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应急物资储备

应急物资储备

时间:2023-05-29 18:1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应急物资储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应急物资储备

第1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风险级别;应急物资储备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2-0092-05

一、引言

各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冰冻灾害以及各类疫情等频繁侵袭着人类生存的世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尤其是近年来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如何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成为目前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应急资源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所谓应急,其本质就是对应急资源的充分占有、合理配置和快速展开的过程,所以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是保障突发事件物资供应、提高突发事件应对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重要基础,也是决定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成败的关键因素。2003年席卷全国的SARS给中国的应急物资储备带来空前的挑战,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应急物资储备与需求之间的矛盾[1];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再一次给中国的应急物资储备敲响警钟;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又再次出现了应急物资储备严重不足的现象[2] [4],在地震发生后的48小时内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应急物资已被调空,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灾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事实已经证明,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备问题已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如Abend等研究了核事故发生时应急资源的需求特征[5];Pavel Albores等研究了针对恐怖袭击事件政府应急准备的问题[6];Timothy探讨了对于危险化学品事件地方政府和社区应该如何准备的问题[7],其中就包含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物资的储备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每一个普通民众都应该做好自己的准备,Brenda等研究了低收入家庭应该如何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准备的问题[8]。此外,医院应急医疗物资的储备以及医疗物资的整合问题也受到了国外研究者的关注[9] [10]。中国学者也对应急资源储备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包玉梅和陈桂香等分别探讨了中国应急资源储备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策略[11] [12]。尽管政府部门和学者高度重视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然而政府部门如何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研究却未见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中国是“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应急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各类政府作为主责部门,分别应对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本文以中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分级负责”原则为基础,重点研究基于风险级别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模式,以期为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理论依据,优化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资源保障能力。

二、中国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

应急物资就是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物品、设备和设施的总称。应急物资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物资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1998年张北地震以后,民政部和财政部在全国建立了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民政部和财政部又决定将中央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24个,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大增加,但是中国应急物资储备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 没有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突发事件的风险大小决定了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品种和储备方式,而中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多是经验性的,缺乏科学的风险分析,没有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储备制度。

2. 应急物资分级储备的制度不完善。按照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级别,确定主要负责应对相应级别的突发事件,并需要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然而目前各级政府需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级别划分不明确,因而对应急物资的储备也没有明确要求,以至于部分地方政府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储备应急物资。

3. 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少、品种单一。中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需求;另外应急物资储备品种比较单一,也仅仅局限于帐篷、棉被等。

4. 储备方式单一。表现在只注重实物储备,对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尚未得到重视,虽然有些地方政府也开始了协议储备,但是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管[13],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这些合同储备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不得而知。

5. 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缺乏科学的评估。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评估是发现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调整应急物资的储备结构、合理安排应急物资储备方式、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对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尚缺乏科学的评估工作。

为了克服中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须按照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然后以此为基础,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这样对于科学储备应急物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资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三、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与应急物资储备

(一)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突发事件种类多、随机性强,如果仅仅依靠国务院进行应对不仅不现实而且也容易失去最佳应对机会。因此需要根据 “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与政府级别相对应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即什么级别的突发事件由什么级别的政府为主负责进行应对。

中国已经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事件分成4个级别: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但是突发事件的级别和需要负责应对的政府级别缺乏必然联系,如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件导致72人死亡、416人受伤,属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但只需要当地政府就能够应对[14]。因此,需要建立与政府级别相对应的突发事件风险级别,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规模、受灾人口数和应急物资需求等要素,可将突发事件分为3个级别:

1. 大规模突发事件。大规模突发事件就是造成的受灾面积广、受灾人口多、经济损失大、应急物资需求量大、应急物资需求点多、持续时间较长的突发事件[14]。这类突发事件需要国家应对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迅速控制灾情、安置灾民、最大限度地减小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如2003年的SARS、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这类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是影响极大,甚至需要国家动员去应对。

2. 较大规模突发事件。较大规模突发事件一般指受灾面积较大、受灾人口较多、有比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较多应急物资的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超过了突发事件所在地政府的应对能力,需要省级政府为主才能有效应对。这类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较小。

3. 一般规模突发事件。一般规模突发事件是指超出当地政府的日常工作范围,但受灾面积较小、有一定的人口受到灾害影响,同时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需要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的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只需要县级政府就可以有效应对。

(二)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

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实物储备、合同储备以及生产能力储备。

1. 实物储备。实物储备就是以实物的形式储存在仓库中,当突发事件发生后随时可调用的物资储备,实物储备是突发事件尤其是大规模突发事件初期应对的主要物资来源,实物储备对于生命的拯救、灾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全部或过多的依靠实物储备,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物资的有效使用期限等因素,往往会造成社会财富巨大的浪费和大量资产的长期闲置等。

2. 合同储备。合同储备就是政府部门与拥有应急资源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合同约定,能够优先租用、调用这些单位或个人的物资进行救灾,这种物资储备方式称为合同储备。可采用合同储备应急物资很多,如建筑企业的铲车、挖掘机、大货车等设备,仓储企业的食品、药品等,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合同约定优先调用这些资源进行救灾。但是,由于合同储备的应急物资无法对应急资源的具体需求时间作出约定,所以要防止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合同储备的应急物资已报废、正在维修或者暂时没货,影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3. 生产能力储备。生产能力储备是对那些能够生产、转产或研制救灾物资的企业或其他单位,通过签订有关协议或合同,保证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按照合同要求迅速生产、转产或研制救灾物资,这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称为生产能力储备。但是生产能力储备转化为应急物资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储备对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长期救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过多的依靠生产能力储备,会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置尤其是前期的处置工作。

(三)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对应急物资储备的影响

1. 风险级别决定应急物资的储备数量和结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取决于需要应对的风险级别,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越高,需要准备的应急物资就越多,如大规模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大、受灾人口多、应急物资需求量大,因此国家就需要储备较多的应急物资;对于一般规模突发事件由于影响范围小、受灾人数少、应急物资的需求量小,因此县级政府应急物资的储备量也相对较小。

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对应急物资的储备结构也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是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对应急物资的需求结构有所不同,如巨灾不仅需要应急救援物资,而且需要灾民安置物资,但一般性灾害则更需要应急救援类物资;另一方面大规模突发事件如洪水和地震容易产生衍生、次生灾害,所以在应急物资储备中,不仅要储备突发事件本身所需要的物资,而且还要储备次生灾害所需的应急物资。

2. 风险级别影响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对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影响也非常显著。大规模突发事件要求国家不仅要做好实物储备,而且也要做好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因为大规模突发事件往往持续时间长,仅仅靠实物储备远远不够,而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是长期救灾的必要保障;对于较大规模突发事件,需要采用实物储备和合同储备并重的储备方式;对于一般规模突发事件则只需要实物储备。

四、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

政府是突发事件的主要应对者,同样也是应急物资的主要储备者。除了政府之外,家庭、企业和市场等也都需要储备一定量的应急物资,因为家庭和企业不仅是主要受灾者,而且也是灾害的第一应对者。企业、家庭和市场储备是对政府应急资源储备的必要补充,虽然数量较小,但是对于生命拯救以及灾情控制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整个应急物资储备就形成了以政府储备为主、其他储备为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图1给出了各类物资储备与突发事件应对之间的关系。

以风险级别为基础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包括四个阶段:根据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第一,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第二,以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为基础,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第三,确定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第四,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进行评价,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质量(见图2)。

(一)确定各级政府所要应对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

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应对的突发事件风险级别,是各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的主要依据和前提条件。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主要针对大规模突发事件。大规模突发事件如汶川地震这类的巨灾,应急资源需求量十分巨大,如果按照这种百年一遇或者更小概率事件的风险标准来储备应急物资,显然不现实,因为应急物资的使用期限都是有限的,而巨灾发生的概率特别小,什么时候发生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样就往往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因此需要科学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

在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级政府的经济实力,确定国家、省(市)、县级政府需要应对灾害的规模和级别。县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一般规模突发事件;省级政府主要应对较大规模突发事件;国家主要负责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或者根据风险概率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应对的突发事件的级别。如国家主要负责应对50年一遇或更小概率的突发事件,省(市)主要负责应对20年或者30年一遇的突发事件,县级主要负责因对10年或者15年一遇的突发事件。

(二)确定各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

各级政府根据本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级别,确定需要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在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过程中,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做到规模适度,既要避免应急物资储备过少,无法满足突发事件应对的需求;又要避免应急物资储备过多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确定政府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

在确定各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需要合理安排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在选择各类应急物资储备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应急资源的用途、急需程度、有效使用期限等因素影响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第二,实物储备是应急救援的关键,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就可以立即调运这些物资;第三,存储重要应急物资,尤其是对生命救助和灾情控制起重要作用的物资;第四,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合理安排各类物资的储备方式,确定哪些应急物资需要实物储备、哪些需要合同储备以及哪些需要生产能力储备、哪些物资需要多种储备方式相结合,做到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既能够及时向灾区提供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最大限度地挽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又能够使投入和维护成本最低。

对于大规模突发事件由于应急物资需求量大,中央在应急物资储备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物储备,同时还要注重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实物储备和合同储备要满足三天的基本救灾需求,一方面是因为生产能力储备、大规模的社会采购、社会捐赠等都很难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应急资源筹集争取宝贵的时间。

对于较大规模突发事件,省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一般需要满足1―2天的救灾需要,同时也要进行一定比例的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由于各个省份的灾害类型、经济特征、人文因素差别很大,所以,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种类和方式也不尽相同。经济发达的省份可以提高实物储备的比例,经济欠发达省份除了以实物的形式储备最急需的应急物资之外,更需要注重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

一般规模突发事件所需应急资源较少,县级政府只需要以实物的形式储备应对中最急需的应急物资,以及市场上不容易采购或市场数量较少而突发事件又急需的物资,其他物资完全可以通过市场采购获得。

(四)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

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是发现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问题和不足、调整应急物资的储备结构、改善应急物资的存储质量、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有效手段。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案,如评价应急物资在应急处置的各个阶段――搜寻救援、医疗救护、灾民安置、恢复重建等阶段的保障能力;或者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评价应急物资在应对的各个方面如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通讯等方面的保障能力。通过评价及时发现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调整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和种类,优化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质量,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五、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中国执行的是“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应急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部门,分别负责应对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因而也需要储备相应级别的应急物资。本文在分析中国应急物资储备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提出以突发事件风险级别为基础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模式。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1. 界定了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将突发事件的级别划分为大规模突发事件、较大规模突发事件以及一般规模突发事件。大规模突发事件需要国家为主进行应对;较大规模突发事件需要省级政府为主进行应对;一般规模突发事件需要县级政府为主进行应对。

2. 界定了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储备方式,即实物储备、合同储备以及生产能力储备。

3. 提出了政府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根据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第二,以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为基础,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第三,确定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第四,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进行评价,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华,王继群,段晓军,等.“非典”物资装备应急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医疗卫生装备,2003,(8).

[2]赵文武,伍国正.我国南方冰雪灾害的特征与城市救灾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0).

[3]杨文键,胡文峰.优化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功能[J].中国减灾,2009,(3).

[4]刘宗熹,章竟.由汶川地震看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11).

[5]Abend M,Bubk O,Hotop S,et al. Estimating Medical Resources Required following a Nuclear Event[J].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1999,(29).

[6]Pavel Albores,Duncan Shaw. Government Preparedness: Using Simulation to Prepare for a Terrorist Attack[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2008,(35).

[7]Timothy R. G. The role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Chemical Accident Prevention and Preparedness[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5,(18).

[8]Brenda D P,William C. M,Leslie A N. Disaster threat: Preparedness and Potential Response of the Lowest Income Quartile[J]. Environmental Hazards,2005,(6).

[9]Robert K,Kanter,John R. Hospital Emergency Surge Capacity: An Empiric New York Statewide Study[J].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2007,(9).

[10]Dent C M,Drake D. Development of a Healthcare Coalition for Emergency Prepar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06,(5).

[11]包玉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4).

[12]陈桂香,段永瑞.对我国应急资源管理改进的建议[J].上海管理科学,2006,(4).

