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赞美黄河的诗歌

赞美黄河的诗歌

时间:2023-05-29 18:1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赞美黄河的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赞美黄河的诗歌

第1篇

《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浪淘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欢唱,绿树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的秀丽景色,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之情。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大兴寺院,百姓不堪重负。借古讽今,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的反对,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古诗。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刘禹锡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向往;杜牧以传神生动的笔墨描绘江南春景的美好奇妙,寄予忧国忧民之情;王安石闲居田园,从田园山水中领略无穷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重点,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浪淘沙》。

1.学生分小组,按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师相机指导。

根据汇报情况,选择补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他的诗也写得很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为“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①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这里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②浪淘:波浪淘洗。

③簸:颠簸。

④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

2.理解关键词句,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朗读思考:从前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

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音视频、图片,形象感受意境。

学生观看黄河倾泻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体会黄河的雄伟气势。

引导入境,交流:面对着如此雄伟壮丽的黄河景象,你会想些什么呢?作者想到了什么?

补充典故资料,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想象。

感情朗读,诵读悟情。想象说话: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生熟读背诵。

(四)学习《江南春》。

1.指名读古诗,听范读,划分节奏。学生练习节奏朗读。

2.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生说说对杜牧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学生汇报诗意理解,师相机指导。

根据汇报,选择补充:①绿映红: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②水村山郭:依山傍水的村镇。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③酒旗风:酒家的酒幌子在风中摇动。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④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⑤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⑥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⑦烟雨:像烟雾那样的细雨。

3.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圈画景物,读一读,想象画面。

出示景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绘,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春景图?互相交流。

创设情境,图片展示美景,学生形象感受美丽,体会诗人感情。

探究悟情,思考:前两句写莺鸟鸣啼,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后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矛盾吗?

明悟“千里”,体会特点。

思考: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的映衬?让人感受到什么?

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美丽。

讨论:诗的后两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背景,体会深意。

学生交流对杜牧所处时代的了解,联系背景,体会诗句深意。

明悟:借古讽今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五)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明诗题,知诗人。

指导理解“书”、“湖阴先生”

2.生说说对王安石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3.检查朗读

指导正音,读好“畦”“闼”

学生听范读,划分节奏。指导朗读。生展示读。

合作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汇报成果。

根据汇报情况,选择补充:①苔:青苔。

②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③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4.赏析悟情。

学生自主学习一、二句,思考:诗人是怎么被湖光秋月吸引的的?这是怎样的湖水?

思考:诗人是怎样写净的?

师指导,结合江南夏天的气候特点帮助理解。

“成畦”写出了什么?

引导想象画面,感悟深意。

交流:从前两句可以看出杨德逢是个什么样的人?

感悟理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体会对偶的修辞,引导回顾其他诗句中对偶的写法。抓重点词句体会修辞,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心情。

5.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6.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一些描写风光景物的诗句来读一读。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安排了3首古诗,都是写的优美景色,表达对风光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这节课我们不但积累了写景的古诗,同时体会了诗中用典和对偶的写法,对之后的古诗理解提供了指导。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属于写景古诗,表现风光景物的美丽。我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的感情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

17

古诗三首

描写:黄河

蜿蜒曲折

黄沙滚滚

浪涛汹涌

夸张

浪淘沙

想象:银河

牵牛织女家

向往

对黄河气势宏大的赞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啼莺

啼莺

绿树

红花

晴朗明丽之景

江南春

水村

山郭

酒旗风

热爱赞美之情

寺庙

楼台

烟雨

朦胧迷离之景

忧国忧民之情

院里:茅檐

花木

书湖阴先生壁

院外:一水

两山

田园美景

恬淡心情

护田

第2篇

张振民诗歌的想象丰富而奇特。他诗中的意象虽大都取自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但是由于想象的光照,都使他们变得五彩斑斓、光彩夺目。比如《岁月的高度》:“岁月站了起来/仿佛白塔山上生长的杂草/越站越高//风舞动/岁月的脸脱落一层皮/因霉变渐生绿毛//深度有水有泥沼/上升的牙齿/高度迎风环绕//溜墙根走向一座湖心岛/那是一个热情的家园/只可惜家园无温饱//日子仿佛米粒般大小/怎么过我的神态/常在荒凉处随风飘摇”

这首诗的想象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跳跃和转化。“岁月”是抽象的,但是一个明喻“仿佛白塔山上生长的杂草”却使其具象化了。我们一般说岁月加深,但诗人却说她“越站越高”。白塔山上的杂草,又似乎让人想起随岁月而变白的长发。我们仿佛看见一个经历沧桑岁月的白发老者在山上迎风而立。第二节的想象就更奇特了。“岁月的脸脱落一层皮/因霉变渐生绿毛。”岁月之久,“霉变”则暗喻岁月之少见丽日阳光。接下去出现于高度相反的“深度”,“有水,有泥沼”,上升的牙齿,仍与第一节的高度相呼应,表现出一种坚持和抗争的姿态。第四小节的湖心岛是“热情的家园”,这是想象中的乐土,但又“无温饱”。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后一节“日子仿佛米粒般大小”仍是用抽象转化为具体的手法,表现出构成岁月的无数日子的琐细。这首诗充满了想象出的具体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沧桑岁月的体验和感受,表现出生命的高度和坚守的姿态。

表现爱情,诗人的想象也很丰富。如《缠身》:

每隔一段时间

你就会把温暖的语言做成丝棉

再过一段时间

你又把刻薄的语言做成针

你就用这针 对我

万箭穿心

你的每一根针尖上

都闪着血红的牙印

我是个悲伤的恋人

这样的命运

蛇一样缠身

诗人把恋人的不同话语比作丝棉和针,丝棉温软,针尖锐刺疼。而纠缠如蛇则更表现了对爱的复杂感受。

张振民的诗还蕴含着哲理,具有思辨的色彩,如《无主题变奏》:

你看天,看地

我审视自己

你看别人时

我看你

刚刚看出个主题

一阵风过

射出的响箭与靶心偏离

但是

只要我眼睛轻轻一闭

世界将是一团漆黑

这首诗有点像卞之琳的《断章》,具有相对主义的色彩。看与被看是相互转化的,内心主观感觉与客观世界也不会是完全统一的。同一对象会因主观情感的转变而改变。《生长》也有哲思内涵:“星星不只在晚上闪亮/太阳不只在白天摇晃/飞机不一定都停泊在机场/草地上站着的并非都是牛羊//……所有的风 不一定都能指示方向/每一阵雨不一定都能无害/望远镜看到的并非全是风光/被枪儿瞄准的不一定都是死亡。”这些诗句用语并不深奥,但却能令人回味、启人思考。

张振民的诗取材随意,书写自由,在浪漫的抒情中又带有后现代的反讽,可见他对各种诗歌艺术手法的借鉴与吸收,他的诗歌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空间》是从杜甫的诗句引发的,“一行白鹭上青天”,但他对此进行了现代的改写:

最快乐的事 应该是

放飞一只白鹭

既然自由已被削尖

那就悄悄地等待 等待

一支开心的箭射穿

丽日青天

一行白鹭 上天后

才知道脚下的路

与地上的黄河一样

曲曲弯弯

这种改写使诗境更加开阔,但又赋予了新意:天空并不是自由的,“与地上的黄河一样/曲曲弯弯”。

张振民的诗中常常出现蜜蜂意象。比如:“蜜蜂的翅膀是美丽的糖纸”(《标点》),“蜜蜂 这些送春的小喇叭”(《酝酿》),“整个四月的山坡/运输甜蜜的小飞机往来如梭”(《日前》),“花汁/很甜/蜜把蜜蜂围在中间”(《桃花做伴》),“傍晚不肯闲着/点燃最小的灯/张开红嫩嫩的小嘴/唱夜半歌声”(《蜜蜂的一天》)。这些蜜蜂意象表达出诗人内心对这勤劳的酿造甜蜜的小生灵的赞美.也表达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诗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意象化传达。从张振民的诗歌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他想象力的丰富,意象创造手法的多样,还可以看到这个山东汉子美丽而崇高的内心世界。他的内心向往着真、善、美,他的诗歌的意象也是美的,总体给人简洁、透明的美感。他说:“开花的心 不管怎样许诺/一丁点的蕊正拖着一团火”(《开花的心》)。他这样写树:“一片绿色站在低空/被风的队伍/相拥/树枝像翅膀一样抖动/黎明”(《树的风景》)。他这样写草原:“他凹凸的缎面像褶皱的毛毯/阳光下,一挂就是一天”(《绿野》)。他虽然也说:“我的黑夜比你长”,但是我们从他诗歌中更多地看到的是春天的阳光。正如他在《夏天》一诗中所写的:“这么多美好的沉淀/满世界的翡翠/在闪”!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饱满的艺术创造能力。

第3篇

摘要: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一门艺术,一种美。诗歌翻译,是创造美的艺术,除了语言转换外,更注重传递原诗的意境和韵味。本文将以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译诗之“三美”标准以及辜正坤先生的诗歌鉴赏原则来评析许渊冲先生所译之《登鹳雀楼》一诗,看译诗是如何准确地再现原诗的内容与形式,生动地传达原诗的韵味与意境的。

