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于收录在语文课本里的鲁迅文章我们并不陌生,其实,几乎他的每篇文章里都有错别字。
以初中课本为例:“那里”即“哪里”、“他”即“它”、“发见”即“发现”、“胡蝶”即“蝴蝶”、“偶而”即“偶尔”《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漂渺”即“缥缈”《社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顺顺流流”即“顺顺溜溜”《阿长与山海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烂熳”即“烂漫”,“物以希为贵”即“物以稀为贵”,“模胡”即“模糊”,“喝采”即“喝彩”《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检贝壳”即“捡贝壳”,“瑟索”即“瑟缩”,“展转”即“辗转”《故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钞”即“抄”《孔乙己》(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高中必修课本例如:“支梧”即“支吾”《祝福》(苏教版必修二),“记念”即“纪念”,“预定”即“预订”《记念刘和珍君》(苏教版必修四)……这样的“错别字”多达18个。
错得情有可原,还是错得离谱?我挑一些例子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区别。
1.“那里”即“哪里”:“那里”表示“那个地方”,指距说话人较远处,指代某一特定的事物或处所,通常用于陈述,与“这里”相对;“哪里”问处所,表示不确定、疑问的语气。原文是“我现在在那里呢?”很显然“那里”是错误的。
2.“他”即“它”:“他”指人,“它”指非人的生物或物品。原文的“他”指的是风筝,所以不可以用“他”。
3.“胡蝶”即“蝴蝶”:“胡”是姓氏,加上虫字旁是一种会飞的昆虫,两者有着天壤之别,这么一错,把一个美丽的女星变成了一只毛毛虫变来的蝴蝶,岂不贻笑大方?当然前提是可以肯定这不是比喻。
4.“烂熳”即“烂漫”:“烂”可以理解为完全熟透了的意思,就是说已经到花一生最美的时候了,“熳”是“火”与“曼”的结合,联合起来表示“火向四面八方延烧”。“漫”是漫漫、弥漫、到处的意思。原文指的是樱花烂漫的季节,花开的最美最多的时候,所以应该为“漫”。
5.“希”即“稀”,“希望”和“稀少”的区别一目了然。
6.“喝采”即“喝彩”:“喝彩”指的是称赞的欢呼声,而“采”指的是采摘东西,表示动作,所以不可混用。
7.“瑟索”即“瑟缩”: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瑟缩”是指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兼抖动。“瑟索”指哆嗦、发抖。“瑟缩”的意思,更具体、宽泛些。
8.“展转”即“辗转”:原文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那必然离不开车马之劳,所以两个字都应该有“车”字旁。
以上是比较容易判断的错误,还有一处错误要结合语境才能判断。“预定”即“预订”,预定指预先约定或确定,预订指预先订购,根据原文的意思,《莽原》未出刊就订购了它,所以应该是“预订”。不过也有特例――“记念”即“纪念”,这两个字鲁迅到底有没有用错,有待商榷,不能等同于简单的错别字。“纪念”和“记念”都有通过记忆或文字等方式把事物保持或记录下来的意义。比较而言,“纪念”用的场合要比“记念”多。如:纪念碑、纪念币、纪念品、纪念馆等。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用“记念”呢?当表示惦记、挂念之义时,用“记念”。例如:他心里记念着家里的亲人。而“纪念”是指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例如:这本书就留给你做纪念吧。另外,“记念”多作动词用,如《记念白求恩》。而“纪念”除作动词外,还作名词,意思是纪念品,如:这是他留给我的最好纪念。比较而言,我觉得此处用“记念”比较合适。
【关键词】重视板书;精心设计;优化课堂
地理板书是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后,结合学生实际,在黑板上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形式呈现出来的概括性的教学内容,是整个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一节课中,板书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板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教材重点内容进行整体把握。一般说来,学生常常喜欢把板书抄在笔记本或书上。耳、眼、手多种感官协调活动所产生的记忆效果,当然远远超过“耳听”的记忆效果。有时候一节课尽管内容很多,又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往往凭借板书就可以把这节课的内容完整地复述下来,甚至过了很长时间,依据板书也可以把这节课的内容和情境再现出来,这就是板书的功效。其次,板书是教师教学思路的整体体现。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按教学进程的需要,有步骤地在黑板上边教边写,非常方便。再次,板书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第四,板书虽有很大的预设性,但也相对灵活,课堂的生成充满变化,这也是现代多媒体预设的板书所不能替代的。尤其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的今天,板书不能没有,而且还要精心设计。重视板书,精心构思,设计板书,可以增强课堂的有效性,优化地理课堂。
板书设计,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笔者在从教十余年的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种形式的尝试,对课堂教学都起到了很好的优化效果。
一、提纲挈领,呈现重点
这种形式的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详略得当地处理教材,将重点知识合理清晰、有条不紊地用板书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形式的板书最常用。学生可以根据板书提纲学习、复习,思路明确,重点突出,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有利于记忆。
二、表格比较,清晰明朗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看书、读图、思考、讨论或探究,提炼出简要的词语填入表格中。这种板书形式简明、扼要,对比性强,能使学生对比较的地理事物获得深刻、鲜明的印象。
如笔者在处理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3课时季风气候显著时,比较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而设计的板书:
通过比较,学生对冬季风和夏季风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在图上判断冬季风和夏季风就比较容易,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在黑板上画简图,配上文字等,图文结合,形象地表现事物,激发兴趣,引起联想,加深理解。
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2课时“中国的主要山脉”的板书设计,笔者就采取边画图,边板书的方法。(不同走向的山脉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来。)
不同走向的山脉:
1.东西走向:北有天阴燕,中部昆仑秦,南岭在南方
2.东北—西南走向:西列二、三阶梯分界线,中列长白武夷山,东列山脉在台湾
3.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和阿尔泰山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画图可以让学生对山脉所处的位置有一个更清晰的把握,而对于山脉比较多的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用口诀的形式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也有利于记忆,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四、综合设计,体现思路
板书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和处理能力,巧妙处理板书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显示出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如笔者在设计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时,整个一节课围绕“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以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展开,感觉很完整,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板书设计也是围绕这个主题一步步展开。
