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8: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比尾巴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本次活动中,我以“让谁先吃好呢”的故事情景为切入口,推动幼儿对于排序经验的递进建构。在开始部分,让幼儿拿出动物卡片按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重到轻给五个动物排序,这是动作水平的排序;然后,通过让幼儿观察排序图,从毛毛虫的角度用语言表述出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的排序,这是表象水平的排序;最后,让幼儿找出自己能得第一的优势(这需要幼儿调动自己所有的排序经验,并在头脑中自如地进行逆向思维,才能很快找出让自己先吃到“桃子”的“长处”),此环节的设置意在发展幼儿感知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帮助幼儿逐步进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终达到摆脱具体事物、在抽象层次上学习数学的目标。
目标:
1.尝试按多种特征给动物进行正逆排序。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
准备:
课件“让谁先吃好呢”(扫文末二维码可获取),小动物卡片每人一套。
过程:
一、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引出话题。
师:看,这是一个又大又香的桃子。你们想吃吗?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也想吃。看看是哪些动物,请你们来说一说。
2.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你们看,这是长耳朵的小兔,还有什么样的小动物呢?(幼儿用“××样的××”的句式说一说小动物的特征。)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五位朋友。)
(析:教师引导幼儿完整讲述动物的最明显特征和名称,使幼儿对这五种动物的重要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按多种特征排序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动物的高矮、长短等排序。
师:五个小动物都想先吃到桃子。让谁先吃好呢?它们决定来比一比。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师:长颈鹿把脖子挺得高高的。你们猜,它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
幼:长颈鹿想比谁最高。
(析:一个“猜”字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
师:不错,长颈鹿就是要比身高。(教师点击课件:长颈鹿说:“比比谁最高,谁就先吃桃子。”)
师:你们看出来了吗?谁最高?请你们比比小动物个子的高矮,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幼儿用图片操作。)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1):你们看,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你排对了吗?是怎么排的?
(析:让幼儿在操作后说出排序的方法,能帮助幼儿内化排序知识。)
(教师点击课件:“看见了吧?看见了吧?我的个子最高,桃子就该我先吃!”长颈鹿把脖子伸得长长的,准备去咬那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一个反对的声音响了起来。是谁呢?)
(2)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教师点击课件:“这么做不行!”长耳朵兔子竖着耳朵跑过来。)
师:猜猜看,兔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比比谁的耳朵最长,谁就先吃桃子!)
师:那就比比,看看到底谁的耳朵最长吧。请你们比比小动物耳朵的长短,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幼儿用图片操作。)
(析:幼儿必须排除动物大小的干扰,才能正确地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2):你们看,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你排对了吗?
(教师点击课件:“看,还是我的耳朵最长吧,桃子就该我先吃!”小兔子说道。)
师:小兔子吃到桃子了吗?有没有其他动物反对呢?我们来看看。
(3)按尾巴的长短排序。
(教师点击课件:“这样也不对!”小猴子倒挂在树上,大喊了一声。)
师:猜猜看,猴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比比谁的尾巴最长,谁就先吃桃子!)
师:请你们比比小动物尾巴的长短,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幼儿用图片操作。)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3):你们看,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你排对了吗?
(教师点击课件:“我的尾巴最长,桃子就该我先吃!”猴子说道。)
(析:幼儿在猜想―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按动物特征排序的方法,更体验到了学习数学要有严谨的态度。)
2.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师:猴子有没有吃到桃子呢?我们来看看。
(教师点击课件:“不行!”大肚皮的犀牛使劲儿地跺着脚说。)
师:刚才,长颈鹿要求比个子的高矮,兔子和猴子分别要求比耳朵和尾巴的长短,这一次大肚皮的犀牛会要求比什么呢?它会怎么说?(比比谁最重,谁就先吃桃子!)
(幼儿操作图片,按从重到轻排序。)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4):看看,小动物是怎么排队的?你排对了吗?
(教师点击课件:“看,最重的是我吧!所以这个桃子应该我先吃。”犀牛朝着大桃子的方向哐哐哐地走了过去……)
3.按动物的高矮、大小、长短、轻重进行新一轮的排序。
(教师点击课件:“不行!”这时,一点也不起眼的毛毛虫大喊一声。)
师:毛毛虫那么小,它会想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得第一呢?
师(出示前面4张排序图):这些图中,小动物在比什么?是谁想的办法?按照什么顺序排队的?(帮助幼儿回忆4个动物排序的方法。)毛毛虫也想先吃到桃子,它会和别的动物比什么才能得第一呢?你们想想看。
(析:排序图的出现使幼儿在回忆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重到轻排序的基础上,想到了毛毛虫可以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排序,让自己得第一,从而化解了逆向排序这一难点。)
师:你们想出了不少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毛毛虫想的办法和你们一不一样。
(教师点击课件,如图5:毛毛虫说:“要比谁的个子最小,我是第一名;要比谁的耳朵最短,我也是第一名;要比谁的尾巴最短,我又是第一名;要比谁的体重最轻,第一名的还是我!我得了四个第一,所以,这个桃子就应该我先吃!”)
