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滴石穿的启示

水滴石穿的启示

时间:2023-05-29 18:18: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滴石穿的启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滴石穿的启示

第1篇

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可是,石头的中央有一个洞,小洞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是因为小洞上面有水滴连绵不断的像这个地方一直滴,就这样,过了数百年、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水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往下滴,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的太极洞奇观。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有一次,司马光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从中,我得到的启示是:做一件事,应该先找到一个目标,然后,照着这个目标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去练习,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第2篇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水:雨水、露水、江水、河水、湖水等,它们有的晶莹透明,有的浑浊不堪;有的缓缓流动,有的激昂澎湃;有的小如珍珠,有的浩瀚如云。它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启示,使我们的心灵也如水一般清明。

遥望那向东流去的河水,让人们感受到了似水流年,时光飞逝。古人对此也有不少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这些诗句的字里行间无不包含着前人对后人的期望:要珍惜时光。是啊,拥有无限生机的我们,若不趁着这逐渐流逝的大好时光奋力一搏;又更待何时呢?

俯首注视那被雨水打上小孔的石头,让人们体会到了水滴石穿。这其间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是由量的慢慢积累才导致最终的质变。设若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一夜间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或是让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一瞬间变成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再或是让一个双眼残疾的人一眨眼间变成一名100米运动员等等,都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难以相信。因而凡是要想获得成功的人必须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时时牢记“水滴石穿”。

倾听那春雨水滋润万物的声音,让人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空灵。那一丝丝轻盈的细雨犹如淘气的精灵,伴随着微风,轻轻地跳到树叶上、花丛中、泥土中,也跳到了在一旁聆听的人的心中,让人联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雨声在喧嚣的生活中为我们平添了一份平静、一份空灵。

凝望那汹涌澎湃的波涛,让人们感觉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力量。那激荡的海水中,蕴含着大自然雄伟的力量,同时也教会了人们:应该奋力拼搏,不管有任何艰难和阻碍,只须尽自身全力去搏,便无须遗憾了。正如汹涌的波浪无所顾忌地向海边的岩石打去一样。

总之,水无时不刻地在向人们启示着什么,水给人们的启示有很多很多。而在这其间的启示,惟有用如水的眼睛和如水的心才能找到,才能感受到。

第3篇

坚持是成功的基石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俗话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只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是我今天读了《滴水穿石的启示》后的感受。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主要写了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个滴水穿石的大奇观,是因为他的上方总有水滴连续不断地滴下来,几千年过去了,才形成了之一大奇观。还举出了著有药学巨著的李时珍,发明大王爱迪生和现代画家齐白石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

读着读着,不禁让我浮想联翩。海伦凯勒,从小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不能温和我们正常人一样看到这美丽的世界,听到这时间美妙的声音,可她以超出常人的耐力学会了八种语言,一部震惊世界的《假如给我三天光阴》使她成为里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人。郑板桥,他的画蜚声中外,独树一帜,他的诗好,隽永清新,而他的字不好,于是,他下定决心,开始好好练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于练成了一手好字。华罗庚,小时侯学习很差,后来,他开始下定决心 好好学习。白天,帮父亲卖东西,晚上,在灯下刻苦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这些名人之所以成功,不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而取得的吗!

我的邻居是一位翻译。以前,他并不懂外语,而经过他的不懈努力 ,终于摘得了成功的果实,成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翻译!虽然邻居成功的事迹在邻里间广为传扬,但我并没有被他的精神所感化。就拿我练书法来说吧,一开始,我觉得练书法很好玩,可时间久了,就感觉这“横横,捺捺”地枯燥极了,也就放弃不再练习。结果可想而知了,字当然不会练好!读了此文,我满面羞愧,下决心从头再来!

每朵鲜花开放都需要花苞长时间的孕育,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是充满了艰辛和汗水。成功是自私的,它从不会将自己随便的送个懒惰的人;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不吝啬的把自己回报给勤于努力的人。

朋友们,让我们带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去奋斗吧,去拼搏吧,去努力攀登我们心中那理想的高峰吧!

第4篇

[关键词]全命题作文 审题

全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全命题作文的特点是,题目的文字高度简洁和凝练,字少意赅,如果看错一个字,则会与命题要求南辕北辙。所以,审题对全命题作文尤为重要,在全命题作文审题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审题重点。

对全命题作文进行审题时,耍弄清楚文题中每个词语,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义。写作时,对文题中的每个词都应有交待,对题目要发挥得完满、透彻而且突出重点。这样,文章才算切题。审题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1 文体。文章体裁是审题的关键,如果文体不对,即使内容很丰富,也是文不对题。一般来说,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题目的要写成记叙文;要求讲某种道理的要写成议论文;要求介绍某一具体事物的应写成说明文。有些命题有明显的语言标志。议论文,如……论,说……,谈……;说明文,如介绍……,……的制作:记叙文,如……见闻,记……,忆……;等等。

1.2 重点。文章能抓住重点,中心就会突出。一般情况,命题作文的题目都有一个重点,这个重点也叫“文眼”,“文眼”抓对了,写作就写有重点了,如《善良的谎言》,重点在“善良”一词上;《成长的烦恼》,重点在“烦恼”一词上。

