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基础课件

计算机基础课件

时间:2023-05-29 18:1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基础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基础课件

第1篇

    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CA I辅助教学课件也已逐渐引入课堂,成为协助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作为各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教学学时在不断下调,教学过程又要求避免枯燥,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一、CAI的特点

    1.CAI课件根据教学目的,可分为讲课型、练习型、实验型课件等,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讲课型课件以课程基本原理为主,对于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地方,如复杂的动态图形,或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在CAI课件中就可以利用动画演示,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既能加强理解,又生动有趣;练习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做习题或自我测试,并对其回答做出判断和提示,其次教师可利用课件批改作业和试卷,逐步摆脱重复劳动,又能综合学生的错误情况,改善课件内容;实验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预习实验和检查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模拟掌握实际的使用情况,既不用担心实验器具受到损坏,又能使学生了解具体使用步骤。

    2.CAI课件能够实现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目的。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重学、跳跃式学习等,还能根据个人时间对学习进度、内容自我选择,因此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3.院校通过集中优秀教师去开发CAI课件,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普及,能够更快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 CAI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CAI课件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的问题,并能改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而为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

    二、CAI课件开发

    1.实现工具。CAI课件开发一般有高级语言和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两种方式。高级语言对创作者要求高,开发周期长,工作量大,常用的有 VB、VC等语言。目前常用的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有:Authorware、Toolbook、Director、洪图、方正奥思等。其中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Authorware是一种面向对象的、以图标流程线逻辑编辑为主导,以函数变量为辅助,以动态连接库为扩展机制的“无需编程”的多媒体工具软件。通过Authorware使得非专业人员也能快速掌握使用,编制出自己所需的CAI课件。

    2.媒体的选择与操作。根据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媒体的选择与制作,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表达课件内容,关系到课件的学习效果。作为CAI课件开发者,应把多媒体与课件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它们的位置、大小。在CAI课件中可选择如下媒体:

    (1)文字说明:适用于概念、定理的讲解,可使用Authorware文字功能中的窗口菜单快速实现。

    (2)声响效果:讲解词、背景音乐、提示声响(包括WAV、MPS、MIDI等)。Authorware自带WAV音频文件播放工具,可用变量来决定音频的播放。但音频过多引用就会造成文件容量迅速膨胀,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可采用MP3、Midi等替代。例如MP3音频格式的文件大小仅为WAV文件的十分之一,从而可以大量节约空间,更适合在CAI课件中使用。但Authorware本身没有自带MP3的播放功能,我们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外部函数实现MP3的播放。

    (3)图形、图像、动画操作:课件使用的结构图、部件图、电路图以及背景图片等可以通过绘图仪、扫描仪、图像处理软件(如Adobe公司的Photoshop软件等)处理。表现某一原理和物体的作用过程,可用动画制作工具(如Autodesk公司的3D Studio等)或实时录像来实现。Authorware本身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工具。

    (4) WWW文本:超文本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媒体,通过它可利用Internet上的一些现有资源(如远程多媒体教室、网上课堂等),通过Authorware中提供的Webplayer插件来实现,其可充分利用IE的各项功能,达到资源共享,、缩短了开发周期。同时对WWW文本在Authorware中的应用,扩展了CAI的应用范围。

    三、结语

    目前,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教育系统本身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而以计算机为工具,以CAI课件为手段已成为我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出优秀的CAI课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玉杰.正确处理CA I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

第2篇

当今科学技术大发展,材料科学、电子技术科学有长足进步。在现有计算机科学与软硬件科学水平的基础上,建造一间标准的多媒体教室,变成一件相对较为简单的事情,其成本也日趋下降,而性能越来越好。据资料统计,现在中国教育行业教育技术标准化多媒体教室,每间教室的价格己经逼近一万元的建造价格。由于现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的改革进步,使得各大高校、中职乃至中小学都花大力气兴建各类多媒体教室,并将之作为一种学校的硬件设施实力。在此种情势下,多媒体教学基本已经普及到各个层次学校的各类课堂。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到多媒体教室来上课,己经不成为问题。但是,近些年来,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上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反映出许多问题,其中的利弊问题较突出。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特点

在全国各大高校、高专乃至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必修课,已成为学生必须要上的一门课,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那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如何呢?

2.1 知识范围广,覆盖面大,知识深度不够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向已经入学的学生提供关于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使用以及网络的基础配置、应用、检索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一些操作。但是教学要求不像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对计算机的认识和应用达到专业的地步,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仅限于基本认识和基础操作。

2.2 重操作和实用,考试以上机操作为主  相对于其他公共课程而言,本门课程更重操作和实用。目前,全国多数学校基本将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设定为上机考试考核为主,其他考试方式为辅。各任课教师在命题的时候也着重将考点设定为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网络的基本配置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程度,理论知识则设为第二位考查,毕竟本门课程以实用操作为主。

2.3 较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通过有实物的体现和上机的操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和其他公共课最大的不一样。相较于其他公共课程的单调无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以算是中职学生最爱的公共课了。因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有实际的操作机器,有实际的操作对象,有可完成的课程任务,而不像其他课程一样,全学期都是毫无吸引力的说教和理论。

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利

3.1 快速呈现计算机基础知识,更直观展示操作知识

说起多媒体教学,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能够通过多媒体如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在投影上快速展示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快速地了解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点、步骤和应用。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多媒体起着快速呈现知识、直观表现操作的作用,学生能从中能快速直观地了解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