师:毛毛虫得了几个第一?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小动物们为了得第一想尽了办法,拿自己的长处比。聪明的毛毛虫只是改变了比较的方法,按照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的顺序比,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品尝桃子
师(点击课件):毛毛虫得了4个第一,它一边说着,一边钻进了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地品尝着,边吃边说:“朋友们,一起来吃吧,桃子真好吃呀!”5个小动物一起分享着又大又红的桃子。
师(小结):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肯动脑筋,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比较方式。不仅可以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重到轻排,还可以反过来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排,这样遇到问题时我们解决的办法就会多一些。
四、拓展活动
本单元围绕着“大自然的秘密”的主题,选编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3篇课文,1个“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1个“语文园地”和1个“快乐读书吧”。
本单元所选3篇课文都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传递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时以读为主,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童话的语言特点;借助图片、重点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通过演一演、比一比、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在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有趣的动物”,在大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话时吐字清楚,在认真听的基础上对没听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语文园地通过识字、字词句运用、写字、古诗积累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快乐读书吧”围绕“读读童话故事”推荐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小蝌蚪找妈妈
2
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一群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长成了小青蛙。
1.认识40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小蝌蚪找妈妈》,背诵《植物妈妈有办法》。
3.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4.能借助图片或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
5.能提取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再交流。
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我是什么
2
讲述了水的多种变化形态,如云、冰雹、雪等以及水的利与害。
植物妈妈有
办法
2
儿歌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告诉我们大自然很奇妙,我们要仔细观察。
口语交际
1
有趣的动物
1.交流自己喜欢的一种有趣的动物,吐字要清楚。
2.听后可以提问或补充,有不明白的地方,能有礼貌地提问。
语文园地一
2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1.归类识记8个词语,正确认读11个生字。
2.能结合生活了解“迎上去”“追上去”等三组词语中动词的意思。
3.照例子能使用“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的句式说话。
4.会写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的字,做到执笔、写字姿势正确。
5.诵读和背诵《梅花》。
6.朗读《企鹅寄冰》,讲讲这个故事,体会阅读的快乐。
快乐读书吧
1
读读童话故事
1.在课外开展阅读童话故事的活动;了解读书的一些方法和好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
2.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体会分享的快乐。
1
小蝌蚪找妈妈
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正确书写“两”等10个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3.借助课文的短语了解“披”等四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例子各说一句话。
4.借助汉语拼音,读好对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感叹号和问号。
重点
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根据语境选择读音。能正确读写“两”等10个字,注意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写字姿势。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
1.注意感叹号和问号,读好角色对话。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1.字词教学
借助插图:“塘、脑袋、宽、肚皮”等字词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将识字与认识的事物联系起来。
归类识字:可以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动作演示:“捕、迎、披、跳”这4个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达到识记的效果。
创设生活情境:语气词“哇”,应借助具体的句子认读,再在生活语境中运用识记。
书写生字:“两、皮”是独体字,“顶、跳、孩”等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在掌握基本笔画的基础上,教师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领。
2.角色朗读
这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富有趣味性,有大量的角色对话,角色语言的朗读,可以借助提示语读出角色的语气、语调。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扮演小蝌蚪,让学生辨析小蝌蚪三次对话的语气、语调,第一次是疑问,第二次是急切,第三次是惊喜,抓住问号与感叹号,指导读好语气,在情境体验中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3.积累运用
结合课后习题的要求,通过比一比、选一选、演一演的方式体会动词的妙用,并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运用动词。借助插图,用“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__”的句式复述小蝌蚪变为小青蛙的变化过程。
1.预习提纲
(1)借助拼音读课文,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
(2)初读课文,和同桌一起认读课后的词语。
(3)再读课文,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说了些什么。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随文识记“塘、脑、袋”等14个生字,在语境中读准多音字“教”。
2.借助插图,梳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变化过程。
3.抓住关键词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老师刚才在学校看见了一张寻人启事,大家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
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和自己的妈妈一起欢快地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2.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通过寻人启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读一遍课文,注意遇到不熟的生字和词语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助识字,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抽查读。
(3)识记多音字“教”。
2.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小蝌蚪长什么样子?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1)相机出示词卡: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2)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积累运用叠词。
课件出示:
红红的太阳
蓝蓝的天空
高高的树木
清清的河水
(3)指导读准轻声词:脑袋(nǎo
dɑi)
尾巴(wěi
bɑ)
(4)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你还知道哪些字也带有“月字旁”?
(5)读准后鼻音:塘。课件出示:池塘。相机用“塘”组词。
3.你们觉得小蝌蚪可爱吗?咱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快活”的语气。(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再指名读)
师:小蝌蚪这么可爱,我也想来读一读,如果我读得好,请大家给我鼓励,如果我读得不好,请大家给我指出不足。(师范读后,生再练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后,和孩子们聊一聊小蝌蚪的样子,顺势出示课件,随文识字,交流识字方法,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再读课文,梳理故事。
1.小蝌蚪是怎样慢慢长大,最后变成青蛙的呢?请读读课文,把写小蝌蚪逐渐变化的语句画下来。
提示:引导学生画出完整的句子,小蝌蚪变化的过程是: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2.引导交流小蝌蚪的变化。
课件出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3.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图片:谁能对照这些图,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课件出示:
提示:引导学生借用句式来说话:“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
4.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完成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腿,再长出两条(
)腿,后来尾巴变(
)了,最后尾巴(
)了,成了一只(
)。
设计意图:
再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梳理故事情节,读悟课文呈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分角色朗读课好铺垫。
四、图文结合,学习分角色朗读。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游了很久很久。指导朗读“游哇游”。学生跟读,再自由练读。
2.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准语气、语调。
提示:迎上去问,语调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追上去叫,读出急切的语气,语速较快;看见妈妈后游过去叫,读出惊喜的语气,语调上扬。
课件出示: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1)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①教师引读第2自然段中小蝌蚪说的话,结合图片理解“捕食”。
②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想到了什么?
③齐读小蝌蚪说的话。
(2)指导朗读第3、4自然段。
①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
②读准生字“顶”,识记“披”。
③各小组分角色练读。
设计意图:
重组教材,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认识介绍小蝌蚪,到学习文本,再采用个体朗读、同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指导朗读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问题。
五、情境表演,体悟道理。
1.谁能上台来演一演?(请四名学生分别扮演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小蝌蚪)
2.师生合作表演。
3.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多么开心呀!妈妈会怎样夸奖他们呢?
4.当妈妈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小结:小朋友们以后遇到困难要主动探索。
设计意图:
在情境中体味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激起学生喜欢读童话、演童话的兴趣,在表演中体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认读生字、新词,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理解、积累动词,并会运用“披、露、鼓、甩”等动词写句子。
3.练习复述故事。
一、图文结合,品读语句。
1.小蝌蚪长大了叫什么?它长得还和小蝌蚪一样吗?
2.找出描写青蛙外形的短语或句子。
课件出示:
四条腿
宽嘴巴
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1)谁能读一读?
