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望洞庭刘禹锡

望洞庭刘禹锡

时间:2023-05-29 18:19:00

第1篇

秋天的一个夜晚,秋高气爽,浩月当空,诗豪刘禹锡乘着马车去洞庭湖观赏夜景。

到了洞庭湖,只见树木郁郁葱葱的,刘禹锡走到湖面前,放眼远眺,只见月亮像一个大玉盘挂在天空,月光洒在洞庭湖湖面上,那皎洁的月亮和洞庭湖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色。湖水风平浪静的,湖面模模糊糊,像披上了一层银纱,就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青铜镜。

刘禹锡一边看着亭台阁楼,一边兴步登上岳阳楼,站在楼上,刘禹锡放眼远眺,看到洞庭湖旁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像一座城墙保护着洞庭湖,又像一条条绿色的绸带欢迎着来游玩的人们。最引人注目的是洞庭湖湖中绿色的小岛--君山。洞庭湖洁白的湖水衬托着君山,恰似白银盘里的一颗小小的青螺。

刘禹锡被眼前这美景陶醉了,于是写了一首[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四年级:李炎

第2篇

1、白银盘里一青螺的上一句是:遥望洞庭山水翠。

2、白银盘里一青螺出自刘禹锡的《望洞庭》。《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近似的政治遭遇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政治遭遇十分近似:他们同登博学宏辞科,同入二王集团,同时成为朝廷命官,又同时贬为远州司马,同时应诏回京,又同时外放岭外刺史……同升迁,共沦落,命运之神的安排,使这两个萍水相逢的同路人,成了荣辱与共、患难同当、肝胆相照的铁杆朋友。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与柳宗元同年进士及第,从此相识而成莫逆之交。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已是一个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颓废朝廷,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了匡扶大唐社稷,救生民于水火,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于永贞元年(805年)实行了变革运动——“永贞革新”。

当时王叔文、王伾实行改革的时候,因触犯到宦官与藩镇的利益,不但为一批宦官痛恨,还为不少大臣所贬义和反对。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纷纷攻击“二王”。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也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仅仅半年,革新便惨遭失败,宪宗下诏书把八个官员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官名),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柳宗元和刘禹锡便是“八司马”之一,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被贬的行进途中,又接到朝廷的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两个人分别在朗州和永州一住就是十年。

元和十年,一个好消息终于从天而降,当年的“八司马”除了韦执谊、凌准已死于任上,其余六人都被一纸诏书召回京城,重新委派工作。刘禹锡和柳宗元终于又回到了长安。

一次,刘禹锡应友人之邀,在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赏桃花。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再次回到长安,刘禹锡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于是便写了一首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作很快在长安传唱开来。刘禹锡的这种冷嘲热讽的思想情绪,深深地刺痛了当朝权贵,于是权贵们以刘“语涉讥刺”而不宜留在京师长安为由,宪宗皇帝只好将他们再次流放远州为官。

刘禹锡再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看似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在当时还是荒凉之地,不适宜人居住。刘禹锡去也罢了,可他家还有八十老母需要人伺候,若跟刘禹锡一同到播州,如何受得不这苦。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记载: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于是,柳宗元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一月八日,遗响千古的大文豪――柳宗元就这样油尽灯灭,客死柳州任上。

此时的刘禹锡正扶着母亲的灵柩行走在衡阳的路上,而他获知好友柳宗元病故的噩耗后,顷刻间便泪如雨下,可见他心中的悲痛之深。随后,他一边派仆人前去料理柳宗元的后事,一边含泪给韩愈写信,希望能为柳宗元兄弟撰写墓志铭,以昭其冤。并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以告慰黄泉之下的柳宗元的灵魂。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

刘柳二人在政治上个命运是那么的相同。同为永贞改革的中坚力量,王叔文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因这场改革只进行了146天便“寿终正寝”,二人同时被贬官,刘贬到朗州、柳贬到永州,这一贬便是十年。 十年后,二人又同时被招回朝廷,但马上又同时被贬往更远的地方。刘被贬连州做刺史,柳被贬柳州做刺史。柳到柳州后四年便死去了,年仅47岁;而刘此后历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于14年后才被召回京师。大和二年(828)回朝任主客郎中,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71岁卒。柳宗元可谓英年早逝,刘禹锡活到古稀之年,可谓长寿。究其原因,愚以为是他们的思想性格不同使然。

