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鸡兔同笼课件

鸡兔同笼课件

时间:2023-05-29 18:1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鸡兔同笼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鸡兔同笼课件

第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

引言: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促进学生进步的课堂教学是毫无益处的,而且,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实际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严重的损失。随着我国社会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教改的步伐,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就出现了,而北师大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的“数学广角”环节再现了这一题目。“鸡兔同笼”问题表现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数学文化,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鸡兔同笼”问题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以往的教材中,这类问题一般是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新教材则把这道问题作为全体学生都能够面对的问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假设法和列表法等,也表现出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下面通过课堂上使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师:大家通过了解这道题目,知道主要问题是什么吗?

学生:题目告诉我们鸡兔共有八只,脚共有二十六只,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教师:大家可以先猜一下结果,也可以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比较一下答案。然后来列举一下可能的情况。

学生:可能的情况有七只鸡,一只兔子;六只鸡,两只兔子;五只鸡,三只兔子;四只鸡的话,就有四只兔子;三只鸡,五只兔子;两只鸡;六只兔子;或者一只鸡,七只兔子,这么多种情况。

教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学生:全部是鸡或者全部是兔子。

教师:那么我们来分别计算上面的情况,看哪种情况下,脚的数量是二十六只。大家来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后得到的结果是有五只兔子和三只鸡。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的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散自己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再引导他们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反思

从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引起数学教师的反思。第一个方面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基本成功了一半。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转变传统课堂枯燥无味的气氛,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只有有了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满足他们丰富的学习欲望,才能保证高涨的学习热情。美国的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能够成倍增加。孔子的《论语》中也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快乐学习。但是,现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虽然知道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仍然固步自封,不远转变观念,填鸭式的教学,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激发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学无定法,掌握方法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就体现了以下两种数学方法:

(1)检查检验:要保证得到的答案准确,就要做好检查和检验。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能够揪出在解决数学题时出现的问题,保证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很多同学会将答案弄错,比如将鸡和兔子的数量弄反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检验是保证解题正确的重要方法。通过方程或者其他方法得到了鸡和兔子的只数,还要通过计算总的脚的数量,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检查和检验,是学生务必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数形结合: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且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都还不高,对过于理论性的解题方式,很多都是一知半解。针对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就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符号、图形来代替题目中的元素,通过题目中的条件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就能很快得到答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今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课件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易于理解,课件还能够提供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全方位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过度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接受的数学知识,仍然具有较强的具体形象性。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上的很多问题,都能够用生活上的知识来解答,而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难题,所以,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知识性的凝聚和提高,成为专业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接受程度最高,而且,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首先能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大致内容,基本相当于预习,对接下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综上,通过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可以发现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知识的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易于接受。这样才能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春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2,(31):90.

第2篇

接下来,就遇到的三大难题以及在解决过程中收获的三颗“珍珠”以实录的形式,一一向大家加以阐述,敬请指正。

一、花开四朵、单表一枝

问题:如何面对多样的教材和参差的学情?

人教版 苏教版

教材:在选定内容后,我就开始翻阅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发现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解决鸡兔同笼方法各有侧重。北师大版的教材以介绍列表法为主;人教版的教材主要介绍列表和方程法;苏教版的教材则主要介绍画图和列表。

学情:通过初次试教,了解到学生课前对鸡兔同笼问题也并非一无所知,有一部分在奥数班学习中已掌握了用假设法解,也有个别能用方程的方法解,原来没有基础的学生也会通过自己动脑筋凑出正确答案。

不同的教材和参差的学情,使教学设计曾一度陷入了困境,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教材、揣摩学情,找寻理想的教学支点,以期能够在教材的“主”方法和学生的“众”方法之间找到平衡。经过慎重考虑和多次实践,最后解决了这一问题,孕育出了第一颗珍珠――“花开四朵,单表一枝”

【实录】:

“花开四朵”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10头,下有28足,问鸡兔各几何?

师: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出鸡、兔各几只?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边上的同学讨论。

生:(独立做)

师巡视,找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写在黑色卡纸上。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不错,想了很多办法解决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展示第一种方法:

(10×4-28)÷(4-2)=6只 10-6=4只

生:(解释)

(28-10×2)÷(4-2)=4只 10-4=6只

生:解释

师:你们这种方法是在哪里学的?

生:奥数班。

师:知道叫什么方法吗?

生:假设法。(板书:假设)

师:同学们,我们来检验一下你们的答案是不是正确。怎么检验?

生:看看脚是不是28只。

师:好。2×6+4×4是不是28只呢?

生:是的。

展示第二种方法:(画图)

师:请这位同学解释一下。

生:这些是10个头,然后先在每个头下面画上2只脚,这样就都成了鸡,而脚只有20只,说明还要添上8只脚,就2只2只添上去……结果也是兔4只,鸡6只。

师:画图是一种好办法,当我们遇到问题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的时候就可以画图。当然我们可以画得更简洁美观一些。

展示第三种方法:(方程法)

2×()+4×(10- )=28

生:如果第一个()填2,那么第二个就是(10-2),这样去试。最后我知道了,鸡6只,兔4只时正好等于28。

师:很好,这也可以看成是方程。

展示第四种方法:6+28=34 8+24=32 10+20=30 12+16=28鸡6只,兔4只

生:我是在算脚的只数,算到第四次的时候发现对了。

师:如果把他的这种思想方法列在表格里,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要研究的列表法了。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列表法。(板书:列表)

“单表一枝”

在教材的主方法上,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教材不谋而合――其中都介绍了列表法。列表法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且充分地体现了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人教版推荐方程法,并将这一内容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之后,具有达到巩固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用意。斟酌再三,本课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主,其他教材为辅,单表列表法这“一枝花”。(详见教学实录片段)

探索列表法: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10头,下有28足,问鸡兔各几只?