(2)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青蛙长什么样子?
提示:仿照描写小蝌蚪的样子,从头到脚有序地介绍。
(3)小结:青蛙真有趣,小时候叫小蝌蚪,长大了就叫青蛙。
3.动词积累。
课件出示:
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1)像这样的短语还有哪些?
(2)看图,说句子。
课件出示:
第一幅图:老师披着衣服改作业。
第二幅图:小妹妹露出胳膊打针。
第三幅图:大灰狼吃饱了,鼓着肚子睡大觉。
4.识记“披、露、鼓”。
(1)谁来演一演这几个动作?
(2)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课文中还有很多动词,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得多、找得准。
(3)迁移说话。
①出示一个人的照片。你能照着上面的样子,说说这个人的打扮吗?
课件出示:
提示:戴着帽子、穿着大衣等。(能说短句即可。)
②教师追问,把句子说具体。
提示:戴着什么样的帽子?穿着什么颜色的大衣?引问指向不同的描述角度。
③鼓励学生连着说两三句话。
(4)小蝌蚪找到妈妈了,他们多高兴啊!他们是怎么做的?
(5)找出相应句子,体会“蹬、跳、蹦”三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①谁来读读这句话?找出描写小青蛙动作的词。
②指名读一读这三个动词。
③仔细看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蹬
跳
蹦
④引导学生归类识字。带有足字旁的字都和脚的动作有关。
⑤指导朗读句子。读出青蛙的敏捷。
⑥小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设计意图:
通过品读句子,感受课文中动词的运用,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动词,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适时融入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观察字形,写好汉字。
1.字形教学。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课件出示:
两
哪
宽
顶
眼
睛
肚
皮
孩
跳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字分类。
独体字:两、皮;左右结构:哪、顶、眼、睛、肚、孩、跳;上下结构:宽。
2.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两”“皮”。
①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②观察并说说“两”“皮”各笔画的起止位置。
③范写“两”“皮”,分别提示各笔画的起止位置。
④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再练写。
(2)出示:顶、跳、肚、孩、眼、睛、哪。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有什么共同点?(要点: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①指导书写“跳、孩、眼”。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眼”左部横画间距均匀。“跳”注意避让右边部分,使右边的撇能穿插到左边,使整个字的结构更紧凑。“孩”字中“子”的横变成提。教学时,教师可出示儿歌“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很友好”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②指导书写“肚”。
提示:“肚”字教学中,先借助块状图直观展示左窄右宽,再边讲边演示“错位”:左右两边差不多长时,左边的略下移,右边的略上挪,字更和谐、匀称。可出示儿歌“左右等长要错位,左低右高好可爱”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③指导书写“顶”。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顶”的右边首横宜短,保持“页”部瘦长,在短横中间出短撇,下部写“贝”时两竖左右对称,末笔点与竖撇收笔处对称。
(3)指导书写“宽”字。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宽”字宝盖头包住草字头,“见”的横折的横写在横中线上,撇和竖弯钩要舒展,底相平。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写,反馈纠正后改错,再练写。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归类书写生字,通过观察发现、教师范写,落实了写字的重难点,学生先自主练写,再点评,优化写字效果。
三、借助插图,复述故事。
1.同学们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解到小青蛙生长的过程,真会学习!那么,你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吗?
2.学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按照小青蛙生长过程的顺序,参照图画,用“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要求:用普通话按顺序讲;内容完整,语句通顺。
个体练习。
(2)反馈指导。按要求组织评议,重点是内容完整,语句通顺。
(3)按评议的内容,同桌互讲互评。
(4)反馈指导。
设计意图:
借助课文的插图,直观性比较强,学生可以看着图将课文内容一步一步复述清楚,复述课文的过程不仅是课文语言内化过程,还是学生的听、读
、思、记能力训练过程。
四、游戏识词,趣味延伸。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小青蛙过河。同学们扮演小青蛙,一边读词语一边学青蛙跳,准确地读完一组词语就顺利过河了。
小青蛙,双腿一蹬,向前一跳,再一蹦,再一跳。学生边读边小青蛙跳。
课件出示:
脑袋
口袋
袋子
袋鼠
欢迎
迎接
迎风
迎面
水塘
池塘
鱼塘
荷塘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主动探索,帮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小蝌蚪可开心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读课外书,就一定能了解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
游戏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小青蛙过河》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巩固课文生词的识记的效果,和前面环节浑然一体,让学生余意犹存。
《小蝌蚪找妈妈》内容生动、有趣,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同学们可开心了,因为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2.读中感悟,悟中激情。
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初读课文后,学生在读中获得整体感知,和孩子们聊一聊小蝌蚪的样子,顺势出示课件,随文识字,交流识字方法,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读的质量。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导学,要求学生用“先、再、接着、最后”说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这样以读促说,说中理解。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重点指导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3.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兴趣;运用;农村;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313-01
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从而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随着教育资金的更多投入,大多数农村学校也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十几年,现将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和见解浅谈如下。
一、应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具有形象、生动、真实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课件,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归类识字课,内容单调枯燥,普遍教师认为不好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就制作了一个“摘苹果的课件”,把生字写在鲜红诱人的苹果上,并做了动画设计,谁读对了苹果自动摘下。生动、形象、逼真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一个愉悦和谐的情境之中。根据识字教学需求还制作了“猜谜语”、“寻宝”、“奥特曼大营救”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件辅助教学,学生特别喜欢,因此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多媒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单凭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或者用投影、学具操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恰当运用多媒体,常会使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迎刃而解。
例如,五年级上册《假如没有灰尘》,提到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只会说空气新鲜了,人不会生病了等,大家只是认识到灰尘危害。而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马上明白了灰尘的重要作用,理解了事物的两面性。
多媒体教学更能激起低年级的学习兴趣,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我认为小青蛙的生长过程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于是在教学时,首先让孩子们凭借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尽情地说说青蛙的生长过程,但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很少到田野中去玩,即使去玩了,由于家庭环境、年龄特征的影响,能说清楚青蛙生长过程的也几乎没有。我就抓住这个学生想说又说不清,越说不清越想表达的时机,播放了一段优美的多媒体画面:在美丽的池塘里,一群青灰色的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慢慢地长出了两条后腿,接着长出了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最后尾巴不见了,并配上《小蝌蚪》的歌曲。绚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迷人画面,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青蛙的生长过程一目了然,伴随着多媒体课件在看看、唱唱、演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青蛙生长过程的理解和记忆。
三、钻研教材,因果取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只有在充分了解教材各项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选择较为科学合理的电教手段与方法。所以教师还要深入教材,洞悉每篇课文的课型、内容、时代背景、教学重难点、德育等。之后,要根据具体的课文,比较,选择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画及音像片段。必要时,教师还要作相应的裁剪与编辑,甚至运用微机处理,做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
