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

时间:2023-05-29 18:1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心理健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心理健康

第1篇

幼儿心理健康辅导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孩子,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具体工作:

1、加强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培养;

2、为了更好的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集体备课工作;

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

4、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以心理健康工作室、各班班主任为主的以广大家长、全体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

三、具体实施:

1、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

(1)每星期三晚上对教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2)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师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并组织听课。

(3)组建教师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

2、重视知行统一,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活动中育模式、教育目标、主要内容与途径,同时结合各学科教学,运用教育技能技巧,措施如下:

(1)教会孩子掌握几种放松心情的好方法。

(2)设立师生互动交流版面。让孩子随时有表达和宣泄自己情感的地方。

3、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注重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安排:

小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开心心上幼儿园》、《一起玩,真快乐》

中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自己高兴》、《孤独的小兔》

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高兴,我快乐》、《困难不可怕》

2、班主任心理健康内容的相关培训:

小班年级组心理健康讲座

中班年级组心理健康讲座

大班年级组心理健康讲座;

3、对个别特殊生进行心理疏导,并做好个案研究;

4、家长心理健康讲座。

幼儿心理健康辅导计划二

一、对幼儿认知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对中班幼儿感知觉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教师应保护好孩子生理器官,有意识的训练幼儿视觉、触摸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1)可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幼儿的听力,平时要定期测量幼儿听力情况,及早治疗和防范。

(2)让孩子逐步辨认:红、黄、橙、绿、天蓝、蓝、紫等色,并逐步按名称选色及按色讲名称。

(3)教孩子用手摸,辨别物体的粗细、软硬、轻重、粗糙、光滑。

(4)用捉迷藏或找物的游戏培养孩子逐渐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如用同类物体摆成不同的空间位置,让幼儿指出方位。又如用物体摆成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等。

(5)可以通过带领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来培养孩子的时间知觉。如带孩子观察母鸡生蛋孵小鸡母鸡带小鸡的图片,并讲出先后顺序。还可以通过故事、童话等帮助幼儿掌握“从前”、“很久很久”、“后来”、“开始”、“结束”等词汇。

2、对中班幼儿注意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对周围事物极感兴趣,到处看、听、闻、说。因此,活动能力、生活范围、知识量都增长、扩大、增多了。中班孩子有意注意得以发展,如果我们做到使幼儿明确观察任务,选材又适合幼儿知识水平,利用有趣的声音、动作、鲜明的颜色,必定能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预定的观察目标上。

3、对中班幼儿记忆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有意记忆逐步增长,能记住情节和有关词句,复述故事,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他们的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即记忆自己所熟悉的、所理解的比不熟悉的不理解的内容效果好,理解对幼儿有很大作用。

4、对中班幼儿思维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很高,他们可边动作边说边记,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逻辑思维水平差,处于萌芽状态。他们掌握实物概念时能概括出实物主要特征,特别是功用特征。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玩“找错”的游戏,如家长讲“马是拉车的”幼儿讲“对,马是拉车的”,“水果是扔掉的”,“错,水果是吃的”。中班的数概念可掌握到“10”,词汇的掌握也随着年龄增加,这为幼儿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让幼儿学书法、学绘画、学语言。

5、对中班幼儿想像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想象的对象和内容深广得多了,特别是对贴近幼儿生活的想象显得具体而细致,甚至大人忽视的细节,他们也想象到了。他们会幻想着与星星、月亮做游戏、乘坐火箭在太空中的运动会上夺金牌,其中也许包含着想象的创造性成份,这是很可贵的,应予以启迪保护。

二、对幼儿情感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情感仍带有明显的外露,易冲动及易变的特点,但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情感也会向着稳定而深刻的方向发展。幼儿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评价都有些发展,家长应帮助他热爱幼儿园的班级群体与朋友建立良好的联系,互相报出电话号码,鼓励他们在平时晚上或双体日互通电话。

三、对幼儿意志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意志品质发展很不成熟,所以家长要让幼儿自我控制时,一定要幼儿明白行动的目的,因为只有当行动的目的为幼儿理解而感兴趣时,才会出现较好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另外家长在家中不妨采取一些游戏的方式让幼儿遵守某些规则。

