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乡的古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把握诗人思乡怀人的情感,加深了解诗人情感的思路
在把握诗人的情感之前,我们首先明白这类诗歌的分类,它们可以分为(1)羁旅愁思,如,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如,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鉴赏示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的情感思路是:这是一首七绝诗词。凉秋夜半,霜气迫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使船上的旅客不禁引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传来叩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幽寂清凉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独凄凉的感受和萦绕心头的缕缕乡愁。
又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斗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的情感思路: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罹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物,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诗人怀乡之恋情。
二、鉴赏思乡怀人诗词中的意象,了解诗人心中的各种情感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就是我们常说的寄托意义。只要看到甲的形象,就会联想到乙的寄托意义,甲乙两者是联在一起的。譬如:松柏寄托坚强,月亮寄托相思,杨柳寄托惜别,秋风寄托悲凉,春风寄托喜悦,荷花寄托高洁,寄托归隐等等。诗人借助这些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一)掌握抓意象的特点。例,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对于这首诗,自先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析,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要点,“次”:驻扎,停泊。“客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乡,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一首散曲小令,曲牌名为“天净沙”,题目是“秋思”。这是抒发天涯旅人的代表作。这首小令共描绘了三幅画面,且这三幅画面均由一组名词短语构成,特色十分明显,第一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感觉是灰暗、苍凉,孤寂、萧瑟。第二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第三组画面: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让人觉得冷清、凄凉、路途遥遥。这又都围绕着一个“愁”字。第一组从正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二组从反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三组直接点出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
(二)抓意象的特殊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特有的内涵入手。例如,对月思亲而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下是诗中常见的意象。1.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2.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以芭蕉为闷悱。3.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这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4.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斑马鸣”。从以上描述的意象中,反映出诗人的各种情感。
三、鉴赏思乡怀人诗句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诗词的艺术水平
我们阅读古诗词,要了解诗人,例如(1)以景衬情。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民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例(2)即事写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一首《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恰当,形成情境交融,十分确切生动。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增强小学古诗词教学效果,应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探析了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四步六读”法,与诸位同行人共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四步六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古诗词,对于提升人文修养,增强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品质,还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情景,激兴趣
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小学古诗词课的第一步,只有在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喜欢上古诗词,才会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多媒体设备具有强大的形、色、光、画功能,形象直观,一目了然,非常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间渗透古诗词知识。
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我先在课件上出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回乡偶书》这三首古诗,然后配上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将学生带入思乡之境。这样就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更有助于学生感受作者思乡的情绪。
二、读诗词,明诗意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之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初步了解古诗
课前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古诗内容,整理作者信息,掌握诗歌创作背景,从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预习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独特感悟,这有助于他们接受情感熏陶。
(二)听读感悟古诗
正式上课之前,利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时间,为学生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视频,让学生从形象生动、感情饱满的诗歌朗诵视频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加强对古诗词朦胧美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个性化阅读体验。
(三)朗读交流古诗
听完别人的诗词朗诵之后,学生还要自己尝试朗读,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鉴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是只言片语,较多表现为一些零碎片段。为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理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同桌、小组间进行交流。通过“头脑风暴”,各种新奇想法不断碰撞,每个人都能自由发表个性化看法,不仅大大加深了理解,同时有助于触发新体验。
(四)细读体会古诗
古诗词具有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的特征,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应当坚持诵读为本,让学生多读、细读、反复读,从而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诵读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朗朗出声,也可以低唱慢吟。但无论是哪一种诵读方式,都要读得清晰、读得准确、读得有节奏、读得有感情。
(五)品读理解古诗
古诗词不是无情物,学生吟诵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创设情境,让他们在特定情境中加深感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增强对诗词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吟诵《村居》等立意明快的古诗词,可以配上轻松活泼的音乐;吟诵《泊船瓜洲》等反映离愁别绪的古诗词,可以配上哀怨低沉的音乐;吟诵《山行》等描述风光无限的古诗词,可以配上景色图片。
(六)综合记忆古诗
“背诵难,难于上青天”,背诵古诗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古诗,就是因为厌恶机械单调的背诵。为了增强背诵的趣味性,教师应当采取灵活富于变化的记忆形式,例如,采取小组赛、男女组赛、限时赛、接龙赛、问答赛、听记赛等,抑或是根据古诗内容,分时令组、离愁组、写景组、写山组、写水组等进行背诵。这种综合记忆方式,一则使学生储备了大量的古诗词素材,实现了量的积累;二则提升了背诵效果,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p意境,强记忆
意境美是古诗词鉴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每回忆起一首诗,学生脑海中都能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那么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就顺利达成了。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四、重拓展,增知识
量的积累方能引起质的飞跃,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古诗仍然比较少,难以实现质的飞跃。结束课堂教学并不意味这首古诗教学就此打住,教师应当以点带面,以诗带诗,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古诗上,拓展古诗词课外知识,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古诗。
例如《泊船瓜洲》教学结束,拓展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忘,不知秋思落谁家。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大语文教师应当持续加强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尽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导入新知,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参考文献: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孤舟”联结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2012年江西卷)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2分)表达的情感:这首词抒发了暮春伤别之愁,也抒发了久别怀人之情。(2分)
【考点精析】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查的项目。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文体;鉴赏古诗词,须通过“意象”这一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那么,在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到底从哪里下手能最接近诗人在诗词中营造的意境呢?答案是“意象”。意象,正是我们“破译”古诗词的“密码”。
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古典诗词中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形象。因此,我们不能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领会由意象所形成的画面,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方法指引】
如何正确解答这类和意象直接相关的考题?