如:在讲《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选择一段录音(各种鸟的鸣叫)与图片(画眉鸟等);在讲《镜泊湖奇观》时,我选择了范读录音等,让学生在愉快饱满的情感中,完成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在选择电教手段时要合理搭配,精心选择,使之能真正起到“点睛”“激发”的作用。
四、应用多媒体,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小、知识面不广,抽象思维刚刚开始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直观形象中感悟知识。
【关键词】多媒体;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所以创新意识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时代在呼唤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而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教师便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者,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新的生命,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在教学中正确引导,点拔学生,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教师怎么样才能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我们谈谈怎样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巧用多媒体,激起学生好奇心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事物的动力之一,可驱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这一系列的目的,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做到拿捏得当,如:《比尾巴》一课,我们可以把录音、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学生 在感知课文的过程中,让他们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录音使学生有置身于大自然、走进动物园的感觉。在理解课文的过程时,又可以利用动物的头和尾巴的图片课件,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动物的尾巴逐个“飞”到动物的身上,学生们会被这种新奇的场景吸引住,一个个兴致盎然,感觉就像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这样,迅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的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了基础。怎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呢?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积极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我们应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显示的动画效果,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容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知觉地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课堂的开始我们就用电脑显示一个同学们都熟悉的机器人,然后讲了制作这个机器人的故事。这样一来即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又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很自然的导入到新课中,同时配合多媒体画面中显示的机器人形状,让学生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学生从鲜明的图画中很快说出了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然后利用幻灯片从机器人身上分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由此导入新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恰当运用了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3 运用多媒体提供材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的教学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数学知识进行演示,可以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泛味,而多媒体的运用则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例如“角的认识”教学中,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先出示一个点,再引出两条射线,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比较角的大小时,先出示两个角,再利用动画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合,演示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很直观地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数学“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时,计算机上先显示一个角,动态演示两条边无限延长,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是否改变,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而又深刻的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样设计,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在课件中恰当“闪烁”,引发学生思维的“闪烁”。在制作计算机课间时,将有关的数学内容“闪烁”几下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这几下“闪烁”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是不一般的“闪烁”,他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小数乘法”教学时,因数里的小数部分的“闪烁”,积里小数点的“闪烁”以及积小数部分下划线的“闪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积得小数点位置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联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持续专心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学习,学会主动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学法,探索知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却缺乏持久的注意力。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长时间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创设不同的情境,组织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多种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我在不断探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每节课开头的导言十分重要。它可以把学生下课时那种兴奋的心情和涣散的精神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上来,而且精心而巧妙地设计导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导言设计可以有以下具体的做法:
(1)谜语导入。谜语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一种活动,因为它不仅符合儿童好奇的兴趣特点,还是一种特殊的设问导入方法,能引人入胜。如我在讲《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先让学生猜一则谜语:“四肢短短,身体扁平;墙上爬行,专吃纹蝇;尾巴易断,断了再生。”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来猜。然后我再结合课文加以引导:“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可以再长出新尾巴,但书上的小壁虎却不知道这一点,当它的尾巴断了之后,就到处去借尾巴,它都找谁借尾巴了呢?怎样借的呢?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你们就明白了。”这样,一则谜语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唤起了学生头脑中对小壁虎的表象,做到了以疑促学、以疑激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愉快学习的氛围中。
(2)从课题直接导入。文章的题目好比画龙点睛,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交流、议论。这样从课题直接导入,可以使学生一下子抓住重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激励导入。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一定的感召力,它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热爱。这种感召力运用恰当,就能激起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使他们主动学习。善于运用激励艺术,就如同列车行驶、飞机航行,只要开启其动力,点燃其发动之火,它自会飞奔快跑,势不可挡,一日千里。
实践证明,“巧设导言”这一做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师生之间建立感情的桥梁,为整堂课的讲解打下基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使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和谐自然,犹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
2.点燃情感,激发兴趣