[13]张红.我国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的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14]唐伟勤,张敏,张隐.大规模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调度过程模拟[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

The Study on Emergency Material Reserve Model of Chinese Government

Zhang Yongl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School,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第2篇

关键词: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完善

应急物资的储备对于保障一个城市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本文将根据笔者在华北A市调研的结果为例,就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其他城市的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有所借鉴。

一、应急物资储备存在的问题

(一)物资储备品种不能反映应急需求

由于管理部门上的条块分割,储备单位在制定物资储备计划时很难获得相关的灾情预测信息,导致储备单位不知道该储备哪些物资,在制定储备计划时存在盲目性,对储备目录的调整也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导致物资储备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下降。比如食药局负责医药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而这些物资的使用单位是医院或者医疗救护机构,其主管部门是卫生局,因此储备单位很难知道该储备什么类型的应急物资。商务局负责部分防汛物资的储备管理,而这些物资的使用单位是防汛抗旱指挥部,因此,储备单位也很难掌握应急物资储备数量,有些物资已经不再适用现在需求。

(二)应急物资储备缺少统一规划

目前由于物资储备职责分散于各个部门和重点企业,这些部门是根据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职责、任务以及实际工作需要,负责相关应急物资的储备。缺少全市应急物资储备统一规划、界定和分类,相应地也缺少对各单位应急物资储备职责的明确。因此,造成有些应急物资储备存在交叉,有些需要的应急物资没有储备。比如商务局和防汛办都储备防汛物资,而该市应对市区立交桥积水事件使用的大功率水泵,还有应对重大事故灾难需要的重型起重设备,目前没有储备。

(三)有些物资储备不能满足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需求

由于受到储备资金限制,目前很多储备物资只能应对局部小规模的突发事件,缺少应对规模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这类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比如民政局储备帐篷700多顶,很难满足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总体需求。不过,到底多大规模的储备能力可以满足该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目前还没有相关标准。

(四)缺少规范的应急物资调拨程序

由于大多数储备单位没有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其应急物资调拨与使用主要还是依靠与代储单位的协议或者是行政手段,缺少规章制度和规范程序。而且,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往往需要多种类别应急物资,需要多个物资保障部门共同参与。有些储备物资是作为战略储备,如粮食、食用油,其调拨程序与现有的应急管理体制关联不够顺畅。目前缺少从全市层面对应急物资调拨程序的规定和指导。一方面规定物资调拨与应急指挥部的关系,不同物资储备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另一方面规定区县与市级应急物资调拨之间的衔接关系。

(五)缺少健全的应急物资补偿与更新机制

目前该市应急储备物资补偿办法仍延续旧有的经济体制,应急物资使用的事后补偿无法可依,有些物资是无偿使用,从而降低了应急物资使用的效能。有些应急物资是采用企业代储方式,政府每年拨付一定的管理费用。由于储备管理成本随着经济发展增加很大,而储备管理费用标准一直没有变更,从而使代储单位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很多代储单位都不愿意继续接受代储任务。大多数应急物资有一定时限的保质期(如面粉、药品、食用油),有些应急物资在规定期限内必须轮换,轮换过程中物资的贬值、出库入库费用缺少完善的管理机制,从而给储备单位造成经济损失。药品往往由于没有市场需要,超过保质期,只能报废,给储备单位造成更大损失。

(六)缺少完善的应急物资运输保障机制

由于该市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缺少统一规划,导致应急物资运输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应急物资运输基本上依靠储备单位自己解决,有些单位已经与交通运输部门建立沟通机制,但是大多数物资储备单位还是缺少足够的应急物资运输设备,或者缺少紧急情况下的优先通行权力。从而导致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不能保障应急物资的及时到位。特别是一些特殊情况的应急物资(如药品、医疗器械),可能需要专用的运输设备,也可能因为储备单位缺少专用运输工具,导致应急物资不能及时到位。

(七)缺少应急物资储备的动态管理

由于缺少对应急物资的统一规划和综合管理,目前缺少对应急物资储备的动态管理与跟踪。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可能发生变化,无论市应急委办公室,还是各个专项指挥部都不能全面掌握该市应急物资的具体情况,这样导致平时无法实现对应急物资储备的监管和预警,也无法实现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对应急物资的有效调拨。因此,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应急物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应急物资采购、调拨和监测等全流程的综合管理。

(八)市级与区县级物资储备衔接力度不够

根据实地调研及各区县上报的相关材料,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目前还缺少市政府及市属指挥部对区县的统一筹划与指导。在各区县储备的应急物资多为市有关部门专项管理,区县没有统一调度权,协调调度存在难度,储备物资资源不能及时共享。

二、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的建议

(一)建立物资储备统一调配组织

由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商务行政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统一物资储备与协调。在领导层面,组织相关部门负责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准备工作,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协调各方面的行动,包括各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各种资源调配、工作协调等。在执行层面,整合现有物资储备管理机构和资源,组建具有高度权威和统一性的物资储备的决策和监督部门,负责制定储备法规和政策,编制储备规划和计划,收集整理相关储备信息,监督储备计划的实施。对各类储备物资的收储、轮换、动用等统一决策,构建战略性、全局性、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资源共享的大储备体系,在确保经济安全的前提下,低成本、高效率地运行国家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物资储备的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和整体救援能力。

(二)完善应急物资分类管理制度,调整充实储备品种规模布局

完善对应急物资的界定和分类,明确相关部门需要储备的应急物资,建立应急物资分类管理制度。同时根据年度公共安全形势分析,由应急管理部门会同物资储备管理部门,调整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从而提高物资储备的时效性。在此基础上,对应急物资进行编码,对应急物资储备进行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优化完善现有生活救助、抢险救灾、公共卫生等类型物资储备及专业应急队伍装备储备,从战略全局上对应急物资储备的规模、品种、结构和布局等进行优化设计和宏观规定,以便指导各级政府按照需要安排好相应的应急物资实物和能力等储备。特别是应急物资储备,根据各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灾害发生特点的不同,增加处置突发事件的专业应急物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用于救济的基本生活物资及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物资的储备。如,沿海地区应重点围绕抵御台风和应急救援需要,适当储备食品、急救药材、发电机等物资器材;地震多发地区应重点储备救援工程机械和帐篷等物资器材。

(三)创新物资储备管理的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综合管理机制

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物资储备,通过立法强制、政府规制、行政合同、外包管理、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与相关企业的战略物资储备联盟,加快建立实物储备与资源信息、技术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军队储备、企业储备相结合,战略物资储备与周转物资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模式。通过建立健全储备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储备的社会地位,规范储备行为,推动储备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要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在突发事件时能够让企业及时生产并提供所需的应急物资,以大大降低有关的储备成本、提高全民储备意识。

从综合应急管理角度出发,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综合管理办法,指导有关部门和区县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理顺物资保障与应急指挥体制之间的关系,建立该市应急物资调用协调机制。市级主管部门加强对区县级相关单位应急物资储备的指导,并建立各级单位应当配置的应急物资明细清单,对种类、数量加以规范统一。各类应急物资由市各主管部门向各区县专项划拨,并建立市区两级物资专项保障基金,实施条块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和使用管理。

(四)建设应急物资动态管理信息平台

建立信息共享的大物资储备体系,通过引入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加强储备物资的数据库管理,实现仓储管理自动化、信息化和动态化。以信息网络为支撑,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和运输动态数据库,加强物资储备监测、应急事件监测、预警信息和有效媒体管理,确保应急所需物资的及时调拨和供应。为了提高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效率和信息化水平,实现应急物资储备的动态监管,开发应急物资动态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建设并完善市应急物资动态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应急物资的统一调拨、及时补充和监测预警。

(五)提供充分的应急物资储备专项资金保障,明确储备主体相互关系

应急物资储备应当有专项资金保障。中央财政每年安排突发事件应急救济补助金,并逐步提高资金的补助标准,逐步建立起应急资金自然增长机制。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应急物资储备金,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应急物资储备的资金保障。各级财政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应急物资储备资金,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应急物资储备资金主要用于应急物资的购买、储备管理、调配补贴等。对企业承储的应急物资要实行合理的动态补贴核算制度。当储备物资价格调整、贷款利率变动时,要适当调整补贴额度,切实保障储备企业的利益和积极性、主动性。此外,还应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灾害救助基金会等形式,筹集资金解决应急物资在购买、储备、补贴等方面的不足。

应急物资储备活动中主体种类多,并且,应急物资一般采取代储的方式进行储备。因此,需要明确应急物资储备活动中各类主体的职责权限并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并处理应急物资储备的管理机关、应急物资代储单位、应急物资储备定点仓库、应急物资储备定点仓库所在地的政府各自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薛澜:《危机管理――中国转型期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3]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3篇

关键词: 应急;保障;响应

电网物资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物质基础。在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时,只有快速响应电网物资需求,提高物资供应的柔韧性,有效、有序的开展应急物资保障与供应,才能确保电网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

一、电网应急物资的概念及其特点

电网应急物资是指为防范恶劣自然灾害或其他因素造成电网停电、电站停运,满足短时间恢复供电需要的电网抢修设备、电网抢修材料、应急抢修工器具、应急救灾物资和应急救灾装备等。

(一)电网应急物资储备的特点

1.超前性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和紧迫性的显著特征,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体系,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必须具有超前性的特点。

2.科学性

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性质,科学储备应急物资。应急物资储备要适合应急处置要求,在数量、品种、规格、储备地点以及各个管理环节上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合理,既要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有物可调、有物可用,还应避免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工作低效、无序和资源浪费。

3.动态性

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应急物资储备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进行变动,同时,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也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进行动态化管理。

4.信息化

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必须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准确把握突发事件的特点和现状,加强沟通与联络,全面、快速、高效的整合资源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二)电网应急储备物资的分类

按照应急作用划分,可分为应急救灾物资、应急装备物资和应急电力抢修设备与材料。

1.应急救灾物资是指满足各种自然灾害应急抢险需要的救灾物资,如专用安全防护用品、应急着装、应急标识、医用急救箱、临时救灾帐篷、活动板房、野战餐车、雨衣、个人应急照明灯具、应急设备操作手册等物资。

2.应急装备物资是指满足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抢修需要的装备性物资。如通信装备、交通工具、起重机械、抢险车辆、维修工具、照明装置、救护装备,以及保障应急抢修工作的供电、供水、通风设备等灾害救援装备。

3.应急电力抢修设备与材料是指电网运行所需要的相关电力设备和材料,如变压器、断路器、电容器等。

(三)电网应急物资储备方式

1.实物储备

根据灾害特点和应急工作需要,遵循“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的原则,因地制宜设立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储备应急发电机、照明灯具、帐篷、冲锋舟等抢险救灾物资。

2.协议储备

结合应急物资需求和招标采购中标量结果,充分利用供应商库存资源,与供应商签订应急物资保障协议。当发生应急抢险救援需要时,优先安排应急物资协议储备商供货。供应商需合理保证储备物资的动态流转和储备额度,优先满足电网应急物资需求数量和响应时间的需求。

3.动态周转储备

在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不能完全满足应急物资保障需要时,可以通过在建工程物资合同台帐信息,及时跟踪了解签约设备材料生产、交付、到货情况,实施应急状态下采购物资紧急调拨。

为提高物资利用效率,电网抢修设备、电网抢修材料的储备可采用动态周转方式,应急抢修工器具、应急救灾物资、应急救灾装备可采用实物储备与动态周转相结合的方式。

二、电网应急物资的供应保障机制

应急物资保障机制是应对突发事件,迅速、有效、有序的开展应急物资保障的基础,主要由日常保障机制和配套保障机制组成。日常保障机制包括储备物资维护保养、储备物资动态周转和应急预案。配套保障机制包括信息保障机制、应急管理培训及应急保障演练。

(一)日常保障机制

1.应急储备物资维护保养

应急储备物资的维护保养主要包括日常巡视检查、整理、清洁等工作。对需要进行电气、机械性能保养维护的物资定期组织维护保养和检测。

(1)变压器。每月检查是否漏油、变压器外壳金属件是否锈蚀、漆皮是否脱落;变压器保持清洁,如有积灰,要用清洁干燥的布擦拭;为防止瓷套管受到撞击而破损,用麻包、木板包扎保护。

(2)电器设备。每月检查是否受潮、锈蚀、外壳漆皮是否脱落;本体和局部有易碎的电瓷制品,储存在能防止剧烈震动,防止机械性撞击的地点,用麻包、木板包扎保护;存放在露天货场的电器设备,应有毡垫、密封等措施。

(3)线缆类。大型电缆盘采取楔形枕木进行两侧固定,防止滚动;线缆切割前,将切点两侧扎紧,以后切割后护层或铠装层松动脱落;切割后的电缆头包裹密封;电线电缆采用电缆盘架方式,如室外存放做好遮盖。

(4)金属材料。大尺寸钢材可露天存放,盖上油布或用油毛毡封包,下垫枕木或方石;小尺寸的钢材存放库内,上货架或下垫枕木。

(5)工器具。各类小型电工、检测工器具采用相应的容器按类别盛装存放,便于集中标识、清洁和保养。

(6)备品备件。备品备件入库前,应将油污或生锈处清理干净,重新涂刷防锈油脂,用盒、塑料袋等包装存放于干燥清洁处。

(7)应急装备。发电机和带有自发电的充电类照明设备,每季定期进行发电机组试运行启动,确认机组状态良好;充气类冲锋舟应定期进行充气试验,确认是否存在漏气现象;非充气类冲锋舟查看是否有老化、开裂等现象。

(8)劳保用品。绝缘手套、绝缘鞋、绝缘靴、绝缘垫等防触电用品上架存放,采取防尘、防油渍措施,不可与酸碱油类物质接触,防止尖锐物刺伤;安全带、安全绳、安全网等防坠落工具,存放时避开酸碱腐蚀性化学物质,发现磨损、断股、变质的,禁止发放领用。

2.储备物资动态周转

储备物资主要通过在建工程新入库物资替换应急储备物资、将原有储备物资用于在建工程的方式进行动态周转。

3.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要明确应急物资保障组织机构,明确应急物资保障工作职责,优化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流程,加强应急物资保障日常管理。

(二)配套保障机制

1.信息保障机制

顺畅的信息沟通是提升突发事件处理效率的可靠保障。要动态跟踪可调配资源信息,掌握应急储备资源的分布和存量,制订资源优化方案,切实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2.应急管理培训

应急培训是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事故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含电网应急物资保障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处置突发事件的程序和方法。可采取以岗代培、以学代培等,提升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

3.应急保障演练

应急保障演练模拟突发事件处置全过程运作,能够系统的检验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制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并改正应急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解决各方协同配合等问题,达到完善机制、锻炼队伍、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如何做好电网应急物资保障工作

在紧急抢险状态下,如何做好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考验电网物资应急管理体系机制是否健全高效的判定标准。

(一)加强组织领导,准备工作到位

成立应急物资指挥中心,统一组织应急物资保障工作,集中研究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以及跨区调拨等重大事项,实时掌握库存信息,确保应急状态下能在第一时间内快速调出物资。

(二)密切关注动态,统筹调配资源

密切关注事态,迅速组织开展仓储物资普查工作,更新动态周转物资信息。提前做好函调供应商库存情况的准备工作,与承运商进行联系确认,做好紧急运输准备。

(三)预警快速响应,确保及时供应

应急预警发出后,按照“先近后远、先利库后采购”的原则以及“先实物、再协议、后动态”的储备物资调用顺序作出调拨、配送及采购决定。

1.应急物资调拨:(1)国网物资部统一组织实施公司范围内储备物资跨区调拨,向应急物资储备库、协议储备供应商和动态周转物资所在的省公司下达调拨指令。(2)接到应急物资调拨指令的调拨单位,负责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并对运输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信息反馈。(3)应急物资需求单位负责与调拨单位联系,做好应急物资的接收,并保存验收记录作为结算依据。

