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注基础答案

一注基础答案

时间:2023-05-29 18:18: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注基础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注基础答案

第1篇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主要功能

1.屏幕批注,及时反馈

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书写和绘画功能运用于语文学科,能实现学生边思考边想象边批画的学习方式,呈现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学习过程及最终的思维成果。

2.遮挡隐藏,分批呈现

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遮挡拉幕功能,不仅能帮助教师导入图片作为主题背景,创设情境,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分批呈现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有效引导学生发展思维,使其在新授课或平时的练习和复习课中,都能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3.拖放组合,灵活互动

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拖放、放大和组合功能,能帮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展示思维创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强化学习实践,提高学习能力。

4.重点放大,凸显细节

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照相和放大缩小功能,能帮助教师呈现教学重点,使学生细致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放大镜工具,能将图片中的细节放大,培养学生洞察事物细节的能力。

除了以上功能,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有过程回放、智能绘图、模式切换等功能,在此不作详细说明。

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

1.从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角度看

(1)基础

小学语文知识的学前启蒙和正规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这一时期所获得的语文知识,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2)人文性

难Э屏系和学科德育的角度看,小学语文课程所关注的首先是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然后才是对他们人文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文化情境,只有以文激情,以情激情,以境陶情,才能以文教人,以情感人,以健康、柔美、高尚的人文情境育人。

2.从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角度看

(1)实践性

教学目标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逐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实践和语感培养为基础,把默读、朗读、背诵、说话、书写、作文六项主要语文技能作为学生训练和实践的基本点。

(2)积累性

语文学习主要是靠日积月累的学习和积淀。学生需要不断自我感悟、反复练习,需要不断将大量的语文材料点化成自己的语言和精神。要学好语文,必须博览群书,如果积累到一定程度,许多技能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方法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创造性地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笔者总结了几种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方法。

1.屏幕批注,互动交流

教师在讲授中或者学生在演示汇报时,可以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屏幕批注功能。具体来说,教师在讲授时,可以运用该功能在重点的字、词、句上进行批注;学生在汇报时,可以运用该功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走进文本,自主感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独立批注和互动讨论中提高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

2.重点放大,凸显重点

对于重要的或较难的词语,教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能使学生一目了然,能引导学生由字到词,再到句,循序渐进地理解文本。

3.图文并茂,加深理解

必要时,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丰富多彩的图片,向学生充分展示内容的特点,直观且形象,能使课堂更加丰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我认为其实质就是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具体做法是:

一、激发个性化阅读兴趣

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使其思维流畅,语言丰富。在此基础上调动情感,激发兴趣,走近文本。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教师的情感要投入,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通过音调、表情、姿态、手势等传递给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其次,要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因素,定好基调,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以情感人。再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能给人以美感的音乐、图片、录像等,以达到“情美感心”的目的。如我教《端午日》一课,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家乡溱潼会船节的风光片,溱湖上空锣鼓喧天、管乐奏响、鞭炮齐鸣。湖面快艇飞驰、彩球升空、动力伞飞翔……学生无不被溱湖碧波荡漾,千篙万桨竞逐春潮所陶醉。此时,我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阅读兴趣,课堂上书声朗朗。

二、指导个性化阅读方法

1.引导批注阅读。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既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通过批注阅读,学生理解了课文,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2.强化“阅读反思”。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实现阅读的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二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的。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

3.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我在执教苏教版初三文言名篇《曹刿论战》一文的人物形象分析时,这场战争只写了三个人:乡人、曹刿和鲁庄公。作者用鲁庄的“鄙”与曹刿的“远谋”形成鲜明的对比(边说边用红色粉笔把黑板上的板书“鄙”和“远谋”加粗线,以示醒目)。有学生提出:我觉得鲁庄公也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生或窃窃私语,或交头接耳――大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学生又继续说:我觉得,鲁国能战胜齐国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鲁庄公。如果没有鲁庄公的虚心求教,如果没有鲁庄公对曹刿的信任并且让曹刿参与指挥,那么长勺之战中鲁国必输无疑。从这里我认为鲁庄公也是个有“远谋”的君王。(全班学生鼓掌)学生的答案充满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学生分析入情入理,学生的思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兴趣,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方法,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展示,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这块沃土上,精神焕发、浮想联翩、创意生成、彰显个性。■

第3篇

近几年,市场上刮起了一场“氨基酸营养”风,认为氨基酸是一种带有普遍性、基础性、本质性的营养物质,它适应于疾病状态,也适应于健康状态。市场宣传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致很多人相信,氨基酸是非常神奇的东西,它可以使人化疲惫为活力,化体弱为健壮,防疾病于未然。在如此诱惑之下,有学生在高考前希望通过输注氨基酸增强抵抗力;有中年人防亚健康去输氨基酸;还有部分老人总是喜欢隔一段时间就去医院输注氨基酸,认为这样不但能增强免疫力,还能去除疲劳,增强体力,总之好处多多。

氨基酸真有如此强大的功能?

