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8: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感受自然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出门,感受清新的空气;来林,感受清脆的鸟声;到河,感受水的冰凉;看花,感受千枝吐蕊的丁香;去大自然,感受四季的世界。
感受春天,瞧,翠绿的大幕徐徐地拉开了。春姑娘穿着五彩的衣裳轻快地走上了舞台。她把长袖一挥,大地上的草丛树木都被染上绿色。春姑娘又从身后拿出一只漂亮的花篮,用纤巧的手从里面拿出一束束五彩缤纷的鲜花,向下撒去,鲜花飞向绿色的大堤,飞向绿色的树林。立刻,嫩绿的翠叶间缀满了朵朵鲜花,鲜花在万绿丛中开放,犹如在绿色的绵缎中,用五色的细线绣出的花朵。啊,春天,你真是美丽极了!
感受夏天。夏天就像一位生机勃勃的少年。看,他热情,欢快地跑来了!大地上顿时出现一片火热的阳光。大树张开了无数的臂膀遮住了酷热,洒下一片阴凉;而庄稼则充分吸收着阳光,转眼从嫩绿变成深绿,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蝉不分昼夜地卖弄自己的喉咙,不知疲倦地唱着,青蛙也不甘示弱地想和蝉较量一番,各种小虫和鸟儿也来凑热闹,共同演奏着一曲欢快的大合唱。
感受秋天,身穿金黄色的衣衫来到了人间,大地上立即变得一片金黄。秋天从身边拿出一只小口袋,变戏法似的取出一颗颗丰硕的果实。那口袋里有无穷无尽的果实,拿也拿不完。那沉甸甸的果实飞向了大地,缀满了枝头,好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啊!
感受寒冷的冬天,梅花却坚韧不拔!大地好像铺上了一层洁白的棉被;路上,很少有行人和车辆,这是一个寂静的世界;近看,湿漉漉的树枝染着透明水滴。在北方,雪就像雪糕一样,让人忍不住要流口水……这是一个充满着想象力的世界!
自然,需要我们去保护,去感受!
——题记
在高楼大厦林立的闹市,放眼望去,满目铅灰,没有一丝绿意,不见一只鸟儿,有的只是灰蒙蒙的天,夹在秃树枝丫杈上的年代久远的鸟窝……眼前的一切将我的心塞满无奈,于是,怀着虔诚的心灵,,我开始探寻之旅,去寻找自然的韵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是春天的使者,它给破土而出的小草涂上嫩绿,它给枝头含苞的花朵抹上浅红,含蓄了一个冬天的色彩在这个细雨挥洒的早春绽放出来,再也按捺不住那奔放与热情.花园里,田野上,处处奇花异草,个个争妍斗艳,在春风中招摇身姿,卖弄香醇。天空中朵朵白云随风飘动,望着这蔚蓝的天空,你会忘却一切凡尘欲事,有的只是生的美好。
春之色为暖的绿,如草叶,如嫩竹,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一到,我家的小庭院内就溢满了芳香。淡淡花香,把庭院熏染的象个香包,沁人心脾。那是一个小荷塘, 也是我精神的乐园。我总会在朝露未??的清晨去赏花,嗅着迷人的芳香,赏着荷叶上晶莹的露珠,我好像真的醉了……池中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半遮半掩,最喜爱的还是完全绽放的花,它们已打开生命的堡垒,汲取力量,努力生长。
夏之色为热的赤,如玫瑰,如荷花,释放生命的活力。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古往今来,人们乐于赞美春花夏叶,却往往忽视了秋天,其实秋天也不乏乐趣。秋是丰收的季节,田间地头,农民伯伯正辛苦劳作,晶莹的汗珠映着眼前的一片金黄,笑容绽放在他们脸上。郊外,捡一片枫叶,静静地观察脉络,恍然发觉生命亦是如此,那丝丝纹路,不正记录了叶子从生到落的轨迹么?
秋之色为暖的黄,如玉米,如枫叶,标志着事物的终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风吹过,雪花籁籁落下,把我们带入了落英缤纷的桃花源,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纯洁和安祥中,突然想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孕育了天地万物,并赋予她们美貌。可惜我不是谢灵运,面对青山绿水却无法用诗篇吟颂。我只能用我心灵的相机照下这绚丽奇葩,来感受自然的妩媚。
镜头一:在泥泞的小径上,那树坚固稳定地立在那里。它俯下身,以根须拥抱泥土。昂起头,用枝叶抚摸蓝天。一生的追求,在叶脉里血般流淌。暖风的喧闹里有喜悦的朗笑,狂雨的倾述中有感伤的哭泣。快乐与痛苦是它丰润的养分,它默默生长,叶为事业,花是情感,秋果就是它对世界的微笑了。
镜头二:那是棵普通的植物,但它的根却开出了玫瑰;丑陋的躯体拥有美丽的灵魂;平凡的民众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就是对美的追求。它创造了美而甘愿丑陋,它的美是“丑的美”,是一切美的根源。
镜头三:它是沧海中的一族,。它从高处发源,慢慢形成了一脉永不回顾的流泉。它曾遇到过山岩的阻挡,但它起伏推逼,奋勇向前。它曾遇到过心魂惊骇的暴风雨,但它用它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在阳光普照下欢快的奔流,你说那是一种匆忙的奔赴---沿着生命必经的里程,奔向返朴归真的海。
镜头四:云的美是一种变幻莫测的美。白云千载空悠悠,它俯视历历晴川,不为世俗所羁绊。这种与孤鹜比肩齐飞,拥有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的洒脱的自由,难到不美吗?
