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龟虽寿曹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平日,人们描述老年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经常会引用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诗出自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细细品味这首诗词,深感曹操对于人生,对于养生、长寿有一个冷静客观的看法,并通过《龟虽寿》抒发了出来,表达了曹操养生长寿的积极心态。
诗词的开始说,神龟虽然命长;腾蛇尽管能腾云驾雾,但都是有生必有死,终究要变为土灰。违逆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曹操不相信长生不老的荒诞之说。把自己比喻为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心不已”。他认为,尽管一个人寿命的长短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依靠本身的主观努力,把健康和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讲究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保养身心健康,就可以延年益寿。诗词中所讲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保持旺盛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自强不息。充分显现出曹操老当益壮、积极奋发的进取精神,表达了简明而又深邃的养生论。
自古以来,不少帝王将相甚至一些富豪,都在千方百计寻找长寿的灵丹妙药,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秦始皇在巡游和寻求仙药的途中暴病而亡,只活了50岁。汉武帝为了长生不老,不断派人到海上求仙药,并误信“蛊惑之祸”,冤杀数万人,直到晚年才醒悟。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率军30余年。这首诗是曹操53岁时写的,当时他已率兵征战20多年,统一了北方,位高权重。但他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养生观,不信天命,身体力行,积极锻炼身体。少年时即任侠习武,练就一身好武艺,因此能率军30余年。《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积极养生的主张,还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这在中国历代帝王将相中,实为屈指可数,也是他唯物主义养生观的最高体现。
紫砂壶“金钱龟”的福寿内涵
人们常说:“慈者得福,仁者得寿。”“福”、“寿”历来是大家的祈盼和向往。紫砂壶造型中以松柏、仙鹤或是圣桃喻意长命百岁的比较多见,所以就别出心裁地开拓新的壶艺形式,既是对传统理念的继承和延伸,又借紫砂壶语言来诠释“龟”的含义和象征。“金钱龟”壶就是突出“福、寿”这一主题精神的紫砂壶艺术作品。三国时代的曹操写下的一首乐府诗《龟虽寿》是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艺术形象于一体的千古绝唱,尤其是对龟寿的描写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说:“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传统观念中,人们用“龟龄”来喻意人的长寿,或者与“鹤”结合,称为“龟龄鹤寿”、“龟鹤齐龄”。有的还把龟扩展而作为宠物养在家中,镇宅保平安,富贵呈吉祥。品茗赏壶是一件休闲、养生的乐事,所以紫砂壶的创作构思应该是积极向上、充满喜庆的题材。壶的外观形态、气质内涵、精神情趣如果带有吉兆、祝福的象征语境,才能符合东方的文化趣味和民族的美学理念。
紫砂壶“金钱龟”的造型技巧
