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8: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去年的树课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流程设计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课件: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
2.揭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2.交流初读心得。
语文(四年级)培训资料教学设计JIAOXUE SHEJI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A为什么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用“去年的树”?等等。B疑问:破折号的意思,为什么用“落”?C感受:为小鸟的友情、诚信感动,为人类的乱砍滥伐愤慨,为大树的牺牲精神感动等。
(着重引导A。)收获:根据课后问题提示,说出课文大概内容。归纳把书读薄的方法。词语:煤油灯(词义:实物演示)、伐木人(词义:伐即砍。在本子上写一个“伐”字)、融(字形、字音)。
3小结:同学们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一)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多次写到了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
1.……是好朋友。
2.……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
3.……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读读书,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二)交流。
1.“天天……”一句。
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读。
2.分别时的对话。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
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男女生读。
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3.怎么找的语句。
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的好朋友,他是怎么样找的?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地找,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
你着急了。
你在为大树担心。
你体会得真好。
你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你的好朋友大树。
这回,咱们都是正焦急地寻找朋友的小鸟了,让我们一起读。
1)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来,请刚才在练习表演时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
2)学生做小鸟,自找合作伙伴练读。
3)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
4)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
5)总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a.图: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b.这回,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了?
(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
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吧。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这两个“看”,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
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大树。
多么守信的小鸟啊。
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他舍不得离开。
同学们,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引读课文最后一段,把小鸟换成“我”,再指导读第二遍。(你们的朗读,把我的心也深深打动了。你们是这么读的“睁大眼睛、盯、看、又看”,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
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
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
总结: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交流(大树、伐木人、作者等身份,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一、妙用“口”,在“忽悠”中渗透阅读方法
下面是薛法根教学《九色鹿》片段。
师:《九色鹿》源自一个佛经故事,画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墙壁上。这是一组连环画,有九幅图。我们读到的这个故事就是根据这九幅画写下来的。老师曾经看过这组壁画,太漂亮了,九色鹿栩栩如生。你们想看吗?我把它画下来好不好?
生(满心期待地):好!
师:闭上眼睛,不许偷看。(师有感情地读课文描写九色鹿的文字)“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师边读,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口”。)
师:眼睛睁开,老师画的九色鹿怎么样?
生(疑惑地):没画啊!
师:没画?画在哪儿了?
生(恍然大悟地):画在我们心里了。
师:老师不是用笔来画的,是用什么来画的?
生:用文字来画的。
师:对,用文字,用语言来画的。学语文,读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凭借语言进行想象。读故事需要想象,听故事也需要想象,因为想象的才是最美丽的。
师:课文有九个自然段,就有九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同学要一边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象,绘成九幅画。看谁读得最专注!
(生自由朗读全文。)
师:九幅画中有一幅画,出现的人物最多,情节最紧张,是哪一幅?
生:第八幅画。
师:请你来读一读第八自然段。注意,这是一个故事,我们要像讲故事一样来读叙述的语句。
师:哪幅画是专门画国王的?
(生齐读第9自然段。)
薛法根老师在本课教学第二板块“想象朗读,感受情境”中用一个“口”幽默地把学生“忽悠”了一把,并引导学生巧妙地在轻松的氛围中揭示出故事阅读要“想象”的学习方法;接着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将想象画面作为理解语言文字的方式,引领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结合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进人情境中,眼前浮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语言成画面,最后再回归语言,使“画”为推进“话”的理解服务。抽象的文字符号在薛老师的指导、帮助、启发中成为有声有色的画面,由此升华到创造性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一个“口”,形象、朴实、生动,学生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习得方法。
二、巧用“口”,在对比中揭示写作方法
下面是王崧舟教学《去年的树》片段。
师:当鸟儿看着这灯火,对着去年的树,她有千言万语想对树说,她会对树说什么?
(根据学生的朗读板书:自责、感恩、祝愿、告别)
师:鸟儿还有很多话想对树说,可千言万语化作一个最平淡的动作——“看”。
(板书:平淡)
师:在故事中乌儿有没有说自责的话?有没有说感恩的话?有没有说祝愿的话?有没有说告别的话?
生:没有。
(师将板书“自责、感恩、祝愿、告别”一一擦去)
师:故事中没有心理描写?
