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四年级作文校园一角

四年级作文校园一角

时间:2023-05-29 18:1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四年级作文校园一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四年级作文校园一角

第1篇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从1~9年级,就在一座校园内度过。曾经,我们针对本校特殊的师生结构,做过“立体阅读”项目研究,它是指在不同年级、多维空间、不同时段内,选择品类读物,借用多种手段,交织点线阅读、平面阅读、立体阅读的一种生态阅读项目。经过4年研究,学校学生普遍在解读能力、阅读品质上有了丰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开启了“立体作文”项目研究。“立体作文”是指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找到合适的联系点和适切的关系带,一方面很好地承接小学时代的作文营养,另一方面较好地延续中学阶段的优秀做法,并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不断扩展学生由小入初在作文发展上的自然延承研究。

在我们看来,“立体作文”是一项真研究,它将在实践中持续不断地展开作文教学的过程,揭示作文训练的脉络,跟进作文评价的体系,从而有效地推进作文研究向纵深走去。

一、“立体作文”的真实内涵

“立体作文”项目,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涉及以下几“多”的内涵(如表1)――

据此,我们拟定了中小学作文发展的表现标准(如上表2):

这样,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延承中,我们就有章可依、有本可张。作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依据拟定的标准学会控制:控制读、控制写、控制改、控制评。以下将从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规范、实践操作及多元评价上作阐述,本文仅限于讨论记叙文体的作文延承教学。

二、“立体作文”的基本规范

既然“立体作文”是考量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初中9个年级发展水平的项目,那么,我们从一开始就从小学低年级段做好选材、构思、主旨、表达4四个维度的具体要求。

(一)选材:只有鲜鱼才可清蒸

其实,作文有无话可说是当前作文教学中最需要关注的事情。在有话可说与无话可说之间,涉及最大的当然是选材问题。这一点,不管是刚会识字的一年级孩子,还是表达有见地的九年级学生,都要把“只有鲜鱼才可清蒸”作为最重要的选材标准来规范。

同样以《原来春天一直在我身边》为题,以下两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选材准则。

四年级:我们家住在顶楼。在顶楼的平台上,爸爸妈妈建了一个花园,里面种了一些植物,有金银花、榉树、万年青、蜡梅、野蔷薇、扶桑花、栀子花、三角梅等等。……我一边答应着,一边开始行动起来。先把喷壶灌满了水,接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提到了花坛边,拿起喷头,按下黄色按钮,朝着植物喷了起来。……那些花,尽管次第开放,开在不同的季节,但每当我在作业之余,提起水壶,为其喷洒清水,就觉得春天一直围绕我左右……

七年级:三年前,我爸搬回来一盆“金枝玉叶”,叶子肥大,很厚实,但是不开花。而且枝叶稀疏,便把它晾在阳台上,任其自生自

灭。……第一灾便是旱灾。……水灾它也经历过。……这第三灾可是断身之灾。现在是夏天,它已经长得和折断前没什么两样了,繁茂的枝叶,绿的像蘸饱了水,鼓胀鼓胀得。这是它的第三次重生,也是它的第三个春天。春天何尝只是一个季节,一株花草,一阵春雨。其实,春天就是一种精气神,一种生命力,一种不闹腾的执着。如此说来,春天何处不在?何时不在?放下焦躁的情绪,随处走走,就能邂逅似曾相识的春天。

以上,四、七年级学生都选择了自然植物作为描述对象,但一个以浇花为抓手,一个以静观为起点;一个是发现自然的春天,一个是发现生命的春天。很显然,后者的选材高于前者,但这是对四年级选材水平的一次延承,如果没有四年级的历练,很可能七年级还停留于四年级的水平。但不管选材质量如何,两者都做到了选料的新鲜,一如鲜鱼般适合清蒸。

(二)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学生作文构思的共同追求亦如此。但在此之前,笔者想述说一番小学生的作文构思章法。因其缺少整体思维与系统思维的支持,所以只能摆布出板块状、糖葫芦串式或一事一议式的构架,然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则要在此基础上追求变换叙事角度,增加层次,改变顺序,添加悬念、伏笔、照应、波澜等,以此来提升作文构思的巧妙度与艺术感。

记叙文常见的构思艺术有:爬山坡式、葫芦串式、一支垂柳式、倒挂金钟式、冰上一角式;双线交织、运行、两两比照、烘云托月、山重水复……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借助于“苏教版”《语文》中的课例来带给学生直观的构思模型,如:

山型:《老山界》《飞红滴翠记黄山》

水型:《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 k

湖型:《七颗钻石》《分外甜美的葡萄》

塔型:《生命与和平相爱》

块型:《我们家的男子汉》《我的老师》=

链型:《月迹》《晏子使楚》《散步》 §

这些会给学生构思作文带来直感的冲击,对“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理念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揣摩。这是一名初中学生对于小学时懵懂无知、不知构思为何物的一次颠覆。

(三)主旨:思想所至,便是世界所抵

主旨的提炼是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最为艰难的部分。而这一点也不是老师立马能教出来的,许多时候,它需要靠学生丰厚的阅读积累、文化积淀及敏锐的语感悟性。老师们应对中小学生的作文前奏――阅读,有着严格的立体规定,如:

一年级绘本故事,二年级儿童诗歌 ,三年级成语故事,四年级儿童漫画,五年级小小古文 ,六年级精美散文,七年级精短小说,八年级名人传记, 九年级哲理美文。

在中小学的阅读衔接上,老师们主要是在五年级时渗入小古文,引导学生提前渐入文言语感环境,而紧承六年级的是精美散文,七年级续读的是精短小说,这样在阅读体系上就一脉相承起来,为其思想素材的占有、整理,思想内涵的概括、提炼做了必要的准备,更好地为其作文的延承做了厚实的铺垫。当一名小学生在阅读时把吸纳中外精品中的深邃思想当成一种阅读的习惯,那么,当升入初中后的作文表达,这种前经验会慢慢渗入学生的文本中,时不时地会语出惊人,思想闪光。阅读,会带我们走向远方,而思想所至,便是世界所抵。这便是中学作文对小学的最好承接。

(四)表达:语用的法则在于虚实相生

小学阶段,学生的作文表达主要是写实类的。它真实、可靠,也不失其朴素美。中学生在写实的基础上,开始渗入写虚的尝试,想象与联想常成为他们最好的手段,描摹也变得细腻,语言自然丰美许多。以下是《自然之美》的尝试练笔:

四年级:终于到了希拉穆仁大草原。只见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悠闲的白云,蓝天下是绿茵茵的大草原。偶尔,几丛又高又绿的碧草点缀在上面,绿草之间夹杂着幽蓝的野花,像是一幅水墨画,淡淡的,轻轻的,一直延绵到天际……

六年级: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竹子映入我的眼帘。它们有的青翠欲滴,巍然屹立,仿佛是年轻力壮、血气方刚的青年;有的已经只剩下枯枝败叶,仿佛是奄奄一息、有气无力的临终老人;有的还很矮小,仿佛是刚刚出生,还处于襁褓之中的婴儿……这些竹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枝叶和枝叶“血肉相融”,不留一点空隙。

八年级:走着、走着,一颗粗壮的大树便映入我散漫的眼帘,不禁抬头一望,那树上是淡粉一片。是蝴蝶缀满枝头,这般清新美丽?我心里美滋滋的。晨曦中,它披上了一袭轻纱,霰光清抹,好似彩云飘落人间。突然发现,这好像是樱花,便惬意地坐在树下小憩一番。向左不经意一望,竟是一条粉色的河流。

很显然,初中阶段的语用训练是基于小学时的写实,又有所超越式的写虚,两者有机结合,使文章于虚实间生香,动静间生色。

三、“立体作文”的实践操作

然而,观念好讲,操作难为。依据以上4点规范,在作文研究中,还是从这4点出发,给中小学生可靠的抓手,并展开实践操作与训练。

(一)选材组材的弥合点:讲故事

其实,学生并不缺少素材,他们缺少的是怎样来运用这些材料。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讲故事。讲故事有一定的规矩: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该浓墨重彩时添油加醋、该惜墨如金时简单涂抹。总之,讲故事也要有分寸,必须在符合规定话题中的所有素材里选择与该话题弥合的点儿。训练这一点时,我们常常会给学生一个抽象话题,如“真正的美”。

三年级:《第一次浇花真美》《糯米粥真甜美》《老师的微笑真美》……

六年级:《黄山真美》《妈妈的口头禅真美》《年味儿真美》……

八年级:《乞丐之美》《巅峰至美》《高贵的灵魂最美》……

在学生的拟题及故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小学中年级、高年级及初中阶段学生对材料的处理与组合能力,从中也可以窥见初中学生在小学实写素材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学生们尝试到理性世界中去编创故事,使所用的素材有了质的提升与飞跃。