1.第一次列表

师:出示

师:我们可以从鸡有几只开始?

生:鸡1只,兔9只,脚有38只。

师:然后鸡……

生:然后就鸡2只,兔8只,脚36只。鸡3只,兔7只,脚有34只。……

师:怎么共有几只脚,算得这么快呢?

生:鸡每增加一只,兔就减少一只,脚数就会减少2只。

师:很棒。鸡每减少一只,兔每增加一只,脚数就会……?

生:会增加2只。

师:好,那我们接着往下写。

师:很能干,最后凑到了脚数是28只。让我们数一数,假设鸡1只,兔9只,总共算了几次脚数。

生:6次。

师:这个效率好像不是很……

生:效率不高。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看有没有提高效率的方法。

生:开始的时候假设是鸡5只,兔5只,脚有30只。鸡6只,兔4只,脚就是28只。

师:哦?!对半分。你一下就到了这里,再调整一次就成功了。对半分,好办法。

师:命中率真高。但是这有一个问题,如果在鸡5只,兔5只,脚有30只之后,我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凑,鸡4只,兔6只去想,那么岂不是南辕北辙啦,越走越远啦?

生:当你看到,脚数太多时就是兔要减少,脚数太少就是兔要增加。

师:太棒了,原来还有窍门的。还有谁也知道这个窍门呢?

生:脚数太多时就是兔要减少,脚数太少就是兔要增加。

2.《孙子算经》中历史名题

师:大家都来施展一下自己的数学才华,同桌两人合作用列表的方法做做这道历史名题。看看,在做的过程中,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提高命中率。

生(用列表法解)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鸡、兔共几何?

师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师:他是调了7次,得到了正确答案。有没有比他少的?拿上来展示,并说出你比他高明在什么地方。

生2:

生2:我想106只脚和94只脚相差比较大,所以鸡两只两只增加。

师:很好,确实次数也少了。还有更少的吗,说出你又是高明在哪里?

生3:

生3:106只脚和94相差12只脚,说明鸡要增加6只。

师:她高明就高明在提高了计算的含量。

师:我们班的同学太厉害了,不管先假设有几只鸡和兔,最后都能经过调整,得出正确答案,而且还发现了这么多可以提高列表法效率的好窍门。

闪光之处:

如果说“花开四朵”是顺应学情,充分展示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法,那么“单表一枝”则是对学生已有水平的提升,是面对多样教材的一种选择。所以说“花开四朵,单表一枝”是针对参差的学情和多样的教材找到的一个平衡。

而其中“单表一枝”更蕴含了设计者的匠心。怎样用好列表法,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如何让学生抽丝剥茧自己“悟”到其窍门所在,是我们设计者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从以上“单表一枝”的实录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几个(黑体)关键问句,巧妙地让学生悟出列表法的几大窍门。

二、沟通联系,浑然一体

问题:各种方法像盘散沙,自成一家。

各种方法的较好展现固然是好,但是各种方法就如它们的名称一样,都自成一家。难道它们真的是几种完全不搭界的方法?还是也有一些共性存在,我试图去寻找它们的联系。在找寻中收获了第二颗珍珠――“沟通联系,浑然一体”

【实录】:沟通方法间的联系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认真地研究一下这几种方法,看看能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师:如果有用这种方法凑脚数的话,它是有方程的思想在里面的,(板书:方程)好,同学们仔细研究一下,这几种方法的联系。

生:画图法和假设法是同一种方法。

师:这两种方法一起看的话,在数学里是很重要的思想,叫数形结合。

生:方程和列表是同一种方法。

师:说的很好。再仔细看看,这几种方法是不是有同样的思想存在呢?

生:都是有假设思想。

师:说的太好了!只是有的是假设后,一步到位,有的是假设后慢慢调整。接下来我们要去解决问题,到底选择哪种方法,就看自己的喜欢。

闪光之处:

从教方法到教思想,是一种不同的境界和高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创设平台让学生去领会方法中蕴含的思想。学生容易找到画图法和假设法,不定方程法和列表法它们两两相似,而且思想几近一致。但教学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让学生更进一步找这四种方法共同存在的思想――假设。将来学生或许会忘却具体的解决方法,但是只要想到假设思想,就定能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三、破立之间,建构模型

问题:如何能让学生有较强的解决生活中鸡兔同笼问题的能力?

其实会解决鸡兔同笼这个历史名题并不难,难的是:能够解决各种由鸡兔同笼变式出来的生活问题。而学习鸡兔同笼问题的一部分价值也正在于此,如何能让学生拥有这样的能力呢?于是就有了第三颗珍珠――“破立之间,建构模型”

“立”基本模型

【实录】:

1.初建模型

师:龟鹤共11只,脚共32只。问龟几只?鹤几只?

你能解决吗?试试。

生:(独立解决)

师:说说,龟鹤各几只,你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生:龟是5只,鹤是6只。用画图法的……

生:龟是5只,鹤是6只。用列表法的……

师:为什么大家都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它和鸡兔同笼是一样的。鸡和鹤都是2只脚,兔和乌龟都是4只脚的。

师:其实,鸡兔同笼从中国传到日本,日本人才改名为“龟鹤问题”的。如果现在给你们一个重新取名的机会,你会取名为什么呢?

生:鸭猫问题……

师:虽然大家取的名字听起来有些可笑,但是从数学的角度看,都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特征,在脑子里,初步建立了这类问题的模型。

“破”基本模型

2.完善模型

师:生活中也有类似的问题,请看这是什么?(课件:四副照片,由学生自主选择看照片,然后引出相关的题)

师:12张乒乓球桌上同时有34人在比赛。正在进行单打与双打的球桌各有几张?是鸡兔同笼问题吗?

