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的英文怎么写

音乐的英文怎么写

时间:2023-05-29 18:1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的英文怎么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的英文怎么写

第1篇

天生歌姬执着音乐梦

曲婉婷说自己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歌手,在她温哥华的家中摆满了各种乐器,可以让她随时创作、随时唱歌。曲婉婷似乎对音乐有着天生的敏感度,听过的歌曲旋律可以过耳不忘。两三岁的时候,电视台正在热播《便衣警察》,每次小婉婷睡醒还没睁开眼睛就会先哼唱“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然后家里人都知道她醒了。曲婉婷6岁开始学钢琴,也为她日后走上原创音乐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16岁,曲婉婷只身前往加拿大念商科,但她的最大兴趣却是玩音乐。“我小就喜欢唱歌,但是家里反对,加上身边没有人从事这个行业,我对未知的东西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到国外读书,强烈的孤独感让曲婉婷开始怀疑自己,和男友分手、被学校劝退,各种不顺利也接踵而来。“那段时间特别抑郁和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应该说是音乐拯救了我。”

虽然下定决心要把音乐当作主业,但曲婉婷依然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她曾在电话中哭着对母亲唱了一首为她创作的英文歌《shell》,但母亲听完后还是要她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因为互相抱怨对方的不理解,曲婉婷和母亲曾一度冷战三年。“最后还是我写了一封信和解,现在啊,我是她最大的骄傲。”

2005年,曲婉婷开始尝试自己写歌,把内心深处最坦白的感受通过歌词、旋律表达出来,质朴而诚挚的歌声打动了很多外国朋友,这让曲婉婷很受鼓舞。随后,她和几个朋友组成了一只名叫“The Wanting Band”的摇滚乐队,但在演出时观众反映并不强烈,曲婉婷也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摇滚风格,不久后,她自动解散了乐队,开始独自打拼。因为常在当地演出,时间长了大家也知道了曲婉婷——一个“会唱歌的中国女孩”。

曲婉婷的吉他是自学的,虽然自己创作的旋律弹一遍就能记住,但因为不会写谱,没法给合作的人曲谱,限制了自己的音乐发展,于是她下决心一定要系统地学习乐理知识。为了挣学音乐的学费和买CD的钱,曲婉婷足足当了两年的“清洁工”:每周日去一个富人家打扫收拾家庭party过后的“残局”。虽然很累,但曲婉婷并不觉得苦,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心存感恩。也正是这样的磨练,使得乐观的曲婉婷能够一步一步,扎实地迈向自己的音乐梦想之路

并非一夜成名

尽管曲婉婷因电影《志明与春娇》在国内快速走红,但她认为自己并非一夜成名。事实上,早在国内大多数观众熟知曲婉婷之前,她的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曲婉婷坦言自己的第一批粉丝来自人人网,“我特别喜欢人人网,它是我在内地宣传音乐的重要平台,最初的一批粉丝都是通过人人网认识的。”在加拿大温哥华留学期间,人人网便是曲婉婷与国内朋友联系的主要途径之一。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朋友一起翻唱经典歌曲《千年等一回》,其视频被传到人人网上,独特的重新演绎立刻吸引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之后曲婉婷自弹自唱的原创歌曲《Drenched》也被喜爱她的歌迷疯狂转发,纯净的嗓音和优美的旋律让这首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正是由于这首歌,让彭浩翔导演发现了这个嗓音独特的东北女孩,并选中《我的歌声里》作为电影《志明与春娇》的主题曲,也打开了曲婉婷音乐人生中的另一扇大门。

曲婉婷音乐旅途上的第一次大转折,应该是遇到了加拿大顶级音乐公司Nettwerk的CEO——Terry。艾薇儿、莎拉·克劳克兰、蒂朵等许多国际知名的歌手和音乐人,都是这家公司打造出来的。当曲婉婷主动跑到Terry面前介绍自己和自己的音乐时,她一点都没怯场。Terry在听过歌曲之后十分喜欢,不仅旋律和歌词都很打动人,且唱得很好,还兼擅创作中英文歌曲,于是,曲婉婷成为了Nettwerk音乐公司签约的第一位华人创作型歌手。有了专业的指导,曲婉婷在创作上更是游刃有余。2009年,曲婉婷创作的《Everything In The World》、《Life is Like a Song》、《jar of love》以及中文歌《我的歌声里》被奔驰公司选中,和其他歌手的歌放到一张CD上,在世界各地播放。如今,在奔驰的车里、网站,各种汽车报刊杂志的随赠CD中,都可以听到曲婉婷的歌曲。

“我是一个原创音乐人”

2012年4月24日,曲婉婷的首张个人原创专辑《Everything In The World》在加拿大、美国发行。7月5日,环球音乐将专辑《Everything In the World》以中文名《我的歌声里》引进亚洲,使曲婉婷成为唯一一位同一张唱片跨三家国际公司发行的艺人。

新专辑中收录了9首英文和6首中文原创歌曲,在被问到怎么决定用中文还是英文写一首歌时,曲婉婷说:“如果我的经历是在中国或者是与一个中国人有关,那这首歌十有八九会是中文的;而如果我的经历是与一个英国人或者英语文化有关,那这首歌就会是英文歌。”对于同时创作中、英文歌曲,曲婉婷都游刃有余,顺其自然,完全看创作时候的情境和感觉,两者不会出现打架的状况,但她也坦言更擅长英文创作,因为英文可以直接表达一些东西,用中文的话还要考虑音调的问题,英文更好写也更好唱。

曲婉婷直言,她更喜欢被称为原创音乐人。“我不觉得我唱歌有多么牛,我就是比较有特色一点。我想让大家记住,我是一个原创音乐人,我唱的这些歌曲都是我自己作词作曲的。” 曲婉婷花了三天时间写完《我的歌声里》,最终因电影《志明与春娇》被大家传唱。虽然写歌的时候没想过有走红的一天,但曲婉婷相信自己的音乐能打动人,“我能理解这么火,但是写的时候并没有想过。我只是把内心的感受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真实的经历自然能引起共鸣,听的人在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第2篇

在此之前,他似乎已是半隐退的状态—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选修课《西方音乐史》,偶尔会出现在北京奥运会这样的重大场合。

但他自己用歌声奠定的地位似乎没有动摇。当他穿着黑色圆领T恤、戴着黑色鸭舌帽坐在《中国好声音》导师席位上时,“连刘欢都出山啦”,人们的目光自然被吸引。

“好声音”掀起的争议、热朝一浪高过一浪,刘欢的真实—面、执著一面展露无遗,年末,他宣布退出“好声音”,他讳于言及原因,但是谈道:“‘好声音’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成功的关于音乐——确切地说是关于演唱流行歌曲的电视真人秀。……这是对我们自己的流行音乐的推动:但它又只是一个电视真人秀,它有它自己的制作规律和范围,歌手推出之后,很多后面的环节有待探讨……”

由始至终,他致力于“使流行音乐丰富起来”,与此相关的提问,他答下千字有余。

关于“好声音”的得失不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曾经“面目模糊”的歌者的真实性情,对于音乐的极度执著,对于“炒作”的清醒与抗拒,以及他作为前辈对于年轻人的关怀喜爱,他回望自己在大学时“玩音乐”的故事,那时候,“想学点外边的东西可不容易呢!但好像大家更简单,有激情,也更理想化一些”。

这一年来,我们看到刘欢对于大众媒介断章取义、追逐话题的抗拒,本刊原文刊登刘欢的答问实录,不删不改,寄望读者听到他内心的声音。

BQ=《北京青年》周刊

L=刘欢

过去,大家更简单,有激情,也更理想化一些

BQ:我这儿有一张1982年国际关系学院校庆时你的老照片,你是和同学组了乐队吗?我看你弹着电子琴,同学抱着吉他,有一种非常青涩又极度认真的劲头。你们当时表演了什么还记得吗?在1985年之前,你的音乐生活是什么样的?相比现在的年轻人,做音乐是一件更容易还是更难的事情呢?

L:我不知道那是什么照片,大学的时候也算是组过乐队,但时间不长,排的东西也不多。我记得排的第一首歌就是一首我写的英文歌,好像叫《Wish of the star》。我记得我们还有一个南斯拉夫鼓手叫别佳。那时候比现在要闭塞,刚开放不久嘛,资讯不发达,也没有互联网,想学点外边的东西可不容易呢!但好像大家更简单,有激情,也更理想化一些。

BQ:我个人的感觉是,内地的流行乐坛里,你的歌声是主流的,这么多年来,值得记忆的歌声里总有你的,亚运会、奥运会、《北京人在纽约》、《甄嬛传》……但是,即使身在沸沸扬扬的舞台上,你似乎又很想把自己隐去,不喜欢凑热闹,更愿意站远一点。一个身负盛名的音乐人,身处的又是流行乐坛,要如何做到这一点?你有过很“膨胀”或者“浮躁”的时期吗?是怎么平静下来的?

L:其实我也没有那么超脱,我只是觉得我是个做音乐的人,音乐以外的话题我就不太想参与。可惜这些年下来,那些话题好像被人关注得更多了。至于“膨胀”怎么会呢,古今中外我见过那么多好的,比我好的,还有更多更好的我还没见到,膨胀得着么?

BQ:很多流行音乐常常会掀起一阵风潮后就随风逝去,你的歌声以及好些优秀流行音乐人的歌声(比如邓丽君、蔡琴)却能够在岁月流逝之后仍激荡起听者的情感,你觉得,这些能“长久保质”的音乐,好在哪儿?要怎么做出这样好的音乐?

L:好的东西好在哪儿,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客观地讲,那应该是形式和内容很好地统一在一个既普遍又独特的共鸣点上。有些歌是我们听到耳朵里的,有些歌是我们听到心里的,还有一些歌我们是会进入它里面的,我们对它里面的每一个音,每一个拐弯,每一句歌词都记忆犹新。至于怎样做到就难了。当然,技术是吸引人进来的手段,而想进入别人的心就一定得从自己的心出来,我也不是都能做得到。

BQ:从你1985年夺取首都高校英语和法语两项歌曲大赛冠军以来,二十多年来你是流行乐坛的亲历者和在场人,你怎么看流行乐坛这些年发生的变化?如果有机会,你会用笔或者其他方式记录下你的所见所感吗?

L:我是教音乐历史的,可我没想过写历史书。其实,大家听到的这么多年的音乐就是历史了。

BQ:你是学法国文学出身,又一直教授西方音乐史,这些偏高雅而深刻的文学艺术,是你音乐的养分来源吗?你会建议现在的青年音乐人,多关注一些高雅艺术吗?

L:对我来说是这样,但这不一定是做音乐人的必要条件,很多人不懂这些一样做得很好。这些也谈不上什么“高雅”,我不认为艺术有高低贵贱,都是在展现美好,只是多了解些东西会让人更丰富,视野和心胸更开阔吧。

只有丰富才能真正有流行

BQ:今年你加入了最火热的“好声音”,如今决定退出,你说有得有失。我好奇的是,参加“好声音”会让你对中国流行乐坛的观察更深入,思考得更远一些吗?看一个音乐节目的操作过程,认识一些年轻的音乐人,让你对当下的中国流行乐坛产生了一些什么看法呢?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

L:这个问题太大。我就说一点吧:“好声音”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成功的关于音乐——确切地说是关于演唱流行歌曲的电视真人秀。它吸引了那么多人的注意,大家看到了那么多有才华的年轻歌手,听到了那么多好听的歌曲。以当前内地唱片工业已经几近死亡的环境条件下,这是对我们自己的流行音乐的推动;但它又只是一个电视真人秀,它有它自己的制作规律和范围,歌手推出之后,很多后面的环节有待探讨,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流行音乐运作模式,也可能没有,我很希望有,我希望更多相关的业界共同参与和发展它。

BQ:你在“好声音”里,有一个使力的方向是,希望有更丰富的流行音乐。但是在我看来,音乐的种类是丰富的,但是有些可能就是小众的,流行的往往就那么几种,丰富和流行之间,是矛盾的吗?

