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四大名著

网络四大名著

时间:2023-05-29 18:1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四大名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四大名著

第1篇

策略之一:拓宽融资渠道

与一些小成本影视剧相比,四大名著重拍的资金预算就令人刮目相看。《红楼梦》开机时总投资5000万元,据导演李少红称理想投资应该在1亿元以上。对于四大名著而言,要进行广告植入存在较大难度,但是,其他融资渠道还是值得探究的。例如,海外版权、VCD、网络、歌曲CD等等,都是值得开发的盈利增长点。实质上,多样化的发行渠道是电视剧融资的潜在来源。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拓展多种融资渠道,也是分散风险的重要保证。如果能够在电视剧开拍之前就与这些渠道进行密切的合作,先行进行相关版权的销售,就可以成为电视剧新的融资渠道。

策略之二:加强资源整合

重拍剧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学资源和文化内涵,这是其他电视剧无法比拟的,这也构成了重拍剧珍贵的品牌资源。因此,重拍剧尤其需要加强各种资源的战略整合。首先,必须对于原作中的文化资源和故事资源进行整合,重新梳理作品的精神和思想主题,面面俱到和依葫芦画瓢既不现实,也有悖于艺术创作的目标。再者,通过人、财、物的有效整合,建立项目团队的合作精神,并与其他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规避资源分散带来的经营风险,树立重拍剧的品牌价值,也才能形成重拍剧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策略之三:确保创新有度

名著重拍的大忌就是盲目创新,当然,追求创新无可厚非,但重拍剧的创新一定要谨慎,需要确保在“去其糟粕,留住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有度的创新。《三国演义》中的战略计谋与家国伦理、《红楼梦》中的人生百态与饮食文化、《水浒》中的伦理道德和兄弟情谊、《西游记》中的师徒情谊与仙境造化等等,在当下都是吸引世界各国观众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四大名著在东南亚甚至国外都有不少忠实的读者,如果违背原著思想,那么无疑是对文化资源以及市场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能够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四大名著的积极、向善、励志和进步的精神主题,在对人类普世价值观的探寻基础上进行创新,电视剧的成功就有了保证。

策略之四:加强成本控制

面对金融危机,加强成本控制必将成为众多电视剧度过难关的无奈选择。但是,由于控制成本可能会带来降低作品质量的风险,尤其是对于经典的重拍问题,能否处理好二者的矛盾,是关系重拍剧成败的大事。在成本管理中,必须树立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不是依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去小打小闹式地节约成本,而是要理顺各种成本之间的关系,分清哪些成本是不能降低的,哪些有降低的空间,更要拓宽思路,分清哪些地方成本的提高,反而会带来其他成本的下降,甚至能够提高电视剧的最终质量,这样既能从整体上降低成本,又不会对电视剧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策略之五:延伸销售渠道

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以弥补前期投资以及获得利润,重拍剧必须积极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为了拓展电视台,就必须最大程度地抓住家庭观众的观看需求,例如可以对剧中的家庭伦理和人生感悟进行深度发掘,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为了拓展音像产品、网络或手机等新兴渠道的观众,重拍剧还要对这部分观众的消费需求进行调研,例如,精心打造一些精彩的赛诗或者对歌场景,无疑能够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尚魅力,不仅适合新媒体传播平台,而且能够满足这部分观众的审美需求。最后,海外渠道的拓展也不容忽视。

策略之六:培养品牌价值

老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不仅成为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作品,而且造就了众多的明星,从邓婕扮演的王熙凤、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到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以及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个个都为观众所喜爱。众所周知,明星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通过重拍剧,能够重新为中国影视产业培养出更多的明星,这也不失为一种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老版电视剧培养出来的明星,由于当时影视剧市场缺乏明星机制,因而不少明星资源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发挥,因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明星的培养更难,但一旦成为明星,就会拥有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实质上一部影视剧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靠明星的力量,同时,成功的影视剧往往也会成为明星培养的最佳场所。当然,在重拍剧开拍之前、制作以及营销、发行和上映的整个过程中,剧和明星品牌价值也是逐渐培养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2篇

关键词:阅读;名著;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当前,传媒发展日新月异,家长与学生的联系日益快捷和密切,校讯通不应仅仅成为布置作业,还是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的唯一平台,还应创造性地高效利用,这就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了必要的条件。同时,《标准》中明确要求7~9年级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在实践中,初中学生的课程科目多,作业量相对较大,对如何有效地完成260万字的阅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关键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督促,这就为中学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课题和难题。笔者自学校开通校讯通这个平台以来,利用校讯通组织学生先后阅读了《朝花夕拾》《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名人传》《童年》等文学名著,收到了一定效果。现将有关做法总结如下:

一、利用校讯通阅读名著的可实现性

1.移动公司在城市的主要学校都建立了校讯通这个家校联系的平台,绝大多数学生家庭都实现了校讯通,这就为名著的阅读架设了一个桥梁;为名著阅读提供了一个阅读平台。

2.据网络统计: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喜欢的阅读方式就是和家长一块阅读。而进入中学的学生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和家长有一个疏远和逆反阶段,名著的课外阅读既不能得到家长的帮助,又不能受制于老师的监督,这实际上对于处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名著阅读来说是一个断层。有效地利用校讯通阅读,既能让家长了解到学生的阅读情况,还有利于督促自主和自学学生阅读名著,远离有些不良网络作品、魔幻作品的消极影响。

3.通过校讯通这个平台,有助于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关阅读内容和阅读总量的要求,将语文教师的指导任务和学生的阅读任务化整为零,便于逐个落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校讯通阅读名著的方法

1.校讯通阅读,语文教师要做好计划。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整个初中阶段的名著阅读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各年级阅读作品要进行合理安排。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这样就可增加阅读的同步性、时效性和计划性。

2.校讯通指导阅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阅读中要为学生指出必须阅读的经典章节、典型人物、主要事件等。如,在《三国演义》中有关关羽这个典型人物的阅读,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哪些事件发生在关羽身上,事件的先后顺序、关羽的品质表现在什么地方,民间为什么修关帝庙等。

3.校讯通阅读要有趣味。利用校讯通就是要解决学生不读或不会读的问题。教师要将名著中的经典故事、人物等化为一个个有趣的题目,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有的放矢深入思考。如,在阅读四大名著中,就可引用说过的话:“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给予阅读指导,让学生明白: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

4.校讯通阅读要提倡合作、交流。大部分经典名著都与今天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如何有效地通过阅读名著汲取人类知识的精华,真正做到与大师携手同游,增长见识,了解生活,提高自己的知识品位,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家长的作用不可或缺。今天的大部分家长,都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和家长一起阅读、共同探讨、共同分享,不仅可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入了解,还可加强亲子关系,减轻或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5.校讯通阅读要持之以恒,合理分配阅读时间。在阅读中,切忌一劳永逸,一曝十寒。要发扬的游击战术,平时学生各科作业多时,就少布置一点阅读内容,双休日和假期可以适当多布置一点。关键是贵在坚持。教师要有自我牺牲精神,适当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如此坚持下来,必有成效。

6.校讯通阅读要加强监督检查。任何事只布置不检查就会流于形式。通过校讯通阅读名著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检查督促。当前,江苏电视台的“一站到底”栏目大受欢迎,寓知识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受到全国许多观众的好评,通过校讯通这个阅读平台,我们也可以开展以名著知识为主的各类活动,我们在阅读检查督促中,主要运用了试卷和名著知识竞赛等形式,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当属知识竞赛和读书报告会。

第3篇

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由传统的文字时代向数字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和E时代过渡,在此过程中,新媒介的图像化、迅捷化、市场化让人们了解了更多不同方面的知识和资讯,形成了现今社会获得信息不可缺少的传播途径,文学也在新媒介的影响下由传统文学向新媒介文学迈进,如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于是新媒介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补充、置换甚至颠覆了传统文学。

