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

时间:2023-05-29 18:1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抛锚式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抛锚式教学

第1篇

1抛锚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1教师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角色转换和定位抛锚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教师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有重新的定位,并确定自己的角色转换。在抛锚式教学方式中,中职化学教师不仅是教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也是一个学习者。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布置问题时,应将范围放得更加宽广,不能局限于自己所学,可以通过网络等多搜集一些学生可能会提到的但自己意想不到的问题,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为保证课堂顺利进行,教师可先独立解决一遍问题,并从心理上接受学生的一切问题挑战,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

1.2对真实、丰富的学习情境进行创设抛锚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指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背景环境。中职化学抛锚式教学应立足中职化学特点和学生专业,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真实、生动的有效学习情境进行创造。只有投身到“锚区”情境中,才能使下一步的“抛锚”有效完成。中职化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现象中取材,以使学习情境更加真实,锻炼学生今后面对现实中真实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如“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就可以以社会上一些“水雷”报道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仅真实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强化其求知欲,为接下来“抛锚”做好准备。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和多媒体等方式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比如在“氨气”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题模拟再现一些化工厂发生氨气泄露的事故场景,让学生通过视觉直观地感受“氨气”泄露的危害,引发学生对“氨气”自救和事故处理知识的了解欲望,加深学生知识构建。

1.3紧紧围绕“锚”这一关键点构建教学结构中职化学抛锚式教学应用中,教师在教学结构的构建中,应紧紧围绕“锚”这个关键点。抛锚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自主学习,但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为问题而问题,应根据事先创设的真实情景,对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加以选择,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以当前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立即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而问题的选择和抛出则是抛锚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认知冲突和预设陷阱两方面来“抛锚”。认知冲突即指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制造不符合现实情境的心理冲突,在这种矛盾中教师可以适时抛出问题使学生在这种冲突中自己去对答案加以探索。预设陷阱主要指教师通过对化学知识中比较容易出错点的利用,将学生带入知识盲点即“锚”,然后让学生自己从盲点中走出的教学方法。这种陷阱自救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能加深他们对这些知识的印象。

1.4通过搭脚手架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搭脚手架法事指立足学生需要,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搭建脚手架,引导他们一点地接近教学最终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协作学习的作用有充分认识,在化学教学中适当给予学生帮助,在解决一个“锚”后帮学生进一步搭建脚手架,使学生慢慢地进步,知识水平一步步上升。比如在“盐类水解”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帮助学生建构进一步的脚手架引导学生探究整个盐类水解的过程,从而完成对一个新概念的意义构建。教师应与学生积极沟通交流,对相关化学知识共同探讨、学习、协商,不能简单地为学生提供怎么解答问题的直接帮助,而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的线索。

2结语

总之,从中职化学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抛锚式教学法的有效性,但教师在对这一方法应用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各种策略,只有如此才能使其真正意义上发挥效用。

作者:黄丽华单位: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第2篇

关键词:机电传动控制;抛锚式教学;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潘春荣(1973-),男,广东龙川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黎良(1989-),男,江西樟树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基于CDIO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G-2012-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19-02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已由全国高等学校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1]融合了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电力电子等相关技术。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已经陆续开设了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对于这门课程便有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可谓“百花齐放”。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的不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因此,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本文针对教学问题和学习误区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指在多元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2]抛锚式教学是一种学习框架,学生在基于知识整合的学习环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将抛锚式教学应用于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

1.抛锚式教学模式起源与发展

抛锚式教学由美国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CTGV构建的教学模式。CTGV小组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后开展了惰性知识项目、LOGO项目和动态评估项目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模式。[2]该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它的核心要素是“锚”,确定这些真实事件或问题就叫“抛锚”。[3]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抛锚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教学情境的真实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2.抛锚式教学基本环节

抛锚式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如图1所示。第一,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和仿真软件等工具使学生在模拟现实情况的情境中学习。第二,确定问题。根据情境选出与当前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第三,自主学习。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四,协作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第五,效果评价。教师起引导评价的作用,在学习中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

3.抛锚式教学模式目的

抛锚式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其挖掘问题,促进组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主动学习、实践并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过程,具体表现如图2所示:

二、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难点和教学目标

1.课程的难点

电机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机电传动控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课程主要的难点如下:

(1)各类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机械特性、启动特性、调速特性和制动特性。

(2)在熟悉常用低压电器的功能运用、工作原理和电器符号的基础上,了解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绘制方法,重点掌握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功能。

2.课程的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程的难点,应给学生提供与专业环境相似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明确问题和目标,以便更好地利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进行施教。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如下两部分:

一是通过掌握电机的工作原理及特性,使学生熟悉各类电机的基本方程、能量转换关系以及应用场合,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通过学生熟悉常用的控制电器机构、原理、用途及型号,并能准确选用;掌握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及对其独立分析的能力;学会分析典型生产机械的控制线路并设计简单的控制线路,具有从事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保养等应用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师“灌输”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一种教育者的位置,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授课形式,这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无疑是事倍功半。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之广、公式之多,纯粹的理论教学已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对于作业的完成度不理想。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现象,不利于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抛锚式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充当“教练”甚至“学习者”的角色。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查询相关资料,提倡学生相互学习。同时作为学习者,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发现新问题与其共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4,5]

2.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思维得不到拓展

学好机电传动控制必须要有扎实的机械传动、电工电子基础,而有些学生的基础并不好,且该课程安排在大三或大四,很多学生把大量精力花在考研和找工作上,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本课程专业性较强,会直接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例如,在学习机电传动系统的静态与动态特性时,学生能理解和掌握,但对于学习交流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和制动特性时,情绪便开始急躁,造成学习效率低,影响教学质量。

3.教学资源有限,理论与实践脱节

鉴于学校资源有限且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实验设备受限,实践教学安排不足,造成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例如在学习继电器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时间继电器的原理及线圈符号、触头符号的含义没有清晰的理解,分不清“失电延时”和“得电延时”功能及符号表示,导致设计中出现误用。而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与各种电器接触的机会很多,如果在学校没有得到动手能力的训练,将使以后的实践受到限制。[6]因此,针对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创设类似电机控制的情境,以此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

四、抛锚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抛锚定题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情境认知,情境是认知的基础。针对机电传动控制有简明易懂的内容和复杂难懂的原理及过程,采用不同的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

(1)对于简单的内容,可采取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机电传动系统做成动画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7]例如,机电传动系统是一个由电动机拖动,通过传动机构带动生产机械运动的整体,它的运动规律可以用运动方程式来描述,[8]比如单轴机电传动系统的运动方程为:

式中:T为电动机产生的电磁转矩(N·m);TL为生产机械产生的负载转矩(N·m);J为单轴机电传动系统的角速度(rad/s);t为时间(s)。这对于有机械传动基础的同学来说容易掌握,然后,引入典型生产机械的负载特性以及负载转矩、转动惯量和飞轮转矩的折算原则和方法。最后,再讨论机电传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让学生学会分析系统的稳定平衡点。

