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真善美的作文

关于真善美的作文

时间:2023-05-29 18:1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真善美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真善美的作文

第1篇

写下我不是人,并不是说我真的不是人,而是对我是人这一事实进行一次论证。

作为一个人,我从小接受真、善、美的学校教育,但我不明白自己会轻易接受假、恶、丑的思想。作为一个人,我做事绝对会为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在公共汽车站,我尽管排在最后,绝对能第一个上车找个座位。看到别人摔倒和盲人过马路,我绝对会说:“摔得好,啊!瞎子。 ”如果我遇到倒运事,绝对会咒骂整个社会。

在这个社会,我追逐一切物质利益,然后狠狠地骂着社会。

从此,我虽是一个人,但我已不是一个“人”,我的心灵扭曲、变黑,我不再是一个“人”。

一件事总是有无数的变化和无数的可能性,就在我认定自己不是“人”时,我恋爱了,我的女朋友名字叫真善美。从此,我的生活全部被打乱,纯粹一团糟。

和她在一起,坐公共汽车我总是在最后,好不容易排到座位还要给后来者让位,隔壁李大爷、王大妈的垃圾总要我承包,还有什么献爱心捐款等等,我真的无法忍受,但是我却不能为她买一对耳环表达我的爱意,我受不了,向她苦苦问道:“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她说:“因为我叫真善美。”但是,事情也不是完全糟,我发现小区里从来不理我的人看见我时会微笑,总有人叫我去宣传爱心捐款的意义,还会收到很多感谢信,于是我又沉醉在其中,忙于应酬很多写感谢信的人。真善美说:“你变了,我强迫你变了,但是我不喜欢强迫,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自己真的变了,再来找我。”我像个傻子一样,不知所措,她走了,我又回到以前烂泥潭似的生活,只是多了一项内容,想她,想我爱的这个人真善美。有一天,我看书时看到这样一句话:“人就像一只鼎,由真、善、美三足鼎立,缺少了哪一个都不行。”我激动地像个孩子,大声喊道:“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找到真善美,我对她说:“我明白了,我已经改变了,原来,看到别人,为了别人,我的生活才有了意义,我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真善美微笑着,我把真善美拥入怀中。

朋友,只看到自己的人不是真正的“人”,看到别人的人才是真“人”,真是骨骼,善是肉体,美是外表,让我们用真、善、美组装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

评析:话题作文具有话题宽泛、文体不限、写法灵活等特点。如果笼而统之地去做文章,面面俱到,势必造成蜻蜓点水,文意散漫。所以,应该学会在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的舞台。这篇文章笔力集中到一点,即对“人”的再认识。

起先,“我的心灵扭曲、变黑,不再是一个‘人’”,后来结识了真善美,在真善美的示范引导下,我逐步认识到:“看到别人,为了别人,我的生活才有了意义,我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 ”由于作者精心选取了与众不同的切入点,而且言之有理,极具个性色彩,因而得了一个不错的高分。

应该指出的是,题目冠以《我不是人》,并不妥当。可改为《关于人的评说》或用文章最后一句《做一个大写的‘人’!》。庶几近之。

第2篇

一、 写作实践是高中作文教学的核心,这是苏教版编者始终秉持的基本理念

1. 修订前,“写作实践”是写作编写体系的核心,强调写作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实践”,少关注“理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一版的写作版块叫“写作实践”,附在每个专题的后面。“写作实践”由“导写语”“写作知识简介”“作文题”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都是围绕“写作实践”展开。

“导写语”是从专题的人文内涵引出“写作实践”板块要写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向青春举杯”专题的“导写语”是:“十七八岁是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我们已经站在青春的门槛上眺望生命的前方,让为生的梦想伴我们前行。”这样的“导写语”主要是引导学生表达“青春”的“特殊”性、“青春”的“梦想”,激发学生放声歌唱青春之歌。

“写作知识简介”是对“写作实践”中涉及的写作知识,用一百字左右的文字作极其精要的介绍,以资借鉴。如“月是故乡明”专题的“写作知识简介”是:“散文写作要能灵活地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其作用是对学生写作提醒,并不是要让学生掌握多少写作知识。

“作文题”是提供一组可供选择的题目,有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也有命题作文和自由写作,这是“写作实践”板块的核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命题一般能够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样有助于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正如编写者之一王栋生老师所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写者把写作看作一种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看作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心灵的广阔、自然的美妙、社会的百态),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写作实践板块中,无论是导写语,还是作文题,均努力地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写作设计把学生引入了积极实践之中,是一种很有现实针对性的写作教学设计。

2. 修订后,写作实践是写作编写体系的重点,既强调写作实践的重要性,又关注写作知识的有效性

(1) 将“写作知识简介”改为“写作指导”,提高写作知识对写作实践指导的有效性

修订后“写作指导”由第一版的“写作知识简介”拓展而来,字数由“写作知识简介”的一百字左右拓展到“写作指导”的一千字左右。从编写目的看,从“写作知识简介”对学生的写作作一些提醒,到“写作指导”针对学生写作中突出的问题,抓住关键性的写作知识,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写作策略。

比如“月是故乡明”专题在修订后的作文指导是“夹叙夹议,枝繁叶茂”。内容包括:先由专题的内容引出“写作指导”的话题――散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然后具体讲解怎样才能写好夹叙夹的文章。这里的“写作指导”针对学生写作散文时不擅长运用叙议给合的表达方式进行设计,并结合专题的内容从几个方面作具体的讲解,让学生能够较快的把握叙议结合的基本方法。所以修订后的“写作指导”更突出了写作知识指导性、有效性。

(2) 删去“导写语”,将“作文题”改为“写作实践”,强调实践性

在修订后的“写作”板块中,删去了“导写语”,因为“导写语”与“作文题”距离较近,可以创设一定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而修订后的“写作”板块中,“导写语”与“作文题”距离较远,其创设的语境难以覆盖到“作文题”中,“导写语”就失去了应有的效用,所以还是删去的好。

在修订后的“写作”板块中,将原来的“作文题”改为“写作实践”,进一步突出了写作的实践性。每一个题目既结合专题的内容,又注意创设适当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比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修订前后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编写者在秉持写作实践理念的同时,又在理论指导实践上作了一番有益的尝试。

二、 提升学生的写作境界,是苏教版修订后写作教学的终极追求

第2版以后在每个模块中添加了一种“写作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提供了五种“写作观”,即“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写作,也是对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为何要在写作板块中加入“写作观”呢?

