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7: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心理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功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以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管理心理学认为任何组织都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到群体、组织乃至整个工作的活动效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心理过程具有共同性,但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成长的环境以及生活的经历等因素,导致个体在形成需求、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管理心理学将这类差异称作个性倾向性。相同的心理过程反应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上,得出的反应也是不完全相同。在能力方面,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个体在认知及活动效率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感知敏锐、思维深刻,而另一些则相反;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抽象思维;有的喜欢创新突破,有的喜欢循规蹈矩;有的对数字敏感,有的擅长归纳总结。在气质方面,有的性情温和,有的暴烈激动;有的情感外向反应迅速但不迟久,有的情感内敛反应缓慢但持续。个体经常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体现着个体性格上的差异,有的经常活泼愉快,有的经常多愁伤感;有的勇敢顽强,有的胆小懦弱;有的积极乐观,有的消极悲观;有的机智果断,有的优柔寡断……。个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心理学称为个性心理特点。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特点有机地、综合的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形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简称个性(朱吉玉,2010年)。个性是个人能否施展才能、有效完成工作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在个性方面存在缺陷,肯定会使其拥有的才能大打折扣。对组织而言,一个干劲十足,心理和个性都很健康的员工,远比一个情绪不稳定、动力不足的员工更有价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是指个人的“显性素养”,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即:个体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知识技能测验来验证,亦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是指个人的“隐性素养”,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即:个体求职动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这些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组织在员工选拔中按筛选申请材料(如简历、应聘申请表)、预备性面试、知识技能测验、职业心理测试、结构化面试、评价中心测试、身体检查、背景调查等步骤来完成员工选拔工作,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检测,还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优化知识技能测验+结构化面试的简单选拔方式,从选拔方案的遴选开始到选拔过程中的系列测试工作,遵循心理规律的客观要求,因势利导,保证优势动力的充分发挥,深入了解应聘人员的“隐性素养”,从而实现提高人岗匹配的准确度目标。
二、管理心理学在员工选拔中的运用
1.管理心理学在员工选拔策略选择的运用员工选拔对员工来讲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激励工具,员工选拔策略选择得当将有效促进员工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保持较高的生产率;员工选拔策略不当常常会成为组织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矛盾的根源。组织在制定员工选拔方案时应高度重视员工的群体心理,慎重选择员工选拔策略,一方面要满足员工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保证被选拔员工保持持久、稳定的高效率,还要有效激发未被选拔的员工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讲,员工选拔策略一般可分为内部选拔和外部选拔两大类,内部选拔包括竞争上岗、民主推荐和交流调配;外部选拔包括对外招聘和招收应届毕业生。内部选拔是一种承认和开发员工能力的重要方法,其本身还体现了组织对员工忠诚度、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工作绩效的认可,更多时候还会伴随着职务等级或者薪酬待遇不同程度的提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讲内部选拔对员工可以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既能起到加强被选拔员工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能使得其他员工出现积极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对于组织稳定员工队伍和吸引有价值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组织急需补充或即将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初级员工岗位时,或为获取现有员工不具备、不掌握的特定技术、技能时,或为获得具有不同背景、能够提供新思想、新理念和创新的员工时,可采取外部选拔方式。如果内部选拔人选的条件大致相当,竞争比较激烈,但却又都不太合适,在这种情况下,亦可外部选拔可以缓解这一矛盾,使未被提拔的员工获得心理平衡。开展合适的外部选拔可以在无形当中给组织现有员工施加心理压力,产生危机意识,激发斗志和潜能,从而产生“鲶鱼效应”,提高组织整体业绩。对于非空缺岗位的外部选拔需谨慎,避免给现有员工的心理造成不安全感,致使工作热情下降,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2.管理心理学在应聘材料审查上的运用筛选申请材料(如简历、应聘申请表)是员工选拔中的第一个环节,组织通过应聘人员填写的各种申请表了解应聘人员的基本信息(如学历、工作经验等),从客观的角度对应聘人员进行判断,了解应聘人员的职业发展情况、近年来工作的稳定性,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去初步评估应聘人员对应聘岗位的需求和动机,并据此预测其未来的工作绩效和可能的任职期,淘汰不符合绩效和稳定性预期要求的应聘人员,淘汰比例通常为6:1。关键岗位的选拔程序应包括背景调查环节,背景调查对提高应聘人员提供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着积极的意义。背景调查是指组织通过应聘人员原来的雇主、同事以及其他了解应聘人员的相关人员对应聘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和验证。组织在公布的选拔公告中明确提出选拔包括背景调查环节,应聘人员预先了解提供不符合真实材料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将会增加应聘人员使用真实材料和信息的可能性,降低组织核实材料的成本费用开支以及人员选拔上岗后的使用风险。
3.管理心理学在面试中的运用面试的关键是组织选派出的主考官的能力素质以及正确实施面试的方式。组织在选派主考官时要充分考虑选派人员的知识经验、人格品质和情绪现状,避免主考官用“有色眼镜”来审视应聘人员,主考官不应用第一印象给应聘人员定位,不应以应聘人员的长相和地域产生歧视,不应凭个人经验对应聘人员草率下结论,应尽量避免出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定势效应,客观看待应聘人员,既不能因为某个优点而给予高度评价,也不能因为某个缺点而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全面评估应聘人员是否符合岗位的招聘要求。主考官在面试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简单的提问来缓解面试的紧张气氛,消除应聘人员的心理压力,使得应聘人员能够轻松的进入角色,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和潜力;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多用诱导式提问让应聘人员更多的发挥余地,从而使得组织更加深入地了解应聘人员的能力和潜力;还可以通过比较式提问或者举例提问的方式要求应聘人员对进行比较分析或举例说明,以增加应聘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好地观察应聘人员的心理活动,辨别应聘者所谈问题的真假,了解应聘人员个人品格、工作动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4.管理心理学在职业心理测试的运用职业心理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人格测试等等。职业兴趣测试主要检测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的价值取向,评价工作价值观对人员选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职业或空缺岗位与应聘人员的工作价值观并不符合,导致员工上岗后对职业或岗位可能并不满意,这不仅仅降低其工作绩效,甚至还会影响组织的效率。职业能力测试主要是通过测试个人的非生活经营积累而形成的能力来预测其在某一职业领域的发展潜能。能力不等同于知识、技能,能力更能表明个体在未来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可能达到的水平,也就是所谓的“潜力”,在心理学中也称为“性向”,它是一种能力倾向(李蕾,2008年)。职业能力测试包括一般能力(智力)测试和特殊能力(能力倾向)测试。职业人格测试即个性测试,它主要是对个体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测试,旨在测量个体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以便了解个体人格(个性)差异,在促进员工和谐发展的同时为组织合理配置人员提供参考。
5.管理心理学在评价中心测试的运用评价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的人员测评方法,它主要通过公文筐测试、情景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或沙盘推演测评等情景模拟技术,加上一些传统的测试方法,对人的知识、能力、个性、动机进行测量,通过书面沟通、一对一的单向或群体互动的环境,运用多种测评手段,对个体现有能力,更对其潜在能力提供的客观、公正的评估。公文框测试的适用对象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它可以帮助组织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考核现有管理人员或甄选出新的管理人员(安鸿章等,2010年)。它主要是通过赋予个体一个角色,并框定一个条件受限、时间受限的高压力高强度的虚构真实情景,观察个体心理活动的变化,了解个体自信心、组织领导能力、计划安排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分析决策能力、风险倾向能力、信息敏感度,从而达到预测个体在拟任岗位上独立工作的胜任能力即发展的潜力与素质。在情景面试中,主要是一些情景性的问题,即:给定一个情景,让个体扮演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并在过程中对应聘人员施加心理压力甚至设计冲突,观察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中的各种心理活动以及反映出来的个体特点,它主要考查个体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能、处理冲突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个体进行集体面试。所谓“无领导”,是指不指定主持讨论的组长,不安排座位、也不布置议题与议程,但介绍一种管理情景,其中隐含待决策的问题,引导群体(5-7人)在一定时间内自由讨论,组织通过对个体在讨论中的表现及所起的作用来观测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沟通能力、宣传鼓动与说服力、人际协调团结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以及自信程度、创新力、心理压力、耐受力等个性特点,由此来综合评价个体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沙盘推演因强调个体参与企业运行管理中的某一具体角色,赋予群体(6人/组,2-3组)相同的场景,它要求个体在短时间内高度投入到模拟情景中,具有竞争力、趣味性、实用性和实战性等特点,在群体互动中个体掩饰或者伪装较为困难,从而能够让组织有效地观察到个体的实际能力。通过沙盘推演,可以考察个体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统筹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它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
