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

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9 18:1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字:Photoshop;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

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是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是图形图像专业最为基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职业技能课程。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市场调研情况看,Photoshop软件如平面设计、装饰装潢设计、视频编辑等行业必用的软件之一,也是最为基础的软件之一。基于此原因,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本课程为支撑点搭建的课程体系平台,在先修的美术基础以及素描课程的基础上,将学生从纸质的图形艺术设计引领到利用电脑艺术设计创作上来。并为后续系统的设计类课程奠定基础。

课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实训项目的建立、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等方面做了科学的论证和设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是本人在实施一体化教学中探讨:

1 课程目标与课程定位

1.1 课程目标

(1)工作目标: 通过学习,熟练掌握Photoshop平面设计软件,并具有初步平面设计能力。整个教学过程遵循打基础、开眼界、自我实现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能够胜任企业所要求的平面设计师的工作。

(2)能力目标: 能熟练使用Photoshop平面设计软件按照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进行初步的平面设计。熟练的掌握Phooshop的工具使用,具有良好学习、思维创新和工作习惯。

具体的分项能力为:

1.具有绘制基本图形的能力

2.具有美化复杂图形图像的能力

3.具有综合处理图像的能力

4.具有一名初级的平面设计师基本设计图形图像的能力,

5.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习惯

6.鼓励、培养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能力

7.鼓励、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设计能力

(3)知识目标

1.了解photoshop的发展历程及在当前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掌握相关的平面设计中的基础概念

3.熟练掌握Photoshop的工作环境及操作

4.熟练掌握Photoshop的40个常用快捷键

5.构建Photoshop学习的知识体系

6.平面设计一般概述性理论

1.2 课程定位

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是图形图像专业最为基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职业技能课程。课程在熟练使用Photoshop进行平面设计的基础上,重点强调设计方法、设计创意能力的培养。学生既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工具,又能够运用工具进行设计创作。并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课程的整体设计

能力培养为主,知识构建并重。对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造。课程通过教学与实训一体化的设计,创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课程学习将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是工具熟悉阶段,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以及对数字图像处理的一般方法,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实践应用。

第二是模仿创作阶段,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要掌握Ps平面设计的一般流程。怎样将想法和创意从草图到成品的实现过程。

第三阶段为主题创作阶段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熟悉一个作品从题目解读、市场调研、需求分析、制作方案到最好创作完成等一系列过程,养成学生的工作习惯,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3 打造一体化教学实训室

校内实训的目的是在于减少学生所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避免学而不干甚至是不会干。本专业有两个专业的实训室和一个生产性的实训室。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中可以随时使用两个专业的实训室,完成实训项目的工作。生产性实训室是一个依托专业的工作室,由专业的教学团队带领,以公司形式运作,承接校内外的设计工作。学生老师一起做,最后以客户的选择为最终选择。

4 改变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专业技能

4.1 划分小组

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主体、学生参与的较少,而“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小组为单位,每组3-6人为宜,每组一个组长,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控制小组成员的变量很多,如学习之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等。

4.2 提出任务

在上课之前,教师先引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从任务中引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围绕任务,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然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阐述,进行总结归纳。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任务中,使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3 学生制作

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后,教师不是采取“放鸭式”不管。教学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教学的指挥、调度仍掌握在教师手中,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是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4.4 作品展示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要完成任务书的书写,学生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说创意说明,谈体会,最后,教师要进行点评。点评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等,注意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兴。

4.5 任务考核

对每个任务都要进行考核,如下表:第三阶段的学生设计作品中的评分标准表。

5 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第一阶段采用以案例为载体;

(二)教学第二阶段采用项目化的案例;主要目的是作品的赏析与模仿。

(三)教学第三阶段采用项目化的主题设计;

主题设计创作,每次教学会有所不同,主要是运用最新的理念以及当前流行热点设计主题题目。

6 课程的考核设计(图1)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课程现状

《电脑平面设计》课程是本科、中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多数是以软件教学为主。近年来,随着教学教改的浪潮,很多院校都在探索电脑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也有部分院校在探索软件教学之外的新方法,如加入商业应用案例的讲解,也有针对岗位能力培养的探讨。不管形式与目的如何,《电脑平面设计》这门传统课程一直处在教学教改的风口浪尖。在此,本文针对我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电脑平面设计》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方案做了一些探讨。