1. 对学生的影响: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写作观”,提升自己的写作境界

高中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写作学习和训练,对写作的价值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观”,在五个模块各安排了一种“写作观”,回答关于写作的重大问题。

“你的生活很重要”回答的是关于写作的源泉的问题;“独立思考、善于发现”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写作,也是对话”则是强调写作的目的是交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了写作是表达的艺术;“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回答的是写作与做人、写作的社会责任等问题。

“写作观”解决了当前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不良倾向,解决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思想上、认识上的困惑,让学生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认识为什么而写作和怎样写作的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境界有着全新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做一个真正的写作者。

2. 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引导教师确立高远的写作教学观,防止急功近利

中学作文教学应该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和怎么教,这是中学作文教学中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我以为编者在每个模块中增加一种写作观,对高中写作教学也是一种规范和积极引导。作文教学不是为分数而教,作文课不能仅仅传授技法,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为了获得一个分数,而是应该为社会而写、为人生而写、为高尚的精神而写、为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写;作文要写得“大气”,而不能写得“小气”;作文要写“大我”,而不要写“小我”;作文要追求“大境界”,而不要局限于“小境界”。

比如教第五模块中的写作观“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就是从写作的角度,看“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性。“人文情怀”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信念”,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让学生懂得“作文与做人”是一致的,要“保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经常地有所发现、有所感动,在这样的观察和思考中陶冶情操,实现精神的追求”。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感情,要敢爱敢恨,同时也要‘会爱会恨’”,这样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有了真善美的‘精神底色’”。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写作看作生命的一部分,看作精神成长的一部分。“公民意识”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写作是公民的权利,具有社会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这样的实践中,一步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写作不是无病,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心怀天下,思考人生,认识社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编写体系的修订,是围绕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作了更加完善的探索。通过“写作观”体现“价值观、情感、态度”,通过“写作指导”体现“知识”与“方法”,通过“写作实践”体现“过程”与“能力”。而在这三维目标中,“写作观”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境界,“写作指导”关注了“知识”和“方法”的有效性,“写作实践”则关注了“能力”与“过程”这一写作的核心要素。

第3篇

编者: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是我国标志性的中考考区,这些考区的命题往往引领潮流,可以看出全国命题的风向、轨迹,成为中考的一个缩影。本刊特约语文名师对四市的中考语文命题进行解读。

201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立足基础,稳中求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语文味、鲜活的生活味、浓浓的人文味。

一、以课本为基础,注重语文视角的延伸

近年来中考语文命题取材逐渐淡出课本,以至于一线教师慢慢忽视课本,淡化课本,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今年的北京卷力图扭转这种趋势,回归课本。这体现在:一是命题材料的出处回归课本。语音题、默写题及名著阅读题(选材《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都出自课本。二是题目的答案出自课本。文言文选取《桃花源记》,其中第12题“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考查了文言实词“绝境”、“寻”,答案都为课文中的注释。第13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也出自课文中的注释。此举意在引导师生注重教材的基本指导功能,夯实基础比做更多的试题更能提高语文能力,这是语文的根本。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是社会的语文。2012年北京市语文卷把语文的视角拉进了生活,拉入了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胸怀天下,接通了“兼济天下”的文化情怀,这是令人称道的亮点。例如,第4题要求根据文段内容,判断对画线病句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把修改病句与关注身边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第7题默写,引领学生读书。特别是试卷第三大部分的综合性学习,关注北京市的节水问题,紧扣社会热点,考查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如第9题“分析下图,提取主要信息,并用一句话概括北京水资源的现状”,把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让学生对水资源的现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第10题要求“阅读下面材料,概括延庆、密云保护水资源相同的两项措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道题是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1题要求“根据以上材料,续写下句”,是一道令人称道的好题,它沟通了语文与社会,让学生关注社会,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选文充满了语文味、文化味、人文味

2012年北京卷选文脱离了一般中考阅读材料肤浅、煽情、做作的所谓“美文”模式,这是今年中考阅读选材中的一个亮点。例如现代文阅读(一),散文《白梅无价》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重情重义、文化韵味浓厚的长者形象,在无形中熏陶了学生的艺术气质;议论文关注“微公益”,选文关注慈善、注重人文关怀,启发人的品德修养,关心他人,珍视友情。令人兴奋的是,第22题要求“请在第④段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联通古今,思想一脉相传,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这些材料文质兼美,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含量,立足于传统,注重品德修养的熏陶,文化素养的沉淀,又把视角投向现实,关注生活,带给学生的是一份丰富心灵的养料。

三、作文贴近生活,切合学生的思想情感

语文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强调要引导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健康情感的培养,对社会的关注。北京卷今年的作文题《少年风采》很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作文提示指向明确,特别指出“风采指美好的仪表和精神风貌”,有利于学生读懂写作要求。考生可通过叙述自己生活中真善美的事情来展示风采,也可以通过励志故事展示风采,或描绘赛场的拼搏展示风采。总之,文题看似虚,但都是自己生活的展示、个人情感的体现,是一个很有水平的题目。

2012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亮点纷呈。它启示我们:一、语文能力是实在的,要从语文课本上找到深厚的根基。二、语文是生活的也是社会的,学习语文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语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载体,平时应该多读些蕴涵文化韵味的文章,开阔视野。

(湖南/伍福常)

第4篇

2010年的高考作文仍然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三种题型。从题型比例来看,虽小有变化,但仍呈稳定态势:话题作文虽为“配角”,但依然顽强固守方寸之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仍为场上霸丰,但材料作文略显“蚕食”之势。从这两年各省市自身题型情况来看,变化的有7个省份,而其他11份试卷作文题型保持稳定。

这告诉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这三种题型都要训练,不能“偏食”。要根据本省高考作文的实际情况,略有侧重地进行题型训练。例如刚刚变化题型的省份,题型大多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期;题型稳定较久的省份,则有题型变化的可能。

同时,我们更要强化审题意以,注重审题训练,力求准确把握题意,做到行文“切合题意”。对引语及材料主流思维的把握,须抓住材料中心语、关键句。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注意对题目中的导语材料和文题的结构、词语内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把握命意所在,确定行文重点。

总之,今年高考作文以上特色,再一次叫确地告诉我们,要针对这三种题型,夯实审题基本功,写出“能符合题目中所列的各项要求”的作文。

二、联系生活,点击“成长”,暗合时事

与往年一样,今年各高考作文命题者力图使作文题贴近考生生活,融入时代元素,合平社会脉搏,彰显人生感悟。这在命题或话题作文中体现尤为明显。如“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江苏卷的“绿色生活”,“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的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以及要求“联系自己生活体验与感受”的广东卷的“与你为邻”等等。而它们也强调生活的现实性,如江苏卷强调“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的“今天”的生活,江西卷则也指明“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反映生活,永远是写作的主旋律。但这种反映,更应渗透考生对生活的理解,理想以及反思等等。鉴此,我们平时要学会四个“注意”:一要注意体验生活,体验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普通人的情感和人生经历。作文时要有“我”的意识,要体现“我”对世事人情的评判,竭力避免一窝蜂“回到古代,复述经典”。二要注意本省的某一文化现象、思想积淀,或者是本省特有的人文景观,那么,对本省的文化特征的关注和积累,就显得尤为必要。例如,温总理曾写一首“仰望星空”的诗,所以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出现不能说仅是一种偶然。三要注意了解一些国内外的思想动态、文化特征、时代风貌、热点话题。四要注意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深化,将知识的掌握、生活的积累、文化的变迁与思想的深邃完美交融。

三、强调理性辩证息辨

强调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是历年高考作文题的一贯特点。纵观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因材料作文占总题数的大半,而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要求考生进行辩证全面地理性分析,进而从材料中概括出一个生活道理,所以,强调理性思辨,已成了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主旋律。