管理心理学源于心理学,依托于管理学而发展起来,是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现代的企业管理已经不单纯是对一些制度的简单制定和对工作目标的考核,更多的是从人本位角度出发去挖掘员工潜在的工作能力,将企业发展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互相的价值体现,这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更高层次追求。管理心理学就是在这样的管理目标要求下应运而生的,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机关、学校、医院等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马斯洛理论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是激励理论在管理心理学中的一种体现,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自然需求,因此,研究马斯洛理论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即通常所说的普通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过程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本质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管理心理学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此可见,普通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管理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二者是一般与特殊、主干与分支的关系。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内容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性需求中的最根本需求,也是需求层次的最底层需求,是人本性的自然流露和体现。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最原始需要和维持生命体机能的最根本需求是一个人不可替代的需求底线,如果这种需求不能够得到满足,那么其他的活动就难以开展。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就是给人生存的基本保障。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二层,是高于生理需求的,在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对安全的需求就上升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安全需求是对人身安全的要求,在能够保证生存的条件下,如何不受外部侵害,生活在相对和谐的环境中,是人类生存中高于生理需求的较高要求,但归根结缔这也是一种生存本质的体现,因此,安全需求也是属于相对低级的需求范围的。
(三)社交需求
人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社交需求是人社会本质的直接体现,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都需要在相互的交往、交流过程中实现。社交需求是人在进行社会活动过程中的根本需求,是与其他人交往的一种本能需求,同时也是生活在和谐、安定环境中的一种开放式需求。如果安全需求无法满足,那么人人都将生活在自我封闭、处处担心的惊恐状态下,是无法敞开心扉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社交需求也就无从谈起。
三、需求层次理论与管理心理学的结合
(一)满足员工各层次需求,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以马斯洛需求为出发点,对员工的各层次需求进行理性的分析,首先,作为管理者应当给予员工基本的生活保障,以薪资和福利的形式来保证员工根本生活需求,也就是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上给予最大的满足。建立健全职业保障制度,提高员工的职业安全感,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这些都是作为管理者所需要提供的。此外,当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被满足后,企业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尊重需求,建立完善的人事考核制度和合理的选拔、晋升制度,这样可以满足员工不断得到认可,地位获得提升的需求,并为员工规划职业成长路线,使之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诱发和激励员工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从而带动工作积极性的攀升,创造个人潜能价值。在工作上,一旦员工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认可,企业可以赋予员工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方面能够激励员工向更高的工作要求挑战,获得更高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员工自身都没能发现的潜能,帮助员工完善自我。
(二)随着员工需求结构的变化,来制定激励政策
企业管理终究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要关注员工心理变化与起伏的,也就是要以员工需求变化为关注点。通常工作的初始阶段员工的低级需求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保证员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一定的社会需求是企业较为容易做到的,通常可以以物质奖励作为满足方式,同时也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然而,随着员工在企业中不断成长,需求层次也会不断上升,当高层次需求占据主导时,单一的物质奖励是无法满足员工高层次需求的,因此,精神奖励自然成为了另一种激励手段。精神奖励是针对员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设计的,这种需求具有长期性,因此,必须考虑到如何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这种长期的精神激励。将员工的梦想与企业的理念融合在一起,可以使员工在实在自身价值的同时企业的价值也得到同步的体现,这才是成功的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策略。不难看出,在高层次的需求下,企业与员工的统一将是满足高层次需求最有保障的手段,从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的角度入手,可以使企业管理者从纵向的角度,更加清晰的了解员工需求,更加明了的对企业员工的心理进行剖析,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管理决策,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力的管理依据。
四、结语
现代的企业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因此,從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人性的需求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马斯洛需求理论简单、明了的给出了需求层次的纵向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的掌握员工需求,同时针对需求来制定出适宜的激励制度,将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统一起来。将马斯洛需求层次引入管理心理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不但能够对员工心理进行较好的解析,更重要的是可以将一些外部理论引入管理心理学,更好的支撑了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克难,现代管理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
[2]张天昊,现代管理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7.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企业家都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学习或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研究哪些因素最能在员工心理上起到激励作用,如何保持和加强员工的积极行为等。这些就是管理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有两个,一方面是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另一方面是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吸收并理解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对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全体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管理心理学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与应用
(一)管理心理学对人才选择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岗位的具体信息,通过利用管理心理学能够对其工作的内容、性质、任职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由此对任职者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地判断。为了真正了解员工对自己任职的岗位是否真的合适,岗位的细致化判断和员工的综合素质都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进行明确分析,企业在岗位设计的同时适当增加岗位职责,增加工作的挑战性,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企业和职工双方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能岗匹配,为了让员工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首先要对员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素质等具体方面进行分析考量,以此判断其工作能力是否符合任职的岗位和团队环境。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等方面的管理,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学习,才会对员工的身心素质的把握更进一步,逐渐使其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个人的发展空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和长处,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能够有效地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沉稳、内向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因此,在企业用人或员工职位晋升时,要特别考虑员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三)管理心理学对人才保留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与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首先要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并尽量满足,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才会有所提升,同时员工也会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管理效果。
(四)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的应用
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提高薪酬待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员工职位能得到晋升和生活中给员工更多的关心与照顾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安排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也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员工胜任本职工作,还能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在组织各资源要素中居占首要地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重掌握和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用的研究和讨论,让企业管理者在选人、用人及留人等方面掌握和熟悉管理心理学知识并真正将其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
参考文献:
[1]谢瑶,戴宏斌.试析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2(17)
[2]张岩.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华章,2014(06)
[3]邹火英.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1)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学路径
小学阶段作为对学生个性品质、性格进行培养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从微观角度讲,能够实现班级的有序管理,从宏观角度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本文以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心理学渗透的意义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学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心理学渗透的意义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心理学的渗透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很多小学生的心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应通过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心理障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来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断和评价。第二,保证班级的正常运转。学生的学习压力日益增大,教师应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预防心理问题出现,有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保证班级的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第三,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自我认知,有效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将自己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第四,促进教师心理素养的提升。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担,而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有效促进了其自身心理素养的提高。