1.新媒介的视觉冲击消解了传统文学。视觉文化是看的文化,它追求的是视觉的冲击,而不是隐含意义的解读。人们在看小说、漫画的时候,文字过于呆板,阻碍了人们想象力和文字语言的创造,而现在电视、电影呈现出来的动画和改编小说后的流动视觉效应,使传统文字更显得呆板化、局限化,两者相比其最终结果就是文学生产了萎缩。以电视为例,观众特别是普通的观众更愿意看四大名著的电视剧版本,因为画面的冲击消解了观众群体的思考,补白了观众的想象空间,而且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快餐式获取知识的方式缓解了人的心理压力,把影视对经典的思考强植于思想深处,让受众群体坐享其成,成为了解经典、解读经典的最有效方式,而文本类的四大名著大都束之高阁,成为个人学识和涵养炫耀的现象性资本。

2.新媒介的传播速度消解了传统文学。传统文学传播从创作到作品付梓,中间要经过艰辛的创作历程,以《红楼梦》为例,即使创作完成,曹雪芹于悼红轩中仍“披阅十载,增删十次”,而且从排版印刷到与读者见面,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新媒介的传播速度相对要迅捷方便得多,因为发表的门槛降低,每个都可以成为创作者,从终端文字创作到另一个终端网民阅读,前后不到一分钟,只要创作者和消费者同时在线,几乎创作者的创作与阅读者的阅读具有同步性,而且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时间安排、创作能力等随时进行网上更新,比如网络文学《鬼吹灯》,从文字量来看相当于《红楼梦》的三倍到四倍,创作到完成仅两年多时间就推呈给了读者,当然其含金量另说。

3.新媒介的信息容量消解了传统文学。如果形象地去形容,把中国所有古典文学的文本装裱成精装书籍,这些书籍堆成的体积不是一两牛车就能运载的,可谓汗牛充栋,但把所有的信息都复录到现代媒介之后,也许仅指甲大的一块芯片。再如,一座丰富的图书馆,包罗万象,图书应有尽有,但是将所有的知识都录成电子类的讯信,其实可能就是一台容量不太大的计算机。

4.新媒介的任意复制消解了传统文学。大众传媒为大众文化的广泛快速传播提供了极为快捷的工具和载体,与此同时也使大众文化产品大批量、产业化、规模化的复制、拷贝与流通成为可能。我们知道,经典文学之所以具有经典性就在于其很强的个性和先锋风格,在于其创作过程和结果,但是电子媒介可任意复制这一特性使其土崩瓦解。

5.新媒介的开放特征消解了传统文学。网络媒体的普及运用引起世界传播方式的革命,它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以光电的速度、海的储量,将文本、数码图像与视频结合在一起,以其直接性、平等性、开放性、及时性为各民族作家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对话提供了现代化的平台,网络技术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文学传播在台前幕后的绝对权威,使文学传播成了一种物质层面上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渠道,传播者很难因为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而对文学活动进行过滤,文学活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此时作家与读者互为主体成为现实。网络小说与手机短信书写的便利性与无限制性使得文学日益大众化,并且相当一部分这样的作品还得以出版、发行、流通,文坛不再是精英论坛,它恍然变成了向任何普通写家都可以开放的休闲空间,文学已经从精英写作变为大众写作。综上所述,新媒介文学以更大的优势越来越多地主宰着消息传递方式和传播速度,文字在创作、编辑、阅读、转载的过程中越来越让位于新媒介,这是否意味着文字传播下的传统文学将要退去传媒的舞台?对此,米勒等提出了“文学终结论”。

数字化生存与大众传媒时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新媒介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略的负效应,它挤占了文学的生存空间,文学的超功利性被纯粹的功利性所代替、提升精神品位被迎合受众所取代、追求审美愉悦被追求物质利益所置换,当新媒介劣根性逐渐凸显出来的时候,新媒介给文字带来冲击的过程中又不得不依赖于文字,回归文本文学的本位是必然的趋势,就此而言,新媒介是形式,文字是新媒介的实质,换言之,是文字对新媒介有重要的牵制作用。

第4篇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名著阅读教学四大名著研读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阅读,然而对于目前的中学生阅读现状,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学生不热爱阅读;学生不热爱经典阅读;学生特别不热爱主要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传统经典阅读。这样的阅读状况,可能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的语言文化素养;从长远看可能将会影响到一代人的价值观、生活趣味、文化趣味和审美趣味。文学与生活是同构的,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一个人更好地理解生活与人生;也可以更好地整合其它的各种知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特别是古典名著阅读,如何把名著教学落到实处,却成了当今语文课堂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基于以上背景,同时结合我所在外语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语文组开展了贯穿七年中学学习的“四大名著研读”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保留成为我校的传统项目。今天我想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语文名著教学和语文高效课堂,以高中《三国演义》、《红楼梦》研读为例,剖析原因,进行教学探讨。

一、走进“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效”字是关键。这个“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发生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高效率的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具有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了才能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指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让思想冲撞,让方法启迪。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

高效课堂有三大系统。首先是文化系统、其次是评价系统、然后才是课堂教学系统。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而课堂的深处是文化。传统课堂背后也有文化作支撑,但是两者文化的形态和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堂中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学生就像孙悟空一样再怎么灵活也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而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将传统教学关系中的“惟教”变为“惟学”,打造一个“阳光、开放、向上”的课堂文化。高效课堂的评价系统称之为“以学评教”系统。如果高效课堂是“汽车”,那么以学评教系统就相当于“高速公路”。没有高速公路,仍然显现不出“汽车”较之传统课堂那架“旧马车”的优势。它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情感、课堂幸福指数、学习收获等作为判断课堂价值的依据。从“高效课堂”角度评价一堂好课要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果、探究深度”。

曾经,“高校课堂”在教育这个海洋里掀起了一股热浪,涉及了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总而言之,高效率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

二、文学名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现状

古典文学名著无疑是我国艺术殿堂中的瑰宝,它们可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因此,名著教学应该成为整个中学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文学名著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是教育发展的趋势。阅读文学名著能丰富高中学生的情感,能使他们感受独特的思想魅力,能使他们形成批判性思考。美国学者莫蒂默?阿德勒博士说:“一个成熟的人,他的心灵已因历尽沧桑而变得深刻与广博,显然比羽毛未丰的儿童更能了解伟大书籍。但在少年时期,在心智、习惯尚未僵化,尚未习惯于接受真文学与真思想之前,让他们在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一些伟大书籍中的优秀片段,将会产生很多益处。”通过把古典文学名著引进教学,能够展现前人留下的人文思想,弘扬传统文化,促使他们思考尊严、使命、责任、理想等人生问题,对丰富学生的情感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文学名著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清代学者唐彪在其《父师善诱法》一书中也讲到“阅者必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识狭窄,胸中不富,作文无所取材,文必不能过人。”这些都说明了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高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历年的高考统计得分情况时,我们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题、古诗鉴赏题和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得分率较低。从考试的角度来看,加强文学名著阅读对语文高考提高分数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文学名著是一个民族语言艺术的结晶,往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学生通过细心品味、体验、感悟,能够感受作品语句所表达的不可言传的微妙情感,透过字里行间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这无疑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提供了最好的空间和材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增强。从写作技巧上看,著名文学家都是语言大师,他们驾驭文字的方式、谋篇布局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手段等无不为后人树立了写作的榜样,提供了极佳的范例。很多著名学者如朱自清、余秋雨能够挥洒自如,都源于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钟爱。

