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8: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县域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一、关于县域文化
“县域文化”是指在县的行政区划内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它是以县城文化为中心、以城镇文化为依托、以乡村文化为背景的文化综合体,是对一个地域的发展理念的文化显现.具有提升该地民众精神气质、激励该地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功能。县域文化是文化事业的各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事业在特定区域内的延伸。我国有2000多个县和县级市,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县域文化的研究对于振兴地方经济、实现我国文化强国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县域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1.县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保护,不可缺失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积累至今的文化瑰宝理应被珍视,这是炎黄子孙的根基,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无数的直流汇聚成海,无数小区域、小范围的文化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共同体。在经济、科技等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与考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化的传承应在特殊历史时期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如果一个民族失掉文化,那这个民族注定不会有未来。县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特色表达,对县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同样应被广为重视。而由于县级行政区划对当地文化资源收集、整理、传承、创新的意识普遍较差,所以县域文化往往是文化资源保护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个体,我们应更加重视县域文化的保护,将县域文化发扬光大。
2.只有有效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并合理开发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根本,如果没有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自然也不复存在。我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对县域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的的保护体系还没有受到重视,只有在实践中有效地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才能在此基础上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让文化产业与更多的产业相关联,让更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文化,继而参与到对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中去,才能稳固住文化的根,并使其枝繁叶茂。
3.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2002年,“县域经济”一词被写入十六大报告,标志着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始使用这一概念。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以地域文化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逐渐被各地所重视。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比重占GDP的2.75%,到“十二五”末要实现占GDP的5%的目标。在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带动势头已经显现,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化资源是产生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原动力,县域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保护县域文化资源,就是保护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4.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有利于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
在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这说明在关注城乡经济协同建设的同时,国家也关注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保护县域文化资源,发展县域文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地区综合实力,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城乡二元格局,增强城市与乡村资源、文化、生态上的互补与共生,促进城镇化建设。
三、县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将县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县域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要在保护县域文化资源的同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使其大放异彩,形成县域文化产业力量,树立县域文化品牌。县域文化产业是指在一个县级区域范围内,县域经济与区域文化耦合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产业的总和。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脱离简单的继承与推广,进而谋求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模式。随着县域文化资源被关注、整合及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将不断被加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域人民生活水平,鼓励更多的人投身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县域文化资源由精神到物质的承载与涵养,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2.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寻求成熟的商业模式,保障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化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也必须投入市场,经受市场规律的考验,否则无法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只有突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建立成熟的经营模式,才能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大部分县域地区经济发展较城市地区落后,产业意识薄弱,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处于先天的劣势。在推动县域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要引导企业和个人对县域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在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寻求成熟的商业模式,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维护权益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县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文化消费供需关系对称,消除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障碍
文化消费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产业链循环发展的运营机制。与传统的生活日用品消费不同,文化消费需要涵养、激发和带动。首先要将消费者置于市场主体的位置,从市场的角度探讨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以文化消费的需求来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带动广大乡村地区人民关注文化资源,投身文化经济,刺激文化需求,全面促进文化消费的供需关系对称,实现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解决文化产业市场供需关系不平衡问题,消除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障碍。
4.培育县域特色文化项目,以特色谋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非均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和规律,县域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要着眼全局,统筹考虑,在保护县域文化资源的同时,应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核心资源进行比对,培育具有县域自我特色的文化项目,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要义在于以特色求生存。地方政府应鼓励县域文化产业将发展方向重点放在“人无我有”上,对散落民间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用现代的营销理念重新包装,迎合市场需求,打造特色,发挥优势,着力打响一两个文化品牌,蓄力跟进一批特色文化项目,以特色谋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5.以文化产业发展塑造县域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输送原动力
文化是地域内涵的深层次表述,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以良好而鲜明的区域形象“包装”自己,以期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具有现实经济价值,地域“原生态遗产”的特质决定了其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这些正是城市形象的载体。县域文化产业资源应被加以深入研究和利用,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推动力,进而增强城市凝聚效应,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丛坤,侯儒.关于县域文化战略发展的理论思考――以提出“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目标的黑龙江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3,10.
[2]王彦林,姚和霞,曹万鹏.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确定与培育[J].学术交流,2014,1(1).
[3]胡郑丽.文化资源的保护理论探析[J].金田,2013(3).
[4]杨吉华.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瓶颈及其破解[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9:16(3).
[5]张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中国文化产业问题浅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
作者简介:
>> 中国海岛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研究 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 推进弋阳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思考 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 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模式选择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贵州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因及模式探讨 浅谈PPP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特色农业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大竹模式 循环经济: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 突围万绿湖一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经济发展大潮中,女性的柔韧是一种智慧的力量 关于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方式――产业集群 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探讨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
参考文献:
[1] 张耀光,刘桓,张岩,王圣云. 中国海岛县的经济增长与综合实力研究[J]. 资源科学,2008(1):18-24.
[2] 刘锴,殷继青. 中国海岛县(区)产业结构评价及综合实力测度[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10):1165-1168+1173.
[3] Ni X, Wu Y, Wu J, et al. Scenario analy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ongming Island: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ility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2, 439: 129-135.
[4] Gu K, Wall G. Rapid urbanization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in China: the case of Hainan Island [J]. 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 2007, 28(2): 158-170.
[5] 张耀光,陶文东.中国海岛县产业结构演进特点研究[J]. 经济地理, 2003(1):47-50.
[6] 耀光,刘锴,江海旭. 海岛旅游资源评估与竞争力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12个海岛(县)为例[J]. 海洋经济,2012(5):34-42.
[7] 张耀光. 中国海岛县经济测度与综合实力演变[J]. 海洋经济, 2012(1):34-41.
[8] 张耀光,张岩,刘桓. 海岛(县)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研究――以浙江省玉环县、洞头县为例[J]. 地理科学,2011(7):810-816.
[9] 张耀光.中国海岛县产业结构新演进与发展模式[J]. 海洋经济,2011(5):1-7.
[10] J・A・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34 -56.
[11] Can H, Hongbing D. The model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leisure economy [J]. Energy Procedia, 2011(5): 1974-1978.
[12]张艳玲,李悦铮,曹威威. 基于低碳视角的中国海岛旅游发展初探[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6):48-50.
[13]安同江,车慧颖. 低碳旅游理念及海岛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106-111.
[14]黄莹,廖翠萍,赵黛青. 东澳岛低碳旅游发展途径及政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1):239-242.
[15]张耀光,刘锴,郭建科,马慧强. 中国海岛港口现状特征与类型划分[J]. 地理研究,2013(6):1095-1102.
[16]叶云飞.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4):14-18.
[17]姜福龙.长岛蓝色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经济师, 2010(10):215-216.
[18]刘国斌,陈治国. 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变革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 东北亚论坛,2007(2):64-68.
>> 县域经济的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浅析 建宁县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其出路 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出路 建宁县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开拓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建宁县均口镇两系杂交水稻 建宁县建莲蜜蜂授粉效益比较试验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探析 浅析小微企业融资出路 对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全南案例) 小微企业的转型出路 对发展小微企业融资的现实思考 合肥县域小微企业融资和民间借贷发展情况调查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最新 财政视角下的辽宁县域经济均衡发展路径选择 关于推动睢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县域小微企业融资现状、成因及对策 民间资本支持对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1.10.13
[9] 戴国强.融资方式与融资政策比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0] 张金友,周建富.香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立足区位优势支持小微企业发展[EB/OL].,2012.4.23
[11] 张志元.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路径微探[J].商业研究,2011(402)
