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等人的滋味

等人的滋味

时间:2023-05-29 18:1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等人的滋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成长的滋味,自己体会。那似酸又甜,似辣又咸,似悲凉又快乐,似多愁又善感的滋味,萦绕着我度过了十二个春秋,十二个年头后,浸入我的魂灵,永远,永远……

那天,李突然对我说:“我要去加拿大了,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你了。星期天,你有空的话可以来和我见最后一面。”我默默地点了点头,转过身去。静静地任凭眼泪流下来。那酸酸的滋味,让我无法呼吸!

星期六,我坐着车来到了机场,一起吃那离别前的最后一顿饭。我们默默地盯着碗里的馄饨,躲避着互相的目光,却很想让时间过慢一点,让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一些。可时间不等人,她马上就要登记了,我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别人的未来,我无法策划,那是属于他们的生活,而不是我的。既然要走了,那就好好祝她一路顺风。

我目送着她进了海关,看见她身穿那件花大衣的背影,两条长长的马尾辫一左一右欢乐地晃动着,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了。她倏然停住,回头望了我一眼,随后恋恋不舍地转身离去。我再也止不住了,想到我和她在一起的很多的最后一次的情景:最后一次游泳;最后一次生日聚会;最后一次逛街……泪水如洪流般倾泻而下,啪嗒啪嗒地顺着我的脸颊流到我的手背上,再滴到大厅地板上。我也转过身去,不让她看见我的伤心……

坐在回家的车上,我望着起飞的飞机,心想:她也能看到我吧。

此时此刻,酸酸的滋味,谁能体会?成长就是要经历许多,但这酸酸的滋味却让我永生难忘!"

第2篇

夜,给天空拉了一道黑幕,黑得难以见到一丝儿光亮,路上根本没有行人,倒隐约听得见电视机里春节联欢晚会传出的欢声笑语。今天是大年夜,孙乡长并没有睡。他又怎能睡得着?翻过年来,就得上上下下换届,此时与妻儿团圆又有多大意义?所以这大过年的还不如去钱县长家意思意思,就是拜个年吧。可咋的了,钱县长今日倒不在家?等就等呗,我就在您家门口蹲守,大年夜还怕您钱县长不回家?

冬天的夜晚就是冷,孙乡长让司机小王打开了车内空调,还是觉得冷,不由得打个寒战。“等人的滋味也不好受哩。”他说。

“是呀是呀。”小王随口应道,“乡长您看不远处还有七八辆小车呢,人家不也在蹲守着等钱县长归来吗?他们也肯定冷哩,他们的滋味也不大好受吧。”

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钱县长的小车驶进了院内。钱县长才进屋,屋外车里的人预约好似的,不挤不抢,有秩序地先后进屋与钱县长握手。孙乡长看那些人都是些似曾相识的面孔,有时只得干笑两声算是打了招呼。

“市里赵市长有急事找我,我去了趟市里。今天赵市长家的人是出奇的多,好不容易和他说了几句话就回来了。”钱县长说,脸上一副大功告成的神情。

才出门,孙乡长就接到夫人电话:“你怎么还没有回家?前进村的李村长在家门口等你回来都等了半夜了……”

啊?孙乡长和小王司机一惊。小王踩了下油门,加快了车速。

“不急不急,反正我们也会回家的。”孙乡长慢悠悠地说。

第3篇

记者李淼报道

伊巴卡能够高薪续约雷霆,恐怕要感谢“魔兽”霍华德。因为他加盟湖人队的事情让同在西部且目标总冠军的雷霆不能不有所顾忌。这一点,从之前雷霆对那宗交易的各种表态就可见一斑。

霍华德转会发生在奥运期间,立刻就有不少媒体意识到,霍华德降临洛杉矶之后,心里最为烦闷的当属雷霆。于是,不少记者在得知霍华德转会消息后,立刻扑向恰好在伦敦参加奥运会的雷霆四少。

当时,记者们将“霍华德加盟湖人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同时抛给伊巴卡和杜兰特、哈登、韦斯特布鲁克。伊巴卡当时的反应最为激动,看着发问的记者,他直接反问道:“你怎么现在就问这个问题?这难道不会太早吗?”语气之重,丝毫不是开玩笑的样子。而杜兰特则通过身边的经纪人和好友放出话来,一切关于霍华德的问题都不予回答。用他的话来说,“奥运会,我们想的都是金牌,其他的都得靠边站。”

哈登和韦少当时的态度很有意思,平时就没多少记者来采访,他们自然想多说说话,可是碍于杜兰特和伊巴卡等人的态度,他们的回答一律是:“去湖人挺好。”五个字,谁也猜不出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不过,在打完奥运会之后,洛杉矶人借着杜兰特和哈登同时参加当地著名电视节目“吉米·法伦脱口秀”的空当,再次试探了一下雷霆对霍华德加盟湖人的态度。在节目中,主持人法伦先是做了一长串铺垫,询问杜兰特和哈登奥运金牌的滋味如何,等听到杜兰特开始和主持人开玩笑说“金牌赶紧还给我,小心玩坏了”之后,才试探性地在节目临近结束时询问霍华德。

“你们都知道霍华德加盟湖人,成为洛杉矶一员的事情吧?”

