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

时间:2023-05-29 18:18: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镇企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镇企业发展

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脱胎于农业、根植于农村的贵州乡镇企业,伴随着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逐步壮大起来。30年来,贵州乡镇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已成为农民实现小康的有力保证,稳定农村的主要渠道,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依托,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一翼,增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继续大力发展、壮大乡镇企业,是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推出我省乡镇企业寻求突破,实现发展转变、拓展和提升的相关报道和文章,敬请读者垂注。

长期以来,贵阳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根据乡镇企业包容量大的特点,着力于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着力于特色产业的发展,着力于帮助企业解决阶段性成长的问题,对乡镇企业实施分类指导。通过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乡镇企业发展的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培育创业型、巩固带动型、引导扩张型的乡镇企业发展之路。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培育扶持创业型企业

贵阳市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从重点扶持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突出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目标,对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企业和农户的选定等作了明确要求。据2005年统计,通过养殖企业带动农户增收方案的施行,使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中来源于养殖业发展的比重占到35%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连续三年达两位数以上,由2006年的3350元到2007年突破4000元大关。

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力度的加大取得了显著效果,修文康庄养殖企业现已成为全国唯一具有有机兔认证的企业;开阳南龙天伦兔业带动了周边几个乡镇农户的兔业养殖,为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截至目前,全市建设和发展了726个养殖小区,解决了特色食品加工的原材料问题,取得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效,培育发展了一批创业型企业,其中有1/3的企业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巩固提升带动型企业

贵阳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的工作思路。从全市200家涉农企业中评定出79家龙头企业,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从基地建设、市场开拓、体系认证、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通过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贵阳市以辣椒等具有地域特色和一定种植规模的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大力扶持老干妈、中意、巧媳妇、一代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改工作。老干妈公司通过技改,水豆豉生产线日产量可达到8000件,辣椒系列产品生产线日产量可达到16000件,产能得到大幅提升。通过积极扶持,加强技改,目前贵阳市已形成了老干妈、好一多、黔五福、文人花生奶、中意、一代、老干爹、乡下妹、巧媳妇、苗姑娘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立足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发展扩张型企业

贵阳市根据乡镇企业的发展实际,有选择性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按照上市规则和程序,扎实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上市融资,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经过努力,全市现有益佰、神奇、同济堂等企业已成功上市。同济堂在美国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这是国内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药企业,也是贵州省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该企业在海外上市后,募集到10多亿元人民币,兼并、收购、重组其它相关企业,形成了具有强烈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机制创新,形成优势互补、品牌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云岩区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印务行业发展的趋势,提出走印务行业联合重组的道路,以永吉印务有限公司、圣泉印务公司为基础,整合资源优势,组建了新的印务集团,形成强劲的发展态势。贵阳市将立足于贵州中药材资源优势,立足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优势,立足于贵阳制药业产业集群的优势,把贵阳制药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党的十七大为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坚定乡镇企业服务“三农”的信心和决心,引导乡镇企业走现代企业的科学发展道路,创新发展思路,围绕地方优势选准突破口,努力做好促进农民增收、转移农村劳动力,壮大县域经济这篇大文章。(作者系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第2篇

关键词:绿色创新科技;乡镇企业;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前言: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作为人口大国,对于世界的环境保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伴随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的共识,以谋求人类社会更加长远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未来发展应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促进生态文明建设[1]。而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需要依靠绿色技术的创新,只有大力发展绿色创新科技,才能为绿色发展奠定基础。乡镇企业作为一种集体经济组织,为了谋求更加长远的经济利益,顺应时展,在绿色创新科技驱动背景下,实现乡镇企业的绿色发展是必然选择。

一、企业绿色创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相伴随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雾霾、湖泊消失等环境污染事例屡屡发生,自然资源急剧缩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首要考虑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花费高额的代价来改善生态环境,期冀转变现有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现状,进而促进人类持续发展。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尽可能的缩减成本,摒弃低污染的绿色生产技术和设备,难以最大化配置资源,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乡镇企业绿色创新科技发展的途径

(一)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促进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首先需要企业从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绿色生产,建立绿色企业[2]。传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片面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高投入、高污染以及低效益的标志性特点。由于在资源开采过程中技术的不完善,导致大量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处理,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而绿色企业的发展原理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结合绿色创新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优化传统生产模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生态保护角度为切入点,从产品设计、制造以及消费过程中,遵循绿色发展的原理,协调生态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绿色技术创新促使企业绿色生产。传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在生产后期,安装净化装置,对废气、废水进行净化处理,此类方法将生产和环境保护分离,生产和环境保护难以同步进行,由此造成污染控制走入歧途。绿色创新技术原理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同环境保护密切联系,最大程度的减少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对人类身体健康的侵害。绿色技术创新,促使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从原材料的选购,还是制造工艺的研发,都应全面贯彻绿色生产的宗旨。企业实行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企业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

三、绿色创新科技驱动下乡镇企业发展对策

(一)强化乡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宣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否遵从绿色生产,大力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关乎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统一,而社会因素在其中具有深远的影响。由此,应从社会层面上引导乡镇企业走向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加大舆论宣传,普及绿色消费意识,促进乡镇企业能够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切实的遵循以身作则的原则。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于精神方面的消费重视程度更高。面对我国企业不顾生态效益而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提出应适度消费,充分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寻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二)健全和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建立绿色企业需要不断针对绿色技术进行创新,创新质量成效将直接关乎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同企业的效益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绿色生产投入大,所承担的风险大,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采用绿色技术。由此,政府应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采取适当的利益激励,增加企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同时兼顾生态、资源以及社会各方面,适度的激励政策能够促使乡镇企业尝试绿色生产和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压力。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但同时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党的十提出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社会发展,乡镇企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以身作则,在绿色创新科技驱动背景下,在材料选购、制造以及废弃物排放环节实现绿色生产,致力于绿色企业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乡镇企业 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 问题 对策

一、乡镇企业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全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预报统计,2003年乡镇企业将实现增加值3660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25960亿元,营业收入146000亿元,出货值13870亿元,实现利润8550亿元,上交税金270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9000亿元,从业人员年末数达13500万人。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出口创汇的近五分之二、工业增长值的近二分之一、农村社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村就业岗位的四分之一强都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经发展为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之一。