二、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学的有效路径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心理学渗透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具体内容如下: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心理学有效渗透的重要前提。作为师生关系建立的主导者,教师应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同等的位置,关心和爱护学生,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的重大因素。学生在和教师的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和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因此,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奠定了良好的提出,促进了他们与人合作能力的提升,而这种能力正是体现学生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二)教师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引航灯,教师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会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心理素质较高的教师才能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在对教师行为的效仿中,形成良好的性格,同时,优秀的品质得到了培养。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效仿榜样。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学科的实际特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课堂作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智能培养以及心理发展都是在这个空间完成的,教师应加以充分利用。而教材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达成净化心灵的目标。
三、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学的渗透具体措施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活动中去,比如,类似于《让心灵飞翔》这类主题活动展开。其次,积极建立班级的心理健康驿站,当学生感到心理压力较大时,或者感到困惑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驿站的建立,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清楚掌握,同时,还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关工作的展开,使自己的心理教育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让他们能够实现快乐健康地发展。最后,教师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对板报的利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有效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学的渗透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学生逐渐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学生还能够积极投身到班级的管理中去,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班级的整体性发展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蕾.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2]任亮宝.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黑河学刊,2010,(06).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 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作用
早在1806年赫尔巴特就明确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言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并且赫氏正是在其心理学思想和理论如统觉团理论等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系列较完整的教育理论,如影响较大的四段教学法。此外,斯金纳、杜威、维果茨基等大家的教育理论也是在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显然,心理学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作用举足轻重,对于高校学生管理研究也不例外,特别是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以人类心理现象及规律为研究对象,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为目的的科学,在高校学生管理研究中,不仅具有提供理论基础的意义,而且具有方法论基础的意义。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搞好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否则可能会造成管理的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应。
一、管理心理学的“需要理论”,指导我们研究学生管理做到以人为本
管理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决定于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起点和基础,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愉悦感和激励的力量,工作、学习就会更加积极。
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研究中,我们就要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更是贯彻到学生管理研究中的指导思想。这样,我们就会在这个基础上运用管理心理学的需要理论,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共同需要和不同需要,然后综合分析、设计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满足合理且条件成热的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去满足学生合理但条件不成熟的需要。此外,还通过增设学生的人生观教育,科学引导学生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结合起来。
二、管理心理学的“公平理论”,促进学生管理研究成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公平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7年提出。这个理论是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体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的报酬之间平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取决于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且取决于他们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人们总是通过社会比较,全面衡量自己付出的代价与报酬是否相当,从而产生公平与不公平的感觉。通过比较,如果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报酬比例相当时,就会心理平衡,产生公平感,于是心情舒畅,工作、学习更加努力。
“公平理论”启示我们在高校学生管理研究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公平、公正、公开对于调动个体积极性的巨大作用;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奖勤贷免、评优评奖及其他个人荣誉的合理分配等制度,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合理地将公平理论引入这些制度的研究、制定与完善中,确保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性。只有这样,制度的实施与开展才能顺利有效。
三、管理心理学的“强化理论”,帮助我们科学制定学生奖惩制度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因此,学生管理研究就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管理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行为,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如:规划设计明确的奖励制度和措施。大学生都渴望成功,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并愿意为这种认同而努力。在实际的学生管理研究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制定明确的奖励制度和措施,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到获得成绩之后能够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肯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这样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个性、不同群体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奖励措施,提高学习积极性。尤其要加强对后进学生的关注,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奖励,在集体活动参与中多鼓励、多支持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尊自信。
四、管理心理学的“群体心理”,帮助我们科学进行学生平行教育
可利用集体心理的群体优势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利用集体的力量成功改造过许多流浪犯罪青年。“通过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已成为一条著名的教育原则。
我们在进行学生管理研究时也要充分利用这一原则,从对学生团体管理上做文章,或许更有成效。学校的社团、班级、宿舍等都是影响和教育学生的好环境,运用集体心理来教育和鼓励先进,监督和激励后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适应,将同学间“平行教育”的影响作用发挥到最大,把群体的功能发挥到最强,往往胜过教育者的鞭策和监督。
五、管理心理学的“挫折理论”,指导我们研究大学生挫折教育
挫折理论是揭示人的动机行为受阻而未能满足需要时的心理状态,并由此而导致的行为表现,力求采取措施将消极转化为积极性、建设。挫折是指人类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指向目标的行为受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挫折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挫折可增强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人猛醒,汲取教训,改变目标或策略,从逆境中重新奋起。另一方面,挫折可使人们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出现负向情绪反应,并采取消极的防卫方式来应对挫折情境,从而导致不安全的行为反应,如不安、焦虑、愤怒、攻击、幻想、偏执等。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种心理矛盾并存,同时由于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因此在生活中很容易产生挫折体验,心理上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比如自卑、孤独、焦虑、抑郁、冲动、易怒等,如果不懂得如何控制,将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课内和课外两种方式来对之进行挫折教育。进行学生管理研究不能忽视挫折教育研究,而且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研究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方法等,以便于正确指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生管理工作能否与时俱进,能否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新突破,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和地位,认真研究管理心理学理论,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学生管理研究之中,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会更科学更合理,研究成果才会更有效并顺利实施,促进高校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芦文慧.论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着力点――基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思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2]田新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研究新视野[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中职班级;以人为本;激励
管理心理学在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必修课程。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体系结构以及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管理现代化等方面的具体作用。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领域中人的心理行为运动规律的学科。它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主要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的行为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来预测与控制这些行为,以提高组织的效力。它是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应用的结果。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理解、预测和管理人类行为,提高组织绩效的一门科学。