[12] Claude Austrian Ginza Reis Vega.what the effects of the old and the new enterprise expansion Little firm evidence.2006
[13] 李丽霞,徐海俊,孟菲.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4] 尹永健.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J].交通财会,2009(267)
[15] 佟光霁.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6] 金容.国务院扶持小微企业[N].中国中小企业,2011(11)
关键词:辽宁;县域经济;对策与思路
Abstract: the county economy is China'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system of the most basic level and the most basic uni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FuNong, the county economy had the very big development, also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gradually.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a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 China's main city,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must be developing county economy.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four measures, for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province will improv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liaoning; County economy; Som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地域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对外开放为纽带,以实现城乡一体、工农并进为己任,优化配置资源,围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两个中心,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征。
首先,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它是以县为空间活动范围,县域经济内的各种经济关系以及经济组织进行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基本上也是局限在县域范围内,因此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其次,县域经济是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第三,县域经济是有层次性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内的层次性是多方面的,按照地区属性可以分为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按照县域内的行政组织划分,县域经济又可以分为县城经济、镇域经济和村域经济。第四,县域经济是开放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内实行的也是市场经济制度,而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截止到目前为止,辽宁省共有县和县级市共44个,县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9.2%,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6.1%[1]。所以,无论是在土地面积,还是人口规模上,我们都足以看出县域经济在辽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为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全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与江浙一代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辽宁县域经济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基本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县域经济实力总体不强
有资料显示:辽宁省各县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2073.4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4077亿元,年均增幅为14%,尽管成绩喜人,但与国内同类地区30%到40%的增长速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财政收入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总额相对较低,这些都表明我省县域经济具有“短板”效应,实力总体不强。
(二)缺乏特色和支柱产业
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取决于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考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地区,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均有特色产业,例如太谷县形成了以蔬菜、养殖、红枣、苗木花卉为主体的“绿色”产业,该县也因此被确定为“绿色小康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0年太原高新区区内创意产业实现总产值12.8亿元,成为盘活和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我省部分县的特色产业发展还处于初创阶段,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产品产业结构趋同,龙头企业和精品名牌产品少,科技含量不高,参与市场竞争主要是靠“低成本、低价格”,特色优势竞争力不明显。
(三)中心城市主导作用不明显
纵观全国百强县的发展路径与模式不难发现,依靠区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而崛起已经成为经济强县发展的共有模式。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并列第一的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就是由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等所围成的苏南经济强县组团;巩义、偃师、新郑、荥阳、新密、禹州、登封等7个市依托“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而崛起,构成了全国最大的区域经济强县中原组团。我们辽宁的实际情况却是沈阳、大连、鞍山等这些经济强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主导作用非常有限。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鉴于我省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实际状况和县域经济的历史基础,目前辽宁各县呈现出土地分散、农产品质量不高、农民力量弱小、资金与技术短缺等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成为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阻碍。
三、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必须看到,在现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发展县域经济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引发对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省内资源,提高县域经济总体实力
丰富的资源是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条件,鞍山和阜新的矿产资源、铁岭的农业资源、大连的旅游资源、抚顺和盘锦的石油资源等都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另外我省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位置,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形成依托地区资源而生的各种产业,借助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风,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快速提高我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实力。
(二)大力发掘并扶植特色产业发展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我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否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优势为辽宁县域经济服务,这就是政府和管理层面的问题了,所以,我省各地方政府及基层单位应该充分分析现有资源,为地区经济发展找好行业定位,大力发展并扶植地区特色产业,例如辽宁铁岭本是农业大县,近几年,随着本山传媒的影视剧《乡村爱情》、《马大帅》的热播,已经成为了旅游度假的休闲地,那么,我们就应该将旅游产业纳入铁岭发展的规划当中,并给与相应的政策扶植,以帮助铁岭建设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推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以点轴开发模式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
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模式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一是为形成极点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积累有利条件,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外部竞争能力;三是乘数效应强化了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将积极动力和创新成果扩散到广大腹地,促使腹地的经济增长,从而使整个经济通过增长极的带动呈跳跃式发展。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呈斑点状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接起来形成轴线,这种轴线首先为经济增长极服务,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并形成新的增长点。比如辽宁提出的“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将辽宁定位为沿海开放省份,把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等沿海市区贯穿成线,从整体上加以规划,坚持对外开放的大思路,切实体现科学发展观,使辽宁的发展方向明、起点高、有后劲。
所以,辽宁县域经济的崛起,除了要做大做强沈阳城市圈外,还要加快推进其他城市的建设,依靠这些区域性城市,有效拉动周围县(市)的发展。尤其要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依托,加速沿海城市的开发。
(四)大力发展农合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虽然新型农村合作社在我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的速度和效果都证明了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组织保证,并且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平台,其所举办的各类企业培训、社会培训,组建农民培训班和专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知识和非农业人口的专业技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各县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应积极借鉴经验,提高自身水平。
实践证明,政策优势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落后地区而言是最大的外部机遇,政策的倾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现包容性增长。如国家对革命老区的政策扶持,国家惠农政策的施行有利于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为总体目标,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特色产业的培育为主线,以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发展多种经营为手段,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构建核心竞争产业主体,培育市场主体,提高经济活力,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的自成长能力。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 张凤林 、李红卫:发展县域经济要走“特色”之路,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0 卷第8期 。
关键词:西部地区 县域经济 问题 对策
一、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的论断。而又如何有效地统筹西部地区城乡的发展,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西部区域经济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西部地区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12个省区市。中国要实现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化,实现城乡统筹,重点是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难点则在于西部农村。西部的突出问题是农村人口多。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8.75%,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严重依赖于农业,农村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61.7%,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传统农业经济和自然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工业结构处于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的阶段;产业技术水平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优势在于有着丰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气,煤以及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草地,植物等旅游资源相对都比较丰富,而且这些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的水平还很低,但发展的潜力很大。
西部地区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有效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二、西部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它还是西部有效城乡统筹的基点,也是其落脚点;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虽有了飞速的发展,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29.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44.25元。以西部大省甘肃为例,其县域经济GDP超过29.5亿元的县却只有9个,仅占全省县域单位的10.5%;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7个,占其县域单位的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44.25元的县域25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29%。甘肃省内绝大部分县(市)财政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基本上都靠是财政补贴。
1、西部县(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县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且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2、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进程缓慢。部分城镇由于近年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建设相对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更加困难。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
3、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使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相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很难吸引银行贷款。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西部地区县的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级企业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吸引力,80%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三是对外开放程度偏低。西部地区除了少数大城镇外,许多县域单位很少吸引外商的投资,而且产品也很难外销。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国际联系及其产品国际市场依存度是较低的。
4、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县级财政运转困难。经济自主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西部县域自然资源相对较丰富,但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却很难吸引社会投资。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西部县域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市场活力明显不足。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以上原因,综合造成西部县级财政运转比较困难。而西部县财政刚性支出直线上升,目前有许多县级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十分艰难。