幼儿心理健康辅导计划三

一、心理咨询

继续做好面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加强怡心室的宣传,特别是使处于适应期的.高一新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接受心理咨询,在产生心理偏差时能主动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怡心室从第二周开始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星期二、四下午5:00~6:30。学生也可以与心理老师约定其他的访谈时间。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

主要是面向高一学生开设心理课。针对高一新生刚入学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适应现象,从入学后的心态调整、新同学相处、新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学习方法改进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计划每周上两个班的课,上课时间和主题由各班决定。

三、心理健康材料

根据各年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老师反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种资料给学生和班主任,从心理的角度帮助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同时帮助班主任更顺利地开展工作。计划每个月向各年级发放一份心理健康材料,重点关注高一级和高三级。

四、健康教育网站

在开学初协同学校购进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在健康教育网站首先为高一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通过网上心理测试为新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及时了解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不良倾向可以尽快给予帮助和支持。另外,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系统,心理老师在网上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以弥补怡心室面谈咨询的时间限制和其他不足。同时,主要从高一新生的入学适应、高二学生的人际交往和高三毕业班的考试焦虑三个方面着手。

五具体安排:

一、课程小探秘

1.认识心理健康手册;

2.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3.学生能对生涯有个初步的认识。

二、我的困惑

1.觉察自己目前的生涯状态;

2.宣泄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困惑;

3.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

4.学习如何处理这种困惑。

三、校园寻宝

1.学生能了解心理辅导的对象、内容和重要性;

2.学生能了解心里有困惑时可以寻求的帮助的资源和途径;

3.学生能学会写心理日记。

四、人生依然有梦

1.通过辅导使学生体验内心真实的需求,重新点燃追求理想和愿望的热情和活力。

2.理解实现梦想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五、许我一个未来

1.使学生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把梦想转变为现实;

2.帮助学生掌握制定人生目标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办法,通过具体的练习学会制定目标和计划。

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1.学生能了解自己的学习价值观,即学习是为了什么;

2.协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学习,了解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

七、学习策略指导

1.让学生意识到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八、考试心理辅导

1.辅导学生掌握降低考试焦虑的方法;

2.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应考技巧;

3.指导学生掌握放松训练的方法。

九、我是谁-自我探索

1.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2.知道“认识自我”的自查方法;

3.从别人的反馈中,使自知的我和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十、特质大搜索

1.了解性格的特征,并知道性格的两面性;

2.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的倾向性;

3.认识到自己的特质与自己兴趣、职业选择之间存在关联。

十一、特质大拼盘

第2篇

关键词:家园;重视;幼儿;心理;健康

一、问题提出

有人会问,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心理不健康呢?其实,幼儿期孩子们正处于性格勾画蓝图的时期,也是个打基础的时期,更多取决于家庭和幼儿园的态度。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扮演”好他应当担当的“角色”。在家里,人们对独生子女尤为宠爱,这是人之常情,但不少家庭把它与溺爱相混淆起来,以孩子们为核心,娇生惯养,把孩子惯得不成样。从眼前看,孩子随心所欲,欢欢乐乐,父母高兴,心情舒畅。但从长远观点看,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尤其有害于孩子心理健康。将来一旦失去家庭的保护,势必在心理上遭受更多的冲突与创伤。

二、重要措施

1.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在一个和睦家庭里,人们敬老爱幼,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种和谐而又温暖的气氛,是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反,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影响更大,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调查表明,少年犯罪出现率多半是家庭破裂的、心理不健康的孩子。

2.正确对待幼儿有口吃等现象。口吃看起来是件所谓的小事,但对幼儿的心理挫伤很严重。所以无论在家还是园,都不能讥笑他,更不要打他骂他,要鼓励他们慢慢纠正。

3.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孩子小,知识经验少,能力不强,许多是非不清,孩子们也在过失和错误中不断学习和增长见识。所以对孩子的过失和错误要心平气和,教育要耐心细致,要讲清道理,不要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更不易接受批评教育,甚至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人格。谈到批评,教育时要体现一致性,假如一方批评,一方袒护,就会使孩子是非混淆,不愿接受教育。批评的目的不是出气,不是让孩子服软,而是要引导孩子认识错误,鼓励孩子心情舒畅地改正错误。

4.支持孩子在家、在园多做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幼儿的天职,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人要让孩子多玩自己爱玩的游戏,要支持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多在一起玩,就是学习,就是交际,而且更能饱尝游戏中的乐趣。

5.不要无视孩子的独立愿望。幼儿在心理发展上有个自我中心时期,三岁就可表现出独立的愿望,虽然他们本领不大,但喜欢自己动手,这是孩子们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独立性开始发展的表现。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切不可违背规律。否则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会留下精神创伤,等长大成人易患某些心理疾病。

参考文献:

[1]周俐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5.

