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时间:2023-05-29 18:17: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和技术日益进步的时代。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融合起来能够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的繁荣昌盛。但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还是存着不足。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问题

1.企业道德评估指标不具体

企业的道德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甚至有些企业把道德的建设列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项。在我国企业的评价一般都是从经济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企业,认为企业只要实现利润收入就好,道德这些都不重要。道德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有着艰巨的任务,所以对于企业的评估不应该只是看利润的数额。

2.企业文化建设追求的太表面

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人们往往注重的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大多数企业会举办早会,在早会上让员工喊出企业的口号,通过一系列的文艺活动就表明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已经完成的非常好。这些都是西方企业常用的手法,这就让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缺乏创新。只是对外来文化进行一味搬用,不会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掘出属于自己具有特点的企业文化。

二、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办法

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融和在一起需要经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证明。但是社会发展使得企业思想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必然会融合在一起。若想企业思想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更好的融合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以人为本是党的重要方针,是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要求,它可以加快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文化素养高、以及有组织有纪律的员工团队。以人为本,在管理活动中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这样人和人才能够友好共处,减少摩擦。企业文化建设中也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使得每个员工能有主人翁的意识,这样企业的文化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并且取得让人满意的结果。同时如果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的文化建设也就更加多姿多彩,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可以使得企业建设更加完美,让全体员工产生一种以企业为自豪的情感,员工因为自豪感就会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使得企业不仅在经济发展的优秀,在文化建设也一样让其他企业刮目相看。

2.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任何一个企业发展成熟到一定时期,都会产生自己特有的企业精神,它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它是企业的基本信念和发展目标,它可以激励员工不断努力使得自己不断完善,变得更加优秀和强大。当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的精神建设时,可以融入民族精神,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使得我国国际影响力也增强了。民族精神中包含了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等伟大的精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弘扬民族精神,这样员工的精神得到不断的教育和丰富,使得员工之间的精神力量也更强大。员工由于受民族精神的影响在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同时,也会热爱自己的企业,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员工的家园,一个人会爱自己的国家怎么可能不热爱自己的家庭。这样员工就会为这个家庭建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把它建设为一个更繁荣更昌盛的家庭。因为把民族精神融入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中具有极大的意义。企业在管理的全过程中应该坚持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使得企业这个集体不断强大,企业全体员工都团结一致,凝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向心力,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做贡献。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

企业的思想工作与文化建设相融合的前提条件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也是我国党的基本路线,这是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虑[3]。我国的经济建设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落后。这就要求我国应该大力建设经济的同时也发展企业的思想政治和文化建设的融合。经济基础决定这上层建筑。当企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企业才会去考虑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同时,员工最关心的也是一家企业的效益,所以一家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是就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进行套路。只有企业经济效益达到了一定,员工就会更加积极的围着家企业服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不应该打乱企业的经济运作,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的情况下对企业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和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建设。

三、结论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需要企业不断努力探索,才能够探索出更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道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在今后一定可以和谐和谐共处。

作者:贾淑红 单位:新疆克拉玛依白碱滩物业管理公司

参考文献

[1]王丽英.新形势下如何抓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J].山西青年,2013(,22):18.

[2]贾瑞.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45,62.

第2篇

从基本矛盾认识总体布局的必然性

坚持四大建设协调推进,是由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四大建设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彼此之间不能相互适应。尤其在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的阶段,生产力的迅速变化,极易造成生产关系的不适应。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就是其集中表现。协调好四大建设之间关系,将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进而创造使社会主义中国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条件。

坚持四大建设协调推进,是由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决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集中表现,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支配和决定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矛盾,并以此确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呈现多个层次,它既表现为基本生活需求,也表现为精神和发展需求,满足这些需求,必须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推进去实现。

坚持四大建设协调推进,也是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得出的,它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虽然世界上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有大量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不仅面临特殊的历史背景资源,面临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而且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发展的方式等方面,都与其他国家有显著差异,如果简单照搬它人经验,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其他方面发展,让经济建设孤军深入,缺乏政治、文化、社会的保障和支撑,不仅将付出惨重代价,而且可能葬送正在兴起的事业。