氨基酸是“生命之元”

恩格斯曾经说过:“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而氨基酸则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所以说氨基酸是“生命之元”一点都不为过。人的生命活动要靠无数种蛋白质来完成,而这无数种蛋白质就是由体内20多种氨基酸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的。

迄今为止,已知基本氨基酸家族有20多个成员,其中有8种氨基酸,人体不能自己制造,被称为必需氨基酸,需要由食物提供。此外,人体合成精氨酸、组氨酸的量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从食物中摄取一部分,这类被称为半必需氨基酸。其余的10种氨基酸人体能够自己制造,为非必需氨基酸。人体内氨基酸平衡是健康的基本前提,任何一种氨基酸供应缺乏,都会影响免疫系统和其他组织、器官正常功能的发挥,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遭受疾病的侵袭。

预防性输注氨基酸?不必

疾病袭击人体时,氨基酸会一展身手,履行自己拯救生命的使命。用于治疗的氨基酸,如自上世纪70年展起来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已成为常用的药物之一,应用范围从营养支持剂,发展到肝病、肾病及儿童输液剂。但是正常人是否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去输点氨基酸来补充营养呢?答案是否定的。一般情况下,只要饮食正常、合理,都没有必要额外补充氨基酸。对于正常人来说,输注氨基酸并不一定就能增强免疫力,防疾病于未然。

而且,滥用氨基酸补液还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胸闷、乏力、呕吐、恶心、皮疹、气促、高热、寒战、心悸或瘙痒等,更为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呼吁,要加强复方氨基酸的应用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4篇

从提出问题的形式看,直问式论述题已被材料式论述题彻底取代;材料式论述题的特点是:在题目的情景设计上,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具体事实材料,也可以是一组或几组数据图表,也可以是上述材料的交错使用。从题目的设问方式看,可以是明显性设问,也可以是隐含性设问;可以是一题一问,也可以是一题多问;可以是收敛性设问,也可以是扩展性设问。

从提出问题的内容看,高考论述题侧重于考查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文字少信息多、可比性强等特点。考生要正确解答高考论述题,一方面要能够准确把握一年来的重大时事热点和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能力。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这类题目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大(约16分到20分之间),但是考生的得分率普遍低。考察考生失分比较重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是在审题即如何看懂表格本身直接体现的信息及信息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内容和解题思路方法这两个环节上。本人欲在此文中以高考试题为例,就怎样使用哲学思维进行审题、解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例: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下列图表并回答问题

注:我国目前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

(1)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

(3)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利用现象和本质或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两点论的观点(注:如果材料给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请运用两点论)对材料进行哲学剖析,力求对每段材料和全部材料之间的内在含义及其指示性方向有正确的把握。

首先,找出每段材料的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的指向挖掘出其隐含的内在涵义;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对关键词的内在涵义的了解和把握正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

例如:图表一中,资金利润率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年产量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逐年增加反映了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当材料把中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与美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仍是汽车生产小国,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对待图表二,我们要采取两点论,同时要把图表的内在涵义"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透过图表挖掘出来。图表三把中国一汽与美国通用两大汽车公司的某些具体指标进行比较,考生可先分析数字背后的隐藏涵义,并结合题下注(审读注释有助于把握图表的内在联系及材料的中心观点)可以归纳出企业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

其次,把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词以及全部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内在的联系,并利用哲学思维进行剖析,可把其定为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等具体的联系形式,通过这个步骤,有利于考生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并根据其意图组织答案。

例如:图表一中,年产量的增加即企业规模的扩大是原因,资金利润率的提高即经济效益的上升是结果。图表二中,1997年中国汽车产量是145.6万辆与图表三中的题下注:我国目前即1997年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相联系相结合,可以归纳出在我国存在汽车企业规模小、重复建设严重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正是我国汽车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原因之一,而此处正是命题的出题意图所在;而这一意图正是图表一的本质内容所在。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图表二、图表三是图表一本质内容的具体化。

二、迁移设问方式,针对不同的设问方式利用哲学道理进行剖析,并按照哲学逻辑组织答案。通过迁移设问方式,考生可以把千奇百怪的设问方式变成自己熟悉的设问方式,这样有利于考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题目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成绩。

例如:设问一,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可以迁移为这三个图表是什么?针对"是什么",考生要运用现象和本质的原理组织答案。先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现象及其内在涵义--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以挖掘出每段材料以及全部材料的内在联系--本质;此外,针对"是什么",考生要注意两点论的运用,特别是材料中有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例如,透过图表二中美国汽车企业的产量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知汽车工业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已经确立--本质;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增加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极大进步,而与美国及世界产量的比较又说明我国汽车工业的不足--两点论。

例如:设问二,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可以迁移为加入WTO将对中国汽车工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针对"怎么样",我们要坚持矛盾分析法中的"两点论"、"两分法",力求全面地看问题。例如,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使得面对"入世"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将面对残酷的国际竞争--不利的一面;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入世"将促使我国汽车工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速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有利的一面。