一、要明白分析意象类题或与意象有关的题在高考中是如何设问的。
常式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第二种题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二、注意积累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我们熟记一些常用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在备考指导中,将意象联系诗歌题材分门别类,如“离别类”“思乡类”“爱情类”“悲情类”“战争类”“品格类”等意象。因篇幅所限,这里不一一举例。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①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①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之情。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古典诗词在中学课本中占有很大比例,古诗词的教学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一环。中学生处在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对古代文化了解得也不是太多太深,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索解”的问题;特别是某些内涵深刻、诗(词)义朦胧的诗词,更是感到无法理解。针对中学生的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帮助他们解决。这样,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步入古典诗词的天地。
从总体上看,古典诗词是一种意思含蓄的文学表现形式,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表现在字面上,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是通过诗词中意象(有特定含义的事物)的串接来表达,有的通过营造一种气氛或是创造某种意境让读者感受其中的情感。针对不同的情感表现方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下面试谈三种行之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法。
一、意象归纳法。意象在古诗词中是运用相当普遍,它是指文学作品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而且这种客观物象因经过反复运用而具有了某种特定意义。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就常常寄寓着作者高洁的情怀;“月”往往与思乡怀人有关;“流水”往往寄寓着某种哲理或某种愁思;“白(浮)云”则常寓有羁旅漂泊之感……这些意象出现在诗词中,就往往成为作者情感的载体。如"月"意象,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明月为载体,娓娓诉说心中的思乡之情;《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以明月表达了塞外征人的思乡之情;此外《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月”也寄寓着戌边征人思乡的含义。用“明月”表达怀人的如李白的《闻王晶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意象,表达了李白对贬谪“夜郎”的友人王昌龄的深切怀念;李白《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用明月沉碧海表达对日本友人晁衡的沉痛哀悼;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通篇贯穿着“月”意象,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亲人的怀念(题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但这并不是说古诗中所有的“明月”都含有这两种含义,也就是说,意象也只具有一般性的含义指向,而不是全部。
这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会反复出现。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注意多加归纳综合,让学生领悟意象特定的文化意义,也便于学生在不同的篇章中理解意象在诗词中的特定含义和作用。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流水”这个意象,我们古诗词中也有不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把流水滔滔东奔比作时光之匆匆流逝,一去不返,因此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启发人们珍惜时光;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以流水喻愁思。这些意象的大致含义相同,但在不同的篇章中的具体含义是有差别的,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区别理解。如上述“流水”意象所喻之“愁”就不同:李煜的“愁”是亡国之愁,李白的“愁”是报国无路的愁,李清照的“愁”是相思闲愁。
二、情景创设法。通过意象固然可以领悟诗歌的一般性含义,但如果能同时采取其他教学手段,那就更容易使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及其美学价值。其中常用的也是有效的手段是情景教学。情景教学看似容易,但实际操作也颇有难度。
配音教学。配音教学是情景教学法的一种,它要求选配的乐曲要符合诗词的内容、情调和节奏,要能够为学习营造一种氛围。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今人谱的乐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在舒缓轻柔的音乐中去体味苏轼对胞弟真挚怀念的感情,及其高洁孤独的情怀。在学习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时,可播放《十里埋伏》,这首曲子情调高昂、节奏快疾,和辛弃疾梦中的“沙场秋点兵”的豪情相吻合,同时又能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而“可怜白发生”的悲愤之情。又如学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时,播放《春江花月夜》的MTV,首先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再从画面的美妙深沉的感官印象中体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种种思考;然后配合音乐朗读课文,细细领悟这首诗的美妙意境和深刻哲理。需要强调的是,选播的乐曲或MTV一定要与所学诗词的情调意境相契合,不能随便用一首曲子代替,否则也就起不到辅助的作用。
配画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画”,一是指教师为上课准备的幻灯画,一是指教师上课时为描述诗意即兴的“速描”,一是指课本上现成的插图。这三种“画”在课堂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如学柳宗元《江雪》,可制作幻灯片:在白茫茫的一片天地中突出一黑点――孤舟渔翁,通过这种白与黑、大与小的充分对比,让学生理解柳宗元孤独不屈的形象;王维《使至塞上》则可以选用一幅大漠风光的图画来帮助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景象;学习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对于“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的方位及诗人意指的行动路线,可在黑板上给予描述出来,以加深理解杜甫当时的高兴心情。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运用图画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比教学法。古诗词的对比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所谓对比教学,一是指同一诗人不同类型诗词的对比,二是指不同诗人诗词的对比。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比较准确地把握诗词风格和各诗人的特点。王维和孟浩然都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但二人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是有差别的。因此,我们在学孟浩然《过故人庄》时,就可拿王维《鹿柴》或《鸟鸣涧》来比较。可以看出,孟诗主“淡泊”,王诗主“幽静”,二人的特点很快就分辨出来了;又如对辛弃疾的学习,历来把他视为豪放词人,但是,他除了悲壮雄浑的词外,还有不少清新隽永的词作。要把握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词,就有必要拿他具体的词作来比较。他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是典型的“悲壮词”(题注: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我们可以拿他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和《清平乐》(茅檐低小)二首来作比较,能够看出,后两首的风格与前首明显不同,是典型的清新活泼的作品。这样,我们对于辛弃疾这个词人的不同风格就能够准确全面地掌握了。教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意选取代表性的诗词进行比较。如果所选的诗词缺乏代表性,不仅达不到目的,还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适得其反。