1.3 写作对象。写作对象指文章所述说的事物,而不是指读者或作者,如《我的第一位老师》,写作对象是“老师”而不是“我”。

1.4 范围。文题限定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和事件限制。如《上中学后的第一天》时间就限在上中学后的第一天;《参观动物园》的范围只能写动物园;《一件不该发生的事》的范围只能写一件事,多一件也不对题。

1.5 情调。即文章反映出来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如《我喜欢的小花猫》情调是“喜欢”。

1.6 中心。文章的中心是由题目决定的。只有抓住中心,文章内容才充实,人物才丰满。如《可爱的家乡》中心是通过对家乡种种可爱之处的描写,体现家乡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或歌颂党和政府深得人心的富民政策,家乡的新风俗、新气象等。

此外,审题时还应注意“人称”问题。

总之,全命题作文若能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而后落笔,写出来的文章就能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2.审题方法。

审题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因题而异,从变化中寻求规律,准确地把握题意和题目的要求。下面介绍几种审题方法。

2.1 补充法。记叙文题目可以用这种方法,补充记叙的要素,从而明确题旨。例如,《记忆中的一条小路》可以补充成:“记忆中在什么时候(补充时间),在怎样的(具体化)一条小路上,我(人称)碰到谁(补充人物)。发生了怎样的一件有意义的或值得深思的事(补充事件)。”

2.2 提问法。有些题目比较简单,又比较抽象,我们针对题目,多提几个问题,就可以抓住题旨。如《偏见》这个题目,可以发出一连串的问题:“谁有偏见?”“为什么有偏见?…偏见造成了什么结果?”围绕题目提问题,抽象的题目就会具体化,隐晦的题目就会明朗化。

2.3 点睛法。也就是将“题眼”找出来,并加以思索、联想。例如《使我敬佩的人》,题眼就是“敬佩”,那么这个“人”的事迹就非同一般,而且“使我敬佩”,就要由“人”及“己”,把这个人的事迹与自己的思想联系起来,跟自己的行为对比起来写。有时,题眼不是那么明显,要瞻前顾后。如《这件事值得提倡》,题眼是“值得”,而不是“提倡”,文章应以议论为主。有的题目如《立志与成才》,虚词“与”是题眼,告诉我们文章论述的是“立志”与“成才”的关系,千万不能对虚词掉以轻心。

2.4 紧缩法。有的题目较长,经紧缩处理,再行扩充。如《我教小朋友唱国歌》,先紧缩为:“教唱歌”,然后再考虑“教谁唱歌,唱什么歌,怎样教的,效果怎样”。这样一缩一扩充,文章自然写成。

2.5 比较法。这种方法是选择几个类似的题目作比较,然后迅速明确题旨。如《从“水滴石穿”谈起》这道文题,可有以下这样的一组比较辨析题目:《从“水滴石穿”谈起》、《有志者事竟成》、《天才在于勤奋》、《谦受益》等,通过比较辨析,能领会“水滴石穿”跟“勤奋”、“谦虚”、“有志”的含义不一样,是比喻虽然力量小(水滴而已)却能“石穿”(办到艰难的事),原因是不断地滴,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2.6 透视法。有些作文题目一语双关,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内蕴的哲理或象征意义。如《校园春色》中的“春”不但指自然界的春季,而且象征学生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优秀的思想品质,那么“春色”不但是描绘校园的环境,而更重要的是写学生的精神风貌。《灯光》《路》《窗口》等题目都属于这类。另一类是比喻寓意,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题目借用谚语,意即播种什么收获什么,比喻做什么样的事就获得什么样的结果,所喻的是工作和学习。这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就事论事。

2.7 推敲法。即逐字逐句推敲题目规定的范围和要求。有些题目在时间、空间、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或议论、说明事理方面有明确规定,要通过推敲,确切掌握。如果是记叙文,要弄清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记事或写景为主;写什么人,记什么事。描写什么景:是在什么时间发生的事,用什么人称等等。如果是议论文,要弄清论述的范围和重点,以便组织论据进行论证。如果是说明文,要弄清是说明事物还是说明事理,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和事理的要点进行说明。

如《初中生活回眸》一题,此题内容要求写生活场景或生活片断,而且必须写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事。时间规定在初中阶段,要体现初中学生生活的特点。但这个题目在数量和空间方面没有限制,写一件或几件事都可以,只要是初中阶段的生活,写家庭、学校、回乡、旅游的事都符合题意。题中既然是“回眸”,就要写回忆性的记叙文或散文。

2.8 分析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迅速抓住题目的重点。记叙文句子作题目的,重点往往在谓语上,如《一件小事教育了我》,重点在“教育”;如是词组作题目,记叙文重点往往在修饰成分上,如《生动的一课》重点在“生动”,《苦练在黎明》重点在“在黎明”;如是议论文,则重点往往在中心词上,如《课外活动重要》《思考的威力》重点分别在“重要”和“威力”上。如是并列短语作议论文的题目,情况比较复杂,包含种种关系,审题时要一一搞清楚。如《立志刻苦有恒》是并列关系:《科学与社会进步》是相关关系:《苦与乐》是相反关系;《索取与奉献》是主次关系:《常立志与立常志》是取舍关系;《继承与创新》是递进关系;《勤奋与成功》是因果关系,如此等等。