用科学发展观把握总体布局的协调性

我们对四大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认识已经比较清楚。从总体上看,经济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物质条件,政治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文化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四大建设共同构建了现代化建设基本内容。

然而,在全面推进四大建设中,四者之间关系如何更好地把握,仍然存在不少疑惑。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和国情去认识各项建设之间关系,促使其保持动态平衡。譬如,建国后的几十年中,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不仅制约着政治文明建设,而且制约着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制约着社会组织的发育。为尽快改善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为其他建设创造发展的物质条件,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置于四大建设首位,让经济适度超前发展。经济建设先行,既体现了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也符合加快发展的要求。而在物质条件发生很大改善的今天,尽管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还不能被取代,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质量。

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建设滞后,也导致各项建设之间的不协调,引发了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协调发展要求。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加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既符合广大群众的新愿望和新期待,也符合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同样,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也需要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明确相对具有的主次关系。

促进四大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在各项建设内部形成相应结构。经济建设如果仍然以传统增长方式为主,那么,政府管理体制、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劳动者培训、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等,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

根据四大建设需要发挥政府主导性

四大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物,将在基本规律的支配下和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与此相适应的自我协调与更新和政府促进机制,促进四大建设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由简单联系走向复杂联系,由松散联系走向紧密联系。

第3篇

在企业中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还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增强职工的团队协作意识,保证工作合理有效的进行。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还可以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使企业真正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利于企业精神的塑造。另外,可以激发企业职工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根据新时期的文化特点,结合原有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创新。让企业的发展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建设更好地为企业的经济建设服务。将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贯彻到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

2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点形成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思想管理和经营建设的指导理念,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形成的科学管理方法和企业发展的文化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科学有序的进行,而且还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同样是对企业职工进行的建设工作,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通过企业的文化理念教育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有效地推动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貌,有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将企业全体职工和管理者在思想上进行统一。融合企业各个部门,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流程合理有序,让企业职工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为企业更好地服务。对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完整的企业核心理念,有助于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保障经济活动的顺利展开,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在社会的声誉,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企业的文化还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促进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在多元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文化可谓是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可靠保障。

3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的必要性和相互作用

要想使企业取得良好的发展,就应当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切实将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充分展现良好的生机和活力。将二者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和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取得有效发展的需要,也是使企业经营管理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对思想政治建设进行不断地创新,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政治建设的内涵。

(2)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独有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建设及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文化,能够保证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不会偏离企业的发展轨迹,以企业文化作用建设的重点和着力点,以此丰富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内容,将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和企业职工加以结合,使企业职工充分了解企业的文化和核心价值,激发职工工作的热情,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企业的文化建设相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职工的凝聚力。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会存在很多的弊端,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可以将这种弊端进行有效地克服。

(4)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结合也是企业顺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将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进行融合,可以对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进行创新,顺应时展的需求,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建设模式进行调整,使其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

(5)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企业的主体是职工,对企业的建设工作归根结底是对围绕着人展开的,将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结合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最终实现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4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及方法

4.1坚持以人为本

对企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主体是企业职工,对职工进行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的管理思想应该是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教育人和服务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职工充分感受到企业的关怀,能够在积极的团体工作氛围中激发出工作的热情,在建设的过程中,使两者不断的补充,指导并约束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促进企业职工的道德思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

4.2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这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工作的内容主要是思想的灌输,该工作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现如今,企业建设工作是十分丰富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将两者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可以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深入的融合,由此改变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使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更加具体化,最终达到二者的和谐发展及互相推动。

4.3融合教育思想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前提,而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所以,要将两者的教育理念相互融合,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融入思想政治建设的内涵,在思想政治建设的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具体的发展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对企业的职工灌输思想教育理念,让企业的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总结

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健全和完善新农村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农村是否能够全面铺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而新农村文化建设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比较晚,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消除思想上的障碍、加大投入、明确责任、完善监督体制等手段来保障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