一、运用人本管理思想指导中职班级管理工作
国外许多大企业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IBM前总裁华生曾说:“你可以接收我的工厂,烧毁我的厂房,但只要留住我的人,我就能再造IBM。”比尔盖茨也有类似看法。有记者曾问他:“比尔盖茨先生,假如你今天白手起家,你还能再创造出一个微软吗?”盖茨略一思索后回答:“可以,只要让我挑选100个人带走。”当今美国之所以能在很多研究领域都远远领先对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从世界各地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
鉴于人是企业等各种组织的首要资源,人的管理问题也应该是管理学的核心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的各种途径和技巧,从内部点燃员工的激情,来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也成了十分重要的课题,这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所以,管理心理学立足于人本思想,以有别于传统的管理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对人的管理问题。
因为人都是有感情、有心理活动的,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很大的弹性,这与其心理状态有着直接而深刻联系。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在中职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从人性、人的情绪、感情、意志等心理因素方面来有效的管理和激发他们。
二、激励是人本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中职班级管理水平的关键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学习,我对激励有了一些较为基本的认识。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大师金克拉曾说:“你若想成为人群中的一股力量,便必须掌握激励,生活就是这样,你把它放入自己所处的人际中,人们就记得你、信任你,就像黑夜相信灯光一样。”研究管理心理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
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总结的GE核心领导要素E4(Energy活力、Energier激励、Edge敏锐、Execution执行)中就有激励一项。他曾说,管理人员应成为团队的成员和教练员,他们的工作是提供帮助,而不是控制他人,还应有能力去激励他人。拥有激励和鼓动他人的能力,会使组织的能力发挥至极致。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21世纪成功的中职班级管理者,必须是懂得激励艺术、并且善于运用激励的人。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如果中职班主任适时地给予学生充满智慧的鼓励、合理有效地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可以传递给学生强大的动力,让他们从初中阶段受冷落的心理阴影中解脱出来,爆发出自己的全部潜能,成长为优秀的、对社会有贡献的技能型人才。
三、在中职班级管理工作中综合应用多种激励方式
《管理心理学》中关于激励的各种方式是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的。这门学科主要介绍了目标激励、期望激励、责任激励、危机激励、奖励激励等方式,这为我们在中职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激励指明了方向。
1、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可以包括成就激励,自我实现激励,或者前景激励。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进而促使达成目标。人的动机来源于需要,而需要的满足便是人活动的最大动力。中职班主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向学生描绘一个良好的就业愿景,并鼓动他们看到这个愿景对自己的价值,并热情主动地去实现它,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目标。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自我实现,如果中职班主任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将会使他们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2.期望激励。歌德曾说:“以人的表现去对待他,他就每况愈下。若对待他,就如同他已将潜能发挥至极致,你就会造就他。”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如果我们对学生有较高期望时,深层次里就包含着一种信任和肯定,因为没有人喜欢让人失望,当你给他较高期望时,他初中阶段时“怀才不遇”的不满立即会转化成知遇图报的强大动力,爆发出自己的全部潜能,做出非凡的业绩来。
3.责任激励。欧莱雅是一家高度全球化的500强企业。每一名欧莱雅员工都拥有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本身就是在为员工承担更大的责任――成为领导者做准备。不论何种级别的岗位,责任就是对员工的激励,员工是责任的支配者与承诺者。这就是欧莱雅的“岗位责任激励”。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每一位学生在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都各自承担着一份责任,班主任应该不断地向他们传达这样的信息,否则这个班级就是一盘散沙,将没有任何凝聚力。
4.危机激励。危机激励,又可称为竞争激励。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铁打的规律。挪威沿海盛产沙丁鱼,但由于沙丁鱼生活在深海,渔民打渔归来往往要两三天时间才能到,而这些沙丁鱼大部分都已在归途中死掉了。使渔民蒙受了不小的损失。后来就有人在鱼池中放上几条鲶鱼,这样由于鲶鱼的威胁,沙丁鱼动了起来,结果到岸后大部分沙丁鱼还是鲜活乱跳的。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鲶鱼效应实际上是一种危机激励效应,只有引入竞争,承认竞争,敢于竞争,并用竞争去激励即将进入社会的中职学生,才能使班级管理活力四射,永葆生机。
5、奖励激励。以上各种激励方式最终都要通过奖励优秀来强化与肯定,否则激励就成了空头口号,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有实验证明,人在无激励状态下,仅能发挥潜力的10%-30%,在物质奖励作用下,能发挥自身潜力的50%-80%,在适当的精神激励下,可发挥潜能的80%-100%。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摘 要: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该如何生存和发展并取得胜利,该怎样提高竞争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最应关注的问题。优秀的企业管理者理应熟悉管理心理学,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对企业对员工的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企业管理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078-01
一、管理心理学
1.管理心理学的简介。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原理和基本知识运用到管理中去。在企业中,以员工或者说每一个被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采取全面的系统的心理研究,这样可以在一定的相同条件下,最大可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管理的力度和工作的效率。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工业化出现是紧密相连的。19世纪末,工业化快速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企业的管理更加复杂,管理难度增加,合理的管理和安排企业日程成为难题,于是便出现了管理科学,其代表人物是泰勒。而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的进一步细分,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到了推动作用,参战各国都力图利用心理学原则来改进管理,提高生产为战争服务。这便是管理心理学的起源。
3.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中的应用。现今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亚于战争,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不得不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管理心理学。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管理心理学来更好地管理员工,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所以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企业保持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那么该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为了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它是通过对其资本的组织从而有效的获取、协调和配合各种资源和技术一体化的优势能力。本质上讲,企业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不断提高产品价值并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
2.人才培养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拥有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下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并应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营销创新等一系列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综合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概括为价值高的、稀有的、别人难以模仿、难以替代的竞争力。这样所有企业才会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
3.技术创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动。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就要从本行业的实际出发,瞄准国内外先进的同类企业,做好创新的定位。企业必须重视利用先进的国内外技术,坚持引进、消化、在创新的路子。还应构建合理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各种渠道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有力的推动企业飞竞争和改革的进程。
三、管理心理学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1.管理心理学可以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提高员工思想觉悟。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发展成败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企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要树立现代化的经营意识、管理意识、营销意识。
2.管理心理学可以培养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企业竞争和改革的思想武器,是支撑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思想源泉,现代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定拥有健全的价值观。因此,加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企业的改革的实施,有利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3.管理心理学可以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提高企业凝聚力。在当今社会而言,企业的生产与竞争,改革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乃关键所在。学习和应用管理心理学,一方面能促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那么有潜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众所周知,在日益竞争的市场活动中,没有哪一项活动不是依靠团队共同作用的,人才团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构成了团队的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重视人才、重视核心竞争力、重视管理,企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在企业中应用管理心理学,可以改善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和促进员工的发展,只有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被调动起来,才能真正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玲玲,王燕莉,李颖.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
[2]魏娜.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0(15)
[3]李新霞,王丽佩.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1).
