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爱是什么诗歌

爱是什么诗歌

时间:2023-05-29 18:1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爱是什么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爱是什么诗歌

第1篇

1、任何一种爱,都不比对美食的热爱真切。——萧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

2、这世界如果有更多的人热爱美食与诗歌胜过爱黄金,这世界会是一个更美好的地方。——托尔金 J.R.R.Tolkien

3、只要告诉我你爱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萨瓦林 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

4、红酒是瓶装的诗歌。——罗伯特-刘易斯史蒂文森 Robert Louis Stevenson

5、年龄只是一串数字,它完全无关紧要;当然,除非,你是一瓶葡萄酒。——乔安·科林斯(Joan-Collins)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绘画;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47-01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诗歌意涵的引领,要么让学生将诗词的意思一抄了事,要么直接让学生背诵,导致诗词教学只求能背而不求解,妨碍了学生对诗词的解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动手绘画这一途径,让学生在涂鸦的同时,将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由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一、借道绘画,领悟诗歌意涵

小学教材中,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意涵。教师可借助有效的绘画途径,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带领学生领悟其中的深意。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草》这首诗歌,诗人紧紧抓住草原中的野草,对其顽强的生命力给予真诚的赞美。虽然内容直白浅显,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其中丰富的情感意涵,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让学生借助绘画来体会这首古诗中的野草精神。我先让学生观察野外的小草,然后根据观察和理解,拿出画笔进行描画。学生画出了一片嫩绿的、生机盎然的草地,并指出这是春天的小草。我追问:“夏天的草是什么样的?秋天呢?冬天呢?”学生画出了夏天草的茂盛与深绿,秋天草的黄绿相间,冬天草的一片枯黄。我让学生用古诗中的句子来表示自己的画,这样学生便深刻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含义,并体会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二、借道绘画,扩展丰富想象

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绘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歌意象融合在直观形象的图画中,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乡村四月》一诗时,我先让学生诵读古诗,之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开始想象,然后说说自己想要画什么。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绿色的大草原,那里有蒙蒙细雨,淡淡烟雾,还有茂密的树林;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生机勃勃的稻田;有学生说,想要画出飞翔的杜鹃鸟,飞得累了就站在枝头啼叫。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是什么样的颜色?”学生展开想象,这里的山是绿色的,草是绿色的,山坡上的树木是绿色的,田地里的禾苗是绿色的,江南的水也是绿色的……在这样的想象空间里,每一个学生都借助绘画,将诗歌中的美景诠释了出来,不仅理解了诗歌的丰富内涵,而且在绘画中提高了审美能力,扩展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借道绘画,突破诗歌难点

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句子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就需要借助绘画设置相应的阶梯,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自由体会,逐步领悟诗歌中丰富的情感。

比如,在人教版课文《渔歌子》中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词人闲适的心情。@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为此,我先让学生根据词的前两句内容,画出景物。学生画出了一座山,山前有几只展翅飞翔的白鹭,山脚下,河水边,桃花正在盛放着,娇艳的花瓣落在水中,流向了远方;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正在水里游来游去。这是远处的景物。那么,在近处有什么呢?学生继续画了江边垂钓的老翁。他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头上还戴着斗笠,小雨轻轻地落下来,他却浑然不觉,仍然在专注地钓鱼。根据学生画出来的这幅图画,我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要画出白鹭呢?白鹭代表了什么?”学生这才领悟到,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正如垂钓的老翁一样,乐而忘归,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深情。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对词中蕴含的情感内涵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借道绘画,品析诗歌修辞

小学教材选用的诗词不但词句优美,而且运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学生借助绘画,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汲取丰富的文学养料,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望洞庭》一诗时,我让学生根据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画出远山和湖水,还有悬挂在高空的月亮。学生勾勒出诗中的景物之后,再根据诗歌的描写,涂上颜色。他们涂上了蓝色的画面,淡黄的月色,并涂出了绿色的洞庭山。但在诗中有一句“镜未磨”,该如何画出来呢?学生仔细思考后,发现当湖上没有风的时候,湖面就会宛如没有磨过的铜镜一般,与天上的月色交相应和。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品味到了诗人借助巧妙的比喻,将平静的湖面比作了一面铜镜,形容波澜不惊的湖水与秋月交相应和的美景。

第3篇

一、初学写诗,轻松入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孩子通过联想、想象,借助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漫步诗境当中,领略诗歌的意境,把诗歌变成故事,把诗歌变成美丽的画面,并联系自己色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话时要掉中学生的感官,把想象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请看《流动的画》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你们自己读第一节诗歌,一边读一边在脑中画画。等会儿老师 请你们说说,你们读的时候都看到了什么。

生:读了这几句诗,我仿佛看见路边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色的,有红色的茶花,有白色的杜鹃花。

生:我好像看到山坡上云雾在飘啊飘,还有树木和几座房子。

生:我好像看到很多汽车在马路上开来开去。

……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处处风景如画,让我们乘上火车一起去欣赏吧!“呜——”火车开了(出示课件),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吧。

生: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河,河水哗哗地流着。

生:我看到了山上的云雾在自由自在地轻轻地飘着,多么美啊!

生:我看到水库清澈见底,像一面镜子。

师:我们的祖国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真让人陶醉!请用喜爱的感情读读诗句。

我让学生初读诗歌,展开联想想象,感受诗歌描写的美景。接着,又借助自己的语言和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在火车上看到的美景,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挖掘题材,入门更快

在日常的习作中要做到说真话,写实话,表达真情实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老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拓宽视野,要为学生的表达提供自由广阔的时空。

(一)先游 习作源头在于生活和大自然。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去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贴近大自然,让学生享受到玩的乐趣,在大自然中观察,捕捉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水库去钓鱼,打水漂;到山上去登高远眺,享受“一览众山小”的……最重要的是在游览之前,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感知的方法,让学生有所准备而游,引导学生在游览时细致地观察。回来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好词好句,这样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地投入到习作中去,随心所欲的诗篇佳作也会层出不穷。

(二)后写

登上山顶,/我在蓝天下。/高山像土坡,/小河像银带。

水清清,/山高高,/城市乡村风景好。/千座桥,/万条道,/任你东西南北跑。/欢迎您、多关照,/中国孩子有礼貌。/2 0 0 8 奥运到,/祖国展示新风貌。

来到校园,/啊,找到了,找到了,/花盆里那盛开的,/不正是秋姑娘的笑脸吗?/姐姐摇摇头,/秋姑娘刚走。/我又来到乒乓球桌边,/啊,找到了,找到了,/那黄绿相间的梧桐叶,/不正是秋姑娘美丽的衣裳吗?/梧桐树发出沙沙地响声,/像是告诉我秋姑娘已走。

三、 方法得当,入门轻快

童诗的训练形式包括从韵律、节奏,书写格式(分行、分节,标点等)的掌握和写作技法(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摹状、对偶、比兴等)的运用。除了引导孩子欣赏诗人的作品,平时课前引入和课后小结都读几首学生的习作,从品读、评议中感受一些写诗技法。又如在命题中,把一些写诗技法自然穿插:

(一)、拟人手法:在句子中人化

如:“花(笑了、醉了、生气了……)”、“(爱哭的、爱唱歌的、爱美的……)小动物”等命题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中把“快乐”比作了什么?这作比成的东西会干什么呢?