古诗词教学虽然是一个传统的教学研究课题,但由于古诗词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很难找到一条“一劳永逸”的教学方法,也难以找到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手段。因此,不断探讨古诗词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成了我们不变的课题之一。上述种种,只是本人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一点心得而已,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来引导中学生进入深邃瑰丽的古典诗词世界。
一、忧国情怀
为什么不称之为“爱国情怀”?我以为,“忧国”和“爱国”虽然有联系,但也是有区别的。“爱国”即热爱自己的国家,一般是道德概念,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忧国”即可理解为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一般是情感概念,一个忧国的人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古诗词基本都是为表达诗人各种情感而作的,在我们初中所选的古诗中,自然不乏这样具有“忧国情怀”的作品,我们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作简单阐述: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加上“安史之乱”的影响,他的诗歌创作思想也达到了“忧国忧民”的顶峰。杜甫晚年的生活是凄惨潦倒的,好不容易于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大风暴雨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抒发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诗歌开头以一系列的动态场面写秋风吹破茅屋的场景,后面写群童在大风里“趁火打劫”,捡拾茅草,诗人发出无奈的感叹,从一方面表明了诗人以及百姓的穷困程度,也从另一方面奠定了他“忧国忧民”的基础。“俄顷风定云墨色”以下八句,写“屋漏兼遭连夜雨”的悲苦之况。最末一段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及以下数句,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博襟和崇高理想,也将他的“忧国情怀”推向极致。
像这样具有“忧国情怀”的作品,在初中所选诗词里还有不少,比如同是杜甫所作的《石壕吏》(八上)、《春望》(八上)、《羌村三首(之三)》(九下)、《登楼》(九下),杜牧的《泊秦淮》(七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八下),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八下)和《山坡羊・骊山怀古》(九上)等,我们认为,在这些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渗透给学生以“忧国情怀”,是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的。
二、思乡情怀
由于科学水平的制约和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古人特别是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油然而生、发自内心而又感人肺腑的,对于离乡背井的诗人来说,在思乡之情溢满心头的时候,把这种对故土的思念寄托在诗歌上,也许是一种最好的归宿。我们以八下课本中范仲淹的《苏幕遮》为例,简要评述。
这首词以景起兴,情景交融,“碧云天,黄叶地”二句,高低相就,广阔无垠,展现了无限广阔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天接水”,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了时间是秋季的薄暮时分(古人思乡经常在秋季)。“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由眼中实景转为心中虚想,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
“黯乡魂,追旅思”,直接写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排解乡愁。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乡思,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无济于事,最终只能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像这样集思乡之大成的词作是少有的,在具体的古诗词教学当中,我们应当重点讲解诗词中的“思乡情怀”,并从字词上细细品味诗人的细腻情感。这种“思乡情怀”是古人富有而且独特的,初中教材所选的古诗词中也还有很多这类的作品,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七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七上),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七下),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八上),崔颢的《黄鹤楼》(八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九上),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九下)等,这些古诗词都是表现“思乡情怀”的经典作品。
三、旷达情怀
何为“旷达情怀”?简单地说,就是面对挫折、不如意时所表现出来的心胸开阔、乐观的精神,恰好这种精神又是我们在人文素养中所要提倡并且着重培养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诗人(士人)大多经历曲折,人生道路多有不顺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诗人如果能通过诗作,寄托自己旷达乐观的情怀,我们认为是难能可贵的,这种人文情怀是值得我们向学生渗透的。苏轼的《水调歌头》(八下)就富含这种“旷达情怀”,因而成为千古绝唱,我们不妨品一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流露出了离愁别绪。
接着,诗人话锋一转,道出了心中的“旷达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共赏一轮明月,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水调歌头》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和对人生独到深刻的认识,让我们感到非同一般。像这样表现“旷达情怀”的诗词,初中所选诗作还有曹操的《龟虽寿》(七上),刘禹锡的《秋词》(八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下),苏轼的《浣溪沙》(八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等。我们认为,“旷达情怀”是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要素之一,在细吞慢嚼的基础上,把这种人文情怀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
四、思恋情怀
“思恋情怀”在初中所选古诗词中并不多见,但这种情感却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初中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在渗透这种情怀时,我们应当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着重从纯美感情上作赏析、品味,让学生用心感悟,体会纯情,发现人文情怀中人性的光辉点。所选《〈诗经〉两首》(九下)无疑是“思恋情怀”的代表作品。我们以《关雎》为例,作一些品析。
《关雎》中对情爱的表达和追求开创了中国爱情诗歌创作的先河,此诗语言真切、意蕴婉转、感情细腻,读后让人遐思无穷。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物起兴,直往直来,一语破阵,指出好女子就应该是君子的正常追求,成为君子的好配偶,成为至今的绝唱。第二章用了一个鲜明的比喻,说追求女子啊,就像在船的两边捞取荇菜一样,好的女子啊,做梦都想追求,“求之不得”,以至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思来想去,可见确是真情流露,以至于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
《关雎》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称得上“乐而不,哀而不伤”的境界了。