[2]赵恩光.儿童口吃病的矫治原理与方法:谈谈幼儿语言发育中的若干问题.中国康复,1987(03).

第3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 身心发展一、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可以萌发幼儿喜欢集体生活的情感。由于幼儿初次离开家庭,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有的孩子会因为想妈妈而哭,有的孩子会因为不熟悉环境而害怕,还有的孩子会因为性格上的问题而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老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例如我们经常在活动区投放一些幼儿喜欢玩的玩具,幼儿之间通过玩玩具,学习交往、学习合作,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分享合作的愉快;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孩子们在看“迎春花吹喇叭”、“柳姑娘的长辫子”、“欢迎小燕子回家”的快乐中学习“小草醒”、“花儿笑了”、“青蛙在唱歌”、“燕子在跳舞”等美好词句。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愉悦情绪,在愉悦中健康自己的心理。

二、在游戏中促使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游戏是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等实践活动,为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健康的游戏和有兴趣的劳动,满足了幼儿渴望实践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例如在《开商店》的游戏中,性格内向的某小朋友想当“售货员”,但是他不好意思说卖东西的话。经过几次玩《开商店》的游戏之后,他的感性经验越来越丰富。在当“售货员”的过程中,他不仅会卖东西,而且会主动向顾客介绍商品的名称和基本价格,不仅培养他活泼开朗的性格,而且锻炼他的口语能力和交往能力,更满足他渴望参与大人们实践活动的愿望和需求。

幼儿的积极性是需要成人激励和保护的,一旦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出来,孩子们的情绪就会饱满,接受教育就会有效果。为了给幼儿提供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品尝“吃苦”的滋味,磨炼耐劳的意志,感受学本领的快乐,鼓励向上的精神。例如在“我把玩具送回家”(收拾玩具的劳动)、“我帮椅子洗洗脸”(擦椅子的劳动)等趣味劳动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一双小手的价值,自我服务意识提高了,爱惜物品的情感增强了,自私、懒惰的坏习惯改掉了……懂得了劳动的意义,品尝了经过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做事的坚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向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源泉。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很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创编幼儿能理解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及儿童歌曲等。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教育幼儿本人。例如在故事《小手回来了》(自编)讲完之后,孩子们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孩子都对不爱劳动的嘟嘟进行批评,都赞扬波波是一个聪明、勤劳、爱劳动的好孩子。他们表示要学习波波,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学做自己能做的事,做有独立性的好孩子。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优秀的儿童歌曲,能使幼儿摒弃不良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更为幼儿模仿美好的事物提供平台。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讲好听的故事和唱好听的儿童歌曲,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懂得道理,增强自信,学会交往,磨炼意志,健康心理,规范行为。例如有一个小朋友很聪明,但是他的性情暴躁,攻击很强。他经常欺负小朋友,经常对同伴搞“恶作剧”,许多小朋友都害怕他。为了教育他改掉身上的缺点,能与同伴们一起快乐地学习与生活,创编故事“没人理睬的小猴子”(自编),让他在故事中扮演小猴子,使该小朋友在扮演小猴子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他认为故事里小猴子做的那些事情自己也做过,后来我们又创编一首儿童歌曲“小兔子的红雨靴”,让该小朋友在“没人理睬的小猴子”和“小兔子的红雨靴”这两个不同角色中明辨是非,懂得道理。经过不断教育和培养,他发生很大的变化,脾气不再暴躁,不再搞“恶作剧”欺负小朋友了。

四、家园携手共育幼儿

第4篇

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教育机构及家长的普遍关注。调查分析表明,2至4岁儿童各种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其中34%儿童的表现为社会退缩,这些儿童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喜欢孤独、畏缩、害羞;而38%的儿童具有攻击行为,表现为虐待欺侮别人,不合作,不会分享,在家不听话、任性、打架或威胁他人;29%的存在忧郁行为,在幼儿园或在家中过度恐惧、焦虑、不活跃、有自卑感。5至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7.3%,其中24%为多动、活动过度,表现为精神涣散,注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学习效果差。虽然《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深深的感受到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容易,但是如何科学的关注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需要长期探讨,摸索、实践才能逐步得以解决。