(2)对于课程的难点,以学生的基础和现实情况为根本,创设与现实一致的情境,养成独立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机床的自动间歇系统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机床工作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提出观点,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目标,即如何设计相关的控制线路图来实现机床的自动间歇和点动控制其。确定问题后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或电子资源等途径来设计所需功能的控制线路图,如图3所示。按钮SB1为控制电路总开关,开关S的作用是控制油泵电动机有规律地间歇工作,按钮SB2能实现点动控制油泵电动机的工作。

2.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抛锚式教学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它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注重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动机和目标。特别是对于继电器-接触器这类知识面较广、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应加强实际素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比如将车床的控制线路做成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对车床的每一个控制环节进行详细分析。对于有多种方式控制的电路环节,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还可以利用学习软件等工具,例如MATLAB的Simulink仿真功能,将线绕式异步电动机的转子回路串频敏变阻器启动过程中的参数形象直观、动态地显示出来,[9]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动机的启动特性,结合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3.实验研究及评价

因课时有限,且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为了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如下措施:一方面,多购置实验台套数或与企业相联合,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避免“先理论后实践”的现象。[10]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当本课程理论讲授结束后,需安排课程设计,以组为单位,各自拟一个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主动进行实验研究,遇问题相互协商,相互讨论,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使学生学习解决问题能力,且该过程能直接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需及时地记录学生的表现并评价。课程设计考核时,每组可采用PPT展示学习的成果,然后由学生代表和教师进行综合打分评估。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方法。针对网络化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抛锚式教学方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和创新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促进工科类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清秀,邓星钟,等.机电传动控制[M].第五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洋,钟志贤.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05,(2):9-11.

[3]张甲秋.“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职“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8):57-58.

[4]王香红.谈抛锚式教学法在电气专业专业课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2012,(6):128.

[5]郝昕玉,张广冬,王福元.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102-103.

[6]王才东,杨文建,王辉.“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73-74.

[7]吴涛,尹志宏.“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05-107.

[8]郝用兴,苗满香,罗小燕.机电传动控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抛锚式教学策略 设计原则

一、引言

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仍陷在传统模式中,在教学中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和化学学习兴趣,阻断了学生的发展,造成了课堂教学低效。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强调教学从真实情景出发,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抛锚式教学策略的设计原则

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抛锚式教学策略既强调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又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反映在师生角色定位上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知行为的主体,教师是行为的主导,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地说,抛锚式教学策略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鼓励者。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相应的学习活动有意义,并感觉到完全胜任学习任务;教师应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进行必要的鼓励;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适当地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保持不断进取的动力。二是导演。教师首先必须对知识的建构过程进行设计和组织,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然后必须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为学生创设一个知识建构活动的情境,就像导演给演员说戏一样,让学生进入角色,通过学生自己的“表演”,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三是指点者。教师应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指点者”,不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针对学生在探究、讨论中的不足进行指点。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角色,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是否发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学,而不在于教师是否教。因此,在抛锚式教学策略中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角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二是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所学的知识;三是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创设真实、丰富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抛锚式教学中,情境应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学生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抛锚”,学生更易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同化和顺化当前所学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真实、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借助“情境”,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方式达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创设与当前化学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包括内容与形式的真实性,以及发现与解决问题过程的真实性。通过将日常生活情境中学习和解决的化学问题的特性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符合初中化学教学特点的、多种媒体运用的情境,初中化学内容有严谨结构,这时要求营造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发现、主动探索,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音像资料、计算机与多媒体课件等引入课堂教学,结合以实验为特征的化学认知工具的多样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能呈现“情境”的多种工具。一方面便于教师呈现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能支持学生主动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3.围绕抛好的“锚”,设计学习活动。

老师在事先确定的真实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因此,在抛锚式教学策略的设计中如何“抛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把“锚”抛下去,让学生确定问题,进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在进入“锚地”后,应紧扣“锚点”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自主学习是整个抛锚式教学策略设计的核心内容,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协作学习(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作用。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共同批判地考察、协商和辩论。学习者群体(包括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三、结语

在抛锚式教学策略的设计中,我们应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定位师生角色,围绕学习主题创设真实情境,通过“抛锚”开展多种方式学习,完成“锚”达到“意义建构”,以此为设计原则,尝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从而形成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维勇.浅论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2]陈宁.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第4篇

抛描式教学法是指教师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境案例,引导学生逐渐探索出这个情境背后的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它能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现用高中数学教学的《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说用这种教学的应用方法.

一、应用真实的情境抛出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很多学生接触到高中数学知识时,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背后代表什么意义,不能寻找到学习的要点,从而不愿意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抛描教学法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数学教师要给出一个直观的情境,让学生迅速理解这一节课他们要探索什么知识.如果教师用过于抽象的问题令学生思考函数模型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一概念知识,从而不愿意思考数学问题.现在教师给出直观的图形,学生参看图形便能了解到“矩形面积=长×宽=速率×时间=路程”,即领悟到数学模型的意思就是要给出解决数学模型的规律.这张图片,就是教师抛出的“锚”,而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师抛出的第二个锚,即在学生领悟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路程=速率×时间”这一模型应如何建立.

二、应用综合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有时会比较复杂,学生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时,有时会有学习挫折感,从而不愿意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可用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克服学习障碍.同上例,教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的问题.三、抛出经典的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这些数学知识有什么用?这是学生需要了解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教师可以一道经典习题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到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愿意积极拓展相关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这是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数学问题、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化过程,教师要提出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思考.总之,抛锚教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相关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为:抛出什么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怎样让学生拓展问题?教师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就能优化抛锚教学法的效果,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三、抛出经典的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这些数学知识有什么用?这是学生需要了解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教师可以一道经典习题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到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愿意积极拓展相关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这是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数学问题、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化过程,教师要提出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思考.总之,抛锚教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相关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为:抛出什么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怎样让学生拓展问题?教师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就能优化抛锚教学法的效果,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作者:宋丽娜 单位:江苏省亭湖高级中学

第5篇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数学模型;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冯爱芬(1968-),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河南?洛阳?471003)王秀梅(1972-),女,山东曹县人,郑州大学数学系,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09-JKGHAG-0245)、河南科技大学教研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7Z-010)教学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81-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产生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其中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1-5]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 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和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1]本文结合建构主义教学观,以“数学模型”课程中“汽车的刹车距离”为例,[6]进行了抛锚式教学法的尝试,教学过程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抛锚式教学及其设计环节

抛锚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形式。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其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到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抛锚式教学有时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它基于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式教学设计把这类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看作“锚”,确定真实事件或问题的过程被认定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确定下来,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1]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使教师、学生、教材和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主要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组成。

