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

时间:2023-05-29 18:1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层公寓建筑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养老院; 消防设计; 防火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elderly service (nursing homes, nursing home), TuoLaoSuo, old apartment as fire prevention design of structure to discuss, and points out that old apartment fire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the design of the problem, and proposed own solutions, common are discussed.

Keywords: nursing home; Fire fighting design; Fir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设老年公寓的客观因素

根据资料统计表明【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老年问题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千家万户,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当今社会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2老年公寓的消防安全现状

2008年12月3日凌晨,温州市矮凳桥路宽心老人公寓发生一起重大火灾事故,导致7名老人死亡。

2009年1月31日,位于俄罗斯科米共和国科尔特克罗斯区波德耶利斯克镇的一家养老院发生火灾,养老院内仅有3人获救,死亡23人。

2009年3月19日晚23时,日本群马县涩川市一养老院发生火灾,死亡10人。该县警署调查得出,火灾是有人吸烟引发,由于扩建等原因,室内结构变得非常复杂,造成了逃难上的不利。

2009年8月27日晨,辽源市西安区煤城新村小区21号楼2单元103室老年公寓发生火灾,6死1伤。起火建筑物为2级耐火建筑,共6层,东西走向,103室位于6层建筑的底层,面积为58平方米,一室一厅。火灾是由吸烟致使床上可燃物引燃导致火灾发生。

2011年5月15日凌晨,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唐山境内一家个体私营的老年公寓发生火灾,2名七旬老人不幸遇难,起火原因系使用蚊香时,衣物、被褥滑落到蚊香上,引发火灾。

2011年6月6日3时40分许,河南省信阳市灿烂夕阳养老院因燃着的蚊香引燃床边掉落的被褥发生火灾,造成3名老人死亡;

2011年6月11日5时03分许,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养老院因使用蜡烛照明不慎引燃可燃物发生火灾,造成3名老人死亡,3名老人受伤。

3老年公寓的火灾危险性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2】将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年龄段确定为老龄阶段。老人按照其生活行为能力可分为自理老人(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介助老人(生活行为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介护老人(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老年人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其视力、听力、行动能力比青壮年时期下降,大多数老年人需要借助花镜、助听器、拐杖、轮椅等“装备”。

(1)安全疏散难。老年公寓的特点:一是人员集中,属于人员密集场所;二是内部多是行动迟缓或需要他人帮助、护理的老人,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需要较长的时间,而火灾蔓延的速度又很快,一旦走廊、楼梯间充满烟气,就会严重影响疏散行动,造成人员伤亡。

(2)火灾隐患多。大部分老年公寓都有餐饮、娱乐、医疗服务设施,老年人很多都有吸烟的习惯,有些老年人由于吃不惯食堂的饭菜,常常自备电炉或小型柴油灶,冬季有人点炉子取暖,夏季有人点蚊香驱蚊,这都增加了致灾因素。

(3)救援难度大。老年公寓除自理老人外,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在火灾情况下都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安全疏散,而火灾时电梯无法使用,只能通过步梯疏散,这就需要大量救助人员,因而增加了救援难度。

4改善老年公寓的建筑防火设计

4.1老年公寓的消防建筑设计

(1)宜选择距离医院、消防队较近,交通方便的位置建造。老年人的疏散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消防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实施灭火救援。

(2)宜独立建设,周围建筑密度不宜过大,不宜改建或设在其他建筑内。独立建造的老年公寓四周易于布置环形消防车道,方便消防车停靠,对疏散、救援行动不便的被困老人有利。有一部分的老年公寓由居民住宅楼改建,或者设置商住楼等建筑内,这样增加了火灾危险性,也不符合规范要求。例如居民住宅楼是按照《住宅建筑规范》【4】设计,而老年公寓是按照《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3】设计,后者要求要高于前者。当必须设置在其他民用建筑内时,宜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与其他部位做好防火分隔,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如设置在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内,则老年公寓不应设置在二层以上,也不应设置在三层及三层以上楼层或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

(3)宜多层,不宜高层。老年人的特点是行为能力弱,常需要他人帮助或自己借助工具。因此,我国《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规定老年人建筑层数宜为三层及三层以下,四层及四层以上应设电梯。从消防安全角度讲,层数越高,火灾情况下越不利安全疏散,如因建设用地限制必须建设高层时,则应以安排自理老人为主。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6】(以下称《高规》)中对老年人建筑的设置并没做任何要求,可见这一方面的规范还不健全。高层建筑作为老年公寓尽量不采用。

(4)防火分区标准需要进一步改进。根据《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老年人居住建筑的最低面积标准为25m2/人,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以下称《建规》)最大防火分区面是2500 m2计算,每个防火分区要疏散100名老人,短时间内及时疏散这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难度很大。宜把防火区做小,增加建筑分隔,阻止火势蔓延,为逃生和救援争取时间。

4.2老年公寓的消防疏散设计

(1)疏散距离设计

《建规》只对托儿所、幼儿园、医院、疗养院、学校与其他民用建筑进行了区别,《高规》只对医院、旅馆、展览楼、教学楼与其他民用建筑进行了区别。两部规范都没有对老年人建筑疏散距离做明确要求,这是需补充要完善的。

(2)疏散宽度设计

《建规》《高规》中对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小于1.1米,《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对公用走廊的有效宽度不应小于1.50米,公用楼梯的有效宽度不应小于1.20米。

可见后者规范要求更高。

老年公寓的疏散尽量采用环形走道和外廊设计,虽好有两条以上的疏散线路。每一间老人居室有门通向外廊或相连的外阳台,或疏散或等待消防救援。

4.3老年公寓的装修设计

老年人建筑的内部装修材料应采用不燃、难燃材料,以减少火灾荷载。尽量避免采用燃烧时产生大量浓烟和有毒气体的材料。

4.4老年公寓的消防设施设计

老年人建筑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火灾自动灭火系统,通过烟感、温感、手报、声光报警 、消防广播等报警等警报装置,第一时间发现火灾,启动自动灭火系统,及时疏散。同时考虑到老年人建筑的特殊性,宜设置火灾智能救助系统,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紧急事件,探测器会自动报警,或由老人手动按下救助按钮,信号通过GPS或 TD 无线网络技术传输到监控中心、辖区消防巡防车、火灾调度指挥中心,为救助赢得时间。

配备特殊的消防逃生设施,如在每个房间配备简易防烟面罩、手电筒、保险绳等,从而帮助老人在紧急、危险情况下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帮助逃生。

居室、浴室、厕所应设紧急报警求助按钮,养老院、护理院等床头应设呼叫信号装置,呼叫信号直接送至管理室。

厨房应选用安全型灶具。使用燃气灶时,应安装熄火自动关闭燃气的装置。以燃气为燃料的厨房、公用厨房,应设燃气泄漏报警装置。宜采用户外报警式,将蜂鸣器安装在户门外或管理室等易被他人听到的部位。

【1】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2】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

【3】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50340-2003

【4】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BG50015-2006

【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第2篇

关键词:高层旅业建筑核心筒防烟楼梯间前室安全出口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guangzhou a house plans to build high-rise building for example, from the nature of the building, the core tube elevator and the rooms, before building fire, safety evacuation distance and export, aspects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travel core tube fire protection desig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top travel building core tube smoke before the stairs room security exports

中图分类号: TU99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概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因而,高层建筑防火问题已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高层建筑存在防火要求高、火灾扑救难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建筑设计与施工的阶段、从消防系统的设计阶段就开始着手考虑。因此,正确处理建筑设计中的消防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工程描述:本工程为广州市开发区一栋拟建高层建筑,由于该用地性质为旅业性质,建筑性质为旅馆建筑,建筑高度90米,建筑层数为28层,属一类高层建筑,由于该项目定位为公寓式酒店的功能形式,所以平面设计为塔式而非通廊式。本文仅对其中一塔楼的标准层核心筒进行探讨,讨论其平面设计上消防设计的一些要点。

根据该用地为旅业性质,还有业主将其定位为公寓式酒店,本设计采用塔式建筑的方案,每个塔楼建筑面积均在600以下,该塔楼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经计算该塔楼需要3部客梯,其中一部兼作为消防电梯。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6.1.2 “塔式高层建筑,两座疏散楼梯宜独立设置,当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剪刀楼梯”,疏散楼梯设计为剪刀梯。综合上述设计了标准层核心筒消防报建初始平面方案(图1)。