再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设计,以语文课本中“美丽的西双版纳”导入,问学生西双版纳美在哪里,也正因为这里很美,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政策,促进了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正因为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旅游业的投入越来越大,又使得西双版纳更加美丽。最后以宋祖英的《越来越好》结束本节课。板书设计也主要体现笔者的这种教学思路,有一气呵成之感,整体和谐、美观,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地理板书不仅可以完整地表明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能力。设计和运用好地理板书是完成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有必要对地理板书这一课堂教学艺术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优化我们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参与等能力。本文讨论了农村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做法。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实践活动
从现行的中考语文试卷可知,基础部分的最后一道题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表明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出:新课程改革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参与等能力。但是,从目前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活动看却只是走过场而已,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与地域条件的限制,农村老师往往忽视语文活动的实践性,忽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停留在课本、教师、教室的层次上,重要的知识就让学生记记、背背,草率粗略地开展课堂活动。大多数老师都对这类课望而生畏,学生也觉得没意思。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改变观念,放开手脚让学生尝乐
“不敢迈步就只能永远原地踏步”,农村教师不能让“忠实于教材”制约语文实践活动的尝试与开展,不能只看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不利的因素,还应看到自身的优势。比如,农村学生在生活体验与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比城市孩子深切,而农村清新怡人的自然风光、淳朴美好的风俗民情、厚重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均是语文教学可以引入的好素材。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开始,如村里的一些小景点、村里的习俗等,只要提及熟悉的东西,他们就会感兴趣,从而积极地动手。如我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活动“到民间采风去”时,为了让学生对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有更深刻的领悟,恰逢端午节将至,为了促使他们对身边的民间文化感兴趣并关注起来,我特意设计了以下活动程序:家乡素描—讲我方言—乡土发现—节日探源—思考讨论。先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的一角描绘出来(在课堂展示时意外地发现不少学生很有美术天赋),因为都在同一村里,一学生展示作品时,其他学生都能说出这个地方来,所以,课的开始学生显得异常激动。在“讲我方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北方方言(北方话)、闽方言(福建话)、客家方言(客家话)、粤方言(广东话)等,让学生感受不同方言的特点,并让他们用自己的家乡话说一说。“乡土发现”部分我让学生上台讲端午节时自己家乡的习俗、如何包粽子、赛龙舟的传说等,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这次的语文实践交流活动,学生置身于特有的情境中自我体验,从而使之成为一次将乡土文化与生活实践、语文学习相沟通的尝试。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更关注生活、关注语文,随之对现实怀有一颗虔诚的心,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这样的课堂学生会只是旁观者或接受者吗?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时,应放开手脚让学生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合作,使他们体验到快乐。
二、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在语文空间里享乐
新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本,更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因此,我们要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可通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结合,开发综合性实践学习资源:先通过地理学科了解我国甚至世界的一些著名桥的由来及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汕头海湾大桥的图案、构造、作用等进一步了解桥。最后,让学生设计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桥。再如,八年级上册《莲文化的魅力》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当时已过了莲花开放时节,没有现成的实物供观赏,所以我提前布置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之相关的图片、诗歌等,增强他们对莲的认识。由于课前工夫做足,上课时气氛异常活跃,他们搜集的与莲有关的知识大大超乎我的想象,甚至有学生亲自用毛笔书写了有关赞美莲的名句,让其他学生羡慕不已。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得到了增强,搜集、整理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语文学习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尽量把它延伸,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活动的快乐。
三、课外和本地的语文资源相结合,让学生自己会找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而且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安排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对课本内容进行改造与拓展。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在开展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时,正是春暖花开之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春天,我先是让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参与到田间劳动中,更多地领略大自然的春意,并要求他们用笔记下自己对春的独特感悟。而且利用不少人有照相机的条件,发起一个小小的摄影活动,比比谁捕捉的春之美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并在此基础上把他们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完成与春天有关的谚语、歌曲、诗画、美文的搜集整理工作。然后用两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对往后其他语文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或自己的设计意图,再次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他们定能胜券在握。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他们看来,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真正用心去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可见能让学生乐的课堂就是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善于引导;阅读比较;课堂效率;才能