L:以您的观点,我们好像只需要去关注那几种“流行的”,其他的就让他们“小众”去吧,不然就没有流行的了,是这样吗?

首先,我认为物质多样性原则同样适用于流行音乐,只有丰富才能真正有流行。

我当时指的是我们内地的情况,针对的是我们的媒体推介。我给你举个例子:我的“喂鸡”小队里的袁娅维,她的音乐类型基本上可以算是“soul”——灵魂乐,她的演唱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在那之前,你能从我们各大门户网站的TOP100甚至TOP500里找到她吗?她可能被各种TOP淹没了,对,你可以说她“小众”,但和她差不多同样风格R&B Soul的方大同却在香港突出重围。对,方大同的歌迷也会认为他是“小众”,你要注意歌迷们都希望自己的偶像与众不同(这是好事),可当我们看看美国,经常表现出同样风格的John Legend、Alica Keys还算“小众”吗?美国“好声音”的导师Christina的很多歌曲也是“Soul”,她也“小众”吗?不是吧,而当我们内地的很多听众喜欢着这些外来大牌的时候,却还不知道他们的重要风格来源“Soul”是什么,更不知道我们内地也有同样风格的音乐人,这是哪儿出了问题呢?显然,我们自己没有很好地推介,或者推介得不够专业,我们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了,我们不去分类,或者懒得分,或者根本不会分类,或许是把精力都放到各种“话题”上去了吧。

我认为这甚至影响或导致了我们内地主流音乐制作的非类型化,说得不好听,都是大路货,有些制作人特别喜欢以“商业”或“不商业”分论。你提到流行与丰富之间的矛盾,这个命题根本不存在。流行音乐最发达的英美,他们的类型最丰富,最健全,他们做出了最多的流行,因为什么?因为那里的音乐人是喜欢哪种音乐就做那种,所以百花齐放,流行是丰富的土壤里滋养出来的;而我们这里只有排名没有类型,所以经常是哪种流行就做哪种,所以就大锅哄,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这不是流行,这只能叫赶时髦或者叫跟风。

我倒不是说“Soul”这种音乐类型就一定多么好,要知道,各种音乐技术类型都凸显了某种独特的音乐或情感表达方式,真正爱音乐的音乐人则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特点选择不同的类型。我很敬佩像袁娅维这样的歌手,他们不那么看重名和利,无奈地被“小众”着,还是为着自己喜好的音乐乐此不疲,那我们还有许多真正小众的音乐和音乐人,那些做Goth的,做Funk的,他们可怎么办呢。我这一段时间认识和了解了不少年轻音乐人,他们有才华有热情,比我们那个时候专业,我也希望我们的媒体也专业起来,为我们的大众多推荐我们自己的各种类型的音乐,让我们自己的各种有特色的音乐和音乐人显露出来,而不是简单地以排名论英雄,或者只热衷于以“话题”论“是非”。“话题”是无聊的,音乐是美好的!

拍电影是我的一个梦

BQ:这次的“留欢2012”演唱会,音乐编排上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听说你会选择一些并非自己的创作和首唱的歌曲,会是一些什么歌昵?

L:对,这次的曲目安排上,我可能比较自我化,除了那些我必须得唱的歌像什么《千万次的问》,《从头再来》、《少年壮志不言愁》之类的,还有一些是我个人喜欢听的歌,还有我上大学时就唱的歌,有英文的法文的,包括我第一次录音时唱的歌,再就是上半年热播的《甄嬛传》的主题曲和插曲,有我很喜欢的歌手姚贝娜来参与,她是非常有能力的歌手;我的“喂鸡小队”的队员们会用他们的方式演绎一些我的歌,他们甚至告诉我会改我的歌,这挺有意思,老实讲,我现在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太有意思了!对了,还有近来网上疯传的“神曲”《喂鸡》,那首歌是2003年录的,那本是我小学时候学校里教的一首儿歌,我一直记着,但编曲用的是当时英国风靡世界的迷幻电子“Blur”的作法,现在不知怎么成了“神曲”,但好像评论里还是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点,又回到刚才的问题了,又“小众”了吧。

BQ:你的演唱会真是少之又少,听说这场过后,也打算办一些小型的演唱会,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的形式?这个“小”,会好在哪儿?

L: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好处,大有大的气势,小有小的细腻。我玩过各种大的了,我多次说过,大都达到奥运会开幕式了,我和莎拉·布莱曼站在24米高环上看十万人,可能再大也就那样了。我倒想做些小的,一千人以下,上好的音响,可以把所有声音的细节传递到听众的耳朵里,一些不那么大声音的歌曲,可以和听者之间从容地交流,这可能更有意思,更接近音乐的本质吧。

第3篇

两年之后,郑中基回来唱歌了。这两年的香港电影,将他塑造成了新一代笑星,但在新推出的这张粤语专辑中,郑中基告诉大家,喜剧的演出经历并没有改变他对音乐的态度,这次,他演绎的仍是以往的"郑氏"情歌。

主打歌《无奈》在香港颇受欢迎,电台的点播率很高,旋律琅琅上口,歌词动人,写出许多男人的心声。另外,这首歌还找来谷德昭、张达明等男艺人录了个"理直气壮版",有点一群男人围着诉苦的感觉。改编歌《闭目入神》编曲不错,旋律也动听,有种哀伤的情绪蔓延其中,感情演绎得真挚自然。两首翻唱歌《伤心的小鹦鹉》和《爱是最大权利》各具特色,前者写意,是首爽快的民歌,后者则是歌者驾轻就熟的风格。《少年梦想》是黄 的遗作,早前曾收录在环球发行的纪念专辑中,唱出了一份年轻人的傻劲和冲劲。

推荐曲目:《无奈》、《闭目入神》、《伤心的小鹦鹉》

芳华十八《邓丽君纪念专辑》

中国民乐随着"女子十二乐坊"、"芳华十八"等新兴民乐组合的崛起,与国际流行逐渐接轨,成为亚洲乐坛新潮流。04年崛起于南粤大地的民乐新生力量"芳华十八"曾在许冠杰04年演唱会上担任表演嘉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加盟环球唱片后,她们推出了第二张演奏专辑《邓丽君纪念专辑》的CD+DVD视听感受版。

这张专辑由一张CD与收录芳华十八现场表演的DVD组成,完全囊括了邓丽君16首作品,包括《小城故事》、《南海姑娘》、《漫步人生路》等脍炙人口的好歌,DVD的表演画面包括《独上西楼》、《甜蜜蜜》、《千言万语》等经典曲目。

这张完全按照发烧唱片制作的准发烧唱片,音质方面有了绝对的保证,在歌曲选择及编排上,更是独具匠心,包括采用黑胶音效的《谢谢你常记得我》、演唱会现场录音《高山青》等邓丽君原声版本音源,与芳华十八演奏的数码录音相合成,上演了一出穿越时空的音乐LIVE秀。

推荐曲目:《高山青》、《云河》、《甜蜜蜜》

S.H.E《不想长大》

踏入歌坛第五年的S.H.E,荣升亚洲女子天团后,面对如日中天的事业,还有千千万万的歌迷,此时此刻的她们是什么心情?“除了感谢一路来所有帮助过我们、支持我们的朋友,也希望当初踏入这个圈子时的那份单纯追求梦想的心情永远不要变。”

带一点童心,留一点童真,S.H.E的这张专辑大胆采用了多位新锐创作者的词曲作品,借这些朋友的新鲜创意激发出更有趣的音乐火花。在这些新作者中,首先要介绍的一位是华研唱片的创作型新人,即将与大家见面的小师弟TANK吕建忠。TANK这次在师姐S.H.E的专辑里贡献了两首歌――《不做你的朋友》、《好人有好抱》,并且在曲中担任了RAP与和声,这可是S.H.E第一次在专辑中与男声合唱呢。TANK的创作功力与演唱实力获得S.H.E的一致称赞,她们呼吁大家要关注这位全能的创作新人。

其他新锐创作人也是各有特色,写《天灰》一曲的冯士哲,是一位玩摇滚乐团的大学生,《绿洲》的作曲杨子朴是美术系毕业、现任职于华研唱片制作部的助理,写《谢谢你让我爱过你》的Debbie,是刚毕业于柏克莱音乐学院的音乐高材生,这几位的作品都是第一次正式发表。

其实还有位写作新手值得一提,就是Selina,她在《星星之火》中献出自己填词的第一次,还是英文词。原来在配唱这首歌时,制作人希望最后有种妈妈在念童话故事的感觉,Selina便自告奋勇写这段词。开始写了她才发觉不是那么容易,压力蛮大的,回家还问任爸该怎么写。最后Selina不负众望,写成的词果然符合要求,让她很有成就感。

推荐曲目:《不想长大》、《月桂女神》、《好人有好抱》

游戏与漫画结合 开创概念性唱片新理念

古巨基《最终幻想》

睽违国语歌坛五年,古巨基专程请来著名音乐人为其最新专辑《最终幻想》操刀,组成了一个超豪华的创作班底。填词鬼才林夕创作的第一波主打歌《睡美人》在电台首播后立刻被誉为“有史以来最甜蜜的晚安曲”;内地创作小天王胡彦斌也不遗余力地为基仔度身打造了一首《夏天的童话》,并在北京为其完成制作及配唱,两人更因此相见恨晚,倍感投缘;“音乐教父”陶吉吉写的《不要说你不知道》,同时也是古巨基与张韶涵主演的电影《短信一月追》的主题曲,随着影片的热映,这首歌早在各大排行榜取得了好成绩;资深音乐人周治平、张佳添、雷颂德等也都献上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这张专辑倾注了乐坛重量级音乐人的力量,真切地描绘出古巨基在音乐中的新风貌,不仅让人觉得基仔对这张唱片的用心和重视,更让人听到所有音乐人满满的诚意和十足的信心。

这几年古巨基推出的粤语专辑都是主题鲜明、风格独特的概念专辑,在市场上获得歌迷的好评,销售上也屡创新高,可谓叫好叫座。所以这张国语新专辑同样秉承了古巨基这一特色,带入主题式的概念,以漫画和游戏作为音乐创作的中心概念,不仅与基仔的个人爱好紧密结合,还丰富了听者的想象空间,趣味十足。

第4篇

那些年 那些事 那些照片

总有人说,摇滚乐只存在于现场。不去品评其中深意,起码它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涵:理解摇滚乐不能仅靠耳朵,还要依赖视听结合。作为先锋艺术,无论是音乐、观念、行为,还是形象,摇滚乐都与反传统息息相关,这也就使描述摇滚乐和摇滚明星的影像――新闻照片、纪实照片、舞台照片抑或人像照片――总是显得很独特。

1980年12月8日,前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的灵魂人物约翰・列侬(John Lennon)被歌迷枪杀,这是摇滚乐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就在他死前几个小时,摇滚乐摄影史上也诞生了最为重要的一张照片――约翰・列侬像婴儿一样蜷缩在妻子小野洋子(Yoko Ono)身边。这张照片由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拍摄,成为《滚石》杂志1981年第一期的封面,2005年10月被美国杂志出版联盟和美国杂志编辑协会评选为过去40年“最佳美国杂志封面”排行榜第一名。这是列侬生前所拍的最后一张照片,仿佛他在向这个世界进行最后的吻别。虽然此前五年,列侬已经放弃了摇滚明星的身份回归家庭,但他的死仍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在那个时代,摇滚乐好似寻求人性回归的仪式。