图1--标准层核心筒消防报建初始平面

初始平面方案思路是:

a.《高规》6.1.2.3 “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

b.一个剪刀梯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

存在问题:该方案分开设置前室,避免了“三合一”前室的通病,但因为该建筑属于公建,根据《高规》6.2.5.1 “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内墙上,除开设通向公共走道的疏散门和本规范第6.1.3条规定的户门外,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和《高规》6.1.3 “高层居住建筑的户门不应直接开向前室,当确有困难时,部分开向前室的户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 ,房间入户门不应直接开向前室;还有,根据《高规》6.1.5 “高层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 ,左边位置两个安全出口距离仅3.5米,不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初始方案存在的问题,作出了标准层核心筒消防报建修改平面(图2)。

图2--标准层核心筒消防报建修改平面

修改平面方案思路是:

a.核心筒右边位置增加防火门,使房间门不直接开向前室。

b.核心筒左边的FM2-乙移后了1.5米,使两个安全出口距离达5.0米。

存在问题:该方案解决了初始平面方案的问题,看上去似乎没有违反规范要求,但消防局的意见是:位于核心筒左边的房间有两个安全出口;但核心筒右边的房间就只有一个安全出口,若要到达另一个安全出口必须经过第一个安全出口,这样就影响了疏散逃生,且该项目作为旅馆建筑,消防疏散要求应比居住建筑严格,消防局不同意该修改平面方案。

根据修改方案存在的问题,必须重新考虑核心筒平面布置,但因为该项目已经到了单体报建阶段,不可能重新设计平面了,只能在原来核心筒的开间大小不变情况下进行修改,这样给设计增加了难度。经过精心推敲,最后设计出标准层核心筒消防报建最终平面(图3)。

图3--标准层核心筒消防报建最终平面

修改平面方案思路是:

摒弃初始方案和修改方案中电梯和楼梯放两边,中间作为电梯间的核心筒布局,采用电梯放中间,电梯间靠边设置,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两个前室的空间,而且电梯间和公共走廊不作为前室部分,从而解决了每个房间都有两个安全出口的问题。

最后,最终平面方案满足了规范要求,经消防局审查通过。

结束语

本文对高层建筑消防设计系统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是本人在近几年的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多发性的问题,与大家的看法或许有不一致之处,仅供参考和探讨。

参考资料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第3篇

以新加坡公共住房——达士岭公寓为例,介绍了该项目在空间利用、功能设计、景观

环境、种植设计舒适性方面的实践探索,为我国高层高密度住宅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0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量人口不断流人城市,致使城市不断扩

大,随之带来的是城市用地紧张。以一线

城市北京、上海为例,2015年北京人均

住房面积约22.5m2,上海人均住房面积约

24m2。因此,高层高密度住宅作为一种特

定的建筑形态,在解决我国城市人口居住问

题上将起到积极作用,是处于高速城市化进

程中城市住宅的未来发展趋势。新加坡“组

屋”作为高层高密度住宅的典型代表,从建

筑设计到景观设计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笔

者对新加坡达士岭公寓进行了实地考察,希

望通过对这个项目的分析,借鉴新加坡高层

高密度住宅景观的成功经验。

1项目概况

达士岭公寓位于新加坡丹戎巴葛区,

是新加坡最高的组屋,也是新加坡公共

住房的一个里程碑。项目用地面积2.51公

顷,容积率为9.28,建筑设计由新加坡

ARC Studio设计公司中标。项目共有7栋

建筑,层数超过50层,通过26层和50

层的“空中走廊”串联在一起,建筑

外立面是极简风格的灰白线条相间。

主要的居民家庭结构为:新婚家庭、+

核心家庭和扩展型家庭。

2项目特点

2.1空间的充分利用

由于土地面积有限,而居民在

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空间和绿地,

ARC主创设计师Khoo Peng Peng

和Belinda Huang提出了“空中走

廊”的概念,在26层和50层设置了连

接7幢高层公寓的桥梁,也创造出新的

空间形成空中花园(见图1)。空中花

园设计巧妙,不仅为居民提供更多选

择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眺望天空和

城市景色的绝佳之地。由于其绝佳的

地理位置和建筑高度,站在达士岭公

寓的空中走廊,不仅可以将新加坡的

城市景观尽收眼底,还能够看到圣淘

沙岛及周边海景,良好的景观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高密度居住可能给居民造成的压力与不适。空中花园的设计不

仅是建筑设计的精巧之处,更是一项以居住者的角度为出发点考虑的人性化设计。

新加坡气候终年炎热,地面架空层作为新加坡公共住宅的一种特色形式,不

仅可以提供免受阳光暴晒的阴凉场地,也解决了住宅通风、遮阳、避雨、防潮等问

题,同时使住宅底层形成舒畅、通透的建筑视觉效果。本项目中,架空层从建筑的

特色形式延伸到了景观设计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开放空间,现有地面被切分和提

升,如围绕篮球场的区域,通过缓坡逐渐将场地抬高,最后形成两层的景观空间,

一层为架空层,架空层之上可以看作是倾斜一定角度的巨大“花盆”,“花盆”内

铺设草皮并栽植浅根系乔木。同时,这个逐渐抬高的架空层景观在竖向上也对篮球

场进行了围合和隔离(见图2)。

此外,地下一层建筑的通风口通过与景观构筑物结合的方式巧妙地隐藏起来,

体现了空间的最大化利用(见图3)。

2.2功能设计的人性化

本项目的景观设计非常注重居民的可达性

和参与性。在有限的空间内,首层景观区域设

置了篮球场、儿童游戏道具、运动健身器械、

户外座椅等设施,满足居民不同的休闲娱乐需

求。空中花园也是如此,26楼拥有600m长的

跑步道,可供居民日常跑步健身,而50层则设

置了步行区域。户外的儿童游戏区采用塑胶地

坪,不仅可以做出生动的图案,柔性地面也保

障了儿童活动的安全(见图4)。

贯穿整个社区的步行系统也是本项目人性

化设计的 大体现,步行系统与建筑架空层一

起构成了完整的步行路线,采用缓坡以方便儿

童、老人和残障人士,遮阳雨篷则为恶劣天气

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不仅如此,绿化与步行道

之间不设路缘石,通过适当抬高路面解决排水

问题,避免了居民行走时可能会发生的磕绊碰

撞(见图5)。

2.3景观环境的人文感

达士岭公寓不仅是一个居住的社区,也是提供社会活

动的场所,人文感是它的重要特征。作为新加坡建国独立

后住房发展局最早的公共住宅项目之一,再开发的达士岭

公寓将原组屋的基址规划为历史公园。历史公园是场地中

央高起的一个平台,平台上一根根竖立的灯柱组成了的极

具现代感的“森林”,“森林”中穿插的展板述说了达士

岭组屋的历史和现状,公园的地面则嵌入了代表各个年代

发展痕迹的标示。纵观整个历史公园,它的存在不只是对

历史的记忆和缅怀,更多的是对这个社区未来的期待和展

望(见图6)。

在达士岭公寓与城市人口的连接处,也设置了许多社

会性节点,与现有城市的网络相连,如社区聚会区、咖啡

店、小市场、森林、儿童游戏场等,这些功能要素使得私

人生活可以轻松与公共领域相结合,充分利用了空间与周

边,在超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寻求最大可能的居民公共空

间与舒适居住感。

2.4种植设计的舒适性

本项目的种植设计以自然为主旨,采用东南亚常见的

、热带植物品种,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城市街道衔接

的外围区域以棕榈和其他阔叶乔木为主,隔离了城市的尾

气和噪声,并对建筑进行遮挡,保证了空间的私密性。项

目内部的中心景观区以疏朗草地为主,适当点缀乔木,地

形抬高的景观架空层模拟了自然山坡景观,午后的阳光洒

满山坡时,人们会忍不住想上去躺一躺。而楼与楼之间的

宅间种植,突出的则是人视尺度的感官体验,通常在近景

处栽植灌木和花卉,营造庭院的氛围。整个项目几乎没有

需要修剪造型的植物,绿化方面易于养护管理并且可持续

发展。

3借鉴和思考

新加坡达士岭公寓作为新一代公共住宅,已不仅是一

个普通居住的社区,更是一个诗意栖居的家园。通过这个

项目可以看出,竖向空间的扩展为土地面积紧张的高层高

密度住宅争取到了更多的景观空间,而平面的每一处场地

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被合理开发利用,交通系统流畅,

空间有收有放。功能设计的人性化考虑和种植设计的舒适

性更是锦上添花,将整个项目的品质做了提升。归根结

底,一切好的设计都是以人为本,唯有切身实地从居民的

角度去考虑,才能做出好的住宅景观。

参考文献:

[1]李晴,钟立群起高密度与宜居新加坡“达士岭”组屋卟时代建筑,2011(4):70-75.