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除了在经济建设方面存在差距,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狭义的文化内涵,包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内容,正确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可以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能驱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生态发展。在当前西部大开发时期,除了关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着手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建设,通过文化建设保持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增长。在21世纪以来,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对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

1.1文化产业的不同定义。

文化产业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就所提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定的制度环境中,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

1.2本文文化产业的定义。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和商品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交换和传播。其外延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科学研究、新闻出版、信息咨询、设计策划等,涵盖了文化财产、文化设备和传媒载体三个方面。

2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从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物质方面不断得到满足,而文化精神方面相对较薄弱。经济建设方面措施运行及取得的成果比较明显,而文化建设方面措施运行及取得的效果相对不够理想,致使目前西部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2.2西部地区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农村地区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建设。乡村青年长期外出打工,乡村经典传统文化建设逐渐淡化,直接导致了乡村传统文化的断层,从而使西部乡村大部分经典文化失传。例如:广西浦北县和邕宁县的“舞春牛”,在当地又称“闹春牛”、“唱春牛”等,是起源于明朝末期,至今已流传了三百多年。舞春牛是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主要寄托蕉乡人民的新年祝福,预示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六畜兴旺。舞春牛这项庆祝新年的民间活动,在20世纪末在广西部分地区春节期间表演的热度比21世纪的热度高的多,据资料显示,目前在广西浦北大部分地区在春节期间几乎没有舞春牛这项民间庆祝方式,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老一辈已经年纪大了,没办法继续舞,而年轻一代又没办法传承,导致这项民间特殊庆祝春节的活动技术正在逐渐失传。经典文化的传承,唤起人民群众对新文化建设的重视。(2)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薄弱,设施相对落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的物质硬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该地区文化设施的配置情况。文化基础设施包括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器材等,它对农村地区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虽然西部农村地区农民收入增加很迅速,但相对于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民温饱问题基本得解决,精神生活相对贫瘠。

3新时期背景下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策略

新时期条件下,农村建设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

3.1创新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理念决定思路,只有把理念转化为思路,才会产生推动实践发展的作用。对于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而言,只有转变工作思路,才会真正改变过去那种文化建设由政府统一包办的模式,代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新工作模式。也只有把理念转化为思路,才会真正改变过去那种文化建设由政府包办代办的做法,代之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工作新思路。政府的主题作用体现在做好文化建设规划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做好民众的宣传引导、投资改善文化基础设施等。

3.2培养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深挖农村文化优势资源。

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党员干部的组织和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结构建设科学合理,就能够团结群众齐心协力地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因此,培养一支为农村文化提供新驱动力、使广大农村群众得到实惠的农村党员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西部地区正处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程中,而农村的文化建设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实践性课题。由于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已的社会现状,这使得农村文化建设难度更大。因此,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取得突显成绩,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发展和提炼的过程。但是我们坚信,在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沉淀的基础上,在党和政府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政策制度的支持下,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必将迎来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崔巍.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24).

[2]王宝明.浅析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4(22).

第5篇

【论文摘要】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个重要因素,因为在整个社会运行中,意识形态能发挥多方面的功能,而其巨大的经济功能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必须正确对待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积极利用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为经济建设健康发展服务。

【论文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意识形态同样适用于辩证唯物主义社会观,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物质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意识形态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所谓实践性就是指它来源于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能反过来指导实践,为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引领人们的实践活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这种实践性反映其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时,就是它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为龙头,通过更新设备,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和创新,拓展产业链,发展各种特色产业,不断提升总体竞争实力。通过实施“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原崛起”等经济建设战略,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提高了全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实现了GDP数值的较快增长,但在一些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出现了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贫富两极严重分化等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对资源过度依赖等问题制约着发展可持续。由此可见,仅仅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并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和迫切需要解决可持续的问题。迫切需要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思想指导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创造性应用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理论。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的改变,而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层次变革,突出的表现是从经济开始,再逐步向社会和政治领域渗透。