(板书:不写心理)
师: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师将板书一一擦去)
师: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是作者不会写表情吗?是作者不会写心理吗?
生:不是!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写外貌、表情、心理?
(在“平淡”和“深厚”之间板画了一个“口”)
师:从这个“口”(空白),我们看到了阅读需要想象,我们想象过什么?
生:我们想象过小鸟和树的外貌,想象过小鸟和树的表情,想象过小鸟和树的心理。
师:全文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用最平淡的语言体现了小鸟与大树之间最深厚的友谊。这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语言的魅力!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如果小鸟儿是我的好朋友那它一定是我最知心最要好的朋友因为我最喜欢它遵守诺言的性格,不像有些人,答应别人的事却不去做,没有诚信.
我们应该学习小鸟儿这种诚实,忠诚的精神,答应过别人的事情就要尽力的办到,办不到的事情就要说办不到.
<<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中叙述到:"从前一只小鸟和一棵树是一个好朋友,小鸟天天站在树枝干上唱歌,树呢",天天听着小鸟儿唱歌,冬天来到了,小鸟儿必须去南方了,树说:"小鸟儿明年春天你回来还给我唱歌好吗?小鸟儿说:"好"说完小鸟就飞走了,到了第二年春天,小鸟终于回来了,它却发现树不在了,它历尽千心万苦终于找到了树但是树却变成了火柴燃烧尽了,小鸟儿对着火光唱起来去年唱的那首歌.小鸟通过千心万苦终于找到了树,实现了对树的诺言,你们说小鸟儿是不是一个很守信用的人啊?难到你们就不能实现对朋友的诺言吗?
不,你们能实现对自己朋友的诺言,只要你们有诚心,就一定能够做到.
“练笔热”背后的“冷思考”
现在的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已经达成了共识:它是进行写作训练的重要方式,它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反之,随文练笔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目的,它依托于阅读课堂,融合了阅读与写作,其首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人物形象、习得语言技巧。教师们擅长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等因素进行随文练笔设计,让练笔成为一个“热点”。如何进行随文练笔的设计,以期达成阅读教学中“练笔”的最优化,是许多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
我校在进行《去年的树》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三位执教老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课堂练笔。究竟哪个练笔的切入点更好?值得我们共同研究。
一、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点,激发学生产生问题
新旧知识之间是一对矛盾的整体,既有联系又有对立。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矛盾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腊八粥》一课,长春版小语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腊八粥”很多学生没有看到过,但谁家都煮过粥:大米粥、小米粥、玉米渣子粥等。这是旧知识,而“腊八粥”就是新知识,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这种情况下抓住“粥”字,创设情境,会激发学生想到很多问题:(1)腊八粥是什么样的?(2)与我们的粥一样煮吗?(3)为什么叫腊八粥?(4)腊八为什么煮粥呢?(5)腊八粥好吃吗?
二、创设呈现带有问题意识的观摩研究的具体材料,学生通过观察产生问题
例如,长春版小语第四册《三个小板凳》一课,实验教师首先进行课前谈话,创设学生学习气氛。接着,教师出示三个小板凳的挂图。师:大家看图,你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吗?学生观察后提出:(1)这个小板凳太差了,歪歪斜斜的?(2)谁做的?(3)这三个板凳能用吗?(4)爱因斯坦是谁?(5)他怎么做这么不成样子的板凳?