一、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础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心理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

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幼儿期的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其知识与能力,生理年龄与心里年龄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幼儿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幼儿园,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困惑。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

蒙台梭利①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

我们知道,“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还包括心理健康。人们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

二、干预者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

在开展《3-6岁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干预者的素质、干预能力、干预方式等,都会对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研究实施中,发现部分家长和老师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知识,一边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一边又不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不得不反过头来对干预者重新进行培训。

作为干预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朋友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对孩子充满爱心,一视同仁,多鼓励、表扬进步尽可能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干预者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如果干预者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会在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干预者要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干预者应努力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心理知识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

三、 适当满足幼儿心理需要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条件

坚持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干预者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我们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用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环境,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四、 尊重幼儿、重视个体差异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核心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 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成人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

第5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所处的现状,每个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生活节奏的加速、养育方式的变化等影响因素下,面临家长所给与的过多压力,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承受着各方面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幼儿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家庭教育中都只片面的注重智力的开发,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大量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健康状况问题的存在和发生非常普遍和严重,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数量越来越多。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及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12条提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也就是强调了健康心理元素的重要性。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一段时间来,在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着对生理保健重于心理保健的现象。很多幼儿园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园内的心理教育等实施活动中只满足幼儿生理方面和基本物质的需求,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的真正内在需求。并且实践过程局限,忽视幼儿实际接受能力,进行矫正采用的方法也只是行为治疗,未考虑对幼儿是否真正适用。

(二)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幼儿心理发展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幼儿的潜在可能性,其作用不言而喻。而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来说年限短、理论研究少,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其水平仅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水平上;幼儿心理健康的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分散、凌乱、没有集中性,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与幼儿年龄差异较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整合力度不够。

(三)师资力量缺乏,家庭不同步

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标准及效果的评价把握不准,因为知识相对零散,教育时间的局限,教师在实际情况中面对幼儿的心理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及时正确纠正。另外,从家长角度来看,生活中忽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导致有些幼儿性格过于内向,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在家长的溺爱下任性自私、承受不了挫折。幼儿园中也常见到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幼儿,例如吸吮手指、咬衣服、攻击性强等;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明显滞后,未能和幼儿园保持教育的同步和递进。

三、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理论,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质

幼儿教育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我国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多为幼儿教师,保育工作者在幼儿教育生活中也起着辅助的作用,他们需要更多的道德感、责任意识和专业知识,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教人才队伍刻不容缓。幼教工作者从自身角度来看,应提高幼教专业素养和法治底线意识,真正做一个热爱孩子、热爱幼教事业的合格幼教工作者。应对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及诊断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有效运用到幼教工作中,能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更好地促使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二)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必须“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要能促进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幼儿园整体环境要安全、舒适、卫生、实用,园内装饰和材料要考虑到色彩的选用,整体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幼儿园利用自然环境,合理布局,院内装饰色调柔和,要符合幼儿审美情况。要在良好、舒适的环境中,在教师理解、宽容的态度下,引导幼儿自由主动探索世界,得到身心的良好发展。

(三)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在一日活动中以具体、形象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在幼儿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相互配合。所以家长不仅要关心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应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充分利用社区及幼儿园资源。同时幼儿园要开设专门的讲座为家长提供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充分利用社会、社区的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沈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1).

[2]桑青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微[J].中国健康教育,2002(07).

[3]王丽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2(16).

第6篇

1、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因此,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健全状态受多种交叉、渗透、影响的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可以笼统分为环境、生物学、保健措施的易得性以及生活方式这4种类型。我们应从这4个方面的心理加以教育渗透。

2、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义,对于幼儿来说,心理是否健康可参考以下标准:①乐于学习,发展智力;②适应生活,学习自理;③悦纳自我,具有自信:④乐于交往,融入群体;⑤调节情绪,初学自控。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永恒不变的,成人在具体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时,不但要从以上五个标准出发,还要考虑幼儿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经常性和一贯性,因人、因事、因时作具体分析。

3、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和根本教育方法。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我认为应该对幼儿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

4、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做好幼儿健康心态的表率。儿童最初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的,也就是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幼儿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如果幼儿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会指责;如果幼儿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会打架:如果幼儿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陈鹤琴)这句话也反映出同样的道理。所以,父母应精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以身作则,尤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是要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