但是目前我们的高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大众传媒越来越多地占据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我们喜欢网络小说不喜欢名著,为什么规定我们必须读《红楼梦》?”“我们喜欢看电视不喜欢看书,为什么要求我们必须读原著?”这些是当下学生对阅读名著发出的质疑声,抛开该生对选修课的理解偏差不谈,其对名著阅读的抵触心理,真实反映了目前许多学生的阅读困惑:在动漫铺天盖地,快餐、速溶大行其道的数字化时代,学做人有处世宝典,学写作有写作指南,要娱乐有各种明星、各类游戏,要休闲有各种文化快餐,那还需要读名著吗?大多数名著都有影视版,还要读原著吗?快餐时代的阅读困惑确实成了名著阅读的最大障碍。

2、课业负担重,学生的阅读时间被挤占。

在一项调查问卷中,针对没有读过课外书的14-17周岁人群中,有31.5%的人表示是因为“因功课而没时间读书”,选择比例占各种不读书的原因之首。江苏省从2008 年起高考语文试卷中文科生加试题部分设置了15分名著阅读题。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可惜即使是像江苏省如此明确的将名著阅读纳入高考考试范围,对于那些要考名著名篇阅读的文科生而言,却还是没有时间去读名著。学习时间长,作业多、教辅多、考试多,学习压力不断增大,如何安排好课业与课外阅读是学生们面临的一大问题。

3、缺乏读书的氛围和必要的指导。

“放羊式”的课外自主阅读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方法指导。高考的压力棒下,教师只得追求分数的最大效益,观念上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缺少可操作的指导方法,难以进行有思考、有具体策略、有效果的阅读指导。

三、以名著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成功案例与作用

如何走出当下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困境,同时又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以名著阅读打造高效课堂,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校的一些成功做法。

下面我再来总结下名著教学对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作用。

首先:名著教学培养了学生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这其中包括独立思考的阅读能力,有深度的阅读鉴赏力以及广博的阅读迁移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一言堂”的课堂局面,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是在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主动查找相关的分析材料和评论性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挑战权威,展丌争鸣,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教师要虚心面对学生质疑,决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这样才能让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例如:《红楼梦》的“悲剧性”毋庸置疑,作为一出中国文学史中旷世独见的大悲剧,学生的理解各异:“金玉良缘”的爱情三角崩裂;女性遭受迫害;封建大家族的没落;传统文化下的人性挣扎……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在拥有材料同时深入阅读,运用对比方法多角度分析人物,提出一些具有深思独见的研究观点,并将其表述出来,形成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等。这种研究成果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课题认识的深度、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所使用方法的是否科学,为他们进入大学后进一步研究古典文学名著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名著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

陶行知先生把世上的先生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结果把学生变成书架子、纸篓子;第二种,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但学生仍是被动状态;第三种是把教和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他认为,第一种最糟糕,第二种不好,第三种最正确。我们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乐学、创学。在名著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处处可见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学生确立课题之后明确分工,收集、整理、筛选材料,对于课题内容、框架的互相交流、师生之间的沟通,PPT展示时演讲者与电脑操作者互相无间的配合,甚至还出现在班级中脱颖而出的小组得到班内其他同学的技术支持,以求能够在年级展示中获得佳绩。而这些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模式中是很难做到的。

第三:名著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有助于学生考试、竞赛。

阅读笔记、读后感、论文的集中写作夯实了学生的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对于如何谋篇布局、拟题能力、深化文章立意等都有了充分的训练,也为日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厚的的素材。

同时,名著阅读已正式纳入考试要求和高考试卷中。江苏省的2010年《考试说明》中,要求文科生在三年时间内读完十部文学名著,在语文附加题中有15 分的名著阅读题。例如:在2010年江苏省语文高考中,有一道6分题:《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文学名著阅读的现实意义――高考得分也不容忽视。

而“上海市古诗文阅读大赛”中每年对于名著尤其是四大名著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分值,例如:在团体决赛中曾有这样一题:

“《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了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与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似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矛盾论》)这种“三叠”式结构方法是由我国古代的口头故事创作演变而来,具有民族传统的形式。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像这种强调以“三”为标志的情节安排还有不少,如――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

《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请你结合其中的一个实例,谈谈这种“三叠”式结构的艺术魅力。

可见学校的“四大名著”研读活动对于学生获得这项竞赛的胜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结语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让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能理解。”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学习活动。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习得过程,而文学名著是积累这一过程的载体。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是将学生引入更辉煌文学世界的一盏明灯,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开启学生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名著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但这条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语文工作者共同努力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炳亭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 山东文艺出版社

第5篇

结果令人震惊,除了小时候看过的童话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女生腼腆地问琼瑶和郭敬明算不算。等我提到现当代一些优秀作家时,学生一片茫然,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迷恋于各种网络游戏中。

进入初二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开始慢慢在一些学生手中流传,但完整看过中国四大名著的人却很少,更不用说外国的名著。他们甚至连新课标要求的初中生必读名著都读不完。

这样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是为什么?除了学生学习负担重外,阅读兴趣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名著除了篇幅较长之外,还有大段的景物描写、内心独白等再加上时代的差距,这些名著很少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读者》《小小说选刊》之类却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如果说名著是“主流阅读”的话,那《读者》之类就可以说是“非主流阅读”。

不妨让我们思考一下“非主流阅读”之所以繁荣的原因。

首先,现代社会是个信息量极大且获取信息极方便的社会,这是上述阅读景观之所以生成的客观条件。正因为信息多的让你目不暇接,正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得让你数不胜数且十分便捷,人们的阅读习惯才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面对“目不暇接”与“层出不穷”,人们的确很难再有心思“沉下心”来细细地把玩长篇,静静地细品名著了。就好像看电视,正因为可供选择的频道数以百计,不再是只有三两个,甚至只有一个频道“迫使”你老老实实地坐下来看,这才使“阅读者”有了充分的选择自由,结果就是,手握遥控器的“阅读者”总是频频换台,挑来挑去,结果反而一个台也看不仔细,一个节目也看不完整了。

其次,中学生有中考、高考的重大压力,他们“必须”甚至“只能”坚持“各取所需,学了就用”的原则,这是“非主流阅读”繁荣的主观原因。

我们不妨探讨一下中学生喜欢的这些文章究竟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或者说,究竟怎样的文章才是中学生最欢迎的。

我个人认为,能满足中学生阅读需求的文章必须具有四个特点:新、短、趣、深,这才能让负担极重的中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既有趣又有用的信息。

我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读者》《青年文摘》一类报刊才得到了中学生持之以恒的青睐与推崇。

总之“主流阅读”备受冷落,“非主流阅读”方兴未艾,这是事实。

对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必须并只能加强引导。

当然,也无须大惊小怪,大呼小叫。

第6篇

一、文学名著阅读对初中生成长的积极意义

经典名著的价值就在于学生不仅可以在阅读中得到典范语言的熏陶,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培养认知能力,而且还可以怡情养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我曾就本校学生做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能全部说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读过四大名著的几乎是零,只有个别的学生有粗略翻阅过。这反映了我校学生名著阅读兴趣低,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的现象相当突出。

造成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现状的瓶颈到底是什么呢?其一,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工作仍然以考试为中心,而把《课程标准》中有关课外阅读的规定视作可有可无;其二,教学只重视学生课内知识的掌握,生怕学生阅读文学名著而影响学习成绩;其三,网络小说盛行,家长老师们不重视、不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除此之外,学生学科作业多,没有多余的时间看课外书等。

三、突破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瓶颈的策略

随着课改的不断向前推进,我们应该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积极探索教学新路,重视和研究学生的课外阅读,努力突破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瓶颈。

1.转变教学观念,增强文学名著阅读意识

要打开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瓶颈,首先是学校转变办学观念,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牢固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观,摒弃一切为了考试的功利行为,切实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和综合语文能力,增强文学名著教学意识,把教学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以此来增强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意识,进而影响家长,使学生家长的观念也发生改变,为学生课外阅读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氛围。

