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镇化规划

城镇化规划

时间:2023-05-29 18:17: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镇化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镇化规划

第1篇

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总纲,中国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该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初步编制,日前已经完稿,近期将在多个部委会签,而后报请国务院讨论批准,并有望在三中全会后不久出台。

该课题组的一位成员对记者介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该规划总述部分之后提到的首要问题,单独成篇。由此可见,这一版城镇化规划紧扣“人的城镇化”主题,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任务。

据记者了解,从发改委人士到相关专家,都将支出成本视为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问题。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难点表面上是各项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本质上却是制度改革背后的利益格局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问题。”今年7月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6)》对市民化成本问题如是描述。

市民化成本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公共成本,主要由政府承担,其中包括城镇化建设维护、公共服务管理、社会保障、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性住房投入等;二是个人成本,主要包括农民工生活、住房和自我保障等成本支出。

上述报告指出,公共成本全国人均为13.1万元,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7.6万元、10.4万元和10.6万元。撰写上述报告的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农民改居民”的公共成本更高,大概在20万元左右。

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目前不少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以卖地来实现的土地财政并不能持久。贸然推动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并提供市民待遇,地方政府将很可能面临资金缺口。

“未来需要建立由中央、地方、企业、个人以及社会组织共同组成、多元化的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魏后凯说。

上述报告认为,未来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对跨地区农民工集中流入地的财政支持;地方政府应着重承担城镇建设维护与公共服务管理成本;企业重点分担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住房和自我发展成本;农民工应主要承担实现市民化的基本生活与自我发展成本;应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农村资产,实现农民工“带资进城”。

“目前发改委已编制成稿的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内容,与这一报告的思路基本一致。”一位城镇化规划课题组成员透露。

个人成本方面,根据上述报告测算,全国人均为1.8万元,东中西部则分别为2万元、1.5万元和1.6万元。

倪鹏飞表示,解决市民化过程中的个人成本问题,能否实现稳定就业至关重要。他调研发现,部分地区的城镇化一旦开闸,农民很可能在还不具备就业技能的情况下,就被动地“城镇化”了。

“部分农民住上城市化的楼房后,交不起水、电、物业费,很多无形的生活成本在增加。假以时日,他们反而住不起楼房。”他进一步指出,市民化推进过程中,如果忽视农民就业岗位的问题,入城后的农民又失去了可以回归的土地,就容易产生社会问题。

第2篇

【关键词】城镇规划;统筹兼顾;基本原则;生态旅游

0.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政府提出的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发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我国产业的发展要紧紧的围绕着小城镇展开,还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要进行科学性合理性的规划,建设时要严格要求,要坚持特色的城镇化建设,不要随波逐流,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使小城镇建设的高级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其实指的就是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新型的工业化作为动力,本着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以此把城市推向集群化、现代化、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并且使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并且要做到拥有完善的功能、友好的环境、高效的集约以及和谐的社会,在拥有鲜明的个体的同时,还要做到城镇一体化,无论是大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都要走协调发展的路子。

2.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要做到几点。

(1)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城镇化建设一定要进行明确的就是农民,农民获得市民的待遇,成为城镇的居民。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把农民的权益维护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才能顺利进展。在这一过程中,要让人全面性的发展,对人的能力以及整体素质都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无论对城市和乡镇的管理与规划问题,还是加上你和与发展问题,在各个方面上都要时刻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如今城市的经济发挥展迅速,高科技产业日益增多,农民要想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就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加强基础知识的普及,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培养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还要培养精神文明素质,对文明程度进行高度普及,使得每一个农民都能够轻松愉快的融入到城市这一大家庭中。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要想真正使农民融入到城市中,一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于居住等生活方面的安顿是一重大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不仅仅要改善他们的居住与就业问题,他们的医疗保障,以及子女的就学问题都应该得到改善。

(2)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观要落实,实现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的相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做到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以及工业化全面协调的发展,建立各个方面的支撑体系,加强城镇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平衡城镇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使人口,环境,与资源等等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坚持集约化发展的原则,资源的配置要不断的更新升级,不断的进行优化,并且要做到合理的利用,不断的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要坚持集约化的发展原则。以上的三种原则,在新型城镇建设中要务必体现。

其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就是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式代替城市发展。这种转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从改革角度来分析,要由原来的重单项突破,改变为大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第二,城镇规模和布局协调发展,城镇规模主要包括城镇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等概念。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可持续发展原则,新型城镇化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土地市场得到进一步完善,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节约各种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1)小城镇规划是国家和乡镇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是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利用和具体安排,同时也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较大的作用。一部分的农民进入小城镇,坚强了大中城市的压力,降低了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这样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要使农民富裕起来,就要使农民本身有所作为。小城镇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它具有城市和农村的上冲结合点,这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其次,重大战略意义还体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开拓了空间,可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使民营经济快速的增长,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具体内容有一,镇域总体规划。二,镇区建设规划。三,重要的地段的详细规划和意义。坚持市场运作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完善政府服务职能。结合实际,循序渐进,走精明增长、智慧发展的新型城镇道路。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有关工作问题的思考

第一,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小城镇的建设要有一个相当准确的定位,根据定位来制定规划。要想使小城镇经济增涨的基本就是大力推动与发展产业。要对小城镇的整体进行全面性的研究,掌握小城镇发展的特色,清楚的知道小城镇经济的支撑靠的是什么。因此一定要充分的突出特色,通过小城镇的特色发展经济,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

第二,多元化投资经营小城镇。在市场经济化的社会下,小城镇建设也应该采取市场化的运作,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来经营城镇建设。小城镇的建设应该加强市场今年估计理念,逐步的提高竞争的意识,不断的对投资体制进行革新,并且建立完善的投资体制。要加大力度吸取社会的投资,用来小城镇建设的基础资金,这样才能解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紧缺问题。

第三,坚持结合实际。要以实际出发,与实际相结合,紧密相联,这样才能制定出可行性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规划一定要站在高点,要以不同的视角进行规划。它应该具有超前意识,具有高水平高标准的要求,要进行科学性的规划,科学含金量比较多高。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下去,在建设中,可以采用分期进行,把任务分散式,不仅减轻了工作压力,也会有效的避免重复性的建设,这样对工程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旦对规划进行了确立,就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随意的对规划进行修改,并按照规划严格的执行。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注重现代气息与特色风格联系起来,要着重突出地方特色,把风格充分的体现出来,把小城镇建设母豹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紧密的联系起来。

5.结束语

通过全文所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规划发展的同时需要把握好几项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人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集约化发展原则。这几项原则环环相扣,紧密围绕小城镇展开,要进行科学性的合理性的以及高水平性的建设,使这一规划建设真正走上发展的道路。 [科]

【参考文献】

[1]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田光进.中国城镇化过程时空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杨焕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改革研究,2010(7):4-9.