5、及时增加幼儿心理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素”。本质上说,幼儿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准确来说,是父母和亲人所给予的爱。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支持、信任等等。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或者很少父母和亲人的爱,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不健全、人格扭曲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自信是一种对幼儿来说终生有用的极为重要的营养素,它是通往成功迈向胜利彼岸的良好工具之一,自信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幼儿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坏事除外),让孩子在做事中培养兴趣,并从成功中体验出自己的力量、能力,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希望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对未来充满希望,会使人奋斗不息,不甘失败。让幼儿充满希望,关键是环境的潜移默化。家长在幼儿面前始终要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险阻,都要抱乐观的态度,长期以往,孩子将会是充满希望、踌躇满志。

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幼儿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留心关注幼儿,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则及时对幼儿加以指导改正。

第7篇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

人们,尤其是父母对幼儿的物质生活、知识学习比较重视,却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预防和发展,对象应是全体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

一、幼儿时期的心理特征

幼儿自2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某种程度上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与行事态度,会有反抗、自私的行为出现,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此时若是过多地限制或干涉幼儿的行为,会对幼儿性格的发展形成不良的影响。随着幼儿的逐渐成长,一方面,他们不仅身体获得了良好发展,也变得更加活泼好动,活动时变得灵活,对周围生活也熟悉了,主意也多了起来,能够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活动,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另一方面,幼儿的有意行为开始发展,他们能够听懂成人提出的一些要求,能抑制自己的某些行为,在玩游戏前会想一想玩什么,怎么玩,对外界的观点和看法开始变得敏感,容易受家长及教师的影响。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重视幼儿的问题性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与能力

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以幼儿间实际发生的问题为教育素材,对幼儿进行讲解、分析,组织他们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下,自己可能会如何做,应如何做才更恰当、有效。抓住实际正在发生的冲突事例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方法指导,并让幼儿实践、运用这些方式,这就是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要求教师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转变对幼儿身上发生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对幼儿交往中各种性质的行为保持敏感,善于从幼儿的具体行为和幼儿间发生的事件中选择出恰当而重要的教育点,并精心设计有关的教育活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注意引导幼儿自己思考解决冲突的多种方法,尽量不要包办代替。同时要组织幼儿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及情境模拟实践,交流自己扮演不同角色时的心理感受和做出不同情绪行为时的亲身体验。这些都是进行问题性教育的有效方法。

三、用多种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组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故事、儿歌、讲述、谈话、情境表演等手段。由于幼儿完全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更意识不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师应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幼儿清楚哪些因不健康心理表现出来的情绪、性格及行为方式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害的,还要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这要因内容而异。如对在幼儿当中比较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不会分享的心理,就可采取情境表演的集体教育形式,由师生共同参与表演错误的行为方式,然后通过共同讨论让幼儿续编应该如何去做。如此幼儿就能更好地内化教师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2.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在实践中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上,应该着眼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形成健康行为。而游戏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内在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安排一些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让他们通过情感体验和亲身感受受到教育。比如在户内游戏活动方面,教师可安排一些大型纸浆画和集体绘画活动,这样孩子们的交流能力和协作精神就会得到锻炼。在体育游戏方面,如《走独木桥》、《抢占阵她》的游戏,可培养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

四、拓宽教育途径―――家园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幼儿健康心理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亲近的人,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幼儿园中,而应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往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实施“家园共育”,开辟“家长园她”栏目,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问题、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争取达到教师、家长思想上的共识,让家长对幼儿健康心理教育重视起来。

2.利用“家园联系册”,使家长和教师可利用书信的形式交流。这种积极的沟通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在家和幼儿园的表现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更加有利于对幼儿的健康心理教育,而且对教师与家长只有在接送孩子时才有的短暂交流做了弥补。

3.开办家长学校,请专家和骨干教师进行专题报告,使家长对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4.通过家访活动,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心理方面的具体问题,制定出家访计划,和争取对全体幼儿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的真实表现,指导家长教育幼儿的科学方法,使其更好地参与到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活动中来。