然而,在乡镇工业产值高速增长、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乡镇工业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防止污染,不仅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外在压力,而且也应该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目标。乡镇企业防污治污刻不容缓。

1.对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对环境保护及农业生态科学知识的缺乏,有些乡镇企业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整个社会及环境的利益,不经环保部门的审批,乱占耕地,随意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1)水污染。一些乡镇企业废水的擅自排放,造成水污染情况严重,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的影响。如江苏某镇,由于水污染造成5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水稻受灾面积达到1500余亩,主要表现为水稻苗无分蘖,无次生根、呈葱管状。

(2)噪声污染。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乡镇企业中的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及生产企业引起的,目前好多地方的噪音都超过了55标准分贝,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3)大气污染。

2.影响人体健康

乡镇企业往往从近期经济效益考虑问题,那些因污染和治理困难大而被城市淘汰的产品在乡镇却得到了发展。因企业本身没有防护处理设备,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除污染周围环境外,还造成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升高,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据对乡镇企业中环境污染严重并明显损害人群健康的电镀、印染、水泥、土法炼硫、炼焦、油毡、土法炼汞、炼锌、炼砷、炼铅等行业的调研,我国部分乡镇企业是在严重的浪费资源、明显危害人体健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调查表明,被电镀厂污染的居民区,15天急性病发病率为10.9%,而对照区只有3.8%。

二、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来自社区的非正式监管乏力客观上助长了乡镇企业的污染行为

社区作为非正规的环境监管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受到社区公众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价值规范、环境保护参与成本等诸多变量的限制。

公众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与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我国乡镇企业处于教育程度最低的农村社区,农民不论在文化层次还是经济水平上都是相对的弱势群体。一方面,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和污染潜在危害的认知往往是很模糊的;另一方面,家庭的成员很可能就是制造污染的乡镇企业的员工,由此也会导致农民对企业污染行为的妥协和默许。

2.乡镇企业自身的缺陷

不合理的乡镇企业布局。乡镇工业布局分散,“乡乡办厂,村村冒烟”是人们对乡镇企业分散的最一般描述,这使得污染源过于分散,导致了污染扩散的广泛性,增大了污染的治理面。分散于乡村的小企业受经济实力所限,多分布于小河、小溪、小湖或水塘旁边,取水、排水往往为同一水源,形成污染循环。污染源的过于分散,还会影响到生态环境投资效益,增加了控制污染的难度。

三、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1.更新概念,提高认识

企业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的运行,而且对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亦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企业的发展则应为进一步保护、改善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应使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2.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

(1)对污染源实施严格治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布后,关闭了一批“十五小”企业注,要加强对“十五小”企业的监管,定期进行跟踪检查,有效遏制“十五小”企业的死灰复燃。

(2)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制度。乡镇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建立环境保护岗位责任制,乡镇一级政府的机构应有相应的环保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同时还要制定监督管理工作制度,依法强化监督。对乡镇企业执行“积极引导,支持发展,治理整顿,控制污染”的方针。

(3)建立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噪声或产生固体废物者,按照法定程序就排放污染物的具体状况,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登记和注册的过程。当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在投入正式使用之前,排污单位应当履行排污申报登记的手续。

参考文献:

[1]张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乡镇企业的合理布局[J].环境保护,2002(12):34~35

[2]黄新欣: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福建环境,2002(6):38~39

[3]王秀:依靠科技智力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J].科技,2001(5):33~34

第4篇

双阳区位于吉林省中部、长春市区东南部,境内四面环山,风景秀丽,全区总面积1677.42平方公里,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1个乡,总人口37.7万人。双阳1995年7月撤县设区,是长春市覆盖面积最广、人口密度最小、生态环境最佳、自然资源最丰富、旅游自然环境最好的新城区。

双阳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梅花鹿之乡”,有300多年的养鹿历史,梅花鹿存栏11万只,占全国的22.9%,吉林省的39%,形成了完备的鹿文化旅游线,是全国的鹿产品集散地。双阳区天蓝水碧、山川秀美、环境幽雅,是国家级生态区。区内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达24.79%,境内共有中小河流17条。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东北海拔最高、落差最大、面积最广的岩溶景观群。有长春境内最老古木“长山古榆”。双阳农业资源丰富,物产众多,鹿产品和无公害山野菜是双阳特产。

双阳城区距长春市中心区46公里,交通非常便利,有长清、双蒋公路连接长春主城区,长双烟铁路纵贯双阳南北,连接沈吉铁路和京哈线路的主要干线。构筑由北鹿乡、奢岭、中部中心城区,到南部吊水壶区域快速发展的旅游格局,形成长春东南部重要的旅游业发展区域。

基于以上因素,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2000年果断决策,做出了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和建设吉林最美乡村的科学定位,打造农业休闲花园。依据双阳自然条件,提高农村绿化、美化、净化水平,在区域内有序发展乡间别墅,会议、会展中心、度假村及星级宾馆,把双阳建设成长春市及周边城市居住、旅游、疗养、会议的首选地,成为乡村有城市功能,城市有田园风光,城中有景,景中有城的长春市南花园。