《快乐是什么》(金敏琪)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美丽的小花,/只要有雨水浇灌,/他就会尽情开放。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朵蒲公英,/只要有风吹过,/她会飘向四面八方。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同学的笑脸,/只要团结互助,/快乐写在每个人脸上。

诗中就将设问、排比等手法自然运用了。

1、 请你想出三种植物并按要求填在下面表格中。

植物 怎么样? 干什么?

冬青树 静静地坐在那儿 好像在想心事

(二)、模声法:可依实物的声音模仿

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并赋予它新的含义。如:“雨声、泉水声、树叶声、开门声、雷声、敲鼓声……”等,你懂得更多。训练的方法如:

1、 分析下文中作者选了哪三种有代表的事物的?加了声音有什么好处?

2、填空:

由小溪听到了( )的声音,联想到春天是( )来的;由风中听到了( )的声音,联想到春天是( )来的;

由春笋拔节听到了( )的声音,联想到春天是( )来的。

《春天是这样来的》(周冰)

叮咚叮咚,/小溪试了试清脆的嗓子,/啊,春天是唱着歌来的!/忽啦忽啦,/树枝弯弯柔软的腰,/啊,春天是跳着舞来的!/哔剥哔剥,/春笋在泥土里快乐地拔节,/啊,春天是放着鞭炮来的!

1、 以“秋天(夏天、冬天)是这样来的”为题,选这个季节中三种最有代表性事物模仿作一首小诗。

( )是这样来的

(三)、反复法:反复字句,加重节奏

用上重复的语言就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譬如我渴望,但我们在描述的时候,一小块可以加以重复。举出用了反复手法的诗歌如下:

渴 望

我渴望,/是一个画家,/为亲爱的老师,/画一幅美丽的图画。/我渴望,/是一位歌唱家,/为慈祥的老师,/唱一首好听的歌。/我渴望,/是一位科学家,/开着宇飞船上天空,/摘一颗明亮的星星,/为辛勤的老师,/做一枚闪亮奖章。

主要参考文献:

黄云生 《儿童文学教程》

刘崇善 《儿童诗初步》

第4篇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语文课业负担过重源于教学中的无效或者低效劳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需要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入手,这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但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不同的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率才是关键。

那么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什么?这需要从语文是什么来说起。工具论认为,语文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因此十分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人文论认为,语文是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因此,十分重视精神因素的挖掘。两者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但是他们却没有说明究竟怎么样来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怎样才能学习到语言。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语文教学常常不着边际,教师们更多的是在语文教学的外沿活动,没有真正深入到文本的内部,探究到文本的核心内容。有论者将语文教学定义为揭示言和意的关系。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是要看意是怎样通过言语形式传达出来的。应该说这种论述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实质,触及到了语文教学的灵魂。但是,笔者感觉我们还有必要进一步问,这意是什么?是作家的思想感情?还是别的?就文本来说是作家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产物,因为文学来源于生活。作为一个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自然也要还原到生活中去,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作家的灵魂。让他们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一起跳动,让他们的情思和作家的情思一起飞舞。语文教学就是站在语言文字之上随着作家的思想情感来舞蹈。舞姿的优美与否,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认识程度和教师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意的把握是具体的,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空洞的。文本中的生活内容在多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相融合,学生就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文本。

因此,语文说到底就是从语言文字入手,进入到作家所反映的生活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感受领悟。学习语文如果没有进入到作家的生活中,体验到作家体验到的、感受到作家所感受到的,那么,任何语言对学生来说都是苍白的、无力的。比如在教学《神奇的书》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什么?是诗歌所使用的大量的比喻句还是理解诗歌的内容?笔者认为这些是,也不是。学习这首诗歌确实离不开对比喻句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而是透过这些比喻句,让学生体会到比喻句所包含的内在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作者深切体验的,包含着丰富的个人的生命体验,仅仅知道这些是比喻句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诗歌,体验到诗歌的内在的东西。

因此,学习这首诗歌作品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比喻修辞手法,虽然这是需要学习的,但是如果不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书的神奇,那么,也就没有办法真正学到这些比喻句,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认识这个作品,这样的语文教学也就算不上是有效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感受这些比喻句的真正的含义,使这些比喻句成为他们的血肉。

遗憾的是许多语文老师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没有能够深入到文本的内核,透过这些外在的语言现象,体会到内在的思想认识和人生体验。

再比如鲁迅的《故乡》,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呢?作者回到故乡,眼前的景象就很凄凉冷清,等到看到眼前的闰土和自己想象中的闰土之间的巨大反差,他内心的苍凉是难以言说的。这里有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和社会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学生是很难获得的。教学中教师就要设法让学生进入文本,唤醒他们沉睡在心底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这样才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比如,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者他们生活周围的人等,通过这些人的今昔对比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让他们真切的体验鲁迅内心所涌起的那种复杂的情感。学生只有体验到了那种情感,他们对文本中的写作手法才会有具体的感受和认识。也只有有了这样的体验、感受和认识,我们才能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效率的。在教学的时候教师总是交给学生说是对比的手法,但是这些手法如果不能化作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他们也就不能真正感受到对比的作用。