三、西部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对策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相差巨大;与东部相比,亦没什么优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西部县域经济落后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又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对西部县域经济发展都是无能为力的。发展西部县域经济,有效西部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及具有战略的眼光,要立足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实施整体战略来解决。
1、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差异化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其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西部地区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比较优势。总体上来看,在西部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式上不能强求一致,其关键是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各地优势资源、技术优势及传统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毒无污染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加快城镇化步伐。城镇化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3、政府强力介入,以放宽相关政策为基础,推进科教兴县,释放增长潜力,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驾护航。在新时期,我们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在政策上释放县域经济增长的潜力。一要拆除一切有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藩篱,加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少数能人集中,从法律法规上保障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二要放开一切制约民资难以进入的投资领域。要重点放开传统上由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投资领域,特别是重点放开城镇供水、供气、教育、医疗、电力、农田水利及道路设施建设等领域,以此来激活民间的投资需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三要办好一切有利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事务。加强与县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组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科研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4、尽快构建县域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改变县域市场与城市大市场脱节的状况。县域是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本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创新营销方式,通过现代流通网络,快速抢占大中城市市场,最大限度地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培育各种形式的流通组织,壮大农村营销人才队伍,发展各种专业市场、综合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形成功能齐全的商品流通体系。另外,着眼与国外,加快引资步伐,面对WTO的挑战与对外开放格局,有效施行“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推动西部经济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增安.二元经济结构——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阻滞因素.学术交流,2001.6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县域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实力显着增强。但县域经济在发展中也有不少教训,最大的教训就是忽视了对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一些县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尤其在工业发展中,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速度、轻效益,重发展、轻环境,高耗费、高排放、低利用的现象非常突出。这不仅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且给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我国西部地区的广大省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工业发展的类型较为单一,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对生态及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经济效益较差。这些地区的发展正是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20年前所走过的道路,它们正在经历着浅层次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及环境的认识淡薄,对“前车之鉴”熟视无睹。在区域经济的梯度推进下,一些高能耗、低效益、高污染产业可能向西部转移;西部地区由于产业层次低,出于急于发展地方经济的愿望,对这些污染产业的转移也会疏于严格控制。但是西部地区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吸取东部、中部地区和国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越过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阶段,避免重走“高增长、高消耗(资源)”、“大开发、大破坏(生态)”、“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国众多的欠发达市县所属的西部地区对于整个国家的生态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无论是对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还是对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的国土保安、经济发展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未能有效地在西部地区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那么长江、黄河的旱涝灾害不可能得到根治,广大中下游地区将不断受到威胁和破坏,也就谈不上实现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处于西部贫困地区的贵州省息烽县的经济与产业规划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与分析,分析息烽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优劣势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生态屏障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在西部地区各市县保持生态环境平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给其他相类似西部地区的市县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1~3]。
2研究地背景情况介绍息烽县地处贵州省中部,省城贵阳市北郊,贵州第一大河乌江之南岸。东临开阳,南接修文,西北与遵义、金沙两县相望。县城所在地南距贵阳市中心66公里,北距历史名城遵义85公里,是黔北及重庆、四川两省市南下出海的必由通道,也是贵阳市北上黔北及重庆、四川的“桥头堡”。现有人口25.48万,下辖4镇6乡,161个行政村,9个居民委员会。“十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呈现了提速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工业经济主导效应进一步凸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第三产业虽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摘掉国定贫困县帽子,区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在全省排位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43位跃升到2005年的20多位。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息烽县的生态屏障地位不可取代,息烽县地处长江重要支流乌江南岸,筑城北缘,是川黔大通道,地理环境特殊,对于贵阳市,贵州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及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由于区位、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息烽县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特别是工业发展的思路不够清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整体素质不高息烽的产业发展属一业独大型。由于息烽其他相关配套工业无法跟上磷及磷化工产业发展的步伐,使工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3%的第二产业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磷化工或者是磷化工的相关产业。目前息烽县产业的总体素质还不高。一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工业中传统工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而且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较落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间和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不密切,支柱产业中的产业链不突出。二是产业布局还需进一步调整,产业资源需要根据新的发展要求进行重组,产业布局也要根据新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
2.2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息烽县服务业发展缓慢,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能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工业发展急需的物流、金融、外贸、研发等行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使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且旅游、房地产、物流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未能显现。2.3劳动力及人才吸纳能力不足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息烽县大量适龄劳动人口外出打工,农村可转移的潜在劳动力资源有限。由于产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不足,息烽县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吸纳能力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载体有限。此外,由于职业教育总体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缺乏管理人才与中高级技能人才,严重制约了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和人才优势的充分发挥。总体而言,息烽县产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早,但整体属于较低层次的产业类型,优势的主导产业科技含量和层次较低,大型的主导企业属典型的资源型重化工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不长,现代制造业尚未成型,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的规模和档次[4~5]。
3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分析一般来说,区域产业发展受到区域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传统以及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等因素的影响。贵阳市正大力实施建设“大贵阳”战略,为息烽县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息烽作为贵阳市的辖县之一,息烽的发展对实施这一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西部大开发与实施建设“大贵阳”战略为息烽县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实施建设“大贵阳”战略,是贵阳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建强建好贵阳市,发挥省会城市“龙头”作用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把贵阳建设成“南贵昆经济区”上重要经济增长之城的必由之路。息烽作为贵阳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阳市的北大门,是连接贵阳和历史名城遵义的交通枢纽,是贵(阳)遵(义)高等级公路中段的重要城镇。特殊的区位优势表明息烽的发展潜力。
3.2空间区位及交通优势明显息烽作为贵阳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阳市的北大门,是连接贵阳和历史名城遵义的交通枢纽,是贵遵高等级公路中段的重要城镇,特殊的区位优势表明息烽的发展潜力。息烽县地处黔中要塞,川黔铁路、210国道,以及连接四川、重庆南下出海通道的贵遵高等级公路南北纵贯全境,乌江库区峡谷有62公里的过境航道。川黔铁路过境段总长50公里,纵跨东部两镇乡,县境内还有3条铁路支线深入工矿区,有客货站8个。贵遵高等级公路在县内有3个出口,全县10个乡镇161个村和大部分自然村寨均有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相通,目前已实现所有乡镇、工矿区和大部分旅游景区、农业开发区通油路,水陆交通十分便利。3.3生态和矿产资源丰富息烽县森林覆盖率达40.09%,境内原生天然林多,大部分地区林木丰茂,水土保持良好,有“天然氧吧”之美誉。息烽县总面积1036.5平方公里,境内峰丛山地与丘陵、小盆地相间,海拔最高1749.6米,最低609.2米,相对高差1140.4米,南望山、西望山两大山脉东西排列,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全县土地面积10万公顷,其中有耕地
3.3万公顷、林地4万公顷、园林0.03公顷、草地1万公顷,水域0.17万公顷。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磷、铝、硫铁、褐铁、硅、水晶、重晶石、高岭土等,其中尤以煤、磷储藏最丰、品位最高。生物资源已查明的树木有104科263种,野草61科227种,药用植物110科227种,水生、陆生和两栖动物数百种。县境北濒贵州省储水量第一的乌江库区,境内河网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7.8公里,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条,多年平均径流量5.85亿立方米,平水年常年保有储水量4.65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6]。
4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影响对西部地区不适当的开发,极易导致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危机。如近些年来较为频繁的黄河断流、长江洪水、西北和华北沙尘暴的侵袭等,已使人们重新认识西部在国家区域经济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西部地区以资源环境为代表的生态公共产品,对全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是长江流域的“绿色水库”,不仅为长江流域提供水源,而且调节全流域的气候和水资源供应平衡。西北地区的植被是黄河流域的“绿色屏障”,保护着黄河流域免于风沙和水土流失的威胁。西部地区提供的这些生态公共产品,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比较优势。生态公共产品的输出应当是西部各省份优先发展的领域。这些领域才是西部各省份找准在全国的定位,积极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所应当考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思考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地域范围内,由政府调控、引导和管理,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一种区域经济形式。“十二·五”期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既是区域发展问题,更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一、县域经济的主要功能
县域经济是作为一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还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我国人均耕地量很少,要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繁荣,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农民转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相当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到了城市,但是城市发展可吸纳的农民无法满足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的需求。所以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就能够增强县域范围内消化吸收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在实现农民就地转移方面的作用是无限的。此举也将缓解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为大中型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县域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来源的主要基地