2.9 辨体法。即通过辨识题目的文体标志,弄清题目的体裁。一般说来,凡题目中有“记”“回忆”等字样或标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的应写成记叙文。如《我的故乡》《改革大潮中的一件事》 《校园春色》等。凡文题中出现“读”“说”“辨”“析”“评”“谈”“感”“体会”“启迪”“启示”“从……想到的…从……说起”“……之我见”等字眼儿的,都要求写成议论文。如《谈立志》,《说勤奋》,《读“孔繁森的事迹”有感》等等。如题目中出现“驳”“斥”“揭”等类词语或以反问句为题的,一般要求写成批驳性议论文。如《斥“找乐”》《不锻炼身体行吗?》等。

一般说明文题目中常有“介绍”“使用”“构造”“形成”“装修”“安装”等字样。如题目是单个词,如《蜜蜂》《空气》或带有文学色彩的词语,像《健身的妙法――慢跑》《原子王国漫游》等,则属科学小品。写这类文体时,语言应生动、注意风趣,表达手法要多样化。

第5篇

踏着晨曦去劳动,不管睡眼惺忪,不管挥汗如雨;忍着酸痛去劳动,不管灰尘弥漫,不管气喘吁吁。从楼梯扫到走廊,从墙壁擦到玻璃,一周的劳动课,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苦中有乐,酸中有甜,留下不尽思索。

劳动创造了美,它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在我们的汗水浇灌下,一栋教学楼里里外外焕然一新——从垃圾散乱到窗明几净,这凝聚了我们的无尽心血。

劳动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前的我,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太阳”。在家懒懒散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初上劳动课,感到新鲜。上完一天,腰酸背疼。第二天清晨,迟迟不愿起床,结果误了时间,造成恶性循环。经过几天的磨练,我已有所改变了,变得不怕脏,不怕累,俨然一个劳动者了。

劳动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次劳动课,我和三个女生负责打扫教学区的清洁卫生,可谓人少任务重。我们统筹兼顾、各负其责、配合默契、互帮互助,逐渐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质量。

劳动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劳动如此,学习如此,工作也如此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我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正视一切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劳动培养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它使我认识到: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丰富人生阅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劳动还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使我们树立了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人生观。它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周的劳动如白驹过隙,但它使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促使我早日摒弃那些“小太阳”的思想,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将会在漫漫人生路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不畏艰险,奋发有为!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磨砺。

第6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见,我们的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是我们语文课的目的,它对教师的执教所起的作用,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上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深入理解和钻研教材,在吃透教材上狠下功夫。正如特级教师李蒙钤说的:“这法儿那法儿,吃不透教材就没法儿。”备教材的关键是要先备“读”,反复地读,读熟、读透,用自己的视听唤起内心的视象。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要想备好课、上好课,唯先于学生读书,先于学生感悟,先于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当你读得字字正确,句句通畅,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了味道,读出了自己的东西,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也就有了,所有的精妙的设计都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与你不期而遇。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再考虑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牢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每节语文课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不可过分地注重课堂的表现形式,而忽略了完成自己根本性的教学任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要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还要考虑到使用的最佳时机,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体现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实用性。

二、摆正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媒体的关系

虽然多媒体课件利用了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扩展,丰富了原有的教学媒体,但它并不排斥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实效性等因素,有效地选择、应用教学媒体,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要以科学的态度,将各种媒体进行选择和有机组合,使其施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动辄用多媒体课件取代了一切,声、光、电齐上,图、文、像兼备,连朗读、板书都是由多媒体代劳。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变成了磁带录音,黑板变成了“白板”。须知课件播放的课文朗读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带给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的字也是“死”的,是冷冰冰的,而教师写在黑板上的字是“活”的,是有情义的。把多媒体课件的功能无限的放大,好像使语文课有声有色,到头来却很有可能“掏空”语文。

成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多媒体课件和传统媒体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的结果,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多种媒体的结合,达到最佳效果。

三、摆正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媒体,教师都该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各种媒体是为了教师教学所用的,

教师要成为教学的设计者、主持者、示范者和评价者,要将不同媒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功能进行比较,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需要,精心选择、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展现自然景物,包括自然现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发挥其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作用,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如观赏《庐山的云雾》、《黄果树瀑布》、《鼎湖山听泉》几课中景物录像,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获得真实的感受。记载史实材料的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史实或现实材料,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材料,扩大知识面,并受到一定的教育。如《李时珍夜宿山寺》、《大海中永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课文,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事实,加上情感等心理因素,参与学习活动,加深亲身的感受。阐明科学道理的多媒体课件,提供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完整过程,如《水滴石穿的启示》、《航天飞机》可用课件演示水滴石穿的过程,演示航天飞机绕地球飞行、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的过程,启发学生思维,理解课文语言。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他们所要学习的方面,如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资料的搜集、情景的创设、重难点的突破等。课前检查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堂上熟练的操作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四、摆正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语言训练的关系