[2]郭静,郭菂.住区环境的功能性设计——新加坡人性化居住环境的启示[J].四川建筑,2009(5):34-36

[3]张昕怡,刘晓惠,新加坡装配式组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卟住宅科技,2012(4):21- 23.

[4]杨靖,郭药,张嵩香港公屋规划设计的分析与启发[J].规划师,2008(4):31-35

[5]王珺,李木子公共住宅景观的新自由化全球新自由主义浪潮下的新加坡策略[J].时代建筑,2011(4):37-41.

第4篇

关键词:酒店式公寓; 模式语言; 城市型; 度假型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 new type of cabaret management mode--cabaret type apartment is developing in China, its speed is very fast, bu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design of it have not form a ripe system.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abaret type apartments which have been built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summarize some common mode in architecture design, offers the architects some references in design.

Key words:cabaret type apartment; design mode; urban type; vacation type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4-0095-03

1引言

90年代末期,一种新兴的酒店经营模式――酒店式公寓逐渐在我国兴起。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酒店式公寓因其具有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和个性化的服务逐渐受到特定消费群体的认可,从兴起至今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酒店式公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为一种新兴的酒店经营模式,酒店式公寓的设计也应与其独特的经营理念相呼应,彰显其特色,从近年来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些酒店式公寓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具有共性的模式语言。

2综述

2.1概念及源起

酒店式公寓从本质上来说,是将酒店进行产权分割出售,买家将物业出租给酒店经营管理公司,通过分得其经营利润取得固定投资回报的一种酒店衍生品。买家既可以在支付物业管理费用后享受酒店的星级服务,又可通过出租、产权转让等方式来获得投资回报。酒店式公寓采取星级酒店式服务、公寓式管理,除了提供传统酒店的各项服务外,还向顾客提供了家庭式的居住布局、家居式服务,使客人在享受酒店服务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家的感觉。它集住宅、酒店、会所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物业管理概念。

酒店式公寓最早起源于欧洲,是当时旅游区租给游客供其临时休憩的物业。这些客人虽然只作短暂的休息和停留,但物业也给他们提供统一上门管理,所以既有酒店的性质,又相当于个人的“临时住家”,从而形成了酒店式公寓的雏形。这种经营模式在欧洲很快普及,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如今,酒店式公寓已遍布全球各地。我国的酒店式公寓最早出现在深圳,之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均有发展,现在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大、中城市以及度假旅游区。

2.2主题及特色

根据选址不同,可将酒店式公寓分为城市型和旅游度假型两种。前者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大中型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消费群体以商务人士、高级白领、跨国公司高管等阶层为主;后者主要集中在旅游城市、度假区和海滨城市,消费群体以游客、度假休闲人士为主。在酒店式公寓的设计中,建筑师要根据其不同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把握好不同种类的酒店对建筑功能和形象上的特定要求。

2.3总体规划

酒店式公寓的总体规划与基地选址以及酒店的定位密切相关,根据前面的分类,城市型和旅游度假型酒店式公寓的建筑总体规划有其各自遵循的基本原则。

由于服务对象多为工作繁忙的商务人士,城市型酒店式公寓选址应靠近城市中心或CBD商圈等城市核心区,以便为顾客提供便利的办公环境。主体建筑应以高层、超高层为主,以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使用效率,同时也形成该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应充分利用基地面积设置与公寓相配套的网点、裙房等商业设施,商业空间的布局应兼顾为公寓内部和外部的人使用,加强商业空间面向城市的开放性,从而提升其商业价值。由于土地面积有限,绿化布置应尽量利用建筑与基地之间的空隙,紧凑布置,充分设置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提高基地绿化面积。城市型酒店式公寓对停车位的需求量较大,应以地下停车为主,利用高层塔楼的地下部分作为停车场。北京银泰中心是此类酒店的代表(图1),它位于北京中心商务区的核心地带,占地面积约3万m2,总建筑面积达到35万m2。主体建筑由两栋42层的办公楼和一栋63层的酒店式公寓组成,裙房部分设有完善的商业配套空间,车库位于地下三层和四层,可容纳1600个停车位。中央主楼高249.9m,是长安街沿线的最高建筑,成为长安街的至高点和标志性建筑。

度假型酒店式公寓一般选址在风景优美、环境舒适的旅游区。由于它针对的消费群体是抱着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目的而来,因此这些酒店的总体规划应将营造舒适优美的室内外环境作为重点。建筑密度不宜过大,以多层、小高层为主。总体规划应尽量争取较多的绿化面积,为营造优美的室外环境创造条件,建筑布局应充分考虑将场地周边的优质景观引入室内。对于温泉、海景等主题类酒店,要围绕其主题进行规划设计,紧密结合当地环境,突出酒店特色。以海南白金海岸酒店式公寓为例(图2,图3),它选址在海南高隆湾海岸沿线,东面有大片椰林,东北临铜鼓岭风景区,自然环境优美。酒店占地面积约29万m2,建筑面积30万m2,容积率1.05,绿化率达到50%以上。建筑群体规划围绕海景、椰林和海上红树林布置,将自然景观引入室内。此外,还设有潜水俱乐部、游船码头、海景温泉、滑翔翼会所、温泉入户等特色配套设施, 使客人充分享受度假、休闲、养生的乐趣。

2.4建筑设计

酒店式公寓的户型,从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一般以40m2~120m2左右的中小户型为主。户型设计应充分体现其功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房型布局应紧凑灵活,充分利用室内空间布置功能,减少户内消极空间的数量,减少公共面积的分摊。居室套型设计可以灵活分隔,以适应不同层次和生活习惯的居住者。以威海的海悦国际酒店式公寓为例,其主打户型仅有50多平米,却包括了卧室、起居室、厨房、洗手间、阳台等多种功能,卧室与起居室布置在一个大空间里,厨房结合入口空间设计成开敞式,空调机位在阳台上留出了固定位置,整个户型布局紧凑灵活,空间无局促感。

在物业管理方面,酒店式公寓的物业不仅包括传统酒店的服务功能和管理模式,还拥有完善的办公环境,同时为住户提供了家庭住房的格局和家居式服务,如银行、会所、酒吧、便利店、健身房以及秘书、商务中心、信息咨询、翻译等商务服务,与传统酒店相比拥有更多、更全的生活、办公配套功能。因此,在裙房及商业用房的设计中除了设置传统酒店的功能用房外,应充分考虑增加相应服务功能的空间。

在建筑形象方面,位于城市中心区的酒店式公寓应充分体现其统领该区域的核心地位,建筑形象应具有标志性,体现时代感和城市精神;位于旅游度假区的酒店式公寓则应充分发挥自然景观的表现力,以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主旨,建筑形象应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

2.5室内设计

酒店式公寓的房间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居住性公寓和商务性公寓。居住性公寓多为精装修,室内空间功能划分较为齐备,一般设有单独的厨房、洗手间、阳台等,提供全套的家居设计和电器。在设计上一般以现代风格为主,将时尚气息、实用主义相统一(图4),对于不同户型有不同格调的设计,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功能划分更强调实用性和灵活性,如设置开敞式厨房、活动隔断等。

商务性公寓的主要用途为商务办公,也可兼作居住。这种公寓没有单独的厨房和阳台,室内以大空间为主,以便用户灵活划分办公空间。公寓的室内装修以粗装修为主,用户入住后可直接使用,也可对室内进行精装修。

度假型酒店的室内装修则偏重田园、自然风格,将海景、温泉等引入室内,装修材料更多选用木材、石材、竹子等天然材料,给人贴近自然的感觉。(图5,图6)

3结语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酒店式公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是一个稳定存在的物业类型,目前在我国刚刚步入发展阶段。针对这一新兴酒店模式,建筑师应当紧跟时代变化,设计出满足其功能和审美要求的建筑形式。以上是现阶段酒店式公寓的现发展现状,随着酒店式公寓在我国的不断普及,必将在建筑功能、形象特征等方面对建筑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师应紧跟这些变化,创造出丰富、动人的空间。此外,如何将这一舶来品与中国建筑的传统精神相结合,创造出富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空间,也是建筑师今后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第5篇

【关键词】:学生公寓;综合楼;建筑设计

【 pick to 】 : as a student apartment, its all have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this project is the commercial housing, so they must satisfy the postal service hall space is open to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flexibility requirement. Based on this phenomenon and designing idea do are described, refers for the colleague.