除了《关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七上)和《无题》(八下),温庭筠的《望江南》,还有《诗经》里面的《蒹葭》(九下),这些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纯美的情爱追求和“思恋情怀”,我们认为,这种情怀也是人文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应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其特点制定合理的讲解方式与教学策略,使晦涩难懂的诗词教学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在提高高中生学习诗词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其主动探宄、主动思考的能力,让高中生将古诗词学习作为高中阶段难能可贵的回忆。
1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只要有兴趣,就会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要从高中生的兴趣出发,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具体的诗词和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从而爱上古诗词。我们不能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接受的都是处在时代最前沿的新潮事物,高中生早已对古代文人骚客的低吟浅唱丧失了趣味。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把先贤名句和时展潮流相结合,赋予古诗词时代的气息充分展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讲解古诗词中男子对女子爱慕的诗句,让学生品味和现代社会男子爱慕女子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表达了君子对窈窕女子的爱慕之心,从而使感情更加细腻,娓娓道来。同时高中生又处在成熟阶段,情感活跃却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为此教师可以以《氓》为例讲解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故事。这是一首典型的受封建礼教迫害导致女子婚姻悲剧的四言古体诗,教师可以对这首诗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爱情的话题,从而增加诗词教学的兴趣。因为感情二字是高中生活中相对比较敏感的词,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是高中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懵懂的心态从而会对感情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活动渗透有关感情方面的教导,从而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避免学生走入歧途,影响学业。语文教师把感情问题穿插到诗词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欣赏诗词文化的魅力,还有利于纠正高中生的感情观,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诗词风采的平台,让一些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同学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借助这种方式也为其他同学学习知识开通了渠道。近几年的高考题型中考查的多是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背诵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效率,也推动高中诗词教学的进程。
2营造利于诗词教学的良好氛围
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描写的诗词背景、所写的故事情节都不是三言两语或者短短几行字就能概括的,它所描绘的具体画面也是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的接受和理解的。学生通过一字一字的读、背诵不但不会有很高的学习效率,长此下去学生无法进入诗词描绘的具体意境,从而降低学习诗词的兴趣,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具体的诗词氛围,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氛围,从而变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例如,在俞桂《送人到松江》中“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雨细雨过松江。”全诗的第一句主要描写了萧瑟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并且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和地点。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为学生播放具体的诗句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画面可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古诗氛围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具体含义。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营造古诗氛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等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中教师可以借助古色古调的《思乡曲》渲染具体的氛围,在《思乡曲》中如泣如诉的箫声可以充分表达离家游子渴望回归家中的那种思乡之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展现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的语言风格,显现诗词教学课堂的不同,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选择用更加具有诗意抒情的语言或者是华丽壮美的词汇来描绘诗词中的具体意境,从而为诗词教学课堂奠定具体的基调。例如,在《村行》的颈联中教师可以借助照片对学生们说:“同学们看啊,在这张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棠梨叶已经纷纷的飘落,呈现胭脂的颜色,如雪的荞麦花开慢山野,细细感受,仿佛可以闻到淡淡的花香。这让我想到《村行》中的诗句‘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首先为学生营造具体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学生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提升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举办小型的诗词朗诵会,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和朗诵后的互相评点,带动学生欣赏诗词的热情,从而让高中生通过诗词鉴赏活动调动自身潜在的“诗人”情怀,并且主动尝试着自己写诗词。在学习诗歌《泥土》中就有关于仿照《泥土》创作一首诗的课后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具体的诗词欣赏活动让学生尝试着写,用发现的眼光发现生活中平常事物蕴含的大道理,写出普通但是却不平凡的诗词,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举办小型的辩论赛,让学生结成两组对某一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主题辩论,从中总结归纳出该诗中诗人表达的具体思想感情和次要的思想感情,借此活动提升自身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古诗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细细斟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需要以时展作为教学的大背景,结合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并从调动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出发,营造良好的诗词教学氛围,举办诗词鉴赏活动提高高中诗词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古诗词 阅读 写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73-02