生:是鸡兔同笼问题。

生:12张乒乓球桌就是12个头,34人就是34条腿。单打就是鸡,双打就是兔子。

师: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2张2元、5元的纸币共30元。2元纸币有几张?5元纸币有几张?是鸡兔同笼问题吗?

生:是的。12张就是12个头,30元就是30只脚,2元纸币就是鸡,5元纸币就是5只脚的怪兔。

生:58名同学去划船,租了10条船,每条大船坐9人,每条小船坐5人。问大船要几条?小船要几条?

师:这是鸡兔同笼问题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10条船就是10个头,58名同学就是58条腿,大船相当于9条腿的怪兔,小船相当于5条腿的怪鸡。

师:在这个活动中,把生活中的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建立了联系,大家发挥了很强的想象力,甚至想象出了5条腿的怪兔,3条腿的怪鸡。说明大家头脑中的模型越来越清晰、完整。那么选择其中的一题进行解决吧。

再现模型

3.再现模型

师:能不能编编生活中鸡兔同笼问题呢?

生编在作业纸上,师展示。

闪光之处:

从取名――初建模型,到和历史名题建立联系――完善模型,最后编鸡兔同笼问题――再现模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其间,初建模型是“立”基本模型,完善模型环节则是“破”基本模型,建更完整的模型。“破与立”之间,模型更完善与深刻,使“建立模型,由点及面”这颗珍珠更熠熠生辉。

结束语: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44—01

所谓“先学”,就是先让学生自学探究,即引导学生依据学习内容,围绕目标,自学思考题,独立、认真地看书、操作、思考,从而对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所谓“后教”,就是学生合作探究,就相关疑难问题进行“兵教兵”,即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会的学生帮助不会的学生,思维快的学生帮助思维慢的学生,通过互动,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所谓“当堂训练”,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运用上课所获得的知识,解决类似的或更深一步的问题,也就是通过再实践,再探究,巩固、深化认识,形成能力。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每一步都是让学生去学,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自主性、任务驱动性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究,最终形成能力,全面提高素质。下面,我就“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布鲁纳认为:“创设情境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和认识需求,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动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沟通生活与书本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需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我先创设了数物体部件的教学情境,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出示“鸡兔同笼”的问题;最后,诱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鼓励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教师要结合学情、深挖教材,制订出科学有效的“自学指导”,供学生在课堂上带着目标自学新知;自学时,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归纳知识。当然,还要出示相关题目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导入新课后,我出示了数学课本80-81页“练一练”上的内容,并让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1.课本中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2.三种列表法有什么不同?3.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然后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用恰当的方法自学新知。此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体现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与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与最优化,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用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探索的“小舟”驶向理想的彼岸,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我指名后进生和中等生汇报算法,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再引导学生分析并讲清错误原因;学生汇报了列表法(逐一列表、跳跃列表、取中列表)和画图法后,我及时渗透函数、代数与假设等数学思想方法,运用课件演示并精讲了假设(算术)法和方程(代数)法,指导学生筛选出最优化的解决策略。

四、练习巩固知识

第4篇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就自己几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像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如果老师一进门就满脸怒气,势必让学生感到害怕,尤其是那些学困生,生怕回答不上老师问题而遭到责骂,让学生胆怯,影响教学效果。

二、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如在进行计算器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0.1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天,这时你告诉学生,3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计算器。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27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比如“鸡兔同笼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国外的“毕达哥拉斯算题”“丢番图和墓志铭”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在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多媒体教学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比如用动画形式导入,色彩鲜艳,画面生动,学生立马被吸引住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也能更形象地展示一些数学问题。比如在圆柱面积计算这一块,我们可以用课件立体展示转变过程,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乐趣。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跟所学知识有关的小游戏,适当放松,这样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要充分利用风趣和幽默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13只兔子,32只鸡”。

四、要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应用于课堂,但建立在平时。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必须首先爱其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就应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修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

第5篇

一、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实现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

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实际具备的相关知识、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资源的综合把握,及时作出判断,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并将此作为教学进一步开展的契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会在课堂中加以放大,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我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看书、最善于思考,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部一千五百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这里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原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你们能猜出鸡兔各有多少只吗?”出示这道题本想难倒学生,但意外发生了,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知道得数,即兔有12只,鸡有23只。”于是我问道:“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结果的?”“我是计算出来的。”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没有要求用计算方法求解,北师大教材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借助“鸡兔同笼”这道题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假设列表法,而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本身,所以这里不宜补充其他解法。因此我没有理会,而是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先出示数字小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课件出示题目:“鸡兔同笼,有20个头和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刚读完题目,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知道怎么做。我是用假设法求解的。先假设全是兔,20×4=80(条),每只兔比每只鸡多2条腿,所以鸡是(80-54)÷2=13(只),兔是20-13=7(只)。”这时我没有回避,而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生成的解法继续追问:“还可以怎么做?”另一生说:“也可假设全是鸡,即20×2=40(条)、54-40=14(条),所以兔有14÷(4-2)=7(只),鸡有20-7=13(只)。”“这两位同学的想法你们理解吗?理解的请举手。”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能理解用假设计算的方法,于是我追问:“你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继续思考,想出了列表法、画图法、方程法等。当课堂上出现意外时,教师不能搪塞过去,而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问一问学生的想法。这样教学有利于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知识经验的变化,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既能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素质。

二、找准学习的逻辑起点,实现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也是教材的逻辑起点,所以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熟悉教材。因此,教师不仅要弄清楚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相关,而且要详尽地了解自己所教年级、所教单元、所教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迁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新知识只有在认知系统中找到与之相联系的旧知识作为固定点,并在固定点的基础上促使新旧知识的作用,才能使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系统中而获得意义。”