【 key words 】 : students' apartment buildings; Buil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况

某大学东面和南面为城市道路,学校主入口位于大街北侧。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急需建设学生公寓。由于学校用地紧张,将地址选在了现学校大门一侧,拟拆除原有临街低层商业用房,新建一幢12层综合大楼,并与一企业达成了联合建设的意向,决定大楼的下部3层及其裙房为商业用房,上面4~12层为学生公寓。

2建筑设计构思

2.1总图

新建大楼南临大街,北侧为校园,西侧为学校校门,所以将高层建筑的下部及其裙房连通,作为商业用房,其入口开向南内环街;大楼主体北移,以尽量减少对学生公寓环境影响,学生公寓入口设在位于校园内的大楼北侧,各出入口完全分开,互不干扰。

2.2平面设计

2.2.1柱网布置

结合上部公寓和下部商业营业厅不同使用功能及室间尺度,首先对柱网布置做了精心设计,即上部公寓采用了不等跨柱距,减少柱子数量,减少走道及房间突出的柱角,同时满足了下部商业营业厅对空间的开阔要求和经营的灵活性(见图1)。

图一一层平面图

2.2.2学生公寓入口设计

学生公寓的使用和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①使用时间相对集中,学生上下楼时间有一定规律;②为了加强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学生公寓入口处一般需设管理值班用房,全天有人值守。根据以上特点,学生公寓设置了集中出入口,入口处设门厅(兼电梯候梯厅),厅内可设各种通知和公告,垂直交通设电梯两部(兼作消防电梯),门厅两侧各设一座楼梯间,门厅内设了管理和值班用房,这种布置方式可以适应公寓楼的使用特点,便于等候、分流和日常管理,同时也使下部商业营业厅内空间更加完整。

2.2.3公寓标准层平面设计

公寓层功能明确,流线清晰。中部为交通枢纽及学生活动室,两侧为学生居住用房,走道的东西两端各设一卫生间和盥洗室。①标准层的柱网尺寸分别为:7.2m×5.7m,7.2m×7.8m,标准居室尺寸为3.6m×5.7m×3.1m,每间房按4人考虑,走道为2.1m(均为轴线尺寸),中部活动室开间尺寸为10.8m,必要时可改造为3个标准居室;②交通枢纽:将电梯设置成背对走廊的形式,使候梯厅空间尽量开敞,楼梯和电梯厅有充足的自然采光和通风,除具有经济实用、节省空间、降低运行成本(照明、加压送风等)外,还为学生创造了一种休闲、交流的场所,使用上提供双向或多向选择的空间;③卫生间、盥洗室:位于走道端部的卫生间、盥洗室分南北独立设置,在两者之间设公用前室,能有效改善学生公寓的卫生条件,还有利于减少噪声影响(见图2)。

图2 公寓标准层平面

2.3立面构思

学生公寓楼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及业主对投资的限制,立面效果容易出现单调呆板,且大楼下部商业营业部分与上部公寓部分处理不好,也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设计中将一些共同的元素融入其中,尽量做到简捷、明快,浑然一体。下部几层,凸出的壁柱与学校大门的柱式在高度和色彩上呼应,成为其延续,正立面及山墙面凸出竖向体块,构成一更大的“柱式”,这种处理还使与学校主校门相邻的山墙变单调沉闷为轻盈、挺拔(见图3,图4)。

图3南立面

图4西立面

3性能化防火分析与设计

3.1有利条件

①作为宿舍建筑,特别是高校宿舍,其结构比较简单,建筑隔间小,有利于限制烟火扩散;②房间及走道一般不做复杂装修,建筑材料均为不燃烧体,火灾荷载有限;③人员居住时间相对较,对环境熟悉;④由于都是青年学生,人员体质比较好,行动敏捷;⑤受教育程度高,有一定消防安全意识和逃生技巧;⑥疏散通道简捷、顺畅;⑦虽然该建筑为12层,但作为学生居住为9层,楼梯与下部完全分离,虽然垂直疏散距离较长,但进入楼梯间,可认为进入相对安全区域;⑧楼梯、电梯共用前室,对人员疏散的选择性更强,不易形成堵塞,也适应人们的惯性思维,解决了日常使用、管理与消防安全的矛盾,同时也有利于消防人员的停顿和选择。

3.2不利因素

①人员密度相对较大,生活起居时间集中;②可燃物较多。学生公寓有较多的生活用品和学习书籍,还有各种电器的使用,这些都使学生公寓存在一定火灾隐患。

3.3相关措施

根据以上具体分析,决定除按照现行防火设计规范执行之外,对一些薄弱环节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还在一些关键部位采取提高防护标准的措施,具体如下:

(1)按照《高规》及其他规范的规定,建筑室内外设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内走道设机械排烟设施;设置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灯及手持灭火器。

(2)将公寓标准层东西两端设为临时避难区,利用两端房间几乎无可燃物,且用水便利的有利条件,可以暂时避难、等待救援。同时,在避难区内设置了直通室外的紧急疏散通道,既可到达室外地面,也可通至屋顶平面,为减少人的心理恐惧感,并防止万一失手坠落,将通道内洞口隔层错位布置(见图5)。

图5临时避难区及疏散示意图

(3)为防止学生夜间熟睡时发生火灾,特别在每间宿舍房间和公共走道等处设置了火灾自动探测报警系统和火灾应急广播,力争做到及早发现、尽快疏散。

(4)建议公寓管理部门将消防安全管理作为重要管理内容,强化学生消防安全意识,落实消防安全制度,保持各种消防设施的可靠有效,定期做疏散演练,使人们熟悉各种疏散通道和临时避难区的使用,做到能自防自救。以上措施的实施基本上可以保证人员安全。

4结语

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建筑物防火设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设计内容。这些年来,现行防火设计规范的使用,在解决大量建筑物消防安全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其特有的“处方式”性质,使防火设计缺乏“针对性”,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由于其“强制性”和“局限性”,使建筑设计和防火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僵化,有时使建筑设计和防火设计之间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甚至不可调和。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人士提出了“性能化防火设计”这一新概念,它的那种更加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更加科学化的设计方法,必将有力促进消防设计的发展,为建筑设计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第6篇

房产证上公寓和商业办公区别如何,说明如下:

1、使用方式不同。公寓可以商业和住宿两用的,如,商业公寓就可以自用,也可以方便对外租赁;写字楼严格来说是不用于住人的,主要用于商业办公使用。

2、产权年限不同。写字楼是50年产权,公寓是70年(具体所剩年限视情况而定)。

3、租金不同。公寓租金会便宜很多。但是公寓就比较局限性,因为公寓是在某某小区,而写字楼辐射更广。

4、规模不同。公寓住宅的类型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和《住宅设计规范》分为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高层住宅又分为单元式高层住宅、塔式高层住宅和通廊式高层住宅。拥有五个或五个以上出租单位的楼宇。

相关说明:

公寓就是公共寓所,是商业地产投资中的一种居住地产形式。一般分为职工公寓和商业公寓,商业公寓可以自用也方便对外租赁,空间大小适当、布局规范紧凑,经济实用,相当于学校宿舍、出租公寓,也指旅店宾馆或别墅,更为经济实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关键词:高层居住建筑,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人性化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增长,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居住问题,高层建筑住宅已经成为我国住宅的主要类型,然而,就我国目前已建的高层建筑来看,设计过于注重居住空间设计,忽略了对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设计,轻视了公共空间对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淡化了“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从而导致邻里之间变得冷漠,集体意识逐渐削弱。因此,对居住建筑公共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的公共空间,对我国高层住宅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目前我国高层居住建筑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1)公共空间面积严重不足,在我国,无论是板式住宅还是塔式住宅,其公共空间几乎仅是单一的电梯和楼梯垂直交通空间。就楼梯和电梯来说,其面积仅仅满足建筑规范要求,其作用仅仅是疏散人流,根本无法满足邻里之间的交流及产生交往的活动。2)大多数设计者未将公共空间纳入总体设计当中。即使有的住宅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预留了公共空间的面积,但为了满足居住空间的采光通风要求,往往将公共空间置于暗房间,给人压抑的感觉,人们不愿在此过多停留,空间毫无设计感,导致空间使用率较低。3)高层居住建筑设计只是简单的层与层之间的复制,重复叠加,无新意。公共空间功能不完善,空间过于单一,整体空间不丰富。空间缺乏可供社区人员休憩、娱乐、交流的活动场所。

2问题原因分析

1)从我国城市大环境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土地紧张,从而导致中心人口密集,土地价格昂贵,居住建筑公共空间与寸土寸金的大环境形成了矛盾。2)由于开发商过于追求高利润,除必要的交通空间外,公共空间的设置,降低了居住空间的使用率,直接影响了商业效益。3)设计人员对“公共空间重要性”的意识不强。随着我国居住建筑的发展及大环境的压力,很多设计人员过多的重视对居住空间和建筑立面造型的设计而忽略了公共活动空间。很多设计人员将公共空间定义为室外的绿化环境,认为公共的室外环境才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没有认识到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

3高层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不合理产生的后果分析

由于无公共空间供邻里交流,人与人之间丧失了我国传统居住建筑邻里之间的和谐交往。邻里之间变得冷漠,相见却不相识。邻里之间、住户与住户之间存在严重的封闭性,长期以往,我国传统的邻里交往空间的优点必将在高层住宅建筑中逐渐消失。

4对改善高层居住建筑公共空间的几点建议

1)高层居住住宅底层应设置商品空间,底层作为商品服务用房,可以通过开放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为人们提供发生交往交流的场所。据调查,住宅居民对底层商服使用率比其他公共空间使用率相比较高。2)公共空间节点的处理方法应得当。居住建筑的空间节点,包括入口门厅处、楼梯和电梯的前室、水平交通的走廊等。在门厅设计中,应预留设置休闲沟通的空间,如增设书吧、小型茶吧、饮吧、销售等空间。通过增加门厅的功能性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对于垂直交通空间,如楼梯、电梯、应摒弃传统功能单一性,即仅作为交通功能使用。设计可以通过延伸候梯厅空间,扩大其面积,增设休闲桌椅,儿童娱乐器材,老年人的休息椅等等,为人们在漫长无聊的候梯过程中增加一丝乐趣。同时为人们提供了驻留空间,通过休息聊天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楼梯休息平台处,可以继续向外延伸空间,形成一个休息区,作为人们行走楼梯的缓冲休息空间。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为人们提供活动场所,人们在其中发生聊天活动,增加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对于水平交通空间,可以采用跃廊式的交通处理方法。每两层或三层设置一个公共走廊,电梯仅在有公共走廊的楼层处停留,人们通过小楼梯来连接各个层的交通走道。跃廊式的布置,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可以减少交通空间的布置,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有效的节约了空间面积。从促进邻里之间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跃廊的布置,为小区上下层居民创造了更多的交流可能。此外,为了使空间更加丰富,在水平交通空间的处理方法上,我们应摒弃传统的走廊布置,即“一字形”布置,我们应在走廊空间设置景观节点,或对空间进行凹凸造型设计。消除人们对空间“一览无余”和“毫无乐趣”的感觉。3)公共空间采用中庭形式单独设置。在高层居住建筑中,尤其是塔式住宅,由于每层居住户数较多,居住空间不符合采光要求成为高层塔式住宅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庭的布置,可有效的解决采光问题。将中庭作为人与人的交往空间、在中庭内部空间设置阅览空间、老人聊天空间、小孩嬉戏空间、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此外,居住单元朝向中庭方面布置,可以提高公共空间的安全性,人们在活动中产生场所感和归属感,同时在中庭中引入绿化环境设计,满足人们内心对大自然的向往,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提高人们的综合生活品质。

5高层居住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典型优秀实例分析

马赛公寓建于1946年—1957年,是一座大型的居住公寓(见图1)。该公寓高56m,共18层,该公寓引入了城市功能空间,顶层布置了幼儿园,托儿所,儿童玩耍场地,健身房,屋顶公共交往平台等场地。节省了紧张的土地资源,同时又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对居民的人性化设计。底层架空,成功的避免了底层采光的不足,在底层形成建筑灰空间,为人们活动提供了场所。在建筑的7层和8层布置了商店、零售厅、餐厅、洗衣房等辅助服务空间,为人与人之间沟通联系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在交通流线处理上采用了跃廊式布置,每三层设置了一条走廊,减少了公共交通空间,增加了人们在走廊的公共活动,与传统住宅相比,居民活动从被动转化为主动。通过解读马赛公寓公共空间设计手法,对我们研究高层住宅公共空间设计有很大的启发。马赛公寓公共空间与生活空间相互渗透,使人们足不出楼就能满足生活所需。同时在高层住宅中体会到邻里之间的交往乐趣。公共空间设计将之前居民的“被动到达”转换为“主动到达”。例如,屋顶公共平台的设计,无论是采光还是通风都十分良好。空间被赋予了情感,“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使人愿意主动接近公共空间,融入其中。

6结语

我国高层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公共空间的设计决定着居住者的生活品质,作为设计人员,我们不应忽视公共空间对人行为的引导性。我们应多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弥补我国目前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不足。设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最大程度的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要求,营造具有人性化的高层居住环境。促进高层建筑的完善发展。相信未来我们通过合理的高层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可以推动我国建筑业乃至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佳佳.高层公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5.

[2]王一明.浅析住宅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利用[J].工程质量,2007(19):55-57.

第8篇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德裔美国建筑师,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格罗皮乌斯1903年~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包豪斯学校校长。1928年他同勒・柯布西埃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37年定居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开始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大片幕墙由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属板裙墙组成,室内光线充足;房屋的四角没有角柱,充分发挥了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悬挑性能。展览会办公楼正面两端各有一个全玻璃幕墙的圆塔,里面的螺旋形楼梯与上下楼梯的人全部暴露出来。这些做法在后来的现代建筑中,特别是在百货商店和疗养院之类的公共建筑中广为应用。

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这些观点充分体现在包豪斯校舍、剑桥伊姆品登学院,西柏林汉莎区的高层公寓等。包豪斯校舍被誉为现代建筑设计史上的里程碑。这座“里程碑”包括教室,礼堂、饭堂,车间等,楼内的一问问房屋面向走廊,走廊有巨大的玻璃面向阳光。格罗皮乌斯让包豪斯的校舍呈现为普普通通的四方形,尽情体现着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本身质感的优美和力度,令世人看到了20世纪建筑直线条的明朗和新材料的庄重。

格罗皮乌斯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与办法,并于40年代初和K瓦许曼合作研制了供装配用的大型预制构件和预制墙板。今天,在世界许多城市依旧可见许多格罗皮乌斯“里程碑”式样的楼宇,它们矗立在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视野中,证明着一种富有预见的思想和行动的伟大。

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 1887~1965),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1887年10月6日出生于瑞士一个钟表制造者家庭,早年学习雕刻艺术,1917年移居法国,1930年加入法国国籍,1928年参与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勒・柯布西埃1923年出版了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筑》,激烈否定19世纪以来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和复古主义的建筑风格,歌颂现代工业的成就,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对建筑设计强调“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1926年,勒・柯布西埃又归纳出了“新建筑五点”: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的立面。他的革新思想和独特见解是对学院派建筑思想的有力冲击。