3.2 生动形象地解决某些知识难点  如前面所表述的一样,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能够快速呈现知识点和操作要点。如教学有关Excel中如何使用公式计算全班同学期末考试的总分数、平均分和排名这一知识点,过去只是通过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相关函数及结果,毫无疑问,对学生是不具有吸引力的,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无聊。如果教师能在多媒体白板中直接通过计算机投影,展示其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每一步都真实,每一个操作都非常明确,是生动而又形象的。

3.3 对操作复杂的媒体教学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Excel章节,可谓本课程最难的一章,如章节中的VLOOKUP函数,使用的时候因函数变量多,且横跨多个表,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为了让学生掌握得更清楚,教师用录像软件录下Excel操作的整个步骤,然后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能够在屏幕上直观地看到每一步的操作,流水式展示更生动、形象;若一遍播放后,学生未能掌握知识点,则多遍播放,强化学生的记忆,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更牢固了。

3.4 言简意赅地展示非重点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范围广、覆盖面大。面对这样的一个课程特点,对课程的每一个大小知识点及内容都详细介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样做既浪费教师精力,又让学生认识不到本课程的重点所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展示实物图片,也可以通过PPT展示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将本课程中不需要详细讲解的内容展示性略过,以达到节约教师精力、突出课程重点、明确学生任务的目的。

4.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弊

如前所述,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能比较好地适应本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但是也应理性地看到多媒体教学在课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所在。

4.1 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引导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教育目标中,前两个在多媒体教学中比较容易达到,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比较容易倍忽略。

4.2 多媒体尤其是PPT播放过快,容易引起学生知识倦怠  这个问题经常出现在刚入职的新教师身上产生。因经验不足,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往往注重课件的美观和知识点的充分,对知识的层叠、层次等把握不足,课件中充满知识的堆砌,不能合理架构;而在播放时,又不能把握上课进度,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不能做到知识点扩展和表现,往往是索然无味地对着课件讲课件,甚至语气也是波澜无奇的直述。这样的课堂,因毫无悬念而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4.3 课件制作不合理,产生学习的负面影响  课件组织不合理是一方面,也有教师在课件的装饰层面花费较大精力,产生各类问题。如初入职的教师容易在课件中加入各种鲜艳的颜色,而主体文字却是淡色的,在当时加工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毫无问题,也显得特别漂亮,但到了多媒体机房,因投影仪的像素不如计算机的屏幕显示得那样鲜亮,因此就存在各种主体文字内容显示不清楚,看不到图片以及背景内容太鲜艳的问题,对课件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

5.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建议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问题;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近几年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加大。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造成了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边远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还有学生从没有见过计算机。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一般都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其中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非常熟练,有的还掌握了网页设计、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上述情况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其基础差异明显很大的学生。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果无视这种差异,对所有学生均采用一个起点授课的做法 ,则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不想听,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状况。这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 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2、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增加的矛盾。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大 量缩减课程的学时,包括计算机的课时。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增加。这样,内容的增加与学时的缩减造成了很多不适应的状态。教师们总感觉课程上不完,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学生一方面 ,则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

3、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由于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但在目前,许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则几乎都把侧重点放在对计算机知识本身的学习和掌握上,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较少。有的学校虽然按照文科、理科、工科几大类来 分别设置计算机课程,但在授课内容上却没有区分专业的差别,这样做的结果必将使毕 业生难以与行业需求相适应,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

4、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随着就业市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许多用人单位都在通过看等级考试证书的办法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因此部分学校或教师为追求过级率而采用了应试教育的办法,忽略或削弱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还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学位挂钩,要求学生在毕业前通过省市或国家的二级等级考试,甚至以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考核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的手段,即使是学校统一命题也是靠近等级考试的题型。这样,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就不惜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强行记忆各种题型,明显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较稳定的从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队伍,但也有少数学校是由各院系自己的教师承担自己所教院系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任务。这些教师可以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要,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即随着高校的扩招,使得高校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更新,因此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计算机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会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研究的教师是教不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的,所以这也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解决的方法

1、认真钻研教材,加强备课环节。备课是一切教学的前提。课前是否准备充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功实施。平时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重难点,确保教材中所有知识点无一疏漏,并且紧跟计算机技术最新进展,及时了解、补充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技术和理论前沿知识。开课前,结合学生整体实际情况和每一次课的内容特点认真撰写教案、讲稿。对于教案的编写要整体把握,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创造教学情境,科学、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尽相同,教师要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或岗位需要的事例作对比,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适量补充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讲解是切中要害,易于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2、精心设计课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所用课件质量的高低对于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设计课件时,要在优化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本课程设计课件时一改以往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教师、学生之间的“人际对话”,采取“以学为中心”的模式设计教学课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4篇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专业的相关工作人员成为社会最急缺的人才类型,几乎各行各业都在以计算机实现本行业的结构变革,所以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但是,现代社会依然存在“找工作难”、“用工荒”问题,表明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原因在于“灌输”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只会学、不会用,导致学生无法在毕业之际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为此,教师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组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文将从适时引入网络资源、优化教学情境、展开线上教学辅导三个角度分析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策略分析。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策略分析

一、适时引入网络资源

适当引入网络资源可以丰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满足中职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因为现在几乎每一个中职生都有用计算机满足个人学习、娱乐需求的应用经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这就表示教师无法按照常规的教学安排组织课程教学,而是要以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便于中职生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领域发展自己的信息素养。就如在“Word2013”一课教学中,本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以Word2013进行文本编辑的基本方式,也经常利用这个软件写作业。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并未应用过Word2013,不懂在Word2013中编辑文档的操作流程。由于本班学生操作Word2013软件的水平不一,所以我并不会对学生提出统一要求,而是鼓励中职生以网络资源展开自主学习,分别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与Word2013有关的操作知识,如Word2013的文字排版功能、页面页脚设置、页码编排方法、图画插入方法等等。