(二)构思运作的巧合点:画图例

构思运作往往是中小学生最漠视的环节,很多学生止于讲述故事,这时,老师们就需要给他们一些形象的载体,来外化作文的行文思路。如讲《心里美滋滋的》一文。

六年级:《心里美滋滋的》(板块连缀式)

七年级:《三遇桃源》(爬山坡式)

八年级:《散步》(三线交织式)

3幅图例,直观地再现了中小学生在架构文本思路上的差异。六年级学生思维成块状特点,行文自然多板块连缀;七年级为线性思维,行文构思稍有波澜;八年级则在线与面的组合下发生了质的改变,三线交织与一波三折相交融,充分体现了“立体作文”对小学阶段的承接性。

形象的力量往往大于思想的力量,帮助学生画出行文构思的图例,是为了更直观地叙事抒情,并更好地改变从抽象到抽象的干巴叙事,进而以形传神,动人有效。

(三)主题传达的承载点:妙点拨

精当的选材与佳妙的构思,还需要有主题的点缀才更显行文之妙。而如果能够在这两者间找到一个承载点,恰到好处地点拨、提拔或升华,那么,文章的内涵将会于顷刻间提升数倍。同样是写《牵手观音》,我们选用了五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在同一场合观看视频,要求在描写、想象中卒章显志。

五年级:一张面,充满柔情与安静,千只手,播撒温暖与幸福,她们在舞台上投下的层层魅影,仿佛观音的佛光普照人间。

八年级:这是一群无声的天使,尽管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双手缔造传奇,用舞姿诠释生命的真谛,让大家明白了什么叫毅力、叫坚强。他们用自己灿烂的生命创造了美好的未来。

九年级:是的,喜悦是生命的黄金,宁静是人生最美的姿态。每天都保持向上的激情,我们便会像这千手观音一样,保持喜悦的心情,宁静的心境。然后,用我们的双手,把喜悦与宁静带传递给千家万户,传递给林海星空……

很显然,3组学生的承载点分别是柔情与安静、毅力与坚强、喜悦与宁静。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阅读视野、文化积淀、思想内涵的浅深有异,然而又是如此贴合他们的心理实际。

(四)语言情思的契合点:巧叙议

当然,以上3点最终都必须借助于优雅的语言来表现,而所谓优雅的语言,必须依赖语言与情思的契合点,及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一点主要是对初中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做到一事一议便可。七、八年级学生则需在叙事完整的基础上,培养细节描写的意识,对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甚至标点的使用都做精细的揣摩。九年级学生则要能于详细叙事、精细描写之间,巧妙点缀议论抒情,并用最适合的语言形式来承载适切的思想情愫。

四、“立体作文”的多元评价

在“立体作文”项目教学的具体推进中,最难操作的乃是评价问题。形成各种适切的评价表(多元评价)成为项目推进的重要抓手,这儿,仅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中的记叙、描写为考量指标,作一评价示范(见表3)。

第2篇

一、搜集资源,为“拼图说话”做充分准备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离不开信息资源的支持,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帮助。在“拼图说话”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针对当前训练内容,开发拼图资源,从生活中搜集大量图片资料,这些图片可以是课内的,如:桂林山水、黄山奇石、威尼斯的小艇、颐和园的长廊……也可以是课外的,如:硝烟弥漫的战场、风景秀丽的公园、活泼健康的少年、伶俐可爱的小动物……可以是直观图画,也可以是抽象图形。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这么庞大的图片库带入教室,而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将它们制作成系统的资源库,通过网络就可以提供给学生选用了。这样,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来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通过表达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讲究方法,循序渐进

在“拼图”时,通过网络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使得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理解资源内容,合理利用资源,获得相应的提高。

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说话要求较低,这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图形,让他们任选一两种,拼好后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低、中年级阶段,学生对于编故事兴趣浓厚,可以提供一些色彩艳丽、富有童趣、易于联想的图画,任学生在童话世界里遨游。比如在三年级的“拼图说话――编故事”的训练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信息资源由“环境”图和“人物”图两部分组成。

环境:在每个计算机显示屏上出示多幅表示地点的图画,有的地点明确,如集市、学校、医院、商店……有的地点不明确出示,让学生发挥联想来确定,只要他们想象的合理就给予肯定。学生联想丰富,往往一幅简单的有树木、花圃的图画,学生可以想象成“公园一角”“校园一角”“动物的家”“小树林里”等多种不同的场景。