1969年8月15日,美国纽约州北方的伍德斯托克小镇迎来了将近50万人,他们高喊着“爱与和平”的口号在此聚会。3天的彻夜疯狂,3天的摇滚乐天堂。首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至今令无数人怀念,成为一个神话,也成为后世大型露天音乐节的标杆。叛逆、叛逆,还是叛逆,摇滚乐的反主流气质至此达到一个巅峰。当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用牙齿演奏《星条旗永不落》,并当众燃烧美国国旗时,借着骚动形成了无法超越的听视觉奇观。虽然鲍勃・迪伦(Bob Dylan)、披头士乐队和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缺席了伍德斯托克,但谁人乐队(The Who)、贾尼斯・乔普林(Janis Joplin)和桑塔纳乐队(Santana)等参演音乐人/乐队还是令这次音乐节成为代表60年代摇滚乐文化的里程碑。

1999年7月23日,同样的伍德斯托克再次上演,成为我们这代人寻找当年图腾的一条出路,然而,媒体却似乎没有了30年前的锋芒。放纵、火灾、广告,成为媒介版面上经常出现的形容词,很多人开始摇头,称当年的反叛精神和嬉皮文化已不见踪影。然而,其实摇滚乐还在这里,科恩乐队(Korn)和暴力反抗机器乐队(Rage Against The Machine)所带来的巨大轰动、化学兄弟乐队(The Chemical Brothers)迷离的电声舞曲、DMX乐队的频爆粗口,还是带来了紧张和刺激的欢愉。只是,摇滚乐自身的形态更加多元,社会不再像过去那样愤怒,乌托邦幻想也已经没有多少人在乎。两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差异何在,无法仅从音乐中找到答案,就像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的差异一样。

在纪录两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照片中,这种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1969年的音乐节,无论舞台上的乐手还是台下的观众,看上去都并不显得怎么狂野和激愤,却暗藏着随时可以爆发出的力量。从照片中,我们可以读到只属于那个年代的氛围――用甜蜜表达愤怒,用身体发出自由的呼号。相对的,99年的音乐节却显得有些暴戾,一种被压制的狂怒随着汗水与泥泞喷涌出来。舞台上充满了张力,舞台下满是撒野的人群,哪怕你去构图,也能捕捉到令人震颤的影像。

如果说,伍德斯托克所代表的60年代的叛逆性格很大程度上直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核心,那么70年代开始的朋克革命则简单很多。一定意义上,朋克运动是与传统摇滚乐对着干的。乐理,不重要,技术,不重要,不会弹琴、不会唱歌,都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是与主流势不两立的勇气和表达的欲望。有人讲,朋克就是对70年代失去方向的摇滚乐的反叛。这种多少带有点达达主义倾向的音乐风格,主张人人可以创造音乐,越简单才越有利。从性手枪乐队(Sex Pistols)开始逐渐被捧上神坛的三和弦理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从此,先锋的概念开始不断拓展,硬核、无浪潮、强力流行乐等众多新形态轮番上演。国内摇滚乐的蓬勃多少也源于朋克革命的推动。上世纪90年代,主流摇滚乐外的众多地下乐队都选择这种音乐形式来申诉自己的主张,乃至被当时的乐评人形容为“祖国河山一片朋”。而且,最先走出国门,被国际认可的地下乐队也出自这一群体。

朋克乐队和乐手极具辨识性,这在照片中显而易见,鸡冠头、身体各部位穿环、带刺的手链、夸张的动作和目空一切的神情。在诸多摇滚乐流派中,朋克运动的发展与塑造形象的关系可谓最为密切,乃至如今“朋克风格”早已跨出了摇滚乐的大门,奔向了时尚产业。

1994年4月5日,涅乐队(Nirvana)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正当音乐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在家中自杀身亡,年仅27岁。柯本是一个传奇,他将被主流视为垃圾的Grunge乐风带入主流社会深处,成为世界青少年的偶像,这在之前的先锋乐队中是绝不可想象的事情。Grunge可以解释为朋克乐的一种,却因涅磐的存在而独立于众多朋克曲风之间。“在变老前死去”也因柯本的死再次成为部分摇滚乐听众的口头禅。他在遗书上这样写道:“我已经好多年都不能从听音乐、写音乐及读和写中感觉到激愤了……我能想起的最大罪恶即是欺骗人们,装模作样……我已经没有任何激情了……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虽然是全民偶像,科特・柯本公开的照片中,仍旧总是透露着难以言表的忧郁,随意的中长发时不时扫过面颊,淡蓝色的眼睛望向前方,透着对世界的不安。科本习惯于在演出结束后砸毁自己所用的吉他,可是,假若你看到过这个场面,绝不会将之与好勇斗狠联系在一起,而会想到悲愤与无助。

柯本的死还被认为显示出独立音乐人对主流流行音乐工业的不适应,以及不妥协的摇滚精神与商业炒作的冲突,然而以英美乐队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摇滚乐从50年代开始便一直在经历着这个过程,每一个时代都不缺少频繁曝光的摇滚明星,媒体与摇滚乐的关系也越来越暧昧。不过,就在这些乐风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同时,发源壮大于欧洲的极端金属音乐(包括黑金属、死亡金属、工业金属、哥特金属等)却在流行音乐体系中保持着独立的姿态,甚至一些独立音乐厂牌仍在为生产的唱片进行手工编号。这种独立个性在他们的照片中――唱片封面、内页,舞台照片或宣传照片中也一览无遗。大多数极端金属乐队并不是很在乎主流听众的观看品味,而是尽凶猛震撼之能事,挑衅我们的观看底线。

摄影师也是摇滚圈的一分子

客观记录也罢,艺术创作也好,杰出的照片一定是全情投入的产物。如果你不喜欢摇滚乐,最好也别端着相机冲进舞动的人群,为了几张照片让耳朵受折磨实在得不偿失。如果简单盘点一下那些名声在外的摇滚乐摄影师,我们会发现,他们不仅是喜欢摄影的人,更是热衷于摇滚乐的人。

首先要提及的摄影师叫吉姆・马绍尔(Jim Marshall),曾被安妮・莱博维茨评价为“唯一的摇滚摄影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当耀眼。这位1936年出生的摄影师上中学时便开始拍摄音乐人,在其后的岁月里,拍摄那些传奇人物对他来讲并不是太难,因为他们之间不仅是工作关系,更多的是朋友间的信任与陪伴。这让马绍尔可以轻松地捕捉摇滚明星日常生活瞬间,以及他们随时可能迸发出的激情。马绍尔曾这样说:“我爱这些音乐人,他们对我而言就像是家人。当我回过头看,我意识到当某些特别的事情发生时,我始终在场。”

马绍尔的职业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摇滚乐大师的形象,如鲍勃・迪伦、吉米・亨德里克斯、滚石乐队、谁人乐队(The Who)等。他也曾是1966年披头士乐队旧金山的最后一场演出中,唯一被允许在后台拍摄的摄影师,并在滚石乐队1972年的著名巡演中担任了随行摄影师。乐评家和摄影评论家对马绍尔的评价往往集中在两点,一是他的作品随性自由,没有过多修饰,也不怎么使用复杂的光线,二是他的脾气和所拍摄的摇滚明星一样有些臭,喜欢和人争执,经常爆粗口。马绍尔的个性与摇滚乐的特性比较合拍,或许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摇滚乐摄影师中,像马绍尔一样喜欢和乐手混迹在一起的有很多,米克・洛克(Mick Rock)也是这样。为什么要提到洛克?当然不止因为如此。洛克的名字与华丽摇滚乐有着深深的渊源。华丽摇滚乐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曲风硬朗,与传统重金属类似,但是乐手追求奇装异服,喜欢浓妆艳抹和华丽的造型,皇后乐队(Queen)和大卫・鲍伊(David Bowie)是典型代表,后期的玛丽莲・曼森(Marilyn Manson),或者国内的秋天里的虫子乐队都带有华丽摇滚的印记。洛克和大卫・鲍伊的关系非常不错,在一段时间内担当了鲍伊的御用摄影师,总能将鲍伊最美丽、最耀眼的一面呈现在大家面前。同时期,大部分华丽摇滚乐手的经典照片均出自洛克之手,可以说,当你想要了解华丽摇滚乐的黄金年代,就永远绕不开洛克。

虽然洛克的作品不止于华丽摇滚,但是它们的共性很明显,也可称之为“华丽”,而且他的拍摄对象也大多是富有强烈视觉刺激感的乐队和乐手,比如傀儡乐队(The Stooges)和伊基・波普(Iggy Pop)、性手枪乐队、平克・弗洛伊德乐队(Pink Floyd)与西德・巴勒特(Syd Barrett)。

有着类似性格的同时代摇滚乐摄影师中,安东・寇本(Anton Corbijn)的名声更大,除了他本身具有杰出的摄影才华外,与英国金属乐队U2的关系也使他更富传奇色彩,他曾被称为“U2乐队的第五位成员”。出生于荷兰的安东・寇本少年时便对摇滚乐产生了极强的兴趣,因着迷于快乐小分队乐队(Joy Division)曾立志当一名鼓手。后来移居伦敦的他并没有站在摇滚乐的舞台上,而是得到了英国摇滚音乐周刊《New Musical Express》摄影记者的工作。1984年,安东开始独立发展,很快得到了摇滚圈和摄影界的认可。面对成功,安东这样说:“在音乐圈里,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好运气有一部分是来自这个圈儿里实在有不少糟糕的摄影师,他们根本不懂摇滚乐,音乐跟影像之间失去了应有的关联性。”

第5篇

他是欧美音乐界颇负盛名的吉他大师、电脑音乐家、作曲家,因创作北京2008奥申委宣传片(《OlympiC Green》的音乐而闻名中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两个天南地北、互不相识的人,因为一次演出而邂逅,并一见钟情,从而演绎了一段完美的北欧神话。

W=《环球生活》

唱=唱燕,奥地利首位华裔节目主持人,自由撰稿人。大型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总监制。

W:奥地利首位华裔节目主持人亲手刨垃圾?简直让人无法想象!其实请个工人来做就可以了呀。

知道唱燕夫妇,是缘于他们的“北欧艺术空间”。这里有参天大树,小桥流水,晴空朗日,阳光普照,诺大的客厅,聚集了欧洲名流的私人Party。利比亚王子、西班牙公主、千余次驻华大使的到访使“北欧艺术空间”美名远播。北欧艺术空间,宛如一个充满了艺术魔力的殿堂,无数传奇的乐章在此诞生,并吸引着社会名流前往、聚会、流连忘返。

一个冬日的午后,我跟摄影师一道驱车前往北京朝阳区郊外,从国贸往东20分钟,绕过初冬的一片片树林和弯曲的小道,“北欧艺术空间”便呈现在了我的面前。轻轻推开门,我宛如踏进了童话中的王国:暖黄的主色调,充满异域风情的饰品,香水玫瑰在风中摇曳,空气中弥漫着芳香……

因为约瑟夫・冯正在创作,所以采访是从唱燕开始的。

一如她春天般明媚的名字,唱燕,这个美丽的女子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亦是最漂亮的女孩儿,所以特别受宠。她是家里的小公主,特立独行,充满浪漫幻想,很小就显露出艺术天赋,后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她将自己的华美才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生活中,她努力追求着细节与完美。她的性格,阳光而执着;她的内心,善美而明亮。她的美丽带给她许多的幸运,而她,也会常常把一些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转化为可能。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拥有这种力量,唱燕身上具有了许多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人性光芒。

她是奥地利首位华裔节目主持人,奥地利总统鲁道夫・基辛格博士,对于这位东方女性的主持风格非常欣赏。他在接见唱燕的时候,脸上一直保持着赞许的微笑――东方美人,智慧女性,温婉含蓄,友善知性。唱燕不是设计师,却跟丈夫一同设计出了闻名京城的“北欧艺术空间”,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座古堡般的奇幻王国竟然是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W:听说这里以前是个锅炉房,怎么会想到把它买下来?