[5]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经济研究,2010(4):75-78.

[6]戴均,良燕.中国城镇化必须走集约型发展之路[J].城市发展研究,2007.

第3篇

关键词:城镇化,统筹,规划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会议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可见其重要性。

1、我国城乡规划现状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乡村作为人类聚居空间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特点、密切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促进。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实行城乡统筹规划,而城镇化任然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研究重点。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2000年至2010年,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群、都市圈迅速崛起,现有城市657个,建制镇19410个,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2]。而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1.27%。

但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还面临的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格局,如何开辟新型的具有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等等。另外,统筹城乡规划,稳妥推进城镇化还应着眼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综合考虑城乡空间社区结构迁、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等方面。

2、坚持城乡统筹,完善城镇功能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城乡统筹,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我国较长一段时期都是实施城乡二元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这种方式是不能适应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的,我们应该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全局统筹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在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对闲置的乡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合理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的集中,集约节约城乡建设用地。同时应保证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文化设施建设得以加强,例如公路、学校、通讯等。江西省南昌市(2001~2020)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完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在城乡发展规划方面将南昌市域城乡用地空间划分为:城市都市区、城镇密集区、建设控制区、生态保护区。城市都市区:包括南昌市中心城、长堎片区和莲塘、望城、湾里、乐化、麻丘五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五片”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各个片区都各有特色,它们依托农村地区的资源,积极发展服务城乡的现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传统手工业,带动小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合理的实现了城乡的统筹发展,充分发挥了城镇在发展经济和解决就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城镇发展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

3、城乡统筹规划和经济产业规划相一致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有效的进行城乡统筹规划,就应该讲将规划的重点从规模转向结构,规模成为一个参考性的指标,空间结构的弹性成为规划追求的核心目标。在产业布局结构平衡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规划各级城乡发展。把空间结构调整和空间开发秩序问题统一起来。

江西省经济发展规划是加快昌九工业走廊发展,把南昌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产业带紧密联系起来,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经济发展为“龙头”,向南延伸连接吉泰走廊,并与赣南中央苏区振兴相衔接,两翼沿沪昆线展开。与之对应的,南昌的城乡规划是改造提升老城区,根据实际需要把城乡用地空间划分为都市区、城镇密集区、建设控制区、生态保护区。同时加快推进向莆铁路、新港码头、向塘物流等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网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小时经济圈”。以配合经济发展规划中南昌核心增长极的部分。而吉安市则要加快城市集群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把吉泰走廊打造成优势产业的聚集区,当然这个区域将是城乡统筹的主要示范区。

只有在这种经济产业规划下和前提下,然后进行相应的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才可以提高规划的有效性。最终形成多层次的区域综合体。

4、城乡用地的统筹规划

传统城市规划对用地空间的布局主要是针对城镇建设用地,而对于一些集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未进行较全面的布局和规划,也就是说规划中存正着许多真空地带。于是导致一些村镇建设的成果,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地遭到拆除,拆除的原因当然是不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这样就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浪费。另外在城乡一体化规划中,还应考虑高压走廊、水源地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等由不同行政部门管理的内容统一起来,综合规划。然后,在合理预测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用地类别,最终使城乡土地得到节约合理的利用。

5、城乡交通体系规划

城乡交通体系的规划,是指对一个城市的公路、铁路及水运交通等进行整体的规划。是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时,不得不考虑的。交通体系的规划可以强化城乡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并对城乡空间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城乡一体化结构更趋完善。在城乡交通体系中,最常见的当属公路网络,

它包括联系中心城市与各城镇的干线公路、连接城镇之间的支线公路以及村级路网。这些公路构成了一个高效的多层次的有机公路网,可以使城乡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出行变得更加便利。所以,以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为前提的空间规划是保证城市空间发展积极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

6、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随着城镇化得继续推进,伴随这大量农民的城镇化以及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其次是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了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城乡公共设施同步建设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城市公交、饮水供给、邮电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都应该向农村延伸。江西省一直在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向基层、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从2008年起,全省19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进行了改造。2010年,全省继续投入资金4000万元对县级两馆进行维修改造。截止目前,改造工程已涉及11个设区市的52个县、市、区。

(2)城乡社会保障同步推进。

在推进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应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保障形式,并落实包括保障资金补偿在内的多渠道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

总结

要促进城镇化积极稳妥的发展,还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要把节能、节水、节地放在首要地位;要把生态保护、自然人文资源保护落到实处;要把城镇增长边界划定工作坐到位。努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朝着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优化整合城市内部结构

社会发展的进度越快,人们对于城市空间需要已经不再满足现有的模式,城市的多功能特点慢慢成为人们新的需要,这就对城乡规划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内部结构发展速度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导致城市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所以优化整合城市的内部结构对于城市的整体发展有很大推动力。

(二)转变城乡规划思维模式

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改变原有的一成不变的城乡规划思想观念,转变城乡规划思维模式大大有利于城乡规划转型。城乡规划的出发点应该是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中心的,切实了解群众的生活需求,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进行城乡规划转型的基本目的。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城乡规划应该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并且加入文化、环境等因素致力于多元开放的发展道路。

(三)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工作应该提到日程上来,善于从多角度思考规划道路,致力于区域与大中小城市紧密合作,共同谋发展。另外,进行城乡规划时应该考虑到从整体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加强城乡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性设施建设,提高本区域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从多方面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区域与城乡的紧密联系,加强区域内资源的优化整合,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模式,有利于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基本目标

要想尽快实现城乡规划的基本目标,首先要保证规划过程的科学性,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注重目标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区域范围内的有利合作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把资源合理充分地利用,使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地发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有很多关于城乡规划的目标,但是其中对城市内部结构的优化整合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城乡之间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的多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需要发挥多功能性、多元化发展。基于以上的问题,需要对城市的功能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关注,能够促进城市的多功能性充分地发挥。唯有这样做才能够促进城乡规划的目标实现。

三、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措施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对于城乡规划转型提出了几点可行性措施。整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整合城市内部构造;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一)优化整合城市内部构造

城市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那么,随着城市的发展就要探索出与时俱进的城乡规划模式。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需要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考虑多方面因素,尽可能地进行科学规划,并完善现有的工作模式。另外,城市发展过程中每个环节有每个环节的需要,根据其实际需要来制定城市规划任务,以促进城市功能性的发展。城市结构规划不应该继承传统的宏观结构规划,而是本着结构的优化整合进行创新,以此来促进城乡建设的发展脚步。城乡规划有利于对城市空间范围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以达到优化城市内部结构的目的。