2.应急物资配送:(1)应急物资储备库、协议储备供应商和动态周转物资所在的省公司负责调拨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2)紧急采购物资由被委托紧急采购单位组织供应商进行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3)配送过程中的实时跟踪信息主要包括车辆实时位置、运行速度、沿途道路情况、周边环境、车辆里程等。大件运输物资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状态反馈,重点物资车辆通过加装GPS实现实时运输状态查询,一般物资由供应商或配送商实时反馈上报途中信息。

3.应急物资采购:(1)根据抢险需要,紧急采购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非招标采购方式,国网物资部对于省公司可以自行紧急采购物资的情况,由计划处及时批复紧急采购申请。(2)对于省公司自行紧急采购、应急物资调拨均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由国网物资部统一组织采购或委托相关单位进行紧急采购。(3)为保障应急物资及时供应,导致未及时签订合同的,可在应急事件响应结束后统一补签,在应急解除后3个月内完成资金结算办理。

(四)注重闭环管理,防范廉政风险

应急响应后,物资部门在保障物资供应的同时,要注重物资调拨、采购、运输、交接等相关单据的记录、梳理和补充,务必做好过程记录,以便寻源处理物资账务。发生紧急采购时,需按照国网公司紧急物资采购程序和非招标采购活动管理规定,完备采购过程资料,确保应急供应程序规范,防范廉政风险。

第4篇

1.1储备

应急物资的储备是供给的基础,在考虑应急物资的储备时,往往需要从储备品种和储备量两个因素去考虑。如果是分支机构较多的企业,还需从储备地点的选址及储备系统的建设两个方面去考虑。

1.2管理

只有储备充分且管理得当,才能在关键时候供给出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应急物资。企业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方式方面予以考虑。

1.3物流

物流是应急物资供应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企业除了依托社会现有物流网络外,还可以建设自身的应急物流系统,在非紧急状态下处于未激活状态,而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迅速激活,并且发挥作用。该应急物流系统的管理可以和应急物资的管理一并纳入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中。

2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应急物资管理措施

2.1加强应急制度建设

制度乃管理之本,任何管理的实践都要从制度的建设开始。建设良好的应急管理制度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及其员工应急意识的必备途径之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制定应急管理制度时,可以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参照,以当地的社会应急管理系统为依托,结合自身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制度。制度制定完成后,再加以培训等手段,保证员工对制度熟谙于心,且在自己的岗位中严格执行制度的规定。

2.2签订物资购销合同

由于企业的逐利性,其储备的应急物资往往只有少量,只靠企业自身的应急物资储备难以供应救援地区的需求。因此,在一些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导下,上述机构可以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签订应急物资的购销合同,以便在考虑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应急物资的储备。合同中可以将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价格、供货时间等进行明文规定。该方式应该作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的主要方式。

2.3加强应急物资管理

医疗类应急物资由于其需求的不确定性及周转的慢速性,往往要求经营企业进行特殊管理。为了保证医疗应急物质的有效性,企业需对物资的效期、批号等登记在册,并且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周转,以保证在急需之时能够供给质量合格的产品。建议企业设专职或兼职人员专岗管理应急物资。张杨提出在应急物资的管理中,可以借鉴现代商业物流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加强仓储设备现代化建设等手段实施科学管理。应急物资的管理要注意动态性。由于区域应急状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应急物资的阶段性需求导致了库存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必须随之变化,而不能一成不变。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随时关注事件动态,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物资调整机制。

2.4建立应急物流系统

物流是应急物资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在进行应急物资的物流时,一方面,可借助政府部门的应急物流平台,社会的现有物流网络;另一面,可以自建应急物流系统。该系统可建立在企业物流平台之内,非紧急状态可以出于非激活状态。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激活该系统并在最短时间内将所需物资送达救援区域。在这一环节中,企业也可以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改进自己的物理系统及供给成效。

3结论

第5篇

一、安徽应急物流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安徽应急物流管理的成功经验

1.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省本级共编制总体预案1部以及专项应急预案19部,市本级依据省预案编制本地区的应急预案16部,应急预案体系规范了应急处置程序。发生自然灾害后,省、市、县人民政府视情启动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有序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3]。2.应急物流资源保障力度不断加强(1)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安徽省制定了《安徽省省级救灾储备物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省级救灾储备物资的技术标准、储藏方式、采购计划和应急购置计划的制定主体、物资核查流程、管理经费的使用以及物资使用与回收流程。要求市、县级救灾储备物资,除代储的救灾帐篷外,以衣服、被褥、粮食、油品等生活物资为重点[2]。(2)人力资源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安徽近几年一直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原则,已基本建成以公安队伍为骨干力量,以专业应急队伍为基本力量,以驻皖、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安徽注重与省内高校合作,对应急管理相关人员定期开展理论知识培训;抓住“11.9”消防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时机,组织相关应急管理部门开展抗洪抢险、地震逃生、矿难救援等应急演练活动;同时规范应急志愿服务内容。3.初步搭建了应急物流信息专业平台安徽是全国第一家成立省级社会应急联动服务中心的省份。安徽省社会应急中心作为应急联动服务中心,负责安徽省社会应急联动网的组建和运行。应急中心利用GPS、GSM、GIS和Internet等信息化技术,不仅在自然灾害发生的前中后期,通过应急联动网,对灾区提供全天候灾情信息提醒服务;在日常运营阶段,应急中心还是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可全天候向单位、商铺、社区、家庭、个人、车辆等提供安全警报,向社会各界提供防盗、防劫、防火、防地震、防煤气、防急病等紧急救助服务[4]。4.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网络已基本形成安徽已根据各区域自然灾害类型、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合理规划建设省、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以及各类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仓储条件、设施和功能,形成较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其中合肥储备库属于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可应对汶川大地震等灾难性自然灾害引发的应急物资需求[2]。在战略层面,安徽已逐步完善其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但在操作层面,还存在不少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二)安徽应急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应急物流管理的法律支持机制尚不健全目前,安徽省虽已制定了《安徽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一系列法规规章,但对具体的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治理缺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支持机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领域,还没有完善的分类操作指导性文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现有应急管理体系运行仍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缺乏规范化、专业化的操作制度。对于自然灾害下多源头救灾物资管理、应急通道建设、临时救助站建设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法规性文件。缺乏应急物流动员及救援设备征用流程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这些均降低了应急物流的运作效率2.指挥层与作业层的工作协同性有待提高安徽省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网格化、多元协同的管理体系。从静态管理角度看,各职能部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可以做到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共享。但应急物流管理对象是动态变化的,容易导致作业层面的各部门间出现多头应对、各自为政、管理脱节的状况,进而造成应急物资供需信息不畅,物资调度困难,严重影响了应急物流管理的时效性。3.信息管理及共享能力有待加强安徽虽已搭建应急物流信息专业平台,但仅局限于具备信息模块,提供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的单方面接收,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共享模块,使得自然灾害发生时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灾情变化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流各环节的运作情况,容易导致救灾物资容易出现供需失衡现象。完整的应急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应该具备应急物流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应急物资采购或征用、应急物资调度、应急物流能力预测与规划、应急物流能力调度等功能,可以涵盖应急物流的采购、储存、运输、配送等各活动环节,同时还可提供应急物流的事前准备、事中决策、事后评估等支持服务[5]。4.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不合理目前,安徽省应急物资实行多部门管理,衣被、帐篷等生活类应急物资的储备由民政部门负责,而药品、粮食等其它应急抢险物资分别由卫生、粮食等各主管部门负责储备。应急物资的专业化管理在日常情况下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但在自然灾害情况下,应急物资的分散管理、分散储备容易导致应急物流过程中应急物资需求信息传递速度慢、物资供应调度困难、应急物流成本高。5.应急物资配送方式以单一推动模式为主安徽省应急物流配送方式主要以灾区被动接受各类应急储备物资为主,使得在自然灾害发生初期,出现救援物资短缺;而在自然灾害后期,灾区物资出现总量上供应过多、结构上供应不足的现象。而依据灾区不同 阶段的物资需求变动情况配送应急物资才是时效性、经济性的配送方式。灾区应急物资的发放,也主要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分发给灾民,此种方式效率较低,分发面较窄,容易出现分配不够合理、配送方式欠灵活、应急物资未优先配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等现象。

二、安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管理体系结构示意图

在构建安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过程中,我们综合参照了应急物流系统、应急物流体系及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文献。曾文琦认为应急物流管理系统由决策与指挥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与预警系统,计划与评估系统与行动系统四大要素组成[6];王旭坪等认为应急物流系统包括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环境层四个层次[5];黄洪涛认为应急物流管理系统由系统本部与加盟物流中心组成[11];王宗喜认为应急物流系统由指挥系统、物资系统、设备系统、信息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8];余朵苟等认为应急物流体系由指挥中心、运作体系、保障机制三大要素组成[9];程琦等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主要从分级和分阶段管理、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协调机制、应急物流公共平台与风险预警管理四个方面展开[4];周广亮认为应急物流体系包括保障系统、储备系统、指挥系统、技术支持平台、应急物流中心五个子项目组成[10];宋爱华认为应急物流体系包括指挥中心、储存系统、信息平台及监测预报系统四大要素组成[11];李从东等从人员与组织、物资、信息、运作环节四个维度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12];何梅芳从基础设施、物资储备、机制合理性、预案管理、风险管理五个方面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13]。综合可知,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与应急物流相关的指挥协调系统、物流运作系统、应急保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要素的综合。本文将这些要素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层、控制层、操作层。由此构建安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政策法规系统:与应急物流管理全过程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构成。它明确了应急物流管理的指挥协调机构、责权划分、动员依据与物资来源,为应急物流提供法律与政策支持,使应急物流管理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指挥协调系统:包括应急物流决策机构、应急物流指挥协调机构与应急物流监控反馈机构。其中应急物流决策机构由省市、地县、乡镇等若干层级的应急物流上级主管部门(分级应急管理中心)、应急物流决策部门、应急物流预警管理中心等组成。预案管理系统:包括快速反应能力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政府协调机制、绿色通道机制、预警管理机制、演习机制等各类型运作机制。系统建立应区分不同自然灾害的类型,区别省市、地县等不同系统,依据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不同阶段,为应急物流阶段管理设计不同预案。预案管理系统是提高应急物流运行效率的稳定器。信息管理系统:它以应急物流技术平台为主体,一般应具有三大功能模块:(1)通信模块。可为应急物流管理各环节提供电话、无线通信、传真、可视电话系统等多种通信方式,它是应急物流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基础;(2)信息共享模块。为应急物流管理过程中提供信息传播、交流和反馈,灾害处理方案、措施的征集与灾情信息等服务,它是应急物流管理工作能否高效完成的支撑;(3)物流技术支持模块。包括应急物流物资养护技术、包装技术及装卸运输技术等,它协助指挥中心领导机构实现应急物资调配的高效运转,如可为调配活动完善标准化运作体系与安排标准化运输流程。应急保障系统:它是以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运作所需的各类物资、人力资源、设施设备、运载工具、运输通道等有形资源组成的资源储备系统。应急保障系统是实现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物流运作系统:涵盖应急物流中心网络布局、中转站网络布局、救助站网络布局以及应急物资在运输、中转、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分发、回收等一系列物流操作活动。物流运作系统是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管理体系运作流程

运作流程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工作效率,本文通过融合管理体系中的六大系统中的功能环节,将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运作划分成指挥协调体系运作、业务体系运作及应急物流信息技术平台三个层级,同时又将业务体系运作分成两个端口,六个环节:物资供给端、采购环节、仓储环节、运输环节、配送环节、发放环节及物资需求端。纵向上建立省、市、县三级应急物流指挥平台体系,实现管控一体化。横向上应急物流指挥平台加强同级协同管理,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使指挥协调系统中的预测管理部门,应急保障系统中的采购部门、储备部门,物流运作系统中的运输部门、配送部门、分发部门形成一个统一运作体系。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应急物流指挥部门通过信息传递机制搜集整理灾情信息、进行灾情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启动相应等级的响应机制,并依据资源保障情况,物流通道情况,制定出较合理的应急物资需求计划,包括物资流向、需求量、需求种类及调配渠道等。

第6篇

内容摘要:近年来频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产生了巨大的应急物流需求。本文在明确了应急物流、应急物资内涵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我国应急物资保障现状,据此提出了构建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应急物流 应急物资 保障体系

应急物流的内涵

(一)应急物流的内容

应急物流(Emergency Logistics)是指为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人、财、物的需求实施紧急性保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采购、运输、包装、配送等环节来整合应急物资,以实现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和灾害损失的最小化。应急物流可以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其中非军事应急物流可以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又可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

(二)应急物流的特点

比较而言,应急物流的特点如下:第一,突发性。应急物流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产生的,而人类很难精确确认突发事件将会在何时发生;第二,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等无法预知,因此相应的应急物流的内容和方向也变得不确定;第三,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在极短时间内受灾人员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涵盖了救灾、医疗、通讯等方面的专用设备、生活用品等,种类多样,需要进行合理计算和配备;第四,多主体参与性。应急物流来源的提供方式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是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方式;第五,非常规性。应急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特别服务于突发事件,省略了许多普通物流的中间环节,流程趋于紧凑化,机构趋于精干化。

从应急物流角度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应急物资的充分有效保障是应急物流实施的核心环节,它有利于保障遭遇突发事故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消极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以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但大多数情况下还难以实现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综合而言,主要是因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完善。