山东卷引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饱含“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安徽卷题中“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上海卷体现唯物辩证法正确的发展观。新课标全国卷则反映人的成长中“内因和外因”关系和作用。四川卷体现关于“点”组成“线、面、立体”的材料,则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当然,今年高考作文题中也有一些比较开放、内蕴丰富的试题,如“与你为邻”“早”“难题”等,都为我们展现广阔的行文空间,需要我们运用发散思维,多方联系生活,准确把握命题意图,从而体现人生百味。

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很“虚”,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面中取点”和“以点带面”的写法,即在大的题意范围下,选取其中一个方面,既而全面反映题意。

四、提倡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养成积襁向上的精神

无论是考题“点击成长”,还是强调“哲理思辨”,这些都可以说明命题者希望看到志向远大、坚韧不拨、活泼乐观、知情达理、健康向上的中学生形象,不希望看到犹豫低迷、满脸愁容,心胸狭隘、眼光浅显的考生形象,这也是历年作文命题的一贯宗旨。因此,我们应该在800字的空间里,尽量给阅卷老师一个相对积极的中学生形象。

五、呼唤情感的真实诚挚

毋庸讳言,正因为今年考题强调理性思维的“力度过大”,所以,18道题中,能如“与你为邻”“找回童年”“角色转换之间”这样较好的激发考生感性思维和写作热情的充满诗情画意的题目,相对来说,还是不多的。

第5篇

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不从学生身上找问题,而从我们自身抓起,多找一些方法拯救语文课。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与磨难。我想,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也讲究一些美学的问题,尽可能把我们的语文课教得更加生动一些,更有乐趣一些,更有美感一些,因此,教师一定要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激发学生兴趣,运用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想象、美的朗读、美的训练是进行美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美感语文呢?所谓的美感语文,就是使学生在体验、感悟语文美感的同时,学到他们应该学到的知识。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语文课美感的同时,既能体验到语文课的独特美感,也能学到许许多多的关于人生的、关于社会的、关于真善美丑恶等等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能真真正正地派上用场,多注重的是语文生活实用性的讲解。比如应用文写作知识,作文知识的讲解,与本专业对口的语文常识,总之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学会做人,学得知识,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以致用。那么,美感语文的教学研究应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呢?

1.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音律美

所谓的音律美就是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语文课听觉上的美感。比如坡之词的豪迈激昂之情,柳永之词的缠绵欲绝之情,李清照之词的凄凉孤寂之情,余秋雨之散文的至情至理的阐释与反思……总之,我们通过满足学生听觉神经对音律美感的要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最后完成我们的教学目的。我们还要使学生体验不同国度、不同年代、不同阶级、不同层次、不同作者、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情感、不同形式的种种文章的音律美,尽量满足他们听觉神经对美感的需求,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在他们体验美感的同时得到实现。

2.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塑造美

语文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塑造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怎么去做一个正直的、善良的、勤劳的、诚实的、俭朴的、勇敢的、爱家爱国的……社会有用之才。可是要达到这个塑造人的教学目标,并不是枯燥地传教,而是要通过阅读的潜移默化,而是要通过对其人物、事件等等的分析、鉴赏、识别、研究、理解、反思、模仿、对比、音像等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在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认识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爱,什么是恨,让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之中规范、完善自己的行为、语言、心态、思想、态度等等。比如学了《水浒传》就要教会他们在不同的时代,英雄豪杰有不同的要求和概念:比如学了《离骚》,通过对主人公屈原的鉴赏分析,就要学会该怎么去爱国,怎么去面对挫折;再比如学了《窗》,就要学会应该怎样做人,怎么待人;总之,要让学生在体验文章的人和事的喜怒哀乐的的同时,学会怎么去做一个心灵美、行为美、理念美……合乎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3.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认知美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心灵感应等各种方法与途径去感受生活,去认识社会,去了解世界,去走向世界,要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这认识过程的与美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学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康桥不同情愫的美,徐志摩化身“浪漫之神”的才华横溢的写出了诗中表现出来的建筑美、画面美、音乐美。比如学了《诗经》,我们就要教会他们如何去认识那个年代的文化、经济、政治、民俗民风等情况;比如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就要教会他们学会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阴谋,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义。学了的《沁园春.长沙》,我们就要教会他们去体会伟人的崇高理想、豪情壮志,意气风发……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这个窗口去教会学生一些认识生活、接触社会、了解世界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在认识的过程体验到种种进步、成功的和美感,使他们知道这认识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体验美的过程。

4.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实用美

我们教给学生的各种知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能真正的派上用场,学以致用。使得他们因为学了这一些东西,从而能有更多的体验到进步、成功的种种喜悦和自信,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因为学了这些知识而变得更加美好。

5.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形式的多样美

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在课堂上完成,还可以在课外完成;而语文课的乐趣,也不只是课堂上、书本上,还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因此,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真正地融入到大自然当中,融入到社会现实当中,让他们在实践去认识知识,让他们在实践当中得到进步的和美感,比如可让他们春游、秋游、冬游,可以让她们学演戏剧、电视、电影,也可以让他们到社会去实践,把春夏秋冬的意境尽收眼底,这样写作文就如同有了妙笔生花,自然就能水到渠成,我想学生们再也不会因为一提写作文就头疼的要命。

6.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亲切美

这里主要是指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之间应该更加亲密一些、融洽一些、和谐一些。我们要创造一种民主的、亲切的、温馨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去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发现他们种种的长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总之,美能冶情。当学生持久地、多侧向地获得美感,就会一次又一次产生对客观现实的美好的情感体验,随着这种体验的不断深化,可逐渐培养起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只要老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语文课,将美感实实在在的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学生想不学语文都很难。每当你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看到同学们美妙的词汇,优秀的作文,文明的礼貌用语,精彩纷呈的辩论赛,深情投入的演讲,有模有样的戏剧表演时,这种满足感将是用无限的金钱都不能买到的。相信自己,相信孩子们。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心灵的每一寸角落。

参考文献

[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当代世界出版社 朴雪涛主编;

[2] 《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广西人民出版社 唐晓杰主编;

第6篇

文章是否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是当前评价学生作文高下的重要标尺。一般说来抒写真情实感的作文会被视为好作文,反之,那些说大话、套话、空话和假话,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的作文都视为不好的作文。那么,单就“真情实感”而言,“真情实感”是否有高下之分呢?我们似乎并没有做更多、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最先提出“真情实感有无高下之分”这个问题的是一位论坛上的网友。当时,尽管大家在论坛上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两个基本观点:“有”或者“没有”。双方各执己见,谁也没能说服谁。

笔者以为,要理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真情实感”论的诞生和发展做一番梳理。只有在理论的源头上搞清楚了,或许我们的观点才能更接近问题的本质,更具有说服力。

1 “真情实感”论的由来

“真情实感”论最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著名散文家、散文研究家林非先生在其《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一文中提出来的。在该文中林非先生是这样表述的:“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于客观的社会自然图像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间,它主要是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以后,林非先生在他的《散文研究的特点》、《散文的使命》等文章中,反复强调“真情实感”对于散文创作的重要性。从此“真情实感论”成为了散文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石。