关键词:激励 兴趣 中学数学 学习效率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做出努力行为,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能力相当的学生会取得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比能力强的学生成绩更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激励的程度和效果不同所致。一般来说,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能力,二是动机激发程度。他们的关系可表现为: 学习成绩=能力x动机激发程度 从式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在这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成绩与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工作动机来弥补。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能力再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数学教学中的激励原则: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其次,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 、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可以奖励。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再次,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第四,激励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全国竞赛中获得名次,应即使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也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
第三.激励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在数学教育中采用――榜样激励。榜样激励,也叫做典型示范,就是通过榜样 〔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了榜样,使得大家学有方向,赶超有目标,而且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号召力大。
(三):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课实现的目标,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由消极学习到积极学习。对于学生达到目标可以进行表扬或者奖励,让学生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如果达到目标什么表扬或者奖励都没有,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丧失信心,难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于达到目标。
(四):开拓学生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比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它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不仅仅局限用于企业,激励鼓励员工的行为动机,使员工做出努力行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可以广泛运用到机关、学校、劳动人事等部门的管理领域。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EAP X理论 人群关系理论 Y理论 超Y理论
一、引言
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是任何领域发展的两个支点,管理学也不例外。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个学科或者一个领域能否发展壮大的第三个重要支点,不容忽视。
管理哲学从20世纪初期开始,先后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的四个对“人性”的基本假设,演化出了与之对应的X理论、人群关系理论、Y理论和超Y理论四大基本理论派别,而每个理论派别都有各自主张的管理实践模式,分别是任务管理、参与管理、自主管理和权变管理。这些“人性假设”、“理论思想”、“管理模式”的共同点是“理论的”、“概念性的”、“宏观的”和“抽象的”。
员工援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EAPs),泛泛而谈,就是对员工进行“援助”、“辅助”或者“帮助”,从而达到企业的某些目的、目标或者战略。那么,EAP究竟要对员工哪些方面进行援助?援助到何种程度和规模?达到企业何种目的或者战略?这些问题都是“实践的”、“工具性的”、“微观的”和“具体的”。20世纪80年代中叶从西方开始兴起的EAP,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从最早的培训员工工作技能以提高绩效一步步发展至今,管理哲学的理念的时代变迁如何推动了EAP的时代变迁?EAP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本文通过科学的、历史的、系统的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和讨论。
二、管理哲学与EAP时代变迁
1.“绩效至上”时代――80年代的EAP
管理哲学初期对人性的假设认为人是“经济人”,其代表人物是泰勒,一个在死后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人;一个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产生的人;一个被社会主义伟大导师列宁推崇备至的人;一个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被工人称为野兽般残忍的人;一个与工会水火不容,被迫在国会上作证的人;一个被现代管理学者不断批判的人。麦格雷戈吸纳了泰勒的观点,并进行了理论的提升,最后提出“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其管理理论称为“X理论”。
“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的核心内容如下:第一,一般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第二,由于人天性不喜欢工作, 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以惩罚相威胁,以便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第三,一般人宁愿受人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有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在X理论盛行的时代,最明显的特征的就是一切以绩效为主,工人的潜能被极大地开发,科学研究被大量用于工作设计,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率。而最早的EAP,刚刚兴起于80年代时,恰恰也是针对企业主提供的一项服务,目的是开发生产力,提高绩效。员工得到的“援助”主要是和绩效有密切关系的技能培训。而EAP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也是绩效是否大幅度的提高。至于员工的福利,例如满意感,幸福感完全被忽略。
2.“社会人际”时代――90年代的EAP
在“X理论”后诞生的是管理理论是“人群关系理论”,其代表人物和事件是梅奥主导的霍桑实验。一系列研究表明,人是社会人。而这正是人群关系理论主张的人性的假设。基于“社会人”的假设,很多思想观点被提出,例如:第一,人所受到的最主要的激励来自于社会需要的满足,以及得到和别人的关系及地位上的成就,金钱或经济激励只是第二位的。第二,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第三,来自群体中的社会力量对人的影响,比对管理中的激励和控制的影响更大。第四,人只有在上级满足其社会需要和其它要求时,才会对管理作出响应。
人群关系理论的根本贡献在于发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如何利用人的社会属与管理实践。管理的角度从一味地像挖掘机器的潜能一样挖掘开发员工的潜能转向了对员工提供社会关怀。90年代的EAP正是表现出了相应的对员工的社会关怀和社会支持。员工从EAP中得到的是“支持和关怀”,重点是经济、心理、医疗、卫生、健康等方面,从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鼓舞员工的士气。而单纯的技能知识的培训比例在EAP中大大下降,人们广泛意识到那些使用技能知识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如果没有士气,再好的技术都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3.“自我管理”时代――现代的EAP
人群关系理论之后,又一个管理哲学思潮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其代表人物有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马斯洛,其核心的人性假设认为,人是自我实现的人。其主张和X理论截然相反,被称为“Y理论”。其主要的主张是:第一,人并不是天性不喜欢工作的。第二,人们对参与目标能进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而不需要外界奖惩。第三,报酬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
Y理论大大改变了管理学的理念。首先,管理重点的转变,从提供物质刺激转变成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发挥员工潜能,帮助员工自我实现。其次,管理人员职能的转变,从生产指挥者转变成条件创造者和障碍去除者。通过对员工的沟通,了解员工的喜好,创造好条件,消除障碍。再次,奖励方式的转变,从外在需要(工资、晋升)转变为内在需要(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发挥潜力)。 最后,管理制度的重点的转变,从监督人控制人转变为保证职工自我实现的保障者。
进入2000年起,EAP的内容范围大大提升,领域可谓无孔不入,深入到员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都力求“援助”到。这正是帮员工创造条件,使其不用担心别的事,从而可以一心为工作,一心为企业。
4.“权变灵活”时代――未来的EAP
Y理论之后,超Y理论被提出。人性的假设从自我实现人转变为复杂人,由此权变的管理理念兴起。而西方的权变理论与我们常谈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主要的观点认为:第一,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存在个体差异。第二,人在同一时期内会有各种需要和动机。第三,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人们会不断产生各种新的需要。第四,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第五,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
超Y理论和与之对应的权变理论的提出,其核心特点是“灵活”。现代EAP涉及的内容非常全面,类比一下,犹如对员工进行“全面攻击”,而权变理论的精华是根据员工的需求进行“重点攻击”,并且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不一样的手段“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因此,未来的EAP应该从“刀耕火种”的粗犷式施行走向“精耕细作”的精细化开展,建立在管理者深入了解员工的特点、偏好和需求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EAP的各项功能和子模块,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模式下对员工进行“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
管理哲学与EAP时代变迁对应关系表
时代 对EAP的界定 关注的问题 人性假设 管理理论
1980-1990 一项雇主提供的资源,使用特点的核心技术,通过预防、识别、解决有关个人和生产率的问题,改善雇员和工作场所的效率。 绩效 经济人 X理论
1990-2000 企业通过为员工提供诊断、辅导、咨询等服务,解决员工在社会、心理、经济与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消除员工各方面困扰,达到预防问题产生、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目的。 社会心理 社会人 人群关系理论
雇主为雇员提供的服务,用来帮助他们克服可能会对工作满意度或生产率产生消极影响的问题,如酒精或药物依赖、职业咨询、家庭问题等,也包括将员工转交给专业的独立护理机构。
2000至今 一种基于雇佣关系的健康服务,目的是帮助识别和解决一系列广泛的员工个人关心的、可能影响工作表现的问题。 全方位援助 自我实现人 Y理论
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员工及其家庭成员,提供相应的心理评估、咨询辅导与治疗服务及家庭、法律、医疗、财务等方面的援助的过程。
一项基于工作场所的计划,旨在帮助工作组织处理生产效率问题,并帮助“雇员客户”甄别和解决个人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健康、婚姻、家庭、压力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问题。
未来 建立在管理者深入了解员工的特点、偏好和需求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EAP的各项功能和子模块,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模式下对员工进行“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 差异化援助 复杂人 超Y理论
三、总结
EAP的实践和管理哲学的发展两者之间紧密联系,未来的EAP必然会走上精细化、差异化的道路,这既符合理论的要求,也可使得成本降低,收益提高,事半功倍。企业应该精挑细选,为自己量身定制EAP服务,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使得EAP从“高、大、全”走向“快、准、狠”。
参考文献
[1] 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 Roman, P. M., & Blum, T. C. The core technology of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J]. The Almacan,1985,15(3):8-9
[3] Sherman, A. W., Bohlander, G. W., & Chruden, H. J.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M].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mpany,1988
[4] Arthur, A. R.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mes: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of stress management [J].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000,28(4):549-559
关键词 卫生管理类专业 管理心理学 教学设计
Abstract Health management specialty has a specific training objectives, management psychology a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of health management specialty, has its special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some problems exist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and health management class selection, in the course of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design, should from the selec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strengthen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institutions,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teaching mode, strengthen many aspect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strengthening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health management specialty; management psychology; teaching design
l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具有现代卫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卫生事业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此专业学生应该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既懂医学业务、又会现代化管理的卫生管理专门人才。因此,此专业要求其学习管理学类的相关基础课程,管理心理学即为其中之一。
管理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使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以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边缘学科。①它具有内容广泛、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
以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作为研究主题的管理心理学,成为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必修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讲授提供基础知识储备,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起基础铺垫性作用。目前全国各类卫生管理专业均已开设这门课程。