“不关心。”杜兰特和哈登异口同声道。“不是吧?这可是大新闻!湖人现在可变成了非常可怕的球队。”

“好吧,对他们是件好事。”两人语气平淡,笑容立刻消失得干干净净。

看到嘉宾这种反应,主持人便不再反问改换其他话题。事后,有人分析说,杜兰特和哈登当时的反应,并不是完全出于节目效果考虑,虽然此类脱口秀节目都有意制造话题,单从两人立刻消失的笑容以及毫不关心的反应来看,杜兰特和哈登至少心里正在思考霍华德加盟湖人后,给雷霆将带来什么麻烦。再联想到奥运会期间媒体询问杜兰特、伊巴卡等人的反应,我们不难推断出一个结论:雷霆已将湖人列为头号对手,至少是西部头号敌人。

至于雷霆将会在新赛季如何应对湖人,赛季开始后自然会见分晓。

第4篇

青春这两个字,在雪小禅的随笔里很时尚,很净洁,很柔韧,很透亮,很盈满,很气色,很较劲,很毒性,很变数,很脆响,很物欲,也很诡秘,写家没点颠覆的意识,没点各色的功夫,还真不好拿捏呢,难怪雪小禅感慨:“青春,没有来得及厌倦,一下子,刷,过去了”。

写过《无爱不欢》、《烟花乱》、《刺青》等大部头言情小说的雪小禅,已有了大陆琼瑶的誉赞,除了长短小说,她的随笔散文集,也是一本接一本地往读者眼前送啊,该算是一个把玩青春的顶尖高手了!

雪小禅对叙述青春,一直着迷,感觉在她心中,以及文字里,那些晃动的青春人物,时时像一头小兽,无理地来,无由地去,任性冲撞,啃咬抓挠,留下一道道孤凉痕迹。雪小禅承受着并感激着,因为这痕迹经湿润,经抚摸,经晾晒,经筛编,最终收缩成一颗颗怀念青春的结。这些结薄凉,缠绕,迷乱,温情,悬挂在她命运的桅杆上。

其实,对于青春各种滋味的捕获,雪小禅靠的不是咀嚼,而是怀旧。

在《我为了我》这本随笔集里,雪小禅把言语青春的视角,置放在了怀旧点上,利用怀旧赋予文本的空间,把昨天前天,乃至今天的青春冷热,损伤磨擦,适度挑开一段距离,用沉淀的怀旧心境,作为叙述的基调,容静止的动态,把飘飞的固定,按住一道可以对接心情的时光的影子,让她叙述中的青春感伤,不再过分飘摆摇移,让读者尽快流出泪水,浸泡她青春里讲诉的妖色,痛感,细柔,迷惑,别情,以及汇合那一杯至今等人来饮的红酒,等人抚慰的那一个午后,无力抵达彼岸的某个诺言!

雪小禅的青春结,已经在告诉人们,青春短暂,青春易折,值得怀旧。青春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复制的一段玄妙时光;青春的血腥而热,青春的泪涩而甜;青春的阴谋与期待,无论成败,都如歌如画;青春是一个生命过程中的一道轰响的闪电!

青春一旦划过人们的肉体,就难免让一颗颗为成熟而劳累的心去怀旧。

怀旧青春,对一个青春不再的生命来说,无疑是对自我的深度解读,也是对自我的精心触摸,更是对自我的再度给予。雪小禅懂得在怀旧的青春中,怎样抹去人生的一些疲乏,怎样添增命运的一份暖色。

在雪小禅的《我为了我》里,怀旧的另一层含意,也许还是一条让她走进自我青春私密的小路,幽雅,景致,缠绕,放心,路途中她把一个远的我与一个近的自己;把一件模糊的往事与一个清晰的画面叠加交出,并会入木三分地告诉你:“有毒的东西总是让人迷恋”;“男人的孤独,是剑的孤独,是石的孤独,硬,而且,凉”。

怀旧的心态,性情的感悟,冒险的倾吐,都给了雪小禅超强的审视青春的能力,以及层层剥离青春的耐心,直至骨感!