自然是位能工巧匠,它创造了山,水……也创造了人类。在感受自然的同时,或许能从中得到生命的解答,人生的诠释。
【病文展示】
感受自然
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黄子青
我喜欢一个人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走走停停,看看田埂上那金黄的稻穗;闻闻路边的野花,那散发出来的一阵阵清香,让人如痴如醉,忍不住想要摘下一朵;听听农家小女欢快的歌唱,那悠扬的曲调像一个个精灵在翩翩起舞,撩拨着每个过路人的心弦……
我更喜欢一个人静静欣赏溪流的清流明快,那曲折的流向既不缺乏轻柔,也不尽显张扬,似乎像一个羞涩的女子,脸上还泛着红晕;那平稳湍急、有条不紊的流速……虽然不能与那汹涌澎湃的黄河抗衡,但它那永不停息、绝不服输的意志却让我佩服;那激情昂扬的流向虽然没有倾泻而下的瀑布宏伟壮观,但它有它的执着。无数条溪流挽救了多少旱折磨的人们,成全了多少在大沙漠中哭泣的花草树木,保存了多少中华大地上肥沃的土壤……
我尤其喜欢一个人站在平坦的大地上聆听自然神秘而奇特的声音。有鸟鸣声、有呼呼的风声、有花蕾的绽放声、有蚂蚁的搬家声……心情烦躁时,望着湛蓝的天空,仰视这朵朵白云穿梭自如的婆娑姿态,你的心会顿时晴朗无比。当你屏住呼吸,享受着自然赋予的灵气,有一种轻飘飘遨游在天街的美妙,这就是自然的魅力。
我每天都渴望获得自由,唯有将自己全部丢进自然,去感受自然,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解脱”,我喜欢这种不被打扰的清静,我喜欢这种没有压力的束缚,我喜欢这种痛彻心扉的洗涤……一切的一切,我感谢自然。
【升格思路】
本文紧扣文题,分层描绘,中心明确,这都难能可贵。但其主要问题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描写不细腻,情感不浓烈,使得文章主旨不鲜明突出,缺乏生动性与感染力。因此,本文要想提升档次,还要在如下方面作大力修改:一是增补分层细绘的内容,使“感受自然”的内容更加厚实,让自我的体验更加丰富;二是开通“五觉”,展开想象,运用辞格,使文章具有感人的情韵美;三是在行文中引用诗词佳句或是运用诗词佳句作为文章的小标题,平添文章的文学色彩;四是在行文中要以议论抒情之笔准确地揭示出“感受自然”的感悟,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文章具有哲理之美。另外,其语言还要进一步锤炼,力争言简而意丰。
【升格佳作】
感受自然
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 黄子青
我喜欢在残阳似血的黄昏,漫步在乡间小路上,静静地聆听着鸟儿归巢的欢喜;看看田埂上那金黄的稻穗,那一串串真可谓是“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闻闻路边的野花,那散发出来的一阵阵清香,让人如痴如醉,忍不住想要摘下一朵;听听农家小女欢快的歌唱,那悠扬的曲调像一个个精灵在翩翩起舞,撩拨着每个过路人的心弦……我贪婪地嗅着,听着,感受着这亦梦亦幻的和谐之美,感受着这天籁人声的绝妙。
我喜欢端着杯热茶,坐在院里看夕阳在树影后露出一抹微笑,把一切烦恼全都置之度外,任那颗浮躁的心在茶的幽香中沉淀,外界的纷扰便如潮水般地退去,只留下一片湿润的宁静。冬的雪,春的风,夏的阳光,静止在秋,而我静止在这片自然的风景中。
我喜欢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炎炎夏日,夹一本书,我躲进竹林的小道,心灵便开始在美妙的故事中散步。曼妙的自然之景里,我放纵在美妙的山水之旅上。直到山那边的快乐王国,蝉的大联唱中,想到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自己感受的已是潜意识里的另一种快乐!