三、创设学生感兴趣、有趣味性的故事,使学生在联想中产生问题
小学生依据年龄的特点,他们对动画、神话、卡通等人物形象颇感兴趣,不妨寻找一些素材,加之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来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解《三个小板凳》一课时,可采用故事导入:从前在德国有位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名字叫爱因斯坦。他有这样的一段经历,小时候他不爱说话同学老师都不喜欢他,不料在一次美工课上,他做了三个不像样的板凳,却改变了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看法……故事听到这,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学生纷纷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看样子爱因斯坦小时候挺笨的,还能成为科学家?(2)三个板凳怎么改变了对他的看法?(3)他怎么成为科学家的?(4)他都有什么发明呢?故事的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来;同时问题的质量不论好与坏都要进行及时鼓励,哪怕出了错误也应进行肯定,绝不能用偏激的语言进行抹杀,这样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不利。
四、利用课本中情景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问题
现代教材收集了大量的情景图,融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利用这些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统计一课例2:这是一组李明、王芳、赵兰、刘玉、李琴的身高、体重的统计表。和未完成的身高、体重的统计图,图表中有两个要求:(1)你能把下边的统计图补充完整吗?(2)你得到了那些信息?通过观察引发学生思维,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1)刘玉太胖了要加强锻炼;(2)赵兰稍瘦应增加营养;(3)赵兰的身材较匀称;(4)王芳的体重正常;(5)刘玉的体重比正常值高出多少等一些问题。
像这样的情景图,不但在数学中,在其他学科领域也有很多。利用这些情景图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外乎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一、利用课文内容改写
利用课文原有的内容,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训练,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达到锻炼写作、加强理解的双重目的。例如,研读了《蟋蟀的住宅》一文之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蟋蟀自述的形式,写一写蟋蟀是怎样建筑自己的住宅的,让学生对蟋蟀的住宅有更鲜明的印象。
想象意境、体会诗情向来是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在学习古诗之后让学生改写古诗,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又进行了一次多样化的写作训练。如读了《游山西村》这首诗,让学生展开想象,把作者陆游在丰收之年,在农村做客的情景写下来,最好能加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二、利用文本空白扩写
引导学生把课文某些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内容展开,详尽细致地描述其具体情形。比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写了鸟找树的故事,那么树在被砍前又是怎么记挂小鸟、等待小鸟的呢?请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这样的训练意在以补白的方式,让学生从树这个角色出发,体会它对友谊的忠诚。
又如学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作者肖复兴那天在叶老先生家做客,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叶老先生是怎样热情招待这位小客人,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小作者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发挥想象,对文章内容进行补白,使叶老先生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三、利用精彩语段仿写
帮助学生加强内化课文词句,丰富语言积累,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围绕文本的精彩语言作一些仿写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积淀、习得语言的意识,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教学中教师抓住文中的特色句式进行仿写训练。如学了《七月的天山》,可以让学生回忆《桂林山水》一文,仿照《桂林山水》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七月天山的雪水、森林或野花。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利用结尾空白续写
许多叙事性课文学生读完以后意犹未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总想探寻事情的进一步发展。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或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继续写下去,让文本的空白得到填充,给课文画上一个更为圆满的句号。如教学《巨人的花园》,让学生续写巨人和孩子们生活在美丽的花园,以后会怎么样呢?展开想象,把这个童话写下去。激发想象,让美好的故事在孩子们的笔下衍生,同时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有孩子的花园才会生机勃发!幸福要与人一起分享!又如学了《小木偶的故事》,小木偶经历了曲折之后,继续在外面的世界闯荡,他还会遇到怎样的经历呢?请学生运用合理的想象,编写童话《小木偶的故事之二》。通过抓结尾续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随文练笔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不仅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质量,而且增加了习作训练的密度,减缓了习作训练的坡度,培养了全体学生对习作的良好情感。
五、利用学习感受拓写
所谓“拓写”,就是以课文为依托,紧扣其内容,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它们的基础上,在课后竭力搜集文字、图片等各种与课文相关联的资料,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读写结合的综合训练。“拓”,即拓宽,所以“拓写”既要紧扣课文又要走出课文――紧扣课文,就是“拓写”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课文内容作为“原始素材”;走出课文,就是不拘泥于课文内容,而且要据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行生动的创新,要尽力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听广播、观看电视、查阅书刊、亲自实践,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努力让他们把课内外的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写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短文来。例如,《触摸春天》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或是通过电视、报纸书籍等,你一定遇到过或了解到一些身体有缺陷,却仍然热爱生命、快乐生活的残疾人,请把你所了解到的印象最深的人或事例选择一二写下来。”以此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用他们顽强生活的精神激励学生不断前进。又如学了《圆明园的毁灭》,作为内容拓展,可以模仿课文写法,写一处古迹的毁灭或破坏(如:《敦煌莫高窟的破坏》),通过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完成仿写,达到技法的迁移。
关键词:童话教学;小学语文;体会情感,理解内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其语言生动浅显且富有童趣,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对情节多采用夸张、象征等表现手法做离奇的编织,具有神奇瑰丽的幻想色彩和趣味盎然的美学效果。它是孩子们成长中的好伙伴,是孩子们一道重要的精神食粮,它承载着孩子们童年的无限梦想,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纵观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的童话,皆是名篇佳作,由此可见,童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畅游于童话世界,感受童话的魅力呢?下面,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在想象中理解内容