关键词:三美;诗歌翻译

一、

译事难,译诗更难。因为诗是文学最优美的表现形式,不仅具备一般的文学体裁特征,还兼备神韵和意境等特点。除了语言的转换外,译诗更重要的是传递原作的神韵与意境。中国传统诗歌历来讲求格律,重押韵,讲平仄,求对仗,用典故,字里行间以含蓄为美,以意境为上,忌直白。虽然传统英语诗歌也讲究格律,押韵,节奏,用典等,但终因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汉语格律诗英译尤为困难。一部分翻译家尝试着用散文诗译中国传统诗歌,但在传达原诗神韵与意境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少了诗味。因此许多翻译家主张“以诗译诗,尤其要以格律诗译格律诗”。在这些知难而进的中国翻译家中,有一位就是有“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之说的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理论家、实践家许渊冲先生。他的“诗体译诗”被著名学者钱钟书称为“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跳得灵活自如,令人惊奇”。许渊冲教授在《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本的序言中,首次提出诗词翻译的“三美”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本文将运用“三美”理论来评析许渊冲先生所译的《登鹳雀楼》一诗。

二、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不朽之作。该诗为五言绝句,雄奇豪迈、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前两句写景,景中含情,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后两句抒情,情中见理,表现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以及无限进取与探索精神。短短二十字,有景,有情,有理。以下是《登鹳雀楼》原诗及许渊冲先生译文。

登鹳雀楼On the Stork Tower

王之涣 Wang Zhihuan

白日依山尽,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

黄河入海流。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欲穷千里目,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更上一层楼。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原诗之义象美。义象美是指“诗歌字词句或整首诗的意蕴、义理作用于大脑而产生的美感。”(辜正坤)原诗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慢慢消失在视野的尽头。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转向,流归大海。这两句诗把上下、远近、东西景物全都容进诗笔之下,画面宽广,意境深远,组成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图画,创造了一种意境之美。后两句寓情于景,揭示出“观景,需登高才能望远;而人生也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看得全”的哲理。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译诗之意美。意美是译出“原诗的意境和诗味之美。”(郭著章)许渊冲先生的译诗完美再现了原诗所创造的意境美。用“ the sun, the mountain, the river and the sea”勾勒了一幅美丽画卷,而 “beyond”和 “seawards”这两个词则直接点明了诗中几个意象的空间位置关系,把“几个画面并置而产生相互对立但又相互补充的张力审美效果。”(辜正坤)这样,便在审美主体的脑中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译诗后两句以 “a grander sight”译“千里目”,“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译“更上一层楼”准确传达出了原诗的哲理。“千里目”和“一层楼”实为写虚,是在头两句实景的基础上作者尽想象之能事,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许渊冲先生在深刻理解了原诗意义的基础上采用了模糊翻译法,这种翻译却更准确的传达了原诗的意境与韵味。

原诗之音象美。音象美是指诗歌的听觉形象,诗歌的音乐性,包括诗歌的节奏和韵式。汉语一个字一个音节,元音音节出现在辅音之后,再加上汉字的四个音调,便可奏出变化跳跃的音乐。由于汉字单音节的特点,诗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安排诗歌的节奏。例如,一首五言诗即五个音节,两字为一顿,一行为三顿,结合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的巧妙运用,会给整首诗带来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登鹳雀楼》为五言绝句,每行五个音节,可划分为三顿,即:白日-依山-尽0-/ 黄河-入海-流0-/ 欲穷-千里-目0-/ 更上- 一层-楼0-/ 而该诗的格律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二者结合,构成了原诗的节奏美,使原诗读起来铿锵有力。汉诗的押韵能增添音乐感,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汉诗可押头韵或尾韵。《登鹳雀楼》押尾韵,韵式为x a x a 押/ou/韵和/iu/韵。该韵为阳性音,读音嘹亮、浑厚,双唇发音时开口度比较大,使人感到一种强有力的声音在耳畔回荡,能营造出一种宏伟壮观的景象。

译诗之音美。音美是指“译文可以借助译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郭著章)英语诗以多音节为其音美的基础。多音节词有轻重音节之分,因此英语诗歌往往具有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英诗讲究音步,两个音节的轻重音节为抑扬格,重轻音节为扬抑格,运用恰当能产生如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在押韵方面,英诗也可押头韵或尾韵。许渊冲先生认为,“在诗歌翻译中,诗歌所装载的信息总量是由语义和文体组成,而语义不过是低层次的信息,而文体(形式)比如音韵、节奏等才是高层次的信息,如果仅仅再现低层次的信息-语义,产生的译文就不再是诗,而变成散文了。”译诗为抑扬格四音步,韵式为aabb,一二句“glows”与“flows”元音相押,三四句“sight”与“height”元音与结尾辅音相押,读起来嘹亮悦耳,琅琅上口。另外,第三行与第四行还运用了头韵。头韵是利用词语音韵的修辞格。它是英语古体诗韵律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所产生的音韵效果可“增添文字的音乐感,便于朗读、记忆。有时它还有强化语势或使语句听起来诙谐、俏皮等作用”。(卢炳群)第三行中的“grander”与第四行中的“greater”构成了头韵,有效地增添了全诗的音乐感。

原诗之视象美。视象可分为内视象与外视象。内视象是“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审美主体的呈象能力而显示为主体想象世界中看得见的具体物象”;外视象是“诗歌本身的外部形式如诗行排列、特殊的字、词书写形式等物象”。(辜正坤)为了实现诗歌的语意视象美即内视象美,原诗采用了以下几种修辞手法:首先是对比手法。对比,是指“通过并立含义相反或不同的字、词、短语甚至句子来比较、展示事物间的差异。”(卢炳群)因此,对比的主要特点是明快、强烈。原诗的对比有以下几个方面:A.色彩对比:白日、青山、黄河,五光十色,绚烂缤纷,给人营造了一种强烈的色彩视觉之美。B. 动静缓急对比:白日慢慢移动,一个“依”字,体现出其势之缓;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一个“入”字,将其奔泻千里之势托出。景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身临其境,心情激荡。C、虚实对比:在一二句写实景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想象,借景抒情,揭示人生真理。“白日”“高山”“黄河”描写的是实景,“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纵横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其所望之高,所想之远,虚实结合,寓意早已跃然纸上。其次是衬托手法:从形象上看,太阳之高,山之高,黄河之长,相互映衬;而前两句所描写白日、高山以及奔流不息的黄河,营造了一种高远开阔的境界,为下文说理作了铺垫,使作者自然而然就道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通过对比和衬托手法,读者极易展开想象,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具体而清晰的壮丽画面。从诗歌的语形视象美即外视象美来看,原诗为五言绝句,对仗工整。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壮观雄伟,“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欲穷”与“更上”相对,“千里”与“一层”两个数词相对,“目”与“楼”两个名词相对。这就构成了原诗形式上的完美。

译诗之形美。形美是“在诗句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尽量做到形似。”(郭著章)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除了传达原诗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因此,其译作形式工整,韵律自然,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形美。原诗为绝句,共四行;译诗在建行上与原诗相同,也为四行。原诗为五言三顿,译诗的诗行长度与原诗相仿,为8个音节,抑扬格四音步。原诗采用对仗形式,偶句押韵,行文工整流畅,译文则采用对偶形式,两两相对,韵式为aabb。译文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方位词对方位词(sun-yellow river,glows-flows,beyond -seawards,grander- greater, sight- height),及其工整协调。另外,译诗中的sun(red)-mountain(green),river(yellow)-sea(blue)也从视角上构成了色彩对比之美;而moutain-river一静一动,形成了强烈的动静缓急对比之美;grander sight-greater height形成头韵,加上押相同的尾韵,使人充分地感受到译诗的形式之美和音韵之美,具有说服、激励、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的作用。

三、

诗歌,作为文学最高表现形式,是一门艺术,一种美;诗歌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和美的再现过程;而诗歌赏析,是审美主体根据某种审美鉴赏标准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许渊冲先生针对诗歌翻译所提出的 “三美”原则现在已经成为译诗优劣的鉴赏标准。理想的译诗,“第一,应当自己也是诗;第二,应传原诗的情绪;第三,应传原诗的内容;第四,应取原诗的形式。”(成仿吾)许渊冲先生坚持以诗译诗,按照“意美”、“音美”、“形美”标准英译中国传统诗歌,其所译《登鹳雀楼》一诗不仅在内容与形式上准确地再现了原诗,而且生动地传达了原诗所创造的意境和诗韵,让读者切身地感受到诗歌的独特魅力与美。

参考文献:

[1]成仿吾.论译诗[A].翻译研究论文集[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2]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

关键词: 现代诗歌 意象 叙述

一般认为诗歌(包括文学)是时间的艺术,正因如此,在西方文论史上,就时空两个维度而言,人们大多致力于研究时间的一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悲剧的六要素,包括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他认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其次是性格,以下依次是思想和言语,唱段是最重要的装饰,戏景虽能吸引人,却最少艺术。《诗学》中论述最多的是情节,其次是言语和思想,这三个因素都主要是时间性的艺术,对于其中仅有的空间性艺术――戏景,亚里士多德则不予置评①。莱辛的《拉奥孔》把艺术分为两类,诗(包括史诗、悲喜剧在内的叙事性文学)属于时间型的艺术,绘画(包括建筑和雕塑)属于空间型的艺术。莱辛认为,画只适合描画静物,因为其使用的媒介是存于空间的色彩,静物的各部分就是在空间中并存的;诗只适合叙述动作,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续的语言,动作正是在时间直线上前后相续的。莱辛认为诗画各有疆界,不应混淆。帕格森在《材料与记忆》等书中,着力阐发了时间的绵延特征,他认为时间是意识生命的特有形式,没有时间(绵延),世界就会变成一个个孤立的瞬间,就会在这一个个孤立的、不能相互转化和综合的瞬间中被割裂、被间断,人们就无法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画面,就不知世界为何物。现在有了时间,有了记忆,就有了世界的连续性,就能在意识中形成某种整体性,因而时间是意志自由、生命冲动,在无止境的创造中使一切意义成为可能②。帕格森无疑强调了时间的意义,也继承了西方历史上重视时间的传统。在我国的文论中,一直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线性的、诉诸时间的艺术,所以诗歌(包括文学)都是时间性的艺术。由于这样一个历史传统,因此在诗歌(文学)中研究时间较多,研究空间较少。随着叙事学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诗歌的空间叙事。这方面,法国哲学家巴什拉的《空间诗学》具有代表性,《空间诗学》集中探讨“诗意空间”的蕴含,研究家屋与天地、窝巢、贝壳、角落、抽屉、私密性等问题,阐发“世界是人类的鸟巢”的感悟,颇有东方美学的神韵。巴什拉主要是对建筑空间的诗意分析,我们认为巴什拉的《空间诗学》对诗歌中的意象空间研究具有较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以前的论文大多注重探讨意象空间的意蕴,下面探讨诗歌意象叙述的内在特征。