(二)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

在实施城乡规划转型时,应该突出本区域内的特色,充分发挥本区域的优势,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来促进城乡规划转型的进程,以此来拉动本区域的经济,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保证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是转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充分突出本区域的特色需要将转型工作和当地的文化和环境等有利结合起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改变了原有同化型的发展模式,把本区域内的优势整合提高区域协调能力,以此来保证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既可以继承本区域原有的特色,还可以通过特色资源的利用来完善城市规划的体系。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时代在发展,原有的城乡规划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必须要落实到规划工作中,把原有的以物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中心。所以,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人们的实际需求,结合当下的绿色低碳理念,促进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发展理念对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创新城市设计来促进城市功能化发展。另外,城市中的交通、医疗等问题也需要被考虑。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城乡发展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城乡规划转型有一定的阻碍。虽然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但是,积极地探索总能找到符合城乡发展的道路,坚持以人为主导,致力于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注重城市多功能多元化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此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希望通过本文相关的分析,能够给予城乡规划一定的启发和建议,以此来克服转型中的困难。

作者:王超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略高度1,逐步走入各级政府的计划和议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青睐。然而由于更多的焦点关注到提高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上,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城镇化的发展质量,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1城乡矛盾

    在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逐步拉大的。农村地区在收入水平、设施水平和福利保障等许多方面都与城市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管理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大量进城农民不能在城镇定居,不能享受市民待遇,二元矛盾并未得到改善。

    1.2资源与环境问题

    城镇化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的承载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降低了环保门槛,许多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土地利用不够集约,大量土地闲置,土地资源浪费2。此外,中国的城市扩张还面临着资源紧张的压力。目前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有114个城市严重缺水。而能源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许多城市的发展。

    2.城市规划与城镇化的关系

    城市规划学科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早期,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规划学科也处于萌芽阶段,理论体系很不完善。工业革命之后,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迅速扩展,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导致了后来被称为“城市病”的大量城市问题。现代城市规划就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而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规划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两种理论趋势。前者以霍华德、沙里宁、赖特等为代表,认为城市的各种问题的产生是城市中心过分拥挤造成的,主张分散的城市结构,与大自然亲近,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后者以柯布西耶为代表,对现代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充满信心和渴望,体现了理性功能主义的思想。针对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考。在这之后,随着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趋于稳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走向多元化,关注点深入城市的经济、地理、社会、文化与空间等多个方面,城市规划与城镇化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规划的好坏成为城市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3.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城市规划应对

    3.1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水平预测

    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测算的重要依据。城镇化水平的预测和城镇化策略的制定,应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能“人为抑制”,也不能“拔苗助长”。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建设,走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科学地制定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要正确处理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的关系,近期规划目标作为实施目标,远期的发展规模和质量目标要有弹性。

    3.2结构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城镇化的研究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而应从宏观层面,从区域规划角度入手,统筹区域内的城镇结构体系。要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建立合理的等级体系和职能分工,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引导、调控和保障区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城镇建设,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3.3环境友好的城市发展模式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能支撑的城镇规模和容量。必须改变传统的城市规划思路,城市发展规模的预测不能仅仅考虑人口规模的无限增长,而应首先立足对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分析。将城镇化发展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中,综合考虑区域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重要因素,按照区域环境承载力确定城镇化的发展规模、速度及其布局,保持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

    3.4统筹协调的城乡关系

    对城乡产业发展、城镇空间布局、公共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保障等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化的体制,为农村 人口向城镇转移和聚集、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条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切实增加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将社会保障与农地产权剥离,为农民进城及失地农民提供公平的社会保障。 3.5健康强大的城市产业结构 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推动,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动力推动。应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3.6公平公正的城市服务设施

    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保障社会公平。通过城市规划手段,公平公正的配置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等公共资源,合理引导城市人口的集聚和疏散。同时,通过合理的规划,提供完善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优化居住空间布局,妥善处理居住与就业的关系。同时,通过改善住房、绿地、公共空间、社区服务等人居环境,提高城镇生活的品质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泽林,理性看待城镇化:质量先行[J],中国集体经济,2008(7).

    2. 王志燕,山东省城镇化质量区域比较研究[J].山东经济,2009(6).

    3. 吴志强,百年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纪念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概念100 周年[J],城市规划,1999,(1).

    4. 王 凯,从西方规划理论看我国规划理论建设之不足[J],城市规划,2003(6).

    5. 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C],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

    6. 栾峰,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与核心内涵[J],城市规划汇刊,2004(6).

第6篇

新型城镇化催生以人为本的户外广告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作为城镇景观重要构成的户外媒体同样也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美化城镇景观的同时,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户外媒体行业的以人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户外媒体载具低碳、节能、环保。发展低碳城市、低碳经济是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涵,户外媒体企业需要及时调整经营战略,积极开发利用低碳户外媒体,这不仅是服务国家经济战略的需要,更是户外媒体企业有效规避政府治理风险,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是户外媒体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户外媒体企业需要把城市户外广告与城市其他景观元素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城市户外广告景观的社会效应,实现户外广告景观设计布局艺术化、风格化,这就要求户外广告的尺寸、高度、色彩、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广告内容与城市景观及城市精神环境等内在统一。

三是户外广告内容符合城镇消费心理。随着城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一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已经进入城镇市场,消费者的品牌消费意识日益增强,户外广告从内容和形式上要满足城镇居民的品牌消费需求和艺术审美要求,但是对于一些小城镇而言,消费者更看重商品的性价比,标明价格和性能等的信息性户外广告则更受青睐。

四是户外公益广告让城镇生活更美好。户外公益广告也是体现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形式。户外公益广告有两种形式,一是商业广告的公益性传播,二是由政府部门或红十字会、野生动物保护者协会、民间艺术协会等社会团体、公益组织投放的纯公益性广告。户外公益广告的传播,对于提升城镇居民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新型城镇化为户外媒体行业发展创造了新的产业机遇,户外媒体在城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是由辅传播媒体向主导性传播媒体转变。随着城镇居民户外活动的增加,户外媒体正日益从传统电视、报纸媒体的辅传播媒介,发展为企业城镇市场营销的主导性传播媒介。

二是由商业性信息传播向多元化信息传播转变。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户外广告不仅传播着商业信息,而且也是政府信息的重要平台,公益传播的重要载体,功能更趋多元化。

三是由单纯的广告传播向广告销售一体化转变。户外媒体不仅是广告传播的载体,同时也可以成为企业销售的重要渠道,城镇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户外媒体与智能手机的联合营销提供了市场机会。

户外广告需要加强科学规划与设计

目前城镇户外广告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缺少科学的户外广告规划。城镇户外广告目前尚未构成科学完整的运作系统,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特别是一些县城和建制镇的户外广告管理混乱, 存在着粗制滥造、 参差不齐、大小不一、 零乱破旧、 无序布置现象。