第5篇

你眼中的花不如牛眼中的草

不过,这条被称作“用人精髓”的管理经典倒也没什么实际指导意义,你眼里的一束鲜花,在牛的眼里远不如一把青草来得更有滋味,你眼中的垃圾或许就是别人的财宝。

我曾给国内民营企业做过一些诊断,发现一些企业中关键位置的人并不称职,但恰恰这样的人却能长踞要位。我想其原因无外乎对其领导而言,这些人用起来顺手、舒服,个中缘由,绝非经营的合理性所能讲得清的。

再例如很多企业喜欢用大企业出来的人,但结果并不都是如意的。有两点非常值得注意,一是因为大企业绝大多数都很规范,这些大企业出来的人,经常无法忍受其他企业的不规范,在其他不规范的企业里,他们也很难做出成绩,无法成为真正的能人;二是大企业专业化程度很高,工作细分化,有具体的流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因此这些大企业出来的人多数是某个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其他方面做得很一般,这与其他企业所认可的相对全面的能人也是很有差距的。

立足于二流人才的现实主义经营

一流企业招一流人才,一流人才进一流企业,这是普遍规律。一些刚迈入二流门槛的企业常常也会依葫芦画瓢地搞一流人才建设。这多少有点不切实际。尽管经营者都知道一流人才创收能力远高于二三流人才,但工作条件、福利待遇都远低于一流企业的民企,又怎能吸引到公认的一流人才呢?即便请培训大师,开设各类管理甚至励志课程,企图把参差不齐的二三流人才培养一流人才的做法也有点痴人说梦,尽管人才有很大的可塑性,但其挑战性绝不亚于把一群矬子培养成篮球健将。倒不如因材施教,立足并非一流人才的实情,从业务流程上对症下药更来得实际。

很多一流人才并非完全靠企业培训出来的,其本身的职业素养很高,再加上好的事业平台,哪怕没有什么培训,其优秀的潜质也能让其在业务中脱颖而出,若赶上机会或上峰赏识,再稍经培训抛光,就可以委以重任或荣升一职的。

这样的一流人才千金难求,二流企业就别痴心妄想了。即便是一流人才暂屈就二流企业,当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最先另谋高就的也往往也是这些优秀的人才。而次优人才反倒更会和企业携力共渡难关。至于三流以下人才,其本身就在淘与不淘之间徘徊,难承重任,故不在此次讨论之列。

臭皮匠的逆袭

立足于稍嫌局促的人才现实,往往比小脚穿大鞋的超前管理更来得实惠。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即便胸怀万仞大志,也要顾虑步子迈大了是否会扯着筋。其实,完全依靠不那么优秀的人才,倒也能作出超越一流人才的业绩。

这样的事例日本有很多。优秀人才是有限的,日本各大一流企业对优秀人才的抽取,让很多日本中小企业在人才争夺战中很被动,往往很难找到最好的人才。我当初在北海道招聘到的第一个员工几乎就是一个集奸懒谗滑于一体的奇葩,因为没有日本人愿意到一个中国留学生开设的公司,我也只能招到这种主了。不过,即使这样,他的到来也解放了我很多时间,即使其工作一直都马马虎虎,但这也未妨碍公司的发展。很多拥有世界一流品质和产品的日本中小企业,就是靠当初的次优人才做起来的,即使是日本一流巨企,其基础也是靠优秀的中小企业支撑才成其强大的。

人才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人力资源利用的设计及和业务流程的拟合。其实中国古代就有田忌赛马的典故,通过资源分配和流程设计,在整体劣势下取得胜券。

第6篇

如果说令阿巴斯在世界影坛声名鹊起的“乡村三部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橄榄树下的情人》)思考的是个体生命的问题,那么《樱桃的滋味》则体现了阿巴斯对生死关系这一伦理命题的求索意图:“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除了生存,人就不能选择死亡吗?”“自杀真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蔑视、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有关死亡禁忌的疑问与阿巴斯电影惯有的、以存在主义哲学思维意识为核心价值依托的主题表达相得益彰,即对孤独个体、自由选择、现实反思等层面深刻探讨。

一、 阿巴斯电影中的存在主义基石

自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给人类几千年历史难以想象的繁荣。然而在不到半个世纪里,两次世界大战让人们长期生活在恐惧中,精神极度压抑、苦闷和孤独。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腾飞并没有给予社会期待中的慰藉,反而使人们产生严重的物化感和失落感。在迷茫、孤独、彷徨、异化甚至压抑的心灵中,以萨特为代表的法国存在主义成为解决的良药,在20世纪中期风靡于西方世界。

作为在伊朗电影新浪潮中成长起来的电影大师,阿巴斯电影中的无奈和困惑亦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解中得到体现。尽管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石油开采给予了少数穆斯林群体财富和权力,但资源争夺裹挟的社会动荡无法改善伊斯兰世界的存在困境,大多数穆斯林贫困的生活现状悬而未决;另一方面,“在西方文明占据强势的现代世界格局中,缺乏凝聚力的伊斯兰世界只能无奈亦无力的面对自身传统文明的窘迫”[1],心灵的创伤、人性的扭曲亟需物质的滋养和精神的哺育,人性的需要在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究其原因,用萨特的理解,这是人发现自己的基础。这在阿巴斯的电影中得以充分展示。