二、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对经济建设作用

1.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导向作用

引领经济建设方向,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并为全体人民共有的。因为它是人民共同拥有的认知体系,所以它有助于人民彼此达成认识上的一致与行动上的统一。而处于党政地位的意识形态都是与对经济制度特别是对交换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联系在一起,目的在于说服人们相信现存的经济规则是与正义共存的。成功意识形态的制度变迁和经济改革会促进经济增长。社会意识形态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制度解释和价值支撑,使人们从内心认可经济建设中各种财产关系的合理性、交换关系的公平性以及分配关系的正当性,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各种规则的“认同感”,以减少体制在转轨及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摩擦费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机制,这种机制是由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决定的。

2.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动力

经济建设的客观进程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十五规划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重大飞跃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在本质上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发展的互动性和价值的契合性。虽然国家处于全面经济振兴阶段,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着重重困难,迫切要求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人民思想意识的更新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对社会意识形态提出了全新考验。应对这些考验,需要各级党政组织从自身做起,为推进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社会意识形态不断解放思想,打破因循守旧、平凡干事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工作中敢闯、敢试、敢争;坚持开放创新,摒弃落后的体制机制,以敢于担当、追求卓越执政理念,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审视自我、谋划发展。并对全国总体格局进行了正确判断和分析,提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特别是在基本认清了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大势,总结过去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 转贴于

3.社会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之重点。在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更趋激烈,其中的文化产业竞争又是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内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文化看似无形,但对经济发展的引领、鼓舞、凝聚和保障作用是现实而且巨大的。

文化发展问题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以解决的。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既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建设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文化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化创新更加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从而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进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走过了30多年发展历程。30多年来,中国人民走出困境,夯实了发展基础,并积蓄起了强大的发展势能。而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跨越发展、推进全面转型的历史新阶段。新阶段更加突显的新特征、新任务是加速发展,释放后发优势,在这个“经济建设升级”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兴国”应势而生,深入挖掘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改造或摒弃那些原有的落后文化,加快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培育和弘扬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的“民族精神”,并使之成为引导、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6篇

关键词: 文化建设 重要性 影响

纵观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一个社会的整体力量无一不是文化力与经济力、政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已经成为不能分开的讨论话题,它们在彼此的领域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巨大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通过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决定,在中国经济政治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要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大家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食粮。

正如《决定》所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在人类的进步史上做出了的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文化建设已被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在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繁荣的文化作为基础。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就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毋庸置疑,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根本的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因此,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自觉促进文化繁荣,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舆论支持、良好的文化条件。

二、文化建设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力保障。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资源与人力保障。当前,新兴文化产业人才匮乏问题严重,解决文化产业的人才问题已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上,要做到战术与战略相结合,防止重战略规划轻战术计划现象的延续。注意理性培养人才,尤其在当前人才教育主要由高校负责的情况下,要解决重理论知识灌输,轻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老问题。

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国民的高尚品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1.培育国民的健康心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成功和荣誉,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实现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2.推进国民的科技创新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内和国际都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科技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多种人才的竞争。传统的、简单的手工等高体力支出低收获的劳动方式已经落后,祖国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也就依托于教育。现在很多人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就是看这个国家到底有多少尖端人才。

三、加强文化建设即提高国家“软实力”建设,树立良好的国际品牌。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我们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而且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

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央电视台建成欧洲、美洲、亚太、中东、非洲、拉美、俄罗斯7大中心记者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建成64个境外整频率电台。中国的诸多知名企业也已经把脚步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例如中国的知名企业海尔企业,已跃升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这些企业都为中国的企业文化树立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中国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重要决定是十分明智之举,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举措。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必将带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满怀信心,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7篇

关键词:基层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71-01

一、深化基层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深化基层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

对于基层文化的建设,直接的作用就是对广大基层的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行为,只有将社会主义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提升到一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标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体系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够推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而对于基层文化的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基层文化的建设的深化就变得至关重要。

(二)深化基层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基层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

社会要想获得稳步快速的发展,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文化建设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相辅相成,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而有效的保证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深化基层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因此,只有不断的加强基层文化的建设,才能够使得基层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协调发展。深化基层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提升基层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准,这也是提升我国整体文化素养的重要目标,只有保证基层群众的思想道道修养水平才能够有效的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对于深化基层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要积极的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层文化活动