1.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几年来,双阳区先后开发建设了双阳湖风景旅游区、吊水壶风景旅游区、北山公园风景旅游区、金马溶洞风景旅游区、梅花鹿之乡风景旅游区、奢岭休闲渡假旅游区等景区景点,形成了北线“鹿文化、农业示范园游”、中线“中心城区人文景观游”、南线“自然山水奇观游”的旅游格局。全区有大小宾馆150家,农村“农家乐”馆店近128 家,旅行社15家,导游人员和讲解员80人。全区旅游及相关产业人员近20 万人,旅游及相关税收150万元。开发鹿产品、酒、山野菜等旅游商品,建成了各种特色的生态式示范区、农家乐园89个,日接待能力为5400人次,年接待游人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亿元。休闲、旅游农业收入占全区农业收入28%,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双阳区向多元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2.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富民兴农效果显著,加快了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农村资源升值。景区所在的乡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土地、山林、房屋、果园、池塘等资源,因开发旅游增加了价值,为农村经济的转型注入了新活力;农业产品增值。围绕旅游产业,先后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个、药材基地25个 、苗木花卉17 个、种植面积 100公顷、瓜果基地2500个、种植面积 2500公顷、鹿生产基地 89个;农民得到实惠。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景点周边农民由过去的单一种植粮食转为多种经营,积极投入旅游商品生产、加工、经营,创办“农家旅馆店”,投身各种经济作物基地建设。农民收入由2005年的4500 元增加到2008年5147元;解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乡村休闲、旅游逐步发展壮大,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保安、司机、导游、厨师、服务员等10余类3000个就业岗位;为农村培育大批管理型人才。农民文化素质、市场营销意识、思想观念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得到了更新。 3.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促进了农村公路网建设,实现村村通客车,改善村屯硬化路 8条共2100公里;把农村休闲、旅游和环境资源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双阳区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时把绿化、美化农村放在首位,区、乡 共投放3000万元对村屯街道进行改造。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开展了封山育林绿化工程,以优化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以水土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美化工程,切实有效地增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农村旅游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政府重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保障。双阳区委、区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思路里指出:“积极构建以洁净工业、环保型建材业、鹿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和都市农业为主导的省会城市水源保护区经济体系;突出经济开发区、城市组团建设,旅游核心景区开发和鹿业产业化四个重点。”把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制定全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区委、区政府都认真对全年旅游工作认真制定《实施意见》,把旅游业与乡村发展有效地结合到一起,创造良好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氛围。 (双阳区经济局 供稿)

第5篇

关键词:乡镇企业 融资状况 解决途径

一、乡镇企业的融资现状

融资,即资金融通,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以调剂余缺的一种经济行为。

广义的融资:指资金在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流动,这种流动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既包括资金的融入,也包括资金的融出。狭义的融资:仅指外部资金的融入,指企业为了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融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融资方式,经济有效的筹措和集中资本的活动。融资活动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企业的各种融资关系。

(一)缺乏股权融资渠道,内部融资比例高

 随着乡镇企业制度改革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和民间信用的重要性相对上升。乡镇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以内源融资和直接融资为主,虽然直接融资的发展潜力可观,但是融资总额与乡镇企业的实际需求仍然有很大的差额,融资的供不应求成为困扰我国乡镇企业快速稳定发展的的一大难题。自1994年以来,乡镇企业的信贷规模大幅度减小,国家信贷总规模由过去的7%-8%下降为近两年的3%-4%。由于我国目前的股权融资渠道只有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而且政府对公司股票在这两个交易所上市有着极其严格的程序和审批手续,周期长,成本高,导致了只有具备相当规模的大公司企业才能够获得上市资格。

(二)债务融资存在的问题

1.长期债务分析

乡镇企业的长期债务融资主要以长期借款为主,而长期借款中又以银行的债务融资为主。银行贷款平均约占乡镇企业借款中的一半以上的分量,另一半则来自民间资金,包括企业拆借、私人贷款、地下钱庄、物资抵押等。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优债务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债券融资,但受我国债券市场的严格准入制度和企业债券制度本身的滞后性限制,长期债券融资、银行债务融资在乡镇企业的长期融资中所占比例较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缺口。

2.短期债务分析

乡镇企业的短期债务融资主要构成是短期商业信用,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其次是短期借款,其中以银行借款为主;再次是企业内部信用,包括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和一些未缴款项等。

(三)金融融资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障碍

乡镇企业融资困难是长期历史形成的,企业融资制度的建立健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乡镇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目前乡镇企业正处于增长周期的回落时期,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难题,保持乡镇企业对GDP稳定增长的贡献份额面临着严峻考验。 我认为制约乡镇企业增长的根本性问题在于:由于乡镇企业融资能力降低而造成资本积累不足,最终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二、 解决乡镇企业融资的对策或途径

(一)优化乡镇企业的融资环境,提高乡镇企业融资信用

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个难题,除了需要采取诸如加快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建设等具体措施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加强总体对策研究,加大对社会信用环境的治理力度,积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

(二)拓展乡镇企业融资渠道,发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乡镇企业法》明确规定各地要设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助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基金可以由政府、银行、自愿入股者等共同出资,其主要业务是为乡镇企业提供信托、投资、租赁和咨询;对濒临破产、倒闭的乡镇企业实行收购或协助兼并,推进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借以优化乡镇企业结构;办理乡镇企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应用。

(三)政府为乡镇企业融资提供政策支持

(1)贷款担保。政府设立专门的贷款担保基金,用做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担保。这种贷款援助形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减少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还款能力的担心,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誉,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公平的贷款环境。

(2)政府优惠贷款。它主要是指政府用财政资金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或建立专门的政府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直接提供少量的优惠贷款的援助,缓解中小企业长期贷款难的难题。具体作法是,政府设立中小企业或中小乡镇企业的长期低息贷款专项基金,或建立专门的政府金融机构,由他们按一定的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中小乡镇企业发放贷款。

(3)税收优惠。建立和规范对乡镇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尽快研究制定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专门税收优惠政策,包括税收项目和种类,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乡镇企业税收政策的制定要体现公平税赋,平等竞争的原则,废止以所有制和企业属地划线的做法,以维护税收政策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资金是所有企业发展的最大推进器,只有有充足的资金,企业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乡镇企业则需要调整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制度,来适应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整个社会融资难的大环境下,练好自身的基本功,努力提高自身的融资信用,寻找合理有效的融资渠道,不要仅仅局限于一种融资方式,而要通过国有银行、商业银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或者私人贷款等多种方式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并且要合理充分的利用融资,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今年1—4月,全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各项经济指标均呈持续快速发展态势。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协调稳定。1-4月份,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2758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工从多年米的情况看,乡镇企业要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主线,扎扎实实地推进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乡镇企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再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靠外延扩张的路子,也不可能再靠国家多少优惠政策来扶持了,而是要坚持自力更生,扬长避短,走改革开放、体制创新、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的发展路子。