人物:在学生计算机显示屏上有多种人物形象,有天真活泼的小孩子,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还有步履蹒跚的老人……在了解信息资源的同时,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情节,选择好事件中的人物,拼入环境图中组成图画。这样,学生每拼好一幅图,就有了一个写作的材料,画面充实灵活,富于变化。

到了四年级以后,说话要求提高,训练内容具体,这时说话资源的内容也应更加丰富、全面。可以开设“拼图说话――赏风景”“拼图说话――记事件”“拼图说话――夸人物”“拼图说话――谈物品”等训练内容。在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同时,提供素材,引发联想,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自主创作中去,把自己没有直接感知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三、想象说话,富于创新

面对自己创作的图画,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教师引导他们在初步构想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图画来表达,使他们把新的外在刺激与原有认知结构同化。这样,学生根据自己创设的直观材料说话,摆脱了传统“看图说话”的人云亦云的框子,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奇异构思,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比如在三年级的“拼图说话――编故事”中,一个学生在一棵大树上拼组了一个大喇叭,然后说道:“有一个喇叭挂在一棵很高很高的大树上,它非常得意,以为自己是世界上站得最高的。于是天天大声嚷着:‘啦啦啦,啦啦啦,我多高,谁能与我比!’它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是因为挂在大树上才会有这么高。一天,一阵狂风将这棵大树刮倒了,喇叭也掉了下来。这一下,它趴在地上再也唱不起来了。不依靠自身的力量,靠他人支撑起来的,最终总是要掉下来的。”

教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四、科学评价,共同提高

光有教师的点拨是不够的,学习的效果如何,应让学生自己去评一评。这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全班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在学生拼完图、自我修改后,利用网络,自愿与其他任何同学组成小组,有头有尾地进行表述,因为这是自愿组建的小组,所以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说,也能认真地观察别人的图,倾听别人的说话,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这样小组协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当众说话,利用网络,把发言同学的图传给每个同学看,师生共同评议,从而变个人的思维过程为集体的思维过程,变个人的学习为集体的学习,增加了学生说话的机会,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达到了共同学习、共同协作、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3篇

一、项目阐述

项目背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条件的大为改观,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发现精神生活的俗化、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意义的缺失已具相当的普遍性。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精神生活的质量、淡视民族精神和生命意义的倾向。

“两纲”教育是当前中小学必须实施的一项教育内容。面对上述问题,学校理应通过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中华美德、讲诚信、守规范、珍视生命。

“两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意义上说,“两纲”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唯有在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导的前提下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两纲”教育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关怀”与“个性张扬”上。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机渗透“人文关怀”“个性张扬”等主题活动,使学生感受人生的充实、美好,人性的自由、尊重。目前,不少学校已先后开展了“两纲教育”的实践研究。

二、项目目标

总目标

通过小学生“两纲”教育实验项目的实践,基本形成“两纲”教育的协作发展体系,逐步建立起对小学生进行“两纲”教育的课内学科渗透、课外活动拓展的有效体系,初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经过对“两纲”教育探索和实践,使育童小学的学生成为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知己、知人、知物的健康、向上、快乐的生命价值主体。

分目标

1.学科教学渗透:根据显性和隐性学科特点,在课内进行有效渗透,形成《基础学科渗透两纲教育案例集》。

2.校本课程建设:建设《育童小学两纲教育课程方案》,并总结已有经验,梳理、总结、提炼,形成《育童小学两纲教育校本课程》。

3.生命课堂打造: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力课堂,初步建立《育童小学活力课堂评价指标》,努力形成制度。

4.课外活动拓展:结合少先队奖章活动、德育主题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生命自主、和谐发展,汇编《育童小学“两纲”主题教育活动成果集》。

三、项目内容与实施情况

围绕培养出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知己、知人、知物的健康、向上、快乐的生命价值主体,实验项目涉及学科教学、课程编制、课外活动和教师发展等四方面内容。

(一)在学科教学研究中渗透小学生“两纲”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因此,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增强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德、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两纲”教育呢?我们的做法是:

1.运用现有教材,渗透“两纲”教育

教材是实施“两纲”教育最有效的载体。在小学课程中,有的学科本身就是“两纲”教育的显性课程,课程内容直接与“两纲”教育有关。如:《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身》、《自然》等,有的学科的课程内容并不直接与“两纲”教育相关,属于隐性课程,如《语文》、《音乐》、《美术》等。如何在这些学科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我们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研究教材,寻找“两纲”教育的渗透点