例如,北师大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图形的面积(一)”,教材的编排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旨通过前面三个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分割与平移法”“转化法”“等积变形法”“数方格法”等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学会作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的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平行四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逻辑起点。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在学会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逻辑起点要高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但因前面两个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都安排了“数方格”的活动,所以梯形面积公式推导不再有“数方格”的活动了。有了前面获得数学的活动经验和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安排以下的数学活动:(1)猜: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能与什么条件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去验证?(2)忆: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3)想:能想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转化成的图形与梯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4)动手操作:学生经过想一想、试一试、拼一拼、剪一剪、做一做、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探究出多种方法。教师可及时追问学生:“还有其他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学生纷纷说道:“可以把梯形转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梯形转换成两个三角形。”“沿梯形一条腰的中点往下剪出一个三角形和五边形,然后旋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沿梯形上底一个角到一条腰的中点,剪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灵动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形象的材料和操作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完成知识的发现和获取的过程。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是学生灵性释放而生成的精彩。

三、抓住学生的思维盲点,实现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年龄、经验的限制或者惯性思维的影响,对概念的认知往往表现出孤立、肤浅的特征,这就是思维盲点。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盲点,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探索出其中的数学规律。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学生在经历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等数学活动后,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我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将一个三角形沿高对折后问:“如果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想一想,其中一个小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1:“90°。”生2:“180°。”同意生1观点的学生不在少数,于是我追问生1:“你的理由是什么?”回答:“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两部分,所以三角形内角和的一半是180°÷2=90°。”我继续追问:“是不是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90°?请你们再用撕一撕或折一折的方法验证一下。”学生再次动手操作,证明生2的想法是正确的。这时,我又提出问题:“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你们认为这时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应该是多少度?”学生若有所思后答:“180°。”“那四边形、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纷纷回答道:“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的内角和是2个180°。”“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正六边形的内角和是4个180°。”……最后,学生发现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之间的规律:n边形的内角和=(n-2)×180°。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我并没有直接判定孰是孰非,而是延迟评价,运用追问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自纠其错。这样教学,使学生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第6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活动经验

一、优化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活动是经验的源泉,没有亲历的实践活动就谈不上经验的积累。就如我们平时学游泳、骑自行车一样,没有亲身体验,只是看了别人示范、讲解是学不会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必须让学生经历“做”的过程,如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数一数等数学活动,并在操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发现感性经验背后的数学问题,这样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促进思维经验的积累。

以《圆的认识》为例,可以安排以下操作活动:(1)画圆: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规,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2)剪圆:学生一边剪一边体会,它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发现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不好剪。(3)折圆:通过折圆让学生知道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在同一个圆内,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还发现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这个过程,学生费时不多,但是亲自动手试一试的操作活动让他们获得了对圆的特征的直观感受。尽管类似于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活动经验要在每节课上反复做的过程中去积累。一两次这样的活动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二、优化观察过程,让学生在“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爱好,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发展智力。

通过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使其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发展智力,获得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经验和方法,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优化思考过程,让学生在“思”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经历或参与了数学活动,并不是就能获得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老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积累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要鼓励和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如果没有了反思,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

如,教学《鸡兔同笼》这一问题。

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鸡、兔各有几只呢?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草稿纸上。

(分组合作)3分钟,师巡视,参加讨论,调节并给予适当点评,找好典型。

实物投影展示:

1.猜想―列表法

师:请你说说/展示你的想法 数据少(简单报) 数据完整

(展示)

(1)预设不完整――你是怎么想的?(猜)

大家看看他猜得对吗?(数量关系:兔腿+鸡腿=总腿数)(简单板书:×4;×2)

一下就猜中了吗?在思考的过程中还猜了哪些数据?

根据条件,还有哪几种可能?

(2)预设完整――请你说说你的想法,腿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数量关系,简单板书:×4;×2)还有别的可能吗?

根据题意,我们得出来结论就是――鸡有3只,兔有5只。

2.画图―假设法

假设全都是鸡。

师:××同学,是这样解的,先看看答案是否正确,根据数量关系验证。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让学生讲――

2×8=16(条) 8只鸡共长几条脚?

26-16=10(条) 表示什么?所有兔子少的腿。

4-2=2(条) 2表示什么?每只兔子少的腿。

10÷2=5(只) 兔 表示10条腿,每只鸡上添2条腿变成兔子。

8-5=3(只) 鸡 表示总数减兔数等于鸡数。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再次强调“10”“2”“10÷2”表示什么?

(边说算理,边画图)让个别学生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如果假设全是兔,那怎么解题呢?

(请学生用假设法尝试解决,不画图)请学生说算理――

既然可以设兔为x,当然也可以设鸡为x,如果假设鸡有x只,那么兔子有几只(8-x)?

相等关系是?怎么列方程?2x+4(8-x)=26

这种方法就是我们熟知的解方程,这个方程的解法下节课细说(简说)。

小结交流,归纳方法。

通过交流学习,我们有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诸多方法,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方法解这道题。

课件再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怎么都选择用假设法、方程法呢?

猜测、列表、画图的方法当数据较大时,有局限性;假设法和方程解就具有一般性,不管是数据较大时或数据较小时都可用到这两种方法。

综上所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四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有效的数学课堂学习,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又经历了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应用等过程,使学生的感官、思维、情感思想性以及综合应用等方面的经验得到积累,能够大大促进学生获得更为广泛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高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原生态课堂;简明有效;数学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过分表面化,教者对于教学形式的追求,往往多于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对于课堂气氛的追求,往往多于对课堂效果的考虑。这其实是走进了课改的误区,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只流于形的效仿,而无神的体悟,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数学教学的本质。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才是每个教师所要得到的效果,也是新课程理念所要达到的目标。怎样打造原生态的数学课堂,回归简明有效的数学教学本色,我认为可从三方面入手:①简约教学情境;②简洁教学活动;③简化教学手段。