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才能呢?我认为这要结合文言文本身的特点,要在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达到两个目的:①熏陶的目的——通过文言文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了解祖国的文化传统,认识我们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②借鉴的目的——即古为今用,在教学中学习古人的优良品质。如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精神,百折不挠、执著追求的坚强意志,豁达宽容、襟怀坦白的人生态度等;以及学习古人的文章写作技巧及推敲词语的技巧。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两个目的呢?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不应该仅局限在疏通字词、梳理文意上,而应该通过阅读比较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学习效率。
一、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探讨,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加深对作者、作品的理解
选入中学课本的文言文虽然出自不同作家之手,但却有其相通、相似之处,要么风格相似,要么文体相似,要么写作背景相似……这就为我们在教学时做比较阅读提供了方便。
(1)在相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中阅读比较,在比较中品味作者的人格魅力。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册里,陶渊明的作品出现频率较高,如上册中的文言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下册中的文言文《五柳先生传》、诗歌《饮酒》,这些作品给我们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比较的资源,所以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把陶渊明的形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作者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窥见生机勃勃,宁静祥和的农村美景,那里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属,通过这种阅读探讨,学生对《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会有深刻的体会,正是基于这种体会,作者淡泊名利、率真自然的人格魅力便容易被学生所品味,陶渊明的人生内涵具有极强的超越性,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大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或许能受到影响。
(2)在不同作家的类似作品中阅读比较,在比较中品味古人的处世态度。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中,有几篇“记”:《桃园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这几篇“记”虽然主题不相同,但都是写景,并在写景中表达情感的文章,所以教学时,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探讨时注重写作背景、课文主题的比较。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不难发现四位作者政治态度有很大的不同,陶渊明回避现实,欲求淡忘;范仲淹知难而进,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寄情山水,以乐驱愁;袁宏道无意仕途,纵情山水。在阅读比较中,作者都“乐”,但“乐”的本质却不同,陶渊明、袁宏道的“乐”是一种自得的田园之乐;范仲淹的“乐”是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立意更深;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表明他心中有百姓。同时,“乐”的形式也不同,陶渊明、袁宏道的“乐”是洒脱的,是超脱仕途的;范仲淹、欧阳修的“乐”是沉重的,是心存天下百姓的。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呢?这就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背景入手去探讨,在探讨中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陶渊明生活在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晋宋易代之际,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于是他不得不回避现实,归隐田园;袁宏道所处的时代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他寄情山水,逃避现实,他们两人不愿同流合污,于是选择在逃避中寄情山水。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因为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但仍关心百姓,心怀天下,因为他们生活在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的北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们不管自己处境如何,仍存有积极进取之心。
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探讨,能开阔学生视野,并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素质,提高文言文课堂效率。
二、在课内与课外的比较中,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文言文文本内涵
文言文教学,不应只局限在课文之间的比较,应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延伸至课外,甚至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融入文本的学习中,才会学有所获。
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在诵读、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宋濂学习条件很差:借书之难、求学之艰、生活之苦,但他仍然想办法克服困难,刻苦求学,最终学有所成。这种苦学的例子比比皆是,可学生只注意字词句的翻译,而忽略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内与课外的比较,自然而然,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便一同进入了课堂。这就很有必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比较:“与宋濂相比,你们在学习上有哪些优越性?”在比较中学生发现自己实在太幸福了,暗自庆幸自己没有作者那么可怜,“其实你们也有自己的可怜之处,就是优越的环境让你们缺少刻苦磨砺的经历,对比之下,你们应该知道该持有怎样的苦乐观呢?”学生似乎醒悟:“我们应珍惜优越的环境,刻苦学习。”正是在这种比较中,学生较好地融入了文本之中。
再如,在教学《马说》探讨“怀才不遇”这个问题时,我进行了拓展延伸: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章;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才;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韩愈、陶渊明,通过课内文言文学习,学生是有所了解的,但韩信、苏秦,对课外知识不太丰富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这就要求学生立足课内时,还要对课外某些人物的某些经历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进行比较,所以在这种课内与课外的比较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对文本的内涵也能加深认识与理解。
文言文课堂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较容易悟出一些道理来,能够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做到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巧元.新课标下的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呢?