为了使“两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在“两纲”教育实践研究的起始阶段,先是开展了一次“两纲”教育的小调查。让每一位学科教师填写一张调查表,写出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能够渗透“两纲”教育的教材内容,然后进行分类汇总,以初步了解能够渗透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基点。然后,组织教师加强教材研究,寻找教材中渗透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落脚点。根据不同学科开展不同的教研方式,显性科目以学科教研为主,侧重于教育内容的归纳、梳理(如一、二年级以“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四年级以“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五年级以“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为主题的学科纵向研讨。隐性科目以年级组教研为主,旨在挖掘教材中“两纲”教育资源,从而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

(2)深入课堂,进行“两纲”教育的实践研究

通过研究教材,各学科教师在深入领会“两纲”教育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在单元备课或章节备课目标中寻找到了渗透“两纲”教育的切入点,继而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先是全校性的示范课,我们利用周五全教会的时间上公开课,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听课,对如何在学科中渗透“两纲”教育有个感性的认识,以指导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课堂中有意地渗透“两纲”教育。然后由点到面,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寻找在学科中渗透“两纲”的有效途径。如一位老师在进行计算题教学时,以设计买卖情境引入,并在游戏中让学生去发现计算出错误所闹出的笑话,此时请学生想一想如果在将来的工作中出错会带来怎样的损失,学生就能记得住,留下深刻印象,生命教育的因素也便融汇其中。

(3)总结反思,撰写“两纲”教育的案例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总结与反思,每上完一堂公开课,教师们都能非常积极地参与讨论,对课堂中闪现民族精神或生命意义的亮点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会指出不够的地方。而且,在随堂课中,老师们也能自觉反思,并撰写出“两纲”教育的案例。在不断反思中,提高教师实施“两纲”教育的能力。

2.拓展教材,渗透“两纲”教育

(1)教材延伸,渗透“两纲”教育

有些教材内容,稍作拓展,便能显示“两纲”教育的亮点。如作为隐性课程的语文则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由此陶冶学生心灵。又如,我校利用每周三中午“课外阅读日”时间,开展了以“品英雄人物”“为生命喝彩”“亲近自然”等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通过阅读,学生感知、理解了对人生目标的定位、保尔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海伦对生命的珍惜。通过阅读,老师也充分引导学生阅读赞美大自然的语句,引导学生要保护环境,只有我们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才会把美赏赐给我们。如此渗透,规避了“贴标签”等形式化倾向,达到了预期目的。

(2)练习设计,渗透“两纲”教育

有些教材,没有涉及“两纲”教育的内容,但在设计练习时,可以有机渗透“两纲”教育的因素。如数学学科应用题教学中,编应用题的素材尽量与生命教育的内容相联系,如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就有机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内容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主动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结合教材,安排社会小调查。如教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爱护公共设施”一课时,组织学生对社区公共设施现状的调查。又如,学习语文课《小花鹿卖空气》(一年级)后,要求小朋友与家长共同参观一处绿地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护自然,了解自然。像我校借助语文主题活动,渗透“两纲”教育。在作文《与爱同行》中,学生学会对父母老师、他人的每一份付出心存感激;在《感悟成长》中,学生回忆成长的岁月,在记载成长的艰辛和快乐的同时,体验亲情,平静地思考我为父母做点啥?在《如果我失败了》中,学生明白了在受到挫折,失败的时候,要勇敢自信地去面对。诚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所写到的:“只要勇敢地面对失败,任何困难都可以被踩在脚下。”

总之,我们要紧紧围绕“两纲”教育主题,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互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悟到民族精神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加强小学生“两纲”教育

学科教学是“两纲”教育的有效途径,而构建“两纲”教育校本课程,可以进一步加强“两纲”教育,使“两纲”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为此,结合学校课程理念(也是我校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儿童都得到发展”,将主题活动、校外活动纳入到“两纲”教育校本课程中,强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两纲”教育。

1.通过“心灵驿站”课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心理辅导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心理辅导是调适心灵的有效方式,每一个人都需要心灵护卫与滋润,我们不能认为小孩子懂什么,他还会有心思吗?他还会有心理问题吗?我校开设的“心灵驿站”课程,通过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活动等形式,引导小学生自尊、自信,懂得尊重、友善、分享,能够理解并关爱他人,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克服困难、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它是小学生“两纲”教育的重要途径。