古诗词是我国特有的文体,优美婉转、纵横多姿的古诗词也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积淀了几千年文明的、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中国古典诗词对于提升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加强初中生的语文功底,提高初中生的审美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据调查了解多数初中生古诗词学习能力薄弱,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写作训练上也普遍呈现出苍白、空洞无内容的状态。因此,将古诗词阅读和写作训练进行有机的结合,发掘其中的互动作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古诗词阅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1.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初中古诗词作品多包含了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生动的生活场景和作者的主观情感,为初中生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提供了实例。初中生通过对古诗词意象的感知,感受作者的“言外之意”,使学生获得情感共鸣,积累了许多经典意象,写作素材也随之得到了积累,为处于校园中的初中生打开了大自然和社会的大门,从宁静优美的村庄到曲径通幽的花园,从散发着思乡之情的明月到象征着离愁别绪的杨柳,丰富的意象扩大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2.生发学生的写作联想
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古诗词,层层递进、层层深入,从理解古诗词的韵味开始,感悟古诗词的形式和思想内涵,直至还原古诗词的情境,在古诗词细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融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学生借助联想能力,结合生活经验,进行阅读鉴赏。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的联想,对古诗词的发散,是对文本意境的再现。当学生积累的多种文本意境,深刻感悟了情境交融,文思悠远的内涵,就能够依靠联想进行文本再造,在写作训练中就能重现甚至深化古诗词的意境。
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阅读效率
1.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在语言的组织和行文方式上,多注重音律、平仄等,其架构特色、音律工整、文字优美,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感情,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表层含义轻松,理解深层意蕴少有困难。写作训练的加强,能够使初中阶段的学生感知中文的魅力,感知文字的深层次含义,理解“表象”、“意象”,理解“虚实”,理解“暗喻”,提升学生文学底蕴的同时,也展开了语文的翅膀,在古诗词的天空中飞翔。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够使学习更加高效。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实现终生学习。古诗词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些难度,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加以多方式、多策略的引导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如同理论知识教育,而写作训练相当于实践锻炼,写作训练之中将课堂上学到的文字知识融会贯通,加以实践,发现了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初中古诗词与写作训练结合的教学实践
古诗词的范围非常广,从《诗经》到元曲,从《楚辞》到宋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沉淀了无数先人前辈的智慧,浓缩了多数文人墨客的精华。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古诗词的文本细读,理清作者的思绪,分析作者的思想,鼓励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然后根据古诗词学习的内容和探讨的重点,拟定写作的方向和题目,贴近学生实际,这种经过学习实际探讨,获得自我见解和感知的写作训练,更容易写出成效。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拓宽阅读范围之中,要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感知优秀的写作技巧,掌握对画面剪裁的能力,加强情境的布局技巧,学习以情铸景法,使学生对语言的揣摩更加到位,对古诗词的鉴赏更有品位,对于词句的赏析更加敏感,形成对生活细心观察的思维习惯,锤炼文字的功力,明白优秀的文章和不优秀文章之间的差距,将语文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写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之后,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对古诗词的内容和理法更加熟知,既能提升古诗词阅读效果又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必须同时进行阅读和写作,写作训练是古诗词阅读的理论实践,古诗词阅读为写作训练提供了方向。初中古诗词阅读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写作训练的提升有助于初中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强化,两者之间存在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互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光霞.借鉴古诗词进行高中写作训练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小学 古诗词 教学 策略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古诗词教学,不仅应把这些经典文化嵌在学生的脑子里,还要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挖掘、探究和创新古诗词的教学途径。
一.借助图画初步理解诗意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教材中的每首古诗词基本上都配有相关的图画,这些图画某种程度上能告诉学生诗的时代特色、事情的发生场景、诗人的形象等等。讲授古诗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借助图画可以把诗词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通过图画立体地感知古诗的大概内容。例如《乡村四月》,诗中关于景物的描写只有寥寥数字,学生对“翠绿”“有趣”的理解有点空洞。有了形象的配图,学生就可以通过视觉上的观察,得到形象生动的想象,感受到诗词想要表达的那一望无边的原野的绿,还有村民们在四处忙碌着的热闹情形。
二.学生自学习调动学习主动性
小学低段的古诗词大多是浅显易学的,要发挥学生自主性,让他们在古诗词的W习中收获成就感,才会更乐学、好学。学“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词眼”来理解诗词所蕴藏的内涵。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王维在中秋佳节写下的一首思乡诗。诗句中“异乡”“异客”简单两个词,学生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离别之苦。而“倍思亲”也表达了王维在中秋佳节看到家家户户团圆的幸福时,想到自己独自一人身处他乡,心中不免涌起对家人、故土的思念之情。这样的情感变化,学生通过字面就可以理解,不需要教师过多地解释。
三.反复吟诵深刻理解诗意
孩子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我们应抓住孩子的兴趣创造性的开展古诗诵读。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边走边吟,边舞边吟,在情境中理解诗意。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古诗诵读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更应延伸到课外。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间游戏是有效途径,孩子们三五成群,你一言,我一语,一边吟诵,一边打着节奏。还可以进行创意,将游戏中的儿歌换成故事,例如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跳皮筋。这样的吟诵,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
四.想象诗景感受意境之美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诗词主要写法,其中“虚”的部分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只有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情意境,产生共鸣,才能进入情境,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产生共鸣。在学习《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看到“村居”一词,想象画面。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脑海中浮现出:炊烟袅袅,青青小草,溪水淙淙,农家小院,满头白发的老人亲热聊天,孙儿戏水顽皮可爱的一幅农家悠闲温馨的画面。感受农村生机勃勃、和谐宁静、朴素安适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古诗词;情感;初中