二、“汽车的刹车距离”问题的抛锚式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首先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设想或者回忆坐在疾驰的公共汽车上,前面有人横穿马路或者红灯,司机要紧急刹车,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两车的间距为多少呢?给出时间,让同学们讨论,课堂气氛自己活跃起来,同学们立即七嘴八舌说起来。

同学甲:紧急刹车后,身体往前冲,想要摔倒。

同学乙接着说:速度降低,最终变为0。

同学丙又继续说:滑行一段距离停下来,司机控制得好,正好停在白线之内。

同学丁: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两车的间距应该和速度有关,速度快,间距要大些,速度慢,间距可以小些。

同学乙眉头一皱,接着说: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两车的间距应该至少等于汽车刹车后滑行的距离,否则要出交通事故了……

2.确定问题

在这样的情境下,同学们对司机猛踩刹车制动后的情况已经分析掌握得很清楚,老师掌控时间,适时结束讨论,给予总结。

老师总结:司机猛踩刹车制动后,速度迅速降低,滑行一段距离并停止,才能不造成交通事故或者违章行为;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两车的间距实际上应大于汽车刹车时滑行的距离。滑行距离多远,多长时间才能停止,怎么进行估算呢?这就是本问题要解决的“锚”——?事件或问题,简单地进行事件分析,提出要求,即“抛锚”。

试建立汽车刹车踩下后运行距离的数学模型,并估算出刹车踩下后汽车最少滑过的距离和最多滑过的距离。同时在美国的某些司机培训课程中的驾驶规则:正常驾驶条件下,车速每增10英里/小时,后面与前车的距离应增一个车身的长度。实现这个规则的简便办法是“2秒准则”:后车司机从前车经过某一标志开始默数,2秒钟后到达同一标志,而不管车速如何,判断“2秒准则”与“车身”规则是否一样?

3.自主学习

在这个环节,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本问题可以给出如下线索。

线索一:因为要估算出刹车踩下后汽车滑过的距离,所以需要搜集一些有关车的速度、刹车时间、刹车距离的资料。例如已经给出:一辆汽车在司机猛踩刹车制动后5秒内停下,这一刹车过程中,每一秒的速度值被记录了下来,如表1所示。

同时,同学们可以从课本中找到另一组由交通部门提供的一组汽车的车速、刹车距离和刹车时间的数据。[7]

线索二:现实中,同学们已经知道,在物理上怎样来估计刹车距离,现在要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请同学们回忆、查找、复习三个内容:定积分的定义,差分方程,最小二乘法。

4.协作学习

第6篇

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Vygotslry,1978)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种学习理论首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潮传入我国,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的现代学习理论,它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同的学习理论,它对学习的概念、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而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理论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

一、何为抛锚式教学法

抛锚式教学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它是由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约翰?布兰斯福德教授所领导的认知和技术项目组(Cognition &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CTGV)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发的一种学习和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也称为情境教学(Situated Instruction),它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该教学法主张学习应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Authentic Task);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

抛锚式教学被视为社会建构主义范式的一个构成部分。本质上,它是以目标为基础的情境教学模式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综合。抛锚式教学主要基于两条理论原理。

1.学习和教学活动应该围绕着一个“锚”来设计。所谓的“锚”是指某种形式的现实案例或者问题情境。

2.课程材料应该允许学习者开展探究活动。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之,抛锚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抛锚式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搭建脚手架;镶嵌式教学;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解答;由学生担任教学的指导者;学生自己生成项目;智能模拟;合作学习等。而在此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教师应从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教练”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即教师自己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为激励和支持学生的生成性学习,教师必须是灵活的。他们不应该仅仅遵照预先制定的课堂教学计划,此外,教师也不可能成为学生所选择的每一个问题的专家,为此,他们常常应该和他们的学生一起做一个学习者。

二、抛锚式教学方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抛锚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能否提高词汇的记忆功效。

2.实验对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级中医学(临床方向)专业,共76人,随机分成实验教学组(其中男生14人,女生24人)和传统教学组(其中男生14人,女生24人),每班38人。两组均尚未参加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3.实验教材:《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4.实验方法:从学期开始的第一堂课,就将两组分开授课。每组每周4学时,一学期16周,共64学时。同一位教师分组授课。

实验教学组全程采用抛锚式教学,词汇构图由大学英语词汇构成。第1周讲解抛锚式教学方法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记忆大学英语词汇。后15周,抛锚式教学方法将运用到学习的三大步骤中,即抛出情景,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以及效果评价。

抛出情景阶段,包括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和确定主题――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首先选定教学内容,课文题材多样,内容广博,如世纪名人,种族问题,道德伦理以及情感问题等等。因此,利用多媒体塑造情景,借助图片和视频模拟环境,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情况中发生。这样,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况中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酝酿、想象、探究,改变传统课堂的传统教学,形成探究式学习氛围,增强课堂教学价值。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阶段,“抛锚”结束后,学生可通过课后自主学习,归纳与本情景相关的英语词汇;教师在课堂以每章节的中心内容为主线,学生分成协作小组一起绘制出尽量涵盖本章节内容的相关词汇构图。这样,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后,可以在课堂上对照自己绘制的构图,加以完善,加深记忆英语词汇。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或生活体验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既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生英语思维的逐步形成。

传统教学组教师采用常规教学法,梳理每章节的医学英语词汇和主要内容;学生用自己认为最好的和最擅长的方法学习记忆单词。

一个学期结束后通过笔试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对比两组学生的专业英语成绩。笔试考试中,两组考试时间相同,试卷相同,一个考场,闭卷,考试座位随机安排,主要考察大学英语词汇掌握的程度,满分60分。考试后对总成绩和各题型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之间是否有差异。在期末笔试后进行本课程的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本课程的各方面,如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总体满意度等。

(二)实验结果及效果分析

1.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教学,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了实验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的期末测验总成绩。

卷面总分为60分,实验教学组平均成绩为30.8462,传统教学组平均成绩为25.3846。证实抛锚式教学法确实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效率,学生通过此教学方法,记忆英语单词的数量和效果,要高于传统教学组。

2.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如图所示,我们能看出,实验教学组对本课程总体满意度的评分(分为很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主要集中于很满意这一区间,占该组总人数的57.9%,而传统教学组很满意率只有31.6%,并且主要集中在基本满意一区,说明实验教学组对本课程总体评价高于传统教学组。

调查问卷结果

由此看来,抛锚式教学方法相对传统教学方法来说,抛锚式教学弱化了教师的“教”的角色,突出了学生的“学”的特征,这正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神的体现;另外一点,教师要站在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去推理问题,切不可居高临下把自己的想法放于学生的思考路径上,要考虑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心智特征。通过抛锚式教学方法不有助于英语词汇记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总结

第7篇

建构主义 抛锚式教学 高职英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变革。把抛锚式教学模式引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其研究目的就是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英语教学中进行研究,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练习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高职英语教学特点与学习现状