“心灵驿站”课程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

(1)通过广播,进行心理辅导

每周二的午会课是“心理辅导”广播时间,以故事、儿歌、名言等各类形式,进行“弘扬民族精神、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宣传教育。

(2)开设心理辅导课,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通过借助游戏活动进行心理辅导,开展生命教育。“如果能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在面临挫折时,有好的心态和应对挫折的技巧和方法,这对学生的成长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许多老师知道问题的关键是设计一个好的游戏让学生悟出这个道理,这比口头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如:一位老师设计用篮球搭塔游戏,使学生深刻感悟到“一只手不能做到的事,用一双手就能做到;一个人无法办成的事,与他人合作就能办到。”还如:设计“鸡爸爸鸡妈妈快点把我送回家”游戏,使学生很快明白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通过教师对游戏活动的精心设计,达到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出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此外,大自然、社区以及学生自我保护等生命教育内容,都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来开展生命教育。

(3)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作为心理辅导课的延伸,我们开辟了心理咨询室,对小学生的幼小心灵进行按摩。在“童心童言”区,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获得生命的认知和体验;在“心语心愿”区,心理辅导老师遵循真诚、保密、教育、差异的原则,轮流为那些寻求帮助的孩子排忧解难;当学生遇到困惑、烦恼时,同学们会主动来到“放飞心灵”区听听音乐、看看书,到“快乐天地”区自主选择游戏项目活动,进行自我减压、排解心灵上的困惑。

(4)编排心理辅导专刊,加强心理辅导

通过编排心理辅导专刊,能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小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2.通过“快乐晨练”课程,养成健身好习惯

通过建设“快乐晨练”校本课程,把单纯的活动变为内容、目标、要求、组织、评价等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使半小时健身活动成为一门课程,科学、持续、有效、规范地进行。

现在,每天早晨8:20~8:50的阳光活动已成为全校师生早锻炼的体育活动课,整整半个小时,晴天户外活动,雨天室内活动。每天的锻炼项目则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一小时活动),遵循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等原则进行安排。 以游戏类为主,每个年级一个学期安排两项左右室外体育活动,其中一项为中国传统游戏、一项室内棋类活动。在一个学期中,让学生集中学习几项体育活动、一项棋类活动,是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这些体育活动,提高他们活动能力。经过五年的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基本学会近20项体育活动、5项棋类活动,并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同时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愉悦学生身心。

快乐晨练使学生在愉悦、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心理机能、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同时,无痕地融入了诸多生命教育的内涵。

3.通过“DOREMI小舞台”实践课程,点燃学生生命中的激情

我校自开办以来,搭建“DOREMI小舞台”实践展示平台,在每个月底开展一次以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围绕“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交通安全最重要”“小朋友与大恐龙”等生命主题,进行自我展示的艺术活动课。在这个过程中,台上的同学们表演得带劲,台下的同学看得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涌到舞台上去秀一把,张扬自我个性,炫出自我风采。通过“DOREMI小舞台”实践课程实施,激发了小学生的成功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其能更好地融入集体,互相沟通,与同学建立起理解、信任、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

4.通过《机器人》课程,培育多元发展潜能

以《机器人》校本课程,呈现特色科技教育。通过“机器人兴趣小组”、科技节等活动,让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始终保持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建构“机器人”校本课程体系,更好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激发学生生命智慧的潜能。

(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小学生“两纲”教育

1.以班级自主发展为目标,创建温馨教室

结合班级实际、学生特点,各班自己设定奋斗目标、自己确定实施内容,自己创设温馨教室,在创建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

2.以育童少年形象为引领,塑造群体形象

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和家长共同讨论育童少年的形象标准,在校内外开展育童形象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建立“育童形象少年档案”,记录学生们真实、可贵的成长足迹,激励学生成长。

3.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传承民族精神,体悟生命价值

(1)结合节日,开展“两纲”教育主题活动

据统计,我国传统节日和世界性节日数以百计,其中不少节日蕴藏着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内容,如:3.8妇女节;3.12中国植树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11.9消防日,5.5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6.6全国爱眼日;6.26国际禁毒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12.1世界爱滋病日,等等。自然与人文并重,资源十分丰富,为我们系统而全面地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很多节日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问题的产物,因此,源于现实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很多节日一年一个主题,使节日教育内容充满时代气息,具有时代特征,也为节日教育内容的螺旋式开发提供保障。如:在“三八”妇女节、重阳节,通过让学生制作“感恩卡”,懂得感激母亲、老师、老人,增强学生感恩意识。