二、教学改革方案

1、课程性质。《电脑平面设计课程》是本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职业通用能力课,属必修课,学时90课时,共5学分。该课程是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电脑平面设计工作项目设置的,该课程是集“软件操作基础知识”、“平面设计表现技能”“、软件应用及项目设计”于一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2、课程理念。本课程自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以来,一直提倡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平面设计原理、制作技巧之余,能够通过实际企业设计项目进行训练,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电脑平面设计软件进行专业设计的目的。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打破以平面设计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具体电脑平面设计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从“软件操作基础知识”、“设计表现技能”、“软件应用及企业项目实践”三大模块突出学生平面设计的创意与表现能力的训练。该课程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提供电脑平面设计的软件基础操作知识,使学生掌握电脑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为学生开设平面设计表现技巧训练,使学生获得软件表现技能;为学生开展企业实际项目设计练习,使学生具有软件应用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意识。课程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商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内容以平面设计职业能力为线索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3、课程建设(1)、教学团队建设。本课程为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因此教学团队配备了集软件操作基础、专业设计、艺术理论、教学理论、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专业复合型队伍,安排有艺术理论背景、电脑技术专业背景、设计专业背景和企业从业经验的教师对应教学。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配备了有理科背景从事计算机网络维护十余年工作经验的专业老师,有教育学背景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专业教师;团队成员整体素质较强,团队的学缘结构、“双师”结构合理,团队成员有60%为“国家级———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成员,有50%曾参加过精品课程建设。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专业知识较扎实、教育教学能力较强,具备了建设国家级《电脑平面设计》资源共享课程条件。(2)、教学资源建设。本课程的教学已具备较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场地具备理论课与实践课一体、可视与演示同步。如多媒体艺术教室既适用于知识理论讲授又能满足实践教学;电脑平面设计机房既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体现,又兼具现代声像演示效果;教学资源充足,从《电脑平面设计基础与实例教程》的“十五”教材到“十二五”的《电脑平面设计》规划教材,从省级精品课程《电脑平面设计》到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从《电脑平面设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到企业的电脑平面设计流程、企业的平面设计方案策划,从教师的优秀作品到学生的获奖作品,从电脑平面设计作品的获奖到电脑表现的产品设计专利,可谓是类型丰富,资源充足。(3)、教学方法改革。近年我院教师在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学规律、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珠三角”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用人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实现,在解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的对接”“、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关系”等问题,取得良好效果。实现了从“教软件”到“教技能”的教学目的转变:软件教学不能等同于设计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软件教学既不能是纯粹软件操作知识的教学,也不能仅仅是平面元素的简单排版教学。电脑平面设计教学应该是设计技能的教学。从软件操作教学转向设计技能教学是电脑平面设计的根本出路。设计技能的表现实际上是体现了设计者对设计素质的深度理解,是设计者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如何有效的传播信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设计技能只有结合设计项目才能不断提高设计者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商业执行能力。软件仅仅是设计的工具,而不再是为了学软件而学软件。设计技能的教学直接导致的结果不但是学习者设计能力的提高,更可以形成正确的设计思维方式,重组设计理念、塑造设计风格。

创立了从“专业———基础———专业”的教学思路: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目标定位,通过对广告设计行业、包装设计行业及其相关的艺术设计行业的职业能力分析,从艺术设计行业的职业范围、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具有商业艺术设计特色的电脑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方案,一方面强化学生的艺术设计表现手段和设计制作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设计思维、设计风格、艺术审美方面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以专业统帅基础,以项目承载教学,以任务驱动学习。用致以学,为用而去“补”基础,为用而去学知识,为用而去练技能。把原来游离于专业之外的“纯基础”、“纯知识”、“纯技能”的孤立训练课程融入到项目中,回归到职业能力培养这个点上来。实现了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职业的高度融合。实践了“专业基础专业”教学新思路,创立了的“先专业”的课程体系,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强化了职业能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创建了“技能+项目”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以项目贯穿课程的整个教学,用项目把过去静态的单体课程“激活”,让原来的孤立的课程知识与技能在项目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课程知识与技能学习系统化,形成一个为完成项目任务而教,为完成项目中的工作而学习的氛围。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遵循设计行业的职业道德,获得设计岗位的职业能力。把企业项目带到课堂、带给学生,既是实践教学,又能完成方案,既是培养学生,又能培养员工,既是教室,又是公司,真正体现企业融入学校,使设计师成为教师、企业项目成为教学内容、学生成为成员工,弥补了中小型设计公司资金、人员紧张的关键性问题,提升了中小型设计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校企双赢。创立了“学生工作室”对外服务机制:工作室模式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在现代日益繁荣的商业社会中,这种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紧跟市场脚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社会适应力,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力。成立“学生工作室”,用相对传统教学更开放的教学方式,围绕课程基础知识,以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达到基础教学、技能训练、项目执行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的效果。“学生工作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担任设计指导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对外承接设计项目,以工作室为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责任心、社会道德心,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素养和专业技能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有效途径。

建立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社会项目的机制:作为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是能够提高教师真实的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只有专业教师及时了解当前专业市场行情,掌握当前的先进生产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才能在专业教学中结合市场行情与最新的技术进行教学。高职的专业课开发也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适应职业资格规范要求,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本课程的专业教师一年两次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对学校的具体专业要求,了解企业完成生产任务的工作流程,生产场景的布置,所需的相应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思想素质等,然后在教学中将工作项目按照企业流程进行分析,并对专业课程的进行重组与开发,将课程项目进行实施和完善。形成了高职特色的“电脑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全部采用真实项目作为课程的教学项目,采用“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专业教师利用自身在设计行业的影响力,承担商业设计项目,并引入课堂,作为学生学习与训练的素材,同时按照设计师的工作流程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学习到了电脑软件的基础知识,又学习到了在企业项目设计过程中该如何使用软件为企业服务。如为企业做标志设计、宣传画册、户外招贴、杂志封面、报纸广告、展板设计、包装设计等项目,学生直接与市场、公司的设计要求对接,使电脑平面设计课程直接体现了职业性与行业性的特点,成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体、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相融合、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训练相联系、课程内容与项目任务相一致的“工学结合”的课程。

三、课程建设作用

《电脑平面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该课程的平面软件操作知识、电脑表现技能、软件应用实践能力,是设计行业设计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更是学生后续学习专业必须具备设计基础能力。“《电脑平面设计》既不是基础课,也不属于专业课,它承担了部分专业课的功能,又直接为专业课服务,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该架起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电脑平面设计》课程可谓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中端与桥梁,既对接前段的艺术理论基础课程又连接后端的专业设计课程。学生能在学习中掌握专业工具的使用,在练习中掌握平面设计的表现技巧,以便更好地在后续的《书籍装帧设计》、《VI与企业形象设计》、《商业广告设计与制作》、《商业包装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中得到应用。因此《电脑平面设计》课程的学习程度直接决定整个专业学习状况。所以《电脑平面设计》课程的建设关系到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设计类专业的发展水平。把《电脑平面设计》课程建设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就显得尤其重要,不仅对专业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行业、企业的平面设计发展也有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在《电脑平面设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只考虑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而是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出发,与前置课程和后置课程进行一个完美的衔接,同时结合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以企业的眼光和要求来培训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创意能力。另外,本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对教学资料的共享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室建设、学生工作室建设时都是遵从教学改革的直接目的,以专业对接职业的目标来总体策划各个方面的内容的,以此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作者:廖琼 玄颖双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第3篇