县域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是国家资源的基石。首先,大部分的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县域资源中,比如水土、森林、矿藏等,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国家资源的强有力支撑。其次,食品业、轻工业、重工业以及新兴产业等的生产原料对于县域资料的依赖性也很强。再次,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在劳动力方面为国家级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说,县域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县域经济是促进国内消费的推进器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提高明显,据统计,广大县域已成为我国国内最大的消费市场。所以,县域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和购买力得到提高,市场容量将会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一定会更强。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已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
(一)城镇化进程发展缓慢
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是作为我国对以农村为主的县域实行的最主要的体制,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及其自主性都比较小,导致城镇化率较低,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小城镇吸引附人口的凝聚力不强。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县域发展基础薄弱,除了县城之外,多数乡镇的基础建设一直落后,缺乏支柱产业,功能不全,发展没有动力。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产业结构层次低。在客观上还存在着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存在很多薄弱的地方,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新兴产业与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传统产业相对比较多等现象。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主要地位;在农业中,科技含量不高,传统农业比重仍较大;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在第二产业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然后,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其产品的附加值却表现得比较欠缺。其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县域工业在支持农业及其他的产业上还存在着不足,县域农副产品大多数都是以出卖原始的或者是初级的产品,对于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还处在起步阶段。再次,在县域层面上各个县域的产业结构差别不大。“千县一品”,各城都热衷于“热门产业”,而忽视了当地地域、资源特色,追求“大一统”模式,这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问题,遗留至今,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三)体制性政策影响明显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幅减少,但从绝对量上看,仍有6.7亿农民。据统计,新世纪前10年,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从数量上看每年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事实上,财政支出总的比重却很长时间都处在10%以下,因此,不能满足7亿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另外,从国家产业政策投资的重点区域来看,大项目、大产业、大建设基本放在大中型城市,县域经济受地理位置、人文、科技等条件的影响,严重缺乏国家项目支撑,发展后劲不足,从而导致中国广大城市与乡村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面临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正确掌握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谋划出正确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对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对于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意义深远。
(一)实施开放活县战略措施,不断地发展外向经济
推动县域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实施开放活县发展战略。首先,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首要地位的是优化县域的发展环境。就目前状况而言,投资决策已经由以往的注重投资政策转向了现在的注重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成为吸引企业资金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同时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地优化和发展自身环境,才能赢得县域发展的主动权。其次,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抓手。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优势,优化环境,创新机制,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产业资本的流动规律,扩大开放领域,选准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引进境外资金、项目、技术、管理和人才,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和竞争力。
【关键词】高铁 快旅慢游 服务
一、引言
高速铁路是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与其它常规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具有速度快、安全可靠、准点准时、舒服舒适等优势,它的建设和运营必将带动沿线地区的旅游发展。速度的加快,交通的便捷,行程的缩短扩大了人们的出游半径,使人们出游的意愿、方式和动机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面临挑战。贵广高铁是连接贵州省贵阳市与广东省广州市的客运专线,线路自贵州贵阳北站起,经广西至广州南站。设计线路长度861.7公里,贵州境内301公里,主要经过龙里县、都匀市、三都县、黎平县、从江县和榕江县等县域。贵广高铁开行使贵州沿线城市间的旅游业产生产业联动效应、布局优化效应、市场拓展效应、产品互补效应、散客化效应,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助于提升贵州旅游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旅游扶贫工作。
二、贵广高铁贵州沿线县域旅游发展现状
贵广高铁贵州沿线县域主要包括贵阳市观山湖区、南明区、龙里县、都匀市、三都县、黎平县、从江县和榕江县等八个县级行政区域,涵盖人口达到贵州省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作为旅游富地,这些县域有气势宏伟的鼓楼,雄伟壮观的风雨长廊,民族风情体验游产品丰富,在黔东南州就形成了北有“西江千户苗寨”、南有“三宝千户侗寨”的旅游格局。整个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由于这些县域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依然不高,旅游发展也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居民还是比较贫困的,同时旅游收入在县域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偏少,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接待量有限,难以适应高铁开通后的旅游客流井喷的状况,因此也带来了旅游服务中的很多问题。
三、贵广高铁给贵州沿线县域带来的旅游效应
贵广高铁的开通必然使沿线县域的旅游客源竞争更加激烈,部分县域由于缺乏知名旅游产品、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接待能力不足、旅游相关产业不够发达、旅游从业人员意识较差和旅游宣传滞后等现象的存在,导致在高铁机遇面前措手不及,具体来说,高铁带来的旅游效应主要有:
(一)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
贵广高铁便捷的交通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大大拓展了旅游客源地,使广西、广东两省的客源变为感知上的短线游,原来的所谓中远程市场则完全演变为近中程市场。而随着旅行时间的缩短,“快旅多游”者将占更大比重,与传统上的大众观光客区别不大;但是一批新游客――快旅闲游者也将快速增长;根据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关于旅游吸引力测量数学模型分析预测,高铁开通1-2年内,桂林、柳州、广州、深圳等广西、广东多个城市到贵州旅游的游客数量有望数倍增长,随后增幅趋于平稳。根据统计,从2014年12月26日开通以来,通过贵广高铁进入贵州旅游的广东游客就达708.15万人次,同比增长43.9%。随着黔粤旅游合作深化推进,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刷新。
(二)面临高铁沿线县域的激烈竞争
贵广高铁的开通,会给贵州都匀市、三都县、黎平县、从江县和榕江等沿线县域带去良好的发展契机,大大提高旅游可进入性,但是同时,桂林等优秀旅游城市的强大竞争力也会分走广东这个大市场的潜在客源;而另一方面,快捷的交通系统也会导致部分游客“游在贵州、宿在他省”成为可能,对贵州的住宿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三)县域旅游接待难以满足全部需求
目前,贵州贵广高铁沿线县域适宜高端游客的休闲旅游、康体旅游、度假旅游等仍有严重不足,若单纯依靠门票收入将极有可能成为高铁旅游经济的中转站,游客停留“片刻”即离开,以至于无法分享高铁速度下县域旅游客源增加所带来的上下游产业的更大效益,导致难以充分发挥高铁的速度带来的旅游优势。
(四)县域旅游交通系统面临更大的压力
随着县域旅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旅游交通压力将与日俱增,特别是一些知名度非常高的景点、景区,进入旅游旺季后的交通拥挤现象本就较为严重。而贵广高铁开通后,随着高铁游客和自驾车游客的迅猛增加,县域旅游内部公路交通系统在节假日期间的拥堵将会进一步加重,这将降低游客进入县域旅游的愉悦体验,给本地旅游带来负面影响。
(五)旅游行政管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贵广高铁开通后,在贵州设立的各个高铁车站都是重要的游客集散地之一,黑车黑导、欺客宰客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情况可能频繁出现,这将给旅游行政管理带来压力,高铁站周边的旅游服务与管理将出现一段时间的“混乱期”和“磨合期”。
(六)同城化效应加快县域旅游合作进程
贵广高铁的开通使沿线各城市之间的同城化效应显著,缩短了时间距离,出门方式由旅行转为旅游,进而刺激了其旅游需求由潜在需求转为现实购买。而同城化效应又将推动县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沿线县域旅游一体化,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贵广高铁使得深圳、广州等城市来贵州旅游之间的空间感知距离缩短,也同时意味着旅游资源吸引力范围的扩张。这也促使贵广高铁沿线景区转变传统的独自发展的理念,转而通过高铁串联,县域旅游资源就能得到强力有效整合。
四、高铁沿线县域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贵广高铁的开通标志着贵州也已经昂首步入高铁时代,这“给只依靠景区发展”的旅游目的地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单纯依靠门票收入的旅游目的地将极有可能成为高铁旅游经济的中转站。因此如果不及时进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更新换代,其旅游目的地地位将进一步减弱,游客在当地的消费也将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会出现“旅游高地”对“旅游低谷”的虹吸现象,甚至会沦落为旅游中转站或顺访地。贵广高铁沿线,由于部分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如桂林和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极如广州的强力吸附,周边“旅游低谷”的游客不但会流失,其旅游人才也可能流失、甚至旅游投资也会转移,高铁旅游的“马太效应”将会日益显现,这将给贵州沿线县域旅游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这些县域必须思考对策,加快推进适应快旅慢游的新方式。
(一)要升级县域旅游产业发展观念
自《旅游法》颁布实施以来,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餐饮等都必须要适应新法时代和游客多样性要求,传统经营模式和观念都要转变、要升级。尤其在县域旅游产品的打造上要升级,要结合高铁通车的市场高端需求和消费热点,加速中低端旅游产品向中高端旅游产品转变。同时也要在服务观念上更新升级,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旅游软环境,塑造知名旅游品牌。
(二)要加大县域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
贵州沿线县域要专门针对贵广高铁客源市场,研究开发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一是针对客源需求创新旅游产品,围绕客源市场需求热点,挖掘少数民族文化、高原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特色、个性和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满足发达地区游客的求异旅游需求。二是各县域要结合省100个旅游景区项目建设的要求,对县域内的景区加紧完善各项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可进入性,特别要注重打造快旅慢游系统,以形成一批区域性、市场竞争力强的精品旅游产品体系。三是贵广高铁带来的广东和港澳地区游客,其经济基础好,对产品品质要求高,一般都会选择比较高端的旅游产品,要大力发展高端度假旅游产品,如避暑度假、休闲养生养老度假、大健康度假等高端度假旅游产品,满足高层次客人需求。
(三)要完善县域旅游功能配套设施
高铁只能把客人运送到固定的站点,真正要使客人在进得来的基础上,实现散得开,还要留得住,就需要大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在高铁大动脉周围辅以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使县域各大景区之间的交通连线畅通无阻。同时要在交通枢纽(站)点、重要交通沿线和中心城区重要景点、游客集聚区规划建设配套功能齐全的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大力完善旅游交通、住宿、餐饮、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产品预订服务以及旅游综合服务等集散服务功能,建设区域性旅游集散服务地。要针对不同的旅游者,完善不同的基础设施,如针对“快旅多游”者,应该采取时空分流,启动社会宾馆的潜力,开通家庭的接待,以及通过加强管理来保证基本的服务质量;针对“快旅闲游”者,则要在传统景区和城区乃至郊区合适的地方,打造休闲产品,增设休闲设施,提供休闲服务,并在交通、信息、服务上联合附近的景区或者旅游目的地,推出新的旅游产品;而针对“快旅慢游”者,就更要在打造高端产品上下功夫,如何构建他们的主体需求,诸如主题酒店、特色度假村、品质会所、专项俱乐部和营地,以及打造夜产品。也要通过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在县域内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类别多样、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避暑度假精品酒店,加快构建完善的避暑度假产业体系,以实现上述提出的目标。
(四)要拓展县域旅游的区域合作,构建跨县域旅游精品线路
贵广高铁连通了广东、广西和贵州三个省份,使得贵州各个县域与两广地区各个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应借此机会加强与贵广高铁沿线城市合作,使区域内各大景区形成一个互惠共赢的利益联合体,形成规模效应,实施线路合作、信息共享、互发团队、投资联动等举措,统一“打包”推向市场,合力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如应该与广州长隆区、桂林市等区域合作,推出高铁旅游线路,既吸引外省客源,也推进本省客源的积极参与。
(五)要打造县域智慧旅游体系
互联网对传统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智慧旅游这一新兴产业代表了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为现代服务业的关键。同时,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通信技术的风起云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易形成大量集成项目,更好更快的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高铁的快速运送游客效应,自助游的客人将会明显增加,贵州沿线县域应抓住智慧旅游这一前沿领域,着力构建满足各类型游客需要的旅游体系,实现客人在县域内能够通过智能手机或智能平板等终端设备,方便的享受到旅游所必须的吃、住、行、游、购、娱的贴心服务,促进旅游业真正想智慧方向发展,这也将有利于提升旅游行政管理的水平,打造县域服务的品牌。
(六)要提升县域旅游营销水平
目前的时代是一个需要不断制造轰动效应的时代,县域要实施全方位旅游营销策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八方游客。一是加大旅游营销投入,各县域要整合宣传、旅游资金,确保旅游营销上水平、上档次。二是旅游营销手段要多样化,在动车杂志上投放相关广告;策划推出高铁旅游优惠政策,游客凭身份证和高铁票到县域相关景区(点)旅游可享受优惠折扣;策划推出高铁车票+景区门票+酒店住宿的打包式自助游优惠套票等。三是提升旅游整体营销策划能力,策划出具有市场轰动效应的旅游营销项目,通过营销项目聚集人气,带动客流、物流、信息流来到各个县域,这样必将能够提升旅游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五、结语
贵广高铁通车后,各种旅游形式已经蓬勃兴起,特别是自助游游客逐渐增多,周末游已经兴起。这样必将导致游客的行游比大幅缩小,进而提高游客的消费比。由于游客逗留时间的延长,游客的消费必然会侧重在休闲娱乐项目上,从而促使游客的旅游方式由观光转向深度体验和休闲度假。同时,高铁的开通,对各城市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各城市间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和旅游合作都有积极意义。高铁将以旅游业为切入点进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长期将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契机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贵州人民的脱贫致富发挥巨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王旭科.交通运输对旅游流的作用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0,(7).