唱:回国后就在远离喧嚣嘈杂的地方买了房,小区有座专为居民提供暖气的高大残旧的锅炉房,每天傍晚可以看到滚滚浓烟肆意飞扬,于是约瑟和我突发奇想:如果有一天这个锅炉房不再冒烟,那将会是怎样,于是开始观察它。观察它就是和约瑟一起去探望,我们常常趴在窗台上往锅炉房里看,看的时候浮想联翩,虚拟设计这个锅炉房的未来,以至流连忘返,多么希望有一天能拥有它!申奥成功后,锅炉房不能再污染环境,上帝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我们迅速连同锅炉房后的垃圾场一并买下,我们希望用自己的智慧,环保的理念,以及自己身体力行的付出,把它变成一座艺术殿堂。每天从清晨至傍晚,我们都呆在这里清扫垃圾,垃圾清理完再回填泥土,大小车近700次。你知道,悉尼的奥林匹克体育馆就是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当年国际奥委会把主办权给悉尼就是意在褒奖这种环保精神!

唱:没有什么是无法想象的。我们有请工人,还不止一个,多时五十余个,请工人不等于自己袖手旁观,你必须加入他们之中变为一个整体,他们才会觉得有激情、有干劲,不但要与他们朝夕相处一起工作,还要让他们分享生活中未曾体验的喜悦。为回报他们的辛苦,我曾亲自为他们举办一个大Party,买来50多斤肉,拿回家吓了一跳,因为当时家里根本没有切肉的刀,于是找来所有能用的刀,沙拉刀、水果刀、甚至瑞士的旅行刀,管家与我一同切肉,不知切了多久才切完,手还起了泡,切完后突然发现根本没有那么大的锅去烧,于是就用小锅,一点点地烧。Party整整准备了两天,夜幕降临时我打开音乐,点亮花园里的蜡烛,那些工人50多个壮汉,梳洗得干干净净的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我的住地缓缓走来,一种动感迅速荡涤心胸。用餐的时候,有的人流泪了,他们说一生都没有参加过这样的Party,那一晚,对于他们与我都是一个美好难忘之夜。

W:因为房子整体是北欧风格,所以就取名为“北欧艺术空间”?

唱:北欧艺术空间的名字并非因为这个词语稍显别致,将废墟改造为艺术空间的行为正是对北欧建筑风格最完美的诠释――简洁、简约、简朴,亦注重品味和品质,它与奢华、奢侈毫无关联,我们的智商和情商幻化在了每一个细节中,房子完工后不久,北欧的大使们来到这里非常感叹:“居然在中国找到了家的感觉!”后来两任联合国大使与北欧大使们写来信,要做名誉会长。我们取的英文名字Sino-Nordic Arts Space(SNAS)全称应是“中国一北欧艺术空间”,简称为“北欧艺术空间”。

W:从建筑到装饰,全部都是你跟冯先生自己设计的吗?

唱:是。大部分设计源自约瑟。把建筑从冷漠的物体变为充满人性的空间,可以安顿心灵、归于宁静是我们的初衷。它简单而又有力度,朴素而又充满家的温馨,细致入微的体贴从每个细节中缓缓流淌,你甚至可以与它互动,感受到它的体温,它的呼吸。二楼会客厅,没有悬挂任何人工绘画,因为墙上这两扇大窗就是两个天然的画框,无论是冬季的斜阳,还是夏日的直阳,穿过树枝间的空隙映照在墙壁上,展现着大自然最真实美丽、自然无痕的画面。还有这个书架也是约瑟设计的,纯松木制作,没有一颗螺丝钉,抽屉凹下去的地方,刚好可以放下三只手指,以便舒适地拉开抽屉,人与自然总在交融中。

大厅保留了原来锅炉房的8米层高,同时将屋顶和墙体特意设计成手风琴与海浪状,以便形成良好的声音反射。这不仅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还能让说话者的声音或音乐以同一分贝在厅内各个角落回放传播。

W:你们都不是学设计的。但设计出来的东西却超出了一般的设计师。

唱:艺术是通融的。多元社会,人的能力不再仅仅是线性表现,只此一种,别无它途,所有事物都在变中进取与突破。某一专业只是生命进程中掌握的局部,而生命是在吸纳积淀后不断创造的,不可能你是音乐家,你就只能懂音乐,除此之外一无所知,你是作家,就只是写作、堆积文字,文字之外,无以应对。就像音乐,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仅指旋律、节奏,而高科技音乐已经将音乐的内涵与外延无限延伸与扩大,这或许正是你来采访的原因。

采访正在进行中,只听楼梯间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接着房门被推开了,约瑟夫・冯就这样闯入了我们的视线。他的个子是这样的高大,加上他完美的高鼻子和大眼睛,这

样的人物住在“北欧的城堡”里,的确是名至实归。约瑟夫・冯走进来,与唱燕大大的拥抱之后,热情地向我伸出了他的双手,绅士而有礼貌地跟我握手,并抱歉地解释说,他刚才在创作,所以来晚了。因为约瑟夫・冯的到来,话题也从北欧艺术空间跳到了音乐上。

W=《环球生活》

冯=Josef。约瑟夫・冯。中国申奥特约作曲家,全球财富论坛美国时代华纳艺术总监制特约作曲家。

约瑟夫・冯,是唱燕的先生。在香港出生却在欧洲长大,曾在全球七个国家定居,大学预科时曾学习物理、数学的他,却以世界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进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吉他专业,直至研究生都一直与古典音乐为伍。但他在音乐上超前创新,从古典音乐跨入高科技电脑音乐,他沉醉于科技音乐创作的海洋里,成为国际电脑音乐协会(ICMA)副主席,引领着未来音乐的发展潮流。他曾应联合国特别邀请出任2002年全球环保大会(GFF)惟一特约作曲家,创作了奥申委专题片《OLYMPIC GREEN》的音乐,并一举成名。他的音乐中西合璧。大气磅礴,具有很强的国际性,从而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他跟常人不太一样,他会在凌晨2点突然灵感进发,然后起床开始创作,到了早上6、7点钟的样子再继续睡觉。在音乐创作的时候,他的精力异常充沛,那年他为瑞典哥登堡乐团写第二首吉他与敲击乐协奏曲时,他曾创下连续工作七天七夜的奇迹,他昼夜不停地写,抄谱的音乐家开始奉陪,后来倒头便睡,然后再轮流对付约瑟夫。

生活中的约瑟夫就像个孩子一样,在他的眼中,人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他似乎根本没有痛苦也从不悲伤难过,只有音乐才能使平静如水的约瑟夫感动。而当他写音乐的时候,时空好像不经意地拉长了几倍,在约瑟夫的大眼睛里再也看不到那种纯真无邪、犹如孩子般的眼光,仿佛突然就成长起来,朦朦胧胧,悠悠远远,透过这目光你会发现约瑟夫另外的世界,那就是约瑟夫自己的宇宙――音乐。

W:Josef。你是怎么创造出如此多美妙的音乐的呢?有什么秘密武器吗?

冯:Nothing,except computer!如果不信,你可以自己找找看,这里就是我的工作室。有几台电脑,一个调音台,一个普通的MIDI键盘,另外就是一些音箱了。

W:怎么会想到要做电脑音乐的呢?

冯:我的目标是要做未来的东西,创作不是复制已经出现的东西。未来的音乐不是交响乐,不是钢琴、吉他、小提琴……而是电脑音乐。2l世纪的音乐应该用电脑音乐来表达,电脑音乐可以产生于大自然以外,可以是人类没有听过的全新的声音,比如通过心理声学可以做出耳朵听不到但是大脑却能听到的音乐,利用气体通过感应器也可以创造出震撼神奇的音乐。其实,在西方电脑音乐已经很普遍了,是古典音乐的高科技延伸。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电脑音乐现在已经是音乐创作的主流了。

W:你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是从什么地方获得的呢?

冯:冰岛吧。我在香港出生,然后去英国念书,二十几岁去了冰岛当教授,后来我也曾在荷兰、奥地利、挪威等国家定居,但我还是最喜欢冰岛。冰岛的冰川、火山等自然风光所展示出的壮观恢弘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冰岛人民的纯真淳厚、朴素善良,都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空间。

W:“第6感官”是你们夫妇共同经营的音乐机构,在工作中你们会有观点对立的时候吗?

冯:应该没有吧。我夫人的情商很高,具有极好的语言天赋,加上她长期做主持和撰稿的工作,在与人沟通和掌控大局上能力很强,我们所接项目的舞台文本撰稿,以及与客户的沟通,人员的安排,进度的监督等都是她在负责。

唱:约瑟对企业管理没有兴趣,但他拥有连绵不断的创意,国际化的视野,透视未来的高瞻远瞩,他是“第六感官”没有薪酬的创意智库。

W:遇到过特别困难的事吗?

唱:什么是难?(唱燕把“难”字拆开给我看。)“难”,是“又”和“佳”,我想跋山涉水后再经起伏不断的山峦,你将会看到更多精彩。当生命被激情充盈的时候,困难也会转化成能量。

当年北京奥申委邀请约瑟出任特约作曲家时,音乐创作只有三天,而且没有文字脚本,工作的强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当时由于正处于夏季用电高峰,72小时里,他的工作室停电4次。一次次重来,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我们不会因为惧怕困难而放弃这样一个为13亿人民尽力的机会,约瑟与我万里归国就是为了把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音乐带给自己的民族,再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融合,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文化,而这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

W:这首曾经震惊了整个奥申委的《OLYMPIC GREEN》中的曲子是你最满意的音乐吗?

冯:NO,那些都是命题音乐,不是我追求的心灵上的音乐,它们是写给大众的,创作的目的就是让世界感知未来中国所具有的能量,而我自己则更喜欢像“禅”一样的音乐,这个音乐是小众的,满足我自己情感和审美的需要,会有点曲高和寡,但这并不矛盾,真正的艺术家是宽容的,开阔的。

W: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创作不出音乐了。你会做什么?

冯:不会有这么一天。你知道吗,音乐不是从外面创造出来的,它是从里面来的,来自你的心灵,你内心的音乐是一个巨大的宇宙,它是永不枯竭的。

W:Josef。你是如此迷恋音乐。如果让你把音乐跟唱燕老师作比较,谁对你而言更重要?

冯:这个无法比较,因为苹果不能跟橙子比在一起。音乐是心灵的东西,爱情也是心灵的东西,你能说哪个更重要吗?