(一)应急物资的内涵

应急物资广义上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所使用的保障性物资。对于应急物资,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按使用的紧急程度可分为一般级、严重级和紧急级三类;按使用范围可分为生活物资、工作物资和特殊物资等。应急物资不同于一般物资,包括以下五个特点:不确定性。由于对受灾人员、受灾范围等难以精确估计,导致所需的应急物资的具体数量、发放范围等不确定;需求的急迫性、大量性、多样性和低频率性;不可替代性。应急物资是专用于突发事件中的特殊物资,具有不可替代性;时效性。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用和价值;滞后性。应急物资的启用滞后于灾情的发生。

(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一套全面、综合、协调的体系,它具有以下基本要求:第一,追求可靠的质量保证。这是应急物资保障的首要环节,遵循此原则,高水平的应急物流才成为可能;第二,确保安全。确保应急物资的运输、配送、发放等安全稳妥,为应急物资的保障提供基础;第三,合理储存。选择合适合理的空间位置存放应急物资,以提高管理效率;第四,流程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使得物流流程更加紧凑化,从而实现时空效益的最大化;第五,准确无误。准确掌握应急物资的基本信息,从而严防应急物资的储存、配送、发放等各个过程中各类偏差的出现;第六,全程监控。对应急物资在需求、筹措、储存等整个过程进行静态和动态监控,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现状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应急经费保障制度、行政征用制度以及社会动员和捐助制度等一套应急保障制度,它们在我国应急物资的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拥有比较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但是目前为止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准确预测可能将要发生的突发事件,从而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应急物资需求,这直接影响了应急物资的筹集、储备、配送等方面;物资存储系统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不合理的物资存储中心布局、相对缺乏的存储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尚未对物资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存储设施不充裕、存储物资欠缺动态管理等;不能深入、全面地分析调配应急物资,导致协调统一的指挥系统难以建立起来,针对应急物资建立的管理配送体系不完善,结果往往在应急响应初期形成救援真空,而在后期需求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配送;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针对应急物资管理而建立的信息系统不够全面、系统、完善,发送的应急物资信息报告不够及时,统一的信息和共享平台还未建立好,诸多因素导致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资的运作情况,造成分析判断不准确。

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构建

为应对日益频繁的突发事件,许多国家将应急物资保障视为应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俄罗斯为了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全面有效地供应应急物资,特别在紧急情况部设立了物资采购与装备局等。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分析应急物资需求

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对应的应急物资需求,在这过程中,既要考虑专业应急物资与后勤物资的需求,也要考虑用于救济的一般生活物资的需求,从而构建完整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制度。第一,构建多层次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其中以国家、省、市、县4个层级为核心,从而应对不同层次的应急物资需求,确保应急物资的全面充分供应;第二,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的存储预案制度。加强针对专业应急物资、一般生活物资等的存储、监测、调配工作的预案的制定,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充分有效的预案演习和大覆盖面的预案宣传,从而发挥预案的积极指导作用;第三,根据“先急后缓,保证重点”的原则,建立健全发生地区的应急物资目录,应急目录涉及应急实物、产能的储备目录等多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应急保障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修订有关应急物资的储备目录,动态地监控应急物资的需求;第四,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配合,全面动态地把握应急物资的需求,最终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落到实处。

(二)充分筹集应急物资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需应急物资具有多样性,这就需要合理分析、调查并预测所需的应急物资,从而保障应急物资的合理筹集和采购。应急物资是针对突发事件而使用的物资,它的筹集势必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社会性,因此政府部门必须综合利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来有效地筹集应急物资。一方面,应急物资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益捐助、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物资筹措方式的多样性要求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应急物资的采购;另一方面,结合应急物资的分类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如对于生命救助类和工程保障类物资,由于风险程度大,虽然采购成本相对较低,但在采购物品定位中它们处于瓶颈物品的位置,因此采购中的总战略是保持库存。进行预防性采购或者事先采购都有重大作用,因此不仅要储备物资,也要储备生产能力。

(三)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存储管理制度

首先,对应急物资进行必要的分类,针对具体情况适当地增加所存储的应急物资的品种和数量,同时合理化物资存储的布局、规模及结构;第二,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保障应急物资存储工作落实到位。提前调查当地市场,掌握超市、商场等部门的物资存储信息,并事前与这些部门协商好各类物资的价格,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时物资价格的疯狂上涨,导致采购的物资无法满足需求,针对情况对部分物资进行动态的存储管理;第三,高度重视质量,严格制定并有效地执行物资的入库和验收制度;第四,全面地制定针对存储物资的筹集、存储、配送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存储物资日常管理制度;第五,完善统计报告制度。针对前期对应急物资需求的有效准确分析,精确、全面地记录应急物资的存储和使用情况,并定期向上级汇报;第六,完善应急物资存储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系统的整体功能,以保障各个层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的共享,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第七,合理借鉴国外经验,走应急物资存储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互结合的道路,从而建成一体化、全面的存储体系。

(四)科学配送应急物资

一是成立统一高效的应急物资指挥中心,结合具体情况,对现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借助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来协同配送应急物资;并且可通过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等渠道将应急物品适时适当地投放市场;同时与物资供应商建立合作机制,做好战略储备物资的协调工作,把供应链完备地部署到位;二是在危急紧要关头,可借助军方的力量,动用军用运输装备等以保障应急物资快速配送工作的落实;三是重点完善涉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资配送网络,加强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大可能地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以保障快速的应急物资配送;四是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政府可根据需要,通过媒体的宣传等充分运用广大人民的力量,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应急物资顺利地发送给受灾人员,这样可确保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高效率和广覆盖面。

(五)及时补充应急物资

在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过程中,除了针对需求提供保质保量的供应外,及时补充应急物资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它是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必然要大量消耗应急物资,为了保证供应的落实,及时对这些物资进行补充是必须的,否则必然会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但是除了对这些显性消耗的应急物资进行补充外,另外一些物资的补充也必须引起重视。虽然在应急过程中物资没有被完全地消耗完,但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由于不断更新的技术而渐渐被淘汰,以致失去原有的效用。所以在应对完每次的突发事件后应及时对应急物资进行盘点,列出所需补充的应急物资条目,从而对应急物资进行及时补充、更换,最大限度地保障应急物资的可利用性,确保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完善。

(六)加强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建设

应急物资信息系统是针对应急救灾工作而建立的专用信息系统,对应急物流活动起重要的支持作用。应急物资各环节优化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如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最短的运输时间、最佳物资储备量等都需要依靠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因此必须全面地提高应急物资的信息水平,以保障应急物资的充分有效供应。一方面要加强建设信息平台,保证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应急物资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为科学决策提供指南;另一方面要保证提供先进、稳定的信息交流方式。针对应急物资而建立的信息手段、渠道要比一般状态下的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先进、稳定,这样才能保障应急物资的筹集、存储、配送等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尚庆南.略谈应急物流[J].市场周刊,2008(5)

2.周定平.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资保障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3)

3.张潇化.从应急物流的角度谈应急物资的管理[J].现代物流,2009(1)

4.魏际刚,张瑗.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增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J].现代物流,2009(5)

5.姜玉宏.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管理研究[J].研究与探讨,2007(6)

6.钱佳.应急物资特性及其库存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09(7)

第7篇

关键词:选址;多目标决策;成本费用;NSGA-Ⅱ

中图分类号:F251;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1-0048-05

The Decision Model of the Multiobjective Supplies

Reserve Storage Location Problem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Random Risks Based NSGAⅡ

FU Deqiang, ZHANG Wei, WU Xianfeng, LI Changb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multiobjective location decision model. The model takes the cost of supplies storage under random disaster risk,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verage and the backup coverage of the key areas into a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thus making the selection target and the constraints condition of the good’s storage mo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it applies the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Ⅱ(NSGAⅡ) into the solution of the multiobjective supplies reserve storage location problem, and a Pareto solution was produced. By analyzing the Pareto graph, it gives a constructive opinion to the preferential choices of the decision maker and also give prove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Key words: location; multiobjective decision; cost; NSGAⅡ

引言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不断产生,例如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2003年SARS疫情、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中国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以及汶川地震、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危机以及前不久发生在我国北京的“721”超雨袭击等,这些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产生使受灾害国家和地区人民蒙受了巨大损失,阻碍了世界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是世界上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98年抗洪抢险以来,我国经历的灾害情况总体呈现种类繁多、灾害较为集中、受灾面积广、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等特点。

为了减轻这些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国家越来越重视应急基础设施的建立以及应急服务体系的完善。在国家应急体系中,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问题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储备库的成本费用和选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效益和国家防灾减灾系统的运行效率,并且与应急物流保障系统的时效性紧密联系。国家于1998年开始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随后的几年中,国家不断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库的体系建设,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中还明确了物资储备库的新、改、扩建办法。虽然我国目前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已基本建成,但在大型物资储备库布局方面仍存在不足,如缺少有效的成本约束和储备库运行效率低下等。因此,研究应急物资储备库的选址问题对于当前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对于设施选址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09年,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研究的单一仓库设施选址问题。随后的几十年中,设施选址问题得到了专家学者的深入探讨和研究。1964年,Hakimi

[3]发表了他的关于网络多设施选址问题的相关论文,从那以后,设施选址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相关研究者的兴趣。研究者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许多模型并得到了颇多成果[4~9],大多数基本的选址模型是确定型的,这些数学模型广泛应用于赢利企业与非盈利公共服务方面。

在国内,选址问题的研究者们对于公共应急设施选址的研究一般都是基于一定的应用背景下,公共应急设施如医院、消防点等的选址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国内对于大型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正处于起步阶段。李静等[10]建立了基于时间满意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双容量限制选址模型,并给予仿真计算以验证其模型有效性。郭子雪等[11]在构建了约束条件中含有梯形模糊数的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模型,给出了一种基于梯形模糊数排序准则的模型算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陆相林等[12]探讨了考虑覆盖半径内需求满意差异的最大覆盖设施选址模型,并利用蚁群算法进行求解。刘浪等[13]运用二次分层法的思想应用集合覆盖理论求解无权网络中的应急物资储备点最少点集合的所有组合方案。葛春景等[14]分析了我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现状,构建了轴辐式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上述研究人员对于应急物资储备库的选址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探讨并给出了一些模型及相应算法,但是,考虑了风险随机下大型储备库节点和边上成本目标的模型并不多,在这些已有的考虑成本目标的模型当中并没有把储备库无法提供满意服务时,在运输路线上产生的缺货惩罚成本考虑进去。本文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针对风险随机环境下的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建立了综合成本费用、覆盖效率以及对重点地区备用覆盖的多目标决策选址模型,并尝试利用NSGA-Ⅱ算法结合相应算例讨论其求解策略。

1 模型的建立

11 问题的描述

本文认为,大型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问题应具有如下实际特点:

(1)储备库的建立是长期基建项目,由于建设投资、维持及营运成本较高,故具有多项成本约束。

(2)储备库建成后,尽可能覆盖较大范围内需求点的需求。

(3)对灾害多发且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可进行超额覆盖。

(4)应急储备库内存放单品种库存物资且库存是处于动态饱和状态的。

(5)储备库起用后,储备系统会产生运输成本费用以及由于无法提供及时满意服务而引起的缺货损失费用。

(6)建成后的储备库可以为需求区域提供高效、及时的应急物资服务。

一般而言,大型应急物资储备库的选址要满足成本最小化、效率最大化和重点地区的备用覆盖。所以,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是一个多目标的问题。

12 基本假设及参数定义

假设建成后的储备库提供的是同一类物资的应急服务;每个储备库之间相互独立;当储备库不能提供可靠的满意服务时,需求点损失不断扩大,政府需要承担较高的补货运输费用,由一个惩罚系数C表示,这个系数表示单位经济损失;由于不同灾害风险发生概率不同,为保证在任何情境下,费用都能保持较低,固引入期望值系数α,定义如下:在考虑所有灾害风险发生的前提下,能够得到一个期望估计量,如期望产生的成本Y*s,这时定义可以接受的期望成本是在一个较小的百分比范围内,即在Y*s(1+α)内,本文把这样一个系数α称为期望值系数,α1为期望成本损失值系数。为便于计算且不失一般性,本文假设Pj是物资储备库j能为需求点i提供的服务满意水平且该满意水平随机产生。

定义参数I为需求点集合,由下标i表示;J为储备库候选点集合,由下标j表示;S为风险发生的情境集合,由下标s表示;灾害风险s发生的概率为qs;单位距离运输费率为cij;dij为储备库与需求点的最短距离;i需求点的权重为wi(可以由经济重要性、人口数量以及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方便计算,每个需求点权重可由该需求区域人口数来确定,即wi=需求区域人口数量,结合以上假设和问题描述,需求点需求量即为人口数量wi。单个储备库年固定投资及运营费用之和为fj;单位持有成本设为hj。本模型中储备库总的持有成本看成是关于需求量的一个函数,由于储备库提供的是同一类物资,因此单位物资的持有成本hj可以看成是一个常量,Qj为储备库j的物资容量。决策变量ui即需求区域i被超额覆盖的次数;设置0-1变量Xj,当j储备库候选点设立储备库时,Xj=1,否则Xj=0;在风险情境s下如果设施j为需求点i提供物资援助,则yijs=1,否则yijs=0。

13 模型的建立

风险随机环境下的大型应急物资储备库多目标选址决策模型可以表述如下:

minY1=C [ijs(1-pj) qs wi yijs]+jfjxj+ jhj Qj+ijscij dij yijs wi (1)

minY2=ijswi dij yijs (2)

maxY3=iwi ui (3)

ST ijwiyijs cij dij+C j (1-pj) iwi y ijs≤(1+α1) Ys s ∈S(4)

yijs-xj≤0 i∈I j∈J s ∈S(5)

jyijs-ui≥1 i∈I s ∈S(6)

Qj= maxiwiyijs s ∈S j∈J(7)

yijs , xj∈0 ,1, i∈I j∈J s ∈S ,u i≥0,整数(8)