异样的思想性格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政治遭遇十分近似,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但两人的思想性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二人虽同经忧患,但刘禹锡仍然保持着倔强刚猛之气,对时弊的讥弹,对新贵的嘲讽,以及傲视困苦的昂扬奋进,虽然使他屡受打击,但毕竟令心中的郁结获得宣泄与超越。柳宗元的性格比较沉郁,而对社会人事的深思敏悟,又加深了他这种性格气质,他只能将感愤时事、自伤身世的激切与愁苦,寄托在孤傲高洁、幽峭孤直的怀抱中,但是他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怀,因而很难超。

(一)柳宗元的怨怼忿愤

柳宗元是一个执着的人,他性格中刚直峻切、固执信念的成分很重,在被贬之后,仍然想回朝廷做一个政治家,因而即使想超然也难以超然得成。

柳诗描写其贬谪中的痛苦,读来很令人震撼,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觇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苈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诗中以“惊风”“密雨”刻画忧患煎迫之状十分传神,这两句既可以象征险恶的政治环境,也深刻地传达了诗人饱受惊惧的心情,而“岭树”一联则描绘出远贬蛮荒之地的凄凉孤独。全诗被凄风苦雨、萧骚不宁的气氛所笼罩,传达出内心的“茫茫愁思”。确如沈德潜所说:“柳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

其出游山水,往往是“暂得一笑,已复不乐”,在“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远”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刚刚领略到一点山水的乐趣,马上又被牵拽到了“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那永远的现实悲患之中。以他的散文为例,《小石潭记》写他沉浸在石潭的美景中只那么一会儿,便“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愚溪诗序》的山水处处有作者无法排遣的忧愤。大凡他独游山水的时候,便是他最孤独的时候,是他被弃感、被拘囚感和生命荒废感最沉重的时候,是他心灰意冷最感绝望的时候。正是由于柳宗元从根本上做不到超然解脱,所以才在遥遥无期的谪居生涯中,经受了比一般人剧烈得多的精神折磨,并由此一步步导致他的性格变异,致使他的生命过早夭亡。执着使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刘禹锡的豁达明快

刘禹锡则是一个旷达的人。永贞遭贬对于他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他有一百条理由怨恨、沉沦或遁世,但是诗人没有被击倒。在失意面前,他没有以泪洗面,灰心丧志,也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留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没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倾泄激愤,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绝不颓废。

白居易给刘禹锡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相蹉跎”之句,他认为同僚大都得以升迁,只有刘禹锡在荒寂的和州空耗光阴。显然,他是在为刘禹锡不平,正如他在诗中所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大多。”对此,刘禹锡自己却豁达得多,他在酬诗中乐观地写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沉舟”、“病树”,以物喻己,是他人生概括的两个物象,但诗句中却没有表露出怨尤,反而是在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失意和仕程失意介怀,表现为一种世事变迁和宦途谪升的豁达开朗,也一如他诗中所云,沉舟之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萌春。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并没有让他消沉颓伤,那是因为他亲历了人世荣辱、目睹他人宦海沉浮后早已宠辱不惊。

第4篇

1、意思是: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打磨的铜镜。

2、【出处】《望洞庭》——唐代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关键词:唐代 刘禹锡 瑶族 民情风俗 民族政策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朝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时人誉为“诗豪”与“国手”。“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v湖南常德w司马。元和十年v815w二月刘禹锡被朝庭召回,悲喜交集,感慨万千:“雷雨江山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v《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w诗人以卧龙自许,欲重整旗鼓,施展宏志。然而,目睹了国运困厄,群小乱舞,权贵骄横,回忆革新遭贬荒蛮,愤懑不平,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被朝庭视为“语涉讥讽”[1],又贬为偏僻荒蛮的岭南,任连州刺史。