唱燕夫妇奇人奇事

那一年,唱燕刚到奥地利,便受到了奥中友协主席的邀请,出任中奥文化交流大型演出的节目主持人。晚会当天,唱燕身着华美的白旗袍,齐腰的长辫子将其身段衬托得尤其高挑,她就这么往台上一站,全场为之哗然,掌声经久不息,东方女性所独有的魅力在她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优雅大方、温婉聪慧、友善知性。

晚会一结束,奥地利总统鲁道夫・基辛格博士便指名点姓的要见唱燕。因为唱燕是初到奥地利,所以德文讲得并不流利,对面前这位总统先生所说的话,她听得并不太明白,但她知道对方是在赞美她,总统先生的娓娓道来让唱燕基本听不明白,为了免除尴尬,她优雅礼貌地告诉总统先生:很高兴能得到奥地利总统的欣赏,如果总统先生不介意的话,她想去看看其他的中国朋友们,她希望能与他们分享她的快乐!基辛格博士听完表示了赞许,对这位东方美人更是另眼相看。

唱燕就是这么一个人。淡薄名利、崇尚自然。

而Josef也恰恰是一个酷爱大自然的人,两个人走到一起,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北京的深秋,到处弥漫着树木、花草的清香,这种清香飘飘摇摇地在空气里到处弥漫着,Josef常常会为此高兴地欢呼:“今天空气的味道像维也纳,昨天像雷克雅未克(冰岛首都),生活中的每一天对于Josef而言都充满了惊喜。

第6篇

八岁就去了美国、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人和她有着同样的成长经历,用查可欣自己的话说:“我一直在两边游走,没有归属感。当我说英文的时候,美国人不会觉得我在美国本土之外的地方长大;我讲中文,中国人也不会觉得我从小就去了美国。”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成长经历,让查可欣比同龄人有着更深对于爱的渴求和表达的需要。

早在几年前,她曾出过一本小说集,名字叫《幸福》。在书中,她问了50个朋友:幸福是什么?“因为我不知道,所以才想到要写、要问。我觉得幸福就是这样一个词,它和爱一样,都是深层次的体验,无法用简单的一句话去界定。幸福和快乐相对应,就像爱和喜欢相对应。”

虽然大学本科包括硕士读的都是与经济相关的专业,但查可欣骨子里却是地地道道的创作人气质,她把每一种创作方式都当成精神的出口,“比如写小说,就是用一个虚构的、特别安全的方法慢慢地把想说的都说出来。画画又和文字不一样,它更快,也更直观。表演就更直观,是肢体上的宣泄,让人觉得特别过瘾。音乐则是双重的体验,创作的时候,人是最孤独的,一个人写歌,反过来表演的时候又要在那么多人面前,让自己high起来。”

就在我们采访的前一天,查可欣刚刚发行了她的第二张专辑《幸福有多远》,用音乐的方式继续探讨她所理解的幸福和爱。“我想幸福和爱肯定是放在一起的,如果没有爱,肯定是幸福不了的,它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幸福和爱到底是什么?每个人心里的感受可能不一样,只要自己知道正在朝它们不断地靠近就好了。”

其实一般人并不会像查可欣那样想太多,比如:喜欢和爱到底有什么区别?你喜欢一个人,以为这就是爱,但它们真的―样吗?或者你喜欢做一件事,真的能花毕生精力放在这上面吗?“爱其实没有喜欢那么轻松,喜欢是一件特别愉悦的事儿,是个人的事儿。但是爱有多苦就有多少甜,一定是五味杂陈的感受。不管对人还是对事,爱不可能全部是开心的。如果全部都是开心的,可能你也没有那么爱。”

包容、理解、责任是查可欣认为爱中最重要的三个词,“有时候,我也想我可不可以不这么累?我能不能干点别的呢?我还读了一个美国的MBA,为什么不干点更简单的事儿?但你就是爱这样,爱创作,你就是离不开。爱是一个千丝万缕的牵绊、牵挂,你是绝对不可能让它随时停止的。”

不要任由爱的能力退化

最近身边很多人都在说,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沟通方式变得多了,说出“爱”这个字也没有那么难了。但是同时生活中却越来越常见那种对爱不放在心上,或者因为害怕爱别人而让自己受到伤害的年轻人。说起这事,查可欣拿出她在三年前发的第一张专辑,那是一张概念专辑,“我写的是一个发生在2077年的科幻故事。我觉得现在还好,但是再过几十年,几百年,可能人们做事情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可能你有一个感觉,也是几秒钟就过去了。你笑,哈哈。哭,也是马上就过。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看出一些端倪,但目前还只是一个开始。我想真要到了未来那样,那既是一种进化,也是一种退化。爱的能力上的退化。”

因为真的很不想要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未来的样子,不想在几十年后被自己言中,人类爱的能力一点点的退化直到消逝。查可欣格外重视与身边亲人、朋友面对面的、真诚的交流和沟通。做电台DJ也让她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人,“多少次我有情绪的时候,是嘉宾通过聊他们自己的故事,给我很多启发,我觉得与人沟通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所以也希望更多人听到节目,我们也能够帮更多人疗愈心灵。”

虽然在别人看来,她写小说、演广播剧、做主持人,每一项都得心应手,但是其中苦乐只有自己深知。我们体会更深的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但其实对待自己所爱的事业也一样需要很强的包容心,“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所以包容真的非常重要。比如我爱音乐,但它不能养活我,而且现在唱片市场这么差,不是说你用了心,别人就能看到。这就需要包容。还有就是你的工作同时也在包容你,这种关系是互相的。比如写小说,你不是总能够写出好的作品,如果它不包容你了,你就再也写不出来了。很多时候,它们就像你的镜子。”

第7篇

说实话,当这个年轻人第一次出现在MTV里,唱着“怎么还能说读好书就会发财,不是每个人都会读书,不厉害读书也不一定就会输”还并未真正打动我,他没有Jay的嚣张,也没有陶的深沉,只是一个吟唱着E世代心声的青涩男孩。

直到《江南》的浮现,让我走进了JJ的音乐空间。曾经魂牵梦萦的江南,不再是小桥流水也没有烟雨迷蒙,只有思念的风古老的传说掩埋的梦……这便是JJ对于江南的独特理解。

JJ的最新专辑《编号89757》已经上市,低沉的笛声退溯回一千年以前,随着一个音阶的挑起,进入遥远而神秘的古城。抒情的曲风飘散而来,那种叫爱的情感被一个叫林俊杰的男生溶化开。如果对JJ的这张新专辑没有如《江南》般惊艳的感觉,建议你再好好听一遍,一定要仔细去感觉JJ的风格、音乐概念。与以往不同,这是JJ音乐路程的一次飞升,更加趋向成熟与多元化,用他自己的概念去诠释着的音乐!

个人资料

姓名:林俊杰

英文名字:JJ

性别:男

国籍:新加坡

生日:3月27日

星座:白羊座

籍贯:福建

血型:O型

身高:172cm

体重:60kg

掌握的语言:英语、华语

喜欢的食物:醉虾、白饭、生鱼片

喜欢的颜色:深蓝、黑、白

喜欢的组合:动力火车、S.H.E 、N’Sync

喜欢的女歌手:张惠妹、陈洁仪、Jennifer Lopez

喜欢的男歌手:张学友、陶、周杰伦、Craig David、Michael Jackson

喜欢的女演员:深田恭子、章子怡、全智贤

喜欢的男演员:周润发、梁朝伟、Nicolas Cage

喜欢的电影:8 Mile、Face off、Saving Private Ryan

喜欢的作家:Shakespeare、Charles Dickens

最难忘的经验:从小本旅游

最开心的事:当我知道身边有我“爱”的人

最讨厌的事:自己犯错、被欺骗的感觉

擅长的乐器:钢琴、吉他、鼓

专长:写诗、绘画、创作、编曲、唱歌

发行专辑:

2003年4月5日第一张个人创作辑《乐行者》

2004年6月4日第二张个人创作辑《第二天堂》

2005年4月1日第三张个人创作辑《编号89757》

分享JJ的10个小秘密

秘密1:喜欢数字7

林俊杰的新专辑有个很有意思的名字《编号89757》,为什么会选89757这个数字?“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7这个数字,所以才起了这么一个名字,这个数字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秘密2:暗恋

在新专辑歌曲的MV中设置了这样的故事情节:编号89757机器人默默爱上了它的女主人,但是不敢说出来。自认为性格与这个机器人相似的林俊杰说自己学生时代也曾有过暗恋的经历,但终于因为害羞不敢表达而错过了。

秘密3:最恨盗版

当听说有人不经同意翻唱了《江南》时他感到非常惊讶和气愤。在新专辑中还特意创作了一首《盗》送给盗唱自己歌的人。“这是对音乐的一种亵渎,在新专辑中我特意赶录了这首《盗》就是告诉大家要支持正版,尊重音乐人的辛苦付出。”

秘密4:三位歌坛前辈偶像

JJ入行前就非常喜欢唱伍思凯、周华健、张学友的歌,而他更是凭借张学友的《三天两夜》在海蝶公司举办的歌唱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正式的签约歌手。

秘密5:兵营

比赛结束后不久,按照新加坡的规定,林俊杰到了服兵役的年龄。在兵营的这两年半时间成为了他音乐创作最热情的一段时间。“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那段时间过得真的很幸福。”

秘密6:《江南》灵感来自“西北”

“写这首歌是在西安宣传的时候,看了兵马俑,还看到了古城墙,让我很有感触,一下就有了旋律的灵感。我当时就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下一张专辑一定会有中国民族乐器的成分。”

秘密7:第一个听众是老爸

在家中创作的时候,林俊杰说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很封闭独立的环境里,不然就不能发挥出灵感。“我爸爸常常会是我新歌的第一个听众,我的每张专辑他都会先听一遍,提出他的意见,然后我会参考他的意见去修改。”

秘密8:音乐才华来自家庭熏陶

林俊杰对于中国民族乐器的钟情来源于他的家庭。他的爸妈工作于同一个乐团,专业分别是二胡和琵琶,从小他就在父母的影响下爱上了音乐。

秘密9:梦想是超越杰克逊

迈克・杰克逊是林俊杰的第一偶像,小时候他就梦想成为他那样的音乐巨星。任何一个音乐人都不会否认他的成功,现在,我会把他的音乐当作一个目标,往那里冲,当然不包括绯闻。

第8篇

2004年3月3日,ICQ上的一声“啊欧――”让我和一个我不太了解的国度中的他认识了,那是一个遥远的国家一一保加利亚。说到遥远,是因为我只知道这个国家的名字,对于那儿的一切都是未知,我们的媒体甚少提到那里。后来我才渐渐了解到,保加利亚是美丽的玫瑰之国,从大量的玫瑰中提炼出的玫瑰精油不但是制造高级香水的宝贵原料,还是美容和饮用佳品。

3月3日那天正好是他们的国庆节。那天我们聊了很多关于中国的古老文化哲学的话题,他很喜欢中国的古老文化,了解很多中国的哲学思想,觉得那些思想和他的思想是如此贴切,就像久违的朋友一样,觉得很亲切。他喜欢老子,那会儿,我在国内读大学,读的音乐,对于哲学方面没什么研究,现在想起来,觉得作为中国人应该小小的鄙视―下自己。

慢慢我发现对方是一个很乐观的男孩,每一句话无论长短总会附上一个笑脸,我的心情也受到他的影响,很愿意继续和他聊下去。

那天他还问了很多有关中国音乐及电影方面的问题,我一一回答,并给他发去了。一个齐全的中国歌手MP3下载地址,他很高兴,但同时我也觉得奇怪为什么他喜欢中国音乐,因为在我看来,中国音乐毕竟起步晚,还不能在世界音乐中占主导地位,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很钟情中国音乐呢,我直接坦率的表明我的观点:“中国音乐不是很好(我指的是流行音乐)。”他很惊讶道:“为什么?”“因为毕竟西方音乐元素进入中国才短短一百年时间,所以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喜欢法国的音乐,我毕业后想去法国读音乐。”

那天晚上刚开始聊天基本上是他问我回答,一是因为当时在给我的一位女友写邮件,二是因为我没有在ICQ上和陌生人聊天的习惯。奇妙的是越跟他聊,越觉得他和自己很像,好象找到知己的感觉,我说什么他都懂,我的意思他都能明白。我们的爱好、想法、对事情的看法、对生活的追求……都出奇地相似。

他的父母也是工作在异地,他和他父亲在一个城市,他大学学的也是音乐,他喜欢大自然……越了解他越喜欢他,我们竟然小时候都是属于情愿含着眼泪也不哭出来的倔强孩子,同时认为不会用打的方式教育小孩,而是应该与之做朋友。但真正引起我的注意还是他说他看《英雄》哭了的时候,不简单,一个外国人都能看懂中国的文化,并且是以电影形式出现的中国文化。那晚我给他发去了可以下载中国歌曲的网站,他很高兴,我也很高兴-个外国朋友这么钟情于中国的文化。