14 模型说明

在以上建立的多目标决策模型中,目标函数式(1)左起第一项表示因储备库无法提供需求点满意物资服务而引起的缺货惩罚成本,第二项则表示储备网络中储备点产生的建设及运营费用之和,第三项表示储备库物资的维持成本之和,由于储备库的建立是要覆盖所有需求点的需求量,所以把它看做是需求点对于储备库的物资需求总和。为了便于理解,把维持成本看做是关于需求量的一个函数。最后一项则表示在风险s下,储备库j向需求点i运输物资的总运输费用。目标函数式(1)的建立表示期望建成的储备库在风险s下的成本费用最小;目标函数式(2)表示使设置的储备库服务需求点的加权距离总和最小,即p-中值模型,用来表示服务效率水平;目标函数式(3)使设置的应急储备库对需求点的超额覆盖最大化,即使在风险s下,权重较大的需求区域也有更多的应急储备库为其服务;约束条件式(4)表示储备网络要达到的期望成本费用水平,即在风险s发生的情况下,系统产生的运输及缺货损失费用与期望最优费用目标之间的差额系数应该是在小于α的范围内;约束条件式(5)表示每个需求点只能由已经设置的储备库提供服务;约束条件式(6)表示至少有一个储备库为需求点i提供服务;约束条件式(7)保证了储备库容量处于一个最大的安全库存范围内;约束条件式(8)限制yijs和xj为0-1决策变量以及ui的整数性质。

2 算法设计

以上所建多目标模型属于NP难题,存在不确定数量的解集即非劣解集,而NSGA-Ⅱ算法可以利用非支配排序使多目标变化为适应度函数的形式,从而解决多目标问题,NSGA-Ⅱ算法已经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5,16],因此本文首次尝试将该算法运用到应急储备库多目标选址问题中,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编码:由于备选的是10个候选点、200个需求点以及4种风险,那么决策变量yijs的个数为10*200*4=8000;决策变量Xj的个数为10, ui的个数为200,那么总的决策变量V的个数为8000+10+200=8210个。约束条件是用来检测每个方案是否正确,每个染色体的位置向量对应一个选址方案。

第二步,虚拟适应度的计算:将染色体进行解码,然后按照多目标选址模型计算与每个个体相适应的目标函数,再依据目标函数的值进行非劣解分层,从而计算每一层个体的虚拟适应度。

第三步,交叉、变异及精英策略:(1) 随机初始化开始种群P0。并对P0进行非支配排序,初始化每个个体的rank值。(2) t=0。(3)通过二进制锦标赛法从Pt中选择个体,并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产生新一代种群Qt。(4)通过合并Pt和 Qt产生出组合种群Rt=Pt∪Qt。(5)对Rt进行非支配排序,并通过拥挤和精英保留策略选出N个个体,组成新一代种群Pt+1。(6)跳转到步骤(3)并循环,直至满足结束条件。

在本文选取的算法当中二进制变异所使用的基本位变异算子的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个体的每一个基因座,依变异概率Pm指定其为变异点。

第二步,对每一个指定的变异点,对其基因值做取反运算或用其他等位基因值来代替,从而产生出一个新的个体。变异是针对个体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基因座上的基因值执行的,因此变异概率Pm也是针对基因而言,即:pm=BM·L。式中B表示每代中变异的基因数目;M表示每代中群体拥有的个体数目;L代表个体中基因串长度。

第三步中,单点交叉算子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对群体中的个体进行两两随机配对。若群体大小为M,则共有[M/2]对相互配对的个体组。

(2)每一对相互配对的个体,随机设置某一基因座之后的位置为交叉点。若染色体的长度为l,则共有(L-1)个可能的交叉点位置。

(3)每一对相互配对的个体,依设定的交叉概率Pc在其交叉点处相互交换两个个体的部分染色体,从而产生出两个新的个体。

重复以上具体步骤,可得算法流程图如图1。

3 算例分析

某省区计划在10个候选点(A、B、C、D、E、F、G、H、I、J)内选择其中的几个来建立足够容量的大型物资储备库,以满足省内200个需求点的应急物资需求,需求点和物资储备库的位置在600*300的矩形区域内随机产生,需求点和储备库的距离按欧氏距离计算,需求点区域的人口数量wi在U(50,200)内随机产生。

政府部门计划对人口权重位于前三位的区域进行至少超额1次覆盖,建成后的储备库要对这3个区域进行至少2次覆盖(即ui>=1),其余需求点均覆盖1次即可。候选点在灾害风险发生情况下能为需求点提供满意服务的水平pj随机产生于(07,1)内,这里给出四种灾害风险情况,每种发生的概率假设为qs=(1/12,1/10,1/9,1/8)。

表1明确了储备系统产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政府在建立这些大型应急物资储备库时,预算的在途正常运输与惩罚成本之和Y*s共计1200万元,期望损失值系数α1设计为10%,为了便于计算,库存物资数量按需求区域人手一件来计。

在仿真计算过程中取初始种群规模为200个,最大遗传代数为145,交叉概率Pc为09,变异概率Pm为002。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NSGA-Ⅱ算法。根据算例所设置的数值精度,当种群规模为200个,迭代次数为145时,运行主程序得到的Pareto前沿(如图2),图2即为选址优化结果。

图2所示的Pareto最优解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类似一条不连续的“上升曲线”,该“曲线”实际是由201个非劣解在目标空间均匀分布而组成的。在得到的Pareto最优解集中,三个目标函数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由图2可知,总成本、加权距离之和及超额覆盖数是三个相互对立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值发生变化将会导致另外两个目标值的变化,曲线上各点都是三目标值的非劣组合,当选址的目标偏向以成本控制的角度考虑时,可在曲线的左下半支中选择相对满意解;当选址以加权距离总和为出发点考虑时可选取曲线中靠近f2原点的半支,当选址目标为超额覆盖最大时,可在曲线的上半支中选择。

图2中显示了201个点,每个点对应一组非劣解,而一组非劣解又包含了三个目标值。决策者可根据主观意愿或一系列评价方法对f1、f2、f3分别进行赋权,再采用三目标值加权求最小等方式计算并选取图中的某一特定点,该点对应的三目标值即为满意解。

4 结论

在风险随机环境下,应急储备库多目标选址是一个目标与约束复杂度较高的NP难题,从最低成本、加权距离之和最小以及超额覆盖最大这三个角度出发,本文建立了一个应急物资储备库多目标选址决策模型,通过利用NSGA-Ⅱ算法与算例较好地进行结合,得出了可行度较高的非劣解集并为决策者进一步根据主观意愿选取满意解提供了条件,验证了所建多目标选址决策模型的可行性。由于算法本身的特点,采用随机数据得出的数值结果可能与实际存在一定偏差,但总体上NSGA-Ⅱ算法与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说明了模型的实用性,对于应急物资储备库多目标选址决策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Z]政府网,200618. http://wwwgovcn/yjgl/2006-01/08/content_21048htm

[2]国务院.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Z]政府网,2011128. http://wwwgovcn/zwgk/2011-12/08/content_2015178htm

[3]S L HakimiOptimal Location of Switching Centers and the Absolute Centers and Medians of a Graph [J]. Operations Research,1964,12:156-164

[4]Ceyhun Araz,Hasan Selim,Irem Ozkarahan A Fuzzy Multi-objective Covering-based Vehicle Location Model for Emergency Services[J]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2007,34:705-726

[5]Revelle C,Swain R WCentral Facilities Location [J].Geographical Analysis,1970,2:30-42

[6]C Toregas, C ReVelle Optimal Location under Time or Distance Constraints[J]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72, 28:133-143

[7]R L Church, C S ReVelle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Links between the P-median Location Set-covering and the 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J]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76,8:406-415

[8]陈志宗,尤建新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设施选址的多目标决策模型[J].管理科学,2006(4):10-14

[9]方磊, 何建敏 应急系统优化选址的模型及其算法[J]. 系统工程学报, 2003, 18 (1) : 49 - 54

[10]李静,赵林度 基于时间满意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双容量限制选址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

[11]郭子雪,齐美然,张强 基于区间数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最小费用选址模型[J].运筹与管理,2010,19(1):15-20

[12]陆相林,侯云先 基于设施选址理论的中国国家级应急物资储备库配置[J].经济地理,2010(7):1091

[13]刘浪,黄有方 加权网络应急物资储备点选址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2):245-252

[14]葛春景,王霞,关贤军 应对重大灾害的轴辐式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J].自然灾害学报,2011,4

[15]Deb K, Pratap A,Agrawal S, et alA Fast and Elitist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NSGA-II[J]. IEEE Trans Evol Comput, 2002, 6 (2) : 182 - 197

[16]张志刚,马光文 基于NSGA-Ⅱ算法的多目标水火电站群优化调度模型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0,2

收稿日期:2012-12-23

第8篇

关键词:应急物流;信息;储备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各类灾害、事故等突发性公共事件就侵袭与困扰着我们。特殊的地理环境致使我国灾难不断,而且近年来各类灾害事故发生的频率、强度、规模以及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大,从1998年的南方特大洪水灾害到2003年的SARS,再到2008年的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了多次突发性事件。灾害发生后,由于应急物流系统不健全,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以及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区与外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仓储、配送、运输等环节出现了问题;由于仓储系统不完善、仓库应急物资储备量少,使得一些应急物资不能及时到位;配送系统的不完善导致配送的整体秩序混乱;过高的运输成本造成人员和资金的浪费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促使我们应对应急物流做进一步的建设与完善。

1 应急物流概述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物流活动。其特点包括:

(1)时效性

由突发事件引发的应急物流,最突出特征就是物流活动的时效性。由于应急物流要求的高时效性,所以一般物流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应急状态下的物流需要。应急物流应遵循特事特办原则,尽量压缩一般物流的中间繁琐环节,使物流机构更加精干,进而使整个流程简洁紧凑,物流行为也随之表现出浓厚的非常规色彩。

(2)非预见性

由于突发事件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导致事件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大小等因素难以预见,也使应急物流内容随之变得难以预料。当然这种非预见性也是相对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原先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的东西,如自然灾害等,将逐渐变得可以预测。

(3)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突发事件发生时,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等无所不需。与此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物流运输环境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通信线路中断等。除了需要及时配齐所需物品,还要求将物品及时送达,这对应急物流系统将是严峻考验。

(4)应急物流供应的弱经济性

应急物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急”,这也使得物流成本急剧增加,如果依然运用常态物流理念,必将难以满足紧急的物流需求。因此,在重大险情或事故处理过程中,经济效益将不能再作为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来考虑,应急物流也将呈现明显弱经济性。

2 国外应急物流研究现状

世界政治经济战略格局不断调整变化。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宗教冲突导致的各种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使得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力求通过有效的应急管理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其中,应急物流就是一个弥足重要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鉴于一些应急事件的发生,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都将应急物流的保障等有关内容融于应急管理中加以研究和建设。

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都已经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并且逐渐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使得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整个应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1)美国——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

经过多年的努力,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美国建立了完备的应急体系,形成了以“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在地震、飓风、火山、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灾害发生时,美国政府就会立即宣布进邦紧急状态,并启动应急计划,所有防救灾事务由联邦应急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实行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统一应对和处置。

(2)日本——救灾物资分阶段管理

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救灾的物流管理上,日本的主要做法有:制定灾害运输替代方案,事前规划陆、海、空运输路径,编制救灾物流作业流程手册,明确救灾物资的运输、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分工合作等事项;预先规划避难所,一旦发生灾害,立即转成灾民避难所,并作为救援物资发放点;对救灾物资进行分阶段管理。

(3)德国——民间组织的成立

德国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在应急物流管理中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共同参与和协作。对于救灾物流,德国是建立民防专业队伍较早的国家,全国约有6万人专门从事民防工作,此外,还有约150万消防救护和医疗救护、技术救援志愿人员。

尽管各国应急物流模式因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但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建立了协调有效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制定了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案,具备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都运用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理论指导应急物流管理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 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问题分析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其破坏程度令人毛骨悚然。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事实证明,面对灾害我们绝不是束手无策,我们以实际行动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应急物流实践。在救灾过程中,应急物流系统成功地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到24个小时和武警部队投入16 760个兵力进行抗震救灾,铁道部门和交通部门也相应做出应急预案,停止一切社会货物占用铁路资源,同时大量救灾物资、医务人员被通过空运、陆运方式送到灾区。

但在地震刚发生后的数天,由于救灾前线物资的分配存在多种渠道分发、多种指挥协调的混乱局面,导致一些救灾物资未能及时发挥作用;受地形、天气和投送能力的影响,不少地区灾后数天救援部队都未能抵达,通讯也无法恢复。救灾物资输送不及时,连不少救灾部队都面临断粮断水的困境,大批部队只能徒步轻装进入灾区,这都表现出我们国家在面对巨大自然灾害时所面临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不可否认,应急物流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很多问题。

(1)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的赈灾过程中,救援机构对哪些物资什么时间往什么地方运输、捐赠物资的发放效果等情况未能全面掌控,造成部分救灾物资没有及时发挥作用。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难以满足应对应急物流的要求。

(2)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布局不合理且物资储备量少、设备落后

汶川抗震救灾的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面对这么大规模和大范围的灾难,要保障抢救方和受困方的生活、卫生和抢救设备的运送等,应急物流的任务非常繁重。

1998年张北地震后,全国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经过10年的建设和调整,设立了哈尔滨、沈阳、天津、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西安和成都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但是这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却主要分布在中东部,难以对西部重大灾害实施快速响应。加之仓库数量较少,很难保证物资调运24小时到位的应急目标。此外仓库管理及物流设备比较落后,物资装卸搬运主要依靠人力,机械化水平较低。

(3)物资调配整体秩序混乱,应急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地震发生后,由于没有正规化、法制化的应急保障机制,全民齐上阵造成了整体秩序混乱,并且捐献物资来源广、调配部门多,多部门调配难以协调、效益背反原则下使得社会应急物流成本增加,影响反应机制的效率。