五、建立科学的幼儿心理档案,对幼儿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价

第8篇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教育 探讨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心理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社会问题,而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社会结构、家庭状况和教育方式均有关。《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现象愈来愈复杂多样,复杂的现实也对幼儿有着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幼儿心理呈现出复杂现象,有些是健康的、纯洁的,而有些是不良的、不端正的。如何才能发现幼儿这些心理现象,并对其健康方面加以激励,对其不良方面加以矫治呢?首先教师要懂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幼教工作者为了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努力积累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 教师缺失心理知识是不可能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同时,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而且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教师拥有一个健康心理,是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二、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 在一定的关系条件下形成思想、感情、行为和作风。由于幼儿年纪小,可塑性大,他们的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环境的影响。 因此,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是做好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重要方面。

(一)树立良好的班风、园风,以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班集体或园集体,是幼儿生活的一个主要环境。 这个环境建设得好与不好,对幼儿心理发展影响深远。 如果班风、园风不正,幼儿的心理就会扭曲,心理就会受到冲击。 相反,如果具有积极向上、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且富有同情心的班风、园风,幼儿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因此要使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就要着力树立良好的班风、园风。

(二)教师要端正对幼儿的态度、行为

人与人互为环境,对幼儿来说教师就是其环境。要形成健康环境,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教师要热爱、要尊重、要严而有格,不能以“严师出高徒”为借口惩罚幼儿,在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中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鼓励的心理安全氛围,对幼儿要公正、不偏爱,杜绝那些有损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

(三)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

三、营造爱的气氛,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必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容易形成一种自卑感和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和关心太少。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就要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为此我们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如关切地说上一句,或轻轻地抚摸一下头,也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几天、几年,甚至一生。因此,教师平常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四、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

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一些幼儿得到表扬时兴高采烈,做错事受到批评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委屈,甚至几天不说话。这种情况说明幼儿承受能力差,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呢?除了上述所说的健康环境的影响外,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通过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来培植。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很容易形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儿童入幼儿园后,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并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观念。

第9篇

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幼儿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质量,还与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健康走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论断:“儿童出生后4?D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也就是说,人的一生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康意识的最关键时期就是幼儿时期,倘若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够得到正确的发展,那么孩子以后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按照幼儿时期建立的心理健康意识规范自己.由此可见,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寻找、发现并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迫在眉睫。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两大主体――教师以及幼儿,而教师应该学会将这两大主体进行有效地结合,即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的有效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对幼儿进行正确地指导、引导以及纠正,幼儿主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师的指导积极并且即时的纠正自己的行为。

二、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措施

根据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在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时,必须遵守幼儿心理健康原则,即教育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保密性原则。因此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注意的方法和措施

1、环境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环境包含两大方面:即物质环境以及心理环境。首先 是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必须适合于幼儿的年龄的,以至于幼儿在其中会感觉十分的舒适、愉悦,甚至流连忘返,排除幼儿厌学、焦虑、讨厌去幼儿园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其次 是心理环境,心理环境主要指的是教师在一天的教学活动中,除了要教授正常的教学内容以外,还要渗透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得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心理健康”意识,为以后的发展埋下坚实的伏笔。

2、课程设置方面。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方面,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可以是课程开始之前,也可以是教学活动中间,更可以是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

(1)课程开始之前。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先和幼儿们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寻找幼儿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教师可以问幼儿如下的问题:“谁愿意和老师说一说,来幼儿园的途中都遇到什么开心的事情了?”、“谁能告诉老师在幼儿园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等等。这样一来,既可以实现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交流,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可以利用聊天的方式很轻松的解决掉这些问题。

(2)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的设置中,教师也可以渗透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保证所设置的教学活动是切实符合幼儿的心理状态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法”锻炼幼儿的合作意识,这是教师便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将幼儿进行分组,教师可以将性格比较孤僻的幼儿和比较多动的幼儿分在一起、将人际关系处理的比较好的幼儿和攻击性性幼儿分在同一个小组,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进而实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纠正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锻炼幼儿的合作意识,增强幼儿的沟通能力。

(3)课程结束时。课程结束时,教师同样可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课程的学习情况让幼儿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进而考察幼儿是否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对于那些表现好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一定得称赞,对于那些表现稍微落后一些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鼓励,对于那些比较孤僻的幼儿,教师可以多进行引导,进而保证每一位幼儿都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教学方法方面。(1)游戏教学法。小朋友都很喜欢做游戏,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个特点,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采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积木游戏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利用丢手绢的游戏改善幼儿的情绪等等,进而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沟通教学法。在幼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沟通教学法施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和幼儿的沟通,了解以及改善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向家长阐明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和家长合作改善这些问题,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第10篇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措施