[2]刘伏英.快旅时代旅游消费需求变化研究[J].学术论坛,2010,(2).
[3]王玉洁.武广高铁时代武汉旅游发展的五个转变[J].中国旅游报,2010,(11).
关键词:工业化园区招商引资环境城郊县
全省吹响推进工业化的号角,为振兴工业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XX县虽然地处湖南省会长沙市近郊,但一直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两年来,我们努力发挥城郊优势,规划建设园区,扩大招商引资,推动了县域工业的较快发展,为全县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XX年,全县规模以上骨干企业达45家,新增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8亿元,增长8.9%;GDP达55亿元,增长达11%;财政收入一举突破多年在2亿元徘徊的局面达到2.6亿元,增长23.7%;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省第五。
明晰发展思路——工业兴县
按照经济规律,区域经济发展要经过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经济为主、服务经济为主的三个依次发展阶段。与全国其它许多地方一样,XX县经济发展已经走过了农业经济为主的阶段,现在我们应当不失时机、不遗余力地推进工业化进程,使县域经济逐步进入工业经济为主的阶段。
一是工业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工业具有比较效益高,税收贡献大,对一、三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强等诸多优势。世界发达国家都是一些工业大国;我国沿海地区的迅速崛起,也是凭藉相对较强的工业优势。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建设的成绩,工业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尤其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我县经济增长总体较快,县级财政收入在1996年即突破2亿元大关,正是这期间乡镇工业迅猛发展、部分引进企业逐渐发挥效益的综合反映;此后几年,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和非农产业占农民人平纯收入比重明显上升,2001年分别达到46%、70%。
二是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县工业规模小,整体效益不高;结构差,竞争力不强;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慢。特别是前几年不少乡镇企业因改制不规范的遗留问题,县属企业因正处于大力度的改制期间,其发展均受到了制约;一直作为重点产业发展的建材、化工、食品、印刷包装“四大支柱”,未能收到扶优扶强的预期效果。从工业化的四项主要指标来看,XX年我县人均GDP为694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1999年间二产业增加值虽年均增长12.6%,但仍比周边的浏阳市和长沙县慢了近5-8个百分点,比一些沿海县份差距更大;反映在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上,非农人口比例和城市化水平均远远偏低。可以说,代表现代化要求的工业经济在我县还处于中期起步阶段。
三是传统农业经济有待工业带动。我们曾经一度对农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收效甚微。扶持“吨粮田”工程,大面积种植小水果,大兴生猪、水产养殖,均为传统产品,低质难卖;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直至XX年的特大洪灾,大部分农业水利设施遭受灭顶之灾;连续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也曾一度不见实质性突破。反映在数据上,农业增加值增幅连续几年徘徊在4.5%左右,农业税收对财政的贡献仅20%左右,农民收入增长放慢。并且城郊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发展的空间和总量受到限制。很显然,传统农业在我县已经捉襟见肘,几乎走到了尽头,进一步发展需要工业的反哺和提升,也就是说农业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需要产业化,亦即“农业的工业化”。
四是城市经济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化,大城市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对区域的带动辐射功能不断增强。省会长沙建设现代化区域经济中心,更加强调了这一点,这将促使长沙与周边县市及城镇之间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使得区域上的城乡分割局面开始扭转,经济上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淡化。XX作为三面环城、对长沙呈半包围之势的城郊县,其发展速度、生产率等就必须与城市经济接轨,顺应城市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主动融入大城市经济循环。而实践证明,没有进入工业化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任何一个地区一旦步入工业化轨道,生产率就可以大幅度提高。
基于上述思考和分析,世纪之交我们在推进实施“融城强县”战略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工业兴县”的方针。
选准运作模式——园区兴工
推进工业化,可以有多种模式选择。XX不是老工业地区,没有厚实的工业基础,原有县乡工业企业大多布局分散,规模效益差;不是多种矿产富集地区,除石灰石、花岗石、玄武岩和陶土资源外,没有其它更多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过去依托水运交通而发展起来的部分老集镇已丧失优势,不宜作为发展新型工业企业的基地,特别是老县城狭小且位置偏隅,发挥不了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通过对县域经济的一些历史资料分析发现,我县原来几个县属或乡镇工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甚至这些区域中的一个或几个工业企业,其经济规模都远远超出同期“农业型”乡镇的经济总量。据此,我们采取了世界上比较通用的园区兴工模式,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定向发展,完成了58.4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规划,精心构建了“三个层面”的园区框架。
在整体规划布局上多点对接,构想“三大片区”。“融城强县”战略首先在工业园区布局上得到最直接、最充分的体现。按照经济学上的“点轴联网辐射理论”,根据县域各乡镇的具体情况及其与长沙城区的经济地理联系,充分发挥城市近郊接壤乡镇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吸纳城市辐射功能,围绕“一点五线”规划三大经济发展区域。即:以雷锋大道、319国道、高乔大道为轴线,县城高塘岭镇、黄金乡、星城镇、雷锋镇为重点,涵盖白箬铺镇、乌山镇和大众垸4个湖区乡镇,融入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来发展的“高塘岭经济区”;以长沙绕城高速西南段为轴线,以含浦、坪塘两镇为重点,涵盖莲花、雨敞坪两镇,对接并融入岳麓山大学城来发展的“含浦坪塘经济区”;以长湘公路为轴线,丁字、桥驿、茶亭三镇为重点,涵盖铜官镇、东城镇,融入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来发展的“河东经济区”。各重点乡镇相联,构成“环城经济带”,从省会南、西、北三面对接并吸纳城市经济辐射。
在产业发展导向上突出特色,建立“六个园区”。概念不同,则生产力不同。我们主要是立足于已有经济条件和企业品牌(如旺旺)、自然资源、科教资源以及在台人士较多的人际资源等方面优势,创办了6个以工业或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园区。包括:位于“高塘岭经济区”内、县城南部,以食品工业为主的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和以吸引台商投资为主的省台商投资区;位于“高塘岭经济区”内、县城以南、雷锋大道两厢,以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这3个园区突出以食品工业为主导,在产业内涵上互相关联,在地域分布上互有重叠,在发展优势上互为补充,实现政策共用、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形成了打造食品工业大县的主要支撑。其它3个园区主要沿“五线”发展,其中长沙含浦科教产业园位于“含浦坪塘经济区”内,以引进科教类产业为重点;雷锋-白箬工贸区位于319国道沿线,以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发展商业贸易为重点;“城市工业外拓基地”作为城郊县推进工业化的理念体现,散布于“三大片区”之中,用以相对集中接纳城区“退二进三”的外迁工业项目,扩充县域工业的规模和实力。
在功能结构配置上相互协调,设置“园中小区”。克服过去无序开发的作法,力求园区建设分块突破、整体“掘进”、滚动开发,确保园区内部功能配套、协调、合理。我们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食品工业基地各分为五大板块,便于相关行业不同种类项目的安置、建设;同时在台商投资区和“河东经济区”中分别包装推出“湘台工业城”、“湘楚石材城”进行整体招商、开发,并鼓励和扶持引进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和产业优势打造精品园,为整个园区开发建设发挥先导、示范作用。
壮大经济实力——产业兴园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则是园区的生命。我们始终坚持把引进外来项目、整合现有优势作为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带动园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是引进来。坚持打好“第一菜单”,大力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落户园区。我们不断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手段,一方面瞄准强势企业和上市公司,选定那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财税贡献大、发展前景好的工业型项目,最大限度地引进和汇聚来自“龙头”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另一方面瞄准特色项目,实行相对优势产业优先,重点选择和引进食品项目、台资项目、科技农业项目及其它科教产业项目,着力培育各具特色的经济增长极;再者就是瞄准最具活力和扩张能力的民营资本,引进一些直接投资规模较大、近期间接财源明显的诸如房地产、娱乐业、市场、医院和学校等三产项目,着力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提升县域人气。
二是聚拢来。鼓励实施“二次创业”,提升传统产业,引导品牌企业挂靠入园。注重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依托,推进县乡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提升基础较好、已有品牌的建材、化工、食品、印刷包装等传统产业,分类挂靠或进入工业园区;同时陆续包装推出一批关停企业、闲置场所进行招商,充分利用引进的技术、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盘活存量,实现增值。如“黄金园”粉丝企业挂靠食品基地,印刷机械厂被湖南晶天科技实业公司收购改造,都是这方面的成功尝试。此外,特别精选一定数量最具优势的企业和产品,重点扶持加以突破,使之成为县域工业的支柱和标志,形成富有活力的骨干企业群。这样,不仅可以扩充工业园区的经济总量,放大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还有利于减轻财政包袱,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
两年来各工业园区引进项目126个,投资上亿元的项目12个;在XX投资的上市公司已达15家。其中,食品基地已有旺旺、沐林、派派、宾佳乐等12家企业落户,预计年产值可达15亿元以上;台商投资区落户企业15家,预计三年内可达40亿元的生产规模。园区吸收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的“洼地效应”、“磁极效应”日益明显,园区内食品加工、陶瓷建材、精细化工、出版包装、机械制造等产业群体日渐形成,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已经凸现。
落实保障措施——环境兴业
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优势经济。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发展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本;环境出生产力,出竞争力,出凝聚力。我们始终坚持把优化投资的软硬环境作为扩大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化的重要举措来抓。
一是以硬措施优化“软环境”。首先,大张旗鼓抓宣传,浓厚全民优化环境的意识。主要通过层层召开会议、印发宣传资料,组织已开发地区群众现身说法,与未开发地区群众进行交流等多种方式,在领导层、部门间、群众中广泛达成了优化环境的共识。其次,大刀阔斧抓改革,树立全新的政府服务形象。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应对WTO规则,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少审批、多服务,高效率、法制化”的思路,努力探索政府工作新机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依法依规出台园区开发建设的系列优惠政策和规章制度,强化对部门、乡镇的目标考核,同时成立“政务公开投资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联席办公制、代办协办制,在项目引进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提供优质服务,收到了亲商、安商的良好效果。再次,下大力气抓整治,打击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特别是针对园区开发建设中阻工闹事、乱搭乱建的现象,开展重点集中治理,及时协调解决开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了工程建设和项目投产运营的顺利进行。
他多年来从事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规划、农业布局与农业区划、旅游开发与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擅长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区域规划、城市发展研究与城市规划、旅游开发研究与旅游规划、土地利用研究与土地规划等。自八十年代以来,他除了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先后在国内外主持完成了超百项规划设计和研究任务,其中有国家级项目,有省、部级项目和地市、县级项目。他坚持人文地理理论与实践结合,面向市、县,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既研究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研究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许多研究成果被评为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多项奖励。
陈烈已先后100多篇,正式出版著作22本(合作),其中专著6本,代表性著作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南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与规划》(广东地图出版社)、《雷州半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中国发达地区顺德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广东科技出版社);《广州增城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广东科技出版社)和《汕头市潮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广东科技出版社)等。他坚持多学科结合,从区域研究开始到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设计的科技路线,并不断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高。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多学科有机结合、综合性、系列化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方法得到国内有关部门的广泛采用,也被引用和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越南将其作为“经验学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被指定为规划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省、市、县主管领导干部必读文献。自1995年以来,他应越南的邀请,以中国规划专家的身份,多次率团赴越讲学、开展区域研究与规划、城市规划和旅游区规划,不仅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更为建立中越新关系、开展中越学术交流和科技协作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1997年春,他作为“中国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交流团”成员赴美考察洛杉机、华盛顿等十多个城市。
陈烈1987年发表文章率先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海南岛经济发展的突破口”;1988年发表“利用窗口条件发展深圳特色旅游业”;1986年在增城县开展广东省县域规划试点;1996年发表“北部湾经济圈发展态势与雷州半岛
的战略任务与对策”;1999年率先开展“顺德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醒认识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陈烈一走就是二十年。
实践出真知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在规划实践当中,陈烈院长体会最深的是要实事求是。凡他主持参与的规划项目,哪怕再小的乡镇,都要亲自去考察研究,“只有深入到一线,才能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凡是能到达的地方都要到达,凡是能收集的资料都要收集到,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公众声音, 不经过实地摸底,决不轻易动笔”,陈烈院长这样要求他和他的规划研究设计团队。20多年来,陈烈院长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广东和珠三角地区的每一个角落,此外还涉足广西、湖南、云南、安徽、河南和山东等省区的城市乡镇规划、研究工作,开展了为数众多的区域、城市旅游研究和规划。