三年多来,我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定位要准;第二、要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第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条件对活动内容积极地进行筛选或调整;第四、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收集及整理;第五、重视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指导;第六、面向全体,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第七、鼓励学生自我总结、评价。
关键词:合理指导
激发兴趣
正确评价
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这套教材,它把“综合性学习”课程设计成每单元后一项内容:“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或者“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例如七年级上、下册:
我们不难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的主要特征是“综合”和“实践”,它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以语文学科为主并综合了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实践机会、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是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的整合和发展。是语文新课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为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是语文教学的新举措、新突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的特点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目标。
这一门新课程的目标和特点告诉我们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扎扎实实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然而,在近几年我校的教学实际中,这项教学活动开展得不是很理想,其原因如下:
第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课程,活动时间长、活动过程和形式稍复杂,师生活动的工作量大,不少老师都不太理解、不重视,往往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忽视了活动的开展,平时形同虚设,或将“大综合”变为“小综合”,或将“小综合”随便应付一下,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流产”或“断种”。
第二、活动安全问题令人担扰。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开放性”,要求学生走出校园,接触大自然、大社会,在经历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发展。相比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综合性学习设计所在地更自由些,却更多地遭遇着“安全问题”的严峻考验。无论哪一种活动,指导和参与者,首先要将安全工作排在第一位。安全工作出问题,就实行一票否定制。因此,“少活动,只有在校内活动,甚至不活动”成为时下许多教师消极对待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负面策略。
第三、部份农村家长不支持或无法支持。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 ,涉及大量的参观、调查、访问、外出接触社会、自然、包括制作、实验等这样一些活动环节。这些活动不少是在课外开展的。由于受地点、时间、人力限制,老师不可能总是能与学生一起参与活动,有些活动需要家长的配合。但实际活动中,家长与学校的配合受到挑战。首先是社会、家长对学校活动的价值判断很难与分数、排名、升学放到同一平台。然后安全问题又成为社会解释追求分数的理由。其次,我校绝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农村,而农村家长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把自己子女送到学校就算尽到义务教育责任了,有的连自己孩子在哪个班,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参与子女的综合性学习。
第四、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难。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条件,搜集资料便也面临着不同的困难。尤其农村孩子遇到的困难更多。我校大部分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平时父母亲、学校又不让他们进网吧,信息课上计算机老师也不随便让他们上网,更不知上什么网站查。学校图书室藏书册数少得可怜,阅览室又难得向学生开放。城里的图书馆、新华书店离家太远根本不方便。部分学生星期六、星期日还要上特长班,没时间查。学生怨声载道,教师发火连天,资料搜集难,难于“上青天”。
另外,课程内容的设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学生不喜欢,与这几年农村地方戏曲面临失传的边缘有关。还有活动器材、实践基地的问题、教师专业化的问题、课程评价问题、合作小组的问题,个人指导和集体指导的关系问题等等。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设计他们的课题,在开展实验研究时,遇到的很多问题,可能是教师自己不能完全进行正确指导,给学生们一个满足的答复。基于以上原因,综合性学习开展得不好,那么,怎样克服这些困难,有效地开展这项活动呢?经过近三年的教学总结,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开展这项活动:
第一、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定位要准,要高度重视这一新生事物,充分认识到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千万不要怕工作繁重,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流产”或“断种” 。
第二、要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要利用家长会或其它形式向家长介绍新课程的情况,介绍综合性学习的一些理念,使家长知道探索、创新、实践、责任感、良好品德以及人性张扬对孩子的重要性,转变家长认为只要学好语文知识等考试内容的旧观念,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另外,充分利用一些综合性学习设计“亲子”互动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心思,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献给母亲的歌》一活动,要求学生在家中采访母亲生儿育女的甘苦;收集母爱的各种表达方式,并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去理解这些母爱的表达方式;根据采访母亲的相关内容,评价自己的母亲;搜集与母爱有关的诗、词、美文、格言、俗语等。为鼓励学生,并激发他们的热情,对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或评比、或展示、或交流心得等活动,同时进行延伸活动——以“母爱”为话题的写作训练。通过活动,增进了母子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孩子变得更加理解母亲了,更加懂事了,而母亲在欣喜的同时,也领悟到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当然也更加支持活动的开展了。还可以在家长会上进行成果展示,诸如手抄报、实践日记、活动图片、生活作文等一一给家长们看,赢得家长的支持和肯定。总之,家校合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保障。
第三、为了保障学习的正常进行,教师要对各项活动认真地进行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条件对活动内容积极地进行筛选或调整,如:七年级下册的,“去剧院看戏、访问剧团”我们没这个条件,我就删掉了这一内容,改为通过多媒体欣赏戏曲,了解我国一些著名的剧团,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条件不足的困难,使活动得以正常开展下去。另外还要对活动时间进行灵活处理。又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听听我的足音”,要求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同学,这不是几天可以完成的。“读读我的韵味”收集关于雨的知识和文学作品,也难以在短期内做得系统、丰富。因此,在学期一开始,我就把这项活动布置了下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留意、多方收集,如不这样处理,这项活动就不会开展得深入、成功。