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教育,高职学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高职学生处于想独立发展却找不到目标与动力的矛盾状态。再加上,以往英语学习不成功的经历使他们面对英语学习有一种畏难,缺乏信心的心理状态。因此,要改善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与运用语言的机会不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很少,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学生更加被动消极地学习。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高职英语教学与实践中,尝试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创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这一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实施,旨在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抛锚式教学概述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J.Brandsford领导的美国范德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认知和技术研究小组(cognition &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CTGV)在20世纪90年代研发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理念是把学习设定在(或抛锚)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进行,以帮助学生发展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技能和态度。

抛锚式教学有两大教学指导原则:

1.教学活动应该围绕某种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案例或者真实问题情景展开。这些案例或问题情景就是所谓的“锚”(anchor)。

2.教学材料应该包括丰富的资源,以便学生搜索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抛锚式教学强调提供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现认知建构主义理念,而重视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则是反应社会建构主义理念。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进度,对语言学习环境进行设计,创建与语言学习相关的情景,学生可以根据情景,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进行知识构建。这种活动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得到应用,真正做到交际活动和语言学习相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应用英语的能力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沟通,让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以及分析,进一步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学习评价,最后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因此,老师要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进行良好的环境创设,真正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并通过相互合作进行语言训练的开展,从而提高其对于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 I》教材(上海、2009)的第七单元about compliments表达赞美为例,说明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此单元的学习内容适合高职新生学习,以具体教学环节应用如下:

1.创设情境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创设英语学习的相关情境,甚至设计为任务,通过个人的学习和备课,根据教材内容设定一些与现实生活贴近的问题让其思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帮助学生学习。

运用多媒体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生活中关于赞美常见的画面”的几个录像短片,在课堂上,教师扮演赞美的角色,对学生的衣着打扮,身边的显著变化,进行赞美,这一过程是为了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创设出学习情景,并引出所要解决的问题。

2.确定问题

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出教学活动的发生。如:“What do you say when you see your classmates with new haircut?”“How do you answer if your classmates compliment your new shoes?”询问学生已知的关于赞美的表达,再对比与思考汉语中关于赞美的语言表达的不同之处,如提问“when your manager compliments you for a new post,what do you say?”从而学生会主动识别出工作中的不同的赞美表达,习得相关的语言知识,唤起学生新旧知识的冲突与联系,促进学习的发生。

3.自主学习

在熟悉并掌握相关赞美用语之后,进一步拓展“锚”,让学生关注录像短片中主人公Wang Ying 和Li Ming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即如何赞美对方或对对方的东西进行赞美。这一环节是给学生创设问题,运用所学语言解决真实环境中的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师依然通过逼真的影像资料激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兴趣。教师提出拓展“锚”的问题:如“if you are Wang Ying,what do you want to do?”

老师要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剖析,并确定具体和科学的英语教学目标,在最大程度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然后进行学习活动的展开。在教学过程中确立的问题就可以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总任务或者是具体的任务,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探索,进而获得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4.协作学习

我们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能力和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确保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从而进行小组讨论,集聚小组成员的经验,进行问题解决之道的方法商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提示与帮助。

结合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现状,在学生自主的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参考,然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可以实现学生的共同提高。

5.效果评价

学生在这一环节可以进行小组表现,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在全英语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解决“锚”问题的情景演练。这一环节其实是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建构自己所理解的在实际生活环境下的语言意义。熟悉英语不同于汉语的思维与表达方式,实际运用并自我创造生活场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尊重学生个体不同的自我意义建构,允许多样性的答案的存在。

第8篇

摘 要:抛锚式教学主张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本文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对《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五单元“吸烟”这一话题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发现这一模式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并提出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精读课,案例设计

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现象[1]。原因之一是课程安排上重阅读能力,而轻听,说,写作能力的培养。另一重要的原因是大学英语的精读课仍然采用的是传授――强化――记忆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研究教材后,根据教学课时,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步骤。在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在老师引导下,了解背景知识,文章大意,结构,学习的语言知识。即使有学生课后查找背景知识,准备课堂讨论的环节。参与的学生往往也是少数语言基础较好,外向型的学生。而很多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中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所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和运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同时增进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本文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对《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五单元“吸烟”这一话题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以探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在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影响较广泛的新型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约翰.布朗斯福特教授(John Bransford)所领导的温德比奥特认知与技术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简称CTGV)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发的一种学习和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主张学习应在真实的情景中发生,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的任务,教学的过程与学生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3]。因而也被称为情景教学。教学中学生面临的真实事件或问题就作为“锚”,而建立和确定这些事件或问题就可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事件或问题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就象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4]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5]

在抛锚式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问题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索者。教师由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教练”。教师要设计和创造一个真实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提供方法材料等方面的适时的帮助,以保证学习者探究的顺利进行。在探究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即教师自己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不同的学生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与“锚”有关的课题,教师也不可能成为学生所选择的每一个问题的专家。因此,教师应该和他们的学生一起学习。

抛锚式教学模式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环节组成。[6]

中国人学习外语由于缺乏像母语和二语一样的自然习得环境,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学校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和盲点。抛锚式教学的真实的情景教学观念可促进学生用英语进行真实的交际。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下将根据抛锚式教学的原则和模式对吸烟这一话题进行教学设计。

二.“吸烟”这一话题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景

首先,引入话题。由两名学生展示,介绍他们所拍的校园内外有关吸烟的照片以激起学生对吸烟这一话题的兴趣。接着,学生初步探寻自己对吸烟的态度。两名学生分别讲述自己对吸烟的态度。其中一名为吸烟者smoker,另一名为反对吸烟者 non-smoker.吸烟者可讲述自己何时,为什么开始吸烟,吸烟有何作用,吸烟是否会影响健康,是否支持校园禁烟。反对吸烟者可介绍自己为什么不吸烟,与吸烟者相处的不愉快经历与感受,是否支持校园禁烟。讲述完毕后。让全班同学选择自己对校园禁烟的态度:支持(advocator),反对(objector),中立(the neutral).然后,学习课文“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在学习有关吸烟的词汇后,阅读文章,回答问题。“Why is her mother worried about her smoking daughter?Do her beliefs about smoking make sense?”弄清文章大意后,讨论“Will her daughter give up smoking?And why?”这一环节后,让学生再次选择对校园禁烟的态度。(实践中阅读文章前后学生态度无变化)

2.确定问题

将学生按是否支持校园禁烟分成两大组。态度中立者可随意加入其中一组。教师分别与各大组讨论所要探究的问题。

禁烟组:组成一个禁烟社团,为今年的世界无烟日(5月31日)策划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可用图片,标语,文字,影像来介绍吸烟的危害性。中国有关吸烟的法规,中国烟民的不文明行为;如何帮助校园吸烟者戒烟,少吸烟或文明吸烟;为出国的中国烟民介绍其它国家有关吸烟的法规。