我更喜欢一个人静静欣赏溪流的清流明快,那曲折的流向既不缺乏轻柔,也不尽显张扬,像一个羞涩的女子,袅娜地一路欢歌,充满着生命的张力……它那永不停息的意志让我佩服;它那激情昂扬追求大海的精神让我敬仰。我好想融进这奔流的溪水中,迈向生活的大海,收获完美的人生。
我尤其喜欢一个人站在平坦的大地上聆听自然神秘而奇特的声音。这种天籁之声,就如一股清新的凉风,拂去心灵的浮躁,让我们内心更加宁静与澄澈。当我们屏住呼吸,享受着自然赋予的灵气,有一种轻飘飘遨游在天街的美妙,这就是自然的魅力,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位诗人曾经说“我原本想要成为花朵的,却因为对花朵更深的热爱,我甘心化作了土壤”。可我却要说热爱并不一定意味牺牲自我,而是在内心深处将无形的热爱化为最诚恳的敬意。
以一颗仁爱的心去汇兑自然之美,你就会发现和谐之美、宁静之美、生活之美,永远保持一颗向上之心,真正地喜欢上这种痛彻心扉的洗涤……在倾心交流、真情感悟之中,你就由衷地敬畏自然、感谢自然!
简评
修改之文,以“感受自然”为线索,以排比构段的方式横向并列展开,生动传神地抒写出了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深刻的感悟。在文中引用诗句,给人以诗意之美。在行文中巧用辞格,生动描绘,情景交融,使文章具有感人的情韵美。行文时,让描写与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鲜明凸显了文章的主旨,深刻地揭示出自我的感悟,使文章具有哲理之美。(指导教师黄松海)
【升格启示】
同学们如何让笔下的自然之美具有一种情韵美、诗意美和哲理美呢?以下方法供同学们借鉴:
一、以独特视角绘出情韵美
写自然之景就是要独具慧眼,去发现别人不曾察觉的独特之点。怎样来发现其独特之点?可从形态、色彩、声音等方面去细致观察,还可从不同的时间、地点、季节等方面去细心发现。在细腻观察的基础上准确地概括出其独特之点。在描绘的过程中,还要根据自我的所思、所感来选取独特的视角来展现其情韵美。因此,作文之时,我们一定要在行文中运用多种辞格来传神地描绘自然之景,从多个角度来写,即开通“五觉”来绘景,在描绘之时,还须注意写景层次与顺序,要处理好动与静、虚与实、描写与抒情等方面的细节问题。并且在行文中,要把自我感受的过程与情感的体验巧妙地融注在这自然的美景中,达到“景中有我,我中有景”的境界。
二、以多种方式打造出诗意美
同学们在写作之前,还要去调动积累,细心品读自然之美。可开展背诵描写自然美景的诗词佳作活动;可以去唱一唱《神奇的九寨》、《月亮之上》、《东风破》等优美的歌曲,在传唱之际,让自然的绰约风韵映现于记忆的荧屏。品读自然,尽情想象,自然的山水就会聚合成一幅立体的画面挂在心间。若能如此,就能下笔如有神了。在构思时,也要精心打造自然的诗意美。同学们可在标题设置上追求诗意美,作文题就可以用写自然的诗词佳句或是流行歌曲,使作文的标题具有诗情画意,比如有同学就以《稻花香里说丰年》、《一江春水向东流》、《桃花朵朵开》为题进行作文;还可用标题指津的方式来追求诗意美。这种方式就是在行文中巧设精妙的小标题,以此统领下文的内容。比如2006年扬州市中考佳作《又是桃花开》,就用“游丝软系飘香榭、风刀霜剑严相逼、翠减红衰愁杀人”这三个精美的诗句作为小标题来连缀成文,使文章诗意浓郁;同学们还可用美句衔接、排比构段等方式来使文章内容具有诗意美。
“生活化作文”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这种理念的宗旨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逐步地让学生对生活由“知”到“好”再到“乐”,进而用真情实感反映生活。
“生活化作文教学”也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学习习作的过程中更好地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叶圣陶先生明确地表达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提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二、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生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不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要鼓励学生先写观察作文,要让学生置身于森林、田野、果园、草地、河边这些神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周围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产生“鲜明的思想”和“活生生的语言”及“创造精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入人心。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相当明确,“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以奇独特的教育思想而自成一家的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写作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野游,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为作文寻觅素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二)让学生自己命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只有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学生才能从生活积蓄中选取自己有话可说的内容“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自己命题,符合学生作文时的心理需求。作文是学生表达的需要,心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因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等有所发现和感触的时候,自然就有发表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命题,学生作文的时候就没有外部干扰或压力,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情绪就高涨,思维就敏捷,作文就不再是为了给老师完成任务,而是一种倾吐的方式了。这种状态下的作文,肯定是生活的、真实的。
(三)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与感受
儿童的生活经历是“作文”的源泉,虽然学生并不缺少生活,但很多孩子不善于感受生活。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的能力,让他们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的色彩斑斓,真正明白生活就是作文。比如有一次班上有同学没有带铅笔,有一个男孩子准备借铅笔给他,但是另一个女孩子要求男孩子不要借,她说:“他老不带铅笔,总是和别人借,我们都不要借给他。”男孩子却说:“我们是少先队员,应该相互帮助哦。”顿时班上的孩子都议论了起来,到底要不要借铅笔呢?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时候,老师就赶紧说:“既然这样,请同学们把这件事情描述下来,并在文中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如何?”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半个小时内就有20多个同学完成了作文。老师就可以借机表扬学生,并问道:“你们平时不是老是说没东西可写吗?你看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小事就成了很好的写作材料,只要大家去观察去思考,你一定是个作文小能手。”学生们这下就会明白作文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逐渐就会养成了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