童话充满了幻想,充满了奇妙,它超越了现实,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和羁绊,构造了一个美好、奇异的世界。在教学童话课文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促使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可感知的形象画面,再现生动、美丽的童话世界,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加深理解,并加深感受。在《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课文中,理解“幸福是什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我在教学中紧扣文中三个青年(包括他们小时候)的所为以及他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引导学生体会、感悟。这不仅要想象课文所反映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没有写出来的内容。如,了解第一个青年的作为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他是怎样给病人治病的?病人恢复了健康离开医院时是什么样的,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会是什么感觉?由此,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别人幸福,自己也幸福的道理。可见,在童话课文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去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让童话课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特有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又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而我们在进行童话课文教学时也不例外,一定也要多读少讲,把较充裕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如,《去年的树》这篇童话课文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课文的语言虽然朴实无华,却在平淡的语言中流露出一种深挚透明的美。于是,在教学这篇童话课文时,我就紧紧抓住四次对话,以朗读对话为线索,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我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分别深入研读每次对话,在充分想象体会的基础上,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特别强调要读出小鸟与树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鸟寻访大树时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伤心的心情,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深切地体会到那字里行间所饱含的浓浓深情。
三、在拓展延伸中感受魅力
课堂教学外的拓展延伸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营养补充剂”,它对课堂教学内容起到拓宽和加强的作用,并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在教学童话课文时,也充分发挥拓展延伸活动的作用,紧紧围绕童话专题开展系列拓展延伸活动,让学生在不拘一格的拓展延伸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童话的魅力,感受童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根据童话课文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做了以下的具体安排:
1.读童话
在学习童话课文的基础上,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开展了课外阅读活动,极力向学生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优秀童话书籍,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尽情遨游于奇妙动人的童话世界之中,品味积累更多生动、优美的童话语言,进一步感受童话的无限魅力,并为学生进行童话创作打下基础。
2.讲童话
讲童话,寓教育于娱乐活动之中,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讲童话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轻松吸收生动活泼的童话语言,具体领会童话语言表达的美妙,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如,我讲完《巨人的花园》后,就组织了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活动中学生个个热情高涨,参赛的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讲故事中配上夸张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使原本抽象符号化的内容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真切,让听故事的人时而为巨人的粗鲁、冷酷无情而气愤,时而又为巨人的真心悔改而变得欣慰,在一旁的我甚至觉得他们讲得比我上课更精彩。这说明运用讲童话这种形式,可以激活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童话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3.演童话
小学生表现欲强,总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而表演这一形式刚好符合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童话课文,与同学合作表演,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表演童话故事的过程中,真正进入童话世界,进入角色,进一步体验情感,实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如,《小木偶的故事》这篇童话故事中包含许多描写表情的词语,我让学生进行哑剧表演,在表演中学生通过表情的演绎来理解词意,同时也感受到小木偶被小红狐欺负,被黑熊警察误会,被小白兔取笑,被老奶奶指责的种种无奈和有苦不能诉的痛苦,进而体会到课文的主旨:“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写童话
在学生深入学习童话课文之后,我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迪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阀门,鼓励学生动笔写童话。写童话,有两个角度的要求,一个是续编童话,一个是自编童话。续编童话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性的想象和创造性的表达;而自编童话则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童话语言,尽情地编织属于他们自己的五彩童话梦。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写童话,总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愿望,做到读与写的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理想效果。