要想有效的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首先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层文化活动,充分的营造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氛围。除此之外,相关政府还应该要不断的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基层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能够有效的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基层文化活动不但能给有效的调动基层群众丰富文化生活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通过组织基层文化活动的形式来针对基层群众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进行具体的提升。并且要根据人们对基层文化活动的要求的变化而进行基层文化形式的调整,循序渐进的促进基层群众进行文化素养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基层群众提升自身文化道德修养水平。

(二)充分的展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在对基层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不断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进而有效的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基层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内容来提升基层群众的整体文化道德修养,这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在组织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下将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进行基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充分的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挥到极致。

(三)不断的提升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者的素质水平

对基层文化建设而言,建设的工作人员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者是带动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各种形式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纽带,因此,这就要求进行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道修养,并且具有热心奉献的精神。对于工作任劳任怨的基本职业道德,只有这样的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者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者的素质提升就显得至关重要,要不断的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进行科学的规范,不断进行工作内容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训。只有将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进行有效的提升,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基层群众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有效的促进基层文化建设,进而有效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而随着物质文化的不断发展,精神文化建设就变得的至关重要。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基层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要不断的深化基层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8篇

关键词:新时期 乡镇文化 发展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361-01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层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当前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文化增长需求,因此,就要求乡镇文化站发展自身作用,引导农村文化发展。党的十以来,虽然高度重视乡镇文化建设,并采取很多措施,但是要将其落实到实处还存在很多困难,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一、乡镇文化建设和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1.乡镇基层干部在思想上认知不足

最近几年,虽然国家大力促进乡镇文化建设,但是部分乡镇干部没有从思想高度重视乡镇文化建设,过度的关注地区的经济建设。很多乡镇基层的干部没有从思想层面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有些干部甚至认为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事情,乡镇基层地区应该做好经济建设。这些错误的思想认知在无形中阻碍了乡镇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导致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2.文化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国家为了更好的支持乡镇文化工作建设和发展,在很多乡镇地区都配备了相应的文化管理人员,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真正能够开展文化活动的人员较少,并且这些文化管理人员主要以文化工作为主,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并不是很高,对城乡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举办几次活动,发放一些宣传资料即可。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这些工作人员只是在上级部门检查或者重大节日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3.文化活动落实不到位

保证有一个充足的经费是乡镇文化开展的重要保障。现阶段,乡镇文化活动的资金比较充足,近三年文化站、村屯都可以独立搞活动,乡镇也积极通过企业资助,与学校联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但是有的村屯钻活动资金空子,多拿资金少搞活动,文化活动开展的形式和内容十分单一,为应付而开展活动,导致文广新局、文化站,不能随意发活动资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镇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4.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内容不足

当前乡镇在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方面比较积极,但是文化活动的内容没有结合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内容和形式十分落后,进一步增加了城乡之间文化差距。此外,在一些地区只是在每年过年过节的时期开展一些文化活动,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所交代下来的任务,并且文化活动内容创新不足,缺乏地区特色。

二、新时期乡镇文化发展对策分析

1.注重领导,落实好经费

为了切实促进乡镇文化发展和进步,必须提高乡镇文化站的领导作用,通过乡镇文化站强化领导,保证基层地区文化工作高效开展。在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好文化活动经费,确保各项文化工作顺利开展。乡镇地区的文化站作为一个公益部门,为了保证各项活动开展有充足的经费知识,就需要县级政府部门加强财政支持,将乡镇文化活动所需要的经费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此外,为了增强文化站文化服务能力,需要结合乡镇群众文化实际需求和发展,制定合理的文化活动计划,对工作突出的进行嘉奖,切实提升文化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最终推动地区文化事业向前发展。

2.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

乡镇文化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文化工作开展和建设。在文化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保证专职专用,让文化管理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基层地区的文化推广和建设工作。即使文化管理人员要兼职,也要保证以文化工作为主体,保证其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做好各项文化活动。此外,乡镇文化的主管部门还用根据文化人员的工作情况,做好人员考核和评价工作,强化队伍建设,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不断提升其工作能力,保证文化管理人员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