第四、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收集及整理。
活动内容多,可让学生分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做到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让学生明确搜集资料的途径很多,如看其他书报、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实地考察、观测、调查采访、请教相关老师等。选择最佳查找方法,活动前通过看书、上网、阅报所得,活动中主要经过自己的动手、动脑、用眼看所得,根据家庭、学校、社会的可能条件来选择。同时,介绍获取资料的方法,如通过购买、复印、打印、摘抄、下载、剪贴、借阅、写观察日记等方式将其占为己有。最后要求学生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首先指导学生按资料呈现形式将资料归类;再是每一大类下面分小类,并在卡片库上简单注明。对所读资料做上特定的符号、标记,写上自己的看法、解释或质疑。还要标明搜集处理者、时间、地点等。
第五、重视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指导。虽然每次语文综合性学习都有活动的主题、大方案,但大多没有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而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尚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往往会使活动陷入盲目的状态,甚至导致整个活动的失败。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二部分“妈妈(爸爸、老师、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中,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事先设计好访谈的问题,调查就会缺乏针对性,往往会无功而返,甚至导致整个活动的夭折。2007级2班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1)妈妈(爸爸、老师、朋友……),你们在少年时期有过烦恼吗?能不能说来听听呢?(2)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些烦恼的呢?(3)通过这些经历,你有什么要告诉我们的?可见,教师应时刻记住自己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但不要过多介入,主要起组织、关心、指点和评估的作用。重点在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第六、面向全体,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综合性学习启动的起点和实施的基础。因此,要从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个性思维考虑,最好是变教师的激发为学生的自发,要让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这样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更自主的活动而乐于参与。面向全体,形式多样就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如:
(1) 竞赛 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比如:查字典比赛、成语串联、朗诵会、现场作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等。
( 2 )表演 初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促进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如:《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等都可以改成课本剧,九年级下册的戏剧单元都可以进行表演。
(3)辩论 中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据这一特点,常常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中唇枪舌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如:九上,就可以围绕“追星的利与弊”而辩论。
(4) 游戏 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角色体验”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口才。
(5)赏析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可以开设一些赏析型活动课,由各个小组确立一个主题,分头搜集资料,集体展示。如:“诗海遨游”、“神游水浒”、“秋雨诗意”都可以设计成赏析课。
(6)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教师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尤其到了初中高年级,我们更应该倡导这种学习方式。例如:在初中三年级,我们就可以开展“九年级学生在校学习状况”、“住校生每周生活开支情况” 等社会调查活动。
第七、鼓励学生自我总结、评价。
综合性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评价、总结的能力。每一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对象也是学生,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体会、谈收获、谈不足。在学生自我评价基础上还应对同学进行评价,评出本次学习活动的优秀。为了便于考查,可以采用记分办法。对学生的其他成果,如手抄报、图画等,教师可给予定性评价。一定要采用多种方法和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力求评价成为激发所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手段,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过程。开展了《黄河,母亲河》这个活动后,我们举行了手抄报比赛,学生通过上网找资料,自愿组合办报,比比哪组做得既快又好。做完后,学生把作品拿到班上展示,学生参与评价,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并要他们交流自己办报的经验,小组成员之间点评作品,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应该怎么修改,必要时加上老师的评价,这样,同学们在学习别人的长处的同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提高自我鉴赏、总结、评价的意识,同时,通过这种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以上观点只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肤浅认识,也许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仅供大家参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独特优势已逐渐显现,现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已列入了考试必考内容,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分值也较重, 作为语文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综合性学习,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而且应以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添砖加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添柴加薪。
参考文献