2 必须要抓住的两个关键词

仔细研读林非先生关于“真情实感”的论述,我们必须抓住以下两个关键词:一是散文创作;二是主观情感。抓住了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探讨,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林非先生所强调的能够打动读者的真情实感,是文学创作(主要是散文创作)中的一种情感,虽然是人的主观情感,但这种情感其实已经上升为一种艺术的情感、审美的情感,已经绝不仅仅是人的一种原初的情绪感受,或者简单的情绪宣泄。由此,回到具体的作家和作品中,我们就会发现,有的作家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经典,盖在于在这些作家笔下所抒发的情感超越了个人原初的情绪感受,即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这个“小我”,而是表现的人类这个“大我”的普世情感。就像史铁生的散文,史铁生的散文创作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皆是因为在他的笔下,虽然书写的是他个人的苦难与生活,却融入了作家自身对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苦难、死亡和对生命的意义的真切的思考,表达的是作家自身以一颗经历磨难的敏感心灵去感知命运的无常,人生的惨痛以及人类生存的真实困境,正是史铁生这种对生命的丰富体验,对命运的不断追问,对美丽梦想的不断追寻,才使他在有限中领略到了无限,在虚无中感受到了实在,才使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思考成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成为永恒的经典。相反,联系到我们一些学生的作文,虽然也书写了自己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挫折、失败或痛苦,表达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但皆因为作者的心中只有“小我”而没有一个真正的“大我”,缺乏对自身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艺术升华和哲理洞穿,文章所传达的只能是一种顾影自怜或自以为是的情绪宣泄。这样的写作,虽然作者在笔端也倾注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却始终没有能够实现艺术的超越,这样的作品与经典文本所表达的情感的高下也就显而易见了。

综上分析,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具有高下之分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3 日常写作教学中,指导和帮助学生提升“真情实感”层次的途径

提升作文的真情实感,首先,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真情实感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的产生虽然是主观的,但它却是始终伴随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不断发生发展的。一个人的社会生活越丰富,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感悟就会逐步深刻起来,一个人的思想深刻丰富起来,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充实起来,他的精神境界就会得到提升。一个具有较高精神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和情感自然也就会变得崇高起来。

第7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诱导 点拨 课文 生活 兴趣

对同一个事物、同一场景、同一人物、同一个话题,一百个人能写出一百篇不同个性的文章。作为教者,指导学生觅得写作素材的切入点,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因此,作文教学中合理的诱导与点拨,就是引领学生作文入门的钥匙,是学生写作的桥梁,是学生写作水平腾飞的翅膀。

现在大家都提倡作文教学要有创新精神,体现出创新性。其实,如果处理得当,诱导、点拨就是架设现实与创新的桥梁。教学中合理有效的点拨,能帮助学生解除写作中的疑难、困惑,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发现素材,以最省的途径找到写作内容,写出用独特视角反映社会生活,既有时代性,又有独特感悟的创新作文。实践证明,作文教学中的合理诱导、巧妙点拨,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就此问题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一是借鉴间接经验(主要是课

文),促进学生学会写作;二是寻找写作的本源――生活,促使学生写出个性化的文章。

一、点拨――架设课文与作文的桥梁

古代大学问家朱熹认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此语也道出学生作文入门的一个重要途径――仿作。从阅读到模仿,从模仿到独创,是符合写作规律的。教学中,笔者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作为写作能力提升的基础,并通过点拨,促使学生建立课文学习与写作的联系,把课文中学习到的写作知识、写作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达到学以致用、阅读与写作相长的目的。

(1)点拨内容。建立作文题目与课文相对应的关系,能让学生开拓思路,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比如,每当出示作文题后,笔者常常帮助学生从已学篇目中寻找一系列相应的文章,并把它分类归结起来,让学生回忆、分析、比较,对同类文章品味、感悟,打开写作思维的大门。

(2)点拨写法。梳理、归纳同类课文组材方法或写作方法,使学生在大脑中储备多套模式,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是不无裨益的。比如,写作叙事类记叙文时,学生脑海中如果储存着以时间的推移,或以地点的转换,或以感情的变化,或以某种事物为线索的模式,在写作时思路就有了某种依托,写起来得就会得心应手多了。当然,随着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的点拨也要不断变化,并逐渐深入。

(3)点拨情感。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许多篇章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饱含着丰富美好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写作教学中,可结合课文点拨情感,培养学生乐观健康的心态,挖掘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有积极意义、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点拨――沟通生活与作文的联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就是写生活本身,点拨学生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找“米”,为学生写作注入活水,只有这样,写作才能写出鲜活的东西,写出富有个性的好文章来。教者要引导学生千万不能把写作与生活割裂开来,胡编乱造,也不能原样照搬生活。笔者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不能把生活内容引进写作训练之中,是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的,甚至使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丧失。所以,关注生活,反映生活才是写作的根本。这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识。

为此,笔者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语文的眼光审视生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冲动。生活是美的,如果我们用语文的视角留心身边的事物,哪怕是一棵树、一片云、一辆车……都将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生活并不缺少美,教者要善于让学生用发现美的目光去捕捉。作文教学中,笔者常从这些方面引导学生:

(1)课堂生活化。教师有意识地选择身边发生的有意义的东西讲给学生听,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从天上到地上……引导学生去凝听、去观察、去思考,学生耳濡目染多了,倾诉在作文中的内容也常常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起来。

(2)讨论日常化。千万要注意,不能到了写作时才临时去捕捉素材,教者可经常性地把学生比较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如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分数,网吧,衣着……引入课堂,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写作的兴趣。

(3)活动社会化。笔者常配合学校团队组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生活中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感受生活的启示,捕捉生活素材。

在所有的这些基础上,教者再去引导学生描绘生活,品尝写作的滋味,引导学生体味到写生活的乐趣――那种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强大而持久的写作动力。笔者经常跟学生讲优秀作家提炼加工素材的过程,针对学生作文实际,给予有创见的指导,组织学生交流写作心得,互评佳作,引领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推荐发表优秀习作,使学生品尝各种成功的滋味。

总之,点拨既能使学生温故知新,学到一些写作的经验与技巧,又能使学生从源头品尝生活,热爱生活,陶冶情操。但在具体操作中,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1)点拨要把握“度”。既不能点而不拨,诱而不导,起不到点拨作用,又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束缚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成了教师思想的复制品。

第8篇

法,

有 法 之 后 求 其 化 。

―― 郭沫若

【教学背景】

2014年10月湖北省教学研究室下发了《关于举行湖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的通知》,比赛的主题是“作文教学”。我所执教的《与师同行――写人作文指导》有幸参加了此次比赛。