关键词:任务引领型教学;职业教育 ;探究式学习;平面设计

一、任务引领型教学引入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专业教学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对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基础有一定优势,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不够明显,不能完全适应技能性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此外,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有较大的差距,教学与就业常有脱节现象。理论课程多,与就业及工作直接相关的课程偏少,技能训练不足;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容易与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脱节。任务引领型教学型教学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任务引领型教学相关概念

1、什么是任务引领型教学

“任务引领型教学”指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任务引领型教学的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从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

3、任务引领型教学的特征

(一)任务驱动。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二)结果驱动。关注的焦点放在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所获得的成果,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三)突出能力。课程定位、教学过程与评价都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涵盖职业技能考核要求,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

(四)内容实用。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五)做学一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三、任务引领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意义

1、提倡在做中学,不单纯先学后用。计算机学科知识本身具有非连续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只有在接受任务,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才会快速有效学到真正实用的内容。

2、任务引领型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让学生解决模拟仿真情景中的问题或实际问题,围绕需要解决或完成的任务,小组讨论,分析并分解任务,寻求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和方法,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形成,培养独立探索自学能力。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有效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3、任务引领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通常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贯穿着交流与协作,这个过程帮助学生培养团队意识以及提高沟通的能力,将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四、任务引领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教学实例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平面设计为例,课题为文本编辑。知识目标要求掌握页面的设置、辅助线的设置、字体的安装、文本的编辑、图文排版等,了解平面设计相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完成名片的设计。

引领型教学设计展开如下:

1. 分析教材,确立并出示任务

设计一张个人名片或通用商业名片。在大屏幕上给学生展示名片设计模版,并将平时收集的名片给学生传阅。

2. 情景的创设

假定学生自己是某个广告公司的设计总监(或其它公司和职业),请为自己设计一张你自己比较满意的名片,要求符合名片设计的一般原则,并且有自己的特色。

3. 分解任务,引导思路

根据提出的任务要求,老师先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对总体的思路有一个概念。

A. 名片设计理念:意义、分类、要点、流程、构成要素

B. 通用名片大小:页面的设置、辅助线的设置

C. 构成要素的分解:标志、图案、轮廓、名片持有人信息(姓名、职务、单位、地址、通讯方式、业务领域)

D. 标志的设计以及名片中图案的表现设计:基本绘图工具及造型命令、图框精确剪裁命令

E. 非系统自带字体的安装及应用

F. 文字的设计与编排,字体的合理运用。

这是关键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老师要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分析并拆解任务,明确自己可以完成哪一部分,还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和需要收集的信息。

在该环节中,教师归纳并讲解名片设计理念相关知识,演示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操作和流程,让学生复习该任务中已经会的知识点,并主动去探究和接受新的知识点,以辅助完成后续任务。

4. 自主学习,交流协作

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人构思结果包括公司名字的拟订、标志的设计、字体字号选用、色调等内容提出来进行交流,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给出意见和建议,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发挥个人所长,互相指导,不断修正。该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的巡视并适时的给出指导意见。

5. 成果点评,作品展示

这是学生最终展示自己的阶段,各小组派代表在师生面前展示自己组评分最高的作品,讲解自己作品的立意、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日后的岗位需求打下基础。

6.过程点评

通过过程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时地改革教学方式。

    对于学生过程评价,我们制定了如下评价表: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学习能力(60%)

明确学习任务,热情对待任务

 

 

 

能分析并完成学习任务涉及的知识点

 

 

 

提出并细化解决问题的方案

 

 

 

和同伴共同讨论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发挥所长互相帮助

 

 

 

积极思考,主动归纳知识点,询问提出不同意见

 

 

 

学习效果(40%)

圆满完成了任务,学到了新知识

 

 

 

与老师同学共同学习感到身心愉快

 

 

 

总评

 

五、任务引领型教学的总结

实践证明,通过应用任务引领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自我探究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其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增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

具体实施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办法有很多,总的来说,运用任务引领教学法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兼顾学生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从中掌握操作的方法与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振宇,顾京.任务引领式教学在“数控编程”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年10月

第4篇

(一)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

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岗位工作要求(平面设计人员、平面广告企划),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资源。通过职业分析,科学设计出几项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工作过程分析,对职业能力进行整合,产生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教学化处理,完成教学设计;按教学设计结果组织教学实施,并根据实施反馈结果对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动态调整。

(二)课程标准开发

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

1建立由教师、行业专家和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管理领导、技师等行业企业一线人员参加的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

2进行职业分析或工作分析:根据国家的职业分类标准,在平面设计专业领域不同企业广泛开展某特定工作任务调查(可采用企业一线专家或专门人员研讨会的方法),然后分析、归纳特定职业的工作任务,制定出该职业的工作任务表。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工作能力,制定该职业(或工种)或职业群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结构,包括通用的或一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特定的或专门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拓展的或发展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个层面。其中,特定的或专门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必须重点予以研究。

(三)教材的建设

1转变观念,创设新教学模式。

打破以往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形式,转化成为以学生为主导,教、学、做多向互动的的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创造仿真性教学环境,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等教材编写与使用思路,更加有利于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需求。

2校企合作,组建教材开发团队。

教材均由学校与企业会计人员组成开发团队,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与广告企业共同开发,将设计企业要求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根据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设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此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序化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内容提纲和体例框架。