紫砂壶与其他艺术一样也是生活的概括和提炼。龟是大自然中寿命最长的动物,可活几百年。在众多的龟类中选择最名贵的“金钱龟”作为紫砂壶的主角,把思维和创意契入壶体的构图之中,演绎出作品对人生的理解、信念和追求。“金钱龟”的造型采用写意与写实并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在虚实对比中营造整体的美感。紫泥调砂的原料,金砂呈现,粒粒可数,粗犷豪拓又不失细腻华滋。壶身呈抽象的龟形,壶嘴、壶把恰好构成龟首和龟尾,线条勾勒的浪花,仿佛掩隐了龟的四足。这壶不方不圆,却又方圆相济,变化适度、思忖精微中感受作品的柔和圆润。方与圆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正由于紫砂壶都是在方与圆的衍变中产生迥然不同的美感特征才能扣人心弦。
紫砂壶“金钱龟”就是运用方圆之间的平稳和交错以及弧面的顺畅过渡,凸显龟的写意式形体。与壶体的造型艺术相反,壶钮是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金钱龟”,作为具象化的雕塑,那隆起的背甲板块显现、惟妙惟肖,小龟的头部和四肢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金钱龟”壶的整体造型宛如一只母龟驮着一只小龟爬行在河边湿地,充满着那份母爱和田野情趣。紫砂壶“金钱龟”洋溢的审美韵味和文化内涵引人入胜,这种设计理念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悟和师法自然的联想。在紫砂艺术世界只要勇于探索和尝试,就能在传承与创新中张扬个性,显示特色。
作者:范永叶单位:宜兴214221
历史上,曹操的名字早已远扬古今,其人说是阴险狡诈也罢,称之足智多谋,三国鼎立,与孙权,刘备的天下战乱得以出一局面。奈何,曹操用尽一生,得以当属自己的天下,却又无夺权篡位之意,留有刘协稳坐汉室,尽管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夺政,但最终也无称帝之嫌。
可惜刘协有名无实,懦弱无谋,又无治国之智,却是恨生野心,想治曹操于死地,奈何在电影的最后的片段中,曹操神色无奈,刘协悲愤之至,又恐于性命担忧,但依旧道了句“要么杀了我,要么还我政权。”只见曹操沉重,又是些许痛楚,拿着剑抵着刘协的脖子,说道:“倘若你能同历来高祖那样治国有道…”。后,刘协悲愤痛泣,但曹操并无将其杀害,而是让其为他唱了首曲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电影的尾幕在汉献帝刘协的歌声中化为句点,而此,曹操也是柔情似水的回暮起他与灵雎的最后一面。
当然,这只是电影。回顾历史,灵雎并无存在。后来在曹操的墓中,发掘出一位年轻女子的尸骸,该导演便将其作为曹操身边的女人,电影的主角,也就是灵雎的诞生。
不管灵雎存在与否,电影的最终的目的,还是崇尚美好!
曹操一生乱世拼战,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得天下。可惜枭雄无所处,红颜何在?问那貂蝉,也是吕布之妻,尽管后将吕布杀害,也无得美人心志,反又将其害之。又问乔氏双女,竟也是孙权,周瑜闺人。但是作为枭雄,身边女人不乏,在各类史,志,传中,我们得知丁夫人、刘夫人、卞夫人,杜夫人、秦夫人,环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周姬、宋姬,刘姬,赵姬,孙姬、李姬、被记载的没被记载的,都有是曹操身边的女人。
然而,从历史看,曹操一生最遗憾的怕是,没将二乔锁于铜雀台了。
奈何,时光流转,千秋万载,曹操的墓中又惊现一位年轻女子的尸骸,但她究竟是谁,又如此这般地位,躺在他的墓中?
想必导演是由这一点,来了灵感,创造出灵雎这等绝色美人。只可惜美人虽为曹操铸鹿台,且是柔情所动容,可惜心却早已许之穆顺。奈何,汉室动乱,欲害曹操之人,不计其数,美人本就汉室势力人手中的派去的杀手,却又渴望幸福安定的日子。
可惜,命运注定,最终随穆顺而去。
曹操是失于貂蝉,也是失于灵雎,枭雄这般柔情,似乎也只能是电影中所能刻画了。从电影中,这灵雎似乎是貂蝉与吕布所生,而曹操也早就知道灵雎的真正身份,可还是英雄过不了美人关,“近得我身的人,便是近得我心的人。”他对灵雎说出这般话,足以证明,他是动了心。悲矣,灵雎最终选择随穆顺而去,一道寻那曾经所憧憬的桃花源地。
这也就是为何,在电影结束之际,他让刘忻唱了段曲子,并在曲子的苍凉奈何中,坐在铜雀台中悲哀死去。
而后,曹丕野心大发,迫胁刘忻让位。
电影才算是真正的结束!