再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在和平年代要让学生体验爱国主义的情感,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首要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文本内在的思想情感,而这需要结合学生的人生体验。简单的让学生学习文本中的写作方法、领略文本中的语言高妙,都是不可能获得真切的感受的,也是不可能真正的学到这些写作手法的。寻找一个入口,让学生能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体验文本,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就这一课来说,小弗朗士的几次感受“可怜的人”,是进入文本、体验文本的关键所在。小弗朗士为什么此时此刻感觉到自己的老师是一个可怜的人呢?原来他知道这是老师给他们上的最后一课,而且这一课对老师来说又是那样的重要,无形中,老师的这种情感感染了他,他开始同情起自己的老师来了。正是从这种同情心出发,我们触摸到了小弗朗士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这一课留给他的印象的深刻。他的心随着课堂的逐渐深入而变得异常的沉重。他爱自己的老师,爱老师之所爱、恨老师之所恨,他的内心和老师的内心有了共同的语言,有了相似的情感,所以他的爱国情怀是和对老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才有了“可怜的人”这样的想法,也才有了这样的情感。所以“可怜的人”就是让学生进入文本的一把钥匙。过去,我们总是将书中的孩子小弗朗士和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爱国主义是空洞的,如果我们不能结合一些具体的情境的体会和感受,特别是如果我们不能抓住“可怜的人”这样语言和情感去感受,我们也就很难理解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是如何具有了爱国主义的情怀的。

而许多时候,语文教学放弃了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一味的在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上,在一个很浅的层次上停留,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对于深层次的问题,真正关乎到语言学习的、真正能够给学生切实的作用的东西,我们并没有能够触及到,导致语文教学的无效。

第5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兴趣,欣赏

正文:有一位中学生在诗中写道:“我们这个年龄,是诗的年龄。每一片白云,都是一片纯洁的遐想;每一束阳光,都是一个梦的意境;每一个大胆的念头,都是一位浪漫诗人的抒情……”是啊,十七岁、十八岁,一个人一生中最富有诗意的年龄。可是我发现现在很多学生甚至是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大喜欢阅读诗歌,他们大都对小说情有独钟。但是每年的高考题又都少不了诗歌鉴赏题,而这类的题学生们又往往爱出错,所以,加强诗歌教学很重要。

可是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想,我们不妨先从爱情诗歌入手。爱情,本来就是人世间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而绝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们,处于青春萌动期,不少人在“爱”的门口徘徊、张望。作为教师,没有必要去阻遏他们的好奇心,去规定种种“不许”、“不准”,不如干脆带领他们去领略和欣赏优秀的经典的有关“爱”的文学作品,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懂得“爱”的真谛。

先从明白易懂、短小有趣的爱情诗词入手

例如《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短小易懂。红豆,又叫“相思豆”,在古代是用来表达男女相思之情的。当然,这首诗还有它的写作背景。但我认为就这首诗而言,还是从文本本身来欣赏会更好。把它当做纯粹的爱情诗来读,会更单纯、更有趣。

一、学生有所耳闻的诗词容易引起共鸣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中,“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学生有所耳闻的,他们读起来感到很亲切。在学生读了以后,指出最后一句用了双关手法,“晴”与“情”谐音双关。学生们从这短小的诗歌中感受到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委婉含蓄,又领路了中国文字在表达上的独特魅力。于是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并且很快就能把它记在心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都是学生从琼瑶作品中似曾相见的诗句。当将这些诗歌向学生整体展现之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诗“古已有之”啊!他们在欣赏琼瑶的博学的同时,更会喜爱诗歌的。

二、含有故事的诗词令人印象深刻

王建的《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诗歌中,含有一个关于“望夫石”的民间故事,学生感到很有趣。最后一句“行人归来石应语”,很有想象力,也非常符合民间故事的构思思路,读来非常奇妙。

三、婉约派词人的词自然是一定要让学生知晓的

情感的缠绵、表达的到位,是婉约派词人的强项。中国古代爱情诗词的鉴赏,无论如何也不能漏了这一块。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秦观的《鹊桥仙》等等,让学生体验到了古代爱情诗词的精品,玩味无穷。

爱情诗词的阅读只是一种吸引性的导入阅读。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爱情诗词以后,音韵铿锵的、苍凉悲壮的、具有风骨的、豪放的诗词就可以穿来,其他风格和题材的诗词都可以让学生有所涉猎。这一方面避免让学生太沉迷于爱情诗词,另一方面避免了审美疲劳。这样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有了,接下来就该说说如何鉴赏诗歌了。如何鉴赏诗歌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

我们阅读与欣赏诗歌,首先要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情感的展现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直抒胸臆。这一类诗歌情感奔放,从字面上就能感触到诗人跃动的脉搏,也就是说,欣赏时容易进入诗歌所展现的情感世界。例如,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艾青的《我爱着土地》等。

另一类是含而不露。这一类诗歌感情比较含蓄,有的寄情于景,如舒婷的《致橡树》;有的托物言志,如莱蒙托夫的《帆》;有的将激越的情感藏在平静的文字地下,如郑愁予的《错误》。欣赏这一类诗歌,需要细加品味,才能体察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感情。

二、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境”和“意”的统一。诗中客观的描写对象是“境”,诗人主观的感受体验是“意”。换句话说,“意境”就是诗人感情与客观事物相契合,在诗歌中所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展现。诗人写诗总是要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爱和恨、痛苦与欢乐、希望和追求的;要领略“意”与“境”是如何浑然一体、融情于景的;最好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诗歌的意境,来唤起自己与诗人的共鸣。例如我们在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四句的理解中,会在眼前展现出一幅深秋悲凉的夕照图,理解越深刻,画面越清晰,也就越能感受到整首诗极其低沉的基调,这些景象都是为了表现“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冷孤独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仅28个字的小令中,“情”与“景”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一种十分美妙的艺术境界。

三、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优秀的诗人更注重用凝练的语言体现出形象美、情感美、音乐美。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这就是说诗歌的语言应当让读者感受到鲜活的形象。

诗歌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凡是感情真挚、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富有节奏的诗歌都琅琅上口,都会在朗诵中感受到音乐美。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还可以从艺术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着手去欣赏诗歌。

本文从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如何欣赏诗歌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第6篇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3.前两句采用 手法,点名飞来峰上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要到边塞,山高路远,觉得自己好像是“ ”又似“ ”一般,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了幽微难言的愁苦之情。

2.诗中五、六两句传颂千古,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从意境、色彩、用词三方面来写)

相关链接:《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到像是见了这景的。”

3.结合诗句,谈一谈王维“诗中有画”在本诗中的体现。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奇观。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1.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

,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和执着。

2.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 美、 美、 美、

美。

3.从文中找出几组近义词写在下面。

4.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为什么说这首诗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

5.这首诗具有怎样的风格?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作者的 生活。“真意”是指 。

2.诗中描写的景物具有 的特点。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和“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3.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不少于40字)

4.有评论者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富有“几何美”:烟直(竖线)、长河(横线)、日(圆),本诗中与此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写的是 。诗的前四句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2.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

含义:

3.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作者用“草木深”三字写景的理解。

八、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中写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的句子是什么?