3工学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教材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根据专业职业活动,制定教材内容,加以科学组织。突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特点,强调了工学结合。

(四)教学资源的实施 1编写多媒体课件

按照课程内容编辑整理多媒体课件,使其逻辑清晰、信息含量多、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并在每节课结束之后第一时间内将该次课所应用的多媒体课件上传至互联网,成为网络共享资源供学生下载学习。

2创“专业网站”,资源共享,并做好网站推广工作

建立学生自己的交流网站,以现有中国设计在线DDC论坛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论坛为基础,可以将优秀的师生作品上传到网络。采取会员登陆的模式(实名制)进行公开交流讨论。上传多媒体课件到网站,建立自己的专业素材库,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专业交流网站。

3建设“兴趣小组”工作站

建一个模拟企业真实办公环境的“工作站”,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平台。为“兴趣小组”的活动提供一个有利场所,由指导教师直接管理,参与社会广告投标或承接企业设计项目,为实现“作品变产品”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设计

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是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围绕职业技能训练要求,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职业技能训练。二是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注重感知、操作,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具体操作如下:

1任务驱动

每节课根据学习内容,教师布置相关任务,学生已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为学习目标,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接收任务”———“尝试完成任务”———“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回归到任务”。

2以真实项目为导向

由企业专家提供目前所在企业正在承担的真实设计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相关调研,通过小组讨论、草图绘制完成设计草稿,最后将创意转为设计,企业专家和专职教师根据学生作品完成情况以及小组作品展示阐述情况选出优秀作品交给客户,最后企业专家将客户反馈意见反馈给课堂,学生进行修改和深入设计,完成作品。

3观摩学习

把学生分成小组,3-4人为一组,周期为7天,轮流去企业观摩实习,了解企业内部设计流程,熟悉企业办公环境,使学生切身实地的面对企业,面对客户。

4考核方式的过程化和多元化

注重过程性考核,即每一项目完成以后,马上对该项目应具备的能力进行考核。具体通过学生本身对团队成员的学习表现、实训水平进行互相的考核,此部分成绩占总考核的10%;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小组团队自评、个人实训水平的方式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考核,此部分成绩占总考核的40%;企业专家对学生团队完成(或个人完成)作品的表现力、造型、可行性进行考核,此部分成绩占总考核的50%。最终考核结果由以上三部分成绩构成,最终考核成绩取每个项目成绩的平均值。

(二)教学方法设计

1项目教学法

使学习者具有独立且负责任的思维与行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具有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即在从事职业工作时可以采取“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完整的行动”。

2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配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将课程的学习通过解答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行动过程来完成,教学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由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订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

3案例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案例。教师围绕一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并详细讲解。然后教围绕案例,提出思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选取典型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整个项目开发的流程。针对广告设计课程的不同环节选取相应的优秀案例给学生进行展示和讲解。

4情景模拟训练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意团队”式教学方法,模拟员工在企业的氛围,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等,以养成科学的思维、工作、学习习惯等,使学生迅速达到准职业人的标准。

5兴趣教学法

在学生中选拔出较优秀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成员选拔采取“任课教师推荐,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定期开展交流,积极参与社会和企业的广告招标或设计项目。力求逐步实现“作品变产品”的学习目标的转变,以此来带动多数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

三、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以往的考核主体过于单一,考核往往不能足够的准确,考核的内容与实际的职业能力联系不够紧,考核结果较好的学生并不能一定能够很好的在毕业之后适应工作岗位等问题。所以经过课改小组经过研究制定了一套较完善的考核方案。

(一)教师考核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主要起导向作用,教师的考核方式有实践中考核,作业考核,出勤考核,平时表现考核。考核评分比重占40%。

(二)企业代表考核

为了考核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是否完成任务的依据,为了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规范意识,为了实现与企业领距离对接。我们加大企业代表的权威性,使其在课程考核中起决定性作用,将企业代表的评分比重增值50%。

(三)学生考核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影视方向 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疆师范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SDJGZ2011-02。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8-02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由此,国内高校近些年来陆续开设了针对这些新媒体研究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查阅国内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高校的该专业介绍,大部分都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二、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解析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2008年开始招生的,该专业归属在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设计多由教育技术学专业拓展而来,课程教师主要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新疆师范大学本科办学要求,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是新疆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必修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合计970学时,占总学时的36.5%,这部分课程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决定的,不同高校会有所差异,但校内不再具有可调整性和设计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综合实践课四部分。具体开设课程如下:

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新闻学概论、电子技术基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构成设计、大众传播与文化、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网络编程语言、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节目编导、新疆地方民俗学、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从这份课程教学计划里,我们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1)广而失专。所设计的课程涉及学科多,面向领域广,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影视制作、广告、民俗文化、电视节目、传播学等多领域,培养目标凸显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但在追求全面、强调复合型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专业的方向性,丧失了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其结果必然是什么都学过,什么都学不精,貌似就业领域宽广,实际没有就业能力。

2)课程设计凌乱,缺乏系统性。从这些跨度较大、涉及学科领域面广的课程设计中,看似都与数字媒体相关,但很难厘清学科知识的层次关系,无法形成一个知识学习中必需的循序渐进、由浅显到精通的系统化进程。

3)知识建构缺乏体系,能力发展不能渐进。纵观课程设计,专业选修课课一般是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发展专业方向提供的深化学习在上面的专业选修课里,我们看到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并非是专业知识的深化和专业能力发展的提高,而是方向拓展的基础课程。而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有利于专业方向深化,但设计这类课程还是要与前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有一定的相关和发展关系,科学的设计发展专业能力的过程。