点燃学生的情感,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可以使他们的心理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我在教学实践中曾经做过一些尝试:在讲《秋天》一课时,先让学生看了一段录制的校园秋景。虽然他们平时就生活在校园中,对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无比熟悉,但当电视屏幕上出现校园景色时,他们依然是那么兴奋。随后问学生:“你们能找到我们小学的秋天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兴致可高了。这样看着校园秋天景色的录像,让校园美景与课文美景相对应,让学生体会到书上写的秋天是实实在在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学习材料的趣味性和美学价值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以图文并茂、声像并行、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大大缩短了人的思维领域中对抽象事物理解的距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不再是空泛地讲授;使教学内容由繁变简、由抽象变直观,使学生由浅显的直观表象感悟到深刻的内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同时也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4.合作表演,激发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文化因素,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教师融会贯通,使语文教学所提供的知识“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出自爱因斯坦语)。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这种直观形象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有助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技术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作用
识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 难点,是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础。识字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的水平;识字时间的早晚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快而准确地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多媒体教学便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1、由于多媒体的运用中,采用了声音导入机制,因此可以利用计算机声音来代替老师的读音,这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地方口音浓重地区更有意义。在利用粉笔进行板书时,教师的字体端正与否,笔画笔顺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写字。所以,运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正音和指导书写,将有助于提高整个识字教学的教学质量。
2、识字教学课件可以显示字的笔顺、部首,可以拆分、组合,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加直观、形象、有效。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利用笔画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
3、借助动画形象突破字义教学中的难点。如《小壁虎借尾巴》课文中描述小鱼、黄牛、燕子这三种动物尾巴动作的词语“摇、甩、摆”,学生不易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这是词语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动画,展示出三种动作的动态画面,使抽象的文字与形象的动作结合起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向交互作用,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教师也教得轻松。
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势
实践证明,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对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充分运用多媒体,不仅使学生能看到、听到、充分感受到,而且能促使他们在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文中的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 这一段写出了西沙群岛海底各种动物的特点,但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这一切是缺乏感性认识的。此时,多媒体便能发挥出传统教学无可替代的优势。为了能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海底生物世界,教学时可以进行一下几个环节:1、观赏海底物产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海底丰富的物产。2、出示不同形状的珊瑚,让学生直观体会“绽开”一词的含义,领略其多姿多彩。3、播放海参和大龙虾活动的课件,理解“蠕动”、“威武”等词语的含义。4、展示海底鱼群图片,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不仅弄懂了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而且充分体会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多媒体技术在语文练习巩固中的效果
传统教学机械单调的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且练习缺乏深度和广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练习巩固的环节,多媒体更充分显示了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可以让学生用鼠标点击选择答案,当答案正确时,除了银屏上显示正确答案,还可以配上掌声或者表扬声;当答案错误时,配上鼓励的声音,提醒学生重新寻找答案。也可以选用不同的答题方式。用这种方法做练习,学生兴趣十足,学习效果极佳。
在课堂联系环节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练习题以图画的形式出现,客服文字练习题的枯燥乏味,这样做让学生练得轻松,习得有趣。这种形式尤其适合低年级学生。如教学《小山羊》一课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它们喜欢吃什么?让学生为小鸡、小狗、小猫、小牛和小山羊选择各自喜欢的食物。题中出现的小动物和各种食物都以图画的方式出现。直观形象的图片练习题,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印象,巩固了联系效果。
另外,多媒体手段支持下的语文练习课,比传统教学的练习环节能节省更多的时间。
四、多媒体教学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盲目使用多媒体,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但它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可有的老师误认为它是一种“全能媒体”,备课时没有进行周密的设计,只是片面、盲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从而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整堂课不管是课题、例题,还是课文中的字、词、句等等,一切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上下来,学生不用翻一下书,不用读一次课文,黑板上也不留一点痕迹。多媒体简单地转变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
2、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而且容量过大。有的教师在一个课件设计中,竟然使用了二、三十张幻灯片,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电影播放,教师只是机械地操作着电脑,解说着多媒体课件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变成了观众,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
3、忽视了板书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师,减少了教师用粉笔书写的时间和次数。但是,有些教师认为课堂已经可以不用粉笔了,一切均由电脑代劳,课件代替了板书。虽然多媒体课件也能呈现板书,但是由于屏幕的局限,原本可以在黑板上整体展现的板书,别切割成几个部分呈现,这样就影响了板书的整体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仍不可忽视传统教学上的板书的功能。
五、正确进行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上好每一堂课,不仅需要具有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将相应的技术转化成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手段。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拓展,能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比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分工,根据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一些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图片、文字资料,为上课前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向全体学生展示后,学生对毁灭前的圆明园便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深刻的含义了。课后的选做题“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作为课后拓展,既积累了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之,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等得到强化和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多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便会南辕北辙、弄巧成拙。所以,课堂教学切不可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失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只有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葆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及构建策略》
1 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不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留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和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他们乐中学学中玩。于是根据孩子天真活泼、好动、合群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把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小朋友”、“小客人”等词语形容它们,让孩子们有一种亲切感。因此,他们在识字过程中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孩子们的留意力,学习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2 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引导探究识字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让他们灵活掌握。在学习了汉字的基本字、基本笔画、笔顺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后,每课前先解决了生字的读音,接着问:“今天我们学习这课生字,看谁最聪明能想出最佳的记忆方法,请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学生兴趣盎然,马上在大脑中寻找方法、答案,人人各路神通,在探究中记忆识字。