(2)结合社区资源,开展“两纲”教育

让孩子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他们才能了解社会生活,才会轻松地融入社会生活,才能激发起他们初步的爱社会、爱自然、爱和平等体现生命价值的情感。为此,我们让学生走出校园,与社区亲密接触,让学生了解社区中人们共同生活的原则;利用社区中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关心社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关注社区中的建设和发展,认识、了解家乡发展变化情况,让孩子们熟悉家乡的一切,都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为自己是家乡的孩子感到自豪。同时,让社区走进学校,走进我们的生命教育, 让家长参与孩子们的活动,让社区人员成为教育者,劳动模范、英雄人物、先进工作者、穿制服的人、残疾人、老人等都可以走进课堂。

总之,充分利用主题节庆活动或当前教育形势,通过校内外主题活动,开展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增强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体悟生命的价值,传承中华美德。

(四)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落实小学生“两纲”教育

精心培养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为开展小学生“两纲”教育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1.组织专题学习,领会实验项目内涵。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领会学校制定的《小学生“两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学校创建“两纲”教育示范基地的目标和任务。

2.强化校本教研,促进专业能力提升。学校积极推动教师对话交流教学制度,引导教师以生命教育案例为载体进行行动研究;在推行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过程中,注重将“两纲”教育的实践内容纳入其中;注重教研组内的研修氛围的创设,在进行学科渗透和校本课程建设中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3.激发科研热情,凸现职业生命价值。提供教师参与实验项目研究的机会,强调在研究状态中实施教学改革。另外,借助外力,开展“名家系列讲座”,建立“育童讲坛”,定期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互动,促进“两纲”教育实践工作的有效推进,促进学校研修文化的形成。

四、实践探索的主要经验与成果

1.加强学习,措施得力

“两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充满多元视角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势必要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同时,它的推进与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新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相比,“两纲教育”更强调民主与开放、强调多元与创新、强调动态与激励。为此,实验项目伊始,我校紧紧抓住“两纲”教育实验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以课题制度创新为保障,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多次专题组织专题学习相关理论,领会学校制定的《小学生“两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学校创建“两纲”教育示范基地的目标和任务,并借助外力,定期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互动、专项指导:如“两纲教育主题活动案例”的撰写,如何开展研究等。此举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促进“两纲”教育实践工作的有效推进。

2.健全组织,优化管理

“两纲教育” 是一项利生、利师、利教、利社会的综合工程。我校成立了“两纲教育”示范基地创建项目领导小组,由吕唐华校长担任项目组组长,德育教导刘月英任副组长,整合了校工会、团支部、德育室、大队部、教科室、总务处等各部门人员和部分特邀教师为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组长组织领导下,项目组成员分工明确,定时(每月1次)、定点(校小会议室)开会,讨论、交流“两纲教育”项目的工作进展状况。

同时,充分利用心理咨询、体育、科技等特色,借助校园网络信息优势形成网络体系,促使“两纲教育”工作得以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真正把“两纲教育”示范基地创建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3.目标定位,实施研究

在学科教学研究中成功地渗透了小学生“两纲”教育:

(1)“两纲教育”教案编制

通过学习理论、梳理教材、实践探索、总结提炼,结合显性学科(语文、品社、体育等)、隐性学科(数学、英语等)中“民族精神”、“生命教育”教育的元素在课内进行有效渗透和实践,形成部分《基础学科渗透两纲教育教案集》。

(2)生命(活力)课堂打造

生命课堂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我校用生命教材和学科课程构建生命课堂,以生命思想、民族精神与教学形式结合激发生命活力。

生命(活力)课堂体现了“多元智能”理念思想;注重团队合作交流,注重学生个性激励评价,减少绩效的评价方式,采用“非评价性评价”,让评价在课堂对话中展开,在日常行为上落实。具体体现在:

学会尊重: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

学会交流:师生之间在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采用对话、问答、说说、议论、唱唱、画画、跳跳等多样化的有效方式进行双向交流。

学会欣赏:在别人交流时,师生学会认真倾听、学会认真观看:在别人表现出色时,学会投以赞赏的目光、学会点头示意、学会给以鼓励和赞赏的掌声;当别人在同一问题上,有了新奇的想法和独特的创意之时,学会向他竖起大拇指,并说上一声:“你真棒!”。因为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接纳别人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学会合作:合作是一种智慧的聚合,师生间、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启智开思,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