1、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页。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61-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逐步走进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能正视多媒体带来的优势,帮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更好地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但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出发的,并非所有的语文教学课堂都必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不是在每节课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只有适度,才会将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以其音、形、视频等多角度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制作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学要求的课件,让学生在教学课件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程度的帮助。如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无法理解小石潭的美景,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完美地展示小石潭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可以将小石潭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优美的教学情境当中,伴随着学生吃惊的眼神以及活泼、生动的乐曲,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在小石潭边乐忧相间的心情。
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因为视频、音乐以及图像的介入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3、采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了最大的信息量,有效地优化了课堂结构,加大教学容量,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提高。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语文课堂教学更趋于开放性,语文课堂也变得更有活力。多媒体课件不但将课本上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呈现给学生,而且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阅读文本以及视频资料也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为自主地进行拓展阅读以及合作交流,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中延伸,在研读中发展。
4、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多媒体课件走进了初中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感知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攻破了学习的难关。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以及作者与闻一多先生之间的关系,并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应该让学生掌握的重难点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及思考,使学生在词句的积累以及重点词句的品读中更好地品味闻一多先生的品质以及精神,步步深入,曲径通幽,较好地把握了文本阅读的重难点。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语文作业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革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教师当堂批改作业的方式发生了变革。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在传统作业方式的基础上,更加彰显了现代信息技术带给初中语文的变革。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当堂作业进行批改,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当堂批改作业以及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帮助。
2、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教学过程,使语文很多作业都可以当堂完成。多媒体课件将课堂进行了延伸,使学生扩展视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很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的语文作业都可以在课上通过多媒体课件解决,并且当堂批改有效地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互沟通、生生之间的互动都让学生乐于参加课堂练习,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三、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适当、高效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只能放在辅助地位,切不可主次不分。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也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但是并不是说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就能够创建高效课堂。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教师只能把多媒体课件放在辅助的地位,而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使用忽略了文本本身的阅读,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教师要注意不要让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要让文学语言的魅力占据课堂。
2、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思维的培养中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教师还要注意尽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是要给学生预留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想象感受到文本的内涵,还要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以及独立思考完成语文能力的提升,切不可让多媒体课件代替学生思考,出现多媒体课件使用过多过滥的情况。教师除了关注多媒体课件带给学生的正面影响之外,不要忽略了师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人机对话削弱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关键词] 培养 自主学习 兴趣
引言: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具有自主性。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只是单纯的被动接受,对于语文学习缺乏自主性,特别是有些学生在语文下了功夫,但是学习效果总是进步不大,因而觉得语文枯燥无味,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现阶段,只有解决好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兴趣的问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才能有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据调查,农村初中生与城市初中生相比,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现实条件的限制,农村初中生自主学习语文只是50%左右,而城市初中生自主学习语文有85%以上。目前我国农村的绝大部分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还相当落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普遍存在教改意识不强,教改力度不足,以应试教育为指挥棒,教师的教学围绕考试要求转,部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不可能对语文有较强烈的渴求。
(一)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主阵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但是,农村初中的不少语文课课堂教学效率较低,主要情况有:
1、教改意识不强,教改力度不足。
2、没有从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以应试教育为主。
3、课堂教学缺乏恒之有效的质疑问难一环。
(二)语文课外活动的机会少
我们农村初中生除了在语文课上接受语文能力训练外,对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的某些课外活动,没有教师的统一组织(与安全问题有关),课外布置学生,这样,学生兴趣何在呢?