连州位于五岭南麓湘、粤、桂三省交界处,早在隋唐时期,境内就有瑶族聚居区。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蛮子歌》、《莫徭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三首诗。

莫徭,即瑶族。“莫徭”是晋代统治者对瑶族的一种称呼。《隋书・地理志》:“自云其祖先有功,常免徭役,故以得名。”[2]人们就把瑶族视为不事徭役的民族。瑶族人居高山深林,过着农耕,狩猎的生活。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瑶,木盘瓠王之后,其地山溪高深,介于巴、蜀、湖广之间,绵亘数千里。”[3]

刘禹锡被贬连州后,深入瑶族察民情,观风俗,写下了反映瑶族风土人情的诗歌。《蛮子歌》这样写道:

蛮语钩c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

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

诗人在首联描写了瑶族外人无法听懂的语音和“斑斓”的衣饰特点。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搜神记・卷十四》记载:瑶族“好五色衣服,裁制皆以尾形。”这与刘禹锡笔下的衣饰特点“斑斓布”相符。次联先写猎野兽为生计:“熏狸”和“掘沙鼠”;后写节日庆典。“时节”,即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纪念先祖盘瓠。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第七十六》记载: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

庆典仪式由“筛翁”主持,未婚男女约干,列队唱歌跳舞。节日也就成为了求婚时间与场地。1984年,经瑶族研究会决定,将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正式定为全体瑶族人民共同的节日。诗歌第三联:“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顾。”写瑶族闭塞的生活,对“乘马客”惊恐不已的状态。诗歌尾联写瑶民腰系竹篓,携刀斧上高山的敏捷矫健的特点。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瑶族人习性、风俗,还表现了诗人对瑶族英勇的赞许,同时暗示了对汉、瑶民族矛盾的隐忧。再看《莫徭歌》:

莫徭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

这首诗具体描写瑶族生产、生活以及婚姻等状况。诗的首联写瑶民生下来,不入户籍,属外化之民。接着,描写瑶民经济交往。瑶民在集市自由交易,还有夹杂打鱼的人,市场异常热闹、繁忙;瑶民子女的婚姻,常和山中的伐木的瑶人结婚,婚姻自由。第三联写瑶民居住情况。据《过山榜文》记载;“王瑶子孙,居住高山草岭养生活命,……但有高山厚岭,日月照临,听闻禽畜之声,青山石壁,听闻饿鬼之声,荒地冲中,常闻野狸之叫,乃系瑶人耕管之业。”[4]刘禹锡的描写也与历史记载相契合。瑶民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饮水困难,但他们把房屋建在山溪、泉水边,东一家西一屋,零零散散,犹如星罗棋布;居住不易,食物更难,全靠刀耕火种。最后尾联,赞颂瑶民彪悍英武,机警敏捷。他们不畏险阻,不怕困难,常游于万丈峭壁,巧妙躲过毒虫“蜮”的伤害。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总之,诗篇倾注了作者对瑶族人民深深的同情,同时,又寄寓了浓浓的赞扬之意。

诗人在《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写道:

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

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

猜鹰屡奋迅,惊鹿时踢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销。

箭头余鹄血,鞍傍见雉翘。日莫还城邑,金笳发丽谯。

瑶民围猎,多在农闲或重大节日。围猎前要祭山神,祈求保佑狩猎顺利、人员安全。猎获的动物,见者有份,有功的猎手则获双份,还可获兽头、兽脚等,以示奖励。瑶民围猎,男女老少倾寨出动,热闹非凡。刘禹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瑶族壮观的围猎图。诗题点明围猎地点:连州;时间;腊日,即腊祭之日。诗篇开首二句,“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诗人从大处着墨,极力渲染瑶民出猎时气壮山河的气势和热烈紧张的气氛。紧接第二联描写猎场景色:瑶民烧山赶兽,树叶烧成一片红色,绿草烧光,遍地焦黑。“林红”、“原黑”,色彩对比鲜明,用词十分讲究。第三联“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钲”,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人声嘈杂喧闹的猎场,指挥者敲击“钲”,以悦耳的声响调度围猎行动。这二句诗的意思是,猎人在急促的钲声指挥下,将猎场紧紧包围,四周大旗摇动,呐喊声声,野兽乱窜,飞鸟惊鸣,气氛紧张热烈。紧接着“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猜鹰屡奋迅,惊鹿时踢跳。”聪明的瑶民在野兽逃跑的要道上布设了罗网,嗾使猎犬上山追赶兽物。“道口”一词,十分贴切,可见诗人观察之细。然后,诗歌进入高潮,“猜鹰屡奋迅,惊鹿时踢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销。”猜疑惊惧的山鹰迅疾飞起,惊恐万状的野兽乱窜飞奔。接着,野兽拼死挣扎,猎民奋勇捕杀。搏斗,尘土飞扬,积雪的高山若隐若现,犹如在半空中消融了一样。最后四句进入尾声:“箭头余鹄血,鞍傍见雉翘。日莫还城邑,金笳发丽谯。”诗人没有实写所猎何兽和猎物几何,而写在诗人坐骑四周,到处挤满了背着箭袋,插着野鸡尾羽猎民,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就可以想见围猎的丰收和喜悦。以虚写实,虚实结合。这时,天色渐晚,诗人恋恋不舍地回到城中,几声单调而哀婉的笳声从谯楼上随晚风飘来,惆怅之情涌向心头。这与前面的喜悦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又点明诗人被贬连州的苦闷和忧愁。

这是一幅生动的围猎图,全诗紧扣“观”字,把瑶民围猎过程写得有始有终,井然有序。远望猎场巨大,漫山遍野,纵横交错。近观人头攒动,摩拳擦掌,意气风发。场面热烈紧张,有声有色。钲声、犬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红叶黑土,大旗猎猎,色彩鲜明。让人感受到那热烈紧张的气氛,享受了瑶民快乐喜悦的心情。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对瑶民的勇敢、坚毅、智慧的称赞。诗歌画面动静谐和,有虚有实;色彩鲜明,浓淡相宜,是一首值得一读的好诗。

从对以上三首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对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情风俗的审美观照中,由衷地赞美了瑶民的勤劳智慧,勇敢坚毅的品质,对他们艰难的生存处境和生活苦难,给予了深深同情。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更可贵的是,诗人所记录的这些文化信息,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具有民族学,历史学价值的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

那么,刘禹锡诗笔何以要展现瑶族的民情风俗画卷呢?

一是怀仁者之心。刘禹锡出身儒学世家,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树立了“兼济天下”之志。“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v《学阮公体三首》w被贬荒蛮之地,寻佛亲禅,研习道学,也不过是用来调适自己的心情,其坚定的信义而不可改,“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v《咏古二首有所寄》w“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咏史二首》)儒家的思想核心“仁者爱人”,当刘禹锡贬谪连州时,他及时调整心态,从容面对现实。他下乡村,亲近百姓;他去深山,了解瑶民。他以一种亲切、平视,甚至是欣赏的眼光,关注瑶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绘就瑶族民情风俗的画卷。

二是得江山之助。刘禹锡在《刘氏集略说》中说:“及谪于沅、湘,为江山风物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贬谪连州也同样“为江山风物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连州的奇山异水,风物礼俗使诗人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创作题材。特别是连州是瑶族的聚居地,这样,他才有机会深入瑶居,亲近瑶民,才能近距离观民情察风俗。如果“居庙堂之高”,没有这样的经历,又怎么能有如此精彩的诗意记载。这真是仕途不幸诗家幸,官场不通创作通。