看完这部《铜雀台》,我是深深的叹了一口气,不为电影的皇位争夺虚实所疑,也不为曹操,灵雎这等复杂的感情所扰。只是影片中,曹操的两句话,引我深思: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也不知导演是否有意颠倒两句位置);人生如白骥过隙,转眼已至暮年。
第一句是在电影落幕尾际之时,叹于刘忻面前,感慨汉室大局;第二句则是在灵雎面前。灵雎说‘人生最好的归宿是尘土,得天下又有何用?’曹操便叹了句‘人生如白骥过隙,转眼已至暮年’。
尽管是电影台词,但从历史,确实属曹操所言。而这两句话,也正是表明了电影的主题。尊为一代枭雄,历史上的曹操,并非电影中这般柔情,对女人感情,也并非是灵雎那般细腻相待。后人记住他的,并非是身边女人无数,而是他这枭雄背后的战略家和军事家的真正实才。能以七万之军灭袁绍七十万大军,并非一般人所能。借貂蝉美色挑拨于吕董二人,又借吕布之手灭去董卓,而后再灭吕布,袁氏兄弟,平刘表,定辽东,一举平定北方,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曹操施谋用智,观天下而捉捕时机,相时而动也。深明乱世造英雄之理也,此等枭雄名堂,然为名副其实。
可惜,没做了汉室帝王,却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遭遇汉室势力欲害。
其实,以曹操的势力,无需谋朝篡位,便可自立称帝,而这刘协本是懦弱无能,汉室应属曹氏天下。奈何他只是夺其政权,保刘协一个名头。从电影中,不难看出,他是忠于汉室,更是对刘协说了句‘以后我不能再保护皇上了’等言辞,又可见他又疑似忠于刘协,但总归,他是天下人得以皆知的曹操,其心思,怎是旁人所能捉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有一身智谋,得获天下,却又不禁叹嘘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此等无奈惆怅,又岂是凡人所不去忧思的?就像是电影中,吉平终于露出本相,作为汉室势力暗杀的的主谋者,见曹丕欲于己背水一战,本以为曹操士气已去,却又突见其暗建的陵墓惊天道开,曹操率一领人马走了出来,吉平神色惨白,却又是死有何惧,对着身后的士兵嚷道:“他不是神,他也是人,看,他在流血…杀啊…”
奈何,士兵们却是势弱丧胆,无一人敢上前刺杀。吉平顿时跪下身,对着立在铜雀台戴着面具的刘协,悲痛的道了句:“皇上,我们父子俩不能再衷心于你了…”说罢,挥剑自刎。而刘协落荒而逃。
曹操确实不是神,作为凡人,他能有此势力成就,的确就是反势力人眼中的“神”了。否则见其突现,也不会这般恐慌。只是作为凡人当中的“神”,也是无奈于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他抛出一生在乱世中造英雄,得天下,可最终呢,他还不是替别人作了嫁衣,死于铜雀台。
“这鹿虽是我射,但弓和箭却是皇上的!”
当时曹操说出的这句话,恰好的应了他死前的那句话意:这天下虽是我得,但你(刘协)可是皇上!由此可见,电影还是美化了曹操,被历史所屈的刘协,倒显得是被“保护”了。曹操内心深处,也是感慨:我得天下,但天下之帝又非我。战乱未去,汉室又欲害于我,奈何命中有疾,尔等悲愤暮年来得太快,天下离我去得太快。
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作《龟虽寿》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心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乎?”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之。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
人们常说,信念和理想是人活下去的动力。读着曹操的《龟虽寿》,我茫然了。信念如此之大,如此重要,好似离我八百里般遥远,我与它也没有交臂的机会。但其实,我与信念的牵绊,早就和我的人生相绕,再也分不开。
我喘着气,倒在石椅上,眼中的蓝天已模糊,从头发上滚落的滴滴汗珠,滑落草地,滋润头下一片土地。大脑因缺氧感到晕眩不止,仰看蓝天,我绝望了。
香山,鬼见愁,耸立在我头顶,如同在俯瞰一只蚂蚁的巨人,如同镇守鬼怪的天兵,我被那气势压得喘不过气。身边,人群涓涓,欢笑着登上一条条石阶。
如此之近,更让我体验鬼见愁的巍峨。也许它不是最高,也许它不是最凶险,它比泰山更低渺,它比黄山更柔和,但它,是目前摆在我面前最大的困难。此时,我不去想泰山、黄山。我只知道,如果我连它都征服不了,又何谈泰山黄山?