例如:设问三,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可以迁移为中国的汽车工业要发展该怎么办?针对"怎么办",我们要坚持利用矛盾分析法中的"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来组织答案。例如,面对"入世"的挑战,我国汽车工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做到:国家要加强对汽车工业的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我国现在汽车工业的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使汽车制造企业优胜劣汰,创造有利于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企业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企业兼并和大型企业的"强强联合",组建我国的汽车"航空母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坚持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经济效益--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注:

第5篇

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能力提出了要求。自2016年开始,福建省高考又转为使用全国卷,诗歌鉴赏的分值由6分提高到11分,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考诗歌复习中,我们常常遇到学生这样的疑问:“老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在诗歌鉴赏题上拿高分?”“老师,诗歌题得分太考验运气了,运气好的时候分数就高,运气不好的时候甚至只得一二分。怎么做才能保持高分?”“老师,我明明熟练掌握了诗歌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为什么分数还是不高?”细究原因,很多学生并没有读懂诗歌,或者说没有完全读懂,只能凭借注释的提示或是诗歌中看懂的一些词句断章取义地来揣摩诗歌的情感内涵,于是就出现不完整甚至与诗歌的本意完全相反的答案。

一、古代诗歌鉴赏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中考查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z。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83年。这一年初夏韦应物外调为滁州刺史,因秋来思念诸弟,感秋有此作。②人瘼:人民的疾苦。③无将:不要。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对诸弟的思念之情。②对百姓疾苦的忧虑之情。③对自己的劝勉之情:珍惜时光,勤政爱民,有所作为。

阅卷后分析学生的解答,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

其一,没有读懂诗歌。读懂是鉴赏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基础。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往往忽视了这个基础,而一味追求方法、手法等,在没有理解诗歌的情况下就匆忙做题,其结果可想而知。在《新秋夜寄诸弟》试题解答中,很多学生都只答出了第一点,忽略了后两点,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看懂全诗,尤其是没看懂诗歌的后两联。

其二,断章取义。很多考生没有抓住诗歌的整体,只看到了诗歌中的只言片语,只了解了部分意思或者表面意思,没有考虑其深层次含义。很多学生只从《新秋夜寄诸弟》题目中看到了“诸弟”,或者有的学生看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但忽视了诗人对自己的劝勉这层理解。

其三,没有把握情感内涵。情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古代诗歌都是诗人在心灵自由、思维活跃、情感奔放时创作的,集中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心态。没有把握作者的情感内涵,就不能真正把握整首诗歌,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离不开对景物的分析。《新秋夜寄诸弟》中,“秋夕”“星河”“高桐”“空斋”都渲染上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二、读懂古代诗歌的思路与方法

学生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提醒了我们,在教学中我们或许过于注重诗歌答题的形式和技巧,忽略了更为本质的内涵。如果一首诗,学生根本没看懂,哪里能够准确地答对题目呢?可见,读懂诗歌才是解答各种题型的关键和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呢?

1.读标题

阅读题目对于帮助我们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标题是诗歌内容的重要提示。有的标题直接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揭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主旨等,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含山店梦觉作》即点明了时间――夜里、地点――含山店,和诗人的精神状态。有的标题则揭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如陆游的《书愤》诗题点出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愤”。还有的标题则点出了诗歌的题材,如2013年高考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送”字说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歌的题目使我们首先对诗歌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带着这样的认识来阅读诗歌,作答题目,避免了一无所知的茫然。《新秋夜寄诸弟》这个标题点出了时间――秋夜,点出了人物――兄弟,还点出了事件――在秋天的晚上写诗给兄弟。

2.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无外乎有以下几类。

一是作者介绍,包括作者的籍贯、成就、流派、经历等。学生最“喜欢”这一类,尤其是遇上作者有贬官的经历时,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总是能捞上几分。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的注①就属于这种。

二是时代背景。如一道关于曾几《发宜兴》的鉴赏题,注:“①曾几:南宋爱国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作此诗时,岳飞被秦桧谋害,抗金形势急转直下。②阳羡:宜兴。③张公、善权:分别指张公洞、善卷洞,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第一和第二点就是我们平时在诗歌教学中尤其强调的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作者经历和创作年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是影响诗歌理解的字词的解释。如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的注②和注③。

四是典故的运用。如李商隐的《菊》中“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注释是《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学生多数会知道“陶令”是指陶渊明,但如果不看注释,“罗含”估计学生就基本不会知道。

3.读关键词

在通读诗歌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关键字词。何谓关键字词?在这里指的是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词,如喜、怒、哀、乐、愁、愤、忧等;以及能表现喜怒哀乐的原因的词,如“飘零”“烽火”等,我们可以称这些词为气氛词。如韦应物的诗《新秋夜寄诸弟》中“忧”就是直接抒情的词,“归思多”“人瘼”和“蹉跎”就是提示情感的气氛词。

4.读意象和意象的修饰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句话是说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听到的就是“寒蝉凄切”。可见诗人描写的外部环境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诗歌中描绘的景物以及景物的修饰词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如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诗中:“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高梧是指高高的梧桐,是眼前景物的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梧桐很多时候还是离情别恨的象征,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离别之后的情景。诗人在此特别选取“梧桐”作为情感的载体,与下一句 “归思”形成呼应。