二、优化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是传播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解难答疑的基本活动,也是训练中职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基本场合。为了让中职生更好地发展,教师可以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保证情景的真实性与形象化,让中职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激发出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学习心理。PowerPoint2013软件是制作课件最主要的工具,学生们虽然在学习中常常通过多媒体课件展开学习,却鲜少有亲自制作的经历。为此,我便亲自利用PowerPoint2013制作了一个动态电子相册。这个电子相册是以我提前收集到的学生照片为主的,以背景音乐与PowerPoint2013中图片切入效果保证了画面的丰富性,使学生对PowerPoint2013这个软件的各个功能产生了极大地兴趣。这就说明本课教学情境达到了激趣目的,便于学生主动学习PowerPoint2013的各个操作技巧。另外,我还要求学生以“幻灯片文字输入与格式设置方法”为主题,鼓励中职生自主设计学习课件。学生需轮流展示,全班同学客观点评,选择最佳课件,由我小幅度调整后直接在课堂上应用。

三、展开线上教学辅导

展开线上辅导教学是为了让每个中职生都能及时接受教师辅导为目的的。众所周知,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且每个课程都有一定的课时安排。但是,班级人数过多,导致教师无法及时在课堂辅导中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专业成长。为此,教师应该针对中职生的学习计划,与学生商讨线上教学辅导时间安排,展开一对一的教师指导与专业服务,以便让每一个中职生及时内化在课堂学习中无法理解的课程知识。本班所有学生都配有手机,而我便希望学生可以将手机作为学习平台,及时与我沟通,向我提出学习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微信、QQ留言功能或者发邮件的形式说出自己的学习困惑,只要收到学生消息,我便会第一时间回复,解答学生疑问。就如在“演示文稿设计系统”一课中,中职生需学习幻灯片的美化、PPT的制作技术、演示文稿的放映与打印知识。但是,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也就使其出现了不同的学习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美化幻灯片,有的学生则在演示文稿打印操作中出现了问题。如果我无法在课堂上解答他们的疑问,那么学生便可在课后利用互联网向我发送线上辅导请求,我会一一解答。总而言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教师应该以现代通信技术的便捷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与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组织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中职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做好准备。

第5篇

摘要:本文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探讨了新形势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提出了“边学边干”的教学理念,阐述了在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多元化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近十年来,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根据网络建设的需要,各种网络设备随时可能用到。因此,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就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最新技术发展及各种常用产品、网络需求来讲解,以此加强理论学习的效果。以目前常用的一些网络仿真软件、协议分析工具、结合网络实验室中各种网络设备的配置、调试已经成为大学生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研究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课程的首选。这为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验平台,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主要讨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课程的培养目标

围绕着浙江大学以“知识、能力、素质”(KAQ模式)为目标的办学理念,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是:

(1) 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宗旨,走“边学边干”的教学路线;

(2) 针对本学院学生理论基础扎实、英文功底强的优势,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协议及技术;

(3)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与能力,在要求学生完成基本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科研项目,激发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

2课程内容与教材建设

2.1课程内容

在确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授课内容时,我们积极跟踪国外最新的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摒弃了传统网络课程中那些过时的知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网络技术中越来越广泛使用的网络协议与实现技术。譬如,我们摒弃了传统网络课程中的IEEE802.4,IEEE802.5和ATM等内容,加强了IEEE802.11系列协议、MPLS、IPv6、网络安全等内容的介绍。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课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充分贯彻“边学边干”的教学理念,我们围绕网络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协议与相关技术,在基础课程中,设计了基于仿真环境为主的9个主题实验,内容基础实验主要涵盖:Windows和Linux环境下的网络命令的使用和分析、基于协议分析软件Ethereal进行数据帧(Ethernet)的获取与分析、路由器/交换机各种网络接口的配置、交换机和VLAN的设置、静态路由设置、动态路由协议RIP设置、动态路由协议OSPF设置、使用SOCKET编程实现mini FTP client/Server或聊天程序等的网络编程、使用协议分析软件Ethereal分析网络高层协议等实验。要求学生至少选择其中5个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时,学生可以完成,也可以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实验后要求学生安组提交实验报告及相应的代码。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有选择性地安排部分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经验交流。

这些实验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实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将实验重点放在基于Windows、Linux和各种网络仿真软件上进行实验。在学生们熟悉了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各种使用方法后,另外又开设了两门网络专业选修课:网络系统设计与工程、网络程序设计,分别为2.5学分和2学分。“网络系统设计与工程”课程注重学生在网络硬件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无线设备等)上的动手能力培养,学院网络实验室配置了8组Cisco设备、8组华为3Com(现H3C)设备,每组实验配置4台路由器,2台交换机(其中1台3层交换机)、1台防火墙、1个无线AP及2块无线网卡。要求学生能掌握2种主流品牌网络设备的配置及组网技术。实验内容主要涵盖了Cisco CCNA和CCNP相关内容。“网络程序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网络编程的能力。课程主要讲解了网络程序设计的标准、实现和技术,重点介绍套接字接口,包括TCP、UDP和其他有关内容,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如何建立健壮的、高性能的网络系统。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络程序设计的标准、实现和技术,能够使用套接字接口独立编写完成网络应用程序。