作文教学无“章”可循,无“序”可依,可选的点十分多,有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等。选择什么内容教呢?湖北省教研室蒋红森主任曾经说过:“一堂作文课指导什么,指导多少,这个问题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为此,作为执教者的我选择教学内容时,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经验毅然决定、也没有突生一计仓促决定,而是精心设计了一张《写作情况调查表》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写作现状。我一共调查了七年级学生112名、八年级学生122名。通过了解我发现,学生常写的人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妈妈、老师、朋友。写作中80%的学生都知道可以通过事情来表现人物,89%的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另外,我在与老师们交流学生写作现状后发现,再鲜活的人物形象,只要一进入学生的作文,常常会变得脸谱化。特别是涉及到写人物的作文,脸谱化现象更为严重,“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和绝对完美的爱心充斥着学生的作文,上百个学生的妈妈、老师、朋友的形象惊人地相似。看来写人的作文,学生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来写,因为似乎有很多内容可写,但由于不会选择素材,又使他们所写的人物特点不够突出。分析学生写作现状,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对象缺乏审视,模模糊糊,不明不白,结果要么是凭空捏造,要么是言不由衷,要么是人云亦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作文对象呢?审视作文对象就是对作文中要表现的某个人物进行认真地感受、审察和分析。这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走近”人物,感受人物的形象气息;“亲历”事件,在事件的细节中寻求具有表达价值的信息;“进入”场景,捕捉那些能够触动情弦的画面……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作文对象,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亲历”“进入”……

因此,我认为高效益的作文指导不在于教师告诉了学生一些什么方法,也不在于提出了一些怎样的要求,关键是要有恰当的办法引导学生进入体验自己作文对象的过程。因此,“恰当的办法”“引导学生体验”成为我思考如何指导学生作文的突破点和难点。

【教学实录】

一、寻找真实

师:这次来武汉,和不少大学同学见面,回忆起校园生活和我们的老师,大家有说不完的话题。说起“老师”,同学们知道,人们最喜欢把他们比作什么?

生1:燃烧的蜡烛。

生2:春蚕。

生3:辛勤的蜜蜂。

生4:园丁。

(学生说完后将其板书到黑板的左侧)

师:我把“写老师的语句”百度了一下,有一千多万条相关信息,刚刚你们所提到的词语在其中出镜率都很高。有一个获“赞”87的语段,是这样写老师的,“老师,您像”全班齐读。

(屏显,生齐读)

老师,您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我们一朵朵小花;老师,您像我们的母亲,给予我们关爱;老师您像伟大的建筑师,给我们搭建知识的殿堂;老师您像路灯,给我们照亮方向。

师:你们,觉得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生(齐答):美。

师:美在何处?

生1:这段话把老师的无私奉献都写了出来。

生2:这段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师比作了园丁、母亲、建筑师、路灯,从而表现了老师的特点。

生3:这段话是排比句,从多角度展现了老师的特点。

师:既然大家觉得写得不错,那当我们来写自己的老师时,不就可以来借鉴一下。数学科代表,你们的数学老师姓什么?

生:姓吴。

师:请你将语段中的“老师”改为“吴老师”读一下。

(生读)

师:体育委员,你们的体育老师姓什么?

生:姓黄。

师:也请你将语段中的“老师”改为“黄老师”读一读。

(生读)

师:你们觉得用语段中园丁、母亲、建筑师、路灯来比喻我们身边的各具特色的老师,完全恰当吗?

(许多学生摇头)

师:为什么不合适?

生1:因为黄老师是男老师,怎么能像“妈妈”?(大部分同学都笑了起来)

生2:都用这些词来写老师,显得单调,感觉吴老师和黄老师都是一个人。

生3:吴老师才二十几岁,总喜欢梳着高高的马尾,更像我们的姐姐。

生4:风趣幽默的黄老师用“园丁”“母亲”“建筑师”“路灯”来写似乎不能突出他的特点。

师:是的,我们同学一起回忆老师的时候,也不是说他们像园丁、春蚕、蜡烛,反而是他们的鲜明特点让我们印象深刻。比如说我们最喜欢教《外国文学》的“五环”老师,她的脸是圆圆的、眼睛是圆溜溜的,鼻梁上还架着一副圆形的眼镜,合在一起共五个圆圈,另外又因为她姓敖,所以我们就爱称她为“五环”或“奥林匹克”。

师:同学们,小学六年中教过你们的老师也不少,肯定也有一位老师的一个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他的样子,或者他的一个动作、表情、口头禅,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吧!

生1:我的数学老师吴老师,虽然是一位男老师,但每每讲到尽兴处,总喜欢翘起兰花指在胸前一上一下。

生2:我的班主任张老师,在他的眉心处有一个黄豆大小的黑痣,当我们犯错时,他的双眉总会将黑痣挤得变了形。

师:刚刚你们在讲述自己老师的时候,也没有用“园丁、蜡烛、粉笔”这些词,它们只是长久以来人们给老师这个群体贴上的标签、符号。用这些标签、符号所勾勒出的是标准化的、高大全的老师形象,那么,当我们来写身边各具特色的老师时就要摒弃这些标签与符号,把老师的真实面貌展现在我们的文章中。

师:现在进入初中后,同学们又有了不少的新老师,通过短短几个月的接触,咱们班的哪位老师最有特色,你最喜欢呢?

生(齐):英语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近她,广泛收集素材,来一个“真实大揭秘”!我问你答,可要注意听我的问题哟,现在抢答开始。

(屏显)真实大揭秘

师:她叫什么名字?(生答)熊萍。

师:她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生答)女老师。

师:她用香水吗?(生答)不用。

师:她的外貌什么地方最有特色?

生:圆圆的脸、圆圆的身材。

师:狠抓基础的老师,在评定作业时,最喜欢用什么符号?

生:用字母。

师:十分符合英语老师的身份。当你们犯错了,她怎样批评你们?

生:班上批评后,给家长带电话。

师:铃声一响,她会按时下课吗?

生:不是。

师:同学们对熊老师了解的还真是不少,有没有你们关注到的,而我又没有问到的内容?

生:她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是KITTY猫。

师:随着问题的深入,熊老师鲜活、真实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那我们来写这个老师的时候,是不是一股脑儿将这些素材都用进去呢?为什么?

生1:不能,因为都写进去的话,人物就没有特点了。

生2:内容太杂,没有条理,没有主次。

师:看来我们要在这些真实素材中进行筛选,因为我们的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筛选的标准是什么呢?

二、发现善美

师:古人云:文以载道。文,文章;载,阐明之义,明确指出文章是阐明“道”的,那什么是道?我们来看一看“道”这个字。

(屏显)

道:形声字。字从u,从首,“首”指“头”。“u”指“行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师:中国汉字十分神奇。同学们想一想“道”字为什么有“首”呢?人们认为,只有在头脑思想的指引下,才能选择正确的路。由此来看,“道”又能引申为哪些含义呢?

生:道德、道理。

师: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用文章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这就是写作的目的、筛选素材的标准。那么我们写老师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1:赞美老师。

生2:怀恋老师。

师:不错,你们都有当文学家的潜力、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位熟悉的作家,他们写老师的目的是什么呢?

师:首先,来看一看,巍巍写的蔡芸芝老师。“她从来不打骂我们”全班齐读。

(屏显)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 魏巍《我的老师》

师:这段文字,魏巍写了老师的一件什么事?

生:老师假意用教鞭责罚我的事情。

师:那她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事情来写老师?