反对禁烟组:陈述吸烟的理由(why do I not give up smoking?);吸烟者与不吸烟者之间的冲突,以及吸烟者与不吸烟者如何和谐相处;介绍不同国家有关吸烟的法规。

3.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各大组在确定具体的问题后,按各自的兴趣,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问题的探究。比如,中国人吸烟的理由组。小组成员可先各自反思自己,身边的朋友,家人等吸烟的理由,也可通过期刊,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查找。然后在小组成员中交流,最后用英语陈述中国人吸烟的主要理由。再如,各国有关吸烟的法规组。这一话题特别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才能找到更多,更全面的资料。老师对获取资料的途径进行引导,帮助解决语言理解问题。

4.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展示

首先,由禁烟组介绍吸烟对自身,他人,社会的危害性。接着,反对禁烟组陈述中国人吸烟的理由。然后,两大组共同协商吸烟者与不吸烟者如何尊重彼此的权益,和谐共处。最后,两组轮流介绍中国烟民出国注意事项。汇报结束后,同学们再次表达自己对校园禁烟的态度并陈述理由。课后各组将自己的资料放入班级QQ群,供大家随时查阅。同学们今后可以在网上继续讨论这一话题,不断补充资料。

5.效果评价

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资料收集的全面性,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进行评价。评价在学习成果展示后及时进行,以小组为单位,也可对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肯定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鼓励他们今后继续参与探究活动。

三.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一个循序渐进和不但完善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从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在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的任务要与学生的语言基础相匹配

如果学生所要阅读的有关吸烟的资料过难或耗时过多,学生就会失去继续探究的兴趣,更别说去归纳总结,用英语进行表述。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提供与吸烟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应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来定。

2.探究的问题应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商定的

学生一定要参与任务的选择,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质量。老师可在创设情景阶段,进行积极的引导。比如,有一个班的学生不愿意了解外国有关吸烟的法规,而更愿意讲述身边吸烟者的故事。

3.教师的帮助应适时适量

教师在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阶段,一定要及时的了解每个小组和个别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给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鼓励他们继续探究。老师的帮助与耐心对于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5):322-328

[2]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刘艳菊.抛锚式教学模式与教师的多元化作用――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应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7(2):110-113

[4]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43(5):73-81

第9篇

1、指导理论

该节能教育学习系统的设计参考了抛锚式教学理论。抛锚式教学由约翰•布瑞斯福特(JohnBransford)领导的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Th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2bilt,简称CTGV),后更名为学习技术中心(The Learning Technology Center,简称LTC)提出,是深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的、以技术学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应用抛锚式教学的系统设计中,所包含的教学活动将围绕某一“锚”来设计,“锚”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者问题情境。并且,系统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抛锚式教学要求系统提供一个与真实更接近的虚拟情境,而并非简单的多媒体素材展示,因此,系统在构建可探索的案例时需要花费更多心力。教师在应用系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多时候扮演着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激励学生去主动探究,以及自我指导学习进程。

2、系统的模块

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分为6个模块。各个模块在主界面上的图标放置顺序按照人类自左往右的视觉习惯,依次为系统简介、节能虚拟现实、教学视频、交流室、自我测试和帮助。通过眼球转动原理,引导学习者按照“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的抛锚式教学一般流程进行学习。

2.1系统简介

此模块默认设置为在打开系统后自动运行。它将告诉学习者本系统开发的背景、所涉及的教学知识、表现形式等梗概信息。它的作用是消除学习者首次使用时的陌生感,对系统有一个粗略的认知,了解教学目标。因此,本模块是创设情境的准备工作。

2.2节能虚拟现实

此模块是构建抛锚式教学过程并使之顺利持续的重要条件,也是系统的核心,它将主要负责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和自主学习这三个环节。将模块设定为“节能虚拟现实”,是因为它将模拟普通人一天的生活轨迹,并如图2构建一系列生活场景(卫生间、客厅、公交站台、餐厅、商场等)。其设计思路是一个普通人起床后,先去卫生间,接着去客厅,出门后坐公交,接着在办公室上班,然后吃饭,最后下班去商场购物这样一个行为流程。在这些模拟真实的情境中,系统镶嵌了许多真实性任务,提供一些暗示去引导学习者发现问题、确定问题。选出的问题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在这一天中,学习者需要面对从早到晚在各个生活场景中的节能问题,而每个人所确定的问题可能不尽相同,这时,系统并不提供直接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提供线索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以卫生间场景为例,系统以一段Flas描述一个普通人起床走入卫生间的画面,从而创设节能生活的第一个情境。如图3所示,在卫生间情境内,学习者用鼠标单击坐便器、手纸盒、水龙头、浴缸等对象时都会有问题提示出现。

学习者如果确定了“坐便器的水箱耗水量大”这个问题,那么就必须自我寻求答案。学习者可以通过将装满水的饮料瓶放入水箱或者换上节水型坐便器来解决。如果想不出解决方案,则在每个物体对象上都有小贴士(含有关于节能的基础知识),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上面的知识来思考解决方案。其余的三个问题(手纸盒内的纸张不宜使用餐巾纸,洗澡不宜使用浴缸,水龙头不宜始终打开),也都需要通过类似的节能操作去解决。此外,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系统适当给予学习者反馈,负责一部分的效果反馈。此模块作为一种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探索中更深地体验节能、了解节能的重要性,构建新的节能意识与用能价值观。同时,此模块也是一种有趣的挑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问题解决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提升了学习动机。

2.3教学视频

此模块将辅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其作用类似于一个支架,系统将代替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概念框架,是对“节能虚拟现实”模块内自主学习的延伸。它以多媒体播放器的形式,演示一系列关于生活中节能的教学视频。如果学习者在“节能虚拟现实”内即使依靠小贴士仍无法解决问题,那么可以在这个模块内详细学习节能的操作技能,然后再回到“节能虚拟现实”解决问题。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非强制性的。

2.4交流室

此模块将负责协作学习环节的正常进行。学习者在登录交流室后,可以在网络上实时进行交流,以学习伙伴的形式讨论彼此遇到的问题,分享所获得的经验。借助Flash Media Server技术,可以运用视频、音频等丰富的多媒体方式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学习者还可以分别扮演“指导者”与“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如果“学习者”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则由“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在协作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相转换。皮亚杰认为,当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后,与其他学习者的平等协商、对话、讨论将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果并加深对认知内容的认识。

2.5自我测试

此模块的作用是负责效果评价环节。学习者在经历上述几个模块后,除了在“节能虚拟现实”模块内得到若干过程性评价外,在自我测试模块还可以得到较为详细的总结性评价。学习者可以选择包含节能知识的随机题库进行自我测试,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此模块将依据学习者的答题成绩给出有效的反馈,以量化的方式让学习者更全面地了解当前自身的节能知识水平。评价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学习者在下一个学习周期仍然可以进行自我测试,以获得相应的反馈。