(四)引导学生将生活素材变成写作素材
关键词: 作文教学 适切点 主题阅读摘记训练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成绩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百家讲坛》特邀嘉宾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为我们讲述《胡雪岩的启示》:“人要先学会听话,才能学会说话。”学生学写作亦如此,主题阅读摘记训练是一种新型的作文训练方式,它是在借鉴主题研究性学习、网络语文学习、问题解决模式、大量阅读和合作学习等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作文教学方式的扬弃,符合作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能够解决作文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主题阅读摘记训练”的作文教学思路主要有:
一、寻求作文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切合点,为“主题阅读摘记训练”找到方向。
人教版新教材对课文采用主题组元的方式进行编排,但没有单独编排作文教材,这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亲近自然”是七年级第一期第三单元的主题,该单元为学生敞开了一扇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乃至热爱自然的大门。《感受自然》单元中的五篇文章,虽然有作家的经历、写作的时代、写作的意图、观察自然的角度等的不同,但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自然,并运用细腻的笔触描摹自然之景,书写内心的感动。故本单元的教学就意在为学生植入一粒乐于观察自然、体味自然的种子提供土壤,并期望此种态度能够延展至身边的一切事物,提取、领悟每项细小事物的内在积极向上的精神。
而在写作方法上本单元课文的大多运用想象、联想的方法;生动准确的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令课文语言既平易晓畅又圆融晶莹;结构精妙且富有气势,完美地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但学生须在作文实践中尝试这些写作技巧,在使用中有所领悟。
本单元设计的作文题为《与秋天同行》,与单元学习的主题内容是切合的。恰当地引导学生回顾生活(时值秋天),拓展素材,让学生在借鉴课文的基础上,尝试通过选择合适的角度,生动流畅地描写自己的所见,抒发自己的所感。
有了切入面,应再结合初一学生作文训练实际,寻找单元间相关联的写作手法,确立以学习运用比喻、拟人、联想、想象等手法写景为主的训练要求。
二、寻求作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训练点,为“主题阅读摘记训练”明确内容。
作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单元内容,制定精当集中的训练点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学情,作文训练点要有针对性,训练点设计安排要有计划,并分层次地展开。
七年级第一期第三单元单元安排的写作活动是在围绕“感受自然”这一课题而展开的。学生作文问题表现在为写景而写景的多,景物描写中运用的修辞不能紧扣或表现景物的特点,语言描写不具体贴切,景与情也未能有机结合。这样的作文不但难以抓住读者的目光,而且长此以往学生也会丧失写作的信心与热情。针对现状,帮助这帮助学生摆脱这类困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根据单元课文特点,确立作文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景物的特点。根据目标要求和课文特点把本单元“主题阅读摘记训练”内容明确为: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春天景象的优美语句;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冬天景象的优美语句;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秋天景象的优美语句;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夏天景象的优美语句。每项内容要求积累的字数为1000字以上。
当然,改变绝非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长期点滴积累进步方能有所见效。提高训练的有效性,训练内容的设定必须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现状,提出恰当要求,训练点要小,效果才能出。
三、寻求作文教学合理的资料库,为“主题阅读摘记训练”提供资源。
随堂布置选时机。语文课堂教学涉及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好文章,笔者随机要求作段落照抄。如教材中课文《夏感》,语言极富魅力;又如试卷中阅读理解文章,如果思想内涵深广,语言优美,都可要求学生摘抄。
指定阅读范围。结合每册教材中名著导读书目,根据“主题阅读摘记训练”内容的要求,笔者要求学生到指定的名著中摘录。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摘记训练”内容:通过人物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时,就要求学生对名著《骆驼祥子》做摘记。
自由摘抄重质量。学生除了在教师引导、要求下进行课外阅读,还会有许多无意阅读,如流行歌词、现代诗、小品文等都是他们乐意读的,只要是语言、内容兼美的文章,都可摘抄。
四、不拘形式激发兴趣,使“主题阅读摘记训练”长期坚持求提高。
提出要求很容易,问题是学生能不能照着做,能不能高兴地做,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抄,主动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1.不作硬性规定,每周两篇,抄得到抄,抄不到就写(凡自己写的要求注明“原创”),原创的字数给予“优惠”。这样宽松的规定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提高,不感到是一种负担,看到了好文章就抄,有了感想就写。
2.教师要投入真情和精力,写出贴切生动、机智幽默,情感丰富且具有指导性的评语。教师的评语要能体现你的学识、品味,你的人生观、世界观,要能显示你的喜怒哀乐,你的个性魅力。
3.每周一评,要及时点评,点评要精当。每周都要告诉学生,又有谁的本子成了我最期待看的,这样的激励非常有效,老师期待着他们的文章,这是令师生双方都非常愉悦的事。
4.每月安排一次创作交流会。每月一次创作交流会,即是对上一个月的总结,也是对下一个月的指导,这样摘记会越做越有收获,写作就会越写越好。教师在选发言人时要注意“点面结合”,不能总是那两三个人,而让大多数同学气馁。要在一年的时间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亮相。
笔者为“主题阅读摘记训练”拟了一句广告词:“你不想为六十分做点什么吗?”,立足点近了一些,至于将来,培养“对于语言文学的敏感”,一定会拥有高质量的生活。要让学生不认为是一种负担,首先教师要不认为这是一种负担。那么丰富的摘抄,可以让你读到最好的文章;那么感人的故事,可以让你流泪让你欢笑;那么多彩的感想,可以让你触摸年轻的灵魂……投入情感,长期坚持,必然会收获良多。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反思.中学教学参考,2009(1).