古诗词是古人借以抒感,表达某种想法和愿望的载体,简简短短几行字传达出无尽意味的思绪与情感,描绘出祖国大好山河,是作者不满或兴奋的发泄……古诗词的魅力就在于此,初中古诗词的难点也在此,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而对初中生而言,学习古诗词不仅要能通过诵读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还要读准文本内心深处所要传达的情感。要想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就要先理解清楚古诗词的大致内容,只有把古诗词理解透彻之后,才能通过古诗词找准古诗词背后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如何让古诗词教学深入学生内心深处、调动学生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的境界是每位初中语文教师的理想与追求,也是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成功的境界。笔者认为,想要把握住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品出古诗词的无限魅力,诗、情互相融合间铸就初中古诗词教学别样的美,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背景
古人生活的背景与今天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今天的人难以想象和理解诗人“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悲苦,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微信、QQ,无论你处在地球上哪个位置都能一秒钟联系上,能了解对方目前的心里动向。假如不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学生可能会纳闷:为何要为寄一封信而那么折腾,还要写一首诗出来。孟子曾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诗词的背景非常的重要,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假如让学生知晓古代交通不便,出行靠骑马,一天也赶不了几里路,今天人乘车一天就能到达的路程,在古代却要十天半个月,让学生忽略今天信息发达的生活,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古代的人去理解这句话的话,就能读出里面的意味来,就能理解诗人内心深处的苦闷,进而找准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登楼第一诗”《登岳阳楼》这首诗,诗题为“登岳阳楼”,光从题目去看,不能体会到作者的任何情感,能获知的只是他登上岳阳楼而已。而从诗句的字面意思来看,我们能看到的是老年时诗人远离亲朋好友,独自一个人驾舟远行漂泊异乡。他看到关山以北战争烽烟袅袅,诗人胸怀家国而又报国无门,于是老泪纵横。假如我们再结合诗人的处境和时代背景去理解,就能找准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这首诗作于公元768年,768离作者卒年770年仅两年的时间,此间正是他出三峡,漂泊流浪之际,自身坎坷的人身经历国家由盛转衰、战火连绵的境况,让他痛恨报国无门,心有余而力不从,心中不免为国而忧,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学生就能够正确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爱国品格。
二、抓意象
想要对古诗词进行有效的赏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抓住古诗词中常用的一些意象非常的重要。古人在作诗时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要表达哪类思想感情就会用到表示相关情感的意象,常见的意象有:松柏、竹子、菊、梅是一种不屈和正直的典范,当出现这些词时,可以结合具体诗句从这个方面去考虑;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当诗中有“柳”字出现可以读读看,是不是送别诗的类别,假如是送别诗,作者一般要表达的就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梧桐”和“芭蕉”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西楼”以幽居西楼来寓意相思之苦情……
如,《十五夜望月》一诗中出现“明月”二字,明月表思乡、念亲,再结合具体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去理解,我们就能肯定地得出答案,它是一首写于中秋之夜,望月表达别离思绪的诗,进而找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时,我们还要挖掘意向背后的文化背景来理解作者情感。如,李煜的《相见欢》中,“西楼”与“月”这两个意向在一起,为何往往表达一种孤独寂寞之情?原来月亮是从东升起的,照到西楼,此时已是大半夜了,可见词人夜深难眠,这样学生就能理解作者那种无以排解的离愁、亡国之思、被囚的孤苦……
三、赏画面
很多古诗词本身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古代诗人在写诗时往往情景交融。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把古诗词的教学与具体的图画联系起来。通过赏析画面,不仅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把握,还能通过想象画面走进诗人特定的诗的环境中去,站在诗人的角度,进而找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的《黄鹤楼》一诗,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边读边引导学生赏析诗中画面,写景的诗句每一小句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从仙人骑着黄鹤远去到诗人独立黄鹤楼远望长江对面景物清晰美丽,景物虽美却是异地之景,接着是黄鹤楼烟波浩渺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脑海,这样对最后一句抒情性的诗句的理解起到促进性的作用,学生就不难理解本诗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愁。
四、知典故
在古诗词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典故,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这些典故,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够对古诗词的大意得以有效把握,再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变得相对容易。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学生如果知道这一句中“闻笛赋”是有关向秀思念嵇康的典故,那也就容易理解作者借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诗人对自己死去友人的怀念之情。知道了“烂柯人”的这个典故就能感受到诗人被贬谪二十三年感慨人世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又如,《使至塞上》中“都护在燕然”一句,学生如果知道了有关“燕然”的典故:燕然即燕然山,是窦宪率军大破单于军,登燕然山,去刻石记功的地方,那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人年轻时勇猛威武的神采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五、品情字
想要让学生通过读一首诗去把握古诗词的大意,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中表“情”的关键字,去窥探诗人内心深处的点点思绪。
比如《泊秦淮》一诗,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恨”字对诗句再进一步理解,逐层解开全诗主题内容,学生就能明白那“恨”是亡国的恨,再联系当时杜牧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社会危机四伏,感到唐王朝前景可悲的时代背景,我们就能容易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是自己忧时伤世的情怀,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之情。