学校已建立《育童小学活力课堂评价指标》,结合“两纲教育”,多次开展对外开放的教学展示活动。走进用新理念打造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中,你会惊喜地体验到渗透“生命(活力)的课堂”不再涛声依旧:教师的角色正在悄悄地转变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而具有个性,教师和学生共同生命教学正悄然形成,教师的课堂教学正在走向师生和谐的心灵对话。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有效地加强了小学生“两纲”教育:

我校从生命安全的自我保护、生命质量的自我提升、民族精神的传承等角度开发“两纲”教育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各年级的教学实际,进行校《小学生“两纲”教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通过《心灵驿站》课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通过《快乐晨练》课程,养成健身良好习惯;通过《DOREMI小舞台》实践课程,点燃学生生命激情;通过《机器人》课程,培育多元发展潜能。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扎实地推进了小学生“两纲”教育:

(1)以班级自主发展为目标,创建温馨教室

①丰富了班级文化的新内涵

我校以“特色项目班”为试点,全校积极推广的原则,在校内进行了实践和操作。采用“查摆问题、设计目标、寻找突破、规划发展”的四部法来对班级的现状进行思考和规划,使班级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德育室运用“目标制定适切、实际操作方便、整体要求提高”的三原则审核意见,通过班主任、班级成员自找,年级组的团队协作等方法设定目标,力求常规管理、班级凝聚力、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特色内涵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五(3)班是一个聪明而优秀的排球特色班级,班中学生聪明但有些傲气、浮躁、缺乏包容、比较自我……针对这些情况,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班主任作了理性的思考,班级围绕着“学会磨练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的目标,结合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一整套适应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排球运动水平的管理条例。班主任结合女排精神,让学生寻求脚踏实地的冲劲,通过全班讨论,通过“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为营造班级文化的信条;通过树立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开展竞赛,提升学习斗志、成立小组,体现团结互助等形式把热爱学习、热爱排球运动作为创建班级文化的目标;通过以让四周的墙壁会说话,凸现一种排球运动与文化学习有机交融的文化底蕴;通过让手中的排球会说话,凸现“以球促德、以球增智、以球健体、以球审美”富有自主活力的班级文化等手段,加速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班级发展的主题各有特色,发展的阶段也各不相同,侧重的要素也各有讲究。三(4)班制定了“影子读书时间”班级发展计划,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提前完成作业就可以看书,让书像影子一样成为孩子们的好伙伴;二(1)班“美文欣赏”班级计划,让孩子门通过阅读增加知识面,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班级自主发展目标,丰富了班级文化的内涵,彰显了班级特色、使学生更具个性化。

②美化了班级环境的新天地

“温馨教室”创建是一种民主、温馨、和谐的班级育人环境,通过精心布置,创建整洁、优美、富有意义的教室环境,让学生的身心在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能够在温馨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得到教育。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对一个班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开学第一周,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将教室美化,努力使教室成为“三化”教室:“净化”教室,教室内的门窗橱无积灰、地面无垃圾、课桌摆整齐、物品放规范;“美化”教室,充分发挥黑板报的宣传作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教育化”教室,精心布置教室中的2块版面,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以此来鼓励学生,同时又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促进,使班内小朋友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喜人现象。教室一角设有小小图书角,整齐地摆放着丰富多彩的各类图书,学生每天都能在课间到图书角得到优秀书籍的熏陶。这样的布置促进了班级文化建设和班集体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在这样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每一位同学都会健康、快乐地成长,用他们的欢声笑语度过每一天。

(2)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体悟民族精神和生命价值

我校依托科技馆、消防队、社区辅导站等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为项目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社会环境支持。组织学生参加消防演习,民防实践活动、“迎世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充分利用主题节庆活动或当前教育形势,通过校外主题活动,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传统节日(中秋节、元宵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

五、结论与思考

(一)基本结论

通过“两纲”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进而增强了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意义,积极有效地推进了素质教育。

通过“两纲”教育实践研究,我们探索出了适合城郊结合部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两纲”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总结出了我校开展“两纲”教育的基本经验,同时开发出快乐健身、机器人等有关“两纲”教育的校本课程,并扎实地加以实施,其效果较好。

“两纲”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两纲”教育的实施效果如何,涉及到如何评价的问题。考虑到教育评价的综合性、动态性、复杂性,本项目的教育评价只有初步的实践探索,仅是一家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