汶川大地震的救灾物资,既有地区捐助的,也有军队支持的,有国家调拨的,还有国际援助的。从承担物流的实体来看,既有企业也有部队,有国家控制的物流资源,还有志愿者自己组织的。最关键的是对灾民的具体需求并不是很清楚,尤其在地震后两天的重灾区,根本不知道灾区需要什么。

(4)运输组织衔接不畅,成本较高

任何救灾都有一个黄金时段,比如抗震救灾是72小时,在黄金时间内能否把食品、药品以及工程设备运送到位,是由应急物流决定的。其次就是环境恶劣,汶川地震,除了交通通信以及电力都中断外,地震过程中基础设施的损害也非常严重,不断的余震和恶劣的条件都增加了物资运输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怎样更好地组织应急物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时刻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当出现诸如地震、暴风雪、低温冻害等突发事件时,更加彰显了物流,特别是应急物流的不可或缺性。为了保证应急物流合理、有序、高效的运转,我们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

4 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完善措施

虽然我国目前的应急物流系统还存在缺陷,但灾难让我们去思考、去反思,在思考中体会应急物流的价值,在反思中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体系。

(1)完善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

应建立规范的应急转换机制。虽然不同的应急任务对应的信息流的内容、流量有所差别,但信息系统的展开和运行流程是相似的,所以我们可以建立规范的信息保障转换机制,以防止混乱和无序;其次,还要有科学的决策处理机制。在充分了解物流运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建立优化模型,优化物流流程和日常管理,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率。

(2)增强物资储备能力

发生大范围的严重突发事件时,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无法满足需求,并且许多基本生活物资和医疗卫生物资不适宜进行大规模储备。因此,应急储备可采取实物储备与合同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储备物资的品种除单、棉帐篷外,增加医疗物资、防护器材、生活用品等应急物流前期阶段必须使用的物资储备量。此外,还必须改善仓库管理及物流设备、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合理安排存储计划、充分利用仓库空间优化内部结构。

(3)提高基础设施的保障力度,加强“绿色通道”建设

完善发达的物流基础设施能使救援物资、药品快速抵达受灾地区,高效的物流信息网络对于实施应急物流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可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及时受灾情况,收集和传递运输及仓储的最新信息,通过快速反应和广泛覆盖的物流体系来减少损失,提高应急物流的实施效率。

(4)构建运输优化模型,提高集货运输的效率

在运输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ABC分类法划分救灾物资的优先级,然后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内将最重要、优先级最高的救灾物资分配给需求最急迫的地区。除了模型上的优化外,还可由政府牵头,联系专业物流公司,让其负责一部分救灾物资的配送,或是联合大型物流公司,利用他们已建立的运输网络进行协同式配送。必要时还可动用军方及其运输设备,以实现应急物资的运输快速化。

(5)强化政府协调机制

应急物流具有社会性,它的社会功能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调用。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物流运作机制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及时准确地完成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快速组织协调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调度、运输与配送,对来源多样化的物资进行统一调度,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的实施。

5 结 论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对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有效控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学科。因此,我们应当从战略角度出发,不断研究它的发展规律、特性和运作模式,使之日趋完善。

与物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一样,应急物流的建立、完善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现代物流中的新兴门类,应急物流还有许多规律、特点、模式需要我们去认识、研究、实践和总结,随着人类防范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意识的增强,应急物流一定会逐渐发展壮大,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王丰,姜玉宏,王进. 应急物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9-45.

[2] 方静,陈建校. 我国应急物流现状及系统优化[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8.

第9篇

[关键词]渝东南;AHP;指标体系;黔江

1引言

重庆以山地和山丘地貌为主,气候方面,处于“川东伏旱区”,特别容易发生干旱,而汛期雨量较大,容易发生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类地质灾害,属于我国的地质灾害多发区。根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每年因各种突发事件,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亿元左右,占重庆GDP的比重高达4%。为此,重庆非常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是重庆五大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南地区的应急管理政策直接关系此规划的战略实现。

文章具体以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应急储备库选址为具体落脚点,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应急管理提供支撑,为重庆市的应急储备系统完善提供支点。

2渝东南应急储备库选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AHP进行评价的第一个关键工作就是造科学的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的选取过程中,必须坚持从整个储备系统的运转要求考虑,并且注意储备库的储存对象要求问题,本文最终选择基础设施、安全因素和与危险源契合度以及政策法规等因素4个,层级结构如图所示。

(1)基础设施:该指标直接关系应急物资储备库平时能够正常运转,“战时”能够有效送达应急物资,具体包括考虑交通、通信、能源等具体影响因子。

(2)安全因子:该指标也是一个综合性因子,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个是物资的质量和数量安全。另一个是储备库所处的位置相对安全,这样才能保证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任何闪失,从而保障应急需求。

(3)与危险源契合度:尽管某一个区域内的突发事件具有偶发性,无法进行准确预测,但是通过历史数据的统计,可以知道突发事件发生的趋势,从而估计发生的风险,进而能够判定该区域内是否对储备库有需求。

(4)政策法律法规因子:应急储备系统本身就是行政的性质,具体负责的是政府对突发事件预防和支援的功能,故而储备库的选址必然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影响,主要涉及的行政文件是《重庆市突发事件应急总预案》和《重庆市应急物资管理办法》等规划性文件。

3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应急储备库选址测算

31构造比较矩阵,并求解同层单权重

渝东南6个区县均是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备选地点(方案层)黔江(D1)、石柱(D2)、秀山(D3)、武隆(D4)、彭水(D5)和酉阳(D6),通过收集资料,邀请重庆市突发事件研究专家,按照相对重要性来标度每个层级的某两个因子相对于上一层级的重要性(参照表1),构造出各个判断矩阵,包括如表2所示的准则层对决策层的判断矩阵、表3~表6方案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

32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权重值,以及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值,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分别见表7和表8。

评价指标中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是通过各个专家主观判断给出的结果,所以可能存在相互矛盾的判断,故而构造的矩阵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所以也就需要进行一致性判定。本文采用λ-n的结果来衡量,各个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所以结果有效。

结合表7和表8可以计算出目标总排序值,如表9所示,由此可知在渝东南地区选择将应急储备库建设在黔江区。这一结果与《重庆市突发事件应急总预案》和《重庆市应急物资管理办法》等规划性文件要求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前三季度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19亿人次受灾[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610/20/t20161020_16980876shtml.

[2]付德强,张伟考虑服务设施规模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双目标选址模型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92-396

[3]陆相林,宋万杰,赵丽琴市域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模型与实证――以石家庄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4(4):40-45

第10篇

[关键词] 电子政务 灾害 应急物资 信息平台

[分类号] G203

近年来,我国各种突发性灾害频发,灾害应急物资管理成为各级政府政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我国缺乏统一的应急物资信息平台,传统政府应急物资管理模式又存在部门分割、多头指挥等问题,导致应急物资信息沟通不及时、流通不顺畅、组织混乱等问题,给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开展,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建立基于电子政务的灾害应急物资信息平台,对于实现应急物资信息在政府部门、救援物资储备基地、相关生产企业以及受灾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为政府决策部门有效开展应急物资管理提供一个经济科学的环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 我国灾害应急物资信息管理问题分析

1.1 信息沟通不畅

信息沟通不畅主要给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带来了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政府决策部门与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受灾地区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应急物资“需”与“求”的矛盾突出。如汶川地震中,一方面是救援物资堆积如山,另一方面真正需求的物资却出现了短缺。

二是应急物资筹集难。在2008年雪灾、汶川地震和2009年的西南旱灾过程中,都曾因信息沟通差而出现短期的救援物资短缺现象。虽然可以借助于社会上一些商业信息平台来筹集应急物资,但是商业网站平台自身存在运行不稳定、信息真实性没有保障、出现问题难以解决、容易暗箱操作等问题,难以长期使用。

三是应急物资运输调度指挥难。由于缺乏对应急物资运输有效沟通的信息平台,难以对应急物资运输管理部门和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指挥调度。同时,政府各机构、应急物资储备基地、社会救援组织、应急物资生产企业之间没有建立日常的信息化平台,各方面信息不明,沟通不及时,协调不一致,往往出现各自为战、重复运输、无序运输的现象。灾情发生后,尤其是在灾害发生初期交通损坏严重的情况下,这种无序严重加大了应急交通保障压力。

四是

应急物资的发放和回收信息协调性差。由于缺乏信息平台,应急物资发放和回收的信息协调共享能力差,导致应急物资发放过程混乱,主要表现在应急物资发放过程存在多种渠道分发、多头指挥、低效配送、重复供应、低水平回收等问题。

1.2 各地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由于缺乏统一的应急物资信息平台,各个地区、省份往往根据自己的特点或经济实力去建立一套自己的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因为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系统间的协同共享性差,难以发挥合力。各地应急系统数据库之间、系统与电子政务数据库之间数据的共享性不足,若一个省份发生灾害,只能在该省份应急系统中去收集相关的应急物资信息,或者利用该省份的系统去调度资源,而不能直接去调度其他省份的资源。一旦发生跨区域的大规模灾害,在应对的时候,往往延误救灾的最佳时机。各地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发挥国家多年来电子政务的建设成果,也给国家的公共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

1.3 缺乏统一的救援物资信息公布平台

应急物资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生产信息、需求信息分散在各个省份、各个系统的网站信息栏目中,难以集中快速掌握和一次检索,对于救灾物资的信息、日常管理以及生产情况难以实现科学规划和管理。这不仅不利于政府统一协调指挥应急救灾,指导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和社会救援机构开展工作,也不利于受灾地区直接寻求物资帮助。同时,由于信息公开不统一,公众掌握的信息量有限,难以开展有效的社会监督。

1.4 公众参与程度低

由于缺乏信息公开的平台,社会公众难以参与到应急物资管理中来。一些针对应急物资管理方面的合理化意见或建议,也难以直接地提供给决策者去参考,使得政府在应急物资管理方便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难以发挥群众集体的智慧去战胜灾害。

2 基于电子政务的灾害应急物资信息平台的优势

2.1 当前提出的一些应急信息平台存在的问题

关于应急物资信息平台的建设,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方案。如北京交通大学梁艳萍教授等从应急物资的供给与需求人手,提出建立应急物资信息共享与沟通的平台。但是,该方案主要是在北京市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物理构建的基础上,对应急物资管理的信息平台并没有真正地从全国应急物资需求的角度去考虑,也缺乏对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使用。吴庄莹提出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和各个部门建立连接来建立一个应急指挥中心,各地可以根据应急需要向应急指挥中心传递相应资源。这个方案虽然提出利用电子政务的建设成果,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却没有提出将电子政务建立起来的渠道和数据资源运用到应急管理中去,同时也缺乏对应急信息横向的管理和传递。

综合以上两种方案的缺陷可以看出,全国性的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只有建立在电子政务网络基础上,充分发掘和利用电子政务的成果,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其应有作用。

2.2 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灾害应急物资信息平台的优势

2.2.1 可以直接利用电子政务的建设成果 电子政务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政务处置模式和政府软硬件环境,使各地政府通过网络系统构建起了信息即时沟通处理的平台,也为政府政务高效处理和科学决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成果都可以被运用到灾害应急物资信息平台建设中。平台可以直接利用电子政务的政府网络渠道,也可以直接调用政府收集起来的数据库系统资源。平台的建设只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对现有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改进即可实现其功能。系统平台建设完成之后,可以直接利用电子政府已有的应急信息管理工作团队去维护,从而大大减少系统建设和运营开支。

2.2.2 能够汇集各地政府信息资源 基于电子政务的应急物资信息平台可以将分散在各省份、各地方系统网站中关于应急物资方面的信息汇集起来,通过政府网站群检索功能,快速检索到相关信息。同时,在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的支持下,还能将全国任何一个受灾地区的物资需求信息,通过政府网络及时出来。在救援物资采购方面,可以在已有的政府采购系统的基础上,对应急物资生产企业进行系统的组织和管理,实现应急物资信息在政府、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受灾地区之间的横向传播,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有效。

2.2.3 系统内容更加丰富,与民众沟通更便利 基于电子政务的灾害应急物资信息平台,不仅具有各种信息的功能,还具有应急物资的日常管理、决策支持、跟踪和查询、与民互动等多种功能。同时,还可以

通过系统平台介绍国外发达国家关于应急救灾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平台不仅内容丰富,功能强大,还通过政府网站已有的信息互动模式,如政府论坛、在线交流等形式来开展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

3 灾害应急救援物资信息平台的建设

基于电子政务的救援物资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参照图1的模式进行构建。它既利用了电子政务建设的优势条件和基础框架,也可以为我国应急物资信息管理提供应急决策支持、救援物资信息、救援物资跟踪及日常管理、救援物资监督保障和救援过程科学评估等功能。

3.1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可以通过数据信息模拟各种环境下的应急救援方案,并通过各种算法分析建立起应急物资管理的科学决策模式,进而对应急物资管理进行统筹规划。

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模拟灾害应急物资管理过程和方案的环境,分析各个过程,建立应对灾害物资救援的方案。系统通过调用数据库系统数据,以及各种电子政务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对应急物资的需求数量和种类进行科学预测。系统通过综合受灾地的受灾人口、受灾程度、环境等因素计算每一种物资的最小需求数量,可以得出比以往的专家预测和经验预测更加精确的数据,消除因估算偏差较大而导致物资供应偏差的现象。

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利用各种算法提供全面的应急物资调配方案。决策者只要输入物资的数量、受灾地区、配送点等信息,点击确定即可得到应急物资的最优方案。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的关键是模拟专家系统和分析系统,利用节约值法、遗传算法等方法,在计算救援物资需求数量、最近救援距离等方面给予决策者支持,帮助决策者快速地制定科学的物资救援方案。