又如《龟虽寿》一诗,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志”字体会曹操老当益壮的雄心。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去品味诗词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地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是把握住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初中要学习的古诗词很多,加之要记要背的东西太多,教师在对古诗词的教学不要光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东西在学生脑海中保留的时间不会太长,尤其中考时涉及六册书的古诗词。教师要教给学生有效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明背景、赏画面、品情字、抓意向、知典故等,诗、情相融理解把握古诗词大意,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理解古诗词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近年来,全国各地许多中小学校在全国中语会、中央教科所等领导机构和学术机构的领导下,掀起了课题研究,其中“导读导写研究与实验”推广得较为普遍。贵州省沿河县民族寄宿制中学通过层层申报,2006年被全国中语会顺利批复为“导读导写研究与实验”基地。该校的子课题为“古诗词导读研究与实验”,因为课题研究的认真开展,在全校掀起了学古诗词的热潮,大大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活动剪影】
2007年开展了通过学习古诗词,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活动。
题目:我从诗词中学到了________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要有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
4.不少于600字。
【题 解】
这是一道后空试半命题作文。首先,自己要通过深思熟虑后,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写作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比如可根据学习古诗词的认识、感受、体验和难忘情节将题目补充为《我从诗词中学到了语文》、《我从诗词中学到了做人》、《我从诗词中学到了生活哲理》、《我从诗词中学到了诚实》、《我从诗词中学到了练字的技巧》、《我从诗词中学到了李白的阔达》、《我从诗词中学到了杜甫的沉郁》、《我从诗词中学到了苏轼的豪放》、《我从诗词中学到了美》、《我从诗词中学到了李清照的清丽》等等。
其次,根据自己补充完整的题目的关键词语,回忆自己学习古诗词的经历,深刻印象,比如说“我从诗词中学到了苏轼的豪放”一题,就需回忆学过了苏轼的那些豪放词,这些词对自己的印象如何,影响怎样,都需要通过通盘考虑,再作总结,然后写作;又如“我从诗词中学到了诚实”,这就要结合诗作的背景来理解诗人的为人,诗人的风格,因为“文如其人”,找准突破口,从诗词中去体现“诚实”的思想所在,然后才感染自己影响自己,这些就是构思的关键所在。
【佳作选辑】
我从诗词中学到了语文的美
贵州沿河县民族寄宿制中学初一(6)班瞿娅
古诗词,夜空中一颗璨然的明星,大海边一块亮丽的卵石,我心中一朵永不凋谢的蓓蕾。它给了我风驰电掣的刺激,奇趣横生的境界,如诗如画的桃源。
“漠漠水田飞白鹭”、“几处早莺争暖树”,看!“春风又绿江南岸”;“无边落木萧萧下”、“杨花落尽子规啼”,听!是“谁家玉笛暗飞声”?吟着这些清新隽永的诗章,我心也随诗人们一起陶醉了。在落英缤纷的情境之中,诗人们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它既美丽又清新。
日落西边了,感受“夕阳无限好”带给我的阳光享受,尽管落落余晖笼罩了大地,可别恼,那也不过“只是近黄昏”而已。漫步于山林小道,欣赏着“鸟向檐上飞,云山窗里出”的世外美景,聆听着春的脚步,“胜日寻芳泗水滨,天边光景一时新。”是啊,春天来了,可那位在“夕阳西下”中骑着瘦马飘落的“断肠人”,你是否仍然行走在天涯?
还记得李白的悠悠乡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还记得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忘不了辛弃疾那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忘不了晏殊那流年易逝,好景不常在的感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古诗词,它好似生活的结晶,心灵的日记;它似滋润荒原的绵绵春雨,它似敲醒我沉睡意志的阵阵钟声。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你说“你从鲜花中学到了大地,从彩虹中学到了天空,从微风中学到了白云,从太阳中学到了月亮。”而我想对你说:“我从古诗词中学到了语文的美,美的语文。”
【点 评】
古诗词,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它一直受到人们的赞美和喜爱。告诉我,你从古诗词中学到了什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新奇喜悦,还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无尽乡愁?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人生悲叹,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无奈感伤?这一切,在《我从诗词中学到了语文的美》中都有诗意的表达。本文的成功,既源于小作者广泛的古诗词阅读,又得益于她阅读时独到的思考和感悟。
古诗词,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奇缘,愿我们一代又一代地把它“读”下去。
(指导教师:何海华点评教师:何海华)
我从诗词中学到了语文
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中学张雨宁
诗词,语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给我清风与明月,它给我山光与水色,它给我碧海与晴空,它打通了我与自然的界限。
伴着它,陶渊明的朵朵点缀了朦胧的南山,龚自珍的片片落红幻化成软软的春泥,宴殊的独自徘徊落寞了曲径通幽,温庭筠的脉脉斜晖笼罩了悠悠的碧水。
伴着它,我漫步于塞外大漠中,看王维点燃的那一柱孤烟笔直入天,欣赏“长河落日圆”的动人画卷,流连忘返。天空中,雁去衡阳,大漠边是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报国思乡之情。军营中羌管悠悠,倾诉思乡之情。
伴着它,我畅游在书的海洋,坐着轻舟在三峡之中急流勇进,时而感受李太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与豪迈;时而又体验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猿猴三声泪沾裳”的凄凉,不自觉间已潸然泪下。
伴着它,我在“流水落花春去也”中感受到了李煜人生浮沉的无奈;我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味苏轼壮志难酬的压抑;我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奇”中聆听李清照国破家亡时的心语。
……
精彩的诗词,如细雨过后的梧桐,洗去了浮华,透出青绿。在清闲午后,在落日黄昏,守一杯香茶,翻一卷名著,面对四溢的茶气与书香,一任激情四溢,其间的哲理、睿智锻造了我幼稚的心灵,使我变得成熟而沉稳……
我开始思索,思索人生,思索生命的意义,思索精神的永恒。每一次思索都坚定着我的信心,每一次思索都促使我的心灵更加坚忍,于是我开始真正懂得了人生……
【点 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国学热”兴起的今天,越来越多从事语文研究的人士认为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儿童多学古诗,增加积累,为今后学习打基础。一句话,低年级应该书声琅琅学古诗。
一、读,感知诗意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都是短小简单,通俗易懂的,为此,笔者提出“四读古诗”的教学方法。一读准,就是句读分明。学生借助于拼音和字典,逐字逐句把古诗读正确、读完整,对于一些生僻字,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迅速读准。二读正,就是要字正腔圆。教师要进行切合诗意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去,再通过检查个别朗读,纠正学生读得有问题的地方。三读懂,就是要弄懂大意。可以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悟出朗读方法,学到朗读技能,领悟诗词大意,力争熟读成诵。如,在教学《江南好》时,我在黑板上贴出课文挂图,问学生:“你觉得江南美吗?美在哪里?看着图,再读一读诗句,想一想。”学生一边欣赏教学挂图,一边读着诗句,一边思考,当我再问学生:“诗人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景物?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也可以用诗句来说。”学生就能够有感而发。在说到江边的花,江中的水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平时积累的描写颜色的词汇来形容这些景物,在描述中,他们对诗句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四读境,就是领悟意境。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学生又一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红胜火”“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意境。
二、读,感受诗韵