2.激发阅读兴趣,加强文学名著阅读指导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首先要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倾向。学生有了兴趣,心理上处于愉快和进取的状态,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阅读中调动活跃的思维,变阅读为“悦”读。为此,我进行了一些文学名著阅读指导尝试。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时,我不是单纯讲解故事本身,而是让学生想象自己如果来到一个荒岛上会怎么做,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大多数学生都结合自己在家帮助父母亲干农活的经验发挥想象来讲述故事,我们再引导到原著上来进行对比,学生对主人公的印象更加深刻。达到“既重文本,又超文本,既重课堂,又超课堂”的教学效果。

(2)采取多样的阅读方法指导。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后,随后的阅读要有科学有效的跟进指导。否则,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很快就会如火花般熄灭了。因此,教师对阅读的方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名著阅读”部分的书目,选一定数量的书分为必读和选读推介给学生,每学期2~3部为宜。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

最后,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后的相互交流。同学之间读书笔记互相交流,共同欣赏,看看谁读得多,读得精,读得投入;采取小组的形式举行读书笔记交流会,诉说阅读名著的感受,看看谁的收益最多。还可以举行读书报告会和别班一起进行辩论赛,在校园的宣传栏定期举行读书文摘卡的展览。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所得到的文化素养应该是要长时间的熏陶才能培养出来的,所以课外阅读教学要有计划分配、长期地进行。

3.减轻作业负担,保证文学名著阅读时间

学生有了阅读意识,还要有充足的时间,“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口号虽早已提出,但是效果很差。我们应该尽量让学生从繁重作业训练中解放出来,保证课外阅读时间。学生要读的学科多,又不能因为要阅读名著而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我们各科任老师专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各学科的学习时间搭配,专门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安排好时间表,让学生挤时间来进行名著阅读。

4.拓宽阅读渠道,解决文学名著阅读来源问题

大田四中是一所农村中学,农村家长对课外阅读也不重视,不愿意花钱给孩子买课外书的情况比较突出;学校教学设施较差,藏书少,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数量很有限。开学初,我们语文教研组打了报告,请求学校改善图书室和阅览室,增添了中外名著,同时订阅了许多供老师和学生阅读的报刊。在家长会上,我们也把这一理念向家长做了宣传,取得家长的共识。我们要求班上每一个学生都买一本名著,各不相同,相互交流,解决了学生课外阅读无米下锅的窘境。

第7篇

[关键词]方言;消费文化;经典;解构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JK0293);宝鸡文理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K12124)。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政治、文化全球化格局,文化成为继政治、经济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权码,文化实力强弱逐渐在全球性话语权确立的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前进、文化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强化了政治、经济的发展成果。文化的发展正在经历着内、外两个方面的催动,呈现出了多元化存在的态势。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文化,在这个双向促进的进程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消费文化的兴起代表着经济从自然向工业化的转变,在自然掌控社会劳动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没有严格的休闲和工作的区分,一切依季节而定。在工业化进程中,机器掌控了社会劳动的节奏,使得休闲与工作有了制度性的区别。时间的保障使得休闲成为一种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性也得到了延展。休闲活动的方式、方法、观念、潮流等逐渐引领了文化发展的一个方面,渐次发展成为一种消费的文化。

文化消费从物质消费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前行,物质消费中文化消费的高附加彰显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从这个辩证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消费,可以将文化消费分为三个层次:文化主体的消费,是指消费以获得文化的享受和满足为主要的目的,这是从物质消费显性剥离出来的文化消费,比如看影视、听音乐、看文艺演出、看书等所获得的精神世界的享受和满足。文化元素的消费,是指消费以获得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某种实用功能,文化元素在消费时起到同类优选的决断作用,这是附加在物质消费上的文化消费,比如选择入住酒店,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当时不同酒店包含的企业文化、服务品质、细节筹谋等的文化元素对于最终的决断起到决定性作用。文化审美的消费,是指某一物质消费对象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在这种物质的消费过程中将隐藏着某种文化的体验,消费者不同的文化审美心理将决定消费的水平、消费的过程和消费体验的差别,比如旅游消费、美食消费等。

当文艺成为一种消费品时,文艺从传统的殿堂走入寻常巷陌,文艺不再是上层社会阶层的专属,也不再是统统治阶级的载道工具,文艺开始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紧密结合,并表现出了日益世俗化、通俗化的倾向。“文艺消费逐渐成为了下层民众、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他们慰藉心灵、表达人生理念、审美文化诉求、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对抗上层社会的强势文化,争取自己应得文化权利的途径。”[1]

按照“经典”的解释(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影视经典应当是具有典范、权威性质的影视作品,应当代表一个时代的影视艺术成就、主流价值观和主流审美意识;应具备超越时空和非功利性质;应当是在受众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中产生巨大影响的优秀影视作品。一个经典的形成过程是需要政治与学术权力合力形成的,政治权力表现在话语权力上,处于强势政治地位的社会团体其审美倾向会以一种霸权的形式强行推广,话语权力是其实现的重要保障。学术权力表现在文艺作品的学术评论导向上,信奉经典往往和崇拜权威相伴随,权威的学术评价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水准。当然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的建构。当社会文明的进程跨越到消费文化时代、大众话语权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而逐步强化时,经典的建构逐渐从权威、社会精英所掌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大众所崇尚的多元化标准。

全球生产方式的工业化、信息化转变,加快了生产、生活的节奏,伴随着都市人群工作中的紧张感、压力感的持续提升,追求休闲时光的放松、随性甚至叛逆的社会心理逐渐强化,文化中追求乌托邦式的精神元素日益消减,取而代之的是实用的、世俗的、娱乐的精神诉求。“在这种文化中,大众传媒的广泛渗透与消费主义的结盟,构成了中国当代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商品化社会规则驱动下,文学经典的神圣性与权威性被全部打碎,成为满足大众消费欲望和实用法则的一种对象。这就是文学经典在实用主义的消费文化背景下,难以逃脱被解构和边缘化的命运。”[2]

消费文化的强盛,逐渐凸显出其祛中心、祛权威的特征,经典影视作品的解构和去神圣化现象也随之泛漫。曾经的经典逐渐地被不加选择地变成消费品供人消遣、娱乐。从《大话西游》始,经典的四大名著不断被解构,从漫画、动画片到影视、图书,传统意义上的反封建、反压迫、社会道义、忠君爱国等精神世界的理想追求被消解,通过性格转变、角色转换、背景移植等方式再现了一群消费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角色关系的符号消遣、娱乐着大众。除了四大名著,其他经典作品,如《白蛇传》《七仙女》《孔雀东南飞》《宝莲灯》《铡美案》等,曾经深入人心的故事、人物、情感被解构的面目全非,变成了小三、畸形爱恋、美色、权钱等当下流行元素的集合体,通过老故事、老人物的陌生化处理,增强了娱乐性、迎合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完成了消费文化氛围中的高点击率、高收视率的“经典”标准。

消费文化对经典作品解构的类型有三:一是各阶层通过表达“话语权”而对经典进行的解构,二是信息化和读图时代的特征对传统经典的冲击带来的解构,三是消费文化的心理驱使的解构。

网络使用技术的普及和体验场所的林立,对于缺乏主流渠道话语权的社会阶层而言,无疑是争取自身话语权力的重要的阵地,网络给予了社会大众阐述自己的观念和审美追求的自,而对于经典的重新加工、改写,重新赋予经典新的内涵是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这种方式会吸引更多的关注度、得到更多的认同。快节奏的读图时代,要求对于影视作品表达思想观念的直接获取,经典作品深厚的意蕴、广博的知识架构显然不符合这种诉求,取而代之的网络作品以其短小精悍、平实易懂、贴近生活赢得了更多的关注,用这种特征改写、改编经典,也就成为一种对于经典的再认知。消费文化中消费一切的观念是主流意识,为了消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文化元素,利用对经典的解构达到高点击率、高跟帖率从而实现自我表达、自我文化消费的广泛认同。