二是户外媒体广告资源交易机制不完善。对于城镇公共空间的户外媒体资源,政府大都采用拍卖的形式,实现广告泊位的市场化运作,但是招投标信息还需要更加透明化和公开化,一方面保证资源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确保一些全国性或区域性大型户外媒体企业能够有公平机会获得户外媒体资源。

三是户外广告的随意设置影响市容市貌。由于对户外广告设置缺乏相关法律方面的知识,一些商铺经营者没有经过审批擅自户外广告,影响市容市貌,这些户外广告也成为管理部门清理整顿的重点。

四是虚假户外广告加剧城镇居民不信任。尤其是一些虚假的药品广告、医疗器械广告、保健品广告、家用电器等,对于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身体健康造成极大损害,降低了户外广告的可信度,进而弱化了广告传播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户外广告需要加强科学规划与设计,以服务城镇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是合理规划户外广告的布局,完善户外审批机制。根据城镇不同区域的功能分区,科学合理的规划户外广告布局,如明确制定城镇的商业贸易区、行政文化区、工业厂矿区、公共游乐区户外广告设置办法,可以对户外广告的位置、大小、数量等做出明确规定。

二是建立透明的户外广告交易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政府需要明确哪些户外媒体属于政府所有,哪些户外媒体属于私有资源,用于拍卖的户外广告资源仅限于政府所有的那部分,政府部门应鼓励一些全国性或区域性户外媒体企业公平参与竞标,这对于引进品牌广告,提升户外广告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加强户外广告相关法规的宣传,净化城市环境。例如,一些工商管理部门印发户外广告申请、审批指南,免费发放,业主在办理领取执照时,就能得到免费赠阅的《自设性户外广告设立程序告知书》、《户外广告登记申请表》等材料,这样的做法值得提倡。

四是户外媒体企业强化自律,杜绝虚假广告的现象。必须充分发挥户外媒体行业协会的作用,坚决抵制虚假广告,维护行业的整体声誉。对于一些提供虚假信息的企业,要及时向协会成员和工商部门通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爱尔兰都柏林市户外广告规划启示

户外广告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户外广告规划。以爱尔兰都柏林市为例, 都柏林是一座独特的城市,这里拥有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现代的街道、广场和空间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大都市。为了改进城市景观,都柏林市议会制定了一项根据不同地理区域的户外广告管理方案,这些区域覆盖城市及周边地区。该管理办法针对不同的区域实行分类管理,主要分为六大区:

第一区包括一些最脆弱和最敏感的地区以及主要涉及都柏林市中心格鲁吉亚区域,这个区域禁止户外广告;

第二区是重要的城市品质区域,包括一些零售及商业中心等,在此区域允许符合户外广告管理规定的企业户外广告;

第三区是出城的一些交通路段,在符合户外广告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允许户外广告;

第四区是在靠近都柏林市的高美化水道和海岸沿线,所有户外广告是禁止的,这些区域包括利菲河走廊,运河干道和Campshires港区;

第五区是城市重要的发展区域,户外广告能够形成城市街景的一部分,这个区域是户外广告核心发展区域,只要符合户外广告管理标准,不影响建筑物美观,在这个区域申请设立户外广告将开放审议;

第7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中西部地区; 城镇规划; 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进经济发展转型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标。新型城镇化需要巨大的融资作为发展支撑,这些融资将被用于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房建设,以及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支出,由此会带来内需的扩大,同时也存在潜在风险。那么,作为科学引领城镇化建设的城市规划,如何规避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城市政府提供行之有效运营对策?如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与服务?如何为发展目标的实现设计路径?这些都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期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下城市规划编制的工作重心。

2.新型城镇化的认知

2.1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现状

我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新技术革命被视作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参考文献:

[] 吴良镛,《从世界城市化大趋势看中国城市化发展》[N],科学新闻,2003-9-19.]]。2011年末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3%①,接近诺瑟姆S形曲线的第二阶段末端②,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型社会③为主体的新时代城市。然而,这只是一种初级的城市型社会,城乡之间在公共资源、公共产品服务水平及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城镇化建设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况且,我国城镇化率的计算受到流动人口份额的影响,城镇化的发展态势并不稳定。

2.2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2.2.1巨大的需求潜力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乡协调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来看,全国总人口13.4亿人,城镇常住人口6.66亿,农村常住人口6.74亿。再进一步将城镇常住人口细分至城镇户籍定居型人口、城镇户籍流动打工人口、农民外出城镇打工、农民工就近城镇打工等多种口径,对应不同人群未来城镇化的需求。可以得出结论,新型城镇化将要解决现有近4亿城镇定居型人口的城市生活需求、2.8亿城镇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需求,以及潜在1.2亿农村人口转移进城后新增的基本需求,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潜力巨大。

图1-1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构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2.2强大的经济增长引擎

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数据显示,2008-2013年间城镇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逐年增高的态势,这种趋势预示着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拉动更大的资产投资份额,而投资份额的增大会带动投资市场,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经济增长。

表1-1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一览表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cjsj/townassetsinvest.aspx?p=1)

2.2.3建设成本压力增大

据财政部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公共投资需求将增加5.9个百分点,在“十二五”时期因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将在30万亿左右。据此计算,未来城市政府将面临巨大的建设资金压力。同时,GDP导向的政绩考核、户籍改革导致的公共服务福利成本的增加、城镇公共资产的资本化运营等方面问题在短期内都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本压力。

3.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转型发展态势

3.1从城市向城乡的发展重心转移

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下,中小型城镇成为接纳乡村人口就业,提高城镇化率的“新生力量”,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助推力,区域的发展重心将会逐渐从城市转变为城乡,中小城市迎来发展的良机。而从中西部城镇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区位劣势、制度藩篱、经济滞后等瓶颈的束缚,城镇化建设质量较低。

3.2从空间蓝图绘制到注重路径设计的规划方法转型

“规划的本质就是整体考虑、宏观上是相互调节和调控,它的基础是关心人,它的方法是寻找各种最优的路径[[[]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潘鑫,男,1986.10,硕士,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所规划师.

冯涛,男,1979.11,博士,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所所长.