5.注意诗句的结构

诗歌的语言非常简短,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蕴藉,“文已尽而意有余”。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充分展开想象,找到诗句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如何找到诗句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诗歌的结构入手。

第6篇

关键词:试卷;分析;启示

2012年,九年级思品和历史科目考试方法继续采取“二合一”式。试题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贯彻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此次,中考政史试题本着考查“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体现了“立足基础,考查能力,加强应用,关注发展”的思想,与往年相比,此次的试题内容全面,题量标准,但从难易度比较,思品相比历史偏难。

一、试卷总体分析

(一) 试卷考查内容

思品以九年级教材内容为主,七、八年级教材内容为辅,加上时事政治,共占50分。

历史以九年级教材内容为主,七、八年级教材内容为辅,共占50分。

(二)试卷题型及比例

1.思想品德。单项选择题:占24分,非选择题:占26分,其中简答题占10分,分析说明题占16分。

2.历史。单项选择题:占25分,读图题:占16分,综合分析题:占9分。

(三)数据统计

(注:我县2012年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政史卷抽样)

二、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一)客观题

2011年的选择题总体上比较简单,但也有一些题有点难度。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失分较多的思品选择题有第2题、第3题和第11题,历史选择题有第20题、第21题、第22题、第33题和第34题。这些题目失分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一些知识掌握不到位,选项迷惑性大。如思品第2题:2010年11月1日零时起,我国第 次人口普查正式开始。

A.三 B.四 C.五 D.六

这道题属于本学年的时事政治,从学生的认识和选择情况可以得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教材,而不能延伸到时政媒体和现实生活。因此,大多数学生毫无主见地“碰运气”选择,失分学生占60%。

又如历史题第20题:1915年,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科学”口号,掀起的进步知识分子是 (选项为4人图片)。这道题属于近代史当中最基本的知识点,根据平时的辅导情况看,考生应该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从考生选择的结果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具和多媒体教学的频率偏少,导致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记忆“只知其名,不知其人”的现象。还有第43题读图题也出现了类似的失误。

(二)主观题

1.民族地区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模糊,使得答案直接来自教材的题目失分。如思想政治第15题结合材料回答“青少年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跟党走”,历史第46题结合材料回答“三次科技革命分别将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我们民族地区很多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抓不住问题的重点,再加上汉语言水平较差,在答题过程中习惯于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习惯组织答案,往往角度重复。这种失分现象充分暴露出了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2.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如思品第16题第2问结合材料回答“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观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部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没有抓住问题中的“高度观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的目的和意义,大多数考生谈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谈不出“高度观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的目的和意义,只能说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3.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述能力差,口语化严重。这种失分主要表现在材料分析试题上。如思想政治第13、15、16题,历史第44题(2)等。学生回答这一类问题时,一是容易出现表述无条理、分析问题不全面、缺乏逻辑等问题,且“一句话”式或“一盘散沙”式的答题法屡见不鲜;二是有的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语言表达不到位,不会运用政史术语,结果很笼统,不能表述中心,有碍于答题效果;三是书写潦乱,卷面不整洁等。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在今后的政史课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大纲要求,把握育人目标和教学要求;要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2.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学生实际,自觉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要多创设以鲜活背景为材料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理解、去运用,养成良好的思维素养和解题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加强训练,平时多选择那些设计新颖、思维灵活的题型,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规范答题要求,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训练过程中,要精选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便在运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并在训练中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解决不同类型的题。此外,还要经常强调书写规范,这是做题的最低要求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

5.思品、历史教师要加强互相交流与沟通,对共性问题要多研究,多设计典型考试题目,平时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政史合卷考试的新形式。

参考文献:

第7篇

1.考生在做英语阅读题时,常会犯如下错误:单词的大小写不分,词性误用,词形缺乏变化,与文章框架相关的词语使用错误等。

2.全面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兼顾英语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尤其是篇章结构框架的把握。要想提高此项的分值,应该根据任务型阅读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掌握特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任务型阅读题型的考查角度

1.单词的大小写

考生往往从文中便可直接找到答案,无需进行词性和词形的转化。但是如果没有根据英文首字母要大写的要求,或在特殊的上下文中,忽略字母的大小写,便无法得到本应该拿到的分数。

2.词性的变化

要依据特定的语境结合文中涉及的词语,灵活地转变词性。比如:动词转变为形容词,形容词转变为名词,等等。

3.词形的转化

主要依据任务型阅读提供的特殊框架,来敲定词语的各种形式。例如:文中过去式需要在题目中使用现在时,同时还要注意人称和数的变化。

4.近义词与反义词的转化

根据任务型阅读题型中提供的已有信息,尽管文中也能发现相关的词语,却没能依据特定的语境进行必要的词语的转换,比如将肯定的语气转化为否定的形式等。

5.实现词句的转换

尽管文章无法一下子找到任务型阅读题型中出现的答案,但是依据文章的上下文以及文中句子的解释,则可以联系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得出相应的答案。

6.文章框架词语的使用

注意文章的整体布局,理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反复阅读文章,认真思考,然后找出能代表篇章结构的词汇。