中国地域广博、民族众多,汉文化与亚文化、俗文化多元并存,互为依托。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亚文化、俗文化的社会角色定位不断被提高,方言也在更大的空间上展现了其魅力,方言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进入影视剧、栏目剧、相声、小品等文艺形式中,在文化的演绎中,方言逐渐被符号化,进而成为标志某一社会阶层、某一群体、某一人文品格的符号,当方言的本体和符号功能叠加出现时,其社会文化元素的功能被普遍认可,成为经典影视作品解构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方言讲述者都是一个特定阶级的代言人,代表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体现了一种特定的现代化水平。”[3]方言的符号性质从方言本体脱离以后,方言逐渐成为特定阶级、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定现代化水平的代表符号,当这些特定的阶层借助网络这一非正式的渠道彰显其“话语权”时,使用方言无疑成为其最佳的身份象征。2004年东北方言版的《猫和老鼠》风靡一时,继《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刘老根》和赵本山小品之后东北方言的娱乐化效果再次深入人心,东北方言随即成为娱乐、搞笑的符号。在儿童、成人的一片嬉笑声的背后,东北方言符号化进程加快,东北方言所代表的达观、乐天的地域人文品格逐渐形成。继而,东北方言成为社会生活芸芸众生中达观派、乐天派的身份象征,成为社会普通大众在释放工作、生活压力和紧张情绪的言语工具,成为在事业、学业、家庭交织的生计漩涡中进行自我调侃的话语方式。东北方言的成功影响带动了其他方言,一时间陕西话、兰州话、四川话、湖南话的经典翻新之作层出不穷,2005年《憨豆先生》兰州话版亮相网络,《蜡笔小新》的各地方言版本相继推出,方言的娱乐化效果得到了空前的展示。当各地方言在相继进入解构经典文艺作品的浪潮时,网络中方言词汇量开始剧增,各大论坛、甚至新闻版块出现使用方言词汇表达个体感受,往往方言表达的个体感受代表着一个阶层的共同心声,方言成为展现某一社会阶层“话语权”的有力工具。自此,方言突破了地域藩篱,一跃成为社会阶层的代言符号。

与普通话相比,方言具有自身独特的发音方式,独特的语调和韵律成为继陌生化、生活化的词汇之后方言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方言娱乐大众的价值通过对经典的解构得到充分展现。方言的娱乐性价值是始于方言进入小品、相声、影视这些传统文艺形式的,赵本山的东北方言、郭达的陕西方言、大兵的湖南方言、郭德纲的各地方言,这些文艺作品的成功是与方言的语调、韵律分不开的。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中陕西方言、河北方方言、粤语方言(或粤语普通话)与相应的角色结合,伴随着角色间的冲突和剧情的延展,充分发挥了方言所带来的娱乐性。《武林外传》也是一部方言元素发挥重要作用的成功之作。在网络盛行的时代,个体对于自身话语权的争取,一部分表现在话语的标新立异上。从个体熟知的方言对普通话语进行创新改造,从而能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是最便利的、也是最可行的。新的话语言说方式的获得必定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言语输出者语境编码和言语接收者语境解码的一致性,这是前提;二是语言符号使用的纯熟度,越是熟悉的语言,在求新、求异上越会表现的不着痕迹。因此,方言在表现自我话语风格有着绝对的优势。南阳方言版的《出师表》利用影视配音技术将方言的独特语调、韵律融入经典演绎,将原本严肃的话语言说在方言独特词汇、独特语音的串联中进行消解,达到了祛权威、祛经典的平民化风格。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写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在物质欲的控制下对于自我责任、自我约束、自我牺牲等传统人文品质的质疑,方言的使用在这里成为社会中下层在为升学、住房、工作所编织的藩篱中反抗、宣泄、调侃的符号,方言在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解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志钧.文艺消费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6,61.

[2] 张淳.从四大名著的“变脸”看文学经典在当下的命运[J].中州学刊,2005(04).

第8篇

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不仅拥有国内大量的读者群,而且同名电视连续剧也深入人心,每一个章节都有许多不同的惊险冒险,让人不由自主的一页一页看下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西游记》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一《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而我读了很多遍后,便开始感悟其中的精神,竟然有所启发。

在我看来,虽然西游记有这么多回,但最重要的还是一点:人性的磨砺。还记得第五至第六回孙悟空大闹天宫吗?那时候的孙悟空脾气还很大,只因为嫌官职小把天庭打得鸡犬不宁,被如来镇压500年,被唐僧收服后还是原来的样子,刚陪唐僧走了一段路就打死了拦路的强盗,还是紧箍咒治住的。可是到“真假孙悟空”那集,孙悟空被唐僧误会还忠心耿耿。从孙悟空出世,到取经完毕,我们可以发现,孙悟空他的所作所为,尤其是他的忠心耿耿,可以说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为什么在三个徒弟当中收到唐僧的惩罚是最多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和他的性格有关。他总是认为“我总是对的,我是忠心耿耿的。所以,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结果他受的苦最多,还被唐僧数次赶回花果山。这说明,我们做事前都需要三思后而行,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做事的氛围,才会真正的少折腾。这就是“人性的磨砺”。

其实,孙悟空还算不上最典型的例子,让我们把视线转到唐三藏这里来。唐三藏受皇帝委托,一路向西天进发,不知受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命悬一线更是数不胜数,但他还没有放弃,硬是靠着那双脚,和三徒弟一起走到了西天。但是,唐三藏一心向佛,忠奸不分,人妖不辨,所以在取经的路上多次误解、错怪孙悟空,几乎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又何谈成功取经。

从孙悟空和唐三藏来看,他们的人生取得了成功,但是,所经历的磨难与磨砺却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当然这种磨难和磨砺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有些是他们本身的原因所造成的。我们在读这本《西游记》的时候,应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第一,我们必须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不管前面有多少曲折多少坎坷,都应该经受磨砺,才会实现自己的目标。第二,在朝着目标前进的时候,我们要善于收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尽可能把问题考虑的全面一些,这样的话,我们的目标实现得会更好,更快,少走弯路。第三,在我们的目标实现以后,我们切记不要好沾沾自喜,要及时总结,设立更高,更好的目标,才不会回到原点。

磨砺,是西游记的精华所在,也是我们人生的必修科目。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二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曲折离奇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稀奇古怪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作者吴承恩。主要讲述唐僧和三个徒弟千辛万苦地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这本书以天马行空的绮丽想象向人们展示了师徒四人在茫茫的西行取经路上所遭遇的种种艰难险阻,并将这些千难万险幻化为险象环生的各种灾难,一场场与妖魔鬼怪之间斗智斗力的较量,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书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各具特色,有诚实善良、一心向佛的唐僧,聪明机警、善恶分明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爱耍小聪明的猪八戒,踏实可靠、寡言少语的沙僧。小说情节精彩纷呈,_迭起。个性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等,既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也是我爱不释手的故事。激励语言

唐僧师徒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坚韧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对我触动很大。以前我虽然有当科学家的远大理想,但是不能吃苦耐劳,做事经常拖拖拉拉、半途而废,一味贪图享受,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必须改掉做事_蛇尾的错误做法,发奋发扬坚韧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做好每一件事,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一往无前地奋勇迈进!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三大家一定十分熟悉吴承恩这个人吧?对,就是他,给我们当今的小朋友带来了好玩、好看的《西游记》。

《西游记》主要讲的是唐僧带着徒弟经过八十一难后终于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故事中成功塑造了意志坚定的唐僧、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憨厚可爱的猪八戒与老实巴交的沙僧。