不记得是第一天还是第二天我们互相交换了照片,我给他的第一张照片的背景是雅居乐小区的一个湖边,湖面很平静,我站在湖边,一身土黄色小棉衣和米色灯芯绒裤,齐齐的刘海,甜甜地对着镜头笑,整个氛围很是恬静朦胧。不记得哪个是他发来的第一张照片了,(因为那会发了好多张照片)但还是记得第一次见他的照片的感觉,他是让人第一眼就感觉帅气的男孩,他的眼神柔情似水,当他戴上眼镜时,又有文质彬彬的气质。他也很喜欢我的照片,觉得我很漂亮、迷人、甜美一因为外表的互相吸引,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第三天,他告诉我他头天晚上已经问了朋友来中国的机票费用,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砰砰直跳,他这突如其来的话真的是把我吓了一跳,一方面很开心他想见我,另一方面又好害怕见他,是因为喜欢他而害怕见他一一好矛盾的心理。

刚认识时,我说他是我的王子,后来就叫他王王了。他则是开始时叫我“洁洁(jiejie)”,后来却不知怎么的给我起了个名叫“芭卜贝比(babubebi)”,他说是因为“宝贝”和“baby”混在一起喊,喊着喊着就变成“芭卜贝比”了。再然后她给我加了保加利亚特有的“起”字,叫我“芭卜起贝比起(babuchibebichi)”,他说在名称后面加个“起”是小的意思,好玩。有一天,我妈问我,他喊你什么?我说“babuchibebichi”,妈妈若有所思地重复一遍“抱不起背不起”,特别加重读“抱”与“背”这两个字,然后乐呵呵地说“是的,你太重了,他是抱不起你也背不起你。”王王听了,也时不时地拿这个开玩笑。哈哈,我八十多斤――也真对得起这个外号了――不过,能让他们开心一下我也豁出去了,呵呵。

虽然现在我们结婚生子,感情已从热恋归于朴实平淡,但是每当想起这些,还是感觉无比的温馨、甜蜜。

爱情与音乐的结晶

人们喜欢将恋人之间的情缘归于必然,我想,我和王王之间的缘分应该属于必然间的偶然。有时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围绕着形形的异性,校园内,大街上,旅途中,网络上,我们穿插其间,与众多陌生的熟人擦肩而过或者停下交谈,抑或一起聚餐结伴游玩,但是,仅此而已。记得当我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女孩时,有人问过我喜欢什么样的男生,比如身高啊,外形啊,我答道:“有感觉的。”也许就是这个“感觉”才是恋爱过程中最确切的东西吧。就像音乐,那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不单单是一种旋律,它还承载着记忆、味道、感动……那些曾经流行或感动过你心灵的音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淡出,当熟悉的旋律偶然间再次传人耳中时,曾经某个时段的生活,连串着那个时候的气息、思想、影像,刹那间涌入心头,还夹杂着怀念、激动,那些复杂而说不清的滋味,我非常享受这种突如其来的感觉。

2010年2月,我们有了爱情的结晶:儿子Niki。我和王王都是学音乐的,也许是基因在起作用吧,Niki从很小就对音乐很有“感觉”。

在他一个多月的时候,有一天早上醒来玩了一会喝了点奶,然后一般我都要抱着他转悠转悠,那天他有点闹,我也不想转悠,于是接好音响播放莫扎特、肖邦等古典音乐给他听,听了一会不管用,继续闹,于是我放Breakbeat的chemical brother、the prodigy等人的歌曲,一边听一边摇Niki的手,他也煞有介事地跟着曲子哦啊唔的一番自语。

Breakbeat属于电子音乐范畴,是那种独立性比较强的音乐形式,因为我喜欢,所以怀孕期间听了不少电子音乐和电影音乐一

看来胎教有点用,Niki好似也喜欢,瞬间安静下来。听了几首,我又转回到古典音乐,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没听几秒钟,Niki就哼啊哈的表现出不耐烦,我马上对正在一边烫衣服的妈妈说,看来Niki喜欢电子音乐,不喜欢古典音乐,妈妈来了句,别把他说得那么没品味。我心里就纳闷了,难道听古典音乐的人就有品味。电子音乐一样是音乐,音乐是不分好坏,不分高低的。不过我还是继续让Niki听莫扎特,结果没一会他便睡着了,真是一流的催眠乐,难怪给宝宝推荐音乐首选莫扎特。

Niki第一次接触钢琴也是在一个月时,那会是我妈抱着他“弹”,然后是五、六个月时,我抱着他弹,再就是八个月的时候,有一天,我将他独自放在椅子上,他刚坐好就将两手放到琴键上,先是摸一会,然后啪啪啪地“弹”起来,接着双手配合弹、再然后两手交叉着弹,弹了一阵子还想去翻谱一一这些我都没教过啊,他倒做得有模有样,真不能小看呀!

应该还是在八个月大的时候,我的Niki爱上了跳舞。我在youtubeL保存了一些宝宝歌曲,每天都放给他听,当他一听到熟悉的音乐时,不论是坐着、站着,亦或是趴着,也无论是在床上还是在车里,都会摇晃身体,兴奋劲儿十足,摇晃了几天觉得不过瘾,在某一天,他突然晃起了小脑袋。先是尝试着慢慢晃,晃一下,停下来对我嘻嘻一笑,那神情好似在说:“妈妈,好好玩哦。”晃了多次后,他开始使劲摇,像吃了,边摇边享受着其中的乐趣。真不愧是我们俩的音乐宝宝。

经历、个性和教育孩子的主见

还记得我们夫妻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我一边看电视一边说,“男生很适合弹钢琴哦,因为手大,容易控制琴。”“是啊。”“那你应该学钢琴的。”“其实我很喜欢钢琴,跟吉他比起来更喜欢钢琴。”“那你小时候怎么不学钢琴呢?”

“我小学5年级的一天,妈妈带我去钢琴老师那儿,那位老师观察我一阵然后说,如果我参加夏日班,现在水平肯定和从6岁学到现在的人一样”,王王说。(那位老师的言外之意是,这孩子对音乐有感觉,可塑之材。)“那后来呢?”我急切地问。王王耸耸肩。“后来怎么不学呢?”我持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继续发问。

“没钱买琴,”王王瞟了一眼琴,声音有些轻微的梗咽,眼睛里似乎有些泪光在闪烁。我也意识到自己问的是个傻问题,于是故作镇静准备讲其他的话题,但是王王还是悠悠地说道:“我妈妈后来回去哭了。”“哭了?”因为他的声音有些小,我确实没太听清。

“因为我爸说没有钱买琴,”王王说。“我们的小孩以后钢琴肯定弹得好,因为我们俩都会音乐,”我说。“是啊,”他答。“你现在也可以学,”我说。“但我没时间……你来教?”“是啊,我可以教你的,”我说。“好!”他回答。

王王是一个对创作极其认真的人。一次,王王从索菲亚爵士音乐电台的网站上得知他喜欢的冰岛mezzoforte乐队要参加此届音乐节,但是不知道票价多少,所以发了封email给电台,问票价,顺便也提议重新做一个音乐节的网站,因为他认为之前的那个不好看。而电台似乎很感兴趣,同意王王来做个新网站,并给了他六张演出票。

我从他的创作过程中感悟到,每一次设计都是创新,设计是不允许重复的。当他为了一个细节(比如说按钮那一小块颜色)凝思时,我说:“copy吧,你以前不是做了跟这个一样的了吗?”他说:“要是每次都做一样的就没意思了。”他更愿意花长时间来寻找灵感,从而做出专业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我不会设计,不过也能理解设计者的艰辛和取得成果后的欢呼。说艰辛是因为从零开始到一个作品的诞生是需要耗费很多脑力和体力的。就脑力来说,需要设计者不断地开动脑筋,调动脑细胞的活跃性,提取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这里包括专业的,艺术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如果仅仅是专业的,估计做出来的东西肯定乏味。就体力来说,需要做好熬夜的准备,因为一旦灵感来了,你能舍弃它去睡觉吗,何况灵感常常出现在比较宁静的时候。

第9篇

一、当前教学工作的困境

1.生源素质下降造成课堂教学困难

笔者在北京的中职学校工作,深深感觉到当前生源的宝贵和质量的下降。全国的中职招生都不是很乐观,北京更是竞争激烈,上百所中职校竞争那一万左右的学生,这上百所学校里不乏老牌的国家重点校、现代化标志校还有前两年提升为高职学院的学校。每所学校都虎视眈眈地盯着那少得可怜的“宝贝”学生。而能够光顾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厚,甚至接受过处分的孩子。这些学生和家长在参观中职学校的时候深深感受到原来从未有过的那种被重视、被优待的感觉,这就是现实中的供需矛盾。为了争取到生源,有的中职学校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使得低分、低素质的学生也都涌入了学校。学生招进来了,可是上课却难了。

2.中职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据笔者观察:学生厌学的表现形式较多,有的学生学习消极应付,教师让抄笔记就抄笔记,但不用脑,不求上进;有的上课不专心,身在课堂心在外,心不在焉;有的上课聊天、玩手机、听MP3、看课外书,教师干涉,无济于事;有的迷恋网络,整晚泡在网吧,白天上课就是睡觉;更有甚者根本就不来上课,教师找家长,家长也管不了,学校批评教育给处分,学生一点都不怕,因为学生知道,学校不舍得开除自己。就这样,中职教学的课堂上“百花齐放”。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教给他们点有用的知识,中职教师也是“百花齐放”。

二、对症下药,游戏教学

笔者从业九年,一直在一线教学,尝试过多种教法改革,诸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其实这些教学方法都要根据所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选取,各有各的优点,笔者在此只想谈谈游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虽说此种教学方法多是小学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中职学生都大了,恐怕不适合使用,笔者刚开始也有顾虑,后经多次尝试,明显感觉到大部分中职学生心理年龄还是偏幼稚的,学生很乐意上课做游戏。但游戏教学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课堂掌控能力。现谈谈体会:

1.针对教学目标选择游戏,充分备课

课堂上采用的游戏,必须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必须与教学的重点紧密结合,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这是开展游戏教学的前提。在课堂上做游戏,要求教师提前备好课,制定出完备的教案,比如此次课程教学目的是什么,通过那种游戏形式能完成教学,在游戏的过程中,怎么分组,怎么合作,游戏规则是什么,游戏环节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游戏结果怎么能回到最初预设的教学能力点上等等。

比如,笔者在讲《企业管理》这门课时,有一个涉及沟通的知识点,在此就游戏了一把。笔者先让学生准备6张纸条,分别写一些内容。如,写一段中文,40字左右,内容一样写两张;写一句中文,15字左右,内容一样写两张;写一句英文,10字左右,内容一样写两张。然后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全班同学分为A组和B组,再将A组分为3个小组,B组分为三个小组。A组同学只能进行单向交流(只说不问),B组同学,只能进行双向交流(可以询问)。在音乐的伴奏下,先把白纸发给每位同学,然后将已备好的纸条发给每组最后一名同学看一分钟后收回,让其向前传递信息,直到每组第一名听完并写出所听内容后立刻举手示意。每组每位同学说完后请将刚才说过的内容写在纸上,尽量不要后修改,不要给别人看,只能传递信息,不能传递纸条。游戏结束时,教师先询问学生在游戏进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学生随意回答,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性提问。

2.游戏之中要善于调控

中职学生自控力较差,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情况,比如会因为游戏很好玩,兴奋过度而产生“局面失控”的现象,还可能因为觉得游戏没劲、不爱玩等等,这时就需要教师掌控全局,及时调节,使游戏得以有序开展。笔者记得,曾经在一次传纸条的游戏活动中,一句话经过第一名同学单向传递到第六名同学时,这句话就被演绎成“拉登在这里”。当时正值美国巡捕拉登的敏感时期,这句话一出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在座的听课教师也都笑了,笔者当时故作庆幸的姿态说:“但愿美国没有听见。”随后在欢笑声中将课堂引回正轨。这次事件纯属意外,但却要求上课教师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