语文课应该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语文课上应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是如此地崇拜技术,把本该通过“语文的方式”去学习的语言借助多媒体课件加以形象化,在化抽象为形象的同时,学生失去了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形象再创造的机会,也就使学生失去了提高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这种滥用多媒体课件的做法正像有的人所说的那样,是“对语言的不自信”。“朴素是优雅的灵魂”。老舍说:“真正好看的人是不会乱穿衣服的。”

第7篇

一、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

养成阅读习惯,首先要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可利用作文或自习课的时间找一些课文内容相关的精美文章阅读给学生听,也可推荐一些好文章让学生们自己寻找,然后带到班上交流;还可以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们在班上有感情地朗读。在学生们阅读兴趣渐张时,教师有选择地推荐整本书让学生读。可以是中学生必读的古今中外名著,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读物。书目虽不定,但要求定时读完,一个月左右读一本,另外,推荐一些适合学生读的杂志、报纸等,如:《读者文摘》、《作文周刊》、《语文报》等。为激励同学们读书积累,在班上开展“读好书、好读书”的交流活动,并要求每位同学建立一个积累本,把自己认为好的文章、语段、名言、警句或诗词等积累下来,定时检查交流。让学生由开始的一时新鲜,到后来的应付检查,直到良好习惯养成。

二、培养观察、感悟生活的习惯

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写作的源泉。教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并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新鲜感,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同时要有意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用正确的眼光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

为了培养学生的“悟”性,教师也要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观察与感受生活的任务。如学校举行野外活动,留给学生的作业是:让学生观察自然界的景物特点,并把它记下来。另外,景物描写与人物活动相结合,情景交融,景随情生,有了亲身的经历与观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生活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一本教科书,生活是一部启示录。书要读,报要读,生活也要读。读自然,读社会,读人生,养成“读”的好习惯。

三、培养写日记、勤练笔的好习惯

观察、感悟生活的目的就是写文章积累素材,有了所感一定写出来。我们鼓励学生写日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看了、听了就想写下来,有了感受就想写出来。可以是实录,也可以是启示,也可以是想象。虽然学生写形式多种,但共同之处都是真情流露,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观察、感悟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乐趣,练笔、记载促进了学生心灵的扩展,所以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习惯和练笔的习惯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四、培养修文章的习惯

修改是写作课程的重要一环,千万不可忽视。作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文章写好以后,念它几遍,至少两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大致可听出来。总之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修文章的好习惯。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学生本人修改。在限定时间内成文以后,让学生自己反复去读,先看有无错别字和句子不通顺现象,再看文与题是否相符,最后看文章是否有新意,有文采,直到自己满意后再上交。

2.学生合作修改。指的是写好的文章由四人一小组修改。一人读,三人听,也可轮读。听句子是否通顺,词语搭配是否恰当,选材的详略能否突出中心等。四人的意见统一后再修改(修改的痕迹要用不同颜色的笔)。

第8篇

如今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异常惨烈,每一行业都有每一个行业的特点每一个企业同样有自己企业的特色。千变万变核心不变,这个核心就是以客户为核心创造价值回报社会,把产品转化成商品满足客户所需这就是企业生存所在。品牌的价值在互联网时代究竟还有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关于这个话题颇有争议。笔者认为未来5-10年品牌的价值会越来越被消费者重视,无论你是什么行业什么产品这一点毋庸置疑。当前各类的论述很多,尤其关于互联网方面的尤为突出。互联网思维的特点是透明、公开、共享、互动,尽管新时代赋予营销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任何高大上白富美的产品都要转化成商品,最终要实现利益最大化营销的目的就是价值,直接体现价值的方式就是把所在企业生产的产品卖出去把客户的钱变成所在企业的钱。我们最现实最实际信奉的是用事实说话,不管黑猫白猫能捉住耗子就是好猫,更相信一切不接地气的模式都是纸老虎。品牌就是时代的符号,品牌就是一个人的内涵,品牌就是一个企业向社会郑重做出的承诺。