3.2 数据库系统

灾害应急物资信息平台数据库系统是为了满足平台运行的需求,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各类灾害应急物资管理所需数据进行整合,并通过数据库软件进行查询。数据库数据可以直接与电子政务系统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按应急物资管理的要求,数据库数据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基础数据资源:主要包括与应急物资管理有关的基本信息,如各地区社会经济情况、人口数量分布、主要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分布、国家和地方应急物资储备点的数据信息。

二是空间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用于应急物资救援的空间地理数据信息,并通过矢量化图形将其数据信息整合到更为直观的地图上。这些数据包括地貌、水系、植被、山川、湖泊等自然地理信息要素,以及居民点、交通网、地名、地标性建筑、机场、码头、车站等社会地理信息要素,也包括相关的描述性元数据,是系统平台在应急物资救援过程中作为统一的CIs空间定位来指挥应急物资运输的主要依据。

三是历史数据资源:包括历年重大灾害的相关应急物资情况统计数据、应对方案,以及对灾害物资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3.3 救援物资信息系统

3.3.1 信息整理和共享 救援物资信息系统将应急物资信息共享范围扩大到政府、企业、社会救援组织和受灾地区之间的实时共享。系统可以整合政府的应急物资信息,把政府机构内有关应急物资的大量信息,特别是政府掌握的国家和地方的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有机地连接起来,使信息可“横向”、“纵向”地在政府及其他应急物资管理部门间共享,以利于对应急物资救援做出快速反应。应急救援的各个部门可以更加快速和便捷地掌握最新的物资情况,减少信息的交流时间,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避免现有的信息不畅通现象,从而加快应急指挥工作的决策速度,为救灾物资运抵灾区赢得更多更宝贵的时间。

3.3.2 快速信息 灾害事件发生后,政府可以通过应急物资信息收集平台,对分散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合,受灾地区人员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发送相关信息。各级政府不需要再建立自己的应急物资信息交流平台,系统可以给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受灾地区设置相应的权限,以利于他们及时地上传更新信息,保障信息的及时;同时,也需要在一些大众传媒与网络媒体上建立链接,使公众最大程度地获取信息,避免谣言引起社会混乱。

3.3.3 信息检索查询 系统还针对不同的使用主体分配相应的检索和查询权限。查询范围不仅包括应急物资新闻、物资储备、物资援助、政府采购、救援物资规格等信息,也可以查询受灾地区的空间地理信息、周边的应急物资分布情况。使用者在检索框输入相关的检索词后,通过数据库系统的检索和去重排序,将检索结果以使用者需要的形式呈现出来。

3.4 救援物流跟踪系统

应急物资物流跟踪系统,就是要建立起针对灾害应急物资运输的有效的信息联通平台,将应急物资从生产、发送、回收整个过程的信息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标签技术,主要通过使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救援物资上贴上与无线设备连接起来的电子标签,实时地掌握救援物资的信息。电子标签的使用可以体现在救援物资跟踪系统的以下几个步骤上:

3.4.1 生产管理系统可以对政府应急物资储备基地的物资、企业代为储存的物资以及社会组织的物资信息进行统一的电子标签标识。标识的内容包括物资所属类别、数量、地区等信息,以便于准确掌握具体储备情况。在灾害发生后,系统还可以将来自四面八方的救灾物资,包括政府的调拨物资、企业生产物资、社会捐赠的物资等庞大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类,并贴上相应的标签,以便于管理。

3.4.2 运输过程管理

物资运输过程中可以利用标签技术掌握物资运输过程中的详细信息。在每辆运输车上贴上跟CPS相连接的电子标签,可以跟踪应急物资的去向。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原理,可以对救援物资的运输进行实时的动态管理,为应急物资运输制定最佳路线和最优的配送选择,对运输部门进行全局的统筹管理,为科学的物流运输决策提供依据。

3.4.3 应急物资发放和回收管理系统可以在每一个救援物资领取中心建立电子标签,确定需求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其所需物品要与运输的救援物资上标签吻合,这样政府不仅可以准确把握救援物资的发放数量、地区等信息,还可以根据每个避难所的人数发放物资,实现受灾人群和救灾物资、受灾人群和救灾场所的对应,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分配。对于救灾帐篷、简易房屋等可以回收的物资,通过系统建立起来的应急物资回收平台,在每一件应当回收的物资上面做详细的标记,以便于工作人员根据标记开展回收工作。

3.5 应急物资日常管理系统

3.5.1 信息收集渠道建立与物资的维护

应急物资信息的收集渠道在电子政务已有渠道的基础上,突出应急物资信息的特点。对政府网站信息进行有效编码,可确保信息的自由流动。这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促使渠道的建立。同时也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保证渠道的建成和维护。在储备物资的维护方面,对应急储备库中长期不用、快要过期的物

资,应通过系统平台,向企业、超市或者其他群体等低价出售,使物资得到充分利用,节省成本和清理库存。系统要定期对各地区应急物资进行自动的分类检索,对于应急物资可以按照保质期划分为红色、黄色和蓝色三种:蓝色为完好的物资,黄色为即将到保质期的物资,红色为已经受到损害不能使用的物资。这样就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统计,以便于日常的管理。

3.5.2 日常互动交流

系统可以在电子政务已有沟通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围绕应急物资管理信息交流的互动模块,吸引政府、企业、专家、公众开展关于应急物资管理方面的交流,积极发挥群体的力量,确保应急救灾物资管理工作的开展。系统要建立一套针对公众建议的处理和反馈机制,保障公众的意见及时得到反馈。在线交流方面,系统可以开展针对政府应急物资的采购和代储方面的政企交流,以共同保障应急物资的供应。受灾地区的政府可以直接联系企业,企业也可主动与政府交流要求承担应急物资的供应工作,双方通过平台交流相互选择、增强信任,使应急物资的管理更加科学,组织更加严密。

3.6 应急物资管理监督系统

3.6.1 日常监督 系统要对应急物资管理的所有情况,从生产、保存、运输到发放和回收,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督审核机制,保障系统的正常运作。为保障监督的有效性,要对信息进行公开,尤其是灾害发生后,要将投入的应急物资的需求信息、招标信息、来源信息、物资去向信息都向社会公布,以便于社会监督的进行,保障应急物资管理过程的公开透明。为保证应急物资的信息公开,系统要积极利用电子政务建设成果,将这些信息通过政府网站进行详细公布。在信息公布渠道的选择上,除了要利用本系统平台公布以外,还要利用一些大众传媒信息,让公众参与监督。

3.6.2 灾时监督 灾害尤其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所涉及的物资数额大、部门多、信息量大、影响广,更加大了监督的必要性和难度。要对灾时应急物资管理进行必要的审计,建立跨部门的联合监督小组,人员组成包括政府、生产企业、社会组织、受灾地区、群众代表,对应急物资管理的收支及救灾工作中应急物资去向的真实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确保物资的去向明确。这些信息都要在系统平台上及时公布。

3.7 评价系统

评价系统就是按照预定的目标,对灾害应急物资信息平台的功能和结构进行量化描述,对平台自身的运行及处理方案进行系统的、可量化的评价。

基于电子政务的灾害应急物资信息平台的评价系统是由若干单项评价指标组成的。各个指标由平台整体要素的客观属性变量组成,各属性变量是关于灾害物资信息管理平台运行的框架结构。评价指标一般有:①政策性指标,包括政府的相关方针政策、法令规划等;②技术性指标,包括平台的性能、板块设计、运行效果等;③经济性指标,包括系统设计和运行的成本、周期等;④社会性指标,包括系统的社会效益、社会影响等;⑤时间性指标,包括系统建设进度、运行时间等。各个评价指标组成了灾害应急物资信息平台的评价系统指标体系,并通过每一个指标在系统中的作用来分配指标权值。评价系统通过对各个系统功能的实现程度进行分析,并通过连环比率法、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法等定量分析方法来得出系统的结论,反馈给系统决策人员,为系统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提供科学的指导。

第11篇

曹文礼(1983-),男,浙江临海人,本科,武警杭州士官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摘要:近年来,武警部队遂行任务日趋多样化,对后勤应急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后勤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是武警后勤核心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完成多样化任务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本文从当前后勤应急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多样化;后勤;应急保障

武警部队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职责使命,遂行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和反恐作战等多样化任务是武警部队的重要职能。但近年来,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越来越繁重,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恐怖活动内容、形式和手段不断翻新,毒气泄露、公共卫生事件、冰雪灾害、地震等非常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对后勤应急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人就如何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以适应任务需要谈几点浅见。

一、 目前后勤应急保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是部队完成任务的前提,没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各项任务的完成将寸步难行。近年来,随着武警部队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后勤保障的范围越来越广、战线越拉越长、难度越来越大,而存在的问题暴露地却越来越明显,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保障理论研究层次较低。近年来,部队任务转换频繁,而各级对常规、单一任务条件下的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较多,却对非常规、复杂、多样化任务条件下的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较少,初级指挥院校的后勤科目涉及的应急保障的研究很少,基层、机关、学院的后勤人员对相关的应急保障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真正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不多,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不能够满足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需要。

二是保障预案不够完善。从近年来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实践看,遂行任务的突发性、保障方位的不确定性和任务节奏的快速性,使保障对象、保障时机、保障方式的未知性增大。有的单位只有常规条件下的应急后勤保障预案,没有防爆炸、防毒气、抗震救灾等非常规条件下的后勤应急保障预案;有的预案制定不周密,内容不完整,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任务设想不具体;老兵退伍,新兵入伍,干部士官调整等人员变动,却没有对预案及时进行修订、完善,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组织指挥不够顺畅。当前,在完成应急保障任务过程中还存在着多头指挥、多头申报,以及联合保障协调不到位、稳定性不强等问题,从各个支队实际情况看,军需、卫勤、运输、油料等专业科室虽然采取了模块化、战斗化抽组,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合成训练,与实现最佳组合、产生最大保障效益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人员抽组采取“预编”、“预任”的做法,容易造成人员不固定、责任难区分,管理不规范,加大了组织指挥的难度。

四是保障装备不够先进配套。武警部队现有的后勤保障装备与保障任务的专业性要求有较大差距。支队、大(中)队两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后勤装备缺编的问题,防爆炸、防毒气、抗震救灾等特需装备器材缺乏,存在机械化程度低、设施陈旧、制式老化、战斗性能差等问题。如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事件可以看出装备缺少给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后勤保障带来了一定困难;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还比较低,装备的配备率和配套率与所担负的多样化应急后勤保障任务很不相适应。

五是物资储备不够合理充足。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范围广,物资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相对突出,特别是在遂行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任务中,给养供应、物资补给、运力投入等都难以准确预测,容易发生断供缺供现象。而当前应急物资储备在数量、结构、布局、方式上还不尽合理,通用物资与特需物资储备比例不当,战备物资器材管理不严格,非战斗性消耗大,依托地方储备警地通用物资的意识不强,潜力巨大的社会资源没有很好地予以利用。

六是应急训练不够扎实有效。后勤应急保障训练层次不高,训练存在盲目性,与实战结合不够紧密,训非所用,训用脱节;抓不住训练重点,存在重战士训练轻干部训练、重专业训练轻合成演练的现象,尤其忽视与军地保障力量的协同训练;后勤科技练兵的意识不强,人装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制约着应急后勤训练质量上台阶。

七是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当前部队后勤干部来源少,改任的多,不懂,不会的问题突出;院校后勤专业学时少,内容不够丰富;培训机构不完善,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陈旧;后勤专业干部和技术兵参加上级业务培训和到、地方进修深造机会少,受训比例偏低,高科技和信息化人才缺乏。

二、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对策

在当前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面前,我们必须理清后勤工作的思路、把握后勤建设的方向。要始终坚持为中心任务服务的思想,切实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的能力,完善后勤应急保障制度,因此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七点:

(一)提高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质量。近年来,部队动中抓建、动中施管、动中保障日渐常态化。在动态条件下,部队后勤保障在指挥方式、保障手段、物资储备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需要用新的思维来思考、新的理论来指导。各级要切实把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理论摆到重要的位置,加强对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特点、规律的研究,认真梳理、总结后勤保障中的经验教训,做到常抓常议;要倡导百家争鸣,营造宽松的理论创新机制,鼓励理论创新;要解放思想,紧贴武警部队实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超前研究和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使理论成果既适度超前又满足现实需要;要大胆创新,广泛借鉴,博采众长,力争出现一批高质量的理论创新成果,以指导后勤应急保障实践,提高保障能力。

(二)不断完善应急后勤保障预案。无论是处突、反恐、维稳还是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在时间上具有极强的突然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在事件规模、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方面具有不确定性,部队遂行任务后勤保障工作需求多样,任务艰巨繁重。所以要集合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和社情,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规模,超前预测遂行多样化任务作战条件下的物资消耗和人员配置情况,增强预案制定的针对性。要充分设想各种突况,着眼提高独立保障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强预测研判,从难、从细考虑各个阶段的保障重点,多做准备,适应各种情况。要不断通过后勤应急保障演练和实践,制订完善并形成适应多种不同任务需要的后勤保障预案,做到一种情况多个预案,一个预案多个配套计划,以此牵引各项应急准备工作的有效落实。进一步调整修订完善预案,使之在人员编成、任务区分、车辆使用、保障手段、组织指挥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三)构建灵活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要按照“层次简化、要素浓缩、反应快捷、高度权威”的要求,在军警地现有编成下,采取编内预任的形式,成立省、市、县(区)三级后勤应急保障联合指挥机构,明确指挥权限,理顺指挥关系。一要做到集中统一,指挥突出一个“联”字。一体化指挥要求建立具有高度权威的指挥体系。统一筹措通用物资、专用物资,统一指挥后勤保障,统一协调地方力量。二要科学编配,抽组围绕一个“快”字。在保障分队的模块组合上,应坚持就近就快原则,切实解决因抽组单位分散而造成组织协同困难、集结慢、保障展开不同步等问题,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快速稳妥保障的要求。三要合理组合,技术体现一个“精”字。针对当前应急保障技术力量编制少、保障能力弱的问题,应做到以总队应急保障力量为基础,支队级为补充,执行任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加强或直接补充到力量较弱的专业保障分队。