一、诗歌意象的空间特征

有关文学的意象研究,一般认为发端于美国评论家约瑟夫・弗兰克,他的《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细致分析了乔伊斯的《尤里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等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弗兰克在研究小说空间时常常与庞德和艾略特的诗歌进行比照,指出读者阅读他们的小说不得不运用阅读诗歌的方法,抓住他们小说中在片刻时间内空间并置其人物的不同意象进行理解,这些不同的意象是瞬间的感觉,也就是空间。因为瞬间的感觉集中了各种人物、事件、意象、细节,一刹那涌现在脑海,由于空间密度增大、时间停滞,造成视觉瞬间静止,视觉瞬间静止也即空间,这些小说大量采用空间并置而不是时间流逝的方法。这实际上就肯定了现代诗歌具有空间艺术的特征,因此,尽管不是分析诗歌空间,弗兰克的《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也被认为开了诗歌空间研究的滥觞。

柏拉图认为诗人在创作时会进入一种迷狂的状态,诗人的迷狂就是灵感的迷狂,尼采认为诗人应当具有“酒神”精神,此时理性因素消退,感性、欲望、本能获得彻底解放,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文思泉涌、万象云集,面对刹那间纷至沓来的记忆、意象、人物、细节,诗人只有采用空间并置才能充分表现内在的情感。确实如此,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庞德《地铁车站》:“在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些无不是刹那间瞬间画面的并置。勃留索夫说:“艺术的任务自古以来就在于鲜明生动地描绘出人们恍然大悟的感觉的瞬间……诗歌截取的只是无数感情和不断进行着的事件的某些瞬间和场面。”朱光潜先生说,诗歌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并力求“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诗歌就是刹那间的片段,是一种空间的艺术。

另外,诗歌乃至一切艺术,无不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空间。它既是一个物质的空间,又是一个独特的精神的空间,文学就是一个白日梦,是作家建构的第二自然,作家建构的精神后花园。一代代诗人用自己的作品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精神空间,并且丰富和延伸了人类整体的诗性的精神空间。何其芳的诗歌《关山月》:“今宵准有银色的梦了,/如白鸽展开着沐浴的双翅,/如素莲在水影里坠下的花片,/如从琉璃似的梧桐叶流到,/积霜似的鸳瓦上的秋声。/但渔阳也有这银色的月波吗?/即有,怕也凝成玲珑的冰了,/梦纵如一只满帆顺风的船,/驶到冻结的夜里去吗?”无瑕的白鸽的翅膀经过月华的浸洗,洁白的素莲花片坠落在澄澈的水面,月下的“秋声”带着琉璃和积霜的洁白与晶莹,银白的世界安宁静谧、超尘绝俗、生气充盈,古典的芬芳漫于笔端。诗人创造了一个充满天籁之音、方外之色的诗性空间,读者读这首诗时无不沉浸于这个绝美的空间中,同时这个诗性空间又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空间的拓展、延伸。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这首诗时经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又会对原有的诗性空间有所扩展,从而不断延伸诗人创造的诗性空间。

二、现代诗歌的意象类型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素,《周易》所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巴什拉所谓的“诗歌创作就是把许多意象集中到一起”,皆说明了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失去了意象诗歌也就失去了形体的依托,诗人创作诗歌的过程就是意象的摄取和组织的过程。宗白华说:“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种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③诗人对意象苦心孤诣的经营由此可见一斑。我们在诗歌中常常可见“一片自在的风景,一丛野花,总是与一壁静寂的石崖作伴,时而有几朵流云飘曳而去,然后出天空的湛蓝;或许你听到一片自然的风声,轻轻掠过哗哗作响的树林以及清清的河水荡起涟漪……”④一首诗歌就是一个个分布与绵延的小意象构成的一个独立自足的大意象,每一个意象都占据一个诗歌空间的一个特点位置或一个点,是诗歌意象叙事的基本单元。朱大的诗歌《春光》:绿蜡笺上烘出一片云霞,/是杏花倩影投映浮萍洼。/洼里潆洄着浅碧的螺旋,/和淡青的香彖袅袅的牵:/春光撩起这流动的春光。这首诗歌前四行的每一行可以看做一个意象,每一行里又有许多小意象,如第一行的绿蜡笺、云霞,第二行的杏花、浮萍洼,第三行的洼里、螺旋,第四行的香彖。我们这里着重分析后一种意象,我们称之为单个诗歌意象。我们从《春光》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歌就是由一个意象到另一个诗歌意象的跳跃,也可以说是一个意象空间到另一个意象空间的跳跃。戏剧通过场景变换和人物移动进行空间转换,小说通过人物的移动和地点转移进行空间转换,诗歌则通过意象空间的跳跃进行空间转换。

在上述朱大的诗歌《春光》中,我们细分以上提到的意象,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绿蜡笺、浮萍洼、洼里一类;云霞、杏花、螺旋、香彖一类。从功能上我们把前一类意象称为情境意象,后一类意象称为主体意象。情境意象主要表示时间、地点或隐含时间、地点的意象,主体意象表示叙事对象、态度、行为等的意象。情境意象类似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氛围、衬托暗示、奠定基调等作用。主体意象是诗歌的中心意象,类似小说中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展示诗歌的主要情感、思想主题。一般说来,诗歌中主体意象不可或缺,情境意象则不一定明确出现。徐志摩《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这首诗歌中没有出现明确的情境意象,但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予以补充、还原,诗歌的环境是日本,诗歌实质赞美了日本女郎温柔娇羞的美感。一些诗歌中的可能情境意象就是主体意象,如闻一多的《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首诗歌中“死水”既是情境意象又是主体意象,“死水”应当是一片水域(中国),同时死水又是诗歌所要歌咏的主体。一般说来,用时间、地点作诗名的诗歌往往情境意象与主体意象合一。在诗歌中,情境意象为主体意象限定一个特点的时间、空间范围,对主体意象起衬托、限定作用。主体意象被内置于情境意象之中,因情境意象的衬托、限定而凸显。

三、现代诗歌意象的叙述功能

文学作品一般都包含叙述者、人物、事件等基本的叙事因子,都有一个隐隐约约的共同的叙事模式,诗歌也是如此,因此诗歌自然可以运用叙事学的知识解读。正如前文所说,诗歌中的叙事一般都是通过意象空间的连缀、跳跃、切换、并置叙述的,意象在空间上的安排成了诗歌叙事的主要内容。诗歌意象具有以下叙述功能:

1.情境意象的氛围濡染

类似于叙事作品中的故事空间能够决定整篇小说的情感基调、氛围一样,诗歌中的情境意象也有类似的功能。何其芳的诗歌《花环》:“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无人记忆的朝霞最有光,/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没有照过的影子的小溪最新亮。//你梦过绿藤绿进你窗里,/金色的小花坠落到你发上,/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你有美丽得使你忧伤的日子,/你有更美丽的夭亡。”此诗中的“幽谷”即为情境意象,整首诗歌所具有的孤芳自赏和遗世独立的情怀,与“幽谷”的文化蕴涵和积淀是吻合的。卞之琳的诗歌《距离的组织》实际上暗含罗马与中国两个空间、两个情境意象,这两个意象的并置,就造成了一种类比的意味,渲染了一种时代背景,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大时代中“小处敏感、大处迷茫”的时代因素。在我国古诗中,一些情境意象也有类似作用,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句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孤舟”、“寒江”即为情境意象,这两个情境意象也很好地传达了作者的孤傲遗世的情怀。

2.意象的组接方式制约整首诗歌节奏

一般认为,诗歌的节奏取决于读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变化,以及韵脚等的设置,但诗歌的节奏也受到意象的制约。一般说来,情境意象密集,主体意象单一,诗歌的节奏可能较快,反之,情境意象单一,主体意象密集,诗歌的叙述节奏可能较慢。如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的情境意象比较单一,就是康河,主体意象较多,如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水波和星辉等,同一个环境之下不同意象反复描绘,犹如电影的慢镜头缓缓推进,自然使诗歌节奏舒缓。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来看,同一空间下缓慢推进时间自然变慢,节奏自然轻徐舒缓。当然,这首诗的舒缓节奏也有赖于它的韵脚、叠字的运用,这两方面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艾青的诗歌《旷野》的情境意象主要如诗名“旷野”,诗歌运用广角镜头,慢慢推进,描绘了田亩和池沼等的贫瘠、衰败景象,悠长哀怨的调子,表达了对民族和人民无尽的悲悯。光未然的诗歌《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此诗歌的情境意象一再变换,河东、河西、万山丛中、青纱帐里,空间跳跃很大,结合短促句式、鼓点式节奏,造成全诗节奏迅急、情绪饱满、富有战斗力。从总体来看,现代诗歌中,慢节奏、情绪舒缓的诗歌居多,节奏快的诗歌相对较少。节奏的变化与诗歌的情绪传达密切相关,节奏快,一般比较激昂、热烈,节奏慢,则易形成沉思的品格或低沉的情调。

