有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包括企业的注册登记、组织机构构建、运营规划、项目计划、企业相关制度建立、管理等多项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经营可能会面对的各种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建立起工商管理意识和全局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有效结合起来,达到深刻认识企业运作流程的目的。在实训中将每个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模拟岗位中,并进行模拟实训操作,实训中的每一个模拟岗位都是相互关联的,若其中一个岗位发生纰漏则整个模拟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这种互动式的实训方式让学生懂得团队协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实训教学中的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从学校到社会的良好过渡,最终提高学生工商管理的能力及综合素质。除实训课程的建设外,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模式的典型教学方式,将校企合作的程度进行深化,杜绝表面意义的仅提供岗位形式的合作。学校和企业应该构建完善的实习机制,其中需要明确学生实习的管理安排、专业是否对口,对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准入审核,审查企业经营范围的合法合理性、社会声誉和实习岗位提供的人才培养可行性等,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在遵守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前提下,安排合适且固定的管理人员,对管理办法进行权责划分,制定科学、合理且符合学校教学目标的实习计划,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可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还能有效地获得专业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学校的每个学年之间都会存在假期,从自愿原则出发,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学生假期实习岗位,形成工学交替,并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形式,以此惠及每一个学生。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可以加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从学生入学开始,将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任务进行细致划分,将学生基础理论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一学年或延长至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到第二学年下半学期开始则主攻实践性强的课程,这样既不会与企业安排相冲突,也不耽误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还能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年帮助他们较好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终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结语

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研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人才培养要求提高的必然趋势,通过合理地、科学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确保学生能顺利从学校过渡到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朱庆华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傅宏.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6,(1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