2.1 加一加 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我让一组同学扮演偏旁,另一组同学扮演另一半子,其他的同学都拍手大唱“找朋友、找朋友、我要找个好朋友。”然后指名学生认字,接着让小朋友继续再去找还可跟谁组成好朋友。如、学习"园”时,在“元”字的外面加上围墙“口”就是园,从而明白了校园、公园是有围墙的,以区别"元”和也“园”的用法。又如学习“很”、“狠”时学生把它们与“跟”、“根”对比联系偏旁来记忆。
2.2 减一减 就是把以前学过的生字去掉某一部分变成新的生字,例如学习了“百”去掉一横就是“白”了;“多”去掉一半就是夕阳的“夕”了;又如学习“直”时学生马上说出了学习方法,“真”字去两点。
2.3 猜一猜 即把字变成一个字谜让学生来猜,如:三人同日去看花――春,一口咬断牛尾巴――告。又如在学习明天的“明”时,可以出一个谜语:一边阴一边阳,一边热一半凉。学习“活”时,舌头舔水。通过这样的猜字谜游戏,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认识的效果大大提高。有时根据字形的特点用谜语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学习“飘”时我用边说儿歌边写字的丰方法出示生字“西二小、真轻巧、风一吹、它就飘起来。”孩子们哈哈大笑,很快记住了“飘。”在小学习“坐”时又问:“两个人坐在土堆上,”这又是什么字?学生摇头,我再问你们现在是站着还是怎么着?学生齐声回答:“坐着”,我说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坐”字。
3 用顺口溜的语言帮助学生识字
用顺口溜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青、清、请、情、晴、睛”这组字时,我编了一句顺口溜:草青青,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太阳升,是晴天,看东西用眼睛。”学生读来顺口,又从字义和字形上了这组字,这种识字方法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单纯的读写抄字的效果好得多。
4 利用游戏识字更有趣
将游戏引入课堂能让孩子们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识字。例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文中,让孩子们分角色扮演“北风、小鱼”结合指导,经过分组表演练习,孩子们在游戏中比较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了几个生字和词语,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既能在玩中学,又能在玩中思考,更能在玩中创新。
5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识字
我们都知道,汉字最本质的特点是表意性。虽然历代的简化,汉字的象形意义大大减弱,但仍然保留着象形的痕迹,所以教学中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追本溯源,在自主识字中渗透“字理”,提高识字效率。如在教学“燕子”的“燕”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现一只可爱的小燕子,使学生感知“燕”的外形,如头部、身体、翅膀、尾巴,让学生从感观上理解“燕”字上部分就是燕子的头部,中间部分的“口”是燕子的身体,被分开的两边的“北”就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燕子的尾巴。通过这样的理解记忆,既能让学生将字形、字义联系起来记,又提高自主识字的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给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下面根据笔者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
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如果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教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完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效果好的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学习九年级几何“点的轨迹”一节后,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对“轨迹”是毫无想像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教师的“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关键词:英语教学;高效
现如今,初中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在不断的升高,尤其是英语学科,一直成为困扰他们的“麻烦学科”。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初中生在学习的时间中,有接近一半的时间都用在英语的学习中。在重大的升学重压下,英语成绩还是成为众多学生进入高中或者重点高中的制约,这不得不引起众多英语教师们的思考。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该如何让学生实现轻松学习英语?不过这两点的关键都在与实现高效的课堂学习,尽量减少学生在课下埋头学习英语的低效率。文章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分析。
1.指导好预习
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接受的程度,但是预习这一环节常常会被学生和教师忽略。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预习一定要做好,并且教师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有指导、有目的性的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9How was your weekend?课时,学生是首次接触到过去进行时态,如果没有进行相应的预习,可能在上课时学生很难接受到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课堂效率不会很高。在进行这类单元的课程教授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浏览,并且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来对需要掌握的语言项目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指导、补充,再就是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对单元内容进一步掌握,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于新的内容的接受能力更强。
2.课堂氛围
学生的课堂时间实际上是很有限的,如何实现高效的课堂45分?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单方面的教学模式,要创造高效的课堂,需要将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内容上需要做到“精讲多练”。举个例子,在教授七年级下册Unit5I am watching TV SecA时,教师应该应该对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引导,并模拟相应的场景进行交谈和操练,之后才讲现在进行时态的相关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让学生知道这节课所讨论的主题,之后在展开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相关内容的强化训练,掌握熟悉所要掌握的语言项目。最后,引导学生在口语操练的基础上总结课堂的重点语法和内容,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题目测试和巩固。按照这样的类似的教学,使得原来难熬的45分钟变得轻松。同时,学生在交流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英语的快乐的同时,也收获到学习英语的满足感。学生能够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之内,较为轻松的掌握运用英语的技巧,这也是学习一门语言的最中目的。将课堂的主动权交予学生,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比传统的课堂,学生学习的效率不是更高了。
3.课件的简介重点
现在所用的教材,内容较广。在有限的课时中直接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教学的话,会浪费很多时间,严重影响着教学进程和效果。解决这样的事情,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实现。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一个单元制成一个课件,在教授新课时节省时间,这样可以利用多出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使得课堂时间利用更加充分高效,短短的45分钟之内,学生能够进行掌握、运用以及巩固重点。
4.课堂内容当堂消化
在英语教学中,每一堂课当有着它的认为,必须保证学生能够对知识“堂堂清”,这样才不至于出现疑点的累积。学生留尾巴本身就不是一个好习惯,把希望寄托于课余时间来消化,显得更加难。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少教师喜欢利用课堂时间对语法和习题进行讲解,还花费不少时间,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入睡”,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效率可言的,这样会极大的降低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甚至是讨厌。在进行教学时,笔者一般会在讲到需要进行记忆的知识点时,通常是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快速记忆,并且适当的进行相关联系进行运用和巩固,不会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机械式记忆。这样做所带来的效果还是很好的,让学生既享受了快速记忆的成就感,有掌握了新的知识,实现了高效率教学。
5.总结
总之,“高效、快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做“高效”的课堂,教“高效”的学生就成为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一、“做中学、学中导”模式的构建:四步骤、七阶段
“做中学、学中导”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对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学习教学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课堂引导,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的知识连贯起来,解决学生并未懂得的问题,其操作步骤主要分为四步:准备做中学学中导展评。
1.准备
准备环节并不是简单地备一个教案,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总体规划和详细计划,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1)总体规划:教研组和各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市、区教研员的具体要求对本学科进行总体规划。