综上所述,从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上,由于过于偏爱于培养复合人才,并为这一目标而赋予实践,开设了许多跨学科门类课程,形成了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局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堆砌和求全倾向。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知识体系构成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支撑的学科平台也不一样。各大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相应的岗位输出相应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中核心内容之一,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发展规律而制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时代性、科学性以及针对性等,要使学生有所学、有所用,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这一点对于办学建设十分重要。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充分考虑了本校的传统学科优势与本专业的技术特色,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主要教学科研方向设为“虚拟现实技术”。其次在这个主要专业大平台的背景下再确定把“交互设计”、“多媒体网站”、“电子出版物”、“短片创作”作为四个专业小方向,以利于毕业生就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归属于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属于新疆师范大学的非师范专业,非艺术招生。由于该专业是由教育技术信息系拓展而来,由此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学设备条件上及教师配置上多来自于教育技术专业或受教育技术专业的影响。非艺术招生,在办学的起点上与艺术院校就有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作品产出。依托于教育技术专业,其可借用优势就是信息技术教育下影视技术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应用。相比较而言,前者优势更为明显。如建设有篮箱演播室、数字非线性编辑室、数字高清影像工作室、摄影室等,并相应配置了包括高清摄像机在内的多套设备。该系现有的教师中,有近一半的教师研究方向在影视方面。因此,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虽然没有刻意界定培养方向,但实际办学上应该清楚自己的办学方向应该在影视方向。其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的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数字影视应用技术,运用艺术创新思维进行数字影视短片制作、影视广告制作、移动多媒体视频制作等数字影视领域相关创作,并能进行栏目整体形象策划与包装,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在这个培养目标里面,涉及4个关键词:影视、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从学科角度看,本专业首先立足于影视,拓展于数字媒体,是影视专业在数字媒体方向的发展。从知识体系看,本专业应该在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创作和实践。由此,笔者以为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

1)依据目前的校本实情,培养方向定位在影视方向,以后随着发展,可以逐步开拓别的方向,如网络传播方向、游戏动漫方向等;

2)知识结构属于跨学科的该专业,涉及学科面大,相关课程多,而在目标定位明确之下,该课程设计以影视技术和艺术为主体,拓展与影视有关的新数字媒体、新数字传播等方面的课程;

3)本着技术是创作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张扬的原则,将技术性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加强实践实习环节,提升艺术成果。

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课程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在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设计关联因素很多,如公共基础课里面会有大学生素养类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等,专业课程里面也会有影视技术类、艺术创作类、数字媒体传播类等方面课程,而且作为本科教学的四年计划,每门课程的开设学期和课时都互相影响。依据新疆师范大学教学实际和新疆区情,本文就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提出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计:

专业基础课:文学剧作、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基础及其应用、视听语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数字摄像、数字图形处理、大众传播与文化、数字短片创作、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数字影视特技、影视广告、影视节目编导、新传媒技术、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制片与项目管理、播音与主持、文化人类学、CG 艺术赏析、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这个设计有三个不变,一是保持原先的总学时、总学分和周学时数不变,二是保持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不变,三是原来的教学计划模块不变。保持了这三个不变,也就回避了学校教学改革和学校层面的教学设计,虽然仅针对专业课程进行设计对于本科生四年培养显得并不全面和科学,但这些的做法在实践中具有了较大的可行性。

与原有的相比,新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计上有了这样一些特点:

1)课程的关联度提高,专业方向更为明确突出。

2)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循序发展、层层递进。

3)依据本专业特点,在专业拓展方面趋向于数字化和传媒化,如影视广告制作方面、网络传播方面等。

4)通过文学剧作、传播文化、文化人类学等内容的补充,提高了该专业学生影视创作的内在功力。

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

尽管在教学计划里规定了一些课程的实验课时,也规定了必要的实践活动,但它很难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能力培养程度,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体现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里和各种教学活动中。依据我们以往的部分经验,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情,我们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这样一些设计:

1)扎实学好影视课程的相关素养课程,提高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素养,为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如开设相关课程、相关讲座、相关话题讨论以及参观、参与一些相关活动等。

2)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一方面注重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关联、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使实验课程不再是验证性操作,而是创作型的开发。

3)学生作业的主要形式是数字化的作品,作业不再可以抄袭、复制,评价作业的方式也不再是教师的批阅,而是公开展览,接收大众(广大师生)的点评。我们一些课程的学生作业作品展已经在课程学习中常态化。

4)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是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创作,强调团队精神,强化协作学习意识。如电视短片的创作等。

5)建立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鼓励爱好相近、专业特长明显的学生群组发挥优势,多出专项精品,带动专业发展。如现在已经发展的“黑眼睛摄像协会”“Chapet影剧社”等不仅带动了专业的学习,而且也在全校产生了影响力。

6)与社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关系,在社会中建立我们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同时也使这些单位与我们学校的教学及教学活动相关联,共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如我们前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实习就是进入到电视台、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等,部分学生毕业后就在这些单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7)结合自己个人的发展方向,做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大学专业学习的集中深化,也是大学四年学习的综合检验,由此,我们提出要求学生做到“四化”,那就是方向化——本着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一体化——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一体化。协作化——毕业创作应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精品化——力求毕业作品精品化。

8)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拓展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相关专业活动和作品大赛,以精品作示范,以成果带发展。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设计,我们旨在不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系统级的认知能力和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既能把握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认识系统总体;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利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性。本文论及的教学设计虽然学科面小了,但能力更强了,更专了,实际的就业面也就更宽了。

参考文献:

[1]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图像处理;岗位技能;项目化教学

鉴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数字媒体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一项核心技能,是从事平面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包装印刷、动漫及游戏制作等相关工作的必备技能,《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的开设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为今后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开设包装印刷、平面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的高职院校均将《计算机图像处理》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供学生学习。《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工作流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色彩理论、设计策划常识等相关知识;掌握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图像处理能力和设计创意能力,并对计算机图像处理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发展动态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印刷技术”专业为例,其前续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印刷色彩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为《图文排版技术》、《印前工艺技术》、《印刷工艺》、《数字印刷》等专业核心课程。可见其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的重要性及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开发时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精神

对于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来说,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找准“工学结合”的切入点,以突出展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在实际操作《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开发过程中,经过与相关企业的共同研究,将模拟广告公司图像处理工作环节的业务制作流程作为课程内容,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情景、掌握计算机图像处理技能。在教学实施的同时始终保持与相关企业的密切合作,确保将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随时关注和掌握行业的主流技术动态,使之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将企业项目案例融入教学中,把知识点嵌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逐步掌握应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

高职院校通常会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业竞争力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在课程设计时,重点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由易到难的项目实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逐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态度。为达到前述目标,在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软件基本操作的学习,还要求其了解和掌握与图像处理相关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如数字媒体产品特点、印刷品的特点、设计与创意基本常识等,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积极性。

三、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式

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把针对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的教学思想融为一体,让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贴近实际工作。1.模拟企业生产,实施项目化教学突破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传统教学方式,按照企业实际生产流程,从对项目要求及特征的分析到最终完成项目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教学线索,让学生体验和实践图像处理的完整工作流程,从而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将整个课程设计为一个大项目,大项目由若干具体分项目组成,具体分项目下又设多个任务。例如,在“印刷技术”专业《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中,我们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发该课程,即围绕某旅游节相关产品制作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旅游节邀请函、景区门票、景区宣传单、旅游节专刊、画册等的设计与制作。2.五个环节逐步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总体来看,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时均要经历五个基本环节,其对知识的了解与技能的掌握从深度和广度方面均呈逐步扩展的趋势。第一环节,以教师为主的案例分析。选择有针对性的经典案例展开教学,并进行案例特征分析,明确本次教学须达到的目的。第二环节,以教师为主的知识点解析。讲解前述案例中涉及的理论要点、实际操作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拓展应用。第三环节,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仿操作。让学生通过模仿体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将教、学、练有机结合,巩固学习效果。第四环节,以学生为主的项目小实训。在每个项目最后环节设计一个综合小训练,内容重点涉及该项目的主要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给学生预留更多的思考和运用空间。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训练内容,并对完成过程进行总结。第五环节,以学生为主的综合实训项目。在全部课程内容完成后,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综合训练项目。通过这些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五个环节”的设计,就是希望通过所设项目的逐一完成,经过五个步骤的训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对图像处理技能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掌握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知识、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技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此过程中其创意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也将得到提高。为了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应综合考虑与课程相关的各种因素,将各个教学环节作为本课程教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出发,又将本课程的教学视为整个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来对待。做好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的衔接,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四、侧重过程评价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

为了检测教学效果,客观评价学生对计算机图像处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求:1.设计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项目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采取阶段小项目考核与综合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多种手段和方法的采用,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做出及时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授课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监测和总结,必要时做出适时调整。2.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从多角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以此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评价中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鼓励创新能力的展现。(1)团队合作精神: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态度、沟通方式方法以及沟通的最终效果。(2)学习态度考核:考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的情况。(3)方法能力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4)操作技能考核: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综合运用能力及完成效果。

第7篇

关键词:Photoshop课程;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施;提高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5896-02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hotoshop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WANG Min

(Yanhu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uai'an 223400, China)

Abstrac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ourse of Photoshop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design,self-creation. In teaching, choicing the appropriate teaching content, many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are used interlacely because of different conten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ombined with advanced teaching process and fruitful teaching evaluation,and always respect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opinions,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methods,the training of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stimula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se are helpful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autonomy, thu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photoshop course; combined with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improve the motivation of learn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hotoshop是一个实用性、实践性、艺术性很强、使用范围最广泛的平面图像处理软件。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综合型”人才的目标,Photoshop课程教学在高职教育中日益凸显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该课程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Photoshop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将各种图像的编辑处理能力无限完美扩展,使设计者的艺术灵感在计算机上最大限度的得以实现,极大的激发和鼓励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但作为专业老师如何实施教学才能使该门课程真正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本文就从Photoshop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的开展等多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 教学内容的设计――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1) 精选优秀作品和经典案例展示欣赏,将学生巧妙引入Photoshop课程的积极学习。

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搜集积累学生的优秀作品,为后续教学积累教学资源,从而可以将历届优秀学生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观察,感受平面感、设计感和空间感,能够使学生对这门课有个整体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展示过程中可以精选代表性的、学生感兴趣的经典案例(可以是大多数同学举手表决同意的),从案例的整体构思、创意、色彩、整体效果等审美角度给学生进行讲解,并且现场利用滤镜、图层样式等强大丰富的命令创作成果作品,在学生的嘘嘘啊啊的惊诧声中实现令人惊叹的效果。通过现场实践,让学生体验设计的乐趣和成就感,使学生感受到Photoshop简单、功能强大和效果奇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作预满足感,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引导到Photoshop课程的学习上,为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取得素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和实用。

搜集学生身边感觉有瑕疵的不满意的数码照片,在课堂上现场利用各种命令进行处理得得学生满意的效果,处理中体现教学知识和技能,然后实施相应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自己处理带有瑕疵的照片,或者美化照片。如给明星照去掉红眼,给朋友的生活照调色,变爸妈的黑白照为彩照,制作与偶像明星的合影照等,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完成如何消除照片中的红眼现象,如何处理曝光不足的数码照片,如何调整偏色照片和制作自己或他人的艺术照这些教学内容。学生们觉得这些知识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大都都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3) 根据情况适时的增补和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新、更系统、更有吸引力。