生:因为这表现了老师是一个温柔、善良、富有爱心的人。

师:《我的老师》中魏巍还选择了另外的几件事情来表现她的这个特点。如①课外教我们跳舞;②带我们观察蜜蜂;③教我们读诗;④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⑤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⑥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些都是魏巍亲身经历的平凡小事。这样的蔡老师,你们觉得美吗?

生(齐):美!

师:同学们可能还不知道,蔡老师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按照一般的审美来看,她长得并不漂亮,那你们怎么说她美呢?

生:因为她内心散发出来的温柔、善良让我觉得美。

师:现在,你们明白魏巍写老师的目的了吧?他抓住了蔡老师温柔、善良的特点,抒发了对老师的喜爱怀恋之情。下面这位老师大家一定也会喜欢。

(屏显)

王老师却毫不理会满教室的笑声,继续用他那金属般的声音说:“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马及时《王几何》

师:这位老师你们喜欢吗?

生(齐):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呢?

生1:喜欢绰号的王老师,让人觉得平易近人。

生2:老师用介绍绰号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十分机智的老师。

师(结):看来你们和作者有共同的感受,作家写老师的目的,不仅仅因为他们是辛勤的园丁、燃烧的蜡烛,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温柔、善良、幽默、睿智的特点让作家无比喜爱、久久难忘。

(屏显)抒发感情 表达思想

三、展现真善美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前面你们说到的最喜欢的熊老师,她的哪些特点让你们无比喜爱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看哪个组找的最独特,找好后直接写在黑板上。

(学生讨论,板书到黑板――老顽童、喜欢说叠词、讲诚信)

生1:充满童心是熊老师的特点,我们组会选择一组与她的最爱“HELLO KITTY”有关的素材,如她的办公用具都是HELLO KITTY、常常用有HELLO KITTY图案的PPT背景给我们上课,特别是一次圣诞节她扮成HELLO KITTY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师:哪些人会给赞?说一说原因。

生2:我点赞。因为这些事情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真实的事情,让我很有认同感。

师:还有哪个组来展示?

生3:讲诚信是熊老师的特点,我们组会选择布置作业的素材来表现。熊老师为了鼓励我们利用课间完成作业,她先给自己定下上午布置作业,若未布置当天就没有作业的规定。一日,她家中有事,请假出去了,未能上午布置作业。当我们都能理解她时,她坚决按照规定执行此事。

师:哪些人会给赞?说一说原因。

生4:我点赞。这个组选择的素材很具有代表性,能突出熊老师的特点,表达了我们对老师的喜爱。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真实的素材,在真实的素材中寻求表达的价值。

(屏显)真实的素材,表达的价值

师:同学们,其实像老师一样陪伴我们成长的还有许多人。当我们用笔来描绘这些普通人的时候,也应该在生活中选择那些最细心、最本真、最温暖人心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这才是健康的写作态度,这更是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反传统技法讲授的作文指导课,是从写作人文素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的作文课。新的教学角度,改变了学生“谈文变色”的状况,笑声洋溢在整个课堂中;新的教学策略,改变了沉闷、枯燥的课堂,创设了轻松、快乐、自由的课堂氛围。

45分钟就在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中结束,就在一段段包含真情实感的描述中结束。“学生的生长”充满了整个课堂,“生长”即是变化、提升。这节课,学生的起点是“老师像春蚕、像园丁、像蜡烛、像蜜蜂”,终点是“充满童心的熊老师”“讲诚信的熊老师”,起点到终点的变化、提升,已经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真实大揭秘”的抢答环节是我所选用的“恰当方法”,有效地引导了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对象――熊老师,重拾身边那一个个蕴含“温度”的记忆。另外,“百度”“贴吧”“点赞”等极具时代特点形式的运用,也让学生能始终积极、兴奋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课堂除了高高举起的小手,还有小组合作时思维碰撞的火花,更有学生互评时热烈的肯定和由衷的建议。可以说,整节课,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散发着“生长”的气息。

当然,课堂还是有让人略感遗憾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范文选用这一方面。虽然,在选择范文时考虑了其内容要表现人物的不同特点及所运用的描法不同,但是两段都源于课内的文段,不能充分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另外,由于两个语段难易程度没有梯度,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些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的方面。

课虽已授完,但我将不断总结与提升,继续躬身于作文教学之路……

(马燕凌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十三中学;443000)

【名师点评】

在以“写作技法”为主流的作文教学盛行的今天,马燕凌教师所执教的《与师同行――写人作文指导》如一缕春风给人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整节课,没有僵硬的技法讲解,只有生动的写作体验;没有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只有紧贴学生生活的情景回顾;没有枯燥无味的片段训练,只有体现时代特征的思维活动,处处都体现出了执教者在写作教学之路上的思考与探索。马老师由学生常用的词语和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在替换中发现人物的“标签”化、“脸谱”化,这样既在课堂上真实呈现出学生写作的问题,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老师貌似随意,实则是对学生口头作文表达的引领,为学生对自己老师的介绍埋下了伏笔。发帖、点赞给“学生展示”“学生互评”穿了一件时尚的“外衣”,让学生在写作中兴味盎然。

尤其是“真实大揭秘”抢答环节的设计,一组问题的抛出巧妙地点燃了学生收集素材的热情。最后,当马老师问到“同学们对熊老师了解的还真是不少,有没有你们关注到的,而我又没有问到的内容”后,那些依然高举的小手,足以证明老师带领学生体验自己写作对象过程的成功。这个成功让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素材,是从写作方法到写作意识的突破和飞跃。纵观整节课,虽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浓厚的人文气息让我感到了一位年轻教师的思考、勇敢和创新。

(朱莉萍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十五中学;443000)

趣联妙对

上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 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下联: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 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四川乐山凌云寺

上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开颜便笑世间可笑之人。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

上联: 见见见,非见非见,见非见。

第9篇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主体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做人,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他们将来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主体人格 教学策略

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的黄金时代,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人格的人,是否有爱心、责任心,是否会有坚强勇敢的意志,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而语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担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初中语文内容最丰富,而且学科本身具有很多的人文因素。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思维训练以及能力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呢?