2)创设环境:通过Moodle平台整合现有网络多媒体电脑教室、互联网络资源和教学活动,我们构筑了“Moodle平台+多媒体电脑教室+互联网络”三维立体化的、有助于师生及生生间交流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使完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可调、可控,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这三个软硬件平台各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我们要把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一个平台的优势,为教师教学服务。
2.做中学
“做中学”环节是整个导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此环节重点在于启发学生“做”,进行实践探索,“做”中有所悟,发现问题。它包含两个阶段,即实践探索阶段和发现问题阶段。
1)实践探索
虽然我们主张让学生自主实践探索,但学生对新知识是生疏的,如果盲目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他们往往是无从下手、摸不着头绪。此时,我们会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操作任务,善用导学秘诀资源。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Moodle学习平台,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和所需的导学资源。例如,“自选图形的应用”一课,教师可以在Moodle学习平台里设计好学习目标和导学秘诀资源,在学生动手期间,进行适时的引导,不断地巡回查看,以“小狗的成长故事”为任务情境,适时地作出以下引导,如耳朵、尾巴和前脚没了,怎么办?这时可以插入、绘制自选图形;当小狗渐渐长大,体型会如何变化?这时就要改变自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小狗渐渐长大,越来越贪玩,玩了一天的狗狗太脏,我们需要给它美容,这时会选择“设置自选图形的颜色”;当给小狗命名时,会选择“添加文本”。通过以上引导,学生会很快地完成“小狗的成长故事”的创作设计任务,在创作设计过程中学会自选图形的应用知识,完成学习目标。
2)发现问题
通过课堂实践,我们会发现光有教师的引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会在导学秘诀中找答案,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例如,有的学生在进行小狗的耳朵、尾巴和前脚绘制时,会发现尾巴长在前面,怎么办?在移动图形时,有的学生会发现很难选定所有图形对象,怎么办?这时,他们可以发挥组内相互帮助的作用,既减轻教师的压力,又能锻炼小助手的能力,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在全班进行操作演示,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3.学中导
“学中导”和“做中学”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虽然通过导学秘诀资源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还有一些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就此打住的话,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会是一盘散沙,不够系统,不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概括疏导、巩固运用就显得很有必要,是“做中学”的补充、概括和升华。
1)概括疏导
当学生基本完成实践操作后,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汇报,激发思维碰撞,排解、疏导疑惑,突破重点、难点,引导概括总结。当学生基本完成“小狗的成长故事”的创作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组间汇报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教师机上集中展示本组探索出的操作技巧,就会发现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些想法甚至教师都没有想到。例如,狗狗长大后,体型会发生变化,如何改变自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的学生会通过编辑自选图形的顶点来实现,有的学生会通过更改形状来实现,有的学生会通过自由曲线工具绘图来实现,还有的学生会通过任意多边形绘制后再修改顶点来实现等。在汇报交流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知识系统,这样就会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即自选图形的选择、修改和组合以及任意多边形的绘制。Moodle可以及时地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反馈。
2)巩固运用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基本上会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但由于所有的情境和任务都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而设定,学生缺少真正的实战锻炼,没有机会展示个人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所学的知识及技能缺少系统的巩固和应用。为此,教师要在交流汇报、引导概括总结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让每个小组充分利用Moodle里的“团队作业”平台进行作业的汇总与交流,来一次“狗狗大聚会”,看哪一组设计得好、汇聚得快。
通过以上的引导与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团队凝聚力得到很好的体现,会创作出很多优秀的集体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反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化,从而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
4.展评
评价的重心要放在相对应的“做”与“学”的联系结合点上,分析所有项目任务达标状况、问题解析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这一阶段贯穿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促进“做”与“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针对学生的每个学习行为进行评价与反馈,促进他们学习与分享。通过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要让他们懂得:漫长的学习经历有失败、有挫折、有经验、有教训、有成功,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人生历程中的宝贵财富,意义重大。
二、“做中学、学中导”实施策略
“做中学、学中导”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实施。通过2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为“做中学、学中导”模式的成功实施提供保障。
1.把好开放学习环境的可调控关,为“做中学”提供保障
学生学习环境越来越开放,学生变得越来越难控制。如果我们对开放性学习环境不加以调控的话,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做中学”,因此把好开放学习环境的可调控关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构筑的“Moodle平台+多媒体电脑教室+互联网络”三维立体化的、有助于师生及生生交流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能使完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可调、可控,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我们会通过网络行为管理,减少外界的干扰,杜绝诱惑。此外,我们会注重规范细节,正确引导课堂行为。在每堂课上,我们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登记,学生也能随时随地地看到自己的行为表现。我们利用学生的课堂行为考勤,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为“做中学”提供保障。
2.把好互动导学秘诀资源制作关,为“学中导”提供学法
浙江省现行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高度浓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让学生在看书中实现“做中学”,难度会很大,甚至无法进行。因此,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制作互动导学秘诀课件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课前充分收集、创新要让学生“做”的资料,制作学习活动任务,同时,在课中,教师也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气氛。
第二,教师要利用Storyline把书中介绍性的知识内容制作成互动导学课件,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完成在线测试内容,通过互动导学,使学生清楚书中所讲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
第三,对软件操作性的学习内容,我们会用Storyline录制屏幕,把操作过程制作成视频演示课件和软件模拟操作课件,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学习,直到学会为止。虽然课堂上只有一位教师在教,但对学生而言是一对一的指导学习,他们学习的有效性和效率会大大提高。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操作,确实可以促进学生“做”与“学”的效率,也会提升教师“导”的效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方法的运用比以往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把好互动导学秘诀资源制作关,是为“学中导”提供学法的保障。
3.把好学习过程调控评价展示关,为“学中导”提供方向
新课程改革理念比较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三维立体开放环境下的“先学后教”除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外,更注重教师的引导、调控与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与评价,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和展示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Moodle平台设计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记录学生的每一步学习过程,可以随时了解每位学生、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他们学习的进度和方向。
三、实践成效
1.学生养成高效自主的学习习惯
几年来,学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出现明显的变化:学生在走进机房开机的同时,就会打开课本看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2~3分钟后会登录到Moodle学习平台了解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开始“做中学”,无须等待教师特意布置任务,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养成高效自主的学习习惯。