我读之后,对唐僧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不畏艰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这种精神使我感悟很深。他这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当然也有一个理想,就是长大以后当一位儿童文学作家,让全世界儿童都喜欢读我写的书。可是在我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而这些困难不就像唐僧师徒在取经道路上的妖怪吗?所以我要克服这些困难,争取实现我的理想。同学们在学习上一定也有自己的理想,我们也应该向唐僧学习他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了远大的理想,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了。

《西游记》里的情节很有趣。但是,唐僧的毅力是值得我们去精读,也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家长感言:养成习惯好读书。与书为伴,犹如与知识为友,以智慧为师,可储备能量,增长才干。学习没有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生活习惯。现代人才学有个“蓄电池理论”,讲的是人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不断进行周期性充电,才能不间断地、可持续地释放能量。

信息时代,我们更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知识储备,加快知识更新,以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现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子网络等传播知识和信息的载体确实越来越普及,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也更加方便快捷,但是,书的功能仍然是其它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所不可替代的。读书,不仅使人能够得到知识、思想和技能,而且能够得到快乐,理当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养成读书的习惯固然重要,但更要学会读好书、读有用的书。书海无涯,人一生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只有把读书学习与工作事业有机结合,才能利用有限时间学到有用之理,不断为发展进步获得源源动力。这样,读书也就有了更为直接的意义,学习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学者把书分为五等:浏览之书、细读之书、熟读之书、再三细读之书、终生相伴之书。书中蕴含的科学哲理和思维方法,通常具有普遍适用性。就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要真正领会了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干什么事都用得上,使之成为我们解决工作生活问题的“钥匙”。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四放下《西游记》,我就犹如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电影。有懦弱而又诚心向佛的唐僧,有嫉恶如仇、重情崇义的孙悟空,有集贪,懒,色,馋于一身的猪八戒,有老实憨厚的沙僧。

书中讲述了师徒四人历尽了千辛万苦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以前我看过电视剧,如今读完《西游记》,我对里面的人物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孙悟空,忠心护主,一切妖魔鬼怪魑魔魍魉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护着唐僧西行取得真经,为斗战胜佛。孙悟空虽然有七十二般变化,却改变不了他身后的那根尾巴,以至于在跟二郎神斗法是被识破。孙悟空是贯通全书的人物,吴晨恩把猴子的调皮,灵敏,不服输的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造就了孙悟空乖张又不失圆滑的形象。

猪八戒,贪,懒,色,馋。_出家后,取经的心一直不是很坚定。梨山老母菩萨稍一试探,立马原形毕露。后来取经的一路上,八戒三天两头嚷嚷有散伙,所以虽然取经回来,但也只当了个金坛使者。

沙僧是整部戏里的和事老。原本是天宫中的卷帘大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因打破酒杯被贬,坠入流沙河,整天吃人不日。后经观音菩萨点化归顺佛门。他任劳任怨,沉默寡言。号金神罗汉。

唐三藏虽然没什么特殊本事,他慈悲善良,收了三个得力的徒弟。他潜心向佛,一心只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时常真假善恶不分。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第一棒打死貌美如花的女儿,第二棒打死瘦骨嶙峋的老奶奶,第三棒打死风烛残年的老公公。唐僧气得把那紧箍咒来回念了二十多遍。可他哪知道孙悟空对他的好哇。

《西游记》让我懂得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确定了目标,不怕艰辛,收获肯定是美好的。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五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第9篇

在图书市场发达的欧美国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新兴的“听书”市场已渐成气候,出版业的一场“有声革命”正迅猛来临。图书和期刊的音频化,如同上个世纪初电影从无声走向有声,是技术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势不可挡的文化革命,它为传统阅读提供了新的、广阔的空间。

网络听书市场的领头羊,英国最大的网络听书供应商Audible公司市场总监克里斯-麦克奇在近年的听书出版联盟(APA)会议上曾建议说:“每个出版商都应该抓紧开发听书产品。”毋庸置疑,“听书”时代已经到来。

“声动中国网”(省略)经过项目组和新星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半年多的努力,即将走进“听书市场”。该网致力于搭建中国第一个基于有线及无线互联网的、以多语种音频内容为核心的制作、出版与发行互动平台,尝试“图书――期刊――网络”互动的新形式,探讨音频内容在全球范围内的有线及无线互联网中的传播方式与盈利模式,从传统的内容提供商向综合性的内容服务商转变,全力打造可盈利的“中国供应商”服务型外宣平台。其核心价值亦在于突破传统的外宣模式,以音频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传播外宣内容,更具接近性以及使用的便捷性,充分利用有线、无线互联网,甚至卫星等新技术手段,具备超越国界的传播范围与效果,满足不同人群闲暇和学习的需求,成为外宣工作有益的补充。

目前,“声动中国网”的基础工作已初步完成,已经搭建起了可基本正常运转的音频网站平台。其可用音频资源积累达到了11000小时,涵盖有文学、曲艺、广播节目、幼儿教育、语言学习等多方面内容,如郭德纲的相声、评书、外宣内容等,并有历史上珍贵的音频资料,如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等等。

中文内容主要以公共版权的“经典”系列和有版权的“新作”为主。在经典系列上,声动网正在集中精力将中国四大名著的中英文版本音频化……在新作系列上,将以畅销类文学作品为核心,创作多种形式的音频内容。例如将《我的团长我的团》改变为广播剧……同时,声动网将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整合已有音频内容,提供学习类、休闲类的打包音频产品。声动网第三大主推产品为“生活家”系列,健康、心理成长和生活资讯等。

在对外合作方面,声动网希望与多方进行互惠式合作。其一,为中国网量身定制多语种外宣内容,丰富其宣传手段。拟提供外宣音频内容达500小时。内容包括如专题性新闻、生活服务类及旅游类资讯等,以此增强中国网的外宣手段。其二,与北京广播电台外语台的合作,该台于2008年成立,主要听众是在北京的外国人。声动网拟与该台在多语种内容制作以及有效方面优势互补,共担成本,共享收益。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构成中国网――声动中国网――电台的联合互动,再结合传统的纸媒出版,打造出立体化外宣媒体圈。本年度声动中国网的中文产品运营计划呈现“传统出版――音频网络――产品研发”的一体化特点。多媒体化是将网络音频内容与传统出版,乃至于相关玩具等产品制作结合,即将以婴幼儿产品为核心,力主打造相关网络传播及出版品牌。

音频版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声动网从创办之初,就全力打造一个干净的平台。由于DRM版权保护技术仍在国际间讨论,声动网就通过购买和自制产品的手段,做到了兴建一个尊重版权、全正版的网站。此外,声动网还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改善客户体验、提供增值服务、拓展读者群等方面,给素材提供者一个规范的平台,给喜欢“听”阅读的人们一个丰富的空间。

(新星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出版部黄鸥供稿)

第10篇

居斯塔夫·福楼拜教导莫泊桑练笔写小说的方法,文学爱好者们早已耳熟能详。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堪称小说典范,代表一种极其严谨的语言,轮不着诗人打岔。写小说需要功力,然而福楼拜却认同纯粹的诗,认为诗比小说的追求更有深度,他甚至愿意用小说家、哲学家的头衔来交换两行拉马丁或者雨果的诗句,足以慰藉心灵,一句好诗,可以令人如沐春风。

1857年,《包法利夫人》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同样受到政府查禁,理由是内容“伤风败德”。福楼拜就寄信给波德莱尔,表达感同身受。前者小说,后者诗集,小说与诗,关系千丝万缕,从福楼拜对诗的认同,可见他的小说并没有拒绝诗的融入,只不过把过度渲泄的诗拒诸门外。福楼拜认为,波德莱尔拯救了浪漫派,还把激情引导到象征的语言之中。