一、打造生态课堂,简约教学情境

在课改中教师忽略了传统的复习引入环节,而改用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课改版的数学教材确实形式新颖,内容生活化、情趣化,这正是教材内容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实践中我们发现:教材上的每一个情境内容不一定切合所有学生群体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重组,让学习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不是煞费苦心地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设置“鸡兔同笼”情境引入教学,以“趣”引“思”,照样使学生处于兴奋和积极思维状态,很快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出答案。笔者再引导学生:你会不会更直观地列出方程呢?能直接用设两个未知数的方法来求解这个问题吗?如果设出两个未知数,需要有几个方程才能解出答案呢?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样,在讲数轴时,以温度计、杆秤作为铺垫;讲轴对称图形时,先出示蝴蝶、飞机等生活中的实例;讲不等式性质时,以天平为情境加以分析;讲直线性质时,出示工人钉木条的场景,让学生讨论在墙壁上钉住一根木条至少要几枚钉子。以简单朴实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解决了课题的过渡问题,很有情趣地自然引入新课。

二、打造生态课堂,简洁课堂活动

让课堂少一些花哨,让课堂教学回归常态,还数学教学以自然本色是我们理性的做法。成功的数学教学,应该抓住重点,向纵深研究,让学生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我曾听过一节课,为了说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老师先让学生在纸上随意地画两个点,再用线段、折线和曲线把这两点连接,然后安排活动,要求学生对这三条线量一量,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提问:三条线中哪一条最短?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线段”,然后板书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因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感到很满足,但我听后却在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为什么要学生去量,再小组讨论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呢?在一部分教师的思想中好像有课堂活动就是新课程教学,没有课堂活动就觉得心里不踏实,不管这个活动有没有必要,其实这是对新课程本质的误解。

数学活动应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所以“小组讨论”“动手操作”与“实践探究”不能是流于形式的过程,要看有没有必要。

三、打造生态课堂,简化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

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进程,要知道制作一个课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有的“豪华”的媒体手段虽然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了,但学生却把“课件”当做“电影”看了,从而削弱了数学课的主题内容。

有一次,我听公开课的时候,发现老师一直在使用PPT上课,而每一张PPT的左上角都有一个动画,并且一直在动,虽然这个老师费了许多精力做了这么多漂亮的PPT,但这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时不时地会去关注这个动画,这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上好一节数学课,不一定要用高科技的手段,也不需要花哨动作,有时候用简明、常规的教学手段就可以上出有“数学味”的课,这才是数学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

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数学教学的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简明有效的数学教学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

参考文献:

[1]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过分表面化,教者对于教学形式的追求,往往多于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对于课堂气氛的追求,往往多于对课堂效果的考虑。这其实是走进了课改的误区,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只流于形的效仿,而无神的体悟,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数学教学的本质。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才是每个教师所要得到的效果,也是新课程理念所要达到的目标。怎样打造原生态的数学课堂,回归简明有效的数学教学本色,我认为可从三方面入手:①简约教学情境;②简洁教学活动;③简化教学手段。

一、打造生态课堂,简约教学情境

在课改中教师忽略了传统的复习引入环节,而改用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课改版的数学教材确实形式新颖,内容生活化、情趣化,这正是教材内容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实践中我们发现:教材上的每一个情境内容不一定切合所有学生群体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重组,让学习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不是煞费苦心地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设置“鸡兔同笼”情境引入教学,以“趣”引“思”,照样使学生处于兴奋和积极思维状态,很快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出答案。笔者再引导学生:你会不会更直观地列出方程呢?能直接用设两个未知数的方法来求解这个问题吗?如果设出两个未知数,需要有几个方程才能解出答案呢?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样,在讲数轴时,以温度计、杆秤作为铺垫;讲轴对称图形时,先出示蝴蝶、飞机等生活中的实例;讲不等式性质时,以天平为情境加以分析;讲直线性质时,出示工人钉木条的场景,让学生讨论在墙壁上钉住一根木条至少要几枚钉子。以简单朴实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解决了课题的过渡问题,很有情趣地自然引入新课。

二、打造生态课堂,简洁课堂活动

让课堂少一些花哨,让课堂教学回归常态,还数学教学以自然本色是我们理性的做法。成功的数学教学,应该抓住重点,向纵深研究,让学生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我曾听过一节课,为了说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老师先让学生在纸上随意地画两个点,再用线段、折线和曲线把这两点连接,然后安排活动,要求学生对这三条线量一量,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提问:三条线中哪一条最短?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线段”,然后板书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因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感到很满足,但我听后却在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为什么要学生去量,再小组讨论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呢?在一部分教师的思想中好像有课堂活动就是新课程教学,没有课堂活动就觉得心里不踏实,不管这个活动有没有必要,其实这是对新课程本质的误解。

数学活动应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所以“小组讨论”“动手操作”与“实践探究”不能是流于形式的过程,要看有没有必要。

三、打造生态课堂,简化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

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进程,要知道制作一个课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有的“豪华”的媒体手段虽然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了,但学生却把“课件”当做“电影”看了,从而削弱了数学课的主题内容。

有一次,我听公开课的时候,发现老师一直在使用PPT上课,而每一张PPT的左上角都有一个动画,并且一直在动,虽然这个老师费了许多精力做了这么多漂亮的PPT,但这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时不时地会去关注这个动画,这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上好一节数学课,不一定要用高科技的手段,也不需要花哨动作,有时候用简明、常规的教学手段就可以上出有“数学味”的课,这才是数学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

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数学教学的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简明有效的数学教学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

参考文献:

[1]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过分表面化,教者对于教学形式的追求,往往多于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对于课堂气氛的追求,往往多于对课堂效果的考虑。这其实是走进了课改的误区,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只流于形的效仿,而无神的体悟,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数学教学的本质。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才是每个教师所要得到的效果,也是新课程理念所要达到的目标。怎样打造原生态的数学课堂,回归简明有效的数学教学本色,我认为可从三方面入手:①简约教学情境;②简洁教学活动;③简化教学手段。