谈起“可持续发展”,陈院长颇为激动: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陈烈院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国内外对不同类型县域的发展研究与规划,实践过程中一直坚持运用发展、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本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作为研究和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即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其基本思想是以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以持续为特征的资源、生态环境和以公平为特征的社会发展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类发展中不仅追求经济效率,还要追求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资源环境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规划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有序、健康、快速、持续、和谐发展。”“在实际运作中,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第一发展和协调发展,第二集约和控制发展,第三公平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健康、快速、和谐发展。”陈烈院长说:“我们既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更应该重视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刻领会和应用,把实现区域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现代化之路。”
1999年,陈烈在广东顺德率先开展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国内专家们一致认为:“其(陈烈)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目前国内尚属罕见”,“该研究与成果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开创性,理论性与可操作性,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成果的领先水平。”作为全国百强县之冠的顺德市,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先后请陈烈教授开展两次重大的研究和规划,实施效果很好,顺德市的领导经常说:“我们顺德市这些年的发展,中山大学陈烈教授为我们提出了许多决策性的好意见。”
以往有些区域规划只是将各有关部门的规划方案拼凑汇总在一起,既没协调,亦不整合,是综而不合。有些规划只是靠少数规划工作者,没有与利益冲突的各方充分协商,更没有取得他们的共识和认可。这样的规划用起来是要大打折扣的。
“规划应立足实际,把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相结合,把经济规划纲要和具体专项规划相结合,突出可操作性。要力求简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公众声音。”
在规划过程中,陈烈带领的专家团队广泛吸收代表各种利益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团、公司)以及人大代表、企业家和多学科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士智慧,在充分交换意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共同寻求合理解决区域发展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制定出的方案透明度高、实用性强、能为公众所接受、在整体上符合全社会的根本利益。
1995年11月,越南建设部副部长听完陈烈关于《南河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南定市总体规划》以后,面对众多在场部委领导,用中国话总结说:“这些年来,我国请了许多国外的专家来帮我们搞规划,现在比较起来,你们的观点、思路和方案最符合我们的国情”。
县域经济是基础
2006年2月14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主席强调: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际步骤,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对此,陈院长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仅把目光放在行政意义上的农村孤立地考虑其发展、规划和建设,那么必然会缺乏区域统筹,造成村与村之间的重复建设。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概念应超越行政概念,将建制镇也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畴,即农村是一个区域概念,是包括村庄、集镇和建制镇在内的县城(包括整县立市、整区立市)范围,称农村区域。
陈烈强调“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切入点是工业(包括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突破口在县域中心镇和重点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以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为依据,以乡村城镇化为目标,按引导发展、控制发展和限制发展三种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实施。”
A 关键在于县域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一个县要发展首先必须明确自身在区域大环境中的地位和功能,根据县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资源、环境特点,从与区域周边大环境和国内外大环境的分析比较中,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近期发展的突破口以及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根据县内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县内拥有的资源和可利用的县外资源)、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特点,以及国内外同类市场的需求,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互补性产业和产品作为县内的主导型产业(产品)发展方向,并组织干部群众共同为既定的方向和目标努力奋斗。实践证明,凡坚持这样做的,往往能实现县域经济快速或跳跃式发展,国内许多发达的市县都是这样做的。广东西翼一些县、市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没得到应有的发展,东翼的一些县、市迄今仍发展非常缓慢,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区域、城市和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上。
县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工业(包括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要走内源与外源结合、以内源为主的发展道路。要努力营造自身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县内优势资源招商引资,敢于引进“原生型企业”,如有的山区县利用丰富而且便宜的小水电资源引进耗能和污染较小的大型企业,并形成产业链,有效地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如广东乳源县)。有的县利用省、市、县、区边界条件和经济地理、交通区位,就近引进相邻地区的能源(如煤炭)发电,然后利用便宜而充足的能源引进耗能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区,又从县内和周边引进劳动力,发展效果很好(如广东连州市)。后发展县域不能光寄托在先发展地区的产业转移上,据调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来,先发展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向外转移的企业比例是不多的,向远距离的山区转移比率就更小,已转移的企业中极少数是属高科技、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而多数是低层次、高耗能、污染性企业。据调查,一些原来的后发展区域目前呈生机勃勃之势,进入跨越发展期,它们主要要还是靠“原生型”企业的引入或“自生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而不是靠先发展地区企业的二次或三次转移发展的。后发展地区若只靠等先发展地区的企业的二次转移来发展自己,那永远都处于后发展的被动状态,永远缺乏区域竞争力。
B科学选择发展模式和发展节点
科学确定和先准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培育增长点(极、带),是实现县域经济跳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县域范围虽小,但发展不能没有主次,尤其初期发展阶段要认真抓好经济增长极(点、轴),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集中布局和集约经营,引导城镇和区域有序发展。
广州增城市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就是遵照“以荔城(市域中心镇)为中心,新塘(市域重点镇)为次中心,广深线(铁路)和广汕线(公路)为重点,抓南部(平原河网区)带北部(丘陵山地区)”的点、轴、梯度空间发展战略模式。即先集中有限资源强化重点城镇、重点轴线和重点区域的发展,然后依托先发展的区域带动落后或缓发展区域的发展,达到区域协调、平衡发展。顺德市撤市设区以后之所以不被边缘化,反而被确立为大佛山市两个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区之一,正是得益于顺德市自2000年以来强力推行中心集聚战略,整合良(大良)容(容奇)桂(桂洲)三镇,全力打造中心城市,引导产业(尤其第三产业)、经济和人口集聚的发展战略模式。许多实践证明,县域空间发展模式的确定和增长极点的选择是县域发展的导向,是促进和带动城镇和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模式的选择要靠科学分析和科学定位,绝不能想当然,随意性。模式和节点选择准不准确,事关区域发展的大计,搞得不好,将会对区域发展产生误导。如前些年有的县盲目推行“城乡一体化”模式,结果产业布局遍地开花,城镇无序发展,小城镇和乡村的规划、建设和土地利用照搬大城市模式,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搞大而全,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城不城、乡不乡的状况。
C 重视县域中心城和重点镇的发展
区域发展要靠强有力的中心带动,县域中心城和重点(中心)镇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基础,是引进企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县内“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城镇化和区域现代化的重要基地。要高度重视县域中心城和重点镇的发展,要以超前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将其构筑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规划和建设要立足于营造两个理想的环境,即为外来企业和内生型企业提供理想的创业发展环境和为外来人口(包括本县农村转移人口和劳动力)提供就业和生活居住环境。要通过营造环境,不仅吸引企业集聚,还要及时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稳住企业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实现两个本地化,即外来企业本地化、外来人口本地化,形成两个竞争力,即区域竞争力和城镇竞争力,达到两个目标,即产业、经济、和人口集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进度,逐步实现区域现代化的目标。
总结国内先发展地区的经验,欠发达地区的城镇产业发展,不一定一开始就强调高科技、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为了加快发展,起步阶段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要求,不论规模大小,不论哪种形式的所有制,也不论是二、三产业,都要允许和鼓励进入发展。但要注意合理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带和产业集聚区,并根据企业的特点分类布局。为配合城镇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要有适当超前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相对配套,有一定档次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有些地方强调加速城镇化,甚至追求城镇化指标,如果城镇的各项设施没得到及时配套,城镇档次没得到应有的提升,城镇环境没及时得到改善,又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那么这种城镇将留不住人、留不住企业,将缺乏持续发展能力。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初期,除借助一些优越的经济地理交通区位和位于省、市、区、县的结合部作为产业发展引进的吸入口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进行重点开发建设之外,一般都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优先投放在重点城镇的建设上,着力于营造城镇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产业集聚,形成经济中心。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注意及时把着力点、尤其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上,要充分发挥经济中心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D重视县域综合性宏观战略规划
县域发展规划是对全县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保护的综合性宏观战略规划。即在摸清县域资源环境条件基础上,根据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需要,对县内各个要素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为县域有序、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与相应的策略对策。在县域总体规划指导下,开展各部门的专项规划和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先发展的县、市中,许多都坚持这样做。如顺德市在发展之初,1989年就开展县域发展规划,重点研究和制订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发展与城镇体系布局,基础和服务设施发展与配套等;研究的主题是如何发展的问题。新世纪之初,针对顺德发展的新问题,应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进行第二轮发展规划,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如何协调、创新发展的问题,都取得很好的实施效果。
陈烈教授强调:“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对区域规划的认识,不要把规划当作只是一项任务,而应把它当成生产力,抓紧抓好。”
一九九四年,越南从广东顺德、南海等地了解到,陈烈院长帮他们进行县域发展研究和县域发展规划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后就想方设法寻访这位著名的规划专家为越方的高级官员讲课,原定讲一个小时,因为学员的强烈要求而延长到两个小时。自1995年以来,陈烈应越南的邀请,以中国规划专家的身份,多次率团赴越讲学、开展区域研究与规划、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其规划理论被越南推崇为样板,越南建设部和科学技术环境部的部长等都认为陈烈的观点、理论和方案最符合他们的国情。越南科技部还要求他到越南举办“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干部培训班”。听过陈教授讲课的省部级以上官员已达数百人,陈烈的观点得到该国南河省、海阳省、宁平省、和平省以及建设部、科学技术环境部、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等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每次赴越都得到有关省、部级高级官员和中央委员的接见和热情接待,誉满越南。同时也为建立中越关系、开展中越学术交流和科技协作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越南有关方面还将陈烈的《南海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与规划》一书,以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与规划的几个问题》等十多篇研究论文翻译成越文,并指定为全国各省、市、县主要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有关技术人员的必读文献。2004年,陈烈应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的邀请,赴越南指导水域生态旅游开发和主持海阳省《风翔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成果得到高度的肯定,现被作为“范例”在国内推广。越方总希望陈烈教授每年都能到越南对原来提出的发展方案,实施效果进行经常性、跟踪考察,对进一步如何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尤其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红河三角洲经济区进行的研究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考察和指导。)对于越方邀请其作“区域发展与规划”演讲的曲折过程陈烈院长记忆犹新。
正因为陈烈院长对区域与城市规划的深刻认识和独到的把握,同时怀着对祖国实现现代化事业的满腔热情和执着, 多年来在国内外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如顺德、南海、增城、三水、湛江、汕头等地开展了为数众多的区域、城市研究和规划,成果留下了可供后人敬仰、学习的有形无形的东西。其研究规划为当地、为社会、为国家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烈教授经常说:“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有个明确的科学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围绕这个思路,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就会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开展一个地区的研究和规划,就是为当地的发展理出一个科学发展思路。”“规划出来了,不能只是是墙上挂挂,只有认真地去实施才会体现它应有的价值,才会成为生产力。”陈院长着重强调“一个县(市)如果能用科学的规划思路和规划方案去统一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形成合力,大家共同奋斗,快则两、三年,慢则三、五年,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
引起人们关注的佛山南海松岗镇南国桃园,在广东有“世外桃源”的美称,中央电视台在此还建有南海影视城。但在15年前,松岗还只是南海市一个最贫穷的小镇。1991年,陈烈提出了以旅游业发展带动乡镇发展的规划思路,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陈烈等的策划和规划下由其命名的“南国桃园旅游渡假区”终于在两年后正式动工了,央视的南海影视城等项目先后引入。现在南国桃园已声明远播,游人接踵而至,南海松岗镇也由此成为经济强镇。