1 管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内容与实际培养需求相脱节
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容纳了心理科学和管理学的新兴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卫生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特定培养需求,需要管理心理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考评标准等各个方面予以特别对待,将学科内容与卫生管理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这一点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建设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有很多卫生管理专业虽然开设了管理心理学,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课程建设等方面投入有限,忽略了卫生管理这一专业的培养要求,没有突出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使得管理心理学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建设色不突出,与实际培养的需求相脱节。
1.2 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亟待建设
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在在卫生管理类专业承担管理心理学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大体上有以下三种。一是专业背景为心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心理学知识基础牢固,但对管理学、卫生学、医学、医院管理学等领域涉猎不多。二是专业背景为管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理解深刻,但缺乏心理学、卫生学、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三是由心理学、管理学等之外的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教师,此类教师半路出家,学习几本教材之后就开始讲授管理心理学,问题更加突出。这三种背景的教师队伍在课程讲授中都有各自的短板和缺陷,一致之处就是对卫生管理的对象――医学、卫生学等知识的缺乏,课程讲授中势必缺乏与卫生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阅历。
管理心理学开课历史不长,教材选择和建设比较落后,突出的缺点就是缺乏针对性。从教材选择上看,开课的医学院校大部分使用的是通用的或者是适用于公共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其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共通性,在各专业讲授中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毕竟是针对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不完全适用于卫生事业管理,更没有概括和分析卫生管理中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针对性。从教材建设上看,现在还缺乏一部公认的、较为全面完整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专业使用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教材建设也较为落后。
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看,很少有卫生管理类专业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管理心理学教师有不同的归属,有的归于管理学教研室,有的归心理学教研室管理,有的甚至由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或者基础医学院管理,这种不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会直接影响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也使得此门课程在医学类院校或管理类院校中缺乏一定的话语权。
1.3 教学模式与专业性质要求的实践性相脱离
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讲解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实践性、自主性都较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与卫生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管理类人才的实践需求是脱离的。任何管理类专业,都要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选择中也要侧重管理能力的培养。然而,大多数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只局限于理论的阐释和概念的理解,而轻视使用理论来分析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性被忽略了,卫生管理专业所要求的能力培养的目标也被忽略了。学与用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理论,却缺乏实际管理能力,无法适应现代卫生管理领域的需求。
1.4 教学设计忽视学生参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时,必然会导致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方式。虽然大部分院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法充分开发其功能,没有能在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只是将原来的板书变成了可以翻页的、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板书,没有根本上改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这种教学设计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样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未能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意识淡漠,缺乏思考的主动性,无法锻炼学生主动思考、探寻问题答案的能力,使得学生惯于接受而惰于质疑,惯于记忆而惰于思考,最终只能形成单调、片面的知识,而无法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更谈不上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发展。也正为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最大程度的挫和压制了。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理想。
2 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与创新探讨
为了解决当前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借助课程建设专项课题的契机,从卫生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提出如下几个在教学设计和创新方面的建议:
2.1 精选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贴近培养需求与目标
首先就是要根据卫生管理类专业的实际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精选课程内容,形成与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适合卫生管理专业学习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结合不是要改变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系统,抛弃学科基础知识,而是在课程重点讲解、示例分析、案例选择等各个方面,更多选择贴近卫生管理实际的内容,侧重卫生管理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特色突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更强,更易于理解,从而更易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其次还要根据卫生管理实际的变化和卫生改革的推进,不断更新和替换教学内容,适时替换陈旧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修订和更新新兴知识、热点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时代需求。
2.2 全面开展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建设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教师融会贯通管理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基础理论和知识来源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更是要包括卫生学、医学、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的讲授教师一定要具备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着眼于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因此,讲授教师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在讲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加强课堂讲授知识与卫生管理实践的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其次,要选择或者编写合适的卫生管理类专业专用的管理心理学教材。现在世面上已经有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卫生管理类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可供教师进行选择。但是现在这类型教材还缺乏认可度,依然还缺乏一部公认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那么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就可以自行编写一本具有中国卫生管理特色的、适应卫生管理专业教学和卫生管理类人才自学的教材,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材建设。
再次,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有条件的卫生管理类专业应该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有了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有利于教师专心进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能够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2.3 引入先进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与能力建设
在以往的管理心理学教学研究中,已有教学实践者提出了多种可以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予以探索和实施的新型教学模式。
(1)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认知结构通过与环境的同化和顺应作用,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建立新型教学和学习环境。②
(2)情境主x教学模式。情境主义教学模式脱胎于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是Brown Clooins 和Duguid在他们的论文《情境认知和学习的文化》中提出的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者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建构发生于学习者与情境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习得的知识能活学活用,以适应社会,解决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③
以上列举的是两种以实践性和能力培养见长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建设为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角色,转变灌输知识和接收知识的基本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实践性为基本培养目标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4 不断加强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教学设计,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多创新、多用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式在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积极性调动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1)适当增加案例教学比重。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社会科学、军事和医学等教学中,自20世纪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教学中。④它并非一般意义上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而做的举例子的活动,而是一套完整的、有着严格要求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内容真实、无虚构,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而且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或培训目的。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是在于了解一项特定的知识或理论,而是在于在学生自己探索怎样解决管理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这种学习是亲验性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同时,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其在小组活动中与其他人的频繁交往,还能够获得沟通、说服及群体协调等宝贵的管理技巧。⑤这种方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且由于这种方法所提供的案例丰富多样、形式活泼自由,学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讨论,其吸引力远大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因此,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通过精心挑选案例、精心设计讨论程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和便利,充分开发其功能,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所支持的一些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将一些适合进行动态演示的、画面感强的内容,设计成为动态演示的动画或者选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以及视频资料,让原本死板、单调的理论知识“动”起来、“活”起来,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比如,有条件的学校科研建设和利用一些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让学生实际操作课堂上所讲解的各类知识,充分动手,实际演练,让知识更好地转化成为实际动手能力;再者,可以建立一些模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扮演特定的工作角色或岗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对职位的理解,完成特定工作,从而从多方面加深理解,锻炼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实际的工作机构、部门和单位,亲身体验实际工作流程,这样得来的体验和感受,是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
这些设计,可以逐步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高低,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精选、教学队伍的培养及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技巧的现代化均息息相关,此外,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包括教师个人的素养、社会和学校对课程的评价及重视程度等。要想提高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充分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专业中的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入手,不断的进行努力和尝试。
*通讯作者:胡其图
注释
① 水.管理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② 程浩,黄文昌.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心理学教学实践[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5-58.