出发时,我的体力还可以,但到后来,鬼见愁那崎岖的石阶却一点一点的消耗了我的体力,此时,我瘫坐在石椅上,精疲力竭。
我一点动力也没有,只想休息好后走回去,回去的路总比登上去时的路要省力。今天先不爬了,回去吧,脑中回荡着一句话。我忽然之中感到,纵然你有无限信念又如何?如果你没有体力、才能,有信念又有何用处?信念,只是空谈。我带着疑问和顾虑,在长石椅上沉沉睡去,耳中依然回荡着风的呼啸声……
小觉醒来,我身边却已无人,只留下寂静的香山、我和风声。远处,依稀能闻人语,我眺望高山,想辨认他们在那,但留给我的,只有春天留给香山的礼物——绿。
小睡之前,我早就因晕眩迷糊了双眼,但我一点也没发觉那绿,我早已身处绿的海洋。一片绿叶从树枝飘落,舞动着华尔兹飘向地面,体力早已恢复,呼吸的频率也早已正常,剩下的,只是内心的决定。
风好似在启示我,一缕长风吹过,迎向青叶,带动他的长行,好似它的落地,只是为了休息,积蓄。青叶,毅然的向着山顶的方向飞舞,飘向天宇,直到我看不到它,他在积蓄够力量后,踏上了旅途。
这小小的举动微微的震撼了我的心,石块摩擦,诞生出一闪而过的火花。如此的恰巧,好像大自然真地在指引我。在这小小的震撼下,我决定了,我会登上鬼见愁。
那一天,我已不记得我是如何登上鬼见愁的,依稀记得,回过头时脚下的清秀风景,但不忘的是,那片舞动长空的青叶。而那信念,更像一片青叶,继续飘荡在我心中。
我记起来了,那片信念,在许多时候帮助过我;一千米长跑时,我因信念不曾放弃;练习京剧时,我因信念不曾迷茫……而那一片青叶般渺小的信念,指引我前行,人生,因有这片信念而精彩。
而信念,只有一点就够。
人生不止一座山,而且总会有更高的山,登上香山,是何等容易?
也许,你会质疑
1、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节》
解释:富贵但不能使我骄奢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2、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先秦·佚名《六亲五法》
解释:应该按照治家的要求治家,按照治乡的要求治乡,按照治国的要求治国,按照治天下的要求治理天下。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汉曹操的《龟虽寿》
解释: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来源:文章屋网 )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主要是要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国家动荡、重大事件、政策方针等。如《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后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遭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细细揣摩——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作家的独特思想和创作风格必然会体现在作品中。因此,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是诗词鉴赏的要点。所以我们平时要对一些重要作家有所了解。如: 屈原、曹操、陶渊明、“王孟”、“高岑”、“李杜”、“元白”、李煜、“苏辛”、“姜柳”、李清照、文天祥、于谦、龚自珍等。
首先让我们来看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中所写的组诗《步出夏门行》其中一首。联系作者生平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就不能只理解为:寿命长短在天,可保养身体,心情舒畅,也可使人长寿。想想看,曹操岂会是专于养生的道人!再来联系一下以上的诗句,我们就知道,原来曹操是在张扬人的能动性:千里马和有志之士,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建功立业,这样便可延长自己的生命。
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让诗人倍尝忧思之苦。“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这样,杜甫那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伤时情操,便跃然纸上。 转贴于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这一点应是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也是鉴赏古诗词的基本能力。范仲淹有这样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这里“云”是“碧云”,“叶” 是“黄叶”,“烟” 是“寒烟”。这些均是直接描述性的意象。而“秋色连波”将这些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水天相映的秋景图 ,一“寒”字更突出了秋天意境的寒凉。正是这种寒凉的意境引发词人触景生情,随视线想到 “更在斜阳外”的 “芳草”,即故乡亲人所居之处。遥不可见,多么无情!这正是“乡魂”“旅思”的多情处。这里,随词人视线的转移和心理空间的变化,“芳草”已是想象中的意象了。
四、深入挖掘——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
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道:“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蔟。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竟逐。叹门外搂头,悲恨相继。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这首词意在借古讽今,“商女”借指一味追求奢华享乐的朝中权臣。不明白这一点,这首词就很难读懂。
《锦瑟》(李商隐)中的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爱慕和执著追求而有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作者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玉山”的典故说明梦想和爱情破灭后所得的只有泪水和迷惘。
五、浮想联翩——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体验加以感悟
《三国鼎立》是第四单元中承上启下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局面逐渐走向统一的过程,体现了国家由分裂向统一发展的趋势。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对具象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兴趣较浓,对抽象的历史思维能力还不具备,因此,要多收集准备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影像视频资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能力提高: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事件的介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通过学习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是一种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片《三国演义》片段,播放结束提问大家熟悉的三国人物有哪些?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有哪些?引出本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历史情境再现,表演《许攸夜访曹营》历史短剧,分角色扮演。然后提问:看完了短剧大家有什么体会?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出示东汉末年形势图,请同学们分析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特点?北方动荡混战局面是被谁结束的?