为了让学生真正能“边学边干”,在课程安排上,我们将“计算机网络基础”安排在春、夏两学期(浙江大学已对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全面实行四学期制),将“网络系统设计与工程” 安排在夏学期,“网络程序设计”安排在秋学期。这样,学生在春夏学期有充裕的时间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基本原理,而在夏学期和秋学期,就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边学边干”了,很好地贯彻了“理论知道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的教学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对上述课程的掌握程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和网络系统设计与工程课全部实行双语教学。教材、课件、试卷、答卷全部要求用英语。

2.2教材建设

我们在不断跟踪国内外优秀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采用国外的影印版教材的思路。目前,本科生采用的是Andrew S. Tanenbaum的《Computer Networks》4th Edition (英文影印版)。我们认为,这是一套非常优秀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较好地跟踪了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同时,我们也根据最新网络技术的现状,不断补充讲解相关新技术,以适应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的演变。

由于目前国内尚缺乏适合我院教学特点的实验教材,本组教师在总结多年教学实验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践教程》、《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践教程》、《网络实验指南》和《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等多部教材,并把它们介绍给学生,作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参考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对网络实验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以此丰富了课程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和实验效果。

3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围绕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开展了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3.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强调个性化教学,开放式课堂。将师生的交流,从传统的课堂,拓展到课堂、网络讨论、电子邮件、实验室、机房。注重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安排超过三分之一的课时组织讨论班。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拘形式,只要有利于教学目的,全部充分利用。目前采用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Internet、电子邮件、原版英文教材、双语教学、网上作业、网上答疑、BBS论坛、计算机网络资源网站等。另外,学生利用自备电脑查资料、做实验。推荐学生去公司实习、参加网络相关产品会、技术培训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网络教学环境方面,我们开发了适合网上学习的网络课件,已在校园网内部运行数年,提供课程资料、网络分析和仿真实验工具、学习资料下载、通知等服务。通过网络教学这一先进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营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氛围。

3.2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研结合

主讲老师都是学院的科研骨干。在完成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和实验的同时,带领学生参加到相关科研项目中去。这些项目包括网络编程、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集群计算等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些学以致用的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学习网络技术创造了难得的机会,而且也提高了浙大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研发能力方面的竞争力。

4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保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方面,我们采取的重要举措包括:

4.1“边教边研”,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担任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是学院的科研一线队伍,基本上都承担了网络研究与应用、嵌入式系统、网络与集群计算、应用服务器等方向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与网络技术紧密相关。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与研究,教师“边教边研”,在网络技术方面始终站在技术的前沿。

4.2加强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课程组经常派教师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相关的研讨会、Cisco、华为等网络公司的技术研讨会等各类教学研讨会,学习、吸收同行的先进教学方法。

4.3竞争机制的引入

早在1996年,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师就进行了较大的变动,以目前的课程负责人为主,通过公开试讲并由教学委员会表决的方式,成立了由充满活力、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师队伍。10 多年来,教师队伍的建设始终坚持这样的竞争机制,适时地吸收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业务能力强、学历高、教学认真负责的青年教师。

近几年,又引入了学生自由选择任课教师的机制,选课人数少的教师将暂停开课,这给任课教师带来了直接的压力。任课教师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每个学期所在教学班上的学生和学院督导组将对教师进行打分,以评定教师的教学质量。

5结束语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已成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特色专业课。然而,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掌握最新计算机网络原理、提高对各种网络技术的实践能力,依赖于教、学双方的不懈努力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为适应新形式下我国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必须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开创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陆魁军.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践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陆魁军. 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践教程―基于华为路由器和交换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

(一)混合教学模式基本概念。混合教学模式是指把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与现代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相结合,不但发挥出原有的教师指导、启发及控制教学过程的作用,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把所有的教学要素重新优化选择并加以组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老师课堂授课传递知识,老师可以和学生实时互动,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其在教学地点及教学时间上不灵活,学生在课上也不能根据自己情况进行相应的重点学习,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而混合教学模式则是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媒体的结合,消除了传统教学地域与时间的局限,扩充了教学热荩使学生们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相应课程内容。继续医学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分为理论知识与实验两部分,理论知识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部分以机房教师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教学为主。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同时在实验部分增加网络课程学习,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最终效果,形成混合教学模式。

二、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继续医学教育学生的医学背景,将实际医学方面会运用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重点,列举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多穿插课堂任务,让学生们根据任务自主寻找资料,设计并实施任务操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们在学校机房上课,老师通过控制学生电脑讲授相关计算机操作知识,老师讲完后学生在电脑上实际操作,老师也可以通过电脑联网查看学生们的操作情况。

(二)网络教学。学校要投入精力建立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及老师可以通过该平成网络教学。计算机基础老师根据教材编制好相应的课程教材,具体内容包括老师的实际操作视频课件、知识讲授视频课件、相关资料文本、教学案例、课后练习等,将课程教材上传至学校教学平台。学生通过登录自己的账号,可以在电脑上观看网络视频课程,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知识扩展学习,同时还可以进行资料软件下载、操作练习测试等活动,方便学生学习。

(三)混合教学模式

1.基础知识教学。老师以教材内容为主,围绕每个章节学习的内容与目标设计相应的网络教学课件。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在设计网络教材时要多以实际案例为主进行讲授。知识点讲完后安排对应的课程任务, 促使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来完成任务。