3.强化文化活动创新能力

乡镇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文化活动的创新力度和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与能否体现文化发展,带动乡镇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乡镇文化建设中,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各种经济活动建设力度,探索基层文化活动开展的新思路。在文化内容选择方面,要保证新颖、丰富和灵活,用全新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将文化性、娱乐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文化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此外,还应该将道德教育、影视宣传和文体活动融入到基层文化活动,让乡镇文化内容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结语

新时期,乡镇文化建设和发展是时展的需求,是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增长的需求,因此,在乡镇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分析透彻乡镇文化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采用科学措施将其解决,推动乡镇文化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兰剑.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困局及其路径重构――“社会化供给与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的一种设想[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第9篇

在南安市新一轮跨越转型发展中,深入研究探索市域文化建设发展思路,增强文化发展实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壮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整体升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南安市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方面,以信息化拓展城市文化建设渠道,加快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南安“三网融合”,推进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成效显著。如创新建立南安宣讲网络课题库,联合泉州市委讲师团率先成立了南安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等。另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载体,提高文化建设实效。如积极利用光电信息产品博览会、海峡两岸农产品交易会、石博会、郑成功文化旅游节等各种机会和途径宣传南安文化品牌,并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海内外客商来南安市投资兴业。

三、南安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观念滞后。对文化的功能、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部门及个人仍停留在“文化搭台”的初步认识上,文化建设理念停留于表面。二是载体不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存在少、旧、设施匮乏及发展不平衡。有的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活动单一,文化生活贫乏。三是投入机制未形成、方法不活。文化产业多元化尚未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文化投融资得不到很好的拓展,文化建设的资金有限,文化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四是合力不够、文化专业人才紧缺。各相关部门各下各的乡,各唱各的曲,合力没有形成。大多数乡镇文化专干兼职多,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缺乏懂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

四、加强南安市先进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创新思想观念,营造“大文化”发展氛围,进一步确立统筹发展文化建设的理念

文化工作要有更为广阔的视野,结合地方旅游业、特色产品、品牌形象等,确立统筹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的理念,加大引导与培育力度,发展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加快南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立足区域特色,深入挖掘南安旅游文化,力求形成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特色独具的区域旅游文化发展格局。可依托南安市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陵墓等载体进一步办好“泉州南安郑成功旅游文化节”;利用以“弘扬凤山文化,同谒广泽圣王,共享太平和谐”为主题的南安国际凤山文化旅游节的成功经验,深入实施“回归创业”工程。深入挖掘各地方品牌、特色产品的文化内涵,使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相互交融,提升企业品牌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同时,依托旅游业开发独具特色的系列旅游文化商品,加快文化市场化,经济文化化。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文化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建立健全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机制,不断增加财政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其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每年应安排足额资金集中用于重点文化项目、文化精品、群众文化项目、特色文化项目的奖励、扶持以及文化交流、历史文化遗存、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资源挖掘和保护。同时,要逐步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资方式,坚持政府带动与社会互动相互结合,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按照“双赢互利”的原则参与文化活动,切实解决文化经费短缺的瓶颈制约,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各方资助为辅”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包括文化馆、图书馆、教育基地、青少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在内的文化艺术中心,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机制,以期形成集体育健身、艺术培训、成人教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财政压力,达到“资源共享”、“以文养文”的目的。

(三)深入群众,了解需求,增强文化发展潜力,进一步创新文化建设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一是适应人民群众“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坚持开展“三下乡”、“八进社区”等活动的基础上,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确定文化活动内容,完善文化一条街、广场舞、十佳歌手赛等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二是推进先进文化示范工程。实施先进文化示范工程上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繁荣城乡文化生活,创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积极开展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军警民共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活动力求内容上确保群众得到实惠,形式上确保群众喜闻乐见,质量上确保群众高度满意,不断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积极推广福建省示范性乡镇、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创建经验,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向宽领域、纵深化发展。