2.6帮助

此模块将提供一张系统地图,以图表与文字的形式介绍如何使用系统的各项功能。个别复杂的功能将由专门的视频文件来进行演示,帮助使用者迅速掌握系统的使用方法。

二、系统实现技术

该系统采用Abode Builder Flex 3作为开发平台,使用Photoshop CS3、Flash CS3、CoolEdit Pro等软件作为素材设计工具,数据源采用XML。Flex作为Adobe公司面向企业端推出的RIA技术,能兼容网络几乎所有的资源,以其更高效的异步传输速度与更丰富的特效,正成为Web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5]该系统的开发思路是利用Flex搭建一个Application框架,使用ViewStack组件控制各个模块的跳转,各模块则用容器组件进行构建。Flex与Flash所用的脚本语言都是ActionScript 3。0,两者互相兼容,这为构建虚拟情境提供了方便。卫生间、客厅、公交站台等各个生活场景均用Flash进行设计。为了在Flex框架内,使得Flash与Flex的组件能够通信,采用了Flex提供的本地共享对象SharedObject。

实现方法是在Flash端与Flex端分别写入脚本。[6]假设Flash游戏是发送端,Flex组件是接收端,Flex端的关键代码如下:<mx:Script> <![CDATA[ import flash。net。LocalConnection; private var localconnr:LocalConnection; public function initapp():void{ localconnr=new LocalConnection();localconnr。connect("_myconnect"); localconnr。client=this;} public function infoConnect():void{ localconnr。close(); trace("发送成功");} ]]></mx:Script>Flash端的关键代码如下:var localconns:LocalConnection;localconns=new LocalConnection();localconns。send("_myconnect","infoConnect");教学视频使用HTTPService加载XML数据源,从而调用视频文件的播放。视频文件的上传通过FileReference对象实现。交流室模块的实现需要构建Flash Media Server,登录者的昵称、聊天内容等临时信息都存储在SharedObject对象所创建的*。sol文件内。[7]借助Flash Media Server,多用户可以实时进行数据的交互。自我测试模块使用随机函数Math。random()来导入题库,进行判断。关于系统的特效,除了Flex自带的一些效果外,还将引入一些外部的类,比如PaperVision 3D设计一些更加丰富的3D视觉效果等。

三、系统效果分析

该系统依托先进的Flex技术,借助ActionScript脚本达到了良好的跨平台性,使得系统无论在功能设计上还是在技术实现上,都达到了同类软件的领先地位。网络化功能的实现,使得系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网上异步学习提供方便,能有效降低教学者的工作量,优化资源,达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该系统利用人机工程学的友好界面,提供了交互性良好的WebOS操作系统,适用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整个操作步骤简单、易懂。此外,采用了模块化教学,使教学内容清晰明确,能根据不同情况安排教学进程。

四、结论

第10篇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模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案例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基于真实或模拟情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它通过情景产生学习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通过镶嵌式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识别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软件设计思想和技术,它是在继承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的优点与长处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在软件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高等学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知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的特点

把握课程的特点是开展教学的起点和选择合适教学模式的关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在继承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教学重点应该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化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区别两个方面。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于一种抽象的数据类型——类,和这种抽象数据类型的实例——对象[1]。对象是具有某些特性的具体事物的抽象,对象有属性和方法,分别用来表征对象的状态和行为,类是创建对象实例的模板,用来描述具有相同属性和方法的对象集合,它定义了集合中每个对象共有的属性和方法,对象是类的实例。事件是能被对象所识别的外部刺激,如单击鼠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通过事件驱动机制处理事件,即只有在事件发生时程序才会运行,否则处于静止状态。图1表明了这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2]:

图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基本概念的关系

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抛锚式教学

2.1理论基础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或在利用技术虚拟的情境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3]。所谓的“锚”,是指在情景中创设的事例和提出的问题。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建构主义主张学习者通过感受真实的环境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的认知。抛锚式教学模式以真实的事例或问题为锚,在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需求,通过主动学习、生成学习和与其他学习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亲历从识别目标到达成目标的全过程[4]。

抛锚式教学具有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的特征:通过真实或者设置的情景引出用作“锚”的问题或者实例;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强调教学的无序性,也就是教学顺序与预先确定的教学设计不一致,无序性教学富有弹性,教学信息不确定,教学目标具有相对开放性,教学结果有弹性[5]。

2.2教学案例

以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三大特性中的“继承”、“多态”及“接口”的概念教学为例,下面谈谈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如何实施抛锚式教学,程序的实现使用C#语言。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已经掌握面向对象的概念和“类”的概念,掌握构造类、属性和方法的知识。

“继承”、“多态”和“接口”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为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将本次教学分为2个单元,分别学习“继承”、“多态”和“接口”。

单元1:“继承”和“多态”

情境1:计算机动画展示:一只“喵喵”叫的“猫”和一只“汪汪”叫的“狗”,动画显示它们都属于“动物”。

问题1:“分别为猫和狗创建2个类‘Cat’和‘Dog’,这2个类都具有表示名字的属性‘name’和表示动物叫唤的方法‘shout’。建立主程序,在其中实例化猫和狗的对象,输出这2个对象的‘name’,执行‘shout’方法,分别输出‘喵’和‘汪’。”

问题1的提出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类”和“对象”的概念基础上。建立1个“Cat”类和一个“Dog”类,它们具有功能相同的属性和方法。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面向对象的知识和对问题的理解,可以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

问题2:“问题1中创建了2个类,主程序中执行了一些操作,在这2个类和主程序中,许多代码是重复或相似的,这些代码被称为冗余代码,有什么方法将代码精简,实现代码的重用?”

如前所述,学生建立的2个类中具有形同功能的属性和方法,代码冗余度大,复用率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允许通过类的“继承”实现代码的优化和复用。在解决问题2之前要让学生掌握“继承”的概念,并掌握以“继承”的方式建立新类的操作,然后着手解决问题2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Cat”和“Dog”两个类的共同点,建立一个“animal”类,该类有1个“name”属性和1个“shout”方法。重新构建“Cat”类和“Dog”类,让它们继承自“animal”类。重写主程序,输出“name”、执行“shout”方法。这时学生会发现出现新的问题:“Cat”对象和“Dog”对象执行“shout”方法输出的结果是相同的。由此引出问题3。

问题3:“为什么执行重构后的程序,‘Cat’对象和‘Dog’对象执行‘shout’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这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如何解决?”