2.扩展学习。老师在准备网络课件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与接受能力,适时加一些课外拓展知识,方便学习能力较强、想要扩展知识面的同学进行选择,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3.资料软件下载。网络教学平台要针对各章节的内容提供相应的教学素材下载,例如相关的标准文件、应用操作软件等,方便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来学习,增加其课下的实际操作机会,加深对该章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4.操作练习测试。网络教学平台上还应该有在线操作练习测试的功能,根据教学进度增加相应的操作练习窗口及在线测试窗口,让学生们能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老师可以根据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的练习测试结果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三、结束语

继续医学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能够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让学生们能够灵活使用业余的时间来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更加适用于继续医学教育学生,使继续医学教育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小波,彭健.基于慕课的高职《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17):199,201.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课改

前言:

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程,主要是针对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立的,作为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有必要掌握与计算机有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通过这样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际的上机操作中更加的得心应手,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工作。

一、当前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一)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现如今的许多大学的入校新生在高中阶段都上过计算机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有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并且学习到了计算机的一些理论知识,因此,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在大学阶段开设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课与初高中所学的一些计算机理论知识在内容上有重叠的部分,所以对于这些学生,在上计算机文化课的过程就是在学习以前的东西,没有新鲜感,还浪费时间。但是还存在一些学生,由于地区偏远,没有得到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课的学习,所以在进入大学之后,再学习计算机的文化基础课时,就成了是“低起点”,这一问题造成了入学的新生掌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水平严重的不均衡。但是,在大学的计算机文化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进度一致,学习的内容一样,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却差异巨大,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的极大的难度。

(二)教学模式机械枯燥,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内容与进度一致,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方便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又可以提供给学生许多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知识量的储备,但是与此同时,过于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被动的接受,不能自主的进行思考,整堂课的思维过程全都在教师的带动下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选择的自,而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给学生独自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太少。而且,由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不均衡,老师所讲的知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过于简单,都是在重复以前学过的知识,这些知识没有新鲜感,令人感觉枯燥乏味。而对于一些“低起点”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内容太过于高深,很难赶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降低,对计算机的学习丧失兴趣[1]。

(三)文化课教学与实践想脱离

目前,在高校中设置的大多数计算机的理论课程都是由教师在教室中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讲解,而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是观看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的演示,并没有自己的独立操作的过程,这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脱离.而且多媒体的最大的弊端就是减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而且教师在整堂课的教授的教学信息太大,使一些“低起点”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教学的效率难以保证。

二、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进措施

(一)互联网为学生自学提供优质的环境

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平衡的现象,许多高校都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且开始开展分级教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课的形式,但是实际的运作起来并不容易,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却变得容易得多[2]。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将学习资源进行梯级分层,并且整理出相对应的电子课件,而后,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后,开展一次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成绩确定学生的级别,每一级别都有对应的课件,然后将课件上传到网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真正的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此外,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互联网渠道,可以打破了师生之间的限制,角色变得平等,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相互激励,提高计算机学习的效率。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网络授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而应当采取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的方式。在以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因为经费有限,所购置的计算机数量也不足,所以在教学中只能理论教学与实际上机操作相分离,而且,在理论课学习之后,不能实现马上的上机操作,加之理论课所学的教学信息太大,导致了学生在上机操作时,有些知识以及操作步骤已经忘记。学生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学环境都得到了改善,教学设施也不断健全[3]。因此,教师可以在机房运用网络进行授课,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而学生可以将刚刚学到的理论直接的进行上机操作,利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对课程的重难点进行调整,有效的掌握课堂的节奏,此外,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互联网可以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联系到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对一些课堂的实际操作中反馈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统一的进行讲解与操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结语:

在教授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时,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的以及课程的特点,利用互联网资源做好计算机文化课的教学工作,在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当积极的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发出多样化的、优质的多媒体教学平台,设计更对个性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积极的使用互联网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运用于配置,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具有独立性自学能力的学生,根本上解决学生能力不平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将学生成为信息化时代的新型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桂花,陈智敏.翻转课堂在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8,(20):174-176.

[2]王移芝,金一,周围.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09,(03):49-53.

第8篇

 

计算机应用的网络技术和不断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今的社会,无处不存在计算机网络的身影,如购物、美食、旅游、学习、交通等人类的一切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基本素养的标准。因此,促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改善与完备,使其与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较多的微课教学模式相结合,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增强。

 

1.微课简介

 

1.1微课的含义。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点即教学重点和难点或某一教学技能等单一的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的方式。

 

1.2微课的特点。第一,教学时间较短:微课时间长度一般在5—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0分钟。和传统的一节课大约40或45分钟的教学课相比,微课在时间上很短。第二,教学内容少:微课教学主要是为了突出某方面的教学技能,如板书技能、讲解技能或者是提问技能等;第三,易于传播:微课一般会制作成小视频,时间短所以录制也很方便,易于让学生和教师进行观摩学习。

 

2.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个性需要被忽视。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采用的都是班级授课制,在这种大课堂的教学背景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个性发展大多被埋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上机操作相结合开展的教学工作。教师一般都是采用统一的课堂教学教授知识,但是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程度不一,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有差别。除此之外,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涉及内容的学习需要不相同,有的学生喜欢研究操作系统,有的学生可能热衷于文字处理与排版,等等。但是在当前传统的教学下,学生都是统一地接受全部的基础知识,面面俱到反而使得他们不能获得个性的满足和发展。

 

2.1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设备缺乏。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性很强,在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时,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开展与其相对应的计算机上机实践课。但是受到教学资源及各个学校中资金的限制,基础的计算机设备严重缺乏,有的学校全校公用的计算机只有几十台,在一些偏远地区情况更严重。因此,上机实践课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大多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知识点,一些需要操作的地方只能靠偶尔的一两节上机课才能实现,教学设备的缺乏使得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受到限制。