一、观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会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并提醒学生要留意身边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学生在观察中学会了思考,写作素材变得丰富,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例:体验活动《我们的新朋友——小刺猬》,这个体验活动周期较长,我首先安排学生去观察小刺猬的外貌,然后记录在作文手册上。然后引导孩子观察小刺猬的活动和吃食,每个学生在经历了带小刺猬一天一夜后,写下了自己独特的经历和个性化的体验。孩子们喜欢探索,但他们的探索有时候仅凭自己的想象。他们喜欢探索,也会犯错,有失误。我们要给他们创造机会,注重引导。
二、认识自我,做集体的小主人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首先自己搜集资料,了解竞聘的要求,随后自己撰写演讲稿,制作PPT,展示自己最优秀的方面。随后,参加学生投票,竞聘上岗。这样的体验活动,既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又给学生积累了新鲜的作文素材,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给学生带来写作的冲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认识自我,更好地担当起集体小主人的角色。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享受自己竞聘的过程,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
三、表现自我,做家庭的好帮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诗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躬行实践,可以原汁原味的品位生活,进而产生独特第一的感受。“实践性”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生活中的作文》对“做、说、写”中的“做”下了这么一个定义:这里是“亲身实践”的意思,还含有动手又动脑、“手脑联盟”的意思。它包括那些动手制作、实验,用眼观察、体验等富有直接经验的活动,同时也指那些调动各种感官进行实践操作,并科学的思维操作紧密结合的具有探究、发现、建构性质的较高层次的认识实践体验活动。学生只有直接参与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深刻的感受与体验,积累丰富的实践认识与经验,拨动心弦、活跃思维、产生真挚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生成作文,在作文中品位快乐。在此基础上,本学期我们开展了“跳蚤书市”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第一次了解到了“买卖商品”的过程;“粽子飘香”“小鬼当家”活动让学生品尝到了劳动的快乐;“第一次做蛋糕”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事先不布置习作要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欢畅,尽情活动,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官作文确实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活跃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表达欲望,尤其那些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也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真正做到了习作的“个性化”。如果说教育是渗透人生命体验的活动,那么作文便是生命在发展过程中书面的自由表达,是人的思想感情的外化,所谓“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文与健康的生命相联接,让学生写他自己想写的事,真实而自由地表达他生命的感受和体验。
作者:江妮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关键词]小学语文 记叙文写作 写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06
记叙文写作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也是小学阶段语文写作教学的主要文体。《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情感表述过程。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口头表述到书面表达的过渡阶段,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一关键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学会记叙文的写作策略。
透视记叙文写作的现状:其一,学生的写作兴趣低,纯属应付,对作文学习抱着任务的态度;其二,学生笔下的作文内容空泛,作文题材失真平淡,缺乏真情实感;其三,学生缺乏基本的写作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缺乏创新性思维。为解决记叙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将其改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高写作兴趣
臧克家在《生活知识和在生活的感受》一文中谈道:“生活知识和对生活的感受,是写作最基本、最重要的两条。”的确,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对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和用心感悟,作文内容就难以丰富起来,其感情表达就会显得不真实,不足以打动人心。“真实”是记叙文的灵魂,真实的生活经历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实感将独特的生活感受记录下来,让教师能够在学生作品中看到他们的个性、内心世界。
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笔者坚持每天与学生进行“写”的必修课,让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看到的、经历的、想要表达出来的都及时记录下来,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将生活琐事小感记下,将写作变成一种生活乐趣而不是学习任务。笔者会定期查看,但是不会作诸多评价,更多是引导学生在写得好的句子或者片段上调动其感官系统,进行观察后描写。
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积累技巧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要想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除了引导学生积极认真观察身边生活外,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和素材积累也十分关键,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小学语文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这些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思想积极、内容有趣,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教学教材文章阅读时,要求学生熟读和记忆教材中的好词好句和典型实例,对积累写作技巧和素材具有参考价值。
在平时阅读教学中,笔者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细心捕捉课文中的精彩部分。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笔者与学生一起带上课本走向大自然,在学习中欣赏春光,感受自然。学生对文章描述的“春风、柳树、嫩草、鸟鸣、笑声”都在大自然中一一体验,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记下,将最能让人感受到春天魅力的景物描写出来,再与文中作者的春景描述对比。教材中很多优秀的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法和独特的写法,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