2.请你赏析颔联中“遍”字的表达效果。

3.王维的诗歌称“诗中有画”,请你结合本诗谈谈此特点。

九、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沈之福之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罟(gǔ)师:渔人。临圻(qí):近岸之地,这里指江东。

第7篇

关键词:华兹华斯 《孤独割麦女》 诗歌理论 想象力 情感

一、引言

华兹华斯是早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著名的“湖畔派”诗人之首。早年曾就读于家乡考克茅斯附近的一所学校,当地瑰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影响了本来就钟情自然的他,这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后入剑桥大学学习,期间曾徒步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地,深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主义的影响,后因拿破仑的复辟和专制统治而陷入对民主理想的迷惘,自此之后,在其妹多萝西的帮助下定居湖区,从大自然中寻找慰藉。华兹华斯积极践行他提出的浪漫主义诗歌理论并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好诗,如为我们所熟知的《致水仙》、《每当我看见天上的彩虹》、《孤独割麦女》和《我们七个》等。本文试从《孤独割麦女》入手,发掘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在其中是如何表现的,从而总结出诗人在质朴语言下所掩盖的深沉情感。

二、华兹华斯诗歌理论简介

华兹华斯之前出现的彭斯和布莱克,一位讴歌其故乡苏格兰的乡村生活,一位通过无穷的想象力为其诗作蒙上了一层神秘主义色彩。虽然这两位诗人的诗作都有浪漫主义的风采和色泽,但是直到华兹华斯的出现,浪漫主义诗歌才真正的开始。华兹华斯在1798年与好友柯勒律治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标志着浪漫主义诗歌在英国的崛起。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古典主义文学传统时,习惯了充斥全文的工整对句、连篇对仗时,这部诗集的出现无疑会引起强烈的反响,褒贬不一,但责难远多于赞扬。然而华兹华斯丝毫不介意,反而在接下来的1800年出版的第二版的序言中更为详细的阐述了自己的浪漫主义诗歌理论。他认为,好诗应该是经过在宁静中追忆的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歌应该用最自然最普通的语言描写普通事物和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又要赋予其“想象力的色泽”;诗人的作用伟大,他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但他又不高高在上,而是在群众中进行“人对人谈话”的一个普通成员。

以上并不是序言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1.诗人抨击了之前的古典主义诗歌语言浮华,程式死板,不屑与下层人民为伍之弊端,提出写诗要写普通人的生活,诗歌语言要用普通人说的语言;2.指出诗人作用的伟大,他要发挥想象力来了解这些普通人普通事中所蕴含的人类共有的情愫,并用简单朴实的语言重现出来,或者可以这样说,诗人的任务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生活的观察者而存在。3.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像想象力一样,这是诗人需要具有的一个特质。这里说的情感并不是那些工整的对句表达时的遮遮掩掩,也不是人们观念中认为的感情泛滥,而是纯纯粹粹,自自然然。以上所说的几点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语言是载体,想象力和情感是链条,他们共同服务于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具体诗作来分析华兹华斯是怎样体现以上几点的。

三、《孤独割麦女》分析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的序言里提出:“这些诗的主要目的,是在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自始自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同时在这些事件和情境中加上一种想象力的色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的面前。”诗人之所以竭力主张使用普通人的语言,普通人的生活和感情去写诗,一是因为当时的诗歌几乎已经陷入了纯粹工于语言艺术的泥潭,二是与他所努力寻求的人生真谛是分不开的。诗人从小热爱自然,崇尚简单的生活,之后的革命更让他失望,让他想重回自然的怀抱去继续他曾经所钟爱的淳朴的普通人的生活。华兹华斯内心充满了对自然真挚的爱,他主张诗人必须用感官并不带有任何思想地去感觉自然。并且,在他看来,对人类的爱是对自然的爱的延伸,对自然的爱必然导向对人类的爱。所以,他从他所热爱的自然与普通人的生活中汲取灵感,用普通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比如说广为传颂的《孤独割麦女》:

这首诗写于华兹华斯创作力最为旺盛的十年间,是《露西》组诗中的一首抒情短诗。它采用民谣体写成,语言简单,诗风淳朴自然。诗中描写了一位苏格兰少女独自在乡间劳作,边割麦子边唱歌的画面。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场景,让我们来看诗人是怎样把它描绘的那么生动的:

你瞧那孤独的山地少女!

那片田野里,就只她一个,

她割呀,唱呀;――停下来听吧,

要不就轻轻走过!

她独自割着,割下又捆好,

唱的是一支幽怨曲调;

你听!这一片清越音波

已经把深深山谷浸没。

诗的一开头就用一个祈使句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或者是现场的听众就在他的身边,他接着告诉我们,在这广阔的金黄色的麦田就只有姑娘一个,静静地割麦,独自吟唱,清越的歌声在空阔的山谷中回荡。他请我们要小心些,不要打断少女的美妙歌声:

夜莺也没有更美的歌喉

来安慰那些困乏的旅客――

当他们找到了栖宿的绿洲,

在那阿拉伯大漠;

在赫布利底――天边的海岛,

春光里,听得见杜鹃啼叫,

一声声叫破海上的沉静,

也不及她的歌这样动情。

诗人开始展开他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画。地点的辽远让我们的思绪禁不住跟着一起飞扬,而姑娘的歌声又使我们明白我们身处何地,世界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掩盖之下的是姑娘空灵清越的歌声。诗人还用了夜莺、杜鹃这两种以叫声动听出名的鸟儿来衬托,让我们感觉姑娘的歌声更加的动人心弦。这所有的一切都很容易激起我们心中的诗意联想,让我们在美妙的想象中体会自然的美好,纯真的美好。就像济慈那句话:真即是美,美即是真。姑娘这种没有受过尘世污染的歌声是最真切的,最纯朴的,亦是最美的。这就是普通人生活中所蕴含的质朴情感的外在表现。歌声这么美,那它吟唱的是什么内容呢?

谁能告诉我她唱些什么?

也许这凄婉歌声是咏叹

古老、遥远的悲欢离合,

往昔年代的征战?

要么是一支平凡曲子,

唱的是当今寻常小事?

常见的痛苦、失意、忧愁――

以前有过的,以后还会有?