 

2.3师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已经越来越渗透到我们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现在大多都要求通过计算机完成,在学校里学生提交作业、实践报告及网上评教等,生活中网上购物、话费充值、新闻的浏览等都需要在网上操作。由此可见,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我们的重要性有多大。然而一些开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校对于这门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基础性的东西,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学习。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忽视其重要程度,不给学生进行深入讲解和指导,而学生在上机实践课时也不珍惜实践操作的机会,有的学生还在课堂上打游戏、看电影。

 

3.微课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3.1利用微课特点创新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涉及计算机系统基础、操作系统基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内容,学生对于每个知识的关注角度不一样,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利用微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可以录制各个知识点的微课视频,而学生在统一的学习后还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选择观看不同内容的微课视频,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发展需求得到满足。

 

3.2结合微课改善计算机设备缺乏的困境。微课的制作不仅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录制下来,而且可以对其实践操作的部分进行微课录制。这样学生如果在学校里不能使用计算机设备进行课程的实践操作,则可以把微课视频下载下来回到家后学习,学生在进行一些文字处理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点开微课视频观看,看看视频中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大大缓解学校中教学设备不足的困境和问题。

 

3.3利用微课整合学习资源。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内容涉及多方面,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和系统梳理,整合各个部分的教学知识点,制作一些微课教学的基础课件,将梳理好的课件资源链接上传到微课上,使得学生在听课之前就进行预习。教师在制作微课时,不仅需要参考其以往的教学经验,提供给学生一些重点案例,开阔学生视野,而且需要结合所教内容提出教学任务和目标。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整合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和教师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再忽视这门课的学习。

 

4.结语

 

微课作为当前社会中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各门学科的改革与完善,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靠科技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变革和创新,满足人们的需要及时展的需要。为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提供新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结合微课教学时间短、效率高等特点促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顺利开展。

第9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所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理论课程以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中。理论课程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及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学校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基础。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应该是面向各个领域的应用,而不只是面向计算机学科。2008年学校新入学的本科学生有四千二百多人,计算机中心组织基础理论课教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试验。将目前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收获,作为一种教学方面的探讨,希望和其他教师以及各相关部门进行交流探讨。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城市里的学生在中学就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这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但不够系统,还有较大比例的学生,中学时基本没有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有的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学校近几年招收的新生中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的比例较大,约占总人数的70%,入校新生计算机水平的较大差异给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理论课与实验课脱节现象较严重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理论老师上课时,学生只能看和听,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下课后又没有及时回顾和上机操作,学习效果不太好;而上实验课时,由于相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个时间差,知识的延续性被截断,甚至有些班级理论课老师还没有教而实验课老师先上课的情况也有,导致实验课学习效果也不太好。

2.3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考入大学,但同时学生的质量也一定程度受到影响。有的学生以为进了大学就可以放松了,有的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以为到大学是该享受的时候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还有的学生难以适应大学教育的新方法,等着老师像中学时那样进行手把手教授和灌输,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强。

2.4在线考试与作业系统试题库与教材内容不配套

学校有一套很好的在线作业与考试系统,通过它可以调用试题库随机抽题自动生成作业题和考试题目,实现无纸化作业和考试。系统能自动批改客观试题,教师只批改主观试题,总分的统计和考试结果分析也基本是自动生成,现代化程度较高,提高了习题的灵活性,减轻了教师的改题负担。但由于试题库中的题目年代久远,跟不上时展,虽然不断在修改和更新,但由于题量很大,教材又不断更换,有相当多的试题在现用教材中找不到答案。试题库与教材内容的不配套,延长了网上作业的时间,打击了学生网上做作业的积极性。还有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支付上机费用有压力,因而减少了做作业的次数。

2.5个别教师认识不足,讲课效果不佳

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教师同样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个别老师平时不备课,上课照着课件念,或者自己另搞一套,凭经验讲一些东西,不系统、不连贯、不生动,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意愿降低。

3针对问题采取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面这五个问题,中心组织从事基础课教育的老师逐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抓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根据已有的条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并在2009年的教学活动中付诸了实施。

3.1上好第一堂课,树立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十分重要。首先,教师欢迎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并做自我介绍。这样可以拉近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接着告诉学生:大学学习和高中学习是不同的,是从灌输式学习向自主式学习的转变,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课后学生一定要预习、复习和深入学习(比如从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资料);同时告诫学生进大学不是进了保险箱,以后找工作光有成绩册不够,重要的是要有技能,必须利用大学的宝贵时间精通多门技能,作为将来谋生的手段。这样,学生的危机感上来了,学习时主动性自然就强了;此外还要告诉学生学校的相关纪律,要考勤、做作业、写实验报告,一旦违反校规,就不能参加考试;然后将上课的时间进度、每章节多少课时告诉学生,以便进行预习。这些内容交待完后才能开始新课程的讲授。这虽然看似简单的开场,其实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因此我们将这些统一做在了多媒体课件中,要求每个老师进行讲述。

3.2学进度,学课件,互相沟通,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统一

计算机中心统一制作全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教学日历、教学课件发给授课老师参考,同时要求教师据此修改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日历和课件上交计算机中心,中心把理论老师的教学日历发给实验老师,以使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进度一致,各班级的理论老师和实验老师名字显示在网上,方便教师间的交流。计算机中心在每两周召开的例会中都召集基础课老师协商,进行授课指导。中心正副主任和督导组老师不定期到课堂听课,进行现场指导,使授课老师自觉、积极地备课,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3.3完善试题库,使之适合当前教学内容和教科书内容