(三)应付式的教研活动
据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调查,对于镇、校两级的教研活动,语文教师的教学既无传统特色,教改气息不浓。当然,也有些教师默默无闻地潜心于教学研究,但终因孤掌难鸣,不能形成相当的氛围,也难对全局以影响、推动作用。
二、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农村初中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情感,诱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诱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课堂丰富多彩,我认为最为可行的是教师善于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其实语文有着其特殊的吸引力。
如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有些单元的编排有不同情感的挖掘,第一单元的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诱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探究;第四单元的课文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民俗文化的了解,从而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而最后两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容易激发读者的美感和兴趣。
总言而之,我们对教材中优美的事物和崇高的思想感情加以挖掘阐释,学生自然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最终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自主学习兴趣。
(二)通过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的兴趣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在日常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善于充分寻找不同层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这种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赏识去表扬这些质疑的学生,只是平常的一句“你提的问题很好”,或“你的想法真棒”等的话语,鼓励学生,就会引起共鸣,就会逐步形成在课堂中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发挥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自主学习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
1.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加强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认为自主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选择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另外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用多媒体、实物投影等,创设课堂情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大家通过合作探究、齐心协力去完成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人接受,也可以尝试以宽容的态度与同伴,真正学到如何交流与合作、现代人基本素质――善于交往、相互合作、富有团队精神得到培养。
2.丰富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初中学生好动,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能力。活动不一定只指课外活动,课内也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活动(如演讲、朗诵、小品等)。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书本以外的生活,既是人生的教科书,又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学习不仅要关注课本知识,更要关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生活实践、相关学科的联系。初中学生的阅读量有限,生活积累少,而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悟,使语文学习的探究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延伸,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变得生动活泼,如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文时,我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加以研究讨论,以便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一些对歌方式的深入了解。
3.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逐步培养对语文自主学习的兴趣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教学过程要树立“双主体”观念,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逐步培养对语文自主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承民族文化;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她所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如历久弥香的美酒,足够华夏子孙世世代代品味和体悟。可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令人堪忧的现象:过洋节盛于过传统节日,尤其是青少年,对于外国习俗的了解远远多于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对这种民族传统文化失宠的现象感受得尤为深刻。
一、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现状
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到民间采风去》活动,我们更能看到当前青少年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几乎就是空白,令人担忧。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在开展活动之前,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让我惊讶,100多名学生中,能对中国戏曲一知半解,说出皮毛就算是很了不起了。因此,我开始布置活动任务,可以说很细致,指导得也比较到位,可是在正式活动时,效果却还是非常令人失望,本该在准备材料过程中了解的知识、记忆的常识,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得出来。后来我分析,厚重的文化是长久以来积存下来的,哪能通过几天的突击就可以理解和掌握的呢!对国粹尚且如此,对待其他的民族传统文化更可想而知了!
精美的服饰,优雅的唱腔,虚拟的场景,奇妙的脸谱……在我们看来是美仑美奂,神奇无比,而在学生眼里却是幼稚可笑,枯燥异常。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而且又有许多少数民族,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到民间采风去》,准备阶段我向学生们了解了他们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其中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比较熟悉的,一方面因为现在这些节日到时放假,另一方面因为这些节日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食联系在一起,比如春节的饺子(或团圆饭)、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等。但是对于其由来和意义知道的就不多了,至于少数民族的一些习俗就更是知之甚少了。
二、简析现象原因
之所以产生以上漠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压力的增大,使学生疲于应付眼前的学业压力,有时连当前的国家大事都无心问津,更无暇去接触文化精粹。不知道,不了解,当然不感兴趣了。
二是他们大多数的课余时间被各种补习班、流行歌曲、各种娱乐项目占据。尤其是现在人们进入了E时代,外界新鲜刺激的诱惑太多了,与之相比,典雅厚重的民族文化需要长久的研习和感悟,难免就会认为那些都是过时的东西,所以人们认为缺少学习的必要性和实用价值。
三是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人们对学科成绩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学生健康人生构建的要求。现在一些学校开设了《弟子规》、《道德经》等讲授国学的课程,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大多数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并不能真正地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真谛。由此可想,大人们都不重视不尊重的事情,怎么能要求孩子们去重视和尊重呢?