3.游戏之后要善于引导

第10篇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日本称“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我们称之为“图画书”。它是由图画和文字共同来叙述故事的,图画和文字呈现出一种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文字可以讲故事,图画也可以讲故事,图文合奏。如同戴维?刘易斯在《阅读当代图画书:图绘文本》一书的导论中所归纳的一样:长久以来,对于绘本这种形式的基本特征取得了一个广泛的共识,就是它结合了两种不同的表现模式――图画与文字――成为一个复合的文本。

儿童对于图画书有着出自本能的喜欢。绘本中精美的封面,生动的故事,鲜艳的画面还有有趣的形象无不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直抵他们的心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绘本正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沉醉其中。在绘本的图文并茂中,孩子们能找到专属于他们的表达方式。不仅如此,绘本在吸引孩子们阅读的同时,更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图画间预留的大量空白,让孩子们在尽情想象的同时,更希望用自己的语言将它填满;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想要添上一个自己喜欢的结局……来自绘本中强烈的阅读感悟,让孩子们产生了不吐不快的情绪,写话也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利用绘本进行写话的训练形式比较多如:

1、补白。绘本的文字简洁明了,舍去了很多繁琐的叙述,给孩子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生动的图画间,那些欲言又止的“空白”可以引发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在绘本写话中,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展开想象,给画面补白,可能会收获别样的精彩。江苏陆锦华老师在执教《母鸡罗丝去散步》绘本写话课时,他充分挖掘图画中藏着的故事,引导学生用顺口溜的形式把文字中没有提到的狐狸的遭遇描述出来。孩子们想象的阀门一旦打开,有趣的文字就从他们的笔下奔涌而出。将绘本原先的文字和孩子们的创作稍加整合,就成了这样一首妙趣横生的小诗: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狐狸偷偷/跟在她后头/走过院子/当头吃一棒/绕过池塘/扑通跌下水/越过干草堆/刺溜钻里头/经过磨坊/全身变了样/穿过篱笆/小车直摇晃/钻过蜜蜂房/蜜蜂紧追上/哎呀呀/哎呀呀/这下遭大殃/母鸡萝丝/按时回到家/这顿晚饭/吃得可真香!(加粗部分是孩子的创作)试想孩子们读着自己创编的小诗,对类似的写话还不会有兴趣吗?

2、仿写。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模仿是儿童学习技能的基本手段。仿写是提高写话水平的重要途径。作文是一门科学,其中总有一些规律可循。而规律的形成掌握,不能只靠讲解,更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而仿写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践。许多绘本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重复的结构,简单有趣的语言,是孩子仿写的好材料。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先是从一句话开始逐渐走向一个情节,甚至是整个故事。例如我在讲述了《我爸爸》后我将这段文字再次用ppt呈现出来

“我爸爸很勇敢,不怕大野狼,他跟大力士比赛摔跤,轻轻松松就获胜,参加运动会赛跑也得第一名。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像河马一样快乐……”

学生读后,我说你能画画自己的爸爸,并写一写吗?收上来的作业真是很棒。

3、续编。绘本往往篇幅较短,读完之后总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有些故事在精彩处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我每周讲述三――四个绘本故事,每周末布置一次绘写作业。如讲述了《鼠小弟和大象哥哥》后我留下了这样的作业:鼠小弟和大象哥哥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鼠小弟帮大象哥哥做了什么,大象哥哥帮鼠小弟做了什么?画一画,写一写。比如在讲述了《艾玛捉迷藏》后,我留下的作业是回家将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且猜一猜他们还会玩什么游戏,把想到的画下来,写下来。再比如读完《小猪变形记》后,我留下了这样的作业:《小猪变形记》中这只快乐的小猪上一年级了。贪玩的小猪在学校里,会不会觉得“无聊”,觉得“真烦”呢?他又会怎么样做?画一画,写一写。

像这样的写话作业,因为有了绘本故事的铺垫,加入了画画的过程,我还将学生的作品拍下放在空间里,做成ppt让学生欣赏,学生的写话热情被点燃,写话动机得到激发,每周乐此不疲。

新教育专家朱永新说:“晨诵课程赋予一间教室每个早晨同时也是精神上的黎明,擦亮生命中的每一天。”用优美的童诗开启美好的一天是“读写绘”实验的一个内容。晨诵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在霞光和诗意里,领略母语美,沐浴音乐魂。

在晨诵中我结合本班孩子的实际,结合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的儿童诗做成精美的ppt,让孩子用不同方式进行朗读。怎样能将这些精美的儿童诗与学生当下生活结合起来,既在美读中丰富学生的心灵,又能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呢?实践中我采用仿写或者改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低年级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跳跃,同诗歌的思维(大多表现为形象的、跳跃的,甚至灵感的)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他们那不加任何修饰的童言童语即是最美的诗。因此,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一个孩子就是一首诗。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生活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在他们的眼里,草儿会说话,鸟儿会歌唱,花儿会舞蹈。他们童言无忌常常不经意地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诗性来。

儿童诗是诗的一种形式,它以儿童为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它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有趣,文字流利自然,节奏明快活泼,因此深受儿童的喜爱。从心理学角度说一年级学生,学习刚刚起步,可塑性强,模仿是他们的天性。而儿童诗内容生动有趣,句式整齐有规律,充满丰富的想象,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或者改写。

金波的《芽苞》(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快点出来吧小芽苞别只露出个小头树皮外面多美快点出来吧太阳会给你穿上绿衣春风会送给你甜甜的露滴)简单易懂,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写法非常简单,结构形式单一,很适合改写或仿写。我们诵读后,开始了集体改写,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我们将诗歌改写为:

孩子们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快点出来吧/孩子们

别再呆在屋子了/春天的景色那么美/快点出来吧/孩子们

太阳会送给你温暖/春风会送给你快乐的心情

小黑熊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快点醒来吧/小黑熊

别再贪睡了/森林里多热闹/快点醒来吧/小黑熊

树木已抽出了新芽/花儿已经开满了山岗/快点醒来吧/小黑熊

森林运动会就要举行/举重运动可少不了你/快点醒来吧/小黑熊

春天会让你感到开心/春天会让你感到幸福(王世泽)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激发兴趣;教学效果

目前,大多数高职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多为放弃上高中的普通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学习动力不足。一些人由于学习成绩差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久而久之,求知欲不断遭到削弱,对学习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对于英语这门需要日积月累、大量识记的学科,许多学生都感到头痛,慢慢的也就丧失了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首要条件是必须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古往今来,凡是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师,无一例外地是他们的课都让学生着迷。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围绕这一课题,与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做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一、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以示范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语音语调标准,词汇丰富,语言流畅,课堂用语言简意赅;有良好的礼仪、修养,教态自然、和蔼可亲;思路敏捷,有灵活驾驶课堂的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识广博,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这些都会使学生因为对教师有好感进而对英语有好感,对教师的言行去积极模仿,主动接近英语,同时激发学生热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会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学习兴趣也会油然而生。记得我在大学时,就曾经因为一位老师那漂亮的英式口音而迷恋上他所上的语法课。因此,老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这样就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能使师生之间有感情的共鸣,学生对英语课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

二、抓住第一节课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开场白能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神圣的使命感,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今后的学习拉开序幕,搭好桥、铺好路。尽管学生们之前都学过英语,但是每次面对新生,我都会要求他们跟过去的学习阶段说再见。告诉他们,进入新的学校,就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大家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在高职校,不再有升学的压力,考级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学习英语可以更多地从兴趣出发。可以向他们介绍英语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在将来工作生活中的实用性,介绍一些有用的学习方法,揭开英语神秘的面纱,学生们卸下了包袱,也为今后的学习培养了兴趣。

三、巧妙地迁移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让“差生”学英语是让很多老师头痛的事。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而“差生”缺乏的往往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如能把这些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英语中来,则可事半功倍。有一段时间,学生中流行“十字绣”,而很多十字绣的图样说明书是全英文的。有一次,几个学生拿着图样来找我翻译,我给她们一一解释。学生顿悟:21世纪,玩,也要懂英语。事后我发现,英语课上,这几个学生“重新做人”了。

四、教学的主要内容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激发他们的兴趣。

常常能听到学生抱怨:“不少英语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上只管自己‘教’教材,而我们在老师的要求下必须背写单词,听课文录音,阅读课文,识记知识点,做练习题等,天天如此,学英语枯燥无味。”教师要站在统揽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教材和确定教法,对教材有相当强的驾驭能力。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将当代学生喜欢的、流行的、时尚的语言引入课堂,使教材在学生的眼中变得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学生当作教材的奴隶,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再者,课堂上要合理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教师要充分考虑到高职校的教学对象,在组织教学时应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汉语。纯粹的英语教学,会使学生觉得上英语课如同“乘坐飞机一般,有点晕。”这样的教学只会湮没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精神上已经把他们逐出了课堂;相反,使用过多的汉语又无法满足英语教学以及学生的需求。因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确定语言的使用技巧,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课堂上,我们教师要精力充沛、情绪饱满。讲课时面带微笑,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试想,如果站在讲台上的教师自己萎靡不振、哈欠连天,又怎么能要求学生精神抖擞、不打瞌睡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如:"Good.""Yes.""Great.""Wonderful!""Don't be shy.""Be brave.""You are very clever""Ok. That's a good idea. Thank you.""Not bad""Try again. Take it easy.""Try your best."I believe you."等等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教师可以积累一些英文笑话和轶事,并随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你会发现什么样的幽默适合于教学,幽默可以在多大限度上帮助教学。表现出幽默感,在课堂上使用幽默的指导原则是:幽默应该紧扣教学的主题。避免讲述那些没有一点教育意义而只带有娱乐性的笑话。有趣的课堂教学使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追求趣味性活动也就成了学生自然的反应。

六、自编自演短剧,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要“学以致用”,英语学习更是如此。为此,每节课花十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他们自编的课本剧。剧情可依照已学过的课文的情景,也可自己创设情景,这样做是为了复习旧课。这种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是语言的活用,目的是加深对新学内容的理解,最终达到“学以致用”。自编自演课本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笑声中复习、巩固旧知识,避免了让学生紧张得窒息的提问复习法,而收效却远远超过后者。这点,笔者深有体会。一些学生毕业后,仍恋恋不忘他们英语课上的表演。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同时更大地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

第12篇

所以,四年里,王力宏的音乐和音乐里的王力宏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次,王力宏给了我们十分钟。于是,十分钟,一张专辑,让我们试图揭开四年后,一个你想到的或者没想到的王力宏。

首先,依然是MUSIC MAN,热情还在

1 变了和没变的王力宏

《你的爱》是王力宏继《十八般武艺》之后,时隔4年才又推出的一张全新专辑。出道整整20年,王力宏也早已深知,但凡出新专辑,最容易被人问到的问题就是:这次的曲风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好吧,不用记者问,王力宏先自己交待。他首先提到的一首歌曲就是专辑中的开篇歌曲《裂心》,他说这是一首非常与众不同的歌曲,“是很难过的一首歌,跟我以往的唱法也很不一样,很空灵的高音,不是飙高音,而飘在空中的一种高音,这个音域也是我很少唱到的一个音域,那几乎是一种好像自己在跟自己说话的一首歌。”而说到高音,专辑中更突出的一首歌曲显然应该是《就是现在》,歌曲中,王力宏似乎将自己的声音整个提高了一个KEY,用一种近乎嘶喊的声音完成了这首歌曲,王力宏说没错,“这是一首非常振奋人心的歌,同样是高音,但是是飙出来的高音,是用真音唱上去的高音,希望这首歌可以让大家觉得过瘾和精彩。”

《裂心》也是新专辑首波推出的主打歌,正式推出的时间正值2015新年来临之际,当时有人听了这歌就皱了眉头:大过年的,为什么先来这么一首撕心裂肺的歌曲,太不应景啦!这次的采访中,王力宏也解释了这个问题,“其实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喜欢,作为主打歌,大家会不会不接受,但是我想没有关系,这首歌其实是作为整张专辑的一个开门,让大家可以进入到这个故事。”