3.意象的牵引流动推动诗歌的叙述进程

如果小说和戏剧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冲突,推动诗歌叙述进程的则是意象的过渡和跳跃,诗歌叙述就是从一个意象到另一个意象,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意象变换一次,诗歌叙述就向前推进或转折一次。如郑敏的诗歌《金黄的稻束》:“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诗中的意象有稻束、疲惫的母亲、满月、树巅、远山等,依靠意象的依次推进,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画面似隔而意相连,营造了一种肃穆的氛围,构成了一幅优美深沉的艺术空间,宗教的情感氤氲在其中,疲倦而又辛劳的母亲的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性。李金发的诗歌《时之表现》:“风与雨在海洋里,/野鹿死在我心里。/看,秋梦展翼去了,/空存这委靡之魂。”第一行主体意象“风与雨”,第二行忽然转入主体意象“野鹿”,并没有对前面主体意象进行陈述和描绘,这里可以看做一个转折,两个意象之间好像没有什么关联,却是诗歌意象叙述的手法――非时序手法,将时间上并非直接联系的两个意象按语义构成“板块”结构并置,通过喻义上的相似性渲染诗歌主题――委靡之魂。

诗歌中的意象叙述是一种非事件叙述,一个意象牵引另一个意象,构成时间的流动,同时单个意象又组成一个个意象空间,也就是说,意象叙述就是意象空间的流动所形成的线性时间流程。

以上通过诗歌中局部意象的分析,阐释了诗歌意象的空间叙述功能,应当说在一首具体的诗歌中,这三个功能是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朝着一个总体效果生发,最终完成诗歌的意象叙述,实质就是生成了一个大的整体的意象空间,局部意象从属于这个整体意象空间,又服务于这个整体意象空间。诗歌的空间叙述主要就是意象的空间叙述,这是把握诗歌空间叙述的中枢。

探讨和阐释诗歌的意象空间叙述,要立足于具体的诗歌文本,同时我们要探究生成这种意象空间的时代因素。一般说来,不同时代的诗歌意象空间具有不同的特质,同一时代不同的文学派别的诗歌意象空间也具有不同的风貌。由于经历、审美、价值、伦理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派别具有选择不同的诗歌意象空间趋向。唐诗的意象空间与宋词的意象空间迥异,象征派的诗歌意象空间与七月派的诗歌意象空间径庭,大漠、孤烟的雄浑与小桥、流水的婉约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时代气象,死亡、枯败、黄昏的没落与纤夫、绿草、种子的沛然,表明了两个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个宏观的历史领域中俯视仰观,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意象空间的深层背景和意义,更有助于烛照洞微,探索诗歌意象空间隐秘而深远的内在蕴涵。福柯指出:“当下的时代将可能首先是空间的时代。”⑤意象空间诗学研究,诗歌研究的一个新的意义场,一定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未来。

注释: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4-65.

②谭裘麟.唯有时间(绵延)真实――帕格森自我意识本体论初探.哲学研究,1998(5):67.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93.

第5篇

关键词: 诗歌鉴赏教学迁移性训练鉴赏

诗歌鉴赏教学是阅读鉴赏中的重头戏,学生虽然对此较有兴趣,但要使学生对所学古诗词达到较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较为轻松熟练地鉴赏一般未学过的诗词,难度相对大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训练。

一、迁移性训练的认知依据

迁移即同类迁移,这里指在教学训练中将相同类型的诗词曲或是非同类但在某个方面具有相似点的几首诗词联系起来,共同进行比较鉴赏,以便学生进行联想对比。从诗人在诗歌中或抒情或述志,或写景或状物等方面的手法技巧中,归纳出一些通用规律,达到加深印象,巩固基础,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便于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教学的《沁园春・长沙》时,可举出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

沁园春・长沙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雪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前一首中的“争”、“击”、“翔”、“竞”等词,与后一首中“舞”、“驰”、“试”等词,都具有力度千钧、铿锵有力的特点。两诗虽写于不同时期,却都具有气势磅礴、豪气干云的情感特征,都以壮景写壮情、抒壮志,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怀、大气魄。

二、迁移性训练的角度

1.情感态度方面。例如同是表现爱国主义题材的诗,屈原和陆游因时代、经历的不同,前者多用香草美人喻美好理想和忠贞不渝的高洁品质,后者多通过酒、剑、梦、风雨、烟柳等写山河凋零,壮士困厄,壮志难酬的怨愤之情。迁移训练时要善于同中求异,异中趋同,通过比较分析领会同一题材、不同诗词在写法上既灵活多变,又在某些方面有共同规律可循的特点。

2.意象方面。应注意在比较阅读中归纳出不同诗人在同类意象中所蕴含的同类意蕴。如杨柳、长亭、南浦、酒多表现临别难舍和别后相思;月亮、鸿雁、双鲤、捣衣蕴寓思乡之情;梧桐、芭蕉、猿猴、杜鹃多表达愁苦、悲伤之情;菊、梅、松竹多喻高洁坚贞之意;长城、楼兰、柳营、羌笛多用于抒写对征戍边的某种感慨等,如韦应物《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优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和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你还可举出一些用大雁写秋思乡愁的诗句吗?

不同诗人,因其身世境遇不同,因而在同一意象中所寄寓的情感也会有很大差异,如“柳”一般有“留恋难舍”、“依依惜别”之寓意,充满了离别之愁,但有时如在“烟柳画桥”、“河堤杨柳醉春烟”等诗句中,又表现出对春天的美景和生机的赞美之情,充满了喜悦与兴奋。

再如张乔《河湟旧卒》:“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与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首诗描绘的形象有什么不同?(明确:同是写征战戍边,前者描绘的是征战戍边,年老返乡的旧卒,后者描绘的是为抗击匈奴战死沙场的士卒。)

3.表达技巧方面。运用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比喻、对比、渲染、烘托、象征、用典想象和联想、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自描工笔、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喻今、抑扬结合、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训练。例如:

塞下曲四首(其一)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两首诗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和场面描写中都能用传神的文字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请从两首诗中分别选出一个具有这一特点的字词作简要分析。再如: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唯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第6篇

历史如奔腾河流亘古不息,前人同样脚步匆忙焦急,在人海中消逝、远离。但前人的思想火花并未远去,一首首百读不厌的诗词歌赋,就是前人留给当代子孙最好的天籁之音。传唱至今的这些诗词作品,由外到内,都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全面洗濯,让心情倏忽间空灵无比,美感顿生,我们之所以百读不厌,诗词之美实为首要因素。

对于这种美妙、古老的文学体裁,语文老师的主要功能就是让其得以延续、传承,通过它们把学生内心潜在的美好情愫激发,让学生能愉悦的学习、生活,在诗情画意中尽情遨游人生。这一教学目标想要顺利完成,必须引导学生对诗歌内蕴藏的以下各种“美”好因素用心体验。

一、情感之美的体验

诗歌的灵魂指的就是其所包含的情感。“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孔子对于诗歌学习的理解是,释放出来的生命情感,就是诗歌。这其实是将学诗与人的生命紧密相联。读、写诗歌的本质就在于,把内心的美好情感唤醒。

基于对学生关于人生、世事、爱的渴望与体验培养所需,诗歌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之美。古代学者、文人进行绘画、诗歌创作时,对含蓄隽永的创作境界极为重视,认为直白是此类创作的大忌。把情感寄予物象、景物之中,这实际上就是诗歌创作中的借物(景)抒情。比如在讲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句时,要引导学生对诗句的具体意境进行思考,诗人通过短短十四个字想要表达的意境何在(即想通过诗句来回答自己爱菊的原因,传达出自己对于菊之特殊情感,赞美的坚韧品格,事实上也是对人类坚强不屈的一种褒扬)。通过引导、思考及最终解析,让学生从本质上将作者的创作意境有效把握,从而体验到作者寄托诗歌中的美好感情。诗词本身的涵义可以因此被学生认识得更加深刻。

二、意境之美的领略

意趣、意境等因素最受绘画、呤诗的文人墨客所关注。诗人将客观物象与个人主观感情相互融合,由此生出某种诗意境界,最终在艺术氛围中把理想、美妙、清雅、空灵或冷寂等境界营造出来,让人的身心由此体验到美好,这就是诗歌的意境。所以,由意象产生的诗歌意境美,是学习诗歌的第一切入点。客观物象融合诗人个人主观色彩后,即成此处所指的“意象”。因此,要对诗歌意境之美进行综合掌控,就必须对诗歌意象中饱涵的情感进行整体把握,并就此展开综合解析。意境美妙是诗歌典雅娴静、魅力四射的根本原因。总体来看,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经由对意象的解读来完成对诗歌意境美的整体把握,经由诗歌情感意蕴来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之美。比如,通过体会“寒蝉凄切……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柳永)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寒烟弥漫、晓风残月” 等环境气氛,并以此为前提,促进学生对“幽渺凄清”的意境进行体悟、觉察,最终通过想像体验作品中的昏暗、凄冷、摇曳等意境,最终理解诗人寄寓诗歌中的“悲凉无限、生离死别”情怀。

三、字词之美的探究

某种程度来看,诗歌艺术基本可以等同于语言艺术。古典诗词的本质属于语言的极度凝炼,实质上也属于语言文学素养与文人学者个人智慧的结合体,诗人的个人情感、思想会通过诗词作品中的每个字、词、句得以体现。能做到这些,要求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必须娴熟、高超,如此才能把百转千愁、万千心绪蕴涵于作品的字、词、句内。所以,诗词教学过程中,必须由字、词、句的剖析、品味开始,解剖诗作本身,由此对作品中的情感、意蕴表达进行把握。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语言,其本身美好而神奇。“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诸如此类蕴藏作者美好情感的作品,必须要让学生持续、反复品读,才能对“无穷”“别样”等意境进行有效理解,作品中潜在的欢快、美好心情才能被学生真实体验到。这也表明,对于诗词教学来说,对词语之美的分析极为关键。