1.在阅读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去感受作品,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书作文,而且要教会学生从所读所写中了解自己、对照自己、分析自己,进而提高自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和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熏陶感染”就是让学生在接触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其精神熏陶和人格培养自然受到真善美的感化,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到一种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因而,我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抓住课文里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来引发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辨美丑、明是非,领悟高尚的人格。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要求学生反复品读“父亲”在特定环境中送别儿子,并艰难翻越栅栏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其中包含的“父亲”对儿子的感情,明确了这是一种舐犊之情——拳拳的父爱。

2.在写作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情感的丰润、意志的坚定和人格的完善。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炼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直接提供一些关于人格题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人格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正面思考。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对于一个练习写作的学生,我们常常忽略真实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这不能不说这是我们现行作文教学中最根本的失误。也只有反正这种错误的作文教学观念和行为,充分认识到丰富心灵的泽润培育、人生世相的深刻感悟、情感的真实展现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并贯穿于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使作文的获得生命。因此,情感的极大丰盈,心灵的培育和充分泽润,人生世相的真切体验和深刻感悟,情感的自然裸露和心灵的诚挚呼唤,才会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也就不会为作文而犯愁。更重要的是他们会积极主动地运用作文的形式来表达出自己感情。这时候,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心灵、真实的自己,也是他们真实的需要。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其中大多数是以写人为主体的文章,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论文,抑或是科学小品文,尤其是小说戏剧,无不能从中感觉到人格的特点。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在习作里,学生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解,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内容流露在其中。教师则可通过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习作等活动来对学生实现人格教育,肯定其人格中美好、优秀的成分,否定并建议去除人格中的弱点或弥补人格中的缺陷,最终达到让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高目标。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

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主体人格的培养,决不能搞“闭门修养”,不能搞封闭教育,我们要从社会存在、社会条件、社会需要出发,大胆将社会情况立体地展示给学生,加以必要的分析指导,让学生在善恶美丑的社会现实中接受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和锻炼,在各种社会生活、社会变革、社会交往中经风雨、见世面,培养主体人格,做生活的强者。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做生活的强者,必须学会创造,学会创造应是我们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最为基本的内容和目标。

总之,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一代,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树,他们的思想品德可塑性极大,他们的模仿性极强,且思维活跃、上进心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时机,利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高尚人格的培养,让他们吸收优秀人物高尚品德的营养,茁壮成长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从而为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更加繁荣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这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时代赋予初中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作为21世纪的语文老师,就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实施素质教育塑造主体人格中寻求出更好更有效的途径。

第10篇

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要确立好主题,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选择可写的材料;其次,要选择自己能把握的材料来写。如,关于“爱”的话题作文,爱的内涵丰富,可以表现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可以表现特定环境下人与人的关爱帮助,如医生对病人的关爱、人们对弱者的关爱等;也可以表现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如,陆游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文天祥对故国的赤胆忠心等。一般来说,表现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温馨情感的作文我们最熟悉,写起来可能最顺手,表现特定环境下人与人的关爱帮助的作文更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易写出新意;表现对民族、对祖国热爱的作文立意更深刻、展现的文化内涵更丰厚。第一类作文好写、但也是最多人写的,所以难有新意,自然更难得高分;第二三类如果把握得好,更易得高分。所以,写作之前,一定要先立意,确立好写什么主题。

二、“凤头”展文采

“文似看山不喜平”,讲的是文章要曲折生动,咫尺兴波,才会吸引别人往下看;“凤头、猪肚、豹尾”讲的是文章开头要像凤凰的头,精美亮丽。在悉数的文章技能中,开头是最重要的。开头写得好,写得精美生动,阵容夺人,受到传染,引发共鸣,疑团迭生,疑窦顿起,才会吸引别人往下看。不然,正文内容写得再具体生动、趣味无穷,没有一个好开头,文章吸引力大大减少,文章分数则大打折扣。于是才有:“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写人叙事的作文常用的有哪些精彩的开头呢?

1.巧用修辞,凸显文采。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开头不凡,自然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2.突出矛盾,渲染气氛。文章在一开头就抖出一个矛盾冲突。故事有矛盾才会有吸引力,在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文章的曲折性、可读性会大大加强

3.描写环境,烘托背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描写是不可少的。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广泛引用,突出主题 。引用法是一种很常见的文章开头法,内容是很丰富的,若是议论文则常引用名人名言以增强论证效果,突出主题。此外,还可引用古语、俗谚、对联等等。

三、新鲜生动事例构主体

作文怎么写才能“新鲜逼人”?只有做到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新的发现,跳出前人的窠臼,另辟蹊径,才能写出好的考场作文。首先,选材新融入时代新意。把作文选材的视角投向时事,获取新的写作素材。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就是说文章应该写时代新人,论时代新事,绘时代新风,传播时代精神。中学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关注时代大事、社会热点和大众话题,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与时代脉搏合拍,与时俱进,用自己的笔把对时代的思考记录下来,让自己的作文闪耀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表现、新要求、新趋向,富有时代的气息。

优秀的作文,语言应该生动形象,事例宜具体。文采斐然,但不能华而不实,材料充实,却不是完整情节的记录。具体方法有:

1.五觉描写法。“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个事物从不的角度去观察所得到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要写一个事物时,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调动每一个感官去感受,那所写之物自然就生动形象。

2.增添细节法。文章可围绕中心,联想一些与事或物有关的细微末节,以达到具体感人的效果。

3.正面侧面结合法。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须形神具备。侧面描写是有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4.点面结合法。点面结合就是主要场景和中心人物与场面的总貌相结合。“面”是人物活动的空间平面,是作者的观察视野从横方向上充分展开,让笔触伸向场面的每个角落,对全场的鸟瞰,与“点”相结合后形成立体画面。

5.远近相衬、动静相映法。在景物描写中我们往往会像《苏州园林》中的建筑艺术一样,远景近景相映衬,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层次感、立体感。又会把动景与静景相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

其次,作文要把握好结构。作文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总分总式。这是最常见最朴素的写人叙事结构。它的特点是有一个点明题意的开头(A),简洁醒目,作为文章的总起部分。主干部(B、C、D)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分述部分,它的几段互相独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在编排先后的次序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斟酌。结尾E是文章的总结部分,它不仅是D的自然过渡,而且常常是对B、C、D的归纳小结,又是对A的照应。第二种,逐层进入式。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用一件事写人叙事。它的特点是:第一层次A,写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B,写事情的发展;第三层次C,写事情的;第四层次D,写事情的结局。文章的二三层次是全文的灵魂和力量。这两个层次写得好,常常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四、豹尾现力度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1.首尾呼应,凸显主旨式。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

2.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第11篇

一、以尊重为基础,带动学生情绪

1.和谐是前提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的存在的最佳变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那么在学校中,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良好的、协调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并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现实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令人担忧。当前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理为中心的倾向,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师生关系不和谐,使学生对于学习和写作不感兴趣,教师则对上课失去积极性,甚至对学生失去信心。由此双方产生情感抵触。因此,老师体罚学生,学生冲撞老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使写作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学生对于写作没有兴趣,甚至失去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写作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2.沟通是关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就必须在语文课堂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使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更大效能。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是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有效沟通,指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同努力达成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思想、行为表现。

3.理解是重点

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只是要有课堂教学的互动,更要有心灵的沟通。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授课,加深学生对写作的理解,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乐趣。学生要体谅教师的良苦用心,认真对待写作,我手写我心,将自己的情感与成长通过写作记录下来,不只是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更是一种学习乐趣。同时,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学艺术水平。一言以蔽之,教师要用人格魅力来“征服”学生,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共同演绎、充满乐趣与收获的全新的天地。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要注意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宽容始终灌输到课堂教学中,注意与之平等交流,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理解促成关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以兴趣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对于写作,同样如此。写作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写作发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去主动探求,积极进取,摆脱奉命写作的被动地位,也可以有效提高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至关重要。而激发学生写作热情,首先要使写作话题切合实际,让学生有切身体验,有话可说。其次,写作话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愿意深入思考,吐露自己的心声,这样的作品才更富有真情实感。比如笔者所在班级的一次话题作文“我长大了”。写作之前,我们进行了小组讨论。关于成长的话题,大家都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同学们畅所欲言: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困扰、成长的喜悦以及幸福的体验……讨论结束后,大家很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生活感悟写下来,写作也就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情。