]]”。传统的规划强调空间蓝图,笔者认为目标与问题导向下的城市规划应更注重路径设计。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潜力大,同时城市政府的建设成本压力大。如何解决面临问题并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路径设计尤其是科学高效的发展路径设计显得重要,与空间蓝图绘制相比,研究路径设计的规划方法与规划对策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期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

3.3从主导到引导的政府角色转变

传统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模式,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可利用自身的行政地位来吸取土地、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要素,进而导致出现“灯下黑”、城镇体系与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区域性失衡等现象,演化成为“城乡割裂、城乡二元”的格局,这并不利于新型城镇建设。

因此,需打破政府主导的一元化城镇化发展模式,从原有的“金字塔型的一元化社会结构”逐步过渡到“网络型的多元化社会结构”,在此过程中,城市政府的职能也逐步由主导型转变引导型,这将更有利于发挥政府职能与市场力量相结合调控机制,科学高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4.实证研究

4.1选取洛南作为案例的缘由

洛南地处陕西省“东南门户”,近年来,随其逐步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 “西安一小时经济圈”、 “商丹循环经济圈”、 “大华山旅游圈”等发展圈层,城镇化建设迎来发展良机。但其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产业结构滞后,如何设计自身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是洛南县发展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陕西省洛南县城市总体规划》为实践案例,研究、设计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4.2目标设定与空间发展谋划

洛南文化底蕴深厚,《河图》、《洛书》、仓颉造字、花石浪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山、水、城”镶嵌的空间特征突出,生态环境优美。规划目标设定重点从城市建设、产业升级、文化塑造三方面展开,详见下表。

表1-2城市发展预期目标一览表

发展维度 预期目标 具体措施

城镇建设 “生态化、绿色化、持续化” 塑造“华山夏都、汉字故里”的城市特色与旅游形象,构筑环保、绿色、生态、低碳的宜居城市

产业升级 “低碳、生态、数字、智慧” 打造关天经济区现代材料基地、绿色特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

文化塑造 “重点建设、积极推广” 弘扬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和民俗文化,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名片

以目标为导向,绘制城市空间发展蓝图。按照“上塬入川,建设新区;疏解老城,保护山水”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构建未来城市空间架构。提出“沿河集聚、跨塬成组、中优协调、绿楔嵌入”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以生态背景为基底,以城市外环绿带、滨河景观绿廊、组团间楔形绿地为廊道,以城市功能区为斑块,构建“基底—廊道—斑块”相结合生态格局。

图1-2城市空间发展示意图(左)与城市生态格局示意图(右)

4.3发展路径设计

4.3.1规划理念与技术体系

以经营城市为理念,借助市场机制对洛南自身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及相关延利资本进行重组营运,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实现城市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运用经营城市理念、招商引资项目库、项目运作相结合的三维一体的技术体系,从理念引领、项目库储备、项目融资建议、预期收益分析等多种措施,设计洛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4.3.2招商引资项目库储备

传统城镇化发展建设主要依赖财富积累,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自城市经营模式的创新。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推动经济产业发展,落实产业升级与发展计划,为政府提供运营城市思路;另一方面根据洛南自身城镇化特殊规律,结合市场经济普遍规律,储备招商引资项目库,以项目带动城市发展。

4.3.3融资模式与运作模式建议

市场化投融资最大的优点是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针对洛南城市建设扩容的诉求,提出包括BOT、BOOT、BOO、PPP等项目融资模式,并建议形成由城市政府机构与城市建设公司共同管理的项目运作模式,促进项目融资与建设,形成收益。

4.3.4预期收益分析

项目的经济收益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经营“成本”,缓解城市政府的压力,同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提升城镇的公共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项目收益既是建设的“本钱”,又是公众的“产品”。通过分析预期收益,可形成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是一次性的,但收益却是长期性的。建设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塑造优质的空间特质,吸引更多投资项目,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以谋取城市的长期性收益。

2)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以旅游类、公共服务设施、公益性设施类的项目建设为依托,为城乡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促使土地升值。再以住宅,酒店、商业中心等建设项目的土地出让,获取收益。

3)工业企业入园、促进就业:促使工业企业入园,以税收和促进就业获取经常性的收益。同时,工业生产带来的就业人口,促进第三产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又可直接出让配套了各种基础设施的土地,获取一次性收入。

5.结论与讨论

文章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国家背景下,中西部城镇迎来了发展良机,同时也面临建设资金,GDP导向的政绩考核等方面的压力,提高规划的操作性尤为关键。以《洛南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探讨了通过空间发展谋划、发展路径设计、招商规划等措施来实现发展目标的技术方法。

从城市的复杂性来看,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特征等不同,要寻求统一的城市规划模式是困难的。因此文章无意对新型城镇化目标导向下的规划模式的进行全面性评述和研究,也不想提出一个普适的规划模式,相反,我们更希望对“如何设定发展路径实现规划目标”这一局部性问题的反思,引起讨论和思索,从而创造出更多的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规划模式。同时,我们也想以此为逻辑起点,寻求城市规划与城市科学发展之间的契合模式,以期将规划蓝图落地生根。

注释

①中国科学院的《2012年中国新兴城市化报告》宣布:“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首次超过50%,达到51.3%”./gn/2012/10-31/4290659.shtml.

第8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现状、问题、完善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开展的时代意义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超越国界的世界经济活动,通过一些对外的贸易、流动资本、转移技术、提供的服务以及互相联系依存所形成的一种覆盖全球的有机的经济整体。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们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中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对于自身的产业升级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城镇化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世界正迈向信息化的时代,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信息已成为其得要的剂,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改善,信息产业也是一个走成全球的产业。一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一些新的行业诞生,例如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等,二是发展了服务业,使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得到改变。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城镇化的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数字城市概念以及智能城市的出现,对城镇化的空间布局以及网络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开展城镇化进程的必然因素分析

首先,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少,我国共有十四亿人口,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如今也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多,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这也是一个优势。然而,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所以,要把人均的意识增强起来,对各种资源都要大力节约。与此同时,还要对人中实行一定的调节与控制,所以,这对城镇化的环境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工业化的进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常情况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进程的推进,这对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较为发达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会经历3个时期,一是工业化的初期,主导的是轻工业,二是工业化中期,主导的是重工业,三是工业化后期,主导的是服务业。国情的特殊性以及世界形势的因素,我们国家的工业化首个阶段是为了对国防的巩固,对西方世界的威胁以及封锁的解除,所以,重工业成了我们国家的工业化的起点,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的轻工业,第三个时期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重工业的开始,最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点是服务业。尽管重工业的基础比较好,但是,导致出现重工业较重,轻工业较轻的局面,产业结构发生畸形。