四、修辞之美的欣赏

第7篇

[关键词] 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接受史

唐代无题诗因为李商隐的作品成为一种诗歌的类名,李商隐的无题诗大都以男女之情作为主要题材,以《无题》命名的有十几首,借题类诗歌有七八十首。其中,清人陆次云在《晚唐诗善鸣集》中评论《无题》(相见时难)(以下简称《相见》)“诗中比意从汉魏乐府中得来,遂为《无题》诸篇之冠”。

根据王兆鹏著《唐诗排行榜》可知,李商隐《相见》排第60名,他说“这首《无题》诗在古代选本仅入选2种,比入选5次的《锦瑟》更少,但在现当代骤增至24种,比入选17词的《锦瑟》上升的更快,而且文学史上对这首诗几乎是全篇引用,作为《无题》诗的代表作来介绍。”本文将详细地介绍、分析《相见》这首诗歌的接受史情况。

一、晚唐五代期

唐韦庄《又玄集》是今见唐诗选本中最早选录李商隐诗歌的,共选录4首。韦庄的选诗态度是“管中窥豹,但取一斑”。选集中没有关于李商隐诗歌的具体言论,他潜意识认为《碧城?十二曲栏干》是李商隐的代表。五代蜀韦觳《才调集》是选录唐人诗的重要总集,共选录李商隐诗40首,入选诗歌大多属于色彩秾丽之作。

这两个选本都没有选录《相见》,选录的作品有《碧城?十二曲栏干》《镜槛》《晓起》《碧城三首》《银河吹笙》《促漏》,可是这几首作品并没有入选唐诗排行榜前100名。

二、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选本选李商隐无题诗的选集有《文苑英华》《唐百家诗选》《万首唐人绝句》《千家诗》《三体唐诗》《诗林广纪》《唐诗鼓吹》《唐音》《瀛奎律髓》九本,选录李商隐诗歌的总篇数为299,选录无题诗总篇数为22,其中,宋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选收李商隐137首诗歌,无题诗5首,并没有涉及《相见》,宋周弼《三体唐诗》12首李诗和宋蔡正孙《诗林广纪》8首李诗分别都只有1首《锦瑟》入选,直至金元时期才在选本中出现《相见》这首诗歌。其中金代元好问《唐诗鼓吹》和元朝方回《瀛奎律髓》均选录了《相见》,《相见》占选录李商隐无题诗的总篇数的9%,此时仅落后于《锦瑟》(5篇)、《昨夜》(3篇)。

但是宋初《文苑英华》作为较早选录李商隐诗歌的一部重要总集,虽然选录李商隐诗歌52首之多,为历来选诗之冠,但仍没有选录《相见》。不过它“主要从咏物的分类着眼的,尚未从诗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李商隐诗作的意义”。可见对于《相见》这类的无题诗并不属意。

宋初诗坛主要以模仿中晚唐诗歌为主,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派,极力推崇和模仿李商隐的诗歌,同时,统治阶级极力推崇歌功赞美的诗风。杨亿对李商隐的评述在李商隐接受史上有重要意义,但是其未具体评价《相见》一诗。李商隐的诗歌虽然逐渐引起关注,但是像《相见》这种诗意晦涩的无题诗并没有引起当时文人的重视。南宋葛立方曰:“……李义山《无题》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体为俚语小调,传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韵语阳秋》)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各家选本选录李商隐诗歌的选本共有20种,选录李商隐诗歌篇数2265,无题诗总篇数164,所选无题诗占李诗歌总数的比例为7%。其中有5本选录《相见》,分别是明张之象《唐诗类苑两百卷》、明陆时雍《唐诗镜》、清高士奇《唐诗掞藻》、清杳立弘、凌绍干《晚唐诗钞二十六卷》、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相见》占无题诗总篇数的3%,占李诗歌篇数的0.2%。共有8首诗歌(《嫦娥》、《锦瑟》、《昨夜》、《紫府》、《照梁》、《促漏》、《飒飒》、《来是》)的收录情况比《相见》好,另有3首(《八岁》、《白道》、《凤尾》)收录数和它并列。

明朝对《相见》诗歌开始有比较详细的赏析,主要有谢榛、陆时雍为代表的反对派,认为李商隐的这首诗仍然不能入流,只是旁门左道。谢榛评价“措辞流丽,酷似六朝”,陆时雍说:“三四痛快,不得以雅道律之。”(《唐诗镜》)还有吴乔为代表的将其归为政治诗来理解。

清初钱谦益、朱鹤龄的阐释是李商隐无题诗是清代阐释史的开端,同时也揭开了《无题》接受阐释的序幕。在清代,人们对于《相见》的理解一般有四种理解:

一是以张采田为代表,认为《相见》影射诗人与令狐绚的私人关系的“干谒令狐说”, 张采田曰:“此徐府初罢,寓意子直之作。‘春蚕’二句,即谚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之意。结言此去京师,誓探其意旨之所向也。确系是时作,观起结自悟。”(《会笺》)汪辟疆曰:“此当为大中五年徐府初罢寓意子直之诗也。欲绝而不忍遂绝,中怀悲苦,故以掩抑之词出之。然诗意固自类然也。……史所以称屡启陈情,此当其时所作。词苦而意婉,百诵不厌。”

二是以赵臣瑗、朱鹤龄为代表。认为《相见》写男女之情,清人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曰:“泛读首句,疑是未别时语;及玩通首,皆是别后追思语。乃知此句是倒文,言往常别时每每不易分手者,只缘相见之时难也。”又曰:“(‘春蚕’二句)镂心刻骨之言。”朱鹤龄曰:“此言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李义山诗集补注》)

三是以姚培谦、章炳麟为代表,认为《相见》寄托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与个人身世之慨。姚培谦曰:“人情易合者必易离,惟相见难,则别亦难,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此等诗,似寄情男女,而世间君臣朋友之间,若无此意,便泛泛与陌路相似,此非粗心人所知。”姜炳璋曰:“此亦寄綯之作。‘东风’指綯,言綯不为主持,而王、郑之交好皆凋落殆尽也。然予则非他人之比也,一息尚存,功名之志不能少懈。所虑年华易老,不堪蹉跎,世态炎凉,甚难消受。蓬山在望,青鸟为予探之,其果有援手至时乎?通体大意如此。”

四是以胡以梅为代表,认为《相见》写李商隐希望被朝中引荐的希冀。清人胡以梅《唐诗贯珠串释》曰:“……首言难得见,易得别,别后不得再见,所以别亦难耳。次句措词魅极,百花残,花事已过也。丝,思也,三四谓心不能已。五恐失时,六见寂寥。结则欲托信再探之。青鸟王母之使,殆当路之用人於?蓬山无多路,故知其非九重,而为当路。”程梦星曰:“此诗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属之无题也。起句言缱绻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言心情难已于仕进,五、六言状亦觉其可怜。七、八望其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很多学者都认为《相见》是一首感怀时事的寄托之诗,而寄托说也成了清代学者解读此诗的万能钥匙,这里对于这首诗歌表达的是男女之情还是寄托之说不做详细的讨论,只是借用这些学者的观点表达明清时期对于《相见》这首诗歌,大家已经开始普遍的讨论、接受。

四、近现代

在近代和当代初期,对于《相见》的讨论很少,但是在当代,《相见》几乎成为李商隐无题诗的代表,尤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为众多人所知晓。在CNKI期刊数据库中输入“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即出现1986至2012年间共76篇论文,其中1986至2003年之间,每年关于《相见》的论文只有1或2篇,2004至2012年间,研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有9篇之多。对于当代《相见》诗歌被人们广泛接受地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误读成就经典。当代人喜好把“教师”比作红烛和春蚕,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误读为赞美老师敬业、奉献的精神。这样的诗句在很多赞美老师的场合被引用,无形中起到了传播《相见》诗的作用。

第二,教材选编成为范本。各地中学生语文教材的古诗部分都选录了《相见》这首诗歌,在基础教育覆盖率逐年上升的今天,大部分的学生上语文课都学习过这首诗歌,因此,《相见》被中学生熟知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结果。

第三,诗句迎合当代流行歌曲风格。当代流行歌曲的主题多为爱情,部分歌词内容具有中国古诗词风格,香港歌手徐小凤曾以《别亦难》这首歌作为专辑名,且演唱过以《相见》诗歌为歌词的歌曲《别亦难》,这也无形之中对《相见》诗歌进行了另类宣传。

以上就是对于李商隐《相见》诗歌的接受史情况一个简单地梳理,本文并没有详细把每一处对《相见》有收录、评价内容的情况展开论述,但是从这条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从晚唐直至今天,每一个时代的人对于它的接受都有其时代的原因,这首诗歌的价值在不断的被挖掘。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中华书局,2004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M].中华书局,1980

[3]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M].中华书局,2002

[4]童明辉.李商隐《无题诗》接受史研究[D].湘潭大学,2005

第8篇

【关键词】诗歌物语;诗歌魅力;物语解诗

【中图分类号】 1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2-0015-4

当中秋明月映照中华大地的时候,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当苏州寒山寺的钟声响起,也会在人们心中荡起张继的千古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什么这样短小的中国古代诗歌会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为什么只有20个字、28个字也能如鸿篇巨制的古典文学名著一样流芳百世?诗歌的解读一直如谜!