勒・柯布西埃在20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的建筑完全异趣的住宅建筑,萨沃伊别墅是一个著名的代表作。它充分发挥了框架结构的特点,其宅基为矩形,轮廓简单,像一个白色的方盒子被细柱支起。水平长窗平阔舒展,外墙光洁,无任何装饰,但光影变化丰富。内部空间复杂,如同一个精巧镂空的几何体,又好像一架复杂的机器。

勒・柯布西埃一生致力于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留下了众多的经典传世之作,如马赛公寓,朗香教堂等。柯布西埃有些设计当时不被人们接受,但这些结构和设计形式在以后被其他建筑师推广应用,如逐层退后的公寓,悬索结构的展览馆等。他在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一位先行者,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为纪念这位建筑大师,他诞辰100周年时联合国曾以他的名义将那一年定名为“国际住房年”。

密斯・范・德・罗(Ludwig Mies vsnder Rohe,1886~1969),被称为20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他生于德国亚琛,幼从其父学石工,又通过绘制装饰纹样掌握了绘图技巧,但未受过正规的建筑训练。21岁时他设计了第一件作品,以娴熟的处理手法引起当时德国最著名的建筑师贝伦斯的注意,而于1908年进入贝伦斯事务所任职。1919年他开始在柏林从事建筑设计,1930年~1933年任包豪斯学校校长,1937年移居美国,1938年~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尔学院建筑系主任。

密斯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建立了一种当代大众化的建筑学标准。他提出了“少就是多”的理念,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他设计的湖滨公寓充分展示了他不愧为科技时代的建筑天才。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ioydWrignt,1867~1959)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在大学中原来学习土木工程,后来转而从事建筑。他从19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从事建筑活动,曾经在当时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的建筑事务所工作过。

赖特开始工作的时候,正是美国工业蓬勃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加的时期。19世纪末的芝加哥是现代摩天大楼诞生的地点。但是赖特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态度,他一生中设计最多的建筑类型是别墅和小住宅。他早期设计的住宅建筑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被称为“草原住宅”。赖特声称他设计的建筑是有机建筑,能够反映出人的需要,场地的自然特色并且使用可利用的自然材料。其作品主要有东京帝国饭店,流水别墅、西班牙古根海姆美术馆等。流水别墅是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悬空的楼板固定在后面的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并且有小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是一金属窗框的大玻璃,虚实对比十分强烈。整个构思十分大胆,成为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赖特是20世纪建筑界的浪漫主义建筑师和田园诗人。

第9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绿色建筑设计;应用

1 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概述

1.1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内涵

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运用生态学,进而达到建筑物与环境、人类活动和谐发展的目标就是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内涵。绿色建筑设计所建设出的建筑物更加符合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乃至精神需要,是应时展而生,还能有效地降低建筑物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绿色建筑设计采用的是科学的方式方法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倡导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充分地将施工条件和整体设计有机统一起来,从而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其还会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材料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1.2 绿色建筑设计的特点

绿色建筑设计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融汇生态学、建筑学、材料学等多种学科,科学合理地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保障建筑环境的生态平衡,进而做到无污染、低消耗,使人们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因地制宜十分常见,主要是说建筑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协调一致。所以设计过程中就要以当地的地貌特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地可持续发展。

2 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环境

高层建筑工程具有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就世界目前的发展来看,建设高层建筑对人类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施工困难,难点在于社会问题。高层建筑存在热辐射、光污染、地面风流、空间压迫感、火灾危险性等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些是无法避免的。但人类之所以还会青睐于这种建筑,主要是其在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上所显现出的优势。同时,它们还美化了城市环境,使城市更为立体而具有层次感,逐渐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标志。而且住在高层的人们视野更加开阔、通风和采光也更好。以上种种就促进了高层建筑的发展。而在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日益显现下,绿色建筑设计成为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要视社会发展的情况而定,因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即使在高层建筑设计应用了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也会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而无法实现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设计融合了多种学科的知识,所以只有把生态理论彻底应用在建筑的各个学科中,才算是为绿色建筑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2.2 自然环境

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在节能减排,所应用的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利用、无污染的资源。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是高层建筑的设计初衷,所以要科学合理地规划选址、节能、结构、能耗等问题。绿色建筑所要实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要实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要想将绿色建筑设计与高层建筑设计的完美契合就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选材、材料的加工处理、废弃物再生处理的流程中始终都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贯穿,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就要求必须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建筑主要从产生和使用两个基本方面来评估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能量资源的消耗、全球变暖、酸雨、有毒物质、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

2.3 人文环境

绿色建筑设计所打造的是人、建筑、自然和谐发展的健康环境,这就不得不在设计中考虑到人文环境的影响。应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充分地融入到建筑中,使当地的文化能够从建筑中得以体现,这也是绿色建筑设计一大特色。

2.4 技术环境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绿色建筑设计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这也为绿色高层建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采用节能墙体材料或节能措施,使墙体的保温性能更加优良,降低建筑能耗。(2)采用节能材料或节能措施的门窗,降低室内能耗。(3)采用节水型器具和设备,以及回收用水系统和废水回收系统,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4)加大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5)利用风压降低建筑能耗。(6)利用屋顶、地下室、建筑立面等空间来增加绿化面积。(7)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8)进行垃圾分类,防止污染。(9)利用优质能源,减少资源消耗,增加优势能源的利用率。总而言之,更多的低碳环保型材料在高层建筑中得以应用,促进了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的更好发展。

3 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 降低高层建筑能耗

如何降低能耗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通常情况下,设计者会应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来确定高层建筑物的布局、形状、走向以及体形系数、表面面积系数、室内设计等。高层建筑物的门窗、屋顶、墙体、室内外墙面的铺设都非常的消耗材料,这就需要在设计中进行选址、平面设计、材料选择等。绿色建筑所应用的理念就是最大限度地使用环保材料来实现建筑的低能耗。

3.2 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往往使用一种模式就可以,但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这种单一的固定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要与自然环境进行良好地融合,所以很多时候要选择多种模式同时进行,运用科学的技术和设计方法来达到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3.3 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下,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筑的力度也在不断扩大,对于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这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背道而驰,这就需要在房地产行业中大力提倡和宣传绿色建筑理念,从而节约资源,实现良性发展。特别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也是在促进企业开拓绿色节能市场。纵观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和人们的生活要求,都需要绿色建筑设计以自身强大的优势来吸引人们的关注,使得房地产市场焕发勃勃生机。这一方面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节能环保型建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3.4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要当地地理特征、气候条件为依托,因地制宜、尽量使用当地建筑材料,实现建筑的地域化、生态化发展。这一点上其实在我国传统高层建筑物中就已经做得很好了,人们以当地的农作物废料作为房屋建设的原材料,这种房屋冬暖夏凉,而且还具有生态化。还有的地方科学地利用太阳能,使建筑物能够充分拥有日照。

4 结束语

现如今绿色环保设计在高层建筑的发展中得以大力提倡,发展速度很快。大量实践证明,绿色环保设计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不仅大幅度地降低了能耗,还实现了环保,使社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绿色建筑设计已然成为了高层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人类社会会更好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陈思源.基于GBIM的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信息流仿真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3.