一、打造生态课堂,简约教学情境

在课改中教师忽略了传统的复习引入环节,而改用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课改版的数学教材确实形式新颖,内容生活化、情趣化,这正是教材内容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实践中我们发现:教材上的每一个情境内容不一定切合所有学生群体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重组,让学习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不是煞费苦心地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设置“鸡兔同笼”情境引入教学,以“趣”引“思”,照样使学生处于兴奋和积极思维状态,很快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出答案。笔者再引导学生:你会不会更直观地列出方程呢?能直接用设两个未知数的方法来求解这个问题吗?如果设出两个未知数,需要有几个方程才能解出答案呢?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样,在讲数轴时,以温度计、杆秤作为铺垫;讲轴对称图形时,先出示蝴蝶、飞机等生活中的实例;讲不等式性质时,以天平为情境加以分析;讲直线性质时,出示工人钉木条的场景,让学生讨论在墙壁上钉住一根木条至少要几枚钉子。以简单朴实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解决了课题的过渡问题,很有情趣地自然引入新课。

二、打造生态课堂,简洁课堂活动

让课堂少一些花哨,让课堂教学回归常态,还数学教学以自然本色是我们理性的做法。成功的数学教学,应该抓住重点,向纵深研究,让学生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我曾听过一节课,为了说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老师先让学生在纸上随意地画两个点,再用线段、折线和曲线把这两点连接,然后安排活动,要求学生对这三条线量一量,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提问:三条线中哪一条最短?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线段”,然后板书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因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感到很满足,但我听后却在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为什么要学生去量,再小组讨论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呢?在一部分教师的思想中好像有课堂活动就是新课程教学,没有课堂活动就觉得心里不踏实,不管这个活动有没有必要,其实这是对新课程本质的误解。

数学活动应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所以“小组讨论”“动手操作”与“实践探究”不能是流于形式的过程,要看有没有必要。

三、打造生态课堂,简化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

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进程,要知道制作一个课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有的“豪华”的媒体手段虽然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了,但学生却把“课件”当做“电影”看了,从而削弱了数学课的主题内容。

有一次,我听公开课的时候,发现老师一直在使用PPT上课,而每一张PPT的左上角都有一个动画,并且一直在动,虽然这个老师费了许多精力做了这么多漂亮的PPT,但这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时不时地会去关注这个动画,这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上好一节数学课,不一定要用高科技的手段,也不需要花哨动作,有时候用简明、常规的教学手段就可以上出有“数学味”的课,这才是数学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

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数学教学的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简明有效的数学教学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

参考文献:

[1]任 炬.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化本源的回归[EB/OL].http://./xiaoshu/ShowArticle.asp?Article ID=

1054,2007-11-08.

[2]张奠宙.数学的明天[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城北中学)

[2]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城北中学)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教学

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改变以前的一堂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不但体现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课前的主动,还体现在课后的主动。在自主学习环节,由于初中生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思想方法等。教学案例:在教学七年级5.1.1相交线(1)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预习学案:

邻补角(定义):只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对顶角(定义):有一个公共 ,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邻补角、对顶角的数量关系:邻补角 ,对顶角 。

设置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心存疑问,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提高预习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在情境创设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情境创设的目的,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认识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将过去的要我(学生)学,变为我(学生)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现实性和可探究性。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推动学生的情感波澜,撞击学生的求知心灵,使学生“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的境界。 教学案例: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上册《平方》这个内容时,我通过课件展示了中国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8M)和中国第一高楼(广州电视塔600M)),学生们正在为此赞叹之时,我拿出一张纸,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老师:“同学们,这是一张薄薄的纸,你知道这张纸的厚度吗?”学生面面相觑,满 脸的迷惑。老师:“我告诉你们,这张纸,厚度就有区区的0.086mm左右。”学生反应:“哗!就这一点呀!”老师:“你能把这张纸折叠几次呢?”学生不假思索:“10次,”有的学生抢着说:“20次,我一定可以折20次.”,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甚至拿出了纸来尝试折叠,但折叠了六七次后就做不下去了。老师:“假如你真能把这张纸折叠32次,你知道它的高度有多少吗?你能算出它的高度吗?”有的学生马上猜测:“有1 米高,”,有的说:“有5 米高.”-------我在黑板写上0.086×232 mm,“这就是它的高度,”,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刚才都看了世界第一高峰,都看了中国第一高楼,你们都在为它们的高度叹为观止,可实际上,刚才那张纸折叠32次以后,高度约是中国第一高楼的600倍,约是珠穆朗玛峰的45倍 .当你学了平方这一章的内容以后,你就知道了其中的奥妙,也知道了积少成多的人生哲理.”

三、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便有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机会和时间尽可能多的让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发表见解、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达到了优势互补。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学案例: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用性.我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为了鼓励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在课堂上,我让各组来充分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通过合作探究和课堂展示,学生发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充分体验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激情。

四、在数学课堂活动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初中生喜欢动手操作,课堂上的数学活动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再现数学发现过程。数学活动实验,能够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精神。教师应通过课堂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从而解决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五、在拓展反思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第9篇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更加成熟,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到了课堂,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它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可以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方便、快捷、直观、动感地展示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不过,在肯定其优越性和先进性的同时,有必要对当前多媒体在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做些反思和探索,结合多年来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下面谈谈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时的几点体会:

一、多媒体的教学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传统教学中黑板的重要作用

比如在教学几何题的推理论证过程、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等需要重点强调的推导、演算过程时,如果事先做成课件,课堂上只让学生浏览一下,其效果远远比不上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板演的效果好.又如几何中的一些作图题,运用多媒体课件即使有动态作图演示,也比不上在黑板上逐步演示、适时强调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因为板书能长时间保留教学痕迹,供学生适时回顾,用幻灯片的话,虽然可以回放,但难以保证停留恰当的时间让学生记忆,另外在黑板上逐步的板演加上老师的适时点评还能更好地体现知识的运用过程,所以重要例题的解题过程应该在黑板上逐步地详细的板演出来,才便于学生反复地思考,体会知识点的运用,更利于学生模仿着书写解题的过程,养成良好地书写习惯,以改变现在许多学生在做数学问题时,想到了却不会表达,甚至写不出来的尴尬.而数学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则可以体现在一节课的导入部分、情境材料的展示及图形性质的探究、图形变式等等.精彩的开篇将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这将大大刺激学生的听课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在新课导入时下功夫.另外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材料可以大大的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还可以通过丰富、形象、生动的材料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

二、数学课件制作时内容应该精简

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它可以给学生以多个感官的刺激,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它不能代替课堂中的所有教学活动.现在从网上下载数学课件时,经常可以看见一节课就做了近三十张的幻灯片,而且大多数幻灯片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试想学生要看清楚一张幻灯片上的内容,起码需要近1分钟,这样学生看完所有的幻灯片就花去了二十几近三十分钟,那学生思考、练习、演算的时间就很少了,这与数学课堂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数学的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练习.更何况长时间的观看视频,定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还怎么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呢.所以,制作数学课件时,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要准确把握,挑选一些最关键的要点、难点制作成课件就行了,而不是要求面面俱到.

三、数学课件的内容应避开不确定性,尤其是一些问题的解答过程,不应该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

记得在一次数学赛教课上,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的鸡兔同笼问题,当时上课的老师是“设笼中的鸡有x只”,还把解答过程制作在一张幻灯片上,可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被提问的学生却用了与老师不同的未知数设法,“设笼中的兔有x只”, 不同的未知数设法所列的方程也就不同了,算出的x的值也不同了,学生在电子展示台上演示了自己的解答过程后,老师就问还有不同的设法吗?其他学生说还可以“设笼中的鸡有x只”,老师说对的,就像我所做了一样,然后快速地点了一下鼠标,让自己所做的那张幻灯片一闪而过.如此地处理,试问这张幻灯片的制作还有意义吗?形同虚设,既费力又费时,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像这些具有不确定性的内容最好不要制成课件,可以通过电子展示台让学生展示他们不同的解题方法,比起只让学生浏览一下幻灯片的效果会更佳.

四、数学课件的页面应该简洁,主题鲜明

制作课件的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页面应突出数学教学内容的主题,尽量少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和图案,在使用的色彩方面也应简洁些,以免犯喧宾夺主之嫌,不然会让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不去关注教学中的数学问题,而去关注绚丽的色彩和动画,从而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另外每个页面上制作的内容不要太多,选用的字体尽可能的大些,色彩分明,让学生能看得清楚.如右图这张关于“鉴别两个角是不是对顶角”的幻灯片,图的旁边配了一百来个字的说明,学生要看清楚这些说明就很费时了,还要从一百来个字中找出知识要点,不更要花时间吗?如果把以上的文字换成下边这样简洁明了的文字,再结合图形做一些口头说明,这样设计岂不更简洁些,主题更突出些.

(下转第45页)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多媒体;课件

一、多媒体课件使用不当会产生负面效应

多媒体课件只是作为辅助教学之用,用之不当会产生负面效应。近几年,笔者经常深入课堂,发现如下问题:

1.课件演示频率过高

有些教师唯恐教学内容单薄,从网络、课件库等地方获取课件信息,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纳入课件,哪一个也舍不得扔掉,并一一展示给学生。

2.课堂教学被“课件”牵着走

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新奇、追求花哨,只为迎合学生的口味,甚至为了点缀画面插上与授课内容毫不相干的图片。人性化的师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

3.课件的程序化左右了课堂

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及一些问题早已安排好,教学时,教师只要按准备好的流程操作鼠标来完成每一步教学,学生也不得不跟着课件指示的思路走。这样,教师的主导就变成了课件的主宰,课堂成了课件演示的载体。

这样做,虽说课堂内容饱满了,学生注意力集中了,但是眼花缭乱的画面背后,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需要一定时间,这样大量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就成了始终仰着脖子看热闹的观众。

二、多媒体课件使用应合理恰当

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在如下情况下使用多媒体课件:

1.激发学生兴趣时

多媒体课件能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教师想要营造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将学生尽快带入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开篇“准备课”中,主题图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计数资源,提供的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让学生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那么,这里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从主题图中抽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和物的精美的图片,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中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一一对应的点数的方法也有了了解与掌握。

2.突破教学难点时

小学数学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每册教材单独设置“数学广角”单元,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这些内容思维含量高,难度大,对小学生来讲,利用影像直观等手段会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到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如,“鸡兔同笼”的教学,可按教材内容设计鸡和兔各若干只,并放在一个笼子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林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促进学生思维实现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使学生在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的同时,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也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突出教学重点时

教学重点是否能突出是一堂数学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4.教学容量不足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教师插入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它不仅可以增加教材的内涵,也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这样能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课堂上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课外阅读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面就扩大了。

如,一年级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介绍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知识,还向学生展示古埃及的象形数字,使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育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植入数学文化,不仅会增加课的浓度,同时使课堂增加了浓浓的数学味。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件 小学数学 整合 年级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60-02

现代信息技术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运动变化的易控性和模拟性,色彩鲜艳的启发性,因此发挥着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实践中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失败的教训。如何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作者认为从教育的规律出发,依据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功效。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对不同年级的数学课程如何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做一探讨。

一、小学不同年级数学课堂学习心理的差异

要合理整合,首先要了解学生。就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其学习心理主要有以下差异。

1.意识和注意的差异。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无意意识相当成熟。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给定目的。在注意进程中也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断地提醒和关照。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从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也已经开始更多的依靠有意注意。已能逐步自行确定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组织自己的注意。