最后,卷面是否清洁也会影响到考生最终的得分。答案书写要工整清晰,避免由于字迹潦草导致失分。完成题目后,一定要仔细的将答案带入题中,结合文中提供的信息,认真核对,反复思考,确保绝不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失分。

二、任务型阅读题型的解题思路

1.先认真读题,通过题目来了解文章的大致框架。做到在阅读文章前,心中有数,不会因为文章的长度或文中出现的生词影响到自己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

2.利用快速阅读策略做出判断,自己理解的文章主旨是否与题目中的要求一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填出与文章大意相关的词汇。

3.结合题目的基本模式,可以判断出文章的行文特点。例如:说明文解决的是介绍某种物品或事物,其特征无外乎描述特征,阐述用途;议论性的文章主要提出一种观点或一个问题,再利用一些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或者来说明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按照此种方法,可以仔细地从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相互对应的单词或词组,尤其要注意尽量使用文中现有的词汇,不可脱离文章。

4.在发现答案有多种选择时,应该从词组的搭配和词与词的差别着手,深思熟虑,调动平时积累的英语知识,认真比对,做出最精确的选择。比如:the ?摇?摇 to solving the problem.根据上下文,这里词组的含义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是填“way”还是“approach”,这就需要考虑词组的搭配:Way of doing sth./to do sth.或approach to doing sth.显然,这儿应该填approach。

5.任务型阅读不仅是对英语单词拼写的简单检查,而且是要求考生要结合上下文的特殊语境,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甚至是学生自身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因而,在具体的题型中,一定要慎重做题,切不可将文中现成的词组拿来就用,必须有思维加工的过程。

6.在解题过程中,不一定每次都按照它的序号来做题,因为有时出题的顺序与行文的先后不符,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文章的特定框架来解题,先做第三或第五空,然后再完成第一或第二空,不要被它的题号所束缚。

7.在日常英语学习中,可以有意识、有目的的积累一些与文章框架相关的词汇。例如:(dis)advantage,way,title,approach,summary,conclusion等。

任务型阅读相对来说是一种新型的高考题型,它是阅读理解和考生英语基础知识考查的综合。只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掌握语言规则和解题技巧,那么任务型阅读完全可以成为能够拿到分的题型。

第8篇

1.析语言

考试对诗歌语言的考察往往体现在对关键词语、关键诗句的品味理解上。

常见提问: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③与某字比较起来,评论高下优劣。

预测提问:从以下几个词中选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缺出,你会选哪一个?简说理由。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④针对方式三,选准某字,揭示该字在句中(或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⑤针对预测的题型,参见步骤四,但不同的是立足考生所选字词来谈,还可与其他几个词比较高下,增强所选答案的说服力。

例如:李商隐的《端居》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思路分析:这里如果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

【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步骤一)。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步骤二),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凄怆之情(步骤三)。

2.想画面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所以这种题型非常常见。

常见提问: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预测提问:根据诗中的某句或句中的某词,展开合理想象,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一幅画面。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④针对预测提问,要抓准扩展点(关键诗句或字词),理清画面展开的层次顺序,选用恰当的修辞格,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例如:《南柯子》(王炎)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思路分析:上片集中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描写了这样一番景象:乌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蒙蒙的细雨。花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风景图。

【参考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步骤一)。作者写这句不是为惜春伤怀(步骤二)。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步骤三)

3.悟感情

一首诗歌,从遣词造句到营造画面,从选择物象到融情于景,无不深深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所以在品读诗歌时要结合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下面所列古诗文常见感情,希望同学们注意体会:

①感情基调:迷恋、忧愁、愁苦、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压抑、沉郁、欢快、风趣、平淡。

②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

③不同诗歌类别的不同感情:边塞征战诗――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常见提问:①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②这首诗(或诗中某字、某词、某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③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甲感情,有人说表达了乙感情,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观点。(或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

预测提问:请你自主归纳或提炼诗中的感情。(属创新开放题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要因袭前人)

答题步骤:①纵观全诗,仔细体会,结合上文所列基调仔细斟酌。②从诗歌中找出带有强烈感彩的关键词句,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③用什么方式或手法抒感的。④这种情感对于主旨的表达有怎样的好处。⑤针对预测,参见步骤一、二、三,不要囿于陈见,在事实的基础上略加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

例如:请结合《叨叨令》(无名氏)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思路分析:曲中描绘了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这样一个幽邃缥缈的极其澄净的世界,字里行间表现出超然尘世的脱俗和隐逸情怀。写法上,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借人们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旨。

【参考答案】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步骤一)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步骤二)

4.辨技巧

同学们的复习备考资料中所列表达技巧(包括常见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方法等)应作为重点逐一深研。

常见提问:①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②(结合某字、词、句)谈谈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③诗人在使用某种手法时,对于主旨的表达有何效果?