三、 发挥范文示范功能,培养创新思维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优秀作文的示范和指导作用,范文对于写作来讲是“实物教学”,小学生的写作自然也离不开模仿,事实证明,让学生模仿范文写作,能够帮助学生将写作这项条理化、抽象化、具体化,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古人言“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样“偷”就是模仿,但是“偷”要偷的有技巧,而不是生搬硬套、作茧自缚,应该在模仿中创新,即“偷其气”,在范文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新 个性 思维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困惑我的是:学生作文怎样从“应付老师”的怪圈中解放出来,进而写自己,写真实的自己。针对学生的这种状况,教师当务之急是要鼓励他们思维创新,让他们学会讲真话,继而展露其多彩的个性,写出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作文。这样学生作文才能真正体现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个性特征。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以新的评价观念去指导学生。
一、作文教学要还给学生个性的空间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常常提倡“文以载道”,并将其作为作文的标准法则,因而许多教师认为,作文必须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在他们的评价标准中,家庭琐事难登大雅之堂,风花雪月有伤风俗教化,个人情怀难免消极沉沦。当然,真善美需要高扬,崇高、伟大也必须提倡,但如果仅仅抱着这些“传统”而排斥一切,作文教学会是怎样一种景况呢?“崇高、伟大”会成限制学生思维的枷锁,作文中的空话、大话、套话,层出不穷,怎么可能见到学生创新的思想?
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观念,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观察、分析,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思考,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现象,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引导学生把观察、分析、思考他们天天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反应在自己的笔下。
想要学生写出个性,体现创新思维,关键是教师要解放思想,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那些在立意、构思、语言,或无论在某一点上有点新意的文章,让学生在作文中敢吐真意,发真情,冲破一切做作的自我束缚和他人设下的条条框框,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展示多彩的内心世界。
二、作文教学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创新氛围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姿态中走出来,学会与学生“商量和探讨。师生应共同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气氛中保持一个良好的个体心理状态。为此师生之间要有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尤其是他们的好奇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允许学生在作文中将自己的真情表露出来,即使文章看起来有点异类。
要尊重学生,批改作文时,特别是发现“异类”文章时不要粗暴武断地把学生作文一棒子打死,多想想,也许会看到看到“异类”后面往往隐藏着鲜活的个性。比如学生在作文中尖刻地讽刺了社会、学校甚至老师的丑陋面孔的时候,你要有大海一样的容量,允许学生揭自己的疮疤,打作文分时允许学生跟自己有不同见解和争议,但一定要讲得出道理来。
此外,要想得心应手地去引导学生,在写作中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还要紧跟时代,坚持不懈地主动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开阔自己的视野。特别是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学生们的知识广泛程度,有时候超出了老师了解的范围。所以教师更应该解放思想,紧跟时代,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一直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已形成很大的相似性,思维的范围和内容具有严重的封闭性,这也不可避免地通过教师和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思路。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两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能够“同中求异”,能够通过已知求得未知,能够从旧知求得新知,从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增强创新意识。
三、作文教学要养成学生动手积累知识的习惯
我在教学中,经常告诉学生摘抄积累优美词句,是写作成功的知识铺垫。学生往往因为缺乏生活素材积累,写出的作文思想感情苍白,写作题材范围狭窄。让学生坚持摘抄好词妙句,可以是课内的篇章,也可以是课外优美的诗歌、散文、名人名言。这样的积累,自然使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写作的准备阶段,生活积累更为重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平时的作文课教学中,教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虽然是同样的景物,但因学生的感受不同,景致也变得丰富多彩,通过观察感受,直接从生活中认识了自然,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这样的作文,无论是写生活还是抒情感都会有创意的。
四、作文教学让学生接触自然、融入社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每读到朱老先生的这两句诗,我便思考我们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哪里。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教育名言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认同。我时常感到我们的学生的窘境,迫于升学的压力,他们长期生活在“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中,美丽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都因升学的压力而被无情地阻隔开来。所以学生常常不知道写什么,这个道理很简单:生活是作文之源。无源头活水,哪来鲜活的作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其实,切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不只是阻截了作文之源,而且导致脱离实际、无病的作文不断出现。这样,学生的创作的创新思维从何谈起呢?当务之急,是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否则,无疑是扼杀了学生的创作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农村 小学 作文 体验 尝试 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05-01
1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感想