3.请同学们阅读官渡之战一目,思考交战双方是谁?结果怎样?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填写官渡之战表格。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4.曹操统一北方后他的梦想是什么?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但是他有没有实现梦想呢?出示曹操《龟虽寿》引出赤壁之战,然后播放赤壁之战电影片段,看完请大家看书说出交战双方?结果?
5.讨论:为什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主角都是曹操,但是结果却不同?赤壁之战曹操占有优势却失败了?
6.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设计三国鼎立局面的表格。
7.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进步还是倒退?请大家分组讨论。
8.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国为了能够立于不败之地,都加紧发展生产,社会经济都出现了显著发展,其中吴国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也就是今天的台湾。
9.出示课堂习题,当堂检测。
10.教师总结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割据逐渐走向局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社会进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为这种统一局面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一、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二、三国鼎立
1.背景:三方势力相当,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2.形成时间:220―222年
下边仅就甲壳在民俗中的应用,作一简述。
时至如今,人们在苏州民间一些地方如马涧小区还能看到,居民用铁叉穿住筛子的中心钉在门楣上,筛子长约四寸,铁叉长约一寸,另外用红布条将甲壳系在门鼻儿上。
筛子象征天罗地网,铁叉(三齿叉)象征兵器(戟),甲鱼壳表征神龟,为的是镇妖辟邪,求吉利,祈平安,愿人财兴旺。
筛子、铁叉都可在市场上购买,过去民间均有竹匠,铁匠作坊专门出售此物,堪舆先生和方士为之媒介,至于说甲龟,市场、药店里都能买到。
在民间镇宅这一民俗事象中,中原地区一般是在门楣上挂太极图、阴阳八卦,都是从宏观、哲学上,高度概括的意识性民俗。而苏州民间镇宅用筛子、叉、甲鱼壳,这一民俗事象甚为特殊,是从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具体实践中产生的意识性民俗。
汕Ф嗄昵埃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这样说:“取前足骨穿佩之,取龟置室西北隅悬之,以入深山大林中,不惑。”司马迁既然说是古书上说,那就不知道有几千年了,司马迁又说:“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岂不信哉!”“神龟出长江江水之中”,长江边上的居民常常畜养龟,喝龟血,吃龟肉,对神龟崇敬由来已久。这是否源自石器时代后期铁器时代原始宗教巫术、图腾崇拜,笔者不敢妄加评论。
筛子、铁叉并不特殊,在鄂西北、豫西南、黄河下游均可见到,特殊的是那个甲鱼壳以及它的象征性和本意性。
《汉书・食货志》:“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入龟”。《说文》:“龟,外骨内肉者也”。《广雅》:“龟,贝货也”。
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都有过对神龟赞叹之佳作,魏武帝曹操有《龟虽寿》,唐代丁泽《龟负图》:“天意降垂象,神龟出负图”。垂象:显示征兆。古人迷信,以为某些自然现象的出现,是人世间吉凶祸福的征兆。负图:背负八卦,《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代有关受禹以河图,神龟负文而出的传说。宋代梅尧臣《龟》:“王府有宝龟,名存骨不朽。”
筛子、叉、甲鱼都与水文化息息相关,完全符合苏州自然地理环境,北长江,南太湖,东大海,中运河支派纵横,环抱其中。筛子、叉是劳动工具,是人与自然联结的纽带,龟是劳动的结果。此三者是不是原始或古代渔民生产劳动生活的一个缩影,记忆、屐痕、信仰和审美形式?这只是一种逻辑思维,想象假设与推理,至于其本相不得而知,有待专家学者研究,非笔者力所能及。
关键词:建安诗人;生命意识;生物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
1.生命意识的考察
所谓的生命意识,就是每一个生命体对生命的自觉的认识,它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生命意识最初的发生状态在于先民。但是先民的生命意识对我们来说虽然是相隔久远,但并非完全隔膜,对生命意识的思考,是包括先民和我们在内的一切人的共性。对死亡的关注是人类精神发展中的重要主题。对于这一问题,先民开始用巫术和向神灵祷告来对抗生命,自然而然的,这种不科学的方式肯定要宣告失败。于是,生命便变得更加神秘。所以,先民们不再把不死的希望寄托于现实,而是幻想。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中就出现了对生命不朽的描写,比如,众所周知的《山海经》和《搜神记》,这两部经典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都是在描写死而不朽的生命。