(一)乡镇企业要在农村个私经济和农业产业化中发展壮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乡镇企业要勇于从那些不具优势的领域中退出本,着力培植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从近10多年的乡镇企业发展看,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农业产业化是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在县以下,不要在公与私各占多少比例上作文章。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最近反复强调要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又专门制定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就是要依法对个私经济加以保护,促进个私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有着天然的地缘、人缘和血缘关系,农业为大多数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新的增长点。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都大有作为,农产品开发潜力很大,如长丰双墩面条厂,1985年10多个人起家生产面条,现在总资产3亿多。我国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比重很低,农业产业化的过程需要乡镇企业的参与。农业产业化就是要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需要乡镇企业更好地解决农村工业与农业生产脱节的矛盾。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工业利润来补偿,但大部分农村经济得不到大工业的支持,因此,这种补偿任务就自然落到乡镇企业的头上,乡镇企业参与农业化的过程也是壮大发展自身,提高效益的过程。推广农业产业化,可以围绕优势抓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二)乡镇企业要走集中发展的道路,加快小区和小城镇建设步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在发展乡镇企业之初是难以避免的;在乡镇企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相对集中,连片发展”。目前乡镇企业竞争力弱,一个突出问题是布局分散。企业组织结构集中度低、关联度小、缺少专业化协作和规模效益。据有关研究表明,乡镇企业由于过于分散,用地规模增加了1/3,能源利用率降低40%,基础设施投资增加20-30%,行政管理费增加40%,人力增加1—2%,最终表现为资金利润率比相对集中降低20%左右。因此,加快小区城镇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向小城镇集中是今后的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靠小城镇的集约优势,才能有乡镇企业的集约经营,借助小城镇,乡镇企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一是发挥商品流通的集散作用优势,二是发挥共享能源、交通、信息、市场的优势,三是发挥工业生产的聚集效益的优势。另外,集中起来也便于增强对外招商引资,吸引人才。

(三)乡镇企业要注重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增强竞争力。必须创造条件用先进的技术和工业设备,改造现有企业,推动结构升级。现仟“十五小”要不要都关掉,我认为小并不一定不好,小企业只要不污染,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就应该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包袱小,灵活性大,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生命力,关键是扶持他们在技术设备上、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而不应该采取一关了事的办法。乡镇企业必须主动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挂钩,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那些以生产大路货、低档次、粗加工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弱小乡镇企业,要注重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设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四)乡镇企业要高度重视市场开拓。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以往那种只要有产品就不愁没市场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任何企业都要高度重视市场开拓,对弱小的乡镇企业尤其如此。实践证明,乡镇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是有其独特的优势的,正所谓千军万马搞推销,走遍了千山万水,费尽了千言万语,经受了千辛万苦,最后换来了千金万银。乡镇企业在城乡都有广阔的市场,关键是立足实际,从自身的经济实力、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出发,抓住经济发展突破口和增长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开拓这个大市场,为乡镇企业发展拓展生存空间。

总之,我们办企业不能因为有教训就不敢往前走,不能因卡了一下喉咙就不敢再吃饭,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只要我们振奋精神,坚持改革创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发展新世纪的乡镇企业是大有作为的!

业增加值9132亿元,同比增长13.9%;营业收入50619亿元,同比增长13.7%;出货值4684亿元,同比增长22.2%;实现利润2802亿元,同比增长14.0%;上交税金1054亿元,同比增长15.4%,各项指标均保持了协调稳定的运行态势。

(二)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产销衔接良好。1-4月,乡镇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0166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销售产值37970亿元,同比增长14.0%;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4.5%,比去年提高0.35个百分点,表明工业产品市场销售情况良好。

(三)规模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对乡镇企业整体发展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截止到4月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单位达132000多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3600多个,1-4月,累计实现增加值3634亿元,同比增长22.8%;出口产品交货值3522亿元,同比增长25.0%;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乡镇工业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6.1%上升到38.9%,上升了2.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出货值占全部乡镇企业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72.6%上升到75.2%,上升2.6个百分点。

(四)对外出口增长加速,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今年1-4月,乡镇企业出口增幅达22.2%,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出口产品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0.86%上升到11.66%,提升0.8个百分点,表明乡镇工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稳步提高。

分析今年头4个月乡镇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原因,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技术改造加快。2003年,乡镇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8712亿元,其中42.3%是技术改造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推进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带动农村建筑业和今年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各地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着重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示自己的优势,推介自己的项目。去年,全国乡镇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含港澳台资)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大量外资的引进和“三资”企业的投产为今年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块状经济凸现聚集效应和龙头优势,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全国有各类乡镇企业园区8000个,入园企业总体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发达省市的乡镇企业园区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乡镇企业园区已成为高新技术的聚集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为今年第一季度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是各地区围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做文章,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重庆市开始建设103个经济强镇,预计将有6万农村劳动力在这些城镇就业。其中沙坪坝区和九龙坡区的乡镇企业务工人员占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分别达到64%和62.5%。沙坪坝区乡镇企业支付的职工工资相当于为当地农民人均提供收入257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6.37%。安徽桐城县大关镇现有740个养鸭大棚,饲养蛋鸭百万余只,4个鸭蛋加工企业年加工鸭蛋4000多万枚,年营业收入1.7亿多元,全镇有3000多人从事蛋鸭加销,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蛋鸭系列开发在1/4以上,由此大关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蛋鸭第一镇”。类似重庆市和安徽的事例在各省市不胜枚举。

二、当前全国乡镇企业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地区生产要素紧缺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出现了电力紧张,尤其是华东电网供电缺口较大,一些地区的乡镇企业生产“开四停三”,生产处于不稳定状态。随着全国水泥、钢铁等高运量行业的迅速发展,部分地区交通运输能力吃紧,煤炭运输出现阶段性告急。同时,部分地区土地、供水也出现紧张状况。乡镇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

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讯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虽然有较快的发展,2003年增幅虽然达到20%以上,但明显低于冶金、炼焦等原材料行业的增长水平。据一些地区反映,这种状况目前仍没有明显的变化。另外,乡镇企业还存在一些行业局部发展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

(三)“高进低出”的价格走势压缩了企业盈利空间

2003年,全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平均上涨了4.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两者涨幅差达2.5个百分点。这对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压力,尤其是对化工、化纤、纺织、机械等行业利润影响较大,目前这种情况仍无明显的改观。