③ 王璐.情境学习理论在《管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职业技术示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1:126-127.
一、从案例说起: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
新浪网新闻报道,就职于富士康、年仅25岁、毕业于哈工大的孙丹勇,于2009年7月16日凌晨3时33分许,从12楼跳楼自杀。自从2009年开始到2010年,富士康员工跳楼被媒体称为“第多少跳”,就是跳楼到多少个了的地步。后来富士康老板出来讲话致歉,处理问题了。关于富士康员工跳楼的原因和动机,有说是因为员工矛盾,有说是因为情感问题,但更多的是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这些90后的“农二代”都是农民工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文化和效益,非常关键。
截至2010年,根据保守估计,以深圳和上海为例,深圳人口1226万,其中农民工750万;上海2200万人口(和台湾人口差不多),农民工有300万。全中国2010年农民工2.2亿,其中外出务工1.3亿,这1.3亿中,新生代(所谓80后、90后的农二代)近1亿人口。其中深圳和上海占1050万,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10.5%。其中,农民工犯罪问题突出,多数因为心理压抑和心理问题导致,其中26岁以下的农民工犯罪占农民工犯罪的九成以上。以2010年的苏州为例,农民工犯罪占总发案数的80%。中国1.3亿的农民工,世界上最大的廉价劳动力群体,关注农民工群体的工作心理,引导成为企业效益增加的有利因素,将是面对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重要心理管理课题。
二、农民工的工作心理分析
笔者在多年一线管理的实践中,经历的制造类、建材行业等企业中,农民工、城市下岗退休(有协保或保险买断等)、大学生、职业经理(高级管理)、兼职人员(比如财务兼职人员等)城市工人的基本比例为:
农民工42%;
城市下岗工人、退休人员等 15%;
城市工人10%
大学毕业生28%(其中大学生中大约70%的大学生是来自农村)
兼职人员 2%
职业经理 3%
(数据来源:笔者多年企业实践统计调研,真实可靠)
改革开放仅仅三十年,中国的所有富豪都是这三十年的市场改革中奋斗出来的,成本意识根深蒂固,特别是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如果算上大学生中的农村背景的20%的人员,农民工在普通制造类和建材类企业中的比例达到了六七成,真正成为了主体,成了主流群众。
但目前国内企业中,管理理念普遍落后,对农民工群体的心理研究工作普遍滞后,导致了管理滞后,使得企业效益到一定程度后,因为企业缺乏共同的远景、共同的认可目标、共同的心智模式和学习能力而发展速度停滞,甚至发展窒息。
当前情况中,农民工群体的工作心理主要是“打工”心理,具体表现在:
1. 缺乏安全感和归宿感。老板随时可以辞退农民工,劳动合同法再怎么规定,都大不了是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金,不能保证工作的安全感和稳定性,特别是在私营企业中。
2. 缺乏良好的责任意识和主人公精神。由于总感觉是给老板打工,意识深处缺乏主人公精神。
3. 缺乏实惠感和被信任感。绝大部分农民工认为,老板是挣大钱的,自己只是一点点打工工资,内心深处有强烈的缺乏实惠感的意识。同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往往把老板的不放心和不放心观念导致的系列管理控制视为老板不信任。
4. 缺乏学习紧迫感和进步紧迫感。绝大部分农民工志向不大,感觉能干好目前工作就可以了,没有强烈的学习紧迫感和进步紧迫感。
当然,在日常工作中,许多农民工是跟了老板多年的,有一定的认同情感在里头,但这种认同无法达到深层次利益配置机制所带来的真正同心同德,是有本质区别的(参考沈宗南、张京宏《五行唯心主义广告学》,上海世新进修学院,2005)。
三、解决措施和改进方案
作为占企业职工人数六七成的主流群体,如何调动这个群体的积极性、如何管理好这个群体的思想、引导好这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将是企业管理中对“人”的因素的 管理水平高低的考量和挑战。从农民工群体普遍的文化知识水平低(主要是初高中水平为主)、素质和思想意识总体落后、小农思想占主流地位、缺乏大局观、缺乏安全感、缺乏学习意识等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给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改进方案:
1. 企业文化建设,改善企业中包括农民工群体在内的所有员工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模式。这个工作非常关键。如果占企业职工总数六七成的人都认为自己在“打工”的话,这个企业不能叫企业,老板也不能叫企业家,充其量叫生意人,工人不能叫职工,叫伙计就可以了。改变农民工群体内心深处的“打工”意识形态,必须通过设立企业共同远景、给予工作安全感承诺、制定利益分配和激励体系等系列切实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去实现。
2. 构建绩效考核系统,推行量化管理和企业制度与流程建设。制度流程建设本身就是企业规范化、正规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就是构建绩效考核体系,通过考核体系,肯定员工群体的成绩,指出他们的问题,给出改进的建议,以达到培养人、提高人的目的,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和态度提高企业的效益,呈现企业的价值观和精神。
3. 建立系统化的学习培训体系。经常通过思维逻辑的培训来改变企业中最主流的农民工群体的思维逻辑,把农民培养成真正的产业职工。若不强化培训,不建立学习培训体系,则最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农不能农,工不能专,无法从事高价值、高技术的工作,仅仅能从事最基本的体力工作,获取微薄的薪水,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一只脚经常陷在赤贫的泥潭里。
四、小结
管理心理学从管理出发,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成果与其他相关的学科成果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的具体活动的规律性。它包括丰富的内容,涉及组织管理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协调与建立组织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注意不断满足人的心理需要,进而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组织效能为目的的学科⋯。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各门科学独立的标志,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并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管理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因而也是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边缘性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科J。概括地说,管理心理学要义是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问。
2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色与应用价值
(1)学科特色
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组织又都是离不开管理的,管理是追求效能的,管理的主体是人,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个体、群体、领导、组织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发展。这就表现出这一学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涵盖性、维度和宽广的应用空间。管理心理学重视组织中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中群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所有组织成员的需要,所有管理者的需要。现代化的组织处于社会这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中,无时不在与其他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管理心理学注重与外部组织的联系,注重与外部组织人的联系,使组织在社会复杂系统中达到自适应。一个理论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基础,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管理心理学可以说具备了特色、基础和应用几方面的特征,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点,正是对“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一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个体、群体、组织等亟须解决的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呼唤新的研究成果为之服务。需要是理论发展的动力。管理心理学发展和应用空间广阔,特色和魅力彰显。
(2)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德裔美籍思想家,著名的精神分析医生E.弗洛姆(E.Fromm)曾指出:“心理学的进步并不在于把称之为‘自然”’的领域和称之为‘精神“的领域相区分,而是从‘物质一精神’的整体上把握人。”‘‘人,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成为历代心理学家为之奋斗的目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需要开发。对于每个人来说,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是创造积极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创造力是人类巨大潜能的表现。据研究表明,用来进行心理活动的大脑容量有100亿个比特,可以装下全世界图书馆的藏书内容。《美国心理学会年度报告》载,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是用脑程度和方式的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行为管理学》中得出如下的结论:按时计酬的员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O%~9O%。可见,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会有效地发现和开发员工的替能,提升员工的创造力,进而使组织中的人往和合作达到1+1>2的效能。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管理,为开发组织中人的潜能,进而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3)提升管理现代化效应。顺应经济全球化