在存在主义的哲学主张中,萨特提出的“人是自由的”命题被认为是自我绝对自由的口号,然而,往往忽视了其对“自由”的注释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责任承担。勇于抉择、自我决定和自我负责的态度,能帮助人们在面对社会生活的不满时,挣脱“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般焦虑、绝望、恐惧的心理漩涡,勇敢的在有限的人生十字路口做出自为的抉择。这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积极层面,也是阿巴斯电影的精髓所在。

二、 孤独荒漠与个体焦虑

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个人主义哲学,这种个人主义同传统个人主义不同的地方……是把孤独的个人看做是自己的出发点”。[2]孤独个体是现代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克尔凯郭尔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宣扬真理的主观性,主张维护自我。形成强力个性,按独特的个人意志生活”。[3]在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理论中,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在痛苦中艰难生存的过程,任何人都会在生活中不断的经历磨难,无论是百万富翁还是街头的拾荒者,都是在“他人”这个“地狱”中不断的被折磨。正因如此,人的“自我”世界里就只剩下孤独的个体。一个孤独的“自我”是焦虑的,这个“自我”不仅仅要考虑简单的生存和生理需求,更要考虑理性、信仰、责任等一系列问题。当这份焦虑遭遇痛苦时,人会为了自身需求用尽方法与命运抗争,哪怕这种抗争有时候像螳臂当车一样无力。

《樱桃的滋味》是从主人公巴蒂先生漫无目的地四处寻觅开始。汽车是这部影片中最重要的道具,它是巴蒂先生寻找死亡、寻求解脱的工具,同样也承载着巴蒂先生所有的痛苦。影片自始至终并未交待巴蒂先生必须寻死的理由,在没有对其行为动机做出判断的情况下就赋予了他选择死亡的权力。而呈现给观众的,是在如同“汽车电影”的辗转兜转中,死亡的“不确定性”笼罩在世间的荒芜景象之下,仿佛这种焦虑的痛苦和无力的孤独是与人相伴而行的生活常态――除了结尾十几个镜头外,大自然和城市生机盎然的本真色彩在影片绝大多数时候被过滤得只剩一片昏黄,这种令人压抑窒息的主观色彩与主人公一心求死的灰色心境相得益彰。在充斥着贫瘠荒漠的画面中,只有零星的树木显示出突兀的生命迹象,远离文明的疏离感与隔膜感使主人公孑然一身、茫然失措的厌世心理设定顺理成章,强烈的自杀意愿折射出国家、民族和个体巨大的心理困扰。

三、 自由选择和人性表达

第7篇

有时的信笔涂鸦,也不能将心事尽发。作一校园日记,侃侃学生趣事。高兴,你就拍拍手,笑一笑。高三的日子,有悲有乐,有爱有恨,它既是一个结束,有是一个开始。临走前捧一本日记,回忆也是一件美事。

(一)

由于中午忙于观赏电视节目,整个下午都睡意浓浓,但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有再大的胆也不敢去见周公啊!想来,老师们大都不允许我们上课睡觉。其实上课睡觉也许无好处。人家李白不就是常常大睡后做出好文章吗?也是的老师天天叫我们背李白,杜甫诗人的诗,可这光背有什么用,我们得学习人家写诗的方法,那就是睡觉,一觉醒来诗文一挥而就。我就是很难懂,老师们为什么就不明白这道理呢!

向上反映,人家老师理由可多呢。从身体方面说吧,是怕我们再教室里睡觉着凉。瞧,这样是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其二呢,你非李白等人,睡觉后作出的文章比河塘底的淤泥还要烂,还要臭。所以还是不要睡的好。再之这课上你不听课但照样要交学费,这样叫做浪费国家资源。现如今我国资源正好短缺,这样是对“反对浪费资源”做一点儿贡献,还有就是……算了算了!老师说的,做的都是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的。非我等浅学之人能够反驳的,不睡就不睡,难道我堂堂七尺男儿还不能够战胜睡魔吗?

可是这睡眠既不是的影响啊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控制,那感觉真不是个滋味,上眼皮不时的和下眼皮对抗,也表明了某反和并的决心,这就好比台湾和大陆。大陆想和它合为一体,而它却怕合并后,差距太大而受打击。上眼皮始终归大脑控制这要是和你今距接触了,多不好!