三、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所在分析

首先,缺乏规划管理的实施手段,一方面城市规划没有全面的审批管理,按国务院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分区规划以及控制性的规划,应该经政府进行审批,如果审批不及时的话,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就会面对严重的挑战。没有充分的规划实施管理依据,就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有个别房地产企业对规划会进行随意更改。另一方面是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不健全。目前,许多城市的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都不是太健全,还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模式,导致城市规划无法达到统一。最后,城市规划与管理没有足够的费用投入,现在城市规划执法职能需要的经费,还没归入财政的预算费用中,经济来源非常不稳定。规划工作的经费不足,在规划的编制以及新技术应用方面都没有足够的资金。除此之外,城市规划人员也没有太高的素质,很多城市在管理执法方面出现力量不足的局面,在处罚标准方面也较轻,规划执法水平与城市规划工作不适应,城市规划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其次,缺乏规划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现在我们国家很多城市的规划管理还是以政府一方事务为主,没有把社会各界的聪明才智充分的发挥出来。对社会效益的规划,经济效益的评价,还未形成规范的表达机制。这也使得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出现很多问题,有些政府部门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是非常突出的表现,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在社会效益中的实现较为忽略,这对整个城市持续性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完善性策略分析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关键是规划。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规划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从我们所看的四个城市和国内外经验特别国际上优秀城市来看,抓好发展规划有以下几点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是抓好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规划。每个城市都要有发展目标定位,纽约是国际大都市,法兰克福是国际交通枢纽城市。我们江西要建设什么样城市?我认为要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城市、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我们的目标定位应该是生态城、园林城、现代文明城。从这几天所看的四个城市的特点,苏书记亲自倡导的“一大四小”等一系列城市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变化,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营造“美的空间、人的乐园”。

二是抓好城市发展规模的规划。城市不仅要做大,关键是要做优。我们要以营造最适宜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为目标,根据基础条件、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等,科学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 区域规模,使城市有足够的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城市成为最佳最优城市。

三是抓好城市发展形态的规划。城市形态应提倡功能明确、生态连接、多核组团式的发展。荷兰的商业中心在阿姆斯特丹,行政中心在海牙,港口城市在鹿特丹。世界上比较优美的城市,除新加坡之外,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很好的,由14个岛屿互相联系,组团之间以森林、河流、海岸线为连接,交通快捷,城市在绿树丛中,人们生活高度方便,文化素质、文化程度比较高。我们要防止简单“摊大饼”式发展,倡导组团式形态。

四是把城市发展特色的规划做好。把城市的特色创造出来,就要对江河、山林以及湿地等这些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产业,通过历史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的利用,把城市文化品位提升上去,把城市个性的魅力彰显出来。

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城市规划离不开精心的论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对城市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规划与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与历史负责。不但要把建设的规划工作做好,还要为人们创造休闲娱乐的空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是把规划科学决策的机制完善起来。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专家的指导,部门间的合作,公众的参与,科学的决策,对规划进行严格的编制,并进行审批。

五、结束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城市的建设对整体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也面临着很难得的机遇,所以,对于中内以及省委对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要认真落实,相信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一定能为我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田光进.中国城镇化过程时空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杨焕彩.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改革研究,2010(7):4 - 9.

第9篇

3月16日,各方期待已久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规划”)正式对外。

3月19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等6名副部级官员出现在国新办记者会现场,共同解读这一规划。“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也是中央颁布实施的第一个城镇化规划。”徐宪平说。

这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一部顶层纲领性文件,不仅明确了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任务、目标,也给出了城镇化路径。

规划明确提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陈亚军认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对城镇化的正本清源。“农民工不仅是生产者,还是生活者。我们不但要给农民工提供就业,还要让他们能在城市里面体面地生活下来,让他们能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这也是规划的最大亮点。”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表示,这是建国60多年来,中国第一部城镇化规划。“规划明确以人为本,从五个方面界定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对‘人’也做了表述,就是指农业转移人口,同时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做了明确界定,对包括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子女就学等等都做了安排,这是一个突破”。肖金成说,这是规划给他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过去地方的城镇化在认识上有一些问题,而规划的出台有利于统一大家的认识,有利于规范各级政府的行为,明确了城镇化发展的方向,给了全国人民一个明确的目标。

“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核心,是变农业转移人口为市民,并且让他们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城镇化就是市民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说,“不解决市民化,城镇化就是没有质量的城镇化,是不完全的城镇化。”

规划编制有两个难点

规划编制历时三年,数易其稿。三年的讨论与修订,难点和症结在哪里?

一位多次参与规划讨论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规划编制期间有两个难点:一是体制性的问题。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性框架已成为城镇化的障碍,而破解每一个障碍都需要改革的推动。二是中央和地方的冲突。“现在地方积极性很高,搞城镇化大推进,但只重视城镇化的速度和扩张土地;而中央强调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提高市民化程度,保障城镇化积极稳妥推进”。

据徐宪平介绍,2013年,我国7.3亿城镇人口中,有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结构。

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成为市民,与其直接关联的就是户籍制度改革。“我们看到的户籍只是一个表象的外壳,关键是隐含在户籍背后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福利待遇,而推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意味着需要支付更多的成本,为农民工缴纳社保需要投钱,过去没有将农民工纳入市民进行管理,如今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精力来管理更多的人口。”肖金成说。

此外,城市公共建设、环境资源的集约式发展都将带来地方公共支出的增加。上述多次参与规划讨论的人士表示,地方政府不情愿承担城镇化带来的公共成本,这是城镇化规划制定和推行的现实阻力。

为了化解这一矛盾,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等机制”。规划则进一步细化了成本分担机制和资金保障措施,提出将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挂钩,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要考虑常住人口,鼓励城市接纳农业转移人口。

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解决城镇化的资金来源会从两个方面来推进:一、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力度,依法赋予地方政府适度举债权限,完善现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制度,探索一般债券与专项债券相结合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办法;二、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公开透明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

首次给出约束性指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城镇化的“三个1亿人”问题是亮点之一,这是国家首次将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具体化。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规划首次给予了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约束性指标,要求到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规划还从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三个方面设定了16个分指标。比如,要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重达到99%,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达60%等。

徐宪平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各个城市会因地制宜、差异化地来执行相关指标,比如,各类城市的落户政策就有所不同,“5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有省会城市,有地级市,还有县城,而我们的规划就明确提出,各类城镇要因地制宜制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具体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规划能否落地,魏后凯认为,关键是采取哪些配套措施。“未来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证规划的实现,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改革要一项项推进,配套措施要一项项出台”。

肖金成认为,有了这些指标,未来就要按照这个指标对各个城市进行监督检查,如果达不到城市的人口规模,那就要在用地上进行限制,再比如农民工子女入学、社会保障方面要达到指标可能需要一个时间段,那可以对各个城市的进程进行比较,对外公布,然后,每年给城市确定一个具体指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量化解读

第10篇

关键词:传统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生态发展 生态路径

新型城镇化概念界定及核心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于“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界定,但大体形成了以下的共识,即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包涵人、经济、社会、环境、城乡等多重因素的一体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并且这种一体化动态演进过程是向着良好状态演进,从根本上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仇保兴,2012)。笔者认为,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是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以市场经济为主,实现新型工业的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产业发展的结构均衡的同时使得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