教材中的某些实例实现技术不够新、不够精炼,效果不够有吸引力,授课中可用更新较快、技术方法较新而实例效果又能吸引学生的的经典实例替换教材中的某些不适实例或者直接引入使用,从而吸引着、引导着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创新,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如讲图像选择时,由在枯燥的静态的图像上进行选择改为在生动的具有吸引力的某个明星照上选出鼻子、选出眼睛、选出嘴巴等,并且将选出后的局部进行着色、扭曲、变形等,给明星整容,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会很高。教学中也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的调整,比如这里将选区、图像色彩处理、图像编辑等多个知识穿插融合着去讲解,而不是单纯的去讲某一个知识点,从而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产生厌烦情绪,反而会让学生在笑声中、欢乐中轻松吸收消化知识,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方法的选用――因内容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交错结合运用

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且由于Photoshop工具多,功能强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会因为一时掌握不了而感到烦躁。因此教学中老师应该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他们对问题的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自行发现原理,掌握新知。

1) 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先成果后过程法应用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对每个章节的知识均以具体案例为主线,先展示相应作品以吸引鼓舞学生,即把作品成果给学生让学生预先产生一种获得实现这种成果效果的技术的欲望,而后介绍具体实现过程,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布置与教学主题相关、难易相当的任务让学生实践完成,教师指导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知识点和技能在实际设计实践中加以体现和吸收,从而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学、做”一体化。

2)综合实例实践课堂中的抛砖引玉引导法彰显特色。

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例进行学法指导,其余的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建构知识体系。而教师究竟讲哪一例,是由学生大多数投票决定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 情境教学法,体现趣味性、灵活性、经济性和多效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创设一个虚拟的工作环境,学生根据情节设计在仿真场景中扮演相应角色,身临其境地完成具体公司任务以驱动教学过程,它能够彰显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再结合具体任务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对任务进行设计讨论,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法,熟悉操作步骤,并最终返回到知识点的层面,对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总结。并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创作的空间,让学生拓展同类型的作品设计,识一山而知千峰,触类旁通,打开思维的翅膀,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强调学生主体性为前提,以互动与创新教学,寓教于乐以及全真模拟为主要特征,给学生一种知识有用、实用的感觉,也能引导学生就业。

4) 建设并利用教学资源网站,知识共享、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网站提供优秀作品展示,向学生提供素材、作品和新颖独特的设计课题供学生下载创作学习,作为第二学习课堂亦能充分利用起学生的课余时间;BBS技术交流论坛供教师、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和排忧解惑等。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建设资源的主角,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作品并上传到资源网站,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和设计创作课题的提供者,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作热情,最终达到知识和资源共享。

4教学过程的实施

4.1 设置情景

提供成果作品供学生欣赏(最好是积累的学生作品)。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获得技能的欲望,从而能够专心学习创作。

4.2 演示操作

1) 提供半成品作品请学生观察,找到其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2) 讲解操作步骤,关注学生的反应,并强调学生容易忽略的操作。

4.3 布置任务

1) 根据教师提供的图像素材,制作出符合任务要求的作品,并体现出创新、独特;

2) 随时巡查,了解情况,及时纠正共同问题,并引导学生;

3) 检查、搜集学生作品,全体学生参与集体品评(给出公平分数)并多给出鼓励和激励。

4.4 布置拓展作业

开放优秀学生作品供其他学生参考,并借用网络资源,自行选择素材,制作出具有一定意义的相关作品

4.5 课后任务反馈,学习评价

组织学生欣赏他人作品,并根据评价指标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学习他人的作品的成功之处。对优秀作品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精神。

5 教学评价――以“评”促“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意识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photoshop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这三种形式。其中教师评价是最主要的,除了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以外,在课后我会对全体学生的作品进行搜集并作出相关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在下一次上课前反馈给全班每一位同学。等到下一次上课学生便能看到我对他们作品的评价。评价不是对学生作品进行优劣的甄别,而是要帮助学生指出问题所在并能起到激励学生不断改进的作用。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利用广播教学像全体同学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参与投票的评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精神。通过这样的互评方式共享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在每一次设计完成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差距,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6 结论

由于PhotoShop的图像处理功能非常强大,编辑手段和技巧层出不穷, 学生熟悉、掌握和运用PhotoShop的各种功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多学、多用、多练、多体会,才能插上创意和想象力的翅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尊重他们的思维方法与各种实现手法,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巧用现代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面对多彩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自主创造力和想象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的教学实施就针对上述目标主要体现以下特色“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和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网络成为辅助学习的主要认知工具和组织课堂活动的基本平台;以就业为向导、以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素质培养、注意理论“ 够用”,体现高职特色。”

参考文献:

[1] 缪亮.Photoshop平面设计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372.

[2] 王亚男.Photoshop CS3平面广告设计标准培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张丽君.非艺术类专业Photoshop课程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

[4] 李爱华.浅谈对Photoshop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8(2).