(四)大力加强后勤应急装备建设。在现代条件下,由于新的技术装备的广泛应用,应急行动目的不确定,行动方针不断变化,因此,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显现出复杂性增强、时间短促的特点,无疑为加强后勤应急装备提出了更新更多的要求。因此,在当前高科技后勤保障装备少、骨干装备配备率低的情况下,应加大投入,加快后勤骨干装备的研发和引进步伐。坚持以动态和野战条件下部队保障需求为牵引,按照“整体配套、系统优化、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思路,按编为部队配发后勤装备、不断提高后勤装备的野战化、系列化和配套化水平。在当前经费供应仍然紧张的情况下,可优先为重点方向部队按编配齐专业装备,以尽快形成应急保障“拳头”力量。各级要通过科学组训、升级改造的办法,充分挖掘现有后勤装备的保障潜力,使现有装备发挥出整体保障效益。同时,根据部队需求搞好后勤高科技装备的研制,着力提高部队所处的环境和可能担负的任务实际,提高后勤装备的配备率和配套率,并适当配备非常规突发事件需要的特需装备器材,以把握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的主动权。

(五)充实完善后勤应急物资储备。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所需物资总量进行科学测算,立足应急,遵循“突出重点、品种配套、平战结合、钱物并储、警地一体、讲求效益”的原则,突出高技术条件下易消耗的物资,突出保障区域内社会筹措困难的物资,突出应急保障所需物资,切实优化物资储备结构。区别任务需要有所侧重,对应急行动急需、部队易筹措的物资,以部队储备为主;对部队不易筹措、专用性强、技术含量高、不易储备的物资,以国家专供、地方专储为主;对军警民通用、兼容性强的物资,依托地方储备,从而形成高效合理的战备物资储备格局。进一步完善实物储备、经费储备与地方协议代储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形成通用物资警地连供、通用装备警地联修、通用设施警地共建、通用技术警地共享、通用人才警地公用的警地一体化储备模式,采取签订协议、军警民共建、紧急征用等方式,与地方有关单位和部门密切协同,共同探索定点储备、虚拟储备、货币储备等储备模式,尽量减少物资储存和周转带来的损失,进一步畅通物资筹措渠道。基层中队(连)应加大军需、战救药材等物资的储备量,以满足持续、独立保障部队遂行任务的需要。

(六)扎实抓好应急后勤保障训练。在当前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增多、后勤保障专业性高的情况下,加强后勤保障专业训练至关重要。武警部队应牢固树立“练为战”的思想,按照“全员、全装、全任务、全天候”的要求,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出发,紧贴任务抓训练,加快提高“快运、快供、快救、快修”四种能力。超前预测可能遂行的任务,结合预定任务地域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等特点,适时组织贴近实战的综合拉动演练,提高军警地一体化协同保障能力,达到快速、准确实施前送供油、粮秣供给、物资补充、伤员救治等保障目的,努力缩小训练与保障任务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要突出搞好后勤首长机关组织指挥训练,后勤首长机关要进行室内想定作业训练,着力提高组织指挥、上传下达、协调指导能力。后勤专业分队要突出抓好快速反映、快速机动、快速保障训练,如物资分队要抓好搭建帐篷、快速装车卸车、搬运物资和野外加油、供电的训练。要突出人装合练,围绕装备的性能,开展“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和“一兵多用”训练,实现人装的最佳结合,使新装备迅速形成保障力,战斗力;突出智能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后勤官兵在复杂环境、多变环境下搜集信息、分析情况、临机应变的能力;突出心理训练,着力提高后勤官兵在复杂、艰苦、残酷环境下的心理适应能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七)加强后勤应急保障人才建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标准和程序,实行“阳光操作”,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坚决杜绝“外行”挤占“内行”、“关系”挤占“能力”的现象发生,从源头上选好后勤专业人员,建强后勤专业保障队伍,把好入口关,真正把那些思想品质好、作风过硬、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选拔到后勤应急保障队伍,确保队伍的质量。拓宽后勤人才来源渠道和发展空间,营造具有武警部队特色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管理机制相适应的引才留才的良好机制,拓宽地方技术人才进入部队工作渠道,加大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以改善部队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状况,满足部队急需。调整目前后勤干部专业区分过细和定位过死的培养和使用思路,走出一条后勤干部和后勤专业技术兵横向多专业交叉和纵向多层级进修培训的培养和使用路子,不断提高后勤人员能力素质;建立健全相应的后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机制与考评晋级机制,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以更好地适应遂行多样化后勤应急保障任务的需求。(作者单位:武警杭州士官学校财务系会计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刘小林.武警后勤 中国,西安:武警工程学院 ,2011,8-10

[2]李 广.武警后勤 中国,西安:武警工程学院 ,2011,32-33

第12篇

关键词: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056-02

应急管理是为了降低灾难性事件的危害,基于对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所产生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的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地应对、控制和处理的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1]。

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是一个高危高风险的行业,原油易燃易爆的特点,致使采油厂原油勘探、开采、脱水、集输、车辆拉运、储存、净化处理等各个生产环节都面临各种突发事件的威胁,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与紧急处置等应急管理工作在采油厂安全生产工作中至关重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研究和探讨,构建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尽可能地减少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强化采油厂安全管理,打造本质安全性油田意义深远。

1 采油厂突发事件特点

采油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火灾、爆炸、毒性危害等多种危险、有害因素,这些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来自于油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物质和物料,同时,也来自于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站场、设备设施和雷电、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方面[2]。采油厂突发事件,有着五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种类多。有井喷、火灾、爆炸、油气中毒、原油泄漏、机械伤害、电气伤害、供电事故、雨雪冰冻、雷电、洪水、泥石流等各种突发事件,涉及安全环保、公共卫生、职业危害、自然灾害等各个方面。二是损失大。突发事件往往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还造成人身损失;不仅造成眼前损失,还造成长远损失。三是影响广。突发事件不仅造成经济影响,还会产生社会影响、政治影响。四是社会关注程度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油区群众和广大职工对生命的珍爱、对财产的关注、对行为的预期、对秩序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五是控制处置难度大,采油厂各类突发事件瞬间释放能量大,涉及不可控因素多,突发事件应对处置难度较大,必须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2 采油厂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1)建立健全了应急预案体系雏形。在深入调研、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类事故隐患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先后编制了《靖边采油厂突发事件综合预案》、《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原油泄漏事故专项应急预案》、《井喷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环境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及《原油清理现场处置方案》、《雨雪天气应急预案》等十多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综合预案整体统领、各专项预案专项阐述、现场处置方案具体指导的三级应急预案体系,并通过了省安监局组织的预案评审。

(2)建立了应急管理机构体系。为加强应急管理,成立了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厂长任组长,负责应急工作资金保障、应急物资储备、预警信息签发、应急演练效果评估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应急监控中心,负责对生产过程中各类危险源特别是事故多发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及重大危险源实行24小时监控。基层各单位成立应急值班室,执行领导昼夜带班、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负责将安全管理员对本单位各类危险源进行巡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紧急情况,及时反馈给应急监控中心,认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把灾害与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3)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为确保应急救援工作人力保障,本着专职、兼职应急队伍相结合的原则:一是成立了1个消防中队和2个驻站消防分队,配置专职消防战士40名,泡沫消防车6辆。二是抽调各单位工作人员按照民兵预备役建制成立3个应急抢险救援连,由9个排27个班组成。

(4)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累计投入800万元,设置厂级应急物资库1处,队站级应急物资库14处,单井应急物资库300处,储存了防毒面具、防护服、灭火毡、防爆手电、吸油索、吸油毡等各类应急物资和应急设备,建立健全了以厂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枢纽,以队站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支撑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5)加强应急培训。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广大员工及油区群众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各类应急预案、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员工和群众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能力和事故紧急状态下的自救能力。二是通过外聘专家、送外培训等方式,强化了专、兼职应急队伍熟练应用应急设备、防护装备等应急技能培训,建立完善了厂级、大队级和队站级应急培训机制。

(6)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建立了厂级、大队级和队站级三级应急演练机制,每年组织开展厂级应急演练2次,大队级应急演练6次,队站级应急演练50次,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完善预案、锻炼队伍、提高突发事故处置能力。

3 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1)应急预案体系上下衔接性不强。采油厂在作业区设置了六个采油大队,各采油大队属于生产前线指挥机构,内部机构设置精细、自成一体,独立性较强。各采油大队编制的应急预案与厂上编制的应急预案框架不符、格式不一、响应级别划分模糊、预案内容衔接性不强,造成有些小型突发事件启动厂上预案显得牛刀杀鸡,浪费资源;有些大型突发事件启动采油大队预案显得力不从心,效果不佳。

(2)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覆盖不全,应急物资管理滞后。采油厂油井布设分散,油区千秋万壑,地理环境复杂,夏秋季炎热多雨,冬春季低温干旱,季节性降雨分布不均衡,应急物资储备工作量较大,目前阶段,采油厂虽然初步建立了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但应急物资储备点覆盖面远远不够,单井应急物资库设置比例偏低,尤其是库坝、河流附近敏感区域未设置专门应急物资储备点,无法满足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需要。

应急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未建立专门应急物资管理制度。二是库房内防潮、通风、防火、防盗、防鼠、防污染等设施缺乏。三是应急物资放进库房后疏于管理,应急物资流失严重。

(3)应急预警机制不健全。目前采油厂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仍然在事发后的应对处置,日常预警防范工作落实不到位,未做到及时预测预警、提前防范动员。

(4)应急管理反馈机制欠缺。良好的管理控制,应当表现为系统运行的稳步提高[3]。采油厂应急管理反馈机制的欠缺,制约了应急管理的持续改进。

(5)应急培训制度缺乏。未建立专门应急培训制度,导致应急培训工作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培训效果不佳。

(6)应急演练形式单一、实战性不强。应急演练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形式比较单一。纵观近几年开展的各种应急演练,有的片面追求演练层次高、场面大、综合性强,覆盖面广。有的未能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分层次、有步骤组织演练,而是照搬照抄,模式单一。比如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不必每次都搞实兵演练,可采取以会代训、图上推演等方式进行。又如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一定每次都搞场面宏大、非常热闹的形式,可采取桌面演练、功能演练等方式进行。二是缺乏实战性。演练大都按预先制订的方案组织实施,演练过程虽然齐全、顺畅、圆满,但组织计划、演练内容、时间节点、实施流程是既定的,难以体现突然性和不确定性,影响了演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三是评估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演练评估机制,对演练的效果多采取定性化点评,而不是有依据、有数据、有分析的量化评判,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演练的实际效果和水平,评估演练方案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4 建议

(1)加强预案体系的衔接和配套。一是框架体系要对接。二是格式体例要一致。三是明确响应级别划分。四是要上下分级响应内容要衔接。

(2)规范应急物资管理,进一步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一是加大投入,扩大单井应急物资库的设置覆盖面。二是在油区河道下游设置多个应急防控点,储备拦河铁架,草袋子、编织袋、吸油索等应急设备和应急物资,一旦发生河流污染事件,力求能够及时有效构筑多道防线,控制事件影响进一步扩大。三是建立应急物资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应急物资库房管理,做到应急物资“标签、实物、台账”三统一。四是认真落实应急物资库房内防潮、通风、防火、防盗、防鼠、防污染等防范措施。

(3)建立健全应急预测预警机制。建议成立应急监控中心对生产过程中各类危险源特别是重大危险源实行24小时监控制度。由各单位安全管理员对本单位各类危险源进行每日巡查,重大危险源实行每小时巡查制度,一旦发现安全紧急情况,立即反馈给应急监控中心。应急监控中心须加强预警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预警信息主要有安全部门经过风险评估得出可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预警信息;固定生产装置上安装监控系统反馈情况;危运车辆安装GPS系统反馈的情况;生产单位巡检人员上报的异常情况;周边群众发现火灾、爆炸、泄漏等风险后报告采油厂;通过政府新闻媒体公开公布的预警信息;政府主管部门及油田公司应急办公室告知的预报信息。应急监控中心预警信息后,应连续跟踪事态发展,指导风险单位采取防范控制措施,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4)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监督和反馈机制。一是在采油厂各单位设置意见箱,接受广大员工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定期进行第三方审核监督,邀请服务中介机构对应急管理现状进行了专业评估,不断改进应急管理全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5)建立健全应急培训机制。一是建立应急培训制度,实现应急培训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制定培训计划,增强应急培训工作计划性、针对性。三是丰富培训形式,按培训对象工作实际可采取以岗代培、以学代培、以研代培、以会代培、以演代培等多种形式进行。四是建立应急培训考核制度,定期组织应急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应急知识的考试,确保应急培训效果。

(6)建立健全应急演练反馈评估机制。事故应急演练是检验和提升安全意识的利器,是增强员工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救、互救及群防意识的有效工具。

要推动采油厂应急演练向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方向发展,一是要提高演练针对性,根据各单位生产实际和不同季节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如集输站、联合站、采油井场应以防火防爆为主,集输管道工程、注水站、注水井要以防泄漏为主,春季要以防火为主,夏季以防汛、防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主,冬季以防冻、防雾、防滑为主进行演练。二是要注重应急演练方案的科学性。在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出点子、献计献策的基础上,认真征求专家的意见建议,经过反复修改论证,形成科学的应急演练方案。三是要紧贴实战需要,不断改进演练形式,提高演练的实效,真正实现由“演”到“练”的转变。四是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评估标准,逐渐建立演练评估的有效机制,通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针对演练活动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制订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 计雷,池宏,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