低年级的古诗词,都具有音形意俱佳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读出味道、读出意境、读出情趣,我指导学生想象古人写诗的情景,读出每首诗独特的情感。如,指导朗读《静夜思》这首诗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使学生明白:读好《静夜思》,关键在“思念”二字。怎样才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古代大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出来呢?这时,教师的范读就要字字珠玑,通过语音的轻重缓急,句式的长短跳跃,情绪的喜怒哀乐,语气的赞叹诘问……把诗句这种文化符号背后蕴藏的意味表达到位。接着,我安排了时间让学生带着理解自由读,在老师富有意味的范读的感染下,不由自主地跟着念起来。见此情景,我让学生全体起立,模仿课文插图中诗人的样子,自由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诗人产生共鸣,不但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和体验,更加感受了诗歌和谐的韵律美,把学习的热情引到了最高境界,达到有感情背诵古诗的目的。
三、读,激发兴趣
古诗词的阅读,还要注重从课内走向课外,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兴趣。建立班级书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一部分适合儿童口味的含有古诗词的图书充实班级书橱,其次是动员学生每人自带3本含有古诗词的图书,暂时存放到班级书橱,并要求他们把自带的图书每月更换一次,再轮流交换阅读,选一个图书管理员专门负责管理。每天利用中午到校一刻钟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还可以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古典气息,张贴一些古诗词形式的名人名言,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等。如此,多重文化环境的共同熏陶,学生就会由好奇、向往而产生古典诗词阅读的兴趣和需要。
古诗词的教学,可以为低年级小朋友带来十分有益的精神食粮,带来民族传统的文化的滋养,带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帮助低年级小朋友积淀语文基础知识的养分,为他们继续学习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方法;探究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古诗词,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要做好古诗词鉴赏题,我们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掌握了赏析方法之后,无论是做课内题,还是做课外题,学生都能游刃有余。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家都知道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 缺乏对古诗词的鉴赏。
我国著名的古典诗词作品的数量数不胜数,有相当多的作品值得人们对其进行鉴赏和研究。然而,目前对这些古诗词的鉴赏是在一定的文学层面基础上的,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鉴赏少之又少,在这个问题上语文教材专家也不可否认,对中学语文古诗词的鉴赏缺乏研究。
2. 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感兴趣,觉得古诗词枯燥乏味,很难理解,背起来很费劲,还得看书下的备注才能勉强看懂全文的大致意思。对于学生们来讲,学习古诗词不及学习现代文章有趣,现代文多以白话文为主,简单易懂。还有学生觉得学习古诗词没有什么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几个古诗词默写,根本体会不到古诗词中美的所在,觉得那些生活与事物离我们很遥远,没有必要去研究那些东西等。很多学生都缺乏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二、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古诗词的创作讲究用词凝练,而且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时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不少学生提不起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甚至对其有畏惧心理。针对这一现象,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尤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首先,风趣幽默、独具魅力的课堂导入语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良好的课堂导入,就是教学成功的开始,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古诗词学习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自觉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境界。
2. 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在学习初中语文古诗词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将自己融入到古人设置的情境中,想象自己就是当时的主人公,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可以让学生充分开展想象,想象当时的情境,大胆的将自己所想的画片用语言描绘出来:一根根干枯的树藤缠绕在一颗颗枯老的大树上,秋风瑟瑟的吹动树上的枯叶。昏暗的空中,不时传来寒鸦的叫声,声音是嘎呀的,一阵阵悲凉。一座小桥下,水面是平静的,秋风轻轻吹过泛起一点波澜,缓缓的流向远处的炊烟升起的寻常人家。悲凉的秋风,孤独寂寞的街道,一个孤独的游子骑着一匹眼看就要瘦死的老马,在太阳就要下山,仅留的一点余晖中,孤独寂寞的向前行驶着。学生通过对这种情景进行无限制的想象,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处境,作诗的心情。一个孤独的浪子思家之情,独自走在他乡的道路上,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所看到的夕阳西下,燕雀归巢,炊烟袅袅的人家之景无不体现出作者此时心目中的无限思乡之情,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样深入的去联想与想象诗人的写作场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古诗词进行理解与吸收。
3. 让学生掌握诵读古诗词的方法。
(1)引导学生读出真情。诵读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应当贯穿于古诗词学习的始终。但是这种诵读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读出诗句,而是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和讲解,使学生理解诗句隐藏的情感,进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这样的诵读才是生动的、感人的,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诵读。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要靠教师的讲解理解其含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诵读来领会诗文所传达的精神。每个诵读者因为自身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不同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主题、表达的思想情感等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许多古诗词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释,以上情形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古诗词诵读提供了空间和条件。由于没有固定的朗读形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可以在不破坏古诗词情感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进行诵读,比如对作品基调的把握、情感的控制、声音的高低快慢等做出灵活的处理,体现出自己对诗作的独特理解。同时,学生创造性的诵读也使古诗词得到了富有个性的演绎。
三、结束语
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古文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古诗词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小看的。我们要高度重视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式,通过意境与想象将学生带入古人的生活领域,通过学习与实际相连接,让学生更加准确全面的理解和学习古代诗词作品,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激发对古文学的热情与兴趣,接受古文化对孩子们的精神洗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享受古诗词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体会,开阔我们的视野,润化我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