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了心理问题,霸道、任性、粗暴、依赖性强、胆小、孤僻、交往困难等现象频频出现。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调查

本文结合与幼儿教师、家长的访谈及实地调查,制定问卷。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应着重从家庭教育入手,探索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

(一)关于幼儿的情绪

快乐是幼儿心理健康的要素,经常保持快乐的幼儿往往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据调查,65.1%的幼儿在家里是很快乐的。通常来说,情绪波动大的幼儿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无法排解的焦虑、紧张和不安,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调查结果显示,16.8%的幼儿在家中情绪波动较大。从幼儿闹情绪持续的时间上可见出,大部分幼儿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高,73.7%的幼儿能在10分钟以内停止哭闹,而在较长的时间内(1小时以上)仍在恶劣情绪中无法调节的幼儿仅占3.1%。幼儿的情绪受家长的影响最大,在幼儿面前调节好自我情绪的家长会较少或不会给幼儿造成心理的伤害。调查显示,家长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会宣泄到幼儿身上。面对幼儿的哭闹,家长态度和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哭闹时的幼儿已不能理性地思考问题,最需要的是家长爱的传递。但是,调查显示,有78.6%的家长对孩子哭闹采取的方式是讲道理,有75.2%的家长采取的方式是转移幼儿注意力,有近半数的家长采取听孩子诉说,只有17.6%的家长采取告诉孩子“我爱你”的方式。还有的家长甚至采取威胁吓唬孩子的方式制止孩子哭闹。

(二)关于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幼儿认同自我的具体表现。自信的幼儿对他人或事物可以积极探索。调查显示,44.7%的幼儿显得自信,剩下的则表现一般或自卑。在幼儿自信心树立的过程中,家长对幼儿表示欣赏,幼儿自信心就容易确立;要是家长经常批评幼儿,幼儿会对自己产生厌恶情绪,否定自我,逐渐产生自卑心理。

(三)关于幼儿的求知欲

好奇心是幼儿健康上进的重要前提。据统计,82.3%的幼儿好奇心较强,13.8%的幼儿好奇心一般。对于幼儿的好奇心,半数以上的家长鼓励幼儿并愿意给予帮助,约四成的家长持顺其自然的态度。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幼儿家庭教育,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培养心理健康的幼儿创造外部条件。

二、家庭教育中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家庭生活环境建设,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很多幼儿的病态心理是幼儿的生活环境引发的,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长可以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如果家庭成员感情不融洽,很少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就造成幼儿精神紧张、情感冷漠、性格怪异等问题。所以,家长应该努力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建立温暖和睦的家庭,与幼儿多交流,让幼儿有安全感,感受到温暖和爱,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家长要充分尊重幼儿,如果教育方法不正确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家长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教育幼儿,教育孩子要有要求、有方法,更需要有度。家长要尊重幼儿,鼓励幼儿独立做一些事情。如果成人事事包办,容易使幼儿懒惰、懦弱、依赖性强。因此,家长要尊重幼儿的独立性,让其从小就树立独立完成的信心,达到教育目的。

(三)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的个性还很不稳定。所以,在这个阶段,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在家庭中,家长的言行对幼儿人格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很多幼儿的不良行为都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因此,要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父母一定要为幼儿树立榜样,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表里如一,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上述三点,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幼儿生存发展的家庭环境,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幼儿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高度重视,家长要以身作则,更加努力,为幼儿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静,杨梅先,程家明.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4).

[2]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5).

第11篇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最先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幼儿长期的生活环境。在家庭因素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是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例如,长期生活在过分赞扬中的幼儿,往往会产生自负心理,难以接受他人的批评;而长期生活在屈辱中的孩子,则会产生自卑感;在缺少温暖的环境中生活的幼儿,他们对周围的人和物都会相对冷漠,不信任他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家庭气氛。研究发现,生活在宁静而愉快的家庭中的孩子与生活在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性格上有很大差别。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融洽,孩子就会有安全感,信心十足。如果父母关系紧张,则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也会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2.教育机构因素。托幼机构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进入托幼机构的幼儿,托儿所或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对其心理发展也起重要作用。在幼儿园,如果师幼关系不密切,气氛不融洽,幼儿得不到教师的尊重、和认可,甚至受到冷落或惩罚,幼儿就没有安全感。同时,教师的人格特征也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如教师情绪不稳定,对幼儿不友善,不亲热,无同情心和爱心,脾气暴躁等都会导致幼儿的心理紧张,对周围环境无所适从。