文学被称为语言艺术,它使用独特的创造性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然而,在各种文学艺术样式中,诗歌的语言却受到了超乎寻常的限制——它的字数出奇的少!难道是它的文字中隐藏着更多的秘密吗?于是,人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字、词的探究上,就出现了一种事倍功半的情景:尽管不厌其详地在那些古代诗歌的字、词上下功夫,但却远离了诗歌应有的魅力。比如,对张继《枫桥夜泊》的解读,人们不遗余力地去咬文嚼字,掀起文字大战,但离这首名诗的情结所系却越来越远,乃至在央视电视主持人大赛上,大学毕业的年轻主持人都不能把握这首诗的旨趣。因为,这种“说文解字”的方法,使我们的诗歌解读误人了歧途——用文字的一般功能取代了诗歌语言艺术的特殊性。

那么,诗歌艺术的特殊性在哪里呢?或者说,诗歌艺术在语言上出奇制胜的奥秘在哪里呢?综观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渊源和那些脍炙人口的好诗所体现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诗歌物语是营造诗歌魅力的法宝,当然也是解读诗歌魅力的一把钥匙。

一、物象语言的运用使诗歌出奇制胜

诗歌物语,是中国诗歌中独有的物象语言,它是诗歌意境形成的核心语言要素。如果说意境是诗歌的王冠,那么诗歌物语就是王冠上的明珠,它能使诗歌出奇制胜营造意境表达感情。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它营造了月下思乡的动人意境。里面的明月,就是核心语言要素,离开了那轮明月,一切皆无。有了那轮明月,无限相思尽在其中。可以说,这轮明月人诗,就使20个字胜过了两万、以至更多字的表现力。浓缩的是精华,用在这里一点不夸张!它把人类永恒的思乡情结附着在明月上,诗中的明月,不再是一个物质实体,它成为《静夜思》意境定的物象语言。

中国诗论告诉我们,诗用“赋、比、兴”,而这三种方法都以物象语言的运用为主。在运用“赋”法的诗歌中,咏物诗必须以物象为主,这是自不待言的。而那些不直接咏物,但也是用赋的方法写诗,同样必须以物象语言人诗。在这方面,《静夜思》是杰出的代表作,这里就不重复举例。

诗歌在采用“比”和“兴”的方法中,创造性地使用物象语言的就更多、更常见。“比”法类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是用“比”法歌颂春天的美好:“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树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名是咏柳,从字面看,很容易把它表面化地说成是写柳树的。如果从诗歌物语人手,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妙在借咏柳歌颂春天。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是将春风吹拂下长成的绿柳比成婷婷玉立的少女(小家碧玉),谁把碧玉妆成这么美丽的呢?是春天。一是直接把春风拟人化为能工巧匠(剪刀是能工巧匠的指代),这使春风成为象征美好春天的物象语言,广为人们在赞美春天的诗歌中运用!又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喻游子心、三春晖喻慈母恩,成为动人的物象语言。

“兴”法类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写离别情,从寒雨、孤山这两个物象起兴,先声夺人地反托出对朋友的不舍情!又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两个大气磅礴的物象人诗起兴,正面托出登高望远、进取向上的情怀!

以上说明,物象语言是诗歌语言出奇制胜的所在,同时,也告诉我们,诗歌物象语言的运用,因为与人们丰富的感情世界息息相通而异彩纷呈。

二、物语解诗:《枫桥夜泊》是千古知音美绝唱

唐代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千古流传,但对它的鉴赏,人们一般是这样品味的:“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见《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难道是《枫桥夜泊》的审美要义吗?回答是否定的。

下面我们就试用诗歌物语这把钥匙,来读解张继《枫桥夜泊》的魅力之谜。

第9篇

一、深沉激越的情感美

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动力和核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感美是诗歌美感的重要源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抒发因内容和诗人的个性不同而不同,有的强烈直白,呈豪放热烈之美。如郭沫若的《凤凰更生歌》蕴含着狂涛怒吼、火山爆发似的激情。这种激情源于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显示了诗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作品问世将近一个世纪,我们仍能感受到诗歌情感的热力。有的诗歌表达深沉含蓄、委婉细腻,呈柔婉沉郁之美。比如穆旦的《赞美》用繁密的意象,抒写中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当时,年轻的诗人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和潜在的反抗,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诗人抓住这一时代特色,为之吟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前边三节用具象描绘,都以“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最后一节转向宏观扫描,反复高唱:“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就充分表达了对一个已经站起来的民族的深沉而激越的赞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创作最富激情,却又略带悲怆色彩,如《招魂的短笛》《布谷》等,婉曲细腻地抒发了“水墨画也画不来的细雨背后的”乡愁。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从心底里发出呼唤,反复吟咏,情韵浓厚,委婉动人。还有的含蓄与直白相结合,如艾青的《我爱着土地》,上节含蓄地表达满腔爱国之情;下节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既有深沉凝重的内涵,又有昂扬激烈的情感。

“诗自肺腑出,出则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苏轼)只有真挚强烈的感情,才具有打动人心的美学力量。情感之美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让读者在审美阅读中引起情感共鸣,进而净化灵魂,并提升精神境界。

二、新颖独特的意象美

意象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汇和示现。诗歌不直接表白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意象唤起读者的想象,借此把自己的感觉迁移给读者。意象是诗人与读者心灵之间的一座桥梁。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用“破旧的老水车”“干瘪的稻穗”“熏黑的矿灯”等五个意象,暗喻祖国的贫穷落后与发展缓慢。诗人回顾祖国走过的苦难历程,抒发了当代儿女对祖国的深沉眷恋。“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连用五个象征性意象,一个比一个壮阔,围绕“祖国”这一中心展开抒写。如此新奇独特的意象作用于读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给人以美好联想和享受。闻一多的《死水》运用色彩斑斓的意象,以丑为美,达到了反讽的效果。戴望舒的《雨巷》用“雨巷”“丁香”“姑娘等”象征性意象,抒发自己失望、彷徨的情绪。《静默是睡熟的莲花》(刘湛秋)连用“莲花”“落叶”“鱼群”等八个比喻性意象,把静默这一抽象概念表达得可视可听可感可触。

诗歌动用意象是为了更婉曲、更巧妙地表达主题。意象是构成形象的意境基础,它像一个个路标和阶梯,依照它的指引,才能进入柳暗花明的胜境。读者并能按照它所提供的线索,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延伸、扩展、补充丰富意外之象与象外之意,达到一个广阔深邃的境界,领略诗歌的万千风情和无限风光,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三、婉曲蕴藉的暗示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才能引人入胜。诗歌以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以启发性和暗示性间接指点读者联想,获得一种审美愉悦,调动和发挥读者再创造的积极性。《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以联想和暗示展开的:第一、二节写白天与月夜,暗示一天;第三、四节写春天与秋天,暗示一年。表达诗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在怀念自己的亲人和祖国。《雨巷》中窒息冷寂的“雨巷”暗示着当时的现实,那绝望凝滞的“死水”就是光怪陆离、腐恶黑暗的旧中国的写照,流沙河笔下的那只“蟋蟀”暗寓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心理心态。暗示能激发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的思想感情在欣赏这一艺术再创造活动中潜移默化;同时又在读者的想象活动中进一步延续与扩展诗人的天地。含蓄蕴藉的暗示美,能令人回味再三,沉醉不已。

四、跨越时空的跳脱美

散文像走路,诗歌像跳舞。诗歌讲求省略和跳脱,在跳脱和省略之间,留下广阔的供读者自由联想的时间和空间。《乡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按时间顺序,切换空间,组成四个跨越巨大时空的场景,抒写出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归之情。流沙河的《就是那只蟋蟀》,可说思接千载,纵横万里,遨游于时间的长河之中,骧腾于空间的云霄之上,跨越巨大的时空。抒情线索随着蟋蟀的跳跃而跳脱,能放能收,在跳脱中提供许多美感联想的诗化意境。呈现出沧桑的历史感、鲜明的时代感和审美的个性化特点。又如《布谷》在时空上跳动着诗人的深沉感伤。一是空间:诗人客居香港,清明时节听布谷声声呼唤“不如归去”,便想起自己的故乡;无奈“浅浅的海峡”阻隔,“故乡不能伸过手来/接我回家去”,试问“布谷”:何处是归程?二是时间:诗人翻阅古书,看见布谷从神农氏那里“一路按节气飞来”,一直飞到现在的清明;但眼前的乡村面目全非,扫墓路上不见了牧童,杏花村改卖了啤酒,礼拜天耕地的是悍然牛吼的挖土机。在时空的跳脱转换之间,流露出作者怀古思乡的失望感伤之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五、精妙绝伦的语言美

新诗常常采用精妙绝伦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摹具象,以便让读者感同身受,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形的诸多美感享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二节表达的是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表露,而是借助具体形象的描绘来表达。康河岸边的“金柳”变成了艳美动人的“新娘”,那么,有谁愿意与新娘作别呢?无奈而别,那番离情是怎样的缠绵难舍啊!绿油油的水草,仿佛在清波中向诗人轻轻地招手,她的多情绾住了诗人的心。诗人愿做康河中的一根水草,与她相依相伴,共同享受柔波的而永不分离。诗人化抽象为具体,变有形为无形,把自己对康桥的热爱留恋之情写得具体可感,仿佛伸手可掬。戴望舒在《雨巷》中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幻化成“丁香”般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颜色、芬芳和忧伤,看得见摸得着,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闻一多曾提出过诗歌创作的“三美”理论,即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其中的绘画美就是指对摹色词语的运用。《再别康桥》中的“金柳”“艳影”“彩虹”“青荇”色彩斑斓,调配和谐,构成一幅绚丽的“康河夕照图”。诗人寻梦时,明月当空,繁星闪烁,又绘出了一幅星辉灿烂的“康河夜色图”。两幅图画浓淡相宜,诗意美化入绘画美之中。《死水》中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能引起多种色彩联想的字眼,对一潭死水进行如实描摹,实际上暗示“死水”就是腐败黑暗的旧中国。诗人以丑为美,美丑对比,更显旧中国的病态与丑态,造成新颖独特的艺术效果。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韵律、节奏、音调上。如《再别康桥》节奏整齐,每行大多三至四个节拍,二、四句押韵,节节换韵,首尾呼应,以韵律的跳动表现情感的律动,自然流畅。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音韵和谐柔美,宛如一支梦幻曲。《雨巷》多用反复叠唱,有意延缓节奏,构成舒徐复沓之美。每节长短不一,在整齐中求变化,时而舒缓,时而短促,平仄协调,读来抑扬顿挫,韵味悠长。