(四)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面临新的考验

目前,乡镇企业纺织服装、矿产品和轻工类产品出口增长居前,机械、化工类产品出口增长较慢,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品为主。近来,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的主要贸易伙伴对我国出口产品所采取的贸易壁垒明显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产品成为反倾销和绿色壁垒的主要指向。乡镇企业本身存在的管理水平不高,与国际标准接轨能力不强等问题,使得乡镇企业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五)东中西部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东部地区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国际产品结构大转移中,充分发挥了区位优势和经济先发优势,发展速度快,投入后劲足,是全国乡镇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西部地区在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展东西合作和招商引资活动,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与东部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拉大的趋势。今年1-4月,东部地区地区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6.0%上升到66.8%,工业增加值由72.8%上升到73.6%,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由80.4%上升到82.1%;出口产品交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94.2%上升到95.1%;中西部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三、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引导乡镇企业实现新的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农民就业增收起了很大促进作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其核心就是农民就业和增收。围绕农民就业增收,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灵活多样的形式。

(二)对乡镇企业发展实行分类指导

乡镇企业发展使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出现很大差异,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一是按企业规模分,规模较大的企业重在支持其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研发能力、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提升竞争能力;小企业应重在培育,要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加强扶持力度,促使其尽快发展壮大。二是按区域分,东部地区和乡镇企业较发达的省份,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抓好产业升级,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中西部乡镇企业欠发达的省份应着重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前提下,按照区域特点分类指导。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东西合作,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对食品加工业要加强监管力度,务必保证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确保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三)加快乡镇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为乡镇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开发、管理诊断、信息咨询、工业设计、市场开拓、外贸指导、人才培训等多方支持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公益、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的社会和由专业协会指导企业开展的自律等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四)增强乡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素质,加快推进乡镇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积极鼓励乡镇企业采用国际标准,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培育外经外贸人才,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办企业,设立营销网点和办事机构。

(五)切实加强对乡镇企业的规划、指导

利用国际经济复苏和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的有利时机,结合“十一五”规划制定工作,加强乡镇企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要着重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集聚、产业扶持等方面,引导乡镇企业走集聚发展的路子。鼓励上规模乡镇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各级政府要加强与规划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扶持政策的配套。

从多年米的情况看,乡镇企业要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主线,扎扎实实地推进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乡镇企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再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靠外延扩张的路子,也不可能再靠国家多少优惠政策来扶持了,而是要坚持自力更生,扬长避短,走改革开放、体制创新、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的发展路子。

(一)乡镇企业要在农村个私经济和农业产业化中发展壮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乡镇企业要勇于从那些不具优势的领域中退出本,着力培植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从近10多年的乡镇企业发展看,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农业产业化是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在县以下,不要在公与私各占多少比例上作文章。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最近反复强调要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又专门制定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就是要依法对个私经济加以保护,促进个私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有着天然的地缘、人缘和血缘关系,农业为大多数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新的增长点。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都大有作为,农产品开发潜力很大,如长丰双墩面条厂,1985年10多个人起家生产面条,现在总资产3亿多。我国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比重很低,农业产业化的过程需要乡镇企业的参与。农业产业化就是要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需要乡镇企业更好地解决农村工业与农业生产脱节的矛盾。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工业利润来补偿,但大部分农村经济得不到大工业的支持,因此,这种补偿任务就自然落到乡镇企业的头上,乡镇企业参与农业化的过程也是壮大发展自身,提高效益的过程。推广农业产业化,可以围绕优势抓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二)乡镇企业要走集中发展的道路,加快小区和小城镇建设步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在发展乡镇企业之初是难以避免的;在乡镇企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相对集中,连片发展”。目前乡镇企业竞争力弱,一个突出问题是布局分散。企业组织结构集中度低、关联度小、缺少专业化协作和规模效益。据有关研究表明,乡镇企业由于过于分散,用地规模增加了1/3,能源利用率降低40%,基础设施投资增加20-30%,行政管理费增加40%,人力增加1D2%,最终表现为资金利润率比相对集中降低20%左右。因此,加快小区城镇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向小城镇集中是今后的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靠小城镇的集约优势,才能有乡镇企业的集约经营,借助小城镇,乡镇企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一是发挥商品流通的集散作用优势,二是发挥共享能源、交通、信息、市场的优势,三是发挥工业生产的聚集效益的优势。另外,集中起来也便于增强对外招商引资,吸引人才。

(三)乡镇企业要注重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增强竞争力。必须创造条件用先进的技术和工业设备,改造现有企业,推动结构升级。现仟“十五小”要不要都关掉,我认为小并不一定不好,小企业只要不污染,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就应该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包袱小,灵活性大,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生命力,关键是扶持他们在技术设备上、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而不应该采取一关了事的办法。乡镇企业必须主动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挂钩,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那些以生产大路货、低档次、粗加工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弱小乡镇企业,要注重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设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第7篇

关键词: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当前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乡镇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乡镇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一、当前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

1.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从产权制度来看,现在乡镇企业主要有集体经营、承包经营,以及股份合作制。前面两种形式的产权关系模糊,名义上财产归集体所有,而实际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乡村群众并没有对财产的支配权、处置权,真正拥有财产支配权和处置权的是乡村行政组织和领导。

而对于股份合作制的乡镇企业,很多还发展很不成熟,企业的经营者只简单的把它看做是一个融资的渠道,并没有把推行股份合作制看作是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形式、经营机制的重大变革,是建立新的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2.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长久以来,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始终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大多数乡镇企业存在着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的裙带关系,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从而导致家族式的管理方式。

在对待企业员工上,企业管理者忽视了企业员工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的现实。企业员工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且还有社交的需要、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很多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在员工培训方面,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甚至不进行培训,很多乡镇企业为了企业短期经济目标的是实现,往往只对企业员工进行一般职业技能的掌握,而且时间较短,制约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3.乡镇企业缺乏资金供应和技术创新

从生产要素来看,资金缺乏仍是困扰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由于大多数乡镇企业都是从农村的集体企业发展起来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经营利润,很少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和帮助,因此并无稳定的资金来源。当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时,企业很容易因为缺乏外部资金支持而处于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中国乡镇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从事那些科学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低水平产业,产品生产只重数量,忽视质量,片面追求产品的低成本,因而严重影响了乡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4.人才和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成为当前乡镇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缺乏人才和技术是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入WTO后,乡镇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发展,关键在人才。

一般情况下,外资企业和大型国企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和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它们必然会留住很多高技术、高学历的人才,使得很少有人才来到乡镇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城市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农业劳动力以“民工潮”的形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的工业或服务业,使得乡镇企业缺乏基本的劳动力,处于对外吸引不了人才,对内留不住的尴尬局面。