计算机中心组织基础课教师对试题库进行统一的修订,使得试题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科书的更新而更新。有些试题虽然在教科书上找不到答案,但只要这些知识是应该掌握的,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参考书都不难找到答案,这部分试题还是会保留下来,并且这类试题数量不多。通过完善试题库,保证了试题库的总题量和试题质量。

3.4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对于入学新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通过走访也了解过其它兄弟院校的解决办法,有些学校的做法是:新生入学后,先进行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考试,根据摸底考试的成绩,将学生分成高、中、初几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其中高等层次可以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经过对学校具体分析研究,我们没有采用这种做法,因为中学时期的信息技术学多是不系统的,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却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原理性的知识,如果免修很可能遗漏一些知识。因此,我们采取的是共同学习的方式,鼓励会的同学教不会的同学,这样大家能得到共同提高。

4实践效果和改进建议

通过以上改革实践,学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期末考试的检验,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达到了97.5%。

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至今已满一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强了,基本的操作都会了,尤其是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有的已开始自学网页编制、程序语言,有的开始报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在欣喜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如下有待进一步改进之处,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其中有些可以通过计算机中心基础课教师的努力做到,有些工作则需要学校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

4.1加强管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必须加强学生管理,多鼓励学生。学校还应在校风上进一步抓紧,良好的校风会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跟着大家紧张起来,到教室去自习。但目前学生自习的人数还不算多,这与学校的大环境有一定关系。其次,对于厌学情绪较重的学生或是不喜欢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学生,还需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比如:让学生把自己的照片或偶像的照片、歌曲做成幻灯片文件,举办一些计算机打字、操作比赛等等,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也为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4.2加大对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投入力度

虽然学校有很多计算机机房,但似乎仍不能满足需要,学校还很缺乏学生课余自由上机实验练习的场所。建议学校决策者加大对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对计算机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让学生有课余实践练习的场所,可收取适当费用。但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应考虑开设免费的计算机实验室。

4.3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听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所有内容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精选内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地介绍最主要的概念。教师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听课,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也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4进一步完善考试题库、优化教学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及教案

试题库应跟着教材的内容和时代的发展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断淘汰过时的内容,增加新鲜的题目。必要时可以根据各位基础课老师的教学经验组织自己编写教材,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教材相对稳定,使得修改试题库的工作量大大减轻,有利于教师的教课和学生的学习。

5结束语

大学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仍然以它特有的高速度在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许多规律并未被充分认识,因此必须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渗透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探讨教学规律,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更深入、更扎实地向前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还只是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们仍将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发展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的,具有学生基数大、非零起点、专业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理论性与应用性兼备,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最终提高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水平。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有自身需求,我们必须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计算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知识、网络、数据结构、数据库、网络安全等。计算机基础作为全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人数多,水平参差不齐,理解力差别大,教学过程中碰到许多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1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不同,教学难度不同

大一新生入校前生源不同,有的来自较偏远的农村,中学时基本没接触电脑,这类学生

初期使用计算机上手较慢;有的学生来自城市,中学时使用过电脑,这类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有的学生高中时学校没开设计算机课程,计算机的教学基本要从开机教起;有的学生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考入大学,一般的计算机应用完全没问题,有的软件甚至使用的比老师更熟练;有的高中时是理科生,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能较快掌握;有的是文科专业,理解理论时较慢……。这些学生都用一个教学大纲,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有基础的学生懒得听,没基础的学生听不懂,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打击。

1.2教学内容落后,实用性不强

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操作系统已经发展到的windows7,课本还是教到

windowsXP,office软件已经到了2007版,但是课本还是在教2003版,很多软件都如此,使得学生看课本没法照做,用时还是得自己摸索,这是对于有基础的学生,但对于没基础的学生完全没法动手。因此学生觉得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没法现学现用,学习动力不足。

1.3课堂讲课和上机脱节

通常计算机基础课程配有上机课,但上课时用多媒体课件讲课,具体操作无法记笔记,

学生上机时等于没听课。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像职校一样,老师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做。但是这种做法无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只能完全被动地模仿老师的操作,并不适合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几点改进意见

2.1区分文理、科区别对待

通常理科学生无论对理论还是实践都较文科学生强点,因此对于文理科学生需要采用

不同的教学大纲,对于理科专业可以提高难度,引导他们掌握更多较难的理论知识;而对于文科专业,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能够熟练操作电脑,能够用电脑解决问题,学习的侧重点,如Office办公软件及Access等简单的数据库等等,授课时理论知识了解即可,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引导性课程,授课时理论概念要讲解透彻,注意加强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配合实际操作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计算机其它领域知识,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专业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科学的。

2.2采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课堂操作过程

由于计算机基础有一半是操作课,上课时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直接通过投影机

把操作投影给学生看,但操作过程一闪而过,学生一看就懂,一做就忘,学生来不及也不可能做笔记。那如何让不会的学生能够学习老师的操作过程并重复自己做就成了操作课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采用“屏幕录像”将操作步骤录制下来,放到网上供学生下载使用,这样不会操作的学生能反复观看,反复操作,从而举一反三。

2.3调整课程顺序

通常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先理论后上机,但对于平时只上网聊天、看电影的学生,office

基本没操作过,那讲课时老师操作过程学生就一点基础都没有。笔者适当调整顺序,先布置简单的上机作业让学生熟悉office环境,学生操作过,知道自己欠缺之处,再上理论课讲解,加深印象,再布置较难的较综合的上机题给学生,从而实践到理论,在由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对于office这种完全靠操作才能熟悉的软件的使用深入学生脑海里。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步入大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后期的大学过程中不会因学而无用而苦恼,是每个从事计算机教学老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笔者仅就教学中碰到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中。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2006.