(四)打造文化人才队伍,提升文化发展层次

第10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益性事业;可持续发展

在民族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之间的有机结合,提升文化建设软实力,更好地发挥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娱乐群众的功能,是文化部门面临的研究课题。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并结合国情和具体实际夯实文化建设基础项目,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凝聚力量,促进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冲击

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显现,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更加密切,通过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格局和体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世界各国文化引入中国,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些对国内固有的文化格局和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进而互相碰撞、影响和融合。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出现冲突,五千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逐渐被唤起,外来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多种文化并存且互相接纳和吸收,能够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促进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文化不同带来思维方式、话语文化以及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等的差异,冲突不可避免。加强文化视野下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所以需要建立新的机制和体系,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需要适应形势变化,形成新的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建立有序的运行和管理体系,才能促进文化项目科学稳步推进。群众文化事业在社会文化发展中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加强文化视野下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巩固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联系群众实际,形成丰富多彩的接地气的文化项目,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密不可分,互相影响,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将进一步带动相关领域和行业更多创新项目兴起,进而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和谐统一推进的良好局面。所以应当大力加强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促进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再上新水平。

当前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群众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项目,当前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和关注远远大于文化建设,所以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不深入,停留在纸面上的东西多。由于经济发展的硬指标是影响政绩的重要方面,所以各地政府将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和建设方面较多,忽视了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没有认识到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要意义,认为可有可无;有些文化部门缺乏自主动作和创新意识,上级要求怎么干就怎么执行,没有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统一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研究,关注群众文化方面的需求较少,导致群众文化事业建设走走停停,没有得到深入推进。

2.群众文化宣传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多元化文化格局下,公众观念发生转变,群众文享,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加强群众文化事业基础硬件配套文化设施建设,探索多种社会参与方式,加强文化事业共建,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和参与群众文化事业共建的格局。要充分结合地区实际和群众需求,挖掘民族特色,打造更多基础文化活动项目,兴建文化场馆,更好地传播和弘扬当地优秀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更好地为地区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前群众文化事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国家和文化建设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和巩固文化建设成果。群众文化理论建设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更好地指导群众文化事业的具体开展。

3.加强文化创新,建立高层次、高素质的群众文化事业发展队伍

群众文化事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做保障,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群众文化基础学科专业建设,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专业学习、专题讲座、文化论坛、学习交流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提高文化建设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加强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建设,注重基层文化队伍的培养,为保证群众文化事业深入推进、为促进群众文化政策和内容深入传播与共享、为各类文化活动项目的开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文化视野下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众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硬实力,促进社会更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毅.加大群众文化建设力度推动群众文化大繁荣[J].大众文艺,2013(01).

[2]蔡伟璇.新时期繁荣群众文化的举措初探[J].群文天地,2012(12).

[3]许艺秋.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途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

[4]陈鑫.回归本体是群众文化创新的根本[J].群文天地,2011(04).

[5]符鸿雁.群众文化活动与公民道德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5).

第11篇

一、存在问题

群众文化虽然是一个很早之前就有的概念,但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在其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笔者总结如下。

1.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虽然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群众文化建设,但部分地区、部门及相关领导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是认识不够,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问题,没有将其纳入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导致群众文化建设缺乏政策性的保障措施,发展受到了阻碍。

2.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缺乏。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需要一批热爱群众文化事业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文艺专长和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但就目前群众文化队伍整体情况来看,很多地方缺乏专业的人才,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人才老化和流失情况严重,且水平有待提高,制约了文化建设的持续和创新发展。

3.群众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经费的投入。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但还是跟不上广大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速度,经费投入不足仍是影响和制约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因经费不足,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设备老化严重,这对正常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4.群众文化活动单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他们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过去那种单一的文化娱乐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但当前所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大多还是传统的歌舞活动,缺乏创造性与发展性,毫无地方特色,以至于不能引起群众广泛参与,影响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反复思考,得出了以下解决对策。