2003年,陈烈亲自主持开展的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庞村镇(重点镇)总体规划,被誉为“河南省一流规划”。他带领组织了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多名专家、学者现场调研,走遍了庞村的每一个角落,作出了一部总体规划。不到两年就初见成效。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副省长史济春、政协副主席张洪华、建设厅厅长查敏等多次到该镇考察,并在当地召开全省现场会,被称为“庞村效应”。2006年1月14日,鹤壁市淇滨区区委书记姚学亮和区长付国庆,专程到广州看望陈烈,他们说,“短短两年,陈烈院长的发展理念和规划思路使淇滨区从无到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这个规划成果已由河南省建设厅评为全省一等奖并申报建设部奖。
2003年春,潮南立区伊始,区委区政府就以超前的眼光邀请陈烈院长为他们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区域规划、城市中心区总体规划等,为该区的快速、有序、健康、协调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2005年12月28日,陈烈受潮南区区委书记谢泽生等的邀请,参加了海内外联谊会暨招商引资经贸会。他的《汕头市潮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一书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海内外本土潮商正是由此看到了家乡未来的发展蓝图,大大增加了投资信心。
陈烈强调,区域发展要重视城市和产业发展战略定位。近年来,广东省湛江市出现20多年来最好的发展势头,正得益于对以往定位为“粤西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两水一牧”的城市和产业定位的提升,而将其定位为“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之一”和“以临港工业为重点的华南现代化港口城市”。粤东地区和汕头市近些年来发展缓慢,在区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也有对城市定位的局限性和产业定位的模糊性。 陈烈强调指出,汕头的发展要跳出汕头论汕头,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即海峡两岸经济圈的高度来思考汕头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因汕头将是海峡两岸,尤其是西岸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广东省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强化其中心地位要将其作为参与海峡两岸经济圈的“桥头堡”加以重视,扶持和支持包括主导产业发展和区域行政资源整合等。
关键词 新疆南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主成分Topsis法;GIS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37(2016)05-0001-08
Abstrac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s is concerning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 comprehensive way. Using the statistic data from 2010,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of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area of Xinjiang Province which is the typical case in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s. This pap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rank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42 counties and cities in southern area of Xinjiang Province through use of PCA-based Topsis model, as well as char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ength of southern Xinjiang with GIS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nty economic difference of southern area in Xinjiang Province is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in ter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ly one county, Korla County, was classified into the highest level. Eight counties such as Aksu County, Kashgar County, Kuqa County and so on were second remining, twenty five counties like Jiashi County, Luntai County, Shufu County and so on were in the middle level, and eight counties like Cele County, Wushi County, Yuepuhu County and so on were the last.
Key words Southern area of Xinjiang Province; the differences of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CA-Topsis model; GIS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受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文化及国家经济非均衡战略因素的影响,也表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1].从空间来看,主要聚焦在东中西地带间差异、南北差异、省区间差异、市或县域单元的区域差异等[2].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国家政权得以稳固的基石,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3].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稳定,因此研究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西奥多・舒尔茨提出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增长得益于改造传统农业,并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理论为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依据[4];Rozelle分析发现东部沿海省际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工业化[5];弗德劳研究俄罗斯区域经济极化的驱动因素[6].国内学者的研究集中在研究方法和区域,方法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7-9]、聚类分析法[10]、Topsis法[11]和GIS空间分析[12]等;研究区域包括发达地区[13-14]和西部落后地区[15-16].近年来,南疆县域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县域[17-18]和三地州地区[19-21],对整个南疆县域经济研究甚少[22].为此,本文选择地理位置特殊的新疆南疆地区进行研究分析,通过资料查阅和实际调研发现该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即农牧业所占比例极高,第二、三产业都很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小,人口增长率过快等.因此,本文利用主成分的Topsis分析法,对南疆42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分析阻碍南疆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以期进一步探寻经济发展策略,旨在为南疆经济快速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1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整理
1.1 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影响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为了客观评价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指标的选取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关联性和向导性等原则,并依据刘湘辉等[23-24]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和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的掌握,构建了新疆南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目标层反映新疆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层选取了能够准确反映目标层的特性,使用频率较高和易获得的指标.
1.2数据整理
本文利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以及《新疆2011年统计年鉴》,得到2010年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16个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
2 研究方法
通过结合主成分和Topsis两种方法分析新疆南疆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思想,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少量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来多个指标所反映的绝大部分信息,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25].Topsis法是基于归一化的原始数据矩阵中确定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间的距离,获得该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度,以此作为评价最优劣的依据,更能说明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两种评价法合二为一,对新疆南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3 南疆县域经济总体概况
南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新疆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地区,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等两州三个地区的42个县(市),不包括2个自治区直辖市(阿克苏地区的阿拉尔市、喀什地区的图木舒克市).与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接壤.到2010年,南疆人口占新疆总人口的47.5%,县域人均GDP最高和最低分别为80 340元和3 599元.库尔勒市的经济密度分别是克州、阿克苏地区和和田地区的27.55,2.42和1.07倍,疏附县、乌什县、和田县和墨玉县等17个县域的人均社会消费总额低于1 000元,而阿克苏市、喀什市和库尔勒市人均社会消费总额分别是6 698,7 352和8 025元,并且南疆县域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疆312.71元,说明南疆各县域之间经济差距大、发展缓慢.由于南疆地处西北内陆,年平均降水量50~100 mm,环境恶劣,95%以上是沙漠和戈壁,人类能够生活的只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的小绿洲,恶劣的自然条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该区可以利用充足的光热资源,大力发展棉花、特色林果基地和太阳能产业,同时,丰富的自然资源、国家和政府的投资与支持、外资的注入、加强对口岸的开发等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驱动因子.
4 南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权重分析
本文通过变异系数法求得客观的指标权重,由表1可知,南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权重范围在0.016 1~0.135 9之间波动,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所占权重比例最大(0.135 9),表明职工工资的高低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其次为人均耕地面积(0.093 8)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087 1),说明南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为此,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带动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0.016 1)的权重值最小,说明该地区的工业发展缓慢,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
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南疆县域经济指标发展
5.1 主成分特征值及累计贡献率
利用新疆2011年的统计数据,将42个县域的16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表3).
对南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水平做主成分分析,由表3可见,前4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其分别是6.489,3.835,1.981和1.182,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9.483,23.861,19.775和11.180,累计贡献率分别是29.483,53.344,73.119和84.299,满足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要求.因此,前4个主成分反映全部指标的所有信息,可以描述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5.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反映各主因子对各变量的影响程度,必须计算因子载荷矩阵.由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结构不够简明,因此,利用最大方差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表4.由表4可见,第一主成分在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社会消费总额、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GDP密度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变量上载荷较大,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总体实力,可定义为经济综合实力的影响因子;第二主成分在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等变量上载荷较大,体现了当地居民对教育事业和卫生服务的要求,可命名为生活质量影响因子;第三主成分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人均耕地面积等变量上载荷较大,体现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称为农业发展影响因子;第四主成分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这一变量上载荷较大,体现为在经济潜力中的作用,因此,可称为经济潜力影响因子.根据第一、二、三、四主因子的排序和性质,从总体上反映了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即医疗、教育事业逐渐发展,农业总体比例较大,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
6 基于主因子得分的Topsis分析南疆县域经济综合发展
Topsis法是基于归一化的原始数据矩阵中确定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间的距离,获得该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度,以此作为评价最优劣的依据,更能说明县域经济的发展.根据表5中各个县(市)主因子得分数据,采用Topsis法分析,得到以下各表.
本文选择的42个样区,数据均属于经济型,因此理想方案F+即为对应列的最大值,负理想方案F-即为对应列的最小值,依据表5计算可得表6.
根据步骤(6)和(7)计算得到每个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及相对贴近度,见表7.
综合表2根据划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表7南疆各县域经济综合得分的结果,将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分为4类,用GIS软件制出新疆南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空间分布图(图1).
第一类包括库尔勒市1个县域,截至2010年,国土面积仅占0.43%创造出429亿元的生产总值,其生产总值占全疆的7.9%,仅库尔勒市的GDP密度(0.060 4)远远高于南疆其他3地州的和田地区(0.056 1)、阿克苏地区(0.025 0)和克州(0.002 2),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因此,库尔勒县的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最高.
第二类包括阿克苏市、喀什市、库车县等8个县域,第二产业发展较快,GDP密度较高,但受农林牧渔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次之.如:库车县2010年第一产业比重高达34.58%,乡村从业人员占33.7%,第一产业和乡村从业人员比分别是库尔勒市的3.7倍和4.9倍,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农业人口数量众多,导致其人均GDP在南疆地区较低,这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因此,这些县域虽然经济总量可观,但就经济整体发展而言,与第一类存在明显差距.
第三类包括伽师县、轮台县、疏附县等25个县域,受区位条件的制约,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如:伽师县、麦盖提县等县域还未通铁路,交通不便、交通线路较长,导致运输成本过高,是新疆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中等的地区.