品牌就是人品

网上有个故事这样描述:话说路遥和马力是好朋友, 路遥父亲是富商, 马力的父亲是路遥家的仆人。 虽然是主仆关系,但两人的关系很好。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了, 路遥有钱有势,不愁老婆。而马力贫困潦倒,一直没人提亲。 有一天有媒人给马力提亲,马力大喜, 但是却要昂贵的彩礼。马力只好请同学路遥帮助, 路遥说:借钱可以,但是结婚入洞房我来替你前三天。 马力怒火冲头,但是又没有办法,总不能光棍一辈子,只好答应马力,煎熬这痛苦的三天,第四天该他洞房了,心里懊恼!天一黑就一头栽进洞房拉被蒙头就睡觉。新娘子就问∶夫君,为何前三夜都是通宵读书,今天却蒙头大睡? 马力这才知道路遥给他开了个大玩笑,真是又喜又恼。被有钱的朋友给耍了。从此发誓好好读书,考取考中状元。后来还真考上了并在京城做了大官。路遥性情豪放,侠肝义胆,最后却坐吃山空。 看到自己一家实在无法度日,想起曾经资助的朋友马力, 于是就和老婆商量自己进京找他帮助。马力见到路遥很是高兴,热情款待,路遥说明来意,马力却说∶喝酒!喝酒!根本没有帮助他的意思,路遥很恼 过了几天,马力说∶路兄,你回家吧,免得嫂夫人牵挂! 路遥只得气愤沮丧的回家。还没进家就听见家里哭成一片,急忙进来。看到妻儿守著一口棺材痛哭,一见路遥进来家人又惊又喜。原来是马力派人送来棺材说∶路遥到京城后,生了重病,医治无效而死! 路遥更加恼怒,打开棺材一看里面全是金银财物, 还有一纸条上写∶你让我妻守三天空房,我让你妻痛哭一场。真金不怕火炼,时间最能验证一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为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话归主题上述故事虽然是有些滑稽色彩无厘头但给我们的启示却很有意义,做人做事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要求也不一样,有的企业产品质量忽好忽坏如同夏天的天气一会晴一会雨。有的企业却始终如一产品毫无瑕疵做产品如做人在消费者心目中就是红太阳,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被消费者青睐和追捧。这就是日积月累点点滴滴的功夫,一日一线,十日十线,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好产品就是好人品,好人品就是好品牌。

传播力就是价值力

价值的传递,价值的塑造、价值的放大这些都和传播密不可分,现在好多企业重营销而轻市场,重文化而轻视传播。好酒也怕巷子深,好产品也要重宣传。宣传也是生产力,从古到今从说到唱,从走路到奔跑,每一次的提速增效都是一次质的飞跃。一个不重视产品和品牌传播的企业不是一个好企业,一个不懂塑造品牌传播文化的企业家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同样,一个不会讲故事普及产品和企业文化的营销人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传播力就是价值力,如同一首动人的诗歌,一曲激情的音乐催人奋进回味无穷。

第9篇

关键词:生本导学;生本理论;新变化;思考

中国分类号:G642

一、什么是“生本导学”

生本导学就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的倡导方向是在教学组织上,生本导学鼓励学生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温江中学是一所具有八十年光辉历史的巴蜀名校,198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中学。在近八十年的办学实践中积淀了丰富而成功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的办学理念,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从2002年起,我校就开始推行“生本导学”这一教学理念。

二、“生本导学”在我校产生的影响

我校开展“生本导学”以来,我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生本理念,随着对生本理论的不断学习和课堂实践,我开始有了一个逐渐清晰的认识。对于生本教育的课堂,我感受最深的是我们的教师变了,学生变了,整个课堂变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尽情享受课堂学习乐趣。生本教育的观点认为,在教学组织上,要做到少教多学,提倡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等多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而在今天的生本课堂上,学生始终在不断的思考、交流甚至是争论。他们的笑语代替了沉默,激情代替了压抑,面对这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我骤然发觉,学生竟然如此自由,把过去对学习的厌倦和苦恼早已置于脑后,他们个个神采飞扬,人人参与其中,他们在身心的自由与率性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试问,这样的课堂还有哪个学生愿意置身于课堂之外呢?

二是合作探究,尽展集体智慧的硕果。生本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提倡小组合作,鼓励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得到提高。在实施生本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形式多样,充分展现了小组合作的优势。作为化学学科,我们很多实验需要探究,其中涉及的问题比较多,知识面还比较宽,有时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可能无法完成,这时更能体现出合作探究的力量。比如说当我在课堂上讲到中考的一个热点问题:探究二氧化碳是否与氢氧化钠反应,有些小组马上提出假设,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也有些小组提出二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接着正方和反方进行讨论,认为不反应的小组的回答是:反应前溶液无色,反应后溶液也无色,在这其间既没有沉淀也没有气体等化学反应的明显标志出现,而且反应前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反应后也能使酚酞变红,所以说二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而认为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的观点是取反应过后的生成物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一些稀盐酸后出现了气泡,如果氢氧化钠没有与二氧化碳反应之前也可以与盐酸反应,但是从表象上是看不出任何现象的,通过有气泡产生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根据实验现象,最终得到圆满答案,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三是以学定教,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生本教育提倡,教师应做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也就是说,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来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要精心设计。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不能仅仅完成知识点的教学,在实施生本的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紧扣学生实际,而且更具开放性,让学生有了更大的思考与拓展的空间,同时,各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逐层展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生本导学”给我的启示

课堂的改变,源于教学理念的改变。每一次的改变,都要经历不断的思考和完善。同样,对于生本教育,我们还只是处在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中。通过尝试,在看到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一是随着生本教育的开展,小组和学生展示的活动会比较多。那么,学生如何评价各个小组的表现,学生们又将如何对待别人对自己的提出的意见呢?有的学生只愿意听好听的,对自己的缺点或问题不愿意被别人提及,有时对别人提出的意见甚至会形成对立,这样的现象不符合我们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要避免这些现象出现,我想,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在这一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辩证乐观的对待同学们对自己课堂表现的评价。

二是生本教育提倡合作探究,但要防止师生走极端的现象,认为生本教育就是要合作,就是要讨论,没有讨论,没有小组合作就不是生本教育。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对的。如果所有的问题都采取合作或者一个问题无限制的讨论下去教师宏观调控不好,本来的教学任务肯定完不成的。合作和探究必须是在学生独立完成不了,又必须进行合作的时候进行的。但是,我仍然坚持认为,合作探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须和必要的,我们的课堂是注重实效,而不是形式,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课堂上热闹非凡,课下再问有的人却一无所知,这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第10篇

写字教学到底怎么了?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小学生写好字呢?