这是对姑娘歌声内容的揣测。或许这歌声是对辽远古代,对某次宏大战争场面的歌唱,歌唱那些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又或许根本没有那么遥远那么恢宏,只不过是平淡的生活,柴米油盐而已。因为诗人听不懂姑娘的方言,只能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歌声曲调的丰富变化来猜测歌的内容。诗人只不过是路过此地,而割麦这种场景很是常见,但诗人却完全沉浸其中,对其进行了优美的重现。特别到了最后两句“常见的痛苦、失意、忧愁――/以前有过的,以后还会有?”,用了“痛苦、失意、忧愁”三个词,让我们的心情也跟着诗人慢慢的沉入低谷,禁不住跟着诗人一样对普通劳动人民深深地同情。这段内容所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诗人对普通人和普通人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诗人超越一人一事的人道主义关怀。凄美的歌声似乎永无止息,诗人禁不住沉浸在其中,聚精会神,“一动不动”:

不管这姑娘唱的是什么,

她的歌仿佛没完没了;

只见她一边唱一边干活,弯腰挥动着镰刀;

我一动不动,悄悄听着;

及至我缓步登上山坡,

那歌调早已寂无声响,

却还在心底悠悠回荡。

不知不觉中,诗人已经登上了高高的山岗,这时他才明白姑娘已经从他的视野之中消失,歌声也“早已寂无声响”。但是诗人依旧能够回味,因为它已经存入了诗人的心里,“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和姑娘的歌声一起存入诗人的脑海的,还有此时此景。这和另一首诗歌《水仙花》颇为相似,同样体现了诗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一诗歌理念,只不过《水仙花》是“追忆”,而这首是现场描写。不过同样的达到了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美好情感体验的效果。

《孤独割麦女》这首诗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少女在田间劳作的优美淳朴画面,伴随着的还有姑娘凄婉的歌声,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所以给我们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这是诗人对普通人的生活细致观察的结果,同时用普通人的语言表达了出来。然而这种语言非但没有让我们感到过于简单,反而会给我们一种感觉,感觉它们像彭斯的诗歌一样有着雨后泥土般的自然的芳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脏乱。而且,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层面,而是倾入了自己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人类所共有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所以自然而然的也就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共鸣。

四、结语

华兹华斯热爱恬淡宁静到的乡村生活,他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桎梏,用自然质朴的语言描绘着普通生活中的人与事,传递着自己的感受,这使得他的诗呈现出朴素清新,浑然天成的面貌。在《孤独割麦女》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注重观察和感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简单朴素的语言,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从而反映人类共有的基本情感。在阅读华兹华斯时,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即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经历,我们会发现自己不断的说:“我知道这一点,因为我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华兹华斯向我们揭示了一些我们以前还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于是我们便会说:“我虽然不知道那一点,但我感觉到了。”这就是华兹华斯诗歌语言的魅力,它说出了我们想说却说不出的话,让我们在大呼过瘾之时,心灵上的阴霾也被一扫而光。这与我们经常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华兹华斯的诗歌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对英国后来的诗人如济慈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跨越了国界,其诗歌为无数的中国读者展开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参考文献:

[1]杨德豫.华兹华斯诗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3]钱清.英国19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孙建.英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赵光旭.华兹华斯“化身”诗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第8篇

同课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的结构、风格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所进行的不同处理。那么不同教育制度下的课堂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堂课是由大陆名师、山西省教学能手马老师讲授杜甫的《登高》,马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了他在诵读方面的天赋,继而就是目前流行的课改形式:讲解、小组讨论、提问、总结、主题深化。师生互动热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很投入,课堂效率非常高。

从未听过台湾老师讲课,那位来自台湾,拥有星级名师、博士光环的任宇文老师的课又会怎样呢?

在满怀期待中,任老师出场了,人很清秀,面带微笑,只讲了一句话,音响就开始时断时续,她说:“大牌明星出场都这样,得有范儿。”话筒失声了,她说“不用麦了,用我的生命来讲课吧”。“杜甫很忙?再忙也要和我们一起欣赏《登高》的诗趣。”几句话就把学生逗乐了,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和大陆马老师充满激情的朗诵不同,她说,瑰宝般的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律诗,是适宜吟唱的。于是,她真的在课堂上唱起了《登高》,因为用国语吟唱并不太合乎古韵律,她又用台语声情并茂地唱了一遍。我这是第一次听到老师在课堂上吟唱诗歌,更是第一次听到四声兼有、八音分明的吟诗,而我们的诗歌教育早已将平仄韵律抛到九霄云外了――高考不考。但在今天,当老师将一个个汉字转化成一个个优美的吟调时,学生先是好奇,继而陶醉。爽朗的笑声,真诚的笑脸,合着节拍摇头晃脑都是学生情感自然的流露。老师在诗歌吟唱中,将学生引入诗歌殿堂。

“回顾中国历史,没有一个强盛的时代不重视国文教育。在世界上,没有伟大的祖国,只有优秀的民族。”在任老师的课上,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贯穿于每一个环节。讲到炼字,她又说,汉字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文字,是中华五千年以来一脉相承优美文化的载体;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我们可以发出任何优美的语调,而其他语种就不行。比如汉语的文法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所以表达起来很流畅,而日语要表达“我爱你”这句话时,就只能说我、你、爱。所以 “你们是幸运的,要爱我们的文化,爱我们的汉字”。她的话触动了沉睡在我们心底的心弦,唤醒了学生对中华文字韵味美的感受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唤醒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的坚守。

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身上体现了自古以来优秀知识分子献身社会、关心民生疾苦的核心价值。如何让学生融入诗中,体味诗人的无限凄凉呢?任老师引导学生用心去触摸诗歌语言,用心灵与作者对话,学会聆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她每讲一层凄凉,就让学生齐声说“惨――惨惨――惨惨惨―惨惨惨惨”,连续说出10个惨字。开始学生嘻嘻哈哈,慢慢地表情凝重起来,他们体味到了杜甫老人的凄楚、悲凉、孤独……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已经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老人,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既忧国、忧民又忧身的形象。

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引导青少年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从而形成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任老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当你们感到委屈孤独悲伤时,想想杜甫老人吧,那你们就更要热爱自己的生命,就没有资格自杀。

任老师脸上一直挂着微笑,那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笑,那种对学生赏识的笑,贯穿了整个课堂。在老师善意的、真诚的笑脸中听课,不是幸福是什么?