一、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作为老师,我们要相信不管多差的学生,只要用心去关心、爱护,并尊重他们,学生将来是一定会有所转变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使其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开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认真通读整个初中阶段的英语教材,找出每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及教材对学生知识能力训练的要求,重点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使大部分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逐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相当,难易适中兼顾大体;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尽量为其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短文和练习题,供学生学习和思考;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开展“一帮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即让成绩好的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习差的学生。比如单词的背诵,对话的操练,课文的学习、讨论等等都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堂讨论和对话操练上,也体现在学生课后自主合作学习上。
选取适量的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所在,及时的把问题弄清楚,及时的把问题消化掉。
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介绍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趣事;讲一些英语故事、笑话,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也让学生了解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进行分组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随着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多数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皆有所提高,学习上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了防止学生再次出现好差分化现象,我将学生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能力提高组。对于这类学生,我的要求是: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能借助查字典阅读难度相当于课文的材料,理解大意,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能用所给的关键词写出用法地道的、符合说英语国家人士的说话习惯的短文。第二组是基础巩固组。对于这类学生我的要求是:能背诵对话或规定的课文段落,能简单地复述课文。第三组是补基础组。这类学生的基础知识偏差,学习能力弱,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基本听懂课堂用语;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句子和对话,能理解对话的内容;能用简单的句子表达思想。在对第三组学生进行辅导时,要为这类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经常鼓励和表扬他们,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多给他们成功的暗示,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临考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减轻学生精神负担
教师应根据文本为对话提供话题或创设情境,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知文本、钻研文本,加强朗读、品词析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验情感,感受形象,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注重实践语文的实践性很强,它的形成主要不是学得的,而是习得的。因此,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应把语文课拓展到课外去,拓展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在大量的、丰富的实践中习得运用语文知识,不断提高对语言的整体把握水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平等并重对话教学不应只对那些对答如流的好学生,而应平等对待每一个不同潜质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既有积极性又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中来。要克服教育中追求整齐划一的弊端,认识到学生的个人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对话氛围和条件,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较充分地表现自己,发展自己。在提问叫答上,则避免重复,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
课堂对话教学的操作策略
既然是对话教学,言语对话的形式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但这并不是判断对话教学的唯一标准。现就课堂中构建对话型的阅读教学语言提出几点策略。
巧妙设计话题选择有价值、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应是值得研究的,或是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或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或是有创新因素的。例如,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围绕“鸟—树”这对好朋友的对话,让学生进入角色,加强朗读指导,巧妙地把握话题,进行学生和文字、同学、老师的多元交流。
对话与读书相辅相成在对话出现问题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课文,在读课文时再穿插有趣的话题。可以边对话边读书,边思考边交流。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花钟》这篇课文时,可提前准备些五彩斑斓的花的图片,课上首先让学生选出最喜欢的花,用一句话说出喜欢的原因或鲜花的特点;接着教师再诵读课本中的词汇语句,吸引学生跟读。通过将灵活的对话和课本知识相结合,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使课堂对话发挥更大的效能。
创设对话情境情境也是滋生对话的土壤,如果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故事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在教学时常可编排一些课本剧,让学生饰演文中的某一角色,从朗读或表演中体会各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和品质。
多元互动评价评价过程即是一个对话交流、多方参与的过程。对话教学评价改变了传统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的形式,主张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因此,教学的学生、教师,所有参与者都是评价主体,都参与到评价中来。通过多元互动评价,实现信息的分享、心灵的对接、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对话教学倡导民主平等、交往合作、意义生成、开放创新等,它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精神。只要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将理论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一定能展现出对话教学在教学应用中的魅力和成效。
作者:吴雪珍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汛桥镇峙下小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作业是他们自主学习的主要载体,是处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学生巩固、内化学习的知识、技能,从而产生新的求知欲。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于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或是抄写第几课生字、新词;或是翻开配套的练习册,选择其中的几题或全选;或是课后练习不分青红皂白全部要黑字落在白纸上。这种语文作业设计客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掌握,忽视学生能力发展;过多考虑作业量大小,忽视作业质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化作业内容,忽视作业的多样性。它既没有多少思维训练价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从新课标精神出发,不断探索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已经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精神呢?下面本人结合教材,谈谈在新课标下学生作业设计的一些想法。