(二)

高三的男生,嗨嘿!用高二女生的话就是:“缺少爱”。你瞧瞧,那群立在过道边戴着“高倍望远镜”的人的眼神,那简直是想是把人家看穿。(可惜没有只能穿透衣服的透镜,满足不了欲望,惨啦!)于是有兄弟就异想天开的立志于透视镜的发明。

第8篇

[关键词] 写作;内涵;方法

席慕容在一首诗里写道:为什么要写诗,为什么不去做些别的有用的东西,那么,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我如金匠,日夜捶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不知道这样努力地,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词句,是不是也有一种,美丽的价值。写作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艺术问题。要写好作品,就要弄清,写作的内涵问题。

一、写作是什么

文学创作简称写作,属于文艺学研究的范畴,文艺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和艺术.当中又可分为文学和艺术两大学术体系.就文学研究来看又可以分为文艺美学,文学理论,写作学三个独立的系统,它们三者又是紧密联系的。美学和文学理论是文学创作的整体观念和内涵,写作学是文学创作的方法论。

美学是一种哲学,它从宏观上考究观察事物的观念.角度与方法,美学观念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的基调。作家持什么样的美学观就决定了该作品的风格.美学从哲学的高度为写作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框架.审美是主客观相结合的过程,文学作品首先或多或少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 ,由于对事物的审美观存在差别,造成了对客观事物解读的主观偏移,纵而形成了文学作品对现实反映程度真实性的不同。如果按作品中作家主观成分的大小来分,作品大体上存在现实和浪漫两种美学风格。作家正是在这种抽象的美学观念左右下进行创作的,因而文学是美学的具体化,文学创作是创作个体在主观心境的支配下对客观存在的意象化过程,文学作品是多个意象的组合,这些意象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美学特色。

经过作家的长期创作实践,人们逐渐总结出了只适用于指导文学创作和审美的基本美学观点。于是文学理论逐渐的独立成为一门仅限于研究文学这一门抽象的文字艺术的审美规律及其本质内涵的学科,从而把它和研究一切形象化艺术审美的艺术理论分割开来。写作就包含在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研究的范畴之内。创作论是用于指导文学创作的理念。

写作学是创作论的外延 把创作论再进行具体化,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文学创作方法.就是写作学 。

二、我国创作观念的流变

搞好创作,关键还在创作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学创作观念的整体面貌, 下面就简要叙述一下我国文学创作观的流变, 以明清两代为重点。从大的方面看创作观念可分成浪漫的主情主义和现实的致用主义两种.文学创作正是在这两种文学观的对立与交融中不断发展演变的.所以了解创作观莲念的发展主要是了解这一对矛盾的互融与流变。

在人们处于童年时代的时候,由于还没有受到宗教观念的禁锢,人们的思想比较自由,文学也表现的纯真而浪漫,完全没有顾忌的抒发自己的情感,神化和传说以及诗骚等文学样式无不以真情动人。但是,后来儒家思想的产生给这一切画上了句号。儒家思想要求个人服从社会,人不允许有自己的思想,只能‘代圣人立言’从而强调文学的政教和社会功用,忽视文学的抒清性。这种文学观被视为正统,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都是主流,处于统治地位。如唐宋诗都特别注重对现实的描绘,宋诗更是强调理趣。唯有明清两代二者是交替并举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随之而来的是肯定人性独立,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思潮,统治者虽竭力阻止它的蔓延,但也无济于事了。然而经世致用的思潮仍然具有很大影响。乾嘉时期考据之风盛行,以考据为文.经世之风又开始盛行,诗歌领域里沈德潜提出神韵格调说,咨书以为诗。与此同时王渔洋,袁枚等人提出了神韵说,性灵说等与之抗衡。袁枚倡导的独抒灵性的观点,得到了响应和实践,人们认识到诗不仅可以言志还可以言情,诗风彻底的得到匡正。随后方苞和姚鼐在古文上进行了改革,提出文章/义理/考据三者兼备,把言情与言志结合起来,实现交融。随后汪中进行了骈文改革,把只适合抒情的骈文用于言志。至此主流文学体裁真正成熟了。

就民间文学和市民文学言,虽然长期以来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但一直保持了文学抒情的本色。自明代哲学家李卓吾提出 ‘童心说’以来,小说的价值得到了肯定,作家创作热情高涨;冯梦龙/凌蒙初等人长期从事小说创作,以至于小说成为了明清两朝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篇幅所限,这部份不再赘述。