教育就是这样润物无声。下课了,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对课堂的留恋,正所谓“课已尽而意无穷”。

反观这两节课,风格迥然不同:一堂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师生互动热烈、探究合作兼顾的高效的古诗鉴赏课;一堂是看起来比较随意的,学生身心比较放松的古诗鉴赏课。任老师的课没有华丽的语言和技巧,没有死板的章法、程式。她引领着学生通过诗歌跟杜甫对话,体味杜甫的心情和人生际遇。学生虽然没有在这堂课上学习什么诗歌写作方面的技巧,也没有进行分组合作讨论探究,但任老师引领他们真正领略了杜甫的精神内核,感受到了诗人在诗中的情感激荡与生命的律动,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智慧。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倾注老师真性情的课。

第9篇

1、分层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第一层: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弃----一种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一种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

通过分析,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从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在诗人眼中,这些爱情是不具备爱情的应有之义,那么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树,我如果爱你,我怎爱才算是理想的爱情呢?

第二层:诗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圣而庄严的回答。

理想爱情中男女双方应是彼此独立的,处于爱情中的女性应保持有独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树,我就该是一株木棉,决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仅在男女双方“永远分离的物质状态下,应该是一棵独立向上的树,即使在男女双方“终身相依的精神领域,也应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证自己仍是一棵能够独立支撑自身身躯的高大挺拔的树。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当。男性有橡树的刚勇、果敢、锐利----“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敛,/也像戟女性便应该具有木棉的热烈、柔韧、厚重----“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双方具备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为支持,分担苦难,共享人生----“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在人生的台上,爱情剧中的男女双方演的应是对手戏,同为主角.这样,戏才能演得趣味横生、迭起。如果女性唱、念、做、打的功夫太弱,只能演配角,让男性独领,一个人去撑台面,最终男性会激情衰退、唱得兴味索然,这出爱情戏也会在单调、清冷中草草收场,难以善终。

有破就有立,第二层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爱情观的确立。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致敬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观念。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深化: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这在当时十年浩动刚刚结束,国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铸民族精神之魂之际,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它不仅是诗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评价,还是诗人诗人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要求得到另一个人的重视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体的孤立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事例中的体现,而是我的主体性的整体,我应该把这主体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这一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他所追求和占有的对象。”由脉脉含情到心心相印,爱情诗的美,由于展现了人格的价值面变得崇高了。在舒婷的爱情观中,爱既要心灵相通(根,紧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钢铁枝,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爱情要忘我却不能丧失自我。忘我是对爱情如交易,视人格如财物的一种超越;不丧失自我是对视情人如靠山,视自己如附庸的一种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进才有共勉。这种女性的自尊心理,这种对爱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其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

4.总结:从感情抒发上,第一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行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以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抗争、是战斗、诗人一直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

第二层诗人的感情是平缓的,从第一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摆。

四.形式特点

象征:是诗歌重要的形式和特点。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在表达象征意义.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体正是意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诗。“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钱钟书说:“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

对偶:是诗歌语言形式的核心内容。我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律诗,都大量使用对偶句。本诗继承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如第1句至第3句/第4句至第6句;第7句,第8句/第9,10句;第11句/第12句;第16句/第17句;第22句至第24句/第25句至27句;第28句/第29句;第30句/第31句,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达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五.学生评述舒婷的另一首朦胧诗《墙》

原文:我无法反抗墙,

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

既感觉不到雨寒风霜,

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

还有可能

我只是株车前草,

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

我偶然,它必然。

夜晚,墙活动起来,

伸出柔软的伪足,

挤压我,勒索我,

人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

我惊恐地逃到大街上,

发现相同的恶梦,

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

一道道畏缩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墙。

呵,我明白了,

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

我对墙的妥协,

和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分析:意象诗往往具有哲理美,因为象征手法能加强诗的理性力量。化抽象为具象,正是抽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钱钟书说:“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当作当然和必然”。诗人说“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正说出她对传统的不满。

“我是什么?它是什么?”这是万古常新的问题,诗人的回答也只能是哲学范畴“我偶然,它必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对于文学新人,传统之墙乃是渐渐老化的皮肤,文学新人只是在泥缝里寄生的小草,这就是反抗意识萌芽的契机。

于是,恶梦出现了——一个适应传统的梦。那是心理上的阴影,像影子一样“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是的传统影响着每一个人,你适应它,就只能射出畏缩的目光;你坚持它,捍卫它,就成为“冰冷的墙”。

梦中有真理。诗人说“我明白了”。她应该首先战胜自己:克服妥协心理,克服恐惧心理。这样,非但不会为传统的墙所围困,而且还可能由冲破传统而改造传统,由脱离传统而丰富传统。

新诗潮力求摆脱新诗的政治抒情传统。内容上,由强调“大我”到重视“小我”;在形式上,由形象化转化为意象化,趋向于理念和感知的变形。。其特点,尊重自我的身世感受,着重表现富于“主体性”的人格形象。客观上,它确实表现出解放思想带来的心灵复苏,以及在新时期一代人的自觉。这种新的文艺风气,无疑是对传统的有力冲击。

六.课后练习:阅读舒婷的《也许》,回答诗后问题。

原文: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甲)

也许我们的心事(乙)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士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丙)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由于不可(丁)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题目:(1)理解诗意,为甲、乙、丙、丁处分别选入最恰当的词(c)

问题总是同时回避

寂寞全是而不抗拒

寂寞总是也抗拒

孤立完全也推辞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鄙视生活中弱者的思想感情。

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独寂寞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

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

这首诗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加语势。

(3)对“肩上越是沉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过重的工作量

过重的家庭生活负担

过重的精神负担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分析:这道题目的设计主要是检测对现代诗歌内容构思与抒情对象的理解程度。从诗句中,我们并不难看出这是一首人生哲理诗,它表现了积极面对生活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赏析这类诗,要从朗读入手,进行联想想像,再现作者的艺术创造境界,领略诗歌表达的情感。

七.现代诗歌的赏析要点

1.揣摩诗的意境。意象包括两方面的范畴:客体描写对象,主观感受体验。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咏怀。我们欣赏诗歌就是要理解诗人如何借助抒情个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现自己爱和恨、痛苦与欢喜、希望与追求的。

2.深入解剖诗的形象。不同的时代因素给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时代影响,因而欣赏新诗中的抒情对象就不能不注意时代的亮色。同时还要注意抒情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因为诗人写诗时,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总是以个人为基点的。欣赏中,我们既要看到风采豪放、气度飘逸,也要看到沉郁深厚、苍老悲凉。一句话,不同的主人公有着各自独特的精神个性。

3.充分分析诗的感情。

4.细细品诗的语言。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分析语言的音乐性和图画美。找警句---诗眼。例《,你在哪里?》中的“找”字,就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人民对总理的怀念之情。

探究活动,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第10篇

学生:为什么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老师:因为我心悲凉啊!