预测提问:试析某种手法在本作品中的作用或某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①抓总体,抓典型,其余可稍作一提,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如:《柳梢青・送卢梅坡》的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第9篇

关键词 极限 实践 应用

引言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基础学科。高等数学中极限的概念是贯穿整个高等数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两个重要极限之一的,更是极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个极限的理解不是很深,在应用时经常出错,本文就是在理解该极限式本身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该极限式的应用技巧,为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该公式提供了方便。

一、公式的认识

观察极限式,不难发现此极限应用时的特点(极限应用时的情况类似):

(1)此极限主要解决1∞型或可化为1∞型的幂指函数的极限;

(2)它可形象地表示为(方框代表同一变量)。

二、公式的具体应用

1、在具体计算时的应用技巧

例1 求.

解:所求极限类型是1∞型,令 =u,则x=2u.则有

例2 求.

解:所求极限类型是1∞型.

从以上两例的解答过程中,我们推广得到下面的结论:

(a)如果把函数换成的形式,答案就是eW。

(b)函数换成则答案就是eWV。

(c)函数换成答案是eW。这些结论应用时应首先满足(1)(2)。举例如下:

例3 。

例4 。

例5 (1)

(2)

(3)

(4)

注:对于型的复合形式,先变成型,再按上面的推广结论处理。

例6

(令)=t

例7

2、在微分学中的应用

导数的定义是建立在极限概念的基础之上的,在学习导数相关结论时,必然会用到极限的相关知识。比如推导导数公式(ax)'=axlna和(logax)'=时,都用到了第二个极限公式,这里就不具体阐述了。

3、在实践例子中的应用探索

我们看一下连续复利的情况:如果一笔年利为7%,每年支付n次复利的投资的年有效收益,1年后余额为(1+)n,而。对于大于1 000 000的n值,你会发现1+≈1.0725082,年有效收益约为7.25082%,即使你取1000或10000,这一年有效收益也不会有明显改变,值7.25082%是一个上界,年有效收益随复利次数的增加而越近于该值.当年有效收益达到这一上界时,我们就说这种利息是连续支付的复利,这是从7%的票面利率中能够取到的最大收益.类似的,我们可以计算年利率为其它值时的最大收益。

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事物的变化都类似连续复利。例如,放射物质的衰变;细胞的繁殖;物体被周围介质冷却或加热;大气随地面上的高度的变化;电路的接通或切断时,直流电流的产生或消失过程等,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类似的去研究。

第10篇

一、认识“废气”毒害,采用更换燃料的方法进行“减排”

例1飓风、暴雨、洪水、泥石流等极端气候现象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的恶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叫做常规能源

B,燃烧煤炭时生成的二氧化硫使雨水酸度升高,形成酸雨

c,大量消耗常规能源产生了“温室效应”

D,核能是一种常规能源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是常规能源,使用后的最终产物是CO2,副产品是SO2等有毒气体,答案为A、B、c,

例2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政府对90%的汽车进行了改造,使用天然气作为能源,这种改造过的汽车行驶时,发动机主要是将(

)

A,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B,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D,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解析:天然气当燃料时,燃烧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气体膨胀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总体效果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答案为A。

点评从以上两例知,常规能源的使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理解各种能源的供能转化过程是解题的基础,了解各种形式的能源“产品”及相关含义,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二、了解“温室效应”的来源,理解采取强制性法规“减排”的意义

例3为了减缓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

B,开发使用核能、太阳能

c,将汽车燃料由汽油改为液化石油气

D,植树造林

解析:常规能源的使用是“温室效应”的来源,但由于实际需要,常规能源在人类生活中仍是主要能源,用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代替常规能源可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植树造林后,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消耗CO2,降低CO2浓度,答案为B、D。

例4、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依法规定限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科学家设想用压缩机将二氧化碳送入海底,永久贮存起来,在海底深处,压强很大,温度很低,海底的水肯定能够溶解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为二氧化碳找到了一个永远的“家”,从而避免“温室效应”,在将二氧化碳送入海底的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压缩机对二氧化碳做正功

B,二氧化碳向海水放热

C,二氧化碳分子平均动能会减小

D,每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动能会减小

解析:要将CO2送入海底,压缩机要压缩CO2进入海底,使CO2的体积减小,对其做正功,CO2进人海底前温度高于海底温度,发生热传递,放出热量,最终与海底温度相同,温度降低,分子平均动能减小,答案为A、B、C。

第11篇

时下科技迅猛发展,教师和学生早已习惯了信息化教学。自然电子作业的批改成了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教学检查的中心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大教学反馈的增值作用。电子作业的批改在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然电子作业的批改方式也成了众人瞩目的领域。

一、传统的监督机制造成的作业批改弊端

(一)把电子作业打印成纸质

应检查部门或检查人员的要求(电子作业的批改与反馈也必须能看到,且方便检查),有的老师为了方便检查或不至于在教学检查中被列为“典型”,干脆让学生通通把电子作业拿去打印,打印之后再评作业,评完之后拿去让学生签上反馈信息。这样既劳民伤财又没有得到真正的反馈。

1.打印作业的弊端。

把电子作业都打印出来对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如果是优秀作业要留存打印一下也无妨),目前很多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几乎都是电子作业(如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广告专业、装潢专业、影视广告专业等),电子作业的留存方式一般为上传网络或刻盘。