另外,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的批改情况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热情,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时时刻刻注意肯定学生的作文,给他们自信心,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带着兴趣去写作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每次作文评改时,都会和指导教师挑选出写得好的同学的作品,张贴到班里的“师生作品”园地里供其他同学学习,欣赏。哪怕学生写得不出色,也要给予肯定性、鼓励性的评语,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同时,在作文评语里采用形象、直观的语言给予鼓励。让学生多读,多写,善思,才能逐渐领悟到写作规律,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化为己有,作文能力才能达到质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样学生会把平时的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积累素材、认真作文变成一种兴趣盎然的自觉行动,明显地表现出作文兴趣的定向作用。作文教学是一件长期、细致,甚至艰苦的工作,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更需要教师付出努力。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摸索激发学生写作激情的科学方法。

三、以生活为导向,点燃学生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学生不会作文,关键是“无话可说”。“无话可说”源于对世界缺少观察,对生活缺乏感受。不能观察世界感受生活,不是没有世界和生活,而是缺少“爱心”和“热情”,只有“冷漠”和“麻木”,视世界变化而不见、感生活起伏而不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以生活化为导向,帮助他们建造起“爱心”,培养出“热情”,点燃学生情感。

以生活化为导向,要求学生的写作素材及体验都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那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练习写作,如可以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抓住生活当中的点滴感动,为今后的创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写作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另外,随堂练笔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录生活点滴。比如,有一次上语文阅读课,刚好当天天气不好,狂风大作,声势浩大。学生们东张西望无心听课,既然大家都已经将注意力放在外面的狂风上,何不让他们放松心情去感受此时此景。我随即让学生以“起风了.”为开头写一段话,同时指导学生倾听风的声音,同时观察事物在风中的状态。学生身临其境,描写非常生动传神,这次写作也非常成功。

生活中的真情事理无处不在,点点滴滴汇聚成溪,若不注意及时捕捉往往会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有意培养学生认知的习惯,让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写下来。印象深刻,就会在写作中不自觉地做到情感融入。在写作指导中要引导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相联系,抒感要找到与现实的结合点,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叶老曾说:“唯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告诉我们写作生活化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才会在写作中做到有感而发,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具有情感色彩。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德育教育;渗透

一、前言

音乐教学和所有的教学科目一样,首要的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理念。因此,对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其实就是在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对任何知识内容都产生热情和信心。小学音乐教学是艺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端正音乐学习态度,同时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艺术审美观,最终为小学生的今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主要就小学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等两大方面进行探究分析。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1.树立积极健康的德育行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音乐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的最主要作用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这种艺术活动来感染学生,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同时,音乐的这种感受或者感动是具备一种分享性,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不同文化之间的限制进行分享或感悟。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不同地域、民族、性别、年龄、国家等之间的人流和理解,这就大大提升了人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融洽的关系。因此,小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地域的异国音乐,能够产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共鸣,促成更多共同话题的形成。因此,音乐一方面可以教育学生认识并感悟生活,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学生更加积极有效的融入社会和不同人群[1]。

2.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重点便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因此,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者不断探索的目标。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有着特殊作用,因为它是一种促进人们各方面尤其是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音乐除了将社会目的和德育进行重视强调之外,也需要将美好的事物作为个人进行不断探索的目标,最终达到真善美的目的。”借助各种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将学生教育培养为不断追求真善美的奋进者。

3.提升审美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素养 音乐的美在于它自身具备的音效、形象、音响、情感等,这都会让听者产生共鸣和感触,并且能够达到修身养性、愉悦身心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也因此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情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不同时代的音乐爱好者或艺术家、学者等,将生活中的正确价值观和认知观编写成歌词最后谱写为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或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慢慢体会,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

4.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打造完美人格 音乐作为一门很有艺术价值的科目在提升人格及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角色。一是因为音乐在人们进行欣赏时会让人们进行自我的心理投射,并且相比其他的艺术,这种投射效果更加的明显。二是音乐的核心和价值在于使人们产生对于音乐美的享受和追求,这种音乐产生的艺术美更是一种有效的人为打造的提升艺术情操的绝佳途径。

三、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选择融入德育教育内容的教学题材进行音乐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个人的认知观和价值理念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在培养其德育观念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和实践。因此,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引领者在音乐教学素材选取方面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不同类型的音乐素材进行发掘探究,就不同的音乐内容和价值意义进行分析,通过思考有效的途径将德育知识融入其中。比如说在对学生进行《再见吧,冬天》这首歌的时候,老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比如说“春天来到了,我们的大自然会有哪些变化?”学生在此问题上就会踊跃的回答:“冰雪会融化”、“小草树木发芽”、“春风会吹绿了柳树”等等,然后老师紧接着进行下一步的讲解:春天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大自然给人类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带来了花草鱼虫鸟兽的苏醒,所以,在假日踏青的时候就要爱护它们,去爱护一草一木,不要任意践踏它们,让它们的美好被更多的人看到,这也是保护大自然最实际的行动。教师已将爱护自然环境的德育理念传达给了学生们。另外,也可以结合生活的事例,比如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农民伯伯都会在这个季节进行辛勤耕耘,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不浪费每一粒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2]。通过这些素材的有效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些养成知识。

2.利用多媒w辅助教学,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时代里,各行各业都在通过高科技技术进行工作内容的创新和进步。在教育领域,这种信息技术首先表现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现象的普及。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积极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借助网络和多媒体。它的作用不仅在于生动传到课本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能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最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于课堂上学习知识内容的印象,如在进行《难忘的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容易化,可以播放一段《》的香瓜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战争时期的艰苦,英雄人物是怎样为国家献身的。借助这种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假如自己身处战争时期,自己会怎样做?在当今和平幸福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至此,学生会融入到当时的特定场景中,也会更加有效理解歌曲的感彩,学生思维也会因此活跃起来,在音乐中感受祖国的伟大和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3.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渗透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教育。音乐课中,每首歌词和曲调蕴藏的意义和丰富思想情感,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弘扬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也能够间接体会英雄人物的伟大,树立更加努力学习的价值理念。又如在学习《卖报歌》的时候,通过讲解过去人们生活的凄苦,让孩子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通过这些事例的讲解,让学生感受老一辈人们的坚毅品质,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逐渐培养他们不畏艰辛,刻苦学习的价值观。

4.将德育教育置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 即教书又育人,老师在学生面前是一面镜子,是学生的榜样。因此,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就需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特别是这种艺术性的教学内容,穿着和言行需要大方得体,讲课过程中富有激情。在老师的正确示范下,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

四、结语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积极进行德育的渗透,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让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同时也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差异,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观,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基本素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3]。因此,老师应积极就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索,探寻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德育现象进行有效的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人生价值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童晓荣.借助音乐的审美效应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