问题3引出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属性“多态”。所谓多态,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是指的同一个消息或者操作作用于不同的对象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解决问题3之前要让学生掌握“多态”的概念,然后着手解决问题。重构“animal”类,将“shout”方法改为没有方法体的抽象方法。重构“Cat”和“Dog”类,在其中重载“shout”方法,并分别实现各自的“shout”方法。修改主程序,使用“animal”类分别实例化一个“Cat”对象和一个“Dog”对象,它们执行“shout”方法后得到不同的结果。

单元2:“接口”

情景2:在情景1的基础上,计算机动画在“猫”的下方显示一只“机器猫”,“机器猫”一边“喵喵”叫,一边变魔术,变出一条鱼。接着在“狗”的下方出现一只“机器狗”,“机器狗”一边“汪汪”叫,一边变魔术,变出一根骨头。

问题4:“动画中我们看到‘机器猫’和‘机器狗’除了分别具有‘猫’和‘狗’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普通猫和狗不具备的特征,请用程序分别输出‘机器猫’和‘机器狗’叫唤的声音‘喵’和‘汪’,并输出‘机器猫’和‘机器狗’变魔术的动作‘机器猫:变鱼’和‘机器狗:变骨头’。要求运用接口的知识解决该问题。”

“机器猫”和“机器狗”都要具有普通猫和狗的属性,它们应该分别派生于“Cat”类和“Dog”类。它们又要分别实现“变”这个动作,如果让2个派生类分别实现各自的“变”的动作,则显然又会显出代码的冗余。似乎可以像上面的“猫”和“狗”那样构造一个基类,让“机器猫”和“机器狗”继承基类。可是C#语言只允许单继承,“机器猫”和“机器狗”已经分别继承自“Cat”类和“Dog”类了,如何又能继承自其他类呢?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使用接口。接口是用来定义一种程序的协定。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接口主要用于行为跨越不同类的对象,使用接口可以很好地增强现有类的功能,保证在特定的环境下系统自动实现这些功能。

要解决问题4必须学习“接口”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使用“接口”的操作。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主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然后解答问题4。创建接口“IChange”,使其具有“change”方法。分别从“Cat”类和“Dog”派生出两个类“CatMachine”和“DogMachine”,并且这两个类都要实现“IChange”接口的“change”方法,分别输出“机器猫:变鱼”和“机器狗:变骨头”字符串。由于“CatMachine”类和“DogMachine”类分别继承自“Cat”类和“Dog”类,它们的实例对象都可以实现普通“Cat”类和“Dog”类的功能,又实现了“IChange”接口,具有“变”的功能,并且代码复用率高,冗余度小。

3.教学反思

抛锚式教学密切联系了课程内容和日常生活,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出发,运用形象生动的情景、实例或者问题设置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对象的基础上的,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将面向对象的概念和操作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知识和相关操作。

参考文献:

[1]杨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本结构和思想分析[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30-34.

[2]邵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2002,(6):90-92.

[3]William R.Booth.Anchored instruction[EB/OL].coe.enco.edu/ET500/Booth/SL D002.HTM/,2004,7.

第11篇

关键词 “一例多境” “抛锚式”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中政治“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的结构

“一例多境”教学设计最初是以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为蓝本进行开发研究,现已拓展至高中政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课堂教学设计之中。该设计强调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围绕某“一例”展开,围绕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这一“案例”中内含若干认知冲突,每一冲突又扩展为不同的教学情境,每一情境围绕教学目标又包含若干冲突,冲突是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引导学生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就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也被称为“锚”的消解过程。“一例多境”中的“一例”即为某一案例,它是整节课展开的基础,“多境”即为多场教学情境,皆围案例中的内容及冲突展开。“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为:

1.1 “一例多境”中的“一例”

“一例多境”中的“例”为整节课教学设计的“锚”,一般为围绕教学内容所创设的案例情境。这里的“锚”是借用抛锚式教学设计(anchored instruction)中“锚”的称谓。抛锚式教学设计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其中的锚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确定这类真实的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或教学进程也就确定了,故称为抛锚式教学。”①锚是一个真实的问题背景,最初是由影像充当锚,这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情节,其次还有与主要情节相关联的次要情节,整个教学即由这些主要情节与相互关联的次要情节所组成。可见,教学中的锚也即主要情节为整个教与学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教学中的其它情境皆是由锚所引发,围绕锚而展开。高中政治“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抛锚式教学设计”中“锚”的思想,每节课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精彩的“锚”,无论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或是《文化生活》的教学,锚皆来自真实的“生活”,体现了教学与生活的结合。与生活结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完成和深化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锚”显然是意义建构的中心。

比如,《经济生活》“纳税与征税”这节课的教学,锚是由“股民老张炒股的心声”FLASH所组成;《文化生活》中“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这节课的“锚”是由展示歌星“王力宏的一段演唱会”视频组成;《政治生活》“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这节课的“锚”,由当地发生的一例“城管与小贩冲突”的故事”充当。创设锚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捕获真实问题,生成认知冲突,情境创设结束,紧接着的是围绕情境提出问题,为后继内容的展开做铺垫。

1.2 “一例多境”中的“多境”

课堂教学中的任何教学设计皆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展开的。作为锚的案例创设,一方面是为了营造课堂开始时的情境,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另一重要的教学功能则在于制造认知冲突,为后继教学内容的施教、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准备。这里的认知冲突即“一例多境”中“多境”的创设依据,每一冲突即为“一境”,每一“境”皆要达成若干教学目标。下面以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中“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课为例,说明“例与境”的关系及其包含的认知冲突。这节课创设的“锚”为青少年喜欢的明星王力宏的演唱会片段。围绕这一“锚”,教师创设了三个认知冲突,每一认知冲突即为一教学情境,构成了整节课的教学结构。具体如下:

[情境一] 学习任务与看演唱会的冲突

小明是一名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他也十分喜欢王力宏,但是由于学习的原因,无法去演唱会现场聆听美妙的歌声,而小明又非常想去。请问,有没有一种可能,小明没有去演唱会的现场,但是却能够比现场的观众更先听到明星的歌声?问题:

(1)为什么?

(2)这给了你什么启示?

[情境二] 停网络、卖电视与看电视愿望的冲突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良莠不齐的娱乐节目,小明的父母为其健康成长深以为忧。在高二这一关键时期,小明的父母把家里的电视卖了,网络停了,于是小明再也看不到“快乐家族”了,再也见不到“欧弟”了?他伤心到了极点!问题:

(1)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

(2)小明该怎么样劝说父母?

(3)作为父母,又该怎样劝说小明?

(4)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情境三] 父母只让看有选择的频道,小明却想看自己喜欢频道的冲突。

在成功劝说下,父母终于答应把电视重新装上了。小明如愿以偿了?但是,为了小明的学习,父母只允许观看CCTV-10科教频道。因为父母觉得上面的《百家讲堂》对小明的成长非常有益!而且节目很风趣!

(1)你是小明你乐意吗?

(2)该怎么办?怎么样劝说父母?