2.作业批改的空洞性。

学生打印作业之后,老师批改,批完之后再让学生看老师的评语,再写出反馈信息。这样除了有一个过程之外就是留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凭据。上交完作业之后,学生对这个作业已经不关心了。教师在上课期间有很多工作(如收集资料、写教案、做课件、改作业等)要做,所以作业不可能在一天之内批好发给学生,这期间肯定要有一个时间段。事隔几天之后再让学生看老师的批语,学生写出反馈信息,这个反馈信息往往是随心所欲或是应付。完全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学生最初做作业时的热情早已荡然无存,学生既不能处于当时的环境,找不到当初的情景和感觉,又哪来的真心写反馈呢?

(二)在记录纸上面记下批改记录

为了方便检查,或说明自己的作业已经批改,有的教师在白纸或记录纸上写下批改记录,然后让学生写下反馈意见。这种脱离作业的批改和反馈,检查人员看到又有何意义?拿着批改纸,打开电脑对半天才知道是哪次作业。

二、应对之策

电子作业从大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性电子作业,另一类为主观性电子作业。

(一)客观性电子作业的批改

客观类电子作业指这类作业有较标准的答案,即此答案是确切和无懈可击的。

1.办公软件类作业用“修订和批注”批改。

在Office的整套软件中,Word、Excel、PowerPoint当中都有修订和批注功能,可以用修订和批注功能对这类文件格式的电子作业进行批改。用“修订”功能完成对电子作业的批改,用“批注”功能实现对作业中的任何内容写评语和评成绩,好的内容也可以用“绘图”工具栏中的线进行标示。两种或多种功能相结合从而实现电子作业的批改,这种批改方式和效果都比纸质作业的批改更加直观,还保持了学生作业的原貌。优秀的作业可以通过大屏幕进行公开点评,通过公开点评进行对比,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赶学、超学的欲望。

2.图片类电子作业(仅限于软件基础课)放入PowerPoint中进行系统批改。

很多设计方面的专业开设软件基础课程,比如Photoshop、Coreldraw、Freehand、Illustrate、AutoCAD、3D等,一般所留作业都是电子作业,而且最后的效果都是以图片形式呈现的。这类作业的批改,其实在课堂上基本能完成。因为每个教师在实训课上都会巡视辅导学生,有不足或不妥之处就当场告知或做示范或帮其改正了。评价是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然后加以补救。由此可见,实训课的辅导是最好的评价和反馈。但是这种方式在其中教学检查时不能留有任何痕迹,也很难给检查人员解释。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把所做全部作业(修改过后的/此处仅指图片类的作业)插入PPT文件中,如果作业次数不多可以一次作业一张幻灯片,作业次数多的话,可以四至六张效果图一张幻灯片。这样教师在批改时就会很方便,可以直接评价其制作效果,教师直观地看到效果就能看出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掌握。比如:Photoshop中的图像融合效果,只要看图片的相接处就知道学生对这方面的实际掌握情况。这类作业也可以让学生先写上自己的评价,自评也是作业批改的一种方式,且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弱项,找到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地学习,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二)主观性电子作业的批改

主观性电子作业有很多种,此处仅以设计作业为例。

对于一些主观性较强的电子作业,不能直接给予评价,像《图形创意》、《广告创意》、《包装设计》、《室内设计效果图》《景观设计》、《室外场景设计》等课程的作业,最后呈现形式是图片或效果图。教师在收作业之前应该让学生在每次作业的下方标注上设计说明。只有明白了作者想表现什么,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这种评价不能是批评指责和判断性的语言,只能说有没有以最佳的视角和方式进行表现,这种表现形式是否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是否很好地表达了商品的诉求,此设计中有没有容易引起观众歧义的元素,等等。每个教师在评作业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案。这类作业的批改评判应该先让学生自己写上设计说明,然后自评一下,如果需要打分,也可以给个大致的标准,再按照这个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打分。学生先给自己打分,然后四至六个同学一组相互打分,最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标准统一再打分,这几个分数平均起来就是最后得分。这种方式相对公平,是对学生的学习公正的过程性评价。

像动画类和影视类的也可转为视频(avi)格式插入PPT中进行批改。这类文件如果在原文件上面批改一是不太方便,二是不能系统评价,三是每次查看都要打开原程序。像Flash文件和Premier文件都可以输出为视频格式,并且在PPT中就能播放,查看方便,也方便检查。放入PPT中进行批改也不失为一记良策。

第12篇

关键词: 高考英语 单选题 解题技巧

在英语《考试说明》中,单项选择属于语言知识运用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在高考中,单项填空一般从五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实际水平:(1)基础语法知识;(2)语言的应用能力;(3)词组的搭配和习惯用法;(4)对词义的正确理解;(5)日常交际。这5个方面是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无论从哪个方面考查,都离不开其他四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可以说,单项填空题既是知识运用题,又是能力考查题。

在我教的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对语法知识掌握得不牢,在真正的考试中,对有些题目中所考的语言点无法肯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通过一些技巧来进行选择,换句话说就是猜题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1.先看选项,再看题目,找关键词。

例1.Bob would have helped us yesterday,but he ?摇?摇?摇?摇.(2010安微)

A.was busyB.is busy

C.had been busy D.will be busy

首先从题目的四个选项中,不难看出本题考查的是动词的时态,然后再到题干中寻找相关的词,与时态相关的表示时间的词,显然是yesterday,因此断定是一个过去式,因此答案选A。

例2.―I haven’t got the reference book yet,but I will have a test on the subject next month

―Don’t worry,You ?摇?摇?摇?摇 have it by Friday.