写字,是小学教育基础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各方共同关注,齐抓共管。

1.教育管理者:上心

郭沫若先生说,小学生“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庄、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大多数人也明白,小学生的字练好了,可以受用一辈子;而且在训练写字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本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写字,要把写字课排进课表,安排书法基础好、工作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要认真组织每天二十分钟的写字课,规范学生的写字指导,建立兴趣小组、开展写字竞赛,提高学生练习写字的兴趣;要经常督促教师练好粉笔字、钢笔字,为学生树立表率,在校内营造浓郁的写字氛围。

2.小学语文教师:用心

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足稳”的坐姿和“三个一”的写字姿势都不是太难,但是能持之以恒的学生却不多,这和我们老师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学生常见的错误有:(1)用食指第一节捏笔,用力过大,第二节呈弓状向前突出。(2)用拇指关节处或拇指第二节和食指第一节握住笔杆。(3)拇指第一节全压住了笔杆。(4)捏笔手指与笔尖的距离过近。(5)笔杆顶端指各向身体。(6)胸部紧贴着桌边。(7)头偏向左侧。(8)眼睛离书本太近。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更重要的是督促学生坚持下去,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纠正。

其次,要做学生写字的榜样。打铁需得自身硬。语文教师不但自己要写一手好字,而且要懂一些书法理论。写字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老师的字写得飘逸,可以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可以让学生产生敬佩和向往之情,可以使教师的教育更具说服力。读一点书法理论,可以对汉字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书法欣赏水平。只有综合书法水平提高了,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指导小学生。

最后,要设法保持学生写字的兴趣。学生都想把字写得像书法家、像老师那样漂亮,但练习写字是一件重复、单调、枯燥的事情,小学生难免兴趣消退。这时候,特别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可以讲一些古代书法家练习书法矢志不移、水滴石穿的故事,可以介绍教师自己练习写字的亲身体验,可以重点推介我们身边几名写字的佼佼者,可以让学生比较自己练字以来写字的变化,可以开展一些写字竞赛。

3.其他学科教师:热心

叶圣陶先生说,“咱们天天为了实际需要而写字,其实是天天在练字,更不必特别划出练字的时间”。作为学科老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写字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布置适量的学科作业,避免学生写字疲劳;评价学生作业时,不仅看学生作业的正确率,还看学生的作业格式(行款布局)、书写质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板书要正确、工整、整洁,给学生起示范、榜样作用。

4.小学生:细心.静心.恒心

小学生练习写字需要细心。写字过程中,不断地提醒自己保持正确的坐姿和书写姿势,需要细心;平时合理地使用书写用具,需要细心;爱护字帖、妥善保管写字纸,需要细心;读帖时观察整个字的字形,看清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准确位置以及起笔、收笔之处,需要细心。我们都知道,正确、规范、端庄、平移、漂亮是书法、也是写字的起码要求。如何把字写得端庄平稳呢?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汉字形体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几何图形,如果能正确掌握汉字的这些特征,就能把字写好。

第11篇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赏析;要领

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在历年的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乎没有哪一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没有这方面的阅读赏析题,并由此一直延伸到高考。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的能力培养和技巧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文学类作品赏析的要点表述

《n程标准》中关于初中语文“7―9年级”阅读部分,对“文学作品”

欣赏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只有明确了《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历年各地中考文学类作品(记叙文类)考查的要点

就初中学生而言,一般在试卷中经常出现的文学作品类考题体裁类型(不包含古诗词赏析和文言文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小说和散文。诗歌和戏剧很少出现。其中散文又可以细分为三类:写人叙事类、状物抒情类、托物寓意类。其主要考点可以归纳为:①对作品的整体感知;②重点语段、句子、关键词语的赏析;③人物形象的分析点评;④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与评价;⑤作品主题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融合等等。

综合观照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考生的文学类赏析题答题情况,失分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其失分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文章没读完或者没读懂,就盲目答题;不能将问题放到文本和时代文化背景中整体感知思考,而是视野狭窄,思维僵化,就题答题;思考问题不周密全面,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不能拿全分;答题不规范,答案指向不清晰明确,主次不分;文体概念不清,乱用或滥用名词术语和答题“套词”。书写杂乱,字迹潦草,乱涂乱改,卷面不整洁。

三、文学类作品赏析解答的常用步骤及要领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必要时做一些圈点、勾划,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感知,采集丰富、正确的信息,为后面的解答考题提供全面可靠的资源性要素。