三是“以俟观风者”。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5]“仕”应像是“农夫之耕”一样,是一种职业,应忠于自己的职守。刘禹锡虽贬谪边陲,但也是一州之刺史。他观民风察民情,就是想把真实情况向执政者反映。他在《插田歌》的序言中说:“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所书何事?就是计吏以贿补官,骄恣吹嘘之事。“以俟观风者”,有助劝戒美刺,纠弊补政之作用。事实上,由于当时边陲少数民族问题严重,例如,和刘禹锡同时贬为柳州的柳宗元所辖的黄洞蛮,或曰西原蛮,由于朝廷的横征暴敛,压迫歧视,而奋起反抗。据历史记载:“(元和)十年,钦州蛮首黄少卿反,围州城,……”[6]元和十一年,黄洞蛮又攻钦、横二州,等等。刘禹锡感同身受,虽然瑶族居住分散,人数较少,力量相对弱小,但他们“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顾”,对官吏的恐惧感,对汉人的陌生感,都隐含了民族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激化矛盾,迫使他们反抗斗争。另外,虽常“不事徭役”,但唐代瑶民还是服了徭役。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岭南诸州则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若夷僚之户,皆从半输。”夷僚就包括莫徭在内。因此,刘禹锡在诗歌中,抒写了瑶族人民生存艰难,生活困难,生产方式落后,又赞场他们勇猛顽强,机智敏捷的精神。这就凸显了刘禹锡的民族政策主张:改变瑶族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善他们的生存处境,减轻或免除徭役。并且关注他们,亲近他们,就能民族和谐,边陲安定。

刘禹锡在元和十年前后,以其实际的创作成就,成为了文坛泰斗,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刘禹锡就是想利用诗歌的传播途径和个人的影响力,改变执政者的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和谐,社会安定之理想。

参考文献

[1]刘昀.旧唐书卷160[M].北京:中华书局,1975:4211

[2]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95

[3]范成大、林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志蛮[M].胡起望、覃光广校补,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184

[4]黄钰辑注、牒集汇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238

[5]杨伯峻译注.孟子・滕文公[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2

第6篇

我的家乡在湖南,哪里是多么美丽,多么壮观,风景名胜数不胜让我最深的就是洞庭湖。

洞庭湖非常美丽,湖水清澈见底,而且非常静,静得像一面镜子,和蔚蓝的天空浑然一体,倒映在两边的山色,好像水里长出一座座奇形怪壮的高山,仿佛鱼儿在天上游,鸟儿在水里飞翔。长在洞庭湖旁边的植物都非常嫩绿。花又多又漂亮,浓浓的花香扑鼻,总会使人说道:“真香啊!”草又细又嫩绿,树又高又壮,像是守护洞庭湖的卫士。使我不时想起了唐朝的刘禹锡写的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有一次清早,我到洞庭湖散步看见湖面游着几只鸭子,这几只鸭子,可真活泼机灵,有的“嘎嘎”的叫着,还有的在打架,真是调皮极了,是我想起了北宋的苏轼写的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晚景鸭先知。

洞庭湖的景色真美啊!

第7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8篇

--《竹里馆》唐·王维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北宋·王安石

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明·于谦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5、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三国魏·曹植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唐·刘禹锡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

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9、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唐·李商隐

10、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李白

1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1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唐·卢纶

1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唐·刘禹锡

14、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唐·张志和

1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唐·柳宗元

16、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唐·叶绍翁

17、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1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清·郑燮

第9篇

“读经典学作文”正是根据古诗文的这些特点,将诵读古诗文与小学生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消化经典,提升能力,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陶冶情操,使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和想象,对写作的构思、表达方式与技巧,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文言文语言规律的掌握等多方面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即把古诗文作为作文练笔的材料提供给学生,通过“读写结合,艺术嫁接”这一途径,运用古诗文的写法和技巧,对古典诗词进行再创作。其创作的前提必须建立在文本的解读上,忠实于文本。读经典学作文教材共收录写景诗12首,诗中的景物描写或精美奇丽,或色彩斑斓,或浩瀚雄伟,或神奇静谧,让我们跟从大师学习写景的方法,尝试着解读文本。

一、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特点

作文源于生活,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具体,才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认真观察,是写好景物的前提,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特有的变化,善于通过眼、鼻、耳等感观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由远望到近观,勾勒出天门山气势的雄峻险要,长江洪流的湍急与威力,江水的颜色与走向,把山的神奇与水的浩荡展现在我们眼前。“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用简笔写意般地展现出一幅斜月轻照的深夜图景,只见朦胧的斜月如水地照射着家家户户,没有灯火通明,没有人影幢幢,只有无声的庭院一半沉浸在银辉之中,另一半笼罩在暗夜的阴影中,此时北斗星和南斗星都横斜在空中,即将隐落,勾画出“月明星稀”的自然景象。“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作者调动了自己的感觉、听觉、视觉写出深夜了,山间的雾气袭进屋来,如轻纱,似薄绡,缥缥缈缈,遮掩了层峦迭嶂;晚风吹来,松涛阵阵,如哀如怨,如泣如诉。