2.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做中学、学中导”教学,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整体把握规划及合作等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设计创作电脑作品。此外,我们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届电脑制作活动,在整个区里的获奖比例也很大。两年来,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中全方位解放学生的学习压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设计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他们的设计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3.构建互动导学体系
我们结合导学思想,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制作互动导学课件资源,把需要演示操作的内容制作成演示视频和操作模拟,做到“演导”结合。学生在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互动多媒体导学课件内容,不必教师在课堂上多次广播演示。基于Moodle平台,我们构建了互动导学体系,含有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导学秘诀(资源)、学习活动、评价反馈等环节。事实证明,设计导学资源、构建互动导学体系很有必要,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问题和展望
1.创设情境,激发儿歌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文大多以儿歌的形式出现,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描摹、叙述营造优美的意境或传达普通的事理。教师可以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结合课本上的图画,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直观形象、充满童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乐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图画、表演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儿歌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看课本插图中茂盛的树林、碧绿的田野、飞翔的燕子、畅游的鱼儿和顺江流而下的竹排,在画面营造的优美意境中诵读儿歌,感受江南鱼米之乡的自然美。
2.吟诵朗读,感受儿歌音韵之美
在儿歌中,诗句的长短和语言的强弱、轻重有规律地交替变化,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叠韵、反复、拟声等手法,使儿歌读起来流畅顺口,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吟诵朗读,让学生感受儿歌的音韵之美,体验阅读的乐趣。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中,诗句用到了儿化音词“月儿”“船儿”,叠词“弯弯”“小小”“闪闪”“蓝蓝”,句式长短不一,同时押“an”韵,教师教学的时候不需要过多讲解,只要引导学生在吟诵中感受儿歌的意境和音韵之美。
教师在进行儿歌教学的时候也不能将诵读的方法简单重复,而应确定教学目标,恰当选择诵读形式,才能避免机械重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儿歌教学生新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儿歌内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规范儿童行为习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在朗读的形式上也可以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默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诵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诵读中取得不同的收获。
3.深入品味,体会儿歌内在意蕴
儿歌教学应根据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
(1) 通过表演直观再现儿歌的内容。儿歌的内容大多形象具体,描摹一定的场景或叙述一定的情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声音、动作、表情和神态来再现儿歌的内容。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柳树醒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扮演柳树、春雷、春雨、春风、春燕和孩子们,通过表演来体会和感悟他们在春天里的表现,既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在艺术再创造中更深入地理解儿歌的表现内容。
(2)通过问答深入领会儿歌的语言。儿歌的语言简练精美,教师可以通过问答的交互式教学形式,让学生体会儿歌的语言美感,积累语言文字素养。如在一年级《哪座房子最漂亮》中,可以让学生回答“瓦”“墙”“门”“窗”的特点学习相关词语。在一年级《比尾巴》中,儿歌本身就是以问答的形式创作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看插图,比较动物尾巴的不同,采用问答的形式深入学习儿歌。
(3)通过讨论理解感悟儿歌的感情。小学语文教学除了承担着培养学习能力,提升语言文字修养的任务之外,还承担着德育和美育的功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儿歌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从而深入学习儿歌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例如,在《看电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爸爸为什么要把电视节目由喜欢的球赛换成京剧?奶奶又为什么要换回来?最后为什么又变成了音乐节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讨论交流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
4.自主创编儿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一、运用各种教具,激发学习欲望
演示生动、形象的图片或实物,能缩短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如教学Who’s he/she?时出示彩色照片,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是谁,然后按性别将图片分成两类,再让学生感知两个问句的不同用法,同时学会回答。再如,教学What is it?时,提前让学生把自家的交通类小玩具带进课堂,如自行车、公共汽车、小飞机等,举行一个小型展览会,由学生既当参观者,又当讲解员。
二、运用简笔画,激起学习兴趣
简笔画的特点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能够把机械乏味的练习变成有实在意义的训练,同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中有一句俗语: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简笔画的运用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方式:①师画生说或师说生画;②生画生说或生说生画。后者更值得大力提倡,因为它非常有益于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运用多媒体,激活学生思维
(1)利用录音机的录音、放音功能,用声音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学习动物名称时,可以把各种动物的声音录下来,在上课时放给学生听,并让他们猜一猜:这是哪一种动物的声音?你知道这种动物用英语怎么说吗?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自然愿意学,喜欢学。另外,在课前或课间还可以利用录音机播放一些英语歌曲来营造学习气氛。
(2)利用录像机,用声音和动画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除了在课堂上播放所学课本的有关内容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播放一些课外的英语动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3)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全方位最佳情境,达到音像、动静结合的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PEP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D”和“E”两个字母时,可以在课件上设计一只可爱的小狗从屏幕外爬进来,然后突然坐下来,把尾巴一翘,正好形成一个“D”的形状,同时发出“D”的读音;接着,一只小象从另一侧大摇大摆地走入,突然脚底一滑,翻了一个跟斗刚巧变成了一个可爱的“E”,并发出“E”的读音。这样,学生对“D”和“E”的音形认识就极为深刻,记得更牢了。
四、注重口语教学,培养交际能力
⒈运用身体语言,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1)教师运用体态语言(手势、动作、表情)营造轻松、充满洋味儿的课堂氛围。例如:对初学者下指令时,可用手势比划,帮助学生理解,轻松接受英语课堂用语。如:Listen to me carefully!可先指指耳朵,指指自己,再指指心,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你的意思。
(2)运用TPR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刺激学生学习热情。如在学习借物用语时,可让两个学生表演哑剧,其他学生猜测其内容,给他们配音。再如,课前课中运用“Doit”,如:jump,run,…来活跃课堂气氛,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⒉充分运用英语名、英文歌等,给予小学生语言感染机会
(1)给每个学生起个英语名,不仅会给他们带来无限乐趣,而且便于渲染学习氛围。教师最好自己也有个英文名字,要求学生直呼其名,充分体现西方国家的文化习惯,且融洽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2)利用英文歌曲,歌曲最能打动学生心弦。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英语课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以歌声拉开序幕,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其次用歌声穿插于学习中,利用它调节情趣,集中注意力;最后在歌声中宣布下课,使学生放松心情,消除疲劳。另外,有些歌曲如ABC song,The family song等,与学生所学知识密切相关,学起来既能活跃气氛,又能巩固知识。
(3)英语顺口溜、儿歌、绕口令等。这些形式的运用能使学生在兴趣引导下,加强无意记忆,提高记忆效果。如在教学职业名称时,可自编以下儿歌:worker worker是工人,worker上班在工厂;teacher teacher是教师,teacher帮我们学知识……
⒊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交际
(1)游戏教学:字母游戏包括默写字母接力赛,猜字母头饰找朋友、找邻居等;数字游戏包括快速口算抢答、玩扑克、打电话等;还有各种猜人、猜物、猜颜色等游戏。总之,把游戏融入课堂,对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食物名称时,可以把各种食物放入一个布袋内,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
(2)比赛教学。竞赛能激起学生的进取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大都不甘落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好胜心理,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如:英文歌曲比赛、小组开火车比赛、角色朗读比赛、表演比赛、英语书法比赛等。通过人人赛记忆,个个比能力,组组赛互动,小组、个人活动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