学生:为什么喜欢破屋?

老师:诗歌的意境,落寞的情怀就像破屋,那就都让破屋去解读吧!

学生:文章写囚犯是什么意思?

老师;正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秋的情节。

学生:为什么用秋雨来表现秋的清,静,悲凉?

老师:这一席秋雨正是我心情的冷雨啊!

学生:“半开半醉 ”是什么意思?

老师:名花名在那种半开的内敛与含蓄。名酒美在那种半醉半醒之间的状态。而北方的秋,秋的彻底,秋的透亮,所以要以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欣赏北国的秋天。就像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醉之后还要喊:痛快。

学生:写落蕊是为什么?

老师:那哪里是落蕊啊,那分明是一地温柔的忧伤。

学生:牵牛花为什么蓝色、白色为佳?

老师:因为我的心如蓝色一样忧郁,如白色一样苍凉,所以那牵牛花以蓝色和白色为佳。如果香山红叶流入笔端,必然会打破我心中的这一番意境。

老师总结: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过的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来欣赏这篇文章,非常好。大家也能够大胆质疑,在课堂上共同交流,也非常好。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边出示幻灯边总结)作者,他带着满心的眷恋和一身的孤独与忧郁来到北平,这个故都。无论是北国那具有隐士之风和孤独之感的破屋,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落蕊,还是那心寒蝉亦残的鸣叫,等等这些许景物,都能表现出作者的心境。因为这景和这情有着共同点:清,静,悲凉。

这样,情和景达到了高度的完美的融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也是同学们在分析文章时所运用的方法:缘情写景,情景交融。

老师延伸:散文,不仅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外物,更是我国传统,儒、释、道文化载体。本篇文章运用缘情写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达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人生境界。

老师示例:很多诗文中都运用缘情写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达到“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人生境界。

诗言片语打造语文,是这节课我所追求的,具体体现是首先, 引用诗文,对学生造成强烈的感性冲击;其次尽量用诗的语言分析文章;第三自己创作诗歌,既对文章进行了高度总结,又争取对学生有一个诗的影响。我一直认为语文是一个鲜活的学科。我也常在思考,语文到底最需要什么?一直有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讲诗歌,那么课堂就要象诗歌一样含蓄,深远。

讲散文,那么课堂就要象散文一样优美,和谐。

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这样的语文课堂怎会没有魅力,怎会吸引不了学生?而我认为, 抛开学生自身的因素不谈,语文教学的魅力应该来自于两方面:文本和老师本身!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老师的魅力!老师语言的魅力!老师思维的魅力。那么,老师在课堂上的诗言片语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而诗歌有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感抒发,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它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孔子云:无诗何以言?更何况,学生需要老师魅(下转2―7版中缝)(上接2版《诗言片语打造语文》)力的熏陶、感染,学生作文需要如诗的语言、思维,高考题型当中还有诗歌鉴赏。

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学生象死了似的,该说时不说。我认为,造成语文枯瘪干燥,课堂死寂,假繁荣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学生从老师那里得不到一种文学的满足。进而在整个课堂上得不到一种文学的满足。

第11篇

【考点透视】

1.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等。

2.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

3.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些形象的象征意义。

4.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涵。

5.体验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真题解析】

(2015・内蒙古呼和浩特卷)学校开展诗词诵读活动,参加这项活动的有知名的研究诗词的专家,听说他不仅要朗诵的《沁园春・雪》,还要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如果他问你下面这些问题,你怎样回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请写出上阕的最后一句。

2.这首词的下阕是“惜”字统领下文,到哪句为止?请你把这个句子写下来。

3.这首词上阕的前几句写了眼前的实景(现实景象),后几句写的是虚景(想象景象)。请把写虚景(想象景象)的句子写出来。

4.这首词下阕中的“略输文采”与“稍逊”含义相同吗?请写出理由来。

5.这首词上阕与下阕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各写一种)

6.请写出这首词中既是对偶又是比喻的句子。

解析:题1考查考生对现代诗歌的分段能力。让考生写出下阕最后一句,要做好这类题目,一定要对整首词有所了解,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因此考生把握好诗歌的分段点,应该是“分外妖娆”。

题2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惜”字起领起下文的作用,考生就从这个字向下找,本题应该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题3这首词作者借景抒情,上阕写景,所写的景物有实有虚,前面几句是实写,后面几句是虚写。考生了解这些后就能找出虚写的句子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题4考查考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须仔细阅读诗句,思考词语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里的两个词语“略输”与“稍逊”意思相同均为是“稍差”;而“文采”与“”意思也是相同的应该是指广义的文化。

题5考查考生对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做好本题考生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结合诗歌看,这首词是借景抒情,因此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为主。

题6考查考生对修辞的把握能力。本词使用了不少的修辞,考生做本题要按题干的要求去做,找出使用对偶和比喻的句子。所以考生首先要了解这两种修辞手法,根据定义去判断。

参考答案:1.分外妖娆2.只识弯弓射大雕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素裹”是核心句。)4.(1)含义相同。(2)“略输”与“稍逊”都是稍微之意,“文采”与“”都指广义的文化。5.描写;议论。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解题策略】

1.要知人论世。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就是说在鉴赏诗歌时,既要明确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其写作动机,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例如闻一多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用《一句话》表达出对理想中的中国的热切期盼,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讴歌了一个永恒的爱国主题。

2.要抓住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语句,是作者精心构思的语句,是诗歌“立言之本意”。考生要抓住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诗歌的最后一节,这里往往是诗眼所在。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全诗的“诗眼”,表现出作者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死水》中的“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

3.要分析意象。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是通过作者的选择与锤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形象,是作者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其内心世界的结果。例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揭示自己的思乡之情、思亲之苦,表达了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迫切愿望。

4.要知晓抒情。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即在诗歌中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有寓情于事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采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借助一只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挚爱真情。

5.要明确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我们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这样才有助于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例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诗歌运用排比句式,为我们刻画了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写出了他们世世代代与土地为伴的艰辛,既有对农民的同情,更有对农民的礼赞。