一、作业要能够展现学生的创造思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的是兴趣的重要性,即兴趣是创造的动力。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的课文,像《渔夫的故事》、《西门豹》、《小英雄雨来》等这些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来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更直接的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在创作艺术形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学完《太阳》一文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所学到和课外学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扮演太阳公公,向大伙作自我介绍。这样的具有情境性的课外活动类作业,很容易调动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同时为了扮演太阳公公,学生还会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更好地挖掘了学生的表演才能,有利于发展儿童个性,让他们尝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汉字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形近、音近及同音字,学生常常分辨不清,如果还是让学生抄抄写写,只会给学生带来厌倦感,不如让学生编写辨字儿歌,教师可以先举例讲讲编辨字儿歌的方法,然后请学生仿例试编儿歌。如:为了辨析“密”和“蜜”,可以这样编儿歌:“密蜜同声不同形/山虫有别要分清/乌云密布遮山头/蜜蜂采蜜正辛勤”。这样,学生产生了兴趣,很快会将这些字记得牢,用得准,也能够很快进入创编儿歌的创新活动训练状态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动脑,提高了辨别、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作业要能够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世界上很多发明和创新,都是从“想”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彻底摒弃机械重复的“题海式”训练,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想象性”作业内容。有些课文意味深长,很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在学完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续写。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学习了《狐假虎威》后,可让学生写一写第二次老虎又遇到了狐狸,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些什么故事呢?学了《会走路的树》后,可让学生写一写小鸟来到小驯鹿家,见到了去年的鹿,它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孩子们兴趣盎然,必然会写出许多好的文章。语文教材中童话故事占很大比例,有的故事读后回味无穷。如《狼和小羊》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创编不同形式的故事结尾。(1)猎人来了,救了小羊;(2)狼撞到了石头上,死了;(3)小羊一闪,躲到一边,狼扑了个空,掉进河里……先请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然后互相交流、讨论,最后再结合自己所思所说续写一则小故事。这样的作业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作业要能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如果课文内容是风景诗或写景状物类记叙文,课外作业可以这样设计:认真阅读课文,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课文画一幅或一组插图。例如,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留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再如,学完古诗《游山西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农家、鸡豚、山水、柳树,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作业,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不但兴致高昂,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需要想象,需要创造,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除了画插图,还可以布置“画”日记的课外作业。所谓“画”日记,就是在日记中既有简短的文字,又有和日记内容相配的图画,图文并茂,一改令学生头疼的作文呆板面孔。这样,激发了学生细致观察生活、走近大自然的浓厚情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教育集团)
【关键词】指导 朗读 尝试
Some attempts about the guidance to reading
Zhu Hai’ou
【Abstract】Reading aloud is one necessary part in Chinese teaching and reading teaching holds the balance in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can place a premium on students’ appetite for reading through arousing students’ interest, can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fervency as flexible and multiform ways, can advance the effect through right guidance and can improve the reading quality through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valuation.
【Keywords】Direction Reading aloud Attempt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朗读能把书面化的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说,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如何做好朗读训练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朗读这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1.激趣,诱发朗读欲望。众所周知,早上同学们上的第一节课必然是早读。这是常规的课程设置,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从读中体验文中的“滋味”;强化语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觉得首先要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自觉地投入到朗读之中去。有一次,是在那炎热的夏天,天气热得让人受不了。在那样的天气条件下,学生哪里还有心思上课,更不要说开口朗读了。本来我有些恼火,但想到他们必竟只是四年级的小学生,我压住了心中的火,提高了嗓门,说:“今天我们来一次小竞赛,好吗?”有几个调皮的同学随口问:“老师,赛什么,有奖品吗?”我接着说:“就朗读小竞赛吧,奖品是下节课一起玩游戏,好吗?”一听有游戏玩,大多数学生马上来劲了,一个个读得很认真。
2.形式灵活多样,提高朗读热情。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如此的单一、乏味,是难以引起他们的朗读热情的,我们应该摒弃。为了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如:分角色读、评读、竞赛读、对比读、配乐读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课文的特点而选择合适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的效果。在教学生读《观潮》中浪潮到来之时的这个部分时,我不是按传统的个别读或全班读,而是提供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然后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没想到学生朗读的热情还挺高的,有些同学还能声情并茂呢!