2.认知过程的差异。

(1)思维的差异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来解决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逐步增强,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记忆的差异

记忆的目的:记忆处于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的过渡中,过渡阶段是四年级。

记忆的方法:处于以机械记忆为主向以意义记忆为主的过渡阶段。过渡年级是四年级。

记忆的水平: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3.小学生个性的差异。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

正是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时,针对不同年级在课件的制作,课件出示的策略也大不相同。

二、小学不同年级数学课堂课件的制作差异

1.课件界面制作的差异。

在画面简洁,重点突出,搭配合理,界面友好。易于操作等课件界面制作基本原则之下。高低年级还是各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而言低年级课件界面设计难度更大。

(1)界面对具体形象要求不同。

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课件展示的也应以具体形象为主。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数学知识。如:直接展示正方形,对比先展示正方形手帕再出现正方形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而做给高年级学生的课件,具体形象相对只是依托,不必精雕细刻。课件要更加突出数学特点。如:鸡兔同笼问题中,出现的鸡兔图案并不需要多么精美。更需要的是突出鸡有一头两脚,兔有一头四脚。

(2)突出重点要求不同。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重点不突出,他们就容易分散注意力,在必要时需要通过图案、颜色、声音等方面的强烈刺激来唤起他们的注意。画面上的小精灵说道“小朋友们注意这里”显然比“小朋友们注意这里”这几个字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有吸引力。

相对而言高年级课件界面设计自由度较大。但也要遵循好基本原则。

2.课件内容制作的差异。

对小学生而言课件,内容贴近生活。信息量少而精是不变的原则。但高低年级还是各有自己的特点。

(1)高低年级课件内容编排不同。

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因他们的有意注意以及有意记忆的不成熟,这就要求在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在课件中对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反复提示或反复出示。与之相反,因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及有意记忆相对成熟,所以课件内容编排可以更多使用简单的线性排列。

(2)高低年级课件内容侧重点不同。

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使用课件的主要目的是:①出示生活场景,帮助构建数学情景。②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抽象简单的数学概念。这就使得低年级学生使用的课件侧重贴近生活。以帮助学生唤起其已有的生活经验。而高年级学生使用的课件,虽然也有前面相同的作用,但它更侧重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可以根据需要从知识或概念出发。如在学习行程问题的课堂上使用的课件。车的形象的具体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理解速度和的概念。

(3)高低年级课件的交互方式不同。

课件的好坏都最终表现在与学生的交互中。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交互方式要多样化。及时地表扬、热烈的掌声、精美的图案都能做到既吸引他们的注意又激发他们的兴趣。可拖动的图案、数字也能帮助我们做到寓教于乐。而随着个性的成熟,这些交互方式对高年级学生虽有一时之效,但用多了就让他们觉得幼稚。他们更关注学习成功本身带来的喜悦。这就要求课件能及时有效地反馈答案。

3.课件出示策略的差异。

课件制作的好坏固然重要。同时如何合理使用课件。也是课堂上能否发挥课件最大功效的重要条件。

(1)高低年级课件的出示时间不同。

由于低年级学生使用课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出示生活场景,帮助构建数学情景,以帮助学生唤起其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低年级的课堂一上课就出示课件,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而高年级课堂使用的课件,因其更侧重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所以其一般在讲授重难点的时候出现。

(2)高低年级课件的出示方式不同。

与出示时间相适应,高低年级课件的出示方式也不相同。低年级课件因一上课就出示,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高年级课件的出示,一般都在设疑之后。给学生柳暗花明的感觉。

总之,我们必须掌握好教育的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第12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唯有消除学生的抵制心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喜欢动画色彩、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所以根据其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实际效果。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使数学的学习更加接近学生的兴趣特点。例如,在讲授《圆的面积》的这一章节时,要是用手工将圆形纸板进行分割为等面积的类三角形,再向学生展示,这个过程会费时费力,而且学生又不大能看明白。因此,我选择在课堂上登陆教学资源网站,将圆分割为细小类三角形的视频调出来给学生观看,这样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圆的组成及分隔。这时,我再趁热打铁和他们讲解圆的面积的计算原理,他们也会更加乐于接受了。

(二)增强了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学技术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结合,可以使单一乏味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化。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技术,可以丰富知识的展现,使课堂内容更加多彩有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堂之外的学习空间,辅助了课堂教学。信息化的时代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交流的环境,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现代的网络教学,它脱离了传统教育的面对面模式,通过虚拟的网络课堂,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学习,简化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便捷了学生探究学习

学生课上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而课后的巩固需要自觉性。课堂内教育的知识往往是有局限性的,课外遇到问题,没有教师指导会使学生心灰意冷,厌倦学习。而如今,便捷的网络信息途径,给学生在课下提供了“问”和“答”的机会,减少了问题的积累,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比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时,课堂短短的40分钟,若想要学生全部理解并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那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所以,我会在课前和课后都把相关类型的题目放到班级讨论组上去,并且自己亲自抽时间上去监督和回答学生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五)扩充了教师的课前准备,辅助了课堂教学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是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料的来源。网络信息化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背景资料和图文解说。网络提供课程分享,为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教师通过相关课程的信息交流,能够丰富自己的课前教学设计,为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例如,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添加教学的背景故事,介绍数学家的奇闻异事,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板书为主,短暂的课堂时间限制了教师的板书。而且针对注意力发散的小学生,让他们时刻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是需要教师时刻提醒的。因此,教师就需要用到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让教师提前准备部分板书内容,将教学内容以信息技术的课件呈现,能够让教师时刻了解学生的状况,也节省了课堂时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加以“声音”“图片”“色彩”等,丰富了小学生的视觉效果。比如,在课堂上加入小学生喜欢的动画元素,这是在信息技术技术下才能实现的,是教师完善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