通过表1中比较分析,可知新型城镇化内涵核心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相比较而言,价值取向产生重大转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全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第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更加强调全面性和协调性,表现在发展形态、发展重点、内生动力、空间结构等方面,对比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仅主张推进社会整体层面全面建设,即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同时也强调社会各个层面的协调发展,主张通过城市群建设、“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层面的建设,实现城镇化的全方位发展(彭红碧、杨峰,2010);第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发展方式和外生动力方面发生变化,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走集约型发展道路,通过加强协调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调控作用,努力拓展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最终实现生态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生态化发展必要性

(一)城镇化与生态建设交互耦合的关系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交互耦合关系(辜胜阻、李睿,2013)。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阻碍作用。这个阻碍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城镇交通扩张等方面来破坏生态环境。一是人口城镇化使人口密度增大,增加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经济城镇化会进一步地使得政府因所需GDP政绩而要求企业加大生产力度,从而造成某些市场供给过剩,同时也会加剧资源或能源承载能力下跌;三是城镇交通扩张压缩了生态环境的空间,同时汽车尾气的污染强度也大大增加。第二,生态恶化会加剧城镇化限制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其一,生态恶化会直接破坏城镇化区域内人居环境,进而使得区域内城镇居民居住舒适度的降低,而这势必也会影响城镇化发展进程;其二,生态恶化影响到原先良好生态投资环境,进而也就降低了外部区域对本区域的投资力度。

(二)目前城镇化过程中所凸显的“表面痼疾顽症”

随着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城镇化发展凸显出一系列的“表面性痼疾顽症”:一是城镇绿地不足。城镇化带来人口数量增多,建筑用地增加,致使城镇绿地面积急剧缩小。二是大气污染程度较高。从2013年空气质量报道看出,随着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深,空气污染的治理已经显得刻不容缓。雾霾天数不断增加,PM2.5 数据值不容乐观等。三是城镇供水紧张。城镇化导致人口增多,对水的需求量增大,产生的生活污水也相对较多。

新型城镇化生态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现行城镇规划观念陈旧

现行城镇化规划观念的时效性和观念陈旧性问题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镇化的发展和建设方向。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中仍然隐藏了诸多瑕疵,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一是当下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理念较为陈旧,所追求的城镇建设价值单一,没有将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因素进行统筹考虑,仅仅只是将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比重加大,但是忽略了建设与发展城镇中所处在的政策等软因素(沈清基,2013)。二是城镇规划缺乏长期性与稳定性。规划内容调整的随意性大,很容易被人修改。三是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我国的城镇规划缺乏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比如在对主导产业选择、产业功能布局方面,没有很好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二)非生态化的产业结构

强大的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目前我国城镇产业的污染排放量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乡镇的企业加工主要是依托于第二产业,但是这种乡镇模式仍然是以非生态化发展模式(总体是高污染、高能耗等)为主。其次,全国范围上下各层级政府在响应中央传达新型城镇化目标时,没有根据本地区城镇化建设发展实情,过分和盲目追求城镇化发展政绩,进而未能有效地发挥出城镇化建设资源的效用。最后,未能从宏观层面上全局协调和统筹全国范围上产业合理分布,各地区盲目跟风,追求产业的全面发展,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发展内耗严重,最终造成区域间非一致性协调发展。

(三)城镇发展的生态环境恶化

第一,土地资源的破坏。在发展和建设城镇化过程中,各个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本地区所谓的“合理形象项目”所造成的形象工程,进而放开本该发挥地区经济效用和人居保障效用的土地资源管制,使得这些资源遭受浪费乃至绿植惨遭损害,土地面积不断缩小,形成恶性循环。第二,环境污染严重。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这些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水中,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不仅仅是水质污染,还包括了空气污染。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空气质量急需改善,而这也显得刻不容缓。第三,城镇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注重形式上的美观而忽视了实际需求(许崇正、焦未然,2013)。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生态路径

(一)制定城镇生态科学规划

科学合理的制定城镇规划对于新型城镇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首先,城镇生态化建设应当坚持长远利益与中短规划相匹配,统筹和协调经济、社会(个体、政府等)、生态三方效能,从而促成生态城镇规划因时因地相互协调发展。其次,及时将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走出一条能改善当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情况的新型生态化城镇化发展道路。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城镇规划,以求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仇保兴,2010)。再次,要因地制宜地对城镇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布置。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生态建设要求,确定合理的主导产业,合理安排城镇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二)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并促进生态化转型升级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调整与优化。其一,在城镇化过程当中,要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的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进而为创造出经济增长点的提供可能性,推动新型城镇化向生态化发展道路前进,以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三大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的优化整合(张占斌,2013)。其二,针对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发展策略,对于本地区的重型工业,要因地制宜的选取有益于本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项目进行重点建设,要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其三,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以生态化科学发展为发展理念,积极合理推进第三产业在各地间布局、进而实现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为第三产业发展打造出良性循环的外在软环境。

(三)积极推动城镇环境生态综合治理

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协调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王小刚、王建平,2011)。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应当积极地运用综合策略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对城镇中重点污染源的监控与治理,严厉打击污染城镇环境的行为。二是要合理有效地配置当下城镇土地资源。随着改革的深入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挤占城镇周边农垦用地,使得城镇土地资源急剧减少,这些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是会引发后续的城镇生态问题。三是积极提高城镇的绿化空间利用率,加强城镇的绿化建设,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

(四)构建生态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

积极建设新型城镇化就应当是基于坚实的城镇基础设施,有助于破解城镇发展外在环境污染乃至破坏问题,同时也能较大程度地引导城镇居民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倡导生态观念。然则基础设施建设在城镇化发展视角下大体上包含了有形的和无形的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在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建设符合本地城镇实情的交通运输系统,要综合推动布局合理的基础交通方式(如城乡公交、城镇公交、公共自行车方式),以此来减轻交通压力和良性互动发展生态城镇;倘若是城镇规模较小,大力鼓励城镇居民以自行车为主甚至采取步行方式出行。二是重塑范围宽广而又高效的公共照明系统,根据本地能源利用的实际情况,要在城镇公共照明系统中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既能避免产生环境问题,同时也增大了对再生或者清洁能源多次使用的可能性。三是推动城镇废物(如生活垃圾、生活废气水等)处理设施建设,以期能有效地实现废物垃圾、污水的无害处理,这是从源头上杜绝了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中环境问题的产生(焦国栋,2011)。在无形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加大宣传城镇生态化发展理念的教育力度,积极有效地去鼓励城镇居民转变生活观念以及消费方式,能从理念乃至思想上去引导城镇未来发展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2.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

3.辜胜阻,李睿.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13(4)