可以肯定,小说一向拒绝激情。激情像情人手上的玫瑰花,令人看不清情人的面容、五官。反过来说,一个诗人,以纯粹的诗的生命作为赌注,也永远赢不回一本小说。

百多年后的今天,小说种类愈来愈复杂,手机小说、网络小说、接力小说、配图小说等等,一本比一本新奇,假如有人写一两本facebook小说、QQ小说,人们也不会惊讶。这可能与读者有关。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读者,在读诗吗?不是。在读小说吗?又不像。读者们嫌传统作品太长太沉闷,情感不够坦然,便靠情感快餐来充饥。难怪穿越、盗墓、鬼魂,主宰小说的读与写。看看《步步惊心》、《鬼吹灯》就好了,你要大众主动捧起莎翁名剧、20世纪小说名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相信无此可能。

如今,诗人把情节分隔开来,流水式作业,依靠几个煽情句子激起波浪,诗情却薄如蝉翼。这样,文学沦为快餐,作品过眼烟云,读与写,没有记下多少深刻的东西。现在一般读者对待文学的态度,不也是如此?很少有人带着一本厚书去旅行,更少人会在《家》、《春》、《秋》的书架下徘徊。

快餐文学缺钙,太阳底下晒一晒能补回来吗?当下文学的浅肤、快餐化确实确是问题。快节奏的生活绑架了我们,也绑架了文学创作和阅读。快速挣钱是王道,深入生活太费时间,文学写作能“放慢脚步”吗?答案:当生活节奏慢下来的时候。

你我可能痛恨污辱文字的人。可是手捧着《骆驼祥子》,却又受不了那“冗长”的文字。过去的故事素材过去了,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读者难以产生共鸣也属正常,即使我们现在去欣赏安徒生或者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感染力也不如当年,卖火柴少女走过的大街,只是空中楼阁。有人说,经典的价值和本质存在于特定的环境和语境之中,环境不可复制,语境不可重复,因此经典无法复制。这样看来,雨果、屠格涅夫、鲁迅、老舍等人的作品,的确代表一种文本的结束、消逝吧?

慢工出细活,是一种可贵的文化心态,更是一种文学写作的规律,是文学写作、诗歌欣赏共有的一种规律。如果经典的文本是为了传世而存在,那么读者不去虔诚拜读就是一种罪责。文本并不是权力,但许多人认为是权力(话语权),文本并无强制权,读者不去朝拜一定不会有损失,但不可以否认,所谓经典,就是要用时间来“酿造”的。快餐不是老窖里的酒,你就当它是炒饭吧。

第11篇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南图阅读节 阅读推广

分类号 G252.1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深深影响了无数后来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南京图书馆从2010年举办首届阅读节开始,从四大名著着手,一年一本书,一书一主题,引导社会大众阅读经典、感悟人生。

2013年12月1日,由南京图书馆主办、中国江苏网协办的第四届“南图阅读节”拉开了大幕,在《三国演义》主题系列活动中,邀请了国内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专家围绕“战争与人性”这一主题对《三国演义》进行多角度、有重点的解读,开展了“和名著对话,与大师同行”的一场主题研讨会和两场学术讲座。持续了15天时间的第四届“南图阅读节”继承了以往三届阅读节中的优秀项目,既有系统性,又有延续性;创办了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新活动,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形成了书籍与人生相映成趣的理念,既有历史性,又有现实性。活动以极具特色的亮点吸引社会大众注意力,有效地激发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升了读者阅读水平,对读者的人生拓展,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1 论坛讲座 学术纵横

12月6日举办的“《三国演义》:战争与人性”主题论坛,邀请了在《三国演义》研究领域颇有造诣和影响的专家教授,分别从历史、军事、哲学等研究领域,共同探讨了《三国演义》中的战争与人性。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方北辰教授以“长阪战乱中赵云的人性光辉”为主题,通过赵云这样的个例,把《三国演义》中的赵云与史书中的赵云进行客观对比,提出要用客观态度、正确方法和细致眼光,去发现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人性光辉随处有,请君慧眼细观察”。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思想教研室汤晓华教授从军事角度讲述三国与人性,他用的人性论去反观和反思三国这场战争中所透露的人性,提出要从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的视野看待战争与人性。南京大学历史系陈得芝教授对《三国演义》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形成过程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令听众收获颇丰。他们新颖深刻的观点,方法独到的研究,精彩绝伦的讲演在打动读者内心的同时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了名著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为读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解读《三国演义》拓宽了思路,树立了全新的阅读理念,让听众感受到文学经典带来的愉悦阅读体验。

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点评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并提出自己对于战争与人性的独到观点。他认为,人性中的自然性有出生就有的人的本性,优于动物禽兽的理性和高于动物禽兽的德行。战争就人的德行这个人性范畴来说都是违背人性的,提出人类的历史不会按照不文明时代“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样的模式来进行,文明时代的天下大势一定是走向统一、走向和平、走向和谐。他表示:我们阅读经典,反思历史,就是要知道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人类社会要“和平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呼唤社会的正义和人性的光辉。

在互动环节,对读者提出的问题,专家们当场一一给出精彩答复。此次论坛,话题展开深入浅出,文学欣赏与研究结合,文化观念与时俱进,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12月7日―8日,先后在多功能厅又举办了两场主题讲座。方北辰教授和汤晓华教授分别从历史文化和现代军事的角度讲解了《三国演义》。

方北辰教授主讲的《三国时代的新风貌》,以一曲《三国演义》开篇词(明杨慎《临江仙》)开场,迅速调动起听众兴致。他选讲了三国时期几位精英人物,通过对他们共性的演绎,展现了三国时代别具特色的一面: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传递出人性的正能量,影响后世深远。

汤晓华教授主讲的《“新三国演义”中的中国国家安全》,从苏联解体讲到俄罗斯崛起,继而通过对美国策略的解读,阐述了美国推出的“新帝国”战略,进而重点讲述了中国的应对措施。他强调,大国博弈,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旋律,当今世界,中、美、俄三国是影响多极化发展的主要国家,正演绎着21世纪“新三国演义”的大棋局,而中国应建立强大的国防以应对严峻的形势。

两场讲座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掌声不断。主讲嘉宾以渊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学术功底、幽默的语言表达吸引了听众。此次讲座通过历史与现代、具体人物与战略规划两方面的讲解,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深化了广大读者对《三国演义》这一经典名著的阅读感悟,使读者在享受阅读古典名著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 形式多样 交相辉映

随着网络化阅读越来越被广大年轻读者所接受和喜爱,南图阅读节也在不断顺应网络阅读新趋势的发展,本届阅读节展开了多平动,多种传播手段并举的方式,与广大读者互动,推广阅读节系列活动。

12月7日下午,方北辰、汤晓华教授走进中国江苏网在线直播室,与广大网友互动交流。专家们分别就网友提出的关于《三国演义》阅读经历与阅读兴趣,《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曹操的军事才能,谋士与谋略的作用,周瑜、孙权等人物的评价与赏析,战争与人性等问题做出了回答与阐释。

方教授认为,《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主题倾向上,《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三国演义》改为以刘备为正统,为了达到这个创作目的,作者虚化美化了蜀汉的人物,为了陪衬蜀汉的人物,又把一些人物进行一些贬低,比如周瑜。方教授还认为,《三国演义》体现了《孙子兵法》里“兵者,诡道也。”的思想,这里的“诡”是不同的意思,即每一次的战争,哪怕基本上条件相同,但是用兵的方法都会不一样,这样才能出奇制胜。对于孙权这个人物,方教授的评价是孙权总是根据形势,不断做出政策的调整,保证自己不处于两面夹攻的地位,至于借荆州的过程,方教授又提出了一个“稳定的疆域线”的概念,孙权通过主攻进攻,将疆域线从不稳定的湘水一线推进到了稳定的三峡一线。