二、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策略和趋势

1.依靠政府政策,从宏观上调整乡镇企业,实行多元化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的多变,乡镇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应该是在充分考量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同时考虑本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文化资源的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经营领域。同时,乡镇企业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的经营战略,既有别于国有企业单一化的生产经营现状,又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

2.改善经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能否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是乡镇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企业应有灵活的发展和营销机制。乡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始终依赖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积极汲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认真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及时总结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国内外的先进企业,特别是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企业,它们在企业管理的某些方面,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3.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

创新,永远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从总体而言,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思路应是:首先,尽量采用适合乡镇企业当前情况的先进适用技术。乡镇企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很不平衡,采用技术应因地制宜,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应区别对待;其次,搞好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尽管技术创新主要还是市场行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乡镇企业,但为了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县及乡镇级政府和乡镇企业领导都要有技术创新意识,要制定鼓励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强化政府激励技术创新的手段。

4.建立有效的人才战略

一方面,立足培养是开发乡镇企业人才的战略基点。乡镇企业培养本地的技术人才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灵活的培训方法,开发企业现有人才资源和本乡镇的后备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尤其是技术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在这一点上,应该大胆引进,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不惜花大代价;更要建立好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人力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1998

第8篇

发展乡镇企业是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30年来,乡镇企业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的稳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作成就方面

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1978年,全县乡镇企业316个,从业人员1172人,乡镇企业总产值23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8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69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27万元;20__年,全县乡镇企业8786个,增长2.68‰;从业人员25735人,增长2.1‰,乡镇企业总产值66187万元,增长28.19‰;其中工业总产值27596万元,增长28.06‰,乡镇企业增加值19856万元,增长28.68‰;其中工业增加值8554万元,增长31.58‰。乡镇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已成为全县经济的一大支柱。

企业规模迅速扩大。1978年,全县乡镇企业年产值1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为零;到20__年,全县乡镇企业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发展到45家, 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15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乡镇企业4家。

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加大了乡镇企业体制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县发(1998)20号、(20__)11号、(20__)24号和县通字(1998)37号文件出台后,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产权界定、优惠政策作出了具体规定。全县90%以上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了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多种所有制的改革,实现了产权制度、投资主体、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企业的发展活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产业产品结构日趋合理。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县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在所有制结构上,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占乡镇企业总数的98.2%,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在产业结构上,工业企业发展较快,比重达到42%;在产品结构上,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明显增加,开发的新产品中,创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名牌产品5个。乡镇企业初步形成了四大产业,即以水泥、石材、建筑等为龙头的建材业;以煤、锰、铁合金等开采和冶炼为龙头的采矿冶金业;以药材、茶叶、猪、羊、鹅等为龙头的种养业;以食品、肉类、野菜、茶叶等加工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社会贡献越来越大。20__年,全县乡镇企业实交税金1786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9.8%;吸纳农村劳动力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28.6%,安排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1120人;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5%。乡镇企业成为了全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城乡居民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途径,农民增收的稳定渠道。

主要经验

调整优化结构,促进乡镇企业产业产品结构升级。乡镇企业是一个多行业的综合部门,30年来,协调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比例关系,带动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禽畜产品、水产品的加工和储藏、保鲜、运销业。建筑建材业:提高了综合性工程投标能力,工程质量保证能力和机械化施工能力及工程管理水平。采矿冶金业:煤、锰、铁合金、硫铁矿等系统产品的开采和冶炼,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三废”排放,控制环境污染。

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企”战略。把乡镇企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充分利用国家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机遇,鼓励乡镇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一是不断加大乡镇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引导企业逐步提高技术研究开发投入比重。二是运用高新技术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开发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大幅度提高我县乡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三是引导企业积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广泛进行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四是乡镇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重点加强乡镇企业技术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注重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是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和产品。坚决关闭和淘汰技术落后、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二是对新上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保证投产项目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三是大力开发环保产品和技术,使环保产业成为乡镇企业新的增长点。四是加强安全生产,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检查矿山、易燃易爆物品等行业。

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全县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促进资产和资本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聚集。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大力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个体私营企业。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通过联合、参股、购买等多种形式,实现自身规模膨胀,加速改造、改组步伐,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

第9篇

创业促就业国家将建乡企人才库

我国农村目前有4.8亿劳动力,乡镇企业转移农民1.4亿多人。农民人均每年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超过1200元,占农民收入的1/3。

“一人打工、全家致富”不如“一人创业、全村致富”。“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大力扶持农村中的能人自主创业。国家尤其鼓励农民创建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业和规模企业配套的产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如农产品加工、运输、建筑、农村服务业、乡村旅游业等。

今后,国家多管齐下解决乡镇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问题。全国乡镇企业人才库将建立,帮助乡镇企业选聘人才;开展乡镇企业“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对乡镇企业主要工种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通过星火乡镇企业科技培训,引导和鼓励各种教育力量开展乡镇企业创业辅导和培训。力争到2010年,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乡镇企业职工达到6%左右,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以上。

进园区是方向农产品加工业成亮点

我国乡镇企业的集中度较低,目前仅为30%~40%。四川、安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都有―批农民创业园区,并在税收、贷款、培训方面给予优惠。

今后,乡镇企业将会越来越向园区聚集,向小城镇聚集。地方政府要引导乡镇企业的总部或分支机构迁向城镇,新办乡镇企业和现有乡镇企业的技改扩建项目原则上都要进入园区发展。重点发展对象是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园区、科技园区、生态园区。对在小城镇投资兴办的乡镇企业,当地应在企业登记、税收、信贷、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乡镇企业发展的目标可以细化为:第一产业要在稳定中提高,在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等特色农业领域有明显提高;第二产业要以内涵提高为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产业要以发展为主,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

不搞“一刀切”东中西部各有侧重

2006年,东中西部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6.6:27.5:5.9。全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超万亿元的省份有浙江、山东、江苏、广东、河北和辽宁6个省。

发展乡镇企业,突出特色是关键。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发展水平,自主确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在政策指导和规划安排上不搞“一刀切”。

东部地区的乡镇企业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约束加重的新形势,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中部地区的乡镇企业要以发展为主,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适当走外延扩张之路。