4.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

5.许崇正,焦未然.找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J].改革与战略,2013(12)

6.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4)

7.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第11篇

关键词:日照,城镇化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全国城镇化“三纵两横”的战略布局中,“一纵一横”即南北沿海城市带与东西大陆桥城市带交汇于日照。日照这座小城并不繁华,但却有着她独特的韵味,拥有着干净整洁的城市面貌、清新宜人的空气以及风光旖旎的金沙滩,并以其出色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规划获得2009年度“联合国人居奖”。

党的十报告已经明确提出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提出2020年山东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5%,最近召开的日照市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力争到2020年,日照市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以上,形成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2013年日照市建设工作以推进城镇化为主线,围绕“一个率先、五个日照”的目标,推动建设事业率先优质发展,“一个率先”即到2017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日照”即着力打造蓝色日照、幸福日照、平安日照、生态日照、文明日照。应该说,各级政府都对日照市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热切的期望,作为一个新兴的海滨城市,日照市的城镇化发展也将必然有着自身的特色,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港兴市战略不动摇,加快推进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

作为海滨城市,日照市自成立以来的发展战略就是以港兴市。日照港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诞生、成长起来的新兴沿海港口。日照港拥有日照、岚山两大港区,港区湾阔水深,陆域宽广,气候温和,不冻不淤,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天然深水良港。推进城镇化发展,应继续坚持港口、产业、城乡、海陆、生态“五位一体”,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对增强日照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城镇化发展与港口发展的最好结合点就是要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对日照市的定位之一为鲁南临港产业聚集区,把港口作为发展日照市蓝色经济的核心战略资源,利用港口发展,吸引企业投资建厂,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当地人员就业,形成地方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二、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有序实施

日照是一座年轻而古老的城市,于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日照县和石臼办事处正式成立,1989年升格为地级市。自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后,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在山东省17市地中最早实施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日照市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生产方式依然比较传统落后,推进城镇化发展,需再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社区建设、人员安置以及教育医疗、商业网点等配套公共设施布局。推进城镇化发展要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起来,走以规划为龙头的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城镇品质和推动农村发展为动力,以培育新兴产业和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为着眼点,科学规划和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城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去急于求成,要依据规划,逐步实施,有序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三、坚持自己的特色,维护宜居城市品牌

随着生活质量在逐年提高,特别是在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以后,日照人对于“宜居”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也早已写进了《日照市政府工作报告》。日照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也需要继续走宜居城镇的发展道路,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城镇发展的首选目标和最终价值取向,加强对水源地、河道、湿地、滩涂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和山体、绿地、森林、岸线及海域等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加强对沿海岸线的保护控制,使沿海一带继续保持淳朴自然的海滨景观。通过宜居型城镇发展,维护宜居城市品牌。

四、政策扶持,真正实现让农民变市民

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转为城市市民的过程。既不是什么建设、也不是什么投资,就是让农民工在转化为市民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接受平等的公共服务。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城镇化政策面临着改革和可持续发展两大问题,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而这些改革并不简单。城镇化发展,首先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建立城乡一体、以居住就业地户口登记制度为重点的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有合法固定居所和相对稳定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的农业人口到城镇落户,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其次需要构筑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落实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构建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扶持机制,加快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营造公平的制度环境。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好处,使得农民无论从物质上的转变还是名义方面的变更,都能落到实处,享受真正市民所应享有的一切。也可以说,政策的扶持与落实,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有力保障。

五、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留得住人的城市才是宜居城市,留的住人的城镇才是宜居城镇。要从物的城镇化转化到人的城镇化,同时要认识到城镇化不是城市化,搞新型城镇化建设就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后顾之忧,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城镇化建成后,既要让农民们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惠,又要让农民们有事干,更应该让他们的身份城镇化。有了房子,有了养老金,有了社会保障,有了固定的收入,他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要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就要通过完善小城镇功能、增强小城镇特色带动新型城镇化,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居住、服务、教育、健康、文化、创业等多种需求,提升小城镇的承载带动能力。要通过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带动新型城镇化,把这项工作与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宅产业化及加快农村新型住宅的推广应用相结合,通过加大投融资和体制机制改革带动新型城镇化,增强城镇化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

第12篇

【本刊讯】 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国家信息中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支持的“首届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论坛”于2013年9月28日在北京举办。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卢时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杨国勋、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凯出席论坛并致辞。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卢时彻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球化的开放条件下,城市化进程面临单一化与多样化、一体化与分裂化、集中化与分散化等多重内在矛盾。如何选择道路、减少失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地域与外部环境的交换能力,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信息能力。信息作为主导城镇演化的先导性媒介,将直接影响各行为主体的判断和选择,将诱发城市化建设的活力和特色。并特别指出,在当前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遥感遥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按照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我们认为发展的主线是把握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的脉络。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空间载体,不断展现城镇社会结构演化的“形”和“貌”;信息化作为协调城镇化各类资源的“粘合剂”,激发城镇化内生和外部需求动力的“催化剂”,以及引领城镇化特色道路的“指示剂”,不断发挥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器”作用。我们可以将信息化看作是城镇化的“软件工程”。推动二者相互依赖、形神合一、两位一体、同步运行、是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的依据所在。

卢时彻还就“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四项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由于城镇化几乎映射了全社会的所有问题,城镇化规划的编制要“想的大”。要综合考虑城镇的历史条件和外部环境,政治、经济基础及文化特色,产业及区位比较优势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形成纵观全局的战略思路,使规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前瞻性、指导性;规划的建设要“起步小”。要区分轻重缓急,坚持重点先行、分步推进,避免盲目跟风;规划的组织实施要“节奏快”。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资源配置,制定适合城镇化发展的新的制度安排,快速推进城镇的健康成长。

二是明确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从发展方向看,要大力推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市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而对建设重点的要求,建议针对制约自身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三是完善组织保障和政策体系,构成城镇健康发展新机制。建议关注城镇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制定鼓励多方参与建设的城镇发展政策,建立确保城镇建设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从整体上逐步完善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环境。

四是重视培训,把握城镇化建设的主动权。由于“以信息化推动城镇化发展”是个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主题,如何通过多样化、务实的培训活动组织力量、研究问题,提高城镇各类行为主体的认识水准,即成为把握城镇化建设主动权的重要任务。为此,在城镇化规划及建设的进程中,如何确立城镇化与信息化的相关理念,如何提取所在城镇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识别城镇信息化的个性和共性的、近期和长远的、局部和全局的需求,如何建立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的生态系统等议题,应成为信息化、城镇化研讨和培训的重点内容。在培训方法上,建议强调面向问题的研讨和培训,使之能聚合多方思路,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积累和总结,逐步梳理出有关信息化、城镇化的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