二、大处着眼,描写壮阔场面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这是因为任何大的事物,都是由许多小事物聚合而成的:而任何小的东西,又都是大事物的“细胞”,都包含着大事物的成分。所以看问题要善于以小见大。拿这个道理运用到写作上,就叫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很多古典诗词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处,两岸青山相对,一江碧水夺路而去;远处,水天相接,一片白帆自日边而来,画面阔大深邃,瑰奇壮丽。“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水波静静地泛起微澜,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水天一色,多么宽广阔大的胸怀!内容丰厚,境界阔大。“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诗人身处斗室之中,想象飞越千里之外,从上到下,由近及远,描写夜幕下的群山万壑、千里大江,展现了辽阔渺远,壮丽迷人的江南夜色。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开阔而丰美的诗意空间。

三、小处落笔,精绘动人细节

作文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作文必然是感悟的、品味的、揣摩的、咀嚼的。因为在作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意思,但却说不出来,然而从学生的作文中却可以体现出来。生活中的一幕场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大师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的实例:“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望洞庭》),“湖”“月”两个很平凡的景物联系在一起,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自然让人联想到水天一色。“二月初惊见草芽”,二月小草发芽本很平常,可是诗人却想到花儿依旧没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赋以雪花生命。“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府《春游湖》),燕子、桃花、春雨、断桥、柳阴、小舟,用“蘸”、“度”、“撑”串联起来,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写出了作者徜徉在春雨西湖中的惬意。

四、赤橙黄绿,描绘缤纷世界

缤纷的色彩,是生命活力的展现。诗人和画家都喜欢运用色彩表现生活。画家是直接用色彩表现在画纸或画布上,给人直观的美感:诗人则是通过对色彩的描写,烘托气氛,增强诗情画意,提供更加丰富的想象余地,激发人的感情。古人作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明亮轻快的色彩,抒发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彩,寄寓了诗人伤感悲悯的情绪。

“两岸青山相对出”(李白《望天门山》)一个“青”字写出郁郁葱葱天门山的生机盎然:“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把湖水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青山凸显在如银的水中,突出月色之下洞庭湖的美;“白雪却嫌春色晚”(韩愈《春雪》),写出人们盼春的心情;“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虫声透过绿色的薄薄的窗纱,涌入诗人敏锐的耳鼓,使诗人更感受到盎然的、氤氲的春的信息;“绿阴冉冉遍天涯”(曹豳《春暮》),写出夏天绿荫遍野的特点;“半江红树卖鲈鱼”(王士祯《真州绝句》,色彩与声音相配,展现出一幅秀美的水乡图。“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雨后晚晴》),描绘出雪后晚晴银山披彩的胜景,给人以美的震撼:“要看银山拍天浪”(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银山般的排天巨浪,是何等的气势。

五、动静交错,渲染无尽韵味

古诗中有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这种动静结合的写法使景物描写妙趣横生,充满了生机和韵味。《月夜》中“更深月色半人家”,银辉倾泻中的明亮与繁树掩映中的阴暗,衬出了月夜的静谧与安恬:

“虫声新透绿窗纱”,虫声稀疏而微弱,却声声入耳,声声动心,以动衬静人与物的融合,动与静的融合,绘画出勃勃生机的早春景色。

《春暮》中“绿阴冉冉遍天涯”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青草池塘处处蛙”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真州绝句》中“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静动结合,勾画了一幅色彩绚烂的江景和忙碌的鱼市。《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立,船尾跳鱼泼剌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六、虚实结合,增添生活情趣