而王力宏所说到的这个故事,其实是指,这次的专辑特别做了一个完整的概念,全碟13首歌曲,以“爱”为主题贯穿,从“失去”“心伤”“信念与信仰”到“梦寐以求”的过程,“从《裂心》心碎的天翻地覆,失恋了开始,从谷底到慢慢慢慢地疗伤,到对神的爱,内心的心灵获得开启一直开始蓄势待发,就是现在开始遇到你的《70亿分之一》,一直到最后的《梦寐以求》,就到了最的时候,来诠释爱的起承转合,从谷底一直到天堂的过程,希望每个听众朋友能够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梦寐以求的生活。”

2 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出道20年,王力宏深谙的当然不仅仅只是媒体之道,更熟悉的当然还是音乐这个行业。以他的资历,自然完全已经了解当下的歌迷喜欢听什么样的歌曲,或者什么样的歌能够在一个广泛的市场里面获得更高的接受率,但他依然选择了这样一首歌来作为整张专辑的开篇先锋,显然做音乐的想法也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希望大家就不要一开始就只是关注主打歌,在卡拉OK大家能不能唱红这种概念,”似乎完全不需要再考虑市场的样子,“该做什么音乐就做什么音乐,我不是一个产品,就像有的品牌,比如某种饮料,大家喜欢的就是这个样子,不要去加维他命C,或者不要去加钙,就是这样子,很久很久,大家一直都喜欢。但是我不是,我是一个创作人,我必须成长,而且流行音乐是活着的东西,所以,文化在改变,它会反映在,还有我的生活也在改变,我今年感受到的东西跟过去不一样。”

从1995年出道时的卡带时代,20年来,王力宏亲历了整个流行音乐从卡带到CD、MD、MP3再到当下云端音乐的逐步变迁,眼看着歌手从过去动辄过百万的销量到现在能卖到几千张就已经万幸的落差,从那个最好的时代逐步走到现在这个做音乐最坏的时代,能如此看得开,却也是早已以洞悉了祸福相倚,最坏的时代往往也是最好的时代的道理,“每个年代都是如此,每个年代都是最坏的年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对音乐人来讲,也都是一样。但是大家所看到的这些改变会影响到唱片工业是没有错,可是我们音乐人面对的还是我们的五线谱,还是我们的乐器,这个是不会改变的。”

而且他会觉得,当下的时代对于音乐人做音乐的自由度反倒会更好,他觉得,“一张唱片的成功的定义,见仁见智,以前唱片公司的成功的定义非常清楚,就是看数字,你一张唱片卖了多少,你卖了100万张跟另外一个可能一炮而红可能是昙花一现的歌手的一百万张在唱片公司眼里是一样的,但是,因为现在认都卖不了几千张,唱片公司会给艺人的束缚也就没那么多了。因为我从小,从13岁的时候就开始写歌创作,那我的那个热情都还在,面对我的麦克风,面对我的录音器材,我还是这么兴奋。”

做了20年的音乐,王力宏也把自己做音乐的成长分为了这样几个阶段:“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其实一开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学习有分不同的阶段,你后来开始发现,你不知道,这是第二个阶段,你知道你不知道。那第三个阶段,你知道你好像知道一点,最高的境界是,根本不用去想你就已经知道,就已经会了,这个是我们都向往的一个目标,就像李小龙那个时候,他可以一开始学咏春,然后他就去学各种派系,西洋剑,自由搏击,空手道,柔道,甚至舞蹈,恰恰,他都去学,最后产生一个自己的派别,就是截拳道,他说功夫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自我表达,那个就是martial art,功夫为什么是艺术,我觉得也是同一个道理,像爵士,古典啊,RB,嘻哈,京剧,昆曲,它们都是很多不同的派系,最后只是希望可能到了最终能够表达自己。”所以他给自己现在定下的目标,是希望音乐能对文化有所贡献,希望能以自己的力量,把华人音乐带到全世界,“我在做巡回演唱会的时候,到欧洲,到伦敦,到一些非中国人的地区去表演,就算不是鸟巢几万人十万人的场地,可能只有几百个人一两千人的场地,但是我觉得那个是有意思的文化在前线,我们是一群传播文化的军队出去,所以我们叫火力全开,因为我们是一个一百多个人的团队,出去全世界,代表我们的流行音乐。”

依然是那个音乐超人(MUSIC MAN)的超级梦想。

然后,也是个小男人,深具责任

1外婆妻子女儿,一人一首专属歌?

“在这四年的时间,我拍了四部电影,做了火力全开,开了世界巡回演唱会,绕了地球好几圈,也结婚了,也生了孩子,很多很多的事情都发生了,终于回到了音乐的身份。这张专辑也一直都在写,在创作,在录制,这四年的时间我收获了有这么多的刺激和历练,都反应在这张专辑里面。”王力宏如是交待他在这两张专辑之间四年的收获与变化。

最受瞩目的变化,当然就是他已经为人夫为人父,从鲁豫嘴里四年前的“大男孩”变成了他自己嘴里的“小男人”。生活上这样巨大的变化势必也会反应在自己的音乐作品,“在我的生活当中的各种刺激都可以反应在这张专辑里面。”

新专辑中,王力宏也将他自己的这种变化一一尽现,首先是为爱妻李靓蕾献上一曲《70亿分之一》,这首歌他曾在去年鸟巢举行的“火力全开”演唱会上当众为爱妻唱起,在他眼里,这是最浪漫最甜蜜的一首歌,“因为全世界现在有70亿人口,两个人能够在一起的几率就是70亿分之一,希望大家要好好地珍惜人跟人之间的缘分。”

作为一个孝顺的孩子,专辑中王力宏还为外婆专门献上了一首《IN YOUR EYES》。外婆是王力宏最亲的人,“17岁跟她在一起,我的很多中文都是她教的。我每次去录音室到天亮回到家的时候,她一定没有睡,一定在沙发上等我回家。”去年,外婆中风了,当时王力宏就在外婆身边,就发现正在看报纸的外婆一瞬间什么字都认不出来了,“那一天,就好像是外婆的字典一下子被洗光了这样子。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写这首歌,因为她现在还是很多话讲不出来,但是因为我们那么好,我们默契那么好,很多东西通过眼神,我知道她在想什么。我跟她讲话,我唱歌给她听,从她的表情我知道她有听到,她听得懂。”

那专辑里有没有一首歌是专门献给女儿的?表面上看似乎没有。王力宏说,他其实写过给女儿的歌,但又不想说哪一首歌一定是写给谁的,“我希望所有的歌可以进入到你们的生活,可以更生活化,每一个人都有你的爱在等你。”而写给外婆的那首《IN YOUR EYES》,他觉得,同样可以用来形容他的小孩,“也可以表达她自己还不能讲话,但是很多千言万语都在她的眼中,眼神交流代表了一切。”

2 用特殊的方式,《保护》家人和私生活

王力宏愿意在作品里传达对家人的感情,却不太愿在公众面前过多地讲到自己的私生活,虽然他也知道,这也是他在媒体和公众面前永远回避不了的话题,“我出道20年了,我坐半大半辈子活在荧幕前,从十几岁的时候,我的私生活对我来讲是特别想要保护的。我觉得我有非常非常公开的生活,也要有非常非常低调的私生活,对我来讲才能够在生活当中取得一个平衡。”

因此,新专辑中,王力宏也专门写了一首名为《保护》的歌曲,他觉得这首歌就是他现在生活状态的写照,“我现在有个孩子,她这么脆弱,在我的生命里来保护她,希望她不用去接受到外界太多的曝光,就是希望她可以在一个单纯的环境里面成长。包括我的妻子也是圈外人,突然要有这么多大量的媒体都在谈论她,所以,我希望保护我的家人,所以写这首歌,保护你所爱的人,传达的是这样的一个信息。”

不过,这首意在保护家人本应该很温情的歌,王力宏却用了一种很特别的手法,用他的话讲,是用了一种“比较像动作片的方式”去写的,“真的就是用身体,用打斗的方式去表达这个意思和状态,保护的谐音在英文里面,就像那种爆炸的声音,BAO-WU,发音就好像是中文‘保护’的意思,所以大家听这首歌是一个双关的意思在里面。”

其实,还是个微博控,十分逗比

而说到新专辑对王力宏当下生活的写照,有一首歌就不能不提,《微博控》。虽然嘴上还有谦虚一番,但是,早已被很多人戏称为“王二哥”的王力宏,早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微博控。

当天的会上,王力宏也坦白交待,他现在的微博基本上“一日一度”,“每天晚上基本上睡觉前会发一条。”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专门的“周二周记”微博项目,即每周二都会定期的视频周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推出了44集。王二哥的微博里,几乎什么都说,而不仅仅是当成自己的一个宣传途径,自己在任何动态当然是每日汇报,然后,周杰伦昆凌结婚了他要微博恭喜,好友黑人当爹了他也要微博道贺,看到什么搞笑的图片也要分享一下,而且语言风格十分逗比。重要的是,他的微博可以肯定,基本上都是他自己的发的,不然,像深更半夜发自己光着膀子编曲的照片,不像是其他工作人员可以代劳的吧?但有一点,微博里他不发自己孩子的照片,尽管好友黑人都已经这么做了,“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个性”,他这么解释自己的任性。

从2010年8月开通微博来,王力宏目前已经发出了1648条微博,但是他目前关注的人却只有53个,对此,王力宏的解释是,自己每天光是看评论就要花很长时间。但这并不代表他就不爱与人互动,相反,他还经常在微博里给粉丝们放福利,微博粉丝过4900万时,他就放言要给粉丝福利,而新专辑会前一天,他的微博粉丝刚好过5000万时,他更是亲手签了十张专辑,要送给被点赞最多的粉丝,“结果发现大家都在那儿用支付宝,说你给我点赞我就给你的支付宝里打100块!原来那前十名是要给钱的!我觉得不对的,我也不是这个意思,我也没有想到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有点那个了。但是我又想说,游戏规则就这样开了,我要承担这个责任,我就一定要很快地来内地办签名会。”

说到这里,二哥显然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但好在音乐人的音乐是不会语无伦次的,王力宏把自己这般逗比的一面,也都写进了这首《微博控》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作品,在他看来,恰恰也正是流行音乐最吸引他的地方:“每一年都会有几首音乐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的好玩的地方,会有新的元素进来,不管是在音色上,编曲上面也好,或者是在我们设定的一些议题上面。像微博啊,流行的一些新的词,对我们的语言来讲也是新的,以前我们没有什么叫做‘打酱油’,也没有什么叫做‘神马’,什么叫做‘嫩’在等什么,‘嫩在等神马’,这在以前都是没有的,故意写错的字,谐音的或同形的等等。那我觉得这个是对语言的进化,有一些还蛮有意思的元素写到歌里面去。”

附:《微博控》歌词

词/曲:王力宏

你陪我 每天守在 微博前不 断刷新

所以我 每天都在 po 生活点 点滴滴

你从来 没有嫌我 幼稚 或 小孩子气

我已爱上了你

如果你 21岁 而已 很多事儿 不能做

没关系 陪你一起上网 来人 肉搜索

就算最近有一些 收缩 的刺 被封锁

我们就 打打打 不停地 发 阿 阿 阿 阿阿阿

微博 微博 爱上你的微博

就算你的照片 不是你本人

微博 微博 天天都是 微博

我只在等待 你留下一个评论 (发给我)

不在乎 你的身高体重 或你的本名

不在乎 你的照片 用了几次 的美肌

只要能 得到你的关注 甚么都愿意

踩在 冰天雪地 写个 "" 字给你

你每次的评论

无论是 "嗯" 还是 "喔" 我都一样兴奋

从来不打酱油 最亲爱的朋友

跟我一辈子吧 嫩在等神马?

Rap:

我的 HTC 寸步不离

微信群聊有你

五十人其中之一

但你不停的 潜水

你的形象始终如一

身份保持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