第11篇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件计算机基础教学课件

时光飞快,回顾本学期的计算机教学工作,按照我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的要求,我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思想政治方面

本人在教育教学上,爱岗敬业,严谨治教,热爱学生,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本职工作,加强自我修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热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

二、教学工作方面

计算机基础课虽然在医学类院校不是主要课目,但计算机在如今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不管什么行业,计算机都是离不开的,包括医院,现今都是信息化办工,从挂号到抓药,全部网络化。因此,大学生在学校学好计算机基础是非常必要的。本人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坚持学校领导的安排,以教书育人为已任。珍惜每一次的教课机会,努力工作,规范行为。

首先,根据教学计划,提前做好课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力求吃透教材,抓重点、难点,同时拓展知识面,针对相关章节,补充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钻研教材、搜集有关资料及新的信息,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②经常了解学生的态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③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同时为了上好每一节课,

通过上网查资料,集中其他老师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

其次,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每节课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准备。上课时认真讲课,教学目的明确,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条理清楚、难度适宜、密度合理,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精讲精练,不出现知识性错误。力求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操作课间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素养。注意课堂管理,每节课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给定的任务进行操作,下课前要求学生把上机内容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我的邮件,以作平时成绩的一个考察项目。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注重因材施教,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到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差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好反思,不断总结经验。

三、今后工作计划: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计算机教学工作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项目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

一、关于学生问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新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现在,许多小学、中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有些地区,信息技术课只是作为选修课,很多偏僻的农村由于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根本都没有见过计算机。从网上某校新生计算机知识调查显示:在447位新生中,有2.01%的学生,表示从未使用过计算机;有86.35%的学生使用过,但很不熟练;占整体的11.63%的学生表示经常使用,而且比较熟练。

2.学生动手能力差。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是学校不重视计算机课教学和缺少计算机。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更多的注重孩子考高分,学生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计算机不是高考科目,所以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计算机的学习,更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动手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习得需要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有些学校计算机数量有限,学生上机的机会较少,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偏僻农村根本没有计算机,学生根本没有用过计算机,就更谈不上操作计算机了。

3.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方法就是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教师不再把自己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基础的高低分成小组,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项目教学法虽然效果很好,但因为需要大部分课程都在机房进行,所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关于教材问题

1.教材落后于学科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与许多专业结合相当紧密,各个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现在几乎所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材都使用同一个版本,无任何差别。这样就会导致大部分教材内容都没有结合具体专业来讲解。导致此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教学中缺少复合应用型教师人才。

2.教材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有责任把最新的、与相关专业贴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建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留意新旧知识、计算机知识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现如今依托发达的网络,教师完全可以把陈旧的教材仅当参考,用网络上最新的系统、软件来充实课件内容,以及授课班级所学的专业知识当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实际学习以及以后学习及工作的需要,尽可能地不让学生学习“过期无效”的知识。

三、关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问题

1.多媒体课件最忌整篇的抄写教材内容。整篇抄写教材内容,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要简单明了,明确课件内容,突出课程重点,以引导学生为主,灌输理论为辅。

2.少用文字特效。如果没有特殊的需要,最好不要添加文字的闪烁、运动等效果,否则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文字材料以外的地方,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其解决方法是,除了标题、问题的答案等,尽量不要使用文字特效。

3.避免过多过滥的使用多媒体。多媒体运用的频度,目前存在着一个认知上的误区,那就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越能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果忽视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必将使计算机基础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在引入或呈现几个环节我们可以多用些,在其他环节少用一些。但无论在哪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师都应目标明确,明确每一步多媒体的应用中所要达到的目标,避免过多过滥的使用多媒体。

4.尽量减少按钮和链接。很多学生喜欢听完课后将老师的课件拷回去再学习学习。而一些老师在课件制作时加了很多按钮,做了很多链接,而按钮和链接却不明确,除了其制作者外,谁也不知道页面的按钮和链接是干什么用的,怎样使用。解决方法,减少不明确的按钮和链接,使课件更加简单直接。

5.正确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一定要将多媒体教学理解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所增加的特殊的教学工具,在使用多媒体时我们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操作时间因素,要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进程。

四、关于学与练的问题

1.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历来存在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际操作的弊端,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空谈理论,却缺乏动手实践能力。

2.计算机机房的缺乏。高职院校的机房缺乏并不是机房计算机不够用。如我校每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15.92台,配备在高职院校中属于中上等。但在计算机基础课上我们对项目教学法的使用,产生了计算机基础课大部分课程在机房上机实践和机房使用增加的矛盾,这就产生了机房的缺乏的问题。

3.学与练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仍按照教学大纲的理论与实践课比例来上课,只是在上课的时候不再单纯的照本宣科书上的理论,而是联系实际,通过多媒体设备去尽可能多地演示各种难度练习实例,加深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印象。

五、关于教师问题

1.教师应及时删除陈旧内容,补充新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最新的科技动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删,删除过时的内容,补充新内容。

2.青年教师应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目前,某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比较多,他们缺少教学经验,动手能力还比较差。因此,青年教师应该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苦练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教师应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项目驱动法为好。

参考文献:

[1]欧阳群,漆昊晟.对新时期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思考[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8).

[2]周彬.浅谈开放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