西部地区要大力引进内外资金,重点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

第10篇

当前,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到8.95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2007年完成增加值862亿元,占全省GDP的1/3;上缴税金77.6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41%;从业人员167万人,净增7万人;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达到1808户,占全省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8.21%,完成增加值、资产和从业人员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4%、41%和57%。2007年底,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中小工业企业达到176户,过2亿元的企业达到77户,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1户。已成为我省“四抓三支撑”和“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支撑。全省乡镇企业达3.8万户,2007年完成增加值303亿元,上缴税金22.7亿元,从业人员110万人,全省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达到380元。全省非公经济组织55万家,2007年完成增加值936亿元,上缴税金69.5亿元,从业人员252万人,净增26万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30%以上,在繁荣经济、增加税收、扩大就业,建设新农村,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受自身条件限制,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以及企业自身规模小、总量少,市场竞争能力弱,融资难、贷款难、发展资金不足等老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宏观经济运行中新的不利因素也在增多。如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物价水平居高不下,从紧的货币政策,从严的环保、节能降耗措施,使我省不少企业受到影响,经营出现困难,造成一批企业关停。据统计,近年来全省已关停中小企业558户。三是灾区企业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的任务较为繁重,尤其是资金缺口较大。

今年以来,省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的有关要求,编制了以《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发展规划》为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以及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出口工程、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实施意见等相互配套、体系完整的“三个规划和四个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5年指导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转变职能,完善措施,提出了今后促进发展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一、落实政策促进发展围绕国家和省上已经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乡镇企业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3号),以及《甘肃省实施乡镇企业法办法》、《甘肃省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条例》、《省委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5]63号)等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督促检查,更好地将法规政策落实到扶持发展的各个方面,依法推进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加快《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的立法进程,力争《条例》早日出台,颁布实施。

二、制定规划引导发展为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规划引领发展的能力,我们编制了《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发展规划》、《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2008-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等三个规划。力争通过规划的实施,使全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企业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发展规划》,到2012年,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810亿元,年均增长16%,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0%左右,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693亿元,年均增长18%;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1966亿元,年均增长16%。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到2012年,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上缴税金分别达到149亿元、42亿元和134亿元。在促进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到2012年,中小企业户数发展到9.5万户,从业人员达到203万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28万人,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达到307万人,分别比2007年增加36万人、18万人和55万人。

通过实施《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2008-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强省战略和省委《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增收的实施意见》,依托我省优势农业资源,大力发展马铃薯、草食畜、果蔬、制种、啤酒原料、中药材、粮油、其它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更多的农户就业增收。到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8%;全省农产品初级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二次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

通过实施《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解决企业“用地难、落地难”问题,打造企业发展的三级平台,初步在全省形成大中小基地并举、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一是在已有的36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基础上,通过规范、提高和新建,力争到2012年形成100个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发展集聚区;二是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基地,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到2012年形成500个乡镇企业发展基地;三是依托乡镇以上政府所在城镇建成区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核心基地,到2012年在全省建成600个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核心基地。

三、出台意见扶持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大扶持发展的力度,我们在三个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小企业成长、出口、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教育等方面,制定了《甘肃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科技创新和教育培训实施意见》、《甘肃省推动中小企业出口工程实施意见》等指导今后5年工作的四个实施意见。

一是围绕企业做优做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围绕把中型企业做大做强,把小型企业做活做多,启动中小企业“1115”成长计划,力争到2012年,有10户中小企业上市;新增100户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经济效益较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成长型工业企业;新增1000户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万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5000户左右中小企业。“1115”目标基本实现后,全省中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07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0%左右,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达到2500户以上。

二是围绕企业的共性需求,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07]98号)文件精神,重点构建创业孵化、信用与融资担保、公共技术、科技成果与专利、信息化、教育培训、市场开拓、管理咨询和法律、技术人员和企业基地等十大社会化服务体系,筛选认定一批省级服务机构和平台,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提供发展所需的优质服务。到2012年,在全省发展50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达到110户;筛选认定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个、法律服务机构20家;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建立网站,建成覆盖全省的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资本对接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不断促进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转化利用。

三是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技术进步和教育培训。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到2012年,省级乡镇企业科技园区达到10个,省级名牌产品达到200个,省级新产品达到100个,省级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个;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快职工教育培训,5年累计为企业培训各类人员50万人次以上;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制定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建立高中初三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在过去已评聘的3.3万专业技术职称的基础上,5年累计再为企业再评定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万名以上。

四是围绕外向型经济发展,实施中小企业出口工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和企业,提升中小企业传统出口产品,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中小企业出口额的较快增长。到2012年,中小企业出货值突破100亿元,增速达到23.9%以上。规模以上出口型中小企业发展到200户,其中:出货值5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30户,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户。

四、完善机制推动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要求我们要按照“三位一体”的职能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措施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通过进一步完善机制,全面落实和做好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

一是完善工作的落实机制。“三个规划和四个实施意见”是我省今后5年指导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总纲,关系到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为了确保规划和意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真正发挥规划的指导和带动作用,我们对规划和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年度、分市州进行了分解,并据此拟定了本系统年度考核奖励办法,在工作中做到了长远有规划、年度有目标、落实有举措。

二是完善资金的扶持机制。围绕“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思路,加大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支持和壮大中介机构,不断增强中介机构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解决好我们工作中还或多或少存在的重微观扶持轻公共服务、重经济总量轻科技质量、重资金投入轻人才培养、重招商引资轻协调服务、重贷款贴息轻融资担保等问题。

三是启动企业的灾后重建机制。“5·12”特大地震使我省陇南、甘南等6个市州468户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33亿元,倒塌房屋6.5万平方米,危房面积49.1万平方米。为了认真抓好受灾企业的恢复重建工作,帮助受灾企业多渠道筹措落实恢复重建资金,使其尽快恢复生产,我们调整了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重点向灾区倾斜;编制了《甘肃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规划》,向国家有关部委申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422个,总投资14.2亿元,申报扶持资金8亿元。

五、转变职能服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我们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机关。中小企业量大面宽,全省已经发展到近9万户,面对如此庞大的企业群体,建立一个服务范围广、服务领域宽、服务质量优、服务市场规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我们转变职能、从管理到服务的现实需求,也是构建服务型机关的根本途径。