三、怎样写出好作品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是讲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柏拉图即认为;文学是模仿现实而来的,而现实中的客观事物又是那样丰富,怎样去了解它们呢,只有靠阅读.阅读能积累写作素材,以便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好的创作,文学的几大母题;思想之苦/离别之情/家家国之忧,是代代文人永恒的主题,阅读前人的作品会使你受到启发,从而继承优秀的文学传统,总之善于学习前人好的东西是创作成功的关键, 它展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系问题。“破”有两层含义:一是要达到一定的量;二是对阅读的材料要通透。阅读―理解―欣赏―借鉴,这样一个科学阅读的过程发展。例如,阅读时,注重体会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技巧[1]。另外,要有意识的训练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把遇到的好的用词?表达方式?句型等记下来,时常翻看,就可以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写作时就能自然用上。从而达到汲取阅读中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写作能力的目的。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有人说:我手写我心。这自然是大实话,但却没有多大价值,因为这种提法过分强调“自我”,而忽略了语言和作文是情感交流的艺术。作文,不但要悦己,更要悦人让人心悦诚服。因此,我们不能不讲究一些能恰当表情达意的方法。 尚书中说; 情动于中而发于形,情在胸则为志,发之法制以为诗。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动人,除此而外还需晓之以理;所谓文以气为主,气指作者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境界,气是文章的神,理是文章的心。有了理,文章就有了气势和精神,才称得上有‘气’。所谓文以载道,有理才成文,有情才动人,才能有滋味. “滋味” 一说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诗品序》中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写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情感。情感外现于诗就变成了“滋味”,可以供人玩味、体验。在这里“味”乃指诗歌的一种艺术效果。每当写作的过程中,出现焦躁或是激动的情绪,我都力求加以保存,因为我要真实的表达自己。我的心灵要与读者交汇。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讲创新和实践,阅读给了你深厚的文学修养,但如果一味的模仿,就会落入俗套,断然没有好作品,因此还需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自己还要多动笔,积累自己独特的创作观念和经验。从只会模仿走向独立创作。写作客体的客观性,决定了写作材料是写作活动的物质基础,决定了选材要真实、确凿;写作材料的对象性,决定了写作材料的选择要与写作目的相一致;写作客体的动态性,决定了选材要新颖、典型,要有时代气息;写作客体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选材要注意完整性,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陈国安指出,写作活动本于社会实践[2]。

4、细心观察,举一反三,以小见大

文学创作须具备典型性,即从一个角色反映出多个人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状况,杂取种种人形成一个典型形象。从一个小细节入手,洞察大的精神,管窥大的方面,以敏锐的眼光体味生活,观察生活,发现世间大美,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的内涵和社会史料价值。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生动形象而又鲜活富有动感,增强可读性,获得更多的读者。人为天地之心,胸中丘壑,发之成文,抒情言志,体物载道,文为心声,格物致知,以求诚意正心。这就是文学的功能,最后祝愿我中华民族的文脉生生不息,不断传承。

参考文献:

[1]巫汉祥.大学写作教程[M].科学出版社,1999:165.

第9篇

每个人脑子里都有许多回忆,在我的相册里就有一张旧照片令我无法平静。那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故事……

那时,日本已经侵略了我国大部分土地,他们到处去杀光、抢光、烧光,真是禽兽不如,像一个个魔鬼。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也斗不过他们,只好天天提心吊胆到处躲藏。

1937年8月28日,在上海火车站南站里,一班开往成都的火车正准备出发。车上全是男女老幼,带着所有的生活用品出行,他(她)们的脸上显出一副十分胆怯的样子,小孩子饿得哇哇地哭,也许是很久没吃过饭了,看着他(她)们个个面黄肌瘦的可怜样儿,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呜!”火车的笛声响了,大家连忙坐好,等待火车开动。就在这时天空出现几架轰炸机,机身旁醒目地印着日本的国旗。“快跑呀!日本人的飞机来轰炸啦!”“快下车,不然搞不赢啦!”大家一窝蜂地挤向车门,把门口挤住了,怎么也出不去,只挤出去了两三个人,其中有一个小孩子。可轰炸机的炸弹是无情的,还没有等人们走完就成群结队地炸了下来,“轰轰轰!”真有一种五雷轰顶的感觉。此时此刻,火车站里成为一片废墟,到处是弹片,到处是残垣断壁,火车站的每一栋房子都夷为平地,坚硬一点的天桥也摇摇欲坠。到处火光冲天,到处烟雾浓浓,到处充斥着人们凄惨的哀叫,那景象真是惨不忍睹。

其中,有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坐在铁路上嚎啕大哭。他的衣服十分破旧,甚至有许多地方已经烂了,露出了他黑黝黝的肌肤。他望着一片废墟不停得哭,我似乎从他眼睛里看出来了,就在炸弹爆炸时,他的妈妈为了他的生命安全,含着泪水,割痛难忍地把他扔下了火车,小男孩倒是安全了,可是他的妈妈却在火车上活活被炸死了。小男孩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妈妈被炸死,他哭得眼睛通红,哭声让你感觉撕心裂肺。看见这画面怎不让你心酸?