第10篇

摘要 文章通过对于小学语文重要性的概述 ,指出小学语文古典诗词学习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更好的学习小学语文诗词的方法,即做好课前预习、使用多样教学方式、课后机动留作业。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诗词;语言文字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 ,语文贯穿于学习的全过 程。语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从小的方面来说,关乎一个 人的成长 ,从大的方面说 ,关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 扬 ,因此 ,学习语文有很重要的作用 。小学学习是基础性的学 习,基础打好了,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在小学语文教 育阶段 ,诗词在语文教材 中出现不少,学好了诗词不仅能陶冶情 操,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那么该如何帮助同学们学好诗词呢? 笔者就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望各位同仁给出意见或建议。

一、做好课前预习

对于小学生而言,让他们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就是学好文字 。汉字如果认识不全 ,就更不能说理解与掌握 了。因此,课前 预习生字词就显得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古诗词来说,本来就与现 在的意思有出入 ,字词理解不了,对于诗歌的理解更无从谈起。 教师应 当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学习古诗词中出现 的字词 ,我就经常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同学们做好字词的预习工作 。比如在讲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之前,我就设计了关于字词的教学 目标 。即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教学之前,我就发现这首 诗中的 “ 渭 ”部分学生是不认识的。为了使同学们认识这 个字,我还专门查了字典和词典,希望经过这次课使同学们能够记住这个字。其 中 “ 渭 ”字我是这样和同学们解释的:“ 渭城朝雨沮轻尘这旬诗中,渭字是带三点水的,文字是左 右结构,水字旁 ,可知渭字是和水相关的,是水名,源出中国甘肃省,流入陕西省,会泾水入黄河。有一句成语是这样说的 泾渭分明,这个渭字和我们所讲的意思是一样的。相信同学们都 看过电视剧《西游记 》吧,电视剧 《 西游记》中魏徵梦中斩杀泾 河龙王的事同学们应该都有 印象,泾渭分明就是说泾河水清 ,渭 河水浑 ,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 分明。”这样教学预习不仅使得 同学们明白了 “ 渭”字的含义,还拓展 了语文知识,将知识拓展到 “ 泾渭分明”这个词与古典名 著《 西游记 》上,可谓是一举三得。所 以,在学习古诗之时,检 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只有在认识生字的基 础上 ,认真 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 的基础上,才能进一 步背诵。

二、使用多样教学方式,进入教学

随着 时代 的发展,教师可 以运用多种方式进入教学 。视频 教学、语音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方式都可以运用在小学语文的诗词 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讲解诗词 《 舟夜书所见》时我就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 ,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 《 舟夜书所见》 时,针对学生了解河 (海 ) 面渔火知识过少和 “ 灯光 ”与 “ 满河 星 ”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 “ 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 绘的美丽画面 ”的要求 ,我从网上下载 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 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 ,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 。以动画演示 画面,不但轻而 易举地解决了 “ 灯光”与 “ 满天星 ”之间的关 系 ,而且使学牛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做了铺垫 。接下来,我又运用 了范读 ,强化诗所烘 托的意 境 。当学生看到 “ 月黑” “ 孤光” “ 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 ,边听教师范读文章 ,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 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 ,同学们悟 出了诗人所表达 的思想感 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三、布置课后作业,调动学生综合能力

必要的课后作业可以巩固学生们 的课堂所学,因此 ,留课后 作业是每一位教师用来帮助同学们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 。但是, 课后作业 的方式却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实现不同的转变。这种 留作业 的方式可 以大大调动学生们的学 习积极性。 比如说在 讲 完王维的诗词 《 送元二使安西》后,我就根据王维诗作 “ 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 ”的特点,让同学们回忆拓展知识,果然,同学们 背出了 《 山居秋暝》 《 竹里馆》 《 鹿柴》 《 呜呜涧》四首。课上 我还引导同学们针对本课所讲的 《 送元二使安西》进行诗画的理解,在课上闭上眼睛细细体味 “ 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画艺术。然后在课下 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 ,即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 并在背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 ,猜测所画的 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教材要求的内 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 积累、运用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 对此,我有不同的观 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 的海洋 。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 学得主动 ,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另外 ,背诵的目的是为 了运用 。教学中我不但注 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 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 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 的教学过程。

总之,小学语文诗词的教学是一项重大并且有深远意义的活动,学好中国的古典诗词,对于学生的语文发展以及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只要我们掌握了必要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帮助小学生掌握语文古代诗词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

第11篇

【2019五一劳动节主持词】一

男:今天我们欢聚一堂,把胜利的喜悦品尝!

女:让我们在五月放歌,让我们为劳动礼赞

男:让我们向_的明天献上最美好的祝福!

女:_区庆"五一"表先仪式暨文艺演出

合:现在开始

男:今天到场的有:在家的区四大家领导和处级干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分管工会工作的领导,欢迎你们!

女:区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及区部分工会干部。欢迎你们!

男:下面我们欢迎_致辞!

女:欢迎!

(颁奖词)

男:谢谢_x热情洋溢的致辞。下面请_宣读"十佳农民工"名单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名单。大家欢迎!

(串台词)

女:歌声亮,舞姿翩,_儿女笑开颜

男:手携手,肩并肩,豪情似火勇向前。

女:朋友们,欢快的歌舞拉开了演出的序幕。

男:值此喜迎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们_区总工会特地组织了这台演出,展示我们_广大干部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女:并献上我们最诚挚的节日问候和最美好的祝愿!

(2、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男:五月的阳光红似火,五月的花儿艳如阳。

女:让我们的歌声飘扬在五月的和风里,让我们的笑容盛开在五月的鲜花中。请欣赏景伴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男:请欣赏。

(3、虎趣)

女:今年是我们传统的虎年。今天我们的舞台上也来了一群虎娃,他们充满朝气与活力,他们的动作夸男、有趣,展现出劳动者生机勃发的气象。看,他们来了。

(4、激情的五月)

男:劳动者,一个光荣的称号。鲜花点缀了你的芬芳人生,奖章表达了你的卓越功勋。五月的星空因为你而光彩夺目,五月的诗歌因为你变得更加瑰丽豪迈。让我们把最美丽的诗篇献给你,光荣的劳动者。请欣赏诗朗诵《激情的五月》。

(5、走进千家万户)

男:我记得有一首歌,里面有这么几句:进了男家的门,解了赵家难。

女:我知道,接下来是:吃了百家的饭,了过百家的愿。

男:嗯。我觉得这正是_区各级干部的写照。在"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活动,他们广泛与困难群众进行结对帮扶,在了解群众、帮助群众的实践中进一步增进同群众的感情。

女:是的。他们主动服务、主动尽责、主动履职,为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他们

合:走进了千家万户。

(7、红色记忆)

女:历史不会忘记,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更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是昨天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的先辈们用生命与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幸福,也许只有铭记了昨天,我们才能更加懂得珍惜今天。朋友们,让我们珍藏这段《红色记忆》。

(8、风采)

男:我们都说,劳动创造了美,美来自于劳动。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真正的美就蕴含在劳动者的心灵里,表现在他们劳作的动作里。今天,一群普通劳动者展示出他们最美的风采!

(9、欢乐的舞步)

女:听!激情澎湃动人心弦的青春舞曲。看!飘扬的长发,时尚的舞姿,展示了青年劳动者对生命之舞的诠释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她们是一群快乐而幸福的舞者。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起舞,踏出我们《欢乐的舞步》!

(10、环卫情)

女:有一种芳香,四季永不变;

男:有一种花朵,四时永开放;

女:有一类人群,一生永相伴。

男:她们虽然没有牡丹的高贵,没有玫瑰的典雅,没有百合的芬芳,但她们却是第一个迎接春天的,是我们心中最美的迎春花。

女:请欣赏_环卫站职工自编自演的音乐情景剧《环卫情》。

(12、劳动者之歌)

男:朋友们,提到五一,不知道你会想到什么?王进喜、郝建秀、时传祥?一个个劳动者的名字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当然,萦绕在我们脑际的还有那一首首饱含赞颂之情的歌曲。今天,就让我们纵情歌唱,唱响那一首首劳动者之歌。

(结束词)

女:_是一片热土,在这里,祖先曾给我们留下灿烂的文化

男:_是一块胜地,在这里,前辈曾给我们留下过骄人的业绩 女: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2019五一劳动节主持词】二

春风吹开了含苞欲放的花蕾

春雨滋润着生机盎然的大地

春潮奏响了赞美劳动的歌声

网络连接着颂扬勤劳的意义

全世界的劳动者迎接着自己的节日

全人类的劳动者抒发着贡献的真谛

全网络的朋友们用心声唱出颂扬的歌曲

我们,赞美劳动!我们,庆祝五一!

朋友们,在20_年令人振奋、充满梦想的五月就要到来的时候,春风拂面,鲜花盛开,全世界劳动者迎来了自己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这里我们向全世界劳动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工作在各条战线,为人类幸福,勇于奉献、勤劳工作着的劳动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今晚我们欢聚在一起,用我们的歌声来赞美劳动,用我们的演唱来慰劳劳动者,用我们的心声来表达我们对全人类劳动人民的敬意!