A.couldB.shall C.mustD.may

从题目的选项中可以发现,本题是考查的学生对情态动词的掌握,有些学生可能不确定选项,shall在第二、第三人称中表示命令、许诺。从题干中的“Don’t worry”可以看出,后面句子要表达是说话人的承诺,表示星期五之前会拿到参考书。对比四个选项,AD两个选项都表示可能,因此排除,剩下的B和C比较容易排除,C是必须,放在句中意思不符合,所以答案选B。

例3.I don’t believe you’ve already finished reading the bool――I ?摇?摇?摇?摇 it to you this morning.

A.would lendB.was lendingC.had lentD.lent

这道题从选项来看,应该考查的是动词lend的时态,而动词的时态是和时间状语密切相关的,由此再结合题干中与该动词出现在同一语境中的时间状语“this morning”,则很快就能判断出D项是正确答案。

2.对考查时态的题目,要在句子当中寻找表示时间的词或短语,重点研究。

例4.They became friends that day.Until then,they ?摇?摇?摇?摇 to each other for nearly two years.

A.didn’t speakB.hadn’t spoken

C.haven’t spoken D.haven’t been spoken

在考查时态的题目中,肯定会出现一个表示时间的词或短语,因此,要抓住这个时态标志是非常重要的,在上面的例子中,出现了“that day”和“for nearly two years”两个表示时间的词,因此在解题的时候需要抓住这个,“that day”是过去时间,“for nearly two years”一般和完成时连用,从这两点就比较容易判断出该题的答案应该选B, 用过去完成时,表示过去的过去。

3.删去题当中的插入语及一些不重要的短语,只保留重要部分,对句子进行简化。

例5.―It is thirty years since we met last.

―ButI still remember the story,believe it or not,?摇?摇?摇?摇 we got lost in a rainy day.

A.whichB.thatC.whatD.when

在考试命题中,命题人往往在句子当中插入一些同位语、定语、插入语来增加题目的难度,增加考生的错误思维。为了快捷准确地理解信息,考生需要对提干进行加工分析,省略提干当中的一些插入成分。在上面的例子中,“believe it or not”是一个插入语,可以省略,省略之后就明显发现是一个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解释story的内容,因此答案选B。

例6.―Hi,Tom,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your camera,but whom would you rather ?摇?摇?摇?摇 your camera?

A.have repaired B.have repairing

C.have repairD.have to repair

分析:本题的出题点中包含了一个疑问句,我们可以将疑问句转化为陈述句,这样更理清句子的结构,经过还原后为:You would rather have sb.?摇?摇?摇?摇 your camera.不难看出本题旨在考查have sb.do sth.正确答案为C。

例7.The companies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create ?摇?摇?摇?摇 they hope will be the best means of transport in the 21th.Century.(2008 北京卷)

A.whichB.that C.whatD.who

由选项分析此题考查目标为从句的引导词,而题干中的“they hope”只是一个插入成分而已。create 之后的宾语从句中缺少的是主语,根据语境,其所指为物且内容不明,因而what 为最佳选择。

4.及时补全省略成分。

在高考题中常常会使用一些省略句,做题时若将被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答案就会一目了然。

例8:― What do you think made Mary so upset?

― ?摇?摇?摇?摇 her new bike.

A.As she lostB.Lost

C.Losing D.Because of losing

本题是一个省略句,要是将答句补全,就是“?摇?摇?摇?摇 her new bike made Mary so upset”,显然,只能选C,用动名词短语作主语。

5.排除法。

排除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从时态、词性、词义和固定搭配等方面来排除。如果一个句子有两个选项的话,先从容易的一个选项来否定其余的答案,从历年的一些考题看来,用排除法做题既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又可以提高时间的运用率。

6.认真审读,全面思考。

放在最后的一点是最重要的一点,有些学生考试时心情比较急躁,惟恐时间来不及,所以看题不仔细,往往一句话还没看完整就匆匆下笔,结果可想而知。因此,考生要认真审读,全面思考,再作出选择。

上述的分析只是单选考查方式的解题技巧的一小部分,想要在单选题上得到高分,需要学生对单词、短语、时态、句型都有系统的掌握。因此,在了解这些技巧的同时,还是要对基础知识牢牢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2011普通高等学校考试说明(江苏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2011高考英二轮复习满分计划.译林出版社.

[3]2008世纪金榜.延边大学出版社.

[4]陈书元.试析高考英语选择题的弊端.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0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