生命意识很早就在古代的诗歌中有所体现,在《诗经》、《楚辞》中早已萌芽。在《诗经》时代,自然死亡已经成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诗经》时代也是与神话时代相邻的一个时代,所以,上古的一些非理性的生命意识,在《诗经》中有所保留,并频繁的出现。而出现的最多的就是祝贺长寿的诗词,同时,这也是上古长生意识的遗留。随着朝代的更替,到了建安时期,建安文人的生命悲哀意识历史地承接着汉末生命意识潮流。从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来看,是表现浓厚的生命意识,虽然有些作品咏事物,记游宴,有的还只是停留在生活的表面上,但是,总体来看,建安文学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表现出对生命的反思和认知。
2.建安诗人生命意识的表现
东汉末年特殊的社会背景,使建安文人在生命意识上有所觉醒。建安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生物生命的密切关注
人,首先是一个生物生命,是生命进化的产物。所以,这里所说的对生物生命的关注,也就是说对民生疾苦以及自我生命和命运的关注。
2.1.1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2.1.2 对自我生命的哀叹
2.2对自我精神生命的的张扬
建安文人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往往不肯效法前人或同辈,而是往往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风貌。正如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曹丕的诗婉约,有文气;曹植的诗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1]
建安诗人在诗歌散文中抒发自己的情怀,而且完全摆脱了汉代诗歌那种功利思想。如曹丕的《悼夭赋》:“气纡结以填胸,不知涕之纵横。时徘徊于旧处,睹灵衣之在床。感遗物之如故,痛尔身之独亡。愁端坐而无聊,心戚戚而不宁。步广厦而踟蹰,览萱草于中庭。悲风萧其夜起,秋气以厉情。仰瞻天而太息,闻别鸟之哀鸣。”把一种触景伤情的心绪用萧瑟悲伤的情感完完全全展露出来,他的这些诗句也正因为不拘一格的,不袭前人,而且感情丰富成为后代口口相传的诗歌楷模。
那个时代造就了他们高扬的创作个性,不拘一格的诗歌形式也成为他们的表达情感的专属。建安文人努力的去展现自我的不受约束的精神生命,成为文坛上一朵美丽的奇葩。
2.3对社会生命不朽的渴盼
频繁的战乱,动荡的社会,使文人们在感叹生命易逝的同时,他们也在以一种乐观,激愤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生命。建安文人把对生命不朽的渴求不约而同的聚焦到了建功立业上。那个时期,强烈追求“立功”的人物当属曹操。他的乐府诗较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曹操最广为人知的诗歌《龟虽寿》里写道:“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劝告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但又接着讲人生是需要奋斗的,是需要为了自己的事业自强不息。他将自己比作一匹老马,虽然形老体衰,但仍胸怀大志,希望能够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干成一番事业。曹操的这种思想对后来的文人强烈的追求生命意识最后在作品中有所体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琳的《游览诗》中写道:“节运时气舒,秋风凉且清。闲居心不娱,驾言从友生。翱翔戏长流,逍遥登高城。东望看畴野,回顾览园庭。嘉木凋绿叶,芳草纤红荣。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收念还寝房。慷慨咏坟经。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他对建功立业的追求也成为当时人们的典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建安时代首先是一个功业的时代,崇尚功业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建安诗人以不同的,惊人的心态体验着时间的匆匆流逝,用自己的方式吟唱着生命的高歌。
3.结语
通过对建安诗人生命意识的研究,我们知道,对生命意识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诗人的生命观来表现。文人的生命观是与其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密切联系的,而文人的生命观主要是社会的产物。而建安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促成了生命意识的发展和自觉。
建安诗人以相对理性的观念去看待生命,去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通过对他们的社会生命、自我精神生命,以及生物生命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生命意识在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他们对生命的理性的认识,以及他们对社会生命即人生价值的不朽的追求,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成为后代文人借鉴和效仿的对象。
参考文献:
[1]郁贤皓,张采民.建安七子诗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8.