3.指导到位,促进效果。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指导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人生体验和积累的经验是有限的,绝不可以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也不能流于空泛,一味地强调带着喜悦的感情或运用悲伤的语气来读,要指导得具体得当。严格来说,这不是什么朗读指导,而是对朗读提出的要求。一些悟性较高的同学有时还会读得有模有样。但相当多的同学因为不知道该怎样读而读不出感情。教师应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给予具体的朗读技巧上的指导,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达情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但要注意,对于不同水平的同学,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也应有所不同。《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的色彩,重点是引导学生读好四次对话。第一次对话要读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语速稍慢,声音低一些。后面三次对话,都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声音稍微提高点,而且要体现出一次比一次着急,语速应该越来越快,心情也该是一次比一次伤心。读树根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因为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时,声音要显得平淡,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不以为然了;当读到小姑娘的回答时,声音要稚嫩些。这样具体的指导,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所提示的道理,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
4.重视评价,提高朗读质量。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大多都习惯采用抽象评价,诸如“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读得很有感情”,欠缺具体的评价,即对语调、停顿、重音、节奏等的评价。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时,要根据实际,如朗读《猫》中表达猫性格古怪这一自然段时,我问学生:“你为什么能够把猫的古怪性格读得这么好?”学生经过反复品味,会总结出是因为他们把一些能够体现古怪的词和一些修饰词突出读的缘故。采用这样的评价语能对朗读技巧作精确分析,使学生练起来有章可依,朗读能力会逐渐提高。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体会
语文教学十几年,也不敢说自己教得有多好,但我所教的学生非常爱上阅读课,他们抢着读,争着演,急着要表达内心的想法让我感到非常引以为豪。自己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方法,拿来和同行分享。
1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培养良好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早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不仅能让我们获取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还能通过读来帮助我们理解感悟著书人蕴含在其中的道理和情感。可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却很少,当然高年级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默读能力,但老师给予他们读书的时间也不多。学生没有时间精力去读,没有用心去理解感悟,何来的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何来的有感而发。学生在解答阅读理解习题表现得不尽人意,老师经常埋怨。
2 引领学生认认真真地读,身临其境地去表演
在上记人叙事课文的阅读课时,我就嘱咐学生把自己当作其中一员,设身处地投入到情景中去。里面的人物悲你也跟着悲,他喜你也跟着喜,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老师情景导入后,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说说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也可以说读后的初步感悟。只要说得合理,都给予肯定,表扬。然后,老师就充当导演和记者的身份,组织学生边朗读边表演,旁白老师读,或者让学生一起读,轮到哪个角色上场,那个学生就边读边演。老师当记者时而采访参演的学生为何这样读这样做,内心有何想法感悟。时而采访读旁白的学生即观众,说说自己看表演时是有何想法,有何感受,甚至让观众帮帮参演的学生,假如你是这里的人物你会怎样表演,为什么这样表演。让学生通过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时间允许还让说得好的同学来边读边演一演。只要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身临其境地去表演,课后的问题迎刃而解。这种以读代讲,以演代讲的读书方式,在记人叙事的阅读教学中非常适用。
记得有一次我上《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时,学生读演鸟与树冬天告别时的场景,演鸟的学生飞走时飞得特别慢,我问他为什么飞得慢,他说:“我舍不得离开树这位朋友,因为我们的感情太深厚了。”演树的同学挥动着手臂,久久看着鸟飞去的方向。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演时,他说:“我也舍不得离开鸟,我非常为他担心,怕他在途中会受到伤害。”老师说:“你们说得非常好,那我们一、二组代表树,三、四组代表鸟,把那种难舍难分的场景,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学生读得非常动情。第二年,小鸟又飞回来了,可是这次表演小鸟的学生那双代表翅膀的手扇动得特别快,我就采访他怎么飞得快起来了。他说想早点看到树这位朋友,相隔这么久,非常想念他。“鸟”没有看到树,只看到树桩时,居然流下了眼泪。我相机采访为何流泪,他说:“我一生中只有这么一个好朋友,竟然失去了,心里很难过。”于是急切地四处寻找他的朋友下落。这时我又采访旁边的同学观众,谈谈观后感受,或者说读后感受。有的同学说:“如果我是树,有鸟这样的重情义的朋友,感到非常满足、骄傲。”也有的同学说:“我被鸟和树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感动了……”
3 开展课外阅读,教给阅读方法
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多地需要在课外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学生的课外阅读光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外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常有家长反映:老师,我给孩子买了许多书,而他也都喜欢看,可怎么就没觉得他各方面能力地提高呢?我想问题大多由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因此,我们教师应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3.1 指导精读
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得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3.2 指导速读
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3 指导写读书笔记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目前许多学生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我想我们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3.4 朗读和默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