可恶的日本人,你们难道没有亲人吗?当你看见自己的亲朋好友被冷酷无情的战争杀害了之后,你的心情会是怎样?醒悟过来吧!地球是我们人类大家的家,不要侵略别的国家、别的民族,让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一起保护自己的家园。

指导老师:刘琼芳

第10篇

《傅雷家书》是部很好的艺术学徒修养的书,也是部充满父爱读物,傅雷夫妇更是我国父母的榜样,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说到父子家信,当然,那是本教子为人处世,精研琴艺的凝血之作。记忆中是本薄薄的简册,清新素雅。虽屡次再版,但依旧朴实无华,简练的近文中溢露出浓浓的严父之爱。而手中的这本《摩根信札》,风景则大不相同。精明书尚采用了诱人的纸草色书皮,印上醒目的烫银书名,封面,封底,扉叶多方引用了格林斯潘,韦尔奇,巴菲特等人的读后感加以感染,富有时代特色的卡通漫画也穿插其间,“商业忠告”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

然而剥去华彩的外衣,书内的铅字却显出另一种人性化的温存。通读这三十二封家信,提到的问题有大有小;创新与突破;用人之道;看好你的钱包,让你的演讲充满魅力……有宏观指导亦有不劳其累,不厌其烦的细微关怀,这岂止是一本大资本家的“商业忠告”呢?

“一个父亲胜过百个教师”。老摩根谆谆教导,语重心长地从生活,工作,处世,为人,管理,经营等多个方面富有策略性的操作性地对儿子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纵然社会制度不同,但我们能从不同时代不同要求中谈懂相同的渴望。不仅仅是书信,这也是一札普适性很强的睿智佳作。他虽然立足于商业投资运作理念,但绝不仅囿与此。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没有经济头脑是行不通的,有经济头脑并非意味?“你死我活”,“尔虞我诈”。这本书在最大程度地积累财富和最大可能性地养性修身,愉悦生活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契合点。

不一样的父亲,相同的父爱。尽管这札家信的作者和最初的阅者都与我们有几重世纪之遥,尽管不同时代社会制度下,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实有迥异,尽管如今的出版业为其缀加了更多的商业炒作,但是今天的读者应该做到的是摒弃这些外在的隔阂和枷锁,静读字里行间的文字深情,一定会受益匪浅。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第11篇

做情人被辜负这样的故事看多了,也就麻木了。也许大部分人会谴责男人的不负责任和风流龌龊,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样的事,和女人有一定的关系。给已婚男人当情人,很容易让我想起旅人和客店的关系。

一个人在家里待久了,就想出去见世面,换一张床换一个环境就有别样的滋味。然后必然会在途中住个店什么的。他没想过白住,一定是没想过,也没想过住一生,一定也是没想过。但是,店主看他好,就主动不收钱了,以为他住一日就会住一世,结果,他总是要走的。她就伤了心,人没留住,钱也没赚着,亏啊!

想起前几天到扬州去玩,住进了一家古色古香的旅馆。镂窗通透,木床雕花,窗前有修竹摇曳,桌上有清茶袅袅,由不得人不喜,舒适惬意,自由自在。原本出来玩,为的就是放松一下,后来为了这房子,竟多流连了两日。这样的客店,不主动招揽,亦会主动投奔了去,是玩乐途中意外的惊喜。

就像风流的男人一方面爱着老婆和家,一方面又到处找情人一样。你再以为是爱情,也逃不过当人家客店的命运,因为,谁会永远住在客店里呢。

客店风格不一,品味不同,情人也一样,有豪华价位高的,可以显示自己比较有面子,另外配套设施也比较完备,比如说谈吐啊,学位啊,长相啊;有的客店比较简陋,但是便宜,随心;有的比较有个性,古典或者前卫。有的治安较好,就像那些比较安全,各取所需的情人,完事后一拍两散,游戏规则清晰,谁也不会找对方的麻烦,更不会拉着彼此回家的脚步,这样旅客就愿意多住一宿,在心里留一个美好的印象;有的治安极差,纠结不清,喊打喊杀 ,吓得人家落荒而逃。明明爱上了已婚男人,却在纠缠之后,拼命问人家为什么要走,等等,这样的店赔上青春不说,闹不好会搭上一生幸福。

但是,不论多好多坏的客店,也只是人们疲惫或者离家时候一个暂时的栖所,所以,无论你是一间多么好的店,投宿的人终归要走的。

也许你会说这个比喻很荒谬,爱情怎么能和客店扯上联系呢?再说,谁说我这里就是客店啦,我盖的可是一所好房子。我要说的是,再好的房子,已婚男人来了又走了,也就有了客店的味道。何况,面对成熟已婚男的吸引,你一勾引,或者一迎合,犹如吉时噼噼啪啪乱响的那串鞭炮,证明你的客店已经开张迎客了。至于你收不收人家的费用,就是你自己的事了,反正没有任何一个人走进客店的时候会想着可以免费的,你不要,人家顶多想着是占了一次便宜。