三、语文教学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利条件及有效方式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此种情况,我觉得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因为语文学科对此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语文学习的空间比较广阔,与生活联系紧密,更有利于向丰富的生活延伸。在拓展延伸中就可以充分地做到这一点。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较强,在所编排的课文中,可以适当地渗透或是讨论有关传统文化的问题,自然就达到了了解传统文化的目的。
最后,语文,无论是课本的编排,还是教育思想,都是几代人的摸索、实践的劳动结晶,是把“国学”的体系加以完善、加以创新而得来的,它植根于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它的枝叶又接受着其他文化形式的熏陶,因此是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
要肩负起这项重任,首要的因素是语文教师应具备必要的自信心和责任心。语文教师首先对这个任务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自己能够积累和运用渊博的民族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把传授内容和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灵活渗透,充实学生的心灵。
利用取之不竭的生活资源是关键因素。合理运用语文教材是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 以学论教 提高 初中语文 课堂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而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成绩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语文科的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以下五个方面: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创造出奇迹。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学习语文对自己成才的重要作用,还要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
教师要努力地采取多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各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展现语文知识的无穷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创设情景、巧妙设疑、幽默语言、讲述故事、列举实例、热点讨论、分组竞赛、戏剧扮演、绘图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的过程中,我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绘出文中所描绘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再创造能力。在活动过程中,确实达到了甚至超过了预期想象的效果,出现了不少与书中意境十分近似的图画,有些图画确能让你惊叹不已--让你惊叹于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再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这些画让学生欣赏,既鼓励了图画作者,也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资料表明,人的大脑都相差无几,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学生成绩差,究其原因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现代的初中生大多在衣食无忧中长大,畅流在网络世界中。缺乏毅志、耐心,没有忧患感,放任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大胆让学生自学、讨论、评价、归纳,然后教师释疑,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独立思考、按时复习的好习惯。只有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好了,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思维是分析事物形成原因,从而找出正确解决途径的基本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为主要思维手段的思维活动,体现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它需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首先,教师要运用情境激发教学,引入思维。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实物情景,摹拟情境,图像情境,故事情境等,通过生动的故事化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堂内容。例如在教学《背影》时,可以如此导入:每个人都有双亲,当提及父爱或母爱之时,你的脑海里是否闪现出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选取了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这个镜头是耸立在人们心目中慈母的不朽雕塑。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学们,面对挚爱着自己的父母,怎样去为他们唱一首爱的赞歌,画一幅爱的画卷,雕一座爱的塑像,《背影》会告诉我们许多许多,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吧。这样的导入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利用他们渴望了解课文的心理来培养其学习的兴趣,这样做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教师教学中可以使用鲜明生动的图像、实物或景观模型等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直观教具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我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熟悉本课知识,还要养成发散思维,整合知识间、学科间的联系,运用比较法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能从思维的某一方面跳到另一方面,以至跳到更多的其它方面。这样知识就越学越活,越学越深,易于记忆。具体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横向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向学生提问:"如果不这样,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从而加深巩固正确的结论。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适当引导,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置疑,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主动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教师要允许学生随意提问,相互讨论。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性地问 "你说呢?"、"你认为呢?"、"你说对吗?"、"还有呢?"、"再想想"、"还有什么不同想法吗?"用这些语言来到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学生表现好时,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可以说"不错"、"很好"、"有进步"、"有创意"、"全班学生鼓掌"等语言和行动来赞扬学生的观点。学生表现不好时也不能轻意地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暂时让学生坐下来换一个思维角度想想。让课堂形同家庭,让学生如同插上翅膀的小鸟,自由飞翔。
5.巧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过程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人的各种注意的发展与保持,均以一定的兴趣为条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片等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能展示生动、逼真的画面,播放出优美、动听的录音,能再现语文情景,使语文内容直观化、形象化。
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课高尔基的《海燕》时,我首先向学生出示了一副"海燕在乌云翻滚,雷电闪动的天空中搏击"的课题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这样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