[5] 梁晓晓.Photoshop情景模拟教学浅析[J].现代教师与教学,2010(2)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 智能化 教育云 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48-02

背景意义

怎样才能实现学校新的发展和新的跨越,怎样培养优质加特长的学生,这成为摆在我们学校领导班子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想只有教育信息化才能带动教育现代化,只有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才能实现学校新的发展。

在传统环境下,校园网常出现病毒泛滥的情况,维护和管理复杂导致可用性不强,出现硬件故障后维修周期过长的情况。而全球私有云,公有云、教育云等已经成为以后的发展趋势。高效安全的终端管理方法,具有绿色节能、管理方便、高性能视频、采购成本低的特点。也具有整合课件库、学件库,学科录像等各种教学资源的功能。

基于此,2011年4月我们开始与联想集团合作,建设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实现了硬件、软件资源的优质共享,实现了千兆互联,无线全覆盖。每间教室、办公室、功能室均引入云终端,虚拟终端与传统PC有机融合,实现了硬件虚拟化、软件跨平台化,建成了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信息化支撑平台。

通过引进“云计算”,我校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探索出了独具特色发展的新模式。

信息化领导力的策略

1、智能管理.探索科学管理新横式

基于“云架构”环境下,我校与多家公司合作,引进了~系列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有eClass综合校园平台、敏特英语智能工具、基于web的自适应测评系统、仿真探究实验室、3D虚拟机器人实验室、遥控模拟飞行、高清网络录播系统等。创建了教师录制的学校课程资源库、远程互动、校际联合教学交流库、200G的《电影与人生》音像、三十万册中小学电子图书、3TB探索节目录像、网络精品课程等数字教育资源。产学研相结合,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

1.1 学校管理智能化

基于“云架梅”的信息化教育新环境,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数字化平台。网络智能办公系统,实现了校内校外一体化登录,内网与外网电邮的统一管理,师生成长档案、学校资产管理、图书借阅等都实现了电子化。比如: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库,学生及其家长只要注册用户名,随时可以从网上查阅学生的档案,能综合反映学生的表现和素质。将学生的电子档案实现网络管理,确保学生信息管理的高效性和规范性。

再比如:给每个学生建成绩发展曲线图,以学生入学成绩为基点,把各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绘入每位学生成绩发展曲线,让各科教师、班主任及时把握学生成绩发展情况,分析学生变化的原因,调整教学方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1.2 教师教研智能化

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和环境虚拟化。从这一视角出发,网络教研为教师提供了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的新工具。

学校不断开发了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及课程资源,省去了教师资料的筛选和制作课件所耗费的精力与时间,让教师备课更加便捷,同时,给教师更多思考、研读课标及教材的时间。高清网络录播系统,可以方便地直播与点播,实现了错时教研、异地听课,加强了国内外不同区域之间的校际交流,搭建了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团队式教研”框架。教师通过网络表达、汲取、修正、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精神食粮,一大批教师成长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专家。

我校教师通过网络化学习、社会化学习,与更广范围的同伴交流,主动创造条件接受专家学者的专业引领,在这种交流、碰撞、反思过程不断地循环当中,多了教师的独立思考,多了研究型教师团队的思想碰撞,更多了碰撞后产生的新观点、新智慧、新知识、新积淀、新资源。教师通过主动学习、不断内省、分享知识,从而在构建个体教育教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1.3 家校衔接智能化

学校依托信息化教育新环境,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实现育人无缝衔接。学校建立了班级、级部、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开放的云服务,将学校教育延伸到了家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家自主学习,享受学校提供的更丰富、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家长只要登录网络,随时随地就能了解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授课,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情况,及时与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对话,让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知情者、建议者、协同者、参与者、监督者、同盟者。

2、创新应用,探索教与学的新模式

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围绕着“培养什么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本源,实施课堂教学创新工程以推动学校持续发展。信息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我们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使信息技术学科化。一直,课堂就是“教”堂,今天,网络打开重新定义课堂的窗户,在这里课堂不断进化,新的环境需要新的教学设计。学校倡导教师把原来的教学模式与“云架构”下学习方式结合,并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教师在“一人一品”模式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打造出一个开放、互动、不受时空约束的教育平台,带来了更多自由选择的多维度学习空间,从根本上改变了“教”与“学”方式。

“云架构”环境下课堂教学,以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泛在学习,使“一对一”,“一对多”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根据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灵活地使用技术和网络平台,目的是来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在课前、课后,随时随地进行延伸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有事可做,有事能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既拓宽了课堂的宽度,又增加了课堂的深度。整个学习进程中,有效的补充了课堂上课的局限性,高效、高质地传递知识与技能,学生们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方法。走出课堂,学习才真正引动思想的触点。比如:晚上学生做作业时,有不明白的问题,他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复习教师的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教学课下复习容易遗忘和缺漏的不足,实现学生随时学,教师随时教,教学效果最大化。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无纸化考试,同时解放了教师。传统的检测反馈,常滞后于课堂教学进度,教师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学情”诊断和“教情”矫正,而网络学习平台,可以长期的保留检测的全过程和结果。学生可以实名制登录,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教师利用海量的学习资源可以方便的进行学习阶段性检测。学生运用笔记本、普通PC、云终端、乐PAD等信息化设备进行检测。客观题立即可以自动判分,主观题教师可以进行一对一指导。检测结果生成分析数据,便于教师对每个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班级掌握情况、年级掌握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更有效的进行分层教学。

3、深度融合,建设“三化一体”课程新模式

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学生活动深度融合,促进了我校“三化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并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信心技术的优势,使其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支撑。

3.1 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

课程标准校本化。在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基础上,根据学生基础及能力的不同,实行“梯式目标”;各学科均制定校本化课程标准。如:音美的模块教学、体育的分项教学,实行“走班管理、分项教学、分类指导、个性发展”。

课程内容校本化。以选用教材为蓝本,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使课程内容校本化。

3.2 学校课程生本化

学校课程丰富多样。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构建了包括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拓展类7大类56个系列100多个课程。

必修选修有机结合。必修课有文明礼仪、国学经典、综合实践活动等。选修课包括京剧、五音戏、摄影、山东快书、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钢琴、铜管乐、剪纸、十字绣、陶艺、国画、素描、跆拳道、毽球、建模、机器人研发、航模制作、争当小实验家、电脑平面设计等50多项兴趣小组活动。

3.3 学生活动课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