或许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1)“我每天都要带《拾贝集》回家写日记,实在是累人,如果没有作文写作,我们就轻松多了。”(2)学校要组织开展活动,教师刚通知完,就有学生私下议论:“活动以后,不知要不要作文,如果写作文,笔者宁愿不参加活动。”可见很多小学生惧怕写作文。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从开头到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上作文用书中所写的作文通常与我们的现实状况不符,所以一些学生就模仿作文用书中的作文,结果模仿得一塌糊涂;有的人干脆就抄袭作文书中的作文。而《课标》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应该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为此,笔者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2 具体的几种尝试
2.1体验家乡富饶,盟生自豪之情
农村的学生与城里的学生不一样,他们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我们这里有鹿场、养羊场等,所以有机会笔者就带领学生到一些场里或农田里去参观、游玩,学生在体验家乡富饶同时又萌生自豪之感。学生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这时笔者再适机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2.2享受自然风光,描述家乡之美
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作为教师应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与享受,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笔者只是稍作点拨,如教学苏教版小语第九册《习作3》(秋天的树叶)时,笔者把学生带入大自然中让学生尽情观察秋天树叶的形状等,指导写作时我问:玩得高兴吗?树叶美吗?你喜欢哪些树叶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树叶,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2.3感受家乡飞展,直抒振奋之情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
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笔者带着孩子参观电子场、服装公司、梅花鹿场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让学生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水泥路说起……学生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2.4参与农活艰辛,品尝劳动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教育引导学生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打扫“班级、清洁区、宿舍”大显身手。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学生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2.5融于乡情亲情,赞誉纯朴民风
“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在农村广为流传,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学生耳闻目睹并亲自体验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所有这些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教师如果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情感抒发,学生融入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后会不由自主地把淳朴民风赞之于笔端。
3 教学反思
3.1转变思想,掌握习作教学的基本规律
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思想上转变认识,从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角度认识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作文正是体现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性的终极。教师要在提高自己的写作理论同时,积极探索教学新法,提高农村作文教学水平。如;我校有的老师在作文中采取了“四不”措施就很好,即不观察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比如强调写天气的时候,冷天不用“冷”字,热天不用“热”字,写人物不准用“好”字等。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需大开脑筋了。
3.2想方设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观察的范围愈广阔,想象力也就越丰富。”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由此笔者想到小语课本中《莫泊生拜师》福楼拜指导莫泊生写作方法确实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学习,教师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持之以恒,以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为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为生活,所以精彩”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学生习作。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生活是习作表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习作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运用中“易于动笔”,在生活需要的驱动下“乐于表达”。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写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那就需要学生用心关注生活、记录生活、感悟生活,丰富自己的素材资源,才能抒写出具有独具慧眼、独到见解、独具匠心的佳作。
一、作文素材从大自然中来
学生习作中的物、情、景、事皆来源于生活,只有眼中有形、耳中有音、心中有情,文中才会有“言”。四季更替,斗转星移,大自然无时不刻都在变幻着美丽的身姿,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沟通着我们的内心世界。因些大自然更是学生习作中不可或缺的主角,我们应该引导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感受自然,让自然之“水”,灌习作之“园”。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主题恰好是“景物的描写”,在上作文课之前,恰逢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春暖花开。在一个周末放学之前,我先是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当你和爸爸妈妈走出家门享受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清新怡人的空气的时候,当你在公园里的时候,请你擦亮你的双眼,捕捉春天的气息,观察春天美丽的景象,最好能把它们也带到课堂来。学生都在窃窃私语,都在为这前所未有的作业而感到新奇。我要的也正是这样的效果,越是新奇,他们也就完成的越积极。回到学校的第一节课,我便开始了我的作文课,课堂上我先是留足了时间,让每个同学和自己伙伴聊聊自己看到的春天。我从学生那跃跃欲试的表情,和一张张得意的笑脸上便知道了他们的收获颇丰。在全班交流的时间里,教室里的妙语不断:“山坡上各式各样的野花也睡醒了,只见它们伸伸腰,抬抬头,争先恐后地纵情怒放,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真是百花争艳,五彩缤纷”、“老家门前那成片的油菜花,熏香扑鼻,金黄灿烂,我在这儿闻到了春天的香味,领略到了春天的色彩”、“大树下铺满了厚厚的枯叶,踩下去软绵绵的,我知道这是春天里树爷爷脱下的棉外套”、“我最喜欢的是春雨过后,竹林松软的泥土里冒出的笋宝宝,笋尖上还含着露珠,好像睡眼朦胧”……春天在孩子们的眼里,虽然观察的视角不同,但了美不胜收,感受独特,真令我意外,接下来的习作,自然是行云流水。因此,我们要结合教材安排的习作内容,引导学生去拥抱自然,勤观察,多感受,创设机会让学生体察自然,当学生心醉于自然之美时,也就是感悟抒写自然之时,我想这就是生活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吧!