第10篇

超高层是现代化城市的组成部分,也被冠以城市现代化的标识。结合城市开发的特点,超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建筑类型日趋丰富,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一种“媒介”,其一方面体现了实际的功能需要,更多地表达了“精神”需求。超高层建筑的外部形式对所处场所环境的积极回应,展现了其环境意义,反映了时代特征和社会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世界的差异正在日趋缩小,应该尊重地域性的差异,同时强化场所环境的特色。超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特殊性,往往容易被感知,是体验城市环境风貌和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因此超高层设计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营造积极的、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2007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刘晓钟工作室进行了昆明和谐广场项目的设计工作。项目由云南江东集团开发,位于昆明市北城核心和城市中轴的优势地段。项目结构高度199m,为昆明市最高的在建项目。设计中对超高层与城市的关系及对人的心理感受加以分析,力求避免超高层对城市街区产生过大的压力。并从多方面营造开放型、接纳型的空间体验。

根据甲方市场定位及经营理念,本项目将成为引领昆明市北市区的地产开发方向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建筑外观形成对地区统治力,使人们通过建筑主体形象即可强化对地域的认知感。另一方面,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灵活分配酒店及酒店式公寓的比例,合理安排和设计配套功能用房,使之能够营造全方位全时间的服务理念和场所。

结合城市街区的整体设计

昆明和谐广场项目是昆明和谐世纪项目的一个重要子项。和谐世纪项目总用地近16ha,形成独立的城市街区(400m×400m),其中分为和谐家园住宅区及和谐广场公建群两部分。整体规划中,住宅区与公建区共同营造了宜人的“s”型景观内环境。这个内环境结合环绕和谐广场超高层的城市街道空间为城市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客厅”。“客厅”作为一种概念,目的是营造场所感。从家居的客厅扩大到城市空间,在维度之中给人心理上的感知。市民可以在这里休闲漫步,驻足停留,同时也可以满足日常的消费需求。

超高层是城市中的重要节点(node)和标志(1andmark),开放的外环境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和谐广场项目的城市“客厅”在南北两端与街道相连通,流动的空间使两者相互融合,使“客厅”成为了城市交通的自然组成,丰富了街区生活。为使这个“客厅”更具活力,结合内部功能在中心广场点缀布置了下沉商业出入口,地下商业空间与地上城市空间得到互动,外部空间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特征。

积极的城市空间应该是有序的,是可以被明确感知的。和谐广场由酒店及公寓两栋超高层以及办公商业构成,设计将酒店及酒店式公寓沿南北向形成双子塔的形态,强调了城市标志性。明显的对称关系对外部城市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城市“客厅”的形态和内容均反映了这一因素,使人们在其中易于感知到空间的方向、形状,对空间的感知增加了吸引力。写字楼位于用地南侧,形成双塔的配楼。三座塔楼通过四层商业裙房连成一个整体。各功能出入口环绕建筑布置,提高了外部开放空间的使用效率。

结合场所感营造的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实体是城市的主要塑造者,决定了城市空间的特征和性格。城市空间场所感体现的重要因素在于其界面的特征和可识别性。

和谐广场的外观设计反映了昆明的城市发展面貌,彰显城市标志地位(1andmark),体现江东集团的企业文化。为了达到可识别性,建筑物应有自身的个性。项目主体双子塔以“璞玉”为概念,虚实结合,整体随高度的增长产生了有节奏的收分,犹如一块宝玉从层层剥开的顽石中逐渐显露。办公楼建筑通过虚实对比和简洁体形组合,体现内敛的性格。虽是配楼,仍具有自身的特点,较双子塔更加具有现代感。三栋塔楼组合在一起整体形态完整、稳重典雅,具有很强的现代感,也暗合了江东集团“步步高”的企业文化,突出了作为城市地标性建筑的作用,将整体和谐世纪项目的街区场所感扩大到周边地区,引领了北城的区域性发展。

裙房作为高层建筑的底层空间,是城市“墙”的组成部分,为营造城市“客厅”的场所感提供了具有特色的空间界面(edge),其设计既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主体建筑沿小康西路后退裙房一跨,使裙房主体担任了塑造城市“客厅”界面的主要角色。设计进行了多方案比较,研究裙房的体型,立面肌理、与高层的承接关系以及对周边场所空间的影响。最终通过简洁的手法,遵循“反映内部功能、表里如一”的内在逻辑,重点关注其外部形象对于城市空间环境的场所塑造。

裙房设计区别于主体的稳重风格,着力形成灵活自由的商业气氛。运用多层次的曲线作为立面主体,沿城市“客厅”设置大型LED显示屏,犹如多条彩色的飘带,隐喻云南地区多民族的文化和色彩。突出的宴会厅部分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强化了商业主入口。首层结合商业入口设置架空,融城市空间于建筑之中。裙房设计柔化了180多m的建筑沿街界面对城市的压力,缓解了超高层建筑对于城市原有尺度的影响。灵活跳动的空间界面,增加了城市“客厅”的灵活性和亲和力,

值得一提的是,立面整体以900mm为基本模数划分石材、玻璃幕墙以及开窗等,使群体建筑在统一的模数控制下,虽各有特点,又相互协调。同时便于深化设计和材料选择。结合城市公共生活的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客厅”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客厅”的营造需要建筑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共同作用。场所的活力来源于人的活动,随之产生复杂的视线关系。“看与被看”使城市“客厅”充满了吸引力和趣味性。在和谐广场项目,有意识地创造多层次、立体的公共空间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内容。

商业入口大堂是连接室内外的过渡,通过共享空间将地下及地上商业连成一体,显示了空间的气势。这是一幅动态的画面,人在不同楼层的活动被集中在同一时间展现:这里又是一个窗口,透过玻璃幕墙,街道上的车来车往和人行漫步尽收眼底。室内外的生活产生了融合。与入口大堂相连通的是一条平行于城市“客厅”长轴的商业步行街,其内部通过多个出入口与外部联系,成为“客厅”内人行流线的组成部分,使城市生活向建筑内自然的延伸,其商业价值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地下商业街是本项目的一个特色。利用商业区8.7m的层高,营造了特殊的商业空间,步入其中,给人以小镇的感觉。加之室内灯光变化,更烘托了购物氛围。集合中央景观区的商业出入口使地下商业得到伸展,内外空间产生了视觉和行为的互动,增加了城市“客厅”的魅力。

昆明宜人的气候,适合在建筑中设置室外休息空间。由此,方案在建筑四层,即酒店和公寓的配套层,结合功能设计了东西两处室外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俯瞰城市“客厅”中的景观和人的活动。同时,这里也是一个舞台,客厅中的行人也可以观赏平台上人们真实生活的“表演”。结合四层屋顶花园,方案还设计了露天游泳池,使城市“客厅”的生活更加立体化,也成为高层俯瞰的一道靓丽风景。

超高层建筑由于其特殊的体型,往往是城市的最佳观景点。项目在酒店和公寓的顶部分设了公共会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鸟瞰昆明市区,体会“山高人为峰”的心境。公共会所将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从街区放大到了整个城市,成为未来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method is the architect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no fixed mode. Only by its own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life experience, the way to building in the service of the different groups of life and work requirement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methods in all aspects of simply explained.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and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自然为每一寸土地传递一种理念,建筑为每一座家园塑造一种生活。心灵只有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建筑只有与自然融合,才能产生共鸣,创造佳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是自然的产物。建筑师通过空间处理,尺寸把握,唤醒人们对自然与建筑二者的关系的认识,通过各个空间环境的“收”“放”,使各轴线之间形成一个具有灵动性,透气性,新颖性的空间形象,达到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完美融合。

1场地分析与规划要求

用地位于清远市清新县新宁路以北、中山路以东的地块。总规划用地南北长约170米,东西向长约155米。地块基本为方形规则形状用地。周边为待建设用地,西面有一个变电站,用地地势平坦,外部交通条件优越,周边环境条件良好。

2建筑设计的概念构思

塑造城市综合体――强调沿中山路及新宁路主立面观赏面,强化商业住宅建筑恢宏大气的建筑性格及建筑高度,打造城市标志性天际线。这些高端的标志性建筑,非但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更新,反而会因其代表着城市的文脉,体现出当代的时代感。

打造高端住宅区――本项目主要由商业,服务式公寓及国际化住宅社区等多种功能服务设施组成,以多样复合的建筑形态展示,形成标志性的建筑群形象。住宅布局以南北向为主,有利于自然通风采光。综合体的打造有利于更好地聚集和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当地商业住区的集聚化、集约化和集群化发展

社区环境高端化――项目的尺度巨大,位置显要,具有鲜明的都市味及独特性,将体现清远新世纪经济与贸易的腾飞态势,住区品质做到国际化与高端化。

3总平面规划构思与布局特点

本工程设计全面贯彻国家的有关政策及法规,严格执行各项有关设计规范和规程,尽量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结合国情和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严把质量关,力求使本工程达到功能明确、环境舒适、美观大方、使用方便、设计先进、协调和谐、经济合理,精心挖掘塑造小区自身独特的庭园内部环境,充分表现清新“新都市住宅”的居住氛围时尚、健康、人文、景观。综合考虑设计建筑与绿地双重景观,并相互呼应。