实是具体的景象描绘,虚是意中景物,即眼见为实,心想为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睛》),蜂儿蝶儿翩翩舞是实写,春色本是无处不在的,作者却疑在邻家,写出这些小精灵飞往邻家的一种嫉妒,这是虚写,充满了情趣。“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白雪是实写,你看她穿树飞花,装点人间春色(虚写),富雪花以生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人站在前行的船头,遥向东望,兀立大江两岸的开门山跃入眼帘,这是写实,感觉到自己的船是从日边驶来,这是写意,碧水青山,红日白帆,交相辉映,凭添生趣。

七、比喻拟人,合理巧妙穿插

景物描写需要绘形,绘声,绘色,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到到,这就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大师们在古诗词创作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典范之笔。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精读悟境,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

作者情感。

重难点:

分小组合作交流诗意。背诵古诗,描绘诗中美景。

一、

听音乐,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吗?(喜欢)放音乐《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导入,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对)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诗呢?

板书:《望洞庭》

评:在《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刘一祯歌声的烘托下,开篇给人一种震撼力。

二、自主学习,分小组讨论诗意。

1、自由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检查自学。(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学生边读边画节奏。

师评:同学们一个个是学习的能手,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

2、

明确目标,合作交流。

师:接下来,分小组议一议:你读懂了哪些字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诗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评:同学们交流得很充分,合作学习快乐多。展示小组风采的时刻到了哪一组先来?汇报交流诗意。

评:安排同学合作学习,旨在唤醒其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同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展示实物。

4、

这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吟诵并背诵出来?a、指名吟诵、齐诵、背诵,说意境。

b、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你能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意境吗?

评: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训练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相机激起了学生饱览秀丽风光的欲望。老师放飞了学生被禁锢的心灵,让他们成为对话的主体,用鼓励和信任让学生学会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三、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是诗的魅力,因此才能够千古流传,根据古诗意思画一画美丽的洞庭湖吧!会跳舞的跟着节奏自编自舞吧!

评: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中的“精读悟境”这一要点。

四、

第11篇

1、在讲地球自转线速度时,常引用的《送瘟神》里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2、讲季风环流时,冬季风的影响,引用唐朝诗人写的《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讲夏季风时,引用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讲常见天气系统时,引用诗句有:①一场春雨一场暖(暖锋过境);②一场秋雨一场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冷锋过境);③讲准静止锋时,引用赵师成的《约客》:黄梅时节农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雨天气)。曾几的《三衢道中》:黄梅时节日日晴,小溪泛尽向山行。(空梅天气)。还有: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4、讲气候的形成时,①太阳辐射北方少,北方春天晚,引用唐朝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五原在长安北方,春天太阳辐射比长安少);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秦地春比燕春早)。②讲下垫面是山地时,高度对气温影响,常引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5、讲地形时:①断层与陡崖时,用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何海拔1500米的泰山如此雄壮呢?地处平原,更是断层众多,陡峭险峻。

同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为何庐山多瀑布,因断裂构造,多陡崖地貌)。秦岭大断裂有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秋攀援。

②写平原地貌的,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沙漠地貌的有王维《史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咏丹霞地貌:泥乳胶然塑此身,凝脂翠玉不沾尘。谁将彩笔绘层峦,天趣浑然蔚此观。

③写流水浸蚀,沉积地貌,有胡玢的《桑落州》: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州。数家新居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涨未休。

还有杜甫《佳人》里的:在山泉水清,出上泉水浊。

④生物的根劈作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⑤人类对黄土高度影响。《诗经》:坎坎划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李白写的:洛阳三月飞胡沙。刘禹锡的:黄河九曲万里沙。(说明春秋时黄河清,汉修长城,唐修长安,河水变浑)。

6、讲水循环时: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7、讲中国地理时更多。①冬季0℃时:《沁园春・雪》: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李白的:将登太行雪满山,欲度黄河冰塞川。

②讲洞庭湖时,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更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③讲黄河,孟津、龙门峡时,有李白的:黄河天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④讲长江时,向东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涛尽。向西望,有杜甫《秋兴》: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阳。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讲月相时,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峨眉月)。

②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上弦月)。

③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下弦月)。

④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第12篇

(一)诗中的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10、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二)诗中的夏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三)诗中的秋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四)诗中的冬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