二、作文素材从生活实践中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为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是呀,作文应该是鲜活的生活体验,生活阅历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画面都可以冲击学生的心头,涌上他们的笔端。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他们才能讲述真事、抒发真情和表达真理。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将生活与作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描述生活。他们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趣。
例如,三四年级是习作的初学阶段,我们常常会把“活动”作为题材,一次学校举行“体育节”每天下午第三节课都会举行“拔河”、“四人五足”、“师生接力”等趣味体育比赛。我就抓住这样的机会,先引导学生观看拔河比赛,指导他们从选手的动作神态,周围的场面,场上、场下人们当时的心情,自已置身其中的感受等多方面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训练,文章内容饱满,感情丰富,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条件、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如:组织慰问孤寡老人,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自编的故事,制度科技作品,参加社会活动,为父母过节日等等。孩子有了生活的积累,才有思考,才有话可说。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学生才能触发写作激情,才能提高了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才能触及心灵,完善人格,可谓一举两得。
三、作文素材从阅读积累中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因为有了生活的灵性就不再枯燥无味,不再暗淡无色,但是光有生活的实践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生活相对而言比较单调和狭窄,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善恶美丑,感悟并不能像成人那样透彻,所以要让他们对自己狭小的生活经历,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变成作文里鲜亮的材料,还力所不能及。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地引导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并要求读书时多读、多记、多品,从中学习表达技艺,从中积累习作素材,这样学生的笔下才能有涓涓活水和滔滔灵感。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就提出“培养学生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注意引导积累语言材料”的要求,生活与阅读都是写作的源泉。纵观历史,大凡成就者都离不开阅读积累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与鼓励学生参与阅读,通过推荐优秀书目、举办读书活动、开展美文赏析、读书笔记展评等形式,帮助积累素材,领悟习作技巧,提升习作水平。
写作没有捷径,而生活却是个万花筒,“厚积”方能“薄发”。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走近自然、贴进生活、亲近阅读,不断积累与感悟,心中的真情一定能够诉诸笔端,作文便会神采飞扬。
在作文教学中,后进学生的作文指导是我们老师做头疼的,常常因为他们的作文不及时交,不交而烦恼,常常因为他们作文内容空洞、干瘪而束手无策,更为他们作文状况停滞不前而显得无奈。如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作为语文老师,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观察生活,激发后进生的写作兴趣
在作文批改中,我们语文老师不难发现,不少后进生的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不知所措。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作文语文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后进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能从厌恶作文到喜欢作文。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没有积累就没有优美的文章,没有实际的感受,就不能写出情感真实的文章,后进生的作文往往是闭门造车,又怎能谈得上文质兼美呢?我们要鼓励学生观察父母,观察商贩,观察陌生人,观察他们的眼神、表情、动作,记下他们的语言,从观察中发现感人的细节。喜悦时的分享,失意时的安慰,痛苦时的鼓励,失败时的扶持,如此种种,让学生从平凡中看到不平凡,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敢于想、敢于说、敢于提出创见,从生活这本大教科书中汲取养分。再进一步启发他们把捕捉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写成文章。学生慢慢地感觉到,作文其实很简单,这样,就自然调动了后进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加强阅读,培养后进生的写作素养
古人认为,要写好文章,“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多读书是一条间接获取知识和作文材料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可以积累语感,培养语感。因而,要教育学生随时注意收集词语,积累词汇。如何引导学生阅读?首先从兴趣入手。由于平时不爱读书,学生一开始兴趣不大,不能沉下心来阅读。我就给学生选择文学作品、网络上的玄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类读物,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有时,举行配乐阅读、分角色阅读、比赛朗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给学生阅读提要求,分层次。写景的文章,指导学生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指导学生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指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另外,给学生创造读书的环境。作文课有时也是读书课。定期开个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说说读的书,读中做的摘抄,谈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
三、因材施教,给后进生搭建写作阶梯
在训练中,对于后进生要放松要求。可以针对情况,帮助他们过好审题关。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的讲解他们不一定都懂,毕竟他们的接受能力要差一些。教师应在课后主动接近后进生,逐一耐心询问或检查他们的作文提纲,了解一下他们究竟会不会写?写的什么?符合不符合本次作文的要求……这样,起码可以杜绝后进生写偏题的现象,使他们初步知道写什么,怎样写等。还可以分散难点。教师因人利导帮助后进生补攻薄弱环节,把训练的难点分散,分别在各次作文中作为重点来抓,直到达成目标。每次让后进生补练的项目要比较单一,着力点集中,使他们容易接受。也可以把一段文章化成一小段一小段,让他们逐段攻破,在攻破每一小段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不拘形式地让他们作文。甚至可以不拘老师的命题,自由选题,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也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别人的作文去写,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可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后进生来说,我们语文老师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当然,模仿并不是去抄袭,模仿是创新的一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是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四、欣赏鼓励,坚定后进生的写作信心
教师不能歧视后进生,也不宜经常批评后进生,而应该真诚的欣赏他们的长处,善于发现后进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多进行表扬鼓励,少用或是不用批评教育。作文批语也要多用提示性、激励性的语言。尽管他们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只要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语文老师就应多给与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既要在面批时鼓励,又要利用作文讲评课当着全班同学给予表扬或适当奖励,让他们抬起头来,也要享受成功的乐趣,在感受自己点滴进步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逐步增强协作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