第四类包括策勒县、乌什县、岳普湖县等8个县域,科技教育水平落后,经济的发展缺乏人才带动;工业化程度普遍不高,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低,而传统的农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薄弱,产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人民收入来源渠道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是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的地区.其中,以柯坪县表现最为明显,工业发展极为缓慢,到2010年,农业人口比例高达73.94%,经济发展几乎全部依靠农业,单一传统的农业很难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7 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运用主成分的Topsis评价法对新疆南疆地区42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可知,新疆南疆地区各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南疆乃至全疆经济整体水平落后.2010年北京市、上海市和广州市的人均GDP超过80 000元,而南疆有21个县域的人均GDP未达到10 000元,其发展经济水平严重滞后于东部沿海各省.因此,为促进新疆南疆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应采取符合本地区的措施解决新疆南疆各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将有助于新疆经济的腾飞.
(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人口增长给新疆南疆地区县域,特别是落后县域的农牧民增收及生态承载力带来巨大的压力.
(2)解放思想,改变观念.通过分析可知,南疆地区教育水平及思想意识落后,致使经济观念落后,科技观念薄弱,因此要转变观念意识,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科技水平.
(3)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实力.首先,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业;二是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应集中发展电力、石油和化学等工业,注重培育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形成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主导产业链;三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四要发展符合南疆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开发太阳能技术、节水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等与南疆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切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
(4)加快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因此应以改造公路为主,加快修建高速公路,提高公路的质量和等级;打通各个县域、县域与乡镇、乡镇之间的交通道路,建立“路路通”的网络体系;加快改造道路,提高道路质量.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首先,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的后果,制定切实有效的防御和保护措施.其次,制定生态环境补偿税的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体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27].
参考文献:
[1]杜 挺,谢贤健,梁海艳,等.基于熵权TOPSIS和GIS的重庆市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 2014,34(6):40-47.
[2]赵文亮,陈文峰,孟德友.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 2011,31(10):1585-1591.
[3]洪海澜,刘 丽.辽宁省县域经济的综合评价[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4(1):30-34.
[4]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5]ROZELLE S. P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inequality: emerging patterns in Chinas reforming economy[J]. J Compar Econ, 1994,19(3):362-391.
[6]MASSAHISA F, HU D. Regional dispatity in China 1985―1994: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J].Ann Regional Sci, 2001,35(1):3-37.
[7]周李磊,林孝松,韩 赜,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重庆市县域经济综合评价[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30(1):21-26.
[8]庞 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西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与实证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4,12(3):1-6.
[9]孙姗姗,朱传耿,李志江.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地理学报, 2009,64(8):924-934.
[10]陈 娜.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04(11):37-38.
[11]史彦虎,郭莉文,朱先奇.基于改进的TOPSIS法的山西省市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J].经济问题, 2013(3):125-129.
[12]许 旭,金凤君,刘 鹤.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分析等[J].经济地理, 2010,30(3):388-392.
[13]江 莹.天津市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2,21(1):4-9.
[14]余鑫星,宫少颖,吴永兴.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31(3):27-32.
[15]李建豹,白永平,罗 君,等.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 2011,31(3):390-395.
[16]蒋焕洲.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10(8):213-215.
[17]景 妍.新疆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以喀什地区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10.
[18]祖拉西・托列根.新疆贫困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 2012.
[19]秦春艳.新疆南疆三地州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J].新疆财经, 2013(5):53-59.
[20]孙亚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以南疆三地州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 2010.
[21]赵 川.新疆南疆三地州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11.
[22]唐耀宗,马力亚・艾斯卡尔.南疆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报, 2012,33(6):21-24.
[23]刘湘辉,姬 冠,孙艳华.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综合评价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 2013,33(10):35-39.
[24]高 婧,卢 燕,王 凯.新疆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及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23(4):31-35.
[25]高志刚,韩延玲.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地理, 2001,24(2):157-160.
2004年,新平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亿元,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以上几个数字在新平最近十年的发展中增幅最快。
2005年,新平县第二产业增加值1-9月达6.95亿元,全县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23.6∶57.7∶18.7,第二产业占据县域经济半壁江山,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占GDP大头的局面被打破。
解读新平县域经济最近几年的发展,就是在解读一部新平工业的成长壮大史。
以“工业强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新平,这个直到本世纪初,还一直戴着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贫困大县帽子,曾经在玉溪市经济总量排名最后而版图最大的县,在短短几年内以工业带动起县域经济的大飞跃;一个县域经济曾经长期倚重第一产业发展的农业大县,工业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农业大县的精彩转身
“我来到新平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告诉我新平是一个农业大县,县里各项经济工作也都长期围绕着农业在运转。”海之鹤,新平县县委书记,几年前他走马上任时,新平姓“农”,农业大县是他听到的关于新平县域经济的第一个定语。
“没有工业县域经济强不了,没有工业农业稳不了,没有工业第三产业活不了。”经过反复地调研思考,从县情、资源、经济特色做出客观分析后,海之鹤和新平的决策者们,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认识――尽管近年来新平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效益有所提高,但是单一依靠弱质产业农业,或是依附性、独立发展能力弱的第三产业,还是难以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只有工业才是实现财政增收的主要渠道,才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
发展工业,新平有着明显的资源优势。新平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矿产37个种类,矿点、矿化点150多个,全县铁矿石探明储量5.86亿吨,占全省的48.6%,全县铜资源探明储量172.74万金属吨,占全省的25%。新平水资源总量为19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27.2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达52.4万千瓦,水电产业潜力巨大。发展工业,新平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1986年,大开门钢铁厂和鲁奎山铁矿在新平县建成;1992年,易门矿务局入驻新平启动大红山铜矿建设;1997年,昆钢成立大红山铁矿建设指挥部,几大集团的进入,为新平工业的发展,积聚了强大的“势能”。
现实给了新平一个唯一的选择――只有发展工业,才能使新平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
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的战略,新平,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的经济发展战略中,第一次出现了“工业”的身影;建设“生态农业县、基础工业县、加工基地县”的发展目标,第一次锁定了“工业”;培育矿电、蔗糖、烤烟、畜禽、旅游五大产业,新平的支柱产业里,第一次把“工业”列在了首位。
从一个几十年的传统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型,需要勇气,新平经济短短几年的迎头赶上,关键就在于,他们敢于突破新平是“农业大县”的传统思维束缚,一个轻盈转身,牵住了“工业”这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工业撑起县域经济半壁江山
扶持鲁奎山、大红山等入驻新平大企业的发展,新平提出了工业强县要“全力协调、服务矿电产业发展”,对矿电企业的成长努力营造亲商、扶商、护商、富商的氛围,一批大企业集团在新平的投资项目精彩频现。
云铜集团易门矿务局启动新平大红山铜矿建设,两期工程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9亿元,现在已形成日采选4800吨铜矿、年产精矿含铜1.6万金属吨、年附产品位62%-63%的铁精矿40多万吨的生产规模。今年1-8月,大红山铜矿产铜矿石188万吨、铜精矿1.4万吨、铁精矿35万吨。
昆钢集团大红山铁矿,2002年12月建成50万吨/年铁矿选厂并投产。2004年昆钢集团与红塔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建设年采选400万吨铁矿选厂,工程计划总投资18.73亿元,目前工程已完成投资8.9亿元。今年1-8月,大红山铁矿产铁矿石35万吨,铁精矿18万吨。
整合矿产资源,加快矿电结合,新平水电产业开发亦快马加鞭。2002年以来,新平先后与华鸿发电有限公司、云南新景电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签订了5条流域的9个水电站开发合同,合同利用资金7.19亿元,目前已经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截至今年8月底,新平已开发2.7万千瓦,共建成电站17座,总装机39790千瓦(含火电)。今年1-8月,共发电8812万千瓦时,其中水电5721万千瓦时,建成110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9座,新平水电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
工业经济紧紧结合县域资源优势,云铜、昆钢、红塔、云电等大企业、大集团的进入,使得新平工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截至今年9月底,新平全县上1000万元投资的在建工业项目达到6项,目前已经完成投资10.74亿元。在上半年钢、铜等矿产品市场价格上扬的驱动下,矿冶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平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1-9月,新平全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0.3亿元,同比增长48.4%,实现利税总额1.72亿元,同比增长33.6%,工业经济占据了全县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力量。
开启农村城镇化之门
林立的店铺,宽敞干净的街道,小镇戛洒竟透出了一种城市的大气。
戛洒小镇的变化,皆缘于大工业的进入。
云铜、昆钢两矿的进入带来人流、物流的急剧涌入。大工业的进入带来了戛洒财政收入的激增,带来了商贸业的发展,带来了餐饮业和旅店业的繁荣,使戛洒成为了物流中心。2004年,戛洒第三产业营业收入达8831万元,如今的戛洒还在全国建设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汤锅市场,戛洒汤锅作为当地一个旅游产品已经打出了品牌。大工业的进入还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戛洒全镇2.18万人,商贸业从业人员达到了2100多人。两矿长年吸纳了5000多农民工就业。两矿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商贸业的繁荣,两三年时间里就盖起了40多家旅店,戛洒接待能力的增强又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新平县投资在戛洒江边建设了大槟榔园景区,主打“花腰傣”品牌,景区去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仅此一项就给新平带来了20万的门票收入。2003年,戛洒旅游收入达630万元。
同样享受大工业阳光的还有扬武镇。扬武镇最初的繁荣缘于紧邻213和323国道,玉元高速公路建成后,扬武的“路边优势”丧失,然而扬武的繁华却并没有因此而没落。扬武镇大开门村委会,因为仙福集团的入驻,餐馆林立,第三产业异常繁荣,其繁华甚至超过了镇里。“大开门彝族村的村民,现在每个月从仙福拿回来的工资是20多万元,老百姓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大工业的冲击,以前连汉话都说不清的村民,现在开始操着普通话做生意了。”扬武镇书记刘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