好,我们的演出开始!

五一节是劳动者的节日,劳动是光荣的,劳动者在春天的田野上创造着人类的幸福。请听悦玲演唱的《节日欢歌》;翠儿《春天的田野》;赏月《劳动永远光荣》;渝儿《我爱你中国》。

从天山脚角下,到大漠荒原,从白山黑水,到克拉玛依,到处都歌唱着劳动的意义,到处都留下劳动者的足迹!请欣赏一冰 《黑土情怀》;西山红叶《大漠辉煌》;青虹《天山行》;同叙《克拉玛依之歌》。

劳动创造了家园,劳动获得了幸福。请听水滴晶晶《阿娜尔汗的黑眼睛》;军丫《一杯美酒》;律学《父母在家就在》;天紫《一首桃花》。

海上明月光,望洋思故乡,金色的黄河水流在我心坎上。虽然故乡远隔重洋,黄河在梦里荡气回肠,闯荡天涯海角,终将回到你的身旁。浪迹天涯的海外赤子,时刻盼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因为祖国是他慈祥的母亲,祖国是华夏儿女的最爱!请听《牧人》; 流箫 《 黄河梦》;星光 《祖国我的最爱》;爱乐《祖国慈祥的母亲》。

劳动让梦想变成现实,劳动使我们的生活如同繁花似锦的春天,充满美好,让我们用美妙的歌声歌唱伟大的劳动者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请听百灵鸟《繁花似锦》;矛盾《妻子辛苦了》;小燕子《白鸽托起你的梦》;军丫《尼罗河的歌声》。

劳动者永远是令人们赞美的,因为他们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们用歌声拥抱你们!请听:歌悦《绒花》;凯歌 《把一切献给党》;星星 《我用歌声拥抱你》;雅余《当我们年轻时光》。

在这庆祝劳动者节日的时刻,我们相聚在中华大家庭,让我们举杯吧,朋友!让我们为祖国干杯,让我们为劳动干杯!让我们共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请听:澜波 《举杯吧朋友》 荷清《为祖国干杯》;歌者 《故园情》;伊欣 《相聚中华》。

朋友们我们的祖国是如此的美好,我们的人民是何等的勤劳,我们歌唱劳动者,我们也为自己时刻从事着的劳动而自豪!今天我们要在这里尽情地抒发我们的心声!请欣赏:幽阑 《沁园春.雪》;王子 《我的祖国妈妈》; 军乐 《今夜无眠》。

结束语:

今夜无眠,当欢乐穿越时空,激荡豪情无限!

今夜有约,让我们为相约举杯祝愿,未来不再遥远!

让我们为节日欢歌,让我们为劳动祝愿,祝愿劳动获得硕果满园,祝福劳动者幸福永远!岁岁年年。

【2019五一劳动节主持词】三

1.开场词:

欢乐的秧歌扭起来,喜庆的锣鼓敲起来,我们在欢声笑语中欢聚一堂,共庆五一佳节。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社区居委会和××大厦的全体成员对各位居民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这次晚会我们得到了××大厦的大力支持。大厦在日常施工过程中可能给我们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里××大厦的领导也表示了十分的歉意,除了主动参与本次联欢活动,在五一期间,还将出资在社区里放映电影两场,丰富我们居民的文化生活。那么我觉得理解与和睦是建设文明社区的基础条件之一。也希望大家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为共建文明社区打下良好的大众基础。

2.下面就请欣赏由××幼儿园的小朋友为大家带来的群舞《找朋友》。

3.人生如潮,起起落落,赋予我们欢欣,也带给我们苦闷;有人因成功而欣喜,也有人因失败而意冷,但无论怎样,有你相随,今生无悔。下面就有请曾获得××街道共青团"放飞青春"一等奖的××为大家带来歌曲《有你相随》。

4.××真不愧是高手,我听完她的歌竟然还品出了一句古话,高境界!什么古话"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真的是非常好听。好听的曲子总能带你到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点去感受不一样的氛围。下面由×××给大家的电子琴独奏《春节序曲》就要请大家一起再去感受一下春节的喜庆氛围。

5.美丽的爱情故事总是动人的,比如牛郎织女,比如梁山伯祝英台,比如许仙白娘子;下面就请欣赏越剧《许仙下山》,表演者……。

有奖竞猜互动:

6.下面请欣赏舞蹈《好日子》,表演者:……。

7.今天还真的是个好日子,不光我们的晚会定在今天,连城市嘉年华也选择今天开幕,在这里也祝愿大家的生活天天好运来。请欣赏小品《街摊》,表演者。

8.接下来要表演的是我们这儿的一位小居民,让我们先用掌声请他上来好吗?有请×××小朋友。(采访:年龄、平时爱好,表演内容)

9.今天我们晚会的表演形式真是丰富多彩,有唱的,有跳的,有笑的,接下来还有打的?什么打?是的,请欣赏由中建物业保安为我们带来的武术散打表演。有请。

10.感谢中建物业的积极参与,我相信,有体格如此健壮的保安为我们社区服务,大家都能够安居乐业的。我有个朋友叫明明,他的老爸想知道是什么吗?那就让×××小朋友来告诉你吧。

11.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流行元素,歌曲也是一样,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那么时下流行又而耳熟能详的歌也比较多,下面就请×××为大家带来流行歌曲《两只蝴蝶》,我们掌声有请。

12.我们社区里可真是人才辈出啊。有唱歌拿第一的,有弹电子琴的,有跳舞的,有会武术的,还有会拉小提琴的,这不,下面这位就拉着一手好曲子,有请×××为大家表演小提琴独奏《歌声与微笑》

14.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特色,就比如戏曲,北京有京剧,河南有豫剧,那么大家说说,我们宁波有什么戏曲啊?下面就请欣赏具有浓郁宁波特色的甬剧《亮眼歌》,表演者。

第12篇

因民歌不是士大夫创作的诗歌,民歌手在劳动生活中,接触到的是千姿百态的动植物,其变幻无穷的神态已谙熟于心,所以在他们创作构思的时候,比较容易感物取兴,就近撷取眼前的物象入歌。

其一,民歌中常以“莲”作为意象手法,用以作为传情的信物,而“莲”,谐音“怜”,本意指“爱怜”。

此种情况在《诗经》、《汉乐府》、南北朝乐府、明清歌谣之中屡屡可见。早在《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莲”就被女子用来起兴,对心上人进行俏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南北朝乐府民歌《江南》,其中不仅有美景与丽人,还暗含了恋情与性:“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明代《山歌》中更以直白的口吻唱道:“郎种荷花姐要莲,姐养花蚕郎要绵。井泉吊水奴要桶,姐做汗衫郎要穿。”近现代山西一带的信天游《门搭搭开花不来来》也唱“莲”:“每日里想你你不在,这些日期你在哪来?并头莲开花离不开,今日你走了啥时间来?”

这种关于“莲”“怜”互训、“藕”“偶”相同的用法,在客家情歌中,更以淋漓尽致的方式得以表现:“妹剪一蕊并蒂莲,开花结子两相连;莲花恁靓心头苦,哪日同哥正团圆?”“妹子相似一塘莲,莲叶生来面向天。阿哥好比牛毛雨,点点落在妹身边。”

其二,以“藤”作为缠绵恻的情感表达。这种民歌多以南方地区见长,因其气候炎热,大量草本、藤本植物生长茂盛,所以藤树缠绕的现象十分常见,是故民歌手借藤树相缠的意象来表达青年男女爱情之热烈、执着与缠绵。

如客家山歌:“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是何其的恰当,令人印象深刻!“哥是路边大榕树,妹是紫藤树上缠。树高一寸缠一寸,树结藤干便了然。”是何其的执着!“天上彩云朵朵莲,妹先开口万不能;山中只有藤缠树,那有山中树缠藤?”是何其的浓烈!“生爱缠来死爱缠,生死都在郎身边。哥是死了变大树,妹变葛藤又来缠。”是何其的大胆、泼辣、百无禁忌,而敢作敢为!

不仅客家山歌会唱“藤”,其他地域的歌谣中也能看到“藤”的情恋乃至隐喻。如,广西壮族民歌:“兄是高山妹平地,兄是高竹妹笋儿。共你成双心又怕,老藤缠住嫩花枝。”;湘西土家族民歌:“看见太阳要落坡,我和情妹唱山歌,搓根树藤甩上去,吊住太阳不准落。”

其三,以花草树木、蔬菜水果意象,比喻男女青年,其中首推以花卉来象征女性,如西北民歌“花儿”:“远看黄河一条线,近看黄河是海边,远看尕妹是藏金莲,近看尕妹是牡丹花。白鬃白尾的白龙马,石崖的沿儿上站下,尕妹好比是马兰花阴山里开,我在阳山里看下。”

正所谓“花里头好不过红牡丹,人里头好不过少年”,西北重要民歌歌种――“花儿”,最善于以牡丹、芍药、藏金莲、海纳花、山丹花、马兰花、刺玫花、石榴花等,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而且,也有以花卉树木象征男性的,如一首“花儿”里唱道:“山里的松柏树冬夏里青,铁桦树它是个实心。若为你着半路里起二心,太子山倒插在海中。”松树和柏树四季常青,铁桦树木质细密坚实,因而说“它是个实心”,这意象已经营造了一种恒久、坚定的情境,紧接着便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表达:若是我对你三心二意,除非太子山倒插在海中,这样的盟誓铮铮有声,夺人心魄,以一种气度不凡的豪情表达了对爱情的真挚专一。