人生路上也许会有无数的客店,归宿却永远只有一个。

那些盲目追爱的女孩们注意了,有勇气做情人就一直做,人家来了可以兴奋,走了就别哭喊。哪个客店也不会打着家的幌子收容客人的,还是免费。如果你这么想,那么还是赶紧关店走人,只能证明你不是开店的料儿。也不要打着爱情的幌子,充当了人家人生路上的某一处客店而不自知,末了你走的时候还要阻住人家回去的路,要死要活的问:我这个怎么就不如家好,你为什么会离开……

如果执意开店,那么,作为客店,你必须收费,这样,等人去店空的时候,你还可以找个心理平衡。但最好的办法就是等着今生的那个人,和你共同建一个一生的归宿。这样,你的是私宅,他走进来是要违法的。所以,就不会有客人理直气壮走进来,再理直气壮走出去,惹你伤心,烦恼,不平衡。

第12篇

淡了,还想说几句。就像春晚,鄙夷了,还是要看两眼。

春节的节

过年是源远流长的民俗,过“春节”却不是。这一点,我一直搞错了,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

把正月初一作为过年之日,称为“春节”,并且放假,是在后才定下的。1913年,北京政府内务总长向大总统呈上一份关于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假,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最后,只批准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例行放假,次年起开始实行。

春节不“老”,尚未满百,至1914年始,才九十七岁――我爷爷若活着,只比它小一岁。

春节的劫

这该是一个温暖的节日,但我知道,还有太多人缺一间暖屋、一床热被,甚至一碗烫粥。无产者,愿你们平安过节。

另一些拥有房产的人,我知道,你们在节日里并无免除恐惧的福分。这节,是国家法定的节日,也是个体该乐享的节日。拆迁,是个体的劫,也越来越成为这社会和国家的劫。

2月8日是腊月廿五,安徽利辛县一家拆迁公司无安全防护措施拆除一栋楼房时,楼体突然垮塌,掉落的巨大水泥块将邻近一栋平房砸毁,房内的八旬老人孙仲学被砸中头部死亡。孙的女儿称,自家房屋处在拆迁范围内,但与镇政府的协商一直无果,受镇政府委托的拆迁公司故意危险作业,“对我们的房子进行损坏,造成无法居住的现状,逼着我们搬迁”。

节已过完,此事尚无一个交代。另一事则终有结果。2月20日正月初七,全国首例“反暴力拆迁”致人死亡案作出一审判决,江苏宿迁市拆迁户王马铃(此前媒体报道中用化名“吴曼琳”)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法院审理认为,本案是被害人袁某等人为达拆迁目的,多次对被告人采取违法手段进行逼迫、恐吓,给其带来极大心理恐惧;后又到王的合法住宅进行辱骂、砸门,侵犯了他人合法的住宅权利,并威胁到他人的人身安全。王马铃在遭受不法侵害情况下实施的反击行为具有防卫性质,但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属防卫过当。

施害者和受害者的身份缠绕,他们在各自扮演双重角色的情节里,都没能度过这一劫。

春节的结

尽管有寡淡的抱怨,但春节毕竟是一个值得守护的节日。它像一枚琥珀,包裹着我们希望传承的伦理和我们所珍视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春节是中国人的一个文化情结。

说琥珀,取其美好意味,绝非死物。其中的文化基因,香火传续,从未断绝,并时时抽芽勃发。于是再拣拾起两个故事。

腊月廿六,湖北人孙水林带着家人连夜从天津驾车赶往武汉,不光为过年,更为赶在年前给手下几十个建筑民工发工钱。途中遇车祸,车上五人全遭不幸。弟弟孙东林和母亲商量,为完成哥哥遗愿,在后事尚来不及办理时,就先替哥哥发放工钱。账目已失,孙家让工人们凭着良心领钱,“大家说差多少,我们就给多少”。腊月廿九那天,孙东林给六十多人发了三十三万六千元――除孙水林留下的二十六万元,他自己掏了六万六千元,再加上母亲的一万元养老钱。

大年初三,十九岁的成都女孩邓小也因突发脑干感染而去世。父亲和奶奶商量,应该把小也的角膜留在世间,延续光明,“这是一件造福社会的好事情”。家人一致同意捐出小也的双眼角膜。目前,四川省红十字眼库已通知两名登记排队的角膜病患者,他们很快将赶来接受手术。

替兄长还一个愿,对兄是悌,对工友是义;为女儿立一个愿,对女儿是爱,对他人是仁。还愿、立愿,有孝悌、有仁爱、有大义――够了,这个春节已弥足珍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