①时代文化背景。时代文化背景往往会在作品中的事件发生的时间、重大社会事件、历史人物、典章故事等文字中透露出来。

②主人公及其主要性格特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往往是通过精彩跌宕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表现出来,有时甚至是在典型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描写中凸显出来。

③表现的主题。文章的主旨有很多时候就在文章的题目、故事的以及结尾处表达出来,但更多的是在故事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需要考生自己感悟。

④表达的情感。文章集中抒感的地方,往往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倾向,当然,不少的作品并没有集中抒情的文字,作者的情感是蕴藏在娓娓道来的情节叙述之中的,其实很多时候,人物的情感就是在平淡如话的文字里显现出来。

⑤较明确的写作技法。

文学作品的一些常用表现手法必须掌握,如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渲染铺垫、前后照应、卒章显志等等,在初读文章时,就要迅速准确的判断出文章运用了哪种手法,并标注出来。

⑥关键语句及含义。很多文学作品在文章的开头、过渡段、结尾处等地方会有一些揭示人物性格、凸显文章主旨的句子,要敏锐发现,及时圈画出来。

……

2.浏览考题,带题突破。

①将有把握的题目暂放一旁。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的难易比例通常为7:2:1,真正有难度的题目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大多数阅读分析题的答案是较浅易的,这些题目可以暂时放置一旁,待有难度的题目思考成熟后,一气呵成地解答。

②没把握的题目要带在大脑中,以点带面、全面兼顾、重点突破。a.重点关注初读文章时筛选的有价值的各类信息,与题目中关键的考点、思维点结合起来,精读与考题关系最为密切的段落、语句、词语等;b.思考时要将全文内容及文字主题兼顾到重点语句的分析过程之中,以一斑而窥全豹,切不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考虑要周密。c.有时候还要考虑该题目和前后考题的关联,并从中捕捉和获取有联系、有价值的信息。

3.周密考虑,规范答题。

①对每一题的答案的思考都要周密细致,考虑要周密,采点判分,按步给分,仍是目前中、高考阅卷的评阅方法,因此,要将要点一网打尽。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答题:a.结合时代背景和作品主题组织答案。b.结合人物形象以社会意义组织答案。c.结合全文内容,开头结尾,前后呼应的语段组织答案。d.结合重点语句(点题、扣题、升华主题……)组织答案。e.结合题中要点,周到地组织答案。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则必须引述文字内容,作简要分析;“结合自身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必须将文章内容与个人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体会不能离开文本乱谈一通,即每时每刻心中要有作品,脑中要有文本。f.结合题目分值,确定采分点,分点答题。

②答题要规范。a.要写“答”和冒号。b.尽可能分点来答,或用分号分步答题,或用总分结构答题。c.要尽可能将所留的横线和空格答满,答题不宜单薄。d.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字不要太大,靠线书写,留有修补空间)。e.规范、适度使用“套话、套词”,如:“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深化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情感”、“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前后照应,紧扣主题”、“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突显人物形象,揭题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蓄势”、“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等。

在复习中还要有意识地关注文体知识和表达术语的区分。例如,记叙文――记叙了……的故事,描写了……的人物形象,抒发了……的感情,表现了……的深刻主旨等;议论文――增强文章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文章中心论点等;说明文――加强语言严密性、准确性,清晰地说明了……的特征等等。

四、关于文学作品阅读和训练的几点思考

1.要关注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形成终身读书的学习品质。

2.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习惯和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适当灌输一些被事实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3.复习期间的文学类阅读练习的训练,宜精不宜滥,宜少不宜多。

第12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胆怯心理 形成 克服方法

我们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害怕参与竞争,而不敢表现自己;或者是等到老师已经抽到别的学生表演时,他才敢在下面悄悄地模仿;偶尔被老师点名展示时,也是妞妞捏捏,满脸通红,一些本该会答的问题或会做的动作,因为胆怯而不敢回答和展现。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并不少见。存在胆怯心理的学生共同特征是:因惊恐、焦虑,导致其言语和整体行为出现异常,甚至是局促不安、手足无措。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情绪状态,势必影响学习,形成畸形乃至“厌学”心理。

一、体育胆怯心理的形成原因

学生体育胆怯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与传统体育教育传承下来的一些呆板、僵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对当今一些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的曲解,也构成了学生胆怯心理得以滋生和成长的土壤。这里简单罗列几例:

1.谦虚,谦虚,越歉越“虚”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一些体育教师用来告戒那些刚刚取得一点而成绩,就产生了所谓“自满情绪”的学生时,所惯用的“律条”。例如,某学生在体育比赛中获得了好名次,然而,他却被告知“比你好的同学还多得很,你应该谦虚地向他们学习……”教师的本意是想以此激发学生的斗志,鼓励他们向更高目标迈进。但事情往往并不像教师预料的那样,对部分学生来说,教师的告戒无异于在给他们泼冷水,一些成功之后的大胆念头、欲望和快乐的情绪,转眼之间就被这一古训支离成破裂的碎片,天真活泼和酷爱表现的天性大打折扣。而后这些学生事事小心谨慎,甚至回答、示范亦是瞻前顾后,一种胆怯心理至此油然而生。真可谓“谦虚,谦虚,越谦越‘虚’”。