现代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化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它同单凭个人主观臆断的管理、经验主义的管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的管理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生产的社会化已超越了国界,分工协作也从组织内部、国内组织之间向跨国之间发展。跨国公司作为与现代化生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跨文化交流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是必须面对的。了解民族差异的管理者在与其他国家的人共同工作时,可以适时地调整管理风格,使组织中的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目标而努力工作。例如,他们知道英国人很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会避免问英国人个人问题;而希腊人对个人问题却是可以接受的,这表明你对他感兴趣。管理心理学在发展中关注了这些新课题。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人被抽象为劳动力,并被作为与资本、土地地位等同的生产要素;而在管理心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是基础儿n叭。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的假定。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心理学强调推行“顺乎人性“的管理,强调尊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增进与组织员工的感情联系;强调各种激励机制,满足职工的各种合理需要去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强调根据人的个性差异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强调民主管理,提倡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强调管理是种服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顺应全球经济化,提升各类组织的管理现代化效应,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都是彰显的。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研究新视野
我们正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从2O世纪9O年代苏联解体,到计算机网络风靡全球,从亚洲经济危机和复苏,到欧洲统一货币,跨国集团、跨国组织的跨国经营,促使全球经济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流动和配置的加速是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主要表现形式为跨国经营模式。一个大的企业公司往往在其他国家、地区开设子公司,如可口可乐要在4O多个国家和地区行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跨国组织中的跨文化差异对组织中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学科研究要为时展服务。管理心理学在这场变革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呈现出新的研究特点。我国学者凌文辁、郑晓明等撰文概括了近2O年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从个体理论向整体组织理论扩展;在理论发展上,重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学科体系上,更强调组织的动力学和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在研究领域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框架,管理培训与发展、工作业绩评估、管理决策、组织文化、跨文化研究已成为热门领域,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出现新的研究视野:
其一,重视精神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的研究。激励问题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自管理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最多的领域,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及行为学派等诸多理论。进入2O世纪8O年代以后,虽然很少有新的激励理论提出,但在前人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激励研究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新型的激励是赋予员工更多的权利和责任,使员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组织管理者,进而发挥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激荡》一书中所说,“人类正从一种饱肚子的经济走向心理经济。”当代管理思想家、英国商学院教授韩迪(C.Handy)特别提出“企业会员(membership)的概念,强调建立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心理契约。他认为,如果员工被视为企业的“工具”,无论再怎么赋予员工活力,充其量只能增进效率,而无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贡献。只有将员工看成企业的会员,给予他们决定企业未来的权利,他们才会将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连在一起。正如美国学者马斯洛等认为的那样,追求需要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追求各种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的天性。员工进入组织工作,为的就是组织能够提供机会满足需要。人,都是需要被激励的。唯有受到激励,人才有干劲,尽其所能,甚至于不眠不休。员工在组织所受到的激励,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外附激励与内滋激励。外附激励如公司的政策和公司的管理以及待遇、工作保障等;内滋激励如工作的认可、工作的成就、工作本身是否符合个人的能力与兴趣和发展等J。提供外附激励与内滋激励,也即是物质激励一精神激励相结合。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更加重视人在组织中的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需求。
其二,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研究。组织文化是组织的个性,是组织的核心价值。培育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离不开组织人员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为了有利于创建一个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应该尽一切努力确保新聘用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具备更多的能力。传统的企业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而新型管理还同时强调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独特的组织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正在全面影响着现代组织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和组织效能的发挥。在跨文化和本土化的组织文化中,全球经济化带来的组织管理中的人际交往和文化摩擦等问题,已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使现代组织更加重视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终身学习的理念已蔚然成风。在管理心理学的新视野中,把现代组织看成是学习型组织,要求员工不断获取新知,发挥知识或团队的整合效能。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组织成员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高度柔性、符合人性发展的组织。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把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看作是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传统组织把人看作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学习型组织则把人既看作是管理的主体,又看作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假设是“学习人”。美国排名前25家的企业中,几乎全部是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改造的。
其三,重视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相渗透的领导方式转型研究。传统工业管理,往往“管理过度”而忽视对人的关注。现代组织管理需要领导方式转型,关注组织中人的发展,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美国学者布莱克和穆顿在《管理方格理论》中描述了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五种风格,证明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最高的9.9型管理方式,是现代组织管理最有效的。现代组织与个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呼唤一种心理默契。这种心理默契,无疑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相渗透的领导方式转型的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乃管理行为之本质,文化激荡、管理创新、激励行为,乃世界进化之动力¨。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应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同。人是有情感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人文关怀是对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敬重。无论是领导给员工过生日,送蛋糕,还是节假日到员工家中慰问;无论是领导的一句夸奖,还是领导轻拍一下员工的肩膀,都会给员工一种情感上的慰籍。对员工表示私下的人文关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专程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公司推销员的妻子的案例,已被收人多本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