3.社会因素。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方便快捷,孩子们也深受影响。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面、娱乐生活的同时,一些言情戏说的影视作品、打打杀杀的动画片逐渐成为他们的钟爱。内容低劣粗俗的图书、光盘,也充斥着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这些都危及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的好坏对幼儿的身体及心理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环境作为幼儿园的一种隐性课程,能对幼儿产生感染和熏陶的教育作用,尤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

首先,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应注重与幼儿间的互相交流,在情感上、认识上达成一致的过程。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在沟通中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这样有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引导和帮助。

其次,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和善、耐心、公平,对幼儿有爱心的老师深受幼儿的欢迎,而严厉、责骂、惩罚幼儿、脾气坏的老师则让幼儿惧怕。作为幼儿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个性作为榜样来影响幼儿。

2.利用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首先,游戏有利于调节幼儿的消极情感。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弗洛伊德早在本世纪初期就提出:“游戏能满足孩子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当老师、警察等),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游戏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吃药等),宣泄和抒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尽情地想象,并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这对缓解幼儿内心的紧张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通过数年的研究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理性的服从,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并且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行为准则。如在玩规则游戏时,需要按照统一的规则来玩,不能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如果当自己按照规则玩而取得了胜利,幼儿会感到自己是个能干的人,从而激发起对良好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

第12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活动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在健康领域提出: 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如何在幼儿园里有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和尝试:

1、爱心教育。

爱心即爱人之心。爱心教育是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内容。幼儿有得到爱、爱别人的需要。通过爱心教育,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和学会从爱别人得到快乐,提高能力和自尊。

众所周知,爱是幼儿健康发展的“精神食粮”,是幼儿生活中的“太阳”。因此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使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为此,从园长到教师都将点点滴滴的爱心倾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他们时刻用乐观的情绪、柔和的表情、适度的动作、温柔的语言与每个孩子进行情感接触和交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因而使孩子们在师爱的摇篮中长大,也懂得了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

2、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的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3、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发展儿童健康心理和人格。

幼儿在与周围世界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多方位、多层面的环境能激起幼儿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形成健康心理素质。为此,我们通过自然角的设立,分享阅读室、手工创意吧、科学发现室的设置,每月一主题的师幼环境布置,以及通过节日活动、社区活动、亲子活动、主题活动、比赛活动等开展,让幼儿从观察中接触,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多种情感的体验,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环境成为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教育内涵、激发幼儿情感的无声的“教科书”。

5、正确引导幼儿社会交往教育。

交往是建立个人与社会联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交往三步曲已成为我园教育特色之一。首先,我们让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法,丰富幼儿交往策略。其次,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交往环境从与同班幼儿交往,发展到与同龄幼儿交往,再扩展到异龄幼儿间的交往,加强幼儿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之间的交流,发挥互补效应。再次,以开放式教育拓宽交往空间,将人际环境延伸到部队、社区、家庭等,以巩固幼儿交往技巧,发展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

6、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

(1)、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通过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活动融入园本课程中成为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之一。对此,幼儿园积极创造条件,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每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活动,教师间相互听课、研讨,共同成长。组织教师充分为幼儿创设一些趣味性强、有针对性的集体活动,或者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各个领域的活动之中,积极引导幼儿参与,进一步改善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为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机遇。

(2)、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我们设立了专门允许幼儿独自游戏的“心理驿站”,在班级设立了“心情树”、“表情牌”。如“心情树”,我们知道幼儿的表达能力、自控能力都很低,他们不会象成人那样主动地倾诉、控制和渲泻各种情绪,因而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就很难保持平衡和稳定,而教师很难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心情树”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它由红、绿、灰、黑四种颜色组成,分别代表快乐、平静、悲伤、愤怒四种基本情绪。幼儿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时将自己的照片挂在相应的“心情树”上,教师就可以依据孩子的情绪及时施以适当的帮助。由于它的操作简单又具有游戏性,倍受孩子的喜欢。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探索,为幼儿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成长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