1.提高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认识。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启迪和教育群众、增强人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培育人的思想品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并且对稳定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一定要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领导,明确其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将其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并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从而确保群众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群众文化队伍。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艰辛付出和大力推动,可以说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但当前很多地区的文化人才流失和老化情况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群众文化队伍,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完善奖惩机制,加强对现有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现有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在职培训、外出学习等多种途径,提升文化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文化水平、业务能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中。同时,完善奖惩机制,表扬和奖励先进文化工作者,对态度不认真的文化工作者进行批评与教育,从而激起全体文化工作人员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吸纳专业人才,完善群众文化队伍。文化部门要严格把关,引进一批群众文化专业人才,以解决群众文化队伍人才老化的问题。三是培育和发展业余文艺团体。除了要建立专业的群众文化队伍外,各级政府还要重视业余文艺团队的培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共同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3.扩大资金投入渠道。要想保障群众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做后盾。而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群众文化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二是拓宽资金来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如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三是相关文化部门要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导向,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一些有偿服务,如开办美术、器乐、声乐、舞蹈等方面的人才培训班,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总而言之,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搭建平台。

4.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此同时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日益增高,已不满足于过去那种单一的活动,开始追求层次更高、形式和内容更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我们必须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升群众文化活动质量。一是坚持长期性的阵地活动,举办一些日常文化娱乐活动,如充分利用城市文化中心和各类活动阵地,举办合唱活动、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丰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二是依托重要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猜灯谜晚会,参观主题展览、书画摄影展,开展读书演讲,以及歌会、戏剧节、主题文化节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让人民群众在享受高雅的文化活动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振奋,道德水平更上一层楼;三是深入挖掘地方资源和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举办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以弘扬传统文化,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文化修养。此外,还要重视基层社区和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联系演出团体送戏下乡,联系科技部门送科技下乡,并将这些活动常态化,以丰富基层社区居民和农民的文化生活。

三、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建设;融合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是烟草企业中两个不同的领域范畴,都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两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都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使两者在促进烟草企业健康发展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必要研究实现两者有机融合的途径,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一、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烟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我党的高度重视,是做好企业工作的重要保证。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烟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的新的问题与挑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提高经济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成为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有所弱化;新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不能与企业员工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无法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相结合,使烟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丧失了吸引力;烟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枯燥乏味,大多是一些理论宣扬、道理说教,缺乏实际意义,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与创新教育内容;烟草企业的政工队伍的素质不高,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弱化,使政工队伍的地位下滑,待遇较低,没有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使政工队伍的素质不断降低。

(二)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企业文化是西方企业的一种管理方式,传入我国后与我国企业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吸收、消化和适应,但仍存在着过多依赖外国研究成果,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不密切等情况,使我国的文化建设发展缓慢。当前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仍偏向与形象化和表象化,认识不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简单地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形象设计等同;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忽视人本性和主体性,企业领导过分注重经济效益,把员工只是当作赚钱的工具,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企业员工丧失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忽视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生产经营情况,只是简单模仿甚至照搬照抄。

二、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可行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在企业中各司其职。虽然两者的内涵不尽相同,并拥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两者是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具有融合的可行性。两者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主要体现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途径、性质地位等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二)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必要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各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二者的融合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又会催生出更先进的思想和更优秀的企业文化。两者的融合能够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并能拓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载体,有助于增强企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对于团结和凝聚员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使企业快速发展,而且能够健康稳定长期发展下去。

三、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途径

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思想政治工作代替文化建设,或者是文化建设代替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者简单的相加,二者的融合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因,并在合适的领域里进行融合。

(一)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原则

二者之间的融合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坚持了正确的原则。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

(二)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方式

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方式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功能,推动企业的物质文化建设,通过特定的内容与方法把烟草企业中个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共同完成创建企业的品牌与形象的任务。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推进企业行为文化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进行引导,强化服务观念,优化企业的行为文化。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控作用,深化制度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观念进行合理的调控,使员工可以认同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站在国家政策的高度,综合社会、企业与员工三者的利益关系,对企业的制度文化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推动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通过组织的设立与活动的开展,树立员工在企业的主体地位,自觉地以实际行动实践企业精神,提升企业品牌的号召力。

总之,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创新,我们应当看到二者的融合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在二者的融合过程,要遵循正确的原则,并在合适的领域中运用正确的方式,才能真正的使烟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起来,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烟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