【即学即练】

一、(2015・山东东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1.作者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贴”:向往与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含义的理解。

3.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二、(2015・湖北恩施卷)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文后各题。

雨 伞

苏叔阳

你的命运就是陪伴乌云,

注定了要一生经受风雨。

你撑开整个身躯,

为他人创造一片干净天地,

却湿透了,你自己。

(选自《苏叔阳文集》)

第12篇

(1)阅读单元导读,感受爱就在身边。

(2)精读《掌声》,学习抓关键词、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联系上下文体会两次掌声里的深刻含义。

(4)阅读《老牛索水》、《大难中的老鼠》,进一步体会本单元主题“爱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感受“爱是什么”。

难点:学习抓关键词、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设计理念:

在整体把握本单元教材的前提下,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单元主题”为线,系统地、科学地串起文章。以“以读代讲”为重点,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对“爱是什么”这一主题的领悟与理解,使学生感受到得到爱是幸福的,献出爱是快乐的。并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

教学流程:

一、感受爱

1.从字面上感受

【设计意图:从汉字的字形本身,感受爱的含义,营造氛围,形成“爱”的 气场。同时,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人的一生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爱”。爱是什么?让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怎样写“爱”字的。(课件出示“愛”)看,课件分步标红:爱字里面的“心”“受”——我想,它似乎在告诉我们:爱必须用心去感受。

2.从《掌声》中感受

【设计意图:根据本文的主要特点,对文本进行了变序教学。主要通过英子前后的变化去引导学生探究原因,抓重点句、段体会两次掌声的内涵。将“掌声”上升为“爱”,并以此为主题,统摄教学、贯串整个教学。】

(1)引出课题。

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掌声》,品味课文的语言,用心感受文字背后那深深的爱。

(2)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腿脚有残疾的小姑娘——英子,她曾经是一位怎样的孩子?后来呢?英子说是什么让她有了如此大的变化?

(3)聚焦两次掌声。

快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分别划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

第一次掌声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1)指名读句子。这是怎样的掌声?

(2)英子刚刚站定,故事都还没开始讲呢,教室里怎么就骤然间响起掌声了呢?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你看到了英子怎样的内心?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犹豫”什么意思?一个“犹豫”你又读出英子怎样的内心呢?

但英子最后还是选择了上台,请看,她站起来了,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出示课件:英子上台的图片)就在她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师带头鼓掌,让我们也把掌声送给英子吧)

同学们,你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是啊,这掌声中包含了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这掌声,凝聚了多少同学的爱呀! 爱是什么?爱就是同学们送给英子的掌声啊!

激情引读第一次掌声情景的句子。

第二次掌声

出示句子: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次,同学们又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爱是什么?爱是同学们送给英子的掌声。

再次听到热烈的掌声,英子——

出示句子: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中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鞠了一躬,无数话语涌上心头,她想说什么?

可是激动万分的她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指读句子。

“一摇一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同样的脚步,同样的心情吗?

聚焦变化

看,同学们的爱唤起了英子的勇气,唤起了英子的自信,爱,像一盏明灯把英子的内心照亮,爱的力量是多么神奇呀!从那以后——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想知道英子后来的情况吗?简述英子中学大学的情况。

小结

爱让英子从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自信开朗的孩子,爱改变了英子的一生。爱是多么奇妙呀!

二、追寻爱

【设计意图:对已学课文的回顾整合,和主题的再挖掘和提升,同时提升学生语言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掌声》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力量,爱还藏在许多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呢,接下来,让我们打开记忆的大门,到学过的课文中去追寻爱的踪迹吧。

(1)快速浏览这段文字,从中你感受到爱是什么? 找到爱,发现爱的踪迹了吗?

逐步出示课文《爷爷和小树》、《我不是最弱小的》、《阳光》等片段。简要说说:爱是------

(2)你还从学过的哪些课文中感受到爱?

三、深化爱

【设计意图:凸显拓展阅读,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爱”的含义,加深对“爱是什么”主题的感悟。】

1.《老牛索水》

其实,爱无处不在,爱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爱并不是人类的专利。动物的爱也是那么刻骨铭心。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老牛索水》的故事。一同去感受一头老牛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请默读故事,(采用材料二度呈现的方式,给学生的材料里没有故事的结尾)读着读着,哪一幕情景、哪一段文字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双眼,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并反复读几遍。999955

重点研读句子:“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2)这可是一头忠实憨厚的老牛呀,今天为什么如此不听主人的使唤?面对主人的如此毒打,仍不肯让开?请从文中找到依据。(粗略地感受水在当时当地的珍贵和老牛的焦渴程度。)

(3)激情引读:鲜血——,老牛的凄厉哞叫——。老牛的倔强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人,运水的战士——,骂骂咧咧的司机——,一向视军队纪律为生命的战士,最后说—— 他从水车上倒出半盆水——

(4)老牛终于得到了三斤水,你觉得老牛会怎么做?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合情合理,想知道故事的真正结尾吗?

呈现故事结尾,师配乐朗诵。

为什么你的眼中含着泪水?是什么震撼了你的心?

此时,你想说,爱是什么?

2.《大难中的老鼠》

老牛的爱让人震撼,那么下面这则故事又给你什么启示呢?

默读《大难中的老鼠》,思考,人们为什么任凭那两只老鼠走掉?此刻,你觉得爱又是什么?

交流。小结:老牛的爱让人震撼,老鼠的爱引人深思。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哪。

四、续写爱

【设计意图:把单元导读变式为诗的形式,感受语言的魅力,并感受爱就在身边。延伸课外自主阅读,迁移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预习的习惯,同时对单元的课文进行主题式整合。】

1.激情朗读小诗:(单元导语和本课内容的结合。)

爱是那么自然,那么真实的存在于我们身边。本组的导读中就有这样的话,出示课件:

爱是什么?

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座,

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

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出示:

爱是同学们送给英子的掌声,

爱是以死抗争为孩子换来一盆救命水,

爱是大难临头时,对弱者的不离不弃

爱是……

2.小练笔

在生活中,你又觉得爱是什么呢?试着写一两句话。

3.作业建议

课后,请预习本组后面三篇课文,去感受这人间真情,试着续写这首爱的诗歌。相信学完本单元课文后再来回顾这首小诗,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孩子们,爱是一首写不完的诗,爱是一曲唱不完的歌。爱要心去感受,爱要用行动来表达。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珍惜别人的爱,让爱和我们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