第11篇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一年又快过去了,在这一年当中,企业办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XXX企业办将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经济工作作为创建工作的保障,在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注重对企业的服务及企业日常生产安全检查监督工作,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经济的发展,增强辖区经济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促进创建、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政府工作为中心,努力做到中心工作与本职工作兼顾。今年,我们坚持把矿山整顿整合作为重点来抓,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了私营供电线路的整治。

二、狠抓了各企业的安全生产,坚持把安全放在首位,及时做好各项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半年来,属企业办分管企业未发生任何大的事故;

三、创新服务理念,积极服务辖区企业。

切实提高服务能力,为乡镇企业搞好服务,协调处理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软环境。

四、积极为乡镇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服务,严禁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自觉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认真受理乡镇企业的投诉和来信来访,对侵犯乡镇企业合法权益的案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

五、认真搞好乡镇企业的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改革、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抓好省市区有关扶持乡镇企业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帮助企业办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有关事宜。

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协调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帮助企业整合资源,努力创造条件,拓宽乡镇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乡镇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瓶颈。

总之,一年来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弥补不足,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工业强镇、产业富民”战略,优化发展环境,强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正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协调发展。使我镇经济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第12篇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新型的新农村,而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基础建设的前提,因此经济发展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建设一个健康发展,良好向前发展的新农村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此时发展乡镇企业是最佳选择。本文旨在探讨乡镇企业与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联系,并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镇企业所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案。

关键词 :新农村;乡镇企业;问题;有效途径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很注重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并采用了一切可能的途径帮助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建设乡镇企业。乡镇企业,顾名思义,是在农民的投资下建立的企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探求之后,乡镇企业已呈现出多元化的企业与投资形态,但无论是何种形态,乡镇企业的投资主权,管理主权都是掌握在农民的手中。但是即使乡镇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在当今这个变化莫测的大的国际社会背景下,乡镇企业的发展仍然面对着很大的困难与重重压力。

二、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下的新农村,要以促进农民的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要多渠道的转移农民就业,不断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发展形势,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挥亿万农民在建设新农村的主题作用。”从这一份国家报告中可看出,国家对于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十分重视的。

1.发展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持

发展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对经济的建设,而新农村的发展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建设。虽然,国家对建设新农村提供政策补助资金,但是倘若新农村建设中没有对经济发展有所裨益的项目与稳固并且向上发展的资金来源的话,那新农村的建设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新农村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能在一步步的试水中找到适合新农村发展的最佳经济来源方式。良好向前发展的乡镇企业对建设新农村能提供有效地资金资助,能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为中国社会主义下的新农村建设添砖添瓦。

2.发展乡镇企业对新农村提供公共设施支持

发展乡镇企业能有效地推动新农村的各个公共事业的发展,完善基础公共设施,提高新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推进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有效地改善村容村貌。并且,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发展乡镇企业能够为农村富足的劳动力提供良好的就业岗位,真正实现旧农村向新农村的战略转型。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能有效地带动当地教育设施的完善与发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当地教学质量,从而为当地培养新型的人才,这对于新农村的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能有效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运转,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繁荣,教育繁荣,人们富足。

三、乡镇企业发展中外部环境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大的国际环境下的改变也对我国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国内市场,与所占市场份额并不大的乡镇企业争夺市场资源;国内的经济政策有所偏重。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乡镇企业的补助与政策性扶助力度很大。但近几年来,国家的经济政策出现的明显的变动,对私营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重视度加大,而国有企业本身的背景优势也让乡镇企业的竞争优势明显减弱;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主要靠政府的资金技术资助而发展的。但是随着政府的扶持重心的偏移,乡镇企业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发展和向银行进行中小额贷款,而我国经济的发展让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的渠道变小。因此,这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乡镇企业与国企、大中企业的优势对比十分的不明显,国企有着国家的支持与雄厚的资金来源,与大中型企业一样有着优良的地理环境优势,并且大中型企业有过硬的技术支撑。而乡镇企业与之相较而言就缺少地理优势、资金优势与技术指导。

四、解决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对新农村建设起到的作用

由于高技术人才的缺乏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乡镇企业大多走的是粗放型产业。并且新农村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使很多乡镇企业还在起步阶段就因为绿色贸易而夭折。因此要真正实现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新农村发展的产业。对于环境条件好的新农村,要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化的产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的新技术产业,真正实现由农村向新农村的转化。而对于没有地理环境优势的新农村,则要另辟蹊径,寻找适合本土新农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如,地理环境偏僻,但是风景独好的新农村,可以寻求国家、企业资助或者寻求银行投资,大力发展旅游业。

在发展乡镇企业时要运用新思维,采取多元化的实施方式,努力寻求最适合本土发展的产业,这样才能使乡镇企业真正发展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对新农村建设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乡镇工业的发展创新化

乡镇企业源于农村,服务农村,致富农村。在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工业化时,应遵循三农化,效益高效化,信息即时化,和谐绿色化。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结构的创新、产业的合理配置、管理理念的先进性、服务意识等。在生产时,致力于技术的创新改造,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并消化吸收,创造具备当地特色的技术。在对企业员工的管理机制中,应注重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去留问题,制定人性化的薪酬福利制度,为乡镇培养各类新型人才。

2.乡镇企业的融资多向化

乡镇企业往往规模都不大,自身资金有限,因此发展的速度及规模也有限。如何解决资金不足成为首要问题。在行政方面,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努力改善融资环境,并及时取缔乱收费现象。在企业方面,应拓宽融资渠道,可以采用包括技术融资、设备融资、资金融资、劳动力融资的多样化融资模式,积极寻求融资。同时,努力发展龙头企业,应以点带面,积极引导各企业的发展。

特别注意的是,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发展迅猛的社会,应从环境、人员等方面多鼓励、扶持高科技入乡的发展。

3.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化

企业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在努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也是噬待解决的问题。在规划企业发展地区的时候,应该重点规划企业发展集群,通过合理利用环境及地理资源,集中治理、系统防治,同时集中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坚决施行先立法后工作,先预防的环境保护措施,使企业规模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五、结语

要发展新农村的前提条件是要发展经济,乡镇企业作为新农村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的探索去实现。这样有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乡镇企业,才能与新农村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参考文献:

[1]马恩成,周森,陈文学.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与农村现代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2]戚学森,王文斌.中国农村公民社会的雏形及其发展走向[J].中国民政,2005(4).

[3]文龙光.当前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