3.1规划结构

住宅小区用地基本按南北分为两部分,北地块建筑规划顺应用地特征情况布置4栋高层住宅,争取最大的花园景观朝向,沿北侧规划路设置商铺裙楼。南地块因应用地情况布置三栋高层住宅及一栋公寓。整个规划简洁明快,每栋建筑都获得良好的景观与朝向。小区内围合出超大园林空间。局部首层住宅架空处理,使园林面积最大化。组团之间园林相互渗透。沿地块东面规划路设置了小区的主入口广场。沿规划路北段西段设置通向人行入口。

3.2功能分区

小区以中央园林为核心,建筑布局以景观为导向,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北面沿街设置四栋高层住宅,作为小区的北向屏障,住宅南望园林,北面看清远山景景观,同时沿道路设置沿街商铺,增加商业价值。

小区中心设置会所及中央大园林,以东南亚风格为主题,打造高端社区园林,作为小区内部主要景观元素。

小区南面设置三栋一梯四户高层住宅,南面临街,北面望中心园林景观,同时保证户型的通风采光。

小区南端设置四层大型商业综合体,引进大型百货及超市,形成商业主力店,上面设置高端公寓,也可作为公寓式酒店。

4建筑设计的方案对比及各设计要素分析

建筑风格采取都市味浓郁的清新淡雅的现代设计风格,并适当增加活跃元素及色彩。体现为具有开拓精神的现代风格与地方传统文化共融。既锐意进取,又具有文脉传承的现代建筑。建筑以现代的体量对比为基础,采用淡雅的主色调,并增加暖色调活跃元素。既符合项目地段的都市味,也有效地增强人文气氛。

4.1道路系统规划分析

地块实现人车分流的设计理念,组团内部结合园林设计设置步行的组团级道路联系各栋。人行主入口设置在东面居中位置,人行次入口设置在西面北面居中位置。三个车行入口均设置在主次出入口位置。小区道路承担消防通道的功能,满足消防车道要求,为消防扑救提供足够的消防登高面。

4.2绿化系统规划分析

地块景观绿化功能分区主导的思想,采用的“大花园”的规划手法,将整个地块的绿化按“点、线、面”不同层次组织布置。

面――硬地广场、大面积集中景观绿化。

线――商业与城市界面隔离绿化带、道路绿化带、扇状绿化带。

点――建筑组团绿化、小品、住宅周边绿地等小片绿化。

中心园林是景观核心,由园林绿化、中心广场、带状水面等不同景观要素构成。

整体景观规划突出生态意识,因地制宜,统筹布局,将建筑、硬地、绿化和水体结合布置,强调环境的舒适性、实用性、互动性,空间的灵活通透性。环境设计以人为本,通过认真研究基地现状和社会人文因素,把握居住小区特点,优化环境质量,创造“以人为本”的生态住宅区和住宅建筑。

4.3竖向系统规划分析

整个用地地面标高较平整,场地标高为16.05米到16.30米左右。北面略高,从北到南略微降低。小区内部比市政道路高0.2米左右的竖向设计,营造小区的领域氛围。

5建筑设计的创新观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给建筑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并取得了宏大的成绩,但是在“全球化”思想的影响下,给人一种千街一调、百城一色的感觉,因此建筑设计需要创新,需要营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新的过程,正如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在《思考的艺术》中指出需要一个准备的过程,即收集资料的过程,包括古今中外的优秀设计思想以及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取的知识和启示,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的过程,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建筑设计是一件艰辛而复杂的智力劳动,一项优秀的建筑作品的诞生要求建筑师有全面的设计知识、扎实的设计基础和丰富的想象力。建筑设计的创新过程,决非直接搬用国外的设计作品,而是一个不断要否定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一个有特色的建筑往往就建立在巧妙地解决了许多难点的基础上,而一个有特色的建筑即有创新意识的建筑往往就会得到大家的欣赏。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在建筑外形中,也可以体现在建筑技术中。在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中就有多处创新之处,在围护结构设计中包含了生态舱的设计、相变蓄热地板的设计、植被屋面的设计及各种幕墙的设计。其中的生态舱位于建筑物一层北部,将绿色植物引入室内,创造性地在建筑内部增加了与自然接触的人性化空间,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能源主要采用太阳能和天然气,将这些天然能源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减少了动力电的使用。

第12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ismic building size, building layout and vertical layout, the design limits of the control specification, roof construction.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设计;建筑体型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anti-seismic;design;building siz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82-01

0引言

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从总体上起着直接的控制主导作用。结构设计很难对建筑设计有较大的修改,建筑设计定了,结构设计原则上只能是服从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别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震害表明,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多伸悬、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唐山地震就有不少这样的震例。平面形状简单规则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现较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保持完好无损。沿高度立体空间形状上的复杂和不规则在地震时都会造成震害。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刚度发生突变的部位更易产生破坏。因此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扇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可能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伸翼。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的扭转反应。

2建筑平面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离、内墙的布置、空间活动面积的大小、通道和楼梯的位置、电梯井的布置、房间的数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图上明确下来。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个楼层的布置有可能差异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墙体,包括填充墙、内隔墙、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等布置不对称,墙体与柱子分布的不对称、不协调,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很不利。有的建筑物,其刚度很大的电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侧,结果在地震中造成靠电梯一侧建筑物的严重破坏。这是因为电梯井筒具有极大的抗侧力刚度,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一侧的墙体很多,而另一侧的墙体稀少,这就造成平面上刚度分布的很不对称,质量分布也偏心,使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不协调,导致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带来局部墙面的破坏。有的建筑物,如底层为商场的临街建筑,临街一侧往往不设墙体,而其另一侧则有刚度很大的墙体封闭,两侧在刚度上相差很多,也将在地震时引起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不利。还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经常出现内隔墙不对齐或中断,使刚度发生突变和地震力传递受阻,对抗震也带来不利,客易引起结构的局部破坏。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关系很大,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3建筑竖向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楼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无论是单层或多层,还是高层建筑或超高建筑,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存在的这个主要问题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层或下面几层是商场、购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柱距、大空间;而上面的楼层则是开间较大的写字楼或布置多样化的公寓楼,低层设柱、墙很少,而上面则是以墙为主,柱很少。有的建筑在布置上还设有面积很大的公用天井大厅,在不同楼层上设有大会议厅、展厅、报告厅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和刚度的严重不均匀、不协调。突出的问题是沿上下相邻楼层的质量和刚度相差过大,形成突变。在刚度最差的楼层形成对抗震极为不利的抗震承载力不足和变形很大的薄弱层。这是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上下相邻楼层的墙体不对齐,柱子不对齐,墙体不连续,不到底;上层墙多,下层墙少;上层有柱,下层无柱等,使地震力的传递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墙设置不能直通到底层、剪力墙布置严重不对称或数量太少。所有这些布置都将给建筑物带来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匀、不对称和对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转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竖向楼层刚度的过大变化,给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坏,甚至是整个楼层的倒塌。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有多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发生了中间楼层的整体坐落倒塌破坏。因此,尽可能使剪力墙布置比较均匀并使其能沿竖向贯通到建筑物底部,不宜中断或不到底。尽量避免其某楼层刚度过少,尽量避免产生地震时的钮转效应。

4建筑上应满足的设计限值控制问题

根据大量震害的经验总结,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ll-89)对房屋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些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建筑设计应予遵守:一是房屋的建筑总高度和层数;二是对房屋抗震横墙问题和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

5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问题

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从近几年对一些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审查结果来看,屋顶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过高,二是过重。这样的屋顶建筑加大了变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对屋顶建筑自身和其下的建筑物的抗震都不利。屋顶建筑的重心与下部建筑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且前者的抗侧力墙与其下楼层的抗侧力墙体上下不连续时,更会带来地震的扭转作用,对建筑物抗震更不利。为此,在屋顶建筑设计中,宜尽量降低其高度。采用高强轻质的建筑材料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地震作用沿结构的传递比较通畅,使屋顶重心与其下部建筑物的重心尽可能一致;当屋顶建筑较高时,要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震定性,使屋顶建筑的地震作用及其变形较小,而且不发生扭转地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