汤晓华教授主要从战争的角度对《三国演义》进行了解读。汤教授说到最初阅读《三国演义》的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四大名著的感召力,后来再阅读“三国”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向性,就是读战争史,为研究现代战争服务。对于曹操这个人物,汤教授认为中国传统兵法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兵权谋,第二类是兵形势,第三类是兵阴阳,第四类是兵技巧。权谋兵法,孙子居首。曹操善用孙子兵法,善用权谋,体现在观大势,权利弊,用谋略这三个方面,曹操的目标非常鲜明,平定天下,自始自终都是这样。对于《三国演义》中的谋士,汤教授认为以谋略致胜是中华民族军事文明发展当中的一块非常亮丽的风景,而从古典礼乐文明的价值观到肯定谋略在战争中的作用,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孙子的“兵者,诡道也。”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在现代军队中参谋长就是典型的谋士,他制订作战计划,向军事主官提交方案。最后,汤教授还就网友关心的“战争与人性”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谁占据主导地位,谁发挥主导作用,则是由人类文明的程度、社会制度、社会道德标准、社会评价体系所决定的。而战争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重要的积极的一面。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之中,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那些正义战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两位专家分别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通过热烈精彩的讨论,向广大网友立体地解读了《三国演义》这一古典名著的意义与启示。

南图阅读节“专家走进中江网”活动已经成为南图阅读节的一项有特色的主题活动,在未来的阅读活动中将邀请更多各领域的专家与网友们一起品读名著,启迪生活,并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兴平台,引领阅读风尚,加深阅读层次,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在阅读节活动中,除了举办主题讲座、网络互动外,南京图书馆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举办了《三国演义》插图展,以“读画”的方式引导读者深阅读,不断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本次展览精选600幅有关《三国演义》的120回章节插图制作成插图版本展,并于12月1日至31日在南图展出。让读者对《三国演义》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看展的读者络绎不绝。

12月5日、10日和13日先后开展了《三国演义》影视片赏析展播活动,有电影《关云长》、《赤壁》和越剧《诸葛亮吊孝》。南京艺术学院沈义贞教授对每部片子做了精彩的赏析讲解。沈教授充满激情的话语感染着每位听众,大家对如何更好地欣赏影片又有了更新、更深入的认识,受益匪浅。

阅读节还与“南图讲座”基层行活动紧密结合,开设专题巡回讲座,把讲座送到江宁区等图书馆,进一步扩大南图阅读节的影响。

本届阅读节继续举办读者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包括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精神、时事政治、《三国演义》相关文化历史知识和南图相关概况、规定。竞赛采用现场问答的形式,给予一定奖励。进一步提升了读者参与的积极性。

3 阅读推广 树立品牌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其中之一就是推进大众阅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正在不断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践行着社会阅读推广责任,倡导民众走进图书馆行使自己的文化权益,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汲取人类知识文明,共建学习型社会。“南图阅读节”系列活动正是阅读推广活动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南图阅读节”的阅读推广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可,政府机关、学校、企业及社团的共同参与,已营造出全民参与阅读的浩大声势,形成了品牌效应。

为了宣传第四届南图阅读节,南京图书馆印制了几千份宣传册在馆内发放,并邀请了18家媒体召开了新闻会,利用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媒体加强宣传,并进行了活动全程跟踪报道。中国江苏网作为新媒体代表首次参与协办了本届阅读节,并在网上全方位展示阅读节系列活动,如开展专家网友互动谈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图片网络展,三国演义古籍网络展等系列活动,为广大网民读者搭建一座文化的桥梁。基于当下一种最先进的方式推广经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扩大了活动的辐射范围,而且提升了阅读节的影响力。

在《三国演义》主题论坛活动中,来自玄武区政府、金陵中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革命委员会等单位的读者共同参与了论坛的互动,《三国演义》主题讲座还送到江宁区等图书馆,既扩大了阅读推广活动的宣传力度,也增加了阅读推广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阅读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没有阅读就没有传承,读书学习应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南图阅读节”围绕经典展开有深度、有广度的专题系列阅读活动,对促进阅读,引导、培养读者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的阅读风气,普及知识、传播文化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了人性的升华和社会的净化,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南京图书馆今后会继续充分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不断创新、提高服务水平,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12篇

王咏

读《红楼梦》有感,《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朝曹雪芹的一大名著,在中国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尽管后四十回被高鹗续写,他那残缺的美,以及两人的手笔,具体什么风格与迥异,我们后人在不停的揣摩,研究。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园林建筑、餐饮娱乐、养生保健、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真可谓是让人浏览众多,见识众多。现代人虽没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但是追溯到那个时代,还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许就是曹雪芹的文笔魅力之所在吧。

记得当时我家就是村里的小图书馆(因为妈妈是村里唯一的公办教师),每年妈妈都会给我和哥哥订阅很多书籍和杂志,隐约还有印象的:儿童文学选刊,少年文学,大众电影等。

当时我是四年级第一次看只看了前两本,当时是老姨在县城的邮局,她很爱读书,每年暑假我和哥哥都去老姨家,看她读过的书,其中就有《红楼梦》的文言文版,至今还保存在妈妈家。老姨还会给我们买很多当时很popular的小人书,主要是没看懂。书中的人物、故事和描述以及繁文缛节使我如坠云雾之中,那是只记得了一些主要的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贾母、王熙凤等具有特点的人物,由于没有悟性,对其中的"大旨"也是略知皮毛,直到1989年初中毕业,把后两部又阅读了,但也只是从初中生的视觉,感受了里面的贾府的荣与衰落。

高中的时候,在课本里和老师一起学习了"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等片段。工作成家之后,便忙于学习、工作、事业、家庭搁浅了读书的兴致,床头只是一些《读者》、《意林》和女儿在书店买来的一些《哲思》期刊。直到去年班级马可新同学带来了一本红楼梦的文言文版,我便回忆起前些年的情景,捧起《红楼梦》又咀嚼起来,关于"红"学的文章和评论,在各种媒体和网络上也众说纷纭"大旨谈情"的背后依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我们齐齐哈尔市外国语学校,在读书的领域可谓是走在了前沿,因为当今网络充斥着社会,文字的味道远离了人们的品味领域,我们学校的读书热情在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欣赏和文学的赞叹,让我们重温文字间的美!感受其中的部分细节,正如一首歌的歌词一样: 每一次发现都是新感觉!

《红楼梦》中,有人评论其中的女性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追逐名利与权势的现实派,如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薛宝钗等;另一种则是诗意生活且坚持性情的人性派,如林黛玉、晴雯、司棋、尤三姐等等。袭人在有的评论中被称为有心计,属于第一种类型的女人,但是,据我个人的观点,我不太赞同,我自己的浅显认识是:

1特殊的身份,决定特殊的袭人。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恐宝玉之婢不中使,素日瑞珠心地纯良,遂与宝玉。这就是她在贾府中能够立足的原因。

2"忠"是袭人的性格特征。甚至是"痴"的地步。这就映射出我们在工作中,对于我们的事业和工作的投入程度。忠于和爱我们的职业,大家才能全身心在孩子和讲台上。

3做人很善良,是一个十足的大姐姐"范".上能是主子的信赖,下能使手下的小丫头们尊敬。这就是文中描写"细挑身子,容长脸儿,穿着银红袄儿,青缎子背心,白绫细褶儿裙子"真可谓"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是一个标准的大姐姐形象。而这些特点,也正符合她宝玉身边的大丫鬟这一身份。

4袭人很会做事,聪慧处事。她不像王熙凤那样处处精明,不像薛宝钗那样闺秀出众,不像林黛玉那样习于挖苦。她挨过宝玉的踹,受过晴雯的气,却从来不与别人争锋相对。还有"欲擒故纵"的小技巧。比如,当时家里要赎回她,她反会让宝玉留她。在平凡中演绎着自己的故事。连攻于心计的宝钗女士都对她评价为:"偃旗息鼓,攻人不意者,曰: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