2.优点不说流失了,缺点越说越多了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优点也是一种流动的液体,即便是教师把它捧在手上,也有随时“流失”的危险,更不用说不闻不问了。而历史传承下来的一些“律条”,诸如“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不得了”,或者是“用显微镜来查找自己的缺点”等等,都会让学生造成一种生活在缺点空间中的假象。对于一个在缺点空间中穿梭的学生来说,心理难免受到缺点的挤压,形成一种害怕错误的胆怯心理。这样的心理又会导致学生从这个缺点的阴影中陷入另一个缺点的泥潭,进而形成一种“优点不说流失了,缺点越说越多了”的恶性循环。

3.期望太过期望,因而没有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激活自己的教育对象,戏剧性地活跃课堂氛围……”这就是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所命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然而一些教师主观上不切合实际的过火期望(恨铁不成钢)反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极易导致学生胆怯心理的出现。例如:期望学生较快地掌握一个技术动作,却又嫌他们进步的太慢;期望他们都能很好地展示技能,却又以法官的口吻对他们的表现加以无情的批判,说:“你的动作还不够准确……“这样一来,学生自信与勇敢的引擎在启动的瞬间,他已经感觉到等待他的将会又是一次失败。失败使他们害怕,害怕又使他们胆小。

4.挫折,挫折,挫得太凶

挫折可以提高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发展儿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优良个性。但是一些教师直接把“挫折”和“批评”甚至是“体罚”等同起来,却不知这样的等同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一些挫折容忍力低的学生因为这种“批评、体罚式的挫折”而显得惊恐和不堪一击,严重的甚至丧失自信与尊严。这样看来,对于学生胆怯心理的形成来说,:“挫得太凶的挫折”也难脱其责。转贴于

二、体育教学中克服胆怯心理的方法

小学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让学生和胆怯心理告别,还须尽早抓起,从学校体育教学中开辟捷径,为此我提出了如下的几种方法。

1.对比鼓励法

即让学生在一种横向(纵向)的比较过程中,有效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唤醒沉睡的自尊、自信意识和自我表现的勇气,逐渐消除胆怯心理。众所周知,小学生最崇拜的人通常是教师,因而教师切不可一味地把自己打扮成权威、完人的化身。而应该以自己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人人都是有缺点的。例如,在一次学校运动会报名动员会上,学生听说竞争很激烈,都害怕比差了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丢脸。了解了他们的这种心理后,我对他们鼓励道:“以前老师参加体育比赛的时候,也曾由于心理害怕摔了大跟斗而比了个最后一名,难道你们要让这个最后一名一直保持下去吗?”听了这番话,学生们虽然心存疑虑却又捧腹大笑起来。一个学生半开玩笑地说:“陈老师跑最后一名,我就是不得名次也比你强,我要参加……”我马上对这位学生的想法给予鼓励。其他学生也由于心里有了底,纷纷举手报名参赛。

2.优点放大法

所谓优点放大法,就是教师雅用一种欣赏与赞美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微小的闪光点,并适当而又巧妙地加以放大,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突破因缺点和失败困扰所形成的胆怯心理,找回自信。例如,有一名学生由于长得比较胖,体育成绩难如人意,每次在课外见到我时总是低头不语,或者老远就躲避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她乒乓球还有两下子,一连战胜了三个同学,好不威风。借此机会我亲自参战,而且屡站屡败。一些学生对我说:“陈老师,您太笨了,连个女生都打不赢”。我自我嘲解到:“哪里是我笨嘛,分明‘李丹’就是一个‘武林高手’,我怎么会是她的对手,大家以后可不要小看她……”当时,李某那股自豪劲儿就别提了,一个劲儿地大喊着:“陈老师,再来一盘……”后来再见到我时,她低头躲避的习惯被一句我所熟悉的话所取代——“陈老师,一会儿我们来打乒乓”。

3.角色扮演法

具有胆怯心理的学生,其实内心非常渴望成为一个大胆、勇敢的人。但现实条件与心灵渴望的矛盾,导致这种无所畏惧的渴望被主观的胆怯与懦弱所掩盖。“角色扮演”的游戏对于帮助学生获得这种勇敢的渴望,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个身体素质较差又比较胆小的学生,教师可以在 “老鹰捉小鸡” 游戏中总是让他担任勇敢的“母鸡”的角色。角色扮演对这位学生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开始给自己提出了奋斗的目标:今后要当一个身体健壮而又不在胆怯的学生。

4.竞争消除法

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足球或篮球比赛开局的几分钟,比赛双方队员都可打得很乱,毫无章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的比赛会越来越精彩。这种现象是因为竞争结果的不确定性使队员们产生了一种紧张、焦虑的情绪,但是随着对比赛的适应,队员的焦虑感会渐渐地降低。体育比赛中的这种现象对于我们帮助那些心里力求表现自己,却又不敢表现自己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于是,在教学中我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学练比赛,让那些胆怯心理比较重的学生进行展示和表演,长期坚持,对于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培养他们坚定勇敢、赋予挑战的性格,能起到水滴石穿的效果。

5.有意提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