[2]曹旭,叶当前.建安七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1.
[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6-170.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1-43.
[5]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M].广东:东方文学出版社,1997.1.
(一)《三国志》、《资治通鉴》中的曹操。
1.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采纳了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政策。
2.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曹操下令征贤,提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方针。
3.豁达、大度,特别是曹操在对待俘虏问题上表现出的气度,确为一般人所不及,这对他取得全局的胜利起到很大的作用。
4. 他“外定武功,内修文学”,与其子曹丕、曹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史称“三曹”。当时,在曹氏父子周围汇聚了许多文人学士,形成了被文学史称作黄金时代的建安文学。他的文学作品《蒿里行》《短歌行》、《碣石篇》、《龟虽寿》都是文学史上的名篇。
(二)析“忧”字走进曹操。
走入《短歌行》,理解一个“忧”字,你看到的曹操和历史上真正的曹操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为“求贤才,一天下”而忧。诗歌开篇写一场盛大的宴会,“对酒当歌”,宴会上,宾主在酒酣耳热时,把剑放歌,慷慨激昂。此时的读者,误以为诗人是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颓废形象。
但曹操绝不是一个及时行乐主义者。《短歌行》中接着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引自《诗经・郑凤・子衿》,讲的是一个女子在热烈期待心爱的男子到来。乍一看,这两句和曹操“为何而忧”风马牛不相及,细思之,你会有新的发现,原来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就有以男女之情喻君臣关系的传统。
在《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是说草木凋零,时光飞逝,担心心仪的美人衰老,失去美丽的容颜。此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屈原希望楚怀王能趁着壮年有所作为,振兴楚国,否则,岁月蹉跎,悔之晚矣。屈原的担心实际上是对楚国的忠诚的表现。由此看来,曹操也继承了这种文学传统,以男女之情喻君臣关系。那么,“青青子衿”句中的男女之情就有了深刻的比喻义,再从历史上的曹操在公元210年颁布《求贤令》的事实可以推断,其中男子对女子的渴慕正是曹操对贤才的渴慕。后文中“呦呦鹿鸣”句同样表达的是曹操思贤若渴的心情。至此曹操“为何而忧”就不难解释了。他忧的是人才不可得,这种深广的忧愁沉重地压在诗人心头,长久地困扰着他,真可谓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在《短歌行》中就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种“忧愁”上升到国家利益层面,就是孟子所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在曹操的《短歌行》中,这种“忧愁”少了一份缠绵悱恻之情,多了一份慷慨激昂之气,是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襟的体现,表现的是曹操想得天下英才相助,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宏伟壮志。
2.为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而忧愁。人生短暂,日月如梭,生命犹如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美好时光实在太多了。这对处于人生之壮年想建功立业的曹操来说实在是莫大的不幸。曹操写这首诗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08年前后,此时的曹操已是53岁的高龄(安今天人们的平均寿命计),他已经扫平了北方的袁术、袁绍、公孙瓒、马腾等割据势力,准备南下扫平南方的割据势力孙权。《三国演义》中描写此时的情景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53岁,曹操的事业已如日中天。但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平天下,一海内”的宏伟蓝图尚未实现,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自然就有了光阴荏苒,人生短暂的感慨。
总而言之,曹操之忧,忧贤才难得,忧人生短暂,在完成天下统一方面是殊途同归,“忧”字折射出的是曹操渴求贤才,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天下统一大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