“一例多境”中的多境,是由“例”也即“锚”中所包含的认知冲突建构起来的,而每一情境同样包含着围绕教学目标的认知冲突,教学过程中,认知冲突解决回应的过程,即为目标达成的过程。上述案例中,每一情境后面所附的问题即为认知冲突的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 “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的教学价值

“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其基本结构由一个“案例”与多场情境组成。该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比如其具有较强的借鉴与可操作性,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师生的欢迎。该教学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也是其具有实践价值的原因,因为它也体现出了诸多优秀的教学理念。

2.1 “一例多境”体现了“抛锚式”教学设计的理念

抛锚式教学设计是一种教与学的框架,其基本框架是“锚”与“脚手架”,锚是教学展开的核心要素,它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则围绕“锚”搭建“脚手架”,围绕锚组织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倡合作学习。从教学设计的结构来看,“一例多境”完全符合“抛锚式”教学设计理念,它的“一例”即为“锚”,“多境”即为“脚手架”。从教学活动的结构来分析,优秀的教学结构应是清晰、流畅与完整,以一定的线索或逻辑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符合了这一特征与要求,比如“一例”包含了若干认知冲突,这些认知冲突又构成了不同的教学情境,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以“例”中的内容为素材,以认知冲突为线索,环环相扣,水道渠成,结构完整。

但“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又不是抛锚式教学设计的翻版,它体现了“抛锚式”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思想,但并没有照搬该教学设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例多境”教学设计是一线教师多年优秀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升,这些优秀教学经验思想恰恰体现了经典教学设计——抛锚式教学设计的某些优秀思想比如设计真实的锚、围绕锚展开情境教学等,但又异于“抛锚式”教学设计。比如:抛锚式教学设计是西方学者以西方的课堂教学或培训模式为基础开发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它以现代教育技术虚拟情境,以影碟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述,这与我国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其次,最初的“抛锚式”教学设计是以数学学科的教学为主,而“一例多境”是以政治学科的教学为主,所传授的知识属性完全不同,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也完全不同。

2.2 “一例多境”体现了情境教学思想

知识如果离开了它所生长的那种脉络和情境,它已不具备活性而具有惰性。“一例多境”教学设计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实现情境学习,无论是案例或是后续的教学情境,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或情境,真实或相对真实是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从学习理论来看,“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实现的是情境认知,最直接的教学效果是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学习。情境教学的机理或优势体现为明暗两条线:“明线意在通过语言或信息媒体营造的意境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解文化的通道;暗线通过情境(意境)构造一个具象的世界,在具体世界和抽象世界之间形成支架,帮助学生建构其具有迁移力的认知结构。”②有研究表明,“在没有背景的情境下获得的知识,经常是惰性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即不会理解和迁移运用。”③情境教学的优势恰恰是我们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端,“一例多境”教学设计正是发挥了情境教学的优势,实现的是情境教学。对于学生建构知识来讲,情境学习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置身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体性的建构,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认知结构的变换和迁移能力的提升。

2.3 “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所谓教学理论的实践价值,强调的是教学设计的学科适切性、实践应用效果及其可操作性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高中政治而言,“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正如“抛锚式教学”设计理论可以应用于多学科一样,“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同样可以在多学科、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但对于高中政治学科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因为“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的典型特征是情境创设,这个情境创设要求真实、生动,具备这两个特点的案例一般来自“生活”。选取来自生活中的案例对于高中政治必修教材《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四门课程而言,实在是非常方便。因为这些课程本身就是讲述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教师进行“例与境”的创设较为容易。

第二,就教学效果而言。“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在多位教师及多节课堂教学中应用,由于该教学设计情境教学特色明显的缘故,所以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热烈,真实生活中的认知冲突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级性。“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结构清晰,所有的教学情境皆来自“生活中的案例”,每一案例都隐含着认知冲突,冲突与冲突之间紧密联系,步步关联、环环相扣。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该教学设计理念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众所周知,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到今天,至少出现了数十种有影响的教学设计专著,关于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恐怕也已有数百个。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教学设计模式实践操作性较差,特别是诸多教学设计模式并非针对我国班级授课制进行设计的,由于国内外班级教学形式相差甚远,所以国外学者开发出的教学设计模式在国内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所以,许多教学设计模式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走进课堂。“一例多境”教学设计操作相对简单,较易为一线教师所掌握、实用,再加上教学效果良好,所以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2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课程教学设计——‘分课型’教学模式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蓝志雯.论中学历史课抛锚式教学[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2.

第12篇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一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等能力。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国家宏观语言战略、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三本院校来说,该课程改革能帮助三本院校明确自身定位,调整英语课程安排,根据社会需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如何在三本独立院校开设好这门课程,引导学生根据个性化方向目标提升英语能力水平,改善知识结构,笔者经过研究学习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结合自身实践,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例,从建构主义角度,尝试运用抛锚式教学法,探究专门用途英语的课题内容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抛锚式教学强调教学活动一定要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具体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和游戏、辩论、竞赛等方式创设一个虚拟的商务场景,学生则通过仔细观摩,并模拟演习。以接待和电话礼仪为例,可以利用电话、传真、电脑、打印复印机等设备设计一个真实的涉外自动化办公环境。

二、确定问题

把本章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比如如何接待客商作为本次学习的中心内容,“抛锚”的具体内容有如何接待预约的客人、如何了解不同客商的业务需求,怎样沟通交流就某一特定商品的细节要求等。

三、自主学习

根据教师设定的课堂情境和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信息资料,收看与之相关的视频资料,以及这种特定情境下需要使用的各种表达和相关词汇,主动学习,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互相评价相关人员的信息和资料,同时需注明需要老师同学解决的问题。

四、模拟表达情境

学生通过扮演情境中的一个具体的角色,强化对情境中该角色的感性认识,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理解和掌握所涉及到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表达,熟悉相关的商务知识。

五、总结评价

老师组织学生参照原始情境和模拟情景进行对比分析,并就教学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中总结、梳理、讲解和训练,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角色扮演结束之后,教师再分别从商务人员的着装打扮、言谈举止、神态气质及商务洽谈的语音语调给他们讲解,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分析点评,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课程结束后,为了得到学习者的反馈信息,了解教学设计的实际效果,笔者又设计了一套问卷调查。通过分析问卷,可以看到,在模拟语言实验室进行抛锚式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不仅可以为身处象牙塔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感受真实情景的理想场所,更为他们锻炼语言能力、增长商务知识、提高交际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其次,抛锚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口语流利是外语语言学习者所应掌握的必备技能之一,尤其是对外贸易人士,大部分的时间是和人打交道,更需要较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但整天呆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业务的实际场景,他们对对外贸易具体实务内容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不仅片面,还很抽象。但抛锚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学习和实践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抛锚式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他们获得了许多种商务活动的模拟场景和操练机会,也使得他们对商务礼仪接待、商业信件写作、会议事务安排以及办公自动化及其设备的使用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实践积累到一些在象牙塔内根本无法获得的宝贵的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安晓飞、黄志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分册:认知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